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案例反思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_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案例分析及反思
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案例分析及反思——:《雪地里的小画家》新课程实施的核心问题是课程理念能否转化为教师自觉的教学行为。
公开课作为架设教育观点与教学实践之间的一座桥梁,最鲜明地折射了教育观点的最新走向,成为教育改革最生动的表情。
当前,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经历了几年深入的实践、探索和反思之后,似乎逐步归于某种“平静”。
不过,冷峻地审视当前举行的各类语文公开课,依然,我们不难发现存有于这种“平静”之下的教育观点与教学行为的种种悖离。
例如,在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时:师:同学们,咱们平时是怎么画画生:我们平时画画要用纸和彩笔。
生:……师:那,小动物们又是怎样画画的?生:他们用脚在雪地里踩,没用纸和笔。
师:真轻松,真简单,走一走,跑一跑,几步就成了一幅画,太了不起了!难怪大家都说他们是雪地里的小画家。
……师:咦,青蛙为什么没参加?生:它在洞里睡着啦!师:多好玩的冬天啦!青蛙为什么要在洞里睡觉呢?生:青蛙身上没毛。
生:青蛙怕冷。
生:……师:大家说的都没错。
青蛙的确怕冷,冬天它只能睡在暖和的地方,不吃也不动,一直睡到第二年的春天,天气暖和了,才出来活动,这种现象叫冬眠。
……《雪地里的小画家》是人教版一年级课标教材的一篇童话故事。
故事用诗歌的形式将小动物们在雪地里玩耍的情景想象成在雪地里画一幅幅美丽的画。
诗歌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贴近儿童的想象世界。
它有利于唤醒儿童的本真,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倡导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价值观。
试想:在银装素裹的冰天雪地里,“小画家”们丹青妙笔,无拘无束尽情地写意作画,若梅花,似枫叶……多么美丽的画卷呀!多么幸福的生活啊!令人遗憾的是,在这里,教师缺乏一种超越于科学精神之上的人文关怀。
教学中,完全从成人的经验世界出发,从科学的角度去解构文本,生硬地将学生从理想的童话王国拉回到现实的科学世界。
于是,小画家画画,就成了动物在雪地里走路,画笔就是它们奇形怪状的爪子;青蛙的恬然入梦,被科学地解构为动物的冬眠。
多方位预设,多元化生成——观摩郑淇老师《感受我们的呼吸》一课有感
-002-2022年第18期(总第322期)理论课标指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这意味着我们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
科学的教学离不开预设。
学生是科学探究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要具备自主探究能力,培养自己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科学素养。
因此,学生的学习方向必然会和教师的预设发生碰撞,产生新的学习需求。
因此,教学过程是一个富有生命力的、动态变化的过程,具有鲜明的生成性[1]。
课堂预设就是教师在课前准备的教学设计,即教师依据课程标准、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思维发展水平和探究能力,对教学过程进行设计。
课堂生成则是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呈现的课堂实际情况。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预设和生成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没有预设的生成是盲目的、杂乱无章的。
因此,科学教师要正确应对小学科学课堂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提升科学课堂的有效性。
笔者在“2020年全国教科版小学科学新教材远程直播培训研讨会”中观摩了郑淇老师的《感受我们的呼吸》一课,深深感受到小学科学课中预设和生成的重要性,受益匪浅。
一、课例背景(一)授课内容在研讨会中,杭州市学军小学的郑淇老师对四年级上册《感受我们的呼吸》一课进行了教学。
《感受我们的呼吸》是《呼吸与消化》单元的第一课,是学习后续单元《呼吸与健康生活》《测量肺活量》两课的基础。
在本节课中,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感受呼吸的过程以及用简单装置模拟人体呼吸,了解了人体呼吸的器官,并明白了空气中氧气对生命的重要意义。
(二)授课对象授课对象为杭州市学军小学的学生,全班学生科学素养较好,生活知识丰富,学习科学的兴趣浓厚。
在学习二年级下册《我们自己》这一单元时,学生已从人体的身体结构入手,通过看、听、摸等方法,认识了器官。
同时,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对于人体呼吸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他们能感受到鼻子、嘴巴在参与呼吸,知道呼吸需要空气,有些学生还知道呼吸是为了得到氧气。
语文课堂教学案例设计及反思
语文是学生们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其对于学生的文字表达、阅读理解、语言表达力等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语文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环节,而设计好适合学生的教学案例则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本文将结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经验,从教学案例设计和反思两个方面探讨如何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效果,以期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语文课堂教学案例设计在语文教学中,案例设计需要根据不同的年级、不同的教学目标和不同的学生特点进行灵活调整。
