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布尼亚病毒感染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发现、认识与启示

合集下载

一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合并多发性器官功能衰竭患者的 护理体会

一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合并多发性器官功能衰竭患者的 护理体会

一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合并多发性器官功能衰竭患者的护理体会摘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 ),俗称蜱虫病,是一种新发现的传染病,以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数(blood platelet,PLT )减少为特征,病原学为一种新型布尼亚病毒 (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bunya virus,SFTSV )[1]。

由于SFTS是一种新发自然疫源性急性传染病,并无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及体征,故常被误诊,重症患者可迅速进展为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

病死率平均为5.3%,部分地区甚至高达30%[2]。

2018年8月我科收治了一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左上肢浮肿伴少量瘀斑瘀点的病例,总结了护理经验,通过本文进行分享。

关键词:新型布尼亚病毒;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护理1.病例介绍1.1 一般情况患者,男,67岁,因“发热、咳嗽、咳痰伴左上肢浮肿一月”于2018年8月23日入院。

患者长期从事果林工作,一月前有昆虫叮咬史,后出现发热、咳嗽、咳黄色脓痰,伴恶心呕吐,伴左上肢浮肿,至当地诊所输液治疗。

08月19日患者自觉乏力,恶心呕吐、浮肿加重,于外院对症治疗,病情无明显缓解,转至我院进一步治疗。

8月24日,省疾控中心血清学初筛试验回报:新型布尼亚病毒抗体阳性。

1.2查体神志清,呼吸急促,应答切题,查体合作。

T:37.8℃ P:128次/分 R:36次/分BP:104 / 56mmHg。

双肺呼吸音粗,双肺可闻及散在干湿啰音,律齐。

双下肢无浮肿,无瘀点瘀斑,左上肢肿胀,质地硬,伴少量瘀点瘀斑,无压痛,无皮肤破损,四肢肌力正常。

1.3辅助检查结果肌酐968umol/L,谷草转氨酶502U/L,乳酸脱氢酶9725U/L,钠137.9mmol/L,钾6.2mmol/L,白蛋白12.6g/L,凝血酶原时间16.8秒,凝血酶时间>170秒,APTT比值6.08,D--二聚体2.79mg/L(FEU)。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综述)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综述)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是一种新出现的出血热,其首个病例出现在中国农村地区。

SFTS 的病原体为 SFTS 病毒(SFTSV),是一种新型的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病毒。

自 2010 年首次报道以来,中国已有 11 个省份发现大约 2500 例该病病例,平均死亡率为 7.3%。

2012 年日本和韩国也曾有此病报道。

Heartland 病毒,美国从2 例患者体内分离出的基因与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极为相近的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病毒。

SFTS 不仅是中国公众健康的巨大威胁,也给全世界其他地方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SFTS 病毒可通过基因突变、重组和在蜱媒介及脊椎动物宿主内进行同源性重组而快速进化。

目前尚无针对 SFTS 的特异性治疗,而预防 SFTS 病毒感染和传播最重要的措施就是预防被蜱虫叮咬。

2014 年5 月16 日,Lancet infect disease 在线发表了中国的Quan Liu 博士等关于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综述。

该综述旨在提供新出现的蜱传播病毒的分子学特征及生态学相关信息,并对SFTSV 感染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及预防进行介绍。

现将全文编译如下。

一、概述2007 年 5 月,中国河南省信阳市有 3 例伴有高热、胃肠道出血、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和转氨酶升高的患者被当地一所医院诊断为急性胃炎。

其中一例患者的亲属向河南省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上报了此疾病。

河南省CDC 进行的专项调查发现此病临床特征为:急性起病,主要症状包括发热,白细胞及血小板数量减少,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升高和蛋白尿。

基于以上临床特征,河南省CDC 排除了胃肠道疾病的可能,并开始查找相似案例,结果发现 2007 年河南共出现 79 例该病病例,其中 10 例死亡(死亡率 12.7%)。

