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与未来发展方向

合集下载

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之一,在国际分工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中国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相对较低的生产成本,以及庞大的市场规模和完整的产业链,这些都使得中国成为国际产业分工中的重要一环。

在全球供应链中,中国承担着从原材料采购、加工制造、到最终产品组装和出口等多个环节的任务,为国际市场提供了大量的商品和服务。

作为世界工厂,中国在多个领域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比如,在电子制造业中,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电子产品生产国,出货量和市场份额在世界上占据了重要地位;在纺织业中,中国也是全球最大的纺织品出口国,市场占有率很高;在汽车制造业中,虽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中国汽车生产企业在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同时,也在积极地迎头赶上。

总体来看,在国际分工中,中国拥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不仅在制造业领域,还在服务业、文化产业等多个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

随着国内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不断提高和优化,中国在国际产业链中的位置将会愈加重要。

中国在国际分工上的地位

中国在国际分工上的地位

中国在国际分工上的地位一、引言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国际分工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之一。

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其在国际分工中所扮演的角色备受关注。

本文将探讨中国在国际分工上的地位,以及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发展状况。

二、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中国是世界制造业大国,其在国际分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制造的产品遍布全球,包括电子产品、纺织品、机械设备等。

中国的制造业优势在于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规模经济效应明显。

这使得中国能够以较低的价格生产大规模、高质量的产品。

因此,许多国际品牌选择将生产基地设在中国,以降低成本并提高效率。

三、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所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

全球价值链是指产品的生产过程中涉及到的所有环节,包括研发、设计、生产、物流等。

中国承担了许多制造环节,特别是组装和加工环节。

这使得中国能够从中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

然而,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仍然较低,缺乏核心技术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这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短板,也是中国在国际分工中需要改善的方面。

四、中国的服务业发展除了制造业,中国的服务业也在国际分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服务业占GDP比重不断增加。

中国的服务业包括金融、电子商务、旅游、咨询等多个领域。

中国的服务业发展迅速,受到国际市场的认可。

例如,中国的互联网金融、移动支付和电子商务等在全球范围内具有重要影响力。

中国的服务业发展为国际分工带来了新的机会,进一步提升了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

五、中国的投资和对外援助中国在国际分工中不仅是制造业和服务业的重要参与者,还是全球投资和对外援助的主要国家。

中国通过投资和援助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合作,推动全球产业链的发展。

中国的投资涵盖众多领域,包括基础设施建设、能源资源开发等。

同时,中国还通过对外援助帮助发展中国家提升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发展。

这些举措加深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互动,提高了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提升我国国际分工地位的研究

提升我国国际分工地位的研究

提升我国国际分工地位的研究一当前我国在国际分工的地位1.1 “世界工厂”近几年来,对中国现实国际分工地位的研究已经演化为有关中国是否已经成为“世界工厂”的讨论和争辩。

所谓“世界工厂”,一般是指一个国家的制造业有一大批企业和众多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占有主要地位。

能够被誉为世界工厂的国家,应该在重要产业有一批企业群在生产能力、新产品开发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经营管理水平等方面成为世界的排头兵,其一系列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占有主要份额,甚至处于相对垄断的地位。

对外贸易方式也是进口资源产品或一些初级产品,通过自己国家发达的研发能力和机械制造能力生产出世界所需要的高级制成品,其进出产品的附加值相当高。

世界工厂的形成不仅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制造业的庞大规模和生产的成熟发达,而且显示了这个国家或地区与外部世界的贸易能力,表现为占有世界制造业工业品出口的相当份额。

全国政协副主席陈锦华曾经提出,在世界经济史上,被称为“世界工厂”的国家,先后是英国、美国和日本。

在19世纪的前70年里,仅占世界人口2%左右的英国,把世界工业产品的1/3-l/2和世界贸易额的1/5-1/4掌握在自己手中。

19世纪末,发展中的美国也建立起大机器工业生产,美国在电气、汽车、化工、药品等制造领域对欧洲产生了极大的挑战与压力;20世纪70年代,日本迅速崛起,在众多被认为由西方坚不可摧的大企业所垄断的工业部门取得了全球性的领导地位,如汽车、摩托车、手表、照相机、光学仪器、钢铁、造船、履带式雪上汽车、自行车、钢琴、拉链、收音机、电视机、音响设备、计算器和复印机等等,尤其是日本的电子、家用电器和汽车产品席卷全球市场。

上述“世界工厂”的出现同时还伴随着一批主导企业和品牌的诞生及发展,由于这些企业在世界制造业领域的垄断性优势,被誉为“世界工厂”的特定国家或区位因此具有主导世界范围众多制造领域的创新产品、生产潮流和生产标准的领袖地位。

例如,在日本作为“世界工厂”的年代,汽车业的丰田、日产和本田;家用电器业的松下、东芝、三菱和日立;钟表业的精工舍、西铁城和东方表等等厂商和品牌在世界市场上都是耳熟能详的。