但教学案例设计应该以全面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为目标,需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案例设计语文教学需要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因为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水平、语言环境等都会影响到他们的语文学习。
在设计案例时需要思考如何将知识内容与学生身边的事物相结合,使学习更加贴近生活和学生的经验。
例如,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所学的《论语》、《道德经》等经典名著,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更深入地理解其中的人生哲理和思想意义,让学习有更深层次的感悟。
2. 突出语文的综合性语文学科是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故设计案例时也要让学生多角度参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可以将语文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例如与历史、地理等学科相结合,让学生在学语文的同时了解一些国内外文化、社会历史背景等相关知识。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可以结合社会现象、文化事物、文艺作品等进行案例设计,拓展学生的视野和认知。
3. 关注语言的实用性语文学科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但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正确、准确、完整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案例设计中,教学内容应该结合实际应用,切实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逐渐形成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
4. 考虑学生的兴趣特点教学案例应该以学生为本,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兴趣和潜在需求来设计案例。
在教学过程中,要考虑学生的阅读习惯、趣味,设计符合学生兴趣和爱好的教学题材。
例如,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阅读儿童文学类作品、科幻类小说、推理小说等,让他们在阅读中找到他们喜欢的、有趣的内容,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案例分析与反思
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案例分析与反思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案例分析与反思一、背景分析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的课堂也渐渐地发生着变化。
作为一线的老师,在教学中应挖掘和利用学生的创新思维,巧妙地将课堂教学引向生活,注重课堂之源——生活。
在人教版第三册《坐井观天》的教学中,我以文本教材为载体,让课堂教学贴近于生活,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赋予课堂以生命和活力,让语文课堂因生活而精彩。
二、案例描述《坐井观天》是一篇非常有趣的寓言。
文章通过生动有趣的对话,对孩子们讲述了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
有名人曾说,学寓言应该让课堂充满童趣,还孩子一份童真,不能让唯一,标准的寓意来框定学生的思想。
案例中我对教学的处理表达了我对童心的珍爱,童趣的珍视。
师:同学们,小青蛙听到大家把井外的世界说得这么精彩,它真想跳出井口来看一看。
(出示课件:青蛙跳出了井口。
)说说青蛙跳出井口后,将会怎么样呢? (生思维活泼,争相发言)生:它看到绿绿的小草,还有五颜六色的花儿。
生:它看到校园里开满了桂花,闻到了阵阵花香。
生:它看到了果园里挂满了黄澄澄的梨子,红彤彤的苹果,一派丰收的景象! 生:它会到处逛逛,看看美丽的风景,看看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
(正当我倾听于学生对生活的赞美之言时,一位学生忍不住叫着他也想说说) 生:老师,我觉得青蛙有可能没有看到这么美的景色。
师:(师一愣,然后充满好奇疑惑)说说你是怎么想的?生:它看到路边垃圾成堆,蝇蚊成群,闻到一阵阵很刺鼻的臭味。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众说纷纭)生:它看到人们往小河里倒垃圾,河面上还漂浮着鱼的尸体,心里很害怕。
生:它看到有人大量砍伐树木,鸟儿没有了家。
生:它看到捕蛙人在大量捕捉它的同伴,残忍将它的同胞卖给酒店酒楼做下酒菜。
生:它看到汽车在路上疯狂地飞跑根本就不注意行人,汽车排出的污气让它窒息。
生:它感觉外面的世界并不像我们说得那么美,它想回到平安的井中去。
(师灵机一动)师:那么我们能不能用什么好方法来挽留小青蛙呢?让它安心快乐地和我们生活在一起。
新课标案例小学语文
新课标案例小学语文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新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新课标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探究式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本文将通过几个具体的教学案例,展示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和创新。
# 案例一:《古诗文诵读》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文。
2. 理解古诗文的基本内容和意境。
3. 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古代诗人的画像和背景介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新课呈现: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注意古诗文的韵律和节奏。
3. 学生诵读: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发音和节奏。
4. 理解感悟:讨论古诗文的意境和情感,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理解。
