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正强老师《种子课》读书心得
2023年读《种子课2.0——如何教对数学课》有感
![2023年读《种子课2.0——如何教对数学课》有感](https://img.taocdn.com/s3/m/8f8554bb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f2.png)
读(种子课2.0——如何教对数学课)有感01种子课本书分为上编和下编两局部。
上编讲述的是教对数学的问题商量,是对上好种子课的认识层面的思考,商量的是怎样教对。
下编讲述的是教对数学的路径把握。
俞正强老师提供了12课种子课实例,主要是对上好种子课的操作层面的介绍,非常具有实战意义。
“我们的数学课教对了吗?〞这个问题是俞老师提出来的。
可能全部老师都会坚信,自己的课是绝对没有问题的。
我初次看到这个问题也是这样想,绝对是毋庸置疑。
可是,我们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很多教法都是错的。
俞老师举了这样一个例子,让我十分震撼。
在竖式除法中,加减乘都是竖着写,左边写运算符号,可是除法为什么不这样写呢?这个问题可能我们自己还没有想过吧。
也许学生会想,他们会通过迁移,竖着写应该才是合理的。
那么我们老师是怎么上的这节课呢?老师往往答复是这是规定,记住就好了。
可是规定也应该讲道理的,也应该有来龙去脉哇。
02培养思维生长点再如字母表示数一课中,我们用字母a表示小红的年龄。
我们觉得这里小红的年龄是未知数,用字母a来表示没毛病。
但在学生看来,小红的年龄不管是多少,总之是了解的,怎么能用字母表示呢?其实不要小看孩子们,他们的想法比我们多的是,他们的思维比我们活泼多了。
只是我们畏惧学生有千奇百怪的想法,我们努力压制了他们的想法,不让其表达生长罢了。
俞正强老师认为:这类似于是孩子的成长过程。
比方小孩子会称狗为“汪汪〞,因为“汪〞的发声比拟简单,且狗又十分常见,之后会渐渐地改称“狗〞。
值得商量的是:那个称狗为“汪汪〞的过程,可否因为将来不称“汪汪〞而省略呢所以,我们应该关注孩子的知识形成过程,重点培养孩子们的思维生长点,让每一节数学课都有风有雨有阳光。
03如何教对数学?那如何教对数学呢?俞老师的书中从不同知识的类型的不同教法、对教学目标的艺术把握、数学学习是儿童在完成的、课业负担的减轻这四个方面分别阐述。
在读书的过程中,让我们感受教育的真谛,感慨教学方法的多样与有效,汲取成长的力量,厚积薄发,为以后的教学质量提升打下坚实根底。
【读书心得】 《种子课——一个数学特级教师的思与行》读后感
![【读书心得】 《种子课——一个数学特级教师的思与行》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b0e0ad0171fe910ef02df80e.png)
读《种子课——一个数学特级教师的思与行》有感每日晚饭后,是和儿子幸福的阅读时光,他沉浸在他的绘本中,我则啃着我的所属。
坚持数天,终于把俞正强的《种子课——一个数学特级教师的思与行》酣畅淋漓地读完!对这本书,可谓是喜欢得不得了,但跟之前看其他书的喜欢不一样。
之前看吴正宪、华应龙等的书,喜欢,只是因为心底的那份崇拜,渴望着什么时候自己也能设计出如是般精彩的课堂。
而对这一本的喜欢,却有点不同,很接地气的一本书,很多话说到心坎里去了;又很有境界的一本书,很多的观点让你对自己的课堂有了一个反思,渴望达到那一个高度,却又觉得还不到那个水平。
书中的一篇文章《学生经验与经验改造》让我略有反思。
文中虽然没有长篇大论的大道理,虽然没有各种名家名言作为依据,但一个个案例却也让人刻骨铭心。
其中,印象最深刻是“案例思考三:先乘后加”。
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四则混合运算有先乘除后加减这样的规则,记住这个规则并用于计算也不难,但理解这个规则,明白为什么先乘除后加减,离开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就无从下手。
是啊,很多的算理,其实我们都是记住,然后运用,并不明白其中的为什么,而作为教师,又该如何下手去给学生阐述这个为什么呢?恰巧,刚刚看完书,就听了学校陈老师的一节课,便也很好地为这一个理论式的案例做了说明,故有了那一刹那的感慨!陈老师的课是六年级的《分数除法》。
她的引入是这样的:(1)4个苹果,一份有2个,可以平均分成几份?学生演示,列算式;(2)4个苹果,一份有1个,可以平均分成几份?学生演示,列算式;(3)4个苹果,一份有二分之一个,可以平均分成几份?学生演示,列算式;(4)4个苹果,一份有三分之一个,可以平均分成几份?学生演示,列算式;(5)4个苹果,一份有四分之一个,可以平均分成几份?学生演示,列算式。
这样的引入,其实并没有什么稀奇,或许其他老师也会有如此的引入。
但关键的是在:分成一份是二分之一个时的列算式,学生最直接的思维经验是:一个苹果分2份,四个苹果4个2,所以是8份,所以4×2=8,老师肯定了学生的做法。
读后感 《种子课》读后感
![读后感 《种子课》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c332ca4d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06.png)
《种子课》读后感《种子课》读后感1《种子课》这本书几年前就买来看过的,在平时的教学中让我越来越感觉到每一单元的起始都很重要,所以本学期又拿起这本书看起来。
听过俞正强老师的不少视频课,给人的感觉是他教学语言诙谐、风趣,寓教于乐,深受孩子们的喜欢。
虽然他的风格,我是学不来,但我认为他的一些理念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这本书主要分为上篇和下篇,上篇基本上分享给我们的是关于课,下篇分享给我们的是关于人(学生和教师)。
种子课,生长的课堂,如果将某一知识系统作为一棵树,那末这棵树的生产过程表现为若干节课,那末一定有一些课需要“莳也若子”,充分理透脉络,一定有一些课可以“置也若弃让学生充分自主. “莳也若子”的课通常处于起点和节点,谓之“种子课”。
“置也若弃”的课通常处于点与点之间,谓之“生长课”。
种子的力量在于生长,在小学数学中,每一块知识都可以描述为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过程,这个过程具有内在的联系,如果将这种内在的联系不可断绝视为生命过程,那末种子课的提出和实践就不是不可理解,而是可以改善我们的数学学习。
以《克和千克》为例,课前先让孩子们称一称身边的一些物体,再掂一掂,积累一些生活经验,课中又让他们感悟1 克和1 千克的重量,课后又让他们到生活中寻觅克和千克,估一估。
在此过程中不是单纯的记忆知识,否则长此以往会觉得数学学习是索然无味的,学生的学习便会缺乏生命的活力。
为使学生有旺盛的生长力,我们教师应上好每一节“种子课”从一个系统的角度来思量,整体把握一个知识块的前生今世及后延。
这个过程一定有其发生的基点 (知识与经验活动相连的关键点)、发展的节点(知识与知识相连的关键点)这些基点与节点可能就是我们的种子课。
教师教的是人,教师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并非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各种零件似的各种产品,教师的“产品”是活生生的学生,学生有自己的思想,他们是有生命,像一颗种子一样,能自己发芽、生长,只是他们的发芽生长需要我们教师为其保驾护航,为其提供充足的养料和合适的生长环境。
