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陶的纹样组织形式

合集下载

浅谈原始彩陶造型与装饰纹样的审美特征和文化内涵

浅谈原始彩陶造型与装饰纹样的审美特征和文化内涵

摘 要: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认识原始彩陶,分析它造型和装饰上的艺术特点及审美特征,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的认识原始彩陶的学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关键词:装饰纹样 天人合一 图腾 静态美彩陶是新石器时代文化的标志,造型与装饰非常丰富,渗透着创造者对生活的理解和适应,远古彩陶不仅以其独特的造型风貌和特定的艺术内涵成为后来人类文化的范本,同时也对后来华夏民族的思维形式、审美意识及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富有诗意的圆形和曲线对称造型,蕴含了天人合一的美学观念和人文思想常见的彩陶是和原始人生活息息相关的盆、碗、壶、罐等器皿,作为容器,各个时期的造型各有特色,例如,半坡类型的彩陶以卷唇圆腹或葫芦形圈底盆、钵等为主,朴实厚重;庙底沟陶器以大口鼓腹小平底钵为最典型,造型已显示出礼器的先兆;马家窑类型的彩陶,种类多样,造型更加优美,形象丰满浑厚,稳重大方。

原始彩陶造型的基本特征为圆形器,如果我们仔细地分析造型的轮廓线,就会感到都是一些富有韵味的自由曲线,以圆和曲线为轮廓线是和当时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的,原始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造成人与天地、人与自然、人与动物的特殊关系,所接触到的各种物体的形态多是以圆形为主,如太阳、天空、树干、果实、鸟卵等。

从审美的角度看,与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狞厉冷酷之美相比,圆形彩陶的轮廓曲线连贯流畅,再加上耳、口等及其它装饰,把含蓄隽永的自然韵味融汇其中,匀称优美,富有韵律,让我们看到的是和谐宁静之美。

原始彩陶排斥造型的几何数理特征,实际上是原始先民追求人与自然和谐,表现一种人文情怀,重感情不重理性的观念在彩陶造型中的反映,这也造就了我国传统陶瓷几千年“求正不求奇”的造型特点,使得陶瓷造型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流传至今。

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古今中外文学艺术的产生总是根植于特定的文化意识土壤,原始人在进行最初的创造活动时,自然会借用头脑中印象较深的常见的造型,彩陶的造型多用拟人的方式对待,把器皿当作一个完整的生命体,赋予生命形态,如彩陶的口、颈、肩、腰、腹、足等部位,很多是对人体、动物器官的模拟,局部构件也往往称之为耳、鼻、舌等,使它们成为活体生命的组成部分,呈现的是充满人性的气韵之美。

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演变及审美特征

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演变及审美特征

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演变及审美特征马家窑文化是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晚期(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以河北省平山县马家窑遗址为代表的一种文化。

该文化的遗址发掘出了大量彩陶器,经过多年研究发现,马家窑彩陶纹饰经历了几个阶段的演变,其审美特征也有所变化。

一、初期彩陶纹饰阶段(主要发现于第一至三层遗存)马家窑文化初期彩陶纹饰主要表现为奇形异状的动植物纹样,如蛤蟆纹、龟纹、蛟龙纹、鸟纹、鱼纹等,这些动植物的形态因为表现手法的不同,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姿态。

此时的纹饰主要是以线条勾勒,加以填充彩料形成,较为简单,色彩清新明亮。

马家窑文化中期彩陶纹饰在继承初期纹饰的基础上更加丰富多彩,其中的纹饰形态更加自然流畅,艺术性更加抽象,颜色更为深浓,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1.几何纹饰中期彩陶器上的几何图案主要包括直线、弧线和曲线等。

这些几何图案在画面构图中更加严谨明确,协调有序。

这类纹饰的形式抽象、几何,有一定的装饰感,富有现代感,并能激发人们对纹饰构图的感性认识。

2.动植物纹饰中期彩陶器上的动植物纹饰也得到了较大发展,不仅表现出东方的神话色彩,还有一定的现实痕迹。

其中,动物纹饰中以水生物为主,如鳢鱼、螃蟹、乌龟等。

而植物纹饰则以曲线条神曲,形态多样,如柿子纹、蚌壳纹等。

晚期彩陶纹饰更趋向于抽象化,如几何形状、符号符号的运用较多,代表了一定程度的文化内涵和世俗的物质文化。

同时,纹饰变得更为简洁,却多的是灵动,充满了抽象的意识与梦幻感。

这种审美上的转向,显示了当时人类审美意识的变化以及对生命与宇宙的关照。

总之,随着时代的推进及生产技术的发展,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的形态、内容、意义均经过一定的演变,但彩陶器的装饰色彩和丰富多彩的纹饰,始终是这种文化的重要特征。

这种彩陶艺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展现出北方古代农业人类的丰富想象力和独特的审美趣味,成为中华民族陶瓷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半坡型彩陶的装饰纹样

半坡型彩陶的装饰纹样

半坡型彩陶的装饰纹样半坡型彩陶典型的装饰纹样有具象、抽象两种。

装饰花纹多为宽带纹或三角、竖线、斜线构成,少用曲线,有人面纹、鱼纹、蛙纹、鸟纹、鹿纹、龙纹,其中以鱼纹为代表,说明当时渔猎经济盛况空前。

纹样一般饰于盆、钵里面。

鱼纹有单体、复体两类。

所谓复体鱼纹,是指由两条或两条以上的鱼纹构成一组。

早期写实,后期逐渐几何化、抽象化,更具图案特征。

人面纹在仰韶文化早期和中期就出现,目前共发现12例。

人面多作圆形,眼或睁或闭,眉以上和人中以下为黑底白纹,中间为白底黑纹。

这种黑白黑的对比增强了装饰效果。

在头顶和太阳穴、嘴等部位装饰有鱼纹或向上弯的钩纹,异常奇特。

眼以上涂成黑色或空白的三角形,耳部或作向上的弯钩,或饰鱼纹,嘴用两道相交的斜线表示,两边也各饰一条鱼纹。

值得重视的是,人面的头顶,画出半圆状的束发,并有横插的发笄。

还有特殊的一例,在鱼头形的轮廓里面,画出一个人面,具有“寓人于鱼”的意义。

它很可能是原始人在水中捕鱼的真实描绘:人在水中只露出头部,捕到鱼后或衔于口或系于头上,以便再腾出手来继续捕鱼。

它也很可能是缘于早期原始的动物崇拜。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遭到水的威胁,在洪水泛滥和水中作业时,溺水致死的事常会发生。

于是人们深感人比不上水中的鱼,希望自己有鱼的本领甚至希望自己变成一条鱼,这些想象便自然产生对鱼的崇拜。

人面纹、鱼纹的运用体现了半坡型彩陶的特点,其之所以以此纹为多,原因大约有二,一是生活在水边,鱼是生活的必需品,以鱼为表现内容是很自然的,因为摹仿自然是人学习的手段。

二是图腾的表号化,原始人为了共同生活,懂得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因而十分重视血缘关系,逐渐形成部落,每个部落为了其自身的利益,而产生图腾崇拜。

图腾一词是印第安语(totem),意即“他的亲族”,相信某一种动物或植物是某一部落的保护者,并以此作为该部落的象征标志。

如果说最初始的选物行为还有某种偶然性,个人意志的话,这种以固定的纹饰形成定制的物已经有了一种社会意志,由于它和生存需要联系在一起,自然便有了无上的权威性,尽管它后来如阿斯玛特人的锯齿纹那样,净化成审美样式对变成纯然的几何纹样,但起心理意识的源头仍是和生存需要联系在一起,事实上,在工艺的审美之中是始终伴随着这种社会性的功利目的的。

