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第一章_古典文献的载体

合集下载

第一章·古典文献的载体与类型

第一章·古典文献的载体与类型
❖木制的则叫“版牍”。牍指较宽的 方木板,上面可以书写多行字。主 要用来书写公文、信件或图画,所 以现在称一国的疆域叫“版图”, 称书信叫“尺牍”。
西 汉 敦 煌 马 圈 弯 木 牍
❖ 木牍是指用来书写的木版或木片,一尺见方 的牍叫做“方”。《仪礼·聘礼》说:“百名 以上书于策,不及百名书于方。”
中国古典文献学
第一章 古典文献的载体与类型
第一节 古典文献的载体形式
文献载体:指负载历史文献 资料的物体,如甲骨、金石、 简牍、缣帛、纸张、光盘等。
一、甲骨
所谓甲骨,是龟甲和兽骨的合称。具体地说, 甲,指龟甲的腹板;骨,主要指牛的肩胛骨 或胫骨,也有猪和羊的肩胛骨。人们可以见 到的最早的古代文献就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 文字,人称甲骨文。甲骨文献的内容为殷商 时代王室占卜的记录以及与占卜有关的记事 文字,故又称“卜辞”。因其最初出土于殷 墟,故又称“殷墟卜辞”。
❖ 1972年在山东银雀山西汉墓出土竹简4900多枚, 包括著名的《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等兵 书。
魏正始中,又刻古文经于石碑上,与“熹平石经” 并立于太学。古文不易识,则以篆、隶二体列于古 文之下以诠释之,世谓之“正始三体石经”
“开成石经”(或称“唐石经”)、“乾隆石经” (或称“清石经”)。
熹 平 石 经
正始三体石经
正 始 三 体 石 经
汉·袁安碑
在中国学术史上,对于金石的研究起源很早,到 了宋代则形成了一个专门的学问“金石学”。宋 代学者在青铜器及其金文拓本的搜集著录、金石 文字的考释记载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如 吕大临的《考古图》、《续考古图》,欧阳修的 《集古录》,赵明诚的《金石录》等。
甲骨文之父——王懿荣 光绪二十五
年(1899)王懿荣发现甲骨文。收集到 1000 多片。

导论、第1章_中国古典文献学

导论、第1章_中国古典文献学
Fra bibliotek

石刻文字极为丰富,主要分为三种:碣、碑、 摩崖。 (1)碣,特立之石,为高的圆柱。有碣圆碑 方之说。 (2)摩崖。刻于崖壁,为天然之石。 (3)碑。碑之名起于周朝。西汉时,碑刻文 字出现,但极少。东汉大规模出现,现在所说 的汉碑,一般都是指东汉碑。
简牍
简牍是竹木简和木牍的合称,为古代 重要的文献载体。 将竹劈成长而窄的竹片,叫竹简;木 之劈成长而窄的木片者,叫木简,做 成较宽的木板者,叫木牍。
元好问《论诗三首》
晕碧裁红点缀匀,一回拈出一回新。 鸳鸯绣了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于人。

第一章 古典文献的载体与类型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古典文献的载体形式 古典文献的传抄方式 古典文献的类型
第一节 古典文献的载体形式


(一)定义 任何由书面语言所形成的文献必须依赖一定的 物质材料才能被记载下来,记载文献的物质材料 就叫做文献的载体。 最初的文献载体就是一些石板、树皮、骨头、 竹、木之类的东西,再稍后才有了经过加工的载 体,如泥板、帛、青铜、竹简、羊皮、布匹等。 至东汉,公元105年,蔡伦发明了纸,此后两千余 年间,纸作为主导的文献载体,在世界各地被广 泛使用。后来又出现了磁带、电子等新型文献载 体。
造纸 流程 1
造纸 流程 2
造 纸 流 程 3
电子
电子文献的出现是与计算机的出现密不可分的。 电子文献的特点有两点: 1、无形。 2、存储量大。
缯书
汉帛书《老子》
纸张

纸的原义是指漂洗蚕茧上时附着于筐上的絮渣。 《初学记》卷二一引汉服虔《通俗文》曰: “方絮曰纸。”此“絮”即用次等茧、丝在水 中击打而成。《史记· 淮阴侯列传》:“[韩信] 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 漂数十日。”裴駰集解引韦昭曰:“以水击絮 为漂。”将水中漂浮的细丝用竹帘捞起晾干, 就是类似缣帛的纸。“纸”字从“糸”就是明 证。

古典文献学复习题及答案(名词解释和问答)

古典文献学复习题及答案(名词解释和问答)

古典文献学复习参考题(仅为名词、问答两种,不含填空、断句标点、文献翻译等)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文献:原指典籍与贤者,后专指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物资料。

今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的统称,即用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各种载体.第二章古典文献的载体甲骨文:甲,龟甲;骨,兽骨。

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古典文献与系统文字。

因其最初出土于殷墟,又称“殷墟书契”或“殷墟卜辞”。

其内容为殷商时代王室占卜的相关记事。

由金石收藏家王懿荣偶然发现,后刘鹗选择其收集甲骨中字迹完好者印成《铁云藏龟》,成为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专书。

