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知识正向迁移能力的培养5页
浅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迁移能力
浅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迁移能力内容提要:无论怎样有效的教学方式,都不可能让学习者掌握所有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因为解决任何一个不同情况下的不同问题都需要运用不同的方法和策略。
所以学习者能否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能否将先前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顺利的运用和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去,以解决新的问题,对提高学习者自身的能力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从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加强对概念的理解、关注新旧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多向思维四个方面进行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的阐述。
无论怎样有效的教学方式,都不可能让学习者掌握所有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因为解决任何一个不同情况下的不同问题都需要运用不同的方法和策略。
所以学习者能否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能否将先前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顺利的运用和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去,以解决新的问题,对提高学习者自身的能力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而学校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和本质是为了不教,是为了培养学习者自学的能力,举一反三或无师自通的能力。
那么培养学习者学习迁移的能力,就是让学习者在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或者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够恰当运用和迁移自身原有的知识和技能,从而能够更快的适应新的环境,更好的发展自己,迈向创新。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迁移能力呢?一、正确的学习方法、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实现迁移的前提条件。
正确的学习方法,是学生有效迁移的重要因素,布鲁纳在《教学过程》一书中,曾把“原理与态度的迁移”看成是“教育过程的核心”。
可见,正确的学习方法是实现迁移的前提条件。
因此,教师在改进教学方法的同时,应把指导学生的学习放在首位,指导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听课、如何复习等,启发学生思维,把学生引向推理或想象的活动中去,从而促进迁移的发展。
另外学习习惯也是影响学习迁移的一个重要因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但能提高迁移的发展速度,而且能提高学习的效率,使学生有规律的利用时间,学习时精力充沛,并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其他活动,使自己全面发展。
二、加强对概念的理解,是实现迁移的必要条件。
初中数学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研究
初中数学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研究在初中数学的学习中,知识迁移能力是一项至关重要的能力。
它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知识,还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然而,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却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知识迁移能力的重要性知识迁移能力是指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新的情境和问题中的能力。
在初中数学学习中,这种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首先,它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当学生能够将已有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迁移到新的问题中时,就不需要对每一个新问题都从头开始探索,从而节省了学习时间,提高了学习效果。
其次,培养知识迁移能力能够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入理解。
通过将不同的知识点进行联系和整合,学生能够发现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规律和逻辑关系,从而加深对数学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此外,良好的知识迁移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面对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时,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找到解决方案。
二、影响知识迁移能力的因素要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首先需要了解影响知识迁移能力的因素。
1、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实现知识迁移的前提。
如果学生对基本的数学概念、定理和公式理解不透彻、掌握不牢固,就很难将其应用到新的情境中。
2、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有些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只是死记硬背公式和定理,缺乏对知识的深入思考和理解,这种学习方法不利于知识的迁移。
而善于归纳总结、举一反三的学生往往能够更好地实现知识迁移。
3、问题情境的相似性当新问题与已学知识的情境相似性较高时,学生更容易实现知识迁移。
但如果问题情境差异较大,学生可能会感到困惑,难以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运用到新问题中。
4、学习动机和兴趣对数学学习有强烈动机和浓厚兴趣的学生,更愿意主动思考和探索,积极尝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不同的情境中,从而提高知识迁移能力。
三、培养初中数学知识迁移能力的策略1、强化基础知识教学教师要确保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达到扎实、透彻的程度。
浅谈数学学习中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
浅谈数学学习中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作者:王建来源:《速读·中旬》2018年第12期摘要:加强知识的理解,注重对基本概念的教学,避免机械性学习,提高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关注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寻找新知识的固定点,创造条件,使学生形成数学思想,提倡发散思维、强调一题多解的能力。
