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储层岩石的润湿性

合集下载

油层物理3.2--2004

油层物理3.2--2004

2.1.2 亲油说
§3.2
其依据是即使储层岩石是在水的环境中生成,但当 油藏形成后,岩石表面长期和油接触,原油中的活性物 质会吸附于岩石表面,从而使岩石表面转化为亲油 2.1.3 复杂润湿 既有亲水油藏,也有亲油油藏,而且油藏润湿性 的变化范围很大,从强亲水到强亲油,其中还有各种 不同程度的中性润湿油藏 (1).斑状润湿
§3.2
(2).流体的组成
同一流体对不同性质的矿物表面的润湿性不同
不同流体对同一矿物表面的润湿性也不同
(3).石油中的极性物质 (4).矿物表面的粗糙度 (5)其他因素
§3.2
3 润湿滞后
3.1 定义
由于三相周界沿固体表面移动的迟缓而产生润湿角 改变的现象
3.2 分类
(1). 静润湿滞后 由于润湿次序不同而引起的润湿角改变的现象称为 静润湿滞后。
润湿张力或附着张力
润湿的实质是 固体界面能的 减小
1.6 润湿反转
§3.2
由于活性物质的吸附,使固体表面的润湿性发 生改变的现象称为润湿反转 润湿反转程度既与固体表面性质和活性剂的性 质有关,又和活性剂的浓度有关
§3.2
2 储层岩石的润湿性及其影响因素
2.1 储层岩石的润湿性
2.1.1 亲水说 其根据是油藏岩石都是在水的环境中沉积而成的, 而组成岩石的各种矿物的新鲜表面也多是亲水的
油水对固体表面的润湿平衡 1-水 2-油 3-固体
(从极性大的一端算起)
1.4 润湿性的判断
θ=0° 岩石表面完全水湿
θ<90°
θ=90°
岩石表面亲水
岩石表面中间润湿
θ>90°
θ=180°
岩石表面亲油
岩石表面完全油湿

第二节 储层岩石中的润湿性

第二节 储层岩石中的润湿性

¾教法说明:
课堂讲授并辅助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的数据和图表
¾教学内容:
1、润湿现象(润湿性)的含义 2、结合功和附着功 3、润湿接触角 4、影响润湿性的因素 5、润湿滞后现象 6、油藏岩石的润湿性 7、润湿性的测定方法 8、润湿性对油水分布和驱油效率的影响
一、润湿现象(润湿性)的含义 二、结合功和附着功 三、润湿接触角 四、影响润湿性的因素 五、润湿滞后现象 六、油藏岩石的润湿性 七、润湿性的测定方法 八、润湿性对油水分布和驱油效率的影响
附在岩石的表面上使其表面成为油湿.且沥青的吸附十分强烈, 常规的岩石清洗法都无法将其去掉.
(3)矿物表面粗糙度的影响
(4)表面活性物质的影响
1 润润
湿 指0 数
水湿
浓度C
1

湿
指 数
0
油溶性表面活性 物质可使岩石表
面亲油化
水溶性表面活性 物质可使岩石表
面亲水化
水湿
浓度C
油湿
-1 随着活性剂浓度的增加,由亲油变为 亲水,亲水变为亲油,发生了润湿反转
W附 = σlg(1+ cosθ)
讨论:① θ=0o时:cosθ=1,W附 = 2σlg = W结
液体在固体表面的附着功等于液体本身的结合功,也就是说 液体与固体表面的吸引力等于液体本身的吸引力。这时,液 体在固体表面上就象在液体本身表面上一样,此时液体在固 体表面上完全铺展,称完全润湿。
② θ=180o时: cosθ=0 ,W附=0
渠道流态:油水在岩石孔道中流动时,油水沿各自的一套相互 连通的渠道网流动的状态.
2 润湿性决定孔道中毛管力的大小和方向
启示:当生产或注水压差很小时,毛管力对于驱油起着重要的作

油层物理教学大纲(杜建芬)全文剖析

油层物理教学大纲(杜建芬)全文剖析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油层物理教学大纲(杜建芬)-西南石油大学油气田油气井考研内部题库《油层物理》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英文名称:Petrophysics2、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程3、课程学时:总学时48,实验学时84、学分:35、先修课程:石油地质、物理化学、工程流体力学6、适用专业:石油工程、资源勘查工程及相关专业7、大纲执笔:石油工程教研室杜建芬8、大纲审批:石油工程学院学术委员会9、制定(修订)时间:2006.10二、课程的目的与任务:《油层物理》是石油工程、资源勘查工程等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是学好其它后续专业课程如渗流力学、油藏工程、油藏数值模拟、采油工程、试井分析、保护储层技术、天然气工程、提高采收率等的非常关键的课程。

