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避难场所制度大全

合集下载

学校应急避难场所制度

学校应急避难场所制度

一、制度背景为提高学校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保障师生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灾减灾救灾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二、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与建设1. 规划原则(1)以人为本:以师生生命财产安全为首要考虑因素,确保应急避难场所的安全性、可靠性。

(2)科学规划: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合理规划应急避难场所的布局,确保应急避难场所的合理性和实用性。

(3)就近布局:尽量在学校内部或周边规划应急避难场所,方便师生在紧急情况下迅速疏散。

(4)平灾结合:应急避难场所应具备平时作为学校活动场所和灾害发生时作为避难场所的双重功能。

2. 建设要求(1)应急避难场所应具备必要的生活设施,如饮用水、食物、厕所等。

(2)应急避难场所应设置明显的标识,便于师生识别。

(3)应急避难场所应配备应急物资,如急救包、手电筒、帐篷等。

(4)应急避难场所应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和维护,确保其安全可靠。

三、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与使用1. 管理机构学校成立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小组,负责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管理和使用。

2. 管理职责(1)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小组负责制定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

(2)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小组负责应急避难场所的日常维护和管理。

(3)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小组负责应急避难场所的物资储备和更新。

(4)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小组负责组织应急避难场所的演练和培训。

3. 使用规定(1)在发生突发事件时,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小组应立即启动应急避难场所,组织师生疏散。

(2)应急避难场所内,师生应服从管理,遵守纪律,保持秩序。

(3)应急避难场所内,师生应妥善保管个人物品,防止丢失和损坏。

(4)应急避难场所使用完毕后,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小组应立即进行清理和恢复。

四、应急避难场所的培训和演练1. 培训对象全校师生、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小组成员等。

2. 培训内容(1)应急避难场所的基本知识。

(2)应急避难场所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应急避难场所管理规章制度

应急避难场所管理规章制度

应急避难场所管理规章制度应急避难场所管理规章制度应急避难场所是指在突发事件发生时,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基本生活需求,由政府或其他组织提供的临时安置场所。

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规章制度是为了保障场所内人员的安全和秩序,确保应急避难场所的有效运作。

一、场所管理机构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机构应由政府或其他组织指定,负责场所的日常管理和应急处置工作。

管理机构应当设立管理人员,负责场所内的安全和秩序维护,以及应急处置工作的组织和协调。

二、场所管理制度1.入场管理:应急避难场所应当实行身份证明制度,对进入场所的人员进行登记和身份核查,确保场所内人员的安全和秩序。

2.安全管理:应急避难场所应当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对场所内的安全隐患进行排查和整改,确保场所内人员的安全。

3.卫生管理:应急避难场所应当制定卫生管理制度,对场所内的卫生状况进行监督和管理,确保场所内人员的健康。

4.食品管理:应急避难场所应当制定食品管理制度,对场所内的食品安全进行监督和管理,确保场所内人员的饮食安全。

5.医疗救护:应急避难场所应当配备必要的医疗设备和药品,设立医疗救护点,对场所内的人员进行医疗救护。

6.应急处置:应急避难场所应当制定应急处置预案,对突发事件进行及时处置,确保场所内人员的生命安全。

三、场所管理人员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人员应当经过专业培训和考核,具备应急处置和管理能力。

管理人员应当严格遵守场所管理制度,确保场所内人员的安全和秩序。

四、场所内人员场所内人员应当遵守场所管理制度,保持场所内的安全和秩序。

在场所内,人员应当互相尊重,遵守公共秩序,不得进行任何违法犯罪活动。

五、场所的退出当突发事件得到有效控制后,应急避难场所应当及时组织人员有序退出。

退出时,应当进行身份核查和登记,确保场所内人员的安全。

六、场所的维护应急避难场所应当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场所设施的完好和安全。

同时,应当加强场所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应急意识和自救能力。

应急避险场所 管理制度

应急避险场所  管理制度

应急避险场所管理制度一、总则1.1 为了加强应急避险场所的管理,提高人员疏散和逃生效率,保障人员生命财产安全,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制定本管理制度。

1.2 本管理制度适用于所有涉及应急避险场所的管理工作,包括但不限于学校、企业、商场、公共场所等。

1.3 应急避险场所负责人应当按照本管理制度的要求,加强对场所的规范化管理,建立健全应急预案,进行定期演练和检查,确保人员在发生紧急情况时能够迅速疏散和逃生。

二、应急预案的制定2.1 应急避险场所负责人应当组织相关部门和人员,制定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1)应急疏散通道和安全出口设置图纸;(2)不同紧急情况下人员疏散和逃生的具体措施和步骤;(3)疏散逃生演练的时间、地点和内容;(4)应急通讯设备和救援装备的配置和使用方法。

