教学设计作业

合集下载

综合实践作业教学设计(3篇)

综合实践作业教学设计(3篇)

第1篇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我国基础教育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为了更好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高教学效果,本文以“校园环保宣传周”为主题,设计一份综合实践作业教学方案。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环保知识,掌握环保技能,提高环保意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调查研究、实践活动、合作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环境、保护环境的责任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三、教学内容1. 环保知识普及:介绍环保的基本概念、重要性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环保技能培训:教授垃圾分类、节能减排、绿色出行等环保技能。

3. 校园环保宣传周活动策划:分组讨论、策划校园环保宣传周活动。

4. 环保实践活动:开展校园环保实践活动,如植树造林、清理垃圾等。

5. 环保宣传周成果展示:展示环保宣传周活动成果,分享环保心得。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环境污染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环保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对环保的理解和感受。

(二)环保知识普及1. 教师讲解环保的基本概念、重要性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总结环保知识,分享心得。

(三)环保技能培训1. 教师教授垃圾分类、节能减排、绿色出行等环保技能。

2. 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巩固所学技能。

(四)校园环保宣传周活动策划1. 学生分组讨论,策划校园环保宣传周活动。

2. 各小组展示策划方案,教师点评并给出修改意见。

(五)环保实践活动1. 学生根据策划方案,开展校园环保实践活动。

2. 教师巡视指导,确保活动顺利进行。

(六)环保宣传周成果展示1. 学生分享环保宣传周活动成果,展示环保心得。

2. 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五、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环保知识掌握情况,包括环保知识测试、小组讨论成果等。

2. 评价学生环保技能掌握情况,包括实践活动操作、垃圾分类等。

教学设计中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教学设计中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在教学设计中,作业和拓展学习设计是两种不同的方式,用于帮助学生在课堂之外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

作业是在课堂之外完成的学习任务,通常由教师指定,旨在帮助学生复习课堂上所学的内容,并帮助他们掌握新的概念和技能。

拓展学习设计则是为学生提供额外的学习资源和机会,帮助他们深入探究课程主题,扩展他们的知识和技能。

作业和拓展学习设计可以协同工作,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并掌握新的技能。

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讲解一个新的概念,然后指定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复习所学内容。

同时,教师也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拓展学习资源,例如额外的阅读材料或视频,让学生能够深入了解课程主题。

作业和拓展学习设计都有助于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成果。

作业有助于帮助学生复习课堂内容并掌握新的技能,而拓展学习设计则有助于扩展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并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程主题。

在设计作业和拓展学习活动时,教师应该考虑学生的不同学习风格和能力水平,并提供适合所有学生的机会。

此外,教师还应该提供足够的指导和支持,帮助学生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活动,并确保他们能够从中受益。

语文教学设计作业评分标准优秀良好

语文教学设计作业评分标准优秀良好

一、语文教学设计作业评分标准语文教学设计作业作为学生语文学习的一部分,是教师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考察和评价的重要方式。

为了保证评分的客观、公正性,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评分标准显得尤为重要。

以下是针对语文教学设计作业的评分标准,分为优秀、良好两个等级,以供教师们参考和使用。

二、优秀1. 教学目标明确(1)教学目标明确具体,与学生实际情况相适应,符合当下语文学习的要求。

(2)教学目标间的逻辑关系清晰,层次分明,能够很好的达到教学效果。

2. 内容详实丰富(1)教学内容丰富,能全面、系统地展现教学主题。

(2)教学内容生动有趣,能引发学生的兴趣。

3. 教学方法灵活多样(1)教学方法新颖独特,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方法设计合理,能够促进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全方位发展。

4. 学生自主学习(1)教学设计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2)教学设计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5. 教学过程设计合理(1)教学过程设计合理,能够保证教学的连续性和系统性。

(2)教学过程设计针对性强,能够很好地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6. 教学资源利用充分(1)教学资源充分利用,能够很好地丰富教学内容。

(2)教学资源具有实用性和延伸性,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7. 教学效果优异(1)教学效果明显,能够很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2)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参与度高,积极性强。

三、良好1. 教学目标合理(1)教学目标清晰明确,能够很好地与学生实际情况相适应。

(2)教学目标层次分明,能够很好地达到教学效果。

2. 内容充实详实(1)教学内容较为丰富,能够较全面地展现教学主题。

(2)教学内容有趣新颖,能引发学生的兴趣。

3. 教学方法灵活(1)教学方法较为新颖独特,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方法设计合理,能够促进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

4. 学生主动学习(1)教学设计较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新时代新征程教案教学设计课后作业