其主要目的与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掌握有关储层岩石和储层流体的基本物理性质以及多相流体在储层岩石中的基本渗流机理。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1、要求学生能准确理解、牢固掌握、正确运用本课程涉及到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2、要求学生掌握油层物理相应的实验技能,包括各种物性参数的实验测定原理,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等。

四、教学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一)理论教学(42学时)绪论(2学时)教学内容:一、学科发展概况二、研究对象三、研究内容四、研究目的五、研究方法六、课程的特点和要求七、参考书●教学要求:了解油层物理的学科发展、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明确学习目和方法。

第一章储层岩石的物理特性(14学时)●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节储层岩石的骨架性质(3学时)一、岩石的粒度组成二、岩石的比面第二节储层岩石的孔隙结构及孔隙性(4学时)一、储层岩石的孔隙结构二、岩石的孔隙度三、影响岩石孔隙度大小的因素四、岩石孔隙度的测定方法五、孔隙度与表征体积单元六、储层岩石的压缩性第三节储层岩石的流体饱和度(1学时)一、流体饱和度的概念二、几个重要的饱和度三、流体饱和度的测定方法第四节储层岩石的渗透性(3学时)一、达西定律及岩石的绝对渗透率二、岩石绝对渗透率的测定原理三、岩石渗透率的实验室测定四、影响岩石渗透率的因素五、岩石渗透率的估算第五节储层岩性参数的平均值处理方法(1学时)一、岩石物性参数的算术平均法二、岩石物性参数的加权平均法三、岩石物性参数的渗流方程平均法第六节储层岩石的其它物理性质(自学)一、储层岩石的热学性质二、储层岩石的导电性三、储层岩石的声学特性四、储层岩石的放射性第七节储层岩石的敏感性(2学时)一、胶结物及胶结类型二、胶结物中的敏感性矿物三、储层敏感性评价方法●教学要求:明确储层岩石的骨架结构和孔隙结构的复杂性;掌握各种岩石物性参数的基本定义、影响因素及测定方法;明确储层伤害机理及评价方法。

油层物理第三章

油层物理第三章

— OB — WB
— WA —OA
人们将毛管压力定义为两相界面上的压力差,
其数值等于界面两侧非湿相压力减去湿相压力,由
上述定义,得:
Pc=Pob-Pwb=(ρw-ρo)gh=Δρgh
4)
这是油层中毛细管平衡理论的基本公式。该式 表明:液柱上升高度直接与毛管压力值有关,毛管 压力越大,则液柱上升越高。
(1) 润湿:是指流体在界面张力作用下沿 岩石表面流散的现象。即铺展能力,能铺展 开的为润湿,否则为不润湿。
(2)润湿性(选择性润湿):当岩石表面同 时存在两种非混相流体时,由于界面张力的差 异,其中某一相流体自发地驱开另一相流体而 占据固体表面的现象。
亲水憎油 亲油憎水 中间润湿
(3)润湿程度的衡量
的大小。
单位:牛顿·米/米
2,达因·厘米/厘米2=尔格/厘米2。
(2)界面张力:当以达因/厘米表示比界 面能时,则称为界面张力。即单位界面 长度上所受到的力。
虽然比界面能在表示为能量和力时具有相同的数 值,但比界面能和界面张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数值 相等,因次不同,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不同现象。
注意:
定义:三相润湿周界沿固体表面移动迟缓而
产生润湿接触角改变的现象。分为静润湿滞后 和动润湿滞后。
油 水B 2 固
A 1
润湿滞后的前进角和后退角
水驱油;前进角1> ,; 油驱水;后退角2< , 。 1 - 2越大,滞后越严重。
(1)静润湿滞后
定义:是指油、水与固体表面接触的先后次序不
同时所产生的滞后现象。即油驱水,还是水驱油 的过程时所产生的滞后。
吉布斯比吸附定律:
G
1
C
讨论:
RT CT

岩石润湿性对油层的损害

岩石润湿性对油层的损害

岩石的润湿性对油气层的损害周杨摘要: 储层岩石的润湿性决定流体的流动性, 对油藏岩石润湿性的研究可以有效的指导油藏的开发, 提高油藏采收率。

本文从岩石的润湿性对剩余油饱和度分布、相对渗透率大小、毛管力、微粒的运移以及油层的采收率等方面的影响, 具体分析油气层损害原因在现象, 为推荐和制定各种油气层保护和解除油气层损害方案提供借鉴。

关键字:岩石润湿性剩余油饱和度分布渗透率毛管力微粒运移采收率油气层损害引言油田进入中后期开发, 油气藏地层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害, 不仅降低了油气井的产出或注入能力及油气的采收率, 还可能损失宝贵的油气资源, 增加勘探开发成本。

因此了解生产过程中造成的油气层损害的机理, 不但有助于采取保护油气层的措施,而且也是判断油气层损害程度的基础。

润湿性是研究外来工作液注入(或渗入)油层的基础,是岩石—流体间相互作用的重要特性。

了解岩石的润湿性是对储层最基本的认识之一,它至少是和岩石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孔隙结构等同样重要的一个储层基本特性参数。