俞正强老师《种子课》读书心得
![俞正强老师《种子课》读书心得](https://img.taocdn.com/s3/m/a9472d4d647d27284a735134.png)
俞正强老师《种子课》读书心得寒假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书店的茫茫书海里邂逅了俞正强老师的《种子课》一书,打开封面,映入眼帘的是这么一句话:“谨以此书献给所有以上课为乐,并愿将每一节课作为礼物呈现给孩子们的老师们”。
刹那间,我被这句话深深打动,有博大教育情怀的俞老师,他不仅用他精湛的教学艺术指引着我们,而且用这样的方式温暖着同行的我们。
以下是本站WTT为大家带来的关于俞正强老师《种子课》读书心得,以供大家参考!俞正强老师《种子课》读书心得感谢学校、感谢教研组、感谢数学学科带头人,让我的寒假有俞正强老师的《种子课》陪伴。
这个寒假不是空闲空虚空洞的,而是充实收获丰满的,这本书举了很多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例,让我走进了一位特级教师的数学课堂里,感受到了俞老师带给我们的科学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俞老师这本书不是纯粹枯燥的文字,而是用一个个鲜活的例子,让我们明白数学课不光光是数学知识的学习,更多的是要培养学生数学思考的方法。
本书分为两大块,一是从课的角度进行阐释:什么是种子课及如何上好种子课这两个问题。
另一块是从人的角度进行分析:学生的成长和教师的发展。
在叙述种子课时,俞老师没有对种子课下定义,也没有根据定义来演绎,而是采用了举例的方法让我们看到:像这样的课就上种子课;就某一单元而言,这几节课应该是种子课;就某一知识领域而言,每一节种子课应该如何呈现,才能成就孩子们的学习乐趣。
叶圣陶先生说,学生“跟种子一样,全都是有生命的,能自己发育自己成长的;给他们充分的合适的条件就能成为有用之才。
”种子课就是合适学生生长的条件之一。
如果将教师的专业发展视为一个生命体,那是可以描述为若干个显性阶段的。
当发展至一定时候,便能了然课与课之间的差别,了解学生的特点帮助学生成长。
这句话成立的前提是教师的不断思考和实践。
一堂课从知识属性上来说可以分为:概念课和计算课等;从教学要求来说可以分为: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俞老师的观点是无论什么课无非就是种子课和生长课之分。
《种子课》读后感(通用10篇)
![《种子课》读后感(通用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eae7a112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3c.png)
《种子课》读后感(通用10篇)《种子课》读后感(通用10篇)《种子课》读后感篇1这学期我拜读了俞正强老师的《种子课》,寒假里我断断续续将书本读完。
看完之后,感触很深。
在这本书里面,记录了一个数学特级教师的思与行。
全书主要分两块内容:一是种子课,生长的课堂。
详细讲解了什么是种子课?如何上好种子课?二是种子课,为了每一个人的生长。
强调了感悟学生发展,反思教师成长。
而全书中,让我感悟最深的却是“破茧而出:教师专业发展的五个阶段”章节中所提到的几点内容。
下面我就针对这些内容谈一下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认识自己,摆正姿态人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觉得是非常对的。
学生们从小开始接受老师的教育,老师不仅传递知识,而且教学生为人处世的道理,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老师就像学生的父母,像学生的朋友,让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走的更好。
毋庸置疑,教师专业发展将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发展。
教师成为自己专业发展的主体,就要求教师本人了解自己的优缺点,确立发展目标,才能找出目标与自身现有条件之间的距离,思考缩短这一距离的途径方法,并不折不扣地实施于行动。
认识自己,影响着教师在自己专业发展进程中的行动方式,从而影响着教师专业发展的水平。
因此,能否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念,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首要问题。
二、改变自己,接受学生教师的改变要立足于中国教育的改变,为孩子而改变,但首先是为自己改变。
教师改变着眼点就是学生,所以一切的改变都是学生的改变,改变学生什么,改变学生生命的状态,生命的欲求。
改变的中心,或者说灵魂是什么?以美点亮学生的内心,就是要激励学生欲求美好事物。
改变自己的目的是去接受学生,意味着教师必须去了解(研究)学生,必须顺着学生所表现的种种可能性来改变自己原先准备的预案,从而去影响学生,而不是惯性的要学生跟着教师的思维走。
因而,教师在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之前、之中或之后,应随时根据学生的情况改变自己,从而使自己的影响吻合于学生的发展现实与潜在的发展可能性。
读种子课心得体会读《种子课》心得体会
![读种子课心得体会读《种子课》心得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ab70afd490c69ec3d4bb759b.png)
读种子课心得体会读《种子课》心得体会读《种子课一个数学特级教师的思与行》心得体会教数学将近24年,遇到许多困惑。
利用整个寒假时间,终于把俞正强的《种子课一个数学特级教师的思与行》酣畅淋漓地读完!俞老师这本书给我这位年轻的老教师许多建议。
这本书是解惑的一部良书!余老师说,如果将某一知识系统作为一棵树,这棵树的生长过程就表现为若干节“课”,那么,一定有些课需要“莳也若子”,充分理透脉络;这样的课,通常处于起点或节点,就可以叫做种子课。
有些课可以“置也若弃”,让学生充分自主。
通常处于点与点之间,可以称作生长课。
余老师通过一个个教学案例细细分析什么的课是种子课。
读完这本书后,我想我这学期任教的七年级数学中一定也存在种子课,对照余老师的方法,我仔细分析每一章节的种子课,尽力上好这节课,为其后的生长课奠定基础。
对这本书,可谓是喜欢得不得了,但跟之前看其他书的喜欢不一样。
之前看吴正宪、华应龙等的书,喜欢,只是因为崇拜膜拜,渴望着什么时候自己也能设计出这么精彩的课堂。
而对这一本的喜欢,用一句俗语来表述是:跳一跳,摘苹果。
很接地气的一本书,很多话说到心坎里去了;又很有境界的一本书,很多的观点让你对自己的课堂有了一个反思,渴望达到那一个高度,却又觉得还不到那个水平。
书中这本书主要分为上篇和下篇,上篇列举了很多很多关于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实例,也用诸多的课堂实例给我们上了一堂示范课,交给了我们这些读者很多很新、很科学合理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而下篇分享给我们的是关于人(学生和教师)。
种子课,生长的课堂。
