峡口水库大坝渗流资料分析及评价报告(DOC 48页)

合集下载

浙江省江山市峡口水库大坝安全评价报告

浙江省江山市峡口水库大坝安全评价报告

浙江省江山市峡口水库大坝安全评价报告1. 引言本报告针对浙江省江山市峡口水库大坝的安全性进行评价,并提供针对水库大坝安全的建议。

该评价报告的目的是为了保障水库大坝的安全运营,减少潜在的安全隐患。

2. 背景介绍峡口水库位于浙江省江山市,是一座大型水利工程。

该水库主要用于水资源的调节和防洪,并为周边地区提供饮用水和灌溉水。

由于水库大坝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基础设施的稳定性,对其安全性的评价十分重要。

3. 安全评价方法本次安全评价主要采用以下方法:3.1 调研和实地考察通过对峡口水库大坝的现场调研和实地考察,收集大坝的基本信息、施工和维护记录等,对峡口水库大坝的实际情况有了解。

3.2 案例研究借鉴其他类似水库大坝的安全评价案例研究,分析已发生的事故和故障原因,以提供对峡口水库大坝的评估依据。

3.3 数据分析和统计通过对历史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以及相关统计数据的整理,对峡口水库大坝的运行情况和安全风险进行评估。

3.4 专家咨询请水利工程方面的专家参与评价报告的编写,提供专业意见和建议,确保评价报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大坝安全评价结果通过对峡口水库大坝的安全性进行评估,得出以下评价结果:4.1 结构完整性评估根据大坝的结构体系和历史维护记录,峡口水库大坝的结构完整性评估为良好。

大坝的主要结构元素均处于良好状态,没有发现重大损伤或结构缺陷。

4.2 抗洪能力评估经过洪水模拟和计算,峡口水库大坝具备良好的抗洪能力。

即使遭受100年一遇的洪水,大坝也能保持稳定。

4.3 安全运行评估对大坝的日常运行记录进行分析后发现,峡口水库大坝的日常运行安全评估为良好。

水库的各项指标符合相关标准,运行稳定可靠。

4.4 管理措施评估针对大坝管理措施的评估,峡口水库的管理措施良好。

大坝的巡视、检查和维护工作得到有效执行,保障了大坝的安全性。

5. 安全评价报告总结综合以上结果,峡口水库大坝的安全评价总体良好。

然而,为了进一步提高水库大坝的安全性,以下建议需要被采纳:•加强对大坝周边环境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定期进行大坝巡视,及时处理并修复发现的任何结构缺陷或损伤;•继续改进大坝管理措施,加强对运行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定期进行抗洪能力的计算和验证,保证大坝的洪水安全度。

某水库2014年度大坝渗流监测资料分析

某水库2014年度大坝渗流监测资料分析
P=G ( 。 一R 1 ) +K ( 一% ) ( 1 )
2 . 2 坝基渗 流 观测
选取 2个观测断面 ( 坝0 +0 6 0 . O 0m、坝 0 +1 0 0 . O 0m) , 其 中坝 0 +0 6 0 . O 0 m断 面坝上 0+0 0 1 . 4 0 m钻孔埋设 渗压计 1只 ( U e l 一4 ) 、坝下 0+0 0 1 . 4 0 m钻 孔 中埋设 渗 压计 1只 ( U P I一6 ) 、坝 下 0+O 6 O . O 0 m 钻 孔 中 埋 设 渗 压 计 1只 ( U P 1 — 9 ) ,共 3只渗压 计 ;坝 0+1 0 0 . O 0 m 断 面 坝上 0+
金根 多 ,戴春 华
( 浙江广川工程咨询有限公 司,浙江 杭州 3 1 0 0 2 0 )
摘 要 :某水库 大坝防渗系统为在原黏 土心墙 内设 置深入 坝基 O . 5 m及 厚 0 . 8 m的防渗墙 并结合 两坝肩 帷
幕灌浆 。通过对埋设 于坝体 、坝基渗压计及坝脚量水 堰等观测设备 的 2 0 1 4年度监测资料分 析 ,表 明 2 0 1 4年度 大
坝渗流处于正 常状 态 ,大坝防渗效果较好 。
关键词 :大坝渗流 ;监测资料 ;分析
中图分 类号 :T V 6 9 8 . 1 2 文 献标 识码 :B 文章编号 :1 0 0 8 . 3 — 0 2
D O I :1 0 . 1 3 6 4 1 / j . c n k i . 3 3—1 1 6 2 / t v . 2 0 1 5 . 0 4 . 0 2 1
水库枢 纽主体 工程 有拦 河坝 、溢洪 道 、泄洪 洞 、发 电 洞 、发 电厂和升压 站等 建筑 物 。加 固前大 坝 防渗 主要靠 原

试论峡口水库大坝安全监测数据管理及分析

试论峡口水库大坝安全监测数据管理及分析

试论峡口水库大坝安全监测数据管理及分析摘要:本文以峡口水库为例介绍了大坝安全监测的数据管理关键词:峡口水库;大坝;安全监测;数据Abstract: Based on the Xiakou reservoir,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data management of dam safety monitoring.Keywords: the Xiakou reservoir; dam; Safety monitoring; data0引言江山市峡口水库位于江山市峡口镇峡里村,是一座以灌溉、防洪为主,结合发电、供水及养殖等综合利用的中型水库。

控制流域面积为399.3km2 ,水库正常蓄水位以下库容4680万m3,总库容为6198万m3,泄洪方式为开敞式泄洪,峡口水库工程为Ⅲ等工程,大坝、发电输水隧洞进水口为3级建筑物,2005年6月7日被国家防总确认为全国防洪重点中型水库。

1系统特点峡口水库大坝安全监测系统采用的是DG型分布式数据采集软件,安装在CCU中央控制装置中,运行于WINDOWS环境下,主要用于控制数据采集网络对所有接入系统的各类仪器进行一定方式的自动化测量,将监测数据保存在中央控制的测值数据库中,并可根据要求选取通过RS-232/485、微波、光纤等通讯接口送入上一级的信息管理系统。

系统功能DG型分布式数据采集系统由中央控制装置和MCU-1/2M型测控装置构成数据采集网络,网络的中央节点为中央控制装置,安装在监控室内,其主要功能是对数据采集网络进行管理。

数据采集网络节点为测控装置,分别安装在监测仪器或传感器比较集中的部位,其主要功能是对接入的仪器进行应答测量和自报测量。

数据采集网络的拓扑结构采用分层分布式结构,通讯总线采用双绞线,实现双向通讯,其中传输信号为数字量,因而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

监测资料整编及分析峡口水库严格按照大坝管理有关规范对大坝进行监测,掌握大坝的运行情况。

渗流分析在水利工程安全评价

渗流分析在水利工程安全评价

渗流分析在水利工程安全评价一、渗流分析概述渗流分析是水利工程中的一项关键技术,它涉及到地下水在土体中的流动特性及其对工程结构安全性的影响。

渗流现象普遍存在于各种水利工程中,如水库、大坝、堤防、排水系统等。

正确评估渗流对工程结构的影响,对于确保工程安全和延长工程寿命至关重要。

1.1 渗流分析的重要性渗流分析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可以帮助设计者和工程师了解地下水流动的规律,从而在工程设计阶段就考虑到渗流的影响。

其次,通过渗流分析,可以预测和评估工程结构在地下水作用下的稳定性,避免渗流引发的工程灾害。

最后,渗流分析还有助于优化工程设计方案,提高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2 渗流分析的应用场景渗流分析的应用场景非常广泛,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水库和大坝的渗流控制:评估水库和大坝在地下水作用下的稳定性,设计合适的防渗措施。

