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学中君臣佐使的含义
君臣佐使
二、内容:
1、君药:即在处方中对处方的主证或主病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它体现了处方的主攻方向,其药力居方中之首,是组方中不可缺少的药物。
2、臣药:意义一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和主证的药物,二是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
出处
《神农本草经》:“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下药一百二十种为佐使,主治病;用药须合君臣佐使。”
示例 开中药处方时,要安排好各味药的~关系。
君臣佐使
成语 君臣佐使
发音 jūn chén zuǒ shǐ
解释 原指君主、臣僚、僚佐、使者四种人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后指中药处方中的各味药的不同作用。
君臣佐使
一、含义:
所谓“君臣佐使”,即从多元用药的角度,论述各药在方中的地位及配伍后的性效变化规律。它高度概括了中医遣药组方的原则,是七情配伍的进一步发展,对学习研究中药成方和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3、佐药:意义一是为佐助药,协助君药、臣药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二是为佐制药,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药、臣药的毒性或烈性的药物,三是为反佐药,即根据病情需要,使用与君药药性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4、使药:意义一是引经药,引方中诸药直达病所的药物,二是调和药,即调和诸药的作用,使其合力祛邪。
用法 作定语、宾语;用于中药方面。
君臣佐使
方剂学术语。系方剂配伍组成的基本原则。《素问·至真要大论》:“主病之为君,佐君之为臣,应臣之为使。”“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二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组成方剂的药物可按其在方剂中所起的作用分为君药、臣药、佐药、使药,称之为君、臣、佐、使。君指方剂中针对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臣指辅助君药治疗主证,或主要治疗兼证的药物。佐指配合君臣药治疗兼证,或抑制君臣药的毒性,或起反佐作用的药物。使指引导诸药直达病变部位,或调和诸药的药物。以治疗伤寒表证的麻黄汤为例,麻黄发汗解表为君药,桂枝助麻黄发汗解表为臣药,杏仁助麻黄平喘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一方之中,君药必不可缺,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佐、使三药则可酌情配置或删除。
中药的君臣佐使
君为主药臣为辅助药佐为协助君臣君药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其药力居方中之首,用量较作为臣、佐药应用时要大。
在一个方剂中,君药是首要的,是不可缺少的药物。
臣药有两种意义,一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
二是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
它的药力小于君药。
佐药有三种意义,一是佐助药,即协助君、臣药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的兼证。
二是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或烈性。
三是反佐药,即根据病情需要,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佐药的药力小于臣药,一般用量较轻。
使药
有两种意义,一是引经药,即能引方中诸药以达病灶的药物。
二是调和药,即具有调和诸药作用的药物。
使药的药力较小,用量亦轻。
这种组方原则是科学的,有良好的实践效果。
但是“君臣佐使”的名称,以封建皇帝、大臣、将佐差使等概念命名之,说明了治病要求组方时要有针对性的隶属帮衬,等级、主次关系。
的药使为引药入经,调和诸药
(|君:就是治疗主病、主症,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臣:是辅助君药治疗主病、主症,以加强主药疗效的药物。
佐:即对主药起制约作用或协助主药治疗兼症的药物。
使:一般是指“引经药”,或调和诸药的药物。
)。
中药配伍为什么要讲究君臣佐使?
中药配伍为什么要讲究君臣佐使?《本经》云:“药有君臣佐使,以相宣摄合和者,宜用一君二臣三佐五使,又可一君三臣九佐使也。
”正确使用和理解君臣佐使,要从两个方面来看:第一,君臣佐使,原指古代人事关系,即君主、臣僚、僚佐、使者四种人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
君者,君,尊也。
——《说文》。
君也者,掌令者也。
——《春秋繁露》。
臣者,事君者也。
象屈服之形。
——《说文》。
佐者,佐,助也。
——《广雅》。
使者,使臣也。
第二,药物配伍的数量,凡是遇到数字在中医概念中,我们要非常敏感加以重视,中医的取类比象中的比象即来于此。
《本经》中药物组方配伍方式分为两类:一类组方原则,是由一君、二臣、三佐、五使组成,即一味君药,二味臣药,三味佐药,五味使药,而药物功能种类是四种,此类组方中的数字,包括了从一到五的小衍之数。
先来了解一下组方术数的含义。
一者,代表太极,是在天地阴阳分开之前,成球状、点状。
俗话说:“国不可一日无君,家不可一日无主。
”又“一国不容二主”,君药是一方之主,作用方向直接,直达病所,调节造成机体阴阳失衡的最主要原因。
