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识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课本梳理
需了解的知识:1.中外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改革类型概述。
改革的形式多种多样。
从改革的程度看,—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从改革的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
从改革的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在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的改革类型主要有三种:一是确立封建制度的改革,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促使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转变;二是封建统治政策的调整,如北宋中期的王安石变法,19世纪后半期的洋务运动。
都是地主阶级为挽救统治危机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运动;对于中外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九场改革,虽发生在不同国度、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背景,性质各异,结果千差万别,体现出历史发展的多样性。
但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型:①本社会内部调整统治政策、富国强兵的改革,如王安石变法、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等。
②促进新旧社会制度转变的改革,如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欧洲宗教改革、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戊戌变法等等。
2.对社会改革应持的正确看法与评价。
(1)我们要把各种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去加以评价。
应该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要求,再看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者违背了这一历史要求,它对社会历史发展到底起了什么作用。
据此,对改革作出基本的肯定或否定。
(2)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一要看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二看改革是否被中断。
即看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不能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而要看这一改革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否得到维持。
(3)所有改革无一例外都是在新旧势力激烈冲突和斗争的背景下展开,改革过程中,陈旧观念受到猛烈冲击,旧势力的利益受到影响,新旧势力之间的矛盾冲突甚至会演变成生死较量,改革者必须以大无畏的勇气战胜困难,才能完成改革。
1、古今中外历史上重大改革
三、对改革的认识 实质: 对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 实质: 对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 目的: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维护统治。 目的: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维护统治。 作用: 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顺应人民愿望, 作用: 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顺应人民愿望, 因此推动着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 因此推动着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 复杂性: 复杂性: 改革涉及某些人的特权和私利, 改革涉及某些人的特权和私利,因此改革是会有阻力 的,充满了尖锐斗争。 充满了尖锐斗争。
古今中外历史上重大改革 欲知大道 必先为史
一、人类社会演进的重要方式 改革: 改革: 国家和政府主动采用的一种自上而下的和平的方式; 国家和政府主动采用的一种自上而下的和平的方式; 是为了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 是为了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 革命: 革命: 由群众发动的自下而上的暴力方式; 由群众发动的自下而上的暴力方式; 是推翻旧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社会制度。 是推翻旧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社会制度。
二、古今中外历史上重大改革: 古今中外历史上重大改革: 走向民主: 走向民主: 梭伦改革 埃及阿里改革 自强御侮 : 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 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 富国强兵 : 思想解放:欧洲宗教改革\ 思想解放:欧洲宗教改革\戊戌变法 社会转型:俄国农奴制改革\ 社会转型:俄国农奴制改革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 看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 看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 根本原因
•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 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 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 两方面去分析; 两方面去分析; •看改革者是否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看改革者是否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看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看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看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看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中外近现代史上的重大改革
改革影响
缓解了美国的经济危机, 稳定了社会秩序,开创了 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03
中外近现代史上重大改革 的比较与启示
改革背景的比较
政治环境
中外近现代史上的重大改革多发生在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时期,如中国的戊戌变法和清 末新政,以及西方的工业革命和罗斯福新政。这些改革都是在国家面临危机或转型时发
生的。
避免重蹈覆辙
通过研究历史上的改革,可以避 免重蹈覆辙,减少改革中可能出 现的失误。
优化改革方案
借鉴历史上的成功案例,可以优 化当代的改革方案,提高改革成 功的概率。
为民族复兴提供启示
激发民族自豪感
中外近现代史上的重大改革是民族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为 当代民族复兴提供启示。
坚定民族自信
通过了解历史上的改革,可以增强民族自信心,为民族复兴提供 精神支持。
详细描述
戊戌变法发生在1898年,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为代表,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推动中 国的现代化进程。然而,由于保守势力的反对和慈禧太后的干预,戊戌变法仅持续了103天,未能实 现其改革目标。
辛亥革命
总结词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革命运动, 旨在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实现国家的现代化。
详细描述
辛亥革命发生在1911年,以孙中山等人为代表,通过革命手 段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 的政治现代化进程,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传播和民族经济的发 展。
