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汇总

合集下载

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归纳

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归纳

历史唯物主义(共10条原理)把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贯穿到人类社会历史领域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

以往在社会历史领域中唯心主义一统天下。

马克思把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统一起来,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

这是马克思除剩余价值理论之外的又一大发现,是哲学历史上最伟大的变革。

历史观(4条原理)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辨证关系原理: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 要树立实践第一的思想,在分析社会现象时,要尊重社会实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同时要确立先进的正确的社会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反对落后的消极的社会意识,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反对机械唯物主义、历史唯心主义。

运用: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进一步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反对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倾向;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深入开展党的先进性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等。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原理及方法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变化,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 我们要通过调整生产关系,改革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建立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从而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运用:各类改革:如: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等。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原理及方法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知识点总结

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知识点总结

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知识点总结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一,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出发,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化所决定的。

在这种理论的带领下,人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社会的运作机制,为之后的社会变革提供支持和指导。

本文将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进行总结和解释。

一、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具有自己的规律性,这种规律性是由一定的经济基础(生产力)和上层建筑(政治、文化)所决定的。

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社会形态和制度,如奴隶制、封建制和资本主义制度等。

其中,资本主义制度是历史上最先进的制度,但它也存在着残酷的剥削和贫富不均的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最终将被社会主义制度所代替,这种转变必然发生,并且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性。

这是因为资本主义制度在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制造了矛盾和冲突,而这些矛盾和冲突必然会催促社会走向更加先进的方向。

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它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生产力包括生产工具、劳动力和生产关系等方面,是社会生产的物质基础。

而生产关系则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共同活动时所形成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发展的反映和体现,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经济利益关系。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和制约关系,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要求生产关系不断适应变化,否则就会出现矛盾和冲突。

生产力的改变是生产关系不断演进的重要原因,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三、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和演变的重要动力之一。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阶级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而阶级斗争则是在这种冲突的基础上形成的。

阶级斗争是由生产关系中存在的利益矛盾和不平等所引起的。

在阶级斗争中,劳动人民争取自身利益,剥削阶级则维护自己的利益,二者相互对立。

阶级斗争不仅体现了社会的不公正和不平等,更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历史进步。

高中政治历史唯物主义知识点汇总

高中政治历史唯物主义知识点汇总

四、历史唯物主义(一)社会历史观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

识别的关键词:落后腐朽思想╱先进思想╱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识别的关键词:经济体制改革╱所有制╱分配制度改革╱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识别的关键词:政治体制改革╱政府(大部制)、政党、民族、宗教等制度变革╱上层建筑(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识别的关键词:人民╱人民群众╱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与群众相结合╱农民,老百姓╱群众利益╱弱势群体╱民生╱以人为本╱人权╱(二)人生观价值观5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人生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的贡献。

识别的关键词:说明人生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一些先进人物的价值正是体现在于他们对社会的贡献╱6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导向作用。

识别的关键词:说明不同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说明先进人物之所以会取得成功,是因为他们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如航天英雄╱十大感动中国人物等╱7.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

识别的关键词:时空的推移和条件的改变价值观念会变化╱忠于人民╱地位、需要、角度、立场不同价值观不同╱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个人利益、局部利益与最大多数人的利益╱眼前利益与根本利益╱8.人生价值的创造与实现,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历史唯物主主义的原理

历史唯物主主义的原理

历史唯物主主义的原理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也是一种历史观和唯物论哲学。

其主要原理包括以下几点:
1. 唯物主义观点: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物质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推动的。

2. 阶级斗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通过阶级之间的斗争推动的。

在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之间存在着矛盾和斗争,这种斗争会推动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3. 生产方式: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生产方式是决定社会性质和社会制度的关键因素。

不同的生产方式会导致不同的社会形态,并且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些生产方式也会不断变化和发展。

4. 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是一种客观过程,不同的历史阶段具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

5. 革命的动力: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无产阶级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因为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成为了贫困和剥削的受害者,他们具有改变社会的动力和意识形态。