5.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进行古诗文创作,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 案例二:《寓言故事教学》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寓言故事的寓意。
2. 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3.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1. 故事讲述:教师讲述寓言故事,注意语言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2.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故事中的角色,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3. 寓意探讨:引导学生讨论故事的寓意,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思考。
4. 情感体验:通过情景模拟,让学生体验故事中的情感变化。
5. 思维训练:设计相关问题,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 案例三:《现代文阅读与写作》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现代文的主旨和结构。
2.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写作能力。
3.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文字组织能力。
教学过程:1. 文本阅读:学生自主阅读现代文,教师提供阅读指导。
2. 主旨提炼:学生尝试概括文本的主旨,教师点评指导。
3. 写作训练:根据阅读材料,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如写读后感或续写故事。
4. 作品分享: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作品,进行互评和讨论。
5. 写作技巧:教师总结写作技巧,指导学生如何提高写作水平。
小学语文案例反思-巧用模式,构建高效语文课堂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案例反思-巧用模式,构建高效语文课堂人教版新课标从2011年9月开始,我接触到“生本”,并努力学习“生本”理论,尝试在课堂教学中实践“生本”。
下面结合我执教的《伯牙绝弦》第二课时,谈谈怎样实现高效的语文课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万事需要一个好的开头。
因此,我在每节课前安排三分钟时间让学生当小主持人,引领大家吟诵经典名句、论语、以及优秀文章等,以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丰富他们的文化底蕴。
接着,我利用图片、谜语、故事等手段紧扣学生心弦,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
例如,教学《伯牙绝弦》时,我利用多媒体把学生带入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让学生亲身感受《高山流水》。
此时,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
二、出示目标,学生自学目标是教学的导航,对整个学习过程具有指导和定向作用,并为课堂教学评价提供了标准和依据。
高效的课堂教学要求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并将目标出示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例如,教学《伯牙绝弦》时,我拟定了以下学习目标:(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停顿和节奏;(2)默读课文,用笔画出难懂的词语,用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联系书中插图和注释等方法理解意思;(3)再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谁和谁的一件事?他们各有什么特点?用笔画出能体现他们各自特点的语句,并用简练的语言作批注;(4)课外收集有关友情的名言、诗句、故事、文章等,让学生能有的放矢地去学习,从而为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奠定基础。
三、小组交流,面向全体在生本课堂教学中,小组是最基本的单位,学生的所有合作学习活动都是通过小组开展的。
没有小组,就难以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以《伯牙绝弦》教学为例,我让学生自主学习后小组交流,组内人人有序发言,其余成员可评价、补充、质疑。
此时,我深入小组中,把自己当做其中一员,耐心倾听,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及时给予正确引导,让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落到实处。
四、展示互动,相机点拨展示互动是课堂教学的亮点,主要是展现合作交流的成果。
小学语文案例反思-教材之上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案例反思-教材之上人教版新课标教研活动,一老师执教了《大海那边》。
评课时,某专家对此教材的内容提出了质疑:“大海那边”是什么?是太阳升起的地方,是月亮的故乡,是美国。
从学科德育来考量,带给二年级学生的是怎样的价值观引领?这其实是对教材的深度思考。
涉及到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编者。
在编写教材时,应该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和认知特点出发,关注各方面的问题。
选用文本,需要慎之又慎;二是教师。
应处理好自己与教材的关系,别成为教材的“奴隶”。
教师,应站在“教材之上”。
广义的教材,是指教师和学生使用的所有教学材料,比如课本、作业本、故事书、辅导资料、教学实物等。
凡是有利于学习者增长知识或发展技能的材料都可称之为教材。
而狭义的教材指的是教科书,就语文教科书而言,教材又细化为一个个具体的文本。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提出: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