新文化运动
总结词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 文化改革运动,旨在通过引进西方文化 和思想,推动中国的思想现代化和文化 进步。
经济基础
中外改革者在经济方面面临的挑战也各不相同。例如,中国的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是在 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发生的,而西方的工业革命则是工业生产方
十、专题六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专题六、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专题解读:改革是对原有生产关系进行局部或者根本性调整,使调整后的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更好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改革开放作为新中国最富有成效的改革,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使中国走向世界的强大助推器,而且与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和苏俄的列宁新经济政策并称为20世纪的三次伟大改革,推动了整个世界历史的发展。
考点点击: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影响;北魏孝文帝改革;查理马特改革促进西欧封建等级制度形成;大化改新的基本内容;十一届三中全会;我国的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邓小平理论和邓小平像;改革开放以来民主法制建设的重大进展。
一、知识梳理:二、归类改革(一)按时间划分:1、古代史:秦国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日本大化改新、西欧查理·马特改革等2、近代史:日本明治维新、俄国农奴制改革、中国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3、现代史:苏俄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中国的改革开放、前苏联和东欧国家改革等(二)按性质划分:1、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有: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洋务运动、大化改新、查理·马特改革等2、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有:戊戌变法、日本明治维新、1861俄国农奴制改革、美国罗斯福新政等3、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有:中国的改革开放、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前苏联的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以匈牙利改革为代表的东欧改革(三)按结果影响划分:1、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并取得成功的改革:商鞅变法、日本大化改新——由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明治维新、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由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2、未能取得成功的改革:中国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前苏联的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东欧国家改革等3、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调整并取得成效的:中国的改革开放、苏俄的新经济政策——保持社会主义制度不变美国罗斯福新政——资本主义制度的调整和巩固。
三、知识整合:★苏俄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中国改革开放: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三次改革。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总结
3、改革的原因与成败原因
改革的原因:包括根本原因(经济)、 主要原因、直接原因和外部环境。
改革成败的原因: ①是否适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②改革者自身的能力与实力; ③支持与反对者的力量对比; ④措施是否正确可行; ⑤国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等。总结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1、改革的类型
奴隶主阶级的改革:如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
封建性质的改革:一类是确立封建制度的改革,如商 鞅变法、孝文帝改革。另一类是巩固和挽救封建统治 的改革,如王安石变法、洋务运动、清末“新政”、 默罕默德·阿里改革。
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一类是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改 革,如日本明治维新、俄国农奴制改革、戊戌变法。 另一类是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的改革,如罗斯福新政、 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以摆脱苏联模式的弊端、发展 社会主义经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为目的,包括苏联 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中国的改革开放。
2、改革三特性
斗争性:改革派与保守派激烈斗争。 复杂性:改革将牵涉各方利益,协调各
方的利益分配,涉及面广,处理起来十 分复杂。 多样性:因不同国家具体国情不同,改 革也呈现出多样性。
中外历史重大改革专题
2,反映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 2007年南京市中考第44题 年南京市中考第44 强的事件是( 强的事件是( )(2007年南京市中考第44题) A.罗斯福新政 B.赫鲁晓夫改革 C.匈牙利改革 D.戈尔巴乔夫改革 3,下表中农民增收的主要原因是( 下表中农民增收的主要原因是(
2,符合各国当时的实际需要和历史发展趋势(改革生产关系中 符合各国当时的实际需要和历史发展趋势( 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 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
练一练
1,罗斯福新政的中心措施是( B) 罗斯福新政的中心措施是( A,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 B,对工业的调整 C,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D,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专题复习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强国之路 强国之路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一,何谓改革? 何谓改革? 二,为何我们要关注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为何我们要关注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中外改革,是近年来中考命题的热点所 中外改革,是近年来中考命题的热点所 在. 顺应历史潮流,适时进行改革, 顺应历史潮流,适时进行改革,是社会发 展的需要. 展的需要. 通过回顾中外重大改革, 通过回顾中外重大改革,探究改革成功的 经验与作用, 经验与作用,使同学们认识到在当今世界形 势下,改革是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 势下,改革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推 动力,改革开放是我国富强的必由之路. 动力,改革开放是我国富强的必由之路. 是我国富强的必由之路
2,特点(本质):在 特点(本质):在 ): 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 调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 预和指导. 预和指导. 整, .
