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哲学篇期末满分论文范本5

合集下载

中华传统文化议论文

中华传统文化议论文

中华传统文化议论文中华传统文化谈论文【5篇】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老祖先留给我们的无形财宝,传统佳节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子,这些是我们民族的优秀劳动成果和才智的结晶。

以下是我整理的中华传统文化谈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中华传统文化谈论文【篇1】中国!一个宏大的国度,拥有浩瀚的疆土,几千年以来,孕育了多少才识过人的军事家,才华横溢的诗人,目光长远的君王,天马行空的艺术家,他们,在自己祖国的领土上制造了一项又一项的奇迹!例如:“万里长城”,“兵马俑”,“莫高窟”,《离骚》,《史记》……而制造这些奇迹所需要的精神,便是我们中华民族千年以来熔铸的敢于创新的精神,它,有的在雄伟壮丽的建筑上传递,有的在包含情感的字里行间中流溢,还有的在苍劲如龙的笔墨里动听……这些丰富的文化遗迹在漂浮的历史长河中仍旧是保留了下来,这,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留给我们的独一无二的财宝!如今,在我的脑海里,却清楚地记得在小时候参与的一次游行,在那次的游行中,有一种叫做“飘色”的绝妙艺术无不吸引着我的眼球,那也是我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接触中国的文化,第一次体会到了它的博大精深,也是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气息,每每回忆起这次的经受,心中总不由得涌起一种炎黄子孙的归属感与骄傲感。

“飘色“又名”抬阁“,是集历史故事、神话传奇于一体,融绘画、戏曲、彩扎、纸塑、杂技等艺术为一身的民间大型造型舞蹈,是中原地区民间春节社火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绵延传承至今的中原抬阁被誉为华夏一奇,被外国人认为是”中国隐藏的文化“在中华民俗和中国民间艺术领域影响甚广。

“飘色”不仅仅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宝贵的文化遗产,不仅能给人带来一种全新的视觉的感受,还能给我们带来一种来源于中华民族血脉深处的自信与傲慢,这种文化遗产莫非不让人重视与珍惜吗?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人却在现代科技的冲击下忘却了往日辉煌的文化成就,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头投身于现在文化以及科技创新的事业中,忠心与历史文化的人却是越来越少,对此,我不禁感到了一丝紧急。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议论文(五篇)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议论文(五篇)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议论文(五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料作文大全、名言名句、心得体会、语录大全、祝福语、演讲稿、古诗词、读后感、申请书、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the complete collection of materials and compositions, famous sayings and sentences, experiences, quotations, blessings, speeches, ancient poems, after-reading feelings, application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议论文(五篇)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

中国哲学史小论文(精选五篇)

中国哲学史小论文(精选五篇)

中国哲学史小论文(精选五篇)第一篇:中国哲学史小论文浅读孟子哲学思想混合1102仇昂1100000219作为儒家孔子之后的另一位闻名于世的思想大家,孟子的哲学方面的思想造诣至今仍然很值得我们学习,下面本文将从孟子的哲学思想介绍及其对当世人们的可借鉴之处进行阐述。

个人认为孟子的观点中包含了一定的唯心主义的成分。

孟子的天道认为:天是最高的、有意志的,人世间的朝代更替、君王易位,以及兴衰存亡、富贵穷达,均是由天命所定。

人对于天必须百依百顺,“顺天者昌,逆天者亡”,天意是不可抗拒的。

他站在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对立面,否认人的思想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认为人生下来就具有与生俱来的先天的善性的萌芽。

我认为孟子的思想是复杂的,其思想主要以唯物主义的成分居多:《孟子》书中所反映出来的关于认识论的见解,包含着许多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的。

我们在中学时期就学习过这段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增)益其所不能……”(《告子》下)指出有许多知能必须经历困难,经过挫折、失败,不断取得教训,受到锻炼,然后才能得之。

客观世界有其自己的规律,是人所不能违反的。

我们可以发现孟子明确地看到,一切事物发展和变化有其自己的一定的进程。

他在书中讲了一个故事作为比喻:宁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

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公孙丑》)上)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

最重要的一环在于掌握客观规律。

孟子拿夏禹治水,根据水势就下、可导而不可遏的规律,来说明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都须如此。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肯定在进行教育时,必须采取因人而异的多种方法。

孔子教育方法中“因材施教”。

但是,对孔子的“因材施教”有了发展。

认为教育学生必须要有一定的标准,使学生有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

关于中国哲学方面的论文精选

关于中国哲学方面的论文精选

关于中国哲学方面的论文精选在中国长达四千余年的历史文化发展中,中国哲学一直是在自己特有的地理人文环境、语言文化背景和政治、经济、社会等综合条件下成长发育的。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中国哲学方面的论文精选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关于中国哲学方面的论文精选篇1浅谈中西方哲学的区别和联系摘要哲学是对人类精神的反思。

哲学有其普遍性,但也有其特殊性。

普遍性由观念,概念来了解,特殊性由生命来讲,因为普遍性的观念,普遍性的要通过特殊的生命来表现的。

哲学真理都是内容真理,既要通过特殊的生命来表现,同时也就为表现真理的生命所限制。

本文主要在此基础上阐述了西方哲学对中国哲学的改造作用。

关键词中国哲学西方哲学普遍性特殊性一、西方哲学能够影响中国哲学的可能性:哲学真理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一) 给会通一个哲学说明。

中西哲学相互影响,相互会通,不能离开中西哲学的史实,但其性质则是哲学的。

中西哲学各具形态与特质,这一点,在今天已术界之共识。

但不同的形态与特质的两个事物是如何能会通并且相互影响的?下面我们就来谈谈这个问题,因为哲学本身就是的头脑清楚。

中西哲学会通这个题目有两重性格:一是通学术性,一是通时代性,也就是说既要从学术上讲,又要从时代性上来说明这个道术性很好理解,但时代性如何理解?通时代性也就是与时代联系起来来讲。