2.2 应急预案必须经过场所负责人审批后方可实施。

审批流程应透明公开,确保应急预案的合法有效性。

2.3 应急预案要进行定期修订和更新,确保其与场所实际情况相符合。

三、应急演练的实施3.1 应急避险场所负责人应当组织定期应急演练,包括全员参与的模拟疏散逃生演练和应急预案的实际执行演练。

3.2 应急演练应当在非工作日或非繁忙时段进行,避免影响场所正常运营。

3.3 应急演练应当由专业机构或人员进行指导和评估,确保演练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3.4 应急演练的结果应当进行记录和总结,及时发现问题和改进措施。

四、应急通讯与救援设备的配置4.1 应急避险场所应当配备应急通讯设备,包括但不限于应急广播、应急电话等,以便在紧急情况下及时进行信息传递和指导。

4.2 应急避险场所应当配备必要的救援装备,包括灭火器、应急照明等,以便及时进行自救和互救。

4.3 应急避险场所负责人应当对应急通讯与救援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转。

五、场所安全出口和疏散通道的管理5.1 应急避险场所的安全出口和疏散通道必须保持畅通无阻,标志清晰明确,不得被占用或堵塞。

应急避难场所规章制度汇编

应急避难场所规章制度汇编

应急避难场所规章制度汇编一、目的和范围为了加强应急避难场所管理,确保在突发事件中能够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特制定本规章制度。

本规章制度适用于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管理和使用等方面。

二、基本原则1.安全第一2.依法管理3.综合施策4.分级管理根据场所的重要性、容纳人数、设施设备等条件,将应急避难场所分为不同等级,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三、建设要求1.场所选址2.设施设备3.平面布局4.安全标识5.应急通讯四、管理措施1.管理责任由相关部门负责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明确责任人员。

2.安全检查定期对应急避难场所进行安全检查,发现问题立即整改。

3.人员培训4.疏散预案制定疏散预案,明确人员疏散的方式和路径,定期组织疏散演练。

5.灾害预警建立与气象、地震等部门的信息对接机制,及时获取灾害预警信息。

6.安全巡查对应急避难场所进行定期的安全巡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五、使用要求1.遵守规则在应急避难场所中的人员要遵守相关规章制度,服从管理。

2.维护设施个人和群众要爱惜应急避难场所的设施设备,做到维护完好。

3.排队等候在需要排队等候的情况下,要遵守秩序,不得争抢和推挤。

4.合理调配合理利用应急避难场所的资源,做到有序、公平分配。

六、附则1.对于严重违反规章制度的个人和单位,将给予相应的处罚和处理。

2.特定的应急避难场所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更为详细的管理措施。

3.应急避难场所的规章制度有重大调整或者修改时,应经相关部门和人民群众的意见认可后执行。

以上是对应急避难场所规章制度的一个简要汇编,希望能对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管理和使用等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

应急避难场所管理规章制度

应急避难场所管理规章制度

应急避难场所管理规章制度随着自然灾害和突发事故的频繁发生,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和管理日益重要。

为了确保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应急避难场所管理规章制度势在必行。

一、应急避难场所的分类和管理责任根据不同的应急情况,应急避难场所可以分为地震避难场所、台风避难场所、洪水避难场所等。

每个应急避难场所需要明确具体的管理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并建立健全管理机制,保证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二、应急避难场所的设施要求1. 基础设施:应急避难场所需要具备稳定的供电、供水和通讯设施,保证在灾害发生时的正常运行。

2. 安全设施:应急避难场所需要设置灭火器、疏散通道、应急照明等安全设施,确保人员的安全。

3. 生活设施:应急避难场所需要提供基本的生活设施,如食品、饮水、卫生间等,以满足人员在避难期间的基本需求。

三、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流程1. 避难场所的开启:当灾害发生时,责任人需要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开启避难场所,确保人员及时进入避难场所。

2. 人员管理:避难场所需要进行人员登记和身份核实,确保每个人都能够及时有效地获得帮助和救助。

3. 安全检查:避难场所需要定期进行安全检查,确保设施设备的正常运行和人员的安全。

4. 应急物资管理:避难场所需要储备足够的应急物资,如食品、水、医疗器械等,以应对灾害期间的需要。

5. 信息发布:避难场所需要及时发布灾害信息、救援指南等,让避难人员了解灾害情况和自救方法。

四、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要求1. 人员安全:应急避难场所管理责任单位要确保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严禁发生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 设施设备的维护:应急避难场所管理责任单位要定期对设施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确保其正常运行。

3. 应急预案的完善:应急避难场所管理责任单位要定期组织演练,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应对灾害的能力和水平。

4. 人员培训与演练:应急避难场所管理责任单位要定期组织人员培训和演练,提高人员的避险意识和自救能力。

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制度

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制度

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制度应急避难场所是指为应对突发事件,经规划、建设,具有应急避难生活服务设施,可供居民紧急疏散、临时生活的安全场所。

加强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与建设,是提高城市综合防灾潜力、减轻灾害影响、增强政府应急管理工作潜力的重要举措。

