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案例 四(4)班
关于传统文化的继承的教案
一、关于传统文化的继承的教案二、章节名称:第一章传统文化的概念与价值三、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
2. 让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
四、教学内容:1. 传统文化的定义: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或社会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独特特点的文化。
2. 传统文化的特点:具有历史悠久、传承性强、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等特点。
3. 传统文化的价值: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具有凝聚民族力量、传承民族精神、促进社会和谐等价值。
五、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
2. 讲解内容:教师详细讲解传统文化的定义、特点和价值。
3.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分析传统文化的价值和作用。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传统文化的价值,并分享自己的观点。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参与情况和思考能力。
2. 学生理解度: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了解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3. 学生表达力:评估学生在讨论和分享环节中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
七、教学资源:1. 教材或教参:提供关于传统文化的教材或参考资料。
2. 案例素材:准备一些具体的文化遗产或传统习俗的案例。
3. 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案例素材和教学内容。
八、教学建议:1. 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参与讨论,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2. 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
3. 鼓励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提问和分享自己的观点,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表达力。
九、课后作业:1. 让学生选择一个传统文化遗产或习俗,进行深入了解和研究。
2. 要求学生写一篇短文,介绍所选择的文化遗产或习俗的特点和价值。
十、教学反思:六、章节名称:第二章传统文化的继承与演变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继承的重要性。
2. 让学生掌握传统文化在历史演变中的作用和变化。
教学内容:1. 传统文化的继承:传统文化在历史发展中通过口传心授、教育传承等方式得以继承。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原教案)
一、教案概述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原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使学生掌握传统文化继承的方式和途径。
3.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 传统文化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传统文化继承的方式和途径。
教学难点:1. 传统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
2. 传统文化继承的实际操作方法。
教学准备:1. PPT课件。
2. 相关视频资料。
3. 传统文化实物展示。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利用PPT课件展示传统文化的图片,如传统节日、传统手工艺品等,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Step 2: 讲解传统文化的概念及其重要性通过PPT课件,详细讲解传统文化的定义、特点和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得到传承和保护。
Step 3: 介绍传统文化继承的方式和途径讲解传统文化继承的两种方式:传承和发扬。
传承是指将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表现形式、技艺等传递给后代;发扬是指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使之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Step 4: 分析传统文化具体表现形式通过展示相关视频资料和实物,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如传统节日、传统手工艺品、传统音乐舞蹈等。
Step 5: 探讨传统文化继承的实际操作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提出具体可行的操作方法,如学习传统技艺、参与传统活动、宣传传统文化等。
二、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视频和实物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掌握了传统文化继承的方式和途径。
但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传统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和实际操作方法的讲解还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补充和完善。
三、课后作业1.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制定一个具体的计划。
2. 调查身边人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态度,了解传统文化传承的现状,提出改进措施。
传统文化的继承的教案
传统文化的继承的教案关于传统文化的继承的教案[内容简介]二、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学生概括传统文化的特征:1.传统文化的特征(1)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A.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稳定性B.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相对稳定性学生活动:举例分析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例如:中国古代“贵和”思想,今天全面构建和谐社会。
我国传统文化崇尚“浩然正气”,今天我们强调领导干部要“讲正气”。
(2)鲜明的民族性──作为特定历史发展的产物,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精神根基)古代现代婚礼的对照:例如:我国古代婚礼分六个阶段,称为“六礼”,依次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与现在的婚礼有巨大的差别。
思考:现代婚礼中还有那些传统的印记!生谈:现代婚礼传统的印记。
展示中式风格的装修:中国的传统节日——典型(春节)(放鞭炮、贴春联、压岁钱等)。
(过渡)思考:作为晚辈应该对长辈做些什么?对父母做些什么?中国古代传统思想之一“孝”的内涵《孝经》有云:“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
把孝视为“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德之本” 。
孔子认为孝的精神核心是敬、无违、是使父母心里高兴;行孝的外在形式是对父母有“礼”。
具体表现为敬养、志养、色养。
图示:中国二十四孝分析现代社会尽孝现象:孝道方式一:大学生给父母磕头就算是孝顺了吗?郑州大学旅游管理学院给学生布置主题为“亲情寒假、感恩父母”的寒假作业,内容之一就是给父母磕一个头。
孝道方式二:寒假作业是帮爸爸妈妈洗脚武科大城建学院06级767名大学生,昨日“领”到一份特殊的寒假作业:大年夜给父母洗脚。
能否完成这份“孝心作业”,一些大学生没有信心。