二者,代表阴阳,天地、上下、内外、表里等,阴阳的作用调节平衡,君药能否准确发挥作用,君令能否实施其功用,需要大臣的保驾护航。
好像用导弹攻击,导弹飞行依靠弹翼,弹翼帮助导弹保持平衡,因此而准确击中目标。
三者,代表三才天地人、上中下、精气神等,在外应天气降为雨,地气上为云,在人体则是在内五脏之精化气,在外六腑之阳气顺降,卫气护外,在内之精与在外之气的相互转化。
五者,五行,五行生克平衡,五脏藏精以及化气平衡。
此组方原则是通过调节五脏藏精与化气,以达到祛邪扶正的目的,以五行为根本的治疗方法。
四者,四时,经云:“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
”四时乃天之精,天地间万物生之本。
二类组方原则,是由一君、三臣、九佐使组成,即一味君药,三味臣药,九味佐使药。
从术数来看,三是指气的开阖枢变化。
经云:“其生五,其气三。
中药君臣佐使配伍原则
中药君臣佐使配伍原则
中医药中的“君臣佐使”配伍原则是中药组方的基本原则之一,用以指导药物的搭配和配伍。
它根据中药的性味和功效,将药物分为不同的类别,以达到增强药效、减少毒副作用的目的。
1. 君药:指具有主要疗效的药物,或起主导作用的药物。
君药通常是具有特定药效和应用范围的核心草药。
2. 臣药:指起辅助作用、增强君药疗效的药物,也可以是增加药物本身药效的草药。
臣药一般具有较强的药效或是对君药起到协同作用。
3. 佐药:指能够增强君臣药药效、减少不良反应、调节体内平衡的药物。
佐药一般具有平衡作用、调节体质的功效。
4. 使药:指能够改善化药效果、加强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和利用的药物。
使药一般具有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等功效。
在进行中药组方时,需要根据病情、体质和辨证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选取合适的君臣佐使草药,并进行合理的配伍,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此外,还要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药物的剂量和用法等问题,确保用药安全和疗效。
中医的君臣佐使(小白解释)
中医的君臣佐使(小白解释)
中药中的君臣佐使是中药组方的基本原则,就像语法上应用的主、谓、宾一样。
在临床开方时,则应根据具体病情来决定用药的多少,君药就是主药,是必不可缺的,而臣、佐、使三药则可酌情配置或减少。
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是这样的:
1、君药:即在处方中对处方的主证或主病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它体现了处方的主攻方向,其药力居方中之首,是组方中不可缺少的药物。
在有的单方只有一味中药,它就是君药。
2、臣药: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和主证的药物。
比如在成方《参苓白术散》中用柴胡是君药,开郁,升麻是臣药,升提,不仅仅是方中要用到它们各自的功用,用这两味药相配,柴胡左行(入肝,故,有的方剂中柴胡又是使药),升麻右升(入肺),药物的力量得以平衡,患者服后不会感到额外的不适。
3、佐药:意义一是为佐助药,用于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二是为佐制药,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药、臣药的毒性或烈性的药物,三是为反佐药,即根据病情需要,使用与君药药性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4、使药:意义一是引经药,引方中诸药直达病灶的药物,二是调和药,即调和诸药的作用,使其合力祛邪,如怀牛膝、川芎、甘草就经常作为使药入方。
比如有些治疗肾病的中成药,需用淡盐水送服,食盐水就是引经药。
中药的配伍是比较复杂的,要想成为一个临床处方医生,必须掌握每味中药的药性特点及对病症的准确诊断。
中药君臣佐使
中药君臣佐使中药方剂中的君臣佐使是怎么回事?中药方剂中的君臣佐使是中药方剂配伍的一种形式,是根据单味中药在方剂中的作用而确认的,君是主的意思,君在方剂中常常是一味起主导治疗作用的中药。
如四君子汤是用以治疗脾胃气虚而引起的饮食减少,大便溏稀,小便清长,腹胀、面色苍白或萎黄,语言低弱细微,四肢软弱无力,脉细或沉细等症的,其方剂是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四味中药组成,而人参具有良好的补气、健脾、助阳作用,百食欲不佳、大便溏稀、面色苍白、四肢无力、脉细等诸多证候皆是因脾胃气虚所引起,因此补益脾气则是治疗脾胃气虚的重要原则。
人参在四子汤中起君的作用。
白术也是健脾良药具有良好的温脾补脾作用但效果不如人参而且补气力弱,是一味臣药,佐药则指茯苓,茯苓具有渗湿利尿作用,同时能健脾安神,中医认为脾喜燥怕湿而茯苓能渗湿利尿,因此,此方中佐以茯苓则健脾作用更强。
甘草是四君子汤中的使药,能协君药人参、臣药白术、佐药茯苓的治疗作用,同时还可将诸药引导到所需治疗的脏腑和经络,这样使治疗作用更有针对性,也有些方剂中,如六一散、白虎汤等,不一定按君佐使的原则进行配伍,但其总的原则也是主药和辅药的关系;具体药方如何配伍,应由医生根据病情辨证而定。
什么是药物的相使辅佐?在治疗疾病的时候,为了增强疗效,医生在开方用药时常常是在开主药的同时佐以辅助治疗药物,将具有主要治疗饔玫囊┪镉敫ㄖ?瘟谱饔玫囊┪锱浜嫌τ茫?狗郊聊芄淮锏礁?行У闹瘟颇康模?饩褪侵幸┑南嗍垢ㄗ簟?lt;BR> 运用相使辅佐的原则治疗疾病是中医从整体出发针对不同病机,按照脏腑表里,阴阳气血或标本之间的相互关系选用适当的主药和辅药以达到以预期的治疗目的。
如根据脏腑的相生相克关系在治疗脾胃虚寒及肝邪侵脾而引起的腹痛,腹泻时分别选用附子理中汤及痛泻要方为主方,两方中均以白术为健脾主药,而附子理中汤中以附子温肾为辅,痛泻要方中以防风舒肝为辅。
虽然同是健脾需要治疗腹痛泻,但前者辅以温肾暖中而后者辅以舒肝解郁从而分别达到了治疗效果。
