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习题7

合集下载

宏观经济学练习题及答案

宏观经济学练习题及答案

《宏观经济学》练习题一、名词解释1、投资乘数: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变化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K i=△y/△i。

2、边际消费倾向:增加的消费和增加的收入之的比率,也就是增加1单位的收入中用于增加的消费部分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MPC=ΔC/ΔY。

3、资本边际效率:MEC,是一种贴现率,该贴现率恰使一项资本物品使用期内各期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该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成本。

它可以被视为将一项投资按复利方法计算得到的预期利润率。

4、流动偏好陷阱:当利率极低有价证券市场价格极高时,由于人们预期有价证券市场的价格不会上升,因而会抛售有价证券,以免跌价受损,而将大量货币滞留手中,此即为“流动性陷阱”。

5、财政政策:政府变动税收政策和支出政策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6、货币政策: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

7、潜在产量:也指充分就业的产量。

是指在现有资本和技术条件下指充分就业时所能生产的产量。

二、判断是非题1、一个在日本工作的美国公民的收入是美国GDP的一部分,也是日本GNP的一部分。

(×)2、只有经济处于充分就业时,I=S恒等式才成立。

(×)3、边际消费倾向越大,投资乘数越小。

(×)4、消费函数是指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消费的增加不如收入增加得多。

(√)5、如果投资需求IS曲线将左移,其移动量等于投资需求变动量乘以乘数。

(×)6、凯恩斯认为,人们对货币的需求量出于以下三个动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谨慎动机。

(×)7、财政政策可以直接影响需求,货币政策则是间接影响需求。

(√)8、在总需求量不足时,政府可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来抑制衰退。

(√)9、由于不同部门劳动生产率增长快慢不同导致的通货膨胀被称为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

(×)10、非平衡和预期到的通货膨胀,会影响产量和就业,而不会影响收入分配。

宏观经济学完整习题(附答案)

宏观经济学完整习题(附答案)

精选word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二、单项选择题1、下列哪—项不列入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中( )A、出口到国外的一批货物B、政府发放给贫困家庭的救济金C、经纪人从旧房买卖中收取的佣金D、保险公司收到的家庭财产保险费2、“面粉是中间产品”这一命题( )A、一定是对的B、一定是不对的C、可能对,也可能不对D、以上三种说法全对3、下列哪一项计入GDP 中? ( )A、购买一辆用过的旧自行车B、购买普通股票C、汽车制造厂买进10吨钢板D、银行向某企业收取一笔贷款利息4、某国的资本品存量在年初为10000亿美元,本年度生产了2500亿美元的资本品,资本消耗折旧为2000亿美元,则该国在本年度的总投资和净投资分别是( )A、2500亿美元和500亿美元B、12500亿美元和10500亿美元C、2500亿美元和2000亿美元D、7500亿美元和8000亿美元5、以下正确的统计恒等式为( )A、投资= 储蓄B、投资= 消费C、储蓄= 消费D、总支出- 投资= 总收入- 储蓄6、下列项目中,( ) 不是要素收入A、总统薪水B、股息C、公司对灾区的捐献D、银行存款者取得的利息7、以下( ) 不能计入国内生产总值A、企业的库存B、家庭主妇的家务劳务折合成的收入C、拍卖毕加索作品的收入D、为他人提供服务所得收入8、安徽民工在南京打工所得收入应该计入到当年( ) 中A、安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B、安徽的国民收入(NI)C、南京的国民生产总值(GNP)D、南京的国内生产总值(GDP)9、通货膨胀时,GNP价格矫正指数( )A、大于1B、小于IC、大于0D、小于010、一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小于国民生产总值,说明该国公民从外国取得的收入( ) 外国公民从该国取得的收入A、大于B、小于C、等于D、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11、如果:消费额= 6亿元,投资额= 1亿元,间接税= 1亿元,政府用于商品和劳务的支出额= 1.5亿元,出口额= 2亿元,进口额= 1.8亿元,则( )A、NNP = 8.7亿元B、GDP = 7.7亿元C、GDP = 8.7亿元D、NNP = 5亿元12、用收入法计算的GDP等于( )A、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净出B、工资+利息+租金+利润+间接税C、工资+利息+中间产品成本+间接税+利润D、工资+利息+租金+利润+间接税+折旧13、如果当期价格水平低于基期价格水平,那么( )A、实际GDP等于名义GDPB、实际GDP小于名义GDPC、实际GDP与名义GDP 相同D、实际GDP大于名义GDP14、如果钢铁、油漆、绝缘材料以及所有用来制造一个电烤炉的原料价值在计算GDP时都包括进去了,那么这种衡量方法( )A、因各种原料都进入市场交易,所以衡量是正确的。

曼昆《宏观经济学》(第6、7版)课后习题详解(第7章 经济增长Ⅰ:资本积累与人口增长)

曼昆《宏观经济学》(第6、7版)课后习题详解(第7章  经济增长Ⅰ:资本积累与人口增长)

曼昆《宏观经济学》(第6、7版)第3篇 增长理论:超长期中的经济第7章 经济增长Ⅰ:资本积累与人口增长课后习题详解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概念题1.索洛增长模型(Solow growth model )答:索洛增长模型是表明储蓄、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如何影响一个经济的产出水平及其随着时间推移而实现增长的一种经济增长模型。

它的基本假定有:(1)社会储蓄函数为S sY =,式中,s 是作为参数的储蓄率;(2)劳动力按照一个不变的比例增长;(3)生产的规模报酬不变。

其主要思想是:人均投资用于资本扩展化和资本深化,当人均投资大于资本扩展化时,人均产出就会增长;当人均投资等于资本扩展化时,经济达到稳定状态,人均产出不再增长,但总产出会继续增长,增长率等于人口增长率。

2.稳定状态(steady state )答:索洛模型的稳定状态是指长期中经济增长达到的一种均衡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投资等于资本扩展化水平,人均资本存量维持不变,即()0k sf k k δ∆=-=。

这个维持不变的人均资本存量k *称之为稳定状态人均资本存量。

在稳定状态下,不论经济初始位于哪一点,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总是会收敛于该人均资本水平k *。

在稳定状态,由于人均资本存量保持不变,所以人均产出也保持不变,即人均产出增长率为零。

3.资本的黄金律水平(golden rule level of capital )答:资本的黄金律水平是指在稳定状态人均消费最大化时所对应的人均资本水平,由经济学家费尔普斯于1961年提出。

《宏观经济学》练习题(第七章)

《宏观经济学》练习题(第七章)

第7章宏观经济政策一、单选1.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不包括()A 充分就业B 物价稳定C 经济增长D 政府预算收支平衡2.财政政策()A.涉及财政支出和财政收入B.包括创造工作岗位计划C.包括最低工资立法D.包括失业保险计划3.财政政策是()A.政府管制价格的手段B.周期性变化的预算C.为使政府收支平衡的手段D.利用税收、支出和债务管理等政策来实现国民收入的预期水平4.()不是经济中的内在稳定器A.累进税率B.政府开支直接随国民收入水平变动C.社会保障支出和失业保险D.农业支持方案5.内在稳定器的功能()A.旨在减少周期性的波动B.旨在稳定收入,刺激价格波动C.足够保持经济的充分稳定D.推迟经济的衰退6.根据凯恩斯功能财政的思想,财政政策的首要目标是()A.实现财政收支平衡B.尽量增加政府税收C.实现充分就业D.合理安排政府支出,使之效益最大7.权衡性财政政策为()A.经济萧条时应增加政府开支和税收B.经济过热时应削减政府开支和税收C.经济过热时应增加政府开支削减税收D.经济萧条时应减少政府开支增加税收8.经济中存在失业时,应采取的财政政策工具是()。

A 减少政府支出B 降低所得税率C 提高所得税率D 增加货币发行量9.经济过热时,政府应该采取()的财政政策。

A 减少政府财政支出B 增加财政支出C 增加货币发行量D 减少税收10.若实行削减个人所得税率和增加国防开支的政策,在短期内将导致()A.总供给减少,物价上涨B.增加总需求从而增加国民收入C.总需求减少从而减少国民收入D.因政策相互矛盾而使结果不确定11.如果所有的银行都持有百分之百的准备金那么简单的货币乘数就是()A、0B、1C、10D、无限大12.如果法定准备金为20%,那么,简单的货币乘数就是()A、1B、2C、4D、513.当法定准备金为20%,商业银行最初所吸收的存款为3000时,银行所能创造的货币总量为()。

