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与德育有效融合的策略
小学语文和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融合
小学语文和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融合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与革新,传统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开始逐渐落后于时代发展,其培养学生的规划与目标也逐步不能满足社会阶层的需求。
在当今的时代中,社会发展需要更高知识储备、更高技能操作、更高道德素养以及更高法律意识的人才,而语文教学与帮助学生形成道德理念、掌握法律条令、遵守社会秩序的德育教学有着多方面的相似点,因此本文就小学语文和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融合展开论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道德与法治;融合德育教育包含道德教、政治教育、思想教育与法律教育,该教育领域存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我国的学生能够系统、细致地了解我国的意识形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并且能够具备较高的分辨是非能力,成为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公民。
而语文学科也旨在帮助学生秉持正确的思想理念,使其适应自己所深处的时代,以时代新人的姿态实现其人生价值,基于这一点,笔者认为小学语文教学与德育教学的融合势在必行。
一、小学语文和道德与法治教学融合的重要性首先,从学生方面说,学生个人的厌学问题、品德问题以及部分学生群体的德育问题已经成为了教育领域的大问题,这主要是由于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学生能够从互联网络上获取较多超出其分辨能力与道德理念的信息,这些信息中不利于学生个人成长与发展的内容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了侵蚀,而学生也因此渐渐被其所吸引,变得不再服从教师和家长的引导。
其次从教学方面来说,传统的小学德育教学主要是由语文教师开展,这既成为语文学科与德育教育融合契机,也使部分语文教师松懈对学生道德理念和法律意识的培养,占用德育课的时间来开展语文教学,在最适合学生树立正确道德观念的阶段却未能满足学生在这方面的需求,从而导致学生的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上存在薄弱项。
针对于以上的情况,笔者认为加强道德与法治教育同小学语文教学融合已经势在必行,其两者间存在着源头上的相似点,并且德育教学从本质上是理论性教学,缺乏生动的案例,而这一点能够从语文教材故事中得到不足,加之两者之间的融合还能够最大限度地经济教学时间。
小学作文教学与德育教育的结合与实践
小学作文教学与德育教育的结合与实践摘要:本文旨在深入研究小学作文教学与德育教育的紧密结合与实践,以探讨如何有效地将写作教育与道德培养相互融合。
小学教育是学生综合素质和道德品质初步培养的重要时期,而作文教学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将作文教学与德育教育相结合,可以帮助学生不仅提升写作技能,还强调了道德意识、价值观念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文章将讨论结合的方式以及实际应用案例,旨在为小学教育提供更全面的方法,培养具备良好道德和写作能力的新一代公民。
本文的目标是为小学教育提供更具综合性和意义的方法,以培养出具备道德觉悟和写作才能的下一代公民,他们将能够更好地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关键词:小学作文教学;德育教育;道德素养;综合素质引言小学阶段是学生性格和价值观初步形成的时期,也是他们写作技能初步培养的时候。
小学作文教学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德育和道德素养的重要途径。
因此,将小学作文教学与德育教育结合起来,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写作技能的提高,还可以在情感、思维、价值观等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深入探讨如何将小学作文教学与德育教育相结合,以及在实践中如何有效地落实这一理念。
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际案例的介绍,本文将为小学教育提供一种更综合、更有意义的教育方法,以培养更有品德和写作能力的新一代公民。
一、小学作文教学与德育教育的概述(一)小学作文教学与德育教育的主题小学作文教学与德育教育的结合是一个备受关注的教育领域话题。
小学阶段是儿童成长中关键的时期,不仅为他们提供了写作技能的培养机会,还塑造了他们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觉悟。
作文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但如果将德育教育元素融入其中,将更好地满足现代社会对综合素质培养的需求。
在这篇文章中,本文将探讨小学作文教学与德育教育的结合,强调它对学生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二)两者之间的紧密联系和重要性小学作文教学和德育教育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这是因为写作不仅是一种技能,还是表达思想和情感的重要方式。
小学语文教学与德育的有效融合
小学语文教学与德育的有效融合1. 引言1.1 小学语文教学与德育的重要性小学语文教学与德育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
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而德育则是塑造学生良好品格和道德修养的关键环节。
将语文教学与德育有效融合,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
小学阶段是学生性格和思想品质养成的关键时期,语文教学应当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情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语文教学中的“诵读、背诵、默写、讲解”等教学活动,可以渗透道德教育内容,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人格修养,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懂得尊重师长、团结同学、关爱他人,培养学生的爱心、责任感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小学语文教学与德育的有效融合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促进德育的发展小学语文教学在促进德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语文教学,学生能够接触到大量的文学作品,其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情感和价值观念,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品德修养。
通过阅读《三国演义》可以让学生了解忠、义、礼、智等传统美德,激发学生对正义和勇气的追求。
语文教学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进而影响其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
通过写作和演讲等活动,学生可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培养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在思考问题时也更容易考虑到道德因素。
小学语文教学也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的培养,让学生在欣赏美文的过程中感受到善良、美好和真实的力量,从而增强学生的道德情感和审美情操。
小学语文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德育的载体。
通过语文教学,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种正面的文化和情感,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感和品格修养,促进其全面发展。