讨论:1.尽孝道以磕头洗脚的形式说明了什么?2.今天我们如何孝敬父母3.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学生发言:2.正确态度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辩证认识,移风易俗A.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通用5篇)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通用5篇)《传统文化的继承》篇1课标要求:1.知识目标:传统文化的含义、传统文化继承性及其表现、传统文化的特点、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2.能力目标:利用教材提供的情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本领;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辩证观察和认识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认识文化发展的历史过程和我国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传承古老文明的意义,做自觉地文化传承者。
教学重难点:传统文化的特点、对传统文化的辩证认识教学方法:实例教学法、讲授法[导入]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我们所享有的文化既是世界各国文化交流和传播的结果,也是我们继承和积累传统文化的历史过程。
对于我们来说,如果去对待我们古老的传统文化直接关系到我们社会所走的发展道路,关系到当代中国的历史定位。
而谈到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去观察我们的传统文化。
[过渡]课本探究:从针灸、京剧和书法三者的形成发展来归纳传统文化本身具有的特点。
这里要主动去寻求学生对于问题的探索,寻古看今,以探究对传统文化内涵的认识。
传统文化的特点:历史性、民族性、现实性、渗透性,以及地域性、稳定性等。
一.传统文化的含义由上面几个例子,我们就可以明确感受到传统文化是人们在历史实践中创造和积淀的文明成果,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这种传统文化保留到今天仍然对社会生活产生重大影响。
所以,传统文化就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相对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是母文化或本土文化;相对于现代文化,它是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文化。
文化一旦形成,就会薪火相传、稳定延续下去,这就是文化的继承。
这种继承非常重要,为什么呢?因为没有传统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也就是说,我们总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开始新的生活、发展我们时代文化的。
而这种继承,就表现在社会生活各方面中。
二.传统文化继承性及其表现1.传统习俗(含义、作用、一些习俗的来历)2.传统建筑(风格、结构独具魅力:中国的皇家园林和四合院)3.传统文艺(诗词歌赋的文学、吹拉弹唱的戏曲、花鸟山水的绘画等,丰富的内涵)4.传统思想(内容: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道德观念。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
第四课《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传统文化的继承;理解传统文化的特征;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2、能力目标:感受中国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延续及其影响;培养分辨传统文化中精华和糟粕的能力,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赏析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文化和爱国爱家乡的热情。
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
【学生分析】在外来文化的强烈攻势下,不少学生盲目崇尚外来文化,追捧外来文化,很少关注我们的传统文化,不了解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通过本框的学习,从直观的赏析入手,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思辩中进一步明确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形成正确的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传统文化的在今天的特点;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2、难点:传统文化作用的双重性。
【教学方法】探索“情境问题”互动教学法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结合,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确立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教学过程】导入:如果说文化传播是文化横向交流的过程,那么文化继承就是文化从古到今纵向积累的过程。
这节课学习《传统文化的继承》。
(板书)寻找传统文化(举例)教师:这里我们探讨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而不是外来文化,那么大家觉得哪些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呢?请举例说明。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自主回答教师的提问。
节日(春节、中秋)、故宫(建筑)、书法(兰亭集序、西安碑林)、戏曲(京剧、秦腔)、诸子百家的思想(和谐、仁、礼)。
了解传统文化(表现)教师:传统文化含义: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板书)大家举了好多传统文化的例子,可以看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真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生活中处处可以看到它的影子,处处可以感受到它的影响。
关于传统文化的继承的教案
一、关于传统文化的继承的教案二、章节名称:第一章传统文化的定义与价值三、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2. 让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3.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四、教学内容:1. 传统文化的定义:传统的定义,文化的定义,传统文化的概念;2. 传统文化的特点: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独特性,传承性;3. 传统文化的价值: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对个人修养的影响,对国家民族认同的影响。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2. 讲解:详细讲解传统文化的定义、特点和价值;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传统文化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传承意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的积极程度;2. 作业完成情况: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和速度;3. 小组讨论报告:学生分组讨论的报告质量和团队合作精神。
七、教学资源:1. 教材或教参:关于传统文化的教材或教参;2. 案例素材:关于传统文化案例的相关素材;3. 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案例素材和教学内容。
八、教学建议:1. 针对不同学生的兴趣和背景,选择适合的传统文化案例进行讲解和分析;2.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提高他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3. 结合本土文化特色,让学生了解和传承本土传统文化。
九、课后作业:1. 深入了解一种传统文化,写一篇短文介绍其定义、特点和价值;2. 思考如何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制定一个具体可行的行动计划。
十、教学反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传承意识。
六、章节名称:第二章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传承的方式和途径;2. 培养学生对不同传承方式的认同和理解;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传承方式。
传统文化的继承 教案
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传统文化的定义、传统文化继承的四个表现形式以及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同学们课下要认真复习、巩固这节课的知识。
学生:京剧《苏三起解》,我过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有梅兰芳、杨小楼等。
教师:刚才同学们一起看的图片和视频中,有我国的传统建筑、经典名著、传统戏曲等,大家想下他们的共同之处在哪里?
