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办法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为了加强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管理,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制定本暂行办法。
第二条本暂行办法适用于国内各级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及其下属机构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编制、审查、批准、实施、监督等工作。
第三条应急预案是指对突发事件可能经过的发展过程、采取的应急措施和执行机构的责任权限等进行系统规划和组织安排,以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措施方案。
第四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应当具备科学性、可行性、及时性和灵活性等基本要求。
第五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编制应当按照风险评估、应急资源调度、应急指挥体系建设等原则进行。
第二章应急预案的编制和审查第六条各级政府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应当根据本行政区域、工作职责和任务特点,合理划定应急预案的范围和内容。
第七条具备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企事业单位及社会组织应当制定应急预案,并报送所在地政府机构备案。
第八条应急预案的编制应当由专业机构参与,确保预案科学、合理、可靠。
第九条应急预案的编制应当考虑到突发事件的不同类型和不同等级,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
第十条应急预案的编制应当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明确任务分工和调度机制。
第十一条审查应急预案时应当注重完整性和符合性,确保预案内容完整、合理。
第十二条对应急预案的审查应当采取专业的、有关的指导和评审机构来进行。
第十三条审查应急预案时,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和评审标准进行严格审查,确保其可行性。
第三章应急预案的实施和监督第十四条应急预案的实施应当按照预案的要求进行,确保应急措施的及时、准确落实。
第十五条应急措施的实施应当由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负责,落实到位。
第十六条应急预案的实施过程中,应当及时收集和处理相关信息,确保指导与监控体系的正常运行。
第十七条应急预案的实施过程中,如发现问题应当及时进行反馈和改进,并进行总结经验教训。
第十八条对应急预案的实施进行监督,应当建立严格的考核和监督机制。
突发事件预案管理办法最新
突发事件预案管理办法最新
一、预案管理目的
为有效应对突发事件,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降低突发事件造成的影响,制定本办法。本办法旨在加强突发事件预案的管理,确保预案的科学性、实用性和有效性。
二、预案分类与编制
1.预案分类:根据突发事件的性质、影响范围和应对措施,将预案分为以下几类:
(1)综合应急预案:针对各类突发事件,明确应急组织体系、预警与信息报告、应急响应、救援与处置、后期处置等环节的应急措施。
(2)专项应急预案:针对特定领域或特定类型的突发事件,如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明确应急组织体系、预警与信息报告、应急响应、救援与处置等环节的应急措施。
(3)现场处置方案:针对具体场所或设施,明确突发事件发生时的应急处置措施。
2.预案编制:各级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应根据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组织编制相应预案。
3.大型活动安全管理
-增加条款:针对大型活动,应制定包括活动审批、安全检查、人员流量控制等安全管理措施。
-详细说明:大型活动预案应包括活动前后的风险评估、现场安全布置、紧急疏散预案等。
相关问题及解决办法:
-问题:活动期间人员拥挤导致的安全隐患。
-解决办法:合理规划活动场地,设置安全通道和紧急疏散口,加强现场安全巡查。
4.自然灾害应对
-增加条款:针对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等,应制定包括预警发布、人员疏散、物资储备等应对措施。
-详细说明:自然灾害预案应包括灾害预警系统的建立、疏散路线的规划、避难场所的准备等。
相关问题及解决办法:
-问题:预警信息传递不畅。
-解决办法:建立多渠道预警信息发布机制,确保信息能够迅速传达到每一个受影响的人员。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以下简称应急预案)管理,增强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法律、行政法规,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应急预案,是指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基层组织、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为依法、迅速、科学、有序应对突发事件,最大程度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而预先制定的工作方案。
第三条应急预案的规划、编制、审批、发布、备案、演练、修订、培训、宣传教育等工作,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应急预案管理遵循统一规划、分类指导、分级负责、动态管理的原则。
第五条应急预案编制要依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制度,紧密结合实际,合理确定内容,切实提高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第二章分类和内容第六条应急预案按照制定主体划分,分为政府及其部门应急预案、单位和基层组织应急预案两大类。
第七条政府及其部门应急预案由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制定,包括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等。
总体应急预案是应急预案体系的总纲,是政府组织应对突发事件的总体制度安排,由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制定。
专项应急预案是政府为应对某一类型或某几种类型突发事件,或者针对重要目标物保护、重大活动保障、应急资源保障等重要专项工作而预先制定的涉及多个部门职责的工作方案,由有关部门牵头制订,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印发实施。
部门应急预案是政府有关部门根据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部门职责,为应对本部门(行业、领域)突发事件,或者针对重要目标物保护、重大活动保障、应急资源保障等涉及部门工作而预先制定的工作方案,由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制定。
鼓励相邻、相近的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联合制定应对区域性、流域性突发事件的联合应急预案。
第八条总体应急预案主要规定突发事件应对的基本原则、组织体系、运行机制,以及应急保障的总体安排等,明确相关各方的职责和任务。