新时代新征程教案教学设计课后作业

新时代新征程教案教学设计课后作业一、教学目标1. 了解新时代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2. 掌握新时代的发展战略和重大举措。

3. 培养学生对新时代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新时代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2. 新时代的发展战略和重大举措。

三、教学过程I. 导入环节(5分钟)1. 通过问答形式,引导学生了解新时代的概念和内涵。

2. 分享新闻资讯,让学生了解当前国家政策与经济形势。

II. 学习环节(35分钟)1. 新时代的历史背景和特点(20分钟)(1) 讲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背景。

(2) 分析新时代的特点: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中国经济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等。

(3)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变化给我们带来了什么?2. 新时代的发展战略和重大举措(15分钟)(1) 讲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发展战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2) 分析新时代的重大举措:一带一路倡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乡村振兴战略等。

(3)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举措对于中国和世界有何意义?III. 总结回顾(5分钟)1. 通过问答形式,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强调新时代是我们必须面对和应对的历史使命。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2. 互动讨论法五、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2. 课后作业六、教学作业1. 阅读相关资料,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和特点,并写一篇300字的读后感。

2. 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发展战略和重大举措进行思考,写一篇500字左右的小论文。

大单元教学设计+作业设计案例(2024春季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大单元教学设计+作业设计案例(2024春季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大单元教学设计+作业设计案例(2024春季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大单元大主题统编四年级下册1单元人文主题是“田园生活”,本单元的阅读教学训练要素是抓住关键语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表达教学训练要素是写某个喜爱的地方,表达自己的感受。

结合本单元的单元页、单元课文内容、口语交际、习作,本单元的学习就是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基础,在单元课文学习中通过”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中,走进生活乐园,表达美好情感大主题大目标“本单元以“田园生活”为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乡下人家》《天窗》《三月桃花水》四篇课文。

《古诗三首》从不同角度描写了恬淡自然、宁静清新、意趣横生的乡村风景及和谐的乡村田园生活;《乡下人家》以乡下人家房前屋后的空间顺序以及春夏秋三季和白天与傍晚交替的时间顺序描写了“乡下人家”的样子,展现了朴实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的画面,表达了乡村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天窗》描写了乡村里一个小方洞般的玻璃天窗神奇的样子,孩子们可以依托“天窗”,在不同的天气和时间里,享受欢乐和慰藉;《三月桃花水》以富有诗意的语言,描写阳春三月春水滋润大地,催生万物的美丽景色,赞美了春天的美丽。

这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乡村生活的纯朴、独特与美好的和谐画面,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总体要求,将本单元的目标拟定为:【识字与写字】1.认识20个生字,读准2个多音字、会写40个字,会写26个词语。

2.走进生活乐园,联系生活中事物或行为认识常用汉字,感知常用汉字形、音、义之间的联系,初步感受汉字的文化内涵。

【阅读与鉴赏】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和默写指定的课文2.能抓住关键语句,联系上下文,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3.积累本单元课文中生动形象的句子,能想象体会句中的画面和情境。

【表达与交流】1.能认真倾听,记住别人话语的要点,根据对象进行准确转述。

2.回忆自己的生活乐园,借助表格提示,写清楚乐园的样子和在乐园中的活动,表达自己快乐的感受,与同学交流习作,分享习作表达的快乐。

比例尺实践作业教学设计(3篇)

比例尺实践作业教学设计(3篇)

第1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比例尺的概念,掌握比例尺的表示方法。

(2)学会使用比例尺进行实际测量,并能准确计算出实际距离。

(3)能够运用比例尺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2)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2)培养学生严谨、细致、认真的学习态度。

(3)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比例尺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使用比例尺进行实际测量。

2. 教学难点:(1)如何根据实际距离和比例尺计算出图上距离。

(2)如何运用比例尺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创设情境:教师展示一幅中国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地图上的城市、山脉、河流等地理要素,并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多少吗?”2. 引出课题:比例尺。

(二)新课讲授1. 概念导入: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比例尺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概念。

2. 比例尺的表示方法:(1)比例尺的定义:比例尺是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

(2)比例尺的表示方法:比例尺可以表示为数字比例尺、文字比例尺和图形比例尺。

3. 比例尺的应用:(1)计算图上距离:根据实际距离和比例尺,使用公式“图上距离 = 实际距离× 比例尺”进行计算。

(2)计算实际距离:根据图上距离和比例尺,使用公式“实际距离 = 图上距离÷ 比例尺”进行计算。

(三)实践活动1.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发放一张地图和一把卷尺。

2. 实践任务:(1)观察地图,找出地图上的一个城市、一条河流和一座山脉。

(2)使用卷尺测量地图上该城市、河流和山脉的长度。

(3)根据比例尺,计算出实际距离。

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作业

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作业

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作业1、下列哪些是道德修养的正确方法()。

*A、学思并重(正确答案)B、省察克治(正确答案)C、慎独自律(正确答案)D、知行合一(正确答案)2、()以法律手段与法律方法为依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解决纠纷,是一种可靠的逻辑思维。

