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壁鸠鲁伦理学(双语)
伊壁鸠鲁快乐主义伦理观的现实价值及实现途径
![伊壁鸠鲁快乐主义伦理观的现实价值及实现途径](https://img.taocdn.com/s3/m/3f39a047cc7931b765ce1593.png)
伊壁鸠鲁快乐主义伦理观的现实价值及实现途径作者:李征宇来源:《商情》2013年第39期【摘要】伊壁鸡鲁认为,人生的幸福就是追求和获得快乐,快乐是人间最高的善。
他所强调的快乐,是以人的精神快乐为主题的,最终目的是追求个人的身体无痛苦和灵魂的无干扰。
【关键词】伊壁鸠鲁;快乐主义;现实价值;实现途径伊壁鸠鲁生活在马其顿帝国统治雅典的时期,在那个时代,城邦奴隶制不复存在,自由伦理也就失去了孕育的土壤,道德哲学便从关注社会回归到探讨个人意识。
相对于个人与国家、社会的关系,那时的人们更关注自身的安危、个人的追求、自我的救赎以及内心的宁静。
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伦理觀也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一、伊壁鸠鲁快乐主义伦理观的现实价值从根本上讲,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伦理观强调的是在满足基本的物质需求的基础上,努力达到纯粹的精神层面的快乐。
在充斥着物欲的当下,正确认识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伦理学,对我们如何追求快乐和达到幸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知足常乐,内心平和伊壁鸠鲁一直以来所追求的快乐其实是肉体和心灵达到和谐的最佳状态。
与之相对应,他认为人的欲望是否得到满足也是最终取决于这两大因素的相互关系。
在他看来,人的欲望可以分为三类:自然和必要的、自然的但不是必要的、既不是自然的也不是必要的。
时下,在物质生活得到保障后,有的人还要继续追求金钱等身外之物,这些都是“既非自然又非必需”的欲望。
它经常使人处于追逐奔波状态,根本没有“无纷扰”可言。
所以,我们说要想拥有真的快乐,最基本的一点是人应保持知足的心态。
(二)运用理智,合理判断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产生这样或者那样的欲望,而理智恰恰可以帮助我们对自己的欲望加以管控,帮助我们规避不合理的欲望,使我们达到人生最大的快乐。
同时,合理运用智慧也可以帮助我们对传统的美德做出理性的评价。
伊壁鸠鲁也指出:“如果活着不明智、不美好、不公正,就不可能生活得愉快。
活着不愉快,也就不可能活得明智,美好和公正。
伊壁鸠鲁
![伊壁鸠鲁](https://img.taocdn.com/s3/m/e4c68c460722192e4436f636.png)
要领:
不能把快乐仅仅归于感性的肉体快乐,而是把 它区分为自然的和非自然的,认为前者是适度 的、健康的,后者是过度的、令人厌恶的。
感性快乐是基础,但精神的快乐高于感性的快 乐。这种快乐就是“肉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 纷扰”,亦即“不动心”的至善状态。
同学们,像哲学家那样,常常提醒自己注意幸 福吧,就像在寒冷的日子里经常看看太阳,心就 会不知不觉地暖洋洋而亮光光。
谢谢大家,再见!
伊壁鸠鲁虽然把快乐与幸福相等同, 但却坚决反对把快乐与享乐相等同。
与人们的欲望相联系,人们的快乐也就有三种类型: 第一类欲望是自然的和必要的,如生活中饿了要吃饭,
渴了要喝水,这类欲望的满足就能产生根本上的快乐; 第二类欲望是自然的,但却并不是必要的,如对性欲的
需要,或者奢侈的宴饮,这类欲望的满足同样体现为快 乐,但却不能增加新的快乐; 第三类欲望是既不属于自然的也不属于必要的欲望,如 虚荣心、权力欲、占有欲的满足,同样可以给人带来快 乐。
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生死有命, 富贵在天”、“朝闻道,夕死可矣”
庄子齐生死:相对主义生死观
海德格尔的死亡观
(返回)
五、社会观
快乐主义的原则应用于社会,产 生出要求正义、社会合作和友谊的道 德准则。
(一)伊壁鸠鲁论正义
正义不是绝对的,而是人们相互交往中产生的 协议,规定一个人不伤害别人,也不被别人所 伤害。
(返回)
二、哲学观
哲学乃是一种追求幸福生活的实践体系;它只 需要常识而不需要逻辑或数学或任何柏拉图所 拟定的精细的训练。
论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伦理学
![论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伦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e647ab7e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0d.png)
论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伦理学伊壁鸠鲁是希腊哲学家之一,他的快乐主义伦理学成为了古代伦理学的一种流派。
他认为快乐是人类生活的终极目标,并通过理性思考、自我控制和互助合作的方式来达到快乐。
伊壁鸠鲁将快乐分为“精神快乐”和“肉体快乐”两种。
他认为精神快乐是最高境界的快乐,这种快乐源自于理智思考和对道德的实践。
而肉体快乐则是人类本能的愉悦感受,如食物、性爱、睡眠等。
他认为肉体快乐与精神快乐相比,只是一种低级的快乐。
在伊壁鸠鲁看来,快乐和幸福是由人类的内心所决定的,而不是由外部因素所决定的。
因此,他认为人们可以通过学习和理性思考来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心态,从而实现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伊壁鸠鲁提出了四个基本原则来指导人们实现快乐和幸福。
首先,他强调了理性思考的重要性,认为我们需要通过深思熟虑的方式来考虑自己的行为和决策。
其次,他强调了自我控制的重要性,认为我们需要抑制自己的欲望和冲动,以达到更高的精神境界。
第三,他提出了互助合作的原则,认为人类可以通过合作相互帮助,从而促进和谐社会的形成。
最后,他强调了对生命的珍惜和尊重,认为我们应该爱护自己的生命,并尽可能地延长寿命,以享受更长久的快乐和幸福。
在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伦理学中,他认为道德是快乐和幸福的关键因素之一。
他认为道德行为可以使我们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快乐,而不是为了符合社会的期望或道德规范而奉行道德行为。
他认为道德的本质是以人类的快乐为最终目标,因此,我们应该在自己的行为和决策中考虑道德和快乐之间的平衡。
总的来说,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伦理学是以快乐和幸福为终极目标,提倡通过理性思考、自我控制和互助合作的方式来实现快乐和幸福。
他认为快乐是自我内在的,可以通过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来实现。
此外,他还强调了道德在实现快乐和幸福中的重要性,认为道德的本质是以人类的快乐为最终目标。
伊壁鸠鲁古希腊的伟大哲学家和伦理学家
![伊壁鸠鲁古希腊的伟大哲学家和伦理学家](https://img.taocdn.com/s3/m/8f0bd221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f7.png)
伊壁鸠鲁古希腊的伟大哲学家和伦理学家伊壁鸠鲁(Epicurus)是古希腊哲学史上一位重要的思想家,他的学说对人类伦理道德的探讨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围绕伊壁鸠鲁的生平、学说以及他对伦理学的贡献进行论述。
一、伊壁鸠鲁的生平与思想背景伊壁鸠鲁生活在公元前341年至公元前270年,他出生在古希腊的撒摩斯岛。
在年轻时,他曾在亚里士多德门下接受哲学的教育,但后来放弃了传统哲学,建立了自己独特的学派。
伊壁鸠鲁在雅典创建了一个称为“花园”的学派,他的学说以追求幸福为核心,并通过自我约束和精神静心来实现幸福。
二、伊壁鸠鲁的学说伊壁鸠鲁学派的核心思想是追求快乐和避免痛苦。
他认为人类追求快乐是最重要的目标,而痛苦则是应该回避的。
伊壁鸠鲁将快乐分为两种:肉体上的快乐和心灵上的快乐。
他认为肉体上的快乐是通过满足基本需求而获得的,如饮食、性欲等;而心灵上的快乐则是通过消除内心的恐惧和困扰来实现的。
为了实现心灵上的快乐,伊壁鸠鲁主张人们应该遵循“适度”的原则,即不过度追求欲望和享乐,同时不要过于节制和自我抑制。
他提倡适当的享乐,认为适度地追求快乐和满足需求是人类幸福的关键。
三、伊壁鸠鲁的伦理学思想伊壁鸠鲁的伦理学思想主张个人的幸福和自我利益,并认为这与道德行为密切相关。
