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官职

合集下载

先秦及秦汉的官职

先秦及秦汉的官职

• 与师保地位相当,而直接辅佐周王管理政 事的官职,是太宰。成王时,周公以太师 而兼为太宰,“相王室,以尹天下”。太 宰拥有总揽政务的大权,是政府中的首脑。
• 太宰以下,有众多的卿士,其中比较重要的政务 官,仍然是司徒、司马、司寇、司空等诸有司。 • 司徒除管土地的垦辟、井田的划分和有关奴隶耕 作等事外,还要管理诸侯封疆的划定和军旅事宜。 • 司马负责征收军赋、管理战车以及驾车马匹等军 政事宜。 • 司寇掌握刑法。 • 司空负责管理百工以及兴建土木、水利等工程。 他们还有很多的僚属,分管各项具体事务,由中 下级贵族担任,构成相当庞大的统治机构
• 左徒是战国中期以后才出现的,其地位相当重要, 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在楚怀王时官居左徒。他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 应对诸侯。”受到怀王的信任,权重一时。考烈 王时,黄歇由左徒升为令尹,封于吴,号为春申 君。 • 左徒这个官称的来源可能与司徒这一官称有关。 春秋时楚国本有司徒,掌管民工徒役。楚国设官 时常在一官之下设左右两个助手。“左徒”或许 就是司徒的助手。楚人有尚左的习掼,所以到战 国时左徒地位上升而成为要职。 • 司败,掌管刑罚狱讼的官称,司败即中原各国的 司寇。
狂狷
• 与中行之士相比较,狂者激进,“志大言大”,有言过其 行的弊端。狷者“不屑不絜”,虽能独善其身,却显得有 些落落寡合,是其缺陷。不过,他们对于孔儒传承的君子 人格基本价值理念尚能坚持。在行为选择方面,狂者卓然 进取,狷者则洁身自爱。虽然他们的行为选择不能遵循 “中道”,有“过”与“不及”之弊,为君子所不取。但 是就其人格的本质规定来看,仍然不失为有道之士。故而 得到了孔孟的首肯。 • 狂与狷作为政治人格类型,对于后世士人的影响是颇深远 的。宋儒朱熹对狂狷就很赞许,说:“狂狷是个有骨肋底 人”。 • 当政治压力呼啸而至之时,他们要么挺身而出,顶风而上; 要么归转林下,与闻松涛。他们或激越,或狷介,唯独不 去媚权贵。

秦国历史

秦国历史

创立中央集权的政权机构为了有效地管理国家,也为了替子孙万代奠定基业,秦始皇吸取了战国时期设置官职的具体经验,建立了-套相当完整的中央集权制度和政权机构。

下面我们先看一下秦代国家机构设置的大致情况:丞相:又分左丞相和右丞相,是中央政权机构的最高行政长官,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太尉:是中央的最高军事长官,协助皇帝处理全国军务。

御史大夫:掌管监察工作,协助丞相处理政事。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古代习称“三公”,“三公”以下设有“九卿”,它们是:奉常:负责宗庙礼仪。

郎中令:执掌宫廷戍卫大权,统辖侍卫皇帝的诸郎。

郎为帝王侍从官的通称。

卫尉:掌管官门的警卫。

太仆:负责皇帝使用的车马。

宗正:管理皇族事务。

典客:主管少数民族事务。

少府:负责山林池泽的税收和官廷手工业,属于管理皇室私家财富的机构。

治粟内史:负责租税赋得和财政开支。

廷尉:掌管刑罚。

此外,秦代还有些比较重要的官职,比如:博士:“掌通古今”,即通晓古今史事以备皇帝咨询,同时负责图书收藏。

典属国:与典客-样主管少数民族事务,不同的是典客掌管与秦友好的少数民族的交往,而典属国则负责已投降秦朝的少数民族。

詹事:掌管皇后和太子的事务。

将作少府:负责官殿建造。

秦王朝所建立的这套中央集权的政权机构,以后-直被历代王朝所仿效。

其中汉代的“三公九卿"。

基本上是照搬秦制。

从秦朝的政权机构设置可以看出,为了使国家的军政大权能操纵于一已之手,实行皇帝的个人独裁,同时又要让政府部门各司其职,有效地运作起来,以加强对国家的管理,秦始皇对如何集权,又如何分权,是颇下了一番苦心的。

其中,他对相权、兵权以及司法权,进行了独到的处置。

从这里,我们最能看出秦始皇是怎样加强君主专制的。

丞相,秦时或称相邦、相国,他的职责是“掌丞(丞:帮助,辅佐)天子,助理万机”,是皇帝以下最重要的官职,有“百官之首”之称。

秦国的承相最早出现于公元前309年(秦武王二年)。

虽然此前史籍中有“商鞅相秦”(《汉书.地理志》-类的记载,但此“相”并非官名,因为商鞅担任的是“左庶长”、“大良造”。

秦朝政治制度史【优质】

秦朝政治制度史【优质】

秦朝政治制度史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朝代,由战国后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统一大国,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秦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

它结束了自春秋起五百年来分裂割据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自秦始皇至秦王子婴,共传三帝,享国十五年。

秦朝建立的各项政治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皇帝制度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开始了适应中央集权国家需要的制度建设,皇帝制度就是其中的重要的内容之一。

秦始创皇帝制,从而开创了以皇权专制为中枢,以宝塔式官僚机构为统治网,全国推行郡县制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皇帝在秦不仅是最高统治者的称号,而是一个制度。

这个制度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构成: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朝议和朝会制度,皇位继承制度,后宫制度,宫殿、宗庙、陵寝制度等。