所谓知识的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按照影响的效果来分,又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本文讨论如何在平时数学教学中增强学生正迁移的能力而减少负迁移的出现。
知识迁移的现象在平时教学中时常发现,可以说,任何学习都不可能离开知识迁移,因为学习任何新的知识时都不可能脱离旧知识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两种影响总是同时出现。
我们要找方法来加强正迁移进而减少负迁移。
一、加强知识的理解,注重对基本概念的教学,避免机械性学习,提高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数学知识的迁移总是发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的,对旧的知识掌握得越扎实,理解得越深入,正迁移发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负迁移发生的可能性也就越少,如果对旧的知识的理解达不到一定的水平,迁移是不可能发生的。
这个事实实际上在教学经常被忽视,不少教师在教学中以自身的知识感悟来代替学生的感悟,在刚完成新课之后就让学生解决一些难题,学生在解决不了的情况下就会采取强记解题过程的方法来学习,从短期来看,能完成教学目标,但是学生的能力并未提高,同时还产生了强记忆而弱迁移的情况出现,比如:学生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时,对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的掌握是基于记忆主的,学生通过大量练习,熟悉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流程,但是,这种机械式的学习中,对等式基本性质的理解程度不高,甚至很多学生能解一元一次方程,但是根本意识不到在解方程的过程中,等式基本性质所起的作用。
这样的教学,短期看,效果较好,但是长期看,给以后的学习埋下了隐患。
二、关注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寻找新知识的固定点数学知识之间存在着大量的相互联系,而一切新的知识的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一切有意义的学习中必然包括知识的迁移,为了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案例二
某学校数学教学过于追求应试成绩,导致学生过于依赖死 记硬背的学习方法,缺乏知识迁移能力。
教训
数学教学应摒弃应试教育的思维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自 主学习和创新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知识迁移能力。
05
CATALOGUE
结论与建议
知识迁移能力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总结
提升解决问题能力
知识迁移能力能够帮助学生将已 掌握的数学知识应用于解决新的 问题,提高解题效率和准确性。
数学学习中的迁移现 象ຫໍສະໝຸດ • 在数学学习中,迁 移现象十分明显。 例如,学生学习了 整数运算后,能够 运用这些知识和技 巧去解决有理数的 计算问题,这就是 正迁移的体现。
学习迁移的数学教学意义
提高教学效率
• 学习迁移能够帮助学生更快地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 从而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 通过迁移,学生可以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应用到新的 学习中,减少对新知识的陌生感,更快地进入学习状 态。
开发有效教学策略
基于现有研究,结合教学 实践,开发出一套有效的 数学知识迁移教学策略, 以供教师参考。
关注个体差异
研究不同学生在知识迁移 能力方面的差异,以便为 不同类型的学生提供个性 化的教学支持。
如何将这一理念应用在其他学科或领域中
拓展迁移思维训练
在其他学科或领域中,也可以进行迁移思维的训练,引导学生将 已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新的情境中。
强化数学思维训练
总结词:逻辑思维
VS
详细描述:数学思维训练的核心是逻 辑思维的培养。教师可以通过数学证 明、推理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逻辑思 维能力,使其具备对知识进行深入分 析和推理的能力。
强化数学思维训练
总结词:创新思维
详细描述:除了逻辑思维,创新思维也是数 学思维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鼓励 学生尝试不同的解题方法,培养他们的创新 意识和发散思维,有助于学生在知识迁移时
浅谈数学学习中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
浅谈数学学习中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学校教育的目的,除了学习知识之外,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新的学习中,以及运用到以后的工作生活中,也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而这些能力都属于知识迁移的范畴,如何在平时教学中提高学生知识正迁移的能力,避免出现负迁移,是新课程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本文讨论如何在平时数学教学中增强学生正迁移的能力而减少负迁移的出现。
一、加强知识的理解,注重对基本概念的教学1.避免机械性学习,提高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数学知识的迁移总是发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的,对旧的知识掌握得越扎实,理解得越深入,正迁移发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负迁移发生的可能性也就越少。
这个事实实际上在教学经常被忽视,不少教师在教学中以自身的知识感悟来代替学生的感悟,在刚完成新课之后就让学生解决一些难题,学生在解决不了的情况下就会采取强记解题过程的方法来学习,从短期来看,能完成教学目标,但是学生的能力并未提高。
比如,在分式的教学中,经过提醒之后,学生能认识到错误,并能改正,但是一段时间后,同样错误还是会发生。
这实际上就是由于对解分式分程中的等式基本性质没有理解透彻,虽然能通过记忆完成解法,但是经常会出现知识的迁移的现象。
2.加强基本概念,不断提高知识的概括水平,形成学生自己的知识体系基本概念和原理不仅是构成认知结构的重要框架,清晰、稳固、概括性强的概念也为新的学习提供了适当的固定作用,如果我们在教学当中能够更突出基本概念,并且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那么这样的负迁移出现的次数就会减少。
二、关注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寻找新知识的固定点数学知识之间存在着大量的相互联系,而一切新的知识的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一切有意义的学习中必然包括知识的迁移。
在平时教学时,有意识地寻找新旧知识的最佳联系点,为新的知识的产生和理解提供一个固定点,能够很好地促进新知识的学习和保持。
初中数学课堂的知识迁移训练(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数学课堂的知识迁移训练第一篇范文在教育领域,知识迁移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话题。