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与产业升级

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与产业升级

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与产业升级摘要: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世界加工厂”的地位。

促进国内的产业升级,发展高新技术, 是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贸易;国际分工;制造业;产业升级自改革开放和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调整以来,中国融入全球化的进程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越来越多、越来越广泛地参与国际分工也成为必然。

然而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中国在国际分工中却没有占据一个高端位置,也离“世界工厂”的称号还有着很远的距离。

在国际分工中的这种地位迫使中国必须审视、调整自己的产业结构,在提升制造业的同时,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和第三产业。

一. 建国以来贸易战略政策的调整自我国建国以来,由于受到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约束和当时国际政治条件的影响,我国在对外贸易政策上实行的是严格的进口替代发展战略,即通过建立和发展本国的制造业,实现对进口制成品的替代,以达到加快工业化进程和减少对国外经济依附的内向型的发展战略。

然而从中美邦交正常化和粮食贸易(主要是同加拿大的小麦贸易)开始,中国逐渐从政治和经济上打破了坚冰,开始重返世界市场。

随着改革开放和我国经济体制发生的巨大的变化,我国贸易战略也随之调整为与经济和体制改革相适应的出口导向发展战略,即以大量商品出口为导向,把经济活动的重心从以本国或本地区市场为主转向以国际市场为主,进而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外向型的发展战略。

中国也以自己的比较成本优势,尤其是廉价劳动力成本的优势一跃成为了世界制造业和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出口大国。

但是应该看到,完全的出口导向战略会使国家对世界经济,尤其是少数发达国家的经济产生依赖性,不利于我国经济的自主和安全;中国快速发展的制造能力无法被世界市场消化,从而导致了贸易摩擦愈演愈烈;随着经济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国内巨大的消费需求不能完全靠进口满足。

实施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相结合的战略,在面向世界、进一步发挥中国的劳动力比较优势的同时,促进国内的产业升级,提高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已经成为中国增强国家竞争力、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

国际分工格局中我国的地位分析及对策

国际分工格局中我国的地位分析及对策

国际分工格局中我国的地位分析及对策内容摘要:国际分工是指世界上各个国家或地区之间在经济上相互依赖的劳动分工,它是一国内部社会分工不断发展和深化进而向国际领域扩展的结果。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当代国际分工格局呈现出产业间、产业内和产品内三者的混合型分工新形态,并最终向价值链分工形态演进。

本文试图通过对当代国际分工形态新特点的分析以及对我国所处分工地位的研判,探讨提升我国分工地位的对策。

一、当代国际分工新格局中国际分工形态的新变化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随着国际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各国产业结构演进的动态变化,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在分工形态上发生了深刻变化。

1、混合型分工新形态的形成经济全球化极大地促进了国际分工形态不断深化发展,呈现出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与产品内分工并存的多层次、多样化的形态。

所谓产业间分工,即国际分工在不同的产业间进行。

如发展中国家从事资源类初级产品的生产,发达国家从事制成品的生产。

在这种分工形态下,产业边界是清晰的,形成以垂直分工为特征的国际分工格局。

所谓产业内分工,即国际分工依据同一产业内部产业链条的不同环节来进行。

具体而言,产业链条可分为技术环节、生产环节和营销环节这三大环节。

在这种分工形态下,发达国家着力于研发、品牌营销和控制核心技术环节,而将加工制造环节转移出去;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价值链中,寻求自己的发展空间,明确自身的发展定位,承接着各种产业环节转移,着力于加工制造环节。