- 堤防工程的渗流安全:分析堤防在地下水作用下的渗流特性,预防渗流引起的管涌和滑坡。

- 排水系统的优化设计:通过渗流分析,优化排水系统的布局和结构,提高排水效率。

- 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评估地下水开采对周围环境和工程结构的影响,实现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渗流分析的理论基础渗流分析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地下水动力学、土力学和流体力学等。

这些理论为渗流分析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和工具。

2.1 地下水动力学地下水动力学是研究地下水流动规律的科学。

它涉及到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等过程,以及地下水与土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地下水动力学的基本方程是达西定律,该定律描述了地下水在土体中的渗透速度与水头梯度之间的关系。

2.2 土力学土力学是研究土体物理性质和力学行为的科学。

在渗流分析中,土力学主要关注土体的渗透性、压缩性和强度等特性。

这些特性对地下水的流动和工程结构的稳定性有重要影响。

2.3 流体力学流体力学是研究流体运动规律的科学。

在渗流分析中,流体力学提供了描述地下水流动的数学模型和计算方法。

三峡工程泄洪坝段蓄水初期实测渗流性态分析

三峡工程泄洪坝段蓄水初期实测渗流性态分析

pq .I 78n 9:!;<U q =(X-9kG !l !!m !’!!$_n !!:op "!!#45&’(t()’0"123456$%&&’"+"#3F 29J U ;%I P 6#."123GH 6$$%!%%#23!<vwExyzf 9!*"E ^CD89V !v #o q ‘E {Z R &G D O $%rs "ws {Zr&/7yz !#o q ‘q &^!T {I l O E [2’~\!&/(^tuR62’$)"vwf 9#o q ‘w s {Zr&+#"456!vwf 9#<q $Irs #{Z #r&/7789:;!()=!()S *$"&&$*&’*!&#+,S *$"&&$*!&*"&"!!<=}Q #H 3F (t -.(n T E $D F 3r Q s "QR ?t ($L 7$X A [9)=K c }m z |y ’t (&&M T -5H+&"&r ./!+5-"y &&.!+!-"u K r ((!’5-"M 7X ?((!$5-"u (u (a j <((!55-’./5.:(B J B@%4%n -%’?*$)J =K :)J 0h =K |y H()D=K n <J @-~""$&&DG ’|y 3F (t -.L 7}m z H "%F L 7H +&f (n Q 6#*"o &f V &N !O ‘T "!-"L 7}m z /1JT G $+%-+6,‘y&a G !"=#&-"Q S "G $w M L 7&f l M *$#$h a +L 7}m z *2F S G P L 7D "qQ "%F L D [""Fi D ’L 7&f **$)J 9)=K ?*$))8~2"v 8L L 7(,k 9)v (H BC ’))8&1#l ?)$!R &f !%=-T #[)$"R &f !%"-T #|y "8’d ./[.d P ".X K $‘:w H a r ’*)8&f T %"#&-"6,‘a !!+#&-"&1:d T "!&-H *)8’*)8.C=&P H )(8"3C L 7}m z Hh #l "j r #Q !&-!a #I !"-!.#H L (x ’3F ./L 7}m z n !44’e !!f 2[[.’*):w n "&&"e $f "5^‘("+n 5f !^y 7"3+h ):w n "&&"e =f "$^‘("+n ’f !^y 7"3’"&&%e 5f ~(B 2[r (’8*$h ):w "3L 7&f t (/:v :(B r (/:hf K P >"k L 7}m z &(:I JH :,‘B mZ e H z P 6’P 6y ^S /0)K m L 7&fHq f :,b Z ".i W "8(B r (d P "3F ./L 7&f &(:&I :,R Uh E W *":,CD I (u K ’"!78g >?=(p q u L 3p q [\Ir3F ./L 7&fH :,P 6QR P 6:"[:,-’&(:"P 6QR ^r :":P 6j (N [.w X H :"’8*)8&f !5#=-["=#4-./$!R L 7&f ’-[!’#+-./$"R L 7&f ’-["!-./$!+R L 7&f $+#’-[5+#5-./(N [.w *M *)&D l Z M &#"-"&#5-"!#5-"%#5-"=#5-v :4#5-!!=#5-Xo Q !F :"62"P 6&/(,V sr (N [.w ‘&>:C CD ’&I D :"P &I {"+Q R ^r 6"D P 6’8*)8&f $L 7&f $)$!R &f [)$"R &f &I D q 2F m +$F 6"!"P 8*)8&f $L 7!R $"R $%R $5R $+R $!!R $!$R $!’R $!+R ["%R &f #(o Q !F q !!F {"+P 6"|D "s r C #O l Z 8$+=+!#5-"$+’"!#5-"$+’%5#%-"$+’’5#’-"$++!’#’-"$++=&#%-"$+4$"#’-"$+4+=-"$4&5&-"$4&’+-[$4!++-Y n "o {"+P 6"|D *l Z 2F $!+F 6"D +,*)x h )u Q m 5F {"+P 6$|D "j 1#O u 8"&&!%-""&&$5-""&&’%-""&&4’-["&!&!-Y n ’&I 2(-QRtr &I 2(D P 6’,*)8&fx )$"R &f q Q F u 4!=F &I 2(D ’]^2(D l Z V &(o $$"‘IJ }#2F "xy 3F ./L 7&fIJ 2(0"’&I :&(:,-.Q S -(w P 6Q["A (B r (~d AB((o <"sr H 2(-o L "tu x ?:l$5I "4c !I "d"&&5e $f "&^!!!!!!!5H-(ww b~!c v&r7:.((K2(-o&H CD"W v N/I Q.K-(w+#-e-(w P6:,-’3F L7&f:,P6z f P6%k!=k’8r(E/#":"z f P6=k"2(-z f P6 %k+h E CD h":"z f P6%k!$k"2(-z f P6!k!"k’:":P6+"^r;Q s+^6s’6"D r)6((:["+i P6"’6"D>((<n D b./K"^r)6((:U5D>((M D b M N+’6"D>((.n D b K"^r"+i)K D>("+’&I2(D2(-?@v P w6"l E-6V F2(D2(,-A%w o&fIJv: V F L7&fIJH2(,-’.K-(w^r-"P6"?n]d P I J2(H H(e[.r(B C"W v.K-(w H P6+"N/*3}S/0 )K sr&(P&IH:,-’#!n O=H3n*@HI o-##"!n O=H G n*@HI<}W A39u *)8&f!5#=-["=#4-./$L7!R &f’#&-[!’#+-./$L7"R&f’#&-[ "!#&-./:L7!+R&f$+#’-[5+#5-. /q+G(N[.w*$+F62","&&"e x "&&$e"f|q6y&:"M&#&&5D<2! !#"4&D<2"$&#l(N[.w q6y&:"M &#&&5D<2!&#"’&D<2’L7!R&f’#&-" !’#+-./[L7!+R&f$+#’-./M*) &D%#5-9:(N[.w>:"o&"L7!R &f’#&-./w D y&:"~x!#"4D<2" !’#+-./w D y&:"~x&#="+D<2"L7!+ R&f$+#’-./w D y&:"~x&#++$D<2’8%#5-v y":"H L"y&:"I S&#&"&D<2 !&#"&&D<2’?P6y^":*V*h)O‘2F H=26 "D W)K H&I y.{"(#${"(#B-\ Gv:y&{"0+]h(!#8&/((M!%+#’!-"!%+#+!-[ !%5#""-K"(n L7"R$!+R["%R&f*) $%/H{"((o,~x y.[!!%#!%-" !%+#!$-[+=#+5-"s r H"+(#l Z M !!&#’%-"45#%"-[$5#"-"j#L7!+R&f $%/IJ{"((*&/((H d n"p W{# (*B(_l z:c o>’"#(n*)$%:I!2X Hy.{"(#M $#%$-!L7"!R&f#!!’#"-!*)8&f#" j B-\G M&#&5-!L7!$R&f#!!"#%"-!L7=R&f#"s r y&{"0+M&#!5! &#!+’%#(n*)$‘I"2IJ2(}#X Hy. {"(#M&#$+-!L7!!R&f#!!