君臣佐使的用量比例
君臣佐使的用量比例
君臣佐使是中医药理论中的重要概念,用于指导药物配伍的比
例和用量。
在中医药中,药物的配伍和用量非常重要,不同药物的
组合可以产生不同的药效,而君臣佐使正是用来指导药物配伍的原
则之一。
君臣佐使的用量比例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中的“四气五味”、
“药性归经”、“相互制约”等原则来确定的。
一般而言,君药的
用量最大,臣药次之,而佐药和使药的用量相对较小。
君药一般是主要起药效的药物,其用量在方剂中较大,起主导
作用。
臣药在方剂中的用量次于君药,起到辅助和增强药效的作用。
佐药和使药的用量较小,佐药用于调和药性,减轻药物的毒副作用,使药用于调节药物的性味,加强药效或起到引药入络的作用。
总的来说,君臣佐使的用量比例并非固定不变的,而是根据具
体的病情、患者体质、药物特性等因素综合考虑而定。
在实际运用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灵活调整药物的配比和用量,
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此外,需要指出的是,君臣佐使的用量比例也受到不同医家学派和个体医生的不同理解和应用,因此在实际运用中可能会有一定的差异。
综上所述,君臣佐使的用量比例是中医药配伍中的重要原则,需要在丰富的临床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完善。
中医药学中君臣佐使的含义
君臣佐使出处《黄帝内经》:“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下药一百二十种为佐使,主治病;用药须合君臣佐使。
”释义:『清张志聪』上品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益气延年轻身神仙者,本上品;中品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有毒,无毒,斟酌其宜,欲治病补虚羸者,主中品;以下品一百二十种为佐使,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除痼疾者,本下品.示例开中药处方时,要安排好各味药得~关系。
介绍“君臣佐使”就是中医得组方原则。
这种组方原则最早见于《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说:“主药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
”元代李杲在《脾胃论》中再次申明:“君药分量最多,臣药次之,使药又次之。
不可令臣过于君,君臣有序,相与宣摄,则可以御邪除病矣.”清代吴仪洛进一步解释说:“主病者,对症之要药也,故谓之君。
君者味数少而分量重,赖之以为主也。
佐君以为臣,味数稍多,分量稍轻,所以匡君之不迨也。
应臣者谓之使,数可出入,而分量更轻,所以备通行向导之使也。
此则君臣佐使之义也.”方剂学术语方剂学术语,就是方剂配伍组成得基本原则。
《素问·至真要大论》:“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
”“君一臣二,制之小也。
君二臣三佐五,制之中也。
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组成方剂得药物可按其在方剂中所起得作用分为君药、臣药、佐药、使药,称之为君、臣、佐、使。
君指方剂中针对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得药物。
臣指辅助君药治疗主证,或主要治疗兼证得药物。
佐指配合君臣药治疗兼证,或抑制君臣药得毒性,或起反佐作用得药物.使指引导诸药直达病变部位,或调与诸药得药物。
以治疗伤寒表证得麻黄汤为例,麻黄发汗解表为君药,桂枝助麻黄发汗解表为臣药,杏仁助麻黄平喘为佐药,甘草调与诸药为使药。
一方之中,君药必不可缺,而臣、佐、使三药则可酌情配置或删除。
具体含义一、含义所谓“君臣佐使”,即从多元用药得角度,论述各药在方中得地位及配伍后得性效变化规律.它高度概括了中医遣药组方得原则,就是七情配伍得进一步发展,对学习研究中药成方与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具有极其重要得意义.二、内容1、君药:即在处方中对处方得主证或主病起主要治疗作用得药物.它体现了处方得主攻方向,其药力居方中之首,就是组方中不可缺少得药物。
君臣佐使配伍原理
君臣佐使配伍原理君臣佐使配伍原理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是指在中药配伍过程中,将中药按照其功效和作用进行合理搭配,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君臣佐使配伍原理的提出和应用,为中医药的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君臣佐使配伍原理中的“君臣佐使”是指中药中的不同药物之间的关系。
君药是指具有主治作用的药物,它能够直接作用于疾病的病因、病机,起到直接治疗作用。
臣药是指辅助主药发挥作用的药物,它能够增强主药的疗效,加强药物的功效。
佐药是指增加药物疗效、减轻药物毒副作用的药物,它能够调和药物的性味,增强药物的功效。
使药是指调节药物性味、增强药物药效的药物,它能够改善药物的品质,增强药物的疗效。
君臣佐使配伍原理的应用,需要根据疾病的病因、病机和患者的体质特点来进行。
在中医诊疗过程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症状,选择合适的君臣佐使药物进行配伍。
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药物的疗效,提高治疗效果。
君臣佐使配伍原理的应用可以提高中医药的临床疗效。
君药具有主治作用,可以直接作用于疾病的病因、病机,起到直接治疗作用。
臣药可以增强主药的疗效,加强药物的功效。
佐药可以减轻药物的毒副作用,增强药物的疗效。
使药可以调节药物的性味,增强药物的功效。