特别是油田注水时,研究岩石的润湿性,对判断注入水是否能很好地润湿岩石表面,分析水驱油过程水洗油能力,选择提高采收率方法以及进行油藏动态模拟试验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通过对岩石润湿性油水的微观分布、相对渗透率大小、毛管力、微粒的运移以及油层的采收率等可能产生的各种影响分析其对油气层的损害。

1 润湿机理液体和固体接触时, 会产生不同的形状。

如果我们在固体表面上滴一滴液体, 这液滴可能沿固体表面立即扩散开来, 也可能仍以液滴形状附着于固体表面。

我们将液滴或气体在固体表面的扩散现象称为润湿作用, 当液滴在固体表面立即扩散, 即称给该种液体润湿固体表面, 当液滴呈圆球状, 不沿固体表面扩散, 则称为该液体不润湿固体表面。

在一般情况下, 水可以润湿固体表面, 而油则不润湿固体表面[ 1]( 见图 1) 。

液体对固体的润湿程度用润湿接触角表示,它是固体表面与液体——空气或液体——液体界面之间的夹角, 并规定从密度大的液体一方算起。

润湿性

润湿性

3.2 聚表剂改变岩石润湿性能力评价储层岩石润湿性是一种综合特性,决定着油藏流体在岩石孔道内的微观分布和原始分布状态,润湿性的变化将影响毛管压力、相对渗透率、束缚水饱和度、残余油饱和度。

在注水的情况下,岩石孔隙内有油水两相共存,究竟是水附着到岩石表面把油驱出,还是水只能把孔隙中部的油挤出,这主要是由岩石的润湿性决定的。

3.2.1 润湿性的基本概念润湿性的定义为:一种流体在其它非混相流体存在条件下,在固体表面展开或粘附的趋势。

在岩石-油-水体系中,其中一种流体在其分子力的作用下,沿固体表面驱走另一种流体的现象,它反映了固体表面对液体的亲合或憎离特性。

将一滴液体滴在物体表面上,如果液体能在表面迅速铺开,说明液体润湿固体表面,如果液滴不散开,则说明液体不能润湿固体表面。

在讨论润湿现象时,通常总是指三相体系:一相为固体,另一相为液体,第三相为气体或另一种液体。

说某种液体润湿固体与否,总是相对于另一相气体(或液体)而言的。

如果某一相液体能润湿固相,则另一相就不润湿固相。

润湿具有选择性和相对性[76]。

3.2.1.1 润湿程度的表征润湿性是岩石的基本特性之一,对油气水在孔隙中的分布、驱油效率、最终采收率都有明显的影响。

因此,需要定性或定量的描述岩石润湿程度,一般用润湿角或附着功来表示。

(1)润湿角通过液-液-固或气-液-固三相交点作液-液或液气界面的切线,切线与固-液界面之间的夹角成为润湿接触角,用θ表示,并规定θ从极性大的液体一面算起,它的大小表征岩石表面为液体选择润湿的程度。

按照润湿角的不同将岩石润湿性分为以下几种情况:①当θ<90°时,水可以润湿岩石,岩石亲水性好或称水湿;②当θ=90°时,油、水润湿岩石的能力相当,岩石既不亲水也不亲油,为中性润湿;③当θ>90°时,油可以润湿岩石,岩石亲油性好或称油湿。

(2)附着功27附着功是指将单位面积的固-液界面在非湿相流体中拉开所作的功。

3-2润湿性

3-2润湿性
第二节
润湿现象:
油藏岩石润湿性 和油水微观分布
水迅速散成薄薄的一层
干净的玻璃板上滴一滴水
干净的玻璃板上滴一滴水银
水银聚拢形成球状
在铜片上滴一滴水银
水银呈馒头状
一、岩石的润湿性
1、润湿的定义
液体在表面分子力作用下在固体表面的流散现象。
2、衡量润湿性的参数
润湿角θ
定 义
过气液固或液液固 三相交点对液滴表 面所作的切线与液 固表面所夹的角。
前进角
θ1>θ
后退角
θ2<θ
Δθ θ 1 θ 2
三、润湿滞后
在两相驱替过程中出现
润湿滞后:指由于三相周界沿固体表面移动的 迟缓而产生润湿角改变的现象。
根据引起润湿滞后的原因不同 静润湿滞后
动润湿滞后
引起润湿角改变的三种因素
(1)与三相周界的移动方向有关
由于润湿次 序不同而引起 的润湿角改变 的现象称为静 润湿滞后。
V o 1 离心吸水排油量 Vw1
油湿指数