针对突发事件应对的专项和部门应急预案,不同层级的预案内容各有所侧重。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的通知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办公厅•【公布日期】2013.10.25•【文号】国办发[2013]101号•【施行日期】2013.10.25•【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的通知(国办发〔2013〕10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已经国务院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办公厅2013年10月25日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以下简称应急预案)管理,增强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法律、行政法规,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应急预案,是指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基层组织、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为依法、迅速、科学、有序应对突发事件,最大程度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而预先制定的工作方案。
第三条应急预案的规划、编制、审批、发布、备案、演练、修订、培训、宣传教育等工作,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应急预案管理遵循统一规划、分类指导、分级负责、动态管理的原则。
第五条应急预案编制要依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制度,紧密结合实际,合理确定内容,切实提高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第二章分类和内容第六条应急预案按照制定主体划分,分为政府及其部门应急预案、单位和基层组织应急预案两大类。
第七条政府及其部门应急预案由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制定,包括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等。
总体应急预案是应急预案体系的总纲,是政府组织应对突发事件的总体制度安排,由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制定。
专项应急预案是政府为应对某一类型或某几种类型突发事件,或者针对重要目标物保护、重大活动保障、应急资源保障等重要专项工作而预先制定的涉及多个部门职责的工作方案,由有关部门牵头制订,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印发实施。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
监督主体与职责
监督主体
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是突发事件应 急预案管理的监督主体,负责对应急 预案的制定、实施、更新等环节进行 监督。
监督职责
监督主体应制定详细的监督计划和程 序,组织定期检查、评估应急预案的 可行性、有效性和适应性,确保预案 与实际需求相符合。
监督检查内容与方式
检查内容
监督检查应围绕应急预案的完整性、可操作性、更新机制等方面展开,具体包括 预案的目标、范围、组织体系、资源保障、应急处置流程等。
对于已经发布的应急预案,应当根据 本办法的要求进行评估和完善。对于 不符合本办法规定的应急预案,应当 及时修订或废止。
其他相关事项说明
本办法未尽事宜,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执行。对于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涉及 的其他问题,应当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进行处理。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本办法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应急管理人员和公众的 应急意识和能力。
应急演练:指为检验应急预案的可行性、有效性 和可操作性,提高应急响应能力而组织的模拟应 急响应活动。
应急预案:指为了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 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 ,规范突发事件应对活动而预先制定的方案。
以上是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的总则部 分,主要明确了本办法的目的、依据、适用范围 以及相关的定义与术语。
设备、工具等。
储备数量与布局
根据区域特点和风险评估结果, 科学确定应急资源的储备数量和 布局,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
够快速、有效地调动物资。
更新与维护
定期检查应急资源的有效期和完 好率,及时进行更新和补充,确
保资源始终处于可用状态。
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01
02
03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一、总则为了做好突发事件应急救援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制定本办法。
二、应急预案编制1. 按照突发事件的不同类型,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
要充分考虑不同事件可能带来的风险和影响,建立完善的预警机制和应对措施。
2. 应急预案应包括事件发生的预测、预警、预警信息发布、应急调度、救援措施等内容。
要明确各级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在不同阶段的任务和职责分工。
3. 预案的编制应参考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标准,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三、应急预案审批1. 各级应急管理部门应对预案进行审查,确保其符合法律法规和规范要求。
2. 各级政府应当理顺协调关系,确保预案能够得到及时批准和发布。
四、应急预案的培训和演练1. 各级应急管理部门应组织应急预案的培训和演练。
培训内容包括预案的基本知识、应急措施的操作方法、责任单位的职责等。
2. 演练应充分考虑实战情况,模拟突发事件的发生和应对过程。
要评估演练的效果,及时总结经验,完善预案。
五、应急资源储备1. 各级政府应当建立应急资源库,储备必要的物资和设备。
要定期检查和更新储备物资,确保其完好有效。
2. 应急资源库的管理应依据预案需求,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分类、编号和存放。
六、应急指挥体系1. 各级政府应当建立完善的应急指挥体系,明确指挥关系和职责分工。
要注重指挥系统的信息化建设,提高指挥效能。
2. 高层领导要高度重视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及时作出指示和决策,确保应急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
七、应急警示和预警发布1. 各级政府应当建立预警机制,制定相关规定和要求。
2. 预警信息应及时发布,且准确明确。
要规范信息发布渠道,确保信息的可靠性。
八、应急救援1. 各级应急救援力量要做好日常训练和备勤准备,确保能够迅速响应。
2. 在救援过程中要注重协调配合,提高救援效率。
要加强与相关单位的联动合作,充分发挥群众的应急力量。