甲骨四堂:罗振玉、王国维、董作宾、郭沫若四位研究甲骨文学者的合称。

罗号雪堂,王号观堂,董字彦堂,郭笔名鼎堂,王子展教授评价早期甲骨学家时提出“甲骨四堂,郭董罗王",后为学界广泛接受。

金石:金,指青铜器。

铸于青铜器上的文字即金文,与石刻文字合称金石文字.金文,又称铭文、铭辞、钟鼎文.石刻文字极为丰富,主要分为三种:碣、碑、摩崖。

金石研究至宋代形成专门之学“金石学”。

有吕大临《考古图》,欧阳修《集古录》,赵明诚《金石录》等。

熹平石经:著名石刻文字。

汉灵帝熹平四年(175)蔡邕受命用隶书把《周易》、《尚书》等七部经书写在石版上,立于首都太学门外,作为经书的标准本颁行天下。

史称熹平石经、一字石经。

正始石经:曹魏正始年间用古文、篆书、隶书三种字体,刻了《尚书》、《春秋》两部书,称为正始石经,又称三体石经。

简牍:竹简木牍合称简牍,古代的一种文献载体。

将竹剖开单支竹片为“简",连缀后为“策(册)",多以帛或丝连缀。

简牍出现于殷商,主要使用于战国至汉、晋时期。

东晋以后,基本为纸张取代。

汗青:制作竹简的工艺。

竹简剖开成片后,为防蛀和便于书写,需用火烤干其水分,谓之“杀青”,亦称“汗青”孔壁书:西汉景帝末年拆毁孔子旧宅发现的一批逃避秦火的古文经典竹简书。

包括《尚书》、《礼记》、《论语》和《孝经》等,史称“孔壁书"。

古典文献学文献载体PPT课件

古典文献学文献载体PPT课件
还原
对于因时间久远或不当保存而变形的文献载体, 应进行适当的还原处理,以恢复其原始形态。
05 古典文献学文献载体的数 字化与网络化
数字化:扫描、拍照、数据库建设等
扫描
01
通过高分辨率扫描仪将纸质文献转化为数字格式,便于保存和
检索。
拍照
02
利用高清晰度相机对古籍进行拍摄,生成数字图像,适用于珍
贵文献的保护。
用于印刷书籍、报刊、杂志等。
特点
易于携带、阅读方便、易于传播 和保存。
03 古典文献学文献载体的特 点与价值
特点: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历史悠久
古典文献学文献载体拥有悠久的 历史,从甲骨文、简牍、帛书到 纸质书籍,历经数千年,承载着 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内容丰富
古典文献学文献载体包含了各个 领域的学术成果,如哲学、历史、 文学、艺术等,是中华文化传承 的重要载体。
06 古典文献学文献载体的应 用与发展
应用:学术研究、文化教育、艺术创作等
01
学术研究
古典文献学文献载体是学术研究的重要资料来源,为学者提供珍贵的历
史文献和研究成果,有助于深入探究历史文化内涵。
02 03
文化教育
古典文献学文献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是文化教育的重要内 容。通过古典文献学文献载体,学生可以了解古代文明和传统文化,培 养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
古典文献学文献载体是指记录和 保存古典文献的物质载体,是古 典文献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
02
文献载体的发展与演变,反映了 人类文明与科技的进步,对于古 典文献的保护、传承和研究具有 重要意义。
分类:甲骨、竹简、木牍、帛书、纸质文献等
甲骨
竹简
木牍

文献学复习资料

文献学复习资料
9.总集(P55):总集是汇集两人以上的作品的合集,它可以包括一个朝代(断代)和多个朝代(通代)的作品,也可以包括一种体裁和多种体裁的作品。一般说来,古代的总集多为诗、文的合集。
10.《文选》(P55):是南朝梁武帝长子萧统所编,收录了周代至六朝约800年间130为知名作家和少数佚名作者的作品700多篇,分为38类,大致为诗、赋、文三部分。是现存最早的一部文学总集,其重要意义在于编者有意识地将经、史、子、和“文”区别开来,是有意识的文学作品结集。
19.别集(P57):是相对于总集而言的,是指搜集一个作家部分或全部作品的个人作品集。
20.丛书(P60):是指搜集两种以上的文献,按照一定的理念和体例编校,冠以一个总集的书名,用同一的版式和装帧印行的文献类型。又名“丛刊”、“丛编”“丛刻”、“类编”、“合刻”、“汇抄”、“汇刻”、“全书”等。
13.《困学纪闻》(P24):宋代学问大家王应麟所作,是一部学术考证笔记,涉及范围很广,包括天道、历数、地理、诸子、考史、评诗文和杂识。此书对后代尤其是清代的文献考据学影响很大,清代注明学者严若璩、全祖望、何焯、翁元圻等先后为此书做笺注。
14.《永乐大典》(P26):是明成祖永乐年间,解缙等人奉诏编纂的。全书体例是依照《洪武正韵》的韵母,“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将大量古书的有关资料整段、整篇,有的甚至是整部地抄入。共计22877卷,3.7亿字,只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类书,保存了非常丰富的明以前已经散亡的文献,但目前全世界残存的《永乐大典》仅占原书的4%。
22.政书(P64):是专门记载各种典章制度的工具书,比较有名的政书是“三通”。
23.干支(P65):中古国代用于纪日、纪年的。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与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按顺序组合为六十对,六十对一个轮回,即俗称“六十花甲子”。

第一章 文献载体

第一章 文献载体

第一章文献的载体文献的载体,就是记录文献的物质材料。

是指附载文献内容的人工固态物质材料,它具有传递和贮存文献信息的功能。

绳子、石板、树皮、骨头、竹、木泥板、帛、青铜、竹简、羊皮、布匹等纸张胶片、磁带、磁盘、光盘等《易·系辞》:“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

”云南傈僳族记事结绳借据:每一结代表向某人借苞谷一斗。

还债主一斗,则自己解开一结。

秘鲁印加人的结绳记事文献载体的类型按照记录方法可以将记录文献的载体大致分为如下几类:刻铸型载体----甲骨、金石;书写型载体----简牍、缣帛;书写兼印刷型载体----纸张;感应型载体----胶片与磁带、磁盘、光盘一、刻铸型载体(一)甲骨(二)金石(一)甲骨我国现存最早的文献载体是商朝记载占卜吉凶卜辞的甲骨。

甲骨,龟甲兽骨的总称。

龟甲多用腹甲,少数也用背甲,兽骨多用牛胛骨,少数也用其它动物如鹿、猪等的骨,故合称甲骨。

是当时史官保管的重要文献。

法占卜方法1.发现甲骨最早的出土年代已难以查明,河南安阳县小屯村的农民在翻地时翻出来,当时被当作中药材“龙骨”出售。

1899年,国子监祭酒王懿荣见到甲骨,认定上面刻的是古代文字,才引起人们重视,所以一般将1899年当作甲骨文发现的时代。

因出土于河南安阳西北小屯村的殷商故都废墟,故又称“殷墟卜辞”、“殷墟书契”。

这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文献载体,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2.著录与研究第一部著录书:《铁云藏龟》1902年,王懿荣之子王翰甫为还清旧债,将其父生前所藏甲骨大部分卖给了刘鹗。

此外,刘鹗又收得民间甲骨300片,其子亲往河南收得一千多片,前后共得五千多片。

刘从中精选1058片,于1903年拓印为《铁云藏龟》,这是“殷墟”甲骨文历史上第一部著录书。

1904年,孙诒让据此写成《契文举例》,甲骨文字研究的开始。

此后罗振玉、王国维搜考研究,罗编印《殷书书契》(菁华、前、后、续编),王《戬寿堂所藏殷墟文字》,《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续考》等。

中国古典文献学知识点 (1)

中国古典文献学知识点 (1)

导论两汉在儒家经典文献整理上出现过几次由官方主持的大型会议或活动,专门审定经义、校订经文。

第一次是西汉宣帝甘露三年,宣帝诏群儒在石渠阁论定五经同异,留下一部《石渠议奏》,后亡佚。

第二次是东汉章帝建初四年,在自虎观召开群儒大会,考论经义同异。

会议讨论的结果是产生一部《白虎议奏》,乂称《白虎通德论》,经班固撰集后,题作《白虎通义》。

第三次是东汉灵帝熹平四年,灵帝诏诸儒正定经书文字,校书宜和书法家蔡邕亲自书写于碑,使工锈刻,立于太学门外,供后儒晚学取正经文,史称“襄平石经”。

魏晋时期在古典文献的传播与发现上有两件大事值得关注。

一是魏正始三体石经的刊刻。

按古文、篆文、隶书三种字体刊刻儒家经典,故称为三体石经或三字石经。

二是汲冢竹书的发现。

流传至今的有《竹书纪年》《穆天子传》。

隋、唐两朝,唐太宗命国子祭酒孔颖达与诸儒共同撰写了《五经正义》,即《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