自动吸油排水量 自动吸油排水量
V w 1 离心吸油排水量
Vw2
由润湿指数评价岩石的润湿性
润湿指数 油湿指数 水湿指数 润湿性
亲油
1~0.8 0~0.2
弱亲油
0.7~0.6 0.3~0.4
中性
两指数接 近
弱亲水
0.3~0.4 0.7~0.6
亲水
0~0.2 1~0.8
湿相驱替非湿相的过程称为“吸吮过程。”
2、亲油岩石中的油水分布
(a)含水饱和度较低时:油分布在岩石表面,水首先沿着 大孔道形成曲折迂回的连续水流渠道,而油只是在水流的 摩擦携带作用下沿孔隙壁面流动; (b)当继续注水时,水逐渐进入较小的孔道,并使这些小孔 道串联起来形成另外一些水流渠道; (c)当形成的水流渠道多得几乎使水畅通地渗流时,油实 际上已被憋死,残余的油停留在一些小孔道内及在水流通 道的固体表面上以油膜形式存在。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远程教育油层物理期末复习题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远程教育油层物理期末复习题

《油层物理》期末复习题一、选择题1、根据苏林分类方法,下列不属于地层水的水型是___A.硫酸钠水型B.碳酸钠水型C.氯化镁水型D.氯化钙水型2、粒度组成分布曲线的说法不正确的A 曲线的尖峰越高,表明岩石的粒度组成越均匀B 曲线的尖峰越高,表明岩石的粒度组成越不均匀C 曲线的尖峰越靠左,表明岩石中的细颗粒越多D 曲线的尖峰越靠右,表明岩石中的粗颗粒越多3、关于双组分相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混合物的临界压力都高于各组分的临界压力.B 两组分的浓度比例越接近,两相区的面积越大C 混合物中哪一组分的含量占优,露点线或泡点线就靠近哪一组分的饱和蒸汽压曲线D 随着混合物中较重组分比例的增加,临界点向左迁移4、天然气的组成的表示方法不包括A. 摩尔组成B. 体积组成C. 组分组成D. 质量组成5、下列关于界面张力的说法中错误的是___A、只有存在不互溶的两相时自由界面能才存在。

B、自由界面能的大小与两相分子的性质有关系,还与两相的相态有关。

C、在两相系统表面层上既存在比界面能又存在界面张力,界面张力是真实存在的张力。

D、比界面能是单位面积具有的自由界面能,,单位是焦耳/米2,1焦耳/米2=1牛顿/米,从因次上看,比界面能等于单位长度上的力,所以习惯上把比界面能称为界面张力。

6、根据苏林分类方法,重碳酸钠型地层水的沉积环境是A. 大陆冲刷环境B. 陆相沉积环境C. 海相沉积环境D. 深层封闭环境7、下列关于单组分体系相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___A、单组分物质的饱和蒸气压曲线是该物质的露点与泡点的共同轨迹线。

B、单组分物质体积的临界点是该体积两相共存的最高压力点和最高温度点。

C、饱和蒸气压曲线的左上侧是气相区,右下侧是液相区。

D、混相驱提高采收率技术选择二氧化碳和丙烷做混相剂的主要原因是,二氧化碳和丙烷的临界点落在正常油藏温度范围内。

8、如图所示是根据实验测得的某砂岩的相对渗透率数据所绘出的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试判断该砂岩的润湿性为___A、水湿B、油湿C、中性润湿D、无法确定9、饱和度的测定方法不包括A 溶剂抽提法B 常压干馏法C 色谱法D 离心法10、关于自由界面能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只有存在不相溶的两相时自由界面能才存在B 界面越大,自由表面能越大C 自由界面能与两相的相态无关D 表面或界面是具有一定的厚度11、影响岩石渗透率的因素不包括A 岩石的成分B 沉积作用C 成岩作用D 构造作用12、关于毛管压力曲线的说法错误的是A 岩石孔道的大小分布越集中,毛管压力曲线的中间平缓段越长,越接近水平线B 孔道半径越大,中间平缓段越接近横轴C 岩石的渗透性越好,则排驱压力越大D 大孔道越多,则毛管压力曲线越靠近左下方二、判断正误1.润湿相总是附着于颗粒表面,并力图占据较窄小的粒隙角隅,而把非润湿相推向更通畅的孔隙中间。