学生:他们都属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并且对今天依旧有很大的影响。
教师:对,大家说的非常正确。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下,什么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继承性的表现形式都有哪些?
2能力目标:善于区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培养学生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感受中国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和传统思想等在现实生活中的深远影响,认识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赏析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分析当代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
在我国古代,人们曾把理想的社会称为“大同”。“大同世界”和“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在我国悠久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这幅图片展示的是,孙中山先生手书的《大同书》
教师精讲
练习(3分钟)
下面老师结合上面所讲的内容作了一个表格,同学们认真看,巩固一下刚才我们所学习的知识。
教师:结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同学们思考并讨论“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北京2008年奥运会会徽打上了哪些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学生回答,发表各自的观点即可。
教师精讲
传统文化继承的四种表现形式(12分钟)
教师: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在社会生活的各方面的延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继承性。下面来看下传统文化继承性的表现形式。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政和二中有凤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知道:什么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继承性的表现,知道传统文化的特点,了解传统文化具有双重作用,知道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能力目标培养分辨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的能力,通过对“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的作用”,以及“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的分析,尝试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赏析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分析当代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
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三、教学难点:传统文化在今天的影响四、教学准备:相关图片资料及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1、让学生课前预习教材并并搜集有关政和传统文化的相关资料。
2、思考教材中的“探究活动”(二)讲授新课教师活动: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关于文化传播的相关容,了解到文化传播在促进中外文化继承与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将一起继续学习和探究新的容: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的继承。
在上新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三幅图片,展示中国三大传统文化:针灸、京剧和书法。
教师活动:通过对针灸、京剧、书法的了解,你能概括出什么是传统文化吗?学生活动:阅读课文,解释概念【概念界定】--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①并保留在现实生活②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③的文化。
①―打上了历史的烙印、带有民族色彩。
②―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渗透到各个领域。
③-具有相对稳定性板书:一、传统文化面面观1、传统文化的含义教师活动:问题:知道了什么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容丰富多彩,接下来让我们感受一下我们身边传统文化。
播放歌曲视频《爱在政和》学生活动:观看视频,感受政和独特的传统文化,说说身边的传统文化(学生回答,教师加以点拨补充,政和的传统文化有高山区“新娘茶”,茶文化,源戏,坂头花桥,云根书院,朱子理学等等。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设计(精选)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设计(精选)第一篇:《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设计(精选)《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介绍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在现代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延续及其影响,让学生明确传统文化的含义、特点及对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感悟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善于区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2过程与方法目标:从学生生活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入手,通过丰富的图片,音像资料,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增强感性认识。
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探究、讨论中形成观点,掌握知识。
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观点、态度,并且能学以致用。
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参与堂,体现新改学生主体地位。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赏析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特别是绍兴的传统文化,分析当代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文化和爱国爱家乡的热情。
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传统文化的在今天的特点,传统文化作用的双重性。
【教学过程】视频《凤阳花鼓》导入幻灯片3上篇:走进“凤阳花鼓”l凤阳花鼓又称“花鼓”、“打花鼓”、“花鼓小锣”、“双条鼓”等,凤阳花鼓起源于凤阳府临淮县(今凤阳县东部)是一种集曲艺和歌舞为一体的传统民间表演艺术,但以曲艺形态的说唱表演最为重要和著名,一般认为形成于明代。
l凤阳花鼓主要分布于凤阳县燃灯、小溪河等乡镇一带。
其曲艺形态的表演形式是由一人或二人自击小鼓和小锣伴奏,边舞边歌。
历史上艺人多以此为出门卖艺的手段,凤阳花鼓因此而传遍大江南北。
清康熙、乾隆年间,许多文人的诗文记录了凤阳花鼓表演时载歌载舞的热闹场面。
清中期以后,舞蹈因素逐渐从民间的凤阳花鼓中淡出,仅剩下唱曲部分,分为“坐唱”和“唱门头”两种形式。
l凤阳花鼓是根植于凤阳传统民间的戏曲艺术瑰宝,有凤阳“一绝”之美称,并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共3篇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共3篇《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1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传承方式;2.了解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现状;3.掌握传统文化的传承技巧;4.引导学生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