2.2 小学语文教学与德育的融合方式小学语文教学与德育的融合方式包括多种途径,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融入德育元素,也可以通过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来加强德育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内容学习人物的品德修养,让他们在赏析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感受到人性的美好和伟大,从而内化这些道德观念。
浅谈小学语文和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融合
浅谈小学语文和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融合摘要:小学是学生认知和思维发展的重要阶段。
语文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高质量的语文教学可以促使学生认知发展,帮助学生更好地开展其他科目的学习。
道德与法治教学可以让学生产生正确的道德观念,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创造条件。
要在语文课堂上融入道德与法治内容,就需要找到两者相同点,运用开放的教学模式来切入教学点,实现两者的融合,这样才能构建高效课堂,实现整体教学效率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语文;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融合1小学语文和道德与法治教学融合的意义信息技术在快速发展中已经融入了人们的生活。
当今网络上存在多元的价值观念,很容易对人的思维认知产生影响。
小学生认知不足,尚未养成正确的价值体系,更容易受到网络上不良信息的影响,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
语文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认知能力。
但是随着素质教育的呼声逐渐提高,单纯地开展语文教学已经难以满足现如今社会的需求。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渗透道德与法治教学,这样才能正确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小学语文课文中有较多观念正确的文章,这为道德与法治内容的引入创造了条件。
教师如果能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将语文教学和道德与法治教学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记忆程度,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而且能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避免网络世界的不良干扰,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2小学语文和道德与法治教学融合的途径2.1体现学科特点教师要充分把握准两学科的特点。
虽然语文课程也有着使学生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的使命,语文教材在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基本语言能力的同时,注重将家国情怀、文化素养、环境保护、关爱生命等融入其中,强化德育功能,但语文和道德与法制是完全不同的学科。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虽然特别重视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但它更加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更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1]。
小学语文和道德与法治的有效融合
小学语文和道德与法治的有效融合摘要:小学语文和道德与法治课程之间存在着许多共通之处,同时,还能对学生产生一定的正面的价值观念,有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从而推动他们的健康发展。
为此,本文阐述了小学语文和道德与法治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了这两门学科融合的意义,分别从深入挖掘课本内容,探寻学科融合切入点;加强课外活动引导;延伸教材内容等角度进行分析,以期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道德与法治;有效融合引言要想促进小学语文和道德与法治的有效融合,教师应可以从教学内容入手,寻找切入点。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来促进二者的融合,调动起同学们的学习热情,让同学们从多个方面去考虑问题,让同学们的思维变得更加开阔,从而让同学们的思路更加开阔,从而让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更好的提升。
1小学语文和道德与法治有效融合的意义1.1符合教育改革的需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人们更加重视学科融合的理念,这两门学科间具有许多共通之处,所以这两门课程融合在一起具有可行性,这与教学改革相一致。
在教改的大环境下,老师在日常的教学中不应仅限于讲授教材,而是要以发展的目光来看待新事物,培养学生的个性,语文教师所教授的知识相对单一,这影响了他们的全面发展。
因此,在新的时期,老师们应该重视将语言和德育与法治相结合,在达到课程目的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1]。
1.2能够提升德育教育效果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学业表现,还要考虑如何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让学生们在很小的时候就能培养出一个好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培养他们独立、坚强的性格。
将二者相结合,能够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的同时,也能提高其思想道德,为其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小学语文和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现状2.1教学的内容脱离实际无论是语文教学还是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这两门课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老师们可以根据这一特征来创造一个宽松的课堂气氛,但是,在现实的课堂中,老师们只是根据教材上的内容以及课后的练习来强化对同学们的引导,并没有将同学们对于知识的真正需求考虑进去。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德育融合的教学分析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德育融合的教学分析摘要:小学时期是学生三观形成的关键期,而小学语文是学生学习生涯中最基础的学科,语文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小学语文是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学科,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还可以提高他们的道德品质。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德育教育当下,德育教育应该受到教师的高度重视,小学德育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性教育,它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人格素质和思想品德。
而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在注重学生语文知识掌握情况的同时,也要促进他们道德品质的发展。
将德育教育合理渗透入阅读教学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能陶冶情操。
本文就将从几个方面探究如何将德育教育融合到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
一、挖掘阅读文本,实现学科育人小学语文的阅读文本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教育理念,每篇文章都包含独特的思想价值观念。
