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趣味文言文(1)

合集下载

趣味文言文(校本教材)

趣味文言文(校本教材)

趣味文言文第一节先秦至南北朝部分一、先秦时期秋水(节选)秋水时至①,百川灌河②,泾流之大③,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④。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⑤,望洋向若而叹曰⑥:“野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⑦,始吾弗信。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⑧,吾非至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⑨。

”——节选自《庄子》注释:①时:按时令。

②灌:奔注。

河:黄河。

③泾:直流的水波,此指水流。

④不辩:分不清。

⑤旋:转,改变。

⑥望洋:茫然抬头的样子。

⑦伯夷:商孤竹君之子,与弟叔齐争让王位,被认为节义高尚之士。

⑧子:原指海神若,此指海水。

⑨长:永远。

大方之家:有学问的人。

我的体会领悟:齐人有一妻一妾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①,其良人出②,则必餍酒肉而后反③。

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

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④。

”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⑤,遍国中无与立谈者⑥。

卒之东郭墦间⑦,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

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⑧,今若此。

”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⑨,骄其妻妾。

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⑩。

——节选自《孟子》注释:(1)处室:居家过日子,共同生活。

(2)良人:古时妻子对丈夫的称呼。

(3)餍:满足、饱食。

(4)瞷(jiàn)良人之所之:暗中看他所去的地方。

瞷,窥视,暗中看。

前一个“之”是助词,后一个“之”是动词。

所之,去的地方。

(5)施(yí):通“迤”,逶迤斜行。

这里指暗中跟踪。

(6)国中:都城内。

国,国都、京城。

(7)卒之东郭墦(fán)间:最后到了东门外的墓地。

东郭,城之东门外。

杨氏之子文言文翻译(1篇)

杨氏之子文言文翻译(1篇)

杨氏之子文言文翻译(1篇)杨氏之子文言文翻译 1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杨氏之子文言文翻译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

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

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就有杨梅。

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孩子马上回答:“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注释孔君平:孔坦,字君平,官至延尉氏:姓氏,表示家族的姓。

夫子:旧时对学者或老师的尊称。

设:摆放,摆设。

甚:非常。

诣:拜见。

未闻:没有听说过。

示:给。

看。

惠:惠同“慧”,智慧的意思。

乃:就;于是。

曰:说。

未:没有词句与词语解析(1)对句子的理解。

①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这句话点明了文章要讲的人物,以及人物的特点。

起到总起全文的作用。

②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从孔君平来拜见孩子的父亲一事看,两家的关系很好,常来常往。

所以当得知孩子的父亲不在时,孔并没有马上离开,而是叫出了这个孩子。

可见,孔与孩子很熟。

③为设果,果有杨梅。

谁为谁设果?联系上下文自然知道,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看起来孩子很有礼貌,很会招待客人。

④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这是故事中的重点部分。

孔君平看到杨梅,联想到孩子的姓,就故意逗孩子:“这是你家的水果。

”意思是,你姓杨,它叫杨梅,你们本是一家嘛!”这信手拈来的玩笑话,很幽默,也很有趣。

孩子应声答道:“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句子中的“家禽”不同于现在的“家禽”,这里的“家”和“禽”各自独立表达意思。

(2)对词语的理解。

氏:姓氏,表示家族的姓。

夫子:旧时对学者或老师的尊称。

设:摆放,摆设。

甚:非常。

诣:拜见。

未闻:没有听说过。

示:给。

看。

惠:惠同“慧”,智慧的意思。

必备小古文 (1)

必备小古文 (1)