唐代的壁经和石经。

唐代的石经提议于大和元年,开雕于大和九年,雕成于开成二年,因此称为开成石经。

五代时在古典文献学史上最值得书写的大事是蜀石经与雕版印刷九经。

后唐长兴三年由国子监主持雕版印刷九经,是中国古典文献学史上的一件意义深远的大事。

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袁枢还首创记事本纪事本末体,成《通鉴纪事本末》。

有一些史料价值很高的著述体裁都是在宋代兴盛起来的,像年谱。

南宋郑樵《通志》《艺文略》《校睡略》。

王应麟最能体现王氏古典文献学考据才能的著作是《汉书文志考证》、《困学纪闻》。

元胡三省《资治通鉴注》,马端临《文献通考》。

明《永乐大典》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类书。

清代是继宋代之后中国古典文献学发展的又一高峰时期。

清代的古典文献学长于考据,并坚持把考据建立在扎实的小学基础之上。

因此,这种考据学又被称为汉学,与长于义理之学的宋学相对立。

又因为清代考据学作风朴实而被称为“朴学”。

清人的考据学家层出不穷,在整理和研究古典文献上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古典文献学 复习资料

古典文献学 复习资料

古典文献学名词解释5*4 简答2*10 标点翻译20 修改判断20 文学辨伪20 校勘(字词、历史、重要依据)201 .文献”定义文指文章;献指贤(贤才),谓博学多闻、娴熟掌故之人,约相当于今日之谓“活字典”。

(文章、典策)文献”由“典籍与贤才”到专指“典籍” 。

(贤才、秉礼之贤大夫)现代定义:“文献,原指典籍与贤者,后专指具有价值或与某学科相关的图书文物资料。

今为记录知识的各种载体的统称,即以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各种载体(如竹帛、纸张、胶片、磁带、磁盘、光盘等)。

”2 “古典文献学”定义古典文献学:研究我国古典文献的源流、特点、处理原则和方法及其利用的一门学科。

文献学是以文献和文献的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它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利用和保存文献资料。

版本、目录、校雠(校勘)等为传统文献学的主要部分。

3 “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发展趋向其研究对象包括以研究古代典籍的分类、编目、版本、校勘、辨伪、辑佚、注释、编纂、校点、翻译和流通等。

1980s以来,古典文献学出现一些新的趋向,分支文献学和专科文献学受到重视,如文学文献学、文学批评文献学、文献目录学等。

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对象:古典文献。

古典文献,一般指“五四”运动以前用雕版、活字和手抄的古籍文献,同时包括文书、卷册、碑铭、拓本等。

凡是近代铅印出版物以外的文字材料,均属古典文献的范畴以内。

4 古典文献学的知识范围古典文献学的主要范围:目录、版本与校勘古典文献学的其他内容:辨伪、辑佚、标点、注译、检索等5 古典文献学的意义大而言之,在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对国家历史政治文化之重大意义。

小而言之,对个人了解历史文化,从事学术研究,文献学均为基础必备之知识。

6 中国古典文献学发展概况(1)先秦两汉古典文献学的主要成就①孔子及其弟子(子夏等)文献整理之功②秦及楚汉之交对文献的破坏③西汉对文献的恢复与整理(刘向、刘歆父子等)④司马迁特殊的文献整理贡献⑤后汉郑玄等大儒的文献整理⑥熹平(173-178)石经:最早之官定儒家经本(2)魏晋南北朝及隋唐五代古典文献学的主要成果①魏晋南北朝文献破坏与整理(破坏:西晋灭亡;萧梁灭亡。

古典文献学(完美复习打印版)

古典文献学(完美复习打印版)

中国古典文献学绪论文献与古典文献学“文献学”一词始见于梁启超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1923年)。

最早以“文献学”名其书者,为郑鹤春、郑鹤声先生的《中国文献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30年出版)。

文献,指具有一定历史价值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

古典文献学要学习些什么?1.应熟悉古典文献:古典文献指1911年之前(白话文兴起前)产生的以文言文和繁体字书写的具有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的图书资料,即古籍。

2.应掌握古典文献学学科构成核心内容:目录、版本、校勘3.熟悉并利用古典文献,可深入客观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知识系统观和文明系统观。

如《致蔡鹤卿太史书》(林纾):“鹤卿先生太史足下……”为何称“太史”?第一章古典文献的载体与类型第一节古典文献的载体一、甲骨甲骨:龟甲和兽骨。

“甲骨卜辞”、“殷墟卜辞”(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记载多是占卜之事,记事年代从殷商盘庚到纣王末期。

1.甲骨文献的整理研究情况是怎样的?(1)甲骨文最早的整理、辨认,以刘鹗、孙诒让等人的工作为代表。

刘鹗《铁云藏龟》(1903出版,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专书)收甲骨文献1051片,考释正确干支、数目字34个。

孙诒让《契文举例》(1905年撰成,1917年出版,第一部考释甲骨文的专著)全书分十类,考释正确的文字有185 (2)近代“甲骨四堂”成就最为卓著:“四堂”指四位甲骨文献研究专家,即王国维(号观堂)、罗振玉(号雪堂)、董作宾(字彦堂)、郭沫若(字鼎堂)。

(3)罗振玉的甲骨文献研究尤为突出:①罗氏搜集、保存、印行了大批甲骨文献。

②考释出大量的单字。

③率先正确判定甲骨刻辞的性质及出土处。

④首创卜辞分类研究的方法。

3.我们如何查阅、了解甲骨文字?需要使用甲骨文释字方面的工具书:孙海波编:《甲骨文编》,中华书局1965年版。

高明撰:《古文字类编》,中华书局1980年版。

于省吾主编:《甲骨文字诂林》,中华书局1996年版。

二、金石1.金文(钟鼎文)金,指青铜器。

中国古典文献学 绪论 第一章“书于竹帛“——古典文献的载体与类型

中国古典文献学 绪论 第一章“书于竹帛“——古典文献的载体与类型

什么是中国古典文献学?
定义
中国古典文献学是文献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以清代
及清以前的各种文字资料作为研究对象,(涉及面相 当广泛,诸如政治、经济、哲学、军事、法学、民族、 史学、语言、文学、艺术、外事、科技、农学、医药、 方志、民俗、图谱以及宗教经典等等。)主要研究中 国古典文献的形态及基本构成,古文献整理的内容与 方法,古文献学史、古文献学理论等方面的内容。
形体( “本体” )——载体、体裁、体例、体式+文献 构成(内部结构) 方法——目录、版本、校勘、辨伪、辑佚、编纂; 历史——文献学史; 理论——文献学理论。 (洪湛侯《中国文献学新编》1994)

文献学的分类
分类:由于“文献”的内容相当广泛,因此,文献 学的内容也就非常丰富。从科学的分类上看,文献 学可以分出许多分支学科。
中国古典文献学


何谓文献?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 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 则吾能征之矣。”
郑玄注:“献,贤也。我不以礼成之者,以此二国
之君,文章贤才不足故也。”
宋朱熹《论语集注》:“杞,夏之后。宋,殷之后。征, 证也。文,典籍也。献,贤也。言二代之礼,我能言之, 而二国不足取以为证,以其文献不足故也。文献若足,则 我能取之,以证吾言也。”
《崇文总目》、《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 《遂初堂书目》
郑樵、朱熹等人对古典文献学的开拓
《通志· 二十略》
宋元之际马端临:《文献通考》
明清及近代
《永乐大典》的编纂、亡佚与价值 《大藏经》、道藏的编纂 刻书业的发达
毛晋汲古阁藏、刻书
明人对古典的考证
杨慎、焦竑、胡应麟、方以智等人