A 20000B 80000C 15000D 6000014.中央银行最常用的政策工具是( )A 法定准备率B 公开市场业务C 再贴现率D 道义劝告15.下列哪种工具属于紧缩货币政策工具?()A 提高贴现率;B 增加货币供给;C 降低法定准备金率;D 中央银行买入政府债券。

曼昆《宏观经济学》(第67版)习题精编详解(第7章经济增长资本积累与人口增长)

曼昆《宏观经济学》(第67版)习题精编详解(第7章经济增长资本积累与人口增长)

曼昆《宏观经济学》(第67版)习题精编详解(第7章经济增长资本积累与人口增长)Borntowin经济学考研交流群<<第3篇增长理论:超长期中的经济第7章经济增长Ⅰ:资本积累与人口增长一、判断题1.根据索洛增长模型,无论经济开始时处在什么位置,最终它都将调整至稳态。

()【答案】T【解析】假定经济的初始资本水平低于稳态,那么其投资水平大于折旧量,随着时间的推移,资本存量将一直上升到稳定状态为止。

当经济的初始资本水平高于稳态,那么投资小于折旧,资本的磨损快于更替,资本存量将一直减少到稳态水平为止。

2.资本存量黄金律是指人均资本或者每个效率工人的资本不增不减的稳态资本存量。

()【答案】F【解析】资本存量黄金律是指使得消费最大化的稳定状态的资本存量水平。

3.在不考虑人口和技术变动的索洛模型中,稳态即意味着yk。

()【答案】T【解析】稳态下,kikyk0,因此yk。

4.根据索洛增长模型,其他条件相同,储蓄率较高的国家的人均收入将高于储蓄率较低的国家的人均收入,虽然前者的增长率未必高于后者。

()【答案】T【解析】高储蓄率具有水平效应,即提高稳定状态的人均收入水平,因此储蓄率较高的国家的人均收入将高于储蓄率较低的国家的人均收入;因为储蓄率不具有增长效应,即不影响经济增长率,因此前者的增长率未必高于后者。

5.标准的新古典生产函数二阶导数是严格正的。

()【答案】F【解析】新古典增长模型假定边际报酬递减,则新古典生产函数的二阶导数必然小于零。

6.如果总量生产函数不再具有边际报酬递减的性质,那么索洛模型中稳定状态将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但是最终还是能达到新的稳定。

()【答案】F【解析】假定资本的边际报酬递增,则fk0,可能存在一种情况即实际投资始终985/211历年真题解析,答案,核心考点讲义,你想要的都在这→经济学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Borntowin经济学考研交流群<<大于持平投资,人均资本存量将不断增大,经济没有稳定状态。

宏观经济学习题(6-8)

宏观经济学习题(6-8)

第六章开放经济一、选择题1.当一国的净资本流入为正值时:A 该国的资本账户处于盈余状态。

B 该国存在贸易盈余和资本账户盈余。

C 该国的资本账户处于平衡状态。

D 该国存在贸易赤字和资本账户赤字。

E 该国资本账户处于赤字状态。

答案:A2.以下选项正确的是:A 进口+出口=净资本流入。

B 进口=出口-净资本流入。

C 进口=出口+净资本流入。

D 进口+净资本流入=出口。

E 进口=净资本流入。

答案:C3.对于一个大国开放经济来说,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对该国的长期影响是( C )A.国民储蓄的减少 B.利率上升 C.净出口的上升 D.产出减少4.在开放经济中:A 私人储蓄+净资本流入=投资+政府储蓄B 私人储蓄=净资本流入+投资+政府储蓄C 私人储蓄+投资=净资本流入+政府储蓄D 私人储蓄+政府储蓄+净资本流入=投资E 私人储蓄+净资本流入+投资=政府储蓄答案:D5.在小型开放经济中,预算赤字的上升将:A 降低利率和投资。

B 不改变利率或投资。

C提高利率和投资。

D 提高利率但降低投资。

E 降低利率但提高投资。

答案:B6.汇率是指:A 两国之间的贸易赤字。

B 一国的净资本流入。

C 两种货币的相对价格。

D 一国货币的升值率。

E 一国货币的贬值率。

答案:C7.在开放经济中,投资—储蓄恒等式表明:A 私人储蓄必定等于私人投资。

B 私人储蓄加上从国外的资本流入必定等于投资C 私人储蓄加上从国外的资本流入必定等于投资加上政府赤字。

D 私人储蓄加上从国外的资本流入必定等于政府赤字加上经常账户赤字。

E 私人储蓄加上从国外的资本流入必定等于政府赤字加上经常账户赤字再加上投资。

答案:C8.对美国而言,提高私人储蓄可能会:A 提高预算赤字。

B 降低预算赤字。

C 增加投资。

D 对利率和投资没有影响。

E 引起美元升值答案:C二、名词解释1.贸易逆差 2.贸易顺差 3.名义汇率 4.实际汇率1.贸易逆差:一国在一定时期内进口贸易总值大于出口总值。

宏观经济学第七章习题及答案

宏观经济学第七章习题及答案

第七单元经济周期理论本单元所涉及到的主要知识点:1.经济周期的含义、阶段与种类; 2.经济周期的原因;3.卡尔多经济周期模型; 4.乘数-加速数模型一、单项选择1.经济周期中的两个主要阶段是()。

a.繁荣和萧条; b.繁荣和衰退; c.萧条和复苏; d.繁荣和复苏。

2.下列对经济周期阶段排序正确的是()。

a.复苏,繁荣,衰退,萧条; b.复苏,繁荣,萧条,衰退;c.复苏,萧条,衰退,繁荣; d.复苏,衰退,萧条,繁荣。

3.由于经济衰退而形成的失业属于:()。

a.摩擦性失业; b.结构性失业;c.周期性失业; d.自然失业。

4.下列哪种说法表达了加速原理()。

a.消费支出随着投资支出增长率的变化而变化;b.投资支出随着国民收入增量的变化而变化;c.国民收入随着投资支出的变化而变化;d.投资支出的减少会造成消费支出一轮一轮地减少。

5.下列哪种说法没有表达加速原理()。

a.国民收入增长率的变化将导致投资支出的变化;b.消费支出的变化会引起投资支出更大的变化;c.投资支出的减少会造成消费支出一轮一轮地减少;d.投资支出随着国民收入增量的变化而变化。

6.加速原理发生作用的条件是()。

a.投资的增加会导致国民收入增加;b.消费品的生产需要有一定数量的资本品,因而消费支出的增加会导致投资支出的增加;c.投资的增加会导致消费支出的持续增加;d.投资支出的减少会造成消费支出地减少。