第三讲 彩陶

第三讲 彩陶

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是中国黄河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最早发掘的河 南省渑(Miǎn)池县仰韶村遗址而得名。 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约为公元前5000~前3000年。 因其分布之广泛,延续之久长,内涵之丰富,影响之深远,而成为中国 诸新石器文化中的一支主干,它展现了中国母系氏族制社会结构和 文化成就。
彩陶是指表面有彩绘装饰的陶器。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早期,中期在 黄河流域地区十分流行。
彩陶大都为手制;也有部分是轮制而成的。种类多样,形体完整, 形成了朴素,优美的艺术效果。 彩陶文化是我国灿烂的原始文化中的组成部分,新石器时代的仰韶、 马家窑、大汶口、大溪和屈家岭等文化遗址都发现了彩陶,具有相 当高的艺术水准。
这种人面鱼纹在其他文化的彩陶中均未见。通过人面鱼纹可以发现 距今六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先民们已经有了对人和动 物等较复杂形体的基本表达方式,已经能够准确把握人面椭圆形与 五官位置、特征的表现,但又不以写实的方法表现。 整个纹样抓住了头面纹饰、表情这两个最基本的关键。不求形体逼 真而用圆形、三角形、曲线等几何形把握人面的形态特征,用线描 和平涂的手法构成。图形本身的对比形成较强的装饰意味。整个纹 样充分表述了人在自然生活中祈祷丰收和欢庆春的到来时的丰富表 情特征,表现出先民们的社会生活和战胜自然的信心。
图形寓意深刻,学术界众说纷纭,有的从纹样中的鱼形饰物而认为是 由鱼而形成的观念或图腾崇拜,在原始文化中的这是一个重要现象。 对原始人来说,自然现象的风、雨、雷、电,四季与昼夜等后面,都 有一定的神的力量,至于他们的生存与安全保证,更来自于一个远古 的神秘物,神秘物的化身是某种植物或动物。与氏族有着血缘关系, 每个氏族成员必须崇敬,并以其为氏族成员的标志。有可能半坡的氏 族以鱼为图腾,人鱼结合的形象是氏族的标志,是氏族共同理解的象 征物。 但在出土的人面纹中也有不加装饰或以不同物的。而穗状饰物及鱼形 饰物似乎可以认为与欢庆春天到来有关。对髻两侧的装饰,那些上翘 的饰物,又使人联想起自古以来中国人冠上的带饰或帽翅,可能是中 国远古纹面习俗形成的牢固审美观念的迁延。

原始彩陶装饰纹样的构成法则

原始彩陶装饰纹样的构成法则
历 的 记忆 , 展 开 无 边 无 际 的视 觉 遄 想 并 他 那修 长 的 枯 枝般 的人 物造 型让 人 过 目不忘 笔 触 反 复 , 、 表 情 木 然冷 漠 , 一 种 不可 抗 拒 的 孤独 感 。 一 幅 铅 笔 自画 像 有 在 中他 把 自己 放 在 逆 光 的 环 境 里 周 围 弥 漫 着 大 面 积 的 空 白 . 五 官 消 失在 一 片 混沌 线 条 之 巾 , 情 忧 郁 而 深 沉 同 存 在 于 记 表 如 忆 里 然 而 , 在这 混 沌 一 片 的 “ 记忆 ” 巾有 荷 画 家 理性 的秩 序 世
一 一
的 雕像 , 是置 身 于 阴 暗朦 胧 画 面 中的 孤 独 老 人 , 其 说 是 走 还 与 进 贾克 梅 蒂 的 艺术 世 界 , 不如 说 是 走 进 了 恐 怖 的 阴 问更 贴 切 。 凝望 片 刻 之后 ,常 常 令 人 掀 开 了埋 藏 在 脑 海 深 处那 些类 似经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界 他 始终 以一 个思 考 者 的 身份 隐 藏 在 这 片迷 乱 之 中 , 你 试 当 冈接 近 时 , 却 与你 保 持着 一种 难 以 逾越 的距 离 。 克 梅 蒂 的 他 贾 素描 实 际 上 就 是 在 静 止 的 画 面上 抓 住 这 种 不 断 逃 离 的 东两 。 于是 他在 作 画 中 出 现 了抹 掉 、 画 、 抹 掉 、 重 画 的 现象 , j 重 再 j { 他 的 话说 :要 敢 于 下毁 灭性 的 一笔 。 存一 遍 又一 遍 的重 复 中 “ ” 留下 了一 片闪 烁 的痕 迹 , 使 我 们感 到画 家 试 图 不 断接 近 “ 它 物 体 ” 不 断失 去 它 。《 这 幅 素描 作品 最 能 说 明这 个 问题 。嘶 又 花》 中的 花卉 并 没 有具 体 的 形 象 . 只是 一 团 团 的 笔 触 和擦 痕 , 痕 在 迹 与空 白阃 可 以感 觉 一 束 光 线 从 花 丛 里透 射 过 来 ,花 在 晨 风 中瑟 瑟 颤 抖 . 隐 若现 。他 画的 并 不 是 花本 身 , 是 一 束插 存 若 而 瓶子 里 的 鲜花 在 展 风 中 的状 态 , 抓 住 了 一种 瞬 间 的感 受 。 他 陈 子 昂登 幽 州 台 有诗 云 : 前 不 见古 人 , 不 见来 者 , 天 “ 后 念 地 之 悠悠 , 怆然 而涕 下 。 身 居 天 地 六合 之 间 的 陈子 昂 , 望 独 ” 仰 茫茫 苍 穹 , 心境 虽 然 和 贾 克 梅 蒂 并 非完 全 一 样 , 对 虚 无空 其 但 间的 体验 和表 达 不 正具 有 片 曲 同 1之 妙 么 ?

红山文化彩陶纹样的类型及其相关问题

红山文化彩陶纹样的类型及其相关问题

红山文化彩陶纹样的类型及其相关问题作者:孟恬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1年第04期摘要:文章通过对红山文化彩陶纹样的系统梳理,发现红山文化彩陶纹样在不同时期有各自鲜明的特点。

从红山文化彩陶纹样传播的视角看红山文化的形成、发展及与周邻考古学文化的关系,对于我们了解红山文明的社会背景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红山文化;彩陶;类型;互动关系辽西地区在红山文化之前本无彩陶传统,随着红山文化的形成,彩陶开始在这里流行,并成为中国史前彩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红山文化彩陶的进一步研究,有助于了解红山文化的形成、发展及其与中国北方地区同时期考古学文化的互动关系。

1 红山文化彩陶的类型红山文化有1500年的历史,大致经历了距今6500~5000年这样漫长的时间。

根据朝阳小东山、建平牛河梁等遗址层位关系,红山文化可以被分为分别与后冈一期文化、西阴文化和半坡四期文化年代相当的早、中、晚三期,其中根据牛河梁遗址①提供的层位,红山文化中期还可以细分为前、中、后三段。