&#"+-!L 7"R&f#"j B-\G M&#"+-!L7!!R& f#!5#""-!*)8&f#"{"0+M&#&!! &#!=’$#(n*)$‘I%2IJ2(}#X Hy. {"(#M%#5!-!L7!$R&f#!!"#+’-!L 7"R&f#"j B-\G M&#!4-!L75R& f#!=#"=-!L7+R&f#"{"0+M&#!&! &#!"’5#(nh)$%*){I!2X Hy.{"( #M$#%5-!L7!!R&f#!!%#5-!*)8& f#"j B-\G M&#&=-!L7!5R&f#! +#"5-!L7!"R&f#"{"0+M&#&$!&#""’=#(n*Z&f h)$%/!h){#Hy.{ "((l Z M55#%&-"=&#+=-[=&#4"-"sr H"+(#l Z M$5#"&-""5#&"-["&#+"-"h)((l Z M’!#!!-"==#"4-[=5#54-’?v*":uv n*3F./L7&fIJ{ "(#H B-9:[V&I"|D Hl2}X’I J{"(#l2h E v*)$%/y&"jd n& /(L+jk M h)$%/!h){##("./d n h)(L’8*h)$%P"&I{"((V*h )O‘l2h E v]n*)$%X y&"]n h) $%Xjk"(n&I##y L’I(R UnS$ 20"H&I{"(#l2W*’JK"?n*h )$%M:"q6&I{"0+3&n&#""’B!$B"[B%l Z M r""&&%e!"f !&^P6y^q?H L7!R[!+R&f#l( N[.w:"l2B$*)8&f{)$"R&f *h)$%:&I{"(#V&N!O‘l2B v :L7"R$!+R["%R&f&I{"(#V* h)O‘l2B’!!*!$O =%%"&O &&5+%""$’’O !4%&O 5""=4+"O =%%"&O 5*%O 4=56>&!!#Q #(6>&M w 6^’^*)((’Q !!#W q ;?H U sq 0+M &#455"9Y O u a M %&#=$!N /-./’*Z ;?)K *&I J 2(-P K &/((H q .$w &+3P K KP wT "&/&v BC 2(-S W 8L ’J r "uwx L 7"R &fIJ o 2{"((N s T+lm ;?l Z M (G !$"&O 4+’"’O 4=7/!!*%#"%&%O ++%%*!*&O &&&&!4%"""!4O +=%"&O 5*%!4O %!!*R "%*&O =+56>&*&O &=56>!5"&O =46S !&*!O &56S !5!"#G "$!"O ++"!O 4+!!"R "%#*&O "=%%*!*%O 4!!*R"%!%#G %$!%O ’4*&O &=+’7/!!*%#*&O &&&4=$6>!5!$#G$$!!O %%*&O !&%7/!!*%#*&O &5$6S !5!5#G5$"!%%O 4+*!5O =7/!!*%#"%5O !!!"R "%#*’$O ’=%%*!*&O &%%""O 5%&O 5*!"%O +5%"&O 5*$4O %!!*R"%*&O &$"6S !5!=#G =$"!’+O ’"=4O "=7/!!*%#"=4O %!!"R "%#"!O ’"%*&O &&&’4%"*$+O $"%&O 5*!+4O ’%!!*R"%*&O 5%6>&"&O $5’6>5*!O 5"6S !5!’#Q #(%M ’k {"((w 6^d s k =k w 6^d H^,+6>,M*)((,w 6’^{/,^H N 9((+6S ,M h )((,w 6’^{/,^H N 9((’Q !"#[Q !’#l Z M L 7"R &fIJ *$h )$%/{"((u U Q "Q !%#!Q !=#l Z M s r &fIJ *)$%:I !!I $26"D {"(’5%f n g x p 2#$%!/!8"c !3F ./L 7&f r (~d q 6:,sZlm(u U Q ’o ;?H U sq 0+M &#=!+!&#444"9Y O u a M &#&"+-!$#%4!-’?Q !"#!Q !’#uL "(n *h )$%/H {"((QR e *h )((v :K/H BC +(n *h )$%X P H {"((i !M ]*){H e *)((BC W d "]h ){H F eh )((BC Wd "z _a8K/BC ’?q 6&I {"(#*2(-k F lmu M "3F ./r (A B ~d "&/((T d 458!%5-[!%+-./*)"s r H q 6&I {"(#B -H L "i W *&/((k r H &I :,[,45’&I 2(-8sr H((h P K KPT h i !*h 5H 8LB -o 6"p W &/&v c 4-A f k &I 2(-H B C F k &I {"+H B C W d ’F o &I {"(#:2(-V &N !O ‘Hl 2u M "*)8&f {L 7$R &f %:{"(#o ."sr H &I 2(-,o&"]*{#(&I D ./o <sr &/(L o&S q +L 7!’R [L 7!+R &fIJ 2(-o L "V sr H %:{"(#o ."u }p W {#(2(/^a ’+j Y#(&I %:{"(#a Z3&"sr HIJ 2(-o L ’&!n O3n *=(X-M UlE (B r (~d H &(:&I :,q 6sZ lm "uk 3F ./L 7&f &([&I :,sZ e *]h O s [1-’!#BC3F ./L 7&f :,b ZHQR A f C *h )(([K/’*h )((q .[;<o w &Iv :sr ./H &(:"q .[;<$&I 2(-w &[8L +K/QR )K m?&/&v SX H :,GHB -".o &I 2(-P KP wT S ;<B -o6’"#&((N [.w w D :"v L 7!R &f ’#&-"!’#’-[L 7!+R &f $+#’-./(N [.w o Wd "V IX n M *)&D %#5-[#9:>’j Y (N [.w :"o L ’%#&I M :$%:{"(#h E o L "z s k o 45"y&{"0+L n &#""’&I {"(#H n (l 2i !M V *h )O ‘v ]n $%H g {s ko ."N $%o ^H &I##o L +V &N !O ‘v &I D o <#(:0R GH s ko L #(o ."R U &I {"+Hh E l 2W *’&I {"(#B -H L ")K m r (~d 8s k 45H &/((h &Ik r H 45:,[#H {"(#bD ’$#&I J2(-V (y&M =4$#$=N /-./"z P K &/~d &v "N /o 8L o6B -’5#&I {"(#.*M :$2(v :0R GH cS q "L 7&f &I {"(#.:2(-k F l m i W "&I N /H M :[2(/^o C ’*!:%!4=!&’!0!678!34(D ]<q $I r s "O *-2.7$-./Y7.=!%"!"=#V 6-)*,:5*-.(01<.=+=8,*451=H *57J 55:135M 6*,H 36J :+<<;1.J 52-+,0,8M 6*55N ,*35=)*,_52-/H *+03A 0+-+1<L 1-5*J -,*135T QS ,/!<T Q >C 2/B !<56=>#D /:-2/B !<06E (1;:49;/"W !XG >,2/Z /.[R ;0.1\^G >,2/$%&&’"^?,./2_W "X ]2U R 1\D 6/.16;./Y ?R /1R ;6U(,;R RA 6;Y R 0<;6T R V 1L R [R 76:-R /1?6;:6;21.6/^f .V ,2/Y $$%!%%^?,./2_(>=-*12-?L >;./Y 1,R ./.1.27Q 21R ;016;2Y R 6U 1,R(,;R RA 6;Y R 0<;6T R V 1^1,R 0R R :2Y R 1,;6>Y ,1,R 0:.77Q 2\0R V 1.6/Q 20-6/.16;R S X (,R 2/27\0.06U 1,R-R 20>;R S0R R :2Y R :;6:R ;1\./S .V 21R 01,211,R0R R :2Y R :;R 00>;R .0Y R /R ;277\76Q^2/S1,R m >2/1.1\6U 1,R 0R R :2Y R 1,;6>Y ,S 2-2/S .10U 6>/S 21.6/.00-277X (,R :;R 00>;R2/S[67>-R6U 1,R0R R :2Y R2;RS .01;.a >1R S ./2V V 6;S Q .1,1,R Y R /R ;2772Q^./S .V 21./Y 1,211,R :;6:R ;1\6U-R 20>;R S0R R :2Y R1,;6>Y ,1,R0:.77Q 2\0R V 1.6/6U1,R(,;R R A 6;Y R 0<;6T R V 1.0/6;-27X@5.;,*7=?(,;R RA 6;Y R 0<;6T R V 1c S 2-02U R 1\-6/.16;./Y c 0R R :2Y R c :;6:R ;1\2/27\0.0+5!!!!!!!!!。