[单选题] *A、理性思维B、主观思维C、法治思维(正确答案)D、抽象思维3、【单选题】“礼仪之邦”“协和万邦”“德莫大于和”等观念,深深地扎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之中。

这说明中国人( )。

[单选题] *A.团结统一B.爱好和平(正确答案)C.勤劳勇敢D.自强不息4、以下关于道德规范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单选题] *任何道德规范都不是自发形成的与法律规范相比,道德规范缺乏严肃性道德规范纯粹是人为的、自我束缚的结果有些道德规范同时也是法律规范(正确答案)5、22.在集体中,我们发展个性的途径有()①积极向班主任提出建设班集体的建议②积极报名参加自己擅长的项目③一直坚持参加本班的自然科学兴趣小组④协助班委会成员策划组织一些集体活动[单选题] *A.①②③④(正确答案)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6、【单选题】“安定的年代、理想是繁荣”这句话体现的是理想的()[单选题] *A.支撑性B.超越性C.时代性(正确答案)D.现实性7、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我们党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最高理想,属于人生理想中()的内容。

[单选题] *A、生活理想B、职业理想C、道德理想D、政治理想(正确答案)8、道德的主要功能包括()。

*A、导向功能(正确答案)B、认识功能(正确答案)C、规范功能(正确答案)D、调节功能(正确答案)9、关于仪表的修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单选题] *要注意场合和身份要扬长避短要引起全场瞩目(正确答案)要整体协调、适度有德行和才能10、【单选题】马克思主义道德观认为,道德起源的首要前提是()。

[单选题] *A.实践B.自我意识C.社会关系D.劳动(正确答案)11、道德的产生、发展和变化,归根到底根源于()。

科学《我们的地球模型》教学设计+分层作业练习题

科学《我们的地球模型》教学设计+分层作业练习题

教科版小学科学《2.1我们的地球模型》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六年级上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的第1课,本单元的教学内容隶属于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的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旨在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与公转的特征及其产生的自然变化规律。

本课作为本单元的起始课,是从介绍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开始的。

学生先整理关于地球的已有认知,再通过对比、讨论发现并提出问题,然后根据问题展开后续的研究学习。

这是一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开篇设计,也是能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开篇设计。

由于地球与宇宙中的有关现象、事物和规律,具有时间和空间的复杂性,我们常常通过制作模型与模拟实验进行宇宙科学领域的学习。

而科学家在进行此领域的研究时,也会把已有认知表达在模型上,并利用模型进行模拟实验,从而得出新知,再通过实践观察验证新知。

本课也是通过模型制作帮助学生整理已掌握的知识,并希望学生把自己制作的模型应用在后续的各个主题的研究中,从而获得新知。

【学生分析】在小学阶段,绝大多数学生的空间感尚未完全建立,空间感知能力、想象力非常有限。

受此影响,学生在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的学习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我们为学生提供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帮助其更好地理解宏观物体的运动状态及其变化规律。

动手制作各种类型的地球模型,并展示分享自己的模型,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内容,难度较低,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整个单元的学习积蓄强大的学习动力。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地球的结构由地核、地幔、地壳以及大气层组成。

2.地球表面主要由海洋和陆地构成。

科学探究目标1.能用思维导图表达并整理已学的地球知识。

2.能通过制作模型表达、概括已学知识。

3.能从地球的结构、运动、气候等角度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科学态度目标1.对地球与宇宙空间领域内容探究保持好奇心与探究热情。

2.愿意与小组成员分享和交流,有综合考虑他人意见的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知道技术与科学探究相互促进的关系。

实践类作业教学设计(3篇)

实践类作业教学设计(3篇)

第1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描述植物生长的基本过程。

- 学生能够识别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关键阶段。

- 学生能够运用科学方法观察和记录植物的生长变化。

2. 过程与方法:-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操作,学习植物生长的原理。

-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提高沟通和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能够对植物的生长过程产生兴趣,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 学生能够认识到植物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树立爱护植物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植物生长的基本过程。

- 植物生长的观察和记录方法。

2. 教学难点:- 植物生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变化及其原因。

- 实验操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展示各种植物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植物的特点。