当时河南省出现由恙虫病东方体引起的恙虫病(丛林斑疹伤寒)暴发,河南省附近的安徽省也出现了由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引起的人粒细胞无形体病感染。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
提示:新型布尼亚病毒的存在可以至少追溯至 1996年。
2007年溧水疫情
首发病例的大女 婿,5月3日发病
已成功分离SFTS病 毒,并基因测序
继 发 病 例
首发病例的大女 儿,5月4日发病
首发病例的侄子, 5月4日发病
首发病例的二女 婿,5月5日发病
首发病例的大侄 子,5月5日发病
采集到标本
实验室检测
首发病例大女儿的 为偶合病例,普通
外孙,4月29日发病
感冒
疫情传播链
聚集性疫情主要特征
首发病例发现疫情前已死亡;生前未能确诊,多例 病例就诊血液科;感染源为自然疫源性; 续发病例在首例病例生前护理或死亡后丧事期间接 触血液而感染 点源暴露,二代暴露病例数4-6例;死亡后血流不 止,可造成更多续发病例 出现院感病例
• 加强院感防控工作;建议上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 加强对不明原因出血死亡病例管理工作,严禁自 动出院
传染病对人类的威胁…
谢谢!
个人防护
• 应当尽量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 间坐卧。如需进入此类地区,应当注意做好个人防护,穿长 袖衣服;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或鞋子里;穿浅色衣服 可便于查找有无蜱附着;针织衣物表面应当尽量光滑,这样 蜱不易粘附;不要穿凉鞋
• 裸露的皮肤涂抹驱避剂,如避蚊胺(DEET,只推荐2岁以上 年龄的人员使用),可维持数小时有效。衣服和帐篷等露营 装备用杀虫剂浸泡或喷洒,如氯菊酯、含避蚊胺的驱避剂等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 合征防治指南
• 流行特征 • 防治要点 • 案例分析
主要内容
概况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是 2009年在我国首 次发现报道的新发传染病
以发热、血小板减少和白细胞减少为主要临床表现 蜱是其主要传播媒介 病死率较高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培训ppt课件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培训ppt课件

实验室检查与影像学检查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尿常规、生化检查、凝血功能检查等,有助于了解 病情和明确诊断。
影像学检查
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腹部超声等,有助于了解多脏器功能 损害程度和并发症情况。
03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的治疗
药物治疗
01
02
03
抗病毒药物
针对病毒感染,采用抗病 毒药物抑制病毒复制,减 轻病情。
病例分享与讨论
分享典型病例,分析诊疗过程,总结经验 教训。
问题与答疑
针对培训内容提问, 解答学员疑惑。
针对实际工作问题提 问,分享实践经验。
针对病例分享提问, 深入探讨诊疗思路。
培训效果评估与改进
通过问卷调查、考试等方式评估培训 效果。
收集学员意见和建议,为下一次培训 提供参考。
根据评估结果,分析培训不足之处, 提出改进措施。
05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的案例分析
典型病例介绍
病例1
患者李某,男性,52岁,因发热、乏力、头痛等症状就诊,实验室检查显示血小 板减少,确诊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病例2
患者张某,女性,38岁,因发热、全身酸痛、食欲不振等症状就诊,实验室检查 显示血小板减少,确诊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建立健全的疫情报告制度,要求医疗 机构和相关部门及时上报疫情信息。
监测系统建设
加强监测系统建设,提高监测的敏感 性和准确性,及时发现病例和疫情。
疫情分析研判
对上报的疫情数据进行及时分析研判, 评估疫情态势和风险,为防控决策提 供科学依据。
预警与响应
根据疫情分析研判结果,及时发布预 警信息,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措 施。
鉴别诊断
与其发热性疾病鉴别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代谢组流行病学研究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代谢组流行病学研究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代谢组流行病学研究研究背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是一种新发的病毒性蜱媒传染病,该疾病于2009年首先在中国内陆地区被发现,病原体被确证命名为严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是一种新型的布尼亚病毒。

截止到2017年初,在中国共有23个省份有相关病例报道,平均死亡率约为5.3%。

世界卫生组织已连续数年将其列入年度优先关注的十大疾病之中(WHO disease priority blueprint)。

然而,对此病毒的致病机制以及病毒宿主间相互作用的认识还比较匮乏。

其中因血小板严重减少导致的出血倾向和免疫抑制引起病毒的持续复制被认为是SFTS的两大重要特征和致死因素。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利用代谢组学分析SFTSV对宿主病人代谢的影响,发现并验证潜在异常的代谢途径及其生物学效应,后利用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和体外细胞模型对病毒引起的代谢异常及其生物学效应进行验证。

