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简介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21ab8478a417866fb84a8e91.png)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简介(l857年),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写作与发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以下简称《导言》),是马克思1857一1858年所写的经济学手稿的开头部分,是他为自己计划中的政治经济学巨著写的一篇《总导言》的草稿。
这篇《导言》在马克思生前未及修改和发表,1902年从马克思的遗稿中发现,1903年首次发表在柏林的《新时代》杂志上。
中心思想《导言》是马克思多年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政治经济学所得出的重要结论。
它比其他著作更详细、全面和集中地阐述了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同时揭露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唯心主义、形而上学观点及其为资本主义辩护的阶级实质。
基本内容《导言》全篇分为四节,集中探讨了两个大问题。
(一)对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分析(一、二节)(l)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一定生产方式下的生产关系。
《导言》在第一节开头指出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首先是物质生产”(第18页)之后,以批判资产阶级在物质生产问题上的种种错误观点为线索阐述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首先,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把孤立的个人生产作为出发点的错误观点.确认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一定的让会关系下的生产。
马克思说明,“被斯密和李嘉图当作出发点的单个的孤立的猎人和渔夫,属于十八世纪的缺乏想象力的虚构”,(第18页)按照这种虚构,从事生产的个人“并不是从历史中产生的,而是由自然造成的”,(第21页)他们所进行的生产也只是物的生产、或财富的生产,而不是一定社会关系下的生产。
对此,马克思在强调生产社会性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刻批判。
他指出,“在社会中进行生产的个人,——因有,这些个人的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当然是出发点。
”(第18页)在任何时代,人们都不能脱离社会而单独进行生产。
全部人类的生产发展史,都是人们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同自然进行斗争的历史。
在最早的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生产工具极为简陋,个人离开集体无法生存口那时,进行生产的个人“表现为不独立,从属于一个较大的整体”。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https://img.taocdn.com/s3/m/1510907af46527d3250ce009.png)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马克思
摘自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
是马克思1857一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开头部分,《导言》在马克思在世时没有发表,1902年从马克思的遗稿中发现,1903年由《新时代》杂志首次在柏林发表收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1979年重新校译,作为《经济学手稿(1 857一1858年)》的一部分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
在1859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里,马克思提到这篇《导言》时写到:“我把已经起草好的一篇总的导言压下了,因为仔细想来,我觉得预先说出正要证明的结论总是有妨害的,读者如果真想跟着我走,就要下定决心,从个别上升到一般。
”
在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把《导言》放在《资本论》的最初草稿之前,《资本论》是《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续篇。
可见,《导言》不仅是《政治经济学批判》、而且也是《资本论》的导言。
《导言》虽属草稿,却是马克思多年从事政治经济学研究得出的重要结论。
在《导言》中,马克思比在其他任何地方都更详细更全面更集中地阐述了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而政治经济学对象和方法的变革,是政治经济学的根本革命。
所以,《导言》在理论上具有独立的意义,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珍贵文献。
政治经济学批判 导言
![政治经济学批判 导言](https://img.taocdn.com/s3/m/3e1776b5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82.png)
经济学术语
01 基本贡献
目录
02
马克思的研究背景和 经过
03 《导言》逻辑解析
04 《导言》革命的指向 性:反思科学抽象法
05 总结性话语
马克思在1857年8月底至9月中旬为计划中的经济学著作《政治经济学批判》写的“总的导言”。它是马克思 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原生地和系统阐述研究方法的重要场所。
《导言》认为,社会生产是一个整体,它是由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构成的。
《导言》逻辑解析
文本的结构及其争 议
《导言》的革命内 涵和意蕴
历史和逻辑统一规 定的始航
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是行文极其简短的一篇经济学论文,观点简洁而内涵丰富,论证简约而 容量浩瀚,以小小篇幅取得如此多的成就,在学术史上,实属罕见。尽管学术界对《导言》逻辑位置的定位颇有 争议,但对其在马克思经济学体系中的地位的公认自不待言,其以理论逻辑方法的崇高性——历史、生产的总体 性和科学方法——与《资本论》相媲美!