他认为人们追求快乐和避免痛苦的本能使他们具备了道德感和良知。
在伊壁鸠鲁的伦理学观念中,道德行为是通过遵循自然法则来实现的。
他认为人类天生有基本的道德倾向,人们会因为同情和合作而建立共同利益的社会规范。
他主张人们应当追求正义、友善和公平,并通过遵循自然法则来实现这些目标。
伊壁鸠鲁的伦理学观念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的思想,他认为个人的幸福与道德行为紧密相联,而这种幸福是通过快乐和自由的生活方式实现的。
四、伊壁鸠鲁的影响与意义伊壁鸠鲁的学说在古希腊哲学史上具有一定的重要性。
他通过对快乐和痛苦的论述,提出了以幸福为中心的伦理观念,并强调了个体的自由和价值。
哲学家伊壁鸠鲁是谁
![哲学家伊壁鸠鲁是谁](https://img.taocdn.com/s3/m/f34004c5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13.png)
哲学家伊壁鸠鲁是谁伊壁鸠鲁是古希腊时期的一名哲学家,也是一名无神论者,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哲学家伊壁鸠鲁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哲学家伊壁鸠鲁的简介伊壁鸠鲁(希腊文Έπίκουρος英文Epicurus, 公元前341~前270年)。
在伊壁鸠鲁之前,快乐被快乐主义者分为两类,即动态快乐与静态快乐。
动态快乐是解除痛苦的过程,静态快乐则是一种没有痛苦的平衡状态。
伊壁鸠鲁认为,最大的善来自快乐,没有快乐,就不可能有善。
快乐包括肉体上的快乐,也包括精神上的快乐;静态的快乐拥有优先的地位,它是“一种厌足状态中的麻醉般的狂喜”。
例如,很饿的时候吃东西的过程是动态快乐,吃饱了之后的状态便是静态快乐。
静态快乐不用伴随痛苦,又是一种平静的状态,因此伊壁鸠鲁选择这种快乐作为追求。
他强调原理责任和社会活动,这也是他的学说和苏格拉底及柏拉图最大的不同之处。
伊壁鸠鲁成功地发展了享乐主义,并将之与德谟克里特的原子论结合起来。
他同意德谟克里特的原子论,认为世界是由原子构成的。
不同的是,他是唯物论者,不相信原子如德谟克里特所说是被自然控制的。
古往今来,哲学家们对人类生与死的问题进行了不懈的探讨,但都比较沉重,而伊壁鸠鲁对生与死的论述却与以往相反,以至于死亡都会变成一种受欢迎的解脱方式。
伊壁鸠鲁所处的时代非常艰222难,为了让人们从苦难和恐惧中走出来,他发展了自己的一套伦理哲学。
他认为人类恐惧的根本原因有两个,一是宗教宣扬的受罪,二是对死亡的恐惧。
于是,他要创立的伦理哲学宣称神对人世间的事情没有管辖权,并且人死后灵魂会一起消失。
他说道:“一般人有时逃避死亡,把它看成最大的灾难,有时却盼望死亡,以为这是摆脱人生灾难的休息。
”“一切恶中最可怕的—死亡,对于我们是无足轻重的,因为当我们存在时,死亡对于我们还没有来,而当死亡时,我们已经不存在了。
”伊壁鸠鲁还认为灵魂是由原子构成,布满全身。
人死后,灵魂也就消失了。
不过,构成灵魂的原子还在,只是我们再也感受不到它们了。
伊壁鸠鲁哲学思想对学前伦理教育的启示
![伊壁鸠鲁哲学思想对学前伦理教育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313444a55022aaea998f0ff8.png)
2019年4月㊀㊀第35卷㊀第4期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ofShaanxiXueqianNormalUniversity㊀㊀April2019㊀㊀Vol.35㊀No.4收稿日期:2018-12-21ꎻ修回日期:2019-01-18作者简介:陈梁ꎬ男ꎬ江西乐平人ꎻ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ꎮʏ专题:儿童哲学教育伊壁鸠鲁哲学思想对学前伦理教育的启示陈㊀梁(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ꎬ江西南昌㊀330022)摘㊀要:学前儿童伦理教育是启发学前儿童进行伦理思考ꎬ形成伦理意识ꎬ掌握伦理规范ꎬ发展伦理关怀的一门交叉性学科ꎮ伊壁鸠鲁作为希腊化文明时期重要的伦理思想家ꎬ他主张的以幸福为目的的伦理学㊁以感觉作为认识途径的准则学和推崇正义与友爱的朴素社会契约论等诸多思想对学前儿童伦理教育目的的确立㊁途径的探索和内容体系的建构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ꎮ关键词:伊壁鸠鲁ꎻ学前儿童ꎻ伦理教育中图分类号:G610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文章编号:2095-770X(2019)04-0034-05PDF获取:http://sxxqsfxy.ijournal.cn/ch/index.aspx㊀㊀doi:10.11995/j.issn.2095-770X.2019.04.007TheEnlightenmentofEpicurus'sPhilosophicalThoughtsonPreschoolChildren'sEthicalEducationCHENLiang(CollegeofMarxismꎬJiangxiNormalUniversityꎬNanchang330022ꎬChina)Abstract:Children'sethicseducationofpreschoolisacross ̄disciplinarysubjectthatinspireschildren'sethicalthinkingꎬhelpstoformethicalconsciousnessꎬtriestohaveethicalnormsanddevelopsethicalcare.EpicurusꎬasanimportantethicalthinkerintheperiodofHellenisticcivilizationꎬhasgreatsignificancefortheestablishmentofthepurposeofpreschoolchildren'sethicaleducation.Hisideassuchashappinessethicsꎬthenormoffeelingasthewayofcognitionandthesimplesocialcontracttheorythatupholdsjusticeandfraternitywhichhelpstheexplorationandtheconstructionofthecontentsystemofchildren sethicseducation.Keywords:Epicurusꎻchildrenꎻethicaleducation㊀㊀ 伦理 是指人与人之间形成的一种特定社会关系ꎬ也是人们在处理这种关系时应遵守的准则和规范ꎮ伦理关系的形成与维护有赖于社会成员的领悟㊁认同和自觉地维系ꎮ在学前儿童发展的过程中ꎬ进行正当的伦理引导和教育是一个必要的环节ꎮ但是学前儿童伦理教育的目的㊁内容与途径应然是如何的ꎬ在教育学界和哲学界很少有学者进行研究和探讨ꎮ文章试图通过对希腊化时期伊壁鸠鲁哲学思想的梳理与解读ꎬ来初探学前儿童伦理教育的版图ꎮ伊壁鸠鲁作为希腊化文明开初时期的重要伦理学家ꎬ他的伦理学以幸福与快乐为人生宗旨ꎬ强调感性与理性的融合ꎬ注重个体本位价值的实现ꎬ并主张正义与友爱的社会契约观ꎬ对后世的启蒙思想具有积极的意义ꎬ对当前构建新时代的学前伦理教育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借鉴ꎮ一㊁学前伦理教育之前提:可能性与必要性伦理学是哲学认识论追寻的目标之一ꎬ是关于善的学说ꎮ学前儿童伦理教育是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之上ꎬ以幼儿的视角去理解与辨析生活中 善恶 ㊁ 正义 ㊁ 幸福 等主要概念ꎬ让孩子能够正确处理㊀总35卷陈㊀梁:伊壁鸠鲁哲学思想对学前伦理教育的启示社会伦理关系ꎬ应对伦理问题ꎬ形成伦理关怀并且能够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活动ꎬ是启发孩子 知道如何生活 的教育ꎮ儿童伦理教育是儿童哲学的精细化与支流ꎬ更是儿童哲学课的重要组成部分ꎬ开展学前儿童伦理教育的前提之一就是要能证明学前儿童具有哲学思考的能力ꎬ能够主动地探究与辨析 善恶 等基础性的哲学概念ꎮ传统的思想家往往都不承认学前儿童具有讨论哲学的可能性ꎬ古希腊苏格拉底认为ꎬ年轻人过早地进行哲学学习ꎬ不仅不利于哲学ꎬ也会影响其自身的发展ꎮ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也多次在著作中指出儿童进行哲学活动是不切实际的ꎬ因为按照他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而言ꎬ儿童在进入形式运算阶段(11㊁12岁以后)之前都还不具备抽象逻辑思维ꎬ 他们以为试图同儿童谈论哲学是愚蠢行为ꎬ希冀儿童能谈论任何有哲学趣味的事情都是怪想和不合情理的ꎮ他们以为ꎬ一个儿童在发展关于世界的概念时ꎬ不会去在意逻辑和经验上的一些合理约束 [1]67ꎮ虽然皮亚杰否认儿童进行哲学学习的可能性ꎬ但是ꎬ皮亚杰自己经常指出ꎬ儿童在认知发展上是对西方哲学史的重演[2]37ꎮ如果按照皮亚杰的这一观点ꎬ我们可以将儿童早期 尤其是学前期儿童 的认知发展与古希腊及希腊化时期的哲学思想进行对应和类比ꎬ它们恰恰都是人类认识由直观性转向概括性ꎬ思想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初始阶段ꎮ古希腊自然哲学作为西方哲学的起步ꎬ很多观点虽然被现代科学证伪ꎬ但并不影响其为后世哲学发展的奠基作用ꎮ同样的道理ꎬ学前儿童道德认知和伦理观念的不成熟也并不意味着可以否定儿童的哲学思考能力ꎬ相反ꎬ恰恰证明了儿童哲学思考能力的萌芽ꎮ伊壁鸠鲁虽然没有对儿童哲学学习的可能性与能力进行论证ꎬ但是他强调各个年龄段的人都有学习哲学的必要性ꎬ因为他认为经过哲学的学习能够使人在实践中追求人生的幸福ꎮ20世纪70年代儿童哲学运动的兴起则为儿童的哲学探究权利与能力进行了辩护ꎮ 儿童哲学 发起人李普曼在«教室里的哲学»一书中提出:哲学源于好奇ꎮ儿童有学习哲学的能力ꎬ因为儿童相对成人而言具有更为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ꎬ儿童对付周围不可思议的或神秘变幻的事物的方法之一就是通过问题的形式从哲学上来说明问题ꎮ马修斯则在自己的 儿童哲学三部曲 中通过儿童对话的实例更加直接地指出儿童天生就是哲学家ꎬ儿童天生就带有哲学思维ꎮ具体到儿童的伦理学研究上ꎬ刘晓东教授指出儿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道德认识ꎬ这种道德认识遵循着一定的发展规律ꎬ日趋体系化ꎮ他认为 儿童在探索世界的时候ꎬ不仅注意到 繁星密布的苍穹 自然的宇宙ꎬ而且也注意到了 内心的道德法则 道德的宇宙ꎬ即什么是好的㊁坏的或善的㊁恶的 [3]180ꎮ这些学者的观点和论证都揭示了儿童具有进行哲学探究以及思考伦理问题的能力ꎬ也为学前伦理教育提供了开展的可能性ꎮ学前儿童的成长是一个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的过程ꎬ也是一个伦理认识不断提升和内化ꎬ伦理情感日趋理性和深刻的过程ꎮ他们在日常的社会适应中潜移默化地形成自己对伦理 善恶 标准的评判ꎬ逐渐地掌握社会生活必要的伦理规范ꎬ而因势利导的伦理教育不可或缺ꎮ现代心理学的发展为学前伦理教育的必要性提供了理论基础ꎮ无论是皮亚杰还是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ꎬ都强调了认知因素在儿童道德判断中的重要作用ꎮ但科尔伯格自己也承认认知因素和换位思考能力对道德发展是必要的ꎬ但不是充分条件ꎮ儿童道德(伦理)的发展不仅仅依赖于主体认知水平的提高ꎬ同样受制于外在的客观因素ꎬ即儿童与外部道德主体之间的相互影响与作用ꎮ伦理教育作为衔接学前儿童与外部道德主体(成人)社会交往的重要途径之一ꎬ能够引导 儿童提出自己的想法ꎬ关注他人的观点ꎬ关怀身边的事物ꎬ关切未来的发展 [4]ꎬ也能够便捷有效地引导幼儿道德认知的方向ꎬ提升道德情感ꎬ强化道德意志ꎬ促成道德行为ꎮ 伦理 作为社会道德关系的直接反映和社会规范的特殊形式ꎬ正需要通过教育的途径传输给幼儿ꎮ学前伦理教育既要承认学前儿童具有哲学探究和伦理思考的可能性ꎬ尊重其作为认识主体的能动性ꎬ也要发挥教育在儿童伦理认知发展中的引导与启发的作用ꎬ这是学前伦理教育建立的前提条件ꎮ二㊁学前伦理教育之目的:幸福快乐的人生学前伦理教育作为启发孩子 知道如何生活的教育ꎬ首先要帮助孩子明白 生活的意义是什么 ꎬ或者说要明确学前儿童伦理教育的目的是什么ꎮ在教育思想发展的过程中ꎬ自然主义教育家卢梭强调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 自然人 ꎬ培养自主的㊁平等的㊁高尚且富有能力的人ꎮ裴斯泰洛奇提倡 爱的教育 ꎬ主张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ꎬ是53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9年第4期实现完整的人ꎮ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杜威则提出了 教育即生长ꎬ教育即生活ꎬ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 的伟大命题ꎬ强调以生长为教育的目的ꎬ反对外在因素对儿童发展的压制ꎮ随着儿童本位论影响的日益扩大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ꎬ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意识到儿童教育的本质与目的就在于实现儿童自身的发展ꎮ 儿童的存在本身就是目的ꎬ儿童的存在本身就是价值ꎬ这是 善 的意志ꎬ是道德律令ꎬ是教育的伦理基础 [5]ꎮ学前儿童伦理教育属于儿童哲学的范畴ꎬ也是儿童教育的形式之一ꎬ所以学前伦理教育也应将 儿童本位 作为基本的价值取向ꎬ立足于儿童自身的发展ꎬ促进儿童身心的健康和谐ꎮ但伦理学作为一门 善 的学问ꎬ伦理教育的本质相比较其他的教育形式而言ꎬ伦理教育在教育目的上也多了一层对于 善 的追求ꎮ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提出人的每一种实践和选择都是以某种 善 为目的的ꎬ而最高目的的善就是现实人生的幸福ꎮ伊壁鸠鲁受其影响也将幸福作为伦理生活的最终目的ꎬ并主张善与幸福在于真实的快乐ꎮ他在«致梅瑙凯信»中写道 快乐是幸福生活的开端和目的 快乐是首要的好ꎬ以及天生的好ꎮ我们的一切追求和规避都开始于快乐ꎬ又回到快乐 [6]31ꎮ伊壁鸠鲁的主张往往会被误解为快乐主义思想ꎬ也经常被等同于享乐主义ꎬ但就其本意而言ꎬ伊壁鸠鲁提倡的快乐与昔勒尼学派主张的现实的㊁感性肉体的快乐是截然相反的ꎮ他认为真实的快乐是身体健康㊁灵魂与心灵不困扰的自然状态ꎬ是符合人的身心健全和长远利益的快乐ꎮ他所强调的幸福是身心上的健康与平衡ꎬ是灵魂(精神)不受困扰ꎮ伊壁鸠鲁的幸福论是在个体本位价值观上的主张ꎬ确认人的自然本性与权利ꎬ关注现实生活ꎬ与现代儿童本位的教育方向是一致的ꎮ幸福论的目的恰恰就是儿童伦理教育的目的ꎬ伦理教育要关注儿童在现实生活中真正意义上 善 的实现ꎬ也就是幸福的实现ꎮ在实现幸福的途径上ꎬ伊壁鸠鲁认为快乐的幸福需要依靠理性的指导ꎬ他不否认快乐与欲望的关系ꎬ也不反对对欲望的满足ꎬ但是他对欲望进行了三种划分:自然且必要的欲望㊁自然但不必要的欲望和不自然且不必要的欲望ꎮ他认为快乐源于正当的欲望ꎬ控制这些不必要的欲望是实现真正快乐的前提条件ꎮ这种对欲望的理性认识与自我控制ꎬ是一种被他称之为 明智 的德性ꎮ与亚里士多德将幸福本身归咎为德性不同的是ꎬ伊壁鸠鲁认为德性是实现幸福的重要手段ꎬ而非幸福本身ꎬ幸福是一种快乐的生活方式ꎮ伊壁鸠鲁指出想要达到幸福就要践行德性ꎬ也就是 通过审慎的思虑与取舍的量度ꎬ作符合自然目的的正确行为选择ꎬ言行一致ꎬ过明智㊁美好㊁公正的生活 [7]931ꎮ伊壁鸠鲁关于德性的思考说明人在实现幸福生活时要具备理性选择的能力ꎬ而这一能力的获得则有赖于适时的伦理教育ꎮ伊壁鸠鲁的伦理学实际上是一种人生的教导ꎬ指导人们通过何种方式来实现最好的生活ꎬ以及为了实现幸福的生活人们所应当具备的知识ꎮ就教育的目的和意义而言ꎬ伊壁鸠鲁的幸福论是对学前伦理教育目的的最好诠释ꎮ如果说教育的目的是人的实现ꎬ那么伦理教育的目的则是人在生活中的实现ꎬ即人生幸福的实现ꎮ这种幸福应当是 善 的人生追求ꎬ是经过思维的转变与理智的选择ꎬ摒弃了低俗欲望的一种内在满足ꎮ学前儿童伦理教育不仅是 陶成人格㊁满全人性㊁彰显人性 在于德性与自律的培养 [8]ꎬ更是要能够 帮助孩子发展伦理哲学思考ꎬ让儿童有兴趣也有能力参与伦理哲学的讨论ꎬ能为自己的行为寻求合理性与道德性ꎬ培养伦理意识ꎬ发展伦理关怀 [9]ꎬ最终实现美好生活与幸福人生ꎮ三㊁学前伦理教育之途径:真实的伦理情境伊壁鸠鲁的哲学体系包括自然哲学(物理学)㊁准则学和伦理学三个部分ꎬ如果说以幸福为导向的伦理学可以为学前儿童伦理教育提供价值取向和教育目标ꎬ那么强调感觉认识的准则学则能为学前儿童伦理教育提供可行的方法与途径ꎮ伊壁鸠鲁提出认识世界最好的方法就是感觉ꎬ感觉是认识事物与真理的重要途径和标准ꎬ而感觉则是通过事物与人的感官相接触而获得的ꎮ真实清晰的感觉印象是思维推理的可靠依据ꎮ虽然伊壁鸠鲁强调感觉的重要性ꎬ但是他的感觉论不同于智者学派所说的 人是万物的尺度 ꎬ他承认世界的客观性ꎬ批判智者学派过分夸大人的主观性的主张ꎮ同时伊壁鸠鲁也承认理性在认识世界中的作用ꎬ但是相对于柏拉图学派对理性的过度推崇ꎬ伊壁鸠鲁更加强调理性与感觉的相互作用ꎮ他认为理性是依赖于感觉的ꎬ主张所有物体都能被感觉所证明ꎬ理性如果推论不明白时也必须要依据于感觉ꎮ伊壁鸠鲁的准则学既承认了人对世界的主观认识和作用ꎬ同时也明了地阐述了感觉与理性的相互联系ꎬ他的准则学是 主张鲜活㊁63㊀总35卷陈㊀梁:伊壁鸠鲁哲学思想对学前伦理教育的启示独立的个体凭借感知经验与清明的理智㊁活泼善良的情感去认知真实存在㊁处理个体与世界的关系 [10]ꎮ不仅仅伊壁鸠鲁强调感觉在认识真理上的作用ꎬ19世纪瑞士儿童教育家裴斯泰洛奇同样强调感觉印象在儿童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价值ꎮ裴斯泰洛奇将儿童的认知过程划分为:模糊的感觉印象㊁精确的感觉印象㊁清晰的表象㊁确定无误的概念ꎮ他认为这些认知过程是依次递进的ꎬ由最初级的模糊的感觉印象最后达到确定无误的概念ꎮ儿童对事物概念的形成就是建立在感觉印象基础之上的ꎬ所以裴斯泰洛奇认为感觉印象是儿童获得知识的真实来源ꎬ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基础ꎮ裴斯泰洛奇也因此提出直观性的教学原则ꎬ并要求将感觉印象作为早期教育的内容和基础ꎮ无论是伊壁鸠鲁强调感觉是获得真理的途径ꎬ还是裴斯泰洛奇主张感觉是知识的唯一基础ꎬ都暗合了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ꎮ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所揭示的学前儿童思维具体性和经验性的特点要求学前教育要尊重真实的生活经验和感性的学习基础ꎮ学前儿童伦理教育同样要从幼儿认知特点出发ꎬ努力构建真实的情境ꎬ通过让幼儿身处其间来获得更多的感觉印象和感性经验ꎮ学前伦理教育要通过真实情境来实现的观点也被现代儿童教育学者所倡导ꎮ华东师范大学古秀蓉通过6个主题共计49次的幼儿伦理群体探究活动ꎬ深入地探寻了幼儿的伦理视界ꎬ并在论文«理解情境:走近幼儿的伦理视界»中明确指出: 对儿童的伦理教育要在具体情境中进行 脱离情境的规范教育ꎬ逻辑上和事实上都是行不通的 [11]ꎮ儿童的生活就处于各种社会关系中ꎬ他们在社会适应的过程中不断的形成对错意识和是非观念ꎮ学前伦理教育要为学前儿童构建真实的伦理情境ꎬ凸显学前儿童社会关系中的伦理关系ꎬ将儿童变为伦理主体ꎬ并通过 善恶 ㊁ 好坏 ㊁ 是非 等伦理冲突来强化儿童的伦理感受ꎬ逐步地引导幼儿接触和学习伦理学的主要概念ꎮ创设真实情境的教育方法符合学前儿童学习特点ꎬ有助于学前儿童形成真实清晰的感觉印象ꎬ提高学前儿童道德选择的能力ꎬ同时也避免了无意义的道德灌输ꎮ如果说伊壁鸠鲁的准则学是融理性与经验于一体的认识论与方法论ꎬ那么学前儿童对主观自我与客观世界的认识其实是泛着理性火花的经验主义ꎮ虽然伊壁鸠鲁没有将感觉认识特别限定在儿童教育教学方面ꎬ但是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强调感觉经验的获得这一主张却与学前儿童认知特点相契合ꎬ与诸多教育学家的观点巧妙地达成一致ꎬ这对学前伦理教育途径的探索具有积极的意义ꎮ四㊁学前伦理教育之内容:正义㊁友爱伦理学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内容ꎬ正义㊁公平㊁幸福㊁良心等都是其探讨的问题ꎬ与儿童的生活联系密切ꎬ这些也都应当是学前伦理教育的内容ꎮ伊壁鸠鲁在他的哲学体系中阐述了朴素社会契约论的正义观和实现幸福的友爱观ꎮ我们可以从他的正义观㊁友爱观中尝试着去构建起学前伦理教育的一部分内容体系ꎮ正义 是伦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ꎬ也是伦理教育的重要内容ꎮ正如之前所提到的ꎬ伊壁鸠鲁的伦理学是个体本位价值观上的主张ꎬ所以在正义的问题上伊壁鸠鲁也更侧重于个体的正义ꎮ他不赞同将正义抽象化㊁理念化的做法ꎬ他认为正义是为了保障个人的安全和幸福所确立的ꎬ他说 自然的正义ꎬ是人们相互间的一种约定 不伤害他人ꎬ也不被他人伤害 [12]543ꎮ伊壁鸠鲁将正义视为保障个体安全ꎬ不互相损害的社会约定ꎬ而这种社会约定是国家建立的前提和伦理基础ꎮ他还指出法律也是大家共同约定的ꎬ是一种体现契约正义的制度ꎬ法律的存废取决于法律是否有利于国民ꎮ这种正义观的背后体现的是朴素的社会契约论ꎬ也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社会契约论最早是由伊壁鸠鲁提出的ꎮ伊壁鸠鲁将正义与个体间的互利相联系在一起ꎬ这种正义观相对于柏拉图㊁罗尔斯等人上升到政治领域的正义观而言是一种浅显的㊁具体且现实的正义观ꎬ更容易为道德判断尚不成熟的学前儿童所理解ꎮ儿童在社会生活中也存在着许多有关正义或公正的伦理情境ꎬ也会有自己内在的公正观念ꎮ就儿童的道德判断水平和年龄特点而言ꎬ伊壁鸠鲁突出保障彼此安全和权利的正义观更加适合学前儿童去接受ꎬ可以减少学前儿童因为缺乏社会交往技能和交往经验而出现的攻击性行为ꎮ但他正义观背后蕴含的朴素的社会契约论以及关于法律的正义则更加适合高年龄的儿童进行学习与探究ꎮ伊壁鸠鲁还特别注重友爱在实现幸福与快乐中的作用ꎬ他相信友爱是一种值得追求的德性ꎬ因为友爱可以给人带来快乐ꎮ他认为友谊可以互相增进彼此之间的安全ꎬ友谊是一种理性指导下的美好的情感ꎮ他甚至主张全世界的各个民族可以通过友爱的联系组成世界共同体ꎬ因为每一个人都有平等追求73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9年第4期幸福与快乐的权利ꎮ这是一种友爱㊁平等的世界大同思想ꎬ对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积极的意义ꎬ对培养符合现代文明要求且具有道德修养的社会公民有积极作用ꎮ学前儿童的伦理教育可以吸收伊壁鸠鲁的主张ꎬ将 友爱 纳入 幸福 的主题中ꎬ引导儿童明白友谊对于幸福的价值ꎬ帮助学前儿童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ꎬ促进身心的和谐发展ꎬ达到身体健康ꎬ心灵无纷扰 的幸福ꎮ五㊁结语学前儿童伦理教育作为一种儿童哲学ꎬ不仅仅要将学前儿童哲学思维能力的提高和伦理意识的形成作为重要的教育目标ꎬ更要将学前儿童自由发展㊁幸福快乐的实现作为终极的教育目的ꎮ伊壁鸠鲁主张追求个人的幸福与快乐ꎬ但反对追求低俗物欲的享乐主义ꎻ他注重个体价值的实现ꎬ推崇个体本位ꎬ但又强调人与社会的和谐ꎬ反对极端自私的个人主义ꎮ他的哲学思想是一种个人自由与社会和谐相结合的伦理价值体系ꎬ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ꎬ实现社会主义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有着契合之处ꎬ对学前儿童伦理教育体系的构建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ꎮ与此同时ꎬ学前儿童伦理教育体系的构建仍需吸收更多思想家的理念ꎬ尤其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丰富深邃的伦理思想ꎮ希望在儿童哲学运动日益兴起的过程中ꎬ儿童视角的伦理观及不同年龄段的儿童伦理教育也能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ꎮ[参考文献][1]㊀加雷斯 B 马修斯.哲学与幼童[M].陈国容ꎬ译.北京: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ꎬ2015. [2]㊀加雷斯 B 马修斯.童年哲学[M]刘晓东ꎬ译.北京: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ꎬ2015.[3]㊀刘晓东.儿童精神哲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ꎬ1999.[4]㊀郑敏希.当代儿童哲学活动中的 成人 之维[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ꎬ2018ꎬ34(10):18-22. [5]㊀蒋雅俊.儿童是目的:教育的伦理基础[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ꎬ2015(4):96-102. [6]㊀伊壁鸠鲁ꎬ卢克来修.自然与快乐:伊壁鸠鲁的哲学[M].包利民ꎬ刘玉鹏ꎬ王纬纬ꎬ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ꎬ2004.[7]㊀姚介厚.古代希腊与罗马哲学(下)[M]//叶秀山ꎬ王树人.西方哲学史(学术版).北京:人民出版社ꎬ2011. [8]㊀潘小慧. 儿童读经 与 儿童哲学 大不同 从伦理教育理念看儿童读经与儿童哲学[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ꎬ2018ꎬ34(10):1-4.[9]㊀刘乃华.儿童哲学与伦理教育[J].学前教育研究ꎬ2007(12):7-9.[10]姚介厚.伊壁鸠鲁学派的文明进步观与素朴的社会契约思想[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ꎬ2010(2):125-135.[11]古秀蓉.理解情境:走近幼儿的伦理视界[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ꎬ2007.[12]第欧根尼 拉尔修.名哲言行录[M]徐开来ꎬ溥林ꎬ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ꎬ2010.[责任编辑㊀雷润玲]83。
伊壁鸠鲁伦理思想探究
![伊壁鸠鲁伦理思想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f732c918fd0a79563d1e7291.png)
