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质的测定使用凯氏定氮法解说
凯氏定氮法测定粗蛋白质的基本原理及主要测定步骤
一、引言定氮法是一种常用的测定粗蛋白质含量的方法,而凯氏定氮法则是其中的一种常用方法。
在食品、饲料、肥料等领域,粗蛋白质的含量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对其进行准确的测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重点介绍凯氏定氮法测定粗蛋白质的基本原理及主要测定步骤。
二、凯氏定氮法的基本原理凯氏定氮法是利用样品中的蛋白质中所含的氮原子来进行测定,其基本原理是将样品中的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然后将氨基酸中的氮测定出来,从而计算出样品中蛋白质的含量。
具体步骤包括将样品中的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使氨基酸中的氮转化为氨,然后将氨转化为氮气,最终用氮气进行测定,从而计算出样品中蛋白质的含量。
三、凯氏定氮法的主要测定步骤1. 样品的预处理样品在进行测定之前,需要进行预处理,包括粉碎、称取等操作,以保证样品的代表性和准确性。
2. 样品的消解将样品中的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通常采用氢氧化钠、硫酸等消解剂,将样品中的有机氮转化为氨基酸中的氮。
3. 氮的转化将氨基酸中的氮转化为氨,通常采用氢氧化钠、碳酸盐等转化剂来实现。
4. 氨的转化将氨转化为氮气,通常采用硼酸、氢氧化钠等转化剂来实现。
5. 氮的测定用高纯氮气进行氮的测定,通常采用凯氏装置来收集和测定氮气中的氮含量。
6. 计算粗蛋白质含量根据测定得到的氮含量,结合样品的系数,计算出样品中粗蛋白质的含量。
四、凯氏定氮法的优缺点1. 优点凯氏定氮法具有操作简便、结果准确、适用范围广等优点,特别适用于大批量样品的快速测定。
2. 缺点凯氏定氮法在样品需消解的时间较长、对转化剂和试剂的要求较高等方面存在一些缺点,同时测定过程中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五、结语凯氏定氮法作为一种常用的测定粗蛋白质含量的方法,在食品、饲料、肥料等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本文的介绍,相信大家对凯氏定氮法测定粗蛋白质的基本原理及主要测定步骤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
认真掌握凯氏定氮法的操作技巧,能够准确快速地测定出样品中粗蛋白质的含量,为相关行业的质量监控和产品研发提供有力支持。
简述凯氏定氮法测定蛋白质的步骤
简述凯氏定氮法测定蛋白质的步骤
氏定氮法测定蛋白质是一种主要用于测定样品中蛋白质浓度的
常用方法,他能够快速、准确可靠地测量蛋白质氮含量,且使用简单方便,且是目前测定蛋白质浓度的主要方法之一。
1、样品制备
首先,将准备好的蛋白质样品放入容器中,最好使用提取液中的核酸分子进行提取,例如可使用聚乙二醇(PEG)、乙二胺(EDTA)、卤化氢等溶剂进行提取。
2、提取液稀释
将蛋白质样品提取液进行稀释,然后加入助剂,其助剂有:
0.2mol/L NaOH、半胱氨酸、磷酸钠以及咪唑等,以上助剂可溶解蛋白质结构,以保证准确的测定。
3、样品定量
将提取液分析仪中的样品放入詹氏定氮比色皿中,根据样品的特性和要求,制备足量的样品,一般比色皿的最大容量为2ml,样品的实际容量可以根据测定的蛋白质浓度来确定,容量一般为0.5ml-1ml。
4、添加试剂
在詹氏定氮比色皿中添加酸定碳测定试剂,一般使用20ml的酸定碳试剂,其中包含有HCl、MgS04、KCl等成分,将样品搅拌均匀,然后放置室温适当位置,使其反应均匀完成。
5、放入分析仪
在分析仪中,将搅拌好的詹氏定氮比色皿放入分析仪中,并根据
设备的说明书正确设置,然后经过校准测量的手段,进行蛋白质浓度的测定。
6、数据分析
最后,将测量得到的数据分析,对蛋白质浓度的测定结果进行分析,判断样品的实际浓度,以得出准确的测定结果。
总之,凯氏定氮法测定蛋白质是一种快速、准确可靠的方法,但在进行测定时,应充分考虑所使用试剂的性质、操作过程等,以保证测定结果的准确性。
此外,在进行测定时,应将样品放在室温环境下,以保证反应的迅速完成,同时,还可以根据需要,定期进行校准,以得出有效的测定结果。
凯氏定氮法测定蛋白质的原理
凯氏定氮法测定蛋白质的原理
凯氏定氮法是一种用于测定蛋白质氮量的精确方法,也称为凯氏分解法。
该方法利用
碱性液体对蛋白质发生解胞反应,在分解过程中将蛋白质中的氮以NH3形式放出,从而得
到它的总氮含量。
细菌蛋白质的氮量可通过凯氏定氮法来测定。
定氮的步骤如下:
1.将样品加入微量Kjeldahl试剂盒中,其中包括氢氧化钠,挥发性酸,硫酸钾等药剂。
2.用高温(>450℃)对样品进行热处理和灼烧,碱水反应,将所有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它们表现为CO2,H2O和NH3气体。
3.在接下来的步骤中,NH3由KOH的帮助被处理,其中KOH吸收NH3气体,形成氢氧
化铵溶液。
4.同时添加NaOH,将此溶液示波,分解NH3,测定处理后的溶液中的氢氧化铵的含量,从而求出氮的量。