通过君臣佐使药物的合理配伍,可以达到药物的协同作用,提高疗效,减少副作用。
君臣佐使配伍原理也有一定的禁忌和注意事项。
在配伍过程中,需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克和相害关系。
一些药物之间不能同时使用,否则会相互抵消疗效,甚至产生不良反应。
此外,还要注意药物的剂量和用法,避免过量使用或不当使用,造成药物的不良反应。
君臣佐使配伍原理的应用在中医药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可以提高药物的疗效,减少药物的副作用,还能够指导中医药的临床实践。
通过合理的配伍,可以发挥药物的最大功效,提高治疗效果。
因此,君臣佐使配伍原理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对于推动中医药的发展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君臣佐使配伍原理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通过合理搭配不同药物,发挥药物的最大疗效,提高治疗效果。
中药君臣佐使的解释意思
中药君臣佐使的解释意思
中药的君、臣、佐、使指的是不同种类的药材在同一方药中的角色和作用。
君药:主要指方剂中起主要疗效的药材,称为君药。
君药的种类和用量一般比其他药材更多,常用于治疗主病。
臣药:主要指方剂中辅助君药,协同治疗病症的药材,称为臣药。
臣药的药效和数量一般较君药稍逊。
佐药:主要指方剂中起调和君、臣药之功,化解毒邪,增强药效,同时减少药物的副作用的药材,称为佐药。
佐药的种类和用量一般比其他药材更少。
使药:主要指方剂中起到协调、引导、增强或减弱各药性的药材,称为使药。
使药的种类和用量因方而异,通常是为了引导其他药材的药效到达病灶或是缓解药物的不良反应。
中药的君臣佐使的角色和比例在配方中的搭配是非常重要的,合理的搭配可以发挥药物的最大疗效,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成药的组方原则中君臣佐使的含义
中成药的组方原则中君臣佐使的含义中成药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组方原则中君臣佐使的含义在中医药学中具有重要地位。
中成药的组方原则是指在中成药的制备过程中,根据中医理论的基本原理,将药物分为君、臣、佐、使四个部分,各司其职,相互配合,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中成药的组方原则中的君臣佐使进行详细阐述。
我们来了解一下中成药的组方原则中的君臣佐使的概念。
君、臣、佐、使是中成药组方中的四种基本药物,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性味、功能和主治方向。
其中,君药为主药,具有主要的治疗作用;臣药为辅药,起到协助主药的作用;佐药为调剂药,用于调节君、臣、使三者之间的平衡;使药为引药,引药入经,使药物发挥最大的治疗作用。
这四种药物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只有各司其职,才能发挥出最佳的治疗效果。
从理论上讲,中成药的组方原则中的君臣佐使与中医的五行学说、阴阳学说等理论密切相关。
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皆有五种属性,即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属性之间相生相克,从而构成了一个动态平衡的系统。
在中成药的组方过程中,君、臣、佐、使四类药物分别对应五行中的木、火、土、金、水属性,通过相互调和,达到平衡状态,从而发挥最佳的治疗效果。
阴阳学说则认为,事物都有阴阳两面,阴阳之间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
在中成药的组方过程中,君、臣、佐、使四类药物分别代表阴、阳两种属性,通过相互配合,达到阴阳平衡的状态,从而发挥最佳的治疗效果。
从实践角度来看,中成药的组方原则中的君臣佐使在临床应用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例如,治疗感冒症状的板蓝根颗粒,其组方原则就是以板蓝根为主要成分的君药,辅以金银花、连翘等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臣药和甘草等具有调和作用的使药。
这种组方原则使得板蓝根颗粒能够有效地缓解感冒症状,如发热、头痛、咳嗽等。
再如,治疗高血压的复方丹参滴丸,其组方原则就是以丹参为主要成分的君药,辅以其他具有降血压作用的臣药和甘草等具有调和作用的使药。
【中药配伍】中医的“君臣佐使”
【中药配伍】中医的“君臣佐使”看过中医的人都知道,中医用药不管是中成药还是汤药,很少用单味药,而大多采用复方配伍。
中医通过望闻问切诊断后会开出一张由各种中药组成的处方,其中每味中草药用量也清楚标注。
处方疗效一是取决于对症与否,二是取决于处方中药配伍组合是否合理和有法度。
这里说的法度就是制方规则,中医称之为君臣佐使。
君臣佐使的提出借用了古时候对国家官吏设置的提法,原指君主、臣僚、僚佐、使者4种人,后指中药处方中各味药的不同作用。
【君药】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其药力居方中之首,用量较作为臣、佐药应用时要大。
在一个方剂中,君药是首要的,是不可缺少的药物。
【臣药】一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二是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
它的药力小于君药。
【佐药】一是佐助药,即协助君、臣药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的兼证;二是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或烈性;三是反佐药,即根据病情需要,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佐药的药力小于臣药,一般用量较轻。