一、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与建设原则(一)以人为本。

以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准绳,充分思考市民居住环境和建筑状况,以及附近可用作避难场所场地的实际条件,建设安全、宜居城市。

(二)科学规划。

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作为城市防灾减灾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规划应当与城市总体规划相一致,并与城市总体规划同步实施。

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要合理制订近期规划与远期规划。

近期规划要适应当前防灾需要,远期规划要透过城市改造和发展,构成布局合理的应急避难场所体系。

(三)就近布局。

坚持就近就便原则,尽可能在居民区、校园、大型公用建筑等人群聚集的地区多安排应急避难场所,使市民可就近及时疏散。

(四)平灾结合。

应急避难场所应为具备多种功能的综合体,平时作为居民休闲、娱乐和健身的活动场所,配备救灾所需设施(设备)后,遇有地震、火灾、洪水等突发重大灾害时作为避难、避险使用,二者兼顾,互不矛盾。

(五)一所多用。

应急避难场所应具有抵御多灾种的特点,即在突发地震、火灾、水灾、战争等事件时均可作为避难场所。

但多灾种运用时,应思考具体灾害特点与避难需要的适用性,注意应急避难场所的区位环境、地质状况等因素的影响。

二、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思路根据国内外资料和经验,笔者对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提出如下设想:(一)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规模结合城市行政区划、人口分布、人口密度、建筑密度等特点以及居民疏散的要求,可将应急应急避难场所分为三级建设:一级应急避难场所为市级应急避难场所,一般规模在15万平方米以上,可容纳10万人(人均居住面积大于1、5平方米)以上。

为个性重大灾难来临时,灾前防灾、灾中应急避难、灾后重建家园和恢复城市生活秩序等减轻灾害的战略性应急避难场所;二级应急避难场所为区级应急避难场所,一般规模在1、5-5万平方米,可容纳1万人以上。

学校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制度

学校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制度

一、总则为保障学校师生在突发事件中的生命财产安全,提高学校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上级部门的指导意见,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二、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与建设1. 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1)以人为本,确保师生生命安全;(2)科学规划,合理布局;(3)就近就便,便于师生疏散;(4)平灾结合,平时作为公共活动场所。

2. 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应满足以下条件:(1)面积充足,能够容纳学校师生及邻近居民;(2)设施完善,包括供水、供电、卫生设施等;(3)交通便利,便于师生疏散。

三、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1. 应急避难场所的维护与管理由学校负责,具体责任人为学校校长。

2. 应急避难场所的标识、标志应清晰明了,便于师生识别。

3. 学校应定期对应急避难场所进行巡查,确保设施设备完好、安全。

4. 学校应定期开展应急避难场所的演练,提高师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四、应急避难场所的启用1. 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启用应急避难场所。

2. 启用应急避难场所时,学校应立即向当地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报告。

3. 学校应按照应急预案,有序组织师生疏散至应急避难场所。

4. 在应急避难场所内,学校应确保师生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并做好卫生防疫工作。

五、应急避难场所的关闭1. 当突发事件得到控制,应急避难场所内的师生可以安全疏散时,学校应立即关闭应急避难场所。

2. 关闭应急避难场所时,学校应做好善后工作,清理现场,恢复原状。

六、责任与奖惩1. 学校应建立健全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职责,确保制度落实。

2. 对在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3. 对违反本制度,造成不良后果的单位和个人,依法依规追究责任。

七、附则1. 本制度由学校校长办公会负责解释。

2.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应急避难场所制度汇编

应急避难场所制度汇编

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制度汇编应急避难场所管理规定1、遵循“属地管理、保证重点、服从指挥、有序集散”的原则,积极为受灾群众提供避难服务。

2、应急避难场所按照场地权属由业主单位负责应急避难场所的日常管理与维护,并接受所在地民政、地震部门的监督管理和业务指导,确保避难场所设施完好,灾时可正常使用。

3、根据邵武市应急避难场所启用预案,应急避难场所由市政府依据灾情程度宣布启动和关闭。

4、启用应急避难场所时,相关责任单位根据预案迅速做好灾民安置、物资供应、医疗救护、卫生防疫、治安和秩序维护,以及供电、供水、通讯等配套设施应急保障。

5、应急避难场所工作人员根据上级指令和任务分工接收安置避灾群众,做好救灾物品管理发放,为灾民提供食宿等基本生活保障。

6、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破坏、侵占或挪用地震应急设施设备。

应急避难场所管理人员职责1、热爱防灾减灾、抗灾救灾工作,全心全意为避灾避险群众提供耐心细致、热情周到的服务。

2、每月定期检查避难场所设施,加强日常维护管理,保证重要应急设施处于良好状态。

3、引导鼓励避灾群众弘扬团结友爱精神,互帮互助,自强自立,共度难关。

4、做好避灾群众的登记统计和接待安置工作,安排其食宿,指导其做好应急避难场所的清洁卫生和设施用具的规范摆放。

5、加强与避灾群众的交流和沟通,掌握其思想动态和健康状况,防止意外事件发生,确保应急避难场所安全稳定。

6、加强应急避难场所食品和用品的管理和维护,及时做好发放和补充工作。

避灾人员守则严格遵规守纪讲究文明礼貌听从统一安排维护良好秩序提倡团结互助自觉帮老扶幼爱护公共财物防止损坏丢失维护公共环境保持卫生整洁严格食品安全预防疾病发生应急避难场所指挥部组织架构指挥部负责领导、指挥应急避难场所各项工作。