而产品内分工,指国际分工按照同一产品的不同工序或零配件的不同技术含量进行。

当代国际分工形态正向着三者混合的方向发展。

2、价值链分工形态的出现如今,商品价值实现的整个过程可以分为三大环节。

首先是技术环节,包括研究与开发、创意设计、生产及加工技术的提高和技术培训等分环节。

其次是生产环节,包括后勤采购、母板生产、系统生产、终端加工、测试、质量控制、包装和库存管理等分环节。

中国在全球分工体系中的位置

中国在全球分工体系中的位置
• 产品内分工模式就是某种最终产品的生产过程 或某项完整的服务流程被分割为若干工序或环 节,这些不同的工序或环节依据其要素密集度 的不同而落脚于不同国家的不同企业; • 产品内分工模式所对应的贸易模式就是产品内 贸易; • 在产品内贸易模式下,贸易品除了完整的最终 产品或整套服务流程外,又增加了生产过程中 的某一生产工序或服务供给流程中的某一可分 离的独立环节——“中间品”。
F
High
L
High
V V
Low
Low
O A
Market Value Market Value
R&D
G
K
J H I
Quality I&C
R&D
Key P& C
B
Key P& C
Ordinary
Ordinary P&C
C
P&C
Assembling
Assembling
Quality I&C
D E
Marketing
P
0.260** (0.585)
D
0.583** (1.871)
Statistics:
R-squared = 0.98; Adjusted R-square = 0.95; F-statistic = 17.91
FT 代表要素禀赋结构,以K/L(资本与劳动比率)量化之;S代表产 业规模,以行业产值量化之;P代表劳动生产率,以O/L(行业产出 与行业投入劳动之比率)量化之;D代表外贸依存度,以进出口额 占GDP之比重量化之。
制度变迁与分工模式演进
• 不同国家间要素禀赋结构的差异,是决定初始国际分工的基础; • 由偶然因素引发的先发优势(first-mover advantage/ pioneer advantage) 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国际分工的基本格局; • 制度安排的作用:在现有产业格局的基础上,通过协商的方式或在默 认现有产业格局的基础上进行分工,可以进一步推动着国际分工朝着 更精细化的方向迈进; • 演进逻辑:分工精细度越高——生产率水平越高。产业内国际分工是 比产业间国际分工模式更为精细,而产品内分工的精细度又在产业内 分工基础上更进一步; • 制度安排的主观目的恰恰就是推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以便在现有的 资源和技术条件下获得更大的回报; • 这种更高的效率又促进相关的制度安排不断发展和完善,使新的分工 模式催生的新的国际贸易模式的交易成本不断降低; • 当相关的制度安排解决了组织、管理成本的扩大问题(比如,通过建 立跨国分支机构);当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问题得以解决后(例如, 全球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制度在WTO的主导下得以全面实施)分工序、 跨国境的产品内国际分工模式就可在技术进步的支持下得以实现,建 立在这一基础上的产品内国际贸易模式也就应运而生。

简述中国在国际分工里的地位与发展趋势

简述中国在国际分工里的地位与发展趋势

简述中国在国际分工里的地位与发展趋势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有了显著提升和发展趋势。

中国实现了从以往的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的跨越,拥有了较强的经济实力和重大的国际影响力、充分发挥了国际分工作用,开始在国际舞台上发挥其地位和作用。

中国的发展前景将越来越广阔,这一点受到了国际关注。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大国,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这种地位在国际分工中得到了充分发挥。

在国际分工中,中国扮演着全球供应链的重要角色,为各国国民衣食住行提供各种生活所需的商品和服务,为各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中国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技术储备,不断提升科研水平,深入参与各国共同研发的计划,以满足全球需求。

中国在国际分工中承担起了研发、制造、工程和营销等重要职能。

其中,中国每年投入巨额资金进行科学研究,取得了大量发明专利,促进了全球科技创新的发展。

同时,中国也在积极推进国际数字经济的发展,加快建立新的国际市场,提升和改善国际分工,改善全球经济贸易环境,促进全球经济持续增长。

2章提高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

2章提高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

提高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吕政文章出处: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一、国际产业的转移及其得失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国际产业转移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加快和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逐步融入了国际产业分工体系,成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最重要的国家之一。

从世界范围来看,国际产业转移的规模迅速扩大,使各国的产业发展及结构调整之间的互动性显著增强,各国之间的产业关联和相互依赖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这为世界各国带来了更多的分工效益,扩展了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分工以及获得外部资源和先进技术的渠道。

与此同时,由于跨国公司在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技术或产业时,始终保持着一定的“梯度”并掌握着主动权,特别是发达国家在高技术领域的技术控制,在一定程度上拉大了各国经济发展的差距。

另一方面,大跨国公司控制了产业价值链的关键环节,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始终处在不利的边缘地位,削弱了发展中国家产业成长与结构调整的自主性。

因此,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分工的风险随之增加。

二、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影响在上述背景下,跨国公司的产业转移对我国产业成长、技术进步以及结构调整产生了重大影响。

从正面影响看,跨国公司产业转移促进了我国制造业生产能力的提高,带动了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加快了我国技术进步的步伐,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制造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并由此促进了我国出口竞争力的提升和出口结构的升级优化。

另外,跨国公司的大规模产业进入,促进了行业竞争主体的多元化,加剧了企业竞争,对国内企业产生了积极的竞争示范效应,一些国内企业从跨国公司的产业和技术转移过程中获得了学习机会,增强了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但跨国公司的技术和产业转移也对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安全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

其主要表现:一是跨国公司产业转移一定程度了加剧了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路径偏差和外部依赖;二是公司技术转让的水平偏低,而且以生产设备等硬件技术为主,其技术溢出的范围有限;三是现阶段外商投资企业出口主要采取加工贸易方式,跨国公司产业转移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我国对外贸易的低水平扩张;四是跨国公司凭借强大竞争优势,在我国部分行业中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形成了一定的行业垄断,抑制了国内产业竞争力和市场份额的提高。

中国在当代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中国在当代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中国在当代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摘要:国际分工是世界各国和地区之间的劳动分工,是社会分工不断发展和深化而后向国际延伸的结果,是国际贸易的基础。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以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为根本指导开始参加国际分工。

