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亚杰与维果茨基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的异同评析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的异同评析【摘要】皮亚杰和维果茨基是两位心理学家,提出了不同但有相似之处的理论。
皮亚杰理论强调儿童发展中认知和情感的重要性,注重个体与环境的互动;而维果茨基理论强调社会文化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强调社会交往和文化背景。
二者的相似之处在于都关注了个体的发展过程,强调社会与环境的作用。
不同之处则在于重点侧重点和理论侧重。
两者理论在教育、儿童发展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在心理学和教育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并且可以相互辅助和补充,为我们更好地理解个体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框架。
【关键词】皮亚杰、维果茨基理论、异同评析、基本概念、相似之处、不同之处、应用领域、优缺点、结论1. 引言1.1 介绍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皮亚杰(Jean Piaget)和维果茨基(Lev Vygotsky)是20世纪著名的心理学家,他们的理论对于儿童的认知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皮亚杰主要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提出了著名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而维果茨基则关注社会文化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提出了社会文化理论。
皮亚杰的理论强调儿童在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方式,认为儿童通过不断的适应和平衡来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而维果茨基则认为社会文化环境对儿童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强调社会互动和文化传承对儿童认知的塑造。
虽然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理论角度不同,但两位心理学家在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概念上有一些相似之处,比如都关注儿童认知的发展过程、重视儿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等。
在实际应用中,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理论被广泛运用于教育领域,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儿童的认知发展。
两位心理学家的理论也存在一些不同之处,比如在对儿童认知发展的机制和影响因素的理解上有所不同。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理论在认知发展领域都有重要的地位,两者的理论虽然有一些异同之处,但都为我们深入理解儿童的认知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2. 正文2.1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的基本概念皮亚杰和维果茨基是两位著名的心理学家,他们分别提出了发展心理学和社会文化心理学方面的理论,对于儿童发展和学习习得过程有着重要的贡献。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的异同评析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的异同评析皮亚杰和维果茨基是两位著名的心理学家,他们分别提出了皮亚杰理论和维果茨基理论,这两位心理学家对于儿童发展和学习过程的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将围绕着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理论展开详细的异同评析。
我们先了解一下皮亚杰理论。
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是20世纪最杰出的儿童心理学家之一,他的研究成果对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发展是通过一系列阶段性的认知结构来完成的,这一理论被称为“遗传认知论”。
他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了四个阶段:感觉运动期、前操作期、具体操作期和形式操作期。
在皮亚杰看来,儿童的认知发展是通过积极的适应与环境交互来实现的,他强调了儿童的自主性和活动性,认为儿童是知识的建构者,他们通过不断的积极探索和实践来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
而维果茨基理论则是由苏联心理学家列夫·维果茨基(Lev Vygotsky)提出的。
维果茨基理论强调了社会文化环境对于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影响。
他提出了著名的“区域性发展阶段”和“近期发展区域”概念,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在社会文化环境的支持下实现的。
维果茨基强调了社会交往、语言和符号系统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儿童是在社会文化环境和他人的引导下逐渐形成高级心理功能的。
他的理论对儿童发展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成为了教育学和发展心理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一下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的异同之处。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都强调了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性,但是他们的研究重点有所不同。
皮亚杰注重研究儿童的思维结构和认知发展阶段,他强调了儿童的自主性和活动性,认为儿童是知识的建构者。
而维果茨基则关注了社会文化环境对于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影响,他强调了社会交往、语言和符号系统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作用。
皮亚杰更侧重于研究个体内部的认知结构,而维果茨基更侧重于研究个体与社会文化环境的关系。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两种范式皮亚杰与维果茨基认知发展理论比较研究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两种范式皮亚杰与维果茨基认知发展理论比较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和比较发展心理学研究中的两种重要范式一一皮亚杰与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作为两位杰出的心理学家,皮亚杰和维果茨基都为我们提供了深入理解儿童认知发展的独特视角。
他们的理论不仅在学术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教育实践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强调了儿童在认知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建构性,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通过与环境的互动,不断调整和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来实现的。