7.经验统计资料表明,在经济周期里,波动最大的一般是()。

a.资本品的生产; b.农产品的生产; c.日用消费品的生产; d.a和c。

8.所谓资本形成是指()。

a.净投资; b.总投资; c.更新投资; d.存货的投资。

9.假定某经济连续两年的国民收入都是1200亿美元,在资本-产量比率等于2的条件下,净投资等于()。

a.1200亿美元; b.2400亿美元; c.2000亿美元; d.0。

10.已知某经济某一年的国民收入是1000亿美元,净投资为零;第二年国民收入增至1200亿美元。

《宏观经济学》习题+答案

《宏观经济学》习题+答案

《宏观经济学》习题选择题一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D )A、GDP和GNP都是流量概念;B、GDP是地域概念,GNP是国民概念;C、GDP和GNP都是以市场交换为基础;D、GDP和GNP是同一概念,没有区别2、在国民收入支出法核算中,住房是属于( B )A、家庭消费支出;B、企业投资支出;C、政府购买支出;D、以上都不是3、经济学上的投资是指( D )A、企业增加一笔存货;B、建造一座住宅;C、企业购买一台计算机;D、以上都是4、在短期内,居民以下哪一部分的数额会大于可支配收入?(C )A、储蓄;B、消费;C、所得税;D、转移支付5、以下哪一项不列入GDP的核算?( C)A、出口到国外的一批货物;B、经纪人为一座旧房买卖收取的一笔佣金;C、政府发给贫困户的一笔救济金;D、保险公司收到一笔家庭的财产保险6、某国年人均GDP大于人均GNP,这说明该国家公民从外国取得的收入( B )外国公民从该国取得的收入A、大于;B、小于;C、等于;D、不确定7、社会保障支付属于( D )A、政府购买支出;B、政府税收:C、消费支出:D、政府转移支付8、下列哪一项不属于转移支付( C )A、退伍军人的津贴;B、失业救济金;C、出售国国债的收入;D、贫困家庭的补贴收入9、在广义的国民收入计算中,社会保险税增加对下列哪一项有影响(D )A、GNP;B、NNP;C、NI;D、PI10、下列不属于政府购买支出的是(A )A、政府为低收入者提供的生活保障;B、政府为政府公务员增加工资;C、政府向国外购买一批先进武器;D、政府在农村新建100所学校11、在国民收入核算中,下列哪一项不属于要素收入但被计入个人可支配收入中( B )A、租金;B、养老金;C、银行存款利息;D、拥有股票所获得的红利收入12、在下面四种情况中,投资乘数最大的是( C )A、MPC为0.6;B、MPC为0.3;C、MPS为0.1;D、MPS为0.313、如果投资增加120亿元,MPC为0.6,则收入水平将增加(A )A、300亿元;B、200亿元;C、720亿元;D、400亿元14、MPC与MPS之和等到于1,这是因为( C )A、任何两个边际量相加总是等于1;B、MPC和MPS都是直线;C、在简单的凯恩斯宏观经济模型中,国民收入不是用于消费,就是用于储蓄;D、经济中的投资水平不变15、投资乘数等于( B)A、投资变化除以收入变化;B、收入变化除以投资变化;C、边际消费倾向的倒数;D、(1-MPS)的倒数16、根据凯恩斯消费理论,随着收入增加( C )A、消费增加、储蓄下降;B、消费下降、储蓄增加;C、消费增加、储蓄增加;D、消费下降、储蓄下降17、在经济学中,下面哪一种行为被视为投资( C )A、购买公司证券;B、购买国债;C、建办公楼;D、生产性活动导致的当前消费18、如果资本边际效率低于市场利率,则企业投资( A )A、过多;B、过少;C、正好:D、都不对19、决定投资的因素不包括( D )A、利息率;B、资本边际效率;C、投资的利润率;D、国民收入20、IS曲线表示满足( D )关系A、收入-支出均衡;B、总供给和总需求均衡;C、储蓄和投资均衡;D、以上都对21、IS曲线上存在储蓄和投资均衡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点有( B )A、一个;B、无数个;C、一个或无数个;D、零个22、货币市场和商品市场的同时均衡,可以理解为( B )A、各种收入水平和各种利率水平上;B、一种收入水平和一定利率水平上;C、各种收入水平和一定利率水平上;D、一种收入水平和各种利率水平上23、如果人们的收入增加,则增加的将是( A )A、货币的交易需求;B、A和C;C、货币的投机需求;D、都不变动24、对利率变动反应最为敏感的是( C )A、货币的交易需求;B、货币的预防需求;C、货币的投机需求;D、ABC相同25、在经济萧条时期,政府可以采取的政策有( D )A、扩张性财政和紧缩性货币政策;B、紧缩性财政和紧缩性货币政策;C、紧缩性财政和扩张性货币政策;D、扩张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26、在古典区域内(A )A、货币政策有效;B、财政政策有效;C、货币政策无效;D、两者都有效27、在凯恩斯区域内(B )A、货币政策有效;B、财政政策有效;C、财政政策无效;D、两者都有效28、经济中存在失业时,应采取的财政政策工具是( A )A、增加政府支出;B、提高个人所得税;C、提高公司所得税;D、增加货币发行量29、在经济过热时,政府应采取( B )的财政政策A、扩大政府财政支出;B、减少财政支出;C、扩大财政赤字;D、减少税收30、实际GDP与潜在GDP的关系是(D )A、总是相等;B、实际GDP总是低于潜在GDP;C、实际GDP总是高于潜在GDP;D、实际GDP可以大于也可以小于或者等于潜在GDP,一般情况下,实际GDP小于潜在GDP31、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价格水平下降,则总需求( A)A、增加;B、不变;C、减少;D、难以确定32、加速原理断言(A )A、GDP的增加导致投资数倍增加;B、GDP的增加导致投资数位减少;C、投资的增加导致GDP数位增加;D、投资的增加导致GDP数倍减少33、下述哪一项说法正确地表述了加速原理( D )A、投资的变动引起国民收入的数倍变动;B、消费支出随着投资的变动而数倍变动;C、投资的变动引起国民收入增长率数倍变动;D、消费需求的变动引起投资的倍数变动34、导致经济波动的投资主要是( D )A、存货投资;B、重置投资;C、愿意投资;D、固定资产投资35、在充分就业的情况下,下列( D )因素最可能导致通货膨胀A、进口增加;B、工资不变但劳动生产率提高;C、出口减少;D、政府支出不变但税收减少36、在下列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中,(C )最可能是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的原因A、银行存款增加;B、预算赤字;C、世界性商品价格的上涨;D、投资增加37、按照(D)的观点,菲利普斯曲线所阐明的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的替代关系是不存在的A、凯恩斯主义;B、货币主义;C、供给学派;D、理性预期学派38、“适应性预期”与“理性预期“的区别主要在( A)A、前者强调过去信息,后者强调现有的信息;B、后者以大量数学模型为论证依据,因而更科学;C、前者是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假设,内容陈旧,应被淘汰;D、前者难以解释与过去完全不一样的未来经济变动39、货币主义坚持以( B )作为货币政策的惟一控制指标A、利率;B、货币供给量;C、信货流量;D、准备金40、下面哪一种排序是经济周期阶段的正确顺序?( A )A、扩张—顶点—收缩—谷底;B、扩张-顶点-谷底-收缩;C、扩张-谷底—顶点-收缩;D、收缩-谷底—顶点—扩张41、某人正在等待某项工作,这种情况可以归类于( A)A、失业;B、就业;C、非劳动力;D、就业不足42、一个社会实现了充分就业,这就意味着( D )A、人人都有工作;B、想工作的人都有工作;C、失业率等于0;D、失业率处于自然失业率水一43、减少失业的政策,很可能会带来什么影响( B )A、没有影响;B、物价上涨;C、经济增长速度降低;D、以上都不对44、煤炭有多种用途,作为最终产品的是( A )A、家庭用于做饭;B、餐馆用于做饭;C、供热公司用于供应暖气;D、化工厂用作原材料45、下面不属于流量的是(C )A、国内生产总值;B、总投资;C、一国的资本量;D、净出口46、下面属于政府购买支出的是(A )A、空军购买一战机;B、退伍军人津贴;C、失业救济金;D、退休金47、如果消费函数为C=100+0.8(Y-T),则政府支出乘数是(D )A、8;B、1.25;C、4;D、548、可支配收入中,边际储蓄倾向如果为0.25,则边际消费倾向为( B )A、0.25;B、0.75;C、1.0;D、0.6449、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认为国民收入均衡水平决定于(C )A、总收入;B、总投资;C、总需求;D、总供给50、平均储蓄倾向随收入的增加而(B )A、递减;B、递增;C、不变;D、不能确定51、如果MPC为0.8,则增加100亿元的投资将导致国民收入增加( C)亿元A、100;B、200;C、500;D、80052、在下列情况下,投资乘数最大的是(A )A、MPC=0.9;B、MPC=0.8;C、MPC=0.75;D、MPC=0.2553、边际消费倾向与边际储蓄倾向之和等于( D )A、大于1的正数;B、小于2的正数;C、0;D、154、根据消费函数,引起消费增加的因素是(B )A、价格水平下降;B、收入增加;C、储蓄增加;D、利率提高55、根据加速原理,引起净投资的原因是( A )A、产出的增加;B、价格提高;C、利息率下降;D、工资下降56、两部门经济的均衡国民收入决定的条件是( C )A、C=S;B、C=T;C、I=S;D、M=I57、三部门经济的均衡国民收入决定的条件是( A )A、Y=C+I+G;B、Y=C+I+T;C、C=Y+I+G;D、G=Y-C+I58、下列不会使均衡国民收入增加的情况是( D )A、税收减少;B、投资增加;C、政府购买增加;D、税收增加59、经济增长的标志是( D )A、失业率的下降;B、先进技术的使用;C、CPI的降低;D、社会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60、经济周期的中心是( C )A、价格的波动;B、利率的波动;C、国民收入的波动;D、就业率的波动61、导致LM曲线向右移动的因素有( D )A、投机货币需求减少;B、交易货币需求减少;C、货币供给量减少;D、货币供给量增加62、LM曲线表示满足以下哪一种关系?( D)A、收入-支出均衡;B、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C、储蓄与投资均衡;D、货币供求均衡63、如果某人因为某行业不景气而失去了工作,这种失业应属于( A )A、结构性失业;B、摩擦性失业;C、周期性失业;D、季节性失业64、天气寒冷,游客大大减少,某旅游区部分人失业,这种失业应属于( D )A、结构性失业;B、摩擦性失业;C、周期性失业;D、季节性失业65、下列哪一类不属于失业人员?( D )A、季节性工人;B、对当前工作不满意而待业在家的人;C、正在寻找工作的大学毕业生;D、半日工66、如果某人大学毕业后刚进入劳动力队伍还尚未找到工作,应属于(B )A、结构性失业;B、摩擦性失业;C、周期性失业;D、季节性失业67、为了降低失业率,应采取的货币政策工具是( B )A、提高税收;B、增加货币供给量;C、提高失业救济金;D、增加政府支出68、如果出现通货膨胀,实行的财政政策应是( B )A、减少税收;B、减少政府购买;C、增加转移支付;D、减少货币供给量69、根据菲利普斯曲线,降低通货膨胀率的办法是(A )A、提高失业率;B、降低失业率;C、实现充群分就业;D、增加货币供给量70、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或不完全信息所引起的失业属于( D )A、非自愿意失业;B、结构性失业;C、需求不足失业;D、摩擦性失业71、自然失业率指的是( C )A、是没有摩擦性失业时的失业率;B、是没有结构性失业时的失业率;C、是经济处于潜在产出水平时的失业率;D、恒为072、长期菲利普斯曲线表明( B )A、政府宏观经济政策只在一定范围内有效;B、政府宏观经济政策无效;C、自然失业率可以变动;D、失业与通货膨胀不可并存73、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政府增加公共设施投资,会引起国民收入( A )A、增加;B、不变;C、减少:D、不确定74、“双紧”政策会使国民收入( B )A、增加:B、减少:C、不变;D、不确定75、当一国经济出现过热时,中央银行可以在金融市场上( B)A、卖出国债,降低再贴现率;B、卖出国债,提高再贴现率;C、买进国债,降低再贴现率;D、买进国债,提高再贴现率76、( D)不能使LM曲线产生位移A、公开市场业务;B、降低法定准备金率;C、通货膨胀;D、扩大政府购买77、假定自然失业率是5%,而实际失业率是9%,根据奥肯定律GDP缺口占潜在GDP的比例为 (B )A、4%;B、8%;C、10%;D、不确定78、已知2012和2013年的CPI分别为140.3和144.5,则2014年的通货膨胀率大约为( B )A、6.7%;B、3.0%;C、10%;D、13.6%选择题二1、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 C )A、价格决定理论B、工资决定理论C、国民收入决定理论D、汇率决定理论2、实际GDP等于( B )A、价格水平除以名义GDPB、名义GDP除以价格水平C、名义GDP乘以价格水平D、价格水平乘以潜在GDP3、已知消费为100亿元,投资为40亿元,间接税为50亿,政府的物品和劳务支出额为60亿,净出口为10亿元,则( D)A、NDP=210亿元B、GNP=210亿元C、NDP=120亿元D、无法确定GNP4、假定A国2010年和2013年的名义GDP分别为12000亿元和20000亿元,GDP的折算数分别为1、0和1、5,可推论2013年比2010年(C)A、名义GDP上升33%B、实际GDP不变C、实际GDP上升11%D、实际GDP下降5、如果某人个人收入等于8700元,个人所得税等于900元,消费5300元,利息支付总额为500元,个人储蓄2000元,则个人可支配收入等于(B)A、7300元B、7800元C、5800元D、无法确定6、甲公司为乙公司提供市场营销策划服务,双方约定报酬为10万元,事后乙公司为甲公司提供了价值6万元的产品直接抵消了部分策划费用,再用2万元的售后服务抵消了剩余策划费用的部分款项,最后支付2万元现金给甲公司。