主要讲中西哲学会通的时代意义与文化意义。

因为生了文化问题,文化问题是一个价值与方向问题,故不是科技性的,说到底是哲学性的。

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时代问题的是哲学问题。

哲学关联着文化讲,就是指导文化发展的一个方向与智慧,讲中西哲学之会通就是从核心处将中西文化智会通。

性赋予了中西哲学之会通的存在性格与人文化成的文化品格。

哲学是对人类认识的反思,哲学有其普遍性,哲学所追求的是普遍性的真理,所讲的道理都具有普遍性。

只有从普遍性开始才可通,如没有普遍性就不能谈会通。

哲学真理的普遍性是给中西哲学会通的可能性的直截了当说明,但是会通理论的说明更重要对特殊性与关系的说明上来讲。

中国古代哲学论文参考范文

中国古代哲学论文参考范文

中国古代哲学论文参考范文中国古代哲学可以说是一个矛盾体,具有鲜明的两重性,有些哲学思想表现出积极、革新、进步的一面,属于精华的部分;有些哲学思想则表现出消极、保守、落后的一面,属于糟粕的部分。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中国古代哲学论文参考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中国古代哲学论文参考范文篇1浅谈中国哲学研究方法摘要:自“中国哲学”创建以来,方法论的探讨就是该学科研究中的永恒话题。

建构中国哲学自己的方法论必须容纳历史文本研究法、内史与外史结合法、学科交叉研究法、“非同质化”研究法、“返本开新”研究法等五个方面。

关键词:中国哲学;方法论;刍议在近一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哲学大致经历了三种方法论的转型。

第一,胡适、冯友兰在上个世纪早期提出了“以西解中”的方法。

胡适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中,借鉴实证主义的方法,对先秦中国哲学史料加以考证、裁剪、分析,将中国哲学的主题结构规定为宇宙论、知识论、人生哲学、教育哲学、政治哲学、宗教哲学。

冯友兰在30年代出版的《中国哲学史》中说:“今欲讲中国哲学史,其主要工作之一,即就中国历史上各种学问中,将其可以西洋所谓哲学名之者,选出而叙述之。

”第二,50至80年代,阶级分析的方法成为大陆中国哲学研究的最为主要的方法。

任继愈说:“阶级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在研究哲学史的时候要坚持阶级分析。

”张岱年也说:“我们研究中国哲学史,必须运用阶级分析方法。

”第三,港台的“融会中西”的方法。

上世纪50年代以后,港台一批学者为开出中国文化的新面貌,主张在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源基础上,融会西方思想。

中国哲学论文范文 中国古代哲学论文题目

中国哲学论文范文 中国古代哲学论文题目

中国哲学论文范文中国古代哲学论文题目中国哲学以独特的学术发展理路而在人类文明文化史中独具一格,占有重要地位,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国哲学论文范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中国哲学论文范文篇一反思中国哲学的理路摘要:中国哲学以独特的学术发展理路而在人类文明文化史中独具一格,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这种独特理路不能仅仅作为“独特”而存在,否则,就像珍禽一样,只具有参观价值,岂不可悲?因此,必须经过反思和批判让世界认识到它的价值之所在。

该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谈了自己的反思。

关键词:创新;中西比较;出路1.创新中国哲学到底如何创新?这是每一个中国学者都应该考虑的问题。

“中国哲学是一个以注释圣贤经典为独特发展理路的哲学。

”这句话包含了这样几层意思:中国哲学是哲学;中国哲学是具有特色的哲学;中国哲学的特色是注释;注释的是圣贤经典。

下面逐条分析:我们不引入西方哲学家站在西方哲学的立场上的评价,我们承认中国哲学是哲学,承认了这一点,2、3点就已经包含在其中了。

那么,圣贤经典为何?先秦诸子,特别是以儒、道两家影响最大。

我认为,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的思想直接决定了中国人的思维模式、生活模式以及伦理观念。

而对他们的著作的解读成了后来思想者的主要工作,这种传统在儒学中体现的尤为明显。

既然以注释作为其独特的学术发展理路,那么,所谓“创新”也只能在经典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新的解释,这种解释是否能为人所接受要依赖于解读者对经典的把握程度,否则,就会被指责为误解、误读。

这种观念极大的影响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创新能力,他们一直想恢复圣贤之“原意”,然而,到底是否有“原意”?圣贤真的说出了他们的意图,他们真的意图了他们所说的么?没有人反思这个问题。

其实,文本一旦产生,就成了既不同于物,也不同于心的另外一种东西,独立于作者,提供了巨大的意义解读空间。

如果在这么广阔的意义空间中只寻求所谓“原意”,岂不是一种最大的误读么?再者,“原意”是不存在的,说什么是作者之原意呢?他意图的还是他写下的?这中间有很大差别,书写的经验告诉我们,我们无法真正写出我们意图的东西,通常是What we say is not what we mean;what we meanis not what we say.因此寻求恢复“原意”的努力其实恰恰误解了“原意”,作者肯定说出了他自己意识不到的东西,而对这些东西的揭示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中国哲学的论文

关于中国哲学的论文

关于中国哲学的论文西方文化中历来有所谓“ 哲学”一门,此门学问源远流长。

比照西方的哲学叙述和讨论,20世纪以来,不少学者都曾讨论到“ 中国有没有哲学”或“什么是中国哲学”。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关于中国哲学的论文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关于中国哲学的论文篇一关于“中国哲学”的若干问题浅议西方文化中历来有所谓“ 哲学”一门,此门学问源远流长。