附件3:小学生小古文诵读篇目菊花盛开,清香四溢。

其瓣(bàn)如丝,如爪。

其色或黄、或白、或赭(zhě)、或红。

种类繁(f án)多。

性耐寒,严霜既降,百花零落,惟菊独盛。

——选自民国老课本【注释】①溢(yì):原义是水漫出来。

这里是流出、散发出的意思。

②其:它的。

③或:有的。

④惟:只有。

⑤赭(zhě):红褐色。

【文白对读】菊花盛开,清香四溢,它的花瓣有的像丝、有的像爪。

它的颜色有黄的、白的、赭的、还有红色的。

种类繁多。

菊花很耐严寒,当严霜降临的时候,其他的花都凋谢了,唯有菊花依然盛开。

第二单元《荷》【文言文】池中种荷,夏日开花,或红或白。

荷梗(gěng)直立。

荷叶形圆。

茎横泥中,其名曰藕(ǒu)。

藕有节,中有孔,断之有丝。

——选自民国老课本【文白对读】池塘种着荷花,夏天有的开白花,有的开红花。

荷叶的茎挺立在水中。

荷叶的形状圆圆的。

荷花的横卧在泥土中,它的茎就是我们叫的“藕”。

藕有节,藕的内部有很多孔,把藕掰断会看到藕丝。

第三单元《日月星》【文言文】日则有日,夜则有月,夜又有星。

三者之中,日最明,月次之,星又次之。

——选自民国老课本【文白对读】白天有太阳,晚上有月亮,晚上又有星星。

太阳、月亮、星星三个里面,太阳最亮,月亮其次,星星最弱。

第四单元《龟兔竞走》【文言文】龟与兔竞走。

兔行速,中道而眠(mián)。

龟行迟,努力不息。

及兔醒(xǐng),则龟已先至矣(yǐ)。

——选自《意拾喻言》【文白对读】乌龟跟兔子赛跑,兔子跑得很快,却在中途睡觉,乌龟跑得慢,却总是不停地走,等到兔子醒来,乌龟早就到了终点了。

水滨多芦荻(dí)。

秋日开花,一片白色,西风吹来,花飞如雪。

——选自民国老课本【文白对读】水边有很多芦苇。

秋天开的芦花,一片白颜色。

当西风吹来的时候,芦花就像雪一样飘起来。

第六单元《孔融让梨》【文言文】融四岁,与诸兄共食梨,融辄(zhé)引小者。

三年级必备小古文

三年级必备小古文

三年级必备小古文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一、字词解释。

1. 戏:玩耍。

2. 于:在。

3. 庭:庭院。

4. 瓮:口小腹大的一种容器。

5. 足跌:失足。

6. 没:淹没。

7. 皆:都。

8. 弃去:逃走。

9. 持:拿。

10. 击:敲打。

11. 迸:涌出。

二、句子翻译。

1. 群儿戏于庭。

一群小孩在庭院里玩耍。

2. 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一个小孩爬上瓮,一不小心,失足掉进瓮里被水淹没了。

3.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

其他的小孩都吓跑了,司马光却拿起石头砸破了瓮。

4. 水迸,儿得活。

瓮里的水涌了出来,小孩得救了。

三、主题思想。

这篇小古文通过描写司马光小时候砸破瓮救出小伙伴的故事,表现了司马光的聪明机智、沉着冷静。

宋人有耕者。

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一、字词解释。

1. 株:树桩。

2. 走:跑。

3. 触:撞到。

4. 折颈:折断脖子。

5. 因:于是。

6. 释:放下。

7. 耒:古代用来耕田的一种农具。

8. 冀:希望。

9. 复:再。

二、句子翻译。

1. 宋人有耕者。

宋国有个种田的人。

2. 田中有株。

他的田里有一个树桩。

3.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一只兔子奔跑时撞到树桩上,折断了脖子死了。

4.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于是,他便放下他的农具日日夜夜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能再得到一只兔子。

5.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兔子是不可能再得到了,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所耻笑。

三、主题思想。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存有侥幸心理,不要想着不劳而获,如果不付出努力,而寄希望于意外,结果只能是一事无成。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一、字词解释。

1. 逐走:竞跑,赛跑。

2. 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4. 饮:喝。

5. 河、渭:黄河和渭水。

6. 不足:不够。

7. 北:向北。

文言文趣味学习(整理)

文言文趣味学习(整理)

【文言原文】楚人贫居,读《淮南子》,得“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遂于树下仰取叶。

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

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

扫取数斗归。

以叶自障,问其妻曰:“汝见我不?”妻始时恒答言“见”。

经日,乃厌倦不堪,绐云“不见”。

嘿然大喜。

赍叶入市,对面取人物。

吏遂缚诣县。

选自《笑林》,作者:邯郸淳。

【对照注译】【作品赏析】这篇讽刺性的寓言,作者用寥寥数笔,生动地塑造了一个丑角一样的形象,他的一言一行,无不让我们发笑,引起我们思索。

楚人是一个妄想用一片树叶来掩盖自己的不正当行为的、贪婪而愚蠢的人。

还是一个贪婪,被眼前细小、局部的事物所蒙蔽,看不到事物的本质和整体的人。

【读后必练】(共24分)1.解释加点的词语。

(10分)①楚人贫居.()②遂.于树下仰取叶()③螳螂执叶伺.蝉()④不能复.分别()⑤扫取数斗归.()⑥妻始时恒.答言“见”()⑦乃厌倦不堪.()⑧嘿然.大喜()⑨吏遂缚诣.县()⑩汝.见我不()2.翻译。

(10分)①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

②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

③以叶自障,问其妻曰:“汝见我不?”④经日,乃厌倦不堪,绐云“不见”。

⑤赍叶入市,对面取人物。

3. 这则寓言故事告送我们什么道理?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4分)【参考答案】1. ①居:处于。