5.最终能分解出的氮量是蛋白质氮量的两倍,因为氨基酸中,每个氨基酸中都有一个
氮原子。
凯氏定氮法与其他氮测定方法相比,尤其是火焰光谱技术,具有优越的操作便捷性和
准确度,以及可以处理低活性和少量样品的特点。
同时,它也有不足之处,如花费大量时间,成本昂贵,操作流程繁琐和精密。
凯氏定氮法测定蛋白质含量公式
凯氏定氮法测定蛋白质含量公式凯氏定氮法的测定原理是将样品中的蛋白质进行消解,使其中的氮元素转化为氨气,并通过蒸发和漏斗等装置将产生的氨气收集起来。
然后通过酸碱滴定的方法,测定收集到的氨气中的氮含量。
最终根据氮元素与蛋白质的质量比例关系,计算出样品中蛋白质的含量。
1.准备样品:将待测样品按照要求进行制备和处理,通常需要将样品打碎并且充分混合均匀。
2.消解样品:将样品中的蛋白质进行完全消解,一般使用硫酸和过氧化钾的混合液进行消解。
消解过程中需要控制温度和时间,以确保样品中的蛋白质能够完全转化为氨气。
3.收集氨气:消解完成后,将产生的氨气通过蒸发和漏斗等装置进行收集。
蒸发装置通过热水浴等方式将溶液中的水蒸发掉,使得氨气能够更容易收集。
收集装置通过使用酸碱指示剂对氨气进行滴定,在氨气出现的过程中颜色发生变化,从而判断样品中的氮含量。
4.酸碱滴定:使用酸碱指示剂对收集到的氨气进行滴定。
首先需要将氨气溶解在含有酸碱指示剂的溶液中,然后通过滴定的方式,逐渐加入含有酸或碱的溶液,直到颜色发生变化。
从溶液中滴下的酸碱溶液的体积可以表示样品中氮的含量。
根据凯氏定氮法的测定原理和操作步骤,可以得到凯氏定氮法测定蛋白质含量的计算公式:蛋白质含量(%)=(每毫升加入的酸碱滴定液(mL)-空白试验的酸碱滴定液(mL))*N*14.007/样品质量(g)其中,N为酸碱滴定液的标准浓度,单位为mol/L;14.007为氮元素的摩尔质量,单位为g/mol。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凯氏定氮法测定蛋白质含量时,除了样品中的蛋白质外,还可能会存在其他含氮化合物,如核酸、氨基酸等。
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关修正,以准确测定样品中的蛋白质含量。
总结起来,凯氏定氮法是一种常用的测定蛋白质含量的方法,通过将样品中的蛋白质进行消解、氨气收集和酸碱滴定的步骤,可以计算出样品中蛋白质的含量。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实验条件,并根据实际情况对测定结果进行修正,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凯氏定氮法测定蛋白质含量的步骤
凯氏定氮法测定蛋白质含量的步骤文档下载说明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凯氏定氮法测定蛋白质含量的步骤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凯氏定氮法(Kjeldahl method)是一种常用于测定样品中蛋白质含量的方法,它通过将样品中的氮转化为氨,并以氨的形式进行测定来计算蛋白质含量。
这个方法需要一系列的步骤来完成,下面是详细的步骤。
步骤一。
样品的准备。
1. 样品的称量。
首先,准备好待测样品。
样品的量通常是根据实验需求来确定的,通常在0.1到1克之间。
简述凯氏定氮法测定蛋白质的步骤
简述凯氏定氮法测定蛋白质的步骤
凯氏定氮法(Kjeldahl法)指的是用硫酸和氨水解液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将原料中蛋白质氮转化为氨,并把氨催化时形成的氢气反应吸收后,再以酸-碱滴定法滴定
氨气含量,从而计算出蛋白质氮含量,这种方法就是凯氏定氮法测定蛋白质的步骤。
凯氏定氮法测定蛋白质的步骤如下:
一、样品制备:将取得的样品(乳品、肉品或是其他类型的食物)分割、切碎成
相对细小的粉末,并确保碎片充足或浸入,然后将样品制成稀疏的悬浮液。
二、催化:将处理后的悬浮液放入定氮瓶中,使用有机催化剂,如甲酸钠、钠
邻苯二甲酸、钠邻苯三甲酸等,催化后的悬浮液中的蛋白质被氧化,形成氨气和水溶性的有机化合物。
三、氨气吸收:将催化后的悬浮液加入硫酸,使悬浮液放入高温循环气流,温
度由110℃升高至200℃,然后将催化后的悬浮液中的氨气吸收到硫酸中,使样品
中的氨气进入硫酸中,形成硫酸氨溶液。
四、滴定:将硫酸氨溶液滴定,可以使用酸性和碱性滴定,将硫酸氨溶液与
0.1mol/L的NaOH或HCl滴定,当滴定结束时,酸性滴定液变蓝色,而碱性滴定液
变红色,可以通过比较颜色的深度计算出氨气的浓度
五、计算:根据计量表可以计算出每升催化液中氨气含量,从而得出样品中蛋
白质的氮量。
总之,凯氏定氮法能够有效地测定蛋白质的氮量,是国际上最为普遍使用的蛋
白质分析方法。
岁的定氮法的步骤一般都是相同的,但是根据具体实验的不同,可能会有部分小的差别,而且我们在催化剂的选择上也需要多加慎重、针对性的考虑,以达到理想的测试效果。
简述蛋白质测定中凯氏定氮法的原理及注意事项
简述蛋白质测定中凯氏定氮法的原理及注意事项
蛋白质测定是很重要的一种生物检测方法,凯氏定氮法是一种常用的蛋白质测定方法,利用它可以准确快速地测定蛋白质的含氮量。
它的原理是,将样品中的氨基酸和其他含氮的物质,经过组合、解离和氧化反应,最终在硝酸铵溶液中生成可滴定的亚硝酸盐,然后用酚红指示剂测定溶液中仍剩余的硝酸铵,从而可以求得样品中蛋白质的含氮量。