教师应该学会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挖掘文本中的德育资源,给学生带来精神层面的学习体验,培养学生的个人品行,促进他们的知行统一。
语文阅读教学利用传统文化熏陶学生的精神世界,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道德修养,促进他们的和谐健康发展。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品读与感受文本内容来向学生传递德育内涵,渗透德育理念。
比如,在学习小学语文部编版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教师可以通过引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来使学生感受和领悟少年周恩来的远大志向,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从而将德育教育渗透入语文的阅读教学中。
通过对文章的阅读和理解,学生能够深刻感受到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进一步激发学生刻苦学习的念头,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德育资源,结合课外经典的爱国主义诗词或文章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而实现高效的德育教育。
二、开展实践活动,推进德育工作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课外拓展活动来促进德育教育与语文学科的有机结合,适宜的语文实践活动可以推动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进而推进德育工作[1]。
小学语文教学与德育的有效融合
小学语文教学与德育的有效融合小学教育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除了学习基础知识外,还要注重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语文教学是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它不仅仅传授孩子语文知识,同时也起到传递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精神等美好价值观念的作用。
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之间的互动作用,实现有效融合,从而达到全面培养孩子的目的。
1、文本选择语文教学重在文本,文本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小学语文中德育教育的成效。
教材需要从孩子的实际生活情境出发,选取生动活泼、贴近孩子生活、引导家庭美德、社会美德等多方面的文本。
而不是让孩子接触偏向于故事、动画片等虚幻的文本。
这种文本可以让孩子通过语言了解社会、学习做人的道理,培养良好的道德素质。
2、课程设置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融合不会是短时间的事情,而是需要进行全过程上的设计,对于每一门课程和每一个具体生活场景都要进行德育渗透。
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设置与家庭美德、社会公德有关的课本、课外阅读、课堂演讲、小组话题讨论等课程活动,帮助学生培养道德意识、社会意识,让语文教学真正成为一种德育的载体。
3、课堂实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想要使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实现有效的融合,需要在课堂中进行有针对性的实践。
在学习文本的时候,可以借助教材或其他文献资料,帮助学生了解文中人物的行为和处事思路等,从而引导他们学习和模仿优秀的社会和亲情关系。
要注意的是,在课堂实践中不能够生硬地灌输道德常识,而要巧妙引导。
4、师生相处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关系对于教育成效有着很大的意义。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应该单独面对个体学生情况,鼓励他们向身边模范人物学习,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从而获得精神的激励。
1、全面发展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相互贯通,不仅仅能够传授文化知识,还能够学习公德和自律精神等德育能力。
这样一来,可以全方位地培养学生,加强他们思维和手工生产方面的能力,同时也增强他们的道德和自律精神,展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特点。
小学语文与德育有效融合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与德育有效融合教学设计目录识字(二)日月明 (3)四季 (12)我多想去看看 (21)《ɑo ou iu》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29)小白兔和小灰兔 (35)自选商场 (44)识字4 (53)我们身边的垃圾 (60)该怎么做 (67)识字3 (74)《我想这样做》口语交际 (84)称赞 (90)“红领巾”真好教学设计 (99)动手做做看 (108)画家和牧童 (115)丑小鸭 (123)七颗钻石 (131)秋天的雨 (138)掌声 (145)玩出了名堂 (153)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161)女娲补天 (170)争吵 (182)荷花 (188)陶罐和铁罐 (195)中彩那天 (204)去年的树 (21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222)观潮 (232)呼风唤雨的世纪 (241)鱼游到了纸上 (248)永生的眼睛 (258)生命生命 (270)钓鱼的启示 (278)地震中的父与子 (287)杨氏之子 (295)桥 (303)彩色的非洲 (313)人物描写一组之临死前的严监生 (323)老人与海鸥教学设计 (335)别饿坏了那匹马 (342)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 (351)北京的春节 (359)只有一个地球 (370)一夜的工作 (378)十六年前的回忆 (391)饮湖上初晴后雨 (399)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识字(二)日月明植结崧【教材内容分析】“日月明,鱼羊鲜,小土尘,小大尖……”节奏明快,音韵和谐,读着这样的文字似乎能听到稚嫩的童音,那么动听,那么美妙。
这篇短短的韵文,揭示了会意字的构字特点,让人隐约感受到中国人造字的智慧。
巧妙的会意构字,能让学生感受识字的乐趣,激发学生更大的识字热情。
【教学对象分析】从教材的编排来看,本单元之前的象形识字课显然已作了很好的铺垫,学生对日、月、火、竹等会意字的组成部分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
几个句意的理解完全可以通过会意字的特点进行分析,因此,识字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字音以及了解会意字的构字特点上。
小学语文课堂德育渗透现状及策略探究
小学语文课堂德育渗透现状及策略探究摘要:语文课程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即语文课程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德育建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应该把教学和德育教育分割开来。
关键词:语文课堂德育渗透策略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语文课程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即语文课程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德育建构。
一、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的意义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
我们必须要清楚的明白语文教学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把握课堂中的价值取向,让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积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