都。

②于是,就。

③等待,侦候。

④又,再。

⑤回家。

⑥经常,常常。

⑦能忍受。

⑧……的样子。

⑨到……去。

⑩你。

3. 道理:不要被眼前细小、局部的事物所蒙蔽,看不到事物的本质和整体的人。

启示:略。

【文言原文】一人留客饭,只豆腐一味,自言:“豆腐是我性命,其他味不及也。

”异日至客家,客记其食性所好,乃以鱼肉中加些豆腐。

其人择鱼肉大啖。

客问曰:“兄尝云:豆腐是性命。

今日如何不吃?”答曰:“见了鱼肉,性命都不要了。

”【对照注译】【作品赏析】这篇文章讽刺了小气而言行不一的人。

作者用寥寥数笔,生动地塑造了一个吝啬,口是心非,见好饭菜贪吃如命的人。

趣味文言短文

趣味文言短文

趣味文言短文趣味文言短文(一)张毓明编辑一王戎识李[原文]王戎①七岁,尝与诸②小儿游③。

看道边李树多子④,折枝⑤,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⑥。

(刘义庆《世说新语》)[注释]①〔王戎〕晋朝人。

②〔诸〕众。

③〔游〕玩。

④〔子〕果实。

⑤〔折枝〕压弯了树枝。

⑥〔信然〕真是这样。

[译文]王戎七岁的时候,和小朋友们一道玩耍,看见路边有株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断了。

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

只有王戎没有动。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树长在大路边上,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

”摘来一尝,果然是这样。

[探究·启示]王戎为什么事先就知道李子是苦的?因为在路边,如果不是苦的,早就被别人摘光了。

这个故事写王戎小时候,观察仔细,善于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

文章最后讲“取之信然”说明他的推理是正确的,他是一个聪明的孩子。

二邴原泣学——《初潭集》[原文]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

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

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

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

”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

”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于是遂就书。

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译文]邴原幼时丧父,几岁时,从书塾经过,(听见书声琅琅)忍不住哭了,书塾的老师问他说:“小孩子为啥哭泣?”邴原答道:“孤儿容易悲哀,穷人容易感伤。

那些读书的,凡是能够学习的人,必然都是些有父母的孩子。

我一来羡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

内心感伤,因此而哭泣。

老师怜悯屿地说:“你想读书就来吧!”邴原进了学堂,学习异常努力。

一个冬天,就读熟了《孝经》和《论语》。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

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

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

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

小学文言文阅读与训练-狐假虎威.

小学文言文阅读与训练-狐假虎威.

小学文言文阅读与训练-狐假虎威.小学的时候,咱们都学过不少有意思的课文,其中文言文虽然有点难懂,但细细琢磨起来,那趣味可多着呢!就像《狐假虎威》这一篇,简直就是一场精彩的“动物大戏”。

记得有一次,我去动物园,看到一只威风凛凛的大老虎在笼子里来回踱步。

它那雄壮的身姿,犀利的眼神,真让人感受到了百兽之王的威严。

而在它不远处的狐笼里,一只狐狸狡黠地转着眼睛,仿佛在盘算着什么。

当时我就不禁想到了《狐假虎威》里的场景。

《狐假虎威》这篇文言文讲的是一只狐狸借着老虎的威风在森林里吓唬其他动物的故事。

原文是这样的:“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咱们来一句句解读哈。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这开篇就很直接,老虎在找吃的,结果抓到了狐狸。

你想想,那老虎心里得多美,以为美餐到手啦。

可狐狸多机灵呀,马上就说:“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它这一开口,就是拿天帝来压老虎,还特别理直气壮。

仿佛在说:“老虎大哥,你可别吃我,我是有后台的!”然后又说:“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这狐狸啊,为了让老虎相信,还想出了这么一招,要带着老虎在森林里走一圈,看看其他动物的反应。

老虎呢,居然还就信了,“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你说这老虎是不是有点傻乎乎的?结果呀,“兽见之皆走。

”其他动物看到老虎来了,那还不得赶紧跑。

可老虎却误会了,“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它还真以为其他动物是怕狐狸呢!咱们从这故事里能学到不少东西。

你看狐狸,虽然它弱小,但是脑子转得快,懂得利用老虎的威风来保护自己,这叫机智灵活。

可咱们也不能学它去骗人,耍小聪明。

老虎呢,虽然强大,但有时候也会被忽悠,所以呀,咱们不管多厉害,都得多思考,不能盲目轻信别人。

经典文言文 经典古文名篇

经典文言文 经典古文名篇

经典文言文经典古文名篇经典文言文1.《陋室铭》唐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2.《爱莲说》宋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甚爱一作:盛爱)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3.《桃花源记》晋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间隔一作:隔绝)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4.《岳阳楼记》宋代范仲淹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具通:俱)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小学文言文阅读训练50篇(含译文及答案)