第一章·古典文献的载体与类型

第一章·古典文献的载体与类型
❖ 缣帛的特点则是轻便柔软,便于书写剪裁, 保存携带。但价值昂贵,普通人享用不起。
❖ 竹简体积大、笨重,阅读收藏不便;编连易 断,容易错乱。
五、纸张
❖ 纸发明于西汉,改进于东汉,东晋几乎完全取代了 竹帛书。
❖ 纸的原义是指漂洗蚕茧时附着于筐上的絮渣。 ❖ 1957年,在陕西西安市郊灞桥汉墓曾发现中国早期
魏正始中,又刻古文经于石碑上,与“熹平石经” 并立于太学。古文不易识,则以篆、隶二体列于古 文之下以诠释之,世谓之“正始三体石经”
“开成石经”(或称“唐石经”)、“乾隆石经” (或称“清石经”)。
熹 平 石 经
正始三体石经
正 始 三 体 石 经
汉·袁安碑
在中国学术史上,对于金石的研究起源很早,到 了宋代则形成了一个专门的学问“金石学”。宋 代学者在青铜器及其金文拓本的搜集著录、金石 文字的考释记载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如 吕大临的《考古图》、《续考古图》,欧阳修的 《集古录》,赵明诚的《金石录》等。
西周“墙”铜盘,铭文284字,记载了西 周时期各先王的业绩和贵族徽氏的家族历
铭文的功用和字数
进入周代,青铜器皿被用作容器和生活用具, “列鼎而食”,“钟鸣鼎食”等成语都反映 了这种状况。同时还用作地位、财富、权力 的象征,贵族们在举行祭祀宴飨婚礼冠礼等 重大仪式时,多使用。而且习惯在重大仪式 上专门铸造一件青铜器用作纪念。
秦泰山石刻
石经
已经很接近正式的书籍了
以石为文献载体,一方面坚实而 不易泯灭,利于保存文献的原始 面貌。
另一方面石已经被用作专门的载 体。
刻经于石为石经,最早的是东汉末年蔡 邕所刻熹平石经。从东汉末熹平四年(175年)
开始,皇帝命大学者蔡邕用隶书书写,将《周易》、 《尚书》等儒家经典刻在石碑上,立于洛阳太学门 外,供后儒晚学校正经书文字,取得了轰动性的阅 读效果。

[整理]古典文献载体

[整理]古典文献载体

古典文献的载体形式文献载体是记录文字符号的物质材料,是传播文化的重要媒介。

从我国古典文献的发展历史来看,并按照载体的形式划分有甲骨文献、金石文献、简帛文献、纸本文献和电子文献等。

这些文献的载体形式各具特色,它们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为保存和传播中国文化发挥了不同的历史作用。

现简述如下:一、甲骨文献甲骨文献产生于约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25年。

所谓甲骨是龟甲和兽骨的合称,这是已知的汉语文献的最早形态,甲骨文是1899年由金石收藏家王懿荣在中药龙骨上偶然发现的。

甲骨文献的内容为殷商时代王室占卜的记录以及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故又称“卜辞”,是祭祀、占卜的产物,为鬼神服务,隶属于鬼神文化形态。

卜辞包括叙辞、命辞、占辞和验辞四个部分,内容涉及商王所关心的所有重大问题。

刘鹗的《铁云藏龟》是我国著录甲骨文的第一部书,后于河南安阳考古发掘。

甲骨文对于研究殷周时代的历史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文献价值,甲骨四堂罗振玉《殷墟书契》、王国维《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董作宾《甲骨文断代研究例》和郭沫若《卜辞通篆》,他们对于甲骨文献的研究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周公突出了天命靡常,敬德保民,史鉴等观念,自西周以后,占卜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减弱,甲骨文献基本完成使命。

二、金石文献金石文献是在礼器、石头上刻的,从殷商后期到西周,以西周最为盛行,为了传给后代子孙,是记功的文献,为贵族服务。

在中国学术史上,对于金石的研究起源很早,宋代形成了“金石学”。

如欧阳修的《集古录》,赵明诚的《金石录》等。

(一)金文文献金文文献产生于约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221年。

金,指青铜器,金文文献指商至战国时代以青铜器为载体的文献,所用文字旧称钟鼎文、彝文、吉金文字。

周代贵族为了记录如歌功颂德、财产分配等重大事件,内容直接记载了当时的政治活动和社会生活,并在结尾铸有子子孙孙永宝用的话,比甲骨文有进步意义,体现了有意识地进行历史记载。

宋以后将金文作为学问来研究。

现已出土的著有金文的青铜器有一万两千多件,最大的是司母戊鼎,文字最多的是毛公鼎。

文献载体及类型PPT教案

文献载体及类型PPT教案
4、《中国目录学史》,姚名达著,严佐之导读,上海古籍 出版社,2011
5、《目录学发微 ·古书通例》,余嘉锡,中华书局,2009
6、《古书疑义举例五种》,俞樾,中华书局,2005 7、《书目答问补正》,张之洞著,反洗增补正,徐鹏导读,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不窃窃私语—尊重他人 不抄袭—尊重自己
基本构成:经、史、子、集、丛; 古文献的产生、积聚、保存、散佚
等。
❖ 古文献整理的内容与方法
目录、版本、校勘、辑佚、辨伪、 标点、注译、检索利用
一、课程基本情况
2、课程性质:专业基础选修课
总 学 时:32 (1-16周) 学 分 :2
一、课程基本情况
3、课程目的: 了解古代文献的基础知识(一般要求) 提高古代文献的阅读能力 掌握整理古代文献的基本方法 利用古代文献进行考据、研究
莲鹤方壶
四羊方尊
散氏盘
秦公簋
2、青铜器的种类与用途
(2)乐 器
除用 于祭 祀、 宴飨、 随葬 外, 还用 于征 战
2、青铜器的种类与用途
(3)兵 器
鸣金收 兵?
刀、剑、 戈、矛、 钺、戟、 甲胄
2、青铜器的种类与用途 (4)符玺 符,亦称兵符,发兵用,分为两半,如虎符、鹰符 玺,印章,天子的印章称为玺,民间的印章称为印
“文献: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即凡使用文字、图 画、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记录的知识,包括图书、 期刊、报纸,及各种视听资料,如胶片、录音带、录相 带、幻灯片、影片、唱片、磁带、光盘等都可称之为 “文献”。
关键词一:知识。提供知识是文献的本质属性。
关键词二:一切。文献的物质载体丰富多样。
关键词三:记录。文献记录知识的手段也是多种多样的。

