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

依照《诗经》等有关文献记录,在史前期,“荼”是泛指诸类苦味野生植物性食物原料的,从发现了茶的其他价值后才有了独立的

名字“茶”。在食医合一的历史时代,茶类植物的止渴、清神、消食、除瘴、利便等药用功能是不难为人们所发现的。然而,由一般

性的药用发展为习常的专用饮料,还必须有某种特别的因素,即人

们实际生活中的某种特定需要。巴蜀地区,向为疾疫多发的“烟瘴”之地。“番民以茶为生,缺之必病。”故巴蜀人俗常饮食偏辛辣,

积习数千年,至今依然。巴蜀人首先“煎茶”服用以除瘴气,解热毒。久服成习,药用之旨逐渐隐没,茶于是成了一种日常饮料。

中国人从何时开始饮茶,众说不一,西汉时已有饮茶之事的正式文献记载,饮茶的起始时间当比这更早一些。茶以文化面貌出现,

是在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

唐代茶文化开始形成,宋代茶文化达于兴盛。明、清茶文化已经普及。此时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茶的饮用已改成

“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

画卷》《品茶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

茶图》等。茶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

纹千姿百态。到清朝,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式行业,茶书、茶事、

茶诗不计其数。

源远流长的中国茶文化

从“嚼”到“饮”

中国是茶的发祥地,从公元前的周朝初期就开始吃茶叶了。《诗经》云:“采荼薪樗,食我农夫。”东汉壹居士写的《食忌》说:“苦茶久食为化,与韭同食,令人体重。”唐代储光羲曾专门写过《吃茗粥作》。清代乾隆皇帝多次在杭州品尝名茶龙井虾仁。慈禧

太后则喜用樟茶鸭欢宴群臣。云南基诺族至今仍保留着吃凉拌茶的

习俗。

从生煮羮饮到饼茶散茶,从绿茶到多茶类,从手工操作到机械化制茶,期间经历了复杂的变革。各种茶类的品质特征形成,除了茶

树品种和鲜叶原料的影响外,加工条件和制作方法也是重要的决定

因素。

茶之为用,最早从咀嚼茶树的鲜叶开始,发展到生煮羮饮。生煮者,类似现代的煮菜汤。如云南基诺族至今仍有吃“凉拌茶”习俗,鲜叶揉碎放碗中,加入少许黄果叶、大蒜、辣椒和盐等作配料,再

加入泉水拌匀;茶作羹饮,有《晋书》记“吴人采茶煮之,曰茗粥”,甚至到了唐代,仍有吃茗粥的习惯。三国时,魏国已出现了茶叶的

简单加工,把采来的叶子先做成饼,晒干或烘干,这是制茶工艺的

萌芽。

自唐至宋,贡茶兴起,成立了贡茶院,即制茶厂,组织官员研究制茶技术,从而促使茶叶生产不断改革。唐代蒸青做饼已经逐渐完善,蒸茶、解块、捣茶、装模、拍压、出模、列茶晾干、穿孔、烘焙、成穿、封茶。

宋代,制茶技术发展很快,新品不断涌现。北宋年间,做成团片状的龙凤团茶盛行。龙凤团茶的工序中,冷水快冲可保持绿色,提

高了茶叶质量,而水浸和榨汁的做法,由于夺走真味,使茶香受到

极大损失,且整个制作过程耗时费工,这些均促使了蒸青散茶的出现。

在蒸青团茶的生产中,为了改善苦味难除、香味不正的缺点,逐渐采取蒸后不揉不压、直接烘干的做法,将蒸青团茶改造为蒸青散茶,保持茶的香味,同时还出现了对散茶的鉴赏方法和品质要求。