小学文言文阅读训练50篇(含译文及答案)

1.杯弓蛇影乐广尝有亲客, 久阔①不复来, 广问其故, 答曰: “前在坐, 蒙赐酒, 方欲饮, 见杯中有蛇, 意甚恶之, 既饮而疾。

”于时河南②听事③壁上有角④, 漆画作蛇, 广意杯中蛇即角影也。

复置酒于前处, 谓客日: “酒中复有所见不?”答曰: “所见如初。

”广乃告其所以, 客豁然意解, 沈疴⑤顿愈。

(选自《晋书》)【注释】①久阔: 久别不见。

②河南: 郡名, 乐广担任河南尹。

③听事: 官府办公的地方。

④角: 角弓, 用牛角装饰的弓。

⑤沉疴(kē): 久治不愈的病。

疴, 重病。

【译文】乐广曾经有一个亲密的朋友, 分别很久不见再来, 乐广问朋友不来的原因, 友人回答说:“前些日子来你家做客, 承蒙你给我酒喝, 正端起酒杯要喝酒的时候, 看见杯中有一条蛇, 心里十分恶心, 喝了那杯酒后, 就得了重病。

”当时, 朋友坐着喝酒旁的墙壁上挂着一张弓, 弓上有一条用漆画的蛇。

乐广猜想杯中的影子就是弓了。

于是, 他又在上次的地方摆上酒, 对朋友说道:“酒杯中是否又看见了什么东西?”朋友回答说:“所看到的跟上次一样。

”于是乐广就告诉他其中的原因, 朋友心情豁然开朗, 疑团突然解开, 长久而严重的病顿时治好了。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

乐广尝有亲客尝: 广问其故故:2、既饮而疾疾: 沉疴顿愈愈:客人很久没有去乐广府的原因是什么?乐广再次招待, 客人又看见了什么?实际上是什么呢?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A.不要在没有了解事情的始末之前就胡乱定义。

B.不要在喝酒享乐的时候故意吓唬宾客。

C.不要在没有了解事情的真相之前疑神疑鬼、胡乱猜忌。

不要斤斤计较小事情, 心眼太小会容易生病。

答案:1.2.因为那位客人在乐广府喝酒时看见酒杯中有一条蛇,心里特别厌恶,害起病来了、3.又看见酒杯中的蛇。

实际上是墙上角弓的影子映在了酒中。

4.C2.截竿入城鲁①有执长竿入城门者, 初竖执之, 不可入, 横执之, 亦不可入, 计②无所出。

人教版小学1-6年级古诗词大全53首-文言文4篇带注释

人教版小学1-6年级古诗词大全53首-文言文4篇带注释

人教版小学1-6年级古诗词大全53首及文言文4篇(带注释)【小学一年级】上册:3首1、识字一《一去二三里》【宋】邵康节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2、第1课《画》【唐】王维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画》是人教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的第一篇课文。

课文有一幅经过装裱的山水画和一首五言谜语诗。

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山水相映,鸟语花香的美感。

课文以“画”这个谜底为中心,抓住山水画的形象特征展开描述,图文对应,妙趣横生。

在教学本课时,要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根据刚入学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年段训练的重点,在教学本课时,要教学生认识11个生字,会写4个汉字,了解“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

因此,教学时,可以采取以下步骤:一、诵读儿歌,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从开学到现在,我们学过不少儿歌,让我们一起来背诵其中的一首:“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

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

”这首儿歌是个谜语,谁知道谜底?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谜语诗,学完课文,你们一定能猜出谜底。

由学生已知的谜语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课文,同时又为本课猜出谜底作了铺垫。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认读生字1、多媒体课件映出山水画,引导学生引导整体观察图画,再由远到近地观察,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

然后教师播放优雅的古典音乐,范读课文,让学生很快进入古诗描绘的优美的情境中。

2、方法多样,学习生字。

首先,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遇上不认识的字就请拼音朋友帮忙拼一拼,多读几遍。

在此基础上,用同位互读,抽卡片读,开火车读等多种方法巩固读音。

最后来一个拼字游戏,四人小组合作,用生字卡片在桌上拼出这首诗,比一比,哪个小组又快又好。

小学阶段必须要掌握的12篇文言文(含注解)

小学阶段必须要掌握的12篇文言文(含注解)