维果茨基则更加关注社会文化因素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作用,他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在社会互动和文化背景下进行的,语言和社会交往对儿童的认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对这两种理论进行深入的比较研究,分析它们的异同点,并探讨它们在发展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和价值。
通过这一研究,我们不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儿童认知发展的过程和机制,还可以为教育实践提供更加全面和科学的指导,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二、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JeanPiaget)是20世纪最具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他的认知发展理论对发展心理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基于对儿童思维和认知过程的深入观察与研究,他提出了一系列关于认知发展阶段和机制的理论观点。
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是一个连续且阶段性的过程,他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感觉运动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
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认知特点和任务,儿童在这些阶段中逐步发展出更高级的思维和认知能力。
感觉运动期是儿童认知发展的最初阶段,主要发生在婴儿期和幼儿期。
在这个阶段,儿童通过与周围环境的物理交互来了解世界,形成了物体永恒性、客体导向等基本认知概念。
前运算期则出现在幼儿期和学前期,此时儿童的思维开始具有符号性,能够使用语言和图像来表达思维。
然而,他们的思维仍具有局限性,如缺乏守恒观念、易受直观影响等。
具体运算期大约在学龄期开始,儿童在这个阶段开始具备逻辑思维能力,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的异同评析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的异同评析皮亚杰和维果茨基是两位著名的心理学家,他们分别提出了发展心理学中的两个重要理论,即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和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
两位心理学家在不同的时间和背景下提出了各自的理论,它们在很多方面有着共同点,但在某些方面又存在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对这两位理论家的理论进行异同评析,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两个理论在发展心理学领域中的重要意义。
我们来看一下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这一理论主要关注儿童认知发展的过程,他认为儿童经历着一系列的认知发展阶段,从而逐渐建立起对世界的认知结构。
皮亚杰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划分为感知运动阶段、前操作阶段、具体操作阶段和形式操作阶段。
他认为儿童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认知特征和认知能力,而且这种认知的发展是逐渐积累和建立起来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与之相对应的是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
维果茨基强调了社会和文化环境对个体认知发展的重要影响。
他认为个体的认知发展是在社会交往和文化传承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在维果茨基的理论中,社会文化环境被视为塑造个体认知的重要因素,他特别关注了语言、符号和工具在认知发展中的作用,并强调了师生互动、学习和教育对认知发展的重要性。
从这两个理论的描述可以看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更加关注个体内部的认知结构和发展规律,而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则更加注重外部环境与个体认知发展之间的关系。
这也是这两个理论的一大差异所在。
皮亚杰强调了儿童在认知发展中的主体地位,而维果茨基则强调了社会和文化环境对个体认知发展的塑造作用。
理论的不同侧重点也影响了两者对教育和学习的理解和指导方式。
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具体阶段划分,皮亚杰和维果茨基也存在一些差异。
皮亚杰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而维果茨基并没有给出具体的认知发展阶段划分。
维果茨基的一些研究也表明了儿童在社会文化环境中的认知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只是他并没有像皮亚杰那样明确地提出具体的阶段划分。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和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在发展心理学领域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重点研究了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的异同评析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的异同评析1. 引言1.1 介绍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两位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理论。
他们对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影响深远,被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
让我们先简要介绍一下这两位学者的理论: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是瑞士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他提出了著名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经历了一系列的阶段,每个阶段都具有其特定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
他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划分为感知动作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与之相对应的是列夫·维果茨基(Lev Vygotsky,1896-1934)的社会文化理论。
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在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下进行的。
他强调了人类的社会性和文化性对认知的重要影响,提出了“区间发展区间”和“最近发展区间”的概念,强调了教育者和同行之间的互动对认知发展的促进作用。
通过对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理论简要介绍,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对认知发展的理解和解释虽有不同,但却都给我们带来了非常宝贵的启示。
在接下来的正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他们各自的理论,并对其进行比较分析。
【文章字数已超过要求,提供至此为止的内容】。
2. 正文2.1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的基本假设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是两位重要的认知心理学家提出的关于认知发展的理论。
两位学者在研究过程中提出了一些基本假设,这些假设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连续的过程,通过逐渐适应环境中的新信息和经验来建立认知结构。