峡口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施工期渗流观测资料分析

峡口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施工期渗流观测资料分析

收稿日期:2015-03-12作者简介:周剑雄(1966-),男,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监理工作。

E_mail:jxzhou@hrcshp.org峡口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施工期渗流观测资料分析周剑雄1,周苏波2(1.水利部农村电气化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12;2.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浙江杭州210020) 摘 要:对峡口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施工期间的渗流观测资料进行分析,计算了坝基扬压力系数,采用过程线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表明坝基扬压力变化平稳,扬压力系数较小,均在设计及规范范围内。

通过除险加固前后扬压力系数及坝基排水量的比较,有显著的减少,表明大坝防渗性能得到明显的改善,除险加固效果良好,达到了预期目的。

图5幅,表5个。

关键词:水库;除险加固;渗流观测;坝基扬压力;扬压力系数;绕坝渗流;排水量1 工程概况峡口水库位于浙江省江山市西南部的峡口镇上游2km处,是1座以灌溉、防洪为主,结合发电、供水等综合利用的中型水库。

2005年6月7日被国家防总确认为全国防洪重点中型水库。

经过30多年的运行,水库存在老化、渗漏等安全隐患,2007年10月水利部大坝安全管理中心核定为三类坝,2009年6月开始进行除险加固,2012年10月通过竣工验收。

大坝为75号埋石混凝土重力坝,原坝顶宽4m、长272.0m,除险加固后坝顶加宽至6.5m,坝顶高程241.9m,防浪墙顶高程243.1m,最大坝高68.66m。

溢流堰采用开敞式实用堰,总堰宽100m,有效净宽95m,堰顶高程235.24m。

溢流坝段增设8跨交通桥。

2 大坝渗流观测设备布置大坝廊道内原有坝基扬压力管42根,106个坝基排水孔。

经多年运行,部分测压管已经失效,部分不够灵敏,结合本次除险加固工程进行了清洗及灵敏度试验,不能恢复使用的重新打孔安装扬压力管。

大坝渗流监测布置主要有坝基扬压力管及渗压计22套,渗压计选用美国基康公司生产的振弦式GK4500S型渗压计,其中ZS1~ZS16布置在灌浆廊道内,每坝段1只,ZS17~ZS22布置在横向观测廊道内。

水库大坝渗流问题及防渗措施

水库大坝渗流问题及防渗措施

水库大坝渗流问题及防渗措施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国内的水利工程项目也随之逐渐扩大规模。

渗流一直以来是影响水库大坝安全的重要问题,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地质条件差、坝基岩体不连续或是坝体填筑材料。

目前主要的处理措施包括在基础下设置灌浆帷幕、在黏土芯接触面设置反滤层、坝体下游设置排水沟、坝址处设置防渗墙等。

由于基础材料力学性能不同、水力压裂、不均匀沉降等问题,坝体易形成裂缝并进一步加剧渗流问题,形成渗流通道,故预防水库大坝渗流的关键点就在于排水。

关键词:水库大坝;渗流问题;防渗措施引言水库大坝运行期间可能会出现渗流问题,从而威胁其安全。

需要认真研究和切实解决的危险问题,例如渗流问题、高速流引起的冲刷和侵蚀、沉积物和碎屑堵塞出口设施,甚至堵塞出口结构(如溢洪道)的闸门。

本文通过总结水库大坝渗流问题及防渗措施,预防水库大坝出现问题。

1水库大坝渗流问题1.1土石坝渗流问题所有的土石坝都有一定的渗漏,由于水库中的水通过坝体及其基础寻找阻力最小的路径,可能会对水库大坝安全造成一些危害。

如果处理和控制不当,渗流可能导致水库大坝溃决。

如果允许大量渗流继续不受阻碍,则渗透力可能会侵蚀细土颗粒,并将其冲出,导致水库大坝在内部侵蚀过程中管涌破裂,或产生隆起问题。

因此,渗流可能被视为土石坝最常见的事故,许多土石坝的失效记录在水库大坝失效登记册中。

应在设计阶段对此类危险进行防护,如果在水库大坝寿命期内出现,则必须仔细调查该情况,并应尽早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以防止其发展为破坏条件。

通过坝体的渗流可能出现在下游面、坝趾上方或下游桥台的任何位置。

在这种情况下,应降低潜水面,以将其出口点限制在坝体内。

建造大型水坝的需要导致了分区填水坝的发展,其中可以使用不同类型的土壤材料并以防止渗漏的方式放置。

首先,中间的不透水岩芯可以是粘土,也可以是混凝土或沥青混凝土,将作为主要的防渗措施。

在岩芯的上游和下游侧,还应设计过滤区,以防止地震、沉降或水力压裂造成的岩芯裂缝中的任何残余渗流或泄漏。

某市峡口水库大坝安全评价总报告

某市峡口水库大坝安全评价总报告

某市峡口水库大坝安全评价总报告一、背景和概况某市峡口水库大坝是一座重要的水利工程,位于该市的峡口镇,主要用于防洪、供水和发电。

该大坝建于上世纪60年代,总长度为600米,最大高度为80米,是该市最大的水库之一。

随着城市发展和气候变化,该大坝的安全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二、评价范围和方法本次评价主要针对峡口水库大坝的结构安全、水位管理、危险源识别和应急响应等方面进行了综合评估。

评价采用了实地勘察、资料分析、专家评审等方法,结合了国内外相关标准和经验,对大坝的安全状况进行了客观、全面的评价。

三、大坝结构安全评价经过实地勘察和结构分析,大坝的混凝土结构整体处于良好的状态,无明显裂缝和变形。

然而,局部部位存在一些细小的开裂和渗漏情况,需要及时修复和加固。

另外,需要对大坝的排水系统和防渗墙进行进一步检查,确保其正常运行。

四、水位管理和危险源识别在对水位管理进行评价时,发现大坝上游的河流水位监测系统存在一定的盲区,且监测设备有一定的老化和损坏情况,需要进行更新和维护。

此外,对于大坝的下游居民和农田,需要加强对洪水对策和风险沟通,确保其安全。

在危险源识别方面,对于大坝周边的地质情况和自然环境进行了综合分析,发现存在一些可能引发滑坡和泥石流的隐患点,需要加强监测和预警系统。

五、应急响应和管理建议针对大坝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需要完善应急预案和救援队伍,提高应急响应能力。

对于大坝周边的居民和企业,需要进行定期的应急演练和安全教育,确保其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做出正确的应对。