在不同的时期中,红山文化彩陶纹样表现出比较鲜明的特点和演变关系。

从地域上来看,在红山文化分布区内,以西拉木伦河为界,在红山文化早期和中期早中段,以北彩陶数量少,纹样简单,进入晚期后纹样差异明显缩小。

根据类型学分类,红山文化彩陶纹样基本可以被归纳入平行线条类、鳞纹类、几何类、分叉类和单勾类五个大类别之中。

1.1 平行线条类平行线条纹即多个单一平直线条单独或组合所构成的纹饰。

该纹饰造型与结构较为简单,涉及器类繁多,如红陶钵、罐、筒形器等。

平行线条类纹样大致可分为四种:斜、直平行线纹,交错平行线纹,宽带纹,平行横线纹。

1.1.1 斜、直平行线纹斜、直平行线纹的主要绘制方式为横向成排,有的斜向排列,有的竖直状排列。

有红彩,也有黑彩。

此类纹饰部分粗细较为均匀,相互排列紧密。

其中,部分纹饰呈上粗下细的蝌蚪状线条,施纹密度相对较小。

该纹饰主要施于红陶钵上,在器物口沿常见,多为独立施纹,少量与三角纹(几何类)组合(图1,1)。

原始彩陶中的纹样装饰艺术研究与现代化应用

原始彩陶中的纹样装饰艺术研究与现代化应用

原始彩陶中的纹样装饰艺术研究与现代化应用原始彩陶是中国古代陶器的一种类型,主要指的是中国古代彩陶中的装饰艺术。

其特点是使用多种颜色的釉料来进行装饰,形成丰富多彩的纹样,独特而富有个性。

这种装饰艺术不仅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审美追求和造型技巧,还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的发展水平和艺术造诣。

在中国古代,纹样装饰是陶器艺术的重要内容之一。

古代彩陶的纹样装饰非常丰富多样,可以分为几何纹样、动物纹样、植物纹样等多种类型。

几何纹样是最常见的一种,主要以直线、曲线、点阵等几何形状进行组合而成,给人以简洁大气的感觉。

动物纹样则以动物的形象为主要元素,融入到陶器的表面装饰中。

植物纹样则以植物的形象为表现对象,将植物的形态和神态通过陶器的形式呈现出来。

这些纹样装饰既有一定的实用性,又能够增添陶器的艺术价值,丰富了人们对陶器的审美感受。

原始彩陶中的纹样装饰艺术不仅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而且在现代化应用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现代陶瓷艺术家将原始彩陶中的纹样装饰艺术与现代工艺技术结合起来,创作出了许多富有创意和独特风格的陶器。

他们将原始彩陶中的纹样进行重新演绎和加工,使其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和生活方式。

他们可以借助现代绘画技术,将原始彩陶中的纹样细化、变形,创造出更具时代感和个性化的设计效果。

现代科技的发展也给纹样装饰艺术带来了新的可能性,比如可以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来实现复杂的纹样装饰效果,提高制作的精度和效率。

原始彩陶中的纹样装饰艺术是中国古代陶器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它不仅在古代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且在现代化应用中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希望通过对这种装饰艺术的研究和传承,能够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陶器艺术的独特魅力。

一、仰韶文化的彩陶纹饰(典型代表------包括半坡和庙底沟两种类型)

一、仰韶文化的彩陶纹饰(典型代表------包括半坡和庙底沟两种类型)

彩陶定义:(绘有黑色、红色装饰花纹的红褐色或棕黄色的陶器)彩陶纹饰的基本类型:一、仰韶文化的彩陶纹饰(典型代表------包括半坡和庙底沟两种类型):1·半坡类型的彩陶纹饰:花纹以水波纹用得最多,常变幻不同的形象,活泼新颖,律动感很强,在这其它文化的彩陶中是罕见的。

此外,还有网纹,圆点纹,曲线纹,宽带纹,同心圆等几何图纹,叶纹,飞鸟,鱼纹,变形蛙纹等多种纹饰。

2·庙底沟类型的彩陶纹样:庙底沟类型庙底沟类型因河南陕县庙底沟遗址而得名。

由半坡类型发展至庙底沟类型,仰韶文化进入了繁盛时期。

这一时期彩陶工艺非常发达,代表了仰韶文化的最高水平,多为红地黑色,图案主要由圆点、钩叶、弧边三角及曲线组成的带状几何纹饰,与半坡类型的彩陶模拟动物纹样的写实风格迥然有异。

二、马家窑文化的彩陶纹样(典型代表------包括马家窑,半山和马厂三种类型)1·马家窑类型的彩陶纹饰:马家窑类型(公元前3300-前2900年)的彩陶,陶器表面打磨光滑,陶质坚硬,造型优美。

其纹饰变化丰富,线条柔和流畅,构图变化多样,给人一种浑厚、坚实又细巧明快的艺术感觉。

马家窑类型是彩陶史上的繁盛期,纹饰常见的弦纹、波纹、漩涡纹、网纹、圆圈纹等。

2·半山类型的彩陶纹饰:半山类型的彩陶,器形以双耳罐和双耳壶最多,这些陶器胎体的基本色调是砖红色,土红色或桔红色,这是由于烧窑时的氧化焰烧得充分或不充分所致,也与窑中的温度有关。

在胎体的表面多用红黑两色绘画。

构图严谨复杂,主要花纹有圆圈纹、菱形文、葫芦形纹、连弧线、垂帐纹、带文、折线叁角纹、水波纹、锯齿纹、叶状纹、人形纹等多种。

花纹多集中在器物的上部,在各种花纹之间多加饰锯齿纹是半山类型彩陶的一个突出特点。

3·马厂类型的彩陶纹饰:马厂类型的彩陶有壶、罐、盆等,以双耳壶、单耳罐最为流行。

小口的双耳罐腹部收缩,器形变得比较瘦长。

用黑红两色彩绘,主要纹饰仍是几何形图案,流行的花纹有折线纹、圆圈纹、回纹、叁角纹、螺旋纹、米字纹,以及动物图纹等。

1列出原始社会彩陶的各种类型

1列出原始社会彩陶的各种类型

1列出原始社会彩陶的各种类型,分别试述时代年限造型和装饰特色●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因1953年首先发现于陕西西安半坡村而得名。

以卷唇盆和圆底盆、钵及小口细颈大腹壶、直口鼓腹尖底瓶为典型器物,造型较单纯,年代约为公元前4800~前4300年。

其纹饰主要有:①动物纹。

以鱼、蛙、鹿及鸟为装饰对象,尤以人面鱼纹、鱼纹、鱼鸟结合纹最为生动精彩。

它变化多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②几何纹。

多以抽象化的动物纹、植物纹、编织纹演变而来,有宽带纹、三角纹、曲折纹、斜线纹等。

③编织纹。

有线纹、篮纹、绳纹等。

●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彩陶1953年发现于河南陕县庙底沟,分布区域为甘肃、青海、陕西、山西、河南等省。

器形仍以盆、钵、瓶为主,还出现了瓮、罐等。

多平底、大口、曲壁、小底,形体多呈倒三角形,造型挺秀、饱满、轻盈而稳定。

年代约为公元前3900年前后。

纹饰有:①植物纹。

以旋花纹、叶状纹居多。

②动物纹。

有蛙、鸟等,较少见。

③编织纹。

有线、篮、绳等纹饰。

④几何纹。

多由圆点、钩叶、弧线三角和曲线等组成带状花纹。

●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彩陶1924年,因发现于甘肃临洮马家窑村而得名。

分布于青海、宁夏、四川等地。

器形以盆、钵、罐、壶为主,尖底器已消失。

年代约为公元前3300~前2900年。

纹饰有:①人物纹。

如青海大通上孙家寨出土的舞蹈人物彩陶盆花纹描绘5人一组携手起舞、腰带随之飘动。

②动物纹。

有蝌蚪纹、蛙形纹,最具时代特征的为旋涡纹和波浪纹,纹饰旋转、起伏,具有强烈的运动感。

●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彩陶1924年发现于甘肃和政半山地区,分布于甘肃及青海东北部,器形有短颈广肩鼓腹罐、单把壶、敛口钵、敞口平底小碗等,年代为公元前2650~前2350年,纹饰有锯齿纹、网纹,以及鱼、贝、人、蛙等形的纹样,以锯齿螺旋纹、波浪纹、锯齿纹最为典型。