二、教学内容1.传统文化的定义和重要性。
2.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现状,包括:快节奏生活、文化冲击、信息过载等因素的影响。
3.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和技巧。
4.传统文化的融入现代社会的实践案例,如中国杂技艺术的现代演绎、中华传统曲艺在现代演绎的实践等。
三、教学过程1.引入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性,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态度。
2.阅读文章教师分发阅读材料,让学生自主阅读并思考其中所提到的传统文化的定义和重要性。
3.小组讨论教师分配小组,要求学生在小组内就阅读材料中的关键问题进行讨论,如传承方式、现代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影响等。
4.文化传承整体课程设计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一个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整合性课程,让学生了解文化传承的整体流程和技巧。
5.文化课程实践案例教师介绍几个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社会的实践案例,例如在现代音乐中使用古典乐器、在现代电影中使用传统故事情节等。
6.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程内容,特别是文化传承的方式和技巧,让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希望能够将传统文化融入到自己的生活当中。
四、教学重点1.了解传统文化的定义和重要性;2.掌握传统文化的传承技巧;3.了解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社会的实践案例。
五、教学方法1.通过阅读材料、小组讨论等形式启发学生思考;2.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社会。
六、教学评估1.学生对传统文化定义的理解和掌握程度;2.学生掌握传承技巧的能力;3.学生了解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社会的实践案例。
七、教学拓展教师可以邀请文物艺人、特色文化产业代表等人士讲述他们传承文化的心路历程,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2一、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传统文化,以及传统文化对于生活、学习和社会的重要性。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
一、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二、章节名称:第一章传统文化的概念与特点三、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定义和内涵。
2. 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3.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四、教学内容:1. 传统文化的定义:传统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社会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独特特点和价值的文化。
2. 传统文化的内涵:传统文化包括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宗教信仰、文艺作品、节日习俗等多个方面。
3. 传统文化的特点:具有历史悠久、传承不断、具有独特性、具有广泛性等特点。
4. 传统文化的价值: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或社会的灵魂和精神支柱,具有凝聚力量、传承文明、启迪智慧等价值。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传统文化的定义、内涵、特点和价值。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文化遗产和传统习俗,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
六、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介绍一些具体的文化遗产和传统习俗,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2. 讲解:讲解传统文化的定义、内涵、特点和价值。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文化遗产和传统习俗,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5. 总结:总结传统文化的概念、特点和价值,强调其对民族或社会的重要性。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参与情况,评估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程度。
2.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思考深度,以及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程度。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八、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相关的教材或教辅资料,提供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和理论。
2. 课件:制作课件,展示相关的文化遗产和传统习俗,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提供更多的案例和信息,丰富教学内容。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赏析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分析当代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
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
二、知识目标通过介绍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在现代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延续及其影响,让学生了解文化的继承性。
分析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知道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而一成不变的传统文化则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碍社会发展的消极作用。
明确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的道理;阐述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三、能力目标感受中国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和传统思想等在现实生活中的深远影响,认识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培养分辨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的能力,通过对“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的作用”,以及“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的分析,尝试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教学设计】一、传统文化的继承(一)身临其境传统文化包含的内容是广泛的,下面我们从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等方面,一起来感受我们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上次课给大家布置了一个作业,搜集有关中秋节、四合院、京剧和大同思想的由来及特点,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相关的问题。