如果将某一知识系统作为一棵树,这棵树的生长过程表现为若干节“课”,那么,一定有一些课需要“莳也若子”,充分理透脉络;一定有一些课可以“置也若弃”,让学生充分自主。
“莳也若子”的课,通常处于起点或节点,谓之“种子课”。
“置也若弃”的课,通常处于点与点之间,谓之“生长课”。
从以上这段话,我肤浅的就把“种子课”理解为了为知识的学习而打基础的课,是因为要先理解理透了,才能有“生长课”。
2023年读书格言:教,不止于分;学,不止于会。 俞正强《种子课》学习心得
![2023年读书格言:教,不止于分;学,不止于会。 俞正强《种子课》学习心得](https://img.taocdn.com/s3/m/47d047eb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c2.png)
读书格言:教,不止于分;学,不止于会。
俞正强(种子课)学习心得因为江苏疫情的扩散,暑假提前回到了顺德,政府提倡我们尽量居家,为了不给社会造成麻烦,我积极响应号召。
而这,也是我们读书的好时机,几本业务方面的书又让我汲取到了不少的营养。
其中,俞正强老师的(种子课:一个特级教师的思与行)一书最令人向往,字里行间,尽是灵魂深处的认同。
认真读完后,我有以下两点强烈的感受想与大家分享。
一、“种子课〃给我们的课堂改革指明了新方向。
“种子课〃整理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中的“其时苛也假设子,其置也假设弃〃如果将某一知识系统作为一棵树,这棵树的生长过程表现为假设干节“课〃,那么,肯定有一些课需要“静也假设子〃,充分理透脉络;肯定有一些课可以“置也假设弃〃,让学生充分自主。
“前也假设子〃的课,通常处于起点或节点,谓之“种子课〃。
“置也假设弃〃的课,通常处于点与点之间,谓之“生长课〃。
种子课就是可供迁移、可供生长的关键课。
其特点是需要深耕细作,不怕花时间,因为有了“种子课〃的深刻,就有了这些后续课的简约。
如:在小学数学中,主要的计量单位一共有8类,其中,长度单位是最早接触的,也是最根本的。
因此,长度单位的学习在小学数学中应该具有种子特质。
再如:“数的认识〃,在小学里,学生先后要认识自然数、小数、分数。
在这些数中,自然数的认识过程从幼儿阶段就开始了,小数是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因此,在“数的认识〃这一知识系中,具有“种子〃特征的课有3节:(自然数1的认识)、(用字母表示数)和(分数的认识),因为这三节课标志着学生数的概念开展的三次飞跃。
与种子课相对应的是生长课,生长课就是“置也假设弃〃的课,通常处于点与点之间,是让学生充分自主的课。
同时,我认为“生长课〃更合适使用导学案,合适”先学后教,先练后讲〃理念的落实。
二、如何在“种子课〃中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引领孩子发觉“种子〃,把它种进孩子的心里。
让学生疑心既有的经验,试着用数学知识来重新建构思维体系,这才是让学习真正发生的状态。
种子课2.0读后感3篇
![种子课2.0读后感3篇](https://img.taocdn.com/s3/m/e669fec8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c0.png)
种子课2.0读后感3篇读《种子课2.0》有感1促“种子”发芽,教数学思维在去年暑假有幸拜读了俞正强老师的著作《种子课一个数学特级教师的思与行》,被书中的理念深深折服,今年寒假拿到了《种子课2.0--如何教对数学课》,立马研读起来。
本书一开端就介绍了为什么要教对数学课?强调把数学的重要节点交给学生,培养数学思维,使种子发芽,让学生能举一反三。
书中结合俞老师的教育教学案例,上编深度分析了“教对数学的问题讨论”,是对上好种子课的认识层面的思考,讨论的是怎样是教对。
下编交流“教对数学的路径把握”,俞特提供了12课种子课实例,主要是对上好种子课的操作层面的介绍。
阅读俞老师这本书后我深感自己教育教学能力的欠缺,也对数学教学有了新的认识。
所谓“种子课”即基于学生的想法并提升学生的想法的课程,就是可供迁移、可供生长的关键课。
小学数学发展中有几个重要的节点,把握好这几个节点、培养好学生的数学思维,教师也不用领孩子刷题,只需要让孩子分析练什么?为什么这么练?想把握好这几个节点就要对小学数学教学有一个全面的把控和通盘的设计。
作为青年教师,想要做到这一点是很困难的,这不仅需要整体把握小学甚至小学至初中的教材知识,更需要教育教学经验的积累。
因此青年教师在平时的空闲时间里要梳理整套中小学教材的知识框架,帮助自己树立“全局观”,站在更高的角度备课。
俞老师的书中提到学生的问题为何越来越少,对于这个问题的解答俞老师列举了笔算除法的那节课(举例15÷3=5)。
很庆幸自己在备课时搜到了俞老师的这节课,对于自己之前备课不求甚解的态度深感惭愧。
结合结合学生学习的加、减、乘这三种运算不难想到学生会将15÷3写成和加、减、乘一样的形式,当然这样是错误的。
但到底该怎样让学生心悦诚服地意识到这种做法的错误并理解接受教材中的算法呢?这就需要在课堂上展现学生的想法,呈现出冲突,引发深度的思考,再结合除法的意义理解除法竖式写法的合理性。
读后感 《种子课》读后感
![读后感 《种子课》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a422ec01312b3169a551a456.png)
《种子课》读后感《种子课》读后感《种子课》读后感1《种子课》这本书几年前就买来看过的,在平时的教学中让我越来越感觉到每一单元的起始都很重要,所以本学期又拿起这本书看起来。
听过俞正强老师的很多视频课,给人的感觉是他教学语言诙谐、风趣,寓教于乐,深受孩子们的喜欢。
虽然他的风格,我是学不来,但我认为他的一些理念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这本书主要分为上篇和下篇,上篇基本上分享给我们的是关于课,下篇分享给我们的是关于人(学生和教师)。
种子课,生长的课堂,如果将某一知识系统作为一棵树,那么这棵树的生产过程表现为若干节课,那么一定有一些课需要“莳也若子”,充分理透脉络,一定有一些课可以“置也若弃”,让学生充分自主.“莳也若子”的课通常处于起点和节点,谓之“种子课”。
“置也若弃”的课通常处于点与点之间,谓之“生长课”。
种子的力量在于生长,在小学数学中,每一块知识都可以描述为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过程,这个过程具有内在的联系,如果将这种内在的联系不可断绝视为生命过程,那么种子课的提出和实践就不是不可理解,而是可以改善我们的数学学习。
以《克和千克》为例,课前先让孩子们称一称身边的一些物体,再掂一掂,积累一些生活经验,课中又让他们感悟1克和1千克的重量,课后又让他们到生活中寻找克和千克,估一估。
在此过程中不是单纯的记忆知识,否则久而久之会觉得数学学习是枯燥无味的,学生的学习便会缺乏生命的活力。
为使学生有旺盛的生长力,我们教师应上好每一节“种子课”从一个系统的角度来思考,整体把握一个知识块的前生今世及后延。
这个过程一定有其发生的基点(知识与经验活动相连的关键点)、发展的节点(知识与知识相连的关键点)这些基点与节点可能就是我们的种子课。
教师教的是人,教师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并不是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各种零件似的各种产品,教师的“产品”是活生生的学生,学生有自己的思想,他们是有生命,像一颗种子一样,能自己发芽、生长,只是他们的发芽生长需要我们教师为其保驾护航,为其提供充足的养料和合适的生长环境。