从而探究该病毒的发病特征和致病机理,并为后续临床应用筛选可能的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

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本研究第一部分利用基于LC-MS/MS的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对来自两个人群的独立样本进行了血清代谢组学分析。

第二部分采用病例对照的组间比较,并运用全自动氨基酸谱分析、流式细胞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Primeflow原位RNA检测等技术手段对精氨酸代谢异常及其生物学效应进行关联分析及生物学效应分析。

第三部分采用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沿用第二部分的技术手段,对精氨酸的生物学效应及其干预效果进行了验证。

最后两部分回顾性分析了SFTS病例中内皮细胞功能相关的临床特征并依靠所构建的体外细胞感染模型,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荧光定量PCR、Transwell 细胞培养小室、Luminex液相芯片等技术,从临床和体外两个方面对精氨酸代谢异常可能瞄准的另一靶标: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进行了验证。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摘要护理课件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摘要护理课件
确各部门职责。
加强医疗资源储备
提高医疗机构的检测、隔离和 治疗能力,确保病例得到及时 有效救治。
社区参与
动员社区力量参与防控工作, 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形成群防 群控的局面。
国际合作
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合作与交流 ,共同应对全球公共卫生挑战

CHAPTER
04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护理 案例分享
案例一:成功治愈的病例
心理护理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 合征护理中不可忽视的环节,由 于该病病情较重,患者及家属容 易产生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
护理人员应积极与患者及家属沟 通,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给予
适当的安慰和支持。
同时,应向患者及家属介绍病情 和治疗方案,让他们对治疗有正 确的认识和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CHAPTER
加强医护人员培训,提高护 理技能和应急处理能力;加 强与患者家属的沟通,建立 良好的信任关系;对患者进 行全面的生活护理和心理支 持。
经过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 患者病情逐渐好转,最终康 复出院。
案例三:患者康复后的生活与工作状况
患者情况
患者王某,男性,32岁,因发热、全身酸痛等症状就诊, 经检查确诊为轻症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03
预防与控制
预防措施
提高公众意识
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公 众对发热伴血小板减少 综合征的认知和预防意
识。
个人防护
教育公众在流行季节注 意个人卫生,勤洗手、 戴口罩,避免接触可能
的感染源。
环境卫生
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定 期清理和消毒公共场所
和家庭环境。
疫苗接种
研发和推广针对发热伴 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疫 苗,提高人群免疫力。
症状
除了持续高热和血小板计数下降外,患者还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 、头痛、肌肉酸痛、关节疼痛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意识障碍、昏迷、休克等 。

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医疗纠纷相关性研究

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医疗纠纷相关性研究
诉讼解决:通过法院进行诉讼,由法院作出判决
协商解决:双方当事人通过协商达成一致意见,解决纠纷
调解解决:通过第三方调解机构进行调解,达成和解协议
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医疗纠纷相关性分析
医疗纠纷发生率:近年来呈上升趋势
医疗纠纷类型:主要包括医疗事故、医疗过失、医疗纠纷等
医疗纠纷原因:包括医疗技术问题、医患沟通问题、医疗费用问题等
加强医患沟通: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提高患者对医疗过程的理解和信任
加强医疗监管: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管,确保医疗质量和安全
加强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提供专业咨询:为患者提供专业的医疗咨询服务
加强医护人员培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
加强医院感染控制,防止病毒传播
加强医患沟通,提高患者满意度
呼吸系统症状:咳嗽、呼吸困难等
消化系统症状:恶心、呕吐、腹泻等
排除其他疾病: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发热、血小板减少等疾病
实验室检查:病毒核酸检测阳性
影像学检查:肺部CT显示肺部炎症或出血
神经系统症状:头痛、头晕、意识障碍等
病程:病程超过2周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治疗效果:部分患者病情较重,预后较差
汇报人:
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医疗纠纷相关性研究
目录
添加目录标题
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医疗纠纷相关性研究
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医疗纠纷相关性分析
预防和解决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医疗纠纷的建议
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医疗纠纷案例分析
加强医疗纠纷处理机制,及时解决纠纷