当代经济研究总体看,这是对研究对象的内核结构的探索。与之契合的思路是对事的全体规定的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以及与之相适合的对相应的对象规定的“如何来”、“为什么”以及“是什么”的系统探究。它说 明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始终是生产关系,只是在这个前提下通过贯彻“事的科学”,研究对象的结构得以锁定。这 表明一种彻底的“历史唯物主义发生学”的认识原则,从而引致诸多的语言生产规范及必须引起注意的理论建构 原则。例如,“出发点当然是自然规定性;主观地和客观地。”而“生产力(生产资料)的概念和生产关系的概 念的辩证法,这样一种辩证法,它的界限应当确定,它不抹杀现实差别。”并且,“这种见解表现为必然的发展。 但承认偶然。怎样。”以及注意,“历来的观念的历史叙述同现实的历史叙述的关系。” “第二级的和第三级的 东西,总之,派生的、转移来的、非原生的生产关系。国际关系在这里的影响。”等等。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共90页文档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共90页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ca63b4b448d7c1c708a145dc.png)
16、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把它走 完。 17、一般情况下)不想三年以后的事, 只想现 在的事 。现在 有成就 ,以后 才能更 辉煌。
18、敢于向黑暗宣战的人,心里必须 充满光 明。 19、学习的关键--重复。
20、懦弱的人只会裹足不前,莽撞的 人只能 引为烧 身,只 有真正 勇敢的 人才能 所向披 靡。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46、我们若已接受最坏的,就再没有什么损失。——卡耐基 4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48、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4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50、谁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一样成功。——莫扎特
第三讲 政治经济学部分-《政治经学批判》导言
![第三讲 政治经济学部分-《政治经学批判》导言](https://img.taocdn.com/s3/m/3703990776c66137ee0619fd.png)
马克思对生产的分析: 马克思认为生产既然是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中进 行的,不同的生产力水平和性质,决定着人们在生产中 结成不同的生产关系,从而形成生产的不同发展阶段。 因此,马克思说:“说到生产,总是指在一定社会发展 阶段上的生产----社会个人的生产。”这就是说政治经 济学考察的或者是人类社会发展各个阶段上的生产,或 者是某一个历史阶段上的生产,“例如,是现代化资产 阶级生产-----这种生产事实上是我们研究的本题。”前 者是广义政治经济学对象,后者是狭义政治经济学对象。 可见,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既不是生产一般或一般生产, 也不是特殊生产部门或它们的总体,而是研究一定历史 阶段上的社会生产关系,它以一定的生产力为前提,在 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研究生产关系。
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学科并取得“政治 经济学”这一名称,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 生而形成的。意思是整个社会或国家的经济。 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经济规律的科学,这门科学是资 产阶级经济学家创造的,一开始就与资本主义社会 形态相联系,本质上是研究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的科 学。 资本主义经济的特点就是商品生产,商品生产本质 上是价值的生产。在这里,不仅商品是价值物,就 是作为商品生产者的人也成为价值物。因此,研究 商品生产的价值规律就构成了政治经济学的特殊内 容。
三、《(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写作目的与意义
马克思写《导言》的目的是:一是为了揭示资本主 义经济危机的原因和实质;二是为了批判当时国民 经济学和庸俗经济学的一些错误观点,把政治经济 学的一些基本问题搞清楚。 《导言》是马克思留下的唯一的一篇系统论述政治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的文章。它对于当代解读 马克思主义文本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导言》提 出的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指一定社会性质的物 质生产,还是指生产关系呢?在生产、分配、交换 之间如何认识生产要素与分配之间的关系,仍是当 代值得研究的一些问题。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导读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导读](https://img.taocdn.com/s3/m/35c29f102af90242a995e50f.png)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资本论》等 著作中,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发 展规律和运行机制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 义社会急剧变化的根源以及资本主义的命运; 马克思在创立了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完成了他的 第二个伟大发现,即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从 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揭示 了资本主义时代无产阶级革命和解放的根本性 质和历史使命
经典论断析要
1 、“摆在面前的对象,首先是物质生产”
(一)“导言”开明宗义的第一句话里“摆在面前的对象,首 先是物质生产”从而揭示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马克思在 四十年代前半期,首先把政治经济学看作是研究私有财产与其 相适应的经济范畴和经济规律的科学。《导言》表明,马克思 现在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有很大变化。
蒸发
再现
具体
抽象
具体
(混沌的表象) (最简单的规定) (丰富的总体)
“如果我从人口着手,那么,这就是关于整体 的一个混沌的表象,并且通过更切近的规定我 就会在分析中达到越来越简单的概念;从表象 中的具体达到越来越稀薄的抽象,直到我达到 一些最简单的规定。于是行程又得从那里回过 头来。直到我最后又回到人口,但是这回人口 已不是关于整体的一个混沌的表象,而是一个 具有许多规定和关系的丰富的总体了。 ”