《宏观经济学》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7

《宏观经济学》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7

第七章 总需求(Ⅰ)一、选择题二、名词解释1、IS-LM 模型:IS —LM 模型是描述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之间相互联系的理论结构。

在产品市场上,国民收入取决于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加起来的总支出或者说总需求水平,而总需求尤其是投资需求要受到利率影响,利率则由货币市场供求情况决定,就是说,货币市场要影响产品市场;另一方面,产品市场上所决定的国民收入又会影响货币需求,从而影响利率,这又是产品市场对货币市场的影响。

可见,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而收入和利率也只有在这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才能决定。

IS 曲线是描述产品市场达到均衡,即I=S 时,国民收入与利率之间存在着反向变动关系的曲线。

LM 曲线是描述货币市场达到均衡,即L=M/P 时,国民收入和利率之间存在着同向变动关系的曲线。

把IS 曲线和LM 曲线放在同一个图上,就可以得出说明两个市场同时均衡时,国民收入与利息率决定的IS-LM 模型。

2、凯恩斯交叉图:凯恩斯主义交叉图是由表示计划支出的曲线和表示实际支出的曲线构成的图形。

其中计划支出(E )是内生变量收入(Y )和外生变量计划投资水平(I )及财政政策变量(G 和T )的函数,用式子表示为:E=C (Y-T )+I +G 。

用实际支出等于计划支出的曲线代表经济所有的均衡点。

如图7-2-1所示,图中两条曲线的交点表示当前经济的均衡。

凯恩期交叉图的均衡在A 点,这时实际支出等于计划支出,决定了均衡收入。

G 与T 为既定时,收入Y 是如何决定的,以及当这些外生变量中的一种变量改变时,收入Y 将如何变动。

通过凯恩斯主义交叉图和投资函数可以推导出IS 曲线。

3、税收乘数:税收乘数指收入变动(△Y )对引起这种变动的税收变动(用△T 表示)的比率,此时指的是税收总量的变化而不是税率的变化。

税收乘数用△Y/△T 表示,△Y/△T=-MPC/(1-MPC ),其中MPC 是边际消费倾向。

深大宏观经济学习题答案第7章 通货膨胀与失业

深大宏观经济学习题答案第7章 通货膨胀与失业

第7章通货膨胀与失业一、判断题×1.所有的通货膨胀都伴随着物价的上涨。

()×2.当经济发生通货膨胀时,消费者与生产者均受其害。

()√3.菲利普斯认为在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一种替代关系。

()×4.如果对总需求增加的预期是正确的,就不会发生通货膨胀。

()√5.通货膨胀率测定的是消费品价格指数变化的百分数。

()×6.充分就业意味着失业率为零。

()×7.只要存在失业工人,就不可能有工作空位。

()×8.经济的衰退是降低通货膨胀的必要条件。

()×9.自然失业率是最优失业率。

()√10.通货膨胀的预期会加剧实际的通货膨胀。

()二、选择题B1.如果经济已形成通货膨胀压力,但因价格管制没有物价的上涨,则此时经济()。

A.不存在通货膨胀 B.存在抑制性的通货膨胀C.存在恶性的通货膨胀 D.存在温和的通货膨胀D2.在充分就业的情况下,()最可能导致通货膨胀。

A.出口减少B.进口增加C.工资不变但劳动生产率提高D.税收不变但政府支出扩大A3.通货膨胀对收入和财富进行再分配的影响是指()。

A.造成收入结构的变化 B.使收入普遍上升C,使债权人收入上升 D.使收入普遍下降D4.菲利普斯曲线说明()。

A.通货膨胀由过度需求引起 B.通货膨胀导致失业C.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呈正相关D.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呈负相关C5.通货膨胀会()。

A.使国民收入上升 B.使国民收入下降C.与国民收入没有必然联系D.经济处于潜在的产出水平时,会促进国民收入的增长C 6.由于经济萧条而形成的失业,属于()。

A.永久性失业 B.摩擦性失业C.周期性失业 D.结构性失业。

C 7.如果实际通货膨胀率低于预期的水平,则()。

A.债务人和债权人都受损 B.债务人和债权人都受益C.债务人受损,债权人受益 D.债权人受损,债务受益D8.通货膨胀的主要负效应()A.收入再分配 B.破坏效率标准C.政治动荡 D.以上都包括C 9.以下()会增加失业。

《宏观经济学》习题7

《宏观经济学》习题7

《宏观经济学》习题7第七章宏观经济政策一、基本概念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挤出效应财政政策乘数投资的利率系数货币需求的利率系数货币政策乘数货币幻觉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宏观经济政策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摩擦性失业自愿失业非自愿失业财产税所得税流转税累进税累退税比例税财政制度自动稳定器补偿性财政政策功能财政再贴现政策年度平衡预算充分就业预算盈余单一货币供给规则公开市场业务存款准备金政策二、判断题(F,T)1.财政政策可影响总需求,从而使就业和国民收入得到调节。