Welcome To Download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精品资料。

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制度牌

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制度牌

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制度牌一、总则为了有效管理应急避难场所,保障人员生命财产安全,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应急避难场所的定义应急避难场所是指突发事件发生时,为避难人员提供临时庇护和基本生活保障的场所。

应急避难场所包括但不限于学校、体育馆、公共建筑等。

三、应急避难场所管理机构1. 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机构为政府部门或者由政府委托的管理机构。

2. 管理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应急避难场所管理组织架构,明确工作职责和权限。

3. 管理机构应当配备专业的管理人员,定期进行培训,提高应急避难场所管理能力。

四、应急避难场所的基本要求1. 应急避难场所应当符合国家建筑、消防、安全等相关标准,保证安全性和舒适性。

2. 应急避难场所应当配备必要的设施和物资,包括但不限于食品、饮用水、医疗物资、卫生设施等。

3. 应急避难场所应当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和维护,确保设施设备完好。

五、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制度1. 应急避难场所应当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包括应急预案、人员管理、物资管理、安全管理等方面。

2. 应急避难场所应当制定明确的人员管理制度,包括避难人员的登记、安置、生活保障等。

3. 应急避难场所应当制定完善的物资管理制度,包括物资的储备、使用、更新等。

4. 应急避难场所应当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包括安全巡查、安全隐患治理、应急处置等。

六、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1. 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机构应当组织定期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2. 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机构应当配备专业的值班人员,24小时值班,及时响应突发事件。

3. 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机构应当建立应急通讯机制,与相关部门保持密切联系,及时沟通协调。

4. 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机构应当建立健全的监督检查机制,确保管理制度的执行。

七、应急避难场所的宣传教育1. 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机构应当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众对应急避难场所的认识和了解。

2. 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机构应当定期开展应急知识培训,提高避难人员的自救互救能力。

应急避难场所运行管理制度

应急避难场所运行管理制度

应急避难场所运行管理制度一、应急避难场所管理机构1、设立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委员会,由地方政府设置,组织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管理和运行。

2、成立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办公室,负责日常管理工作的组织和协调。

二、应急避难场所的确定和建设1、根据各类灾害的不同特点和应急避难场所的需求,确定应急避难场所的位置和数量。

2、建设符合应急避难场所要求的场所设施,包括住宿设施、生活设施、医疗设施等。

三、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规定1、建立避难场所管理人员、工作人员和受避难群众的责任制度。

2、制定避难场所的开放条件和关闭条件。

3、建立有序疏散和安置制度。

四、应急避难场所的物资管理1、建立应急避难场所物资储备制度,确保储备物资的充足和更新。

2、对物资的采购、储存、保管和使用进行规范管理。

3、定期检查和维护物资设施的完好性。

五、应急避难场所的安全管理1、制定应急避难场所的安全制度和相关规定。

2、确保避难场所的防火、防爆、防震等安全设施完好,进行定期维护和检查。

3、制定应急预案,建立应急演练制度,确保在发生灾害时能够及时、有效地保障受避难人员的安全。

六、应急避难场所的卫生管理1、每日进行卫生清洁,确保环境整洁卫生。

2、定期进行卫生消毒,防止疾病传播。

3、建立健康档案管理制度,保障受避难群众的身体健康。

七、应急避难场所的信息管理1、建立受避难人员登记和信息管理制度。

2、建立应急避难场所的信息发布制度,及时发布避难场所的开放信息、物资使用情况以及应对灾害的指导信息。

八、应急避难场所的社会参与1、积极发挥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的作用,参与避难场所的管理和服务工作。

2、开展避难场所的社会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应急避难意识和能力。

九、应急避难场所的监督检查1、建立应急避难场所的日常监督检查制度,确保避难场所的管理规范和服务质量。

2、定期进行应急避难场所的安全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

以上就是应急避难场所运行管理制度的详细介绍,可以看出,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工作十分重要,它关系到受灾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工作制度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工作制度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工作制度一、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提高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确保地震发生时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工作制度遵循以人为本、公共安全、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科学管理的作用。

第三条本制度适用于全国范围内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和管理。

二、建设和规划第四条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应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和防震减灾规划进行,充分考虑地形地貌、人口密度、交通便利、基础设施等因素,确保避难场所的数量、规模和分布合理。