马克思认为研究资本主义的经济范畴要按照各个范畴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相互作用来安排按照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结构来建构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结构中起支配作用的经济关系资本的生产这是一种普照的光它是资本主义社会起一导言开明宗义的第一句话里摆在面前的对象首先是物质生产从而揭示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马克思在四十年代前半期首先把政治经济学看作是研究私有财产与其相适应的经济范畴和经济规律的科学
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也把物 质生产作为研究的出发点,但是,他们 不顾生产的社会性质,而把生产理解为 单个的孤立的个人在社会之外进行的生 产。这种“孤立的个人”是一种虚构, 其目的无非是企图把资本主义的生产说 成是自然的永恒的生产。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https://img.taocdn.com/s3/m/57d05ef8fab069dc502201c5.png)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一、写作的时代背景(一)写作目的①为了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原因和实质。
②为了批判当时国民经济学和庸俗经济学一些错误观点,把“一些基本问题搞清楚”。
马克思在《导言》中批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的错误观点,认为物质生产总是一定社会性质下的生产,生产、消费、分配、交换式物质生产的四个环节,生产时这四个环节的起点,并以生产为出发点论述了生产与消费、分配与交换的一般关系。
(二)写作意义《导言》是马克思留下的唯一的一篇系统论述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的文章。
它对于当代解读马克思主义文本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导言》提出的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指一定社会性质的物质生产,还是指生产关系呢?在生产、分配、交换之间如何认识生产要素与分配之间的关系,仍是当代值得研究的一些问题。
二、内容简介一、生产这一节的中心是批判国民经济学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看成是一种永恒的自然关系的错误观点,论述了物质生产的社会性质,主要阐明了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对象和本题。
(一)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一定社会性质的物质生产政治经济学研究物质生产,就必须研究物质生产的社会性质(生产关系),研究生产交换中的个人就不能脱离社会性质来谈个人,而斯密、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虽然也把物质生产作为研究出发点,但是他们不顾生产的社会性质,而把生产理解为单个人的孤立的个人在社会之外进行的生产。
这种“孤立的个人”是一种虚构,其旨趣无非是企图把资本主义的生产说成是自然的永恒的生产。
(二)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特殊生产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脱离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生产关系而空谈“生产一般”,其目的是要证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和谐与永存。
但是“政治经济学不是工艺学”,它不是研究一个个特殊生产部门,政治经济学要研究的在一定社会生产关系总体中活动着的物质生产,从而揭示社会经济学运动的一般规律。
(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本题是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即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现代资产阶级生产——这种生产事实上是我们研究的本题。
马克思主义词条—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马克思主义词条—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https://img.taocdn.com/s3/m/5f149008482fb4daa58d4b7c.png)
马克思主义词条——《〈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Introduction to A Contribution to the Critique of Political Economy)马克思为《政治经济学批判》撰写的“总的导言”。
写于1857年8月下旬,在马克思生前并未发表。
1903年3月,卡尔·考茨基首次把它刊登在《新时代》第21卷(1902—1903年)第Ⅰ册第23~25期。
中译文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第12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
1857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席卷欧洲各国和北美的世界性经济危机,马克思加快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和写作进程。
马克思利用过去15年经济学研究积累的思想材料,在1857年10月至1858年5月间,写出了总标题为《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手稿,即《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导言》便是其中的一部分。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首先明确论述了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他批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将分配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而从孤立的个人生产出发,研究物质生产以及借研究“生产一般”把资产阶级生产说成是永恒的错误观点。
马克思指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首先应该是“物质生产”,研究“物质生产”应该将其放在具体的社会发展阶段上。
即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不是抽象的、脱离具体历史阶段的“生产一般”和“一般生产”,而是人类各个历史阶段或某一历史阶段的具体的、现实的社会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生产方式。
这种具体的社会生产包括生产和分配、交换、消费等四个辩证统一的环节。
这四个环节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其中生产对其他环节居于决定和支配地位,其他要素也在一定条件下决定生产。
所以,马克思指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重点是研究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其次,阐明了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科学方法。