部分器物的盖纽还被塑成人首形。

为中国原始雕塑的重要作品。

●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彩陶1924年秋发现于青海民和马厂塬,主要分布于青海、甘肃等地,器形基本沿袭半山类型的造型,但较之半山彩陶显得高耸、秀美。

彩陶文化简介

彩陶文化简介

彩陶文化简介彩陶最早于1912年在河南渑池仰韶村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发现,其后在甘肃、青海、陕西、宁夏、河南、河北、山西、山东、江苏、四川、湖北等地陆续发现。

彩陶因时间的不同,分别属于不同的文化类型。

仰韶文化彩陶仰韶文化距今大约7000年左右,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彩陶最丰盛繁华的时期。

它位于黄河中游地区,以黄土高原为中心,遍及河南、山西、陕西、甘肃、河北、宁夏等地。

仰韶文化的制陶工艺相当成熟,器物规整精美,多为细泥红陶和夹砂红陶,灰陶与黑陶较为少见。

其装饰以彩绘为主,于器物上绘精美彩色花纹,反映当时人们生活的部分内容及艺术创作的聪明才智。

另外还有磨光、拍印、等装饰手法。

造型的种类有杯、钵、碗、盆、罐、瓮、盂、瓶、甑、釜、灶、鼎、器盖和器座等,最为突出的是双耳尖底瓶,线条流畅、匀称,极具艺术美感。

由于时间跨度与分布地域的不同,仰韶文化必须分类加以区别,主要有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

半坡彩陶最早发现于西安半坡,距今有七千年的历史。

是我国彩陶文化历史较早、特点突出、影响较大的一个类型。

半坡彩陶的遗址,在河流的岸边,因而半坡的彩陶有汲水尖底瓶、葫芦、长颈瓶,另外还有盆类、罐类,与今天的盆罐大体相似。

半坡彩陶早期纹饰,多为散点式构图。

也就是说,在一件器型上,装饰往往只占据器面的一小部分,纹样一般是自然形态的再现。

半坡纹饰的形象可爱,表现了人类童年的天真稚气和与自然的亲切关系。

仔细体味,有人与自然溶为一体的感觉,可以说是半坡人原始生活的记录。

纹饰形象主要描绘了当时人们接触的动物,有奔跑的鹿、鱼纹、人面纹、蛙纹、鸟纹、猪纹以及由以上纹样两种或三种组合的纹样。

也有一些单纯的任何纹样如折线纹、三角纹、网纹等。

庙底沟彩陶庙底沟类型的彩陶,主要有盆、碗、罐等。

早期和中期也有类似半坡的葫芦形瓶。

庙底沟彩陶比半坡成熟得多。

点、线、面搭配得当,空间疏朗明快。

曲面之间,穿插活泼的点和线,使纹样节奏鲜明,韵律感很强。

二方连续的组织结构,是节拍的具象化,更使之有较强的音乐效果。

陶瓷器装饰纹样—— 网纹

陶瓷器装饰纹样—— 网纹

陶瓷器装饰纹样——网纹
又称“网格纹”、“方格纹”,陶瓷器装饰的一种原始纹样。

图案将方格以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形式展开呈鱼网状,有直线网格、斜线网格和曲线网格之分。

网纹的表现方法有刻划、拍印、压印、镂孔、彩绘等多种,以彩陶上的彩绘网纹最为生动。

网纹的出现是新石器时代渔猎生活在原始制陶及审美意识上的反映。

商周陶器上网纹渐趋消失,而在浙江地区的商周印纹硬陶上,网纹则是常见花纹。

商周原始青瓷的纹饰也以网纹为多,东汉至六朝前期的青瓷上,网纹颇为盛行。

东晋以后,网纹不再流行,但是明清瓷器上,网纹作为边饰偶有出现。

网纹彩陶船形壶
大汶口文化网格纹彩陶背壶
蓝色,白色,网纹状,茶壶康熙。

彩陶纹样的六种格式

彩陶纹样的六种格式

彩陶纹样的六种格式彩陶纹样是陶器装饰的一种常见形式,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创建出多种纹样效果。

以下是六种常见的彩陶纹样格式:1. 彩绘纹样:彩绘纹样是最常见的彩陶纹样格式之一,它使用水彩或颜料在陶器表面绘制图案。

绘画可以采用各种不同的风格和技术,包括刷涂、喷射、刻划等。

彩绘纹样的设计可以是几何图案、动植物形象、人物场景等,通过丰富的色彩和图案来增加陶器的艺术价值和装饰效果。

2. 刻划纹样:刻划纹样是通过在陶器表面刻划线条或图案来实现的。

刻划可以采用不同的工具,如刀具、针尖等。

刻划纹样可以是简单的几何图案,也可以是复杂的人物、动物形象等。

刻划纹样不仅可以通过线条的深浅、宽窄和密度的变化来表现纹样效果,还可以通过不同的刻划手法来展现纹理和质感。

3. 印刷纹样:印刷纹样是将设计好的图案印刷到陶器表面的一种纹样格式。

印刷可以使用多种方法,如丝网印刷、胶印等。

印刷纹样的图案可以是平面或立体的,可以是简单的点、线、面结构,也可以是复杂的图案和图像。

印刷纹样可以实现大批量生产,提高陶器制作的效率和一致性。

4. 品纹纹样:品纹纹样是一种通过粘贴陶土块、样板等形成纹样的方法。

品纹纹样可以使用不同的陶土颜色和质地来实现丰富多样的效果。

通过组合不同形状和大小的陶土块,可以创造出几何图案、图像和文字。

品纹纹样可以通过切割、压制、粘贴等技术来实现。

5. 浮雕纹样:浮雕纹样是通过将图案凸起于陶器表面来实现的一种纹样格式。

浮雕纹样可以是平面的浅浮雕,也可以是立体的高浮雕。

通过在陶器表面上刻划、雕刻、塑形等方式,可以创造出丰富的纹样效果。

浮雕纹样可以增加陶器的立体感和触感,使其更具观赏性和触感。

6. 烧制纹样:烧制纹样是通过陶器在高温下发生颜色变化和化学反应形成的纹样。

烧制纹样通常需要在陶器表面涂抹一层特殊的化学物质,如钙化剂、颜料等。

在高温烧制过程中,这些物质会产生各种变化,形成独特的纹样效果。

烧制纹样可以是斑点、斑纹、云纹等,具有很高的艺术美感和装饰效果。

仰韶彩陶的艺术特点

仰韶彩陶的艺术特点

仰韶彩陶的艺术特点作者:黄维珊来源:《黄河黄土黄种人》2023年第10期仰韶彩陶是中国新石器时代先民们智慧的结晶,也是仰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仰韶彩陶不仅是中华先民的生活用具,同时也是精美绝伦的工艺品,具有独特而丰富的艺术特色。