1、《孟母三迁》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

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遂迁居市旁。

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

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居学宫旁。

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

”遂居焉。

【注释】舍:家。

嬉:游戏。

所以:用来。

处子:安顿儿子的地方。

墓间之事:指埋葬,祭扫一类的事。

贾人:商贩。

炫卖:沿街叫卖。

俎豆:古代祭祀用的两种盛器,此指祭祀仪式。

揖让进退:打拱作揖,进退庙堂等礼节。

2、《陈元方候袁公》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

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

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

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注释】候:拜访,问候。

履行:实践,做。

绥:安,安抚。

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

师:学习。

【方言证古】老父:对父亲的敬称。

老,表示敬称的词头。

家君:对他人父亲的尊称。

君:对他的尊称。

3、《揠苗助长》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注释】闵(mǐn):同“悯”,担心,忧虑。

长(zhǎng):生长,成长。

揠(yà):拔。

芒芒然:疲倦的样子。

其人:他家里的人。

病:精疲力尽,是引申义。

予:我,第一人称代词。

趋:快走。

往:去,到……去。

槁(gǎo):草木干枯。

耘苗:给苗锄草。

非徒:非但。

徒,只是。

益:好处。

4、《北人食菱》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

席上食菱,并壳入口。

或曰:“食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小学文言文大全

小学文言文大全

小学文言文大全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文言文不仅能够提高语言素养,还能领略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以下为大家整理了一些适合小学生学习的文言文。

《司马光》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这篇文言文讲述了司马光小时候砸缸救人的故事,展现了他的聪明机智和勇敢果断。

《守株待兔》宋人有耕田者。

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心存侥幸,妄想不劳而获。

《精卫填海》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精卫鸟坚持不懈填海的精神令人敬佩。

《囊萤夜读》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车胤勤奋好学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铁杵成针》磨针溪,在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

问之,曰:“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只要有决心,肯下功夫,无论多么难的事情都能成功。

《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这则故事体现了杨氏之子的聪明机智和幽默风趣。

《学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学习要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不知道的东西,要不断学习。

小学趣味文言文翻译

小学趣味文言文翻译

原文: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翻译:
远观群山,色彩斑斓;近听流水,悄无声息。

春天过去,花儿依然盛开;人来鸟儿也不惊飞。

趣味解析:
1.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这句话形象地描绘了远观和近观的不同感受。

山在远处看起来色彩丰富,可能
是因为阳光的照射或是云雾的映衬;而近听流水,却听不到声音,可能是因为水流湍急,声音被水流冲刷得微弱,或者是山间的回音效果。

2.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这句话传达了一种宁静与和谐的生活氛围。

春天虽然过去了,但花儿依然盛开,展现出生命的顽强和美丽;而人来鸟不惊,则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景象。

趣味文言文翻译:
远望群山,色彩斑斓如锦绣;近听流水,悄无声息如沉睡。

春去花犹在,宛如仙子舞春风;人来鸟不惊,似与人间无尘忧。

译文:
远远望去,群山色彩缤纷,如同美丽的锦绣;近处倾听,流水悄然无声,仿佛沉睡的梦境。

春天虽然过去了,花儿依然盛开,宛如仙子舞动春风;人来鸟儿也不惊飞,仿佛这个世界与尘世隔绝,没有一丝烦恼。

这样的文言文翻译,不仅保留了原文的韵味,还通过现代汉语的表述,让小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在趣味中学习,既能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又能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趣味文言文及翻译