总的来说,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是由物质生产力和社会关系的变革推动的,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动力,而生产方式和历史发展的规律性是指导社会变革的基本原则。

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历史唯物主义(一)社会历史观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性质和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和变化。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不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承认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明确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克服错误的社会意识。

反对割裂二者关系,片面夸大社会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错误和否认社会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错误。

反对倾向:颠倒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的历史唯心主义错误,认为社会变化是由少数人的思想动机决定的,是主观唯心主义;认为社会的变化发展是神和“绝对精神”决定的,是客观唯心主义。

把精神看成历史发展的最终原因,而看不到社会历史发展的本质和规律。

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原理: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创造者,从根本上推动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

方法论:我们要肯定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同群众实践相结合,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

青少年要坚定地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努力实现“情、理、行”的转变。

反对倾向:忽视甚至否认群众对实践的决定作用的唯心主义英雄史观。

(二)价值观3.价值观导向作用原理原理:价值观人皆有之。

不同的价值观对个人与社会有着不同的导向作用,第一、价值观不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就不同。

第二、价值观不同,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活动中指向就不同。

第三、价值观对人生选择、人生道路同样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树立和坚持科学的价值观,充分发挥正确的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首先,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是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总和,是由一系列社会发展阶段和社会形态的演变所构成的。

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的。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形式决定了社会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因此,我们必须根据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来认识和改造社会,不能脱离历史规律而进行盲目的改革和革命。

其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还包括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的认识。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存在着辩证的关系,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基础,社会意识又反映社会存在的变化。

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处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的关系,不能脱离社会存在而空谈社会意识,也不能脱离社会意识而忽视社会存在。

最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还包括对社会变革动力的认识。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变革的动力来自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它就会同生产关系发生矛盾,这种矛盾推动了社会的变革。

社会变革的动力还来自于阶级斗争和社会矛盾的激化。

阶级斗争和社会矛盾是社会变革的重要推动力量,它们推动着社会朝着更加进步的方向发展。

因此,我们必须正确把握社会变革的动力,推动社会朝着更加进步的方向发展。

综上所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对于我们深刻理解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指导我们正确认识和改造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必须深入学习和贯彻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增强历史唯物主义的观念,不断提高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推动社会朝着更加进步的方向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 )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 )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 )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其核心思想是认为历史是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推动的。

它的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历史是以经济基础为基础的。

这表示人类社会的发展旨在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

经济基础是一个社会的物质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体组成,是一个社会的生活基础。

生产方式与生产关系的变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

第二,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的反映。

上层建筑是指由经济基础所产生的政治、法律、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机构。

上层建筑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及其变化,其形态、特征作为经济基础反映的显著标记。

第三,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这里的“反作用”主要指的是引导、制约、推动等作用。

上层建筑作为经济基础的反映,在同样的条件下,具有更高的生产力、科技和文化水平有助于调动和发挥经济基础的积极性。

第四,历史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是一个长期和大规模的过程,是持续不断的经济、政治、文化、技术等各个方面的创新和发展的总和。

历史的连续发展,涉及经济和社会各个方面、各个领域的复杂关系。

历史唯物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对社会发展演进的科学解释和分析,是一种具有指导意义的思想体系。

它为人们深刻理解人类社会的过去、调整现实状态和推测未来的变化提供了基础。

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一种世界观,推动了人们面对历史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了人类社会的理性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

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

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

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而生产关系则是生产力发展的制约因素。

社会的发展是不断前进的,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最终到共产主义社会。

这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是由人类自身的努力推动的。

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中,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生产力的发展是由人类自身的劳动创造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生产力的发展不断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例如,在原始社会中,人们只能依靠自然界的资源来生存,生产力非常低下。

但是随着人类的发展,人们开始使用工具,发明了农具和磨坊等,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这些发明和创造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使人类社会进入了奴隶社会。

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的制约因素。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生产关系的变化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

例如,在奴隶社会中,奴隶主和奴隶之间的生产关系是由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所决定的。

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奴隶制度逐渐被封建制度所代替。

在封建社会中,地主和农民之间的生产关系是由地主对农民的剥削所决定的。

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封建制度逐渐被资本主义制度所代替。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生产关系是由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所决定的。