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系能的分析

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系能的分析
2结果
21易感人群患者发病前生活在湖北省丘陵、山地、森林等地区的农村,均为湖北省农村合作医疗转诊至本院的农民患者。17例SFTS确诊病例年龄与性别分布见表1。感染人群年龄在51~77岁之间,其中50~59岁患者占56%,60~69岁患者占25%,70岁的患者占19%。年龄 岁。
发病至入本院天数,痊愈组d vs.死亡组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2。发病至出本院天数,痊愈组 d vs.死亡组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这一研究结果提示 17例SFTS确诊病例,在转入本院的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即发病第6天转入本院 8例死亡病例均在疾病的高峰期, 即发病第12天95,15 d死亡 9例痊愈病例均度过疾病的高峰期,在发病第16天13,19d进入恢复期出院。
24危险因素老年男性患者出现精神神经症状、肝功能明显异常、凝血功能明显异常提示病情危重,预后极差。SFTS患者肝功能检查结果TBIL、DBIL一般不明显升高 ALB下降,但是与预后无相关性 AST、ALT明显升高,AST 539 UL22973, 5454 ULr=0597, P=0015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血氨升高提示严重的肝脏功能损伤,常常合并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烦躁、谵妄、幻觉、不自主的四肢颤动。SFTS患者出现血小板显著下降,口腔溃疡牙龈出血,消化道出血提示病情危重 PLT L1 1275, 3500109 L1r=0557, P=0005或者 APTT 8606 s 6688, 11418 sr=0798, P=0001或者D二聚体 979 mgL 409, 1651mgLr=0597, P=0015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见图1和 表4。部分危重患者肌酸磷酸激酶CK和乳酸脱氢酶LDH 显著升高,同时出现CKMB, MYO, cTNI显著升高, NTproBNP 轻中度升高,心电图多数呈现ST段缺血性改变, 心脏超声提示弥漫性心肌损害。

重症布尼亚病毒感染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的护理研究

重症布尼亚病毒感染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的护理研究

重症布尼亚病毒感染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的护理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重症布尼亚病毒感染是一种由重症布尼亚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该病毒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潜伏期短,易引起暴发性传播。

重症布尼亚病毒感染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该病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其病情危重,易发展为出血性休克或多脏器功能衰竭。

目前,对于这类患者的护理研究较为有限,专门的护理干预措施和管理经验亟需深入探讨和总结。

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针对重症布尼亚病毒感染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的综合护理策略对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患者病情特点的分析,探讨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评估护理效果并总结护理注意事项和并发症预防策略,为临床医护人员提供更深入、全面的护理指导,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治疗效果。

【205字】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旨在探讨重症布尼亚病毒感染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护理的关键问题,并寻找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通过研究,旨在为临床医护人员提供更为科学的护理指导,减少患者因病情恶化而引发的并发症,降低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发生率,提升护理质量和效果。

进一步探讨该疾病的发病机制和病程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为全面的依据。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旨在为医学领域的相关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促进护理学科的发展,为患者的康复和治疗进程提供更为有效的支持和保障。

1.3 研究意义本研究的意义在于为重症布尼亚病毒感染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的护理提供更有效的指导和支持。

该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该病情特点及其对患者的影响,从而为护理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

通过对护理效果的评估,可以验证护理干预的有效性,提供具体的护理指导。

护理注意事项和并发症预防的内容也将在本研究中得到详细探讨,为护士在实际护理工作中提供更全面的指导和帮助。

最终,通过对护理对患者的意义进行总结和研究展望,本研究还将为相关领域的未来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促进护理水平的提升,为患者的康复和健康提供更好的保障。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宣传总结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宣传总结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宣传总结1. 什么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Febrile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FTS)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医学病症。