35纸 贵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人们不断追求物质、金钱带来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这就导致人们以金钱的多少、社会地位的高低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最终以追求这些身外之物为人生目标而忽略了对自己精神世界的建设。
以伊壁鸠鲁为代表的一派主张快乐或幸福是人生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该学派认为“快乐和幸福并不是指物质和感官的享乐,而是指身体的健康和心灵的平静”。
通过对伊壁鸠鲁快乐主义的探究,人们可以发现心灵宁静才是真正的快乐,在欲望面前要保持理智,要懂得知足常乐,要让欲望和精神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获得一种灵魂的宁静与安定。
一、伊壁鸠鲁生平及著作伊壁鸠鲁是古希腊哲学家、无神论者,生于公元前341年的萨摩斯,但其父母亲都是雅典人,他出生在外地,并长期都未在雅典生活。
他在公元前307年搬到雅典,并建立了“花园”,也就是一所坐落于城墙之外他所购买的土地上的学园。
他的学说主要宗旨就是要达到不受干扰的宁静状态,快乐主义伦理学是他研究的中心问题。
他成功地发展了阿瑞斯提普斯(Aristippus)的享乐主义,继承发展并修正了德谟克利特原子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伊壁鸠鲁是一位成就卓越的作家,但他的著作大多已经遗失。
所余极少文献,包括伊壁鸠鲁本人的三封书信、一些格言等都收录在第欧根尼·拉尔修的《名哲言行录》中。
其中充满了哲学家观点的摘要和关于他们生与死的有趣故事,但许多是伪造的。
主要教义和所有三封信都是理解伊壁鸠鲁哲学的起点,但是因为它们仅仅是概要和格言,所以仍然留下许多未解答的问题。
卢克莱修的《万物本性论》是保存较为完整的伊壁鸠鲁派文献。
此外,就是伊壁鸠鲁的弟子们留存下来的作品残篇以及其他学派的哲学家如西塞罗、普鲁塔克等人的评说了。
二、伊壁鸠鲁的生态观念(一)人生的目的就是追求快乐伊壁鸠鲁认为,人生的目的就是追求快乐,幸福就是人生最高的善。
他明确主张:“快乐是幸福生活的开始和目的,我们的一切取舍都是因为快乐而出发,我们的最终目的就是得到快乐。
伊壁鸠鲁的伦理学
![伊壁鸠鲁的伦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160c562201f69e314332945a.png)
伊壁鸠鲁的伦理学作者:刘子溪来源:《法制与社会》2018年第36期摘要本文首先对伊壁鸠鲁的伦理学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原子论进行简明扼要的考查,以此为基础对伊壁鸠鲁的伦理学进行分析并得出若干结论。
主要结论有两点,一是作为伊壁鸠鲁伦理学的最高目标的“快乐”本质上是人的自由;二是伊壁鸠鲁的伦理学与原子论之间存在裂痕,这种伦理学只有立足于人的精神才能具有坚实的基础,但原子论因其彻底的物质性故而无法为伊壁鸠鲁的伦理学提供有力的支持。
关键词伦理学原子论快乐宁静自由作者简介:刘子溪,山东省淄博市委党校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讲师,研究方向:哲学。
中图分类号:B50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ki.1009-0592.2018.12.366伦理学是伊壁鸠鲁全部哲学的核心,他的所有哲学理论都是为他的伦理学服务的,这是伊壁鸠鲁哲学的根本目的所决定的。
因此探究伊壁鸠鲁的伦理学不但可以把握住其整套哲学的本质内容,还可以伦理学为线索对伊壁鸠鲁哲学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原子论做深入的研寻。
一、伦理学述要众所周知,“快乐”是伊壁鸠鲁伦理学最主要的目的。
但是伊壁鸠鲁所谓的快乐是有其特殊所指的,因此了解伊壁鸠鲁伦理学的一个重要前提是掌握伊壁鸠鲁对于“快乐”的独特理解:“快乐增长的上限是所有痛苦的除去” 。
在另一个地方,伊壁鸠鲁对此有着更为明晰的解释:“当我们说快乐就是目的的时候,我们指的并非那种荒淫无度的快乐,或沉溺于感官享受的快乐……相反,我们指的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纷扰。
因为快乐不是无止境的狂欢滥饮,也不是沉溺于娈童和女人的美色,也不是享受鱼肉和餐桌上其他带来甜美生活的美味佳肴,而是冷静的推理,找出我们进行所有选择和规避的原因,将那些让灵魂陷入最大纷乱的观念赶走” 。
由此可知,在伊壁鸠鲁那里,身体之痛苦和灵魂之纷扰的祛除是快乐的根本标准。
换言之,追求快乐的过程就是祛除身体和心灵的痛苦的过程。
人的痛苦和纷扰究竟是什么?当然应该首先分为精神和身体两个方面。
伊壁鸠鲁快乐学说的本质解读
![伊壁鸠鲁快乐学说的本质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e06cd814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1a.png)
伊壁鸠鲁快乐学说的本质解读伊壁鸠鲁的快乐学说,也被称为“伊壁鸠鲁主义”或“伊壁鸠鲁伦理学”,是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提出的一种伦理学理论。
该理论的本质解读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进行分析。
首先,伊壁鸠鲁的快乐学说强调了人类追求快乐的本能。
他认为,一切人的行为都是出于对快乐的追求,或者为了避免痛苦。
在伊壁鸠鲁看来,快乐是人类最终的目标,而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都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而制定的。
因此,他提出了“快乐是善的根据,痛苦是恶的根据”的观点,强调了快乐对于道德行为的重要性。
其次,伊壁鸠鲁的快乐学说也包含了一种理性的元素。
他认为,人类应当通过理性的思考和行为来追求快乐,而不是被欲望和情感所左右。
他主张人们应当通过自律和节制来控制自己的欲望,以达到真正的快乐。
因此,伊壁鸠鲁的快乐学说也可以被视为一种理性主义的伦理观。
此外,伊壁鸠鲁的快乐学说还包含了一种相对主义的成分。
他认为,快乐是每个人都追求的东西,但不同的人对于快乐的定义和实现方式可能会有所不同。
因此,他主张每个人都应当根据自己的情况和需求来追求快乐,而不是盲目地追随他人的标准或期望。
这种相对主义的观点使得伊壁鸠鲁的快乐学说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包容性。
总的来说,伊壁鸠鲁的快乐学说是一种强调快乐追求的伦理学理论,同时也包含了理性主义和相对主义的元素。
通过理性的思考和自律的行为,每个人都可以追求并实现真正的快乐,而这种快乐又是道德行为的根据。
这一理论在古希腊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对后世的伦理学和道德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伦理的快乐——为伊壁鸠鲁快乐主义伦理学辩驳
![伦理的快乐——为伊壁鸠鲁快乐主义伦理学辩驳](https://img.taocdn.com/s3/m/7b97d0fe9e314332396893ea.png)
自然的但不是必要 的; 有的既不是 自然的也不是 必要 的, 而是 由于虚 伊壁 鸠鲁( pc rs 公 元前 3 1 E iuu , 4 一前 2 0年 ) 阿瑞斯 提普斯 7 在 幻 的 意 见产 生 的 ” 1 ( i ip s的享乐主义、 Ar t u ) sp 德谟克利特 的原子论的基础上 , 首次建立 了 211 自然的和必需的欲 望,也就是 维持人正 常生理 需要所必 .. 以感觉主义为 出发点 ,以追 求个人 的身体无痛 苦和 灵魂 的无干扰为 需的物质条件 , 是人 的生命存在 的前提 , 它是 为 了消除 肉体 的痛苦 , 目的的快乐主义伦理 学体 系。然而 , 几千年 以来 , 的快 乐主义伦理 他 以求身体 的快 乐, 比如 : 食、 、 衣、 住 行等基本需要。 他说过 :一切善的 “ 学 一 直 受 到 误 解和 批 判 , 视 为 纵欲 主 义和 享 乐主 义 学 说 。 其 实 , 被 细 根源都 是 口腹 的快 乐, 哪怕是智慧和文化也推源于此 ”1 [ 7 。这些论述 , 细 阅读伊壁鸠鲁留下的文章 、 书信 , 我们将揭开快乐主义伦理学的面 也正是后人将他 的伦理学视为纵欲主义和享乐主义的根源。其实不
伦 理 的快 乐
— —
为伊壁鸠 鲁快 乐主义 伦理 学辩驳
李久 华 ( 广西师范大学漓江 学院)