比照西方的哲学叙述和讨论,20世纪以来,不少学者都曾讨论到“ 中国有没有哲学”或“什么是中国哲学”。

其实,关于中国有没有哲学,本来,即使在19世纪以前的欧洲也不成其为问题,至少在1687年,巴黎已经出版了《孔子与中国哲学》。

莱布尼茨颇受此书影响,他自己后来写了《论中国人的自然神学》(又名《关于中国哲学的信》,1716年)。

对于莱布尼茨,中国不仅有哲学,而且他自己颇为之所吸引。

黑格尔固然贬低中国哲学,但在其《哲学史讲演录》中仍列有“中国哲学”一节。

康德似少谈到中国哲学,但这位被尼采称为“柯尼斯堡的伟大中国人”,在其《纯粹理性批判》中仍强调:“以道德哲学高于理性所有一切其他职务,故古人之所谓哲学家,常特指道德家而言;即在今日,吾人由某种比拟,称以理性自制之人为哲学家,固不问其知识之如何浅狭也。

”① 在康德的哲学家定义下,历史上的儒学大师当然是哲学家。

黑格尔之后,伴随近代西方的强盛兴起,西方文化中心论主导了学者的心灵,一般学者认为,中国形上学传统不强,认识论与逻辑不发达,即使中国有哲学,也偏于政治与伦理。

其实,这不仅忽视了中国哲学中的道家传统和佛教传统,而且更反映了近代西方哲学问题意识影响下的局限。

近代西方哲学从“认识论的转向” 发展到“语言的转向”,出现了消解西方传统形上学的努力,乃至海德格尔以来西方哲学关于“哲学的终结”的断言,彻底改变了现代哲学的问题视界。

另一方面,分析哲学对古典哲学的傲慢也越来越失去意义,在当代美国,政治哲学和道德哲学越来越成为哲学的关切焦点。

不仅如此,美国和欧洲近年来坚持“中国哲学” 研究和“比较哲学”研究的学者也日益增多,并取得了一些对欧美哲学界有影响的研究成果。

中华文化议论文高一(推荐5篇)

中华文化议论文高一(推荐5篇)

中华文化议论文高一(推荐5篇)第一篇:中华文化议论文高一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国,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可见,这里给大家整理了一些有关中华文化议论文高一,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中华文化议论文高一1 “很有feeling!”“好欢型啊!”目前,像这样将英文直接嵌入汉语,似乎已成为国人的一种习惯,而汉英夹杂再遇上网络,就形成更为荒诞的语言风格。

因此,我们应该净化汉语,重视汉语发展,传承中华文化。

语言不仅仅是交流工具,更是一个民族思维方式的载体,语言的纯洁性事关一国的凝聚力及软实力。

我们最初是太想与国际接轨了,可过多地接“英语”的轨,却并未搭上真正的“国际”班车,就像“邯郸学步”的寿陵子,非但没有学好,还忘了自己的本真。

文化是民族发展的命脉,是民族独立的象征。

国亡了,可以复;文化消失了,这个民族就很难在世上立足。

犹太民族在历遭受了那么多的苦难,却依然生生不息,就是因为他们一直捍卫着自己的文化。

而文明古国古巴比伦的消失,吉普赛民族的消亡,关键原因就是民族文化的丧失。

汉语表达英语化,汉字书写错字连篇,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汉语的没落,已经严重影响了国学的传承。

假如有一天,我们再不能感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辽阔;假如有一天,我们再无法欣赏“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雄浑;假如有一天,我们再不能理解“仁义礼智信”——那就叫做“数典忘祖”!因此,重视汉语发展,传承中华文化,势在必行。

值得庆幸的是,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这些,开始尝试改变:“汉字听写”“高考加大语文权重”“学校开设国学课”,一时之间,在弘扬传统文化的旗帜下,“国学热”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复兴的希望。

但“热”这个词让我又有些隐忧。

因为“热”就意味“一时”,意味“潮流”,意味“盲从”,而复兴传统文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办几所国学院、读几本经典书籍就能做到的。

中小学中,引导学生“读经”成为时尚,30所学校引进台湾国学教材,却都未考虑是否适用。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议论文【五篇】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议论文【五篇】

【导语】中国是个古老的国家,传统文化更是源远流长,丰富多彩。

为大家提供《关于中国传统文化议论文【五篇】》,欢迎阅读。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议论文篇一传统文化如同民族的灵魂,蕴含着不屈的希望与力量;传统文化是民族发展的原动力,给人们勇攀高峰的斗志与毅力;传统文化仿佛是一座沟通世界的桥梁,传递给世界温暖与色彩。

因此,我想说:让我们共同守护我们的传统文化吧!最近名为“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前十二名文化大国”的调查结果已经揭晓。

中国以拥有众多的优秀传统文化位居第二名,这个好消息令大家欢欣不已。

但当我们静下心来与拥有众多备受欢迎的现代文化的美国作比较时,我们的优势在于我们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

然而在我们的传统文化被很多外国朋友欣赏的时候,我们自身是否足够重视它呢?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传承传统文化,这难道不是我们民族的悲哀吗?现实情况值得社会担忧。

如今很多国人特别是青少年朋友,他们对外来文化有高度的认同。

于是我们不再对“哈韩”、“哈日”感到大惊小怪,不再对好莱坞影片感到陌生。

其实,感受、学习外国文化的精华并没有错。

但过分的关注与模仿必将导致对传统文化的漠视。

可以说,外来文化已经对我们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冲击。

这种现状值得我们关注。

令人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懂得守护我们的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例如作家冯骥才实地考察并用所写文章表达了呼吁人们保护传统文化的迫切心声。

他说:“民间艺术是民族情感与精神的载体之一,普查与记录是为了见证与记载一种历史精神。

”是啊。

倘若我们失去了珍贵的传统文化,我们的内心会不会时常感受到一种不能诉说的苦衷呢?更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政府的未雨绸缪。

为了引导人们重视传统文化,国家设立了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守护传统文化的决心不言而喻。