皇帝制度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核心.伴随着皇帝制度的诞生,封建中央官僚制度也相应产生.中央政府官制体系是三公办卿制. 皇帝名位制度: 皇帝名位制度是皇帝制度的外部表现形式,也是皇帝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极力维护皇帝的权力权威,名位制度严格细致地规定:皇帝的命为制,令曰“诏”。

此外,“旨” ,“谕”、等也代表皇帝的命令。

皇帝自称“朕”,谦称“寡人”、,孤”。

臣下对皇帝称“陛下”、“万岁”等。

史官记事称皇帝曰“上”。

皇帝的居处称“行在所,所居称“禁中”。

服食之物皆称“御”,所川车马称“乘舆”。

经皇帝批阅的文件称“御批”。

皇帝有病称“不豫”。

皇帝去世称“驾崩”,入葬的坟墓称“陵”。

皇帝之印称“玺”。

皇帝的父母、妻妾和儿女也有专门的称号。

秦朝创设的皇帝制度,具有显著的特点: 皇帝制度特点之一,是神化了皇权并突显皇帝至高至尊的地位。

君权与神权相结加强了皇权不可侵犯的神圣性。

皇帝制度特点之二是皇帝在全国范围目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和“绝对”的权力。

皇帝制度特点之三,是全国官僚都成为皇的臣仆,庞大的官僚机构都成为执行皇帝意的机构。

秦国爵位制度和待遇

秦国爵位制度和待遇

秦国爵位制度和待遇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秦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国家,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和统治能力。

在秦国的政治制度中,爵位制度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爵位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官职称谓,代表了一个人在政治和社会地位上的身份和地位。

在秦国,爵位制度分为九等,分别是公侯、正卿、卿、大夫、士、庶吉士、士、庶吉士、士、庶吉士、士、庶吉士、士、庶吉士、士、庶吉士、中庶子、小吏。

在秦国的爵位制度中,公侯是最高的贵族阶层,拥有最高的权力和地位。

正卿是贵族的次要职位,担任政府的重要职务,权力和地位仍然很高。

卿是贵族的一种下属职位,担任地方官职,权力和地位比正卿低一些。

大夫是贵族的普通成员,担任地方官职或部门负责人,权力和地位较低。

士则是贵族的门客或仆人,不享有太多的权力和地位。

在秦国,爵位不仅代表着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身份,还代表着他在政治和军事方面的能力和功绩。

爵位高的人拥有更多的特权和优待,可以参与国家的重要事务,享受着丰厚的待遇。

在秦国,爵位高的人可以拥有多种特权和待遇,比如可以拥有独立官府,有专门的官员为其服务,可以领取封地和年金,享受豪华的生活。

他们还可以参与国家的重要决策,担任高级官职,掌握重要的权力。

在秦国的爵位制度中,爵位越高,待遇越丰厚,但是也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

爵位高的人必须忠诚于国家和君主,维护国家的稳定和统一,为国家的发展和繁荣做出贡献。

他们必须努力工作,恪尽职守,处理好政治和军事事务,保障国家的安全和利益。

他们还必须奉行礼义廉耻,诚实守信,尊重上级,谦虚谨慎,维护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在秦国的爵位制度中,爵位是一个人在政治和社会地位上的象征,代表着他的身份和地位。

爵位高的人享有丰厚的特权和待遇,但也要担负更多的责任和义务。

只有忠诚于国家和君主,勤勉工作,恪尽职守,才能获得更高的爵位和更多的尊荣。

【文章到此为止,是否还需要我继续为您添加其他内容?】第二篇示例:秦国爵位制度和待遇秦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强大国家,其爵位制度和待遇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也是秦国政治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秦代丞相制度

秦代丞相制度

秦代丞相制度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秦代丞相制度是秦朝在政治体制中的一项重要制度,是由秦始皇所设立的。

丞相是秦国的最高行政官员,负责处理国家事务和领导政府运作。

秦代丞相制度的建立标志着秦朝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加强,对秦国的政治和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秦代丞相制度的确立可以追溯到秦国的建立时期。

在秦国的初期,政权分散,各诸侯争霸,国内动荡不安。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之后,设立了丞相这一职位,将最高行政权力集中在一个人手中。

丞相的权力范围广泛,包括军事、财政、司法等各个方面,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构之一。

在秦代丞相制度下,丞相享有极高的权力和地位。

他可以制定法律,颁布政令,任命官吏,处理政府事务等。

丞相有着相当大的自由裁量权,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决策,促进国家的稳定与发展。

丞相在政治上拥有绝对的统治权,是秦国政治体制的核心。

丞相制度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由于丞相权力过大,容易导致滥用职权、腐败等问题的发生。

一些丞相将自身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上,以权谋私,对国家造成了严重的损害。

由于丞相的一言堂方式决策,容易导致政策失误,造成国家政治、经济的不稳定。

秦代丞相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秦国的统一、强大和繁荣,但也存在着其自身的弊端。

在历史上留下了许多关于丞相的故事,有的充满荣耀和英雄主义,有的令人唏嘘和反思。

丞相这一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中的一种重要形态,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和演变。

在秦朝的历史长河中,丞相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中国政治体制的基础,对后世政治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一环,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今天,我们应该从丞相制度中吸取教训,继承其优秀的传统,弘扬中华文明,为国家和社会的繁荣发展不懈努力。

【原文长度:619字】第二篇示例:秦代丞相制度秦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强大的统一力量使得全国实现了一统天下。

在秦代,丞相制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制度,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秦国武将官职等级

秦国武将官职等级

秦国武将官职等级秦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强大的国家,拥有着强大的军事力量和优秀的武将。