凯氏定氮法的实验步骤主要包括:首先将样品进行水解,将蛋白质的氨基酸经过组合、解离和氧化反应,组成可滴定的亚硝酸盐;然后,将水解后的样品加入硝酸铵溶液,并加入酚红指示剂,搅拌均匀;接着,将溶液加入滴定管,通过滴定法将样品中的亚硝酸盐滴定为硝酸铵;最后,用酚红指示剂检测滴定完后的溶液,测定硝酸铵的含量,从而可以得出样品中蛋白质的含氮量,最终得到结果。
在实验中,要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样品的处理:蛋白质的氨基酸必须先进行水解,以达到提高检测准确性的目的。
水解反应的时间和温度应控制在适宜范围内,以免样品发生氧化反应而影响检测结果。
2、滴定程序:必须在滴定前充分搅拌,硝酸铵应充分溶解,以防止硝酸铵的错误滴定。
滴定管的洗涤必须彻底,防止污染物混入样品中造成结果的偏高。
3、滴定液的稳定性:滴定液在测定中需要稳定保存,避免滴定
液的氧化反应、吸收空气中的水分以及因温度变化引起的溶质的变化。
4、检测实验:在检测实验中,酚红指示剂应稳定,缓冲液应恒定,以便准确地测定溶液中剩余硝酸铵的含量。
凯氏定氮法是一种快速准确的蛋白质测定方法,它可以准确地测定蛋白质中氮含量。
正确掌握凯氏定氮法的原理和步骤,注意以上提到的注意事项,可以得到更为可靠的测定结果。
蛋白质含量测定(凯氏定氮法)
食物中蛋白质含量测定(凯氏定氮法)一.目标与请求1.进修凯氏定氮法测定蛋白质的道理.2.控制凯氏定氮法的操纵技巧,包含样品的消化处理.蒸馏.滴定及蛋白质含量盘算等.二.试验道理蛋白质是含氮的化合物.食物与浓硫酸和催化剂配合加热消化,使蛋白质分化,产生的氨与硫酸联合生成硫酸铵,留在消化液中,然后加碱蒸馏使氨游离,用硼酸接收后,再用盐酸尺度溶液滴定,依据酸的消费量来乘以蛋白质换算系数,即得蛋白质含量.因为食物中除蛋白质外,还含有其它含氮物资,所以此蛋白质称为粗蛋白.三.仪器与试剂硫酸铜(CuSO4·5H20)硫酸钾硫酸(密度为 1.8419g/L)硼酸溶液(20g/L)氢氧化钠溶液(400g/L) 0.01mol/L盐酸尺度滴定溶液.混杂指导试剂:0.1%甲基红乙溶液液1份,与0.1%溴甲酚绿乙醇溶液5份临用时混杂.微量定氮蒸馏装配:如图3- 所示.图3- 微量凯氏定氮装配1.电炉;2.水蒸气产生器(2L平底烧瓶);3.螺旋夹a;4.小漏斗及棒状玻璃塞(样品进口处);5.反响室;6.反响室外层;7.橡皮管及螺旋夹b;8.冷凝管;9.蒸馏液接收瓶.四.试验步调1.样品消化称取样品约2.00g(±0.001g),移入湿润的100mL凯氏烧瓶中,参加0.2g硫酸铜和6g硫酸钾,稍摇匀后瓶口放一小漏斗,参加20mL浓硫酸,将瓶以450角斜支于有小孔的石棉网上,应用万用电炉,在通风橱中加热消化,开端时用低温加热,待内容物全体炭化,泡沫停滞后,再升高温度保持微沸,消化至液体呈蓝绿色澄清透明后,持续加热0.5h,取下放冷,当心加20mL水,放冷后,无损地转移到100mL容量瓶中,加水定容至刻度,混匀备用,即为消化液.试剂空白试验:取与样品消化雷同的硫酸铜.硫酸钾.浓硫酸,按以上同样办法进行消化,冷却,加水定容至100mL,得试剂空白消化液.2.定氮装配的检讨与洗涤检讨微量定氮装配是否装好.在蒸气产生瓶内装水约三分之二,加甲基红指导剂数滴及数毫升硫酸,以保持水呈酸性,参加数粒玻璃珠(或沸石)以防止暴沸.测定前定氮装配如下法洗涤2~3次:从样品进口入加水适量(约占反响管三分之一体积)通入蒸汽煮沸,产生的蒸汽冲洗冷凝管,数分钟后封闭夹子a,使反响管中的废液倒吸流到反响室外层,打开夹子b由橡皮管排出,如斯数次,即可应用.3.碱化蒸馏量取硼酸试剂20mL于三角瓶中,参加混杂指导剂2~3滴,并使冷凝管的下端拔出硼酸液面下,在螺旋夹a封闭,螺旋夹b开启的状况下,精确汲取10.0mL样品消化液,由小漏斗流入反响室,并以10mL蒸馏水洗涤进样口流入反响室,棒状玻塞塞紧.使10mL氢氧化钠溶液倒入小玻杯,提起玻塞使其徐徐流入反响室,用少量水冲洗立刻将玻塞盖坚,并加水于小玻杯以防漏气,开启螺旋夹a,封闭螺旋夹b,开端蒸馏.通入蒸汽蒸腾10min后,移动接收瓶,液面分开凝管下端,再蒸馏2min.然后用少量水冲洗冷凝管下端外部,取下三角瓶,预备滴定.同时汲取10.0mL试剂空白消化液按上法蒸馏操纵.4.样品滴定以0.01mol/L盐酸尺度溶液滴定至灰色为终点.5.数据记载五.成果盘算式中 X——样品蛋白质含量(g/100g);V1——样品滴定消费盐酸尺度溶液体积(mL);V2——空白滴定消费盐酸尺度溶液体积(mL);c——盐酸尺度滴定溶液浓度(mol/L);0.0140 ——][Lmolc 尺度滴定溶液相当的氮的质HCl()000/.1量(g);m——样品的质量(g);F——氮换算为蛋白质的系数,一般食物为 6.25;乳成品为6.38;面粉为5.70;高梁为 6.24;花生为 5.46;米为5.95;大豆及其成品为5.71;肉与肉成品为6.25;大麦.小米.燕麦.裸麦为 5.83;芝麻.向日葵5.30.盘算成果保存三位有用数字.六.留意事项及解释1.本法也实用于半固体试样以及液体样品检测.半固体试样一般取样规模为2.00g~5.00g;液体样品取样10.0mL~25.0mL(约相当氮30mg~40mg).若检测液体样品,成果以g/100mL暗示.2.消化时,若样品含糖高或含脂及较多时,留意控制加热温度,以免大量泡沫喷出凯氏烧瓶,造成样品损掉.可参加少量辛醇或液体白腊,或硅消泡剂削减泡沫产生.3.消化时应留意扭转凯氏烧瓶,将附在瓶壁上的碳粒冲下,对样品完整消化.若样品不轻易消化至澄清透明,可将凯氏烧瓶中溶液冷却,参加数滴过氧化氢后,再持续加热消化至完整.4.硼酸接收液的温度不该超出40℃,不然氨接收削弱,造成检测成果偏低.可把接收瓶置于冷水浴中.5.在反复性前提下获得两次自力测定成果的绝对差值不得超出算术平均值的10%。