综上所述,某市峡口水库大坝安全评价发现了一些问题和隐患,需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整改和改进。

同时,大坝管理部门需要加强安全管理和监督,确保大坝的安全稳定运行,保障周边居民和企业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抱歉,我无法完成您的要求。

大坝渗流安全评价报告

大坝渗流安全评价报告

大坝渗流安全评价报告编写:校核:审查:审定:批准:目录1 概述11、1 工程概况11、2 大坝主要渗流问题22 计算断面及渗透指标的确定52、1 计算断面的确定52、2 大坝渗透指标的确定53 渗流计算83、1 程序说明83、2 稳定渗流计算83、3 非稳定渗流计算113、4 计算结果分析134 渗流安全评价244、1 整体安全评价244、2 局部渗透分析及排水反滤244、3 关于集中渗漏及绕坝渗漏问题254、4 关于坝坡出逸点及坝脚和坝坡散浸问题264、5 关于坝体接触渗漏问题265 结论及建议28附图14-4断面渗透分区示意图附图24-4断面渗流浸润线及等势线示意图(100、00m)附图34-4断面渗流浸润线及等势线示意图(101、81m)附图44-4断面渗流浸润线及等势线示意图(102、69m)附图55-5断面渗透分区示意图附图65-5断面渗流浸润线及等势线示意图( 100、00m)附图75-5断面渗流浸润线及等势线示意图(101、81m)附图85-5断面渗流浸润线及等势线示意图(102、69m)附图910-10断面渗透分区示意图附图1010-10断面渗流浸润线及等势线示意图(100、00m)附图1110-10断面渗流浸润线及等势线示意图(101、81m)附图1210-10断面渗流浸润线及等势线示意图(102、69m)附图1311-11断面渗透分区示意图附图1411-11断面渗流浸润线及等势线示意图(100、00m)附图1511-11断面渗流浸润线及等势线示意图(101、81m)附图1611-11断面渗流浸润线及等势线示意图(102、69m)附图174-4断面非稳定渗流浸润线示意图(水位100、00 m降至74、50m)附图184-4断面非稳定渗流浸润线示意图(水位101、81 m降至 74、50m)附图194-4断面非稳定渗流浸润线示意图(水位102、69 m降至 74、50m)附图205-5断面非稳定渗流浸润线示意图(水位100、00 m降至74、50m)附图215-5断面非稳定渗流浸润线示意图(水位101、81 m降至 74、50m)附图225-5断面非稳定渗流浸润线示意图(水位102、69 m降至 74、50m)附图2310-10断面非稳定渗流浸润线示意图(水位100、00 降至84、43m)附图2410-10断面非稳定渗流浸润线示意图(水位101、81 降至 84、43m)附图2510-10断面非稳定渗流浸润线示意图(水位102、69降至 84、43m)附图2611-11断面非稳定渗流浸润线示意图(水位100、00 降至88、27m)附图2711-11断面非稳定渗流浸润线示意图(水位101、81 降至 88、27m)附图2811-11断面非稳定渗流浸润线示意图(水位102、69降至 88、27m)1 概述1、1 工程概况共产水库位于某某市洛市镇内,距某某市区约35km,所在河流为赣江水系,清丰山溪富水上游。

大坝渗流安全评价报告

大坝渗流安全评价报告

某某市共产水库大坝渗流安全评价报告某某市水电勘测设计院二OO三年六月大坝渗流安全评价报告主要参加人员:编写:校核:审查:审定:批准:目录1 概述 (1)1.1 工程概况 (1)1.2 大坝主要渗流问题 (2)2 计算断面及渗透指标的确定 (5)2.1 计算断面的确定 (5)2.2 大坝渗透指标的确定 (5)3 渗流计算 (8)3.1 程序说明 (8)3.2 稳定渗流计算 (8)3.3 非稳定渗流计算 (11)3.4 计算结果分析 (13)4 渗流安全评价 (24)4.1 整体安全评价 (24)4.2 局部渗透分析及排水反滤 (24)4.3 关于集中渗漏及绕坝渗漏问题 (25)4.4 关于坝坡出逸点及坝脚和坝坡散浸问题 (26)4.5 关于坝体接触渗漏问题 (26)5 结论及建议 (28)附图1 4-4断面渗透分区示意图附图2 4-4断面渗流浸润线及等势线示意图(100.00m)附图3 4-4断面渗流浸润线及等势线示意图(101.81m)附图4 4-4断面渗流浸润线及等势线示意图(102.69m)附图5 5-5断面渗透分区示意图附图6 5-5断面渗流浸润线及等势线示意图(100.00m)附图7 5-5断面渗流浸润线及等势线示意图(101.81m)附图8 5-5断面渗流浸润线及等势线示意图(102.69m)附图9 10-10断面渗透分区示意图附图10 10-10断面渗流浸润线及等势线示意图(100.00m)附图11 10-10断面渗流浸润线及等势线示意图(101.81m)附图12 10-10断面渗流浸润线及等势线示意图(102.69m)附图13 11-11断面渗透分区示意图附图14 11-11断面渗流浸润线及等势线示意图(100.00m)附图15 11-11断面渗流浸润线及等势线示意图(101.81m)附图16 11-11断面渗流浸润线及等势线示意图(102.69m)附图17 4-4断面非稳定渗流浸润线示意图(水位100.00 m降至74.50m) 附图18 4-4断面非稳定渗流浸润线示意图(水位101.81 m降至74.50m) 附图19 4-4断面非稳定渗流浸润线示意图(水位102.69 m降至74.50m) 附图20 5-5断面非稳定渗流浸润线示意图(水位100.00 m降至74.50m) 附图21 5-5断面非稳定渗流浸润线示意图(水位101.81 m降至74.50m) 附图22 5-5断面非稳定渗流浸润线示意图(水位102.69 m降至74.50m)附图23 10-10断面非稳定渗流浸润线示意图(水位100.00 降至84.43m) 附图24 10-10断面非稳定渗流浸润线示意图(水位101.81 降至84.43m) 附图25 10-10断面非稳定渗流浸润线示意图(水位102.69降至84.43m) 附图26 11-11断面非稳定渗流浸润线示意图(水位100.00 降至88.27m) 附图27 11-11断面非稳定渗流浸润线示意图(水位101.81 降至88.27m) 附图28 11-11断面非稳定渗流浸润线示意图(水位102.69降至88.27m)1 概述1.1 工程概况共产水库位于某某市洛市镇内,距某某市区约35km,所在河流为赣江水系,清丰山溪富水上游。

峡口水库大坝渗流资料分析及评价报告

峡口水库大坝渗流资料分析及评价报告

1 工程概述1.1工程概况峡口水库位于江山市峡口镇东北2km的江山港上游,距江山市县城约45km。

工程于1966年动工兴建,1973年1月竣工。

水库集雨面积为399.3km2,总库容6340万m3,是一座以灌溉为主、结合发电、养鱼等综合利用的中型水利工程。

水库灌溉面积为21.9万亩,电站装机容量为14000kW。

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全长287.2m,共分17个坝段,其中0-1#~3#和10#~15#坝段为非溢流坝段,4#~9#坝段为溢流坝段。

溢流堰为开敞式,净宽100 m,堰顶高程237m,最大泄洪量3180m3/s。

非溢流坝段顶高程243.6m,坝顶宽4m,最大坝高62m。

设计正常水位237.0m ,相应下游水位191.0m,设计洪水位241.95m ,相应下游水位192.15m,校核水位243.35m(P=0.2%),相应下游水位193.37m。

由于上游白水坑水库的建成,对水库洪水起了调蓄的作用,经2005年洪水复核后,现设计水位238.52m (P=2%),库容5046万m3,相应下泄流量418 m3/s,校核洪水位242.55m(P=0.1%),库容6115万m3,相应下泄流量2657 m3/s。