它指的是学习者在掌握了某一知识或技能后,能够将其运用到其他相关领域或任务中。
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知识迁移训练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知识迁移的重要性知识迁移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首先,通过知识迁移训练,学生可以将已学的知识运用到新的情境中,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其次,知识迁移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提高学习的整体效果。
最后,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二、知识迁移训练的策略在初中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采取以下策略进行知识迁移训练:1.启发式教学: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他们将已学的知识运用到新的问题中。
例如,在学习几何图形的性质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与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运用几何知识解决这些问题。
2.案例教学: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典型的案例,让学生通过分析、比较等方式,将已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例如,在学习函数的知识时,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分析和解答,理解函数的概念和性质。
3.协同学习: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合作完成任务,让他们在交流和合作中,将已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例如,在学习概率的知识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设计一些实验或游戏,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和掌握概率的计算方法。
4.反馈与评价: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评价,帮助他们纠正错误,提高知识迁移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解题技巧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练习题,通过学生的解答和教师的点评,指导他们如何将已学的知识运用到解题中。
三、知识迁移训练的注意事项在进行知识迁移训练时,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合理设计任务: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目标,设计具有挑战性和可迁移性的任务。
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作者:周立春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8年第15期【内容摘要】数学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学科,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过于重视灌输式教学,致使学生难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学习数学知识内容,从而阻碍学生的成长发展。
故此,教师在进行初中数学教学时,应当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采用适宜方法进行教学,在教授学生数学知识的基础上,还应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本文就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进行如下论述。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知识迁移能力教学策略前言知识迁移能力是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将掌握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应用,运用到适宜环境中解决相关问题所体现的学习能力。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采用适宜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通过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可以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避免学生死记硬背掌握教学内容,便于学生构建数学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一、巩固数学教学内容,开展知识迁移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基础是学生能够掌握丰富的数学知识内容,教师应当通过巩固学生的数学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合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在引导学生巩固数学知识内容时,应当分化数学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掌握知识的各个板块内容,便于学生形成数学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①。
例如:教师在教授“三角函数”时,由于三角函数涉及的内容较多,学生在记忆过程中极易出现混乱,难以快速掌握三角函数的知识内容。
教师可以结合图形教学的方式使学生能够掌握数学法则与公式的推导方法,便于学生应用过程中能够快速解决实际问题。
三角函数需要学生根据三角形度数的不同掌握sin值、cos值以及tan值,教师通过使用立体进行教学示范,可以使学生巩固三角函数的知识内容,便于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初中数学知识迁移与应用能力培养(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数学知识迁移与应用能力培养第一篇范文:初中数学知识迁移与应用能力培养摘要:知识迁移能力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文以初中数学教学为例,探讨了知识迁移与应用能力的培养策略,旨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知识迁移;应用能力;数学教学;素养;创新能力知识迁移与应用能力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能力。
当前,我国初中数学教育在知识迁移与应用能力的培养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停留在表面,应用能力不强等。
因此,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探讨了初中数学知识迁移与应用能力的培养策略。
二、知识迁移与应用能力的内涵1.知识迁移: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已掌握的知识、技能、方法应用于新的学习情境中,从而实现对新知识、新技能的掌握。