凯氏定氮法测定蛋白质含量
凯氏定氮法测定蛋白质含量简介凯氏定氮法(Kjeldahl method)是一种常用的测定蛋白质含量的方法,它通过将样品中的有机氮转化为氨,然后将氨转化为氨基氮,再由氨基氮计算得出蛋白质的含量。
这个方法的优点是稳定可靠,适用于各种类型的样品。
实验原理凯氏定氮法的实验原理如下:1.样品预处理:将待测样品进行预处理,去除样品中的非氮有机物。
这样可以确保凯氏定氮方法只测定到蛋白质中的氮。
2.消化反应:将预处理后的样品与硫酸相结合,加热至沸腾。
在这个过程中,有机氮将被转化为氨。
3.碱化反应:将消化后的样品中的硫酸中和,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使样品呈碱性。
4.蒸馏捕收:将碱化后的样品进行蒸馏,捕集捕集样品中的氨。
5.滴定:将捕集到的氨溶液与酸反应,使用盐酸或硫酸等强酸进行滴定,直至中和反应结束,测定出反应过程中消耗的酸的体积。
6.计算:根据滴定所消耗的酸的体积,计算出样品中的氨的量,再根据氨和蛋白质含氮的摩尔比例,计算出样品中蛋白质的含量。
实验步骤以下是凯氏定氮法测定蛋白质含量的实验步骤:1.准备样品:根据实验需要,准备待测样品。
样品的选择应根据实验目的和样品的特性进行。
2.样品预处理:将样品经过细碎、研磨等处理,去除样品中的非氮有机物。
3.消化反应:将预处理后的样品与浓硫酸相结合,加热至沸腾。
消化时间一般为2小时。
4.碱化反应:将消化后的样品中的硫酸中和,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使样品呈碱性。
5.蒸馏捕收:将碱化后的样品进行蒸馏,捕集捕集样品中的氨。
6.滴定:将捕集到的氨溶液与酸反应,使用盐酸或硫酸等强酸进行滴定,直至中和反应结束。
7.计算:根据滴定所消耗的酸的体积,计算出样品中的氨的量,再根据氨和蛋白质含氮的摩尔比例,计算出样品中蛋白质的含量。
实验注意事项1.在进行样品消化时,必须控制好加热温度,避免样品的溢出和烧焦。
2.在进行滴定时,应注意控制滴液的速度,避免过量的酸滴入。
3.实验过程中需注意个人安全,避免触及强酸和强碱。
凯氏定氮法测定蛋白质原理及操作
一、概述蛋白质是生命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质,其含量的测定在生物化学研究和食品加工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蛋白质含量的测定方法有许多种,其中凯氏定氮法是一种经典且常用的测定方法,本文将就凯氏定氮法测定蛋白质的原理及操作进行详细介绍。
二、凯氏定氮法原理1. 基本原理凯氏定氮法是通过测定样品中氨基氮的含量来间接测定蛋白质含量的方法。
蛋白质是由氨基酸构成的,而氨基酸中含有氮元素,故可以通过测定样品中氮元素的含量来推算出样品中蛋白质的含量。
2. 操作步骤(1)样品的预处理:将待测样品进行适当的预处理,通常是将样品中的有机物燃烧成气体,从而将其中的氮元素转化为氮气。
(2)氮气的收集:收集样品燃烧产生的氮气,通常是通过化学吸收剂的吸收来将氮气纯化。
(3)氮气的测定:将纯化后的氮气进行定量测定,得出氮气的含量。
(4)蛋白质含量的计算:根据氮气的含量,通过一定的计算公式来推算出样品中蛋白质的含量。
三、凯氏定氮法操作注意事项1. 样品的选择选择代表性好的样品进行测定,避免样品中含有其他干扰物质,影响测定结果的准确性。
2. 仪器的使用严格按照仪器的操作说明进行操作,保证测定过程的准确性和精确度。
3. 数据的处理对测定得到的数据进行严格的处理,计算过程中不应出现错误,以确保蛋白质含量的测定结果准确可靠。
四、凯氏定氮法测定蛋白质的优缺点1. 优点(1)测定范围广:凯氏定氮法可以适用于各种类型的样品,包括食品、饲料、生物组织等。
(2)测定结果可靠:经过严格的样品预处理和操作步骤,测定结果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精确度。
2. 缺点(1)操作繁琐:凯氏定氮法的操作步骤相对繁琐,需要较长的操作时间。
(2)不适用于含氮杂质的样品:如果样品中含有其他氮元素化合物的干扰物质,则可能影响凯氏定氮法的测定结果。
五、结语凯氏定氮法作为一种经典且常用的蛋白质测定方法,其原理和操作步骤相对简单明了,但需要严格遵守操作规范,以确保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蛋白质的测定—凯氏定氮法测定食品中蛋白质
食品中蛋白质的测定——凯氏定氮法
实验原理
• 样品与浓硫酸和催化剂一同加热消化,使蛋白质分解,其中碳和氢被氧化为 二氧化碳和水逸出样品中的有机氮转化为氨与硫酸结合成硫酸铵加碱蒸馏, 使氨蒸出,用硼酸吸收后再以标准盐酸或硫酸溶液滴定。根据标准酸消耗量 可计算出蛋白质的含量。
仪器
500ml凯 氏烧瓶
定氮蒸馏 装置
凯氏定氮法测食品中蛋白质的注意事项
(9)硼酸吸收液的温度不应超过40°C,如高于40°C可置于冷 水浴中。
(10)混合指示剂在碱性溶液中呈绿色,在中性溶液中呈灰色, 在酸性溶液中呈红色。
课后思考
• 凯氏定氮法测定 食品中蛋白质还 有哪些需要注意?