总结:
改革开放,新经济政策, 共同点: 改革开放,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 共同点:
古今中外重大改革规律总结
古今中外重大改革规律总结古今中外重大改革规律总结一、古今中外重大改革的分类:1、奴隶社会的改革-------梭伦改革2、封建性质的改革(1)确立封建制度:-------商鞅变法(2)挽救危机、自我完善:-------王安石变法、阿里改革(3)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的性质):-------北魏孝文帝改革3、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1)思想文化领域:-------欧洲的宗教改革(2)确立资本主义:-------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戊戌变法二、古今中外重大改革的背景归纳(目的)1、国内阶级矛盾尖锐、统治危机严重(缓和矛盾、挽救危机、维护统治)2、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改弦更张、移风易俗、解放思想)3、民族危机严重(救亡图存)三、古今中外重大改革的成败原因归纳1、成功的改革: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欧洲宗教改革、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2、、失败的改革:王安石变法、阿里改革、戊戌变法3、成功改革的共同原因:(1)改革本身顺应时代潮流---根本原因(2)改革领导者的杰出才干和灵活决策(3)改革者的坚定意志和强硬手段4、失败改革的共同原因:(1)改革的局限性,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改革者本身的局限(2)反对势力的强大——梭伦改革(公元前594年开始一.背景政治:雅典的贵族政治和债务奴隶制,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平民武装暴动,工商业奴隶主要求分享权力,社会动荡不安。
政治改革势在必行。
(社会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经济:尖锐的社会矛盾,严重阻碍了雅典社会经济的发展。
工商业奴隶迫切要求改革,反对反对旧贵族专权,发展海外贸易。
(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个人:梭伦拥有丰富的知识,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得到人民拥护,适应改革的需要。
当选执政官,承担起改革的重任。
(改革的可能性)二.目的1、直接目的:消除矛盾,稳定雅典的社会秩序2、根本目的:振兴城邦,维护奴隶主统治三、内容五、性质:奴隶主性质的改革六、结果:梭伦推崇“中庸”,企图用妥协的办法来求得斗争双方的和解,一方面改善平民的经济状况,一方面保护贵族的政治特权,他形容自己“拿着一只大盾,保护两方”,但结果两面都不讨好,最后自己被迫远走埃及,但其改革的成果并没有被废除。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制度创新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制度创新一、中外历史上的重大1.中国古代的开放: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并颁布一系列政策,使中国进入集权时代。
这些政策包括实行郡县制、推行统一货币、统一制度和文字,铸造统一的兵器等。
这一系列使得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2.英国的工业革命: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英国进行了一次极其重大的工业革命。
这次工业革命使英国从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由手工业发展到机器工业。
它引发了工业、交通、农业、科学和技术等领域的大规模变革,促进了英国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对全球产生了深远影响。
3.俄国的十月革命:1917年,俄国爆发了由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统治,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这场革命彻底改变了俄国的政治格局,使俄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十月革命导致了后来苏联的建立,对全球政治、经济和军事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4.法国大革命:1789年,法国爆发了法国大革命,推翻了封建旧制,建立了自由、平等、博爱的理念,并确立了民主制度。
法国大革命标志着现代民主政治的诞生,对世界范围内的封建制度和专制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冲击和影响。
5.美国的独立革命:1775年至1783年,美国进行了一场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独立战争。
“人人生而平等,享有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这一宣言成为美国独立革命的信条。
美国独立革命最终导致了美国的独立和宪法的制定,标志着现代民主制度在美洲的确立。
二、中外历史上的制度创新1.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公元605年,隋文帝杨坚创立了科举制度,使得中国的选拔官员机制从世袭制度转向了考试选拔制度。
科举制度经历了唐、宋、明、清等朝代的发展和完善,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核心制度,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步和社会的稳定。
2.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美国的宪法确立了三权分立制度,即行政、立法和司法三个权力分属于不同的机构,相互制衡。
这一制度创新解决了权力过度集中带来的问题,保证了国家的稳定和公民的自由。
高考必备:古今中外的重要改革
成功原因:①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倒幕派 实力较强大;②改革措施全面、行之有效; ③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 积极影响:①改变了封建落后状态,走上了发 展资本主义的道路;②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 亚洲近代唯一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国家; ③为亚洲国家一些立志摆脱落后状况,实现民 族振兴的人们提供了某些经验。 消极影响:①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②推行 军国主义,给亚洲人民带来了灾难。
二、中国近代史上的改革
1、洋务运动
背景:①19世纪中期中国面临的内忧外患; ②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本质上是维护封 建统治的不同道路)。 内容:创办军事工业,创办民用工业,筹划海 防,培养人才。 破产标志: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破产原因:列强不希望中国富强;顽固派的极 力阻挠;洋务派力量分散、有限;没有根本 改变封建制度。 教训:地主阶级改革道路在旧中国行不通。
制定经济政策应遵循的原则: 实事求是,合乎经济规律,生产关 系的变革或调整必须有利于生产力 发展。
3.建国后我国工业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 转变
⑴第一次:建国初到1956年后,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 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并存的经济,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 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
原因:①照搬苏联模式。②中共缺乏经济建设经验,照 搬政治斗争方式。③主观上追求“一大二公”,急于完 成工业化。 核心内容:实行和强化计划经济,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 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片面追求工业化的高速度。 结果:这种体制在建国初期对于恢复国民经济,发展工 业化建设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它 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其严重的弊端是使企业失去活力