摘要 : 伊壁鸠鲁建立的以追求个人的身体 无痛苦和灵魂 的无干扰为 目的 的 快 乐 。 的快 乐主义伦理 学体系 , 认为人生的 目的就是追 求快乐 , 乐就是 人生最高 快 21身体的快乐 . 的善。然而 , 人们将其理论误解纵欲主义和享乐主义学说。事 实上 , 他所说 的 所谓 身体 的快乐 , 就是指人的欲望的要 求和满足 , 是一种感觉快 快 乐, 主要是指人 的精神快乐 , 遵从理性和 德性指 导的快 乐。 他将生理学意义 乐。 伊壁鸠鲁对身体 的快 乐的论述基于其对人的欲望 的考察。 他把人 上 的快 乐提升到 了道德的快乐 , 予人的快 乐以道德价值。 赋 的欲望分为三种 :在所有的欲 望中, “ 有的是 自然 的和必要的 ; 有的是 关键词 : 伊壁鸠鲁 快乐主义 精神快 乐 德性
伊壁鸠鲁古希腊伦理学派创始人
![伊壁鸠鲁古希腊伦理学派创始人](https://img.taocdn.com/s3/m/fa2b9534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81.png)
伊壁鸠鲁古希腊伦理学派创始人伊壁鸠鲁是古希腊哲学史上一位重要的思想家,也是古希腊伦理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他的思想对后世的哲学和伦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系统地介绍伊壁鸠鲁的生平、主要思想和影响,并探讨他为伦理学做出的贡献。
一、生平概述伊壁鸠鲁(341BC-270BC)出生在古希腊的一个富裕家庭。
在他年轻的时候,他曾拜师于斯多亚学派的著名哲学家尤塞尼亚学习。
尤塞尼亚是斯多亚学派的创始人,这个学派强调对感官所见的事物的思考,并提出了对乐观主义,享乐主义和自然主义的理解。
伊壁鸠鲁在他的启蒙时期深受这些思想的影响。
二、主要思想1. 原子论伊壁鸠鲁的思想以原子论为基础。
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无数微小的原子组成的,这些原子根据不同的排列和运动方式形成不同的物质。
他认为人类的感知和感觉来自于原子的相互作用,并通过感觉器官传递到我们的意识中。
因此,他主张人类的感官体验无法与英雄和神仙相比,因为我们所感知到的只是一小部分原子构成的事物。
2. 快乐至上伊壁鸠鲁认为快乐是人类追求的最高目标,也是人类生活的最终意义。
他主张人们应该通过避免痛苦和追求快乐来实现幸福。
快乐对他来说不仅仅是肉体上的满足,也包括心灵的宁静和满足感。
他认为只要我们以正确的方式看待和对待事物,就能够实现持久的快乐。
3. 无神论伊壁鸠鲁的哲学体系中没有神的存在。
他认为宇宙是由原子组成的,而这些原子本身是无生命的。
因此,他否认了主宰命运的神灵的存在,并主张人类应该通过自主和理性的行动来决定自己的命运。
三、影响与贡献伊壁鸠鲁的思想对哲学和伦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他提出的原子论为后世的自然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对物理学和化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其次,他的快乐至上的伦理理念对后世的伦理学思考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他的理论为现代幸福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并倡导人们追求心灵的宁静和满足感。
最后,他的无神论立场为后来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提供了思考宗教与人类存在的关系的重要范例。
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伦理观
![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伦理观](https://img.taocdn.com/s3/m/98522b0f52d380eb62946d50.png)
受干扰。”因此,在伊壁鸠鲁看来所谓的快乐即身体 无痛苦,灵魂无纷扰,其中后者是侧重点。“快乐并 不是无休止的宴饮、美色和餐桌上的山珍海味,而是 清醒的理性,靠它清除那些使灵魂不得安宁的观念。” 伊壁鸠鲁认为人的是有意义的。有些快乐会 带来更多痛苦,就应当舍弃,那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 呢?伊壁鸠鲁对人的欲望作了三类划分,第一类是自 然的又必要的,如维持人类生存必须的衣食住行等物 质需求,像食物和水是满足人最基本生存所需。这是 最容易满足的,他认为人们要尽量去满足。第二类是 自然的不是生活一定需要的,可以偶尔顺从,从此处 可以看出伊壁鸠鲁所提倡的一种简朴生活,其学园的 团体生活便是如此,饮食就主要是面包和水。对权力、 财产、名利的欲望即是第三类,这类既不是自热生成 的也不是必须的,他极力主张第一类人类只需满足第 一类欲望,这样才能避免痛苦。 伊壁鸠鲁将快乐看作最高的善,认为感觉是判 定善恶的标准。由前所述,人们可以看到,强调感觉 主义在快乐主义伦理学中的作用,由于感觉都是个体 性的,每个人的主观感受和体验都是因人而异的,因 此他的理论学一个基本特征就是个人主义。“它不同 于由苏格拉底所开创的,由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所继 承的,以寻求人类行为的普遍道德规范为目的,以强 调国家的优先价值为主要特征的伦理学,而是另辟蹊 径,突出了满足个人欲望和需要的合理性。” 在对个人快乐做了肯定后,伊壁鸠鲁对其进行 了分类说明,他根据快乐的意义将其分为积极快乐与 消极快乐、动态快乐与静态快乐。“动态的快乐就在 于获得了一种所愿望的目的,而在以前的愿望是伴随 着痛苦的。静态的快乐就在于一种平衡状态,它是那 样一种事物状态存在的结果,如果没有这种状态存在 时,我们就会愿望的。”作为古希腊的哲学大师,伊 壁鸠鲁在原子论的基础上对两种快乐状态进行解释, 在他看来,一切快乐都是运动的结果,剧烈的运动产
论伊壁鸠鲁“快乐主义”伦理学
![论伊壁鸠鲁“快乐主义”伦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23092c26e2bd960590c677f5.png)
论伊壁鸠鲁“快乐主义”伦理学【摘要】伊壁鸠鲁建立的是以追求个人的身体无痛苦和灵魂的无干扰为目的的快乐主义伦理学体系,认为人生的目的就是追求快乐,快乐就是人生最高的善。
人们通常把伊壁鸠鲁所说的“快乐主义”理解为享乐主义,认为他追求的是一种肉体上的愉悦。
“事实上,他所说的快乐,主要是指人的精神快乐,遵从理性和德性指导的快乐。
他将生理学意义上的快乐提升到了道德的快乐,赋予人的快乐以道德价值。
”【1】不管后人对伊壁鸠鲁“快乐主义”伦理学是否存在误解,但伊壁鸠鲁以准则学和物理学的基本原则为前提提出的这套伦理学体系,对后世西方伦理学的发展确实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关键词】阿里斯提波;伊壁鸠鲁;快乐主义;感觉论;原子论一、伊壁鸠鲁“快乐主义”伦理学的理论基础(一)感觉论哲学基础伊壁鸠鲁“快乐主义”伦理思想是建立在他的感觉论哲学基础上的。
伊壁鸠鲁认为,感觉是认识的来源,人们关于一切事物的知识都是产生于感觉。
人们的认识离不开感觉,因为感觉是最可靠的,“一切感觉都是真理的报道者”。
离开了感觉,一切事物都会失去判断标准。
当然,这里所说的感觉既是指人的身体、肉体的感觉,又是指人的心灵的感觉与体验,而快乐就是人们唯一的真实的感觉和体验。
“快乐是幸福生活的开始和目的”,“我们的一切取舍都从快乐出发;我们的最终目的乃是得到快乐,而以感觉为标准来判断一切的善”【2】。
从感觉出发来判断快乐与痛苦,成为伊壁鸠鲁“快乐主义”伦理学思想的鲜明特征。
既然“快乐是幸福生活的开始和目的”,我们的最终目的乃是得到快乐,那么人们就应大胆地去追求快乐。
但是横亘在人们心灵中的两大障碍——对神的恐惧和对死的害怕——阻碍了人们对快乐的追求,要破除人们的这种恐惧心理,就必须从根本上颠覆其产生的思想基础。
(二)原子论哲学基础首先,伊壁鸠鲁从根本上否定了神的神圣性和绝对性。
在当时人们的思维习惯中,认为神是凌驾于世界万物之上的一种绝对力量,神始终干预人们的生活,它具有神圣性。
双语:《论快乐》伊壁鸠鲁
![双语:《论快乐》伊壁鸠鲁](https://img.taocdn.com/s3/m/05df4723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b7.png)
双语:《论快乐》伊壁鸠鲁《论快乐》伊壁鸠鲁Pleasure is the first good and natural to us!伊壁鸠鲁《论快乐》快乐对于我们来说是至善至真的,正因为此,我们并不选择每一种快乐,而是偶尔放弃多种快乐,因为这些快乐可能会带来更大的不快;同样我们认为有许多痛苦优于快乐,因为当我们长期忍受痛苦之后,更大的快乐便会随之而来。
就其与我们的自然联系而言,每一种快乐都是好的,然而并非每一种快乐都是可取的;同理,虽然每一种痛苦都是不好的,但并非每一种痛苦从本质上都应当为我们所驱避。
不过,依据某种鉴别的尺度,通过权衡利弊我们必须形成对全部事物的判断。
因此我们有时总是将好事视为坏事,反之将坏事视为好事。
快乐没有本来就是坏的,但是有些快乐的产生者却带来了比快乐大许多倍的烦扰。