是的,我们不想再看到自己的传统节日被别的国家抢先申请注册的事情重演。

为此,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守护我们的传统文化。

让它在世界的舞台上展现耀眼的光彩。

随着全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与日俱增,我们理应满怀信心并且坚信:懂得守护我们的传统文化的民族会永远屹立在世界的前列,拥有勃勃生机。

(参考)中华文化哲学篇麻尧宾期末论文

(参考)中华文化哲学篇麻尧宾期末论文

中华文化哲学篇期末论文二零一六年十二月二十三日浅谈“己学”--读《“己学”发略:本体的综合构造与儒家的生命哲学》有感绪论:“己学”是麻尧宾先生所创立的以“己”为本体,“理”、“物”、“心”不即不离,浑然一体,上达宇宙本体,下致人伦日用的一门即本体即工夫即境界的超融意义的现代新儒学学派。

可见麻老师对儒学的研究之深,达到的境界之高。

开学伊始,我有幸选上麻老师的中华文化哲学篇课程,可以说,上完这门课程之后,在我的生活、学习、思考方面都有很大的改观。

通过麻先生这一学期对“己学”的精彩讲解和对麻先生论文的剖析,我对对“己学”有了初步的认识,所以想借此文来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和一些不成熟的见解。

关键字:己学;儒学;自我;一己遍照正文部分一.对“己学”的初步认识麻先生在课堂上一直都围绕着己学和儒学的展开而来讨论了许多源自生活却高于生活的问题,在刚开始的时候,我相信很多学生和我一样都并不知道儒学、己学和哲学的关系,但在麻先生的进一步解释中,我们便初步得到了答案。

要探讨己学,那么我们首先就得弄清楚什么是己学,己学的核心又是什么。

“己学”简单的来讲就是为己之学,切己之学,是对自我及自我生存的关切,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很多事情“己学”都一一贯穿。

其根底来自于两系统:一、来自于传统的儒家哲学系统。

二、来自于西方哲学的系统。

二者在不同的路径上的发展最终却实现了殊途同归。

当我们谈论到己学的时候我们就不得不探讨一下儒学。

因为“己学”和“儒学”有一定关联。

是麻尧宾先生所创立的以“己”为本体,“理”、“物”、“心”不即不离,浑然一体,上达宇宙本体,下致人伦日用的一门即本体即工夫即境界的超融意义的现代新儒学学派。

首先要说的是,儒家学说是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中最重要的一支,它以强势的道德意识及政治理想成为贯穿中华民族历史的主流价值观,是封建王朝的正统思想,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延续了近两千年。

其提倡以礼、乐约束人的行为,陶冶人的性情;主张以礼义治国,恢复西周时期的德治;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认为因材施教是理想的教学方法;对鬼神之说抱着“存而不论”的态度,主张“敬鬼神而远之”,但却十分重视祭祀祖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智慧与哲为题作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智慧与哲为题作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智慧与哲为题作文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智慧与哲理你们好啊,我是小明。

今天老师布置了一篇作文,题目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智慧与哲理"。

我觉得这个题目很有意思,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丰富多彩,里面蕴含着许多精辟的智慧和哲理。

首先让我们来说说儒家文化。

儒家是中国古代最主要和最有影响力的学术思想流派。

儒家的核心思想就是"仁"、"礼"、"孝"、"忠"。

仁就是善良、友爱,要体恤别人、关心他人。

礼就是规矩有理,要遵守规矩、有正确的行为举止。

孝就是孝顺父母、尊敬长辈。

忠则是忠诚于国家、忠于自己的事业。

这些都是非常宝贵的品德和做人的准则。

其次再说说道家文化。

道家强调"道"的存在,认为"道"是宇宙最高的真理和本源,是永恒不变的。

道家主张顺应自然,与天地合一,戒骄戒躁,淡泊名利。

比如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人要像水一样,无私无欲,滋润万物而不与人争斗。

这些都是非常高深的哲理。

再来说说佛家文化。

佛家讲求"三皈五戒",即皈依佛、法、僧三宝,遵守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五戒。

佛教主张慈悲为怀,消除一切执著和烦恼,追求解脱和涅槃。

佛家还有"因缘果报"、"六度万行"等重要理念,这些理念旨在指导人们行善积德,远离罪恶。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融合了儒释道三家的精华,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哲理。

我们应该好好学习和传承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用它们的精神遗产滋养我们的心灵,指引我们的人生航向。

我实在太喜欢中国的传统文化了!虽然这些哲学理念比较深奥,但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好好领会其中的智慧真谛。

只有内化了这些智慧,我们才能真正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对社会有益的好公民。

中华文化哲学篇期末满分论文范本6

中华文化哲学篇期末满分论文范本6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5级本科生课程作业题目为己者,务求因心以会道学生姓名姚家伟课程中华文化哲学篇学号 *************学院公共管理学院二〇一六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为己者,因心以会道——读《“己学”发略: 本体的综合构造与儒家的生命哲学》学号:2015141094152 学生:姚家伟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摘要:“己学”是麻尧宾先生所创立的以“己”为本体,“理”、“物”、“心”不即不离,浑然一体,上达宇宙本体,下致人伦日用的一门即本体即工夫即境界的超融意义的现代新儒学学派。

“己学”根底来自于两系统:一、来自于传统的儒家哲学系统。

特别是儒家所强调之“为己之学”。

二、来自于西方哲学的系统。

其重分辨、重分析、重理性。

学生能力有限,在通读《“己学”发略: 本体的综合构造与儒家的生命哲学》后仅对“为己之学”有些许浅薄的理解,借此机会呈于先生,恭请先生加以斧正。

关键词:己学新儒学学派为己之学生命哲学近来恰好在读余秋雨先生的《君子之道》一书,有颇多感触而又不知其源头,亦不懂如何申发,借麻尧宾先生课业论文之际,有幸拜读先生所创立之己学,对为己之学与君子之道有了些许理解,实在不吐不快。

“为人之学”与“为己之学”语出《论语》,查《论语·宪问》,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朱熹在《四书集注》并没有自己解释这句话,而是引用程子的解释:“为己,欲得于己也。