在秦国的统治时期,武将的官职等级是非常重要的,决定了他们的地位和权力。

本文将详细介绍秦国武将的官职等级,以及这些等级所代表的意义和权力。

一、秦国武将的官职等级在秦国,武将的官职等级分为九级,由高到低分别为:将军、相国、丞相、大将军、太尉、司马、都尉、校尉、士。

其中,将军是最高级别的武将官职,士是最低级别的武将官职。

每个官职等级都有其独特的权力和职责。

二、将军将军是秦国最高级别的武将官职,由国君任命。

将军可以统领军队,参与军事决策,制定军事计划。

在战争中,将军拥有最高的指挥权和决策权。

他们还可以颁布军令,调度军队,授予军功和晋升军官。

三、相国相国是秦国第二级别的武将官职,由国君任命。

相国负责领导国家的内政和外交事务。

他们可以制定国家政策,处理内外交涉,颁布法令和政令,监督地方行政。

相国还可以参与军事决策,和将军一起制定军事计划。

四、丞相丞相是秦国第三级别的武将官职,由国君任命。

丞相负责领导国家的内政和外交事务。

他们可以制定国家政策,处理内外交涉,颁布法令和政令,监督地方行政。

丞相还可以参与军事决策,和将军一起制定军事计划。

五、大将军大将军是秦国第四级别的武将官职,由国君任命。

大将军可以统领军队,参与军事决策,制定军事计划。

在战争中,大将军拥有最高的指挥权和决策权。

他们还可以颁布军令,调度军队,授予军功和晋升军官。

六、太尉太尉是秦国第五级别的武将官职,由国君任命。

太尉可以统领军队,参与军事决策,制定军事计划。

在战争中,太尉拥有最高的指挥权和决策权。

他们还可以颁布军令,调度军队,授予军功和晋升军官。

七、司马司马是秦国第六级别的武将官职,由国君任命。

司马负责军队的后勤和管理工作,监督军队的训练和装备,维护军纪和秩序。

司马还可以参与军事决策,和将军一起制定军事计划。

八、都尉都尉是秦国第七级别的武将官职,由国君任命。

都尉可以统领较小规模的军队,参与军事决策,制定军事计划。

秦国的官职名称和品级

秦国的官职名称和品级

秦国的官职名称和品级秦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国家,它在中国古代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秦国的官职名称和品级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有特色的一部分,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秦国的官职名称和品级。

秦国的官职分类秦国的官职分为三类,分别是文官、武官和特殊官职。

文官主要负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事务,武官则主要负责军事方面的事务,特殊官职则是指一些特殊的职务,比如侍中、侍郎等。

秦国的官职品级秦国的官职品级分为九品,从高到低分别是:丞相、相国、太尉、司徒、司空、大将军、御史大夫、太仆、大司马。

其中,丞相是最高品级的官职,大司马是最低品级的官职。

秦国的官职名称1.丞相丞相是秦国最高品级的官职,是秦国政治的核心。

丞相负责国家大事的决策和管理,同时也是秦国的最高军事指挥官。

2.相国相国是秦国第二高品级的官职,相当于现在的总理。

相国负责国家的日常事务管理,同时也是丞相的副手。

3.太尉太尉是秦国第三高品级的官职,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长。

太尉主要负责军事方面的事务,是秦国的军事指挥官之一。

4.司徒司徒是秦国第四高品级的官职,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长。

司徒主要负责教育、文化和宗教方面的事务。

5.司空司空是秦国第五高品级的官职,相当于现在的环保部长。

司空主要负责环境保护、水利和农业方面的事务。

6.大将军大将军是秦国第六高品级的官职,相当于现在的军队中的将军。

大将军主要负责秦国的军事指挥和作战。

7.御史大夫御史大夫是秦国第七高品级的官职,相当于现在的监察部长。

御史大夫主要负责监察官员的行为和管理国家的司法事务。

8.太仆太仆是秦国第八高品级的官职,相当于现在的财政部长。

太仆主要负责国家的财政管理和税收征收。

9.大司马大司马是秦国最低品级的官职,相当于现在的军队中的中将。

大司马主要负责秦国军队中的一些行政和军事事务。

总结以上就是秦国的官职名称和品级,这些官职不仅反映了秦国政治制度的特点,也体现了秦国在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秦汉中央机构和官职

秦汉中央机构和官职

秦汉中央机构和官职秦都咸阳,西汉都长安,东汉都洛阳。

都城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朝廷居于京都之内,是全国的政治中枢。

朝廷是由皇帝和众多官员构成。

在朝官中,又大体可分为几种类型。

第一类是最高级的官员,有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即所谓“三公”;还有职位尊崇而实际不管政务的太师、太傅、太保,即所谓“上公”。

第二类是各部门的主管官员,有太常、宗正、光禄勋、卫尉、廷尉、大鸿胪、大司农、少府、太仆等,即所谓“九卿”。

第三类是皇帝的亲近侍从官员,有尚书、常侍、给事中等。

这类官员形成于武帝时期,武帝为加强皇权,网罗亲信,出入宫禁,参与机密,从而形成了一个决策核心,围绕决策核心的这些亲信官员,可统称为“中朝官”,丞相以下诸卿为“外朝官”。