《种子课》读后感
![《种子课》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c2da1881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ff8497f.png)
《种子课》读后感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下午好!我是子长市第一小学的高亚梅老师,今天很荣幸能参加子长市教科研第七联合体组织的教师读书交流会,接下来我就和大家一起分享俞正强老师笔下的《种子课》——如何教对数学课。
《种子课》为了每一个学生的成长。
叶圣陶先生说,学生跟种子一样,全都是有生命的,能自己发育,自己生长的;给他们充分的合适的条件,他们就能成为有用之才。
学生就像一颗种子,他带有太阳的能量,带有生长收藏的密码,带有春夏秋冬的记忆,因为是个种子,所以他随时都在生长,随时都准备生长,但是种子也会发不出芽,发了芽也不一定能茁壮成长。
所谓教育,最主要的就是给受教育者提供充分的合适条件。
种子课就是合适学生生长的条件之一,形象的比喻点出了种子课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
俞正强,正高级教师,浙江省数学特级教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家书院兼职研究员,中国长三角最具影响力校长。
现任浙江省金华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长。
俞老师的种子课——如何教对数学课?就是把数学的重要节点教给学生,培养数学思维,使种子发芽,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本书分为上编和下编两部分。
上编讲述的是教对数学的问题讨论。
是对上好种子课的认识层面的思考,讨论的是怎样是教对。
下编讲述的是教对数学的路径,俞正强老师提供了12个种子课实例,是对上好种子课的操作层面的介绍,具有实战意义。
读了俞老师的这本书之后,我深感在教学之路上的不足。
在平时的教学中掌握数学知识和做练习题,极其重视应试教育,为了考试成绩,似乎要把所有题型都让学生做一遍,这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把学生变成刷题的机器。
完全不符合数学教学的目的,违背了数学教学的规律。
书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从学生的〃明白〃出发,使我受益匪浅,接下来我就和大家分享一下:如何从学生的〃明白〃出发。
教书,一种是将学生的“明白”改造成数学的“明白”,一种是将学生的“空白”变成数学的“明白”。
数学概念,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
读种子课有感
![读种子课有感](https://img.taocdn.com/s3/m/44cf1911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80.png)
读种子课有感第一篇:读种子课有感读《种子课:一个数学特级教师的思与行》今年暑假,学校布置了教师的读书活动,我是一名数学一线老师,所以我选择阅读了俞正强特级教师的《种子课》一书,使我受益匪浅,也使我们多年未解的疑惑顿时解开,还给了我许许多多的启迪。
下面谈一谈我对《种子课》一书的几点读书心得。
一、种子课理论带给了我们课堂改革的新方向。
俞正强老师把课分为“种子课”和“生长课”。
对课的这种分法他用“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来描述对“树”的态度。
如果将某一知识系统比作为一棵树,这棵树的生长过程表现为若干节“课”,那么一定有一些课需要“莳也若子”充分理透脉络;一定有一些课可以“置也若弃”,让学生充分自主。
什么是种子课?俞特是通过举例的方法来说明的。
通过读这本书,使我明白了那些需要“莳也若子”充分理透脉络,即通常处于起点或节点的课,可以称之为“种子课”。
种子课就是可供迁移,可供生长的关键课。
其特点是需要深耕细作,不怕花时间,以深刻达成简约。
比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以看成种子课,因为它是可供迁移的,如果学生掌握好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并能够充分理透脉络,那么《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组合图形的面积》的计算就会轻而易举,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
与种子课相对应的是生长课,生长课就是“置也若弃”的课,通常处于点与点之间,是让学生充分自主的课。
相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我认为《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组合图形的面积》都可以看成生长课。
同时,我认为“生长课”更适合使用导学案,适合“先学后教,先练后讲”理念的落实。
教师教的是人,教师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并不是流水线上的各种零件似的产品,教师的“产品”是活生生的学生,学生有自己的思想,他们是有生命,像一颗种子一样,能自己发芽、生长,只是,学生的发芽、生长,需要我们教师为其保驾护航,为其提供充足的养料及合适的生长环境。
有人认为学生是一张白纸,是等着我们去描绘,可以任意涂鸦的。
《种子课》阅读感想
![《种子课》阅读感想](https://img.taocdn.com/s3/m/ab94334ddd3383c4ba4cd2df.png)
《种子课》阅读感想《种子课》阅读感想当品看完一部著作后,坚信大家都累积了归属于自身的读书感悟,不可以眼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
如何写读后感才可以防止写出“流水账单”呢?下列是我为大伙儿搜集的《种子课》阅读感想,仅作参考,热烈欢迎大伙儿阅读文章。
《种子课》阅读感想1《种子课》这本书两年前就买回来看了的,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要我愈来愈觉得到每一单元的起止都很重要,因此本学年又拿出这本书看上去。
听过俞正强教师的许多视频课,给人的觉得是他课堂教学语言表达风趣、幽默,趣味性,备受小朋友们的喜爱。
尽管他的设计风格,我是学不来,但我觉得他的一些核心理念是非常值得大家学习培训的。
这本书关键分成续篇和续篇,上篇大部分共享给大家的是有关课,续篇共享给大家的是有关人(学员和老师)。
种籽课,生长发育的课堂教学,假如将某一专业知识系统软件做为一棵树,那麼这棵树的生产过程主要表现为若干节课,那麼一定有一些课必须“莳也若子”,充足理透多元性,一定有一些课能够“置也若弃”,让学员充足独立.“莳也若子”的课一般处在起始点和连接点,此谓“种籽课”。
“置也若弃”的课一般处在点与点中间,此谓“生长发育课”。
种子的力量取决于生长发育,在小学生数学中,每一块专业知识都能够叙述为从日常生活赶到日常生活去的全过程,这一全过程具备本质的联络,假如将这类本质的联络不能断决视作性命全过程,那麼种籽课的明确提出和实践活动就并不是不能了解,只是能够改进大家的学习数学。