为人,欲见知于人也。

”意思是古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今人学习是为了炫耀于人,取悦于人。

程子并进而言之:“古之学者为己,其终至于成物。

今之学者为人,其终至于丧己。

”宋儒的理学强调的是个人的人生修养,所以程朱肯定“为己之学”,否定“为人之学”,认为求学的目的首在提高自己的人生修养,而不是为了取用于人,夸饰于人。

其实早在荀子那里,这为己之学与为人之学的问题已被说成了“君子之学”与“小人之学”的问题,其评判高下若此!学生则认为,所谓“古之学者”与“今之学者”不仅可以理解为我中华民族上古贤者与“礼崩乐坏”之后追名逐利的学者,亦可以解做神农遂人氏、亚里士多德之类因心会道,心怀天下探求大道的学者与当今追名逐利之辈,甚至于政治之外用之道。

中华传统文化议论文作文5篇

中华传统文化议论文作文5篇

中华传统文化议论文作文5篇中华传统文化议论文作文(精选篇1)生活中,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丰富多彩的民间工艺,独特的风俗习惯,古老的民族艺术,这些,构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它表现出中国人民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忧国忧民、以德化人的精神。

民间工艺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独具特色、内容丰富、历史悠久,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

民间工艺品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多彩。

如剪纸、陶瓷、刺绣、年画、皮影、风筝、等等,内容大多寓意着吉祥如意、长命健康、富贵有余、儿孙满堂等。

这些民间工艺品流传广泛,生动有趣,代表了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和日常活动。

风俗习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百花园。

渗透着丰富的历史、政治、社会、科学、天文、地理等知识。

如端午节的龙舟、粽子,元宵节赏花灯和猜谜,中秋节的月饼……这些风俗已成为全民性的娱乐活动。

它们像大河流水中翻滚的波浪,是中国人的瑰宝,并笼罩着中华大地,使人感到骄傲。

民族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我国民族艺术博大精深、绚丽多彩。

如京剧,国画等等,各地优美动听的民歌、千姿百态的民间舞蹈、风韵别致的民乐、情趣盎然的画面,都盛开中华民族的文明之花,点缀我们的生活。

作者从“民间工艺”对人类巨大作用引出中心论点:民族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

然后用事例从不同角度论证,事例真实,极富说服力。

结尾段的议论深化了中心论点,给人以向上的力量。

中华传统文化议论文作文(精选篇2)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

近年来,中国各地兴起的“国学热”“孔子热”,以及申报文化遗产热,都在致力于保护,弘扬传统文化,唤起人们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

保护传统文化需要我们的觉悟与借鉴。

20世纪50年代,北京古城楼开始逐渐被拆除。

一天,梁思成进城看炮声中的城楼,发现城楼都没有了,当他赶到广渠门时,发现那里只剩下一个城台和一个门洞。

作为一代建筑大师的梁思成痛心疾首,泪流满面。

他说:“拆掉北京的一座城楼,就像割掉我的一块肉;扒掉北京的一段城墙,就像剥掉我的一层皮。

探讨中国文化的议论文作文五篇范文模板

探讨中国文化的议论文作文五篇范文模板

探讨中国文化的议论文作文五篇范文模板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五千年文明造就了中国的辉煌,中国传统文化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探讨中国文化的议论文作文五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帮助,欢迎浏览阅读转发!探讨中国文化的议论文作文五篇1中国节日最典型,最盛大的节日非春节莫属。

春节是中国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又叫新年。

春节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开始,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

春节也是我最爱的节日。

人们会穿上红新衣,去给邻居亲戚串门拜年,人们还会早早的去买年货,这时候的各家超市是最火爆拥挤的,人们会买大鱼大肉,对联福贴和鞭炮,家家户户都会在门口贴上对联和福字,听妈妈说,要倒贴福字,因为福贴倒,意味着:福“倒”(到)了!到了晚上,小孩儿们会出门点鞭放炮,天空中绚丽的颜色,伴随着“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小孩们个个欢呼雀跃,笑得合不拢嘴,为节日增添了一份喜庆的色彩。

各家宴请宾客,大人们会和长辈亲戚们在酒桌上谈笑风生。

说到吃的,春节美食也是春节特色之一,年糕,饺子、汤圆、春卷……这些传统美食无不透露着中国文化的色彩。

中国端午节也是传统文化的典范,在每年的阴历五月初五过,为什么呢?原来是因为我国古代的伟大政治家,思想家屈原在这一天投江而死,人们为了纪念他,规定这一天悼念屈原。

今天的端午节也有很多的民间习俗,包粽子就是其中之一,人们会摘粽叶,淘洗糯米,包好做成三角状,一家人在一起包粽子,有说有笑,其乐融融。

小时候,我看见爷爷在这一天把一种不知名的草插在大门口和窗户上,我百思不得其解,于是问爷爷这是做什么。

爷爷笑了笑,说:“这是端午节的习俗,这个叫艾草,插上它,这一年蚊虫就会远离咱家,咱们一家人也就会平平安安,健健康康的!”。

在端午节,一些地方会举行“赛龙舟”,人们会拉上亲朋好友到江边观看龙舟比赛。

看!一艘龙舟就如离弦之箭一般飞速驶来,激起了江边人的热情,人们都在争辩自己认为会胜利的龙舟,人们有说有笑,好不热闹!中国传统节日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表现,虽然在一些人看来它平淡无奇,但你若仔细回味,就会发现原来看似遥不可及的传统文化就在我们可能忽视了的生活之中,我们要珍惜并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让中华传统经久不衰!探讨中国文化的议论文作文五篇2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辅相成,各自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与价值,一个都不可少。