第三章(3-2)润湿性

第三章(3-2)润湿性

中性
弱亲水
约0.7~0.6 两指数相近 约0.4~0.3
约0.3~0.4
约0.6~0.7
亲水 约0.2~0 约0.8~1
五、油水在岩石孔隙中的分布
油水在岩石孔隙中的分布取决于岩石的润湿性、饱和度、饱和顺序。
亲水岩石:
(1)当含水饱和度很低时:水围绕颗粒接触点 形成一个水环,称之为“环状分布”,水不能流动; 油为“迂回状”连续分布于孔隙中间,油能流动。 (2)当含水饱和度较大时:油水均为“迂回状“分布, 均能流动。 (3)当含水饱和度很大时:油失去连续性并破裂成 油珠,成“孤滴状”分布;水为“迂回状”分布。
石油中天然活性物质或人工注入油层的活性剂吸附在岩石的的表面,润 湿滞后现象增强。 下图表明: 曲线1:在光滑干净的大理石表面,水滴趋于平衡的速度很快; 曲线2:在油中预浸59天的大理石表面,水滴趋于平衡的速度较慢; 曲线3:经过油酸(活性剂)预处理的大理石表面,水滴趋于平衡的速度更慢;
三、油藏岩石的润湿性
混合润湿是指在大小不同的孔道其润湿性不同,小孔隙保 持水湿不含油,而在大孔隙的砂粒表面由于与原油接触常是亲 油的,油可连续形成渠道流动,如图8—28所示。
四、储层岩石润湿性的测定
1、测定光滑岩石表面的接触角方法 (直接法)
如图8—37所示,其原理是把欲测岩石样品(矿物)加工成平板、 表面经过磨光处理,浸入液体(油或水)中,在平板光面上滴一滴直 径约为1~2mm的液体(水或油);通过光学系统或显微镜将液滴放 大并拍照,便可以直接在照片上测出接触角。
油、水润湿岩石的能力相当,岩石既不亲水也不亲油, 即岩石为中性润湿;
3、润湿的实质
油水对岩石表面选择性润湿是作用于三相周界的两相界面张力相互作用 的结果,当其达到平衡时,有:

油层物理第三节润湿

油层物理第三节润湿

L 1cm2
Ls S
L
G gL gs
S
W gL gs Ls 11
3、润湿程度的衡量——附着功
❖ 在这一过程中,做功的能量转化为固体表面能的 增加,设表面能的增加值为△Us,则根据表面张 力的概念,(σgL+σgs)>σLs,故△Us>0,即 体系的表面能增加,这个表面能的增量就等于附 着功(或粘附功),用符号W表示,有:
21
三、 储层岩石的润湿性及其影响因素
❖ 1、岩石的矿物组成 ❖ 油藏岩石之间的润湿性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 亲水岩石:θ<90°,石英、硅酸盐、碳酸盐、 硅铝酸盐等;水云母、石英、石灰石、白云岩、 长石
▪ 憎水岩石: θ>90°,烃类有机固体、金属硫化 物等。
▪ 粘土矿物对岩石的润湿性影响较大,如蒙脱石、 泥质胶结物的存在回增加岩石的亲水性.而绿泥 石粘土可局部改变岩石表面为亲油等等.
水溶性表面活性 物质可使岩石表
面亲水化
水湿
浓度C
油湿
-1
随着活性剂浓度的增加,由亲油变为亲水,亲 水变为亲油,发生了润湿反转
油湿
-1
随着浓度的增加,只发生润湿程度的
改变,而不生润湿反转。
25
4、矿物表面粗糙度的影响
❖ 润湿滞后表面凹凸不平→形角→接触角改变→影 响流体润湿性。
❖ 试验表明,尖棱对三相周界的移动阻力很大,三 相周界到达尖棱处则遇阻,如图所示,此时的接 触角θ看来还应加上“棱角τ”才能反映滞后情况, 棱角越大滞后也越大。
❖ 润湿是指液体在界面张力的作用下沿岩石表面流 散的现象。
2
1、润湿现象
❖ 将一滴液体滴在玻璃板上,如果液滴(例如水滴) 在玻璃板上迅速铺开,说明液体润湿固体表面; 而如果液滴不散开(例如水银),则说明液体不 湿润固体表面(如图)。

第三章(3-2)润湿性要点

第三章(3-2)润湿性要点
润湿滞后的影响因素包括:
倾斜一个角度α
1、润湿次序(三相周界的移动方向)的影响
润湿次序的含义:固体(岩石)表面一开始是和油接触,后来水把油驱
赶走代之以水和固体(岩石)表面接触,或者是反之的情况。 三相周界的移动方向的含义:
A点移动方向是水驱油的方向,即水将占据油原来的部分空间;
B点移动方向是油驱水的方向,即油将占据水原来的部分空间; 前进角(θ1):水驱油(润湿相流体驱赶非润湿相流体)时的接触角;
cosθ
所以: W=σ
(1+cosθ )
由上式看出,θ角越小,附着功W越大,即湿相流体(水)对岩石的润湿程度越
强; 因此,研究附着功的意义是:用附着功判断岩石润湿性。
5、润湿反转现象
润湿反转:在一定条件下,加入表面活性剂(或其它的特殊处理方法),
使岩石表面的亲水性和亲油性相互转化的现象。 表面活性物质自发地吸附在两相界面上并使界面张力减小,因此,表 面 活性物质吸附于岩石表面,将可能导致: (1)亲水性的岩石表面的亲水性变弱甚至变成亲油性表面; (2)亲油性的岩石表面的亲油性变弱甚至变成亲水性表面。
空 气 空 气 水银 水
玻 璃
玻 璃
润湿:是指液体在分子力的作用下沿固体表面流散的现象。
润湿研究对象:
不混容的两相液体-固体三相体系,或液体-气体-固体 三相体系。
(2)润湿相流体与非润湿相流体:
能沿固体表面铺开的那一相称为润湿相流体,另一相称为 非润湿相流体。(气相在大多数情况下是非润湿相)
(水-空气-玻璃体系中,水为润湿相流体,空气为非润湿相流体)
锐对对三相周界的移动阻力很大,如下图所示,此时接触角 应该加上“形角τ”,才能反映滞后现象, “形角τ” 越大, 滞后也越显著。