以《克和千克》为例子,课堂先让小朋友们称一称身旁的一些物件,再掂一掂,累积一些社会经验,课堂又让她们感受1克和1kg的净重,课后练习又让她们到日常生活找寻克和千克,估一估。
在这里全过程中并不是单纯性的记忆力专业知识,不然长此以往会感觉学习数学是枯燥乏味的,学员的学习培训便会欠缺性命的魅力。
为使学员有充沛的生长发育力,大家老师备好每一节“种籽课”从一个系统软件的视角来思索,总体掌握一个专业知识块的前生今世之后延。
读俞正强的《种子课》有感
![读俞正强的《种子课》有感](https://img.taocdn.com/s3/m/a0e0f521f111f18583d05a75.png)
读俞正强的《种子课》有感看了俞特的《种子课》一书,使我们许多多年未解的疑惑顿时解开,还给了我许许多多的启迪。
下面谈一谈我们对《种子课》一书几点读书心得。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是知识的容器。
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技能,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才能把知识变成学生自己的财富。
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要让学生有进行深入细致思考的机会、自我体验的机会。
教学中要尽最大的努力,充分地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我爱学”。
一、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求知欲。
恰当的诱发性的问题情境具有两个特点:1.处在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对其可望又可及,能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2.有一定的情趣,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愉快学习的乐学气氛,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探求知识。
二、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一般来说,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他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并且广泛地涉猎与之有关的知识,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
因此,要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就必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课,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展示数学丰富的美育因素(如形式美、概括美、简洁美、对称美、辩证美)等,都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极好手段。
教师适时的表扬、鼓励,对学生学习给予肯定的评价,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
三、采取灵活多样形式,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差,注意力易分散。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力求形式新颖,寓教于乐,减少机械化的程序,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教师要善于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事物趣味化。
如色彩鲜艳的教具;新颖的谜语、故事;有趣的教学游戏;关键处的设疑、恰当的悬念;变静为动的电化教学等等,尽可能使学生感到新颖、新奇,具有新鲜感和吸引力,为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提供物质内容和推动力。
俞正强老师《种子课》读书心得
![俞正强老师《种子课》读书心得](https://img.taocdn.com/s3/m/a9472d4d647d27284a735134.png)
俞正强老师《种子课》读书心得寒假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书店的茫茫书海里邂逅了俞正强老师的《种子课》一书,打开封面,映入眼帘的是这么一句话:“谨以此书献给所有以上课为乐,并愿将每一节课作为礼物呈现给孩子们的老师们”。
刹那间,我被这句话深深打动,有博大教育情怀的俞老师,他不仅用他精湛的教学艺术指引着我们,而且用这样的方式温暖着同行的我们。
以下是本站WTT为大家带来的关于俞正强老师《种子课》读书心得,以供大家参考!俞正强老师《种子课》读书心得感谢学校、感谢教研组、感谢数学学科带头人,让我的寒假有俞正强老师的《种子课》陪伴。
这个寒假不是空闲空虚空洞的,而是充实收获丰满的,这本书举了很多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例,让我走进了一位特级教师的数学课堂里,感受到了俞老师带给我们的科学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俞老师这本书不是纯粹枯燥的文字,而是用一个个鲜活的例子,让我们明白数学课不光光是数学知识的学习,更多的是要培养学生数学思考的方法。
本书分为两大块,一是从课的角度进行阐释:什么是种子课及如何上好种子课这两个问题。
另一块是从人的角度进行分析:学生的成长和教师的发展。
在叙述种子课时,俞老师没有对种子课下定义,也没有根据定义来演绎,而是采用了举例的方法让我们看到:像这样的课就上种子课;就某一单元而言,这几节课应该是种子课;就某一知识领域而言,每一节种子课应该如何呈现,才能成就孩子们的学习乐趣。
叶圣陶先生说,学生“跟种子一样,全都是有生命的,能自己发育自己成长的;给他们充分的合适的条件就能成为有用之才。
”种子课就是合适学生生长的条件之一。
如果将教师的专业发展视为一个生命体,那是可以描述为若干个显性阶段的。
当发展至一定时候,便能了然课与课之间的差别,了解学生的特点帮助学生成长。
这句话成立的前提是教师的不断思考和实践。
一堂课从知识属性上来说可以分为:概念课和计算课等;从教学要求来说可以分为: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俞老师的观点是无论什么课无非就是种子课和生长课之分。
读《种子课2.0如何教对数学》有感
![读《种子课2.0如何教对数学》有感](https://img.taocdn.com/s3/m/481253e1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c9.png)
读《种子课2.0—如何教对数学》有感曾多次听过俞正强老师的视频课与讲座,每次都给我很大的冲击和震撼感,让我有种大彻大悟的感觉,原来有的课还可以这样上,真让我大开眼界。