中华文化哲学篇期末满分论文范本20161212

中华文化哲学篇期末满分论文范本20161212
2)中西哲学之“求”
“求”,在西方哲学中,主要是对宇宙的求解。这种求解与重观解的形上学相统一,是知识义,是外在的、超越的。而在中国哲学中,这种“求”转向了人生的问题,是功夫义,是内在的、撼动内心的。麻老师在解释此处是引用“当恻隐处自恻隐,当羞恶,当辞逊,是非在前,自能辨之”(《语录上》之“近来论学者”条),可解释为“恻隐,仁之端也,羞恶,义之端也,辞让,礼之端也,是非,智之端也。此即是本心。即所谓本心,亦即仁义礼智四端。”可见中国哲学是从本心出发,探求内心的。在课上曾看过电影《孔子》,观后心中感慨万千。这是一个人与一个时代的对立,是一种彼此不能融合和接受的悲剧。电影中孔子对本心的求索,对道义的追寻,对自我的探讨,都是儒家思想及中国哲学功夫义的体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一言论从孟子始都被认为是孔子对世间万物最根本的个人体验的显示。王阳明的心学,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自不必说。因此,中国哲学所“求”与西方哲学有本质上的不同。正是这种“求”之对象的不同造成了后文要讨论的“本体”的不同。
西方哲学所讲之本体,是宇宙本体。古希腊时代的智者苏格拉底最先开始相关的理性思考。成先生称其为“logos”,即一种寻求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并且让人信服这是必然的而非偶然关系的思维活动。苏格拉底的这种论理的思维,引起了后来的诸多哲学家对真理和智慧的不同回答。后来他们形成了“上帝”的概念,这源自于原始的根源意识,“一种对宇宙无限变化的崇敬和畏惧所产生的意识”也就是说,西方哲学本体的思考是建立在对宇宙的思考之上的。
2.中西哲学之差异
1)形上学的两种形式
西方哲学以理智为根本,重观解,中国哲学以直觉为奠基,重觉解。重观解与重觉解都是形上学的表现。此二词直接概括了中西哲学在形上学这个概念上的差异。西方哲学重点在于“观”,海德格尔提出“这些实体在其中显示了自身。在最可靠的意义上,它们被理解为实体,这样就参照现状作了解释,这样,它们就被看做是呈现。”这些实体正是通过“观”来呈现的。这就要求其“观”超越主观性,不受外界影响,处于一种中立的地位,注重对知识和逻辑的建构。而重觉解的形上学,按照成中英先生的说法是“非形上学的形上学”,就是说“中国不是没有形上学,而是没有那种外在化的、超越化的、静止不动的、脱离现实的形上学。中国的形上学有它自己的关于上下左右、四方八面、整体和部分、内在跟外在、中心跟边缘的概念机制,它反映了中国人的本体经验。”这就是一种重觉解的形上学,它的着重点是生命与德性。这种重觉解,通俗说法可以感性代之。纵观中国历史,从《诗经》到《楚辞》再到《乐府》,从唐诗到宋词再到元曲,从雕塑绘画到书法小说,从园林艺术到戏曲文化,无不体现着中华文化之感性。这种感性,是中华民族自身“观”后,体验后的结果,是中国哲学所独有的本体经验。也正是这种独有的本体经验,创造了独特的中华文化。

中国哲学论文

中国哲学论文

中国哲学论文关于中国哲学论文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达到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论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中国哲学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中国哲学篇1摘要: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中华传统修身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为人修身的文化,是一种适应社会、适应历史发展的道理。

中华传统修身文化具有浓厚的哲学基础,修身文化源于哲学,同时,哲学的发展又对修身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进作用。

关键词:中华传统修身文化;哲学渊源;探究人类文化的产生伴随着人类演化过程的信息传递,天地万物的讯息产生并融汇渗透就形成了文化,而文化是独以精神文明为导向的融汇和渗透。

从词源来看,“文化”一词本意为耕种、养育、培育、发展和尊重。

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认为:“文化是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等凡是作为社会的成员而获得的一切能力、习性的复合整体。

”①《说文解字》称:“文,错画也,象交文。

”、“化为变化、变易、造化”。

文化从本义来看是指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和文物典章、礼仪制度等等,其引申义则为改造、教化、培育等。

中华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在历史传承演化进程中形成的反映中华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简而言之,中国传统文化就是通过不同的中华民族文化表现形态来呈现的各种民族风俗、文明和精神的总称。

一、修身文化内涵探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开端就以儒家学术为奠基,形成了一整套的关于对人、对社会的认识,以及对社会行为规范的追求,——即“仁义礼智信”等,也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逐步以此为基础发展为一整套趋于完善的传统文化体系。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千年的发展历史中形成了一种对每个人都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化现象,就是修身文化。

修身文化是将为人修身的文化,是一种适应社会、适应历史发展的道理,它以“人性之善也”(《孟子告子上》)、“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下》)的思想为出发点,以“圣人之德”(《四书章句集注中庸章句》)、“古圣先贤”(《红楼梦》)为个人修身目标,展现了内涵丰富的修身文化体系。

中华传统文化论文(最新5篇)

中华传统文化论文(最新5篇)

中华传统文化论文(最新5篇)中国传统文化论文篇一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艺术灵感的发源之所,特别是动画艺术的创作,需要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入手,汲取优秀的创作思源。

动画创作的前期是动画造型设计,主要是动画角色的造型,从角色的形体与色彩两个方面进行整体塑造。

要创造出具有中国韵味的动画形象,造型设计者需要从中国传统文化入手,通过借鉴和提炼,把握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赋予动画作品鲜明的艺术神韵。

关键词:传统文化元素;动画造型;设计一、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概述中国历史悠久,历史文化的积淀形成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如水墨画、陶艺、京剧脸谱、皮影艺术、壁画艺术、剪纸艺术等,绚丽而丰富的表现元素和表现形式为中国动画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造型设计素材。