他强调了儿童的自发性和主动性,在认知发展过程中儿童会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来建构新的认知结构。
而维果茨基提出了文化的重要性,他认为社会文化环境对儿童的认知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维果茨基的基本假设是认知发展是社会文化交互作用的产物,儿童的认知能力是在社交互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皮亚杰与维果茨基的异同
皮亚杰与维果茨基的异同_皮亚杰与维果茨基在考试中是常考的考点,经常以单选、多选以及判断、填空题的形式考查,但是对于二者的理论,在考查到稍微有点复杂度的题目时,我们容易出错,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总结下二者理论的异同。
1、相同点:他们的理论有三个主要的内容是相同的:即挑战、准备以及社会交流的重要性。
(1)挑战:从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的概念,挑战性任务对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性:儿童从最近发展区内的任务中受益最多。
在皮亚杰的理论中,挑战以更隐蔽的形式出现,儿童只有在遇到用现有图式不能充分理解的现象时也就是产生认知失衡状态,才能发展更复杂的知识结构和思维过程。
(2)准备:从皮亚杰的观点看,儿童只有在他们可以把新事物同化到现有图式中时才可能顺应新事物;他们必须在“新”“老”认知结构之间有重叠的内容。
另外,皮亚杰认为只有当儿童进入能够恰当处理经验以及对经验用概念进行思维的阶段,才能从经验中学习。
维果茨基也认为,儿童在一定时候可以完成的任务受于一定的限制。
随着儿童获得一些能力,另外一些稍微高级的能力以初始形式出现(它们在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内),并且可以在成人的帮助和指导下得到培养。
(3)社会交流在皮亚杰看来,儿童周围生活中的人可以向儿童提供一些信息和意见。
而他们创造了儿童认知失衡,并且还培养了儿童更强的观点采择能力。
例如。
当年幼儿童出现意见不一致的时候,他们逐渐开始认识到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观点,但是这些不同的观点可能都是正确的,于是儿童开始摆脱前运算的自我中心性。
在维果茨基看来,社会交流为思维过程提供了基础:儿童内化了自己与人交流时的思维过程,直到最后他们可以独立地应用这些过程。
另外,从定义上来看,在最近发展区内的任务,只有在他人的帮助下才可以完成。
2、不同点:下面的四个问题是皮亚杰和维果茨基在认识发展特征上观点的主要差异。
(1)认知发展在多大程度上依赖于语言?皮亚杰或许低估了语言的重要性,因为儿童不仅通过自己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而且也通过学习他人怎样解释现象和事件来获得对现象和事件更复杂的理解。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的异同评析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的异同评析皮亚杰和维果茨基是两位著名的心理学家,他们分别提出了皮亚杰理论和维果茨基理论,这两大理论都是关于儿童发展的理论。
虽然两位心理学家的理论有着不同的观点和侧重点,但它们都对儿童认知和发展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这两位心理学家的理论进行异同评析,以深入探讨这两大理论在儿童心理发展领域的重要性。
我们先来介绍一下皮亚杰和维果茨基两位心理学家。
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年8月9日-1980年9月16日)是瑞士的一位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也是认知发展理论的创始人之一。
他的理论主要研究儿童认知和情感发展,并通过对儿童的观察和实验,提出了四个发展阶段:感觉运动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
另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是列夫·维果茨基(Lev Vygotsky,1896年11月17日-1934年6月11日),他是苏联心理学家,也是一位文化历史理论家。
他的理论主要关注人类思维的社会形成和文化转变,提出了“区位”和“最近发展区位”的概念,并强调了社会性对儿童认知的重要影响。
接下来,我们将从认知发展、语言发展和教育实践三个方面对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理论进行比较和分析。
一、认知发展在认知发展方面,皮亚杰和维果茨基都强调了儿童在认知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角色。
他们在认知发展的理论上有一些不同之处。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强调了儿童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和适应,逐渐建构出自己的认知结构。
他提出了感觉运动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四个发展阶段,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一个逐步建构的过程,是在与周围环境的互动中逐渐形成的。
而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则强调了社会文化环境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儿童的认知是在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重视了语言和符号系统在认知发展中的作用,并提出了“区位”和“最近发展区位”的概念,强调了儿童在与更有经验的人合作和交流中,能够达到比自己独立思考更高的认知水平。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的异同评析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的异同评析皮亚杰和维果茨基都是著名的心理学家,他们的理论在认知发展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对于认知发展的研究,不仅在理论层面有着独特的贡献,而且在实践应用上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理论进行分析比较,探讨其异同之处。
首先我们来看看皮亚杰的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主要包括了感知、动作、逻辑思维和语言四个发展阶段。
在他的观点中,儿童的认知发展是通过主动探索和适应环境来实现的。
他认为儿童在认知发展中经历了从感知运动期到前运算期再到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的阶段。
在这一过程中,儿童通过不断地与环境互动,逐渐建立起对于世界的认知模式和能力。
与之不同的是维果茨基的区别是他的社会文化理论。
在他看来,文化和社会环境对于个体的认知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维果茨基提出了“文化工具论”和“近似发展区域”等概念,强调了个体认知发展过程中对社会文化环境的依赖性。
他认为,人类的思维能力最初是在社会互动中产生的,并且儿童的认知发展是通过与更有经验和知识的人进行合作和交流来实现的。
尽管存在明显的差异,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理论也有着一些相似之处。
他们都强调了认知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连续的过程,儿童在不同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认知能力和特点。
他们都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的,无论是个体的主动探索还是社会文化的介入,都对认知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实践应用方面,皮亚杰的理论主要被用于教育领域。
他的“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了对于儿童认知发展过程中的“建构”的重视,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更多地创设环境、提供材料,让儿童通过实践和体验来建构知识。