2. 提问:你们知道植物是如何生长的吗?它们生长过程中有哪些变化?(二)新课讲解1. 教师讲解植物生长的基本过程,包括种子发芽、茎叶生长、开花结果等阶段。

2. 通过多媒体展示植物生长的动画,帮助学生理解生长过程。

3. 分组讨论:植物生长需要哪些条件?如何保证植物健康生长?(三)实践操作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植物种子进行种植。

2. 教师示范种植过程,包括土壤准备、播种、浇水等步骤。

3. 学生按照步骤进行种植,教师巡回指导。

(四)观察记录1. 学生每天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并记录在观察记录表中。

2.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关键变化,如发芽、长叶、开花等。

3. 学生通过观察记录,总结植物生长的规律。

(五)交流分享1. 学生分组展示观察记录表,分享植物生长的过程和变化。

2. 教师组织全班讨论,总结植物生长的原理和条件。

3.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解答并拓展相关知识。

(六)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植物生长的基本过程和关键条件。

2. 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出改进意见。

3.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继续观察植物生长,并撰写观察日记。

教学设计作业布置

教学设计作业布置

教学设计作业布置教学设计作业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一系列的作业任务,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能力。

作业的设计要符合教学目标,能够巩固和拓展学生的知识,并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作业的布置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一、与教学目标相一致:教学设计作业的布置要考虑到教学目标,作业内容应该与教学目标相一致。

作业应该帮助学生巩固和拓展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和创新能力。

比如,在教学设计作业布置时,可以考虑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调查、讨论等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有一定的难度:教学设计作业的难度应该适中,既不能太简单,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也不能太难,让学生没有信心和动力去完成作业。

作业的难度应该视学生的能力而定,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设置一些拓展性的题目,对于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设置一些巩固性的题目。

三、有一定的自主性:教学设计作业的布置要给学生一定的选择和决策的空间,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和创新。

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选题的余地,或者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进行作业设计。

同时,还可以鼓励学生在作业中运用多种学习资源和技术,如图书馆、互联网、实地考察等,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

四、有一定的合作性:教学设计作业的布置应该有一定的合作性,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可以设计一些小组作业,让学生在小组中协作完成任务,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此外,还可以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如讨论论坛、在线平台等,让学生在网络上进行合作和交流。

五、有一定的反馈机制:教学设计作业的布置应该有一定的反馈机制,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作业完成情况。

教师可以适时检查和评价学生的作业,给予具体的指导和建议。

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之间的作业互评和交流,让学生互相学习和借鉴。

六、有一定的变动性:教学设计作业的布置应该具有一定的变动性,即不拘泥于固定的作业形式和内容。

《第十九课_我能原谅他》教学设计与作业设计方案

《第十九课_我能原谅他》教学设计与作业设计方案

《我能原谅他》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我能原谅他》这篇故事的内容和主题。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干系,培养学生的宽容和谅解之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故事的主题和情节,掌握关键词汇和句型。

2. 难点:理解故事中人物的情感变化,分析人物之间的干系。

三、教学准备:1. 故事《我能原谅他》的课文材料。

2. 多媒体设备。

3. 粘贴纸、笔、小组讨论卡片等教学辅助工具。

四、教学过程:1. 创设情境(5分钟):教师播放故事《我能原谅他》的故事片段,引导学生进入故事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教学导入(10分钟):教师与学生共同回顾故事片段,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主人公为什么选择原谅他人?他们之间的干系是怎样的?学生展开讨论,梳理故事情节。

3. 进修任务(30分钟):(1)阅读故事:学生分组阅读故事《我能原谅他》,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之间的干系。

(2)讨论交流:学生就故事中的主题、情感变化等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3)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整理故事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型,准备小组展示。

4. 教学展示(2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展示,展示他们对故事的理解和分析,教师及时给予点评和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5. 总结反思(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进修收获,强调主题和情感表达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多一份宽容和理解。

五、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写下自己的感悟和体会,展示在班级板报上。

2. 组织学生进行相关主题的小组讨论或写作活动,拓展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六、作业安置:1. 完成《我能原谅他》的阅读理解题。

2. 写一篇关于“宽容与谅解”的心得体会。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实施,学生对于故事的理解和情感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之间的互动和讨论也更加活跃。

教学设计(教案)模板国培作业

教学设计(教案)模板国培作业

教学设计(教案)模板国培作业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国培作业的基本要求和格式,能够独立完成国培作业。

1.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例分析和练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国培作业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学内容2.1 国培作业的基本要求:介绍国培作业的格式、结构、内容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2.2 国培作业的编写方法:讲解如何编写国培作业,包括选题、设计实验、分析数据等方面。