要求教师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贴近时代要求的内容健康和丰富的课程资源。
教师不再是课程的单纯消费者和执行者,而是课程的策划者及教材的设计者,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这就给了教师一定的自主权,让教师成为教材的主人。
“用教材教”就是指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目标的需要,充分结合提供的素材和学生的特点,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选择性地使用教材,对课程内容进行加工、调整、补充,最后完成教学设计,并实施于课堂教学。
教师应持有一种“材料式”的教材观。
正确地理解教材:教材不是控制教学的,而是为教学服务的;教材是教学的辅助材料,教师拥有自主改造教材的权利;教材是基本的教学资源之一,而非唯一的教学资源;教材不仅负载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以此为手段,实现学生的一般发展为目的。
我们已经形成这样的共识——对语文学科的学习来说,凭一本语文书、一篇课文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
所以,许多教师又开发了新的教材,只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只要“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只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的特点”的文章,都可以拿来让学生学习。
小学语文案例反思-生本预设:保持一份儿童视角 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案例反思-生本预设:保持一份儿童视角人教版新课标精彩的课堂生成,必然来自于课前的精心预设。
新课堂理念下的“预设”,是一种不同于以知识传授为价值取向的教学预设,是一种不同于制造标准化、统一化的教学预设,是一种不同于以“忠实执行”为价值取向的教学预设,它是一种包含着丰富生成性的预设,是一种宽容偶然性和突发性、促成多样性和创造性的预设。
它是站在儿童的视角,从儿童的需要,具有自觉儿童意识的预设。
这是一种“生本预设”——以生为本,以学生的生命成长和发展为本的预约。
这种预约是在设计教学时,教师明确需要努力实现的“三维”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的大体教学进程,并虚拟地进入头脑中的“课堂”,让自己、学生、课程、情境等因素通通动起来,设想很有可能出现的“可能”,当这些“可能”出现时,自己能够从容不迫地接纳和拥抱,并胸有成竹地将其引向“精彩”。
如广受称道的美国的一堂《灰姑娘》的阅读课:■做一个守时的人老师先请一个孩子上台给同学讲一讲这个故事,然后开始向全班提问。
老师:如果在午夜12点的时候,辛黛瑞拉没有来得及跳上她的南瓜马车,你们想一想,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学生:辛黛瑞拉会变成原来脏脏的样子,穿着破旧的衣服。
哎呀,那就惨啦。
老师:所以,你们一定要做一个守时的人,不然就可能给自己带来麻烦。
■继母和姐姐自私但不是坏人老师:好,下一个问题:如果你是辛黛瑞拉的后妈,你会不会阻止辛黛瑞拉去参加王子的舞会?你们一定要诚实哟!学生:(过了一会儿,有孩子举手回答)是的,如果我是辛黛瑞拉的后妈,我也会阻止她去参加王子的舞会。
老师:为什么?学生:因为,因为我爱自己的女儿,我希望自己的女儿当上王后。
老师:是的,所以,我们看到的后妈好像都是不好的人,她们只是对别人不够好,可是她们对自己的孩子却很好,你们明白了吗?她们不是坏人,只是她们还不能够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其他的孩子。
■我们需要很多的朋友老师:孩子们,下一个问题:辛黛瑞拉的后妈不让她去参加王子的舞会,甚至把门锁起来,她为什么能够去,而且成为舞会上最美丽的姑娘呢?学生:因为有仙女帮助她,给她漂亮的衣服,还把南瓜变成马车,把狗和老鼠变成仆人。
小学语文案例反思语文之道_人教版新课标-文档资料
小学语文案例反思-语文之道人教版新课标如果我们把何捷老师的这节阅读课当做“故事”来读,那么,此课也一定承载着何老师心中的“语文之道”。
窃以为,何老师这节课,至少藏着如下“语文之道”。
一、“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语文新课程标准(2019修订稿)》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清晰而科学的界定,它告诉我们,语文教学的最终指向,就是“学习运用语言文字”。
长期以来,广大一线教师将“理解语言文字”当做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
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往往太多地围绕课文内容,热衷于“十万个为什么”的无聊问答;这样的课,也正如王晓春老师说的“教者跟着作者跑”。
阅读教学的面貌,长期难有真正的突破。
对此,何捷老师有清醒的认识,他认为:“‘写作本位’就是‘人本位’,语文教学之目的就是养护儿童言语生命,使儿童能通过言语表达展现自我本色,通过言说来证明自己差别与其他个体的真实存在。
因为言语表达与人的生命的血脉相连,所以我们的教学当以言语生命意识的培育为本。
‘写作本位阅读教学’观照下的备课,教学都应力求做到‘目标指向写作,让阅读与写作在同一点上的双重聚焦。
’……让学生更为深入体验文本的写作秘妙,解读文本中蕴藏的写作密码”。
在《语文新课程标准(2019修订稿)》出台以前,何老师能有这样的认识,实在难能可贵。
这一教学主张,前瞻而魁梧,与课标提出的“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不谋而合。
因了这样洞彻的认识,何老师才得以在教学中大胆取舍、举重若轻。
教学中,他始终围绕“文”是如何“载道”的这一核心目标,迤逦而行。
入课伊始,即提出研究“怎么写”的教学目标。
继而,沿着“整体感受、关注细节──朗读体验、缘文悟‘道’──就‘道’说‘道’,迁移文‘道’的思路,将研究“怎么写”进行到底。
一节“写作本位观”下的阅读课,就这样鲜活地呈现于我们的面前。
二、“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自然之道》是小语教材中比较出色的一篇文章。
教学案例 小学语文生成性教学案例
预设下的美丽“生成”——小学语文课堂案例课堂教学进程是预设和生成的辨证统一。
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反馈,只要有利于加深学生对阅读文本的理解和感悟,教师就要抓住它,随机调整教学内容,而不必担心教学的进程偏离先前预设的轨道。