【使药】一是引经药,即能引方中诸药以达病灶的药物;二是调和药,即具有调和诸药作用的药物。
使药的药力较小,用量亦轻。
君臣佐使,不一定是指方中具体的药味,而是中医药的结构描述,是一种格局。
“君臣佐使”原则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的《素问·至真要大论》:“主药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
”《神农本草经》上也提到:“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下药一百二十种为佐使,主治病;用药须合君臣佐使。
”元代中医、“脾胃学说”的创始人李杲为“君臣佐使”的概念做了进一步补充:“君药分量最多,臣药次之,使药又次之。
不可令臣过于君,君臣有序,相与宣摄,则可以御邪除病矣。
”到了清朝,医学家吴仪洛对“君臣佐使”做出了较为全面的解释,他认为,无规矩不成方圆,只有遵循君臣佐使原则,才能组出主次分明、细致严谨和疗效可靠的良方。
中药用药君臣佐史
中药用药君臣佐史
- 君药:是方剂中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 臣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或针对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
- 佐药:有三种含义。
一是佐助药,即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二是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三是反佐药,即在病重邪甚时,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 使药:有两种含义。
一是引经药,即能引领方中诸药直达病所的药物;二是调和药,即具有调和诸药作用的药物。
君臣佐的配伍原则体现了中药方剂的系统性和整体性,通过不同药物的相互配合,达到协同增效、减毒副作用、适应病情变化等目的。
这种配伍原则在中药的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君臣佐使的解释意思
中医君臣佐使的解释意思
1、君臣佐使
君臣佐使是一种传统的三级社会等级关系,分别代表着国家的最高领导机构、中央政府机构和地方机构。
这种关系系统源于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由秦朝开始,后续经历多个朝代的改变和发展,形成了完善的三级社会等级关系,也就是君臣佐使。
2、君的解释
君是指君主,代表着国家最高领导权。
传统上,君王本质上是封建社会最高权力者,可以制定法律,发布政令,主持司法,作为国家政治的最高老大。
君臣佐使中的君,主要是指领导者,代表着国家政治上的最高领导权。
3、臣的解释
臣是指臣子,意思是臣子须遵守君王的命令,随时准备赴任。
若被君王委任,代表着国家的权力,负责政治的行政工作。
古代的臣子是君王的官员,他们在国家政治中扮演者重要角色,负责政治上的执行工作。
4、佐使的解释
佐使是一个复杂词,有时也被称为谋士。
佐使是担当一定特定任务的官员,不同于臣子的是,佐使有在两国外交交往中服务的特殊职能。
他们既是官员,又是外交家,担任有关政治上的关系,如谈判、签订友好条约等。
总而言之,君臣佐使三者就是构成中国传统社会等级关系的三个角色,君代表着国家最高的政治权力;臣子负责执行官方的日常政治行为;而佐使负责外交,平稳地处理有关国家间的关系,使中央政府和外部友好关系保持和谐。
君臣佐使的故事
君臣佐使的故事
“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最早见于《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主药
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
” 君臣佐使原本指的是君主、臣僚、
僚佐、使者四种人,他们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将这个体系使用到中药配伍当中来也是中医“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
这个原则指中药配伍中的主药、辅药、协药和导药的配合原则。
君药,即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臣药,是辅助君药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
佐药,有协助君药治疗兼证或抑制君药的毒性和烈性的药物。
使药,是引导药物到达病所或在方剂中起协调作用的药物。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获取更多信息,建议查阅中医书籍或咨询中医专家。
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
君、臣、佐、使一般指中医方剂学中所指的君药、臣药、佐药、使药。
君药、臣药、佐药、使药的配伍原理一般为君药的药力居方中之首;臣药药力小于君药;佐药的药力比臣药更弱;使药的药力较轻。
君药是中医方剂组成中不可缺少的药物,是对主病或主症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其在遣方用药的过程中一般药力居方中之首。
臣药有两层含义,一是辅助君药加强对主症治疗效果的药物;二是针对兼病或兼症起治疗作用的药物,其药力一般要小于君药。
佐药共有三层含义,一是佐助药,即协助君药和臣药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兼证;二是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制约其峻烈之性的药物;三是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药性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在用药的过程中佐药的药力会比臣药的药力更弱。