古典文献学1-5章

古典文献学1-5章

• 二、文献学
• 为了能够用较少的时间网罗最必要的
文献资料,同时在鉴别的基础上确定 较早而可靠的版本,并尽可能对原始 文献进行整理加工,以便利更多的人 使用,就形成了一门专门的学问—— 文献学。
• 我国古代,虽有“文献”一说,但无
所谓文献学,只有从事于研究、整理
历史文献的学者,过去称为校雠学家。
第二章 文献的载体
• 记载文献的物质材料就叫做文献的载体。 • 从古至今的文献载体大致可归为四类: 刻铸型载体、书写型载体、书写兼印刷
型载体和感应性载体。
• 一、甲骨 • 甲骨是龟甲和兽骨的总称,刻在上面 的文字称甲骨文。 • 我国商代用甲骨刻记占卜 • 文字为世界所独有。迄今发现的10余 万片殷墟甲骨文中,记事年代从盘庚 到纣王末期(前1300-1028年)。
存储量大。
第三章 文献的目录
• 一、目录的含义 • 1、目 • 目的本义是指人的眼睛,引申为逐一称述 的节目、条目、细目、项目、名目之义。 • 2、录 • 录,许慎《说文解字· 录部》:“录,刻木 录录也。象形,凡录之属皆从录。”因此 录字为刻木之声,亦为刻木之形,故成为 刻木之意引申为记录、整理次第,详细说 明之意。
• 文献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 • 中国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历 代古籍,研究内容主要是考证古籍源 流以及整理古籍的理论与方法。 • 文献学的研究范围,主要包括研究古 典文献的形态、整理方法、鉴别、分 类与编目、收藏、形成发展的历史、 特点与用途及其检索等等。
• 文献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作为一门 独立的学科,文献学本身也有一些重 要的分支,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
像出汗一样,也称为“汗青”,这道
工序叫“杀青”。
• 木牍主要用来上奏,《史记· 滑稽列 传· 东方朔传》:“至公车上书,用三千 奏牍。”其中的奏牍指的就是板牍。写 信也用板牍,一般一尺长,故称“尺 牍”,后成为信的代称。

古典文献学资料

古典文献学资料

第一章古典文献的载体与类型名词解释清吴之振,吕留良,吴自枚《宋诗钞》练习题2(1)书目、索引书目:刘向、刘歆《别录》、《七略》;索引:《杜诗引得》(2)字典、词典字典:《说文解字》、《尔雅》;词典:《辞海》(3)类书、政书1.类书——《皇览》,魏文帝曹丕时编的最早的类书;唐代:《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百氏六帖》;宋代:《太平广记》、《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明代:《永乐大典》;清代:《古今图书集成》2.政书——“三通”:唐人杜佑《通典》、宋人郑樵《通志》1.甲骨文集合:甲骨文合集(P42):1959年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综合各家之书所编的一部大型的甲骨文献图书,共13册,该书选存了文句完整或比较完整,以及文句虽有残缺但内容较为少见的甲骨41956片,为人们研究甲骨文提供了可靠的文献依据。

3.熹平石经:从东汉末年熹平四年开始,皇帝命大学者蔡邕用隶书书写,将周易,尚书等儒家经典刻在石碑上,立于洛阳太学门外,供后儒晚学矫正经书文字,取得了轰动性的阅读效果。

4.正始三体石经:魏正始中,按古文,篆文,隶书三种文字刊刻儒家经典,故称三体石经或三字石经。

5.总集是汇集两人以上的作品的合集,它可以包括一个朝代(断代)和多个朝代(通代)的作品,也可以包括一种体裁和多种体裁的作品。

6.别集:是相对总集而言,它是指搜集一个作家部分或全部作品的个人作品集。

7.丛书:丛书(P60):是指搜集两种以上的文献,按照一定的理念和体例编校,冠以一个总集的书名,用同一的版式和装帧印行的文献类型。

8.类书是我国古代分类式的资料汇编性的工具书。

9.政书是专门记载各种典章制度的工具书。

10.干支: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与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练习题1总集的种类:(1)通代的有选择的编集多种体裁作品的总集,如萧统《文选》、《古文辞类纂》;(2)断代的有选择的编集多种体裁作品的总集,如宋姚铉编集的《唐文粹》;(3)通代的不加选择的专门编集一种体裁全部作品的总集,清严可均编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4)断代的不加选择的专门编集一种体裁全部作品的总集,清董诰《全唐文》。

第一讲 古典文献的载体和类型(20080313修改)

第一讲 古典文献的载体和类型(20080313修改)
类书采辑古典文献中有关典故史实名物制度诗文词语等方面的各种资料分门别类编排每一门类下又分若干子目以供读者读书或写作时查阅征引
第一讲 古典文献的载体和类型
一、古典文献的载体形 略讲, 式(略讲,主要内容在 第十讲) 第十讲)
甲骨时代 金石时代 简牍时 代 缣帛时代 纸张时代 电 子时代
二、古典文献传抄的时 代性
第一讲 古典文献的载体和类型
(六)工具书
1、概念:收集一种或多种资料,按照一 概念:收集一种或多种资料, 定的编排体例和检索方法编写的、 定的编排体例和检索方法编写的、主要 供人查阅的知识型文献。 吴小如、 供人查阅的知识型文献。[吴小如、吴同 中国文史工具资料书举要》 宾《中国文史工具资料书举要》,天津 古籍出版社] 古籍出版社] 书目与索引(略讲, 十三经索引》 2、书目与索引(略讲,以《十三经索引》 为例) 为例)。 字典、 3、字典、词典 字书( 说文解字》 (1)字书(《说文解字》 、 《古汉语 常用字字典》 汉语大字典》 常用字字典》 、《汉语大字典》等); ( 2 ) 训诂书 ( 《 尔雅 》 、 《 广雅 》 、 康熙字典》 经籍纂诂》 《 康熙字典 》 、 《 经籍纂诂 》 、 《 故训 汇纂》 辞源》 辞海》 汇纂 》 、 《 辞源 》 、 《 辞海 》 、 《 汉语 大词典》 大词典》等); 韵书( 广韵》 集韵》 (3)韵书(《广韵》、《集韵》、《切 佩文韵府》 韵》、《佩文韵府》等)。
第一讲 古典文献的载体与类型
4、类书 概念:是我国古代分类式的资料汇编性的工具书。 (1)概念:是我国古代分类式的资料汇编性的工具书。类书采辑古典文 献中有关典故史实、名物制度、诗文词语等方面的各种资料, 献中有关典故史实、名物制度、诗文词语等方面的各种资料,分门别类 编排,每一门类下又分若干子目,以供读者读书或写作时查阅、征引。 编排,每一门类下又分若干子目,以供读者读书或写作时查阅、征引。 在古代,类书还有帮助人们应付科举考试的功用, 在古代,类书还有帮助人们应付科举考试的功用,有点像今天的高考复 习资料一样。类书收罗的资料既庞杂又丰富,涉及的范围也很广泛, 习资料一样。类书收罗的资料既庞杂又丰富,涉及的范围也很广泛,大 千世界,人间万象,天文地理,飞禽走兽,无所不包,因此, 千世界,人间万象,天文地理,飞禽走兽,无所不包,因此,被称为中 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2)代表作品介绍 北堂书钞》 艺文类聚》 初学记》 白氏六帖》 《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白氏六帖》 、《太平广 太平御览》 册府元龟》 玉海》 永乐大典》 记》、《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玉海》 、《永乐大典》 、 古今图书集成》 渊鉴类函》 《古今图书集成》、《渊鉴类函》 等。