他仔细地考察了经济学史上经济学家们建立理论体系的方法,批判地吸收了他们的积极成果,对黑格尔辩证法进行了唯物主义改造,创立了自己构建经济学体系的逻辑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正文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正文](https://img.taocdn.com/s3/m/f194024a336c1eb91a375df5.png)
二、对庸俗经济学奢谈一切生产的一 般条件的批判
(一)揭露庸俗经济学家奢谈生产的一般 条件的实质是浅薄的同义反复(7—9) 1、马克思着重分析了斯密提出的生产率与 社会发展状态的关系。 2、批判了促进生产的条件的两种流行说法。
二、对庸俗经济学奢谈一切生产的一 般条件的批判
(二)批评所谓生产受自然规律支配,分 配受社会规律支配的谬论。(10) (三)批判庸俗经济学家把资本主义私有 制和司法、警察制度说成是生产的一般 条件的谬论。(10段倒数第3行—14)
返回
四、最后,交换和流通
(一)生产和交换的关系(1—产决定产品交换 (2—3) (二)对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辩证关 系概括总结(4)
四、最后,交换和流通
小结: 主要论述生产与交换、生产与流通的关系, 阐明生产决定交换和流通的原理。对生 产与分配、交换、消费的辩证关系作高 度的概括和总结。
三、生产与分配
(二)生产条件的分配属于生产本身,生产条件 的分配决定产品的分配(4—7) 1、生产条件的分配不是先于生产本身,而是属 于生产条件本身(4—5) 2、生产条件的分配属于生产本身,它决定产品 的分配(6) 3、生产条件的分配是生产的前提条件,它又是 由生产决定的,是生产的产物和结果(7)
返回
一、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社会物 质生产关系
(一)一定社会性质的物质生产关系是马克思政治经 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批判所谓孤立个人生产的观点: (1—3) 1、资产阶级的孤立个人生产观点的实质,是企图把资 产阶级的利己主义本性说成是人类的天然本质和永 恒的,把资产阶级的要求个性解放和自由竞争的资 产者说成是自然所造成的理想人。(2) 2、马克思根据历史发展的过程和人的社会本性,批 判地论证了脱离社会的“孤立的个人”是根本不存 在的。(3)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导读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导读](https://img.taocdn.com/s3/m/1f6de136ec3a87c24128c411.png)
幻灯片1《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导读幻灯片2《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内容提要这篇导言详细地叙述了马克思关于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的思想,这是探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动规律的重要前提幻灯片3一、《(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概述《<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以下简称《导言》)是马克思为出版《政治经济学批判》即《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而撰写的总导言”的草稿。
写于1857年8月底至9月中旬。
《导言》在马克思生前没有发表,直到1902年才在他的遗稿中发现。
1903年3月考茨基首次将这一手稿用德文发表于柏林《新时代》杂志。
幻灯片4《导言》论述了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指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一定社会阶段上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即生产关系。
社会生产是一个整体,它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构成,四个环节相互联系,互相作用,其中物质生产是前提,分配、交换和消费对生产起反作用。
《导言》精辟地论述了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指出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是达到对客观事物真理性认识的科学方法。
此外,《导言》还论述了逻辑与历史的辩证关系。
《导言》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哲学的经典文献幻灯片5二、《(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写作的历史背景19世纪上半时,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阶级矛盾已经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系列急剧变化向人们提出了一些深层次的理论问题,即潜藏在这一急剧变化背后的根本力量是什么?资本主义向何处去?幻灯片6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资本论》等著作中,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发展规律和运行机制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急剧变化的根源以及资本主义的命运;马克思在创立了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完成了他的第二个伟大发现,即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时代无产阶级革命和解放的根本性质和历史使命幻灯片71857年爆发了席卷欧洲大陆的世界性经济危机。
第八讲《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第八讲《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https://img.taocdn.com/s3/m/3f70c969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76fc172.png)
第八讲《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是卡尔·马克思著名的著作之一,该书分为三卷,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进行深入批判和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和不可持续性。
本文将对《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进行详细讨论,并介绍其中的一些重要思想和观点。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指出了他对经济学的批判和新的研究方向。
他批判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认为它是一种剥削制度,使一小部分富有的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阶级获取巨大利益。
同时,他强调了商品交换和货币的作用,指出这是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基础。