本文将对仰韶彩陶的艺术特点展开分析与探讨,旨在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了解仰韶彩陶艺术。

仰韶彩陶的造型特点造型多样在仰韶彩陶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众多各具特色的陶器造型,主要包括高足尖底、长颈、平口、双耳等不同造型样式,体现中华先民不同的审美情趣。

仰韶彩陶的造型设计来源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模仿自然物。

河南渑池县仰韶村遗址出土的彩陶成品,许多陶器造型都是模仿自然界的动植物造型。

其中,模仿植物造型的彩陶是以葫芦为主,对葫芦植物形态的某部分进行优化变形设计处理。

而动物造型的模仿设计则是对鸟、兽、鱼等动物特征的提取利用,能够让陶器造型变得生动有趣。

二是模仿人形。

通过在陶器造型设计中融入人的鲜明形象特征,赋予陶器丰富的象征意义。

比如,在仰韶彩陶中双耳造型的陶器,就借用了人的耳部特征。

还有仰韶彩陶中的人头形器口彩陶瓶,生动形象地呈现出了人物的头像特色。

造型实用仰韶彩陶根据功能的不同主要可以分为4类,分别是钵、盆、瓶、瓮。

钵作为生活食器,盆作为盛水器物,瓶作为水器,瓮作为储藏器。

这些不同造型的仰韶彩陶器物,是为了满足当时社会人们的日常生活使用。

因此,仰韶彩陶的造型特点不只是体现了该时期人们的审美情趣和民俗文化,同时也是依附于其使用目的而产生存在的。

仰韶彩陶作为古代农业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生活用品,与平民百姓的日常生产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正是因为农业生产生活的需求,让彩陶器物外化为各种造型形式,其基本形体主要表现为半球形或者球形,这样做的目的是能够保障最大限度地提升器物的容量,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便利。

仰韶彩陶的纹样特色纹样题材的多样性仰韶彩陶艺术的设计创作融入了独特而丰富的纹样,这些独具风格的纹样主要取自以下几种题材:一是动物纹样。

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演变及审美特征

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演变及审美特征

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演变及审美特征马家窑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北方地区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化,其特征之一就是以彩陶制作的丰富多彩、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器物。

马家窑彩陶以红、棕、灰、黑、白等五种基本颜色为主要色系,运用线条、点、面等不同的线条组合,形成了各种花纹和图案。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马家窑文化的彩陶纹饰也经历了演变和变革,呈现出独具特色的审美特点。

起始阶段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初始于马家窑文化早期,以单线或双线穿插交错,形成了条纹、栏杆、环圈、鱼鳞、波浪等简单的图案。

此时的彩陶纹饰以黑、红、棕为主色调,釉面光润光泽,纹饰清晰整齐。

中期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逐渐发展到中期,图案逐渐复杂,呈现出多彩和多样化的特点。

此时彩陶纹饰多以大面积的滚花和点阵为主,颜色由五原色向多色过渡,呈现出艳丽的色彩。

纹饰上转变到了兼顾抽象性和具象性,有的以人物、动物、花卉为主题,有的呈现出神秘的图案象形符号。

在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的末期阶段,图案的构图形式更加多样化,纹饰表现出了更为丰富的细节,呈现出更多艺术上的变化。

彩陶纹饰的颜色更加丰富多彩,从单纯的颜色过渡到了多种颜色的混搭,色彩呈现出了更加繁复绚丽的效果。

此时的彩陶纹饰以人物和花卉图案为主,纹饰表现出了较高的逼真性和立体感。

审美特征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的审美特征是鲜明的。

它的纹饰以线条清晰,构图严谨,组合变化多样为主要特征;色彩上采用了红、黄、褐、常青色等各种色调,从单纯到深婉,从鲜艳到柔和,色彩展示出视觉上的层次感;图案上多以动物、人物、花草等壮丽的自然景象为主题,结合了神话传说中的图案象征,呈现出一种神秘神奇之感。

总的来说,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呈现出各个时期的艺术风格和审美特征,纹饰呈现出了多彩、多样以及艺术创新等特点,代表了当时的审美水平和文化水平,也是中国陶瓷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家窑彩陶的纹样特征

马家窑彩陶的纹样特征

马家窑彩陶的纹样特征一、色彩1.釉色丰富多样:马家窑彩陶釉色独特,有绿、黄、褐、白、紫、青、黑、蓝等多种颜色,这些色彩鲜艳明快,相互搭配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2.釉面采用色块分割:马家窑彩陶的釉面采用明亮的色块分割,形成对比鲜明的色彩层次,增强陶器的艺术感。

3.渐变色的运用:马家窑彩陶采用了渐变色的手法,在陶器的表面形成色彩的过渡效果,使作品更富有层次感和立体感。

二、纹饰形式1.线刻纹:马家窑彩陶的纹样主要以线刻纹为主,通过刻线的形式表现出各种动植物、人物等图案。

刻线细腻均匀,线条流畅,线条的长度、宽度以及深浅等都经过精心设计和刻制。

2.阴线描纹:马家窑彩陶中常见的一种纹样是阴线描纹,即用浅色或釉色相近的色彩在陶器的基本颜色上进行线条描绘,刻画出各种形象。

阴线描纹具有细腻、柔和、含蓄的特点。

3.字纹图案:马家窑彩陶中还出现了一些字纹图案,这些字纹通常是一些祝福语或是对古人的赞美和纪念。

字纹图案表现出古人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

4.场景式图案:马家窑彩陶中还出现了一些场景式的纹样,通过几个人物和物件的组合展示出具体的场景,再通过线条、色彩等元素的运用,展现出丰富的形象和故事情节。

三、动植物纹样1.动物纹:马家窑彩陶中常常出现的动物纹样有马、牛、鹿、羊等,这些动物常常被赋予祥瑞和吉祥的寓意,象征着丰收和幸福。

2.植物纹:马家窑彩陶中出现的植物纹样有各种花卉、树木、叶子等,这些植物纹样通常是用于装饰陶器的表面,给人以生机勃勃和积极向上的感觉。

总的来说,马家窑彩陶的纹样特征主要表现为色彩的丰富多样和纹饰形式的独特性。

其中,釉色的运用使马家窑彩陶呈现出鲜艳明快的视觉效果,而纹饰的形式则通过线刻纹、阴线描纹、字纹图案和场景式图案等展示出丰富的形象和故事情节。

动植物纹样则赋予其祥瑞和吉祥的寓意,丰富了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这些纹样特征使马家窑彩陶在中国陶艺史上独具一格,成为中国彩陶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

原始彩陶中的纹样装饰艺术研究与现代化应用

原始彩陶中的纹样装饰艺术研究与现代化应用

原始彩陶中的纹样装饰艺术研究与现代化应用一、引言彩陶是中国古代陶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我国早期陶瓷艺术的代表作品之一。

在古代,人们通过陶瓷制作来记录历史、表达情感。

彩陶中的纹样装饰艺术是其中的重要元素,它反映了古代文化的特点和审美情趣,也为现代陶瓷艺术提供了丰富的源泉。

本文将围绕着原始彩陶中的纹样装饰艺术展开研究,并探讨其在现代化应用中的价值和意义。

二、原始彩陶中的纹样装饰艺术1. 纹样种类原始彩陶中的纹样装饰艺术种类繁多,主要包括几何纹、植物纹、动物纹和抽象纹等。

几何纹以直线、圆形、方形等基本几何图形为主要构成元素,具有简洁而规则的特点,反映了古人对于形式美的追求和探索;植物纹则以花卉、叶子等自然植物为主题,展现了古人对自然界的敬畏和赞美;动物纹则以狼、虎、鸟等各种动物形象为主要元素,生动地表现了古人对生命力的崇高敬仰;抽象纹则以虚幻的图形和线条构成,充满着神秘感和韵味。