二、当前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现状(一)教师在教学中德育渗透意识不强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部分,我们虽然了解它的重要作用,但通过大多数的学校情况反馈,发展德育教育在学校会有专门的功能科室,但没有专职的教师,大部分都是由语文老师和或数学老师老师担任德育教学工作。
通常情况下大家会把学科教学和德育教学分开,使其互不干涉。
这就会错失一次次很好的德育渗透机会。
(二)把语文教学和德育教学割裂开在小学阶段,语文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绝佳机会,老师可以根据授课的内容进行拓展延伸,让学生不但掌握语文学科知识,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完善自我认知,让品格素养得到提升。
在一线的语文教学中,因为缺乏必要的引导和学习导致老师没有让德育教育和课堂教学有机融合。
小学语文学科渗透德育工作计划8篇
小学语文学科渗透德育工作计划8篇小学语文学科渗透德育工作计划 (1) 小学语文学科是基础性工具学科。
语言文字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在完成德育任务方面具有许多的优越条件。
我们要研究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中的特征,根据小学语文学科的特点,通过形象感染、感情陶冶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来实施德育,培养高尚的情操,提高思想觉悟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
一、小学语文渗透德育的途径(一)课堂教学语文教育通常指的是关于自己祖国语言的教育活动。
祖国语言负载着自己祖国和民族的思维方式、思想感情,传承着自己祖国绵延不息的文化,具有深刻的底蕴。
课堂教学是进行德育的主要场所,它以教材为本,教材中有极其丰富的德育内容,诸如爱国主义、艰苦奋斗、民族自豪感等。
所以,应该把语文教学与德育工作相结合的重点放在课堂教学上。
(二)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是语文德育实施的途径之一。
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性格特征,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当然,书有良莠之分,不能不加选择地让学生去读。
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列出书目,引导学生去读,要加强阅读指导,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教给他们读书方法,特别是评价与欣赏的方法,使学生从阅读中有所收获。
一本好书相当于一位良师益友,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习成绩,而且还能培养刻苦学习、战胜困难的奋斗精神,所以应该鼓励学生订阅书刊杂志,使学生扩大视野,提高思想觉悟。
(三)教师的影响学生的思想品德主要由教师来培养。
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是学生直接的榜样,教师的情感、态度对学生有着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
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品德教育,在课后言行一致、以身作则,以优雅的仪表、文明的谈吐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就会对学生道德风貌的健康培养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成为学生的镜子。
二、实施小学语文德育的方法1、平等待人,润物无声小学语文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德育,必须熟悉和了解学生,做他们的知心朋友,使他们感到教师的心和他们的心是息息相通的,彼此便要互相尊重,相互信赖。
浅谈小学语文和道德与法治的有效融合
浅谈小学语文和道德与法治的有效融合摘要:由于新课改的发布与实施,原有的教育理念已经不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所以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该紧跟时代的发展不断地对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育理念进行创新和优化,这样才可以培养出社会更需要的综合型人才。
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逐渐增多,不但关注人才的知识掌握情况同时对人才的道德观念等也更加重视,所以小学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的将语文和道德与法治课程进行有效的结合,这样才可以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道德与法治;有效融合前言:就目前来讲,由于时代在不断地变化,同时社会也更需要综合性人才。
所以要想培养出更多的综合型人才那么就应该从小培养,重视小学阶段的教育。
语文作为其他科目学习的基础,道德于法治课程又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所以在小学教师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将二者进行有机结合。
这样才可以使得小学生能够良好的学习和成长,才可以使其成长为国家需要的综合性人才。
一、小学语文和道德与法治教学融合的重要性在学生层面来讲,现在很多的学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都逐渐的产生厌学的情况,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就是现在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的日渐普及,导致很多学生对互联网上出现的很多事物都非常感兴趣,但是互联网中又存在很多的影响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信息内容,这样长时间就会对学生的三观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使得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不在听从教师和家长的教育。
在教师教学方面层次来讲,很多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都更加重视文化课的培养,对学生的道德品质没有进行重视,很多的德育课程都被语文教师所占用,这样导致小学阶段的学生没有受到更多的道德教育,使得学生的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相对较弱,这样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就会出现很多的问题。
所以要想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那么就应该重视语文和道德与法治教学进行融合,由于这两门学科之间有着一定的相似点,德育教育是属于理论教学,在实际的教学中没有生动的案例,但是这项可以在语文书本故事中得到改善,同时将两门学科进行结合授课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节省教学时间。
德育与小学语文学科融合论文
德育与小学语文学科融合论文一、引言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德育与学科教育的融合日益受到重视。
语文学科作为小学阶段的基础学科,其教学内容丰富,涵盖面广,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本文旨在探讨德育与小学语文学科的融合策略,以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语文素养。
二、德育与小学语文学科融合的必要性1.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决定了其在德育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2.小学阶段是学生道德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语文学科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德育资源。
3.德育与语文学科融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全面发展。