九、应急评估和总结1. 突发事件发生后,要及时进行评估,总结经验,查找不足。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大全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大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大全(篇1)为了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发生于本校内应消防安全方面所引发的紧急突发事件的危害,保障在校教职员工、在校学生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确保学校的财产万无一失,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特制定本预案。
第一条加强领导,成立防火领导小组学校组织成立防火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和处理本预案下的突发事件:组长:副组长:成员:1、领导小组职责:(1)掌握师生思想动态,注意化解影响安全稳定工作的矛盾。
(2)对师生进行政治形势和维护稳定的宣传教育,提高师生维护校园安全稳定意识。
(3)把提高思想认识作为搞好安全防火的切入点,把严肃对待事故隐患当作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抓落实。
2、各职能部门工作职责:(1)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各部门要重点做好安全稳定工作,实行维护稳定工作责任制。
(2)要把防火作为安全工作重点,树立保证安全也是服务的重要目标,做到持之以恒,警钟长鸣。
(3)要加强对住宿学生进行安全防火的教育,把安全教育寓于各项活动之中,在新生入学、新学期开学时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在节假日和特殊时机进行有针对性的提示教育。
(4)各部门要认真贯彻执行“谁主管、谁负责,谁在岗、谁负责”的原则,工作落实到位,抓好制度落实。
(5)各部门要加强安全教育,提高职工的消防意识,并通过会议、谈话等多种手段来提高职工的消防意识、忧患意识、防控意识。
作到人人知消防,人人重消防的局面。
第二条可能引起学校火灾事故的原因(1)电线老化、乱拉乱接临时线、违章使用电炉和其他电器设备、液化煤气和煤炉共用、食堂油锅过热、实验操作不当、易燃易爆物品使用保管不当、违章动用明火、乱扔烟蒂、小孩玩火等是可能引起学校火灾的主要原因。
(2)定期对消防器材进行检查和维护,对不符合要求的器材要及时更换,灭火器要及时更换灭火剂,抢修、抢救器材要处于良好待用状态,将防火、灭火建立在科学的技术保障条件下,将事故消除在萌芽状态第三条预防措施1、校长是学校消防安全第一责任人,对本校的消防安全工作全面负责,根据消防法律、法规,结合实际制定学校消防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学校消防安全责任制。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一、总则为了有效地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管理办法。
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制定(一)分类制定根据突发事件的性质、影响程度及应对措施的差异,制定不同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突发事件主要分为自然灾害类、事故类和公共卫生类等,每类突发事件都应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
(二)预案编制1.明确责任主体每个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都应明确责任主体,包括领导协调机构、处置指挥部、工作组和各责任单位等。
2.明确工作内容每个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都应明确具体的工作内容,包括预警发布、救援力量的组织和调度、伤员救治、群众疏散、会议和新闻发布等方面。
3.明确指挥系统每个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都应明确指挥系统,包括领导指挥、部门协调和信息通讯等。
4.明确资源调配每个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都应明确资源调配,包括应急物资、救援力量、医疗资源和通信设备等。
5.明确预案执行每个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都应明确预案执行,包括灾情评估、应急措施的制定和实施、处置结果的监测和评估等。
三、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实施(一)预案演练1.组织演练定期组织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实战演练,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效果。
2.演练内容(二)应急培训1.组织培训定期组织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培训,包括领导干部、工作人员和群众的培训等。
2.培训内容(三)应急保障1.物资保障建立应急物资储备体系,确保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物资供应。
2.人员保障建立应急队伍和专业救援队伍,加强人力资源储备和培训。
3.通信保障加强应急通信设备的建设和维护,确保通信畅通。
四、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动态调整五、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评估与改进每个突发事件结束后,应对应急预案进行评估与改进,总结经验教训,及时修订与完善应急预案。
六、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监督与考核相关部门应对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进行监督和考核,确保各单位和个人按照预案要求进行工作。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的通知国办发〔2013〕10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已经国务院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办公厅2013年10月25日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以下简称应急预案,管理~增强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法律、行政法规~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应急预案~是指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基层组织、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为依法、迅速、科学、有序应对突发事件~最大程度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而预先制定的工作方案。
第三条应急预案的规划、编制、审批、发布、备案、演练、修订、培训、宣传教育等工作~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应急预案管理遵循统一规划、分类指导、分级负责、动态管理的原则。
第五条应急预案编制要依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制度~紧密结合实际~合理确定内容~切实提高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第二章分类和内容—1—第六条应急预案按照制定主体划分~分为政府及其部门应急预案、单位和基层组织应急预案两大类。