第四类是服务于宫中的官员,有太子属官和皇后属官,这类官员可统称为“宫官”。

以上四类官员,都各有许多职位不等的属官,其秩六百石(相当于县令级)以上者,均可称为朝官,有资格参与朝会和廷议。

他们构成了庞大的朝官队伍,皇帝则是这支队伍的总首领。

这就是朝廷的组织概况。

皇帝皇帝是君主专制的象征。

这一名号创始于秦始皇。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议帝号。

丞相绾、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

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

泰皇最贵。

’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

命为制,令曰诏,天子自称曰朕。

”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

”制曰:“可。

”汉因秦之名号,而又有所修定和补充。

据蔡邕《独断》云:秦承周末,为汉驱除,自以德兼三皇,功包五帝,故并以为号。

汉高祖受命,功德宜之,因而不改也。

又云:汉天子正号曰皇帝,自称曰朕。

臣民称之曰陛下。

其言曰制诏,史官记事曰上。

车马衣服器械百物曰乘舆。

所在曰行在所,所居曰禁中,后曰省中。

印曰玺。

所至曰幸,所进曰御。

秦国人才选拔制度

秦国人才选拔制度

秦国人才选拔制度
秦国在统一中国后,实行严格的人才选拔制度。

根据《淮南子》中的记载,择优录用的人才,秦国按照诸侯国百人一候思想,经过严格考试,分为“正五卿”、“司四职”和“六官”三个等级来定名。

其中,最高等级的“正五卿”是集国家政治、军事、财政等政权权力的代表,包括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大司寇、大司驾五位政治大官。

“司四职”负责官吏的考察、任命晋补,分为司徒、司马、司空、司寇四职,科仪只有副令的职位,受秦王控制。

“六官”是国家运行的最底层官职,包括司书、司铁、司户、司礼、司徒、司釜六位官职。

各层人才由秦王亲自进行选拔,以达到集中统一政策的目的。

九品中正制简单解释

九品中正制简单解释

九品中正制简单解释《九品中正制》是一种政治制度,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用于规范官员招揽办法,定级推荐任用、升任降职、颁发官职的政治制度,由春秋战国时期统治者秦国的商鞅发明,秦国经历了诸子百家的兴衰,商鞅提出了一种新的编制方案,即“九品中正制”,以为秦国实行科普,用以定级官吏,九品之分,意指九种封建官职,中正之制,意为任用制度要以九品分级为基础,要以中正程度为原则,公开考试、择优任用,且扣职进行管理。

九品中正制分为九品上中下三档,九品上档由宰相,司马,卿大夫组成;中档由司徒,司空,司业,左右,使君五人组成;下档由县官,乡令,都尉,掌农,掌工组成。

这九品上中下分别设有三个档次,由上至下分为大夫、士、贱民三档。

任用的官员初始属于九品中正认定的职称,后来可以提升到大夫,再提升到士,再提升到贱民。

考试分为考试和修身两部分,考试主要考试国学,考试成绩较好者可以修身,修身主要考察考生的品德,要求正直,慎言,节俭,勤劳,尊师重教,精于公务,敦善恭谦,忠于家国等。

九品中正制是当时一种完善的官员选拔制度,但也有一些缺点。

它规定的官员任用等级制度不公平,忽视了地方的特殊性,建立在封建社会的基础上,不仅受到封建思想的限制,而且违背了现代社会的要求,封建社会家庭财富、出身、门第在官宦之间提供了一种垫底之毯,乱搞封建家庭权力,导致出现“贫人贵待,富人言辱”的现象,这就把基层官员的任用完全拱手相让于封建社会的特殊利益集团,破坏了官宦的职业操守,腐蚀了社会良知。

在秦国统治时期,《九品中正制》虽有一定的作用,但其弊端也值得深思。

随着时代变迁,基于《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的制度也逐步被替代,现代政治体制鼓励独立思考,重视民主选举,以及公平、公平、不受贿赂的任用制度,以符合现代政治和法律的要求。

同时,政府应该重视官员的素质,以确保其具有合格的素质,依法公正办事,能够真正为社会带来福祉。

三公名词解释

三公名词解释

三公名词解释“三公”指的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为我国古代中央政府掌握军政大权的最高长官。

这里说的是秦国的官职制度。

三公是西周以后分封的各国诸侯所设立的辅政大臣。

战国时各国设置的官职也很多。

秦国从商鞅变法后,基本沿袭了战国时的官制。

秦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其职务分别为:丞相帮助秦王处理全国政事;太尉负责管理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丞相位在诸侯之上,是真正的宰相。

御史大夫与丞相、太尉共同执掌秦国的行政大权。

太尉,是御史大夫之下的最高军政长官,其职责是管理军事和其他政务。

御史大夫协助太尉管理全国行政,御史大夫没有宰相的权力,但因他经常代表秦王与诸侯王交往,可以代表秦王对外接待四方宾客。

因此实际上御史大夫就是宰相,但习惯上人们不这样称呼罢了。

三公的官位在很多朝代都被沿用,但因时而异,因事而异,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演变,其权限和职能也在不断地变化。

《诗经》有“皇皇三公”的诗句,郑玄笺注云:“皇皇者,贵盛无极之貌,谓秦穆公、晋文公、齐桓公也。

”这是用来形容春秋初期秦穆公、晋文公、齐桓公三位霸主的功业。

三公之职,在于协调天子与诸侯、卿大夫的关系。

齐桓公任管仲为相,任隰朋为卿,二人谋划政事,因此得到称颂,号称“一匡天下”。

齐桓公死后,“三驾而沦”,成为历史上的笑谈。

管仲则成为历史上有名的政治家。

战国后期,秦孝公即位后,重用商鞅、张仪等人进行改革,奖励耕战,富国强兵,很快国富民强。

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继承父兄遗业,富国强兵,又在相继灭亡韩、赵、魏之后,国力日益强大,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公元前306年,秦国统一了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定都咸阳,建立了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

秦始皇认为自己的功劳胜过之前的三皇五帝,因此将皇帝的尊号赐给了他。

如今,在陕西省三原县西北十里的阿房宫内,还存有两处废墟,那就是当年秦始皇为了修筑他的巨大的陵墓——阿房宫,征调全国人力修建的宫殿群遗址。

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度是怎么来的?