第五条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应符合国家标准《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施》(GB21734—2008)和《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要求》(DB35/T1488-2015),确保建设质量。

第六条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应配备必要的生活保障设施、医疗救护设施、应急通信设施、安全保障设施等,并根据实际需要配备防震、防火、防毒、防爆等特殊设施。

三、日常管理第七条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日常管理工作由所在地政府负责,相关部门共同参与。

第八条日常管理应做好以下工作:(一)定期检查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基础设施和设备,确保其完好有效;(二)定期组织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演练,提高避难场所的启用效率;(三)建立健全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信息管理系统,确保信息的及时、准确、完整;(四)宣传普及防震减灾知识,提高人民群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五)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作,确保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顺利运行。

四、应急启用第九条当地震预警信息发布或者地震发生后,所在地政府应立即启动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组织开展避难疏散工作。

第十条应急启用应做好以下工作:(一)对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进行安全性检查,确保避难场所的安全;(二)设立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疏散安置指挥部,统一指挥和协调避难场所的工作;(三)对进入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群众进行登记(发卡),确保避难场所内的人员数量和身份信息清楚;(四)组织救援队伍和志愿者参与避难场所的救援和服务工作;(五)保障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水、电、气等基础设施正常运行;(六)根据实际情况,实行严格的治安管理,确保避难场所的秩序稳定。

安全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制度

安全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制度

一、总则为加强应急避难场所管理,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二、应急避难场所的定义应急避难场所是指为应对地震、洪水、火灾等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经规划、建设,具有应急避难生活服务设施,可供居民紧急疏散、临时生活的安全场所。

三、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与建设1. 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1)统筹规划,合理布局;(2)因地制宜,确保安全;(3)平灾结合,综合利用;(4)分级管理,分级负责。

2. 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应满足以下要求:(1)场址选择应避开地震断裂带、滑坡、泥石流等危险地段;(2)场地面积应满足应急避难人数需求;(3)应急避难场所应具备基本的生活服务设施,如供水、供电、卫生、医疗等;(4)应急避难场所应设置明显的标识和指示牌。

四、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1. 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实行属地管理原则,由所在地人民政府负责。

2. 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部门应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明确管理职责,确保场所的正常运行。

3. 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部门应定期对场所进行巡查、维护,确保设施设备完好、功能正常。

4. 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部门应加强对场所的宣传教育,提高居民的应急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五、应急避难场所的使用1. 应急避难场所的使用应遵循以下原则:(1)确保安全,防止拥挤;(2)优先保障老、弱、病、残、孕等特殊人群;(3)遵守场所管理规定,维护公共秩序。

2. 在应急情况下,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部门应按照应急预案,及时组织居民疏散、安置。

六、应急避难场所的保障措施1. 保障资金:各级政府应加大对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维护的投入,确保场所的正常运行。

2. 保障物资:应急避难场所应储备必要的应急物资,如食品、药品、帐篷等。

3. 保障人员: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部门应配备必要的管理人员,确保场所的有序管理。

七、附则1.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应急避难点各项规章制度

应急避难点各项规章制度

应急避难点各项规章制度一、应急避难点的设置1. 应急避难点的设置要考虑灾害风险和人口密集程度,并在容易受灾地区或者人口聚集较多的地方设立。

2. 应急避难点应具备一定的防灾防震能力,建筑结构稳固,设施完备,通风排气顺畅。

3. 应急避难点应具备基本的生活保障设施,包括食品、饮用水、医疗器械、卫生间等。

二、应急避难点的管理1. 应急避难点应有专门的管理人员负责日常管理和协调组织,确保应急物资的储备和更新。

2. 应急避难点应定期进行消防演练和应急演练,提高管理人员和受灾群众的避险意识和自救能力。

3. 应急避难点管理人员要及时掌握灾害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指导人员疏散和避难,保障人员生命安全。

三、应急避难点的规章制度1. 入住规定:应急避难点应规定具体的入住条件,受灾群众需经过体温检测和登记注册,接受安全检查后方可入住。

2. 保密规定:应急避难点对受灾群众的相关信息要做到严格保密,不得擅自外传或利用。

3. 行为规范:应急避难点规定受灾群众需遵守相关管理规定,不得在场内吸烟、酗酒、打架斗殴等行为,保持场内秩序。

4. 消防安全:应急避难点规定必须严格遵守消防安全规定,不得私自使用明火,严禁燃放烟火爆竹。

5. 生活保障:应急避难点规定必须提供足够的食品、饮用水、卫生用品等生活必需品,保障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

6. 医疗救助:应急避难点规定应设置医疗卫生服务站,配备医疗器械和急救药品,为受灾群众提供医疗救助。

四、应急避难点的应急预案1. 应急预案制定:应急避难点应建立详细的应急预案,包括灾害事件的类型、应急处置措施、人员疏散方案等内容。

2. 应急演练:应急避难点应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检验预案的完善性和可行性,提高管理人员和受灾群众的避险意识和自救能力。