这种改革出现在宋代。由宋至元,饼茶、龙凤团茶和散茶同时并存。到了明代,由于明太祖朱元璋于1391年下诏废龙团兴散茶,使得蒸

青散茶大为盛行。然而,使用蒸青方法,依然存在香味不够浓郁的

缺点。于是出现了利用干热发挥茶叶优良香气的炒青技术。经唐、宋、元代的进一步发展,炒青茶逐渐增多,到了明代,炒青制法日

趋完善,在《茶录》《茶疏》《茶解》中均有详细记载。

在制茶的过程中,由于注重确保茶叶香气和滋味的探讨,通过不同的加工方法,从不发酵、半发酵到全发酵一系列不同发酵程序所

引起茶叶内质的变化,探索到了一些规律,从而使茶叶从鲜叶到原料,通过不同的制造工艺,制成各类色、香、味、形品质特征不同

的六大茶类,即绿茶、黄茶、黑茶、白茶、红茶、青茶。

精、民、道、贵——四大茶门

中国人上茶馆喝茶可谓历史悠久,而四大“茶门”的说法就是对那些茶馆风气最盛的城市的简称。东有杭州,西有成都,南有潮汕,北有北京。类似太极茶道、老舍茶馆、圣淘沙、五福茶艺馆等大品牌,都属出自这些“茶气”极盛的城市里。

“精”

杭州的茶,喝的是精致文化。“青梁湖山供慧眼,藤索茗话契禅心”,西湖边上的青藤茶馆,已成为杭州上千家茶馆的代表。坐在西

子湖畔,让身穿青灰色长袍的“太极茶道”茶师沏好一壶茶,河坊

街的吆喝声与店小二手上的长嘴壶一起一落相呼应,此时此景,茶

不醉人人自醉。

“民”

成都的茶,喝的是平民文化。成都人享受生活的较真劲儿,比起扬州人有过之而无不及。成都人喝茶,那才叫真正的“龙门阵、大

碗茶”,不讲究茶的品质,不讲究喝茶的环境。大树荫处,凉棚底下,随随便便摆上桌凳,就可以喝上茶,追求的是喝茶之外的生活

状态。唯独用长嘴茶壶倒茶的技法,样式繁多,有很多个门派,

“峨嵋”、“青城”等,一直也是难分高下的。

“道”

潮汕的茶,喝的是茶道文化。潮汕“功夫茶”,名扬海内外。功夫茶从选茶、泡茶功夫到茶具,都是十分考究的。用水取自山泉,

榄核为炭火,用小扇煮开的水甘甜醇美,味道醇正。茶叶以乌龙、

铁观音等为上乘。至于斟茶“套路”更是讲究,总结下来美其名曰:

“高冲低筛,淋盖刮沫,关公巡城,韩信点兵。”这样泡冲出来的

茶汤色如琥珀,味道香郁隽永。

“贵”

北京的茶,喝的是贵气文化。皇城根下,任何东西都沾染着大气,有股富贵含在里头。老舍茶馆泡了十多年的茶汤,与其他省份的茶

楼相比,更显得雍容华贵。大红的灯笼挂成串,舞台上锣鼓震天响,京剧唱罢相声接台,直来直往。在这里喝茶,服务员都好为人师,

说起茶文化是如数家珍:喝绿茶要用玻璃杯、喝花茶要用盖碗、喝

铁观音要用功夫茶具,丝毫含糊不得。作为茶客,也乐得听一番妙

趣横生的讲解。喝茶能喝出各地的文化来,手中的一杯茶,冲泡起

来的都是当地的民俗民风。

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全国有12万5千多家茶馆,从业人数达

到250多万人,已然成为中国休闲文化产业的一支生力军。茶馆业

对各地国民经济发展和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做出积极的贡献。

中国茶道:茶文化之魂

茶道就是品赏茶的美感之道。茶道亦被视为一种烹茶饮茶的生活艺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一种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通过

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

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

杂念,这与提倡“清静、恬淡”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

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

灵魂。

茶道通过品茶活动来表现一定的礼节、人品、意境、美学观点和精神思想的一种行为艺术。它是茶艺和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

现精神。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

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同时配以情绪等条件,以求“味”和“心”的最高享受。被称为美学宗教,以和、敬、清、寂为基本精神的日本茶道,则继承了唐宋遗风。

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饮茶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