2.战国时期的变法 (1)商鞅变法 背景:①井田制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②新兴地 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 主阶级统治。 主要内容:①“令民为什伍”,实行连坐法;②重农抑商, 奖励耕织;③奖励军功,按功受爵;④“燔诗书而明法 令”;⑤统一度量衡;⑥废分封,行县制;⑦废除井田制。 性质:是地主阶级的政治改革。 影响: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废除了秦国的旧制 度,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 集权制度,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但严刑峻法和文化高 压政策,对后来的秦朝也有消极影响。 成功原因:①顺应历史潮流(根本原因),②最高统治者 支持,③措施得当。
专题五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专题五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专题解读】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古今中外的改革是初中历史教学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包含知识范围较广,而且涉及对生产力、经济基础及上层建筑等深层次问题的认识,又易于联系当今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
因此掌握中外历史上的重大社会改革背景、内容、作用及影响,并进行比较、归纳和正确评价,史论结合,总结、借鉴改革成败经验,牢固树立改革创新的意识,充分发挥历史的教育功能,是这一专题学习的重要价值体现,这也是历年中考重点关注和考查中外重大社会改革有关内容的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
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的今天,考查中外重大社会改革,特别是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改革开放有关内容,无疑是2014年中考的重要热点之一。
【考点梳理】一、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1.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1)商鞅变法:背景: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加快的私田的开垦;新兴地主阶级为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掀起变法运动。
时间:公元前356年,在秦孝公支持下开始变法。
内容及作用:①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瓦解奴隶制经济,发展封建经济;②奖励耕织——提高生产积极性;③奖励军功——打击奴隶主贵族势力,提高军队战斗力;④推行县制——建立中央集权,对后世产生影响深远;意义:使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启示:改革是兴利除弊、振兴国家的重要手段;要顺应时代发展,锐意改革,与时俱进;学习商鞅为变法不怕流血牺牲的无畏精神,自觉增强战胜困难,勇于进取的意识。
2.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①北魏的建立和北方的统一:386年,鲜卑族建立北魏,定都平城;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②民族融合:黄河流域各族人民在长期的接触与交往中,民族融合成为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人类历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演进过程。
人类社会自产生以来,改革就与社会进步相伴而生。
通过对中外历史重大改革的回眸,理解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学习改革家坚强不屈的意志,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进一步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1、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结合改革的内容分析改革发生的特定历史背景、特点,正确评价改革的历史作用。
2、相互比较:如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成败得失的比较;中、日、俄近代化道路异同及成因;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改革互相学习等。
3、理性认识:对改革本质的认识;对改革必要性、多样性、复杂性、曲折性的认识;对改革成败得失的经验教训的总结(特别是苏联、东欧社会主义改革失误的教训,资本主义改革成功对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启示)。
一、高考考点回顾1、(2001年全国文综)在战国变法运动中,提出“圣人苟可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理”的思想家是A墨子 B孟子 C商鞅 D旬子2.(2002年全国文综)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是A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扩大对外贸易,吸引外资C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 D尽快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3.(2003年全国文综)下列关于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A农产品全部由农民自行处理 B改变了以往分配中的平均主义C以土地公有制为基础 D有利农村经济向专业化、商品化发展4、(2004年·春季·北京)过度削弱地主权力,往往导致国力的衰微。
与纠正这一弊端有关的改革是A、商鞅变法B、王莽改制C、王安石变法D、张居正变法5、(2004年·江苏)下列有关日本明治维新内容的表述,正确的是:①废藩置县,建立府、县、道的地方体制②废除封建身份制度,保留武士特权③推行征兵制,建立一支绝对忠于天皇的军队④改革土地制度,废除了允许土地买卖的法令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6、(2004年·江苏)下列关于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改革内容的表述,正确的是:A、对外奉行独立自主的方针B、实行社会主义自治制度C、彻底放弃计划经济D、实行政治多元化7、(2005年·滇、甘、黔、川)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吸收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的内容,其中最主要的是:A、民主共和思想B、三权分立学说C、君主立宪思想D、人文主义思想8、(2006年·江苏)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苏联和东欧国家(波、匈、捷)先后进行改革的共同原因是A、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B、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自治制度的影响C、稳定苏联、东欧政局的需要D、苏共“二十大”打破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9、(2007年·上海)1956年1月2日下午,上海50万人冒雨集会,副市长兴奋地宣告:“我国资本主义最集中的城市,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了!这一伟大胜利是我们人民的胜利》”他如此激动是因为上海完成了A、工商业改造B、统购统销C、“一五‘计划D、土地改革10、(2001年·文综)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质是什么?对农业生产有什么作用?11、(2004年·广东)韩非子指出,商鞅虽死,“秦法未亡也”,结合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分析其历史影响。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与变法》知识梳理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与变法》知识梳理命题分析本专题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价值。