综观我国优秀的动画作品,无一不带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符号,如,动画片《大闹天宫》中孙悟空、玉皇大帝等角色的造型设计借鉴了中国传统艺术,如京剧、年画等,通俗易懂,富含民族特色。

2023年上映的动画电影《小门神》,从动画人物造型设计上看,是根据中国传统民间传说设计的,使“门神”这一人物形象深入人心,深受观众的喜爱;从动画故事上讲,是对门神故事的原型再造,契合了中国民间关于门神的传说。

这就使影片对于中老年观众而言是对中国传统民间故事的温馨回忆,对于青少年观众而言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也正因如此,这部影片反响热烈。

近年来,动画业界重新研究将古老的皮影艺术应用于动画创作,把传统的水墨画与三维技术相结合制作动画片,等等,都赋予了动画造型强烈的民族文化特色和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二、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动画造型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动画造型设计中的体现,一方面是在动画造型设计上借鉴和引用传统文化,另一方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和中国文化精神内核的传承与发扬。

根据现代动画造型审美特征,运用现代动画造型设计手段对传统文化元素中那些能够为我们所借鉴的造型设计元素进行进一步的提炼、改造和运用,既能够将其以新的、现代的方式进行传承,又能够使我国动画的造型富有民族韵味,从整体上提升动画作品的美感和艺术感染力。

中国古代哲学的论文

中国古代哲学的论文

中国古代哲学的论文对待中国古代哲学的态度,有人认为应当不加批判地完全肯定;有人把中国的落后完全归咎为传统的哲学思想,主张全然抛弃中国古代哲学而全盘西化。

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中国古代哲学的论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中国古代哲学的论文篇一中国古代哲学与现代人生对待中国古代哲学的态度,有人认为应当不加批判地完全肯定;有人把中国的落后完全归咎为传统的哲学思想,主张全然抛弃中国古代哲学而全盘西化。

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正如古人所云:“东海西海,心同理同。

”每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哲学思想都有其存在的理由,都在一定阶段对社会的发展起到推动的作用,我们必须肯定它们的存在,以平等的眼光来审视古今中外的哲学思想。

对待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更应当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古为今用,批判继承。

纵览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历史,儒、道、佛三家的哲学思想不断地斗争、融合,其他如墨家、法家等的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作用于主流的哲学思想。

对于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优秀价值原则、哲学思想,我们可以将其转化为时代精神来继承;而对于有些内容,我们亦可抽取其封建性的思想内核,提取其中有用的部分,使之成为对今天有所助益的思想要素。

一纵观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我们基本可以理清中国古代哲学具有以下特征。

(一)注重人生。

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往往从生活的实践出发,来研究各种哲学问题,所以特别注重对人生的研究。

儒家哲学重所讲的心、性、情、意、良知等都表示出对人生、人性,以及对人的生命的一种认识;道家所关注的理想的人生境界——逍遥与解脱,向往着飘逸洒脱、高洁绝尘的风骨神韵;佛家追求成“佛”,将达到涅槃境界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两千多年来,对人生的审视,对人的自我追求的关注,始终是中国古代的哲学孜孜以求的核心问题。

(二)注重践履。

知与行的关系向来是中国古代哲学家特别关注的一个问题,简而言之就是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中国古代的哲学成就不仅仅表现在理论方面,更体现在这些理论的践行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析中西方“本体”之差异及其经济的体现
——读《“己学”发略:本体的综合构造与儒家的生命哲学》
陈雨晴
摘要:中学之本体论与西学之本体论从许多方面影响了中西方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化乃至民族性格的塑造。

从经济层面上看,从微观上经济习惯的保守和激进之别,到宏观上的以“个人的自由”为标榜的市场手段与以“集体的调控”为特色的计划手段之争,也许正是中西方“本体”论投射在经济层面上的异化表现。

关键词:本体论;中西方;经济;哲学
西哲与中哲,各成流派。

在文学上,西哲重意象,中哲重意境;在处世上,西哲重结果,中哲重形式;在伦理上,西哲重自由,中哲重礼义。

而对于自我和本体的探寻,在西学与中学中,也表现出受地理、宗教、人口等客观因素影响下的显著的差异化。

麻尧宾先生在其文章《“己学”发略》中,盖将中与西的“本体”分割为“宇宙论”的“本体”与“人生论”的本体,以此为基,求索中西的“本体”的不同,并将这种不同分径而论。

其一为观解与觉解、殊相与共相之异;其二为知识义的求与工夫义的求之异;其三则为潜、实的条理与体、用的条理之不同;其四则是“宇宙论”与“人生论”的映射之不同。

而“经济”一事,大抵可以理解为是社会活动和社会创造,是“活泼日用的形下学”,一举一动皆遵照“本体”之指示。

在西学中,“经济”一词原意为“家政术”,指治理家庭财物的方法,后延伸至治理国家的范畴。

而在中学中则相反,在古代,“经济”二字大致与“经世”、“济民”相当,具有“治国平天下”的厚重意味,而演变至现代却反而被限于与金钱和交易相关的活动范畴。

一个由内向外,一个由外向内,中西之哲学分化在此亦分明可见。

囿于本人学识浅薄,不敢妄言哲学之宏大,盖将课堂之所学与专业学识相联系印证,试从哲学之视角看所学之经济,浅析二者之因果关联,展现日常的所见、所感、所思。

一、观解与觉解及经济理论之产生
同样是画画的艺术,西方以精细的描摹和浓厚的色彩为美,极力追求表现对象的每一个细节;而中国的水墨画则是一种简约的艺术,奉承大道至简的原则,图的是留白的意境。

由此可勘得二者的分别。

观解与觉解的差异,大致若此。

观解的精神是对事物进行理智的思辨,建立起完整的知识和构架,仿佛将对象置于显微镜下细细观摩。

觉解的精神则更加强调直觉和对对象整体的感性的认知,讲求的是一种不可明说的境界,如果过于追根究底反而落了俗套。

因此对于西人而言,探求宇宙的“本体”是需要一点一滴地对外界仔细探查的,正如泰勒观察水、牛顿观察苹果一般,无不是从一小物开始,摸索得一些适用于宇宙的规律,从而得以离“本体”更近一步。