而维果茨基的理论则更多地被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他的“近似发展区域”理论被用来指导教学,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来设计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以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在研究和实践应用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尽管他们的理论有着明显的差异,但也有着一些相似之处。
维果斯基与皮亚杰的比较
维果斯基与皮亚杰的比较文旅学院-学科教学(历史)-宁凯飞维果斯基与皮亚杰都是20 世纪对教育学和心理学产生影响的两位巨人。
但由于其理论建立的哲学背景不同、接受的文化教育不同及两人的研究方法不同, 因此形成了不同的学术道路和学术思想。
一、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维果斯基主要采用历史观点,在社会环境中考察儿童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这一观点强调了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社会文化的影响因素,尤其重视语言在这一思维内化过程中所起的突出作用。
此外,维果斯基所提出的“最近发展区”概念,拓展了对学生能力的认识,指出教师和成人在儿童认知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这一观念对当前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认为,人是建构外部世界只是的能动主体,而非被动的接受者,因此人类智慧的源泉应是主体对客体的动作,也就是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
从这个角度出发,皮亚杰创立的“发生认识论”,主要研究认识如何发生或起源乃至逐渐发展的问题。
按照皮亚杰的观点,个体是凭借认识结构(或图示),通过适应(同化与顺应)和组织这两种机能,才逐渐认识外界事物、适应外界环境,实现认知的发展。
而在认知发展阶段中,个体主要经历了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这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大致的对应一定的年龄范围,而且每个阶段都以行为的质变为特征。
三、维果斯基与皮亚杰的相同点:1.理论来源上的共同背景。
皮亚杰与维果茨基除了哲学上的背景有较大的差异外,在心理学背景上则有许多共同性。
他们都偏爱机能主义。
皮亚杰毕生坚持智慧的本质就是“适应”,并认为科学思想也是生物适应的高级形式,这无疑体现出他的机能主义背景。
维果茨基更是把他的理论的研究对象规定为“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过程”。
正如布鲁纳所说的那样:“维果茨基的观点从表面上可以称作机能主义或工具主义,或者有点类似於意动心理学。
看一下维果茨基在世界心理学中的地位,他实际上超越了杜威—詹姆斯的机能主义。
皮亚杰与维果茨基
皮亚杰:瑞士心理学家。
皮亚杰的基本观点是建构主义的认识论,他认为知识既不是客观的东西,也不是主观的东西,而是个体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构建的结果。
在皮亚杰的著作中,如《儿童逻辑的早期形式》、《儿童心理学》等,对于制约发展的各种因素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四个:1、成熟;2、联系与经验;3、社会性经验;4、平衡化。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将儿童思维的发展划分为四个大的年龄阶段。
这四个阶段分别是: 1.感知运动阶段(sensorimotor stage,0-2岁)2.前运算阶段(preoperational stage,2-7岁) 3.具体运算阶段(concrete operational stage,7-11岁)4.形式运算阶段(formal operational stage,11岁至成人)维果茨基(Lev Vygotsky,1896--1934)是前苏联建国时期的卓越的心理学家,他主要研究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着重探讨思维和语言、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关系问题。
由于他在心理学领域做出的重要贡献而被誉为"心理学中的莫扎特",他所创立的文化历史理论不仅对前苏联,而且对西方心理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的历史文化观认为心理机能之所以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1.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受社会历史规律的制约。
2.符号。
儿童通过掌握语言符号这一中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形成各种新质的心理机能。
3.内化,高级的心理机能是不断内化的结果。
维果茨基与皮亚杰是发展心理学历史上两位里程碑式的人物, 他们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儿童发展的基本观点, 引发了认知发展研究史上一场旷日持久的世纪之争。
时至今日, 这场论争已不像当年那样剑拔弩张、势不两立,但争论的余韵依然在影响着当代的儿童发展研究。
两位大师的理论的不同点:首先, 在关于学习与发展的关系上,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观点不尽相同。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的异同评析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的异同评析皮亚杰和维果茨基两位心理学家都是现代心理学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人物。
他们的理论对于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领域都有着深远影响。
本文将对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理论进行异同评析。
一、理论异同1. 异同之一:认知发展阶段的划分皮亚杰提出了著名的认知发展理论,他将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感知运动期、前操作期、具体操作期和形式操作期。
这些阶段的划分是基于孩子在认知发展中所采用的不同思维方式,如观察、理解、推理等,而且各个阶段之间的发展是具有层次性和连续性的。
维果茨基则是提出了“近似发展区域”的概念,即孩子的学习和发展并不是在一个确定的发展阶段范围内进行的,而是在过渡阶段一定有一些新学习的能力。
他认为教育者应该识别儿童在他们的近似发展区域所学习和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以及他们无法理解的内容。
因此,维果茨基的理论更加关注孩子的思维和认知之间的连续性和变化性。
皮亚杰的理论主要是基于他在儿童心理学和古生物学研究方面的工作。
他的理论基础是儿童在成长发育中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和探索。
他强调了儿童通过认知活动,如关注、分类、比较、归纳和推断等,来理解和适应周围环境中的变化和不同。
这些认知活动的使命是建立新的集体表征,同时引导孩子们发展出适当的行为。
维果茨基的理论则是侧重于社会文化意义上的学习和发展。
他认为儿童的成长取决于环境(包括文化和社会经验)的引导。
例如,孩子在听取一位老师的对话时,会出现比自己独立思考要好得多的推理。
孩子们在有成年人的引导下学会了解、处理和记忆新事物,并逐渐建立起与成人相似的思维形式和抽象概念。
3. 异同之三:教育实践中的应用皮亚杰提出了“合作学习”的概念,即在知识构建和学习过程中,学生和教师之间存在着共享的责任和互相支持的关系。
这种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积极参与课堂,通过社会交往来实现知识的共建。
维果茨基提出了“社会文化理论”,认为知识不仅是在个人内在构建的,也是在社交活动中获得的。
这也意味着人类在个体内、社群活动中,不断将文化向下传递。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有关语言的作用的异同点探析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有关语言的作用的异同点探析皮亚杰(Jean Piaget)和维果茨基(Lev Vygotsky)是两位对人类发展和学习理论有重要影响的心理学家。