三、德育与小学语文学科融合的策略1.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将德育教育贯穿于语文教学全过程。
(1)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2)通过古诗文学习,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3)通过作文教学,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德育情感。
(1)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德育。
(2)组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道德判断能力。
3.注重实践,将德育教育融入语文实践活动。
(1)开展课外阅读,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道德素养。
(2)组织各类语文竞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3)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
四、德育与小学语文学科融合的保障措施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德育教育意识和能力。
2.完善德育与语文学科融合的评价机制,确保融合教育的有效实施。
3.加强家校合作,共同推进德育与语文学科融合。
4.建立健全政策保障,为德育与语文学科融合提供有力支持。
五、德育与小学语文学科融合的具体案例分析1.案例分析:以《灰雀》一课为例,探讨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
《灰雀》是一篇描写灰雀与小朋友之间友谊的故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会文中灰雀对朋友的真挚情感,从而培养学生关爱动物、珍惜友谊的品质。
促进德育与语文课堂融合的有效路径探索
-119-2024年第4期(总第380期)德育研究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着丰富的德育素材,能够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与道德观。
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要在教授语文知识的同时,将德育带入语文课堂中,重视在语文教学工作中渗透德育,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一、创新教学理念,做好德育准备(一)优化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为更好地将德育融入小学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该优化教学方式,在新课标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真正让德育思想在语文课堂中扎根,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优秀文学作品的熏陶,提升学习的效果。
对此,教师需要加强学习,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与专业能力,以多元化的语文课堂教学形式来提高教学的质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1]。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只有一个地球》一课为例,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让学生明白,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我们要爱护地球,保护地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改变课堂的结构,有效融合多媒体教学手段,创造德育空间,在带领学生泛读课文内容之后,为学生展示关于地球生态环境的视频或图片,加深学生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的认知。
如可以播放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纪录片,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人类肆意毁坏自然资源对其他生物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或者带领学生观看近50年来南极与北极的冰川变化图,了解全球变暖等造成的影响,向学生传达“保护环境,保护美丽家园”的理念,使学生形成保护环境、绿色生活的良好观念,带动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二)教师以身作则,树立良好榜样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融入德育的过程中,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为学生做好榜样。
小学生的为人处世方式大多源于身边的成年人,他们会在模仿中逐渐摸索出探索世界、认识世界的方法,形成基本的世界观。
教师作为学生亲近的教职人员,其言行将对小学生的未来造成深远的影响。
因此,教师不仅要为学生传授专业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
教师必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将德育精神牢记在心,在教学过程中规范自己的行为操守,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带动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2]。
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策略探究教研课题论文开题中期结题报告教学反思经验交流
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策略探究教研课题论文开题中期结题报告教学反思经验交流摘要: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和加强德育成为当今社会的时代主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德育工作的内涵在不断加深,外延在不断扩大,因此德育的实施也应与时俱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也有利于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最终实现全面培养人才的目标。
本文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结合德育理论和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论述了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策略,以期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基础上养成良好的德育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渗透策略现代教育体系在不断发展,新的教育理念和思维层出不穷。
语文作为小学阶段的基础课程之一,其地位不言而喻。
语文知识十分丰富,不光有丰富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文化,还有其他思想性、情感性内容,德育知识就是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
例如,语文课程当中的爱国主义精神诗词、传统文化诗歌等内容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思想情感,感受其中丰富的德育内涵,从而自觉树立正确的三观,学好语文知识的同时又能促进自身的全面均衡发展。
由此,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在教学当中科学渗透德育,指导学生学好语文。
一、营造情境,渗透德育教育内容小学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不足,导致在学习一些课程的时候,难以理解其中描绘的场景。
这时,教师要恰当地创设教学情境,同时要适当地融合德育教育内容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例如,在《观潮》《海上日出》《记金华的双龙洞》等课程的教学当中,我们可以发现这几课的内容都有關于祖国山河风景的描写,但是有的学生因为出门旅行的机会少的原因,对于一些风景的认识还不够清晰。