趣味文言文及翻译

昔有渔翁者,居于江之涯。

翁年已高,须发皆白,而犹日捕鱼为生。

一日,翁于江边垂钓,忽见一物浮出水面,状若宝珠,光彩夺目。

翁心中大喜,遂收起钓竿,欲取宝珠。

然珠入水,即沉没无迹。

翁惊异,以为神异,遂于江边筑坛,祭告天地,愿得宝珠。

俄而,江水忽然暴涨,波涛汹涌。

翁急欲回家,然已不及。

忽有一老者飘然而至,谓翁曰:“尔欲得宝珠,吾助尔。

”翁大喜,遂随老者至江心。

老者取出一瓶,倾之于江中,江水顿时平静。

翁问其故,老者曰:“此瓶中水,能平江波,宝珠自会浮出。

”果不其然,不久,宝珠果然浮出水面,光芒更盛。

翁遂取宝珠,回家后,竟发现宝珠中藏有一书,书中记载了许多治国安邦之道。

翁遂悉心研读,渐渐明白了许多道理。

自此,翁不再以捕鱼为生,而是以教化百姓为己任,江边百姓因此安居乐业。

【翻译】从前有一位渔翁,住在江边。

这位渔翁年纪已经很大,头发和胡须都已经变白,但他仍然每天捕鱼谋生。

有一天,渔翁在江边钓鱼,突然看见一个东西从水面浮出来,形状像一颗宝珠,光彩照人。

渔翁心中非常高兴,于是放下钓竿,想要取走宝珠。

但是宝珠一入水,就沉没无踪。

渔翁感到惊讶,认为这是神奇的事情,于是在江边筑起一个祭坛,向天地祷告,希望得到宝珠。

不久之后,江水突然暴涨,波涛汹涌。

渔翁急忙想要回家,但已经来不及了。

突然有一位老者飘然而至,对渔翁说:“你想要得到宝珠,我来帮你。

”渔翁非常高兴,于是跟随老者来到江心。

老者拿出一瓶水,倒进江中,江水顿时平静下来。

渔翁问他原因,老者说:“这瓶中的水,能够平息江波,宝珠自然会浮出来。

”果然不出所料,不久之后,宝珠果然浮出水面,光芒更加耀眼。

渔翁于是取走宝珠,回家后发现宝珠中藏有一本书,书中记载了许多治理国家、安抚百姓的方法。

渔翁于是仔细研读,渐渐明白了许多道理。

从此,渔翁不再以捕鱼为生,而是以教化百姓为自己的责任,江边的百姓因此安居乐业。

文言文《杨布打狗》翻译推荐

文言文《杨布打狗》翻译推荐

文言文《杨布打狗》翻译文言文《杨布打狗》翻译推荐在日常的学习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文言文吧?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到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

相信还是有很多人看不懂文言文,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文言文《杨布打狗》翻译,欢迎阅读与收藏。

【原文】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

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反。

其狗不知,迎而吠之。

杨布怒,将扑之。

杨朱曰:“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

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注释】1杨朱,先秦哲学家,战国时期魏国人,字子居2曰:名叫。

3衣:穿。

4雨:下雨。

5素:白色的。

6衣:上衣,这里指衣服。

7缁(zī):黑色。

8反:通"返"。

返回。

9知:了解,知道。

10而:连词,表修饰,无义。

11吠:(狗)大叫。

12怒:生气,愤怒。

13将:打算。

14扑:打、敲。

15子:你16犹是:像这样。

17向者:刚才。

向,从前,往昔。

18使:假使,假若。

19岂:怎么。

20无:同“毋”,不,不要。

21怪:以……怪。

22衣素衣:穿着白衣服【翻译】杨朱的弟弟叫杨布,穿着白色的衣服出门。

天降,脱掉白衣服,穿黑色的衣服回家。

他的狗不知道,迎面狂吠的。

杨布生气,准备打它。

杨朱说:“你不要打了,你也是一样。

如果让你的狗白而去黑而来,你难道不奇怪吗?”【欣赏评点】杨布出去时穿的是白色的衣服,下雨了,环境条件变化了,他换了黑色的衣服,杨布依旧是杨布。

但是他家的狗却无视这些变化,冲着换了装的杨布狂吠。

原来狗只忠实于那个穿白衣服的杨布,却不理穿黑衣服的杨布。

杨布的狗只看衣服不看人,结果咬错了人。

狗犯这样的错误并不可笑,人看问题,如果只注意表面现象,不抓住本质特征,同样会犯类似的低级错误。

现实生活中,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不变是相对的',变化是绝对的,不能用旧的眼光看待变化了的事物,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中心:当别人因为表面现象误解自己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清醒,说明真相,消除误解。

趣味文言文

趣味文言文

三、逼格满槽美古文
每天都被自己帅到睡不着
古文:玉树临风美少年,揽镜自顾夜不眠。
有钱,任性。
古文:家有千金,行止由心。
丑的人都睡了,帅的人还醒着。 古文:玉树立风前,驴骡正酣眠。 我心好累。
古文:吾形若槁骸,心如死灰
我的内心几乎是崩溃的。 古文:吾方寸淆乱,灵台崩摧。
长发及腰,娶我可好? 古文:长鬟已成妆,与君结鸳鸯?
戊戌岁,夏,高考毕,以家计艰,心怡往保定, 营生计。然,魂梦则在科榜。

贫女考北大记(五)
初,闻分来,七百又七,巍然而高,一宿无眠, 辗转曰:分高如斯,北大录我乎?
再,闻发榜,已登北大,再一宿无眠,辗转曰: 捷报何时至家,惜哉,吾尚在保定。
捷报至家,谓其母曰:捷报何如?阿母可传图, 左右内外之图皆传。阿母借他人手机图捷报之貌 数十,以传心怡,心怡把玩,又一宿无眠。
是的,何必纠结于俗人的评论,那不过是基于 你的外表与穿着,若他无法看到内里的自我,不睬 他也罢。人生的路毕竟不是走给别人看的。那件衣 服我穿了初中三年,那句话我也记到现在。
除了衣着,上学带来的另一个问题就是:交通。 低年级可以在村里上,但升到三年级,就只能去乡 里的学校。家里只有一辆自行车,我坐在后座。弟 弟只能坐前面的梁上,两条腿翘起来。别人眼中近 乎是“演杂技”的样子,竟让弟弟坚持了三年。当 时到乡里的路破的不成样子,水泥板碎成一片一片, 走起来坑坑洼洼,一到雨天还会积很多水。可妈妈 每天接送,从不误时。
致谢乎贫,使我知天行健自强不息,种在土中, 不萌不休,所遇虽艰,实为玉成。
此文见,天下皆知,且怜且敬,登北大之堂, 非常也;以家贫而登北大之堂,非常中之非常也。
相关链接 感谢贫穷(王心怡)
提笔时,我是有些许犹豫的。因为不知道该 怎么讲起这个关于我自己、关于贫穷、以及关于 希望的故事。