2. 装饰技法原始彩陶中的纹样装饰艺术通过不同的装饰技法来展现其独特魅力。

最为常见的技法包括刻划、绘画、印花等。

刻划技法是以利器在陶器表面进行凿刻和雕刻,形成凹凸不平的纹样装饰,具有强烈的质感和视觉效果;绘画技法则是以彩绘工具在陶器表面进行绘画,形成富有立体感和变化的纹样装饰,具有独特的观赏价值;印花技法则是以印制工具在陶器表面进行印花,形成规整而连续的纹样装饰,具有简洁而清晰的特点,是一种大量生产的有效手段。

3. 色彩运用彩陶中的纹样装饰艺术在色彩运用上也非常精彩,主要以红、黄、蓝、绿等鲜艳明快的颜色为主,通过对比和搭配来增加纹样装饰的视觉冲击力和审美效果。

色彩的丰富运用不仅丰富了纹样装饰的表现形式,更为整个彩陶艺术增添了生机和活力。

三、现代化应用1. 彩陶复制原始彩陶中的纹样装饰艺术在现代化应用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复制。

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可以对原始彩陶中的纹样装饰进行数字化处理和精准复制,使得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欣赏。

浅析马家窑彩陶的装饰纹样

浅析马家窑彩陶的装饰纹样

浅析马家窑彩陶的装饰纹样作者:***来源:《收藏与投资》2023年第09期摘要:马家窑文化彩陶的纹饰是在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和马厂类型彩陶纹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们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半坡类型以半地穴式为主,多用尖底瓶、壶、罐、盆等器型,装饰题材多以动物为主,多为动物纹和植物纹,图案线条简单而富于变化。

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的发展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其基本变化是由彩陶纹饰线条粗细变化、构图方式和表现手法的不同所致。

这一演变过程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并不断完善起来的。

因此,本文对马家窑彩陶的装饰纹样进行深入分析。

关键词:马家窑;彩陶;装饰;纹样(一)彩陶文化的概念彩陶,是指以红色、黑色或白色为基本色调,在陶胎上用彩釉描绘纹饰的陶器。

彩陶最早是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的一种原始文化,距今约有四五千年的历史。

彩陶是我国新石器时代陶器中的重要门类之一,不仅种类繁多,而且文化内涵丰富。

下面为您详细介绍彩陶文化知识,使您对我国的彩陶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二)彩陶的起源我国的彩陶文化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的先民就开始制作彩陶,但是最早的彩陶,距今大约有四五千年的历史。

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先民们就已经开始制作一些陶器,如夹砂粗陶缸、盆、碗等。

后来随着人口的繁衍和部落的壮大,陶器制作技艺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此时的陶器大多是泥质灰陶,还会在灰陶上绘有黑彩。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新石器时代进入了文明阶段。

彩陶文化就是当时文明发展的标志之一。

(三)彩陶的制作工艺彩陶的制作工艺一般包括泥料制备、坯体制作、彩绘三个步骤。

其中,泥料制备是制作彩陶的关键步骤,这一工序与制陶技艺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我国古代陶器的制作工艺最早是采用天然黏土进行手工制陶,但是后来出现了陶器和陶胎一次成型的技术,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制陶效率。

在彩陶的发展过程中,彩绘也逐渐成为重要步骤。

彩陶上的彩绘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以黑彩为主要元素,另一种是以红彩为主要元素。

从平面设计视角探析彩陶纹样装饰之美

从平面设计视角探析彩陶纹样装饰之美
中 常 用 到 彩 色 对 比法 ,色 彩 对 比是 指 两 种 或 两 种 以 上 的 自然 形 象 舍 弃 或 减 弱 。加 强 与 减 弱 法 在 彩 陶 纹 样 设 计 中 色彩并置在一起 时产生的色彩差别I 引 。 在 彩 陶 纹样 中 大 量 也 被 大 量 地 运 用 。 例 如 彩 陶纹 样 中 的花 卉 纹 样 ,用 加 强 运 用 对 比 的 手 法 .通 常 用 等 量 形 的 对 比 和不 等 量 形 的 对 法 , 把 花 的特征 抽象并强调 出来 , 设计成 简洁有 特征 的纹 不 需 要 比两种形式 。 等量形 的两种对立 的造型元 素的对 比, 如等 样 。而 彩 陶 纹 样 中表 现 鸟 的纹 样 取 其 生 动 的 特 征 ,
Ce r a mi c A r t I
陶瓷艺术 I
从平面设计视角探析彩 陶纹样装饰之美
张 春秋
( 南 阳师范学 院美术 与艺术设计学院 , 南阳 4 7 3 0 6 1 )

要: 本 文从 平面设计 的视角对彩 陶纹样 的构 成形式美 、 表 现
手法 、 纹 样 的 抽 象 性 三 方 面 做 了 简 单 的分 析 . 论 述 了 彩 陶纹 样 在 现 代 平 面 设 计 中 的 装 饰 表现 形 式 和突 破 创 新 。
关键词 : 平 面设 计 ; 彩 陶纹 样 ; 装饰
1 彩 陶纹 样 的构 成形 式美
配 给我们 留下 了深刻 的印象圆 。 例如 马家窑涡状纹双耳罐 ( 如图 1 ) 。 旋心 由多道 黑色锯齿带 与红带相问 的线条 或宽
彩 陶纹 样从现 代平面设 计 的视 角来 看 ,是 一种具 有 带连 接 ,组成 二方连续 的 图案 ,更增加 了视觉 的旋动 效 能使人产生 一种 眩晕感 , 器物的口 装 饰性特征 的形象 图案 , 是 自然形象 的 “ 浓缩” 和“ 升华 ” 。 果 。若俯 视这些 旋纹 , 融 入 了劳 动 、 生活、 自然对象 及广 大世界 中的节 奏 、 韵律、 部 位 置 汇 成 一 个 大 的旋 涡 。这 种 以 流 畅 的 线 条 绘 出 的 动 像 千 姿百态 的黄河 浪涛 , 凝 聚在奔 流不 息 对称 、 平衡 、 比例 、 间隔 、 重叠 、 单独、 粗细、 疏密 、 反复、 变 感强 烈的旋纹 , 化、 统一等种种构 成形式规律 。 的旋 动 中。现代 设计者应 不断地 创新二方 连续 的造型 内 容, 丰富它 的人文 内涵 , 使它从古 老 、 质朴 、 生动 的彩 陶图

中国原始陶器——彩陶

中国原始陶器——彩陶

中国原始陶器——彩陶在世界所有文明的早期阶段,几乎都经历过一个陶器的时代,最早的中华文明也是如此。

在中国早期陶器艺术中,最精彩的就是起源于六七千年以前的彩陶艺术,其中以仰韶文化(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几乎遍步于华北各地区,而以黄河中游为中心)遗存的以橙红色或棕红色绘有深红或黑色花纹的彩陶最惹人注目,所以仰韶文化也有“彩陶文化”之称。