第七条政府及其部门应急预案由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制定~包括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等。
总体应急预案是应急预案体系的总纲~是政府组织应对突发事件的总体制度安排~由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制定。
专项应急预案是政府为应对某一类型或某几种类型突发事件~或者针对重要目标物保护、重大活动保障、应急资源保障等重要专项工作而预先制定的涉及多个部门职责的工作方案~由有关部门牵头制订~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印发实施。
部门应急预案是政府有关部门根据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部门职责~为应对本部门,行业、领域,突发事件~或者针对重要目标物保护、重大活动保障、应急资源保障等涉及部门工作而预先制定的工作方案~由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制定。
应急应急预案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我国应急预案管理工作,提高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最大程度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失,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应急预案,是指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为应对突发事件,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预防和减少损失,预先制定的行动方案。
第三条应急预案管理工作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三)快速反应,协同应对;(四)科学决策,规范运作。
第二章应急预案的编制与审批第四条应急预案的编制应当符合以下要求:(一)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政策规定;(二)结合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情况;(三)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四)明确应急组织、职责、程序和保障措施。
第五条应急预案的编制程序:(一)组织编制单位根据实际需要,制定应急预案编制计划;(二)编制单位组织相关人员开展调研、评估、论证等工作;(三)编制单位根据调研、评估、论证结果,编制应急预案初稿;(四)编制单位将应急预案初稿征求有关部门和单位意见;(五)编制单位根据征求意见,修改完善应急预案;(六)编制单位将修改后的应急预案报送审批。
第六条应急预案的审批程序:(一)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应当将应急预案报送上级主管部门审批;(二)上级主管部门应当在收到应急预案后30个工作日内予以审批;(三)审批通过的应急预案应当予以公布。
第三章应急预案的实施与演练第七条应急预案的实施应当遵循以下要求:(一)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应当严格执行应急预案;(二)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应当建立健全应急管理机构,明确应急职责;(三)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应当加强应急队伍建设,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第八条应急预案的演练:(一)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应当定期组织应急预案演练;(二)应急预案演练应当结合实际,注重实效,提高应急处置能力;(三)应急预案演练结束后,应当进行总结评估,不断完善应急预案。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篇1)为了加强和改进学校安全工作,保障全校师生员工平安地学习、工作、生活,打造平安校园,防范师生安全事故发生,并能快速、及时、妥善处理突发的安全事故,切实有效降低安全事故的危害,依照上级有关要求及有关法律法规,从我校实际出发,特制定本预案。
一、学校安全领导小组组长:校长,全面负责校园安全工作,校园安全第一责任人。
第一副组长:协助校长全面负责校园安全工作,校园安全第二责任人;副组长:成员:二、现场指挥系统日常安全工作由校长负总责,各主管领导各负其责,协调各部门统一行动。
突发事件的临时指挥实行值班制度,即值班行政领导负责,再逐层报告。
三、突发事件逐层报告制度值班行政人员——> 学校主管领导——>校长——>县教育局主管副局长四、安全工作联络电话五、教学活动安全应急预案1、全体师生要加强校园安全知识的学习和宣传。
2、教学活动中要严格执行学校制定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
3、全体师生要熟悉防范措施和安全器材位置及使用。
4、全体师生要熟悉紧急疏散路线,并组织好紧急疏散。
5、全体师生和创安小组要及时发现和排除区内的安全隐患。
6、全体师生有义务将安全隐患及时上报有关领导协调解决。
六、学生宿舍安全应急预案1. 学生管理人员要组织紧急疏散及扑救工作。
2. 学生管理人员要做好维持秩序工作。
3. 学生管理人员要熟悉疏散路线。
4. 学生管理人员要将疏散线路告知每一位学生。
5. 学生管理人员要遇事镇定,指挥有方。
6. 学生管理人员要带领成员相互帮助,相互支持。
7. 学生管理人员要熟悉防火设施和安全通道的位置。
8. 学生管理人员要熟练地使用各种灭火器材。
9. 学生管理人员要掌握各幢楼层内人员的分布情况。
10. 学生管理人员要及时发现和排除区内的安全隐患。
11. 学生管理人员要将隐患、问题和困难及时上报有关领导,协调解决。
七、学生活动安全应急预案1.凡组织20人以上活动的班级要向学校保卫科提出书面申请,经分管副校长、校长审定再报县教育局审批方可开展活动,未经审批的活动不准进行。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
(1)信息报告:及时向上级报告突发事件信息。
(2)组织力量:调集应急救援队伍、物资和设备。
(3)救援行动:根据现场情况,制定救援方案,开展救援行动。
(4)协调联动:与相关部门和单位建立协调联动机制,共同应对突发事件。
六、应急结束及后续工作
1.应急结束:当突发事件得到有效控制或消除时,经应急指挥部决定,终止应急响应。
4.预案更新滞后:
-解决办法:定期对预案进行评审和更新,根据实际情况和新兴风险调整预案内容。
5.公众应急意识不强:
-解决办法:通过媒体和公共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的应急知识水平和自我保护能力。
2.响应级别:根据突发事件的影响范围、严重程度和社会关注程度,将响应级别分为Ⅰ级、Ⅱ级、Ⅲ级和Ⅳ级。
三、组织架构及职责
1.组织架构:成立突发事件应急指挥部,负责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突发事件应对工作。下设办公室、各专项应急工作组及现场指挥部。
2.职责:
(1)突发事件应急指挥部:负责制定和修订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决定启动和终止应急响应,组织协调各方力量参与应急救援,研究解决突发事件应对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3.大型活动突发事件
增加条款:
-大型活动安全预案:针对活动特点,制定人群管理、交通管制、医疗救护等具体预案。