3.2 储层岩石的润湿性

3.2  储层岩石的润湿性

• 2、吸吮过程
• 定义:润湿相驱出非润湿相的过程称 为“吸吮过程”。 • 随着吸吮过程的进行,润湿相饱 和度逐渐增加,非润湿相饱和度逐渐 降低。
六、岩石润湿性对水驱油的影响
1.润湿性对油水微观分布的影响。 2.润湿性决定着孔道中毛管压力的大小 和方向。
3.润湿性对油、水相对渗透率的影响。 4.润湿性对采收率的影响。
2.自动吸入法(简称自吸法)
这种方法的特点:
① 仪器简单,操作方便; ② 能较好反映油层的实际情况。 ③ 只能定性确定润湿性。
3.自吸驱替法(润湿指数法)
自吸水排油量 水湿指数IW 自吸水排油量+水驱排油量
自吸油排水量 油湿指数I 0 自吸油排水量 油驱排水量
由润湿指数确定润湿性:
三、油藏岩石的润湿性及其影响因素
1.油藏岩石润湿性 ① 油藏岩石表面 润湿性: ② ③ 亲水 亲油 非均质润湿性{
斑状润湿性 混合润湿性
2.岩石润湿性的影响因素
1)岩石的矿物成分对润湿性的影响 2)流体的性质对润湿性的影响 3)表面活性物质的影响 4)矿物表面粗糙度的影响 5) 注水对岩石润湿性的影响
W附 =
12 23 - 13
二、润湿滞后 1.定义
图3 - 10
润湿滞后现象
润湿滞后就是三相润湿周界沿固体表面移动的迟缓。
二、润湿滞后 1.定义
图3 - 10
润湿滞后现象
•θ1前进角,湿相驱替非湿相的接触角 •θ2后退角,非湿相驱替湿相的接触角
2.润湿滞后的影响因素
1)与三相周界的移动方向有关(或与润湿次序有关) 2)与三相周界的移动速度有关 3)与固体表面的粗糙度有关
一般说来,岩石颗粒表面粗糙程度越严重, 三相润湿周界移动就越困难,润湿滞后现象 也越显著。

第8章储层岩石中的界面现象与岩石的润湿性 (2)

第8章储层岩石中的界面现象与岩石的润湿性 (2)
四、油水在岩石孔隙中的分布
岩石润湿性对水驱油的影 响: 油水在岩石孔隙中的分
布不仅与油水饱和度有 关,而且还与饱和度的 变化方向有关,即取决 于过程是湿相驱替非湿 相,还是非湿相驱替湿 相。
一、基本概念 △ 附着力(也称粘附功) 指在非湿相流体中,将单位面积的湿相从固体界面拉升所
做的功。在这一过程中,做功的能量转化为固体表面能 的增加。 附着功W与接触角有如下关系:
W gl (1 cos )
可见,接触角越小,W越大。
第三节 储层岩石润湿性
一、基本概念
σgs
σgL
岩石润湿性与岩石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孔 隙结构同样重要。
第三节 储层岩石润湿性
一、基本概念 润湿性是指液体在界面张力作用下,沿岩石表面流散的现象 岩石润湿的程度用接触角或附着功来表示。
△ 接触角(也称润湿角)的定义: 通过液—液—固(或气—液—固)三相交点做液—液(或液
—气)界面的切线,切线与固—液界面之间的夹角称为接触角 ,用表示,并规定从极性大的液体一面算起。
后现象。它与三相界的移动方向有关。
如图8-23所示,P197,水驱油则 1 ,油驱水则
2这 是 引起毛管力滞后的主要原因之一(详见第九章)
第三节 储层岩石润湿性
二、润湿滞后现象
影响因素: (2)动润湿滞后 在水驱油或油驱水过程中,当三相周界沿固体表面向前
移动时,由于油水界面各处运动速度不同而使接触角发 生变化的现象。运动速度越大,则动润湿滞后现象越严 重。当运动速度超过某一临界值后,会发生润湿反转现 象。 思考: 注水开发,亲水储层,注水速度不可过高!对亲 油储层,强化注水?