五升六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

五升六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

阅读专项训练趣味文言文阅读一、读一读施氏食狮史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

适施氏时时适市视狮。

十时,适十狮适市。

是时,适施氏适市。

氏视是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

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

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

石室拭,氏始试食是十狮尸。

食时,始识是十狮尸,实十石狮尸。

试释是事。

二、译一译1.两匠迁居一人极好静,而所居介于铜铁两匠之间,朝夕聒耳,甚苦之,常曰:“此两家若有迁居之日,我宁可做东款谢。

”一日,二匠并至曰:“我等欲迁矣,足下素许东道,特来叩领。

”其人大喜,遽盛款之,席间问之曰:“汝两家迁徒何处”答曰:“他搬我屋里,我搬他屋里。

”2.父子性刚有父子俱性刚不肯让人者。

一日,父留客饭,遣子入城市肉,子取肉回,将出城门,值一人对面而来,各不相让,遂挺立良久。

父寻至见之,谓子曰:“汝姑持肉回陪客饭,待我与他对立在此。

”3.善说谎武陵一市井少年,善说谎。

偶于市中遇一老者,老者说之曰:“人道你善谎,可向我说一个”少年曰:“才闻众人放干了东湖,都去拿团鱼(甲鱼),小人也要去拿,顾不得闲说。

”老者信之,径往东湖,湖水渺然,乃知此言即谎。

吾悟:一者,即知其人善谎,岂可信其言乎二者,东湖浩渺,焉能放干善说谎者在善信者广也。

善信者必为贪小利者。

实战演练王戎七岁,尝与小儿游。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惟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1、解释下列加横线的字词。

3、读了本文你有什么感受答案:【小题1】①尝与诸小儿游(曾经)②走:跑 3惟戎不动(只有)4、之:他,代指王戎2、看见路旁李树上的果子多得把树枝都压弯了。

摘下来一尝,相信了王戎说的是真实的。

3、人应该学会观察,勤于思考,做生活的有心人。

孟母戒子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织②。

孟子辍然中止③,乃复进④。

其母知其谊(xuān)⑤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日:“有所失,复得⑥。

”其母引⑦刀裂⑧其织,以此戒之。

自是之后,孟子不复谊矣。

小学语文课内常考文言文汇总(部编版)

小学语文课内常考文言文汇总(部编版)

小学语文课内常考文言文【三年级上册】司马光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参考译文】司马光和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面玩,一个小孩站在大缸上面,失足跌落缸中被水淹没,其他的小孩子都跑掉了。

只有司马光拿石头砸开了缸,水从而流出,小孩子得以活命。

【三年级下册】守株待兔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参考译文】宋国有个种地的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树桩。

一天,一只跑得飞快的野兔撞在了树桩上,折断了脖子死了。

于是,他便放下他的农具日日夜夜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能再得到一只兔子。

然而野兔是不可能再次得到了,而他自己也被宋国人耻笑。

【四年级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里戎不动。

人问之,答日:‘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注释:①本文选自《世说新语.雅量》。

王戎,晋朝人,“竹林七贤”之一,自幼聪慧。

②[尝]曾经。

③[竞走]争着跑过去。

④[唯]只有。

⑤[信然]的确如此。

【参考译文】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嬉戏玩耍。

他们看见路边李子树上果实累累,把树枝都压弯了。

许多孩子都争相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

”摘来一尝,的确如此。

【四年级下册】文言文二则囊萤夜读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注释:①本文选自《晋书.车胤传》。

囊,用口袋装。

萤,萤火虫。

②[恭勤]肃敬勤勉。

③[通]通晓,明白。

④[练囊]白色薄绢做的口袋。

【参考译文】晋朝人车胤谨慎勤劳而不知疲倦,知识渊博,学问精通。

他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得到灯油。

夏天的夜晚,车胤就用白绢做成透光的袋子,装几十只萤火虫照着书本,夜以继日地学习着。

铁杵成针磨针溪,在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历史故事读文言文:
和氏璧、晏子使楚、杨布打狗、曾子杀猪
【常见文言文特殊句式】
1.省略句
饮于河、渭。