-现场安全检查与监控:强化活动现场的安全检查和实时监控,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
详细说明:
-大型活动可能涉及大量人群,安全问题尤为重要。增加相关条款,旨在提高活动现场的安全管理水平和应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
相关问题及注意事项:
1.信息沟通不畅:
-解决办法:建立多渠道的信息传递系统,包括有线和无线通信设备,确保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2.救援资源分配不均:
(应急预案)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
(应急预案)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为了有效应对突发事件,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特制定本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
第二章预案编制。
1. 各级政府应当根据本地区的突发事件特点和应急救援能力,制定相应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2. 预案编制应当充分考虑各类突发事件可能出现的情况,明确应急响应机制、责任分工、资源保障等内容。
第三章应急响应。
1. 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各级政府应当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相关部门和人员进行紧急救援和灾害处置。
2. 应急响应应当根据事件的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确保及时有效地处置突发事件。
第四章资源保障。
1. 各级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应急资源储备体系,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调集各类救援和救灾物资。
2. 各相关单位应当加强应急物资的储备和管理,确保物资的及时供应和有效利用。
第五章信息发布。
1. 突发事件发生后,各级政府应当及时向社会公众发布事件情况、应对措施和安全提示等信息,做好舆情引导工作。
2. 媒体应当及时准确地报道突发事件的最新情况,帮助公众了解事件进展和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第六章救援协作。
1. 各级政府应当加强与有关单位和社会组织的救援协作,形成合力应对突发事件。
2. 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突发事件的救援工作,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
第七章监督检查。
1. 各级政府应当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监督检查机制,定期对预案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和检查。
2. 对于发现预案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应当及时进行整改和改进。
第八章法律责任。
对于违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的行为,将依法追究相关单位和个人的法律责任。
第九章附则。
本暂行办法自发布之日起生效,有效期为三年。
期满前,经相关部门评估确认后,可以适时进行修订和完善。
以上为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当认真执行,共同努力,确保突发事件时能够迅速、有效地做好应对和救援工作。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最新4篇)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最新4篇)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篇一校园突发治安事件应急预案,是应对校外人员对学校正常教学秩序滋扰突发事件,控制事件发展,降低事故损失的有效措施。
学校建立以xx副校长为组长的处置突发治安事件工作小组,构建校园防范网络,明确职责,落实到人。
1、建立严格的门卫制度,确保24小时有人值班。
2、学校聘请的保安应接受专门培训,提高业务能力,增加责任意识。
3、来人来访必须查验登记,执行好登记制度。
4、学校报警、监控设备应时刻处于正常运行状态。
5、学生进校后一般不得中途离校,确有需要,应出具出门证明。
6、学生不得携带管制刀具等违禁物品进校。
7、如发现不良分子袭扰,应立即制止、制服,并拨打“110”报警。
8、如遇恐怖事件,要尽力稳住局势,迅速疏散师生,并立即向公安机关和教育部门报案。
9、加强平时的安全教育,定期组织应急疏散、救护演练。
外来暴力侵害事故若外来人员强行闯入校园,学校门卫或保安人员不得放行,向其发出警告,并应尽力将其驱逐。
对不听劝拒者或遇突发不良分子袭击、行凶等暴力侵害时,迅速与校领导取得联系并拉响警报铃,同时立即启动如下应急程序:1、学校领导立即报警110请求援助。
2、校长指挥护校队立即赶到出事地点,应首先采取有效措施全力制止、制服,使之停()止侵害行为,及时控制事态、保护现场为公安部门勘察取证提供方便。
同时,安全专干xx 组织教师安抚保护好学生,作好疏散撤离准备,并视实际情况将学生紧急疏散撤离至安全区域。
同时,学校应及时向教育局报告情况。
3、总务处负责联系xx职工医院,请求“120”支援。
一名学校领导带领总务后勤人员负责劝散围观群众,分散堵塞进入校门通道的车辆。
一名值日教师佩带标志,负责到路口引路接“110”、“120”车辆。
4、校医老师对受伤师生及时紧急止血、初步救治、护理。
5、一名学校领导带领政教处或教导处积极配合公安部门做好调查取证工作。
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善后处置工作。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
为有效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特制定本《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本办法适用于我国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针对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事件,制定、实施和修订应急预案。
第二条应急预案的制定和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1. 统一规划、分类指导:根据突发事件的特点和危害程度,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实现分类指导和动态管理。
2. 分级负责、属地管理: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负责。
3. 科学合理、切实可行:应急预案应科学合理,具有可操作性,能够有效应对各类突发事件。
4.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坚持预防为主,将预防工作贯穿于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实施全过程。
第二章应急预案的编制第三条应急预案的编制应当包括以下内容:1. 预案概述:包括预案名称、编制依据、适用范围、编制目的等。
2. 风险评估: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风险评估,明确风险等级和应对措施。
3. 组织指挥体系:明确应急指挥机构、职责分工、联络方式等。
4. 应急响应:根据突发事件类型,制定相应的应急响应措施,包括预警、应急处置、救援、恢复重建等。
5. 保障措施:明确应急物资、设备、资金、人员等保障措施。