2.应用能力:指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技能、方法,进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教师要善于运用生动、有趣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此外,教师还要注重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注重知识联系,促进正迁移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知识体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促进正迁移的发生。
3.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逻辑思维、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等。
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勇于尝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应用能力教师要善于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如组织数学竞赛、数学日记、数学小发明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的魅力,增强应用意识。
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迁移能力的培养
江苏省如皋市长江镇郭园初级中学沙志宁【关键词】初中数学学习迁移能力培养途径【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1B-0027-02研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学习迁移的现象。
学习迁移的能力对学习很有帮助,但却没能得到教师的足够重视。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对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应变能力的培养有重要作用。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对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拓展创新思维,提高数学成绩很有帮助。
一、学习迁移能力的基本概述培养学生数学学习迁移能力的基本前提是要了解何谓“学习迁移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抓住学习迁移的要点,从其特点出发,找到合适有效的培养途径。
(一)基本概念所谓“学习迁移”一般是指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受到以前所学过的知识的影响,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有的迁移是正面的,有的迁移是负面的。
这里所说的学习迁移能力指的是学生对知识进行正面迁移的能力,在数学学习中主要表现为学生现阶段已经具备的知识储备、思维能力、学习方式、心理态度对学习新的数学知识、解决新的数学问题所起到的各种作用。
正面、积极的学习迁移不但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吸收和掌握,而且能够帮助他们进一步深化对已有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进一步提高学习能力,拓展思维水平。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迁移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应该得到教师的充分重视。
(二)实质内容关于迁移理论,学术界有许多相关研究,大体集中在共同要素论、概括理论、关系理论这三个方面。
共同要素理论主要强调迁移双方共同存在的部分,只有存在相通的要素才能达成迁移的基本条件;概括化理论研究的是学习者对以前所学内容的概括,较强的概括能力最终决定迁移的实现;而关系理论则认为学习者在发现知识点之间存在相关性以后,更有利于迁移的发生。
关于学习迁移的实质内容,许多专家普遍认为是概括。
在他们看来,学习者的概括水平直接决定了知识迁移能否得以实现,概括性越强,迁移范围越广,说明学生的应用能力或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越强,教学效果就越好。
初中数学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
1 .有利 于提 高课 堂的有 效性
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教学 , 是 当前数学教学研究中一个 比
较热 门的话 题 。 如 果能 提高学 生 的知识迁 移能 力 , 那 么课 堂
三 联 系生活 。解 决 问题
通过 以上的教学我又有更深的体会 , 那就是学无止境 , 活到
师 :接下来 ,请 同学们用以上的知识解决一些百分数
的题 。
题 1 :星 星农 场 养鸡 8 0 0只 ,鸭 6 0 0只。( 1 ) 鸡 的只数 是 鸭 的几 分之 几 ? ( 2) 鸡 的只数 比鸭 多百分 之几 ? ( 3 ) 鸭 的只数 比鸡少 百分 之几 ? 题2 :王 明家 二月份 用水 1 5 吨 ,三 月份 用水 1 2吨 。王 明家 三月 比二月节 约用 水百 分之几 ? 题 3 :王 明家 三月用 水 1 2吨 ,比二 月节 约用水 3吨。 节约用 水百 分之几 ? 对于 “ 百分数的应用 ( 一) ”的教学,通过以上模 型训 练, 学 生解决 此 问题 的能力 明显提 高 , 一 些学 困生也 能找 到
几? ( 5 ) 某 工厂九 月份 用水 8 0 0吨 ,十月份 用水 7 0 0吨 。 节约用 水 百分之 几?
( 以上几题先让学生说谁和谁比, 表示的是谁是谁的百 分之几, 数量关系是什么? ) 指名一个学生说出后 , 再让多
名学 生说 ,再 同桌互 说 ,然后全 班说 ,加 深理解 。
解决 问题 的方法 ,这 是最 令人欣 慰 的事 。教学是 一 门艺术 ,
过程如下: 请同学们用百分数的意义来说说以下这些百 分数的意义。( 1 )男生人数是女生的百分之几? ( 2 ) 男生 人数 比女生人数多百分之几 ? ( 3 ) 女生人数比男生少百分 之几? ( 4 ) 现在生产一个零件的时间比原来缩短了百分之
初中数学知识迁移与应用能力培养
初中数学知识迁移与应用能力培养数学是一门研究数量、结构、变化和空间等概念的学科。
在初中阶段,数学的学习不仅仅是掌握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与应用能力,以便在中考和未来的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学好数学的重要性数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础,它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学好数学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主要学习内容初中数学的主要内容包括代数、几何、概率和统计等。
学生需要掌握基本的数学运算、方程求解、函数图像、几何图形的性质和计算、概率的计算和统计的方法等。
学习注意事项在学习数学时,学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2.做好笔记,整理和复习课堂内容。
3.多做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主要学习方法和技巧1.理解概念,建立知识框架:学生需要深入理解数学概念,掌握公式的推导过程,并将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知识框架。
2.归纳总结,发现规律:在做题过程中,学生应该注意归纳总结,发现题目中的规律和联系,以便能够灵活运用知识。
3.分类练习,逐步提高:学生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类练习,从基础题开始,逐步提高难度,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考备考技巧1.熟悉考试大纲,明确学习目标:学生应该认真研究中考考试大纲,了解考试的要求和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