第一章 古典文献的物质形态

第一章  古典文献的物质形态

第一章古典文献的物质形态文献的物质形态,即记录文献的载体。

纸张发明以前,我们的祖先曾先后利用甲骨、金石、简牍、缣帛来刻写记事,作为文献的载体。

这些载体,起着保存、传播和发展文化的特殊作用。

汉代,我国发明了造纸术,纸张被广泛使用,成为各类文献的理想载体,而且使用时间最长。

直至目前,我国仍以纸为文献的主要载体。

新近出现的感光材料和磁性材料,即胶片和磁带,是一种新型的文献载体,颇受青睐,已被广泛采用,在某些领域,大有取代纸张的趋势。

第一节载体形式一、甲骨甲骨,龟甲兽骨的总称。

龟甲多用腹甲,少数也用背甲,兽骨多用牛胛骨,少数也用其它动物如鹿、猪等的骨,故合称甲骨。

这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文献载体,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其上刀刻的文字称甲骨文,是殷商时代贵族占卜吉凶祸福的卜辞。

殷商人敬信鬼神,几乎无事不行占卜,如祭祀的祥晦,战争的胜败,畋猎的顺阻,稼穑的丰歉,畜牧的繁简,以至妇女生育、天时晴雨,事先都问鬼神。

其法由专职官员巫筮举行仪式,把请问的事向鬼神祷告,用火柱烧炙甲骨背面的圆穴,甲骨正面爆出纵横裂纹就被认作鬼神意旨的征兆,然后由专门的占人根据兆坼定其凶吉。

用刀刻于甲骨上面,先刻询问的事,随后刻兆象,再刻验辞,最后入档。

甲骨里已经有把几片甲骨连在一起成册的了。

安阳小屯村YH127坑出土的某一贵族的卜腹甲上刻有“册三,册凡三”的字样,就是共有九片甲骨集合在一起,证明了当时确有把甲骨连在一起的事实。

因此,可以把这种甲龟称为龟册,它是最早的书。

是当时史官保管的重要文献。

因出土于河南安阳西北小屯村的殷商故都废墟,故又称“殷墟卜辞”、“殷墟书契”。

甲骨文在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被发现,当时,住在北京的金石收藏家王懿荣因治病的一个偶然机会,发现中药中的“龙骨”,即甲骨上刻有古文字,他便四处搜求,其得1500片。

不久,王懿荣去世,其甲骨为丹徒人刘鹗(铁云)收藏,刘又继续收集,共计约5000片。

选出其中字迹完好的1058片,于1903年拓印成《铁云藏龟》,这是著录甲骨文的第一籍。

第一章 古典文献的载体及其类型

第一章 古典文献的载体及其类型
“献”。早期的神话与歌谣即是靠口头传播下来的。 文字的发明,使文献传播有了赖以固定和长久保存的基
础。文字传抄不但使文献得以久传后世,而且也大大减 少了口耳相传造成的“失真”。《吕氏春秋·察传》所 谓“数传耳白为黑,黑为白”,所谓“以讹传讹”,确 是口传文献的明显缺陷。
第二节 古典文献的传抄方式
王国维(1877年—1927年),字伯 隅、静安,号观堂、永观,谥忠悫。 汉族,浙江省嘉兴市海宁盐官镇人; 清末秀才;我国近代享有国际盛誉的 著名学者,近现代在文学、美学、史 学、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等各方 面成就卓著的学术巨子,国学大师; 徐志摩、穆旦、金庸等人与其俱为同 乡。著有《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 考》、《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续 考》、《殷周制度论》、《殷虚卜辞 中所见地名考》、《殷礼徵文》以及 《古史新证》等
第一节 古典文献的载体形式
4、缣帛的优劣与重要帛书文献。 缣帛,即丝织品。丝织品作为文献载体之优点如轻柔、
易于卷舒、便于剪裁等,但其价格昂贵,亦不便长久保 存,故缣帛文献出土相对较少。 1940s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墓出土一批著名帛书后流失国 外。1970s长沙马王堆西汉王陵再次出土重要帛书,有 《老子》等,价值极高。 纸张出现后,缣帛亦逐渐退出,但至唐代亦有缣帛书信。
6、当代电子文献的时代特色。 电子载体的特点:一是“无形”,二是“存储量大。” 电子文献改变了传统的阅读、使用和收藏方式。电子文
献逐渐以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相结合的多媒体形 态,且以更大容量、更便捷的方式为我们提供服务。
第二节 古典文献的传抄方式
1、由口头传抄到书面文献:文字诞生的重要意义。 未有文字之前,人类传播信息基本靠口耳相传,即所谓
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现代逯钦立编《先 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等。

第一章 古典文献的物质形态

第一章  古典文献的物质形态

第一章古典文献的物质形态文献的物质形态,即记录文献的载体。

纸张发明以前,我们的祖先曾先后利用甲骨、金石、简牍、缣帛来刻写记事,作为文献的载体。

这些载体,起着保存、传播和发展文化的特殊作用。

汉代,我国发明了造纸术,纸张被广泛使用,成为各类文献的理想载体,而且使用时间最长。

直至目前,我国仍以纸为文献的主要载体。

新近出现的感光材料和磁性材料,即胶片和磁带,是一种新型的文献载体,颇受青睐,已被广泛采用,在某些领域,大有取代纸张的趋势。

第一节载体形式一、甲骨甲骨,龟甲兽骨的总称。

龟甲多用腹甲,少数也用背甲,兽骨多用牛胛骨,少数也用其它动物如鹿、猪等的骨,故合称甲骨。

这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文献载体,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其上刀刻的文字称甲骨文,是殷商时代贵族占卜吉凶祸福的卜辞。

殷商人敬信鬼神,几乎无事不行占卜,如祭祀的祥晦,战争的胜败,畋猎的顺阻,稼穑的丰歉,畜牧的繁简,以至妇女生育、天时晴雨,事先都问鬼神。

其法由专职官员巫筮举行仪式,把请问的事向鬼神祷告,用火柱烧炙甲骨背面的圆穴,甲骨正面爆出纵横裂纹就被认作鬼神意旨的征兆,然后由专门的占人根据兆坼定其凶吉。

用刀刻于甲骨上面,先刻询问的事,随后刻兆象,再刻验辞,最后入档。

甲骨里已经有把几片甲骨连在一起成册的了。

安阳小屯村YH127坑出土的某一贵族的卜腹甲上刻有“册三,册凡三”的字样,就是共有九片甲骨集合在一起,证明了当时确有把甲骨连在一起的事实。

因此,可以把这种甲龟称为龟册,它是最早的书。

是当时史官保管的重要文献。

因出土于河南安阳西北小屯村的殷商故都废墟,故又称“殷墟卜辞”、“殷墟书契”。

甲骨文在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被发现,当时,住在北京的金石收藏家王懿荣因治病的一个偶然机会,发现中药中的“龙骨”,即甲骨上刻有古文字,他便四处搜求,其得1500片。