马克思还对资本主义的危机和周期性经济波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预测资本主义必将走向灭亡。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还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劳动价值论进行了详细解释。
他将商品的价值看作是由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组成的,而交换价值又是由劳动力量决定的。
马克思认为劳动不仅是生产出商品的基础,也是价值形成的根本原因。
他对剩余价值和剥削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分析,揭示了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获取利润的机制和过程。
此外,马克思还在导言中对货币和资本的概念进行了详细讨论。
他指出,货币不仅是一种交换媒介,也是资本的表现形式。
通过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资本家可以生产出更多的商品,并通过销售获取利润。
马克思进一步分析了资本的积累和扩张过程,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和不可持续性。
总的来说,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批判和分析,揭示了其内在的不稳定和矛盾。
他深入剖析了商品交换、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和剥削等核心概念,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基本原理和机制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这一导言为后续《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阐述和批判奠定了基础,对后来的经济学和社会科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解读讲课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解读讲课](https://img.taocdn.com/s3/m/91263d1a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e6.png)
资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
资本主义积累的本质
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即资本家把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的过程。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随着资本积累的不断进行,一方面财富在资本家手中积累,另一方面贫困在工人阶级中积累 。这是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随着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资本积累的速度不断加快,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 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化。这一矛盾的发展必然导致资本主义制度的灭亡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 立。
02
政治经济学批判对象及方法
批判对象: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和历史局限性
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代表资产阶级利益,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具有鲜明的阶级 性。同时,它只研究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掩盖了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具有历 史局限性。
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主要观点
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永恒的、自然的,否认资本主义制度的 历史性和暂时性。它主张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反对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
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本质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制度。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雇佣工人 进行劳动,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这种制度导致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形成严重
的贫富分化。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内在矛盾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存在着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表现为 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以及生产无限 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矛盾。这些矛盾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
劳动价值论
01
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名句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名句](https://img.taocdn.com/s3/m/e8bdb5c2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1111c50.png)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名句
以下是一些著名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名句:
1. "在现代社会中,一切都变成商品,人们只能与别人以物换物。
" - 卡尔·马克思《资本论》
2. "资本主义制度让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加剧了社会不平等。
" - 托马斯·毛利斯《政治经济学批判研究》
3. "经济领域的自由竞争实际上导致了垄断和寡头垄断的形成。
" - 约瑟夫·斯坦林《五十年来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研究》
4.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者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剥夺,导致了剥削和阶级斗争的产生。