最终,人类社会将进入共产主义社会。

在共产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将归全体人民所有,生产关系将变为无阶级的社会关系。

人们将不再受到剥削和压迫,每个人都能够自由地发展自己的潜力。

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最终目标。

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基础,而生产关系则是生产力发展的制约因素。

人类社会将不断前进,最终进入共产主义社会。

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最终目标,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

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

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

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历史唯物主义是指一种关于历史的哲学理论,它认为历史是由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和阶级斗争的推动所决定的,是一种物质决定论的观点。

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是唯物主义,唯物主义是一种哲学观点,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和实在,意识和思维不是超越物质的,而只是物质秩序中的产物。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社会的物质基础是物质生产力。

物质生产力包括人类所拥有的生产资料,例如土地、机器、工具和劳动力等。

在一个社会中,生产资料的种类和数量,决定了这个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和生产方式。

第二,社会的生产关系是由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和分配关系所组成。

所有制关系是指生产资料的物质或权利上的占有关系,分配关系是指在生产中获得经济利益的方式和比例。

在不同的社会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和分配方式不同,反映了社会阶级的存在。

第三,社会的阶级斗争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不断发展所引起的。

在一个特定社会中,不同的生产关系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冲突,这种矛盾和冲突最终会导致社会阶级之间的激烈斗争。

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第四,历史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发展所决定的。

历史发展是不断前进的。

在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不同,这种矛盾和冲突所决定的社会历史状态不同。

第五,社会的发展是从低级到高级的。

不同社会的发展水平不同,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社会的发展是不断前进的。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承认了社会历史的客观性和规律性。

在历史上发生的一切社会现象,都有其内在的原因和前提,这些原因和前提决定了社会的运动方向和发展趋势。

在这种观点下,历史不再是有意识的人创造的,而是由物质力量和社会条件共同作用而产生的。

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对于历史的认识和社会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揭示了社会阶级矛盾和斗争的本质,为社会主义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

同时,历史唯物主义也为社会科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视野和方法。

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

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

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
历史唯物论,也被称为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理论,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有三个,分别是:
1.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这一原理强调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认为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即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状况决定了社会的意识形态。

2. 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

这是指社会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推动的。

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生产关系必须进行变革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这种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3. 人民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动力。

这一原理强调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他们的实践活动和创造力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力量。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获取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专业学者。

历史唯物主义4个基本原理

历史唯物主义4个基本原理

历史唯物主义4个基本原理
(1)物质性:历史发展的根源在物质生产条件中。

物质生产条件决定着人们的政治社会、精神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但又受历史阶段所特有的政治和世袭制度限制。

(2)变化性:“任何社会都只是其他社会的发展和改变.”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发展是一个“演变的过程”,是一种竞争和社会演变的结果,而不是一种定型的结果,任何社会体系都是某个历史阶段的产物。

(3)唯物辩证观:历史发展过程是客观的,既受到内部变动的推动,又排除外部因素的侵害,具有内在统一性。

历史发展要能实现正确的发展,就需要把互相冲突的矛盾或者形式和实质的矛盾,进行把握、克服和转化。

(4)辩证法:辩证法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思想。

它强调要以辩证的眼光客观的观察历史,要把社会现象看作客观存在,有相对独立性的一种统一整体,从而对历史发展过程形成正确的观点和判断。

历史辩证唯物主义原理

历史辩证唯物主义原理

历史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有3个,分别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人民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动力。

1历史唯物主义的特征是什么方法与以前一切历史理论不同历史唯物主义用以观察社会历史的方法与以前一切历史理论不同。

它承认历史的主体是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

但历史唯物主义所说的人不是处在某种幻想的与世隔绝和离群索居状态的抽象的人,而是处于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中的现实的活生生的。

历史唯物主义指出:现实的人无非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人格化,他们所有的性质和活动始终取决于自己所处的物质生活条件。

从那些使人们成为现在这种样子的周围物质生活条件去观察人及其活动,能准确的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描绘出人类发展的真实过程。