()2.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会使利率上升,收入减少。

()3.IS曲线越平坦,政府扩大支出对私人投资的挤出效应越小。

()4.LM曲线越陡峭,政府扩大支出对私人投资的挤出效应越大。

()5.在LM曲线呈垂直状的情况下,政府支出乘数和财政政策乘数相等。

()6.因为政府增加支出与增加税收对国民收入的影响是相反的,所以政府增加同样的支出和税收对国民收入没有影响。

()7.只要挤出效应小于100%,政府支出的增加就能刺激国民收入的增长。

()8.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越敏感,财政政策乘数就越大。

()9.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越不敏感,货币政策的效果越小。

10.投机需求的利率系数越大,货币政策的效果越大。

()11.在凯恩斯陷讲中,由于挤出效应等于零,所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十分有效。

()12.财政制度内在稳定器有助于缓和经济的波动,但不能消除经济萧条和通货膨胀。

()13.挤出效应越大,财政政策对经济活动的影响越大。

()14.IS和LM曲线的交点一般位于中间区域,说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有效。

()15.在凯恩斯区域挤出效应完全;在古典区域挤出效应等于零。

()16.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同时使用,会引起利率上升的同时产出增加。

(-) 17.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意味着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18.政府主要依靠出售债券来筹款支付购买商品和劳务的开支。

()19.累退税制会对经济起到内在稳定器的作用。

《宏观经济学》章节习题及答案解析

《宏观经济学》章节习题及答案解析

《宏观经济学》章节习题及答案解析第一章导论1、怎样理解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解答】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经济的总体行为。

它的基本研究方法是考察经济的总体趋势,采用总量分析法。

它解决的主要中心问题经济周期与失业、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

与微观经济学不同,宏观经济学则主要研究整体经济,以产出、失业、通货膨胀这些大范围内的经济现象为研究对象,其目的是对产出、失业以及价格的变动作出经济解释,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则是总量分析,即对能够反映整个经济运行情况的经济变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

这些总量包括两类,一类是个量的总和,另一类是平均量。

因此,宏观经济学又称为“总量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章节习题及答案解析第二章国民收入核算1、下列项目是否计入GDP,为什么?(1)政府转移支付(2)购买一辆用过的卡车(3)购买普通股票(4)购买一块地产【解答】(1)政府转移支付不计入GDP,因为政府转移支付只是简单地通过税收(包括社会保障税)和社会保险及社会救济等把收入从一个人或一个组织转移到另一个人或另一个组织手中,并没有相应的货物或劳务发生。

例如,政府给残疾人发放救济金,并不是残疾人创造了收入;相反,倒是因为他丧失了创造收入的能力从而失去生活来源才给予救济的。

(2)购买一辆用过的卡车不计入GDP,因为在生产时已经计入过。

(3)购买普通股票不计入GDP,因为经济学上所讲的投资是增加或替换资本资产的支出,即购买新厂房,设备和存货的行为,而人们购买股票和债券只是一种证券交易活动,并不是实际的生产经营活动。

(4)购买一块地产也不计入GDP,因为购买地产只是一种所有权的转移活动,不属于经济意义的投资活动,故不计入GDP。

2、如果甲乙两国并成一个国家,对GDP 总和会有什么影响(假定两国产出不变)?【解答】如果甲乙两国合并成一个国家,对GDP 总和会有影响。

因为甲乙两国未合并成一个国家时,双方可能有贸易往来,但这种贸易只会影响甲国或乙国的GDP,对两国GDP 总和不会有影响。

宏观经济学第7章习题答案

宏观经济学第7章习题答案

第19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一、名词解释总需求总供给生产函数古典的总供给曲线凯恩斯的总供给曲线古典的AD-AS模型理性预期劳动市场均衡二.判断题1.在古典模型中,需求并不影响就业水平和实际工资率。

2.在古典模型中,产出是由供给决定的,需求只在于适应产出的变化。

3在古典模型中,劳动力需求仅仅取决于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

4.实际工资率的提高将诱导工人延长工作时间并享用更多的空闲时间。

5.在古典模型中,所有的失业都是自愿的,因为失业工人不愿意接受市场的工资水平。

6.凯恩斯认为,工资在上升或下降两个方向都是富有弹性的。

7.凯恩斯认为.工人们更容易接受由于价格水平上涨而引起的实际工资的减少,不易于接受由于名义工资的下阵而引起的实际工资的减少。

8.在凯恩斯主义的非均衡模型中、所有的失业部是自愿的。

9.综合意义上的总供给曲线出三部分组成:水平部分,向上倾斜部分和垂直部分。

10.价格水平的下降一定导致投资支出的增加。

11.假定其他条件不变,价格水平的下降导致出口的增加和进口的减少。

12.假定其他条件不变,总供给的增加将导致国民收入的增加和价格水平的下降。

13.总需求和总供给同时减少对均衡价格水平变化方向的影响无法确定。

14.在长期里,总供给曲线是一条比较陡峭的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15.在存在价格粘性的条件下,经济不可能是完全竞争的。

三、单项选择(选择一项正确或最好的答案)。

1.价格水平的变化对下面哪个变量的影响是不存在的()A投资支出B政府支出C.答案A和BD以上都不对2.下面哪一种效应使价格水平的变化对投资支出产生反方向的影响:()A利率效应B信贷约束效应C.厂商财富效应D.以上都对3.假定其他条件不变,下面哪一个因素的变化不会导致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A.消费支出减少B净出口减少C所得税率提高D.投资增加4.在接近充分就业水平时,总供给曲线所以变得陡峭,因为()A.价格水平的上升难以带动社会产品总供给的增加B价格水平的上升易于带动社会产品总供给的增加C格格水平的下降导致社会产品总供给迅速减少D.价格水平的下降导致社会产品总供给迅速增加5.假定其他条件不变,下面哪个因素的变化不会导致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 A.风调而顺B.厂商敢于冒投资的风险C.货币工资率的增长快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D.资源利用效应上升6.在下面哪种情况下对国民收入的影响是不确定的:()A总供给和总需求同时增加B总供给减少而总需求增加C总供给和总需求同时减少D.总供不变加而总需求减少7.理性预期意味着()A人们能够确预测未来B人们会利用一切可以获得的信息进行合理的分析C.人们会根据以前的预期的误差来修正现在的预期D.以上都对8.下面哪种说法正确解释了总需求曲线向下倾斜的原因?()A.物价水平的下降增加了实际余额。

宏观经济学第7章习题答案

宏观经济学第7章习题答案

第19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一、名词解释总需求总供给生产函数古典的总供给曲线凯恩斯的总供给曲线古典的AD-AS模型理性预期劳动市场均衡二.判断题1.在古典模型中,需求并不影响就业水平和实际工资率。

2.在古典模型中,产出是由供给决定的,需求只在于适应产出的变化。

3 在古典模型中,劳动力需求仅仅取决于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

4.实际工资率的提高将诱导工人延长工作时间并享用更多的空闲时间。

5.在古典模型中,所有的失业都是自愿的,因为失业工人不愿意接受市场的工资水平。

6.凯恩斯认为,工资在上升或下降两个方向都是富有弹性的。

7.凯恩斯认为.工人们更容易接受由于价格水平上涨而引起的实际工资的减少,不易于接受由于名义工资的下阵而引起的实际工资的减少。

8.在凯恩斯主义的非均衡模型中、所有的失业部是自愿的。

9.综合意义上的总供给曲线出三部分组成:水平部分,向上倾斜部分和垂直部分。

10.价格水平的下降一定导致投资支出的增加。

11.假定其他条件不变,价格水平的下降导致出口的增加和进口的减少。

12.假定其他条件不变,总供给的增加将导致国民收入的增加和价格水平的下降。

13.总需求和总供给同时减少对均衡价格水平变化方向的影响无法确定。

14.在长期里,总供给曲线是一条比较陡峭的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15.在存在价格粘性的条件下,经济不可能是完全竞争的。