Since pleasure is the first good and natural to us, for this very reason we do not choose every pleasure, but sometimes we pass over many pleasure, when greater discomfort accrues to us as the result of them: and similarly we think many pains better thanpleasures, since a greater pleasure comes to us when we have endured pains for a long time. Every pleasure then because of its natural kinship to us is good, yet not every pleasure is to be chosen; even as every pain also in an evil, yet not all are always of a nature to be avoided. Yet by a scale of comparison and by the consideration of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we must form our judgment on all these matters. For the good on certain occasions we treat as bad, and conversely the bad as good.。
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伦理观
![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伦理观](https://img.taocdn.com/s3/m/6e47644c227916888486d7f6.png)
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伦理观作者:吴小炜来源:《牡丹》2017年第03期伊壁鸠鲁是古希腊时期著名的哲学家之一,其快乐主义伦理观是以原子论的宇宙观和感觉主义的认识论为基础的。
他认为人生的幸福就是追求和获得快乐,快乐是最高的善,也正因为如此,伊壁鸠鲁主义常被看成“纵欲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同义词,但事实并非如此。
倘若人们以一种积极的批判态度来审视和反思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思想,则对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及人们追求幸福和快乐的生活,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在对古希腊哲学进行梳理和研究的过程中,人们常认为晚期希腊哲学出现了明显的哲学——伦理学转向,即由外部自然世界的本质或形而上学的本质,转向于潜心于个人的幸福和解脱。
颇具代表性的则是伊壁鸠鲁学派和斯多葛学派。
但在漫长的西方哲学历史长河中,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伦理思想被等同于享乐主义。
西塞罗对其曾评价道:“一种美德,却要迎合感官上的快乐,它处于一种多么可悲的奴役状态啊!而且,智慧的功能将是什么呢?在两种感官上的快乐之间做技巧吗?就算可能没有比这种选择更令人愉悦的了,但试想,对智慧来说,還有什么比这种作用更卑贱呢?”随着时代的发展,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伦理学不断地被审视,人们可以从中悟到,其思想对于当代的启示和价值。
一、伊壁鸠鲁快乐主义伦理观的主要思想人生最大的快乐是什么?怎样去获取这种快乐?伊壁鸠鲁把追求快乐看作人是否幸福的标准,也正因为如此,他的快乐主义伦理学从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受到误解和批评,被视为享乐主义和纵欲主义。
首先他最高的善即是快乐。
“我们认为它是最高的和天生的善。
我们从它出发开始有各种抉择和避免,我们的目的就是要获得它。
”快乐区别于享乐和纵欲,也不是仅仅在肉体欲望上的乐。
“当我们说快乐是终极目标时,并不是指放荡的快乐和肉体之乐,就像由于无知、偏见或蓄意曲解我们意见的人们所认为的那样,我们认为快乐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不受干扰。
”因此,在伊壁鸠鲁看来所谓的快乐即身体无痛苦,灵魂无纷扰,其中后者是侧重点。
伊壁鸠鲁
![伊壁鸠鲁](https://img.taocdn.com/s3/m/09049a45336c1eb91a375d7b.png)
伊壁鸠鲁古希腊哲学家、无神论者,伊壁鸠鲁学 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的主要宗旨就是要达到不 受干扰的宁静状态。
伊壁鸠鲁出生于萨摩斯。曾在雅典接受军事训练2 年。据记载,他自称14岁开始学习哲学,曾就学于 柏拉图学派的潘菲劳和德谟克利特学派的脑西芬尼 等人,并熟悉亚里士多德和阿那克萨戈拉等早期哲 学家的哲学。伊壁鸠鲁继承、修正和发展了德谟克 利特的哲学,建立起一个思想上统一的完整体系 。 前306年到雅典 ,在他自己买的一所花园里办学, 由此伊壁鸠鲁学派也称花园学派。伊壁鸠鲁的学校 里有男有女,还有奴隶,以充满友谊而著称。追随 者把他当作神圣者来崇拜,他的教导被当作正统学 说严格执行,形成了花园派独尊师长的传统。据记 载,伊壁鸠鲁的著作多达300多卷 ,其中重要的有 《论自然》、《准则学》 、《论生活》和《论目的》 等 。现存的只有三封信和题为《格言集》和《学说 要点》的残篇。
马克思的关于伊壁鸠鲁的 博士学位论文
马克思的博士学位论文是他最 早的专业研究成果,尽管博士学位 论文既不像《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和《德意志意识形态》那样提出了 唯物史观思想,也不像《资本论》 及其各份手稿那样提出了剩余价值 理论,但博士学位论文充分显示了 马克思的哲学造诣,这种哲学造诣 是马克思能够在后来的著述中取得 一系列思想成果的前提条件,马克 思终生的著述都渗透着伊壁鸠鲁的 哲学思想和方法。
…
· 快乐就是有福的生活的开端与归宿
· 神不足惧 死不足忧
祸苦易忍 福乐易求
乐
———
伊壁鸠鲁
· 让我们吃喝 因为明天我们就会死亡
学说评价:
伊壁鸠鲁的学说并没有发 展出科学的传统,但它自由思 维的态度和反对迷信的实践, 一直得到罗马帝国早期一些上 层阶级成员的尊敬。
[旨趣,伦理,内在]浅谈伊壁鸿鲁的快乐哲学的内在旨趣与伦理意义
![[旨趣,伦理,内在]浅谈伊壁鸿鲁的快乐哲学的内在旨趣与伦理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6b2f4acbc5da50e2534d7f4b.png)
浅谈伊壁鸿鲁的快乐哲学的内在旨趣与伦理意义伊壁鸠鲁出生于希腊萨摩斯岛,父母是雅典人,从小就开始接触不同的老师及学派,他熟悉德谟克利特的原子学说及皮浪的怀疑论学说。
在各城邦讲学后,于公元前305 年在雅典创立了花园学园,他敞开大门欢迎妇女及奴隶前来学习,与学生的关系更像是朋友,他的学生们也同样给予了他强烈的忠诚感,他们著书立说,以膜拜自己的老师。
伊壁鸠鲁生活在希腊化时代,当城邦失去了依靠,心灵便无所归依。
动荡的生活让他把关注的重点由外向内转移,为心灵找寻安身之处。
他以原子本体论为哲学基础,发展出快乐主义伦理学,使伊壁鸠鲁学派成为希腊化时代最为著名的派系之一。
一、伊壁鸠鲁哲学体系形成的历史背景诚然,伊壁鸠鲁的哲学体系的形成是由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而成,但其中的两点尤其值得我们关注。
(一)社会背景在亚历山大病逝后,将领们便掀起了瓜分帝国的狂潮,形成了三大王国。
人们从苏格拉底、柏拉图以及亚里士多德口中学习到的以城邦为本体的古典伦理学早已不复存在,战争使人们失去安身立命之所,城邦的破坏让人们的心灵家园也无所归依,人们不再从参与公共生活来实现自己的价值,而是要考虑如何在个人与庞大帝国中来寻找自己的处世之道。
文德尔班就曾将这一时期的希腊定义为探讨伦理的时期,如何在大变化的时代下寻求自身的幸福便成为人们的不断思考的问题。
伊壁鸠鲁哲学就在这时登上历史舞台。
(二)理论背景与外部大时代背景相适应,此时的新的政治结构成为时代变革的表征之一。
早期的城邦理想被个人主义所替代。
希腊古典政治伦理学中最突出的一点即倡导的城邦伦理要求人民积极参与公共生活,雅典给世界带来了民主,这种民主体现在了雅典人人参与公共生活。
二、伊壁鸠鲁的快乐哲学基本思想综述在伊壁鸠鲁看来,学习哲学真正的目的在于让人过上快乐的生活。
而科学不能达到这一目的,因此,科学并没有实用性:建筑、算数、绘画这些都没有用。