常量蒸馏按下式计算: 微量蒸馏按下式计算:
W c(V2 V1 ) 0.014 F 100 m
W c(V2 V1 ) 0.0 1 4 F 1 0 0 m 10 100
食品中蛋白质的测定——凯氏定氮法
实验步骤——计算 • 式中W—蛋白质的质量分数,%; • c—盐酸标准液的浓度,mol/L; • V1—空白滴定消耗标准液量,mL; • V2—试剂滴定消耗标准液量,mL; • m—样品质量,g; • 0.014—氮的毫摩尔质量,g/mmol; • F—蛋白质系数。
• 凯氏定氮步骤包括消化、蒸馏、 吸收、滴定、计算。
凯氏定氮法测食品中蛋白质的注意事项
(1)凯氏定氮法测定食品中蛋白质含量为粗蛋白
(2)所有试剂应用无氨蒸馏水配制
(3)消化过程应注意转动凯氏烧瓶,促进消化完全 (4)若样品含脂肪或糖较多时,易产生大量泡沫可采用小火或者可加入 少量辛醇、液体石蜡或硅油等消泡剂 (5)控制消化时间 ,一般消化至透明后,继续消化30min即可,但当含 有特别难以氨化的氮化合物的样品,消化时间需适当延长;
凯氏定氮法测定蛋白质含量公式
凯氏定氮法测定蛋白质含量公式
1 凯氏定氮法
凯氏定氮法是一种常用的测定蛋白质含量的方法,由凯氏于1883
年提出。
它的原理是:将样品中的蛋白质氨基酸氧化分解为氨态水,
测定样品中氨态氮的含量,用凯氏定氮法公式计算蛋白质的实际含量。
2 凯氏定氮法的基本原理
凯氏定氮法的基本原理是将蛋白质氨基酸浓度通过离子交换树脂
提取,然后将氨基酸氧化分解为氨态水,再测定样品中氨态氮的含量,用凯氏定氮法公式计算蛋白质的实际含量,凯氏定氮法公式如下:
3 凯氏定氮法公式
蛋白质的实际含量=样品内的氨态氮的总量(毫克)÷6.25
其中6.25是认为蛋白质中的结构基元氨基酸的比例为1:6.25,也就是说,100毫克蛋白质中含有16毫克氨基酸,以此类推。
4 凯氏定氮法的优势
凯氏定氮法具有准确、快速、重现性好等特点,在实时测定立即
分析模式中,仍是最常用的技术。
从实验时间上看,凯氏定氮法比其
他定氮方式更加快捷,且准确率较高,受其实验程序简单、复杂材料
分离容易使用的优势受到广大研究人员的青睐。
5 凯氏定氮法的应用
凯氏定氮法大多用于测定含氨基酸的蛋白质,应用范围很广,一般应用在动物、植物的分子的氨基酸的分析,主要用于衡量蛋白质含量,便于计算组分,如果其他物质也能被氧化,也可以用它进行测定计算。
另外,凯氏定氮法也可以用于研究病毒、细菌等非蛋白质有机物的含氮量。
简述凯氏定氮法测定蛋白质的步骤
简述凯氏定氮法测定蛋白质的步骤凯氏定氮法是一种常用的测定蛋白质的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快速精准地测量样品中的蛋白质含量。
本文将阐述如何使用凯氏定氮法测定蛋白质的具体步骤,为下一步报告及应用做准备。
首先,需要准备一个凯氏液体样品,包括添加分解剂、滴定剂和缓冲液,可以确保样品在反应中得以分解。
接下来,将量好的样品放入滴定管中,加入足够的凯氏液体,并在滴定管里加入磷酸水或碳酸水以调节pH值,确保反应的完整性。
接着,将滴定管的另一端放入加热器,经几分钟反应后,滴定管中的液体即变成蓝色,反映出完成反应的情况。
当蛋白反应完毕后,即可进行滴定,滴定过程中需要小心操作,以确保测定结果的准确性。
首先,在测试管中加入适量的二氧化碳水,使测试液中的氧气溶解,防止液体的变色。
接着,将滴定液逐滴加入测试管内,直到液体呈果汁状,即可滴定完毕。
滴定完毕后,可以使用光度计来测定反应的结果,这也是凯氏定氮法的核心步骤。
需要先将光度计调整为蛋白质测定的特定波长,然后将样品加入到光度计中,最后可以得出样品中蛋白质含量的测定结果,并用标准曲线计算蛋白质含量的准确度。
在进行凯氏定氮法测定蛋白质时,需要谨慎操作,以确保样品的完整性及测定结果的准确性。
首先,要使用精确度高的仪器以及标准仪器,以保证测量结果的精确性。
此外,还应该使用新鲜的滴定剂,以减少滴定误差。
最后,在进行滴定操作时,一定要将滴定液加入到液体的规定的位置,而不是将它倒入到底部,以确保测定结果的准确性。
总之,凯氏定氮法是一种有效的测定蛋白质的方法,它通过准确地标定反应体系的滴定组成以及配制正确的滴定液,可以快速准确地测定蛋白质含量。
只要注意操作技巧及使用合适的仪器,就可以得出精确的测定结果,满足实验室检测的需要。
凯氏定氮法检测奶粉中蛋白质质量控制及注意事项
凯氏定氮法检测奶粉中蛋白质质量控制及注意事项凯氏定氮法是一种常用的检测奶粉中蛋白质质量的方法。
它通过测定样品中的氨基酸含量来估计蛋白质的质量。
以下是关于凯氏定氮法检测奶粉中蛋白质质量控制及注意事项的详细介绍。
一、凯氏定氮法的原理凯氏定氮法的原理是基于蛋白质中氨基酸含量固定,而且氨基酸含量可用颜色变化表示。
该法利用氨基酸在碱性溶液中发生氧化反应产生氨气,然后将氨气收集和定量测定,据此可以计算出样品中的氨基酸含量,从而推算出样品中蛋白质的含量。
1. 样品的准备在进行凯氏定氮法之前,需要对奶粉样品进行准备。
将奶粉样品充分混匀,然后称取一定重量的样品。
为了提高测定准确性和结果可比性,应根据实验要求进行多次重复称取。
2. 消化和提取样品的消化和提取是为了将奶粉中的蛋白质完全转化为氨基酸,以便进行后续的测定。
可以使用氢氧化钠溶液进行消化和提取。
消化时需要控制消化时间和温度,以确保蛋白质可以完全转化为氨基酸。
3. 淬火和冷却在消化和提取完成后,需要将样品进行淬火和冷却处理。
淬火可以停止反应过程,冷却则是为了降低样品的温度,以便后续的测定。
4. 氨气的收集和测定在凯氏定氮法中,需要将产生的氨气收集和测定。
收集氨气时,可以使用稀盐酸溶液吸附氨气,并且使用酚酞指示剂进行测定。
根据溶液的颜色变化可以推算出样品中的氨基酸含量。
5. 计算和结果分析根据氨气生成的量和涉及到的样品重量,可以计算出样品中氨基酸的含量。
进一步利用这个值计算出样品中蛋白质的含量。
通过对比标准样品和多次重复实验的结果,可以评估凯氏定氮法检测的准确性和结果的可靠性。
1. 操作注意安全:在操作凯氏定氮法时,应注意安全操作。