它的主要特征是发热和血小板减少,同时可能伴随有其他症状,如疲劳、出血、皮疹等。

FTS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通常与感染、药物反应或免疫系统异常有关。

2. FTS的病因和病理生理学机制FTS的病因多种多样,包括细菌感染(如脑膜炎球菌感染)、病毒感染(如登革热、乙型病毒性肝炎)、寄生虫感染(如疟原虫感染)以及某些药物的不良反应等。

这些病因导致机体免疫系统异常激活,引发炎症反应并损伤造血系统,从而导致血小板减少。

在FTS的病理生理学机制中,免疫系统的异常激活扮演着重要角色。

过度激活的免疫系统释放大量炎症介质,如细胞因子和化学因子,这些因子对骨髓造血功能产生抑制作用,导致血小板生成减少。

FTS患者往往存在免疫血小板破坏的情况,即机体自身的免疫细胞攻击正常血小板,进一步加重了血小板减少的问题。

3. FTS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标准FTS的典型临床表现为持续性高热(超过38℃)和血小板减少。

患者可能出现贫血、白细胞减少、全身淋巴结肿大等症状。

皮疹也是FTS 的常见表现之一,具体表现为斑丘疹、瘀点瘀斑等。

诊断FTS需要综合临床表现、血常规、骨髓穿刺等多种检查手段。

常规血液检查显示血小板减少,周围血液骨髓涂片观察可以发现血小板生成减少、血小板器质性异常等。

骨髓穿刺诊断是确诊FTS最可靠的方法之一,可以进一步观察骨髓内造血细胞的情况。

4. FTS的治疗方法FTS的治疗方法多样,包括对病因的针对性治疗、对症治疗以及支持性治疗。

对病因的针对性治疗是治疗FTS的首要步骤,例如抗感染治疗、抗病毒治疗等。

根据FTS的具体病因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可以有效扭转病情。

对症治疗主要是针对FTS的症状进行缓解,例如使用解热药物降低体温、输血治疗血小板减少等。

重症布尼亚病毒感染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的护理研究

重症布尼亚病毒感染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的护理研究

重症布尼亚病毒感染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的护理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重症布尼亚病毒感染是一种由重症波利病毒引起的严重感染性疾病,常见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该病毒主要通过蚊虫传播,感染后可引起发热、出血、休克等严重症状。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重症布尼亚病毒感染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其临床表现包括持续高热、全身皮疹、血小板减少等。

由于重症布尼亚病毒感染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病情复杂,治疗难度大,因此对其进行有效的护理至关重要。

目前针对重症布尼亚病毒感染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的护理研究还比较有限,缺乏系统性的指导和标准。

本研究旨在探讨针对该特定患者群体的护理干预措施,评价其护理效果,并优化护理策略,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可以为临床医护人员提供更科学的护理方法,为患者的康复和治疗提供更有效的支持。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重症布尼亚病毒感染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的护理策略,评估护理干预对患者的影响,为临床提供更有效的护理措施。

具体来说,我们的目标是:1. 分析重症布尼亚病毒感染的特点,了解病情发展规律;2. 探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为早期诊断提供依据;3. 制定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措施,提高患者生存率和康复质量;4. 对护理效果进行评价,验证护理策略的有效性;5. 总结经验,优化护理策略,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通过本研究,我们希望能够加深对重症布尼亚病毒感染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认识,提高护理水平,促进患者的康复与健康。

1.3 研究意义重症布尼亚病毒感染是一种由重症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引起的呼吸系统感染疾病,其临床症状主要包括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等。

部分患者在感染后会出现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严重者可能发生出血并导致病情恶化。

对重症布尼亚病毒感染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进行科学的护理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现实意义。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6.
嗜吞噬无形体特异性16S rRNA基因,巢式PCR
诊断标准
依据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诊断。 1.流行病学史
(1)发病前2周内有被蜱叮咬史,或(2)在有蜱活动的丘陵、 山区(林区)工作或生活史,或(3)直接接触过危重患者的血 或呼吸道分泌物。 2.临床表现 急性起病,主要症状为发热(多为持续性高热,可高达40℃以 上)、全身不适、乏力、头痛、肌肉酸痛,以及恶心、呕吐、 厌食、腹泻等。个别重症病例可出现出血、皮肤瘀斑,伴多脏 器损伤、DIC等。 3.实验室检测 3.1 常规及生化检查
人粒细胞无形体病(HGA)原称人粒细胞埃立克体病 (Human granulocytic Ehrlichiosis HGE)。
人粒细胞埃立克体病( HGE)是1994年发现的一种新发传染
病,最初认为病原体是查菲埃立克体(Ehrlichia chaffeensis)。后来发现病原体是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故更
Amblyomma americanum
美洲钝眼蜱
Ixodes scapularis
肩板硬蜱
Ixodes ricinus
篦子硬蜱
人群易感性
嗜吞噬无形体(HGA) IFA IgG,IgM 1995年,Goodman等从病人的血标本分离到该种嗜粒细胞病原体,将它非正式命名为人粒细胞埃立克体,其所致疾病称为人粒细胞埃
(恶心、呕吐、腹泻)、呼吸道症状(咳嗽、肺炎、呼吸窘迫综合 症)、肝脏、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体征:表情淡漠,相对脉缓,部分病例可有淋巴结肿大、皮疹等。 严重病例可发生多器官受累,如急性肾衰、代谢性酸中毒、呼吸衰 竭、严重低血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肝衰竭、心肌受损。 发病第1周,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异型淋巴细胞增多。 肝酶升高、心肌酶升高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病情说明指导书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病情说明指导书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情说明指导书一、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概述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是一种由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一种新型布尼亚病毒)引起的主要经蜱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消化道症状及多脏器功能损伤等,经过及时的规范治疗,多数患者预后良好。