" -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5. "资本主义通过不断增长的经济活动来维持自身,但这种增长也带来了环境破坏和资源耗尽的后果。
" - 纳奥米·克莱因《资本主义的毁灭性引擎》
这些名句反映了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核心观点,强调了资本主义制度中的问题和不公正。
它们深入分析了资本主义的运作机制,包括财富分配不均、经济竞争的负面影响、剥削和阶级斗争、环境影响等方面。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加注版)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加注版)](https://img.taocdn.com/s3/m/197436c583d049649b6658a3.png)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摘自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Ⅰ.生产、消费、分配、交换(流通)(注:标题《Ⅰ.生产、消费、分配、交换(流通)》,在马克思写在手稿笔记本“M”封面上的目录中是没有的。
这个标题严格地说只包括《导言》的前两节,即《生产》一节(在笔记本“M”的封面上,这一节有一个更确切的标题《生产一般》)和《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的一般关系》一节。
马克思在《生产、消费、分配、交换(流通)》这一节前面标明的罗马数字“Ⅰ”,在《导言》往后的正文中再也没有相应的罗马数字与之相连接。
——1。
)1.生产(a)摆在面前的对象,首先是物质生产。
在社会中进行生产的个人,——因而,这些个人的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当然是出发点,被斯密和李嘉图当作出发点的单个的孤立的猎人和渔夫(注:把单个的孤立的猎人和渔夫当作出发点的观点,见亚·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附《英国和美国》的作者[爱·吉·韦克菲尔德]的注释,1835-1939年伦敦版)一书的序论和大·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和赋税原理》1821年伦敦第3版第1章第3节。
——1。
),属于18世纪的缺乏想象力的虚构。
这是鲁滨逊一类的故事,这类故事决不像文化史家想象的那样,仅仅表示对过度文明的反动和要回到被误解了的自然生活中去。
同样,卢梭的通过契约来建立天生独立的主体之间的关系和联系的“社会契约”(注:社会契约(Contrat social) 是卢梭关于人从自然状态过渡到市民状态的相互关系的理论。
按照这个理论,人们最初生活在某种自然状态中,在这种状态下,人人都是平等的。
私有财产的形成和不平等的占有关系的发展决定了人们从自然状态向市民状态的过渡,并导致以社会契约为基础的国家的形成。
政治上的不平等的进一步发展破坏了这种社会契约,导致某种新的自然状态的形成。
能够消除这一自然状态的,据说是以某种新的社会契约为基础的理性国家。
让·雅·卢梭在1755年阿姆斯特丹版的《论人间不平等的起源和原因》和1762 年阿姆斯特丹版的《社会契约论》这两部著作中详细阐述了这一理论。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https://img.taocdn.com/s3/m/fcf2f2d4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a5.png)
主要内容:《导言》共分为四节。
第一节,阐明了政治经济学得研究对象,批判了资产 阶级在物质生产问题上得唯心主义、形而上学观点。
第二节,对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得相互关系作了 辩证分析。
第三节,阐述了建立政治经济学体系得科学方法。第 四节,探讨了生产关系、交往关系、国家和意识形态 等。着重探讨了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得不平衡关系。
(二)揭露经济学家们在“生产一般” 概念上玩弄得神秘化。 (4段)
1、在概述了资本主义个人得起源和论证了现 代生产仅仅与“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得生产— —社会个人得生产”相符合之后,马克思揭露经 济学家们在“生产一般”概念上玩弄得神秘化。 这就是从未存在于现实中任何一个具体阶段得 一个抽象、一个范畴。
大家应该也有点累了,稍作休息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10Leabharlann 马克思批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把孤立得
个人生产当做出发点得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得
观点。
《导言》指出:政治经济学得研究对象——“首 先就是物质生产”。
这里所说得物质生产,指得就是一定社会发展 阶段上得物质生产。研究物质生产,就就是研 究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得社会关系—— 生产关系。
在这个简单得过程中,可以发现一个问 题:
即每一个环节得核心就是围绕产品而展开得,所 有都就是指向对产品P得生产、分配、交换和 消费。而每一个环节中得主体却就是被忽视得 对象。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解释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0e551395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4293a74.png)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解释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是卡尔·马克思在1857年8月至9月间为计划中的经济学著作《政治经济学批判》所写的总导言。
这一文本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原生地和系统阐述研究方法的重要场所。
在这篇导言中,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方法和发展历程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阐述。
根据导言的内容,我们可以把《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逻辑概括为四个方面:
1.历史对象(规定):马克思在这里讨论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社会生产方式,特别是生产关系,以及这些关系如何在不同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形式。
2.社会对象(规定):马克思指出政治经济学不仅要研究生产关系,还要研究这些关系在社会整体中的作用和影响,包括消费、分配、交换等方面。
3.唯物主义的范畴生产与批判:在这一部分,马克思提出了他的唯物主义范畴生产与批判的方法。
他强调了从抽象到具体的认识过程,即从物质生产这个最基本的范畴出发,逐步上升到更高级的经济范畴,如分配、交换和消费。
4.大结局——始发和归根:马克思在这里提出了他的历史现象学批判和精神现象批判的叠合方法,认为只有通过这种方法,才能真正理解和批判资本主义经济体制。