三、单项选择(选择一项正确或最好的答案)。

1.价格水平的变化对下面哪个变量的影响是不存在的()A 投资支出B 政府支出C.答案A和B D 以上都不对2.下面哪一种效应使价格水平的变化对投资支出产生反方向的影响:( )A 利率效应B 信贷约束效应C.厂商财富效应 D.以上都对3.假定其他条件不变,下面哪一个因素的变化不会导致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 A.消费支出减少 B 净出口减少 C 所得税率提高 D. 投资增加4.在接近充分就业水平时,总供给曲线所以变得陡峭,因为( )A.价格水平的上升难以带动社会产品总供给的增加B 价格水平的上升易于带动社会产品总供给的增加C 格格水平的下降导致社会产品总供给迅速减少D.价格水平的下降导致社会产品总供给迅速增加5.假定其他条件不变,下面哪个因素的变化不会导致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 ) A.风调而顺B.厂商敢于冒投资的风险C.货币工资率的增长快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D.资源利用效应上升6.在下面哪种情况下对国民收入的影响是不确定的:( )A 总供给和总需求同时增加B 总供给减少而总需求增加C 总供给和总需求同时减少D.总供不变加而总需求减少7.理性预期意味着( )A 人们能够确预测未来B 人们会利用一切可以获得的信息进行合理的分析C.人们会根据以前的预期的误差来修正现在的预期D.以上都对8.下面哪种说法正确解释了总需求曲线向下倾斜的原因?()A.物价水平的下降增加了实际余额。

宏观经济学练习题7

宏观经济学练习题7

宏观经济学练习题(07)班级学号姓名一、单项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1.国民产出与国内支出之间的差额为:()。

A.净进口B.出口减进口C.进口减出口D.储蓄2.假定日元兑美元的汇率下跌,则下属哪种情况是正确的?()。

A.现在需要更多的美元来兑换等量日元B.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美国人可能会购买更少的日本商品和服务C.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日本人可能会购买更多的美国商品和服务D.以上都是3.当我们由一个封闭的模型转向一个开放的模型时:()。

A.GDP增加了B.支出乘数增高了C.一次性税收不会发生变化D.总支出曲线的斜率不会改变4.当存在储蓄和投资缺口时,应如何填补?()。

A.通过净出口的变化B.通过国际利率的变化C. 通过实行固定汇率制D. 通过采用货币政策5.劳动力资源比较富裕,资本源比较贫乏的国家通过什么途径可以从对外贸易中得到收益?()。

A.生产资本密集型的商品B.生产劳动密集型的商品C.征收高额的进出口税D.采用生产成本随产品增加而上升的生产方式6.A国生产1单位商品Y的相对成本是1/3单位商品X,B国生产1单位X的相对成本是4单位Y,要增加两国的商品总量,()。

A.A国应专门生产X,B国专门生产YB.A国应专门生产Y,B国应专门生产XC.A、B两国各自生产X和YD.以上都可以7.征收进口关税和实行进口限额的区别在于:()。

A.前者可以使政府得到关税收入,后者不能B.后者可以使本国完全禁止出口,前者不能C.前者和后者没有区别D.以上都错8.下列关于开放经济对内外均衡影响的论述中()项是不恰当的。

A.一国的开放程度越高通过国际贸易渠道对本国的影响越大B.如果甲国同乙国的贸易额在乙国的对外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很小,则甲国价格的变化对乙国经济的影响就不太重要C.任何宏观政策都阻止不了外国经济变动对本国经济影响D.通过国际金融市场间利率差的调节,使资本国际间流动的最主要因素9.与封闭经济相比,在开放经济中政府的宏观财政政策的作用将()。

宏观经济学练习题及答案

宏观经济学练习题及答案

国民收入核算练习题1.某一经济生产五种产品,2000年和2002年的产量和价格如表。

请计算:(1)2000年、2002年的名义GDP。

(2)如以2000年为基年,2002年的实际GDP是多少?(3)2002年比2000年价格上升了多少?产品2000年2002年Q P Q PA 25 1.5 30 1.6B 50 7.5 60 8C 40 6 50 7D 30 5 35 5.5E 60 2 70 2.52.假定GDP为5000,PDI为4100,政府赤字为200,消费为3800,贸易赤字100(单位:亿美元)。

请计算:储蓄、投资、政府支出。

3.假设一国GNP为4800,总投资800,净投资300,消费3000,政府购买960,政府预算盈余30(单位:亿美元)。

请计算:NNP、净出口、政府净税收(即政府税收减去政府转移支付后的余额)、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储蓄。

4.请根据下表计算:GDP、NDP、NI、PI、PDI。

(单位:亿美元)净投资125 净出口15储蓄25 折旧50政府转移支付120 企业间接税75政府购买200 社会保险金130个人消费支出500 未分配利润100公司所得税50 个人所得税805.下表为某国的统计资料,要求:(1)按收入法计算GDP;(2)按支出法计算GDP;(3)计算政府预算赤字;(4)计算储蓄额。

(亿元)工资100 利息10租金30 利润30消费支出90 投资支出60 出口60进口70 所得税30 政府转移支付 5 政府购买306.某国企业在本国的总收益为200亿元,在外国的收益为50亿元;该国国民在本国的劳动收人为120亿元,在外国的劳动收人为10亿元;外国企业在该国的收益为80亿元,外国人在该国的劳动收人为12亿元。

求该国的GNP与GDP。

国民收入决定练习题1.假定某经济中有如下行为方程:C=100+0.6Y d,I=50,G=250,T=100。

试求:(1)均衡收入Y和可支配收入Yd;(2)消费支出C;(3)私人储蓄S P和政府储蓄S G;(4)投资乘数K I。

《宏观经济学》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7

《宏观经济学》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7

第七章 总需求(Ⅰ)一、选择题二、名词解释1、IS-LM 模型:IS —LM 模型是描述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之间相互联系的理论结构。

在产品市场上,国民收入取决于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加起来的总支出或者说总需求水平,而总需求尤其是投资需求要受到利率影响,利率则由货币市场供求情况决定,就是说,货币市场要影响产品市场;另一方面,产品市场上所决定的国民收入又会影响货币需求,从而影响利率,这又是产品市场对货币市场的影响。

可见,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而收入和利率也只有在这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才能决定。

IS 曲线是描述产品市场达到均衡,即I=S 时,国民收入与利率之间存在着反向变动关系的曲线。

LM 曲线是描述货币市场达到均衡,即L=M/P 时,国民收入和利率之间存在着同向变动关系的曲线。

把IS 曲线和LM 曲线放在同一个图上,就可以得出说明两个市场同时均衡时,国民收入与利息率决定的IS-LM 模型。

2、凯恩斯交叉图:凯恩斯主义交叉图是由表示计划支出的曲线和表示实际支出的曲线构成的图形。

其中计划支出(E )是内生变量收入(Y )和外生变量计划投资水平(I )及财政政策变量(G 和T )的函数,用式子表示为:E=C (Y-T )+I +G 。

用实际支出等于计划支出的曲线代表经济所有的均衡点。

如图7-2-1所示,图中两条曲线的交点表示当前经济的均衡。

凯恩期交叉图的均衡在A 点,这时实际支出等于计划支出,决定了均衡收入。

G 与T 为既定时,收入Y 是如何决定的,以及当这些外生变量中的一种变量改变时,收入Y 将如何变动。

通过凯恩斯主义交叉图和投资函数可以推导出IS 曲线。

3、税收乘数:税收乘数指收入变动(△Y )对引起这种变动的税收变动(用△T 表示)的比率,此时指的是税收总量的变化而不是税率的变化。

税收乘数用△Y/△T 表示,△Y/△T=-MPC/(1-MPC ),其中MPC 是边际消费倾向。

宏观经济学习题及答案(7)

宏观经济学习题及答案(7)