他们都关注了语言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作用,尽管他们的理论有所不同,但都认为语言对儿童的认知和学习发挥着重要作用。
首先,皮亚杰和维果茨基在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关系上存在一定的异同。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发展经历着从感知运动阶段到形象思维阶段再到具体运算阶段的递进过程。
他强调了儿童通过与物体的操作来获得知识,并将其运用于更复杂的情境中。
语言在这个过程中并不是必要的,因为儿童可以通过直接的感官刺激来建立他们的认知结构与概念。
然而,维果茨基的观点与之不同。
他认为,人类的思维是由社会和文化背景塑造的,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和理解的媒介,也是思维的工具。
维果茨基提出了著名的“区域性理论”,主张认为个体的认知与学习始于社会交往,并通过与更有经验的人进行合作和对话来增强和建构认知。
语言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仅是传递信息的工具,还可以帮助儿童接触和理解抽象的概念。
其次,在语言发展方面,皮亚杰和维果茨基也有一些异同之处。
皮亚杰提出了语言发展的两个主要阶段,即儿童的滋生言语阶段和语言发达阶段。
他认为,儿童的滋生言语阶段是从出生到两岁左右,儿童在这个阶段主要通过言语行为向成年人传达他们的需要和欲望。
而在语言发达阶段,儿童开始利用语言来表达他们的思维,逐渐获得符号和概念的能力。
维果茨基则强调了语言对于儿童认知和学习的重要性。
他提出了著名的“近似发展区域”,即一个学习者可以在师长或者同伴的帮助下,完成他们自己尚无能力完成的任务。
维果茨基认为,语言有助于儿童在近似发展区域中向前推进,并通过社会交互和对话来习得更高级的认知能力。
最后,在教育实践中,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观点也存在差异。
皮亚杰的理论侧重于个体的发展,他强调儿童通过自己的活动和经验来获得知识。
因此,在教育实践中,皮亚杰的教育方法更注重儿童的主动性、探索性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皮亚杰与维果茨基
皮亚杰认为教学方法应该注重儿童的 主动探索和发现,鼓励儿童通过游戏、 实验等方式来学习新知识,教师则应 该作为引导者和促进者。
维果茨基则提出“支架式教学”方法 ,认为教师应该为儿童提供适当的支 持和引导,帮助儿童在解决问题的过 程中发展自己的能力。
在课程设计上的影响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对课程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强调课程设计应该符合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注重培养儿童 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04 对教育实践的影响
在教育目标上的影响
皮亚杰强调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认为 教育目标应该根据儿童的认知发展阶 段来制定,注重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维果茨基则强调社会文化对儿童发展 的影响,认为教育目标应该注重培养 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帮助儿童在合 作和交流中发展自己的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的影响
02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发展 理论
工具使用和制造
工具使用
维果茨基认为,工具使用是社会文化 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使用工 具,个体能够扩展自己的感知和行动 范围,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
工具制造
除了使用工具,个体还需要具备制造 工具的能力。通过制造工具,个体能 够进一步发展自己的认知和操作能力 ,同时推动社会技术的进步。
维果茨基
维果茨基的理论基础是文化历史学和心理学,他强调社会文化对认知发展的影响 。他认为,认知发展是在社会互动和语言交流中通过工具和符号的使用而发展的 。
认知发展阶段的比较
皮亚杰
皮亚杰将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阶段、 前操作阶段、具体操作阶段和形式操 作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特征和 发展任务。
维果茨基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则强调课程设计应该注重儿童的参 与和合作,鼓励儿童在合作学习中发展自己的能力,同时强 调课程与生活的联系。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心理发展观比较及其对教学的意义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心理发展观比较及其对教学的意义皮亚杰(Jean Piaget)和维果茨基(Lev Vygotsky)都是心理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学者,他们对心理发展的理论研究对教育领域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主要关注儿童认知的发展过程。
他认为儿童通过不断与环境的互动,逐渐构建起一套自己的认知结构。
在皮亚杰看来,儿童的认知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
他主张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一个自主、逐渐演化的过程,儿童以主动的方式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
相比之下,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理论强调社会文化的影响。
他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不仅仅取决于基因和个体内部的因素,也受到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维果茨基提出了"区域"的概念,指的是个体在支持帮助下能够完成的任务的范围。
他强调了社会交往、文化传承和教育对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性,并主张学习是一种社会活动,通过与他人的交互来建构新知识。
对于教学的意义来说,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都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根据皮亚杰的理论,教师应该提供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的动力。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和解决问题来促进他们的认知发展。
此外,教师还应该有耐心和尊重地与学生互动,了解他们所处的认知阶段,并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提供适当的指导和支持。
维果茨基的理论强调了社会互动和文化背景对个体的影响。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合作学习活动和小组讨论来提供学生间的互动机会,促进他们的社会交往和合作能力的发展。
教师还可以利用文化工具(如图表、模型等)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并通过示范和合作来提供学习的支持。
此外,教师还应该提供具体的情境和情境化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综上所述,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都对教学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社会文化背景,提供适当的教学策略和支持。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观点的异同