总的来说,《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是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研究方法的系统阐述,他提出了从抽象到具体、历史现象学批判和精神现象批判的叠合等方法,对后来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https://img.taocdn.com/s3/m/4a4543210066f5335a8121ae.png)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一、写作背景1、关注和应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2、总结和整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成果。
1843年,马克思开始对经济学进行研究,研读了大量的经济学文献,计划写一部以新世界观为指导的政治经济学著作,初步定名为《政治和政治经济学批判》。
1848年欧洲革命的爆发,使马克思一度中断该书写作;革命失败后,马克思把主要精力放在革命理论的研究上。
1849年8月,马克思作为政治流亡者被迫迁居伦敦后,重新开始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写下了大量的读书笔记。
1857年爆发的经济危机推动他进入直接写作阶段。
他认为,危机必然引发新的革命。
为了给即将到来的革命高潮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马克思通宵达旦地工作,整理他所积累的经济学资料,总结研究成果。
《导言》是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开头部分,写作于1857年8月下旬,是马克思为计划中的经济学著作《政治经济学批判》而撰写的“总的导言”。
这是一篇未完成的手稿,在马克思生前没有发表。
1902年才被发现,1903年由考茨基第一次柏林的《新时代》杂志上。
1859年6月,马克思整理出版了《政治经济学批判。
第一分册》(马克思称该书为“一生中的黄金时代的研究成果”),马克思为此写了序言,通常称为《﹙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此后,马克思并没有按照原来的思路出版该书的第二、第三分册,而是将《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进行整理,于1867年出版了《资本论》第一卷。
《资本论》与《政治经济学批判。
第一分册》有些内容是相关的,甚至是重叠的。
所以在《资本论》扉页上通常著有“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字样。
《政治经济学批判。
第一分册》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巨著的初篇,《资本论》是其续篇,二者丰富、发展和完善了马克思的学说。
二、主要内容在《导言》中,马克思以唯物史观为依据,通过批判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的各种谬论和错误观点,精辟地阐述了关于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以及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之间关系的一系列基本原理,第一次把政治经济学建立在真正科学的基础上,从而实现了政治经济学对象和方法的伟大变革。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序言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序言](https://img.taocdn.com/s3/m/79115231a6c30c2259019e3a.png)
• 6、简单范畴与具体范畴之间的关系 • 比较简单的范畴,虽然在历史上可以在比较具体的范
畴之前存在,但是,它的充分深入而广泛的发展恰恰 只能属于一个复杂的社会形式,而比较具体的范畴在 一个比较不发达的社会形式中有过比较充分的发展。 • 以“劳动”范畴的发展为例。 • 劳动这个例子令人信服地表明,哪怕是最抽象的范畴, 虽然正是由于它们的抽象而适用于一切时代,但是就 这个抽象的规定性本身来说,同样是历史条件的产物, 而且只有对于这些关系并在这些条件之内才具有充分 的适用性。
• 上个世纪末,先是英国剑桥大学文理学院的教授 们在校内征询、推选“千年第一学人”,投票结 果为马克思。接着,英国广播公司(BBC)又以 “谁是一千年来最伟大的思想家”为题,在全球 互联网上公开征集投票一个月,结果还是马克思 第一,爱因斯坦位居其后。
• 不能没有马克思,没有马克思,没有对马克思的
记忆,没有马克思的遗产,也就没有将来:无论
• ——美国学者约翰•卡西迪的《马克思的回归》
二、时代背景、写作和出版情况
• 《导言》—— • 写于1857年8月,它是马克思为“五篇结构”、
“六册结构”(整个经济学著作)而撰写的。 • 《导言》虽带有未完成的草稿性质,却具有非常
重要的意义 。 • 《导言》在马克思生前没有发表
• 《序言》——
• 1859年1月,马克思为出版《政治经济学批判》 第一分册而写。
• 《序言》叙述了马克思早期之所以转向政治经济 学研究的动因,对于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史 有重要价值。
• 《序言》对唯物史观的经典表述,是阐述历史唯 物主义原理的主要的文本根据。
三、主要内容
《导言》----正文共四节,重点第三节
• 1、生产(共14自然段) • 第一,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是一定社会性质的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1857年8月)I生产,消费,分配,交换(流通)1生产(a)面前的对象,首先是物质生产。
在社会中进行生产的个人,因而,这些个人的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自然是出发点。
被斯密和李嘉图当作出发点的单个的孤立的猎人和渔夫,应归入18世纪鲁宾逊故事的毫无想象力的虚构,鲁宾逊故事决不像文化史家设想的那样,仅仅是对极度文明的反动和想要回到被误解了的自然生活中去。
同样,卢梭的通过契约来建立天生独立的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联系的社会契约论,也不是奠定在这种自然主义的基础上的,这是错觉,只是美学上大大小小的鲁宾逊故事的错觉。
这倒是对于16世纪以来就进行准备,而在18世纪大踏步走向成熟的“市民社会”的预感。
在这个自由竞争的社会里,单个的人表现为了摆脱了自然联系等等,后者在过去历史时代使他成为一定的狭隘人群的附属物。
这种18世纪的个人,一方面是封建社会形式解体的产物,另一方面是16世纪以来新兴生产力的产物,而在18世纪的预言家看来(斯密和李嘉图还完全以这些预言家为依据),这种个人是一种理想,他的存在是过去的事;在他们看来,这种个人不是历史的结果,而是历史的起点。
因为,按照他们关于人类天性的看法,合乎自然的个人并不是从历史中产生的,而是由自然造成的。
这样的错觉是到现在为止的每个新时代所具有的。
斯图亚特在许多方面同18世纪对立并作为贵族比较多地站在历史上,从而避免了这种局限性。
我们愈往前追溯历史,个人,也就是进行生产的个人,就显得愈不独立,愈从属于一个更大的整体∶最初还是十分自然地在家庭和扩大成为氏族的家庭中;后来是在由氏族间的冲突和融合而产生的各种形式的公社中。
只有到十八世纪,在“市民社会”中,社会结合的各种形式,对个人说来,才只是达到他私人目的手段,才是外在的必然性。
但是,产生这种孤立的个人的观点的时代,正是具有迄今为止最发达的社会关系(从这种观点来看是一般关系)的时代。
人是最名符其实的社会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
孤立的一个人在社会之外进行生产-这是罕见的事,偶然落到荒野中的已经内在地具有社会力量的文明人或许能做到-就像许多个人不再一起生活和彼此交谈而竟有语言发展一样,是不可思议的。
在这方面无须多说。
十八世纪的人们有这种荒诞无稽的看法本是可以理解的,如果不是巴师夏,凯里和蒲鲁东等人又把这种看法郑重其事地引进最新的经济学中来,这一点本来可以完全不提。