第三节 储层岩石润湿性
一、基本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岩石的矿物成分对润湿性的影响 亲水矿物:石英、长石、碳酸盐 亲油矿物:滑石、石墨、烃类有机固体 粘土矿物对岩石的润湿性影响很大
★蒙脱石具有吸水性,会增加岩石的亲水性;
★含铁粘土矿物可吸附原油中的表面活性物质,使岩 石表面转向亲油。如绿泥石。
2)流体的成分对润湿性的影响
原油组成的影响
原油组成,按对润湿性的影响可分为三类: ①非极性的烃类、 ②有极性的氧、硫、氮的化合物、 ③原油中的极性物质或称活性物质。
一般说来,岩石颗粒表面粗糙程度越严重, 三相润湿周界移动就越困难,润湿滞后现象 也越显著。
水相 油相 油相 水相
固相

'
固相
'

图3 - 13
接触角与形角的关系
4)与原油中的表面活性物质在岩石表面上 的吸附有关
例:将一块干净的大理石在油中侵泡一段时间后, 岩石表面亲水性减弱,这主要是油中表面活性物 质在岩石表面上的吸附,形成的吸附层加重润湿 滞后的程度。
由润湿指数评价岩石的润湿性(何更生,1994)
润湿指数 亲油 油湿指数 水湿指数 1~0.8 0~0.2 弱亲油 0.7~0.6 0.3~0.4 润 湿 性 中性 两指数相 近 弱亲水 0.3~0.4 0.7~0.6 亲水 0~0.2 1~0.8
由Amott指数确定润湿性:
I A IW I 0
2.自动吸入法(简称自吸法)
这种方法的特点:
① 仪器简单,操作方便; ② 能较好反映油层的实际情况。 ③ 只能定性确定润湿性。
3.自吸驱替法(润湿指数法)
自吸水排油量 水湿指数IW 自吸水排油量+水驱排油量
自吸油排水量 油湿指数I 0 自吸油排水量 油驱排水量
由润湿指数确定润湿性:
3-方解石 1 1-水 2-异辛烷 3 2
480
3-方解石 1 1-水 2-异辛烷 加5.7%异喹啉 3 2
3-方解石
540
2 1 3 1-水 2-异喹烷
碱性增加时硅酸盐接触角明显增加,碳酸盐变化不大;
原油组成的影响
3-石英
300
2 1 3
3-石英
35
1 3
0
2
30
原油组成的影响
表8—4 不同烃类组分在聚四氟乙烯表面上的前进角
烃类 戊烷 C5H12 00 80 己烷 C6H14 260 辛烷 C8H18 十二烷 C12H26 420
前进角
原油组成的影响
3-石英
300
2 1 3
3-石英
83
1 3
0
3-石英
1580
2 1 3
2
300
• 讨论润湿性必是三相体系,一相为固体, 另一相为液体,第三相为气体和另一体。
2.润湿程度的表示方法
1)润湿接触角
润湿接触角是指过三相周界点,对液滴界面所作切线, 切线与液固界面之间的夹角,并规定从极性大的液体 方标起。
采用润湿接触角判断润湿性
●当θ<90° 时,岩石表面亲水,水是润湿相,
油是非润湿相; ●当θ>90° 时,岩石表面亲油,水是非润湿
• 2、吸吮过程
• 定义:润湿相驱出非润湿相的过程称 为“吸吮过程”。 • 随着吸吮过程的进行,润湿相饱 和度逐渐增加,非润湿相饱和度逐渐 降低。
六、岩石润湿性对水驱油的影响
1.润湿性对油水微观分布的影响。 2.润湿性决定着孔道中毛管压力的大小 和方向。
3.润湿性对油、水相对渗透率的影响。 4.润湿性对采收率的影响。
2.3 1.3 cos 1.2
2.3 1.3 cos 1.2
★若 θ<90 , cosθ>0, σ2.3>σ1.3, 岩石亲水;固体表面能减少。自发过程。 ★若 θ>90°, cosθ<0, σ2.3<σ1.3,
岩石亲油;固体表面能增加,未发生自发过程。
表2 由润湿指数评价润湿性
-1~-0.3 润湿指数 润湿性 油湿 弱油湿 中间 中间润湿 中间 弱水湿 中间 水湿 水湿 -0.3~-0.1 -0.1~0.1 0.1~0.3 0.3~1
润湿性(粗 油湿 略划分)
4.利用毛管压力曲线资料来判断润湿性
1)利用毛管压力曲线下包面积对比判断润湿性
2)利用毛管压力曲线计算润湿指数判断润湿性
第二节 储层岩石的润湿性
一、教学内容
1、选择性润湿及其实质 2、润湿滞后 3、油藏岩石的润湿性极其影响因素 4、油藏岩石润湿性的测定 5、油水在岩石孔隙中的分布
一、选择性润湿及其实质 1.定义: 润湿:液体在分子力作用下在固体表面上 的流散现象。 润湿性:当固体表面存在不相溶流体时, 某相流体优先附着到固体表面的趋势。也 称选择性润湿。
3-方解石 1 1-水 2-异辛烷 3
0
1060
3-方解石 1 3 1-水 2-环烷酸 2
2
酸性增加时,碳酸盐接触角明显增加,而硅酸盐变化不大。
水的组成对润湿性的影响 根据Dhbey观点在其它各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注入水 中含盐量增加,岩石亲油性增强,主要是由于岩石表 面吸附沥青质的增加。由于注入水矿化度升高,油水 接触面上沥青质在原油中溶解度下降,沥青胶束更易 于聚集发生沉降,从而增加岩石表面的油湿性。 美国怀俄明大学Morrow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注入 水中无机阳离子价越高沥青质的吸附量越大,从而增 加岩石表面的油湿性。
1.接触角法
2h tg 2 d
测量结果:接触角0~75°为亲水,75°~1050为中 间润湿, 105°~180°为亲油