避免溶液的飞溅和吸入氨气。
使用有机溶剂时要避免接触皮肤和吸入,防止中毒和其他伤害。
2. 实验操作要精准:在凯氏定氮法中,涉及到样品的称取、消化和提取、氨气的收集和测定等环节,都需要精确操作。
要控制好各个环节的时间、温度和用量,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简述凯氏定氮法测定蛋白质的步骤
简述凯氏定氮法测定蛋白质的步骤凯氏定氮法是世界上应用最早、最广泛的分析技术之一,这种方法用于测定有机物质中的氮元素含量。
它也可以用来测定蛋白质中氮的含量,以准确地表征蛋白质含量和结构。
如何在实验室中测定蛋白质中氮的含量?下面就是凯氏定氮法测定蛋白质的相应步骤:第一步:样品预处理由于蛋白质的结构以及化学组成的不稳定性,可能会对最终的结果产生影响,因此在测定蛋白质氮含量之前,需要对样品进行预处理。
有时候,在实验室中收集到的样品可能因粘附而受到污染,因此需要用溶液清洗或收集新的样本。
此外,还需要将样品放入温度控制的环境中以使其处于稳定的状态,以免影响后续的操作。
第二步:提取蛋白质在进行蛋白质氮测定之前,需要将生物样品中的蛋白质提取出来。
首先将样品和溶剂混合,然后向其中添加可以去除脂肪、碱性物质和其他杂质的一种物质,例如醋酸。
最后,在超高压下将其提取出来,即可得到蛋白质提取液。
第三步:加入凯氏液将准备好的蛋白质提取液向里加入凯氏液,凯氏液是一种特殊的配方,其中含有十五种化合物,包括硫酸锌、苯酚和溴类等。
这种液体与蛋白质结合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结构,可以使氮的元素以明显的色彩出现,称为“凯氏体”。
第四步:测定蛋白质氮最后,将蛋白质溶液放入吸光度仪中,使用更精确的仪器测量溶液的吸光度。
仪器可以测量溶液中氮含量的比值,以及比值所代表的值。
蛋白质中氮的含量可以通过比较实验前后的比值,从而准确地测定。
总结凯氏定氮法是一种非常精确、重要的蛋白质测定技术,可以用来测定蛋白质中氮的含量,并准确地表征蛋白质的结构和含量。
在进行实验之前,需要对样品进行预处理,然后用凯氏液将其进行提取,最后将溶液放入吸光度仪中,以准确测定蛋白质中氮的含量。
牛奶中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凯氏定氮法
牛奶中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凯氏定氮法一:实验目的:掌握凯氏定氮法测定蛋白质含量的原理学会凯氏定氮法的操作技术二:实验原理:◆蛋白质的含氮量较恒定,一般为16%,上下略有浮动◆N/16%=N*6.25=蛋白质的含量◆样品与浓硫酸和催化剂一同加热消化,使蛋白质分解,其中碳和氢被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逸出,而样品中的有机氮转化为氨与硫酸结合成硫酸铵。
然后加碱蒸馏,使氨蒸出,用硼酸吸收,再以标准盐酸溶液滴定,测出释放的氨含量,并计算氮素含量,再乘以6.25即为蛋白质的含量。
◆整个过程分三步:消化、蒸馏和吸收、滴定1:消化:蛋白质+ H2SO4 →(NH4)2SO4 + SO2↑+ CO2↑+ H2O瓶颈45度角倾斜2:蒸馏:消化液+ 氢氧化钠加热蒸馏,放出氨气2NaOH+(NH4)2SO4=2NH3 ↑+Na2SO4 +2H2O3:吸收与滴定(1)用4%硼酸吸收(2)用盐酸标准溶液滴定(3)混合指示剂(甲基红—溴甲基酚绿混合指示剂)指示剂:红色———→绿色———→红色(酸)吸收(碱)滴定(酸)3NH3 + H3BO3→(NH4)3BO3(NH4)3BO3+ 3HCl →3NH4Cl + H3BO3三:实验步骤1、消化:准确量取牛奶0.5mL,移入干燥的凯氏烧瓶中(勿粘附在瓶壁上),加入0.2g硫酸铜、0.3g硫酸钾、10mL浓硫酸,小心摇匀,于通风橱内消化(先小火,待炭化完全后,加大火力至溶液呈蓝绿色),冷却至室温,定容至25mL。
同时消化一份空白试剂为对照。
2、蒸馏、吸收◆取40mL硼酸溶液于锥形瓶中,加2d混合指示剂,置于冷凝管下端,为接受瓶。
◆量取5mL样品消化液由加料口加入反应室,用5mL蒸馏水冲洗加料口,再加入40%NaOH10mL(溶液呈蓝褐色),不要摇动,立即封口。
◆夹紧缓冲管下口,开始蒸馏,当接收瓶溶液颜色变化时,继续蒸馏3-5min,下降接收瓶,使硼酸液面离开冷凝管口,继续蒸馏1min,用蒸馏水淋洗浸入硼酸的管外壁,移出接收瓶,滴定。
简述凯氏定氮法测定蛋白质的步骤
简述凯氏定氮法测定蛋白质的步骤凯氏定氮法是研究生物体中氮含量的一种方法,由布兰特凯氏(Brantley Cole)于1945年发明。
凯氏定氮法是一种可以测定生物体中氮含量的有效方法,它主要应用于蛋白质的含量测定,它经常被用于研究蛋白质的含量及定量。
凯氏定氮法的一般步骤如下:一、样品准备:将需要测定蛋白质浓度的样品(如动物细胞)取液,经过物理或化学方法(如消毒、超声破碎)处理,得到悬浮液,再经过离心离心来溶解蛋白质。
二、分析步骤:将样品悬浮液加入盐酸以及硝酸,搅拌均匀,离心分离出清洁的悬浮液,然后用滴定管滴入一定量的蓝原酸溶液,使悬浮液呈现浓蓝色,再加入适量的硫酸铜溶液,滴氯化钠液,使悬浮液变为浅绿色,最后加入地衣酸钠溶液,使悬浮液呈黑色,并记录滴定止点的滴定量。
用滴定量来计算样品的蛋白质含量,单位为毫克每克(mg/g)。
三、试验结果:测定所得的蛋白质含量可以根据标准品比对,从而判断得出最终结果。
以上是凯氏定氮法测定蛋白质的一般步骤,简单易行,但是实验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使用定氮法测定蛋白质含量时,应注意把握好实验条件,以免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凯氏定氮法是一个有效的、精确的测定生物体中蛋白质含量的方法,在生物、药学、机械材料等方面都有应用,为研究蛋白质的含量及定量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在实验室中也是常用的方法之一。