2008年是极为不平凡的一年,也是中国和世界各国吹响改革号角的一年: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在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市场面临严重挑战之际,与会国家决心加强合作,努力实现世界金融体系的必要改革。
这些重大改革举措,也许还是对中外历史上一些重大改革的最好纪念!2008年是王安石变法940周年、百日维新110周年、日本明治维新140周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50周年、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
在从古今中外改革的成败中,我们能得到很多规律性的认识和启示,中国和世界的改革如今兴犹未尽。
2009年高考也许会以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与变法为载体,这些采用文明史范式,与目前的社会发展阶段相结合,从制度创新的角度来考察中国和美国等世界大国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应对措施,凸现创新精神的价值。
我们在复习迎考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应该强化对重要改革内容的再认再现考查,理解改革的成败得失与具体措施之间的内在联系;其次,要分析古今中外改革的本质区别,要求从改革的经验教训中得出一般规律性的认识,从而对现代社会改革起借鉴意义,注意历史的“史鉴”功能;第三,要从政治文明的角度,对一些重要政治制度利弊得失进行概括和总结;第四,要重视改革和变法中对古代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变化,从中总结出制度更新的特点和规律,以借鉴对当今机构改革必要性和意义的认识和理解。
第五,要注意适当扩大视野,与近代现代政治民主化的历史变迁相联系,考查全局性的政治制度改革观和变迁观,要求从文科综合的角度认识相关历史问题。
易混易错知识1、分清“改革的原因”与“改革成败的原因”。
“改革的原因”是要求回答“为什么要改革”?而“改革成败的原因”是回答“为什么改革成功了(或失败)了”?改革的原因一般可以从以下方面思考: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如商鞅变法、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等。
中考历史知识点之中外重大改革3篇
中考历史知识点之中外重大改革3篇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因此,也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
改革的形式多种多样。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中外重大改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中考历史知识点:中外重大改革一、地主阶级领导的改革洋务运动: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清朝地主统治阶级为挽救封建统治而进行的一次改革,是地主阶级开展的自救运动。
(1)背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双重打击下,清政府面临内外交困的危局。
(2)根本目的: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3)口号:师夷长技以自强(4)内容:①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了一批军事工业;②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创办了一批民用工业;③19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陆续创建了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军;④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5)评价:①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主观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而不是要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
②洋务运动创办企业、培养技术人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的经济侵略,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注意: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经济近代化的第一步)。
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一)戊戌变法1、国内背景:①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②19世纪末中国面临被瓜分危机。
国际背景:①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②启蒙运动的影响。
2、目的:在保护清政府的前提下,使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摆脱民族危机。
3、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4、内容:①政治: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②经济: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二)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1)背景:①俄国封建农奴制的存在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②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进一步暴露了俄国的落后,使俄国各种矛盾激化,由此,统治者为解救统治危机,进行了一场自下而上的改革。
(2)时间:1861年;(3)人物:亚历山大二世;(4)性质: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5)内容:①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②地主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③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得到一块份地,但须出钱赎买。
中外重大改革规律性认识
选修一重大改革
规律性认识
改革名言
改革是一场自我革命。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邓小平
改革和革命的主要区别
①背景不同:改革时会背景相对平和;革命时社会背景相对 动荡。 ②方式、力量不同:改革是国家和政府主动采用的一种自上 而下的和平的方式;而革命一般是由群众发动的自下而上的 暴力方式 ③根本目的不同:改革是为了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革命 是推翻旧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社会制度。 ④对生产力影响不同:改革由于采用的是平缓的、主动的方 式,是对以往社会制度的完善与改进,因此,在改革的同时 不会造成生产力的破坏,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是有利于社会发 展的;而革命采取的是暴力、流血的手段,因此革命必然对 国家机器,对社会生产力造成一定的破坏,在革命之后必然 要对国家机器、生产力等进行重建,因此要花费一定的人力、 物力和时间。
易混易错
1、分清“改革的原因”与“改革
成败的原因”。 “改革的原因”是要求回答“为什 么要改革”?而“改革成败的原因” 是回答“为什么改革成功了(或失 败)了”?