加入WTO以来,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更加深入,但我国在价值链分工体系中所处地位一直较低,所处产品环节增值能力不高,在全球产业链条中大多处于生产与组装的环节。

我国以比较优势长期参与国际分工中产品附加值不高的环节也不利于我国国际分工地位的提升。

本文试图通过对我国的国际分工地位现状进行分析,探讨突破我国在国际分工地位中的瓶颈,展望我国在以后国际分工中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 国际分工;比较优势;劳动力一、改革开放后我国开始参加国际分工改革开放之初,我国摈弃了以往错误的发展战略,重新认识了我国当时的经济现状。

基于当时我国劳动力相对丰富,价格廉价,资本较为稀缺的现状,我国改变了对外贸易的战略,开始参与国际分工。

从社会分工的角度来看,比较优势将国际分工从之前的绝对成本差异推广到比较成本差异,国家之间进行优势互补,实行“两理想却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贸易原则,这种方法可以使参与国际分工不同环节的国家同时享受到国际分工的带来的好处,并有效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特别是对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丰富且价格低廉,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但在生产技术上却较为落后,就可以充分利用比较优势,生产劳动密集型等初级产品,通过这样的方式进入国际市场。

从此之后,我国的对外出口产品开始逐渐拥有自己的国际竞争力,同时在国际分工中有了自己的地位。

二、我国所处国际分工地位的现状和分析改革开放之后,正是通过比较优势积极参加国际分工,使中国经济得到飞速发展。

利用丰富的劳动资源,稀缺的资本,以及政府在政策上的大力支持,我国通过大力吸引外资进入,使得工业快速发展,经济增长速度长期处于世界前列。

但在以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体系中,我国只能依靠廉价的劳动力等资源参与国际分工,无法占领价值链的高端,所以我国依然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

中国国际分工

中国国际分工

国际分工指世界上各国(地区)之间的劳动分工,是国际贸易和各国(地区)经济联系的基础。

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分工超越国界的结果,是生产社会化向国际化发展的趋势。

1、我国在当今国际分工格局中的地位据研究,我国在产品分工体系中的专业化层析较低,主要都一直在扮演“加工车间”的角色。

尽管我国的高新科技高新技术发展迅猛,但是竞争力仍然集中在低附加值的加工环节,导致我国能得到的利益实在非常有限。

总体而言我国目前处于新国际分工体系中的低端位置但是种种迹象表明我国的国际分工地位已比之前有了很大的改善。

早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就确立了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战略,并根据我国的自身固有资源和发展方向确定了加工贸易为突破的瓶颈。

结果,我国不仅在世界贸易总量中的份额有了很大的提升,而且基本上各个阶段的贸易份额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这证明我国已经全面参与到新的国际分工体系之中,并且并参与的深度和广度都在不断的加深。

要推进我国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和平崛起的战略目标,迫切需要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快改革。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良好的外部环境对中国未来发展日益重要。

中国的对外开放将始终坚持互利共赢理念,为中国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第一,中国要在多边与区域组织中发挥建设性作用,推动建立一个更加自由、透明、稳定的贸易投资多边机制;第二,积极推进区域经济合作;第三,加强与主要贸易伙伴的沟通,理性处理贸易摩擦;第四,主动承担与己能力相符的国际责任;第五,采取援助、投资、合作等多种手段改善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第六,努力改善国际形象。

未来开放战略中,要着力提升中国的国际分工地位。

第一,中国进一步推进贸易投资的自由化,扩大对外开放的领域,大力吸收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的外商直接投资;第二,大力推进服务领域的开放,发展现代服务业,不断增强服务业的竞争力;第三,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中国具有发展服务外包的优势,学习印度、爱尔兰等国的成功经验,采取得力措施发展服务外包。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国际分工地位及发展战略—基于价值链的视角.ppt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国际分工地位及发展战略—基于价值链的视角.ppt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国际分工地位及 发展战略—基于价值链的视角
组员:
1.背景介绍
●1.1选题原因:
近些年,发展中国家生产出口大量高技术产品 中国: 2004年,高技术产品对外贸易开始顺差
2007年,高技术产品出口总额世界第二 2001-2010年,高技术产品进出口总额增长了八倍多
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已经得到质的改变 中国已处在国际分工链的高端
数据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
燃料
矿物和金属
13.4 10.3 66.7 1.7
9
5.8 2.1 11.1 3.6 2.4 9 25 31.9 3.6 10.6
6.2 3.9 5.7 1.2 11.7
3.5 2.5 3.2 2 2.6 2.2 7.3 27.4 1.8 2.4
制成品
单位:%
其它
66.8 32.6 17.2 93.6 39.5
29.63 26.84
0.79
-18.19
50.74
1.64
0.71
-16.45
140.34
4.53
-11.94 6.85
其他技术
3.65
0.10
11.95
6.13
0.20
合计
3769.31
100
-9.31
3098.53
100
资料来源:《2009年我国高技术产品进出口科技统计报告》
30.59 -9.35
电子通讯装备制造业 0.057 0.170 0.533 0.239 0.830
精密医疗仪器制造业 1.069 0.790 1.299 0.874 0.077 0.128 0.148 0.612 0.265 0.815 0.245 0.236 0.430 0.176 1.320