大坝布置情况见图1-1、1-2。

1.2工程地质情况坝址河谷呈“U”型,河床高程187m,宽110m,右岸山坡坡度32°,左岸41°。

坝址基岩为上侏罗系熔解岩凝灰岩,巨厚块状,无原生软弱结构面,局部地段分布着无规则的充泥裂隙。

根据钻孔资料反映,基岩渗透性不大,相对不透水层较浅,一般约在坝基以下10m 左右。

右岸基础较好,岩石新鲜较完整,充泥裂隙小,但有一较宽的风化辉绿岩脉通过与12#~14#坝段斜交,右岸高程204m以上,自坝轴线及以下有一大的夹泥层。

左岸基础较差,岩石半风化破碎,充泥裂隙多,有7条断层通过,河床部位有4条断层通过。

4#、5#、6#三个坝段上游侧基岩较差,岩石呈半风化至微风化,纵向节理发育,充泥裂隙稍多,下游侧基岩新鲜完整,渗透性上游大于下游。

水库坝身渗流原因试析

水库坝身渗流原因试析

水库坝身渗流原因试析一、坝身渗漏的形式及原因对土石坝有危险性的坝身渗漏一般有散浸和集中渗漏两种情况。

1.散浸渗流:当坝身浸润线抬高,渗漏的逸出点超过排水体的顶部时,下游坝坡土大片皇浸润状态的现象,称为散浸,随着时间的延长,坝身土体逐渐饱和软化,甚至在坡面上形成分布较广的细小水流,严重的产生表面流土,或引起坝坡滑塌等失稳现象的原因如下。

(1)由于设计斜墙或心墙防渗体的厚度不够,均质坝的坝坡过陡,排水体的顶部不够高等原因而使渗水从排水体从上逸出坝坡。

(2)坝体施工后质量差,在分层填筑时已压实的土层表面未经刨毛处理,致使上下土层结合不良,铺土层过厚,碾压不实,使坝身水平向透水性较大,因而坝身浸润线高于设计浸润线,渗水从下游坡逸出。

(3)由于排水體在施工时未按设计要求选用反滤料或铺设的反滤料层间混乱,甚至被削坡的弃土或者因下游洪水倒灌带来的泥沙堵塞等原因,造成坝后排水体失效,而引起浸润线抬高,渗水从排水体上部逸出坝坡。

2.集中渗漏水库蓄水后,在土坝下游坝面,地基或两岸山包出现成股水流涌的异常渗漏现象,称为集中渗漏,它是一种严重威胁土坝安全的渗漏现象。

形成集中渗漏的主要原因如下:(1)坝体防渗设施厚度单薄,特别当是塑性心墙或斜墙的厚度不够,致使渗流水力坡降大于其临界坡降时,或者在反滤,不符合要求等情况下,往往可使斜墙或心墙土料流失,最后使斜墙或心墙被击穿。

形成渗漏通道。

(2)因散渗在薄弱对集中排出,当坝身与层分段和分期填筑时,层与层段与段从及前后期之间的接合面没有按施工规范要求施工,从致结合不好,或施工时漏压,有松土层在坝内形成了散渗,在薄弱夹层处集中排出。

(3)土坝施工中对贯穿大坝上下游的道路及各种施工的接缝来进行处理,或对坝体与其他刚性建筑物的接触面防渗处理不好,在渗流的作用下,发展成集中渗漏的通道。

(4)白虫义,獾,蛇,鼠等动物在坝体内营巢,打洞,树根腐烂后的洞穴也会发展成为集中渗漏通道。

二、坝身渗漏的防止措施1.斜墙法:斜墙法即在上游坝坡补做或加固厚有防渗斜墙,堵截渗流,防止坝身渗漏,此法适用于大坝施工质量差,造成了严重管涌管涌塌坑,斜墙被击穿,浸润线及其逸出点抬高,坝身普遍漏水等情况,具体按照所用材料的不同,分为粘土斜墙,沥青混凝土斜墙及土工膜防渗斜墙。

峡口水库大坝安全鉴定渗流分析

峡口水库大坝安全鉴定渗流分析

峡口水库大坝安全鉴定渗流分析1. 引言水库是一种常见的水资源利用工程,为了保障水库的安全运行,大坝的稳定性和防渗漏性能需要进行全面的安全鉴定。

本文将对峡口水库大坝的安全性和渗流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估,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2. 峡口水库大坝的概况峡口水库大坝是位于某地区的重要水利工程,总体设计高度为XX米,设计总库容为XX万立方米。

峡口水库大坝为土石坝,坝基为黏土质地,坝体由均质土石垫层、心墙和面板层组成。

大坝的主要功能是防洪调库和供水。

3. 安全鉴定方法为了对峡口水库大坝进行安全鉴定,需要采取以下步骤:3.1 收集资料和数据首先,需要收集大坝的相关设计文件、监测数据以及近期的工程勘察报告。

这些资料和数据将为安全鉴定提供基础。

3.2 现场勘察在收集到足够的资料和数据后,需要组织专业人员进行现场勘察。

通过对大坝的外观、地质结构等进行观察与测量,进一步了解大坝的实际情况。

3.3 渗流分析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和数据,对大坝的渗流情况进行分析。

可以通过数值模拟和现场实验等手段,评估大坝内的渗流压力和渗流路径。

3.4 安全评估基于渗流分析的结果,结合大坝的设计参数和监测数据,对大坝的安全性进行评估。

可以应用常用的安全评估方法,如安全系数法、风险评估等。

3.5 提出解决方案根据大坝的安全鉴定结果,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可以结合大坝的具体情况和运行需求,采取防渗措施或加固措施,提高大坝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4. 渗流分析结果经过对峡口水库大坝的渗流分析,得到以下结果:4.1 渗流压力分布通过数值模拟和现场观测,得到了大坝内的渗流压力分布情况。

结果显示,大坝的上部和下部渗流压力较小,主要集中在坝基附近。

4.2 渗流路径分析根据渗流压力分布,可以确定大坝内的渗流路径。

渗流路径一般沿着坝体内部的裂隙或孔隙传导,向坝基和坝底方向集中。

4.3 渗流量评估通过渗流压力和路径分析,可以评估大坝的渗流量。

根据计算结果,峡口水库大坝的渗流量为XX立方米/秒。

水库大坝渗流安全稳定分析研究

水库大坝渗流安全稳定分析研究

水库大坝渗流安全稳定分析研究摘要:水库大坝的渗流安全评价水库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库大坝渗流安全指水库已有的渗流措施和现状渗流工作状态。

,是否符合他现行规范的安全。

通过对大坝渗流计算及渗流稳定分析,对水库的坝体、坝基进行总体分析,最后总体评价水库大坝渗流的安全状况,根据渗流安全的综合性进行等级评价。

关键词:水库大坝渗流;渗流安全评价;渗流稳定分析评价分析大坝坝体、坝基的渗流原因,运用二维稳定渗流有限元法计算出坝体的渗流安全性。

根据计算出的结果可以直接看出坝体、坝基存在渗流的安全隐患。

针对于具体的隐患可以做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例如,可以对坝体心墙部分采用冲抓套井加高心墙、开挖回填接高心墙、等一系列加固方案。