请同学们看图片: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中秋节的由来呢?(学生发言)中秋节,又称团圆节、八月节。
时在夏历八月十五日,正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
它与元宵节、端午节并称三大传统佳节。
两汉时已具雏形,时在立秋日。
唐朝时出现观月、赏月、饮酒对月等活动。
北宋太宗年间,始定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
八月是作物收获季节,庆丰收、贺团圆,“花好月圆人寿”便成了中秋节的主题。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一、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领悟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
2、能力目标:培养探究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分辨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
3、知识目标:理解文化的继承性、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分析中华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阐述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传统文化的特点教学难点: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三、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手段,以学生自主学习、探讨为主,各个环节中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四、教学过程第一部分:课前播放音乐:《京剧脸谱》营造传统文化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明白本节课要探究的对象。
第二部分:导入播放视频:两岸多地举行祭祀孔子诞辰活动思考:你从视频中感受到哪些传统文化的内涵?第三部分:新课一、传统文化的继承1、传统文化面面观合作探究一为什么孔子庙每年都吸引着大量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拜祭?﹙1﹚传统文化的含义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提问传统文化继承性的表现有哪些?(2)传统文化继承性的表现自主学习:要求对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四方面,从内容、影响、地位去明确相关知识。
合作探究二①每年孔子诞辰日各地举办各种纪念活动,这些传统习俗为什么能保留至今?②孔庙位于曲阜城中央,占地327.5亩,建筑物466间。
在人口日益增多的今天,是否应该拆掉孔庙,把相关文物送进博物馆保存?③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传统文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已不再扮演重要角色,部分传统文艺面临着失传的危机。
保留它们还有必要吗?④孔子的思想对当代人和社会有影响吗?为什么?检查练习:连线2、传统文化在今天﹙1﹚传统文化的特点合作探究三①“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你赞成这一观点吗?今天我们要不要读书?读书是为了什么?第一、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②在台湾城乡,祭祀孔子的文庙随处可见,许多台湾同胞在山东参观访问时,无论行程多么紧张,都要去拜访曲阜孔子庙。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教案:传统文化的继承一、教学目标:1.了解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征。
2.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以及继承传统文化的意义。
3.分析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所面临的挑战。
4.探讨如何更好地继承和传承传统文化。
二、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教师以“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征”为题,引导学生讨论,了解传统文化是指代表一个民族或社会长期积淀下来的、具有历史传承意义的文化,具有独特的特点和价值观。
2.探究(20分钟)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探讨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以及继承传统文化的意义。
每个小组总结出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并向全班汇报。
3.分析(20分钟)教师以“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的挑战”为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学生可以从外来文化影响、快速发展的科技进步、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冷漠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总结出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困境。
4.探讨(3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何更好地继承和传承传统文化。
学生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思考和讨论:-学校教育: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教育可以通过课堂教学、传统文化经典的推广等方式进行。
-社会活动:举办传统文化节、文化交流等活动,引导年轻人参与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
-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创新:传统文化可以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创新出适合现代社会的形式,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5.总结(10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三、教学资源:1. PowerPoint 演示文稿2.班级小组讨论的题目和纸张3.教材和教辅材料:如《中华传统文化教材》、《中华传统文化精粹》等四、教学评估:1.小组讨论的质量和表现2.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和合作性3.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继承意义的认识是否增加4.学生对于如何更好地继承和传承传统文化的能力五、教学延伸:1.学生可以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撰写关于传统文化继承的论文或演讲。
2.学生可以组织学校或社区内的传统文化活动,向更多人传播和弘扬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传统文化的含义和重要性。
2.了解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作用。
3.探讨传统文化的继承方法和策略。
4.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一份关于传统文化的简介材料。
2.分发学习笔记和讨论指导。
3.准备相关讨论问题和活动。
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复习上一课时学到的关于文化传承的知识,呈现传统文化的定义。
2.提问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步骤二:讲解(15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传统文化的概念和内涵,强调其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瑰宝和特色。
2.分发学习笔记,学生可以记录相关概念和信息。
步骤三:讨论与探究(25分钟)1.提出问题: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是什么?它对我们的生活和发展有何影响?2.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互相交流自己的见解和理解。