简述中国在国际分工里的地位及发展趋势

简述中国在国际分工里的地位及发展趋势

利润率 28% 21% 14% 7%
微笑曲线
研产零加产营售
究品部工品销后
与设件组运

开计制装送





我国国际分工的不利表现
低 实得经济利益较
中国目前正处于世界生产价值分工链的最低端, 主要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服装、日用品等轻纺工 业领域,以及劳动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加工业 领域,如家用电器、电脑零部件等领域,进行生产组装。 尽管中国向世界源源不断地输出各种产品,工业制成品 的产量相当大,但所获得的经济利益却并不高,处于 “微笑曲线”的最低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能够获 得最大经济利益的是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正因为此, 日本经济学家关志雄用“丰收的贫困”来描述中国制造 业的现状。
改革开放了中国的国门,让中国加入到 世界分工中来。充足廉价的劳动力成了改革开 放之后,中国加入世界分工的一个巨大的竞争 优势。使得发达国家很快就发现中国这个巨大 的市场,中国因此踏上了“世界加工厂”的征 途。
依赖于中国廉价的劳动力,改革开放以后中国 的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而推动中国经济 增长的主要因素是加工出口贸易。2003年中国 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比重就超过了出口总量的 90%,而2012年达到了95.1%。因此,中国最突 出的制造业能力使中国成为了“世界加工厂”
正是由于中国企业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所处的这种地 位,又有舆论将中国企业比作“国际民工”。
有悖于我国的科学发展观
产品的加工在整个产品生产链上属于最低端的环节,对 自然资源的要求很高,对加工地区的环境影响也较深,大 力发展加工贸易可以是我国的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但这也 必然会以高资源消费,高环境污染为代价,这与我国科学 的发展观相悖。全国二氧化硫年排放量高达1857万吨,烟 尘1159万吨,工业粉尘1175万吨,大气污染十分严重;我 国每年约有1/3的工业废水未经处理就排入水域。全国有监 测的1200多条河流中,目前850多条受到污染,90%以上的 城市水域也遭到污染;天然草地面积逐年缩减,90%的草 地不同程度地退化,其中度退化以上的草地面积占50%; 未来20~30年内我国矿产品的需求量将大幅度增加,据预 测,2020年我国45种主要矿产品中,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宗 矿产将难以保证需求。

我国在国际分工和国际产业转移中的战略和策略

我国在国际分工和国际产业转移中的战略和策略

我国在国际分工和国际产业转移中的战略和策略
我国在国际分工和国际产业转移中采取了一系列战略和策略。

1. 资源优势利用战略:我国利用大量的人力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的优势,吸引外国投资,并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这有助于提供就业机会、提高企业竞争力,并为经济增长提供支撑。

2. 技术升级策略:我国积极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加强自主创新和技术升级能力,以提升产业竞争力。

通过技术升级,我国逐渐从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迈向高端技术密集型产业。

3. 开放政策策略:我国通过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等国
际组织,降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扩大对外开放,吸引外资和技术进入。

同时,积极与其他国家签署自由贸易协议,推动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合作。

4. 产业政策引导策略:我国通过制定一系列产业政策,推动国际产业转移。

例如,通过制定政策和提供优惠条件,吸引国外企业在中国设立生产基地,促进产业集群形成和技术溢出效应。

5. 人力资源培养策略:我国注重培养高素质的人力资源,通过加强教育、培训和研发投入,提高人才质量和创新能力。

这有助于提升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推动我国向产业链高端迈进。

总的来说,我国在国际分工和产业转移中采取了多种战略和策略,以提升竞争力和国际地位,并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新型国际分工体系下中国的机遇与挑战

新型国际分工体系下中国的机遇与挑战

新型国际分工体系下中国的机遇与挑战作者:季剑军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3年第36期新型国际分工体系下中国的机遇与挑战文■季剑军金融危机后“去全球化”浪潮对传统的国际“大三角”分工格局产生了巨大冲击,国际分工体系正处于分化重组的关键时期,对即将形成的新型国际分工体系的特点、趋势以及我国所面临的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进行分析将有助于我们认清我国在这一分工体系的地位,并为相应的应对之策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国际分工体系的重组(一)国际分工体系“碎片化”格局的形成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化,专业化分工的高度发展使得产品价值链被无限细分,国际分工体系也依照产品价值链呈现“碎片化”的格局。