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度是怎么来的?

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度是怎么来的?对于秦国制度变化断限细致的切割,只能依靠可信性略存疑的《战国策》,其中的《秦策三》记载范睢说秦昭襄王:其令邑中自斗食以上,至尉、内史及王左右,有非相国之人者乎?此事,大约在穰侯魏冉免相之前,也就是秦昭襄王三十六年(前271年),距离秦统一天下正好50年。

斗食是最低的官吏的代称,尉和内史,就是官职了,无论是泛称的尉(含廷尉、中尉、卫尉,这个时代还应有国尉,白起曾任),还是确定的廷尉职务,都说明了,此时秦国的官吏系统,实际上是以尉和内史居前的。

这个时代《汉书·百官公卿表》中“掌副丞相”的“御史大夫”,还没有影,很奇怪吧?这事儿,还得往根儿上刨。

我们追溯一下《商君书·境内篇》中所涉的官职,上期文章中没有涉及到的,还有:将军为木壹,与国正监与王御史参望之。

将军已详述,“国正监”与“王御史”是怎么回事?“正监”,究竟是二职,还是一个职务,我们很难确定,先来看看出处:A:御史,丞相、相国长史,秩各千石。

……丞相长史正、监,卫将军长史,秩各八百石。

(《二年律令·秩律》)B:文帝二年置一丞相。

有两长史,秩千石。

……廷尉,秦官,掌刑辟,有正、左右监,秩皆千石。

……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秩六百石,员十三人。

……秩比六百石以上,皆铜印黑绶,大夫、博士、御史、谒者、郎无。

《汉书·百官公卿表》在A时代(吕后二年),御史应为御史大夫的简称(南玉泉:《从<二年律令>看御史大夫秩级与属官的变化》),御史大夫长史、丞相、相国长史,均为千石官,丞相长史正、监(或丞相长史正监,断句区别)则是八百石官。

在B时代,“丞相长史正、监”(或丞相长史正监)已经没有记载,只有廷尉属官中有秩禄千石的“正、左右监”,而这个官职,在A时代是没有记载的。

至于御史,在《二年律令·赐律》中明确规定,“赐”比六百石官,而在《汉书·百官公卿表》中也明确记录,御史与“大夫、博士、谒者、郎”这些已经为阎步克先生考证为“宦皇帝者”群体的角色一样,“无印绶”。

中国历代官职及历代官职解释

中国历代官职及历代官职解释

中国历代官职及历代官职解释中央职官:商王廷设有百官,辅佐商王治理国家。

百官之中可分为政务官、宗教官和事务官三类。

政务官、宗教官的地位很高,权力很大。

周朝的官制在商朝的基础上更加发展,形成了一套庞大的官僚组织和较完整的官僚制度。

辅佐周王进行统治的有太师、太傅、太保),其权力很大,是国家的总管。

协助周王处理政务的最高官职是六卿,即太宰、太宗、太史、太祝、太士、太卜。

太宰是朝廷的政务总管,太宗管宗庙谱系,太史管起草文告、编写史书,太祝是最大祭祀官,太卜是占筮官,太士是神职官吏。

此外,周朝还设有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等五司,分别掌管土地、军赋、工程、群臣爵禄、刑罚等。

商周的王、诸侯、卿大夫及其他各种官吏都是世袭的,世代掌握着统治大权,这就是所谓世卿制度。

春秋时期由于诸侯间强凌弱,大并小,互相间进行无休止的兼并争霸,周王朝对诸侯逐渐失去控制的权力,贵族分封制度行不通,各诸侯国称王称霸,设官分职,各行其是,职官制度也因而发生了变化。

秦灭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确定了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并建立了“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负责辅佐皇帝处理全国事务,是皇帝的助手。

太尉协助皇帝掌管全国军队。

御史大夫掌图籍章奏,监察百官。

三公之间互不统属,直接对皇帝负责。

“治粟内史,掌管国家财政税收?r奉常,掌管宗庙祭祀礼仪?r典客,处理国内各少数民族事务和对外关系?r郎中令,掌管皇帝的侍从警卫?r少府,掌管供皇室需要的山海地泽收入和官府手工业?r卫尉,掌管宫廷警卫?r太仆,掌管宫廷车马;宗正,掌管皇帝宗族事务。

三公九卿均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大司徒、大司空、大司马,亦称“三公”(又称“三司”)。

原来御史大夫的属官“中丞”保留下来,专司监察,以后称为“御史台”,中国历史上专职的监察机构,从此正式建立起来。

到了东汉,正式发号施令的是尚书台,三公的权力削弱,只能办理一些例行公事。

东汉末,曹操为了掌握大权,自任丞相,并一度恢复御史大夫等官职。

秦军军队管理制度

秦军军队管理制度

秦军军队管理制度秦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强大的王朝,而秦军也是极其强大的军队。

秦军在战争中所取得的胜利是有目共睹的,而使得秦军如此强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严格的军队管理制度。