近期有幸拜读了俞正强老师的著作《种子课2.0:如何教对数学课》,俞老师在书中结合教学案例深度分析了"教对数学的问题讨论"和“教对数学的路径把握”。
阅读俞老师这本书后也对数学教学有了新的认识。
启示一“种子课”带给了我们课堂改革的新方向。
什么是“种子课”?带着这样的疑问,我走进俞老师的数学世界。
所谓“种子课”即基于学生的想法并提升学生的想法的课程,就是可供迁移、可供生长的关键课。
其特点是需要深耕细作,不怕花时间,因为有了“种子课”的深刻,就有了这些后续课的简约。
启示二:在有效的教学案例中感受种子课的魅力。
此书中,俞老师通过一个个教学案例,采用举例的方法告诉我们:像这样的课,就是所认为的“种子课”;这样上,就是种子课;哪些课可以作为种子课的选项;种子课的特质该如何呈现,才能解读学生的生命密码,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例如在“用字母表示数”一课中,俞老师通过“学生的一种错误与教材的一份素材”,仔细分析了“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意义和教学重点、教材的缺陷在哪里?提出了“用字母表示”和“用字母表示数”之间有何不同的问题?作者以为,在生活中,用“字母表示”是一种方便,其落脚点在“表示”,在数学中,“用字母表示数”是一种对特定数状况的描述,其落脚点在“数”。
因此,要让学生体会“数”在变化从确定的已知到不确定的未知的变化。
从一节节典型的课例中,俞老师从学生学习发展的角度,从实践层面给我们描绘了种子课的魅力。
我相信对于每一个数学老师来说,这些案例实在有效,让学生学到真正的数学。
启示三视学生为种子,我们要悉心呵护。
学生即种子,给以水分、阳光、雨露,才会有生长的力量,才会有花开的声音,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把探索如何悉心呵护每一颗“种子”作为自己努力的方向,才能给学生清澈的水源,温暖的阳光,甜甜的雨露。
种子课读后感
![种子课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d4d49819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b3.png)
种子课读后感种子课读后感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
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种子课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当翻开第一页,看到俞正强老师用“莳也若子”、“置也若弃”来形容种子课时。
我有点迷茫,于是我带着好奇心继续往下阅读。
当读到“种子课:用生长代替重复”时,我似有所悟。
书中提到,在课时与课时之间,知识是可以迁移的,比如学习了厘米进行度量后在学习用米来度量就更简单了,因为彼此之间有类似的结构。
而小学生的这种迁移能力,正是我们教师需要培养的能力。
有时我会苦恼,为什么总有学生在课上不认真听讲,甚至做一些与课堂无关的事。
于是,我只能把不好好听课的`学生模式化地训一遍,但是训多了,非但没有效果,学生的意见也会很大。
那该怎么办呢,我就想通过俞正强老师的种子课,看看他是怎么处理的。
原来要避免学生上课“搞怪”,一要做到让学生喜欢自己,二要让学生喜欢自己的课。
那怎么才能做到又要学生喜欢自己,还能喜欢上自己的课呢?那就是老师要多听听学生的话,从学生的角度去想问题。
当与学生在思考问题上发生了分歧,不要太快去否定他,而是让学生通过别的方面弥补他所不知道的缺陷。
数学这门课程,知识点之间具有紧密的关联性。
在小学数学阶段这种关联性,往往表现为生长的特质。
这种生长,又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关联,影响着学生的学习。
所以,要实现教学生动化,最好的办法就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来组织教学。
那同样在一个班上课,同样的环境,同样的老师,为什么总有个别学生练习会出错一大片,为什么有些学生会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困难?这些困难是怎么发生的呢?于是,我会把一两个同学叫到办公室,让他当着我的面做数学题,比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这一类的题目,我比4多3,学生便能算出来,知道用加法,但反过来,4比我多3,显然用加法是不对的,但学生会习惯性的看题目上的多这个字。
种子课读后感
![种子课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efe62529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b0.png)
种子课读后感种子课读后感曾多次听过俞正强老师的课与讲座,每次都是在笑声与回味中度过。
他的课与讲座不仅幽默风趣,而且有深度与内涵,这次看到了他撰写的书籍,仍然吸引了我。
俞正强在书中引言中说,教学三十余年,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何让学生喜欢数学?如何有效地破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困难。
这两个问题,也是我们同行们一直思考与探索的问题。
从他的《种子课》一书中,或许有一些启发。
一、如何上好种子课什么是种子课?如何上好种子课?这是我一开始翻阅这本书的初衷。
俞老师认为,如果将某一知识系统作为一棵树,这棵树的生长过程表现为若干节"课",那么一定有一些课需要"莳也若子",充分理透脉络,一定有一些课可"置也若弃",让学生充分自主。
"莳也若子"的课,通常处于起点或节点,谓之"种子课","置也若弃"的课,通常处于点与点之间,谓之"生长课"。
如以计量单位为例,一共有八类,这八类中,长度单位是小学生最早接触的,也是最基本的。
因此,长度单位的学习在小学数学中应该具有种子特质。
而在这一系列中,第一节课的《厘米的认识》无疑是最重要的,也就是所说的种子课。
而后面的《分米的认识》《毫米的认识》就是生长课。
如果只在数学知识层面上这三节课,就会出现雷同,学生就将会失去兴趣。
但如果将数学思考部分融合进来,那么这三节课就雷同中透出不一样来,学生就会有新鲜感。
那在这么多课中,怎么来判断一节课是种子课呢?关键是从一个系统的角度来思考,整体把握一个知识块的前生今世与后延。
这个过程一定有其发生的基点,发展的节点,这些基点与节点可能就是我们的种子课,一定要花力气,精雕细琢。
这些课上好了,学生的学习将不会模糊,那么其他的生长课上可鼓励学生自己阅读、自己思考,对于学生来说,也就不难了。
二、如何面对学困生在我们每个班,都有那么几个学困生,他们虽然听不懂老师的讲课,但又必须认真听,还不能走神,有时想想这些小孩真不容易,而在我们教学中,如何提高学困生的成绩也是我们老师头疼的问题。
《种子课2.0》读后感2020
![《种子课2.0》读后感2020](https://img.taocdn.com/s3/m/8c07f9739ec3d5bbfd0a74b2.png)
《种子课2.0》读后感通过认真研读俞正强先生《种子课2.0》中下篇的最后一个章节使我受益匪浅,让我对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良好的数学思维是引导小学生学好数学的关键。