在新的国际分工体系下,一国的比较优势已不再仅仅体现为一个具体的产业或行业及特定的产品,而更多的是在整个价值创造链条上的某一环节或工序上组织要素投入和生产的能力,交易效率、专业化分工的程度成为推动国际分工体系演进的主要因素,而以国家层面、商品层面为基础的要素禀赋差异为主导的国际分工格局正被打破,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国际分工逐步深入到了产品内部,生产按照工序环节进行分工,形成上下游环节间的紧密联系。

新的国际分工体系主要有五种表现:一是全球中间贸易的迅速增长。

价值链的细分必然导致全球中间产品贸易额的不断上升。

价值链各环节共同为最终产品提供中间产品生产,产品专有化特征愈加明显,不同环节间的中间产品贸易将随着生产链条的延伸而不断上升。

二是服务业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价值链各环节的有效联结依赖于交易效率的提升,而这又依赖于服务业效率的提升,运输、物流、售后服务、金融业等服务业的发展将为价值链各环节的“无缝对接”提供条件。

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发布的《全球价值链与发展:全球经济中的投资和增值贸易》报告,全球价值链涉及大量服务,尽管服务贸易在全球出口总额中仅占20%左右,但服务部门贡献了全球出口增值部分的46%,原因是大多数出口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均大量使用服务。

中国在国际分工上的地位

中国在国际分工上的地位

中国在国际分工上的地位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与作用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因此在国际分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使得其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逐渐增加,成为全球供应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以下是中国在国际分工上的地位及其相关参考内容。

1. 制造业中心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基地,这得益于其巨大的规模、廉价的劳动力成本和成熟的生产体系。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使得全球许多国家选择将一部分生产环节外包给中国。

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的报告,中国在全球出口中的份额一直保持在10%以上。

参考内容:- Zimbehl, Mrinalini. China's role in Global Value Chains: A Review.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2020.- UNCTAD. Report on World Situation and Prospects 2020.2. 世界工厂中国的制造业能力使其成为世界各国购买商品和产品的主要来源之一。

从全球知名品牌到小型企业,许多公司选择在中国进行生产和加工,以满足全球市场的需求。

中国的制造业能力和供应链网络为世界提供了大量的消费品和生产资料。

参考内容:- The State Council Information Office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Made in China 2025". 2015.3. 技术创新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在技术创新和研发方面的投入也不断增加。

中国的科技企业如华为、阿里巴巴和腾讯等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影响力。

中国政府也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实施一系列创新驱动的战略,以加强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参考内容:- 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rganization. "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dicators 2020".- Xinhua News Agency. "China's science, technology input leading world in growth". 2019.4. 全球贸易作为全球经济的重要一环,中国在国际贸易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世界经济中的中国与国际分工

世界经济中的中国与国际分工

世界经济中的中国与国际分工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国际分工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际分工已经成为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

作为一个新兴市场,中国成为全球分工合作的参与者与建设者。

本文将从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以及中国在国际分工中所面临的挑战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在国际分工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首先,中国的大规模生产和低成本的劳动力成为了全球生产的重要基础。

中国的国家规模和市场规模提高了对全球市场的需求,增大了对资源的需求,而这也使得中国在全球分工中具有重要的话语权。

其次,中国以工业制造为主导产业,将品牌打造成为国际品牌,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除此之外,中国的科技创新和技术升级也在逐步提高其在国际分工中的角色。

在过去几十年中,中国在全球市场上所扮演的是廉价劳动力生产的角色。

但是,在中国迅速崛起的同时,其在世界经济中的角色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中国已经从全球分工生产中的“工厂”晋升为全球产业链中的分担者。

在国际分工中,中国的角色也不再只是提供生产服务,而是也成为了科技创新和知识管理的产生者。

中国的经济发展也借助着其他国家的技术,使自身经济实现了快速的跨越式发展。

而作为全球制造中心,中国都得到了全球市场的广泛认可。

二、中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中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是显著的。

首先,中国的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发展引擎。

世界银行数据显示,自2000年以来,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15%,成为全球经济的主要增长引擎。

其次,中国的快速发展对全球市场的贡献也不容忽视。

最显著的例子就是全球贸易,中国的发展促进了全球贸易的增长。

通过加入全球经济体系,中国将企业的生产和管理带入国际市场,使全球市场变得更为繁荣。

此外,中国通过开放市场、推广投资等一系列举措在全球范围内巩固了自身的地位,为全球稳定增长做出了贡献。

三、中国在国际分工中所面临的挑战虽然中国在国际分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也面临着许多挑战。

国际分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国际分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国际分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际分工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的一种重要特征。

国际分工是指不同国家或地区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将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分工给其他国家或地区,以达到效率最大化和资源最优化的目的。

在这个背景下,中国也不例外,如何适应国际分工的趋势,并应对国际分工带来的影响,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

首先,国际分工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中国的比较优势主要在于劳动力成本低以及资源丰富。