这种方法的特点:
①.原理简单,测量过程和结果直观; ②.测量条件要求严格。如矿物表面要十分光滑、 洁净且没有污染;要求恒温条件,因为温度变化 会引起较大误差; ③.测量时间长,液滴稳定平衡时间需要几百到上 千小时; ④.该方法不能直接测量油层岩石的润湿接触角。 所用矿物只是岩石的主要成分,但并非实际岩石。 因此,它只能定性地评价油层岩石润湿性。
4)与原油中表面活性物质在岩石表面上的吸附有关
1)与三相周界的移动方向有关(或与润湿次序有关)
图3 - 10
润湿滞后现象
★静润湿滞后:由润湿次序不同引起的接触角变化。
2) 与三相周界的移动速度有关
1
油 水 油
2


3

图3 – 1
动润湿滞后与反转
★动润湿滞后:由移动速度引起的接触角变化。
3)与固体表面的粗糙度有关
3)表面活性物质对润湿性的影响—润湿反转现象
3)表面活性物质对润湿性的影响—润湿反转现象
润湿反转的程度与固体表面性质和活性物质性质有 关,也与活性物质浓度有关。
4)矿物表面粗糙度的影响
水相 油相 油相 水相
固相

'
固相
'

图3 - 13
接触角与形角的关系
5)注水对岩石润湿性的影响
四、油藏岩石润湿性的测定
5.利用相对渗透率曲线来判断润湿性
五、油水在岩石孔隙中的分布
1. 油水在岩石孔道中微观分布的方式
2.影响油水在岩石孔道中分布的因素
①饱和度的影响
②岩石表面润湿性的影响 ③饱和历史的影响
渠道流态
驱替和吸吮过程 1、驱替过程 定义:非润湿相驱出润湿相的过程 称为“驱替过程”。

随着驱替过程的进行,润湿相饱和 度逐渐降低,非润湿相饱和度逐渐增 加;
三、油藏岩石的润湿性及其影响因素
1.油藏岩石润湿性 ① 油藏岩石表面 润湿性: ② ③ 亲水 亲油 非均质润湿性{
斑状润湿性 混合润湿性
2.岩石润湿性的影响因素
1)岩石的矿物成分对润湿性的影响 2)流体的性质对润湿性的影响 3)表面活性物质的影响 4)矿物表面粗糙度的影响 5) 注水对岩石润湿性的影响
相,油是润湿相;
●当θ=90 °时,中性润湿;
●当θ=0°时,岩石表面完全亲水。
●当θ=180°时,岩石表面完全亲油。
采用润湿接触角判断润湿性
a-亲水憎油
b-亲油憎水
c-中间润湿
2)杨氏方程
2.3 1.3 1.2 cos
图3 - 8 三相周界表面张力的平衡图
•由上式可得:
2.3 1.3 1.2 cos A
★若 θ=90°,cosθ=0,σ2.3=σ1.3, 岩石中性润湿
3)附着功
13
1
1 水
12
2
23
3 固
3

图3 - 8 三相周界表面张力的平衡图 1:液;2:气;3:固体
图3 – 9 液体对固体的粘附功示意图
润湿的实质是固体表面能的减小。 附着功是指在非湿相流体中,将单位面积的湿相从固 体界面拉开所作的功。
W附 =
12 23 - 13
二、润湿滞后 1.定义
图3 - 10
润湿滞后现象
润湿滞后就是三相润湿周界沿固体表面移动的迟缓。
二、润湿滞后 1.定义
图3 - 10
润湿滞后现象
•θ1前进角,湿相驱替非湿相的接触角 •θ2后退角,非湿相驱替湿相的接触角
2.润湿滞后的影响因素
1)与三相周界的移动方向有关(或与润湿次序有关) 2)与三相周界的移动速度有关 3)与固体表面的粗糙度有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