于是,教师便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在大屏幕上为学生播放钱塘湖大潮的画面,或者播放一些双龙洞风景、山水风景的视频,让学生观看。
学生在观看当中无不感到大自然风景的壮美,纷纷陶醉在美丽的视频当中。
这时,教师对学生讲道:“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是十分壮美的,这些课程为我们描写了许多的美景。
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
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1.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课堂是小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场所。
教师通过讲解教材内容把德育思想系统全面的传达给学生,例如树立民族自豪感、在生活中的勤俭节约、助人为乐的道德思想的传播。
因此,在小学语文中渗透德育的主要场所应放在课堂教育上。
(1)充分讲究情感调动。
小学教师在讲授课程时可加入知识背景的情感资料,通过有声有色的故事叙述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从而使小学生更加真实的感受到课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
例如教师在讲授关于热爱祖国的课程中,可先在班内插上小红旗,同时播放歌颂祖国的相关乐曲,在这种教学氛围下,小学生更能深刻的了解热爱祖国的教育意义。
(2)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向先进人物学习。
这个先进人物可以是文中的大人物,也可以是学生身边的先进表演者。
日常事务中的德育,更便于小学生理解和学习。
比如有同学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捡到1元钱,交给老师。
老师可以号召同学们学习这位同学从不赔钱的精神。
(3)小学教师讲解课文要细致、全面、多方面。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对一些事件的看法还没有形成,所以不能轻易理解和掌握课文。
这就要求教师正确传达课文的中心思想,解释每一个字、每一句的意思,并在此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从而达到基础文化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完美结合。
2.把语文课外活动作为小学生德育思想教育的第二场所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开展课外活动,不仅有利于小学生巩固课堂知识,而且有利于他们在实践活动中的道德熏陶。
做好小学生语文课外活动,教师要把握好活动的针对性和层次性。
课外活动针对性表现的例子: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尚未成熟的自我思维,善于模仿他人的特点,在语文课外活动中寻找一些正面人物作为榜样,鼓励小学生学习。
比如课外活动的分层次表现:老师讲完了课堂上关于助人为乐的课文体裁后,在接下来的课外语文活动中,可以组织小学生去敬老院和孤寡老人聊天,讲笑话。
这样,教师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帮助他们理解做人的意义。
3.重视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内容除了课堂上的学习,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在其学习思想道德教育中占据着很大的比重。
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融合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融合策略德育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而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承担着传播知识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双重责任。
本文将探讨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融合德育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的认知水平,选择富有教育意义的文本材料。
例如,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童话故事、寓言故事、名人传记等,这些材料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能潜移默化地传递道德教育。
例如,通过《乌鸦喝水》这一寓言故事,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坚持不懈和善于思考的重要性。
二、在课堂讨论中渗透德育教育课堂讨论是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手段,通过引导学生讨论文本内容,可以帮助他们加深理解。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德育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例如,在学习《小红帽》的过程中,可以讨论“为什么不能轻信陌生人?”、“遇到危险时应该怎么办?”等问题,通过讨论让学生明辨是非,培养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
三、利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将德育教育自然融入语文教学中。
例如,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亲身体验和理解文本中的人物情感和道德选择;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通过创意写作,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从而培养他们的自我表达能力和道德意识。
四、结合实际生活进行教育语文教学不应局限于课堂内的学习,还应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教育。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博物馆、参与社区服务等,让学生在真实的社会情境中体验和实践所学到的道德知识。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讲述一些生活中的小故事,帮助学生将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增强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五、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教师在德育教育中起着重要的榜样作用。
教师应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关心他们的思想动态和情感需求,通过自己的行为影响学生,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
德育,润物无声——谈小学语文课堂中德育的有效融合
德育,润物无声——谈小学语文课堂中德育的有效融合发布时间:2023-05-29T07:45:22.506Z 来源:《素质教育》2023年4月总第447期作者:孙晨曦[导读] 小学语文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教材中入选的作品题材广泛,包含着丰富的文化教育价值。
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实验小学226400摘要: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中发挥着多重奠基功能。
在小学语文课程中开展德育教育,是激发语文课程潜在育人活力的重要方式。
本文尝试从挖掘教材德育素材、借助读写教学活动、联系生活实际等方面提出具体的融合策略,旨在促进学生高效学习,不断提升综合能力,展现语文的魅力和精彩。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德育融合策略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学校教育教学事业面临着新的发展要求,不仅要向学生传递学科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实现“立德树人”的任务。
学校德育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语文课程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为遵旨,为开展德育融合提供了载体。