2.3 国培作业的修改与完善:介绍如何对国培作业进行修改和完善,以提高作业质量。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引入实际的国培作业案例,引发学生对国培作业的兴趣。

3.2 讲解与演示:讲解国培作业的基本要求和编写方法,并进行现场演示。

3.3 练习与讨论:学生进行国培作业的编写练习,并与同学进行讨论交流。

3.4 修改与完善:学生对完成的国培作业进行修改和完善,提高作业质量。

四、教学评价4.1 学生完成国培作业的情况: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了国培作业的基本要求和编写方法。

4.2 学生对国培作业的兴趣和态度:观察学生对国培作业的态度和兴趣,以及对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五、教学资源5.1 国培作业案例:提供一些实际的国培作业案例,供学生参考和分析。

5.2 教学PPT:制作相关的教学PPT,用于讲解和演示国培作业的编写方法。

5.3 参考资料:提供一些相关的参考资料,供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

六、教学方法6.1 讲授法:通过讲解国培作业的基本要求和编写方法,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6.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的国培作业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6.3 练习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编写国培作业,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6.4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七、教学环境7.2 网络环境:确保学生能够正常使用网络,查阅相关资料。

7.3 设备环境:准备电脑、投影仪等教学设备,方便进行PPT演示和案例分析。

实践作业教学设计(3篇)

实践作业教学设计(3篇)

第1篇一、教学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实践教学在高中生物课程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光合作用是生物学科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实验教学,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光合作用的基本原理,还能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探究能力。

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一系列实践作业,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光合作用的过程,培养其科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

- 掌握光合作用的基本原理和影响因素。

- 了解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2. 技能目标:- 能够熟练操作显微镜、光合作用测定仪等实验器材。

- 能够独立完成实验设计、数据收集和分析。

- 能够撰写实验报告,表达实验结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责任感。

-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1. 重点:- 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影响因素。

- 实验操作技能和数据分析能力。

2. 难点:- 光合作用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 实验误差的识别和控制。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展示植物光合作用的相关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问:什么是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在自然界中有什么作用?(二)实践作业一:光合作用原理的探究1. 实验目的:探究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影响因素。

2. 实验材料:菠菜叶片、NaOH溶液、蒸馏水、遮光纸、显微镜、光合作用测定仪等。

3. 实验步骤:- 将菠菜叶片分成两组,一组进行遮光处理,另一组作为对照组。

- 分别对两组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实验,记录光合作用强度。

-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

4. 作业要求:- 完成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材料、步骤、结果和分析。

- 用图表展示实验数据,并进行分析。

(三)实践作业二: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1. 实验目的:了解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2. 实验材料:不同品种的农作物、生长调节剂、光照设备等。

3. 实验步骤:- 分别对不同品种的农作物进行光照处理,观察其生长情况。

汉语拼音《gkh》教学设计+作业设计

汉语拼音《gkh》教学设计+作业设计
(1)发音区分:对于部分学生来说,区分“g、k、h”发音可能存在困难,特别是“g”与“k”,“h”与“k”之间的细微差别,需要通过反复示范和练习来突破。
(2)音节拼读:学生在拼读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混淆,如将“ge”误读为“ke”,或“ha”误读为“ba”,需要教师通过具体例子和有针对性的练习帮助学生掌握正确拼读方法。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g、k、h”的发音要领和与韵母的拼读这两个重点。对于发音难点,我会通过示范和对比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g、k、h”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正确区分“g”和“k”的发音。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发音方法和技巧。
课堂上,我尝试采用了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的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区分这些声母的发音。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种互动式的学习方法对他们来说很有趣,也更容易接受。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会继续采用这种方式,并增加一些趣味性的元素,比如拼音接龙游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讲授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了一些学生对拼读的掌握不够熟练,这直接影响了他们对词汇的记忆和应用。针对这一点,我打算在下一节课中增加一些拼读练习,通过大量的实际例子来加强他们对音节的感知能力。
3.通过图片、例词等方式,让学生学会在具体语境中运用“g、k、h”音节。
作业设计:
1.抄写“g、k、h”三个声母及其相关音节,每个写5遍。
2.用“g、k、h”音节组词,至少各写三个。
3.家长协助孩子用“g、k、h”音节进行口头练习,加强发音准确性。
二、核心素养目标
《gkh》教学设计的核心素养目标遵循新教材要求,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具体目标如下:

中学地理教学设计第二课作业

中学地理教学设计第二课作业

中学地理教学设计第二课作业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以“中学地理教学设计第二课作业”为主题,对学生在第一课中所学习的地理知识进行深化和拓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地理学科的核心概念,提高学生的地理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体内容包括:分析我国地理环境的特点,探讨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2、教学对象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中学七年级学生,他们在第一课中已经学习了基本的地理知识,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素养。