然而,凯氏定氮法在测定蛋白质含量时,若存在不同种类的氨基酸,样品中可能还存在其他组分,会影响最终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此外,由于凯氏定氮法的步骤较为繁琐,一般只用于实验室的精确测定,不适用于实际应用。
综上所述,凯氏定氮法是一种可以测定生物体中氮含量的有效,精确的方法,它的测定步骤简单易行,可以用来研究蛋白质的含量及定量,但由于存在一定的误差,在使用时应注意把握好实验条件,以免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空白试验
❖ 取80mL蒸馏水→200mL洁净烧杯→先用氢氧化钠标准 溶液滴定pH8.2→加入10.00mL中性甲醛溶液→用氢 氧化钠标准溶液(0.050mol/L)滴定至pH9.2→记录 消耗体积V2
5.数据处理
❖ 精密度:在重复性条件下的两次独立测定结果的绝 对差值不得超过算术平均值的10%
❖ 若要测定样品的蛋白氮,则需要向样品中加入三氯乙酸溶液, 使其最终浓度为5%,然后测定未加入三氯乙酸的样品及加入
三氯乙酸溶液后样品中的含氮量,进一步计算出蛋白质含量:
蛋白氮=总氮-非蛋白氮
任务五:试验器具的清洗整理
【拓展学习】
❖ 1、其他蛋白质测定方法——分光光度法 ❖ (1)原理
❖ 食品中的蛋白质在催化加热条件下被分解,分解产生的氨与 硫酸结合生成硫酸铵,在pH 4.8 的乙酸钠-乙酸缓冲溶液中 与乙酰丙酮和甲醛反应生成黄色的3,5-二乙酰-2,6-二甲基1,4-二氢化吡啶化合物。在波长400nm下测定吸光度值,与 标准系列比较定量,结果乘以换算系数,即为蛋白质含量。
始终保持酸性,以防水中氨蒸出。
子任务1:仪器及试剂的准备
❖ 试剂: ❖ 40%氢氧化钠 ❖ 20%硼酸溶液 ❖ 混合指示剂
❖ 1、1份甲基红乙醇溶液(1g/L)与5份溴甲酚绿乙醇溶液 (1g/L)临用时混合 酒红色→绿色
❖ 2、2份甲基红乙醇溶液(1g/L)与1份亚甲基蓝乙醇溶液 (1g/L)临用时混合 紫红色→绿色
❖ ②酸式滴定管的正确使用
任务四、数据记录与计算
项目名称
检测日期
样品名称
检验依据
内容
1
2
样品质量m/g
V初 /mL V终 / mL 消耗的体积V1 /mL 吸取消化液体积V3 /mL 蛋白质含量(g/100g)
平均值(g/100g)
两次测定之差/平均值
精密度Cy
3 空白
(g/100g) F:牛乳及其制品的蛋白质换算系数6.38
子任务2:碱化蒸馏、硼酸吸收
❖ 10.0mL硼酸溶液 100mL三角瓶 加1~2滴混合指 示剂 冷凝管下端插入三角瓶液面下 准确吸取 10mL试样 由小玻杯流入反应室 少量水洗涤小 漏斗 盖紧玻璃塞 量筒取10.0mLNaOH溶液 倒 入小玻杯 提起玻塞使其缓慢流入反应室 立即 塞紧玻璃塞 加水于小玻杯防漏气 通蒸汽 颜色变化时开始计时蒸馏5min 移动接受瓶使液 面离开冷凝管下端 再蒸馏1min 用少量水冲洗 冷凝管下端外部 取下接收瓶
❖ ④冷凝管下端先插入硼酸吸收液液面以下才能蒸馏。吸 收液温度不应超过40℃,避免氨气逸出,若超过时可置 于冷水浴中使用。
❖ ⑤检验蒸馏是否完成的方法:奈氏试纸法。原理:NH4+或 NH3遇奈氏试剂会反应生成综红色的碘化汞铵化合物,如 NH4+或NH3含量较少,试纸呈黄色,若含量过多,呈棕黄 色或棕红色的沉淀反应
❖ ②样液中的硫酸铵在碱性条件下释放出氨,为防止样液 中氨气逸出。一是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要过量,二是要水 封,三要夹紧废液蝴蝶夹后再通蒸汽,四要在蒸馏过程 中要注意接头处有无松漏现象
❖ ③加热蒸馏出来的氨可以用硼酸进行吸收,因为硼酸只 呈微弱酸性,不影响指示剂的变色反应,但是具有吸收 氨的作用,与氨形成强碱弱酸盐 。
项目七 食品中蛋白质及氨基
酸态氮的测定
【学习目标】
❖ 1、掌握食品中氮含量与蛋白质含量之间的换 算。
❖ 2、掌握凯氏定氮装置的搭建技术。 ❖ 3、掌握蛋白质的测定技术。
【基础知识】
❖ 1、蛋白质及氨基酸概述
❖ 蛋白质由两性氨基酸通过肽键结合在一起的大分子化合物, 它主要含的元素是C、H、O、N。
❖ 子任务1:仪器及试剂的准备 ❖ 仪器: ❖ 25mL酸式滴定管1套
❖ 试剂 ❖ 0.0500mol/L HCL标准溶液
子任务2:盐酸滴定
❖ 接收瓶 以HCL标准滴定液滴定 灰色终点
记录VHcl
(1)硼酸吸收 液的颜色
(2)吸收氨气 后的硼酸吸收液
的颜色
(3)盐酸滴定 终点的颜色
❖ 〖注意〗
❖ ①混合指示剂在碱性溶液中呈绿色,在中性溶液中 呈灰色,在酸性溶液中呈红色。
任务三:试验器具Βιβλιοθήκη 清洗整理知识回顾 Knowledge Review
(g/100g)
❖ 有效数字: ❖ 蛋白质含量≥1 g/100 g时,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 蛋白质含量<1 g/100 g时,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 精密度: ❖ 在重复性条件下的两次独立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
得超过算术平均值的10%
步骤 湿法消化
碱化蒸馏 硼酸吸收 盐酸滴定
小结
反应前后颜色变化
3、试剂 除硫酸铜与硫酸钾制成片剂外,其他试剂与常量测定相同。
4、优点 灵敏、准确、快速以及用量少
准确称取某乳粉样品0.800克,经凯氏法消化定容至100ml, 移 取 5ml 消 化 液 进 行 蒸 馏 , 用 20ml 硼 酸 吸 收 , 再 用 0.05000mol/lHCl滴定,结果消耗5.00ml,试计算该乳粉的 蛋白质含量?