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转变教学观念,通过创新教学方式,有效渗透德育教学,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一、充分挖掘教材,渗透德育教育小学语文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教材中入选的作品题材广泛,包含着丰富的文化教育价值。
作品中主人公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作者积极的人生态度,成为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
首先,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强化教育责任意识,深刻钻研语文教材,挖掘课文中隐含的德育元素,将其融入语文课堂实施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感。
其次,教师要制定科学的教学方案,在恰当的教学环节渗透德育教育,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巩固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陶罐与铁罐”时,在课文精读环节,教师可以聚焦课文中陶罐与铁罐之间的争论,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德育的融合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德育的融合作者:印梁来源:《小学阅读指南·低年级版》2023年第11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和阅读素养的重要环节,针对学生德育方面的教育则是帮助学生塑造人格的關键要素。
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将阅读教学与德育教育进行有机融合,为学生的能力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品德修养和社会价值观,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思考,引导他们从中汲取道德启示和价值观念,最终实现对学生优良品格的塑造。
本文以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我不能失信》一课为例,阐述语文阅读教学与德育的融合策略:一、朗读引入,激发情感共鸣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不同的朗读形式,引入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并深化对德育教育的渗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会故事中的德育内涵,提升学生的德育素养。
《我不能失信》一课讲述了宋庆龄小时候诚实守信的故事,具有深刻的品德教育意义。
教师可以选择与学生对话的方式进行朗读,通过声音的变化和情感的表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朗读过程中,教师可适时停顿,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人物的行为和选择。
如,当宋庆龄面临留下完成约定还是跟随父母拜访朋友时,教师可以在朗读中停顿,并提出与德育教育相关的问题。
通过引导学生以宋庆龄的视角思考,激发他们的德育思考和情感表达,让他们主动融入到故事情节中。
教师可以成立朗读小组,让学生分组扮演故事中的角色,并通过角色间的对话来创设情境,帮助他们理解和感受角色的内心体验和道德选择。
朗读结束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相互启发并拓展思维,培养合作意识和沟通交流能力。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章的主旨,关注故事中的德育观念,并引导他们从中汲取德育启示,帮助学生认识到承诺的重要性,体会诚信对个人乃至社会的积极影响。
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进行内容阅读和文章朗读,不仅能够有效提升语言能力和阅读素养,更能够促进道德情操和品德修养的培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浅谈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德育
管理篇•德育天地浅谈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德育陈莉(苏州市新康实验小学,江苏苏州)摘要:小学语文课程是一门基础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还具有人文性。
如何使语文教学与德育有效融合?为此,从挖掘教材渗透德育、作文教学融入德育、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三个方面浅谈这一观点。
关键词:语文;教学;德育一、挖掘教材,渗透德育当我们翻开语文课本的时候,一个个充满生命气息的文字、一句句跳动生命旋律的话语、一首首闪耀情感光芒的诗歌便迈着轻快的脚步向我们走来。
这一字、一文、一篇的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
语文教材中所选用的课文大都文质兼美,笔墨横姿,不仅具有文学性、多样性,还具有启发性、思想性。
学习《师恩难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受浓浓的师生情,从而培养学生尊敬师长的品质;在学习《长江之歌》《三亚落日》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欣赏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从而培养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在学习《轮椅上的霍金》时,教师可以使学生体会到坚强的力量,从而培养他们愈挫愈勇的精神;在学习《钱学森》《詹天佑》时,教师可以使学生领略“大国工匠”的风采,从而培养他们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学习态度。
总之,教师要深入挖掘语文教材所蕴含的德育因子,并在学生掌握语文知识的基础上,对他们进行德育。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材中《滴水穿石的启示》这篇课文时,我不仅让学生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还注重培养他们“滴水穿石”的精神。
首先,我通过多媒体播放了一张图片,并对学生说:“同学们,你们仔细地观察这些图片,并说一说图片上是什么景色。
”有的学生说:“我看到一滴滴的水珠滴在了一块大石头上。
”有的学生说:“石头上有一个圆润的小洞。
”我说道:“你们知道这是怎么形成的吗?”其次,我让学生通过自读、齐读等不同的形式朗读这篇课文。
学生不仅明白了石头上小洞形成的原因,还从“水滴石穿”的现象中受到了启发。
再次,让学生说一说哪些人具有这种精神品质,并说说与他们有关的故事。
有的学生说:“达·芬奇学习画画时,反复练习,不辞辛苦。
小学道德与法治和语文学科教学的有效融合
小学道德与法治和语文学科教学的有效融合【摘要】一个国家的道德法治是否健全,会直接影响到一个社会的发展,道德法治教育显得非常重要。
在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课时不多,道德法治教学应当在小学语文的渗透优势,把两门课程的资源有机的整合在一起。
挖掘语文课程中的道德法治教育因素,提高学生的道德法治意识,在充分利用语文学科资源的过程中,让学生学到更多的语文知识。
本文将针对小学语文和道德与法治这两门课程的资源整合策略进行具体的探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融合策略小学语文课程和道德与法治课程,在“立德树人”理念下能够实现有机融合,对提高小学德育质量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语文是一门贴近实际生活的学科,其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情感和哲理,能够当作小学德育的补充“利器”,而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小学德育的主要阵地,将两门课程实现有效融合,能够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促进语文素养的提升。
一、把生活元素作为语文和道德与法治两者的融合的基础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指出教育活动不能只停留在书本上,而是要合理借助实际生活中的教育资源,如此才能保障教育的科学性、丰富性和成功性。