易混易错
2、分清“改革的历史作用”和“对改革的 认识” 改革的历史作用一般主要从积极方面去分 析,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理解:①改变了 社会形态。②清除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 力发展的部分。 对改革的认识要从原因、过程、启示等多 方面思考。
问题诊断
高考演练
(2016· 全国新课标卷Ⅱ,45,15分)【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八旗军是清朝的正规军队,八旗将士领取饷银。 甲午战败后,袁世凯组织新建陆军,张之洞组建自强 军,皆采西法。1901年,清政府改建兵制,取消旧式 武举,创办武备学堂,编练新军,操习新式枪炮。 1903年设练兵处,作为全国招募和训练新军的中央机 构。1904年决定改建整个兵制,拟建新军36镇,为常 备军,服役期3年。在自愿基础上征募士兵,并有严格 的资格限制。1906年,兵部与练兵处合并为陆军部, 后来又建立海军部。陆海军均由满人官员掌控,皇帝 是最高统帅。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革命党在新军中 的组织迅速扩大。 ——据《清史稿》等
中考历史二轮复习热点专题课件07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和制度创新
的管辖
山南北地区) 正式归中央政府管辖
元朝设宣政院 为加强对西藏的管辖,元政府在中央设置宣政院,西藏为宣政院辖区, 正式归中央政府管辖,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清朝设驻藏大臣 1727年,雍正帝时清朝开始设置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长驻西藏, 和伊犁将军 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乾隆帝时,清政 府在新疆地区设置伊犁将军,驻军设哨卡,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理
上书言事;发展农、工、 农奴可以拥有自己
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 的财产,可以自由选
家预算;废除八股,开办 择职业;农奴可以通
新式学堂;裁减绿营,训 过赎买的方式获得
练新式军队
一块份地
性质
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自上而下的资产阶 级性质的改革
民生政策 发展农、工、商业
解放农奴,让农奴赎 买土地
日本明治维新
美国罗斯福新政
开始
开始于秦朝,秦朝丞相为三公之一,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终结
明太祖朱元璋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废丞相,权分六部,彻底解除了相权对皇权的威胁
二、中外历史上的制度创新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制度创新
制度类别
地方行政 管理制度 的演变
制度名称
内容与影响
分封制
即古书上说的“封建”一封邦建国 ,天子与诸侯分治天下。西周统治者将姬姓子弟、 功臣、先朝贵族等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周朝时分封制最为完善
一、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封建性质的改革
改革名称
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 改革
日本大化改 新
洋务运动
彼得一世改 革
时间
公元前 356年
494年
646年
19世纪 60-90年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作用
使秦国经济得到发展,军队 战斗力加强,成为战国后期 最富强的国家,为秦统一奠 定基础
地 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 主 阶 2、经济上,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 级 转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
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制向 封建制度过渡的标志。
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 权力得到加强 2、局限性:不可能改变资本 主义制度的本质,无法从根 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总结:
改革开放、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共同 点:
1、在原有社会制度的前提下,摆脱较为困难的 局面 2、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 ,符合各国当时的实际需要和历史发展趋势。
练一练
三、未能取得成功的改革
代表改革: ●中国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前苏联的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 ●东欧的匈牙利改革等
性质
目的
结局 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一次失败的富国强兵, 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 洋务 维护清政 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封建统治者府统治 运动 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 的自救运动 道路。
1.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 A.没有坚强的领导核心 B.创办洋务企业的官员贪污腐败 C.西方列强的阻挠和压制 D.不从根本上变革落后的生产关系
)
2.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相继进行改革的根本原因在于( A.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批判和苏共“二十大”的推动 B.各国国内人民的要求 C.各国经济发展困难重重 D.照搬苏联模式造成了许多恶果
向他们收取赋税 学习中国隋唐制度
明 治 维 新
资 产 阶 级
如何认识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俄国农奴制改革:(1)政治:农奴制导致阶级矛盾激化,社会动荡 。(2)经 济:农奴制使俄工业发展落后于其他西欧国家。 (3)思想:新思潮的涌动。 (4)军事:克里米亚战争失败,激化国内矛盾(5)酝酿:酝酿宣传,成立委 员会 (6)人物:以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为核心的俄国政府。
一 改革举例
中国:
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李悝变法、吴起变法、商 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 张居正改革、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改革开放
外国:
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宗教改革、阿里改革、 彼得一世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 罗斯福新政、苏联改革、东欧改革
二 改革比较与总结
(二)历史启示:改革的基本特点
①改革的普遍性:人类社会自产生以来,改革就与社会进步相伴而生,并成为历 史发展前进的强大动力之一。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 ②改革的必要性: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每一个国家、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 ③改革的曲折性。改革必然会涉及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其反对,因而具有艰 巨性和复杂性,不可能也不会一帆风顺,在勇于改革的同时,要具备坚决的斗争 精神,要坚信新事物一定能够战胜旧事物。 ④改革的基本要求。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顺应时代潮流和关注民生,改革 过程中要用人策略要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政治魄力。 ⑤改革的多样性: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善于借鉴历 史上重大改革的经验教训,走符合本国国情,有自己特色的改革之路。