历史唯物主义考察问题的方法历史唯物主义考察问题的方法明确规定,它的研究对象是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和以社会生活某一局部领域、某一个别方面为对象的各门具体社会科学不同,它着眼于从总体上、全局上研究社会的一般的结构和一般的发展规律。

它的任务就是为各门具体的社会科学提供历史观和方法论的理论基础。

2历史唯物主义的意义唯物史观为人们提供了正确认识社会现象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思想路线,它揭示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这一观点提供了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论证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发展和灭亡的科学依据,从而纠正了空想社会主义者仅仅从抽象的理性原则出发遣责资本主义制度的缺陷;它揭示了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纠正了空想社会义者寄希望于统治者发善心,以和平方式实现社会变革蓝图的幻想;它揭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者把无产阶级仅仅看成一个受苦受难的阶级,而把历史进步和社会更替的希望寄托于少数天才人物的局限,因此,唯物史观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的基石。

历史唯物主义8个原理

历史唯物主义8个原理

历史唯物主义8个原理
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较为完整的哲学体系,它由以下八个原理组成:
一、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世界的根源,基础和本质,精神和意识都是社会物质生活的产物和反映。

二、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意识和文化意识都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经济基础的变化会导致社会意识和文化意识的变化。

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和变革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的进步会导致生产关系的变革。

四、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阶级是社会历史发展中最基本的矛盾,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发展不断前进的原动力。

五、社会形态的更替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社会形态的更替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局限性。

六、历史发展的向前性: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它具有不可逆转的方向性。

七、合理性与合法性:合理性是指符合客观规律的性质,合法性是指符合主观意志的性质。

八、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真理是通过实践而不断发展的,真理是可以被人们根据实践经验考证的。

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知识点总结

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知识点总结

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知识点总结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知识点总结在我们平凡无奇的学生时代,说起知识点,应该没有人不熟悉吧?知识点也可以通俗的理解为重要的内容。

还在为没有系统的知识点而发愁吗?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知识点总结篇1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2、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原理(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基本规律。

(3)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①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②基本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4)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①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②社会主义改革: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加以解决。

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唯物史观的四大原理

唯物史观的四大原理

唯物史观的四大原理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发展和
历史发展的基本原则。

主张历史唯物变动的原因是物质基础,以及物
质基础变化所进一步产生的经济社会变动,人类活动仅为这一变动提
供了自觉、思想的形式。

因此,唯物史观指出,物质力量是社会发展
的本源,而精神力量仅具有表现的意义,是物质力量的产物。

唯物史观有四大原理:
1、物质唯物论: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人的客观认识只能对客观的
物质世界产生作用。

2、历史唯物论: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都是由物质条件决定的。

只有
物质基础的变化,才能使社会变化和历史变迁。

3、辩证唯物论:把世界观视为辩证唯物主义观,认为客观事物变化的
规律是否定和肯定的综合体,唯有经过辩证分析,才能真正反映实际,实现科学了解客观事物。

4、实践唯物论:唯物史观还强调实践,说明社会发展的运动,只有通
过实践动态的过程,才可以形成特定的社会模式,实现历史发展的目的。

以上是唯物史观的四大原理,这些原理有助于解释社会变革的物质基
础、精神力量、历史变迁的原因以及人类活动的意义和价值,是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和理论发展的重要基石。

可以看出,唯物史观是一种以实践论为基础的客观认识观,以及一种以辩证唯物论为基础的意识形态。

它更有助于人们深入了解社会发展的运动规律,并以此为处理社会思想和实践根源的基础,驾驭社会的变革与发展。

唯物史观的四大原理

唯物史观的四大原理

唯物史观的四大原理唯物史观的四大原理(高频考点)知识点历史唯物主义的唯物史观的四大原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价值观的导向作用;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个人与社会的辩证统一关系;人生价值两个方面辩证关系;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人生价值的实现。

1 .世界的物质性原理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反映的客观实在。

无论是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还是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它们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这种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性,就是物质性。