在国际分工中,中国可以通过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性产业,充分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赚取外汇和提高国内生产力。

比如,中国的制造业发展迅速,成为世界制造工厂,大量的低技术含量产品出口到其他国家,推动了中国对外贸易的不断增长。

其次,国际分工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和风险。

中国作为一个新兴经济体,市场规模庞大,成为了众多跨国公司的出口目的地和制造基地。

然而,在市场开放的过程中,中国也面临着逐渐失去比较优势的风险。

例如,近年来因为人民币不断升值,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中国的一些制造业领域逐渐失去竞争力。

同时,随着航运和交通成本的不断下降,许多企业也选择了在放无品质行的制度环境的风险国家建立生产基地,从而减少成本,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越来越不可撼动。

最后,国际分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还体现在教育和科技领域。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各国的教育和科技水平直接影响到本国的竞争力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中国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和科技水平,并建立创新型经济体系。

同时,中国也需要积极参与全球科技合作和交流,获取最新的科技资源和知识。

综上所述,国际分工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既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

中国需要积极适应国际分工的趋势,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比较优势,加强教育和科技创新,以应对未来的发展挑战。

中国国际分工的趋势

中国国际分工的趋势

中国国际分工的趋势中国国际分工的趋势是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不断发展和调整的过程。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深化,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逐渐提升,参与的领域和程度也在不断扩大和深化。

下面将从中国对外贸易、劳动力分工和产业分工三个方面,详细介绍中国国际分工的趋势。

首先,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国际分工趋势。

中国是全球最大贸易国之一,对外贸易的规模和水平在不断提升。

在国际分工中,中国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劳动力成本相对低廉的制造业领域。

中国以出口导向型经济为基础,通过低成本劳动力和规模经济实现竞争力。

然而,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上涨和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中国正在逐步从低端制造业向中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转型。

这体现了中国对外贸易国际分工的趋势是向高附加值、技术密集型和服务型领域转移。

其次,中国劳动力分工的趋势。

中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劳动力资源丰富。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分工逐渐明确和加深。

在国际分工中,中国劳动力主要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城镇劳动力,主要从事制造业和服务业;二是农村劳动力,主要从事农业劳动。

这种劳动力分工一方面促进了城乡经济的互动和发展,提高了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和就业水平;另一方面也存在着城市劳动力资源过剩和农村劳动力剩余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正在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业现代化的力度,促进城乡劳动力的流动和优化配置。

最后,中国产业分工的趋势。

中国以制造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一直是国际分工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随着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加速,中国产业分工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方面,中国正在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产业,提高核心竞争力和附加值;另一方面,中国也在加强与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的合作,共同开展产业链协同和分工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这体现了中国产业分工的趋势是向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积极参与全球价值链的重要环节和创新驱动型经济的建设。

综上所述,中国国际分工的趋势是向高附加值、技术密集型和服务型领域转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今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与未来发展方向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化,经济市场化的程度越来越高,融入世界经济的程度也日益加深,在实际市场的影响力不断提高,国际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随着投资增速加快以及净出口激增,中国持续保持强劲的增长态势,而随着中国日趋成为世界制造中心,其作为全球需求和供给来源的作用日益增大,在自身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吸纳了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出口,并成为区域经济贸易增长的重要引擎。

自2000年以来,中国在世界贸易出口中的份额翻了一翻,由2000年的3.9%提升到2006年的8%。

2006年只能各国在世界贸易出口和进口中均居第三大国的地位,仅次于美国和德国。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资本必然向生产成本最低。

资本利润率最高的地方集中。

国际分工由垂直分工发展到水平分工,现在已进入网络化分工。

跨国公司对生产的一切环节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本与其它生产要素(劳动力是其主要方面)的最佳结合,而中国在加工制造方面的优势则吸引着全球的跨国公司看好中国。

作为一个正在快速发展中的大国,中国拥有很多其他国家发展制造业无可比拟的优势:中国劳动力成本低廉;中国劳动力素质较高而且还在不断提高;困扰制造业发展的基础设施瓶颈障碍目前已经基本消除;中国工业配套能力较强;中国拥有广阔的国内市场;中国社会与政治环境稳定……
统计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增长是全球最快的。

其中,1985,1990年的工业生产指数上升了l(86倍,1991,1996年中国的工业生产指数又上升了
3(75倍,而世界上其他的制造业大国如美国、日本的增长相对较低,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后甚至出现了负增长。