不久,王懿荣去世,其甲骨为丹徒人刘鹗(铁云)收藏,刘又继续收集,共计约5000片。

选出其中字迹完好的1058片,于1903年拓印成《铁云藏龟》,这是著录甲骨文的第一籍。

(完整)第一章 古典文献的载体和形式

(完整)第一章  古典文献的载体和形式

(完整)第一章古典文献的载体和形式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第一章古典文献的载体和形式)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第一章古典文献的载体和形式的全部内容。

第一章古典文献的载体和形式文献的载体和形式•刻铸型载体(甲骨、金石) →书写型载体(简牍、缣帛、莎草纸、羊皮纸、贝叶等) →书写兼印刷型载体(纸) →感应性载体(胶片、磁带、磁盘、光盘数据库)•汉代,我国发明了造纸术,纸张被广泛使用,成为各类文献的理想载体,而且使用时间最长。

直至目前,我国仍以纸为文献的主要载体.新近出现的感光材料和磁性材料,即胶片和磁带,是一种新型的文献载体,颇受青睐,已被广泛采用,在某些领域,大有取代纸张的趋势.第一节载体形式1。

甲骨•甲骨文在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被发现,当时,住在北京的金石收藏家王懿荣因治病的一个偶然机会,发现中药中的“龙骨”,即甲骨上刻有古文字,他便四处搜求,其得约1500片。

•不久,王懿荣去世,其甲骨为丹徒人刘鹗(铁云)收藏,刘又继续收集,共计约5000片。

选出其中字迹完好的1058片,于1903年拓印成《铁云藏龟》,这是著录甲骨文的第一籍。

•1904年朴学大师孙诒让据此写成《契文举例》二卷,可谓我国学者研究甲骨文的开始.•1907年上虞罗振玉开始收藏甲骨,并亲自前往调查,所得甲骨三万片以上.•罗振玉于1913年先后印行了《殷墟书契后编》等专著,成为研究甲骨文献的必读之书。