整个世界不是依赖于人的意识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源是物质。

2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物质和物质的表现,物质运动服从客观的规律,人的活动集中地体现了物质世界多样性的进化系列和运动规律。

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的最高产物,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并对客观世界产生能动的作用。

3 .意识的能动性原理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反映世界是自觉的、有目的的反映,具有自觉性、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不仅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反映现存事物,而且能追溯过去、推测未来,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具有能动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4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分化与统一(自在世界与人化世界的辩证关系原理)——唯物史观的四大原理之一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现实性的自然基础。

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自然界,不断改变着自然界。

因此,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是相互依存的。

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是指马克思主义对于世界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和阐释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这些原理包括对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规律和趋势的认识,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的揭示,以及对人类历史进程中不同社会形态的演变和替代的规律性的理解。

首先,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认为,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在人类社会的历史长河中,不同社会形态的更替和演进,都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所引发的。

生产力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与旧有的生产关系发生矛盾,并最终促成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演变。

这种矛盾运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形成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动力。

其次,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是阶级斗争和生产力的矛盾运动。

在每一个社会形态中,都存在着不同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和矛盾。

这种阶级斗争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前进,促成了社会形态的更替和变革。

同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和发展,要求生产关系不断适应其要求,否则就会导致社会矛盾的激化和社会结构的崩溃。

此外,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是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其实现将消灭阶级对立、消除剥削和压迫,实现全面发展的人的自由和平等。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社会历史的长河中,经过阶级斗争和社会变革,最终会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最终目标。

总而言之,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和阐释,对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规律和趋势的理解,以及对人类历史进程中不同社会形态的演变和替代的规律性的揭示。

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和理论指导。

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原理

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原理

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原理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原理包括以下几点:1. 客观性原理: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客观存在的。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历史发展是有一定规律性的,不是人们主观意志的结果。

社会历史的发展受到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制约,人们的思想和意识是在这种物质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

2.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上层建筑(政治制度、法律、道德观念等)是由经济基础(生产方式和所有制形式)决定的。

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动会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社会制度的变迁是经济矛盾和斗争的产物。

3. 阶级斗争原理: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历史的不断发展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

社会发展的动力来自于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对抗。

历史上的社会变革往往是由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矛盾和斗争推动的。

4. 社会发展进步性原理: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它具有进步性。

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的提高和科技的进步推动的,社会的进步表现在物质生活水平的改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自由解放的提升等方面。

5. 物质决定意识原理: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的意识(思想、价值观念、文化等)是物质生活状况的反映。

人类的意识是在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它与物质生活的变化相互作用,但一定程度上仍受限于物质条件。

6. 实践观念统一原理: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理论来自于实践,又为实践服务。

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实践是检验真理和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

这些原理构成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思想,通过揭示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和矛盾,为社会科学的研究和指导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

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是

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是

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是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之一,它基于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研究,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两个基本要素相互作用、相互推动的。

以下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
1.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变革,从而导致社会制度的演进。

经济基础包括所有的经济活动、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形式等,而上层建筑则包括政治、法律、意识形态等。

社会的上层建筑是在经济基础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2. 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通过阶级之间的斗争推动的。

在每一个社会形态中,存在着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这种阶级对抗的斗争是社会变革的原动力,也是社会历史前进的动力。

3. 历史发展具有必然性: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社会形态并不是由个别人的意志所决定的,而是受制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历史发展的方向是由社会的物质基础所决定的,它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

4. 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变革的基础: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基础是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包括生产工具、劳动者和生产组织三个方面的内容。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产
方式、生活方式以及社会关系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

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指导着马克思主义者对于历史发展的分析和社会改革的实践。

它认为社会历史是有规律可循的,并且通过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阶级斗争推动历史发展、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变革的基础等原理,对社会历史进行了深刻的解释和阐述。

历史唯物主义相关原理

历史唯物主义相关原理

历史唯物主义相关原理
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关于历史发展的理论框架,它主张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是经济基础的变化。

历史唯物主义的相关原理包括以下几点: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经济基础,即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决定着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意识形态等各个方面的组织结构和思想观念。