3. 应急物资储备:应急避难点应储备足够的食品、饮用水、医疗器械等生活必需品,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需求。

4. 沟通联络:应急避难点应建立有效的沟通联络机制,与相关部门保持密切联系,协调处理灾害事件,保障受灾群众生命安全。

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制度

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制度

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制度首先,应急避难场所的选择和分配应该按照科学的原则进行。

需要考虑到场所的容纳能力、结构安全性、通风条件、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尽量选择宽敞、安全、便捷的场所,保证人员的基本生活需求。

同时,应根据受灾情况以及受灾人口的实际需求,合理分配避难场所,避免出现拥挤或资源浪费的情况。

其次,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应具备专业性。

应指定专门的管理人员负责避难场所的运营管理。

管理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应急管理知识和经验,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应对。

管理人员需要实施24小时巡查制度,确保场所的安全和秩序。

同时,还需要制定详细的管理规定,包括场所进出、宿舍分配、食品供应、疾病防控、卫生保洁等方面的具体要求,确保避难场所内的秩序和安全。

第三,应急避难场所的设施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

在选择避难场所时,需要考虑到供水供电、通风条件、卫生设施等方面的条件,确保受灾群众在避难场所内有基本的生活保障。

同时,还需要配备应急设备,包括灭火器、应急电源、应急照明等,以提供基本的应急保障。

在日常管理中,还需要定期检查设施设备的功能性和完好性,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正常使用。

最后,应急避难场所的信息管理也是重要的一环。

在突发事件发生时,需要迅速了解避难场所的使用情况和受灾群众的基本情况,以便进行合理的资源调配和救援安排。

因此,需要建立避难场所和受灾人员信息的管理系统,确保信息的实时更新和可靠性。

综上所述,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制度是为了保障受灾群众在突发事件中的安全和基本生活需求。

这个制度需要考虑到场所选择和分配、管理专业化、设施设备的条件、信息管理等方面的要求,确保能够提供有效的应急保障和救援。

只有健全的管理制度,才能在突发事件中发挥应急避难场所的作用,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应急避难场所和救援资源管理制度

应急避难场所和救援资源管理制度

应急避难场所和救援资源管理制度应急避难场所和救援资源的有效管理对于灾害预防和应对工作至关重要。

为了保障公众的安全和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建立一套科学、高效的管理制度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围绕应急避难场所和救援资源管理制度展开讨论,介绍其重要性和具体内容。

一、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制度为了应对不同类型的灾害,社会上建设了一系列的应急避难场所,如避难所、安全岛等等,这些场所在发生突发灾害时提供安全的环境和基本生活保障。

然而,如何科学而有效地管理这些避难场所,使其在灾害发生时发挥最大的作用,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1. 避难场所的选择和布局避难场所的选择和布局是应急管理的重要环节。

应根据地理位置、环境条件、容纳能力等因素进行合理选择,并确保避难场所之间的分布均匀。

此外,避难场所的建设应符合相应的安全标准,确保其能够在灾害来临时提供可靠的保护。

2. 避难场所的设施和储备避难场所应配备饮用水、食品、药品、医疗器械等基本生活物资,以及应急照明、通信设备等设施。

这些设施和储备应定期检查、更新,确保其完好可用。

3. 避难场所的管理和维护避难场所的日常管理和维护是保障其功能的关键。

应建立避难场所管理团队,制定详细的管理规范和操作流程,负责场所的巡查、清理、消毒等工作。

同时,要加强对避难场所的定期演练,提高人员应对灾害的应急能力。

二、救援资源管理制度救援资源的高效调配和利用对于救援工作的成效至关重要。

合理的救援资源管理制度能够保证在灾害发生时能够快速响应,提供及时有效的救助。

1. 救援资源的储备和建设救援资源的储备和建设应根据灾害类型和地区特点进行合理规划。

包括但不限于救援人员、救援设备、救援车辆等各类资源的储备和配置。

储备的资源应保持完好并处于可随时调用的状态。

2. 救援资源的调度和协调救援资源的调度和协调是保证救援行动顺利进行的关键环节。

应建立统一的指挥调度中心,负责对各类救援资源进行有效分配和协调。

同时,要加强与相关部门和组织的沟通和合作,形成救援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

应急避难场所制度大全

应急避难场所制度大全

应急避难场所制度大全
应急避难场所制度大全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1. 应急避难场所的选址和建设:应急避难场所的选址应尽量远离危险区域,且交通便利。

建筑材料应符合相关安全标准,确保场所的抗灾能力。

此外,应急避难场所的平面布局应合理,设置足够数量和规格的避难设备和生活物资,以满足应急需求。

2. 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制定应急避难场所管理规章制度,明确场所的设置标准和建设要求。