把握课堂内与众不同的声音,教师就能让自己的课堂焕发出不能预设的精彩——学生的生成,学生的这种生成靠的就是老师的权变,还有对学生思维方向的准确把握和水到渠成般的导向。
因此,为学生创造一个学习知识的平台,让学生能在课堂上不断生成促进课堂发展的教学资源,并加以巧妙的引领,其师生智慧尽在课堂体现。
一.预设与生成新课标下的预设,首先要求构建一个“学习主题”,应该思考怎样合理组合学习内容,使内容与目标一致;应该思考运用哪些学习策略,使效益与方法一致;更应该思考学生对学习内容会有怎样的体验和情感。
在预设过程中,关注“教师怎样教”的转到了关注“学生怎样学”的,即从“以教定学”转到“以学定教”这一新理念上来。
在很多时候,我们总是不知不觉地脱离了教案。
原因很简单,是学生以及课堂现场的情境推着我们往下走,而如果再加强师生的互动,课堂的生成性是很明显的。
这一点许多老师都有体会,但鲜有人能够很好地总结出来。
二.案例与反思:教学《金色的鱼钩》,老师让学生用一定的速度读课文,完成一道填空题:这是一个_____的班长。
小组合作讨论之后,学生代表发言。
生:这是一个舍己为人的班长。
生:这是一个诚实守信的班长。
生:老师,我反对。
老班长没有做到诚实守信。
生:老师,这篇课文讲的是老班长牺牲自己,成全三个小战士的事情,与“诚实守信”没有什么关系。
……师:我建议同学们先别急躁,你们都静下心来听听他的理由,好吗?生:老班长答应过指导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三个小战士带出草地。
而在还有二十多里路就要走出草地的时候,老班长却死了。
所以我说他没有实现自己的诺言。
而且在老班长奄奄一息的时候,他自己也亲口说“我没有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
师:老师很喜欢听到你这样的观点,说明你认真看书,认真思考,这个方法值得所有的同学学习。
例谈预设与生成,构建小学语文精彩课堂
例谈预设与生成,构建小学语文精彩课堂1. 引言1.1 预设与生成的概念预设与生成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提前设定好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生成相应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资源,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预设就是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计划和设计,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要点,以确保教学活动有条理、有重点、有方向。
生成则是指根据预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特点,设计出具体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的积累和提升。
预设与生成的核心在于教师对教学的计划和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尽可能地将教学内容有机地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和实践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有趣和有意义。
预设与生成的实施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敏锐的观察力,能够根据学生的表现调整教学方向和方法,及时地为学生提供帮助和指导,使教学过程更加顺畅和有效。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预设与生成对于构建精彩的教学活动至关重要。
通过精心设计和准确把握学生的需求,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促进其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预设与生成不仅是构建小学语文精彩课堂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提升自身教学能力和水平的有效途径。
1.2 小学语文精彩课堂的重要性小学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文化品位的重要场所,是学生学习文字表达、语言运用和思维思考的重要环境。
小学语文精彩课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综合素质。
在小学语文精彩课堂中,学生能够在师生互动的氛围中自由表达,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精彩的语文课堂也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而构建小学语文精彩课堂,既需要优质的教师队伍和教学资源,更需要预设与生成的指导。
只有通过精心设计和准确预设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才能真正实现小学语文精彩课堂的目标,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中获得满足和成长。
2022年语文新课标 低年级课例分析与反思
2022年语文新课标低年级课例分析与反思一、引言2022年语文新课标对于低年级的课程设计有着明确的要求和指导,要求教师紧密围绕学生的语言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方面进行教学。
通过对低年级课例进行分析与反思,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新课标的要求,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文将以此为主要内容,对2022年语文新课标低年级课例进行分析与反思。
二、课例分析1. 《小熊的故事》这是一堂适合一年级学生的课例。
教师首先通过图片、实物等教具引入小熊的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故事的好奇心。
然后,教师利用问题导入,让学生自由讨论小熊的故事,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接下来,教师让学生进行情感猜测,通过画面形象化的情感教学,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
最后,通过教师主导的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小熊的故事,增强学生的情感投入。