6. 宣传教育:制定宣传教育计划,提高公众的应急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第四条应急预案的编制程序:1. 组织编制:由应急管理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参与,组织编制应急预案。
2. 征求意见:编制过程中,广泛征求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公众的意见。
3. 审核批准:应急预案编制完成后,由应急管理部门审核,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
第三章应急预案的实施第五条应急预案的实施应当遵循以下要求:1. 及时启动:发生突发事件时,应及时启动应急预案,采取应急处置措施。
2. 信息报告:及时向上级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报告突发事件情况。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编制和管理是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措施。
为了更好地应对突发事件,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编制和管理办法。
一、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概述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是在突发事件发生前确定的组织、控制、指挥和协调机构的职责、权力和行为,以及预定其工作流程和具体工作措施的应急手段和应急程序的综合方案。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编制旨在确保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公众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应对,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编制要求1. 风险评估: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风险评估,确定突发事件的类型、可能影响的范围、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等,并根据评估结果确定应急预案的编制重点和优先级。
2. 组织架构:明确各级组织机构的职责分工、权责边界和协调机制,包括指挥部的设置和人员编排,部门间的协作关系等。
3.信息共享:建立健全的信息共享机制,确保各级组织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及时了解和共享有关信息,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
4.预警预测:建立预警预测系统,及时准确地获取突发事件的预警信息,并及时向有关单位和公众发布预警信息。
5.资源保障:明确各类资源的保障措施,包括人员、设备、物资等的调配和供应,以及紧急情况下的资源共享机制。
6.培训演练:组织开展突发事件应急演练和培训,提高各级组织和相关人员的应急能力和专业素质,以应对各类突发事件。
三、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管理1. 定期审查:定期对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进行审查和修订,及时更新预案内容,确保预案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2.档案管理:建立健全的预案档案管理制度,确保预案的保存和备份工作,以及可以随时检索和使用。
3.督导检查:建立预案的督导和检查机制,对各级组织的预案编制和实施进行监督,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
4.技术支持:加强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借助先进技术手段提升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编制和管理水平。
5.经费保障:合理配置预算经费,并制定相应的经费使用管理办法,确保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编制和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应急预案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管理,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应急预案,是指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为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预先制定的工作方案。
第三条应急预案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一)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三)快速反应、协同应对;(四)科学合理、切实可行。
第二章应急预案的编制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应根据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编制相应的应急预案。
第五条应急预案应包括以下内容:(一)突发事件基本情况;(二)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三)应急响应程序;(四)应急处置措施;(五)应急保障措施;(六)应急宣传教育;(七)预案的启动、终止及评估。
第六条应急预案编制单位应组织专家对预案进行评审,确保预案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第三章应急预案的审批、发布与备案第七条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编制的应急预案,经评审合格后,由其上级主管部门或单位审批、发布。
第八条应急预案发布后,应在20个工作日内向社会公布,并通过新闻媒体、网络等渠道进行宣传。
第九条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应将应急预案报同级应急管理部门备案。
第四章应急预案的演练与评估第十条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应定期组织应急预案演练,检验预案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第十一条应急预案演练应包括以下内容:(一)应急组织机构的运行;(二)应急处置措施的落实;(三)应急资源的调配;(四)应急宣传教育;(五)预案的启动、终止及评估。
第十二条应急预案演练结束后,应组织评估,对预案进行修订和完善。
第五章应急预案的修订与更新第十三条应急预案应根据实际情况和演练评估结果进行修订,确保预案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第十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应定期对应急预案进行更新,确保预案的时效性。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通用版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通用版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提高应急响应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和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通用版。