•王国维于1917年发表《殷先公先王考》,以实物为依据论证了《史记·殷本纪》所载王世系为信史,是第一篇具有重大学术价值的论文.•从1928年至1937年,前中央研究院先后对河南殷墟进行了15次发掘,获大批甲骨文,并编印出版了《殷墟文字甲编》、《殷墟文字乙编》. •1955年,由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成《殷墟文字缀合》,近年又编成《甲骨文合集》,洋洋大观,集甲骨文之大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毛边纸 连史纸
澄心堂纸
• 六、 胶片、磁带
• 胶片,感光材料的总称。印刷业使用的感光材料 有黑白感光片和彩色感光片。 • 磁带,通常是在塑料的薄带上,涂敷一层粉状磁 性材料制成。磁带可以用来记录声音、图像、数 据或其它电信号,免去文字印刷和书写,是一种 记录和贮存文献的最新载体。
• 以胶片或磁带的载体,利用音响、图像等方式记 录知识的材料,称为视听资料。
一 、文献内容方面的形成
文献内容 形成
著作
编述
钞纂
编译
• 1.著作
• 属创造性的,价值高,作用大。如五经中的《周 易》,诸子的老、庄、孟、荀、申、韩,史部的 《史通》等,都属此类。 • 相传孔子曾经删《诗》、《书》,订《礼》、 《乐》,赞《周易》,修《春秋》,整理过六经, 他自己一再声称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 东汉大思想家王充写作《论衡》,别人称颂他的 书是著作,他却明确回答:“非作也,亦非述也, 论也。论者,述之次也(《论衡· 对作篇》)。”
漢代木簡
• 四、 缣帛
缣帛,丝织品的总称。古代的 丝织品作为文献的载体,一般 称为帛书。丝织品又称素、缯、 缣,故亦可称之为“素书”、 “缯书”、“缣书”。还可简 称为“素”和“缣帛”。
長沙馬王堆漢墓帛书
• 帛书的优缺点: • (优)轻柔薄软而平滑,易于 书写;易于截取;方便携带等。 • (缺)不易长久保存;价格昂 贵。
拷贝不能代替书写,将来也很难完全代替。书写 工具由传统的毛笔发展为现代各种更便捷的书写 工具,载体也不断更新发展。
• 印刷是文献传抄史上一次质的变化。造纸术和印
刷术均为中国古代伟大的发明。尤其是印刷术, 给文献整理和流传带来革命性的意义。刻写、书 写均属“一对一”的传抄,而印刷则是“一变多” 的传抄,它解决了大量生产和流传的问题,以高 效、便捷的方式传播文献,又为人们节约了大量 的时间。
• 1972年至1976年,额洛纳 河流域发掘汉简近3万枚, 编绳未烂,已整理出70多个 较完整的薄册,这对于了解 简策体制非常重要。
内蒙額濟納河流域出土的木簡
• 牍是把干木头锯为段,再锯为薄 片,削平,叫版,写了字总称牍。 简牍作为文献的载体,比起甲骨、 金石来,具取材容易、制作书写 方便的优越性,但简牍容纳的字 数毕竟有限,而保存、携带、阅 读都很不方便。
西汉帛书《老子》残页
• “著于竹帛谓之书”,简册和帛书在汉代是书籍 的主要形式,就是在纸张发明以后一段时间里, 缣帛仍然在继续使用。 直至隋、唐以后,除了 画家、书法家之外,一般人便不再使用缣帛。
清 代 国 书
• 五、 纸 张
• 纸张,作为一种价廉易得的书写材料,是较为理 想的文献载体。简牍易得而笨重,缣帛轻柔而昂 贵,作为书写材料则不便于携带。
意义 • 未有文字之前,人类传播信息基本靠口耳相传, 即所谓“献”。早期的神话与歌谣即是靠口头传 播下来的。
• 文字的发明,使文献传播有了赖以固定和长久 保存的基础。文字传抄不但使文献得以久传后 世,而且也大大减少了口耳相传造成的“失 真”。 • 《吕氏春秋· 察传》所谓“数传耳白为黑,黑为 白”,所谓“以讹传讹”,确是口传文献的明 显缺陷。
• 从东汉至魏晋,一直是缣帛、竹木简、纸张三者 并用,贵族和上层阶级重帛轻纸观念仍然强烈。 东晋永兴三年(404),桓玄皇帝下令“以纸代简”。 从此,确立了纸作为唯一的文献载体的地位,结 束了简帛时代。
• 古代名纸 – 宣纸 – 薛涛笺 – 谢公笺 – 澄心堂纸 – 毛边纸 – 连史纸
薛涛笺
谢公笺
第一章
古典文献的载体和形式
文献的载体和形式
• 刻铸型载体(甲骨、金石) →书写型载体(简牍、缣 帛、莎草纸、羊皮纸、贝叶等) →书写兼印刷型 载体(纸) →感应性载体(胶片、磁带、磁盘、光盘 数据库)
•纸张发明以前,我们的祖先曾先后利用甲骨、金 石、简牍、缣帛来刻写记事,作为文献的载体。 这些载体,起着保存、传播和发展文化的特殊作 用。
• 汉代,我国发明了造纸术,纸张被广泛使用, 成为各类文献的理想载体,而且使用时间最长。 直至目前,我国仍以纸为文献的主要载体。新 近出现的感光材料和磁性材料,即胶片和磁带, 是一种新型的文献载体,颇受青睐,已被广泛 采用,在某些领域,大有取代纸张的趋势。
第一节
载体形式
1.甲骨
•甲骨文为我国迄今发现最早 的古典文献与系统文字。只是 极简单地记载某年某月某日做 什么事,用小刀刻在龟甲和牛 骨上,其内容为记载殷商时代 王室占卜及其相关记事。因其 最初出土于殷墟(今河南安阳 西北小屯村),又称“殷墟书 契”或“殷墟卜辞”。
• 1977年,安徽阜阳双古堆西 汉墓出土的简版。墓主为汉汝 阴侯夏侯灶夫妇。安徽省文物 工作队等发现。阜阳汉简经整 理编分为10多种古籍,因原 有书名标题无一残存,今名或 用传本原名,或据内容另拟。 其中有《苍颉篇》、《诗经》、 《周易》、《万物》、《吕氏 春秋》等。
• 1973年河北定县汉墓出土竹 简,有《鲁论》、《齐论》、 《古论》三种本子的并行本, 1975年12月,湖北云梦县睡 虎地秦墓出土秦简1155枚, 计书10种:《编年记》、 《语书》、《秦律十八种》、 《效律》、《秦律杂抄》、 《法律问答》等。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贝的出现则是文献传抄史的第二次质变。它使
文献存储方式和存储容量发生空前变化,其传抄 速度更加迅速,随着网路的进一步发展,电子文 献传抄将在时间上接近即时,空间上达到无限。 电子文献拷贝存储量巨大、无纸化传抄的方式正 给古典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带来全新的思路与发展 空间。
第三节 古典文献的形成
• 文献的形成,大体包括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 • 内容方面:著作、编述、抄纂。 • 形式方面:文书、档案、总集、别集、类书、政书、 表谱、图示、丛书、方志等。
• 石刻,比在青铜器上刻铸文字 较为容易,秦汉以来,石刻逐 渐取代了金刻的主要地位。 我 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是石鼓 文,唐代初年发现于大兴县 (今陕西宝鸡市南),在10个 琢磨的鼓形石上,各刻四言诗 一首,歌咏秦国君畋猎游乐生 活,故又称“猎碣”。
石鼓文
• 关于石鼓的制作时代,争 议颇多,或谓周宣王时所 作,或谓周成王时所作。 南宋郑樵因其文往往与秦 器相合,定为秦刻。后世 亦多从此说,公认石鼓石 为秦刻石,石鼓经千余年 的辗转流移,十石文字大 多剥落,其中一石,字迹 竟全然无存,原石今藏故 宫博物院。
1957年在西安灞桥出土的纸
• 《后汉书》卷78《蔡伦传》说:“自古书契,多 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纸。” • 东汉和帝时,担任尚书令的宦官蔡伦发明“蔡侯 纸”。这种纸造价低廉、轻薄,宜于书写,被逐 渐推广开来。 • 中国发明的造纸方法,经过六七百年后,流传到 中亚,后又传播到欧洲、美洲,对世界文化的发 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 2.历代文献传抄形式的演变及其意义
• 文献载体大致经历了由甲骨—金石-简牍-缣帛 -纸张-电子的不同时代,与之相一致,传抄方 式也大致经历了刻写-书写-印刷-拷贝(copy) 四个阶段。
• 刻写为最初、最原始的方式,因受载体及刻写速
度等的限制,刻写文献文字数量有限、总量不大, 规模较小。
• 书写直到现在仍是文献传抄的最重要方式,电子
视听资料类型
• 一是视觉资料,也称无声录像资料,包括图片、 摄影胶卷、幻灯片、无声录像带、无声机读件等; • 二是听觉资料,也称录音资料,包括唱片、录音 事等; • 三是声像资料,也称视听资料,包括电影片、电 视片、录音录像片、声像光盘等。
• 七、电子
• 电子文献是将图片、文字、声音等转换成数据存 储在电子媒介中的特殊文献形式。
1. 电子文献载体的特点:存储量大,存储方便, 易于携带,成本低廉。 2. 电子文献的出现正迅速改变人们对于古典文 献及其他文献的阅读、使用和收藏方式。电 子文献的表现形式,既有文字,还有图像、 图形、声音、视频等多媒体形态。
第二节
古典文献的传抄方式
• 1.由口头传抄到书面文献 :文字诞生的重要
• “石经”:自东汉以来,魏、唐、后蜀、两宋 和清各朝均刻有石经。其中最重要的有《熹平 石经》(东汉)、《正始石经》(魏)和《开 成石经》(唐)三种。
汉 熹 平 石 经
正 始 三 体 石 经
唐 开 成 石 经
• 三、 简 牍
• 简牍,即竹(或木)简与木版的合称。
居延汉简
• 古代把书写的狭长竹片,称作 “简”,把木版称为“牍”或 “版”。版牍呈四方形,亦称 “方”。把诸简编连在一起称 “册”,是编连诸简的象形字。 “册”通策,亦称“策”。古 人常说的“简牍”、“方策” 就是指写在竹片木版上的书籍。
• 从1928年至1937年,前中央研 究院先后对河南殷墟进行了15 次发掘,获大批甲骨文,并编 印出版了《殷墟文字甲编》、 《殷墟文字乙编》。 • 1955年,由中国科学院考古研 究所编成《殷墟文字缀合》, 近年又编成《甲骨文合集》, 洋洋大观,集甲骨文之大成。
• 2.金石
•金石,是指以青铜器和石块为文献的载体,也是钟 鼎和丰碑的总称。
居延汉简
• 简策的编连方法,有的是先编后写, 也有的是先写后编。用牛皮编连的 称“韦编”。
“晚喜《易》,读《易》书韦编三 绝。” ——《史记· 孔子世家》 简策
• 用丝带编连的叫“丝编”,有各种颜色 “孙子书,以杀青简,编以缥丝绳。” ——刘向《别录》
• 1977年4月,山东临沂银雀山一 号汉墓出土竹简4942枚,大部 分为先秦古书,《孙子兵法》、 《孙膑兵法》、《六韬》、《尉 缭子》、《墨子》、《管子》、 《晏子》,及军、政、阴阳杂占 的佚篇。同年11月,武威旱滩 坡汉墓出土医药简版92块,完 整医方30多个,另载针炙穴位, 刺疗禁忌。
• 清代学者焦循对“作”下过明确定义:“人未知 而己先知,人未觉而己先觉,因以所先知先觉者 教人。俾人皆知之觉之,而天下之知觉自我始, 是为作。”“(《雕菰集》卷七《述难篇》) • 张舜徽:“将一切从感性认识所取得的经验教训, 提高到理性认识以后,抽出最基本最精要的结论, 而成为一种富于创造性的理论,这才是著 作。”(《中国文献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