宏观经济学习题及答案(7)The Solow Model, Part 1Multiple Choice Questions1.In a steady state:a.Capital and labor are inversely related to one another by definition.b.Both consumption-per-worker and the capital-to-labor ratio are constant.c.Consumption-per-worker is constant but the capital-to-labor ratio can change.d.Consumption-per-worker can change but the capital-to-labor ratio is constant.2.In the Solow growth model,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an exogenous variable?a.Investment-per-worker.b.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c.The capital-to-labor ratio.d.Consumption-per-worker.3.In the Solow growth model,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an endogenous variable?a.The saving rate.b.Output-per-worker.c.The depreciation rate.ernment spending.4.The positive slope of the per-worker production function illustr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worker output and:a.Inflation.b.The unemployment rate.c.The capital-to-labor ratio.d.Diminishing marginal returns to capital.The Solow Model, Part 15.With a closed economy and no government spending, the total demand for output is equal to:a.Consumption per-worker plus investment per-worker.b.Consumption per-worker minus investment per-worker.c.Consumption per-worker divided by investment per-worker.d.Consumption per-worker multiplied by investment per-worker.6.If balanced investment is equal to actual investment, then:a.Capital per-worker is increasing over time.b.Capital per-worker is unchanging over time.c.Capital per-worker is decreasing over time.d.Capital per-worker equals saving per-worker.7.If the capital-to-labor ratio is increasing over time, then:a.Balanced investment per-worker is equal to saving per-worker.b.Balanced investment per-worker is less than saving per-worker.c.Balanced investment per-worker is greater than saving per-worker.d.Balanced investment per-worker is equal to consumption-per-worker.8.Steady-state investment-per-worker is positively related to the capital-to-labor ratio because the higher thecapital-to-labor ratio:a.The lower the capital depreciation rate.b.The greater the amount of resources available for capital investment.c.The more investment-per-worker is required to replace depreciating capital.d.The less the economy need to equip new workers with the same high level of capital.9.Once an economy described by the Solow growth model has reached its steady state, the economy is:a.Not growing.b.Growing at the depreciation rate.c.Growing at the labor force growth rate.d.Growing at the labor force growth rate plus and the depreciation rate.The Solow Model, Part 110.Suppose an economy described by the Solow growth model is at its steady state with no labor force growth, output-per-worker is 35, the saving rate is 20%, and the depreciation rate is 11%. The capital-to-labor ratio is:a.19b.28c.39d.64Discussion Questions1.In the per-worker production function, what factors determine the level of output-per-worker? Which one of these factors does the Solow growth model consider to be exogenous?According to the per-worker production function, derived from the aggregate production function, output per worker Y/L depends on two things: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A and the amount of capital per worker, the capital–labor ratio K/L.The Solow growth model considers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to be an exogenous variable and provides no explanation for changes in its value.2.Why does the per-worker production function have its particular shape and slope?The per-worker production function slopes upward because an increase in capital–per–worker increases output–per–worker. However, as capital–per–worker rises, the additional output–per–worker that can be produced with each unit addition to the capital–to–labor ratio declines because the per–worker production function, like the aggregate production function on which it is based, exhibits diminishing marginal product of capital. Thus the per–worker production function becomes flatter as the capital–to–labor ratio increases.The Solow Model, Part 13.What determines the amount of investment per worker and capital accumulation in the Solow growth model?The amount of investment–per–worker is based on the equality of saving and investment in the long–run.The Solow model assumes workers save a given proportion s of their output–per–worker Y/L so s*Y/L is available to finance investment–per–worker I/L.To avoid capital dilution and a decline in the capital–to–labor ratio, a fraction of this investment must be used to replace old capital that has worn out (depreciated). This fraction is the depreciation rate δ.Capital accumulation—increases in capital–per–worker—occur only if the amount of investment is greater than δ*K/L. The change in capital–per–worker, then, equals investment–per–worker minus depreciation–per–worker.4.What are the two determinants of the steady-state level of capital-per-worker? Why does capital-per-workermove to this steady-state level?Given the per-worker production function and fixed productivity and labor force, the steady-state level of capital–per–worker depends on the proportion of income–per–worker that is saved and the depreciation rate.The steady state is achieved when the level of capital–per–worker does not change. For this to occur, the amount of investment–per–worker must equal depreciation–per–worker.If the capital–to–labor ratio is above the steady-state level, investment is less than the amount of new capital needed to replace that which wears out. With more capital wearing out than is being replaced, capital–per–worker declines toward the steady-state level. If the capital–to–labor ratio is below the steady-state level, investment more than adequate to replace the capital that wears out and capital–per–worker rises toward the steady-state level. Thus the capital–to–labor ratio moves to the steady-state level regardless of its initial value.The Solow Model, Part 1Analytical QuestionsThese questions should be answered based on the standard models of analysis developed in class.The information in the various parts of the question is sequential and cumulative.1.Suppose there are two countries – Country A and CountryB. Both countries have identical productionfunctions,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depreciation rates, and saving rates. However, the labor force growth rate in Country A is faster than the labor force growth rate in Country B.e a single Solow diagram to clearly and accurately show the steady-state capital-to-labor ratio andincome-per-worker in Country A (in RED) and Country B (in BLUE).The Solow Model, Part 1b.Provide an economic explanation for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Be sure to discuss therelative growth rates between Country A and Country B.Country A has faster labor force growth than Country B. As a consequence, it must devote a larger share of its investment to equipping these new workers with the same amount of capital that existing workers already have. This reduces the net increment to the capital stock, resulting in a lower capital-to-labor ratio in Country A than in Country B.Because the capital-to-labor ratio is lower in Country A, it will have a lower income-per-worker than Country B given that the production functio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the saving rate, and the depreciation rate are the same between the 2 countries.However, when an economy described by the Solow growth model is at its steady state, it grows at the same rate as its laboreconomic growth rate also exceeds Country B’s economic growth rate.The Solow Model, Part 12.Suppose there are two countries – Country A and CountryB. Both countries have identical productionfunctions,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labor force growth rates, and saving rates. However, the depreciation rate inCountry A is higher than the depreciation rate in Country B.e a single Solow diagram to clearly and accurately show the steady-state capital-to-labor ratio andincome-per-worker in Country A (in RED) and Country B (in BLUE).I B/L = ( δ0A + g L0 )*( K/L)I B/L = ( δ0B + g L0 )*( K/L)The Solow Model, Part 1b.Provide an economic explanation for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Be sure to discuss therelative growth rates between Country A and Country B.Country A has a higher depreciation rate than Country B. As a consequence, it must devote a larger share of its investment to replacing the capital equipment that is wearing out. This reduces the net increment to the capital stock, resulting in a lower capital-to-labor ratio in Country A than in Country B.Because the capital-to-labor ratio is lower in Country A, it will have a lower income-per-worker than Country B given that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the saving rate, and the labor force growth rate are the same between the 2 countries.However, when an economy described by the Solow growth model is at its steady state, it grows at the same rate as its laborCountry B, Country A’s economic growth rate also equals Country B’s economic growth rate.。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宏观经济学》习题7第七章宏观经济政策一、基本概念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挤出效应财政政策乘数投资的利率系数货币需求的利率系数货币政策乘数货币幻觉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宏观经济政策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摩擦性失业自愿失业非自愿失业财产税所得税流转税累进税累退税比例税财政制度自动稳定器补偿性财政政策功能财政再贴现政策年度平衡预算充分就业预算盈余单一货币供给规则公开市场业务存款准备金政策二、判断题(F,T)1.财政政策可影响总需求,从而使就业和国民收入得到调节。

()2.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会使利率上升,收入减少。

()3.IS曲线越平坦,政府扩大支出对私人投资的挤出效应越小。

()4.LM曲线越陡峭,政府扩大支出对私人投资的挤出效应越大。

()5.在LM曲线呈垂直状的情况下,政府支出乘数和财政政策乘数相等。

()6.因为政府增加支出与增加税收对国民收入的影响是相反的,所以政府增加同样的支出和税收对国民收入没有影响。

()7.只要挤出效应小于100%,政府支出的增加就能刺激国民收入的增长。

()8.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越敏感,财政政策乘数就越大。

()9.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越不敏感,货币政策的效果越小。

10.投机需求的利率系数越大,货币政策的效果越大。

()11.在凯恩斯陷讲中,由于挤出效应等于零,所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十分有效。

()12.财政制度内在稳定器有助于缓和经济的波动,但不能消除经济萧条和通货膨胀。

()13.挤出效应越大,财政政策对经济活动的影响越大。

()14.IS和LM曲线的交点一般位于中间区域,说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有效。

()15.在凯恩斯区域挤出效应完全;在古典区域挤出效应等于零。

()16.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同时使用,会引起利率上升的同时产出增加。

(-)17.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意味着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18.政府主要依靠出售债券来筹款支付购买商品和劳务的开支。

()19.累退税制会对经济起到内在稳定器的作用。

()20.内在稳定器是政府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之一。

()21.补偿性财政政策是指用紧缩性财政政策来抵消扩张性财政政策的作用。

()22.政府预算在长期一定是平衡的,但在短期不一定平衡。

23.在本世纪30年代以前,西方国家普遍要求财政年度收支保持平衡。

()24.财政预算的盈余说明一国实行的是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25.当实际国民收入低于充分就业国民收入时,充分就业预算;盈余大于实际预算盈余。