同时,对应急避难场所进行实时监控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转。

3. 应急避难场所的使用:制定应急避难场所启用预案,明确启用条件、程序和方法。

在紧急事件发生时,按照预案快速启用应急避难场所,并妥善安置受灾人员。

4. 应急避难场所的撤离:一旦灾害得到有效控制,应按照预案组织应急避难场所内的人员有序撤离。

撤离过程中要确保人员安全,避免发生意外。

5. 应急避难场所的善后工作:灾害结束后,对应急避难场所进行清理和修缮,恢复其原有功能。

同时,对受灾人员进行安抚和救助,确保其生活恢复正常。

学校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制度范本

学校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制度范本

一、总则为了保障学校师生在突发事件中的生命安全,提高学校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和《学校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校所有校园内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和使用。

三、应急避难场所设置1. 应急避难场所应设置在学校相对安全、交通便利、便于师生疏散的区域。

2. 应急避难场所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1)面积充足,能够容纳一定数量的师生;(2)设施完善,具备必要的照明、通风、排水等条件;(3)周边环境安全,远离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危险品;(4)交通便利,便于师生疏散。

四、应急避难场所管理1. 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由学校安全管理部门负责。

2. 学校应定期对应急避难场所进行巡查和维护,确保场所设施完好、功能正常。

3. 学校应建立健全应急避难场所的标识系统,明确应急避难场所的位置、功能和使用方法。

4. 学校应制定应急避难场所的使用预案,明确应急避难场所的使用流程、职责分工等。

五、应急避难场所使用1. 学校在发生突发事件时,应根据应急预案,组织师生有序进入应急避难场所。

2. 进入应急避难场所的师生应服从现场指挥,保持安静、有序,避免拥挤和踩踏事故。

3. 学校应确保应急避难场所内的物资供应,包括食物、饮用水、医疗用品等。

4. 学校应密切关注应急避难场所内的师生情况,及时处理突发状况。

六、应急避难场所恢复1. 突发事件解除后,学校应组织师生有序撤离应急避难场所。

2. 学校应组织对应急避难场所进行清理和消毒,确保场所安全。

3. 学校应总结应急避难场所的使用经验,不断完善应急预案。

七、附则1. 本制度由学校安全管理部门负责解释。

2.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八、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制度1. 应急避难场所标识管理:学校应在应急避难场所明显位置设置标识,标识内容包括场所名称、功能、使用方法等。

2. 应急避难场所物资管理:学校应定期检查应急避难场所内的物资,确保物资充足、完好。

学校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制度范本

学校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制度范本

一、总则为提高学校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保障师生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学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校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管理、使用和维护。

三、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与建设1. 应急避难场所的选址应考虑以下因素:交通便利、环境安全、设施完善、空间宽敞等。

2. 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1)以人为本,确保师生生命财产安全;(2)科学规划,与学校总体发展规划相协调;(3)就近布局,方便师生紧急疏散;(4)功能完善,满足应急避难和生活需求。

3. 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内容包括:(1)应急物资储备室;(2)临时住宿区;(3)临时卫生设施;(4)应急指挥中心;(5)应急广播系统;(6)应急照明设施。

四、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1. 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部门应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明确管理职责,确保应急避难场所的正常运行。

2. 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人员应定期对场所进行检查,确保设施设备完好,应急物资充足。

3. 应急避难场所的应急物资储备应按照国家规定和学校实际情况进行,并定期进行更新。

4. 应急避难场所的使用应遵循以下原则:(1)有序疏散,确保师生安全;(2)合理分配,满足基本生活需求;(3)加强管理,维护场所秩序。

五、应急避难场所的使用1. 发生突发事件时,学校应急指挥中心应立即启动应急避难场所应急预案,组织师生有序疏散。

2. 疏散过程中,学校应急管理人员应引导师生按照指定路线进入应急避难场所。

3. 进入应急避难场所后,师生应听从管理人员指挥,保持秩序,共同应对突发事件。

4. 应急避难场所内的生活物资供应、卫生设施使用等,应按照规定进行管理和调配。

六、应急避难场所的维护1. 应急避难场所的维护部门应定期对场所进行保养,确保设施设备正常运行。

2. 应急避难场所的维护人员应熟悉应急避难场所的设施设备,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应对。

3. 学校应定期对应急避难场所进行演练,提高师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应急避难场所管理规章制度

应急避难场所管理规章制度

应急避难场所管理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有效管理和利用应急避难场所,保障人员的安全和生活需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及其实施细则和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本规章制度适用于全市各类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工作。

第三条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工作应当遵循“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科学决策、协同应对、公众参与”的原则。

第四条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工作主要任务包括场所的建设、维护和管理,安全设施的设置和维修,以及应急事件时的人员疏散和救援工作。

第二章应急避难场所的分类和管理第五条应急避难场所根据不同性质和用途,可以分为公共应急避难场所和单位自建应急避难场所两类。

第六条公共应急避难场所是指由政府或相关单位建设的供市民集中避难的场所,包括地下避难所、应急避难点等。

第七条单位自建应急避难场所是指各类企事业单位自行建设的供本单位人员疏散避难的场所,包括避难室、安全疏散通道等。

第八条应急避难场所管理主管部门应当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规范场所的使用和管理。