(一) 原因比较
商鞅变法:(1)总: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①政:王室衰微, 诸侯争霸;②经:铁器牛耕,井田瓦解;③军:战争频繁;④文:民 间办学,百家争鸣。(2)秦国:①机遇:晋分裂,士求功业②条 件:君权集中,认同法家,民风朴武。(3)人物:孝公重用商鞅
专题三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二、依据类
析热点·答易 栏目索引
2.对改革持肯定或否定评价的依据是什么 答 ①是否坚持社会发展的标准。②是否坚持历史的标准。③
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思想,坚持阶级斗争的观点。④重视历
史发展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⑤注重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之
间的关系:其一改革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规律,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如洋务运动尽管是地主阶级主持的改革,而且是失败的,但它学习
•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 力,自 胜者强 。21.8.6 21.8.61 7:22:51 17:22:5 1Augus t 6, 2021
•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 像泥块 一样任 意揉捏 。2021 年8月6 日星期 五下午5 时22分 51秒17 :22:512 1.8.6
①日本明治维新前,各种社会矛盾尖锐,幕府统治已成为众矢之
的。
②而中国的封建统治危机虽然十分严重,但由于封建统治者与帝
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还比较强大。
(2)领导力量
①尽管日本资产阶级尚不成熟,但向资产阶级转化的下级武士充
当了倒幕运动的领导。他们懂得斗争策略,建立了军队和基地,分
阶段完成了对敌对旧势力清扫的任务,保证了国内改革的顺利进
七、比较类
析热点·答易 栏目索引
8.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的比较 答 相同点: (1)背景相同:改革前中国和日本都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危机。(2) 性质相同:都是由最高统治者自上而下进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 革。(3)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进行了改革。 不同点: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了,中国戊戌变法失败了。日本明治维 新使日本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变成一个世界强国;中国戊戌变 法只维持了103天就被封建顽固势力扼杀了,中国没有因此走上 富强的道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明治维新:成功:资本主义发展水平较高,封建统治相对薄弱;倒幕派实
权武装推翻幕府;政策符合国情,全面改革;国际环境有利
戊戌变法:失败:封建势力强大;维新势力弱小;策略不当(缺乏坚强领导,
脱离群众,依靠没实权皇帝,对列强寄予幻想;措施不切实际);国际环境不利
二 改革比较与总结
(四) 结果及其原因比较之总结
二 改革比较与总结
(四) 结果及其原因比较
商鞅变法:成功: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根本) ;措施全面且彻底;改革者意
志坚强;秦孝公的有力支持
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根本);符合民族融合和各族人
民愿望;措施全面;改革者意志坚强;统治者和汉族大地主支持
俄国农奴制改革:成功:顺应资本主义发展潮流;改革者意志坚定、策略得当;
二 改革比较与总结
(一) 原因比较
俄国农奴制改革:(1)政治:农奴制导致阶级矛盾激化,社会动荡 。(2)经 济:农奴制使俄工业发展落后于其他西欧国家。 (3)思想:新思潮的涌动。 (4)军事:克里米亚战争失败,激化国内矛盾(5)酝酿:酝酿宣传,成立委 员会 (6)人物:以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为核心的俄国政府。
总结:改革分类:
1、从改革内容看: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文化改 革和社会习俗改革等。 2、从改革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 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 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3、从改革性质看:奴隶制改革、封建制改革(封建化改革)、资 产阶级性质改革和社会主义性质改革。
(一)何谓改革:从改革与革命的区别看
1、改革所采用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和平的方式,相对于革命来说具有相对 平和的社会背景。改革是国家、政府的行为,是统治者主动实行的,其根本目 的是为了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 2、革命一般是由群众发动的自下而上的的暴力方式,其根本目的是推翻旧的 社会制度,建立新的社会制度。
(一) 原因比较
商鞅变法:(1)总: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①政:王室衰微, 诸侯争霸;②经:铁器牛耕,井田瓦解;③军:战争频繁;④文:民 间办学,百家争鸣。(2)秦国:①机遇:晋分裂,士求功业②条 件:君权集中,认同法家,民风朴武。(3)人物:孝公重用商鞅
北魏孝文帝改革: (1)可能性:①统一北方;②已实施的汉化措 施的奠基作用;③民族融合趋势加强。(2)必要性:矛盾尖锐 (阶级、民族)政局动荡.(3)人物:冯太后和孝文帝大力推行。
⑤罗斯福新政: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危机,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 避免美国走上法西斯道路,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二 改革比较与总结
(五) 作用比较
①商鞅变法:积极:①经济上确立土地私有制;②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③军事上提高战斗力;④为秦国富强和统一全国奠基。消极:轻罪重罚;加重 剥削压迫;未与旧制度、习俗划界 ②北魏孝文帝改革:经济:有利于北方经济复苏和繁荣;政治:加速北魏政 权的封建化进程;民族融合:促进民族交流与融合;国家:为隋唐国家重新统一 奠定基础 ③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的积贫局面改变:政府财政收入大大增加;兴修上 万处水利工程。一定程度的积弱局面改变:军事实 结果及其原因比较之总结 中外历史上成功的改革及其成功的表现 中国:
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李悝变法、吴起变法、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改革开放 外国: 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 宗教改革、阿里改革、彼得一世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 明治维新、 罗斯福新政、苏联改革、东欧改革
(二)历史启示:改革的基本特点