2.模拟考试,提高应试能力:学生可以通过参加模拟考试,熟悉考试的题型和流程,提高应试能力和时间管理能力。
3.查漏补缺,强化薄弱环节:学生应该通过做题和考试,发现自己的薄弱环节,及时查漏补缺,提高自己的数学水平。
提升学习效果的策略1.合理规划学习时间:学生应该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合理分配学习时间,保证充足的练习和学习时间。
2.积极参与学习小组:学生可以和同学组成学习小组,互相讨论和解决问题,共同提高数学水平。
3.寻求帮助,解决疑问: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应该勇于向老师或同学请教,及时解决自己的疑问。
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路径探析
教育界/ JIAOYUJIE2023年第11期(总第523期)中学教学▲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路径探析杨丽萍【摘要】任何学习过程本身都可以看作是已有知识、已有经验的迁移过程,数学学习也不例外。
在数学学习中,知识迁移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它是学习者获取数学新知识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将知识迁移理论运用于数学教学中,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还可以大大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知识迁移;初中数学;已有经验;路径作者简介:杨丽萍(1982—),女,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学就是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并使学习成为一种探索活动。
”这句话强调了知识迁移的重要性。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教师应以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现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因材施教和启发式教学。
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好引导作用,处理好内容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以及合作交流,启迪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学习技能,能体会并运用数学思想和方法去解决问题,从而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1]。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结合教学内容,运用知识迁移理论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加快学生接受和掌握新知识的速度。
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会慢慢形成知识迁移能力,发展一定的数学综合素养,这有利于学生对数学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本文就知识迁移理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构建认知结构—培养知识迁移能力的前提迁移能力指熟练进行同类型知识点的转换和运用的能力。
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灵活地进行知识点的转化和迁移,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形成知识点之间的网络结构图。
因此,构建系统性的认知结构是知识迁移的必要条件,能够让已有知识与新问题之间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使新问题、新情境与已有知识同化,通过同化、类化将新知识并轨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
如何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迁移
如何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迁移文章就如何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迁移进行了探讨。
初中数学;课题教学;能力迁移;培养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
数学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
数学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智力的磨刀石。
”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能力的核心,数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又是数学思维的品质。
在数学教学中,既要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掌握数学的思维方式,又要善于开拓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抓住一切契机,利用课堂的概念教学、疑问教学和在解题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概念是最基本的思维形式。
数学中的命题,都是由概念构成的,数学中的推理和证明,又是由命题构成的。
因此,数学概念的教学,是整个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正确的理解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学知识的前提,数学概念好比支点,而数学法则、定理好比杠杆。
可见概念的重要性。
初中阶段尤其是初一,概念较多,怎样组织教学,才能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呢?一、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迁移的关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源动力。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具有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在学习中克服困难,勇于探索,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励学生带着兴趣走进数学,探索数学,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要精心设计每节课,要使每节课形象、生动,有意创造动人的情境,设置诱人的悬念,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求知的欲望,并使同学们认识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经常指导学生运用已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自己所熟悉的实际问题。