病情严重者可出现抽搐、昏迷、休克、全身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甚至导致死亡。

英文名称: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其它名称:蜱虫病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 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一般不会遗传发病部位:全身常见症状:发热、消化道症状及多脏器功能损伤、抽搐、昏迷、休克、全身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主要病因: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感染检查项目:血常规、尿常规、凝血功能、脑脊液检查、生化检查、病原学检查、血清学检查重要提醒: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死率较高,若不及时就诊可危及生命,如有不适须及时就医。

临床分类:暂无资料。

二、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发病特点三、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病因病因总述: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由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感染引起。

部分病例发病前有明确的蜱叮咬史,已从病例发现地区的蜱中分离到新型布尼亚病毒。

基本病因:暂无资料。

危险因素:1、蜱虫叮咬史。

2、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血液、分泌液或排泄物接触史。

诱发因素:暂无资料。

四、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症状症状总述: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由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感染引起。

部分病例发病前有明确的蜱叮咬史,已从病例发现地区的蜱中分离到新型布尼亚病毒。

典型症状:1、发热期急性起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体温多在38℃左右,重者持续高热,可超过40℃,部分病例热程可超过10天,伴乏力、全身酸痛、头痛及食欲缺乏,以及恶心、呕吐和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老年新型布尼亚病毒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5例

老年新型布尼亚病毒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5例

朱宇翔等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对冠心病的临床疗效 第 18 期
·4077·
者〔5〕认为糖皮质激素具有明显抗炎及免疫抑制作用,因此对病 情重,进展迅速,尤其是呼吸困难进行性加重患者应用地塞米 松( 10 ~ 20 mg / d) 治疗。人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病起病急,病 情重,预后差,应加强针对广大农村老年人蜱虫防范知识普及, 早发现,早治疗。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2011 年 5 月至 2012 年 8 月我院住院治疗确 诊人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病患者 5 例,其中男 2 例,女 3 例,年 龄 60 ~ 82( 平均 66) 岁。均来自农村,有田间,草丛间工作生活 史,3 例有明确蜱虫叮咬史。 1. 2 实验室检查 均在入院后行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肾功、 离子、心肌酶、血凝常规、血培养、头,胸,腹 CT 影像学等、心电 图检查。采集血样送至辽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采用荧光定 量 RT-PCR 技术对血样行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检测。 1. 3 诊断标准 ①具有流行病学史( 居住地附近有树木、草 丛,或有明确蜱虫咬伤史) 。②发热伴外周血血小板降低。③ 标本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检测阳性。诊断标准均符合 2010 年 10 月卫生部印发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4〕。 1. 4 治疗方法 均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补液,白蛋白,能量 合剂,维生素,抗生素,保肝,降酶,口服中药八宝丹等退热,2 例 呼吸困难患者给予地塞米松 10 mg / d,2 ~ 3 d,出现神经、精神 症状积极予甘露醇脱水,纠正离子紊乱,同时监测生命体征。
4 参考文献
1 Yu XJ,Liang LF,Zhang SY,et al.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associated with a novel bunyavirus in China〔J〕. N Engl J Med,2011; 364( 16) : 1523-32.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PPT演示课件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PPT演示课件