然后,再对加固后的渗流安全进行分析,可以有效地解决水库的渗流及渗流稳定的问题。

一、水库大坝渗流原因的分析1.1 心墙高度不足且坝体质量差坝体心墙高度不够,距坝顶的一段空隙可以用来构建坝体渗流的通道。

但是,对于当初建坝时没有对整体进行预判,在设计坝体心墙时所用材料的质量把握不严格。

据钻孔检查,所填的土主要为砂壤土,粉砂和少量的壤土,使其结构呈现松散、稍密状态。

钻探时容易出现塌孔、埋钻、漏水等现象,使得大坝渗流更加严重(3)。

在书库建成后,水库的背水坡容易出现大面积的散浸、漏水的现象,导致大容隐坝出现多处明显的漏水地方,而且渗漏较严重。

此外,位于水边坝体上白蚁较多,蚁穴遍布。

而且蚁穴容易使心墙穿透,这样必定会形成渗漏通道,将直接影响大坝的安全,大坝渗流安全稳定性将得不到保证。

1.2 坝基出门证强风化岩体所有水库大坝的坝基的地层岩性大多为片麻岩。

在建立大坝时因为没有勘测资料,所有在对坝基进行清除时,不能完全清除坝基强风化层。

一般的坝基强风化层岩石碎片的厚度为2.10~2.80m,下部弱风化层的岩石较为完整、坚硬、裂隙不发育。

根据钻孔压水实验可以看出,强风化层与弱风化层岩体的透水率存在一定的差异,强风化层岩体的透水率为13.2~17.9lu,属于中等透水性。

试析某水库大坝渗漏勘察分析

试析某水库大坝渗漏勘察分析

钻探
在大坝不同部位钻探取芯 ,了解大坝内部结构和材 料。
地球物理勘探
利用物探方法,如电阻率 法、声波法等,探测大坝 内部可能存在的渗漏通道 。
勘察技术应用
渗漏检测技术
采用渗漏检测设备,如渗压计、水位计等,实时 监测大坝渗漏情况。
数值模拟技术
利用数值模拟软件,如FLAC、ANSYS等,对大坝 渗流场进行模拟分析,预测渗漏趋势。
目的
通过对大坝渗漏进行勘察分析, 找出渗漏原因,提出相应的治理 措施,确保大坝安全运行,保障 下游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渗漏问题概述
渗漏现象
大坝渗漏是指水体通过坝体或坝 基的裂缝、孔隙或其他薄弱部位
,向下游渗透的现象。
渗漏危害
大坝渗漏会导致水库水量损失、 坝体结构破坏、下游农田灌溉受 影响等问题,严重时甚至可能引 发溃坝事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地质雷达技术
利用地质雷达对大坝内部结构进行无损检测,发 现潜在的渗漏隐患。
数据采集与处理
数据采集
通过勘察设备采集大坝渗漏数据,如渗压、水位、水温等。
数据处理
对采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归纳,提取有用的信息,为渗漏原 因分析和治理提供依据。
数据可视化
将处理后的数据以图表、曲线等形式进行可视化展示,方便直观地 了解大坝渗漏情况。
风险等级划分
根据预测结果,将水库大坝的渗 漏风险划分为不同等级,为决策 者提供参考。
应对措施建议
根据预测结果和风险等级,提出 相应的应对措施和建议,如加强 监测、修复加固等,以确保水库 大坝的安全运行。
05
渗漏治理措施与建议
治理措施选择依据
渗漏原因分析
首先需要查明大坝渗漏的原因,包括地质条件、设计缺陷、施工问 题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峡口水库大坝渗流资料分析及评价报告(DOC 48页)峡口水库大坝渗流资料分析及评价报告(DOC 48页)1 工程概述1.1工程概况峡口水库位于江山市峡口镇东北2km的江山港上游,距江山市县城约45km。

工程于1966年动工兴建,1973年1月竣工。

水库集雨面积为399.3km2,总库容6340万m3,是一座以灌溉为主、结合发电、养鱼等综合利用的中型水利工程。

水库灌溉面积为21.9万亩,电站装机容量为14000kW。

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全长287.2m,共分17个坝段,其中0-1#~3#和10#~15#坝段为非溢流坝段,4#~9#坝段为溢流坝段。

溢流堰为开敞式,净宽100 m,堰顶高程237m,最大泄洪量3180m3/s。

非溢流坝段顶高程243.6m,坝顶宽4m,最大坝高62m。

设计正常水位237.0m ,相应下游水位191.0m,设计洪水位241.95m ,相应下游水位192.15m,校核水位243.35m(P=0.2%),相应下游水位193.37m。

由于上游白水坑水库的建成,对水库洪水起了调蓄的作用,经2005年洪水复核后,现设计水位238.52m(P=2%),库容5046万m3,相应下泄流量418 m3/s,校核洪水位242.55m(P=0.1%),库容6115万m3,相应下泄流量2657 m3/s。

大坝布置情况见图1-1、1-2。

1.2工程地质情况坝址河谷呈“U”型,河床高程187m,宽110m,右岸山坡坡度32°,左岸41°。

坝址基岩为上侏罗系熔解岩凝灰岩,巨厚块状,无原生软弱结构面,局部地段分布着无规则的充泥裂隙。

根据钻孔资料反映,基岩渗透性不大,相对不透水层较浅,一般约在坝基以下10m 左右。

右岸基础较好,岩石新鲜较完整,充泥裂隙小,但有一较宽的风化辉绿岩脉通过与12#~14#坝段斜交,右岸高程204m以上,自坝轴线及以下有一大的夹泥层。

左岸基础较差,岩石半风化破碎,充泥裂隙多,有7条断层通过,河床部位有4条断层通过。

4#、5#、6#三个坝段上游侧基岩较差,岩石呈半风化至微风化,纵向节理发育,充泥裂隙稍多,下游侧基岩新鲜完整,渗透性上游大于下游。

7#坝段坝基上游侧较差,岩石半风化破碎,充泥裂隙多,施工时半风化基岩已开挖,但下部还留有部分夹泥层。

8#、9#坝段基础较好,其中8#坝段上游侧较下游侧好。

基础防渗措施主要以水泥帷幕灌浆为主,固结灌浆为辅。

左岸坝肩设一排帷幕,灌浆孔距2m,向上游倾斜7°,有断层通过的部位采用群孔处理。

对地质条件较差和3#~8#坝段水头较大的地段设二排灌浆帷幕,灌浆孔距3m,前排孔向上游倾斜7°,后排为垂直孔,帷幕灌浆深度为8~15m(已达相对不透水层)。

右岸因岩石新鲜完整,当时未设灌浆帷幕,后根据水库运行的情况,于1995年12月对右岸各坝段基础(10#~14#)增了一排灌浆帷幕。

坝基排水孔一般设置二排,4#、5#、6#坝段设置三排,前排设在灌浆廊道内。

排水孔偏向下游7°,孔距一排2~3m。

河床部位孔深11~15m,孔口高程194.42m 左右,较正常下游水位高3.42m,两坝肩孔深4~13m,孔口高程随廊道底坡递增。

后排排水孔幕设在基础排水孔廊道内,4#、5#、6#三个坝段因基础地质条件较差设了二个纵向排水廊道,分别位坝轴下16m、41.5m,这三个坝段由各设置了一排横向排水孔,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排水孔网。

2#~3#坝段及7#~13#坝段各设了一个基础排水廊道。

2 坝体防渗评价2.1防渗面板厚度评价峡口水库大坝防渗采用上游面设置混凝土防渗面板。

防渗面板厚度变化及混凝土设计抗渗标号情况见表2-1,防渗面板混凝土抗渗强度在施工时的抗渗试验成果见表2-2。

表2-1 上游防渗面板参数表表2-2 上游防渗面板混凝土施工期抗渗试验成果表由表2-1及表2-2分析可知:(1)大坝防渗面板212m高程以下混凝土原设计抗渗标号(B6)等级满足规范要求,但4~11坝段212m高程以下的设计标号为B6的混凝土,其抗渗能力试验成果合格率较低,其中最低的11坝段合格率仅为33.3%,面板施工质量较差,212m高程以下防渗面板存在防渗薄弱环节。