教师可以引导他们思考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3.鼓励学生提供具体的例子和实际经验来支持他们的观点。
步骤四:案例分析(20分钟)1.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案例来分析,例如中国的京剧、国画、传统节日等。
2.了解这些传统文化的由来、特点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继承情况。
3.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传承这些传统文化,并提出具体的建议和策略。
步骤五:展示与总结(15分钟)1.学生代表可以展示他们小组的讨论成果,分享对于传统文化继承的见解和策略。
2.教师总结学生的观点和建议,并给予肯定和提醒。
3.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传承传统文化,并鼓励他们在实践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研究。
四、课堂作业1.学生写一份关于自己对传统文化继承的思考和计划的作业。
2.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种传统文化进行深入了解,并记录下来。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讨论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兴趣。
在实际生活中,学生需要通过实践来继承和传承传统文化,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关于传统文化的继承的教案
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认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学会如何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通过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价值和传承方式,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传统文化的概念和特点;(2)掌握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3)学会如何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调查、研究等方式,了解当地传统文化;(2)运用对比、分析等方法,探讨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3)发挥创意,设计传承传统文化的活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2)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3)树立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传统文化的概念、特点和价值;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
难点:如何在生活中实践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了解相关传统文化资料;(2)设计教学活动和作业。
2. 学生准备:(1)调查、了解当地传统文化;(2)收集有关传统文化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分享调查成果,了解当地传统文化;(2)提问:什么是传统文化?为什么我们要继承传统文化?2. 教学新课:(1)介绍传统文化的概念、特点和价值;(2)讲解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3)举例说明如何在生活中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3.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如何传承和弘扬当地传统文化?(2)分享讨论成果,总结传承传统文化的方法。
4. 实践活动:(1)学生自主设计传承传统文化的活动;(2)展示活动成果,互相评价。
5. 总结与反思:(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2)引导学生反思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6. 作业布置:(1)编写一篇关于传统文化的小短文;(2)调查身边人的传统文化认知和态度。
六、教学拓展1. 传统文化主题活动:组织一次传统文化主题活动,如传统节日庆祝、民间艺术表演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和传承传统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案例小庙中心校:四(4)班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识记传统文化的含义及其传统文化继承性的表现,了解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2)理解传统文化的特点以及传统文化要与时俱进的重要意义。
(3)理解继承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懂得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理解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2、能力目标(1)结合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我国的发展道路,体会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和作用。
(2)学会辩证地观察问题、认识问题,善于区分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具有初步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
(3)利用教材提供的情景和问题,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初步探究学习的能力。
3、感情、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本课内容,我们要认识文化发展的历史过程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确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理解继承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成为传统文化自觉的传承者和享用者。
二、教学重难点1.文化继承与发展的辩证关系2.传统文化在今天的影响三、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四、课时1课时五、教学过程1、本课学习要点的介绍(1)、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2)、传统文化的特点(3)、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新课导入学生活动:P39的活动材料,多媒体图片展示①针灸起源于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
针刺法萌发于新石器时代,当人们发生某些病痛或不适时,用尖锐的石器按压疼痛不适的部位,使原有的症状减轻或消失。
最早的针具是砭石,后来逐渐发展成青铜针、铁针、金针、银针,直到现在用的不锈钢针。
灸法的起源与火的发现和使用有着密切关系,当身体有不适时,用火烘烤得以减轻,继而用各种树枝作为施灸工具,逐渐发展到针灸。
针灸早在公元6世纪就传到了朝鲜、日本等国,现在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已传到世界各地。
②京剧,清朝光绪年间形成于北京。
其前身为徽剧,通称皮簧戏,同治、光绪两朝,最为盛行。
同治、光绪年间皮簧班中陆续出现了一批著名演员,他们善于吸取其他地方戏的各种优点,并在艺术形式方面敢于革新尝试,迅速促进了皮簧戏的发展,终于形成一个崭新的剧种----京剧。
近百年来,这个剧种遍及全国,已成为中国影响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剧种。
③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
近代经过考证,关于中国文字起源,一般认为在距今约5 000-6 000年左右的黄河中游仰韶文化时期,已经创造了文字。
我们的汉字,从图画、符号到创造、定型,由古文大篆到小篆,由篆而隶、楷、行、草,各种形体逐渐形成。
在书写应用汉字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世界各民族文字中独一的、可以独立门类的书法艺术。