一、军队组织秦军采取了军队分等级的管理制度。

根据其官职高低和军功,将军队分为将军、校尉、都尉、尉、令等不同职级。

不同等级的官员负责不同的部队,并有着各自的管理职责。

1. 将军:负责率领大军出征,指挥作战任务,为最高统帅。

2. 校尉:协助将军指挥作战,负责具体领导部队,监督士兵训练。

3. 都尉:负责管理地方的军队,维护地方安全和治安。

4. 尉、令:负责管理军队的一部分人员和物资,协助校尉和都尉开展具体的任务。

二、军队编制秦军对于军队的编制也非常严格,每个部队都有着明确的编制和人员数量。

在战时,各个部队的编制是根据战争的需要进行调整的,但是调整后的编制是非常明确的,每个部队都要按照规定的编制来进行组建。

1. 步兵:秦军的主力部队,作战时主要负责冲锋、攻坚和防守任务。

2. 骑兵:在战场上主要进行侦察、追击和骚扰敌军。

3. 工兵:负责修筑城墙、挖掘地道和布设陷阱。

4. 弓箭手:在战场上主要进行远程射击,射杀敌军。

三、军事训练秦军的军事训练是非常严格和规范的,每个士兵都要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以确保他们能在战场上胜任作战任务。

军队会根据敌情和战争的需要制定训练计划,包括体能训练、武器训练和战术训练。

1. 体能训练:包括长跑、爬山、跳远等训练,以提高士兵的体能和耐力。

2. 武器训练:包括弓箭射击、刀枪搏斗等训练,使士兵能够熟练使用各种武器。

3. 战术训练:包括阵型变换、火力配合等训练,以提高士兵的战斗技能和作战意识。

四、军事纪律秦军对于军事纪律要求非常严格,每个士兵都必须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绝对不能擅自离队或者擅自行动。

一旦发现有违军纪行为,将会受到严厉的惩罚,包括鞭打、剐脚、斩首等处罚。

1. 绝对服从:士兵必须绝对服从上级的命令,不得有任何异议和违抗。

秦国皇室家族群职位表大全

秦国皇室家族群职位表大全

秦国皇室家族群职位表大全秦朝政权机构最高权力者为皇帝,皇帝下设三公(太尉,丞相,御史大夫)。

丞相下设中尉,九卿(卫尉,郎中令,太仆,廷尉,典客,奉常,宗正,少府,治粟内史)并管理下属各郡。

郡设郡尉,郡守,监察史。

郡守管理下属各县。

县设县尉,县令,县丞。

县令管下属各乡,乡下设游徼,三老,啬夫(管大乡),有秩(管小乡)。

三老管理下属各亭,亭设亭长。

亭长管理下属各里,里设里长。

中央官制秦朝中央官制的最大特征是皇权的至高无上。

强大的君权以及对旧公族特权的不断削弱,也是秦国最后灭亡山东各国,统一中国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秦王嬴政称始皇帝后,建立了由丞相、御史大夫、国尉、九卿等组成的中央政府,辅佐皇帝管理全国军政事务。

丞相最高的行政官,上承皇帝诏命,下统百官,总揽政务。

掌金印紫绶(《汉书•百官公卿表》:“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

秦国丞相之设始于秦武王二年,是年设左、右丞相。

秦昭王三十二年,改相国。

秦王嬴政未亲政时,以吕不韦为相邦,并置丞相昌平君,其间或左右二相并置、或设独相、或称相国。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定制置丞相一人,以李斯为之,秦二世诛李斯后,以赵高为相,因其为阉人而称中丞相。

秦制,出任丞相的人均受封侯爵。

御史大夫秦创置御史大夫,掌监察百官,为副丞相。

掌银印青绶(《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绶,掌副丞相。

”《通典•职官典二》:“秦无司空,置御史大夫以贰于相。

”)。

与战国时列国普遍设置的负责记录与档案管理的御史不同,秦国的御史专掌纠察百官,是中国古代专门监察官制度的发端。

御史大夫属官有两丞,一为御史丞,为大夫之副;一为御史中丞。

其中御史中丞因为统领侍御史和诸郡监御史,可以命令御史按章纠弹百官,权力尤重。

九卿仰丞相政令,分掌国事。

掌银印青绶。

九卿之属有负责皇室事务的如奉常,有负责国家政务的如廷尉。

卫尉掌皇宫诸门屯兵。

属官一公车司马令,凡吏民上书、四方贡献、朝廷征召等按法律要用公家车马,公车司马令即掌其事;属官二卫士令统领诸宫门卫兵。

秦朝官僚管理制度

秦朝官僚管理制度

秦朝官僚管理制度
官员选拔是任何一个官僚管理制度的基础。

秦朝的官员选拔制度主要是基于贵族世家和士大夫阶层,这一点从秦始皇设立郡县制度,任命世家大族为守、宰、令等官职可以看出。

另外,秦朝还设置了官品制度,不同的官员级别有不同的待遇和特权。

这种选拔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秦朝官员的素质和能力,但也加剧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矛盾和社会不稳定。

在官僚管理制度中,职权分配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秦朝的职权分配主要是由各级官员负责管理各自的职责范围,有清晰的界限和责任。

以尉、伍、令、长等官职为例,他们分别负责军队、行政、财政、农业等不同领域的管理,保障了国家的正常运转。

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官员之间的腐败和权力寻租,导致了行政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等问题。

此外,秦朝官僚管理制度中监督制约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秦朝设立了御史台,专门负责监督官吏和检举不法之事,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权力。

但是,御史台成员通常是由皇帝任命,受着皇帝的控制,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监督能力。

另外,由于秦始皇采取了严密的中央集权政策,导致了地方官员的权力过大,监督制约机制并不完善。

这种官员管理制度下,监督不力,腐败问题严重。

总的来说,秦朝的官僚管理制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国家的稳定和生产力的增长,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贵族特权、封建统治、腐败现象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这一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值得一提的是,秦朝的官僚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世的政治格局和管理制度,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基础。