季节分布
FTS全年均可发病,但主要集中在春季和夏 季。
人群分布
各年龄段人群均可感染FTS,但以中老年人 为主,男性多于女性。
传播方式
FTS主要通过蜱虫叮咬传播,接触患者血液 或体液也可能引起感染。
临床表现及分型
主要临床表现
发热、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消 化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泻等) 、出血倾向(如鼻出血、牙龈出血等 )、肝肾功能异常等。
发病机制
病毒进入人体后,首先在局部淋巴结或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中复制,然后释放入血,形成病毒血症。病毒可侵犯 全身各组织器官,但以血管内皮细胞、骨髓造血细胞和淋巴细胞受损为主,导致发热、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 等临床表现。
流行病学特点
地域分布
FTS主要分布于我国中东部地区,以河南、 湖北、山东、安徽等省份为主。
鉴别诊断要点
人粒细胞无形体病
主要传染源是蜱虫,蜱虫叮咬携带病 原体的宿主动物后,再叮咬人时,病 原体可随之进入人体引起发病。人粒 细胞无形体病可出现发热伴血小板减 少的表现,但与人粒细胞无形体病不 同的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不 会出现白细胞破碎现象。
败血症
败血症是指各种致病菌侵入血液循环 ,并在血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发 生的急性全身性感染。败血症患者的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通常明显升高,且 以中性粒细胞升高为主,而发热伴血 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的外周血白细胞 计数正常或降低。
临床表现与诊断
总结了患者的典型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异常,建立了 完善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
新型治疗方法探索
抗病毒治疗
针对新型布尼亚病毒的特点,研 发了一系列抗病毒药物,如核苷 类、干扰素等,通过抑制病毒复 制达到治疗目的。
免疫调节治疗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
小牛蜱等
生活史:蜱的一生经历4个阶 段
活动季节:春秋季是蜱的活 动高峰,冬天基本不活动
寄生部位:草地、动物与人 体皮肤
15
– 蜱的活动期比较长,一些蜱传疾病的研究表明,蜱 的成虫、若虫和幼虫均可带毒并传播疾病。
– 蜱的寄生动物种类广泛,主要寄生于牛、马、羊、 猪、犬、野兔、刺猬等,饲养和接触寄生蜱的家畜 及宠物,可能被蜱叮咬。
白蛉病毒属分三大组:一组对人类致病的 ,如立夫特山谷热病毒(Rift Vally Fever Virus)等;另一组对人类不致病,如乌库病 毒(Uukuniemi virus);而SFTSV则为第三组
SFTSV毒株根据全长S片段基因序列可分为 C 和 J 两种基因型,其中 C 基因型又可分为 C1~C4 四种亚型
散发为主,具有明显的地区聚集性。检测2013-2016 年10月23省7419例确诊,355人死亡,病例主要分 布河南、山东、湖北、安徽、辽宁、浙江、江苏7 省
Zhan J; Wang Q; Cheng J et al.Virol Sin.2017 ;32(1):51-62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11, 364:1523 -1532 Virol Sin.2017 ;32(1):51-62
Virol Sin.2017 ;32(1):51-62
发病机制
李德新.˜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11,25(2):81-84
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phlebovirus (SFTSV), listed in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Prioritized Pathogens, is an emerging phlebovirus with a high fatality1-4. Owing to the lack of therapies and vaccines5,6, there is a pressing need to understand SFTSV pathogenesis. SFSTV non-structural protein (NSs) has been shown to block type I interferon induction7-11 and facilitate disease progression12,13. Here, we report that SFTSV-NSs targets the tumour progression locus 2 (TPL2)-A20-binding inhibitor of NF-κB activation 2 (ABIN2)-p105 complex to induce the expression of interleukin-10 (IL-10) for viral pathogenesis. Using a combination of reverse genetics, a TPL2 kinase inhibitor and Tpl2-/- mice showed that NSs interacted with ABIN2 and promoted TPL2 complex formation and signalling activity, resulting in the marked upregulation of Il10 expression. Whereas SFTSV infection of wild-type mice led to rapid weight loss and death, Tpl2-/- mice or Il10-/- mice survived an infection. Furthermore, SFTSV-NSs P102A and SFTSV-NSs K211R that lost the ability to induce TPL2 signalling and IL-10 production showed drastically reduced pathogenesis. Remarkably, the exogenous administration of recombinant IL-10 effectively rescued the attenuated pathogenic activity of SFTSV-NSs P102A, resulting in a lethal infection. Our study demonstrates that SFTSV-NSs targets the TPL2 signalling pathway to induce immune-suppressive IL-10 cytokine production as a means to dampen the host defence and promote viral pathogenesis.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新布尼亚病毒感染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发现、认识与启示
作者:许汴利
作者单位: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郑州,450016