仰韶文化时期的彩陶图案,是在陶器未烧之前画上去的,烧后彩纹固定在陶器的表面不易脱落,彩绘以黑色为主,兼用红色。

有的地区在彩绘之前先涂上一层白色的陶衣作衬底,以使彩绘花纹更加鲜明。

彩陶的主要纹饰有花卉图案、几何图案和动物图案。

这些图案多装饰在细泥陶钵、碗、盆和罐的口、腹部,而在器物的下部或往里收缩的部分是不施彩的,这种设计与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有一定的联系。

因为新石器时代家居条件还相当原始,通常席地而坐或者蹲着,所以彩陶纹饰的部位大都在人们平视最容易看到的地方,再往下因为看不到,也就没有装饰了。

新石器时代的兽形红陶壶彩陶颜料的成分,经光谱分析表明:赭红彩中的主要着色元素是铁,黑彩中的主要着色元素是铁和锰。

白彩中除含少量的铁以外,基本没有着色剂。

根据这些分析结果,有学者推断赭红彩料可能是赭石,黑色彩料可能是一种含铁量很高的红土,至于白色彩料可能是一种配入溶剂的瓷土。

陶器的造型既讲究实用又讲究美观,其外形线条流畅、均匀,加上丰富多彩的纹饰,显得优美而充满艺术感。

陶器的种类较多,有杯、钵、碗、盆、罐、瓮、盂、瓶、釜、灶、鼎、器盖和器座等,其中以小口尖底瓶最为突出。

这些陶器往往由于年代的早晚或地域的差别,在器形和纹饰上表现出一定的差异。

据研究,彩陶的成型方法大致有如下几种:捏制法这是最早的手工制陶方法,也是最简便、最容易的方法。

这种方式比较粗糙,成型不规则,但方便灵活,因此常被用于制作小型陶塑,而在制作日常器皿时较少使用。

泥片贴筑法和捏制法一样,也是一种较早使用的手工制陶方法,是用粘湿的泥片在一个类似内模的陶垫外面,一块一块地敷贴成一个陶器形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彩陶的纹样组织形式冯钰淇08艺设4班20080502416彩陶的纹样组织形式陶器的发明是人类一次伟大的创举也是人变为智人的开端。

是人类从单纯的加工自然界已有的物质以来第一次利用火改变自然界事物的化学性质。

正如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所说的人类从蒙昧时期进入野蛮时代的低级阶段是从陶器的应用开始的,由于人类长期使用火了解到火能使土变硬这一特征后,陶器才得以发明。

之后便出现了“编织”说的理论。

此理论建立在“审美装饰”的基础之上。

“装饰”的解说,产生于陶器制作的需要。

西安半坡出土陶器席纹的印痕,被认为是彩陶网纹的形式基础。

但有些地区出土的最早的陶器上并没有编织器的纹路! 由此可以推测并非所有的陶器都是贴敷而成因此!最初陶器纹样的起源应该是有两种途径:一、即捏塑与贴敷在贴敷制作陶器的过程中,陶器的表面便会附带出现竹制或木制器物的泥印。

这是因为贴敷的陶土经过烧制,原来编制的容器被烧烬,而留下陶器表面的印痕。

这种印痕经过火变得坚硬。

最早的陶器的纹饰就这样偶然得来。

二、除此之外,那些只经过捏塑的陶器便是素面,而无任何装饰。

早期人类在发现了颜料之后,便知道颜料可以改变许多物质的色彩,于是就用颜料涂抹器物的表面。

彩陶上的纹饰题材和样式多含有一定的意义,这是目前公认的意见,这种意义常常被认为是一个部族或地区推崇的纹样,以图腾或符号的形式表现在彩陶纹饰上,除了表达远古时期人们对天、地、植物、动物、生殖、生产等各方面崇拜以外,还有人们想象并加以神化的样式符号,表现了人们奔放不羁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这些意义使得一种纹饰具有了特殊性,而有别于一般的标记。

具体来说,原始彩陶纹饰大体都是从现实生活中的常见物发展而来的,绳纹、水纹、网格纹、鸟、鱼、昆虫、花卉、人面、蛙纹等,从最初的绳印纹到具有复杂形式的综合纹饰(人、鸟、鱼的结合体),说明了这种纹饰代表某种意义或文化是一个发展渐变的过程。

例如:彩陶纹饰中的“鸟”,象征太阳,而“鱼”则象征着丰饶和多产,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良好的自然环境状况,才使得人类有机会将这种可以被赖以生存的动物看作是生命之源。

这种最初代表“丰产”的“鱼形”,最终只被要求“丰产”意义的传递,而不是“鱼形”的传递,这也许就是产生这一系列象征物的外形被简化而其意义却被进一步发展流传的原因之一,同时这种发展导致了“意义”不再拘泥于外在形式,而产生了大部分彩陶纹饰被逐渐提炼成简明的几何化纹样或符号的结果,并且,这种符号在一个时期内具有着共同遵循的规范、格式,成为区别不同的类型文化的重要标志。

随着各群族或部落之间不断来往活动的频繁,导致人们的观念意识、审美意识等文化、习俗、生产等发生相互碰撞与影响,因此产生了一种彩陶纹饰的分布常常大于该类型文化的分布范围的情况,尤其要注意的是,这种地域上的扩大更加强了一种纹饰的象征意义的传播,并扩大了其影响范围,使这种象征进一步发展并稳固了起来。

我国彩陶最早的起源之一老官台文化是主要以甘肃秦安县大地湾一期为代表的,据文献记载这一时期彩陶数量较少,有宽带纹和网状绳纹,还有“|、||、+、?”等划痕,专家们认为这些划痕是具有一定意义的记号。

做一个假设:这些划痕可能是陶器的制作者的一种标记,以用来与其它作者进行区别。

美国哲学家苏珊.卡纳斯.朗格认为:“一个姓名,是最简单的符号类型,它是直接与一个概念相联结的”,那么如果这种假设成立,这些划痕就具有符号的意义,而随后发展的众多具有象征意义的纹饰,也使得彩陶纹饰的表象性符号性质愈加明确。

这种意义常常被认为是一个部族或地区推崇的纹样,以图腾或符号的形式表现在彩陶纹饰上,除了表达远古时期人们对天、地、植物、动物、生殖、生产等各方面崇拜以外,还有人们想象并加以神化的样式符号,表现了人们奔放不羁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这些意义使得一种纹饰具有了特殊性,而有别于一般的标记。

接下来说说彩陶三种主要纹饰的演变,作为所有其他纹饰的代表,来进一步说明上文的结论。

1、彩陶纹饰之鱼纹演变:在《诗经》中有《潜》写道:“猗与漆沮,潜有多鱼,有鱣有鲔,有鱨鰋鲤,以享以祀,以介景福。

”这是周王专用鱼作为祝福祭品时所唱之乐歌。

另据《诗经辩义》中,旧俗以鱼为祝福祭品。

表现了历代人对鱼这种生物的独特意义的崇拜,是图腾艺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反映。

鱼纹是仰韶文化渭水流域彩陶上的一种主要纹饰,尤其在半坡型早期彩陶纹饰中所占比例极大,大多是单独纹样,另外也有鱼纹与人纹、蛙纹相结合的纹饰。

鱼纹表现比较注重对物象的真实描写,当然这种描写不是现代人传统意义上的写真、超写实,而是具有一定初步概括性的造型,主要是以细直线与三角形来勾勒鱼的侧面形状,或者是圆弧线构成的不规则自然形勾勒鱼的侧面,虽然这类纹饰象是现在的儿童画,但其实不然,这类纹饰已经很好地表现出了鱼的基本结构与形态,在当时来说的确是非常“写实”的。