使药的药力较轻,其同样具有两层含义,一是引经药,能引导方中诸药达到病灶的药物;二是调和药,能够调和诸药作用的药物。
建议药物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中医药学中君臣佐使的含义
君臣佐使出处《黄帝内经》:“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下药一百二十种为佐使,主治病;用药须合君臣佐使。
”释义:『清张志聪』上品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益气延年轻身神仙者,本上品;中品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有毒,无毒,斟酌其宜,欲治病补虚羸者,主中品;以下品一百二十种为佐使,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除痼疾者,本下品.示例开中药处方时,要安排好各味药得~关系。
介绍“君臣佐使”就是中医得组方原则。
这种组方原则最早见于《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说:“主药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
”元代李杲在《脾胃论》中再次申明:“君药分量最多,臣药次之,使药又次之。
不可令臣过于君,君臣有序,相与宣摄,则可以御邪除病矣.”清代吴仪洛进一步解释说:“主病者,对症之要药也,故谓之君。
君者味数少而分量重,赖之以为主也。
佐君以为臣,味数稍多,分量稍轻,所以匡君之不迨也。
应臣者谓之使,数可出入,而分量更轻,所以备通行向导之使也。
此则君臣佐使之义也.”方剂学术语方剂学术语,就是方剂配伍组成得基本原则。
《素问·至真要大论》:“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
”“君一臣二,制之小也。
君二臣三佐五,制之中也。
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组成方剂得药物可按其在方剂中所起得作用分为君药、臣药、佐药、使药,称之为君、臣、佐、使。
君指方剂中针对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得药物。
臣指辅助君药治疗主证,或主要治疗兼证得药物。
佐指配合君臣药治疗兼证,或抑制君臣药得毒性,或起反佐作用得药物.使指引导诸药直达病变部位,或调与诸药得药物。
以治疗伤寒表证得麻黄汤为例,麻黄发汗解表为君药,桂枝助麻黄发汗解表为臣药,杏仁助麻黄平喘为佐药,甘草调与诸药为使药。
一方之中,君药必不可缺,而臣、佐、使三药则可酌情配置或删除。
具体含义一、含义所谓“君臣佐使”,即从多元用药得角度,论述各药在方中得地位及配伍后得性效变化规律.它高度概括了中医遣药组方得原则,就是七情配伍得进一步发展,对学习研究中药成方与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具有极其重要得意义.二、内容1、君药:即在处方中对处方得主证或主病起主要治疗作用得药物.它体现了处方得主攻方向,其药力居方中之首,就是组方中不可缺少得药物。
君臣佐使的概念
君臣佐使的概念1 君臣佐使的概念君臣佐使为方剂学术语。
系方剂配伍组成的基本原则。
《素问·至真要大论》:“主病之为君,佐君之为臣,应臣之为使。
”“君一臣二,制之小也。
君二臣三佐五,制之中也。
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
”[返回]2 君臣佐使的分工方剂是单味药向多味药使用发展的结果。
“药有个性之专长,方有合群之妙用”。
组方的目的是通过药物的合理配伍,既提高药物疗效,又降低毒副作用,并能适应复杂病情的需要,扩大治疗范围。
然而,组方并非药物的简单堆砌和药效的单纯相加,而是根据疾病的需要,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组成原则,选择适当的药物,规定适当的剂量而组成。
在药物配伍组成方剂的过程中,我们的祖先不断总结经验,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中医组方理论,前人将其概括为“君、臣、佐、使”理论。
这一理论不仅揭示了方剂中药物主次从属的地位,对遣药组方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是指导分析研究古今有效成方,以及临床创制新方的依据。
[1]组成方剂的药物可按其在方剂中所起的作用分为君药、臣药、佐药、使药,称之为君、臣、佐、使。
君药,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是方剂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臣药是协助君药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或是针对兼病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
佐药有3种意义:一是佐助药,是加强君、臣药的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症状的药物;二是佐制药,是减轻或消除君、臣药峻烈之性或毒性的药物;三是反佐药,是根据病情需要,在方中配伍少量与君药性味或作用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使药,是引经药和调和药。
在组方体例上,君药宜少,一般只用一味,若病情比较复杂,亦可用至二三味。
君药不宜过多,多则药力分散,而且互相牵制,影响疗效。
臣药可多于君药,佐药常常多于臣药,而使药则一二味足矣。
总之,在一首方剂中,君药是不可缺少的,而臣、佐、使是否均需具备,以及其药味的多少,则应根据病情和治疗的需要以及所选药物的作用来决定。
香料配伍中的君臣佐使