但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仍需进一步提高。

此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地理信息的理解和运用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我国地理环境的基本特点,包括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方面的知识;(2)掌握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农业、工业、交通、城市等方面的应用;(3)学会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如地图、遥感、GPS等,分析解决实际问题;(4)提高学生的地理信息素养,培养学生对地理信息的敏感性和洞察力;(5)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能够从不同角度看待和分析地理问题。

2、过程与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2)运用案例分析,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地理知识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3)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4)通过课堂讲解、课外实践、网络资源等多种途径,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5)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地理、探索地理奥秘的情感;(2)培养学生关注自然、关爱环境的意识,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环境与人类生存发展的密切关系;(3)培养学生具备正确的地理观念,能够从全球和区域的角度看待地理问题;(4)引导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关注资源、环境、人口等方面的问题,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5)通过地理教学,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增强国家意识,使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实践作业教学设计案例(3篇)

实践作业教学设计案例(3篇)

第1篇一、教学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物理学科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实验探究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物理概念,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本案例以初中物理实验探究课《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为例,设计一堂实践作业教学。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摩擦力的概念,掌握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2)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摩擦力;(3)能够设计实验方案,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3)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2)培养学生的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3)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2)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摩擦力;(3)能够设计实验方案,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2. 教学难点:(1)如何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2)如何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摩擦力?摩擦力有哪些特点?2. 引导学生思考摩擦力的概念和影响因素,为实验探究做好准备。

(二)实验探究1. 实验准备:(1)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5人;(2)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木板、砝码、铅笔、橡皮筋等。

2. 实验步骤:(1)探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①将木板放在水平桌面上,用铅笔在木板上画一条直线;②用弹簧测力计沿直线方向拉动木板,记录摩擦力大小;③在木板上覆盖不同粗糙程度的纸张,重复步骤②;④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2)探究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的关系:①在木板上放置不同质量的砝码;②用弹簧测力计沿直线方向拉动木板,记录摩擦力大小;③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大单元教学设计与作业

大单元教学设计与作业

大单元教学设计与作业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理解什么是大单元教学,并能够通过实例说明其重要性;
2.学生能够设计一个适合某一大单元的教学计划,明确教学目标和内容;
3.学生能够为大单元设计适合的学生作业,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应用。

教学步骤:
1.引入:教师通过举例子讲解什么是大单元教学,强调大单元教学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2.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各小组选择一个大单元主题,并设计一个教学计划。

每个
小组需要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

3.展示与讨论:各小组派代表展示他们的教学计划,并讨论其他小组的教学计划的优缺点。


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总结提炼出一些好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4.作业设计:学生个人或小组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与大单元相关的作业,要求作业内容能够巩固
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作业形式可以包括练习题、小组项目、实验报告等。

5.作业交流:学生展示他们设计的作业,其他同学提问、讨论和评价。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修
改作业设计的不足之处。

作业要求:
1.设计一个适合某一大单元的教学计划,并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
2.设计一份与大单元相关的作业,要求作业内容能够巩固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3.作业形式可自行选择,可以是练习题、小组项目、实验报告等;
4.作业要求创新和可行性,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5.作业需展示并与同学进行交流和评价,教师将根据作业的设计和交流情况进行评分。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作业设置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作业设置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作业设置引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是指对一个特定的学习单元进行全面规划的教学设计活动。

合理的教学设计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因此在教育教学领域中备受关注。

本文将针对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作业设置进行讨论,以探讨如何通过作业来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作业的目标和意义作业在教育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有助于学生巩固和应用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因此,在进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时,明确作业的目标和意义对于设计出合适的作业任务和形式非常重要。

1. 目标:a. 强化知识记忆:通过作业,巩固学生对于知识的记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概念。

b. 拓展应用能力:通过作业的设计,培养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解决中的能力。

c.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2. 意义:a. 提高学习效果:通过作业的设置,让学生能够在课后进行知识的巩固和补充,提高学习的效果。

b. 促进思考和深度理解:作业能够促使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加深对于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c. 培养学习动力:合理设置的作业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增强学生的自律性和学习兴趣。

二、作业的设计原则在进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时,应该遵循一定的设计原则,以确保设计的作业能够起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1. 任务合理性:作业的任务应该与所学知识内容相匹配,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能够促使学生进行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决问题。

2. 难易适度:作业的难度应该适度,既不能过于简单,无法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思考,也不能过于复杂,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动力。

3. 任务多样性:作业的形式应该多样化,包括但不限于题目练习、探究性问题、实验报告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动力。