秦朝二十级军功爵位制

秦朝二十级军功爵位制

秦朝二十级军功爵位制秦朝二十级军功爵位制。

秦·二十级军功爵位制是奖励军功。

鼓励杀敌求胜的军功爵禄制度。

它是新兴的地主阶级为提高军队战斗力而采取一项措施。

同时也是调整当时社会关系的途径之一。

秦·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共分二十级。

分别为:一级公士。

二上造。

三簪袅。

四不更。

五大夫。

六官大夫。

七公大夫。

八公乘。

九五大夫。

十左庶长。

十一右庶长。

十二左更。

十三中更。

十四右更。

十五少上造。

十六大上造。

十七驷车庶长。

十八大庶长。

十九关内侯。

二十彻侯。

中文名,秦朝二十级军功爵位制。

解释,奖励军功爵禄制度。

产生时间,公元前221年。

地点,秦国。

产生背景。

公元前221年。

秦始皇嬴政统一中国。

各级爵位。

秦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度从低到高:1 公士2 上造3 簪袅4 不更5 大夫6 官大夫7 公大夫8 公乘9 五大夫10 左庶长11 右庶长12 左更13中更14 右更15 少上造16 大上造17 驷车庶长18 大庶长19 关内侯20 彻侯爵位名。

秦汉二十等爵制的第一级。

商鞅变法规定:秦国的士兵只要斩获敌人甲士一个首级。

就可获得一级爵位。

田一顷。

宅一处和仆人一个。

斩杀的首级越多获得的爵位就越高。

证据是敌人的人头。

也就是说在战后把敌人的人头砍下来带回军营。

作为证据。

爵位名。

秦汉二十等爵制的第二级。

高于公士。

《汉书·百官公卿表》颜师古注:造。

成也。

言有成命于上也。

此爵仍须服役。

爵位名。

秦汉二十等爵制的第三级。

高于上造。

仍须服役。

公元前186年汉代的《田律》和《户律》规定受田数额为3顷。

受宅数额为3宅。

出土秦代竹简表明:在军中。

每顿吃的饭菜因爵位不同而不同。

簪袅可以有精米一斗。

酱半升。

菜羹一盘。

干草半石。

爵位名。

秦汉二十等爵制的第四级。

不更者。

即可免充更卒之意。

但其他之役仍须照服。

大。

示稍尊也。

汉时。

第八级公乘以下仍须服役。

汉代《田律》和《户律》规定官大夫受田数额为7顷。

宅地的标准是7宅。

爵位名。

秦汉二十等爵制第七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丞相(chéng xiàng) 官名。中国古代皇帝的股肱。典领百官, 辅佐皇帝治理国政,无所不统。丞相制度 起源于战国。秦从武王开始,设左丞相、右 丞相,但有时也设相邦,魏冉、吕不韦等都 曾居此职。秦统一后只设左、右丞相。西汉 初萧何为丞相,后迁为相国,何死,曹参继 任。惠帝、吕后到文帝初年,设左、右丞相, 以后只设一丞相。汉初各王国拟制中央,也 在其封国中各设丞相,景帝中元五年(前 145)改称为相。丞相制度于明太祖朱元璋 在杀了丞相胡惟庸后废除,同时还废除中书 省,大权均集中于皇帝。君主专制得到加强, 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以皇权胜利而告终。
尉的职掌是管理天下刑狱。每年全国断狱总 数最后要汇总到廷尉﹔州郡疑难案件要报请 廷尉判处﹔廷尉也常派员为地方处理某些重 要案件。有的还可驳正皇帝﹑三公所提出的 判决意见。廷尉根据诏令﹐可以逮捕﹑囚禁 和审判有罪的诸侯王或大臣。礼仪﹑律令皆 藏于廷尉﹐并主管修订律令的有关事宜。属 于分﹑寸﹑尺﹑丈等度量标准之事﹐亦由廷 尉掌管。
卫军
卫尉
掌皇宫诸门屯兵 巴士司马令:掌凡吏民上书、四 方贡献、朝廷征召等使用公家之 车马
卫尉
卫士令,统领诸宫门卫兵
太仆是秦汉时主管皇帝车辆、马匹之官,后 逐渐转为专管官府畜牧事务。车府主管皇帝 乘坐的车辆,其余皆为主管马厩之官。太仆 更重要的职掌是兼管官府的畜牧业。
推荐文献:《大秦帝国》《通典》 《商君书》《吕氏春秋》《史记》等
宗正,又称宗令,掌皇族亲属及登记宗室谱 牒。皇族宗室有罪,则绝其属籍。属官有宗 正丞。
治粟内史,掌诸谷物、金玉之贮,相当于 国库司库。属官有太仓令、太仓丞,掌国库 中粮食的贮存;有平准令、平准丞,掌京师 及诸郡物价。
少府,掌皇帝私产,照料皇帝日常生活起居。 属官有: · 御府令、御府丞,掌皇帝服饰织造与 保管; · 尚冠令、尚冠丞,掌皇帝各种礼服所 需的皇冠; · 尚衣令、尚衣丞,掌服侍皇帝更衣; · 尚食令、尚食丞,掌服侍皇帝饮食; · 尚沐令、尚沐丞,掌皇帝洗浴; · 尚席令、尚席丞,掌皇帝就寝用具; · 尚书令、尚书丞、尚书仆射,掌宫中 文书发启、呈送皇帝; · 太官令、太官丞,掌烹调皇帝饮食; 主御膳食; · 宦者令,掌宫中诸宦官; · 中书谒者令、中书谒者丞,掌内宫导 引、接待、典仪等,以宦官充; · 太医令、太医丞,掌皇帝与后宫医药; · 都水长、都水丞,掌诸郡县水利事务, 在各重要水系都派驻官署; · 乐府令、乐府丞,掌宫廷音乐的排练、 演奏、整理,以及音乐艺人的管理; · 永巷令,掌后宫宦官、宫女的生活, 以及宫人犯罪的惩处。