4、内容分析(一)、传统文化面面观1、传统文化的含义: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保留在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对稳定性。
2、传统文化的继承性:文化的继承性表现在文化经过积累和较长时间的发展一旦形成,就薪火相传,不断延续下去。
——稳定并持久,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
3、传统文化继承的表现1)传统习俗的继承A.概念:传统习俗是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
B.地位: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例如: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
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
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
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2)传统建筑的继承地位:(建筑是立体的文化,凝固的艺术)中国古代建筑以自己独特的结构体系、优美的艺术造型、丰富的艺术装饰,在世界建筑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并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例如:我国的建筑分为宫廷建筑、民用建筑、宗教建筑、桥梁建筑、园林建筑和城市建筑几大部分。
天坛简介:圜丘的尺度和构件的数量集中并反复使用“九”这个数字,以象征“天”和强调与“天”的联系。
天坛祈年殿以圆形、以蓝色象征天,殿内大柱及开间又分别寓意一年的四季、二十四节气、十二个月和一天的十二个时辰(古代一天分十二时辰,每时辰合两小时)以及象征天上的星座──恒星等。
处处“象天法地”是古代“明堂”(中国古代帝王专用的一种礼制建筑,处处象天法地)式建筑仅存的一例,是中国古文化的载体。
(3)传统文艺的继承──文学艺术,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
中国传统文艺,以古代文学、传统戏曲、传统绘画等为代表,具有悠久的历史,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4)传统思想的继承A.概念:传统思想,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念,是传统文化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B.地位:中国传统思想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已经和整个中华民族血脉相连,成为民族精神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影响。
从一定意义上说,这是中华民族经济文化的核心。
例如:古语云:“君子和而不同”,“和实生物”、“和为贵”、“家和万事兴”、“事各顺其名,名各顺于天;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指出:根据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和谐社会”中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将“和”、“合”思想顺应社会生活的变化,去掉其将天神化的糟粕的内容,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1、传统文化的特点①相对稳定性②鲜明的民族性2、传统文化的内容应与时俱进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要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
学生活动:阅读P1-3/42,了解传统文化在今天的发展具有哪些显著的特点?并举例分析。
1.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A.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稳定性B.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相对稳定性学生活动:举例分析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例如:我国传统文化崇尚“浩然正气”,今天我们强调领导干部要“讲正气”,同时赋予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内涵;南京一中的“正人文明公约”,增加了学生的修身养性。
2. 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作为特定历史发展的产物,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精神根基)学生活动:学生朗读“乡愁”的诗,感受两岸文化的共同性,体现民族性。
余光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席慕蓉:“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3.传统文化的与时俱进和双重作用(1)传统文化必须与时俱进──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能够而且必须因时而变。
例如:我国古代婚礼分六个阶段,称为“六礼”,依次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与现在的婚礼有巨大的差别。
(2)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学生活动:前面我们学过的文化具有怎样的双重作用?(先进的健康的文化起促进作用,落后的腐朽的文化起阻碍作用)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与时俱进的传统文化)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一成不变的传统文化)消极作用。
(提示:划分标准不是性质的优与劣,而在于是否变化发展)例如:前面举例的“和”“合”思想发展到“和谐社会”思想。
而忠的思想相对发展的就慢,甚至发展为“义气”,反而是有害于社会。
(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学生活动:P43的观点,你赞成哪一个,为什么?(既不能全盘接受,也不能全盘否定,其意义在于)1.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意义)(1)从民族、国家、社会的角度来看,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
(2)从个人角度来看,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自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
例如:忠、愚忠、义气;忠、忠于人民(而不是某个人、君主)的利益、以社会发展为己任2.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A.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
学生活动:列举一些积极的传统文化内容例如:宽容、仁厚、诚信B.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例如:“二十四孝图”中的“刻木事亲”“埋儿奉母”的故事让人感到冷酷无情;“孝感动天”“卧冰求鲤”“哭竹生笋”迷信思想严重;这些具体做法是不可取的。
“埋儿奉母”:郭巨,晋代隆虑(今河南林县)人,一说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实。
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
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
”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卧冰求鲤”: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
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
继母食后,果然病愈。
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4、观点碰撞传统文化对现实生活是财富?传统文化对现实生活是包袱?5、课外作业过年,曾经是多么让人心跳,让人渴望的字眼。
贴对联、放鞭炮,在热闹的人群中放声欢笑。
但这一切,正在逐渐淡去,是外来文化的冲击,还是传统文化的丧失?怎样营造浓浓的过年气氛,值得每个人去思考。
你认为春节所传递的哪些传统文化值得我们去传承?5、课外拓展中国传统习俗——春节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