4. 反馈及时性:作业完成后,应及时给予学生反馈,以帮助他们及时纠正错误,理解问题所在,并进一步进行学习和提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
1. 请解释知识要点分析时的几个分析步骤及其主要目的。

分析知识要点的一般步骤:1列出知识要点2剖析知识要点之间的联系3确定教学起点
四种分析方法:1归类分析,主要研究对有关知识进行最佳分类,用于对言语信息学习内容的分析。

2图解分析,用直观方式揭示教学内容、要素及其相互联系,主要用于对认知学习内容的分析。

3层级分析,用于剖析达到教学目的所需掌握的从属技能4信息加工分析,是教学目标要求的心理操作过程揭示出来,由加涅提出
2. 请列出加涅关于认知学习结果的5个分类,并举出一个例子来说明。

加涅把认知学习分为言语信息、智力技能和认知策略三大类,这不仅是一种指导学习的理论而且为分析认知学习任务提供了一种具体方法。

1)言语信息作为一种学习结果,是指学习者通过学习能够记忆诸如事务的名称、符号。

地点、时间、定义对事务描述等具体的事实,能够在需要时将这些事实表述出来。

2)智力技能作为一类学习结果是指学习者通过学习获得了使用符号与环境互动的能力,可以细分为若干小类,较简单的是辨别技能。

进一步是形成概念,在形成概念的基础上学会使用规则智力技能的最高形式是高级规则,高级规则的获得。

3)认知策略是学习者借以调节他们自己的主意、学习、记忆和思维等内部心理过程的技能,是培养学生用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的重要方面。

如:要求学生计算四边形的面积,解此题涉及的高级规则是1、加辅助虚线把图形分为长方形和三角形2、把相等的直角三角形合并成一个长方形3、求出两个长方形的面积而后相加。

要学会上述高级规则必须先能应用下列较简单的规则:1求长方形面积2判断直角三角形3用对角线把长方形分成两个相等的三角形。

4加法和乘法。

3. 什么是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学习者学完一个指定的教学单元后,学习者在认知动作技能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学习结果。

是学习者绩效的评估指标。

也称为行为目标和绩效目标。

4. 布卢姆关于认知学习的分类。

1知道2领会3运用4分析5综合6评价。

5. 在学习目标描述时ABCD规范代表什么。

A对象,小学一年级学生。

B行为,应能做一位数的加法。

C条件,要求用心算。

D标准,一分钟内做十道题,答对九道。

6. 在分析知识要点之前要进行的教学工作都包括哪些。

教学者需要做两件事,其一,对一个教学课题所包含的知识要点及其之间的关系进行具体分析。

即任务分析。

其二,了解学习者对学习该教学课题的态度、已经掌握的哪些知识,或必须先掌握哪些预备技能,才能进入该教学课题的学习。

7. 什么是学习风格?请说出2种风格类型
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是学习者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综合。

如:焦虑、习性。

第二章学习准备:是教育心理学的一个概念,指学习者在从事新的学习时,他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是学习者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综合。

认知方式:指学习者在对信息进行组织和加工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差异,形成知觉、记忆、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的特征,1、场独立与场依存2、冲动型和沉思型认知方式。

控制点:是指人们对影响自己生活与命运的那些力量的看法,分为内部控制与外部控制。

焦点:在心理学上是指个体对某种预期会对他的自尊心构成潜在威胁的情景所产生的担忧反应或反应倾向。

学习者一般特征:是指对学习者学习有关的学科内容产生影响的心理和社会的特点。

成人学习者特点:学习目的明确;实践经验丰富;自学能力较强;参与教学决策;注重教学效率。

第四章
分析知识要点的一般步骤:1列出知识要点2剖析知识要点之间的联系3确定教学起点
四种分析方法:1归类分析,主要研究对有关知识进行最佳分类,用于对言语信息学习内容的分析。

2图解分析,用直观方式揭示教学内容、要素及其相互联系,主要用于对认知学习内容的分析。

3层级分析,用于剖析达到教学目的所需掌握的从属技能4信息加工分析,是教学目标要求的心理操作过程揭示出来,由加涅提出
阐释加涅关于认知学习结果分类的学说:加涅把认知学习分为言语信息、智力技能和认知策略三大类,这不仅是一种指导学习的理论而且为分析认知学习任务提供了一种具体方法。