这堂课例符合新课标对于低年级阅读课程设计的要求,突出情感体验,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
同时,教师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思考并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 《小兔子找萝卜》这是一堂适合二年级学生的课例。
教师首先通过问题导入,让学生自由讨论小兔子找萝卜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然后,教师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学习小兔子找萝卜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探究精神。
接下来,教师让学生进行情感猜测,通过触动学生情感的方式,增强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和记忆。
最后,教师通过游戏形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所学知识。
这堂课例符合新课标对于低年级语文课程设计的要求,注重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探究精神,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乐趣。
三、反思与建议1.针对情感体验在教学中,应该注重情感体验,让学生通过感情的交流理解故事,引发学生的共鸣,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理解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实物等教具引入,让学生从感官中体验故事,增强对故事情节的理解。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与反思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与反思小学语文教学案例与反思走进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轨迹,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位位充满活力的优秀教师,一节节撞击着智慧火花的语文课堂。
主体意识,创新意识感人深思,“三维整合”耳濡目染。
我曾兴奋地说,新课程真好。
新课改在万州已有两岁了,如果现在谈到新课程改革还仅仅是“新课程真好”,那课改在万州就值得思考了。
可喜的是,在万州区教科所的引领下,在各级教研室的组织实施中,我们许多教师已经开始理性地看待新课程改革,开始用批评与反思赋予万州教研以新的生机,构建教学以真的精彩。
我谨以个人体会谈谈小语教学的一点反思,与各位同仁共勉!反思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记得在课程改革开始的时候,很多教师、家长这样说:“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我以为:“教师在乎什么,学生就发展什么.”(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
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时,我找来银河、天体、宇宙的图片和资料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银河、了解宇宙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银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
“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小学语文案例反思-怎样呈现学习目标的思考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案例反思-怎样呈现学习目标的思考人教版新课标[教学案例]为了让学生学会观察和体验生活,我决定用学生身边的事物去激发学生的观察欲望。
于是,我设想了下面的教学环节。
师:校园里,树叶的颜色和形状是什么样的?生:颜色是绿色的,形状是椭圆形的。
我原本想,当我说出自己的看法后,学生一定会很惊讶,这样,我便可以带着因没有注意观察周围生活而懊悔的学生去观察校园里的树木。
但是,课堂上令我遗憾的事情发生了,学生没有一人发言。
经过一段时间的等待后,有一个学生举手说:“老师,我不知道你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
”我哑然了。
我能告诉他们我要培养他们的观察习惯吗?我能告诉他们我这样做的目的吗?课后,“老师,您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一直在我耳旁回响着,我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
[教学反思]学生的提问折射出:他们希望自己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他们希望知道老师要把他们引到什么地方。
因此,当我不愿告诉他们课堂教学目标时,他们便提出了这个问题。
学生难道就不应该知道课堂教学要走向哪儿吗?这确实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好好深思一番。
应该说,在尊重学生这一点上,我们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其实,我们与其要求学生回答他们不知道提问目的的问题,还不如不问这样的问题。
因为,这样的提问只会让学生更加疑惑和不知所措。
在要求学生回答问题前,教师最好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回答问题的目标,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
除此之外,还要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回答问题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
目前,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解决问题的主动权还牢牢掌握在教师手中,教师还是解决问题的“主演”;而学生只不过是“跑龙套”的而已,看上去“跑”得热火朝天,却始终不知道究竟为什么“跑”和要往哪里“跑”。