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也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相应的完善。
数学思维的培养,需要学生拥有自主思考的能力,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作为数学教师我们要鼓励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肯定他们的创造性行为,首先就是要让学生建立起运算的意义,这种运算的意义应当是严格地基于生活而建立起来的,我们可以提出在生活遇到的常见的数学问题来引导学生去进行深度的思考,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明白学习数学的意义,还能够进一步激发出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与兴趣。
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改变以往的解答方式,转变为学生的探究方式,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究和思考培养出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将“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小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小学生的数学水平能够稳步提高是一直是我们坚持不懈努力的方向。
我们充分肯定肯定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多元化的评价学生。
我们从多角度的看待学生,发现每个学生的特点,并且要整体把握学生的学习包括性格特点。
在教学的时候,发挥学生某方面的特长去利用不同的教具和教学手段进行教育,有利于因材施教。
第二,给予学生话语权。
学生想要有创新的思维,必须要有说话的权利,在教具的使用上,听取他们的意见、看法。
在地位方面,师生处在一个平等的地位。
教师要给学生说的机会,让他们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都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
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师生才能更好的交流,对教学手段、教具的理解才能更深刻。
同时在教学中我们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并且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具、现代化教学手段来创造合适的教学环境,让同学一起来讨论。
这个时候,学生都尝试着新的想法,所以在讨论的过程中会更加激烈,思维的碰撞也会增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谢学校、感谢教研组、感谢数学学科带头人,让我的寒假有俞正强老师的《种子课》陪伴。
这个寒假不是空闲空虚空洞的,而是充实收获丰满的,这本书举了很多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例,让我走进了一位特级教师的数学课堂里,感受到了俞老师带给我们的科学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俞老师这本书不是纯粹枯燥的文字,而是用一个个鲜活的例子,让我们明白数学课不光光是数学知识的学习,更多的是要培养学生数学思考的方法。
本书分为两大块,一是从课的角度进行阐释:什么是种子课及如何上好种子课这两个问题。
另一块是从人的角度进行分析:学生的成长和教师的发展。
在叙述种子课时,俞老师没有对种子课下定义,也没有根据定义来演绎,而是采用了举例的方法让我们看到:像这样的课就上种子课;就某一单元而言,这儿节课应该是种子课;就某一知识领域而言,每一节种子课应该如何呈现,才能成就孩子们的学习乐趣。
叶圣陶先生说,学生“跟种子一样,全都是有生命的,能自己发育自己成长的;给他们充分的合适的条件就能成为有用之才。
”种子课就是合适学生生长的条件之一。
如果将教师的专业发展视为一个生命体,那是可以描述为若干个显性阶段的。
当发展至一定时候,便能了然课与课之间的差别,了解学生的特点帮助学生成长。
这句话成立的前提是教师的不断思考和实践。
一堂课从知识属性上来说可以分为:概念课和计算课等;从教学要求来说可以分为: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俞老师的观点是无论什么课无非就是种子课和生长课之分。
有的知识是显现在外部的阅读性学习,有的知识是隐性的体验性学习,而将两种结合起来的便是种子课。
关于先期学习,即在授课之前就已经积累的经验,俞老师提到先期学习有时会导致个体差别较大,有的孩子理解很有质量,有的孩子理解肤浅。
有的问题老师刚提出来,学生便把本节的知识讲出来了,打乱了老师的预设和探究的氛围。
原本预设是课堂中经过师生互动形成的过程和结论,在学生的思维成果或开展的实验操作结论与老师预设相左或意想之外有意义的学习这样非预设生成时,教师如何面对解决,合理驾驭课堂,为学生进行合理解释,非常关键。
往往会出现两极性一一尴尬与精彩。
预设和非预设主成是课堂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老师支持与否对学生的学习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俞老师认为:现代课堂中,保持安静、整齐的课堂是开展学习的必要前提,如果学生为了做一个“好学生”而时刻警惕自己的一举一动,学习起来必不能安心地思考,而太嘈杂的课堂也不可能有好的思维,这就需要教师恰当的把控和调节。
作为一个新入门的数学老师,首先要模仿参照,再积累实践,不断地反思改进才有可能慢慢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
只有不断地思考尝试改进教学方法,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总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寒假,在工作室主持人刘向飞校长推荐下,我认真阅读了特级教师俞正强的《种子课》一书。
在这本书里面,记录了他作为一个数学特级教师的思与行。
全书分上、下编,前面有个“写在前面”,后面有个后记,共四个部分组成。
上编: 种子课,生长的课堂,分两个部分,一、什么是种子课;二、如何上好种子课。
下编:种子课,为了每个人的生长,也分为两个部分,一、感悟学生发展;二、反思教师成长。
在细细的品读中,我受益匪浅,也使我多年未解的疑惑顿时解开,还给了我许许多多的启迪。
下面谈一谈我对《种子课》一书的儿点读书心得。
一、“种子课”带给了我们课堂改革的新方向。
“种子课”,这一新名词,对于我深感陌生,书中是这样解释的。
如果将某一知识系统作为一棵树,这棵树的生长过程表现为若干节“课”,那么,一定有一些课需要“府也若子”,充分理透脉络;一定有一些课可以“置也若弃”,让学生充分自主。
“時也若子”的课,通常处于起点或节点,谓之“种子课”。
“置也若弃”的课,通常处于点与点之间,谓之“生长课”。
其府也若子,其置也若弃。