1言语信息作为一种学习结果,是指学习者通过学习能够记忆诸如事务的名称、符号。

地点、时间、定义对事务描述等具体的事实,能够在需要时将这些事实表述出来。

2智力技能作为一类学习结果是指学习者通过学习获得了使用符号与环境互动的能力,可以细分为若干小类,较简单的是辨别技能。

进一步是形成概念,在形成概念的基础上学会使用规则智力技能的最高形式是高级规则,高级规则的获得。

3认知策略是学习者借以调节他们自己的主意、学习、记忆和思维等内部心理过程的技能,是培养学生用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的重要方面。

阐释布鲁姆关于认知学习的分类1知道2领会3运用4分析5综合6评价。

共同点:首先他们都是对学习的结果进行分类,布鲁姆的教学目标一定意义上就是加涅的学习结果,其次他们都把认知领域的学习分成不同的类型,都认为知道(言语信息的回忆)仅是教学的一个方面的要求同时他们又把这个技能的学习排成由低到高的不同层次,层次的分类是累积性的,表现为每一层次的行为包含了较低层次的行为。

阐释社交技能学习分类1寻求与提供信息:指能从他人那里获取有关事实,听取意见,获得解释,能为别人提供事实,发表自己的意见解释澄清问题的能力2提议:指提出新概念、建议或行动方案的能力3支持和扩充:指对他人的建议或提出的想法表示拥护,并在其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能力4引导与组织:指在讨论和谈话过程中组织其他人讲话或使其停止讲话的能力5表示异议:指能有意识的、直率的表达不同意见,或对他人的观点进行批评的能力6总结:指以简洁的形式复述前面所讨论的内容要点。

编写符合ABC规范的学习目标:A对象,小学一年级学生。

B行为,应能做一位数的加法。

C条件,要求用心算。

D标准,一分钟内做十道题,答对九道。

提供学习目标的实力:应用本章所述标准予以评价,
学习目标列
说出普通平面几何图形的名称(学习事实)
给普通平面几何下定义(学习事实)
鉴别图中所示的各种几何图形(形成概念)
在大小不一的图形模式中把相似几何图形归类(学习原理)
列出几何图形的元素(学习事实)
给几何图形中的重要元素做标记(形成概念)
计算物体的面积(解决问题)
学习目标与教学评价的关系:举例绝对评价就是将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由此确定的评判指标作为教学评价的基础,把群体中每一个成员的学习成绩逐一与基准进行对照从而判断其优劣为绝对评价而进行的测验一般称作标准参照测验,由于它的实体取样是预先规定的教学目标,所以这种测验的成绩分布通常是编态的,绝对评价可以使每个被评价者都能看到自己与客观标准之间的差距。

加涅关于认知学习结果分类的理论对认知学习内容分析的指导作用:举例说明,加涅认为,教学的主要的目标之一是发展学习者解决问题的能力,把这一主要目标置于代表能力系统的金字塔顶端,这个塔腰和塔基是由一系列从属的智力技能所构成的。

他们是发展学习者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

如:要求学生计算四边形的面积,解此题涉及的高级规则是1、加辅助虚线把图形分为长方形和三角形2把相等的直角三角形合并成一个长方形3求出两个长方形的面积而后相加。

要学会上述高级规则必须先能应用下列较简单的规则:1求长方形面积2判断直角三角形3用对角线把长方形分成两个相等的三角形。

4加法和乘法。

阐释:态度学习内容分析的特点,举例说明:态度作为一种学习的结果,在教育心理学中被定义为:习得的、影响个人对待定对象作出行为选择的、有组织的内部准备状态。

态度包括行为倾向成分、认知成分和情感成分,如:讲普通话;红灯停绿灯行;保护有益动物。

剖析较简单的学习内容:培训目标:让学习者掌握在教室墙面安装电器元件的技能,使用卷尺直尺和角尺测量画线。

2在室内画出安装轮廓线3将绝缘线切断到规定长度(区别电器安装用的绝缘线和配电用的电缆线,认识克丝钳及其用途)4剥去绝缘线头部的塑料外皮(认识剥线工具及其用途)5将多股电线接在接线柱和分线盒上(认识螺丝刀及其用途)6用手砖在砖墙上钻孔(认识施工钻刀具及其用途)7用便携式电钻在砖墙上钻孔(认识便携式电钻及其用途)8用木螺丝和胀管安装元件和紧固件(了解墙用胀管和螺丝的规格)9用线夹子和托架安装电线10在室内连接电源和插座(掌握电器安装的安全规则)
第五章
阐释学习目标的概念举例说明:学习目标是学习者学完一个指定的教学单元后,学习者在认知动作技能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学习结果。

是学习者绩效的评估指标。

也称为行为目标和绩效目标。

例如:单元教学目标是课程教学目标的子目标,说明本单元教学结束后要达到的结果,一般还是比较总括性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