《夸父逐日》
渴,欲得饮。

《夸父逐日》
江山如画,一时(产生)多少豪杰。

《浪淘沙•大江东去》
2.被动句
而身为宋国笑。

《守株待兔》
贻笑大方。

3.判断句
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涉世家》
4.倒装句
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
沛公安在?司马迁《鸿门宴》
(一)和氏璧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

厉王使玉工相之,玉人曰:“石也。

”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

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

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

”王又以为诳,而刖其右足。

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璞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

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

”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其宝焉。

遂命曰:“和氏之璧。


玉含在石中未经剖开理治的称为“璞”
治玉的工匠
欺骗
古代的一种酷刑,把脚砍掉
诸侯死称为“薨”

何,为什么
【巩固练习】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文言句。

⑴奉而献之厉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和乃抱璞而哭于楚山之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泣尽而继之以血。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卞和为什么大哭?(用原文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自选角度,简要评价这件事。

_______________
(三)晏子使楚
晏子使楚。

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

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

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

”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见楚王。

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子何为使乎?”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

其贤者使贤主,不肖者使不肖主。

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出使
因为
身材短小
动词,请
专门办理迎接招待宾客的人
古代的社会组织单位
衣裳的袖子
不贤、这里指没有德才的人
【巩固练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使”的意思。

①晏子使.楚_________
②使.子为使._____ ____
③使.狗国者从狗门入_________
④齐命使.各有所主_________
⑤故宜使.楚矣_________
2.翻译以下句子。

⑴张袂成阴,挥汗如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
⑵其贤者使贤主。

3.晏子的回答,可谓巧妙得体,体现了一个外交家的风范,请说说晏子外交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
晏子出使楚国。

楚国人因为他身材矮小,想侮辱他,就在城门旁边特意开了一个小门,请晏子从小门中进去。

晏子说:“只有出使狗国的人,才从狗洞中进去。

今天我出使的是楚国,应该不是从此门中入城吧。

”楚国人只好改道请晏子从大门中进去。

晏子拜见楚王。

楚王说:“齐国恐怕是没有人了吧?”晏子回答说:“齐国首都临淄有七千多户人家,人挨着人,肩并着肩,展开衣袖可以遮天蔽日,挥洒汗水就像天下雨一样,怎么能说齐国没有人呢?”楚王说:“既然这样,为什么派你这样一个人来作使臣呢?”晏子回答说:“齐国派遣使臣,各有各的出使对象,贤明的人就派遣他出访贤明的国君,无能的人就派他出访无能为力的国君,我是最无能的人,所以就只好出使楚国了。

(三)杨布打狗
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

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返。

其狗不知,迎而吠之。

杨布怒,将扑之。

杨朱曰:“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

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战国初期哲学家
白色
黑色
打,敲

刚才
乐乐侠笔记:
(四)曾子杀猪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

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文学常识】
曾子(前505~前432):曾参,春秋末年鲁国人。

孔子的弟子,字子舆,被尊称为曾子。

性情沉静,举止稳重,为人谨慎,待人谦恭,以孝著称。

曾提出“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主张和“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

据传以修身为主要内容的《大学》是他的作品。

通“汝”,你
回来


不过,只是
开玩笑罢了
依赖
则,就
这样做就不能把孩子教育好
课后作业:
要做则做
原文
后生家每临事①,辄(zhé)曰②:“吾不会做③。

”此大谬miù也④。

凡事做则会,不做则安能会耶(yē)⑤?又⑥,做一事,辄曰:“且待明日⑦。

”此亦大谬也⑧。

凡事要做则做,若一味因循⑨,大误终身。

家鹤滩先生有《明日歌》最妙⑩,附记于此:“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cuō)跎(tuó)⑾。

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

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

百年明日能几何(12)?请君听我《明日歌》。


注释
①临事:
②辄:
③吾:
④谬:
⑤耶:
⑥又:
⑦且:
⑧亦:
⑨一味因循:
⑩家:
⑾蹉跎:
⑿几何: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
【参考答案】
注释
①后生家每临事:后生:指年轻人。

临事:遇到事情。

②辄:总是,就。

③吾:我。

④谬:错误。

⑤安,疑问代词,怎么。

耶:相当于“呢”。

⑥又:另外,还有。

⑦且:暂且,姑且。

⑧亦:也;也是。

⑨一味因循:一味:单纯地,一个劲地。

因循:这里指牵就,拖延。

⑩家:这里指家族、本家。

鹤滩:指与作者同姓的钱鹤滩。

⑾蹉跎:虚度光阴,一事无成。

⑿几何:多少。

道理
不要因为不会做就放弃,凡事要尝试了才会做。

二、想和做,说和做,人生贵在做,否则,光阴就会在等待中逝去,老大徒伤悲,后悔就来不及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