这种方式不仅极大地促进了西方近代科学的发展,并且作用在了西方经济学理论上,体现在古典经济学在微观层面关于自由经济的观点上,鼓励每个个体去追求自身的利益,完成一套由个人到整体的逻辑推论体系。

而一直到20世纪,西方经济学才纳入了宏观层面的学说,在此之前,经济学理论一直是围绕在微观个体的选择上。

回看中国,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引入中国之前,虽没有独立的经济学理论的存在,但古中国的治国方略中针对土地、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政策更多是为政治和文化而服务的,例如“重本抑末”政策产生于以“士人文化”所代表的礼制,例如“义在利先”的义利思想,由此可窥见中式经济
学问的出发点并不是个人的利益,而是整体的社会稳定和社会秩序。

二、殊相与共相及经济习惯之差异
由重观解之精神可导出标榜个性的殊相,由重觉解之精神可导出推崇共性的共相。

观解与觉解,殊相与共相,事实上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西方长期以来将自由经济主义理论奉为圭臬,视亚当斯密*为经济学之父,实质上是一种对自由的倡导和向往与对个性的赞扬。

即使是在政府宏观调控已经被广泛认可的今天,西方世界对代表政府干预理论的凯恩斯主义的批判依然甚嚣尘上,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卷土重来。

而中国虽正在一步一步迈向市场化,但却依然把控着宏观经济的大方向和整体的态势。

除此之外,西学所倡导的自由和个性,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民族性格的塑造,鼓励逐利、张扬、爱冒险、自我意识浓厚,使得西人在消费、生产等经济习惯上与中国有很大差异。

譬如西方在新航路开辟时期进行的大胆的经济开放,王室斥重金投资航海家,承担了巨大的风险。

与此同时野心勃勃的海上贸易和侵略扩张,也与同时期的“郑和下西洋”形成鲜明对比。

又譬如美国的信用卡超前消费早已成为人们的习惯,而与之相比的中国,储蓄率高居不下。

这些鲜明的经济习惯,无不是西人民族性格的体现。

反观中国,根深蒂固的家国意识和责任意识使得人们的经济习惯偏向保守和稳重。

《汉书·食货志上》载:“士农工商,四民有业。

学以居位曰士,辟土殖谷曰农,作巧成器曰工,通财鬻货曰商。

”重农不重商,因为农为本,国之大计,因此应以国为重。

重储蓄不重消费,是因肩负赡养老人、抚育后代的“齐家”之责任,避风险、抑私欲,以节俭朴素为荣,以奢侈浪费为耻。

乃至于今,中国的经济新常态,以拉动内需为主要任务之一,意在鼓励和刺激中国人的消费需求,可见中国的储蓄习惯所代表的民族性格和民族文化,早已根深蒂固。

知识义与工夫义及经济理论的核心
《“己”学发略》中认为,西方所代表的知识义的“求”,投射的目光是向外的;中国所代表的工夫义的“求”,投射的目光是向内的。

西方探求的“本体”,是站在宇宙面前的,建立在一系列复杂逻辑推导和论证的知识义;中国的“本体论”,虽说同样有宇宙之本体论,但那不过也是人生之本体论的外化,因此是由心而发、“繁冗脱尽*”的工夫义。

与此相类似的,西方经济学理论偏好运用逻辑缜密的公式和模型,研究具体的资源配置的方式,而中国的经济学问,大抵可以通过精炼的言语概括出精髓,并且其研究的重心主要在于资源配置背后的生产关系,从古人的“士农工商”到现今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中国化发展,中国的经济学理论从不拘泥于具体的经济模型,反而能从经济本身发散至社会关系的变革中去,将经济关系外扩至人的关系。

同时,这也体现了西学与中学中对于潜与实、体与用的条理之不同,西方经济学,盖可视作西学之实,然而其潜,却往往不可言说,不可捕捉,或极易上升至神学的角度;而中式经济学,往往从心性出发,虽为经世之“用”,其体大多来源于对人性的探索。

除此之外,西方Ontology所“对象化”的本体,亦能够在经济学中找到其映射。

该“对象化”的存在,是一种超出人的意志之外的仿若黑格尔所谓之“绝对精神”,正如古典经济学中对“无形之手”的概括,其主旨大抵是说,无论人们如何以背离社会利益的方式行事,其总和一定是社会福利的最大化,仿佛有一只无形的上帝之手,使得这一切自然而然地发生。

而到了20世纪,凯恩斯打破了这看似完美无瑕的经济状态,承认了经济中总是存在失业、资源浪费等问题,“无形之手”的力量开始受到质疑。

中国的经济学通常认为,经济状态的呈现总是与人的关系和矛盾相关,在人的作用下,并不存在完美的市场规律,因此中国往往更加强调对经济和对人的规范。

中国古代的许多经济政策,譬如“重本抑末”、“相地而崔征”,大多可看做现代产业政策的前身,而先前所提到的“义利思想”,则强调道德对经济的规范作用。

后记
经济之学问,作为千千万万学问的一种,追本溯源,最终本就是从“本体”中外扩出来的科学,如此“本体”才能称之为“本体”。

而将本体的学问与经济联系起来,便只需细心寻找“本体论”在经济理论的映射。

倘若平日里对生活的各方各面的观察细致入微,我们均能够从生活的角落中领悟到“本体”的存在,感受到“本体”的博大之处。

因此此次报告,也只是一次运用生活经验联系课堂知识的体验,认识粗陋,如果有何不恰之处,还请老师斧正。

参考文献:
【1】《“己学”发略:本体的综合构造与儒家的生命哲学》
【2】《汉书·食货志上》
【3】《礼记·大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