本通用版适用于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编制、实施、评估和修订。
第二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是在突发事件发生前,依据风险评估和应急响应级别,制定的组织和指挥应急救援工作的文件,是指导、统一、保障突发事件应急救援行动的基本依据。
第三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编制应坚持科学性、可操作性、可实施性原则,充分考虑各种突发事件的特点和应对策略,明确组织机构、责任分工、应急处置措施等内容。
第四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修订应根据实际需要,及时调整完善,确保其与相关法律、法规和应急管理标准相适应。
第二章编制要求第五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编制应明确编制周期,确定编制机构和编制人员,建立领导机构和工作小组,全面调研分析,撰写应急预案草案并征求意见,最终形成正式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第六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编制应全面考虑本地区的自然和社会特点,突出针对性和实践性,确保应急响应时能迅速、有效地组织救援力量。
第七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编制应充分听取相关部门、专家和公众的意见,确保其合理、科学、民主。
第八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内容应包括组织机构、应急响应级别、责任分工、应急处置措施、资源调配、信息发布、事后评估等。
第三章实施要求第九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实施应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措施,确保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启动应急响应,组织各方力量迅速展开救援行动。
第十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实施应建立完善的指挥系统和应急响应人员培训机制,确保指挥链条畅通、人员素质过硬。
第十一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实施中,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应做好情况汇报、资源调配、协调合作等工作,确保应急响应措施的执行。
第十二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实施应强调信息共享和协同配合,各相关部门应畅通信息渠道,及时传递、交流和共享事件相关信息。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
一、总则为规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以下简称应急预案)的制定和管理,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二、适用范围本办法适用于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编制和实施应急预案的活动。
三、应急预案的编制(一)应急预案的编制主体: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
(二)应急预案的编制内容:应急预案应包括组织指挥体系、预警机制、应急响应、救援处置、恢复重建、保障措施、培训演练、评估修订等内容。
(三)应急预案的编制要求:1. 预案编制单位应依据国家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和实际情况,科学合理编制应急预案。
2. 预案编制单位应充分调查研究,了解突发事件风险和特点,明确应对措施。
3. 预案编制单位应广泛征求有关方面意见,确保预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四、应急预案的审批、发布和备案(一)应急预案的审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编制的应急预案,应当报送上级主管部门或者同级人民政府审批。
(二)应急预案的发布:经批准的应急预案,由编制单位发布。
(三)应急预案的备案: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编制的应急预案,应当报送同级人民政府备案。
五、应急演练(一)应急演练的组织实施: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应当定期组织开展应急演练。
(二)应急演练的内容:应急演练应包括预案启动、应急响应、救援处置、恢复重建、总结评估等内容。
六、培训和宣传教育(一)培训: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应当组织开展应急预案培训和宣传教育活动。
(二)宣传教育: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广泛宣传应急预案知识,提高公众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办法
一、总则
1.1 为了加强本公司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建立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置机制,最大程度降低突发事件造成的影响和损失,维护公司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和企业稳定,根据《公司法》、《突发事件应对法》以及本公司《章程》、《信息披露管理制度》等关规定,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1.2 本办法所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有别于日常经营的、已经或者可能会对公司的经营、财务状况以及对公司的声誉产生严重影响的、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偶发性事件。
1.3 公司应对突发事件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处置相结合的原则。
1.4 本办法适用于公司内突然发生,严重影响或可能导致或转化为严重影响公司稳定的紧急事件的处置。
1.5 本办法适用于发生在本公司所提供的服务区域内各类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
二、突发事件的分类
本办法所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企业形象受损或危害社会,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突然事件分为以下四类:
2.1自然灾害。
主要包括地震、洪水、冰雪、雷击等灾害。
2.2 事故灾难。
主要包括各类安全事故、交通事故、火灾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等。
2.3 公共卫生事故。
主要包括发生传染病疫情、食品安全和职业
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员工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
2.4 社会安全事件。
主要包括各类恐怖袭击事件、涉外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等。
三、应急工作原则
3.1 以人为本,减少危害。