蒲鲁东等人自然乐于用编造神话的办法,来对一种他不知道历史来源的经济关系做历史哲学的说明,说什么这种观念对亚当及普罗米修斯已经是现成的,后来他就被付诸实行等等。
再没有比这类想入非非的陈腔滥调更加乏味的了。
因此,说到生产,总是指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社会个人的生产。
因而,好象只要一说到生产,我们或者就要把历史发展过程在它的各个阶段上一一加以研究,或者一开始就要声明,我们只的是某个一定的历史时代,例如,是现代资产阶级生产-这种生产事实上是我们研究的本题。
可是,生产的一切时代有某些共同规定。
生产一般是一个抽象,但是只要它真正把共同点提出来,定下来,免得我们重复,它就是一个合理的抽象。
不过,这个一般,或者说,经过比较而抽出来的共同点,本身就是有另一些是几个时代共有的,[有些]规定是最新时代和最古时代共有的,没有它们,任何生产都无从设想;如果说最发达语言的有些规律和规定也是最不发达语言所有的,但是构成语言发展的恰恰是有别于这一般和共同点的差别,那末,对生产一般适用的种种规定所以要抽出来,也正是为了不致因见到统一(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这总是一样的,这里已经出现了统一)就忘记了本质的差别。
而忘记这种差别,正是那些证明现存社会关系永存与和谐的现代经济学家的全部智慧所在。
例如,他们说,没有生产工具,哪怕这种生产工具不过是手,任何生产都不可能。
没有过去的,累积下来的劳动,哪怕这种劳动不过是由于反复操作而累聚在野蛮人手上的技巧,任何生产都不可能。
资本,别的不说,也是生产工具,也是过去的,客体化了的劳动。
可见资本是一种一般的,永存的自然关系;这就是说,如果我们恰好抛开了正是使“生产工具”,“累积下来的劳动”成为资本的那个特殊的话。
因此,生产关系的全部历史,例如在凯里看来,是历代政府的恶意篡改。
如果没有生产一般,也就没有一般的生产。
生产总是一个特殊的生产部门-如农业,畜牧业,制造业等,或者是他们的总体。
可是,政治经济学不是工艺学。
生产的一般规定在一定社会阶段上对特殊生产形式的关系,留待别处(后面)再说。
最后,生产也不只是特殊的生产,而始终是一定的社会体及社会的主体在或广或窄由各生产部门组成的总体中活动着。
科学的叙述对现实运动的关系,也还不是这里所要说的。
生产一般。
特殊生产部门。
生产的总体。
现在时髦的做法,是在经济学的开头摆上一个总论部份-就是标题为《生产》的那部份(参看约翰·斯图亚特·穆勒的著作),用来论述一切生产的一般条件。
这个总论部分包括或者好像应当包括∶(1)进行生产所必不可缺少的条件。
因此,这实际上不过是要说明一切生产的基本要素。
可是,我们将会知道,实际上归纳起来不过是几个十分简单的规定,却扩展成浅薄的同义反复。
(2)或多或少促进生产的条件,如像亚当·斯密所说的前进的和停滞的社会状态。
要把这些在斯密那里作为提示而具有价值的东西提升到科学意义上来,就得研究各个民族的发展过程终生产率程度不同的各个时期-这种研究超出本题应有的范围,但就属于本题范围来说,在叙述竞争,累积等等时是要谈到的。
照一般的提法,答案总是这样一个一般的说法∶一个工业民族,当它一般地达到它的历史高峰的时候,也就达到它的生产高峰。
实际上,一个民族的工业高峰是在它还不是以既得利益为要务,而是以争取利益为要务的时候。
在这一点上,美国人胜过英国人。
或者是这样的说法∶例如,某一些种族,素质,气候,自然条件如离海远近,土地肥沃程度等等,比另外一些更有利于生产。
这又是同义反复,即财富的主客观因素越是在更高的程度上具备,财富就越容易创造。
但是,经济学家在这个总论部分所真正要谈的并不是这一切。
相反,照他们的意见,生产不同于分配等等(参看穆勒的著作),应当被描写成局限在脱离历史而独立的永恒自然规律之内的事情,于是资产阶级关系就被乘机当作社会一般的颠扑不破的自然规律偷偷地塞了进来。
这是整套手法的多少有意识的目的。
反之,在分配上,好象人们事实上可以随心所欲。
即使根本不谈生产和分配的这种粗暴割裂与生产与分配的现实关系,下面这一点总应当是一开始就明白的∶无论在不同社会阶段上分配如何不同,总是可以像在生产中那样提出一些共同的规定来,可以把一切历史差别混合和融化在一般人类规律之中。
例如,奴隶,农奴,雇佣工人都得到一定量的食物,使他们能够作为奴隶,农奴和雇佣工人来生存。
靠贡赋生活的征服者,靠税收生活的官吏,靠地租生活的土地占有者,靠施舍生活的僧侣,或者靠什一税生活的教士,都得到一份社会产品,而决定这一份产品的规律不同于决定奴隶等等那一份产品的规律。
一切经济学家在这个项目下提出的两个要点是∶(1)所有制,(2)司法,警察等对所有制的保护,对此要极简单地答复一下∶关于第一点,一切生产都是个人在一定社会形式中并藉这种社会形式而进行的对自然的占有。
在这个意义上,说所有制(占有)是生产的一个条件,那是同义反复。
但是,可笑的是从这里一步就跳到所有制的一定形式,如私有制。
(而且还把对立的形式即无所有作为条件。
)历史却表明,公有制是原始形式(如印度人,斯拉夫人,古克尔特人等等),这种形式在公社所有制形式下还长期起着显着的作用。
至于财富在这种还是那种所有制形式下能更好地发展的问题,还根本不是这里所要谈的。
可是,如果说在任何所有制都不存在的地方,就谈不到任何生产,因此也就谈不到任何社会,那末,这是同义反复。
什么也不据为己有的占有,是自相矛盾。
关于第二点,对既得物的保护等等。
如果把这些滥调还原为它们的实际内容,它们所表示的就比它们的说教者所知道的还多。
就是说,每种生产形式都产生出它所特有的法权关系,统治形式等等。
粗率和无知之处正在于把有机地联系着的东西看成是彼此偶然发生关系的,纯粹反射联系中的东西,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只糊地感到,在现代警察制度下,比在例如强权下能更好地进行生产,他们只是忘记了,强权也是一种法权,而且强者的法权也以另一种形式继续存在于他们的“法治国家”中。
当与生产的一定阶段相应的社会状态刚刚产生或者已经衰亡的时候,自然会出现生产上的紊乱,虽然程度和影响有所不同。
总之∶一切生产阶段所共同的,被思维当作一般规定而确定下来的规定,是存在的,但是所谓一切生产的一般条件,不过是这些抽象要素,用这些抽象要素不可能理解任何一个现实的历史的生产阶段。
2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的一般关系在进一步分析生产之前,必须观察一下经济学家拿来与生产并列的几个项目。
肤浅的表象是∶在生产中,社会成员占有(开发,改造)自然产品供人类需要;分配决定个人分取这些产品的比例;交换给个人带来它享用分配给他的一份去换取的那些特殊产品;最后,在消费中,产品变成享受的对象,个人占有的对象。
生产创造出适合需要的对象;分配依照社会规律把它们分配;交换依照个人需要把已经分配的东西再分配;最后,在消费中,产品脱离这种社会运动,直接变成个人需要的对象和仆役,被享受而满足个人需要。
因而,生产表现为起点,消费表现为终点,分配和交换表现为中间环节,这中间环节又是二重的,因为分配被规定为从社会出发的要素,交换被规定为从个人出发的要素。
在生产中,人客体化,在人中,物主体化;在分配中,社会以一般的,居于支配地位的规定的形式,担任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媒介;在交换中,生产和消费由偶然的个人的规定性来媒介。
分配决定产品归个人的比例(分量);交换决定个人对于分配给自己的一份所要求的产品。
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因此形成一个正归的三段论法;生产是一般,分配和交换是特殊,消费是个别,全体由此结合在一起。
这当然是一种联系,然而是一种敷浅的联系。
生产决定于一般的自然规律,分配决定于社会的偶然情况,因此它能够或多或少地对生产起促进作用;交换作为形式上的社会运动介于两者之间;而消费这个不仅被看成终点而且被看成最后目地的结束行为,除了它又反过来作用于起点并重新引起整个过程之外,本来不属于经济学的范围。
反对政治经济学家的人们,-不论这些反对者是不是他们的同行,-责备他们把联系着的东西粗野地割裂了,这些反对者或者是同他们站在同一个基础上,或者是在他们之下。
最庸俗不过的责备就是,说政治经济学家过于重视生产,把它当作目的本身。
说分配也是同样重要的。
这种责备的立足点恰恰是那种把分配当作与生产并列的独立自主的领域的经济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