语文课程本就是一门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同时道德与法治课程,也是一门具有生活属性的学科。
因此,将生活作为两门课程的融合元素,能够为学生营造出更加丰富、真实的德育环境。
例如,在开展《守株待兔》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围绕“不劳而获”对学生进行德育引导,帮助学生形成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优秀品质。
具体而言,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功能,为学生展示实际生活中辛勤工作的劳动者,像是不畏风雨指挥交通的警察,废寝忘食奋斗在一线的医务人员等,如此一来学生能够明白“不劳而获”的错误思想,并且可以形成辛勤劳作的优秀品行。
通过应用生活元素构建语文课程和道德与法治课程融合教学体系,成功强化了语文德育效果,这对提高学生思想品质发挥出积极作用。
二、把情感渗透作为语文和道德与法治两者的融合的纽带语文需要利用语言文字传达知识情感,它包括思想情感和人生哲理,因此,语文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还能帮助学生成为一个明理的人,这是语文课程具备德育功能的体现,将其和道德与法治课程有机融合,具有一定的契合性和科学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教学与德育有效融合的策略【摘要】小学语文学科应以新课标为教学改革的纲领,立足于小学语文教材丰富的德育教育资源,在教学实践中自觉地将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有效地融合起来。
本文主要阐述了小学语文教学与德育有效融合的必要性和实施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有效融合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当作外在的、附加的任务,应当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在日常教学工作之中。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现与德育教育的有效融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时代的要求,也是语文学科的性质和教学目的的要求,更是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
一、小学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有效融合的必要性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德育、智育、体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的三个重要方面,德育属于教育目的的范畴,德育不是学校的一种工作,而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归宿,是学校一切工作的最终目的。
”因此,在培养创新人才的过程,要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各学科的教育当中去,特别是作为人文学科的语文课,更应该做到相互联系,密切协调,把德育教育有机地融合到语文教学当中去。
二、小学语文教学与德育有效融合的策略
1.在时代背景中渗透德育
时代背景是指在一定历史情况下,对人物、事件起作用的历史情况或现实环境。
由于在教材中,许多课文内容离今天的学生的现实生活比较远,对他们理解课文造成了一定的障碍。
这就需要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先深入浅出地向学生简略介绍一下当时的时代背景,以便帮助学生在学习阅读中进一步理解课文,让时代背景介绍起到搭桥铺路的作用。
如在讲授人教版第十册《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时,有许多学生都对抗美援朝的历史不了解,不明白中国人民志愿军是什么。
所以,我在讲课之前向学生简单地介绍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的历史。
2.在揭示课题中渗透德育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也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更是课文思想内容的聚焦。
有的课文在课题中就带有鲜明的情感色彩,教师授课时应该紧扣课题,让学生从题目入手,抓住题眼,揭示课题的内涵,既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达到学文悟“道”的目的。
比如在教学人教版第六册《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时,通过对“真棒!”一词的锤打,使学生明白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积极地参与国际事务,尽力帮助其他国家,学生从中受到强烈感染,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3.在品析词句中渗透德育
在教学中,抓住最能表现课文思想内容的词句,指导学生品评
词句的表达作用,从而体会词句所蕴含着的思想感情,能在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受到具体生动的思想教育。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剖析和品味课文的词句,借以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内容,可以较好地渗透品德教育。
如:第九册第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中“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这句话不是直接写36小时,而是从8小时写起,这样写表现出过程的艰难,更体现父亲信念的执着和为救儿子所克服的困难之大。
4.在朗读感悟中渗透德育
朗读,是语文学科最重要的特性,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
教师可以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有助于文中蕴涵感情的抒发与宣泄,使静态的无声的语言文字化为动态的有声的具体情景,从而激发读者与听者的情感美,产生感情共鸣,达到以读传情悟道的境界。
例如:讲授《凡卡》时,我反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对比朗读信的内容和写信时想的事两部分,还指导学生朗读重点句。
其中学生朗读:“……我没爹没娘,只有您一个亲人了?”“……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读着读着,学生便不由自主地对凡卡产生了深深的同情。
5.在创设情境中渗透德育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用各种方法创设情景,让学生进入
情境中自主的感受和体验,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做到入境悟情,从而达到陶冶心灵,培养良好道德品质的目的。
6.在课外阅读中渗透德育
鲁迅先生说过:“读书如蜜蜂采蜜,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
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在教学之余,教师应该多渠道拓展学生的课外读物,开阔视野,增长知识,特别是开发读物的德育功效。
如学完《蟋蟀的住宅》后,我鼓励学生们看《昆虫记》,让学生知道这是作者长期观察,长期积累,长期实践和不懈努力创造的结果。
该作品包罗万象,不但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而且可以培养毅力,锻炼不怕困难的品质。
有人说没有语文,德育就像没有绿叶的光杆;没有德育,语文也只剩下河床的枯河。
如何把小学语文教学与德育进行有效融合,并没有一种固有的模式,重要的是教师应有强烈的教书育人的意识,在教学的实践和探索中,把握好两者最佳融合点,使用有效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得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教育作用。
参考文献:
[1]董恩菊.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新课程(教师版)
[2]张巍.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