(2)大坝防渗面板212m以上防渗面板计算得出的最大渗透比降降大于规范允许比降,原设计的面板面板混凝土(B4)抗渗性能不满足规范要求,且0坝段、 4坝段、5坝段、7坝段、8坝段、9坝段、10坝段防渗面板的抗渗等级试验合格率在80%以下,其中9坝段仅为42%,212m高程以上防渗面板存在较为严重的渗流安全隐患。

总体来看,大坝防渗面板施工质量较差,存在较为严重的渗流安全隐患。

2.2防渗面板检查情况2007年12月,峡口水库对大坝上游面防渗面板进行了检查,检查重点部位是高程236m~225m高程部位,225m高程以下由于正处于当前水位以下,无法检查。

防渗面板裂缝位置分布情况见图2-1。

从现场检查情况来看,峡口水库防渗面板由于受水流作用,砼蜂窝、麻面现象较多,绝大多数部位呈现骨料裸露现象,且混凝土骨料粒径不均,最大骨料粒径达到15cm左右,一般的也在十公分左右。

防渗面板局部地方出现孔洞,孔洞直径达到4cm左右。

1988年曾对防渗面板采用环氧树脂进行修补,各个补强部位有水渗出,环氧树脂、玻璃丝布已老化,修补部位明显出现渗水痕迹。

各坝段伸缩缝之间沥青已经老化脱落,伸缩缝间距离达到2cm左右。

防渗面板有多条水平裂缝及垂直裂缝,水平裂缝最长达到15m左右,裂缝宽度约2mm;垂直裂缝最为明显的是有五个溢流坝段出现贯穿整个溢流段头部的裂缝。

裂缝宽度约0.5mm。

在防渗面板露出水面五六天后,在连续晴天无降雨的情况下,有多处出现潮湿现象,分析认为这是渗水通道返潮形成的。

2.3裂缝成因分析(1)从裂缝目前的状况来看,防渗面板所存在的裂缝最大宽度约在2mm左右,裂缝部位混凝土冲蚀情况较为严重,裂缝的形成时间在面板混凝土浇筑后不久形成的;(2)大坝防渗面板混凝土面板目前存在蜂窝、麻面现象,由此来看,裂缝的主要成因是由于面板混凝土的浇筑质量较差所引起。

(3)由裂缝的形态来看,防渗面板存在水平裂缝及垂直裂缝,分布情况不均匀,由应力计算分析情况可知,大坝上游面垂直正应力为正,裂缝主要是由于温度变化而产生。

大坝防渗面板裂缝主要是由于施工质量较差,而温度变化的作用下而产生。

2.4坝体渗漏情况1979年大坝灌浆廊道10坝段处发现一个直径2cm的漏洞(位置:桩号0+153m,高程198.5m),漏漏量达524ml/s;1998年2月23日发现灌浆廊道上游侧两处有水射出(位置:桩号0+67.4m,高程196.0m;及桩号0+168.6m,高程201.9m);2003年12月发现0-1#坝段伸缩缝在上游侧排水沟处有水射出,2003年3月27 日用三角堰实测流量180 ml/s,到2004年4月消失,在2005年低温高水位时这股水又重新射出,随着温度的升高又自行消失。

近年来下游坝面工作缝渗漏水日趋严重,各工作缝均有渗水,特别是7坝段渗水最严重,渗漏水主要集中在冬春两季,渗漏水量明显增加,而且渗漏处有明显的游离钙渗出,下游坝面漏水量较大。

2.5坝体防渗评价(1)大坝防渗面板212m高程以下混凝土原设计抗渗标号(B6)等级满足规范要求,但4~11坝段212m高程以下的设计标号为B6的混凝土,其抗渗能力试验成果合格率较低,其中最低的11坝段合格率仅为33.3%,面板施工质量较差,212m高程以下防渗面板存在防渗薄弱环节。

(2)大坝防渗面板212m以上防渗面板计算得出的最大渗透比降降大于规范允许比降,原设计的面板面板混凝土(B4)抗渗性能不满足规范要求,且0坝段、 4坝段、5坝段、7坝段、8坝段、9坝段、10坝段防渗面板的抗渗等级试验合格率在80%以下,其中9坝段仅为42%,212m高程以上防渗面板存在较为严重的渗流安全隐患。

(3)大坝防渗面板裂缝主要是由于施工质量较差,而温度变化的作用下而产生;在抗渗等级试验合格率较差的7号坝段与10坝段,已发现较为严重的渗漏情况。

(4)现场检查中也发现防渗面板混凝土存在蜂窝、麻面现象,骨料裸露现象,面板曾出现较多裂缝,虽采用环氧材料进行过修补,但目前原防渗补强处理已失效,目前坝体防渗体已不能起到有效的防渗作用,面板现状的抗渗能力较差。

3 扬压力观测资料分析3.1扬压力观测布置设施及观测情况(1)扬压力孔布置情况为了了解坝基扬压力的分布情况,在5#坝段横向观测廊道内布置了6个扬压力观测孔,但在工程施工期已全部堵塞,至今未修复观测,大坝纵向灌浆廊道内设有44个扬压孔观测孔(见表3-1及图3-1、3-2,表3-1中带“′”或“″”者为倾向下游7°的观测孔,其余的为垂直孔,带有“*”的为孔内没有安装镀锌铁管,只在孔口部位设置保护装置,无“*”者为孔内安装有镀锌铁管),目前共有40支测压管可正常使用。

大坝自1972年蓄水运行以来,1989年由于部分排水孔、扬压力孔堵塞失灵,进行了清洗、重设工作,新增排水孔19只,扬压力孔16只;1995年在对右坝10#~14#坝段进行坝基帷幕灌浆的同时,对部分排水孔进行扫孔、加深,同时新增排水孔5只,扬压力孔5只。

(2)扬压力的观测情况观测次数,基本上是:汛期每5天观测1次,非汛期每10天观测1次;而在汛期高水位时,则增加测次。

3.2测压管观测资料分析由于1989年对大坝扬压力观测孔及排水孔进行全面清洗及增设工作,对坝基扬压力影响较大,故本次资料分析从1990年开绐,现将1990年~2004年库水位、下游水位与各坝段测压管观测资料绘制过程线,如图3-5所示。

由各坝段测压管过程线分析可知:(1)左岸坡坝段测压管(0#~3#坝段)①左岸坡坝段的各测压管水位随库水位呈同步性周期变化,与库水位的相关性较好。

各测压管变化幅度一般比较大。

从各测压管水位历年的变化趋势看,没有出现明显的上升或下降趋势,测压管水位历年的变化情况基本稳定。

②由于受山坡地下水的影响,左岸坡坝段测压管水位一般比较高,0#坝段测压管在库水位较低时会出现管水位高于库水位的情况。

③0#和3#坝段由于廊道底面高程比较高,测压管水位低,坝体第一排排水孔基本不起作用。

④1-1孔是垂直孔而孔内没有埋设铁管,该孔在1990年上半年孔水位随库水位的变化而变化,而在1990年下半年至1993年上半年这段时期内,孔水位随库水位变化不明显,从1993年下半年后,孔水位与库水位关系密切,与库水位的同步性非常好。

由于1-1孔位于地质条件较差的左坝肩,可能是断层、节理作用的影响。

该孔没有设置铁管,同时管水位也会受到坝体混凝土质量不好造成渗水的影响,因此该管不能反映该处坝基实际渗流压力情况,而与其位于同桩号1-2′斜孔,孔水位却处于正常状态,因此1-1孔水位高是属于局部现象,其渗透压力能在小范围内迅速消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