香料配伍中的君臣佐使君臣佐使”是传统中医药方剂学的专用术语,讲的是药方的组成结构和各种药料在其中的地位及它们所发挥的药性。
传统中药组方时讲究对症下药,在“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指导下,制定药方的顺序是:先按主要病症选取主治的君药,然后配伍治疗次发病症或对君药起辅助作用的臣药,最后加上佐助药,平衡药性或充当药引。
近些年,随着中餐烹饪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这种中药方剂学的传统理念被引入复合香辛料的配伍之中,对烹调实践产生了一定的指导意义。
若能做到对常见香辛料的用法用量和各种食材的特性了如指掌,配合上这一理论的指导,就能轻松做出效果出众的香辛料配方。
配伍的基本原则君药即在处方中对主证或主病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它体现了处方的主攻方向,其药力居方中之首,是组方中不可缺少的一味。
于烹饪而言,君药对应的就是香辛料配伍中的“君料”,是所烹食材最为适宜、去腥除异功用最强、赋香定味效果最佳的主要香辛料,一般用量最大,是对特定风味的总体设计。
能成为香辛料配伍中的“君料”,针对所烹调的食材而言,需满足三个条件:一是祛异效果最突出,二是增香效果最明显,三是赋味能力最卓越。
配伍时,首先以食材确定君料烹制猪肉类原料时主要用:桂皮八角肉豆蔻高良姜砂仁烹制牛肉类原料时主要用:八角桂皮小茴香烹饪羊肉类原料时主要用:白芷白豆蔻小茴香花椒烹制鸡肉类原料时主要用:肉桂白芷八角高良姜烹制水产类原料时主要用:肉豆蔻八角胡椒香叶臣药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和主证的药物,演绎于烹饪,对应着香辛料配伍中的“臣料”,其定义为:根据总体的风味设计,能弥补“君料”香气和味道不足的调味料,它使菜肴的风味更完善,香味与滋味更丰富。
能成为香辛料配伍中的“臣料”,亦需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能进一步辅助“君料”起到祛异的作用,二是与“君料”搭配后呈现的味道和香气需与该菜肴风味的总体设计相一致。
◆根据主料选定了君料后,找出对应臣料烹制猪肉类原料时,在桂皮、八角、肉豆蔻、高良姜、砂仁作为君料的基础上,还须添加胡椒、干姜、甘草等作为臣料; 烹制牛肉类原料时,在选用八角、桂皮小茴香的基础上,须添加肉豆蔻、草豆蔻、陈皮、筚拨、甘草等作为臣料;烹制羊肉类原料时,在选用白芷、白豆蔻、小茴香、花椒的基础上,应再配以草果、山柰、砂仁等臣料;烹制鸡肉类原料时,除选用肉桂、白芷高良姜、八角等作为君料,还需要配以白豆蔻、草果、陈皮、草豆蔻、小茴香等臣料;烹制水产类食材时,在选用肉豆蔻角、胡椒、香叶等君料的基础上,还须配以砂仁、芫荽子、丁香等臣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君臣佐使
出处《黄帝内经》:“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下药一百二十种为佐使,主治病;用药须合君臣佐使。
”
释义:『清张志聪』上品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益气延年轻身神仙者,本上品;中品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有毒,无毒,斟酌其宜,欲治病补虚羸者,主中品;以下品一百二十种为佐使,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除痼疾者,本下品。
示例开中药处方时,要安排好各味药的~关系。
介绍
“君臣佐使”是中医的组方原则。
这种组方原则最早见于《内经》。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主药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
”元代李杲在《脾胃论》中再次申明:“君药分量最多,臣药次之,使药又次之。
不可令臣过于君,君臣有序,相与宣摄,则可以御邪除病矣。
”
清代吴仪洛进一步解释说:“主病者,对症之要药也,故谓之君。
君者味数少而分量重,赖之以为主也。
佐君以为臣,味数稍多,分量稍轻,所以匡君之不迨也。
应臣者谓之使,数可出入,而分量更轻,所以备通行向导之使也。
此则君臣佐使之义也。
”
方剂学术语
方剂学术语,是方剂配伍组成的基本原则。
《素问·至真要大论》:“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
”“君一臣二,制之小也。
君二臣三佐五,制之中也。
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
”组成方剂的药物可按其在方剂中所起的作用分为君药、臣药、佐药、使药,称之为君、臣、佐、使。
君指方剂中针对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臣指辅助君药治疗主证,或主要治疗兼证的药物。
佐指配合君臣药治疗兼证,或抑制君臣药的毒性,或起反佐作用的药物。
使指引导诸药直达病变部位,或调和诸药的药物。
以治疗伤寒表证的麻黄汤为例,麻黄发汗解表为君药,桂枝助麻黄发汗解表为臣药,杏仁助麻黄平喘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一方之中,君药必不可缺,而臣、佐、使三药则可酌情配置或删除。
具体含义
一、含义
所谓“君臣佐使”,即从多元用药的角度,论述各药在方中的地位及配伍后的性效变化规律。
它高度概括了中医遣药组方的原则,是七情配伍的进一步发展,对学习研究中药成方和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内容
1、君药:即在处方中对处方的主证或主病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它体现了处方的主攻方向,其药力居方中之首,是组方中不可缺少的药物。
2、臣药: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和主证的药物。