经济基础的变化推动着社会变革和上层建筑的转变。

2.阶级斗争是历史驱动力: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是阶级斗争。

不同社会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经济基础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引发了阶级矛盾与斗争,进而推动社会向更高级别的形态演进。

3.生产力发展是历史进步的动力: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生产力的发展在推动社会进步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生产力的进步带来了生产方式的变革,进而影响社会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迁。

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飞速发展是历史进步的基础。

4.历史是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各个历史阶段是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变的。

社会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每个历史时期都具有独特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但它们之间又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和演进。

历史唯物主义的相关原理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和机制,对于理解社会变革和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部分:历史唯物主义(人生观和价值观)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反之起着重大阻碍作用。

【方法论】:从客观存在的社会实际情况出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应用范围】:①社会主义制度的存在,决定了我国的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观念等社会意识是以维护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为根本特征,决定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人们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开拓进取精神大大加强。

2、价值观与社会存在的辨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①社会存在决定价值观,②价值观能动地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方法论】:一切从社会实际出发。

3、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内容】:(1)价值观是人们在价值基础上形成的如何断定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根本观点和评价标准。

(2)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①价值观不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评价不同。

②价值观不同,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指向不同。

③价值观对人生选择、人生道路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3)不同的价值观对个人与社会有不同的导向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应用范围】:①人是自然的朋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科学的生态价值观。

②正确对待网络。

③按照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正确的价值选择。

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最根本的、最高的价值观。

⑤党的基本路线是现阶段衡量我国人民价值观正确与否的重要标准。

4、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原理内容】: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凡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符合人类根本利益的价值观是正确的价值观。

【方法论】: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善于对事物作出科学的合理的价值评价。

坚持以正确的价值观为指导,作出正确的具体的价值选择。

按规律办事,一切以人类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反对违背规律,离开人类的根本利益去思考、处事。

【方法论运用】现阶段,衡量我国人民价值观正确与否的标准:(1)坚持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性、符合人类根本利益的价值观作为最高标准。

(2)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基本路线作为重要标准。

(3)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作为具体标准。

5、坚持集体主义【原理内容】:(1)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既是一种价值观,又是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关系的政治原则和道德原则。

集体主义原则的主要内容:坚持国家、集体和个人相结合,促进社会和个人的和谐发展,倡导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尊重和维护个人的正当利益,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当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

【方法论】: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

【应用范围】:运用此原理说明公民履行维护国家利益、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义务是集体主义精神的体现;坚持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三原则,尤其是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与人文的要求是相一致的。

6、社会主义条件下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原理【原理内容】: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是辩证统一关系:一方面,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互为前提而存在,另一方面,二者互相促进而共同发展。

同时,二者也会发生矛盾。

【方法论】:要求我们正确处理二者关系,在实现集体利益的基础上,切实维护个人正当利益;在二者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必须服从集体利益。

反对割裂二者关系,将二者对立起来。

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原理内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目的与集体主义在根本上是一致的,集体主义对市场经济具有调节作用。

【方法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继续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取向,反对把二者对立起来。

【应用范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加强公民道德教育,提高公民的职业道德,保证市场交易原则的贯彻。

8.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原理内容】:人的社会性是指人是社会的产物;人的生产活动具有社会性;人的生活具有社会性。

它揭示了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殊本质,是人类特有的属性;人的社会性制约着自然性。

【方法论】:反对人性自私论【应用范围】:①人性自私论从理论到实践都是错误的,违反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不符合历史和现实。

②动物本能的自保性不是人的本质;个人正当利益不等于自私。

③青年学生应该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境界,担负起历史责任。

9.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原理内容】:当个人活动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时,就会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推动作用。

反过来,就会对社会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的作用。

同时,个人活动受社会条件和社会规律的制约。

【方法论】: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作用,这就要求我们的个人活动要从社会客观条件出发,按社会规律办事,同时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现有条件去创造新的条件,更好地推动社会发展。

【应用范围】:英雄模范人物之所以能对社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是因为他们正确处理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青年学生应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个人的兴趣爱好,充分利用社会提供的条件,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为社会的进步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