比较皮亚杰和维果茨基认知发展理论的异同答:皮亚杰与维果茨基是20世纪两位最有影响的发展心理学家,他们开辟了研究儿童个体性发展和社会性发展的两条线路。
二人从不同角度关注了同一问题:儿童发展,并且对许多问题的看法存在着惊人的相似。
两种理论研究都使用了辩证法,这一共性构成了两种理论的方法论基础。
辩证逻辑不仅是两种理论相似性的源泉,而且是两者相互通约的基础。
两位大师共同认识到,人类心理的产生与社会、自然界、实践活动是不可分的,发展是发生在真实的、整体的、情景化的自我运动系统中的必然变化,只能从相互联系中而不是孤立地理解人的发展的各个方面。
辩证方法的使用使两种理论站在了一起,明显不同于西方多数心理学理论。
皮亚杰与维果茨基的理论既有相通之处,同时又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首先,哲学背景的差异:皮亚杰理论具有“康德主义”特征,即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不仅其整个理论框架是康德式的,而且它研究的主要内容也是康德意义上的概念或“范畴”的发生和发展。
而维果茨基在哲学上主要受到狄尔太以历史和文化为基础的“人文科学”观念的影响。
其次,有关教学与发展的关系上的观点不同,基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四阶段理论,他认为,儿童的智慧和道德结构与成人不同。
因而教学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结构及其不同发展阶段的心理特征来进行,教学材料要以适合不同年龄儿童特点的形式呈现;教学不能超越发展,它只能在学生已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进行。
对此维果茨基则有着不同的观点。
他认为教学在依据儿童已有认知结构的同时,应该走在发展的前面,教学不只是适应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更重要的是要发挥其对发展的主导作用。
最后,对成人及同伴作用的观点不同,皮亚杰和维果茨基都强调社会交往在认知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
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在和更善于思考、思维水平更高的人的交往活动中发展的,比如父母、教师、同伴等。
这些人作为指导者和教师为孩子的智力发展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持。
他认为儿童需要引导和帮助,维果茨基尤其重视家长、教师及其他成人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作用。
皮亚杰与维果茨基
第三,新皮亚杰学派设计的任务情景比皮亚杰的更着重日常 生活和熟悉情景。他们更严格的控制变量,更多利用现代 可靠的统计工具。
皮亚杰与维果茨基
精选完整ppt课件
1
Piaget
精选完整ppt课件
2
发生认识论
“发生认识论就是企图根据认知的历史、它
的社会根源以及认识所依赖的概念与运算
的心理来源,去解释知识尤其是科学知识
的一门学科”(J. Piaget,1970)。也就
是说,发生认识论是研究认识发展,它要
解决人(群体和个体)的智慧是通过何种
精选完整ppt课件
24
文化 心理
精选完整ppt课件
25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与皮亚杰的理论比较,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有别于 皮亚杰者,最重要的是他特别强调语言发展与认知发展
的关系。而且在解释语言发展帮助儿童认知思维之间的
密切关系时,维果茨基更特别强调儿童自我中心语言的 重要性。
根据维果茨基的观察,幼儿期(即前运算期)的思维方 式是带有自我中心倾向的;此时期儿童们在一起谈话时 ,也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当儿童面对困难情境时,他的 自我语言就会加倍的增多。这现象表明儿童借自我中心 语言以帮助其思维。因此,维果茨基指出,自我中心语 言有促进儿童心理发展的功能;不仅可借此舒解其情绪 ,而更重要的是能助益其心智的发展。
4、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精选完整ppt课件
23
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
1、心理机能的发展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 受社会规律的制约;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的异同评析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的异同评析皮亚杰和维果茨基二者都是心理学领域的重要理论家,他们分别提出了认知发展理论和社会文化发展理论,对于人类的发展成长过程有着深入的研究和贡献。
本文将对他们的理论进行异同对比评析。
一、理论背景和基本观点1. 皮亚杰理论:提出了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分别是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他认为儿童的行为和认知发展是逐渐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转变过程,并通过与环境互动来建构自己的认知能力。
2. 维果茨基理论:强调社会文化环境对儿童认知和发展的影响,提出了“下一步发展区”和“近成发展区”的概念。
他认为儿童是在社会互动中学习和发展的,通过与他人的合作、观察和引导,最终能够达到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理论的异同点1. 角色定位:皮亚杰理论注重个体的认知能力、发展和自主性,将个体内在的心理建构与发展联系起来;而维果茨基理论强调社会文化环境对个体的塑造和影响,重视社会互动和合作。
2. 理论视角:皮亚杰理论从个体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出发,研究儿童认知发展的内在机制和规律;维果茨基理论强调社会互动和合作,关注儿童在社会文化环境中的发展过程。
3. 发展阶段:皮亚杰理论将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存在着特定的认知特征和思维方式;维果茨基理论中的发展区概念则强调了儿童发展的离散性和个体差异。
4. 知识获取:皮亚杰理论中,儿童通过主动探索和体验来建构自己的知识和认知结构;维果茨基理论中,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和引导,通过社会文化工具的使用来获取知识。
三、理论的适用性和互补性1. 适用性:皮亚杰理论着重研究儿童认知的发展规律和心理建构,在教育教学中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儿童认知的阶段差异,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维果茨基理论则关注儿童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对于家庭、学校等教育环境的改善和提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 互补性: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在研究儿童认知发展过程中,可以相互补充和丰富研究视角。
皮亚杰与维果茨基观点比较
皮亚杰与维果茨基理论的比较皮亚杰与维果茨基理论的比较皮亚杰和维果茨基是两位都生于1896年的心理科学巨匠,都对世界心理科学特别是发展心理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其中,皮亚杰是认知学派的创始人,维果茨基是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灵魂人物,他们对心理学的一系列基础问题进行了系统论述,一如发展的原因、发展的阶段、发展的机制等。
因为两派理论观点分歧很大,皮亚杰与维果茨基本人以及后来各持观点的理论者和研究者都进行了激烈的争论。
一、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主要理论分歧皮亚杰(Piaget,1896一1980),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认知学派的创始人。