样品(2N
)
H
2SO 4 催化剂 消化
(NH
4
)
2
SO
4
NaOH 蒸馏
2NH
3
H3BO 3( 吸收
NH 4 )2 B4O7
2HCL 滴定
结果处理
❖ 氨基酸~HCl~N ❖ 〖注意〗
❖ 此法测定得到的蛋白质含量,实际上包括核酸、生物碱、含氮类脂、叶 啉和含氮色素等非蛋白质氮化合物,故称为粗pro。
为6.25,花生为5.46,大米为5.95,大豆及其制品为5.71,小麦粉为 5.70、全小麦、大麦、燕麦、裸麦和小米是5.83;硬果类为5.30;牛乳 及其制品为6.38。
2、原理
❖ 蛋白质是含氮的有机化合物。食品与硫酸和硫酸铜、硫酸钾 一同加热消化,使蛋白质分解,分解的氨与硫酸结合生成硫 酸胺。然后碱化蒸馏使氨游离,用硼酸吸收后以硫酸或盐酸 标准溶液滴定,根据酸的消耗量乘以换算系数,即为蛋白质 的含量。
3.滴定样品中氨基酸酸基含量
❖ 上述烧杯→加入10mL甲醛溶液→混匀→再用 0.05mol/L氢氧化钠标准的溶液继续滴定至pH9.2→ 记录消耗体积V1
【拓展】
❖ 本法原理: ❖ 氨基酸含有酸性的-COOH和碱性的-NH2,它们相互作
用使氨基酸成为中性的内盐,不能直接用碱液滴定 它的羧基。当加入甲醛时,氨基与甲醛结合,其碱 性消失,使羧基显示出酸性,这样就可以用氢氧化 钠溶液滴定-COOH,并用间接法测定氨基酸的总量。
❖ 一般来说,pro的平均含氮量为16/100,既一份氮相当于 6.25份蛋白质,此数值称为蛋白质系数。
❖ 所以在用凯氏定氮法定量pro时,将测得的总氮%乘上pro的 换算系数K=6.25即为该物质的pro含量。
❖ 注意: ❖ ①含N是蛋白质区别其他有机化合物的主要标志。 ❖ ②不同种类食品的蛋白质系数有所不同,如玉米、荞麦、青豆、鸡蛋等
❖ (2)特点
❖ 快速、污染少、操作简单、省时
❖ 国家标准测定蛋白质第二法
❖ 2、改良式凯氏装置
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
泰州市质监局
❖ 3、自动凯氏定氮法
1.原理 同常量凯氏定氮法
2.主要仪器 自动凯氏定氮仪:该装置内具有自动加碱蒸馏装置,自动吸 收和滴定装置以及自动数字显示装置。 消化装置:由优质玻璃制成的凯氏消化瓶及红外加热装置组 合成的消化炉。
❖ 〖注意〗 ❖ ①加入NaOH一定要过量,判断NaOH是否过量的方法,看反应
室内液体颜色
❖ 加碱足量的判断:
❖ 溶液会变成深蓝色或产生黑色沉淀
❖ 原理:过量的氢氧化钠会跟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 铜蓝色沉淀,蓝色沉淀在加热的情况下会分解成黑 色的氧化铜沉淀。
❖ 如果没有上述现象,说明氢氧化钠加的量不足,需 要继续加入氢氧化纳,直到产生上述现象为止。
任务一:相关仪器设备及试剂的准备
❖ 仪器设备:碱式滴定管、移液管、200mL烧杯、100 容量瓶、酸度计、磁力搅拌器、滴定台
❖ 试剂:浓度为36%中性甲醛;氢氧化钠标准溶液: 0.05mol/L(需临用前标定)
任务二:成分分析
1.原始记录表格的设计
项目名称
检测日期
样品名称
检验依据
加甲醛前
样品滴定次
1.000g奶粉 0.2g硫酸铜 6g硫酸钾 20mL浓硫酸 玻璃珠
轻摇
小火加热炭化 至泡沫完全停止
大火加热 保持瓶中液体微沸
同时做试剂 空白试验
冷却 加20mL水 冷却
至蓝绿色澄清透明 继续加热0.5~1h
思考
❖ 1、玻璃珠的作用? ❖ 2、小漏斗的作用? ❖ 3、消化过程为什么要不断转动凯氏瓶? ❖ 4、开始消化时为什么用小火? ❖ 5、消化液不易澄清透明时可采用的措施? ❖ 6、消化完成时的产物? ❖ 7、加20mL水的作用? ❖ 8、空白试验的目的?
凯氏烧瓶:样品无色(加硫酸前)→加 硫酸炭化黑色→消化后红棕色→ 棕褐 色→消化终点蓝绿色/墨绿色→淡蓝色
(冷却后溶液) 反应室:深蓝色或黑色沉淀
紫红色→绿色
甲基红和溴甲酚绿混合指示剂:绿色→灰色 甲基红和亚甲基蓝混合液:绿色→蓝紫色
❖ 凯氏定氮法用于所有动物、植物类食品的蛋白质含量的测 定,但因样品中含有核酸、生物碱、含氮类脂、卟啉以及 含氮色素等非蛋白质含氮化合物,所以测定结果为粗蛋白 质含量。
数
初读
数
末读 消耗 数 体积
加甲醛后
初读 末读 数数
消耗 体积 V1
空白滴定 V2
1
2 氨基酸态氮含量X(g/100mL)= 平均值
精密度
2.样品中游离酸中和
❖ 吸取5mL试样→100mL容量瓶中→定容→混匀后吸取 20.0mL→200mL烧杯→加水60mL→插入酸度计的指示 电极和参比电极→开动磁力搅拌器→0.050mol/L氢 氧化钠标准溶液滴定至酸度计指示pH8.2→记录消耗 体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