岀自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意思是在移栽它时,像爱护自己的子女,栽完后,不再管它,就想弃掉一般。
种子课就是可供迁移、可供生长的关键课。
其特点是需要深耕细作,不怕花时间,因为有了“种子课”的深刻,就有了这些后续课的简约。
比如:在小学数学中,主要的计量单位一共有8类,其中,长度单位是最早接触的,也是最基本的。
因此,长度单位的学习在小学数学中应该具有种子特质。
再如:“数的认识”,在小学里,学生先后要认识自然数、小数、分数。
在这些数中,自然数的认识过程从幼儿阶段就开始了,小数是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因此,在“数的认识”这一知识系中,具有“种子”特征的课有3节:《自然数1的认识》(幼儿园已进行)、《用字母表示数》和《分数的认识》。
为什么呢?理由很简单,这三节课标志着学生数槪念发展的三次飞跃:自然数,从物抽象出数,用一一对应的方式用数来表示物,体现数的确定型。
用字母表示数,当数处于未知不确定时,用一个字母表示存在多种可能的数。
分数,把整体视为单位并量化为整数1,这个1与作为自然数1是不同的。
由于自然数的认识发生在学前,因此,在小学里,“字母表示数”和“分数的认识”这两节课需要教师花力气去磨出其中的味道来。
与种子课相对应的是生长课,生长课就是“置也若弃”的课,通常处于点与点之间,是让学生充分自主的课。
同时,我认为“生长课”更适合使用导学案,适合“先学后教,先练后讲”理念的落实。
这里也兼而论述另一个问题,也是我们的小学数学老师经常会迷惑的,即什么时候组织学生自己阅读书本比较好?你看“厘米的认识”和“面积单位的认识”两个内容,都是单位的认识,但前者绝不可组织学生阅读书本,教师须有创造。
后者可组织学生阅读,个中差别读者们想来应该有所体会有一句话说得好:“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数学教学和我们党的解放战争是一样的,一定要打好关键的儿战,关键战打好了,就有势了,其他战就会势如破竹。
二、在有效的教学案例中感受种子课的魅力。
,此书中,俞老师通过一个个教学案例,釆用举例的方法告诉我们:像这样的课,就是所认为的“种子课”;这样上,就是种子课;哪些课可以作为种子课的选项;种子课的特质该如何呈现,才能解读学生的生命密码,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例如在“用字母表示数” 一课中,俞老师通过“学生的一种错误与教材的一份素材”,仔细分析了“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意义和教学重点、教材的缺陷在哪里?提出了“用字母表示”和“用字母表示数”之间有何不同的问题?作者以为,在生活中,用“字母表示”是一种方便,其落脚点在“表示”,在数学中, “用字母表示数”是一种对特定数状况的描述,其落脚点在“数” O因此,要让学生体会“数”在变化一一从确定的已知到不确定的未知的变化。
想起我也研读过这一内容,看了俞老师的分析,深感惭愧,原来我们对教材的理解仍是一知半解。
在“厘米的认识” 一课中,俞老师通过不同教学片断的比较,对长度单位三个课时学习样式的分析,要求我们在教学设计时不仅要让学生完成数学知识的学习,更要关注学生数学思考的学习。
他还比较了“厘米的认识”和“面积的认识”两课的异同。
他认为种子课的特点,就是用生长代替重复。
在“生活中的负数” 一课中,俞老师乂站在数学课的“隐性知识和显现知识”角度,和我们一起探讨本节课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分别是什么?各种知识分别以什么样的方式让学生接受?俞老师认为,本节课中要注重数感的培养,让学生经历从“物”的数到“象”的数的过程,体会数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他强调本课中要让学生在经历中体验,生动地体验。
这样的案例分析,让我们明th数感可以在体验中培养:让学生通过一定的方式,在一定时间内,体验那些可感不可说的基因,使数感渐次丰满起来。
从一节节典型的课例中,俞老师从学生学习发展的角度,从实践层面给我们描绘了种子课的魅力。
我相信对于每一个数学老师来说,这些案例实在有效,让学生学到真正的数学。
三、视学生为种子,我们要悉心呵护教材是成人编的,成人经常将自己的想法变成学生的想法,想当然地以为学生是怎么想的。
当学生的想法异于成人时,我们把它定义为错误。
我们体会过学生面对错误时的无奈吗?学生为什么渐渐失去学习的激悄或动力?难道不是一次一次的无奈堆积而造成的吗?为什么我们成人如此理直气壮?因为我们认为学生是一张白纸,可以任意涂鸦。
事实上,学生绝非一张白纸,而是一颗种子,她带有太阳的能量,带有生长收藏的密码,带有春夏秋冬的记忆。
因为是颗种子,所以她随时都在生长,随时都准备生长。
但是,种子也会发不出芽,发了芽也可能夭折。
当我们视学生为白纸,我们会有优越感;当我们视学生为种子,我们会有敬畏感。
如果一位学生的学习状态我不能改变,不能使他进步,那我至少可以不以补课的名义伤害他,让他处于一种状态,等着可以改变他的人出现。
一旦学生从低年级起就害怕数学,他们的学习就会是人生的一场噩梦,而他们的噩梦,当然就是我们数学教育的噩梦。
种子刚发芽时是脆弱的,我们要好好保护,让他们茁壮成长,不要让他们夭折了。
在小学里,数学学习困难是学生对学习产生负面心理的原因。
小学生对数学学习困难的感受在小学中低年级,可以用以下三句话来概括,即:不明白我怎么就算错了。
(计算)搞不清到底该加还是该减。
(数量关系)搞不懂该怎样去分析。
(问题解决)面对小学生数学学习的这些最初的困惑,成人世界似乎总忘记自己以前所经历过的相同经历,相对应地会以如下观点回应小学生们,即:孩子太粗心了。
(计算)听课不专心。
(数量关系)偷懒。
(问题解决)教师面对学生的讣算错误,单纯地归之于粗心,是很浅薄的,教师应该让学生找出算草,或者说出计算过程,从而找出他们算错的真正原因,并以此来调整自己的教学。
对教学得失作出正确归因,要求教师有宽阔的胸怀,富于责任感,有专研精神。
这是在和家长对话时,家长说的话就是如此,我们成人总是对孩子的学习困难毫不客气地归结为学生的学习态度,而未能正确地对学生的学习困难给予指导,孩子乂不知道如何以合适的方式去应对,乂会被大人给予消极的评价,从而渐渐地害怕数学。
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把探索如何悉心呵护每一颗“种子” 作为自己努力的方向,让孩子们真正爱上数学。
总之,读了《种子课》这本书,给了我们对课堂、对学生乂有了一次新的认识和启发,我们愿再次细细地读,慢慢地品一一《种子课-一一个数学特级教师的思与行》,在名师的指引下,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数学课堂教学水平,在孩子的心头播洒一颗爱数学的“种子”。
师父俞正强老师的新书《种子课一一一个数学特级教师的思与行》前后品读了三遍。
一来,本人比较愚钝,好书一遍看不明白,需要多读!二来,俞老师的书值得我们不断去读,去思,去悟!读文章,拿来用!6月28日,师父将他的新书赠与我们一本,我急忙捧着《种子课》,怀着愉悦的心情细细品读。
依稀记得半年前,师父对我们说他的一本新书要出版了,和大家一起讨论讨论书名,这粒种子就在我们心里生了根。
翻开书,看见第一张空白页的正中间写着这么一句话:谨以此书献给所有以上课为乐,并愿将每一节课作为礼物呈现给孩子的老师们!它如一缕阳光温暖着我们这些喜欢数学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