在诸多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中,皮亚杰的理论独树一帜,对世界各国的儿童心理发展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图景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皮亚杰的研究重点是儿童智力发展,他的理论贡献主要有:第一,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富有辩证思想的关于儿童智力发展的理论;第二,描述了个体从出生到青年初期智力发展的路线;第三,第一次将数理逻辑作为刻划儿童逻辑思维发展的工具;第四,构造了发生认识论的理论框架;第五,创造了一套研究儿童智力发展的独特理论。
维果茨基((Vigotsky,1896一1934),前苏联心理学家。
在心理的个体发展和种系发展方面,维果茨基做了许多探讨,特别是在关于人类心理的社会起源、儿童心理发展对教育、教学的依赖关系等方面有很独特的论述,他的理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色:第一,创立了文化?D历史发展理论;第二,阐明了人类心理发展的标志和原因;第三,提出了教学与智力发展的关系;第四,提出了儿童智力发展的内化学说。
值得一提的是,维果茨基理论的影响波及全世界。
综合考察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理论,可以发现他们在以下几方面存在分歧。
1、关于学习与发展的关系皮亚杰认为,儿童的“图式”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为他的下一步学习提供了可能性,儿童不可能有超出发展水平的学习。
例如,还处于思维的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是不可能学会抽象的逻辑概念的,因此,发展是学习的必要前提。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的异同评析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的异同评析皮亚杰(Jean Piaget)和维果茨基(Lev Vygotsky)都是20世纪最重要的心理学家之一,他们的理论对于理解儿童认知发展和教育方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虽然两位心理学家的理论在某些方面有着相似之处,但也存在明显的差别。
本文将对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理论进行异同评析,讨论他们在儿童认知发展和教育领域的贡献。
我们来看一下两位心理学家的理论异同之处。
1. 理论框架皮亚杰的理论主要关注儿童认知的发展过程,他提出了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认为儿童的认知水平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发展。
他将儿童认知发展划分为感知运动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特征和发展任务。
而维果茨基的理论则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对于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性。
他认为个体的认知发展是在社会文化环境中进行的,社会化和文化化是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2. 视角差异从理论视角上看,皮亚杰的理论更加关注儿童认知的内部构建和发展规律,强调个体在认知过程中的主动性和自主性。
而维果茨基的理论更加着重于外部社会文化环境对认知发展的影响,他强调社会交往和文化情境对于儿童认知水平的塑造和提升作用。
1. 教学方法基于皮亚杰的理论,教育者应该遵循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根据不同认知阶段的特点来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他强调通过亲身经验和实际操作来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强调发展任务的重要性。
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提供多样化的学习环境和材料,让儿童通过实际操作和探索来获得知识和经验。
而维果茨基的理论强调社会文化环境对认知发展的重要性,他提出了区内发展区外(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ZPD)的概念,认为教育者应该在儿童的发展水平和潜在水平之间提供适当的支持,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
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注重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提供适当的指导和支持,引导儿童逐步提升认知水平。
2. 教育目标在教育目标上,皮亚杰的理论强调了发展任务的重要性,他认为儿童在每个认知阶段都有特定的发展任务和需求,教育者的任务就是提供适当的学习环境和支持,帮助儿童完成这些任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达维多夫“发展性教学理论”
知识的主动建构
人之所以有各种活动,特别是认识活动, 是由于人具有理解客观世界和满足好奇 心的内在欲望,即人类具有一类探究世 界的内部动机。皮亚杰相信,儿童对周 围世界的探索活动,是由各种内部动机 所驱动。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信念源 自达尔文的观点,即生物体适应环境。 人类使用自己智慧以适应自身所处环境; 换言之,为了生存,人类凭借智慧去发 现世界的运作方式或预测事件的发生。
基本概念
认知发展
认知结构认知机能来自图式组织适应
同化
顺应
图 2.1 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的重要概念之间的关系图
同化与顺应
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是机能不变与结构变化的统 一体。认知发展的适应和组织机能是不变的,而它 的结构(图式)则处于不断地分化与整合过程中。 同化与顺应是个体认知变化的两种机制,同化导致 认知生长(一种量变),顺应导致认知发展(一种 质变),两者的结合是认知适应和认知发展的机制。 ——同化:把外界元素整合于一个正在形成或已形 成的认知结构,即外物同化于认知结构。 ——顺应:认知结构受被同化刺激物的影响发生创 造性的改变,即认知结构顺应于外物。 随着同化与顺应之间“平衡-去平衡-再平衡……”动 态的发展,个体的认知结构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 展。
儿童心理发展阶段论
1. 感知运动阶段(出生—1岁半、2岁) 2. 前运算阶段(2岁—7岁)
3. 具体运算阶段(7岁—11、12岁)
4. 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上)
皮亚杰的晚年思想及新皮亚杰学派
a.皮亚杰的晚年思想有如下的特点:第一,新理论建立 在对应性,态射(国内学者曾经将该词译为“构态”,但 根据抽象代数译为“态射”更恰当),范畴,转换等新的 概念体系之上;第二,新理论将发展视为从心理内态射到 心理间态射,再到超态射的演变过程。 b.新皮亚杰主义是把信息加工的观点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 论结合起来而形成的研究儿童认知发展的心理学流派。主 张儿童认知发展不只是数量的增加,而且有着质的变化, 存在阶段性。主要代表人物有:帕斯科尔—雷尔尼,费舍 尔,哈尔费得,凯斯等。
各种皮亚杰理论都起源于同一种传统的理论—皮亚 杰的认知发生论,他们有着共同的目的即试图建 立一种新的理论,既保留皮亚杰理论的优点又能 避免其不足之处 c.新皮亚杰学派和皮亚杰学派的显著区别如下: 第一,新皮亚杰者继续关注皮亚杰所研究的课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试图详细说明儿童认知结构的发展。 (2)新皮亚杰者试图找出推动认知能力从低级到高 级水平的转变机制。 (3)新皮亚杰者更系统的探索能力和机能之间的关 系和认识增长发生的前后关系,而且更注重实际 应用。 第二,新皮亚杰学派与当代心理学的主流联系
人是构造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的能动主体,而非被 动接受者,因此人类智慧的源泉应来自主体对客体 的动作,也就是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从这个角 度出发,皮亚杰创立的“发生认识论”,主要研究 认识如何发生或起源乃至逐渐发展。 在皮亚杰的理论中,认知结构与认知机能是认知发 展的两个“互为生存”的侧面。个体凭借认知结构 (或图式),通过适应(同化与顺应)和组织这两 种机能,才逐渐认识外界事物、适应外界环境,实 现认知的成长与发展。而在认知发展阶段中,个体 主要经历了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 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这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大致 地对应一定的年龄范围,而且每个阶段都以行为的 质变为特征。