这也正是学生问“老师,您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的真正原因。
“老师,您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暴露了我没有尊重学生这一学习主体的问题,同时也折射出我的教学缺乏学习的目标——只是教师有目标,而学生没有目标。
因为不知道目标,所以学生学习时就会不知所措,就会无精打采;因为不知道目标,所以学生学习时就不会知道难点在哪儿,就不会知道该往哪儿使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案例反思-预设与生成相得益
彰人教版新课标
前不久,我执教了一节语文综合性学习“找秋天”。
课后我颇有感受,在“找秋天”这个“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学生获得的是秋天的感悟、语言的熏染、个性的张扬、灵性的点燃……而我获得的则是实实在在地与学生畅谈、交融,真真切切地与学生体验、升华……特别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真可谓“蓉菊满园皆可羡”。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预设了三个大环节:一是亲近自然,寻找秋天。
我让学生课前走出教室,在广阔的生活背景中寻找秋天,在组织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目睹、耳闻、鼻嗅、口尝去感受秋天。
二是拓展欣赏,感悟秋天。
我利用多媒体手段,引领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生活,打破教材这本“圣经”,不囿于课本上提供这幅图画,创造性地“用教材教”。
让学生欣赏田野的秋天,再让学生说说汉字“秋”的涵义,接着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体验,启发学生感悟秋是美丽的、是甜蜜的、是芳香的、是丰收的……三是艺术展示,赞美秋天。
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赞美秋天,学生通过音乐、舞蹈、绘画、诗歌等艺术形式展示了秋天的美。
课堂教学在我预设的思路中不断地展开,不断地生成,不断地产生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课后,许多教师与我交流,说我的课堂并不是机械地程序化地展现,而显得那么洒脱自如,并想就如何把握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这个话题与我探讨。
我想: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学生与课程资源三者互动后产生的新经验,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潜能得以不断激起,新的经验与体验得以不断生成。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预设固然重要,但应更加注重生成性。
你看,在我们的语文观摩课上,上课的教师总是从容不迫、条理清晰地组织教学,师生之间顺着事先设计好的路线向前推进,教学环节衔接得天衣无缝。
听课教师的视线始终集中在上课教师身上,欣赏他们那娴熟的教学技巧。
许多教师始终认为:上课就是不折不扣执行教案或者事先设定的教学思路的过程。
这样,教材就变成了教学的“圣经”,教学活动就变成了教师主演的独角戏,而且主要是完成知识
传授而不需顾及学生情感的独角戏。
这种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对语文课堂教学重新思考,课堂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当然,预设是很重要的。
然而,仅有预设是不够的,因为教学是主体的、能动的、活跃的活动,教学的确定性中存在着不确定性,不确定性中又存在着确定性,从而构成了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创造的空间,构成了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的美。
是的,我的这节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确是由三个环节贯穿始终,但是这几个环节也是在深入研究学生的学习、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和教材编写的意图的基础上所预设的,每个环节源于教材而又超越教材,是展开个性化感悟、多元化体验的支点。
但是,在这节课中,我更多的是善于捕捉那些闪动着灵性的生成资源。
片段1:
师:课前,我们走出教室,走出课堂,到大自然中去寻找秋天的脚步。
谁愿意把自己找到的秋天讲给大家听一听?
生:我找到的秋天有红色的果子,大家都知道是苹果,这个黄色的呢?是梨。
我把屋顶涂成这样的颜色,因为红色的是秋天的高粱,橙色的是秋天的菊花,黄色的是秋天的麦子,蓝色是秋天的天空……
师:你把秋天的颜色都画在屋顶上了,很有创意!不过,麦子可不是在秋天里成熟的庄稼,应该是稻子。
你画的苹果那么新鲜,那么诱人!不想摘一个尝尝吗?(不想)为什么不想呢?
生:(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因为这果树不是我种的!(众笑)
师:多懂事的孩子呀!这果树就是马老师家的,我请你尝尝,好吗?(好)什么味道?
生:有点甜,我觉得这秋天也是甜甜的,秋天真是一个甜蜜的季节。
生:秋天到了,天气渐渐地凉了,(真是金风——)金风送爽,天朗气清,秋色宜人。
农田里棉花白了,稻子黄了,高粱红了;果树上结满了苹果和梨;大雁都向南方飞去,小松鼠急着把松树的果子往洞里塞;树叶也慢慢地落下来了。
师:你说的就是一篇很美的散文!你觉得呢?(憨厚地笑了笑,很可爱)小朋友们,你们看!大雁排着整齐的队伍要飞到南方去了,它们一边飞呀,一边低下头对小朋友们说——
生:再见了,我的朋友!我会想念你们的!
生:明年的春天我还会回来的,你们一定要等我哟!
师:多感人的话语啊!这就叫“雁过留声”,那么,你不想对大雁说句话吗?
生:大雁,你在冬天里不要冻着,祝你们身体健康,天天快乐!
生:大雁,祝你们一路平安!
师:我想大雁一定会带着你们美好的祝愿度过这个冬天!
生:我从这些树叶上找到了秋天,树叶都黄了。
(你看,满树的叶子都黄了,轻轻地飘下来,就像——)就像黄色的蝴蝶在飞舞。
(想象力多丰富呀!)我还用树叶拼成小鱼,虽然拼得不太好,但是我想表达一个意思:秋天对小鱼来说是个美好的季节。
我家那儿的市民广场上有一个水池,池里有很多小鱼,它们会用嘴啃一啃树叶,或者躲在树叶下面,特别好玩!(是啊,秋天的小鱼多么——)多么可爱,多么快活!(掌声)
生:秋天到了,大雁飞到南方去了,枫叶红了,苹果熟了,从树上掉了下来。
(苹果是从树上掉下来的吗?还是果农——)是果农从树上摘下来的。
(你看,你画的苹果又红又大,果农一边摘,一边说——)今年真是一个丰收的好季节!