把保障员工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最大限度地维护企业利益作为应急工作的首要任务,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
3.2 居安思危,预防为主。
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各项准备工作。
3.3 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公司对应急工作实行行政领导责任制,成立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小组。
按组长--副组长--各组员三个层次分级负责。
3.4 应急管理制度化,规范化。
加强应急预案及措施的管理,使公司应对突发事件的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3.5 加强宣传,提高应急处理能力。
加强宣传和培训教育工作,充分发挥公司员工在应急管理中的作用,提高公司应对突发事件的指挥能力;提高员工自救、互救和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综合能力。
四、应急预案体系
4.1 总体应急预案。
总体应急预案由集团办公室负责制定,是企业应急预案体系的总纲,是企业应对突发事件的规范性文件。
4.2 专项应急预案。
专项应急预案是由集团会同各子公司和集团相关职能部门制定,是企业及其有关职能部门为应对某一类型或某几
种类型突发事件而制定的涉及多个部门职责的应急预案。
4.3 单项活动应急预案。
较大规模的集会、节会、庆典、会展等活动安全的应急预案,按照“谁主办、谁负责”的原则,由组织承办单位负责制定和落实。
五、组织体系与职责
5.1 公司对突发事件的处置以切实可行、积极应对为原则,实行统一领导、统一组织、分级负责、快速反应、协同应对。
5.2公司成立突发事件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下称“应急领导小组”),应急领导小组是公司突发事件的管理以及处置工作的领导机构,统一领导公司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就相关重大问题作出决策和部署,根据需要研究决定本公司对外发布事件信息,主要职责包括:
5.2.1 决定启动和终止突发事件处理系统;
5.2.2 拟定突发事件处理方案;
5.2.3 组织指挥突发事件处理工作;
5.2.4 协调和组织突发风险事件处置过程中对外宣传报道工作,拟定统一的对外宣传解释口径;
5.2.5 负责保持与政府各相关部门的有效联系和衔接;
5.2.6 突发事件处理过程中的其它事项。
5.3应急领导小组由总经理担任组长,副总经理任常务副组长,行政部任副组长,成员由公司市场部、财务部、人事部等相关职能部门及工会负责人组成。
(一)组长、常务副组长职责:
1、负责公司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
2、批准和终止本预案;
3、组织指挥突发风险处置工作;
4、在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对一些重要事项作出决策;
5、协调和组织突发风险事件处置过程中对外宣传报道工作,拟定统一的对外宣传解释口径;
6、负责保持与各相关部门或政府的有效联系与关系。
(二)副组长职责:
1、协助组长、常务副组长进行有关突发风险的处置工作;
2、指导公司相关部门及分支机构的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
3、综合协调信息收集、情况汇总分析等工作,发挥运转枢纽作用。
(三)组员职责:
1、各相关组员按照其分管的工作归口负责相关类别的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
2、督促、落实领导的批示、指示及有关决定;
3、收集、反馈突发风险事件处置的相关信息;
4、指导和协调各部门及分支机构做好相关突发事件的预防、应急处置和调查处理等工作;
5、负责组织突发风险事件处置工作的善后和总结工作;
6、负责有关突发事件的信息披露工作;
7、履行突发事件的值守等职责。
各组员实行日常值班制,手机必须随时保持畅通状态,发现问题及时向副组长报告,并按照指示进行处理。
5.4 公司总部办公室设置值班电话,公司的任何人均可作为信息的报告人,值班人接到电话后立即向公司相关部门负责人报告,相关
部门负责人接到信息后应及时向应急领导小组组长、常务副组长、副组长汇报。
有关单位和人员报送、报告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应当做到及时、客观、真实,不得迟报、谎报、瞒报、漏报。
六、应急工作的具体实施
各部门及子公司负责人,负责本部门发生的突发事件的上报和应急工作中的指挥与具体处理,对本单位、部门的突发性事件的上报、内部应急方案的启动和实施工作负主要责任。
七、预测、预警
突发事件处置工作领导小组要健全和完善公司对突发事件的预测、预警机制,加强对监测工作的指导、管理和监督,明确监测信息报送渠道、时限、程序;对可能发生突发事件的时间、地点、范围、程度、危害及趋势做出预测。
各子公司及相关职能部门,要针对各种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开展风险分析,防患与未然,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八、应急处理
8.1 信息报告
8.1.1 一般突发事件发生后,事发单位、部门应立即反馈到总经办,并立即启动相应预案,采取措施控制事态。
8.1.2 特别重大、重大和较大突发事件发生后,各单位、部门在立即启动相应预案、控制事态的同时,要在10分钟内如实向公司突发应急领导小组报告,由领导小组决定是否要向政府相关部门报告,若须报告政府部门,则最迟不得超过2小时。
(报告的内容主要包括
时间、地点、信息来源、事件性质、影响范围、事件发展趋势和已经采取的措施等,应急处置过程中要及时续报相关情况)。
8.2 先期处置
任何突发事件发生后,突发应急领导小组都要立即派专人赶赴现场,组织指挥有关人员进行先期处置。
8.3 应急响应
8.3.1 按照分级处置的原则,应根据突发事件的不同情况,启动相应预案,做出应急响应。
8.3.2 对于先期处置未能有效控制的突发事件,由总经办安排及时启动相关应急预案,拨打119、110、120电话请求支援,或同事向政府主管部门报告。
8.4 应急结束后的善后处置
对突发事件造成伤亡的人员及时进行医疗救助或给予抚恤,对造成生产生活困难的人员进行妥善安置,对紧急调集、征用的人力、物理按规定给予补偿。
8.5 调查与评估
突发事件处置结束后,由总经办对事件的起因、性质、影响、责任、经验教训进行调查评估,并制定相关预防措施。
8.6 信息发布
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发布应由公司制定专人,遵循及时、准确、客观、全面的原则,在请示公司总经理后,适时向社会发布简要信息,并主动关注社会媒体的反应,采取相应的应对办法。
九、应急工作的后勤保障
9.1 应急队伍
组建相应义务应急队伍,加强业务培训,开展应急演练,强化应急配合功能。
9.2 经费保障
做好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的资金保障,逐步建立与公司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应急经费投入机制。
9.3 物资保障
建立应急救援时的基本物资保障,建立应急物资储备,确保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所需的物资供应。
9.4 交通
做好应及时交通车辆配置工作,保证紧急情况下应急交通车辆能及时到位,并确定通道的畅通。
十、责任与奖惩
对参加突发事件处置工作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要给予表彰奖励;对在处置工作中有玩忽职守、失职、渎职等行为,或迟报、瞒报、漏报重要情况的有关责任人,公司按照本制度给予经济处罚和行政处分,直至追究刑事责任。
十一、附则
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可及时修订本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