伊壁鸠鲁认为,我们要了解一些物理方面的知识,以便让我们了解万事万物产生的原因;要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让我们知道评判知识的标准。
伊壁鸠鲁快乐主义伦理学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伊壁鸠鲁快乐主义伦理学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9213e2a4c1c708a1284a44ed.png)
伊壁鸠鲁快乐主义伦理学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作者:薛翔郭晓蓓来源:《祖国》2019年第06期摘要:快乐指的是人类身体以及精神上的愉悦体验,是幸福感的外化;从古至今,人们总是在孜孜不倦的追求快乐并且想要一直拥有快乐。
快乐也是古希臘哲学家伊壁鸠鲁伦理观研究的一个重要范畴,其以此为基点构建了系统的快乐主义伦理思想体系,将人生的快乐总结为身体上的享受和精神上的愉悦。
本文旨在阐述伊壁鸠鲁快乐主义伦理学的内涵和意义,进而论证其思想对于当代大学生能够发挥怎样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伊壁鸠鲁; ;快乐主义伦理学; ;快乐; ;大学生无论古今中外,快乐都是人们孜孜以求的人生体验。
作为古希腊的一名实践哲学家,伊壁鸠鲁曾以快乐为出发点,建构了一套较为完整的伦理学体系,即“快乐主义伦理学”;其系统阐述了快乐与善、快乐与希腊四美以及快乐与社会正义的关系,等等。
时至今日,我们仍然能够从中汲取积极的理论养分,用以指导我们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自身的发展与进步。
一、伊壁鸠鲁快乐主义伦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伊壁鸠鲁(前341-前270年)生于萨莫斯岛,其青少年时期曾涉猎德谟克利特的学说,并且对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也有所承继。
伊壁鸠鲁最为人所称道的就是其创立的“花园”,在这所学校里,伊壁鸠鲁不分性别、不分种族,向各位慕名而来的学生传授自己对于生活和快乐的真知灼见。
伊壁鸠鲁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巨变年代,其时希腊各城邦正与马其顿争取主权,人们原有的美好生活被战争打破,乃至颠沛流离,此时与大众息息相关的问题就是如何生活,如何超越战乱带来的痛苦,伊壁鸠鲁的快乐伦理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二、伊壁鸠鲁快乐主义伦理学的主要观点伊壁鸠鲁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解释了快乐的深刻含义:(一)快乐与善的关系伊壁鸠鲁主张快乐本身就是善,因此快乐也即是生活所追求的目的。
伊壁鸠鲁曾言:“快乐幸福生活的开始和目的,因为我们认为辛福生活是我们天生最高的善,我们的一切取舍都从快乐出发,我们的最高目的乃是得到快乐,而以感触为标准来判断一切的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伊壁鸠鲁伦理学
伊壁鸠鲁(公元前341年-公元前270年)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学派的创始人。
伊壁鸠鲁哲学的基础是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
他的学说的主要宗旨就是要达到不受干扰的宁静状态。
伊壁鸠鲁伦理学的中心是人生问题。
他认为,人生的目的就是追求快乐,快乐就是人生最高的善。
他指出快乐是幸福生活的开始和目的。
关于快乐的规定,伊壁鸠鲁所说的快乐,并不是指奢侈放荡的快乐。
用他话来说就是“我们所谓的快乐是指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侵扰”。
对此,伊壁鸠鲁把快乐分为身体的快乐和精神的快乐。
在伊壁鸠鲁看来,肉体的快乐虽然是必要的、合乎自然的,但它是暂时的、不稳定的、浅薄的,只有精神的快乐才是持久的、稳定的、深刻的,使人享受心灵的愉快和幸福,而这种愉快和幸福是肉体快乐所达不到的。
对于人生来说,真正的快乐不是在于肉体,而在于精神的快乐。
故此,伊壁鸠鲁主张一种对身体有益的、简朴的生活方式。
对于死亡,伊壁鸠鲁主张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认为“死亡和我们没有关系,因为只要我们存在一天,死亡就不会来临,而死亡来临时,我们也不再存在了。
”因此,人们不必害怕死亡。
在今天,“Epicurean”这个词已经具有贬义,用来形容那些追求享乐的人们。
通过以上部分的论述我们知道,伊壁鸠鲁的快乐论并不像通常被误解的那样,是低级庸俗的享乐主义。
相反,伊壁鸠鲁的快乐论表达的是一种有节制的、淡泊的幸福观。
感官与精神的快乐在其学说中被赋予了应有的合理地位,可以说,这是一种自然的、中庸的快乐学说。
Epicurus ethics
Epicurus (341B.C. ~270B.C.), ancient Greek philosopher, founded Epicurus school. Epicurus’ philosophy is based on Democritus’s atomic theory. His theory’s main purpose is to achieve undisturbed state o f peace.
Epicurus ethics’ center is about life. He believes the purpose of life is to pursuit pleasure. Pleasure is the highest good of life. He pointed that pleasure is the beginning and end of a happy life.
About pleasure, Epicurus said, pleasure is not means luxury. His
so-called pleasure is no pain in body and no disturbance in soul.
Epicurus divided pleasure into physical and spiritual. For Epicurus, the pleasure of body is necessary, but it is temporary, unstable, and shallow. By contrast, the pleasure of spirit is lasting, stable, and profound, making people enjoy the joy of the heart, which cannot reach by the former. For human life, the real pleasure not lies in the body, but in the pleasure of spirit. Therefore, Epicurus argued for a wholesome, simple way of life.
As far as death concerned, advocating Democritus’s atomic theory, Epicurus believed that “death is nothing to us, since so long as we exist, death is not with us; but when death comes, then we do not exist”. Consequently, people have no necessary to afraid of death.
Today, the word “Epicurean” has some derogatory meaning, used to
describe those who only pursue pleasure. Through the above parts of the article, we know that Epicurus happiness theory is rather than hedonism. On the contrary, the epicurean happiness expressed a temperate, indifferent style of life. Sensory and mental pleasure are being given reasonable positions in his theory. We can say that Epicurus happiness theory is a natural and moderate the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