仰韶文化中期的彩陶鱼纹开始向简易几何化发展,如:鱼头由不规则的自然形逐步变化为几何似梯形,眼睛最终消失,嘴部变形成弧线边的三角形,鱼头整体转化象一个横放的梯形。

仰韶文化半坡型晚期彩陶上的鱼纹图案多表现为分割发展或与其他纹饰重组而成。

一种变化是鱼头和鱼身各自变形发展,鱼头被抽象为椭圆形、三角形纹饰,这种纹饰既可看作是鱼的正面也可理解为两个相对的鱼;而鱼身的则演化成各种几何形花纹,这时的鱼身多演化为直角三角形、弧边三角形,而这两种几何纹又衍生出连续相接的叶形纹、花形纹或梭形纹,主要由黑白两色相间得阴阳图案,已经具备了虚实相生的艺术意境。

另外一种变化是将鱼的数目增多,通常是两条鱼形上下并连构图,在不断变化过程中,这种并连结构从由直线构成的稍写实的鱼形,逐渐变化为直线构成的三角形或弧线椭圆形。

最后一种复合形还表现在鱼、鸟、人三种图案的结合应用上,如写实的鸟衔鱼或鱼衔鸟图案,和鱼与人面、鸟相复合的纹饰。

这类复合纹饰的初现更加说明了纹饰作为符号意义的象征作用已经跨越基本的自然物象,而发展为人类想象力的产物。

2、彩陶纹饰之鸟纹演变:与鸟有关的记述如:《诗.大雅.生民》:“诞竇之寒冰,鸟复翼之,鸟乃去矣,后稷呱矣。

”另外在仰韶文化晚期还有一种鸟纹与太阳纹相结合的纹饰,这不由联想起后羿射日的传说,在《山海经.大荒东经》中记载:“羿仰射十日,中其九日。

日中九乌皆死,堕其羽翼。

”而后的汉代帛画中也有将鸟绘于日中的,那么这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对太阳的崇拜,或氏族图腾的鸟纹。

在原始图腾中,“鸟”常被认为是灵魂的象征,而鸟与太阳的结合则是鸟能够飞上天空,天空与太阳是遥远而且高高在上的,是神化的代表,而鸟此时成了神与人之间的媒介。

那么在彩陶花纹中,鸟纹也有其完整的发展过程,首先是正面和侧面两种单独鸟纹,例如庙底沟类型彩陶上的鸟纹经过长期演变,成为一种高度概括的形象,由圆点与弧形三角形以及短竖线,分别代表正面飞翔鸟的头、身、足;而用圆点、斜线、月牙形代表侧面飞翔的鸟。

庙底沟类型晚期彩陶鸟纹,还常出现各种角度的变体鸟纹复合组成的图案,如正面鸟纹演变成圆点、弧边三角纹;侧面鸟纹演变成圆点、弧线纹;飞鸟展翅纹演变出的钩羽圆点纹,复合成为斜排的图案带,其中的纹饰元素又使用不对称式的散点式排列方式,而又通过有机的骨骼约束,使得图案统一而多变,不显凌乱。

另外还有一种在大河村、秦王寨类型彩陶上也有一支单独发展的鸟纹,这种纹饰与庙底沟类型不同,主要是以夸张表现鸟的某一部分,如:增加鸟足的数量,或拉长鸟翼等,还有鸟与太阳结合并拉长、旋转鸟翼,使整个图案以代表太阳的圆为中心,鸟翼成回旋的“S”状围绕圆心。

马家窑类型的彩陶图案中鸟纹也同样分为正面和侧面两大类,其共同特点是夸张鸟翼,成旋转状。

马家窑早期正面鸟纹,描绘比较客观,多以鸟的基本外形为基准,绘制成相对的两只,羽翼多是以三条竹叶形纹表现,到马家窑中期以后,头、身逐渐消失,而只有鸟翼的反向旋转来代表鸟纹。

马家窑早期侧面鸟纹,以圆点、直、弧竹叶形纹表示鸟头、身、翼,中期以后竹叶形纹则演变成旋转式的弧线纹,并且成对的出现,后期则渐渐省略了代表头部的圆点,弧线纹数量也减少成为两条相对旋转的弧线。

这种旋转式弧线最后发展成为半山时期的主要花纹,这种旋纹完全脱离了自然形,成为逐渐扩大了旋心的几何图案,并且在旋心内又加以其他几何状纹饰,如:圆点、十字、对三角等,到了半山晚期,旋心成为大圆圈,圈内花纹复杂,有网纹、叶形纹、十字、米字等,发展到马厂类型时,这种大圈之间的连接缩小,又演变成马厂类型的代表花纹:四大圈。

3、彩陶纹饰之人面纹和人形纹演变:人是改造世界的最基本的生产力,远古时代的人常常用各种自然材料装饰自己,一方面表现人类对自身的认识,另一方面装饰表现了人类的一种精神寄托,而人类自身也被描绘在彩陶上以表达一种初始的描画或象征,这种象征是人类自我意识初现的具体表现。

其代表作是仰韶早期半坡类型彩陶:人面鱼纹盆,被认为是一种用于儿童的棺盖,这件陶盆上画有人面,人面两侧各有一条小鱼附于人的耳部,有学者根据《山海经》中某些地方的巫师“珥两蛇”说法认为人面鱼纹寓意为巫师请鱼附体,进入冥界为夭折的儿童招魂。

另有说法认为是具有象征祈求丰收或是氏族保护意义的类似徽号的纹样。

这幅画面表现的人面是比较真实的描写,当然这种描写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写真、超写实,而是具有一定初步概括性的造型,主要是以圆形细线与直线结合来勾勒人的圆形头部和线形的眼睛。

虽然这类纹饰好似现在的儿童画,但从当时人类发展阶段来看,它已经很具体地表现出了人头部的基本结构与形态,的确是非常“写实”的。

仰韶文化半坡型彩陶晚期,人面纹常出现在葫芦形瓶或细颈瓶上,纹饰夸张变形,有几何化趋势,还有寓人面于鱼头中的图案和人面纹鱼纹重置在一起的图案。

马家窑文化的马家窑类型彩陶纹样中,有人面鱼身组合成旋转式的纹样,主要是以三个人面纹样平分占据盆内壁,周围配以旋转水波纹,与中心的圆圈纹或圆形花纹相旋连,造成不断旋动的动态意境,造型活泼,构图丰满。

此时的人面纹也有从具象到抽象的变化过程,从有具体的眉眼到仅留有鼻嘴部,再到几何化弧线,最后简化成圆形。

而在马家窑文化的半山型和马厂型彩陶纹样中,人形纹常常以谷物种子样的小点进行装饰,人物形态双手举起、顶天立地,产生出一种人力战胜自然的势态,这种纹饰也显示了从描画具体到几何化发展的过程。

早期的人形纹是分腿直立,逐步变化为四肢肢节增多并渐渐省略头部,又在四肢关节处增加了枝杈,最终成为像某种树木的枝丫形状,而这种枝丫则是后来的几何折线的雏形。

从上文彩陶纹饰中几个代表性的符号演变方式来看,彩陶纹饰具有几个类似的符号化特点:1、彩陶的主要纹样,大自然中的动物、植物作为主要描绘对象。

这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表现,环境造就生存,人类改造环境,两者不可分割的关系被淋漓尽致地表现在彩陶纹饰中。

2、大多数彩陶纹样具有象征意义,发展趋于几何化发展,并逐步提炼为一种符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