3、佐药:意义一是为佐助药,用于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二是为佐制药,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药、臣药的毒性或烈性的药物,三是为反佐药,即根据病情需要,使用与君药药性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4、使药:意义一是引经药,引方中诸药直达病所的药物,二是调和药,即调和诸药的作用,使其合力祛邪,如牛膝、甘草就经常作为使药入方。
组方原则
君药
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其药力居方中之首,用量较作为臣、佐药应用时要大。
在一个方剂中,君药是首要的,是不可缺少的药物。
臣药
有两种意义,
一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
二是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
它的药力小于君药。
佐药
有三种意义,
一是佐助药,即协助君、臣药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的兼证。
二是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或烈性。
三是反佐药,即根据病情需要,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佐药的药力小于臣药,一般用量较轻。
使药
有两种意义,
一是引经药,即能引方中诸药以达病灶的药物。
二是调和药,即具有调和诸药作用的药物。
使药的药力较小,用量亦轻。
这种组方原则是科学的,有良好的实践效果。
但是“君臣佐使”的名称,以封建皇帝、大臣、将佐差使等概念命名之,在21世纪的今天已甚不妥。
如何重新名之,笔者抛砖引玉,就正于同道。
君臣佐使的传统文化
君臣佐使是四象结构
首先,君臣佐使,是讲中药自身的一体性,这涉及到中国文化中的四象结构,君臣佐使,老阳为君,为父,为夫,为天,为夏;老阴为臣,为母,为妻,为地,为冬;少阴为佐,为长,为秋;少阳为为使,为幼,为春。
君是主导,臣既为君提供辅助,又照顾君顾不到的方面,还提供对君的制约,与君构成适中的平衡状态;而佐使,既是进一步展开君臣形成的作用,更是对君臣形成的态势进行调节,使达整方的合理周全,这就好比一个家庭,要做一件事,夫妻是主力,以丈夫为核心,妻子的襄助既有推、又有柬、还有阻止,有分工,也有合作;但夫妻总有不调和的地方,孩子是他们的方向,老人是他们的依赖,佐的调节与使决不同,佐药有佐助、佐制和反佐,佐助是协助君臣发挥作用,佐制就是对君臣力量出偏的调整,而反佐,则佐还有沟通方药和病态的人体的作用,这又与使的引经达病所相近;使还有调和的作用,这是君臣佐使的结构决定的,使(也包括君臣佐)不一定是具体的某味药,而是中药处方里必不可少地要有的部分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讲,使是整个方子的方向和目标。
这又好比春夏秋冬,冬夏是核心,相反相成,但没有春秋,冬夏是无从转化的,春秋又是相对的两个趋势,四季的结构构成了盎然的生机,生命在有四季的地方表现得更为绚烂多彩。
这里存在两对相互区别又相联系的信息、能量、物质流,君臣是一对,佐使是另一对。
形成一体起作用,其间又相互制约,以防出偏。
君臣佐使,不一定是指方中具体的药味,而是中医药的结构描述,是一种格局,“方之有解,始于成无己”,成无己之前,《神农本草经》就已提出君臣佐使,直到宋代以前,都不对方子解具体的君臣佐使药味,为什麽?因为君臣佐使只是方子结构,而不是对应具体药味,尽管可能,方中某味药在其中具体主要是起君或臣或佐或使作用,但君臣佐使本来不是这个意义。
四象是活的,动态的,构成了太极拳中提到的整劲概念,处方形成一个根于自然结构,比象自然结构的“球”状态,并且是活的球“势”态,即其处方成药的内态是活的、自动自调的;外态与相应的人构成一体,互动、自调节,也是活的。
四象平衡
君臣佐使的另一层含义,那就是整个中药处方群药的力合应是平衡的。
在中医看来,中药每味药,在人体这个空间中,其药力是都是具有空间矢量的信息、能量流,当构成处方,各药形成的能量信息流在人体中是一个空间立体结构,彼此之间各自的力量合起来的整体应当平衡,应当合于人体的前后、左右、内外、上下的一体状态,否则人就会有不适感。
例如参苓白术散,方中用柴胡开郁,用升麻升提,不仅仅是方中要用到它们各自的功用,用这两味药相配,柴胡左行,升麻右升,药物的力量得以平衡,患者服后不会感到额外的不适。
再如2003年北京的非典预防方,苍术12g藿香12g银花20g贯众12g黄芪15g沙参15g防风
10g白术15g,共8味药,防风、藿香、贯众、黄芪四药形成的合力在肩背第一胸椎及左右,银花、沙参形成的合力在胸骨向下,与苍术、白术形成的在脾胃中上的合力,造成了背热、重楼空虚、下腹空虚,从而不可避免地服用者会感到咽干、颈部不适,腹部不适甚至腹泻。
这也从反面告诉我们要注意处方构造的结构平衡。
在中药处方结构平衡的基础上,进一步可以引出处方构造的太极整劲,我们伸出拳头来打人,总是先收回来再打出去更为有力,中国书法讲究藏锋蕴势,笔锋要向下,先要上提再下,方有气势。
中药处方构造也是如此,否则就很难充分发挥所立之法的力量。
如四逆散中以柴胡开郁,加入白芍柔气机,则柴胡疏白芍柔,一刚一柔,其郁机自开。
中药处方构造技术中,活变化,尤其其中蕴含周详、中正的运转之机,始终是高级技术的特点之一。
立法组方用药上,应当是针对病机构造具有传统自然观(太极)下与人体本来柔活状态相一致的自然和谐的处方药势,从而解疾而不伤正,解疾而更正正。
刘渡舟老先生治病开方,无论治何病,患者半年之内均能不患感冒,就是其方变化周详的作用。
传统中成药在处方构造时尤其如此,故才能保其数百年长盛不衰。
药物构造价值
现在,把中医组方原则理解为“…主次有序…”以为“君臣佐使”仅仅是“主次有序”,“君臣佐使”仅反映方中四个部分“主次关系”,这是流于线性结构的机械认识,是已不知中医四象结构。
所以,中医的方药研究与应用,也更应当重视从传统角度对针对病机的“药机”的研究应用,中药更应当发展的是“药物机理学”,而不是所谓的“中药药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