刊名: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年,卷(期):2012,46(2)
被引用次数:8次
1.Xu B;Liu L;Huang X Metagenomic analysis of fever,thrombocytopenia and leukopenia syndrome(FTLS)in Henan province,China:discovery of a new bunyavirus[外文期刊] 2011(11)
2.Yu XJ;Liang MF;Zhang SY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associated with a novel bunyavirus in China 2011(16)
3.河南省卫生厅河南省卫生厅关于印发《人感染无形体病监测方案(试行)》、《人感染无形体病病例流行病学调查方案(试行)》、《人感染无形体病治疗方案(试行)》的通知 2011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办公厅人粒细胞无形体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试行) 2008
5.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办公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 2010
6.河南省卫生厅河南省卫生厅关于印发《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诊疗和预防控制技术方案》的通知 2011
7.康锴;唐晓燕;许汴利河南省2007-2011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特征分析[期刊论文]-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12(02)
8.Zhang YZ;Zhou DJ;Xiong Y Hemorrhagic fever caused by a novel tick-borne Bunyavirus in Huaiyangshan,China[期刊论文]-Zhonghua Liuxingbingxue Zazhi 2011(03)
9.Bao C J;Guo XL;Qi X A family cluster of infections by a newly recognized Bunyavirus in eastern
China,2007:further evidence of person-to-person transmission[外文期刊] 2011(12)
10.Liu Y;Li Q;Hu W Person-to-person transmission of 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 2011
11.唐晓燕;崔宁;康锴一起聚集性新布尼亚病毒感染病例的诊断与治疗分析[期刊论文]-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12(02)
12.李德新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概述[期刊论文]-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2011(02)
13.杜燕华;黄学勇;邓文斌新布尼亚病毒在非洲绿猴肾细胞中的培养与分离鉴定[期刊论文]-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12(02)
14.黄学勇;杜燕华;李幸乐新布尼亚病毒IgG抗体间接免疫荧光检测方法的建立[期刊论文]-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12(02)
15.陶文元;陶欣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8例报告[期刊论文]-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1(01)
16.刘庆辉;刘建贞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17例临床观察[期刊论文]-中华内科杂志 2011(09)
17.张丽娟中国立克次体病监测及防治现状与展望[期刊论文]-疾病监测 2007(09)
18.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经接触传播预防控制要点 2011
19.邵惠训布尼亚病毒及其引发的疾病[期刊论文]-实验动物科学 2011(04)
1.王建宁.傅行财.孟庆奇.宋敏.张柳波.侯艳秋.包红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合并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二例并文献复习[期刊论文]-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13(8)
2.刘洋.黄学勇.杜燕华.王海峰.许汴利河南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区蜱类分布及媒介携带新布尼亚病毒状况调查[期刊论文]-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12(6)
3.杜燕华.黄学勇.王海峰.尤爱国.康锴.陈豪敏.许汴利实时荧光PCR法与ELISA法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检测中的比较[期刊论文]-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2013(1)
4.宫连凤.姜梅.韩文清.刘娟.刘靖宇.王治电.尹海英.孙振璐.王志昱2011年山东省胶东地区四种动物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情况的调查[期刊论文]-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13(1)
5.吕惠荣.杨云惠信阳市新布尼亚病毒实验室检测结果[期刊论文]-职业与健康 2013(16)
6.王庆奎.葛恒明.李志锋.单云峰.崔岚.王燕萍从革螨和恙螨中检测到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核酸[期刊论文]-中国媒介生
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2(5)
7.胡舟朝.王秋景.柴能明.王和平.丁贤君.李绍佐.李世波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者肺部影像学特征及临床分析[期刊论文]-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 2013(3)
8.许祝平.喻荣斌.钱燕华.施超.谭文文.周建刚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研究进展[期刊论文]-现代预防医学 2013(22)
引用本文格式:许汴利新布尼亚病毒感染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发现、认识与启示[期刊论文]-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12(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