①改革的普遍性:人类社会自产生以来,改革就与社会进步相伴而生,并成为历 史发展前进的强大动力之一。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 ②改革的必要性: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每一个国家、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 ③改革的曲折性。改革必然会涉及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其反对,因而具有艰 巨性和复杂性,不可能也不会一帆风顺,在勇于改革的同时,要具备坚决的斗争 精神,要坚信新事物一定能够战胜旧事物。 ④改革的基本要求。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顺应时代潮流和关注民生,改革 过程中要用人策略要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政治魄力。 ⑤改革的多样性: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善于借鉴历 史上重大改革的经验教训,走符合本国国情,有自己特色的改革之路。
二 改革比较与总结
(二) 内容比较
俄国农奴制改革:(1)政治:农奴获得人身自由;(2)经济:高 价赎买一块份地;(3)组织:加强村社管理 。 日本明治维新:(1)政治:废除旧体制(废藩置县;废除等级 “四民平等”);(2)经济:发展新经济(币制改革;土地改革, 废除领主制确认土地私有;税制改革;殖产兴业:政府示范政府奠 基政府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3)文化:文明开化(留学译 作,近代教育体制和魂洋才,习俗西化);(4)军事:建立新军队 (义务兵役常备军,军事装备军校人才,武士道);(5)法制: 1889年颁布《日本帝国宪法》 。 戊戌变法:(1)政治:上书言事,举荐人才,精简机构,取消旗 人特权;(2)经济:鼓励农工商业,提倡私人办厂奖励发明,预决 算,邮政;(3)文教:改革科举废八股,各地中小学堂京师大学堂 专门学堂,私人办学海外留学;办报馆,译书局;(4)军事:建新 军,装新武器,添船强海军,裁旧军;(5)局限:没有实行宪法开 国会 。
四 小结
如何认识改革
1、改革的概念、实质 和类型 2、改革的基本原因 3、判断改革成败的标准 4、决定改革成败的基本因素
5、评价改革的基本标准 6、改革的基本特点
改革概况
阶段 时期 时间 改革 性质 奴隶制性质改革 (奴隶主阶级改革) 对社会制度的影响 奠定了民主政治的基础, 即由贵族专制统治向民 主政治发展 确立了封建制度
二 改革比较与总结
(五) 作用比较之总结
如何评价改革
①坚持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标准; ②坚持辩证的历史的标准; ③注意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之间的关系; ④改革的成败不能以改革者个人的结局来作判断,而应视改 革的积极作用是否得以维持; ⑤判断改革成败的主要标准:即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三 改革之综合
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趋势):遵循社会发展规律,与时俱进, 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②力量对比是关键:进步的改 革有时也会失败,要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 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 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如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由 于封建顽固势力、保守力量异常强大等因素归于失败。③改革必然 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 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 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改革者策略方针是否得当。⑤当时的内 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判断改革成败的标准主要是: 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二 改革比较与总结
(四) 结果及其原因比较之总结 中外历史上成功的改革及其成功的表现
①商鞅变法: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壮大了 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历史 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②北魏孝文帝改革: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推动了北 魏社会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北魏政权封建化进程;促进了民族的大 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④俄国农奴制改革:经济:促进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政治:推动政治体
制缓慢变革,逐步近代化;军事:建立西式管理体系,促进近代化;教育:鼓 励社会和个人办学,引进西籍;思想:客观使西方资本主义思想传入
⑤明治维新:进步:①经济:基本实现工业化,成为亚洲强国;②政治:资
产阶级代议制建立;③军事:建立现代化军队;④外交:废除不平等条约,实 现民族独立。局限:保留大量的封建残余,走上对外扩张军国主义道路 ⑥戊戌变法:①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表现出强烈爱国热情②变革社会制度 初步尝试,符合历史发展趋势③是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为近代思想启蒙运动 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觉醒
二 改革比较与总结
(二) 内容比较
商鞅变法:(1)经济: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 度量衡(2)军事:奖励军功,“二十等爵制”;废世卿世禄制; (3)政治:严密户籍,连坐制;行县制; (4)思文:燔诗书而 明法令;订秦律; (5)风俗:禁父子兄弟同居,推小家庭制度。
北魏孝文帝改革:(1)前期冯太后主持——建新制:(俸禄制,均 田制,三长制,租调制)。(2)后期孝文帝主持——汉化:迁都 洛阳;移风易俗(汉服汉话汉姓通婚籍贯);文化(崇儒经、复礼 乐);汉封建统治制度 。
一 改革举例
中国:
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李悝变法、吴起变法、商 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 张居正改革、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改革开放
外国:
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宗教改革、阿里改革、 彼得一世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 罗斯福新政、苏联改革、东欧改革
二 改革比较与总结
(四) 结果及其原因比较之总结 中外历史上成功的改革及其成功的表现
①梭伦改革:为雅典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大大促进了农业和工商业 的发展,动摇了贵族专制统治,奠定了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 ②欧洲宗教改革:沉重打击了天主教在欧洲的神权统治,促进了欧洲民族意识的 高涨和民族国家的发展;否定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 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俄国农奴制改革:动摇了俄国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 发展,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走向近代化。 ④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资本主义工业体系开始确立,初 步实现了资本主义工业化,成为亚洲资本主义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建立了一支 现代化的军队并不断得到加强,废除了不平等条约,使日本崛起为东方乃至世 界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