郡制 郡作为一级行政地方,军民兼治。郡设郡守、监御史、郡尉三个互不隶属的主要 官员。 郡守 郡守,郡的长官,边地多为武将,内地多以郎官出任,银印青绶、秩二千石。秦 朝的郡守权力非常大,除了由朝廷直接任免的县令县长、负责监察郡治的监御史、负 责统领驻军与管理治安的郡尉三者外,郡的其他官员均由郡守自行任免。 监御史 监御史,隶属御史中丞,负责监察郡守与其他官员。 郡尉 郡尉,掌郡驻军,主管治安、侦缉盗贼,银印青绶、秩比二千石。郡尉直辖于朝 廷,与郡守相抗礼。郡尉属官有丞,内地诸郡设丞一人、大郡则设两人。边塞诸郡则 每百里置都尉一人,都尉辖士史、尉史各二,掌边塞卫戍;关隘之处置关都尉,均隶 属本郡郡尉。 郡丞 郡丞,郡的次官,辅佐郡守综理郡政,铜印黑绶、秩六百石。郡守缺位或不能理 事时,郡丞代行郡守职务。属官有卒史、主簿、牧师令等。边塞诸郡另置长史,管理 兵马军政,与郡丞同秩。
奉常
掌宗庙祭祀礼仪 太乐:负责宫廷音乐 太祝:负责太庙祭祀事务 太宰:负责皇帝饮食以及祭祀用食物供奉 (与周朝的太宰不同) 太医:负责管理巫医 太史:负责观察天时星象、兼皇家史官 太卜:负责应皇帝诏命进行卜筮
奉常
郎中令
掌殿中议论、宾赞、受奏事、宫廷宿卫之事 大夫:负责议论的
郎中 令
谒者:负责宾客迎送、接受群臣奏事
官名,秦置,为九卿之一。掌刑狱。秦汉至 北齐主管司法的最高官吏。汉景帝中元六年 (前144)改名大理,武帝建元四年(前137)恢 复旧称﹐哀帝元寿二年(前1)又改为大理。新 莽时改名作士﹐东汉时复称廷尉。汉末复为 大理。魏黄初元年(221)改称廷尉﹐后代沿袭 未改﹐至北齐罢废。颜师古云:“廷,平也。 治狱贵平,故以为号。”说见《汉书· 百官 公卿天》注。师古又引应劭说,则谓“听狱 必质诸朝廷,与众共之。”
概述:太尉,中国秦汉时中央掌军事的最高 官员,秦朝以“丞相”、“太尉”、“御史 大夫”并为“三公”。后逐渐成为虚衔或加 官。
御史大夫,官名。秦代始置,负责监察百官, 代表皇帝接受百官奏事,管理国家重要图册、 典籍,代朝廷起草诏命文书等。西汉沿置, 御史大夫与丞相、太尉合称三公,秩中二千 石 。职务类似后来的尚书令,此为汉初之 情况。通常谓御史职掌监察,然主管非御史 大夫,而是其下的御史中丞。成帝绥和元年 (前8),仿古制设三公,改大夫为大司空。 东汉又改为司空。大司空(司空)不在御史 台。“侍御史之率”的名义改属中丞。晋以 后多不置御史大夫。唐复置,专掌监察执法。 宋不除大夫,以中丞为台长。明洪武中改御 史台为都察院,御史大夫之官遂废。
县制 县为秦朝最低一级行政地方,秦朝的正式官职也仅仅设在县一级。 县令、县长 秦朝按县的人口多寡,万人以上的县置县令、以下的县置县长。县令铜印黑绶、秩千 石至六百石,县长铜印黄绶、秩六百石至五百石。县令与县长都是县的行政长官。 县丞 县丞为县的次官,职比郡丞,铜印黄绶、秩四百石。 县尉 县尉掌治安、捕盗之事,职比郡丞、唯不掌兵,秩同县丞。 功曹 功曹,掌县吏的考绩等第升降。 令史 令史,管理文书档案。 狱掾 狱掾,县狱的典狱长。 文无害 文无害,所谓公平吏,掌巡查监狱,复查案卷,以防止冤狱。 厩驺 厩驺,掌一县车马之政。 仓吏 仓吏,县库的长官。 治狱吏 狱吏,县狱的狱卒。
皇帝
三公
太尉
御史 大夫
九 卿
太仆
廷尉
典客
宗正
治粟 内史
少府
郡 縣
皇帝,古时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在中国,皇 帝最早是皇、帝的合称。“皇者,大也,言 其煌煌盛美。帝者,德象天地,言其能行天 道,举措审谛。”又《春秋繁露》:“德侔 天地者,称皇帝。”所以人们考量上古时的 贤君,根据他们各自的功绩,将能够配得上 皇、帝之称的八人合称为“三皇五帝”。但 此时皇、帝还分别为两个称号,不同时用于 一人身上。首次将二者合并,作为国家最高 统治者的称号则始于秦始皇。至此后,皇帝 一词正式成为中国古代王朝最高统治者的专 称。近代以来,“皇帝”也是对部分强大帝 国的国君的翻译,对应的英语单词是 Emperor。
官名,秦置,为九卿之一,汉朝沿袭。掌管 王朝对少数民族之接待、交往等事务。(以 原行人署,属邦署合并扩大,掌管邦交和边 陲部族事务,汉朝实行分封制,因此在汉朝 时掌管各诸侯国的纳贡等事)汉景帝时改为 “大行令”,武帝改为“大鸿胪”。王莽改 为“典乐”,其属官有行人、译官等。东汉 罢置。隋唐有典客署,属鸿胪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