新教材中安排的“想一想”、“读一读”不仅能扩大知识面,还能提高同学的学习兴趣,是比较受欢迎的题材。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加强正迁移的引导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加强正迁移的引导摘要:在教学中利用好知识的迁移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所谓知识的迁移指的是先前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或一种知识、技能的学习对另一种知识、技能学习的影响。
关键词:初中数学正迁移负迁移在初中数学学习中,负迁移往往会影响和左右着学生,这种现象指的是先前学习的知识妨碍了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同时也存在新知识的学习干扰了先前知识的掌握的现象。
负迁移的产生表现出学生对知识的分析概括能力不足,对所学的概念、定义、法则、公式、定理等没有经过自己积极主动的思维去了解它的本质和规律。
那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防止负迁移的产生,发挥正迁移的作用?在此,笔者举例作了分析。
一、正迁移在初中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意义现代心理学关于迁移现象的研究表明,如果学生在学习时,对学过的知识、技能和要领掌握得牢固,且又善于分析思辩,那么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概念会对另一种知识、技能、概念产生有益的影响和推动,这就是学习的正迁移;反之,如果对已学的知识、技能和概念掌握得不牢固,又不注意分析思辩,那么已学的知识、技能和概念则会对学习新知识、技能和概念产生妨碍和不利影响,这就是学习的负迁移。
在数学教学中,迁移不是自动的,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概念本身并不能保证它们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能得到正向迁移。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究正确的方法,科学运用学习的迁移规律,才会使学习的迁移朝着正确的方向延伸。
比如,代数式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由数到式的过渡,为初中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方程的学习有助于不等式的学习;一元一次方程应用学习有助于以后各类应用题的学习;因式分解的学习有助于代数式的化简,也有助于一元二次方程等知识的学习;分式方程换元法学习有助于无理方程换元法的学习;绝对值的学习有助于算术平方根的学习;平行四边形学习有助于矩形、菱形、正方形的学习;全等三角形的学习有助于以后各类证明题的学习。
总之,这许多数学知识的学习都是从定义、性质、判定等几方面展开的,都体现了学习方法的正迁移。
试论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迁移应用能力的措施
试论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迁移应用能力的措施发布时间:2021-08-08T03:03:37.783Z 来源:《教育考试与评价》2021年第6期作者:马兴荣[导读] 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就如何培养初中生数学迁移应用能力从而发挥学科育人价值提出自己的几点思考。
福建省福清市滨江初级中学摘要:新课程标准强调初中数学教学要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联,注重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使其真正掌握数学知识内涵,学会灵活、巧妙的运用。
文章通过实验调查法、文献资料法、经验总结法探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迁移应用能力,取得一定成果。
基于此,文章从结合实际生活讲解知识、在课堂上设计生活化问题情境、设计生活化课后实践作业几个方面简要阐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迁移应用能力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迁移应用能力前言在传统数学教学中,因为教学方法、教材内容以及教学观念等因素的限制,教师更多地是关注教学结果而忽略了过程,学生缺乏参与课堂的主动性、积极性,教学效率和质量受到严重影响,更严重的是,这不利于他们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教学效果不理想。
在本文中,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就如何培养初中生数学迁移应用能力从而发挥学科育人价值提出自己的几点思考。
一、培养初中生数学迁移应用能力的意义无论是哪一个阶段还是哪一个学科的教学,让学生学以致用都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尤其在今天,教育部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并且强调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新时代下每一个教师的责任与使命,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本质就是让他们通过课程学习具备适应社会、实现自身价值且获得终身发展的能力与品质。
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的迁移应用能力,这是对新课改号召的积极响应,也是实现学科育人价值的必然选择[1]。
然而,就现下初中数学教学情况来看,很多学生虽然记住了数学课本上的概念、公式等知识但是在面对实际问题时候却不会迁移应用。
换言之,他们学习数学只能用来应付考试,但是却不能用来有效解决实际问题,这违背了教育的初衷,陷入应试教育的困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知识正向迁移能力的培养
迁移,即搬移,从一处搬到另一处.心理学认为,根据迁移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学生对学习和教师的引导是影响知识迁移的重要因素之一,那么学生能否顺利将所学知识迁移到解决问题的应用上,是学生能否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一个关键.一位名人曾说过“解题意味着把要解的问题转化为已解的问题”,也就是说要能将已学的知识迁移到要解决的新问题中,将新问题运用迁移方式转化为已掌握的知识来解决.下面就我对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题目,如何进行知识正向迁移解决问题的分析过程,来探讨知识正向迁移能力的培养.
一、对知识本质探索的体验并掌握是培养知识迁移能力的前提条件
例已知抛物线y=ax2+bx+c经过A(-4,3),B (2,0)两点,当x=3和x=-3时,这条抛物线上对应点的纵坐标相等.经过点C(0,-2)的直线l与x轴平行,O为坐标原点.(1)求直线AB和这条抛物线的解析式;
(2)以A为圆心,AO为半径的圆记为⊙A,判断直线l与⊙A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3)设直线AB上的点D的横坐标为-1,P(m,n)是抛物线y=ax2+bx+c上的动点,当△PDO的周长最小时,求P点的坐标.
解析本题的(1)(2)问较易解答,那么第(3)问学生如何迁移已掌握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第(3)问中要求当△PDO的周长最小时,P点的坐标,因为D,
O的位置已确定,本题实际上就是要确定P点位置在何处时,PO+PD最小.本题是个最短路径问题,而这时学生已学习过最短路径的知识:如图1,在直线l上求点P,使PO+PD最短.学生们都知道只要作出O关于l的对称点O′再连接DO′就可得P点的位置,它的本质是将PO转化成跟它相等的线段PO′,从而得PD+PO=PD+PO′. 当P为DO′与l的交点时就是所要求的点.而这道题将直线变成了抛物线,如果直接将最短路径问题知识死搬到这儿很显然问题解决不了,实际上也是这样的,很多同学不能解决这个问题.