心理发展观
维果茨基认为,心理发展是个体的心理自出 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 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机能转化的 过程。高级机能的发展有四个主要表现:
1、随意机能的不断发展; 2、抽象——概括机能的提高; 3、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重组,形成 间接的、以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 4、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水平 层次
循环水平
1 2 3
4=1
特征性结构
大致年龄
1 2 3 4 感知动作技能阶段 5 6 7 表征技能阶段 8 9 抽象技能阶段 10
单个集合 3-4个月 对应 7-8个月 系统 11-13个月
系统的系统 20-24个月
2 3 4=1 2 3 4
4-5岁 6-7岁 10-12岁 14-16岁 18-20岁 24-26岁
皮亚杰与维果茨基
Piaget
发生认识论
“发生认识论就是企图根据认知的历史、它 的社会根源以及认识所依赖的概念与运算 的心理来源,去解释知识尤其是科学知识 的一门学科”(J. Piaget,1970)。也就 是说,发生认识论是研究认识发展,它要 解决人(群体和个体)的智慧是通过何种 机制,经历怎样过程,从低级水平过渡到 高级水平的这一问题。总之,发生认识论 就是要研究认识如何发生或起源乃至逐渐 发展。
凯斯(Robbie Case):吸收了经验论和历史文
化派独有的一些概念,试图用信息加工的思想和 方法来整合皮亚杰的理论,因此被称为智慧开发 的过程—结构论。
凯斯的阶段论:凯斯将思维的发展分为4个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出生-18个月);交互关系阶段 (1.5-5岁);维度阶段(5-11岁);向量或抽象 阶段(11-19岁)
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
1、心理机能的发展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 受社会规律的制约; 2、从个体发展来看,儿童在与成人交往的过程中 通过掌握高级心理机能的工具——语言符号系统, 从而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形成了各种新质 的心理机能; 3、高级心理机能是外部活动不断内化的结果。
文化
心理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与皮亚杰的理论比较,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有别于 皮亚杰者,最重要的是他特别强调语言发展与认知发展 的关系。而且在解释语言发展帮助儿童认知思维之间的 密切关系时,维果茨基更特别强调儿童自我中心语言的 重要性。 根据维果茨基的观察,幼儿期(即前运算期)的思维方 式是带有自我中心倾向的;此时期儿童们在一起谈话时, 也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当儿童面对困难情境时,他的自 我语言就会加倍的增多。这现象表明儿童借自我中心语 言以帮助其思维。因此,维果茨基指出,自我中心语言 有促进儿童心理发展的功能;不仅可借此舒解其情绪, 而更重要的是能助益其心智的发展。
与皮亚杰的自我中心式言语观点不同,维果斯基对 个人言语有不同的诠释。他认为,这些仿佛没有目标的 “咕哝”,其实是个人内在言语的开端,而且这种语言 在自我调控的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智力活动按阶段形成的理论
智力活动按阶段形成的理论最初是在1953年由加里培林作 为一种假说提 出来的,加里培林领导一个学派从事这方面的实验研究达 20多年,从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学科做了广泛的研究,从而 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学派,不仅受到了前苏联心理学界的重 视,而且也受到国际上的重视。 智力活动形成的五个基本阶段 加里培林认为“智力活动是外部的、物质活动的反 映”,“是外部物质活动转化到反映水平——转化到知觉、 表象和概念水平的结果。”这个转化过程经历了五个基本 阶段。活动的定向基础阶段、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的阶段、 有声言语阶段、无声的“外部”言语阶段、内部言语阶段 即智力活动完成的最后阶段
(1)他们不像皮亚杰主要从数学和逻辑学的角度分析。而 是从现代科学的分支学科,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认知科学和 信息加工论。 (2)新皮亚杰学派赞同智力发展是一种积极的自我调节系 统的观点,但他们试图理解转化机制没有收到生物起源隐 喻的主要影响,相反他们是从神经心理,信息加工,学习 和社会文化理论来进行理解的。 第三,新皮亚杰学派设计的任务情景比皮亚杰的更着重日常 生活和熟悉情景。他们更严格的控制变量,更多利用现代 可靠的统计工具。
卡米罗夫.史密斯的观点
皮亚杰与新先天论的结合(新先天论或结构限 制理论):他相信大多数以往我们认为是在儿童阶
段逐步发展起来的复杂技能实际上在很幼小的婴 儿身上已经表现出来。他们试图将这种思想与皮 亚杰的理论进行整合,从而产生了一种同时可以称 为新皮亚杰与新先天论的理论。
卡米洛夫.史密斯关于表征及其阶段的看法
卡米洛夫- 史密斯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是表征重述 ( representational redescription) ,也就是对心理 表征再次进行表征的过程,正是人类这种对表征进 行表征的能力才使人类的心理与其他的物种相区 别。知识进入儿童的大脑具有3 种方式:一些知识 是先天就具有的,另一些知识是儿童通过与环境发 生交互作用而获得的,再另外一些知识则是通过表 征的重述而获得。
儿童出生以来就处在其周围特定的社会环 境的影响之中,其心理发展是逐步掌握该社会文 化环境所制约的心理工具的过程,以其所掌握的 心理工具为中介,儿童高级心理机能逐步从低级 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在整个发展过程中, 虽有生物成熟的影响,但是,生物成熟更多的是 对低级心理机能的制约作用。总之,个体心理 (认知)发展,是处在特定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之下,是对各种心理工具的逐步掌握的过程,是 在各种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其高级 心理机能的过程。而在整个儿童认知发展过程中, 社会文化环境因素的影响可谓举足轻重。
新皮亚杰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理论观点
费舍尔(Kurt Fisher)基本观点: 他认为发展是儿童与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自身与环 境两者对于发展具有同等重要性;儿童通过对引起他们自 己行为变化的根源进行控制从而促进技能,也即一系列动 作的发展,技能是由有机体与环境共同决定的,也就是说 只有那些得到环境支持的技能才会发展到最高水平。 费舍尔对发展阶段的划分:三个层次、十个水平 感知动作层次(约3个月至24个月):儿童的技能仅限于对 他们环境中的物体进行感知和操作 表征层(约2岁至12岁):儿童能在心理上对具体的物体进 行表征 抽象层次(约12岁至26岁):他们能将表征的徐留加以结合, 用无形的、一般方式对事物进行思考
维果茨基认为,人类自初出生的婴儿期开始,他就 生长在一个属于人的社会里,以后的成长也一直离 不开人的社会。社会中的文化世界(如风俗习惯、 宗教信仰、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前辈留下的历史文 化、社会制度、行为规范等)既影响成人的行为, 也影响正在成长中的儿童。更何况在任何社会里, 成人对其新生的下一代,无不刻意扮演社会文化传 人的角色,希望他们的下一代接受其社会文化的薰 陶,使其逐渐成为社会人。因此,儿童的认知发展, 无疑是在社会学习的历程中进行的。因此,改善儿 童社会环境,必将有助于儿童的认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