第九条应急避难场所管理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对场所进行巡查和检查,确保设施的完好和安全。

第十条违反规定擅自改变应急避难场所用途或破坏设施的单位或个人,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三章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和维护第十一条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应当符合相关建设标准和规范,保证场所的安全性和适用性。

第十二条应急避难场所应当设置必要的安全设施,包括消防设施、应急通讯设备、应急灯具等。

第十三条应急避难场所应当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和维护,及时处理设施的故障和损坏。

第十四条应急避难场所管理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场所管理制度,确保场所的安全和有效利用。

第十五条违反规定擅自拆除或损坏应急避难场所设施的单位或个人,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四章应急事件时的人员疏散和救援第十六条应急避难场所管理主管部门应当定期组织人员进行应急演练,熟悉疏散和救援程序。

第十七条在发生应急事件时,应急避难场所管理主管部门应当按照相应的应急预案组织人员疏散和救援工作。

公司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制度

公司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制度

一、目的为保障公司员工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的人身安全和生命财产,提高公司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公司总部及下属各分支机构、项目部的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工作。

三、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与建设1. 应急避难场所的选址应遵循以下原则:(1)交通便利,便于员工疏散;(2)安全可靠,避开易受灾害影响的区域;(3)场地宽敞,具备必要的设施设备;(4)环境舒适,符合员工生活需求。

2. 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应满足以下要求:(1)应急避难场所应具备足够的容纳人数,确保员工安全疏散;(2)场所内应配备必要的食品、饮用水、医疗急救设备等物资;(3)场所内应设置应急广播、照明、通风等设施;(4)场所内应设置应急指挥中心,负责应急管理工作。

四、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1. 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人员应定期对场所进行巡查,确保场所内的设施设备完好,物资充足。

2. 应急避难场所的物资储备应遵循以下原则:(1)储备充足,确保应急需求;(2)定期检查,及时补充损耗物资;(3)物资种类齐全,满足应急需求。

3. 应急避难场所的演练与培训:(1)公司应定期组织应急避难场所的演练,提高员工的应急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2)公司应定期对管理人员和员工进行应急培训,确保其掌握应急知识和技能。

五、应急避难场所的启用1. 当公司发生突发事件,需要启用应急避难场所时,应急指挥中心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员工疏散至应急避难场所。

2. 应急避难场所启用后,管理人员应按照应急预案要求,做好以下工作:(1)组织员工进行应急安置;(2)确保应急物资供应;(3)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情况;(4)协助政府相关部门开展救援工作。

六、应急避难场所的恢复1. 应急避难场所启用结束后,管理人员应组织员工有序撤离,恢复正常工作秩序。

2. 应急避难场所的设施设备、物资等应进行清点、维护,确保下次应急需要时能够正常使用。

七、附则1. 本制度由公司应急管理部门负责解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制度汇编
应急避难场所管理规定
1、遵循“属地管理、保证重点、服从指挥、有序集散”的原则,积极为受灾群众提供避难服务。

2、应急避难场所按照场地权属由业主单位负责应急避难场所的日常管理与维护,并接受所在地民政、地震部门的监督管理和业务指导,确保避难场所设施完好,灾时可正常使用。

3、根据邵武市应急避难场所启用预案,应急避难场所由市政府依据灾情程度宣布启动和关闭。

4、启用应急避难场所时,相关责任单位根据预案迅速做好灾民安置、物资供应、医疗救护、卫生防疫、治安和秩序维护,以及供电、供水、通讯等配套设施应急保障。

5、应急避难场所工作人员根据上级指令和任务分工接收安置避灾群众,做好救灾物品管理发放,为灾民提供食宿等基本生活保障。

6、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破坏、侵占或挪用地震应急设施设备。

应急避难场所管理人员职责
1、热爱防灾减灾、抗灾救灾工作,全心全意为避灾避险群众提供耐心细致、热情周到的服务。

2、每月定期检查避难场所设施,加强日常维护管理,保证重要应急设施处于良好状态。

3、引导鼓励避灾群众弘扬团结友爱精神,互帮互助,自强自立,共度难关。

4、做好避灾群众的登记统计和接待安置工作,安排其食宿,指导其做好应急避难场所的清洁卫生和设施用具的规范摆放。

5、加强与避灾群众的交流和沟通,掌握其思想动态和健康状况,防止意外事件发生,确保应急避难场所安全稳定。

6、加强应急避难场所食品和用品的管理和维护,及时做好发放和补充工作。

避灾人员守则
严格遵规守纪讲究文明礼貌
听从统一安排维护良好秩序
提倡团结互助自觉帮老扶幼
爱护公共财物防止损坏丢失
维护公共环境保持卫生整洁
严格食品安全预防疾病发生
应急避难场所指挥部组织架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