其实在上面的问题中学生只要体验并掌握了最短路径问题本质,教师真正让学生通过对最短路径问题探究体验知识的本源,从而使学生在思维能力上得到了发展,再加上第(2)问的暗示,学生就能顺利将最短路径问题正迁移到这儿,从而解决这个问题.如图1,最短路径问题的本质即将线段PO转化线段PO′,而本题,只要能将这一转化的本质方法迁移到这儿. 如图2,将线段PO转化为跟它相等的线段――P到直线l的垂线段PH,则这时的PO+PD要最短,只要PH+PD最短.过点D作直线l的垂线DH,交抛物线于E. 点垂足为H,则这时的E点即为所要求的P点(如图,显然可证),这样就成功地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这个问题上来,那么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由于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不注意理解课标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的要求,教学过程中只是向学生灌输了最短路径问题的知识,只是掌握了画图方法,学生并没有体验并掌握最短路径知识的本质,更谈不上思维的进步和发展,从而也达不到知识迁移的能力提升.
因此作为教师平时在教学中不能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要通过体验知识本质的探索,来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这也说明了,要使学生能将知识正向迁移,关键是学生能通过探索体验并掌握到知识的本质,而不是仅仅掌握方法.
二、注意引导学生运用类比思想观察问题与已掌握知识间关系,培养迁移能力
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同样需要老师在平时教学中注意不断地循序渐进地进行引导、不断实践来培养.那么在平时教学中如何通过恰当引导更好地培养迁移能力呢?
华罗庚先生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引导.引导要在最恰当的时候,把握好学生的思维,对学生的迁移能力的培养才更有效.例如在学生解完“分解因式7a(a-2b)-8(a-2b)”后,在完成“分解因式7a(a-2b)-8(2b-a)”时不能顺利进行下去,这时一位老师没有引导学生如何思考,而是直接给学生讲解了本题的解法,从而学生会解这类的题型,而另一位老师则对学生进行了如下引导:“同学们先观察本题和上题有何不同.”生:“上题中的减号后是8(a-2b),而本题减号后是8(2b-a).”师:“8(2b-a)与8(a-2b)是什么关系?”生:“互为相反数.”师:“能否想办法把本题变形,使得后一部分与上题一样呢?”当教师引导到这儿时同学们豁然开朗:只要本题通过提取负号变形,那么就可以像上题那样提取公因式(a-2b)了.
很显然,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后一位老师恰当地引导学生将问题与例题
进行比较,引导学生通过类比例题的解法解决问题更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三、注意引导学生变式、分类、总结提升问题,来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作为教师我们不能只是教会学生怎样去做,而是要引导学生将问题不断变式,且从中探索解决方法,从而培养迁移能力.
例如一位老师在教规则物体表面两点间的最短路线这一知识时,他先是给出了例题:在一圆柱体表面上取A,B两点,要学生探究这两点间的物体表面最短路线. 又分别在圆锥体、正方体上练习了类似的问题,然后就结束了该知识点的学习.
而另一位老师不仅如此,还引导学生进行了变式训练. 他将第一个问题中“在一圆柱体表面上取A,B两点”改成了“在一无盖的圆柱形盒子的内外分别取两点A,B,求A,B间的最短路线”.
通过比较可知,显然第二位老师的变式训练对培养学生物体表面两点间最短路线这一知识点的迁移能力更有利,但是如果通过对本题的探究,能总结出物体表面两点间的最短路线的本质,是化为平面上两点间的最短路线问题,从而把两点间的最短路线的知识迁移到这儿,更能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另外,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知识间的联系,将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充分发挥学生的联想和猜想.
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言3条:
1、常自认为是福薄的人,任何不好的事情发生都合情合理,有这样平常心态,将会战胜很多困难。
2、君子之交淡如水,要有好脾气和仁义广结好缘,多结识良友,那是积蓄无形资产。
很多成功就是来源于无形资产。
3、一棵大树经过一场雨之后倒了下来,原来是根基短浅。
我们做任何事都要打好基础,才能坚固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