由于中国制造业生产快于世界平均水平,导致中国制造业的全球份额呈不断上升之势。

1980,1997年的17年间,中国占世界制造业增加值的份额从l(4,上升至5(9,,平均每年上升约0(26个百分点,这表明中国
制造日益成为世界的新生力量。

通过十几年的迅速发展,中国在不少重要工业产品方面已成为世界上数一数二的生产大国,中国现在已有100多种制造产品的产量处于世界第一位,囊括了家电制造业。

通讯设备、纺织、医药、机械设备、化工等十多个行业。

但是,中国制造业本身仍存在很多劣势:很少有属于中国的世界知名品牌,物流成本高,物流企业分散,基础设施薄弱,人才结构不合理。

与工业先进国家相比,也存在着规模和质量上的显著差距。

目前我国只是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服装。

日用品等轻纺工业领域,以及劳动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组装加工业领域,如家用电器、电脑零部件等领域,可以说已成为世界的工厂,而在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型的制造业领域,目前还不具备成为“世界工厂”的规模和水平。

并且尽管中国工业制成品的产量相当大,但所获得的经济利益却并不高。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能够获得最大经济利益的是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

发达国家尽力参与并抢占各产业中的高技术和高附加值环节,同时将低技术与低附加值环节转移给处于发展阶梯较低的其他国家,从而完成产业价值链的分离和转移,以确保效益和收益最大化。

如美国跨国公司主要是把加工和装配的工艺过程置于中国,而将研发和销售等关键价值增长环节置于国内,显示出在跨国公司构建的全球生产体系中,中国处于较低级层次。

因此,要成为上述第三类型的“世界工厂”,中国必须继续保持比较优势,并不断缩小技术水平和生产规模上的差距,增强竞争优势。

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使得21世纪的世界制造业面临深刻的战略性重组,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制造业发达国家在努力保持本国高新技术垄断地位的同时,正以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市场竞争力为最终目标,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着新一轮制造业资源的优化配置。

世界制造业大规模转移为中国利用本国广阔市场和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发展制造业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对外开放中,发达国家和地区陆续把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向中国沿海地区转移,之后把劳动密集型的高科技制造业如电子器件、通讯、计算机装配等向中国转移,又将部分资本密集型重化工业如石化等向中国转移。

与此同时,发达国家从某些产业中的退出,给中国工业化过程腾出了空间。

中国应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利用各种资源包括资本、技术、人才、管理等向中国集聚的优势,加快传统产业的工业化进程以及信息产业、生物技术产业等知识经济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主动融入全球生产体系。

中国企业应积极参与研究与开发的全球化合作,发现“盲点”,避免在国内开发一些国外已经相当成熟的产品,推动企业对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等工作向更高的层次发展,使企业站在全球的高度,按照自己的思路对世界技术发展做出自己的理解和判断,使技术开发和引进的层次更高。

跨国产业转移是一种双向行为,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是经济一体化和信息化不断加强,中国要能充分利用这种趋势,走开放、竞争、发展之路,中国的大中型企业必须走国际化经营之路的大战略。

在经济全球化越来越深入发展的情况下,谁能充分利用国际市场,谁就能发展得更快,从而也就更具有竞争力。

在大量吸引外资的基础上,中国也应逐步培养壮大自己的跨国公司,进入吸引外资与对外投资并举的新阶段,在全球生产价值链中获得更多的利益。

我国当前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及对策近两年来,对中国现实分工地位的研究已经演化为有关中国是否已经成为“世界工厂”的讨论和争辩。

世界工厂的最初含义是指一个特定国家或区位的生产结果是向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源源不断地提供制造品。

世界工厂的形成不仅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制造业的庞大规模和生产的成熟发达。

而且显示了这个国家或地区与外部世界的贸易能力,变现为占有世界工业品出口的相当份额。

纵观历史,英国、美国、日本曾相继在19世纪初、19世纪末和20世纪70年代先后成为“世界工厂”,并且在它们出现的同时还伴随着一批主
要企业和品牌的诞生。

相比之下,当今中国的制造业离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工厂还有很大差距。

除了对外贸易额这一单项指标,详细分析产业内部的进出口的结构,不难发现这一点。

200年前,“世界工厂”显然比“原材料生产地”具有更强的增值能力和更高的分工地位,而在知识环节与劳动密集环节的分工体系下,在主要来自美、欧、日等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正将更多的生产性环节分包给世界各地的合同制造商,甚至完全退出生产,让特别是集中于发展中国家的合同制造商从事生产的今天,“世界工厂”的位置显然是沦为被动且极具风险的,即使是真正的“世界工厂”也并不是最大利益的获得者。

只有当中国本土的企业有效吸收并转化直接投资的正像效应,积累起将国内生产要素与外来生产要素融合的竞争能力时,才有望是国家跨越自然资源禀赋所决定的静态分工位置,成功实现国际分工地位的自主性提升。

中国能否成为“世界工厂”,更多的不是一种目标,而是客观发展的过程,而这种过程正是与跨国公司在全球的网络化生产以及中国在当今国际分工中地位紧密结合的。

中国所追求的应不仅仅是“MADE IN CHINA”,而是成为如英国、美国一样世界经济的重心。

也就是说中国不仅应成为一个工业生产大国,同时也应逐步成为一个工业生产强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