10、个人与社会的辨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个人结成社会而存在、发展。

个人与社会相互区别,不能等同。

个人与社会相比较,社会更根本、起决定作用。

个人与社会又相互依存、密不可分,个人是社会中的个人,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社会。

【方法论】: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既是进行个人正常活动的重要条件,又是正确进行人生选择的基础和前提。

把个人与社会对立起来,把个人凌驾于社会之上,并且过分夸大个人的需要、个人意志,把个人看作推动历史前进的具有决定性的力量是错误的。

【方法论运用】:根据社会条件开展个人活动,促进个人全面发展;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促进社会发展;克服个人英雄主义和无所作为的观点。

11、人生价值的两个方面及其关系【原理内容】:人生价值是人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

即: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这两个方面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推动了社会发展,就为个人索取打下了基础;个人从社会那里得到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东西,又会激发起更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方法论:树立正确价值观,在贡献(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中实现人生价值。

【方法论】:(1)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处理人生价值两个方面的关系时,就要讲贡献,也不能否认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应把二者结合起来。

(2)这一原理还要求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有利的客观条件,创造必要的主观条件,实现人生价值。

①要全面提高个人素质;②要在岗位上埋头苦干,发挥聪明才智;③要有百折不挠、不怕失败的顽强奋斗精神;④走出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误区。

【反对】:割裂人生价值两个方面的辩证统一关系,片面强调其中的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

如近年来一些人单纯强调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而不讲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只讲索取,不讲贡献,只讲权利,不讲义务,他们提出了“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客观为别人,主观为自己”,以及“主规为他人;客观为自己”等错误观点。

也有些人在看待二者关系时不分主次,等量齐观。

【应用范围】:①一切先进人物的主要特色就在于他们对社会的贡献。

②青年学生应该努力培养热爱平凡岗位,踏实肯干的良好品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为人民的奉献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③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正确认识和处理金钱与人生的关系,抵制拜金主义的腐蚀,健康成长。

④创造是生活幸福的源泉,是丰富人生的真正内涵。

12、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的关系。

【原理内容】: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是个人对社会贡献的两种形式,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精神贡献可以转化为物质贡献。

【方法论】:走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误区。

(1)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要求社会成员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为社会多作贡献。

(2)个人贡献包括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这就要求我们在评价人生价值时,既要看物质贡献,又要看精神贡献,既要看为社会创造的财富(包括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又要看其作贡献时的主观态度和内在品质。

13、理想与现实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原理内容】: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是人们对于未来的一种追求、一种希望、一种向往。

理想来源于现实,高于现实;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

【方法论】:理想的实现都是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艰苦奋斗永不“过时”。

14、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原理【原理内容】:人民群众在改造自然和变革社会的实践中,以及在认识世界的活动中,都发挥了他们的主体作用。

只有人民群众的活动才创造了社会财富,决定着社会的变革与发展。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方法论】:要求我们树立唯物主义群众史观,充分重视人民群众的实践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基本观点,并同群众实践相结合,自觉投身到当前的经济建设中和改革中去,推动社会不断进步。

这一原理还要求我们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在实践中要正确处理个人和群众的关系,要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为人民谋利,为人民群众服务,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依靠人民群众。

【反对】:忽视甚至否认群众对实践的决定作用的唯心主义英雄史观。

【应用范围】:用这一原理分析“以民为本”执政理念的正确性;结合这一原理分析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群众利益无小事,自觉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固树立群众观念,走群众路线。

15、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关系原理【原理内容】: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改造主观世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

通过自觉改造主观世界,又能提高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

在这种互相作用中,人们不断地改善着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实现着促进客观世界的发展和人自身的不断完善这样双重的目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重视自觉改造自己主观世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和思维方法,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在实践的基础上达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反对】:忽视主观世界的改造,把个人放在国家集体利益之上的错误价值取向和人生观。

【应用范围】:运用这一原理分析关于发展经济、促进生产力发展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分析共产党员进行先进性教育活动,树立依法治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自觉遵纪守法的必要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