片段2:
师:小朋友们都生活在城市里,其实,田野里的秋天是最迷人的!想不想去看一看呀?(播放田野风光)欣赏了这个影片,我想到了一个字,(板书:秋)我想请教一下小朋友们,这个“秋”为什么要这样写?
生:因为这个“火”表示叶子全都红了,这个“禾”表示农田里的庄稼都成熟了。
生:因为现在上的课就是“找秋天”,所以马老师写的是“秋”。
(你是这样想的,真会联系!)(众笑)
生:因为那个“火”是枫叶的颜色,它代表秋天的一半;那个“禾”是禾苗黄了,表示秋天的另一半,两个合起来就表示秋天的意思。
(你可真了不起!这就是“说文解字”啊!不过,我想帮你纠正一下,“禾”在这里应该是庄稼都成熟了)
师:秋天是个收获的季节,是个红红火火的季节,这个“秋”字包含着多少意思呀!中国的汉字多有魅力呀!好!此时此刻,小朋友们就站在田野里,你打心眼里想说——
生:秋天真美丽啊!
生:秋天在每一个地方都美!(掌声)
生:秋天是一个五彩的季节!
生:秋天像一幅美丽的图画!
师:多富有诗意的语言啊!我们再也忍不住了,大声地喊了起来——
生:秋天,我欢迎你!(掌声)
生:秋天,我爱你!(掌声)
师:每一句话都透出小朋友们的真情实感!今天,我和小朋友们畅谈,想起了一位老人的话:“天地阅览室,万物皆读书。
”我们从大自然中学到的东西还真不少呢!
片段3:
生:我在画上写着:秋天来了,有火红的枫叶,有金黄的稻谷,有雪白的棉花……秋天真美啊!我爱秋天!(掌声)
生:我给自己的画编了一首诗,题目叫《秋季》:“金色丰收季,处处欢声语,三季没秋美,秋季最美丽!(掌声)(你写得不错哎!很有古诗的味道,你
最崇拜的诗人是谁?)李白!(那你叫“小李白”吧!)(掌声)生:马老师,我们还想歌唱秋天!(你们会唱秋天的歌吗?)会,把“春天在哪里”改一改就行了!(真了不起!你们都是作词家!)(生齐唱)秋天在哪里,秋天在哪里,秋天在那丰收的果园里。
这里有葡萄呀,这里有李子,还有那红通通的大苹果。
(掌声)啦啦啦,啦啦啦,秋天在这丰收的果园里,还有那红通通的大苹果!(掌声)(大家的掌声已经告诉你们,你们编得太精彩了!)在“找秋天”的课堂教学中,我更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他们在学习中会遇到哪些困难,会出现哪些情况,我应该怎样做等等,给各种不确定性的出现留下足够的空间,并把这些不可预测的事件作为课堂进一步展开的契机。
因为抓住了“你画的苹果那么新鲜,那么诱人!不想摘一个尝尝吗”,所以才会有“秋天真是一个甜蜜的季节”这样的体验与感悟;因为抓住了“小朋友们,你们看!大雁排着整齐的队伍要飞到南方去了,它们一边飞呀,一边低下头对小朋友们说”,“你不想对大雁说句话吗”,所以才会有“再见了,我的朋友!我会想念你们的”,“明年的春天我还会回来的,你们一定要等我哟”,“大雁,你在冬天里不要冻着,祝你们身体健康,天天快乐”,“大雁,祝你们一路平安”这样的善良与真情。
因为抓住了“此时此刻,小朋友们就站在田野里,你打心眼里想说”,所以才会有秋天“在每一个地方都美”,“秋天是一个五彩的季节”,“秋天,我欢迎你”,“秋天,我爱你”这样的情怀与热忱……这样的例子太多太多。
在这里,只有平等、民主和愉悦,没有谁会被无情打击。
在探讨“秋”字的涵义时,尽管那个孩子说:“因为现在上的课就是‘找秋天’,所以马老师写的是‘秋’。
”我还是去欣赏、呵护他。
我们在课堂上只有倾心地聆听学生的声音,只有把自己的生命与学生的心灵相融,才会不断地生成鲜活的教学资源,才会展开如此富有诗意的课堂图景……在这里,语文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的潜能的时空;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是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双手的怀抱;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而给予火把的是一个个具有启发性、挑战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