()26.政府用于修筑公路的支出是一种福利支出。

();27.在宏观经济货币政策中,公开市场业务是最灵活的政策。

;()28.中央银行最常用的扩大货币供应量的方法是增发钞票。

29.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不论在什么条件下都会引起货币供给量的增加。

()30.在宏观经济政策中,改变法定存款准备率是威力最大的货币政策。

()31.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会诱使商业银行.增加向中央银行借款。

“()32.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之一是使失业率降到自然失业率之下。

()33.一般说来,货币政策的决策要比财政政策的决策迅速。

()34.在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为既定时,提高税率可以减少赤字。

()35.失业保障制度对国民收入水平变动能起自动稳定的作用。

36.货币政策的优点之一是能够均衡地影响总需求的各个方面。

()37.在凯恩斯主义出现之后,财政政策不以实现收支平衡为目标,而是为实现充分就业服务。

()38.在经济衰退期间,一般说来,预算赤字有下降的趋势。

39.对政府来说,无论用货币筹资还是债务筹资,其结果是相同的。

()40.当政府支出水平既定时,只有实际利率上升,赤字才会产生对投资的挤出应。

()三、单项选择题1.如果LM曲线不变,紧缩性的财政政策会使()。

A.利率上升、收入上升.B.利率上升。

收入下降C.利率下降、收入上升D.利率下降、收入下降E.利率不变。

收入不变2.和政府支出乘数相比,一般说来,财政政策乘数要()。

A.大些B.小些C.相等D.无法确定3.如果政府增加个人所得税的量与政府支出相等,其影响可能是()。

A.总支出的净下降B.总支出的净增加C.总支出不改变D.平衡预算乘数的增加4.货币供给增加使LM曲线右移,若要均衡收入变动接近于LM曲线的移动量,则必须()。

A.LM曲线陡峭,IS曲线也陡峭B.LM曲线和IS曲线都平坦C.LM曲线陡峭,而IS曲线平坦D.LM曲线平坦,而IS曲线陡峭5.当一国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而不采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时,一定会使()。

A.产出上升、利率上升B.产出上升、利率不确定C.产出不确定、利率上升D.产出不确定、利率下降E.产出下降、利率不确定6.宏观经济政策是()A.一个单一事件B.不是一个事件而是一个过程A.既是单一事件又是一个过程D.既不是单一事件又不是一个过程7.同实际的预算赤字相比,充分就业预算赤字会()A.大约相同B.更大C.更小.D.有时更大。

有时更小E.难以确定8.()在经济中不具有内在稳定器作用。

A.累进税率制B.政府开支直接随国民收入水平变动C.社会保障支出和失业保险D.农产品维持价格9.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对经济有下述影响:(.)。

A.缓和了经济萧条,减少了政府债务B.缓和了经济萧条,但增加了政府债务C.缓和了通货膨胀,但增加了政府债务D.缓和了通货膨胀,减少了政府债务E.加剧了经济萧条,但减少了政府债务IO.宏观货币政策和宏观财政政策的区别在于()。

A.前者主要用来对付经济萧条,后者主要用来对付通货膨胀B.前者主要通过改变投资支出发生作用,后者主要通过影响消费支出发生作用C.前者主要通过利率来影响总需求,后者主要通过政府支出和税收的变化来影响总需求D.以上三者都是11.美国联邦储备银行常用的货币政策是()。

A.调整法定准备率和公开市场业务。

B.调整法定准备率和贴现率C.道义上的劝告和公开市场业务D.道义上的劝告和贴现率12.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政府债券将导致商业银行的存款()。

A.不变B.增加C.减少D.以上三种情况都可能13.如果商业银行没有保留超额准备金,在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准备率的时候,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将()。

A,保持不变B.变得过多C.正好符合中央银行的要求D.以上三种情况都可能14.在经济衰退时期,一般()。

A.税收减少,政府支出减少B.税收减少,政府支出增加.C.税收增加,政府支出减少D.税收增加,政府支出增加15.假设政府开始时无债务,第一年赤字为800亿元,第二年赤字为700亿元,第三年赤字为400亿元,第四年盈余300亿元,第四年底,政府债务为()A.1900亿元B.1600亿元C.2200亿元D.1500亿元16.把税率与税收联系起来的曲线称为()。

A.税收曲线B.收益曲线C.拉弗曲线D.布坎南曲线17.货币主义者认为,衡量或调节经济的变量应是()。

A.利率水平B.价格水平C.货币供给量D.失业率水平18.凯恩斯主义认为财政政策的主要目标是()。

A.实现财政收支平衡B.实现充分就业C.尽量增加政府税收,增加政府预算盈余D.合理安排政府支出,使之效益最大19.在美国税收中所占比例最大,而且较为稳定的税种是()A.公司所得税B.个人所得税C.间接税D.社会保险税20.当政府通过把债券卖给中央银行来筹资时,这种方法称为()。

A.债务筹资B.信贷筹资C.准备金筹资D.货币筹资四、多项选择题1.经济萧条时,政府可采用的财政手段有()。

A.减少所得税B.增加政府支出C.减少政府转移支付D.增加私人投资津贴E.减少高收入者的赋税,增加低收入者的赋税2.在IS曲线斜率不变的情况下,LM曲线斜率越大,说明()A.LM曲线越陡B.LM曲线越平坦C.挤出效应越大D.挤出效应越小E,财政政策效果越大3.商业银行之所以会有超额储备,是因为()。

A.吸收的存款太多B.未找到那么多合适的贷款对象C.向中央银行申请的贴现太多D.购买的国债太多4.古典区域意味着()。

A.垂直的IS曲线和LM曲线相交B.垂直的LM曲线和IS曲线相交C.财政政策十分有效而货币政策无效D.财政政策无效而货币政策十分有效5.政府支出对私人投资和消费的挤出效应小,可能是因为()。

A.政府支出乘数小B.货币需求的收入系数小C.货币需求的利率系数小D.投资的利率弹性小6.宏观经济政策寻求()。

A.消除非自愿失业B.使通货膨胀降到零C.降低利率以便家庭面对一个更公平的利率水平D.为每个公民提供有公平工资的工作E.维持经济的持续增长7.属于政府转移支出的有()。

A.机关用品支出B.社会福利支出C.对政府雇员支出D.对失业支出E.政府对农业的补贴8.根据征税的对象不同,税收可分为()。

A.财产税B.所得税C.流转税D.累进税E.累退税9.西方财政制度本身具有自动稳定经济的作用,这种自动稳定器的内容包括()。

A.所得税制度B.政府的失业救济C.政府福利性支出D.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E.公债发行制度10.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一般会形成()。

A.财政预算盈余B.财政预算赤字C.财政预算平衡D.抵消以前年度的财政盈余E.抵消以前年度的财政赤字11.要消除通货紧缩缺口,政府应该()。

A.增加公共工程支出B.增加福利支出C.增加税收D.允许预算出现赤字E.允许预算出现盈余12.要消除严重的通货膨胀,政府可以选择的货币政策有()。

A.提高法定准备率B.降低再贴现率C.卖出政府债券D.劝说银行减少贷款13.中央银行降低再贴现率的货币政策作用有限,其原因有()。

A.中央银行不能命令商业银行增加贷款B.中央银行不能命令商业银行前来借款C.商业银行前来借款多少由自己决定D.商业银行已有超额准备14.要用降低法定准备率的方法来增加货币供给量,其前提条件是()。

A.商业银行保留超额准备金B.商业银行不保留超额准备金C.商业银行追求最大利润D,商业银行关心国内经济形势15.()会增加财政的预算赤字。

A.政府债务的利息增加B.政府购买的物品与劳务增加C.政府转移支付增加D.间接税增加五、计算题1.假定某经济社会的消费函数C=300+0.8Y d 、投资I=200、税收函数T=0.2Y(单位:亿美元),试求:(1)均衡收入为2000亿美元时,政府支出(不考虑转移支付)是多少?预算盈余还是赤字?(2)政府支出不变,而税收提高为T=0.25Y,均衡收入是多少?这时预算将如何变化?2.已知消费函数C=50+0.75 Y d,投资I=200,税收函数T=40+0.2 Y,政府转移支付R=24,政府支出G=180(单位:亿美元)。

试求:(l)均衡收人是多少?预算是盈余还是赤字?(2)为实现预算平衡,若税收不变,政府应增加还是减少支出,额度是多少?3.假定某国政府有预算赤字50亿美元,已知该国经济的边际消费倾向b=0.8,边际税率t=0.25,边际进口倾向m=0.l,现在政府为紧缩经济而减少政府支出60亿美元,试计算这一措施能否消灭预算的赤字?4.假定在一个三部门的经济中,边际消费倾向b=0.75,边际税率t=0.2,货币交易需求的收入系数为0.5,价格水平P=l,若政府支出增加20亿美元,试计算应增加多少货币供给量,才能保证利率水平不变?5.设在一个三部门的经济中,已知LM方程r=l/h(KY-M/P )中K=0.5,IS方程Y= 1/1一b(1-t)(A-dr)中的b=0.7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