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小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时代中小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哈弗大学校长陆登庭在北京大学讲坛上曾说过“在迈向新世纪的过程中,一种最好的教育就是有利于人们具有创新性,使人们更具有创新性,使人们更善于思考,更有追求的理想和洞察力,成为更完善,更成功的人。”美国吉尔福特从思维的角度认为,创新是一种能力,是独特、变通和流畅特点的外显活动。心智能力实质包含着思想的聪慧、情感的饱满;所谓独特即是不因循守旧、有个性能超常超群;变通指能灵活转化,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流畅指思维的敏捷开阔与活跃。这是一种较高的思维形式,能培养其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才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我国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很重要的一点是与我们的传统教育未能营造出创新性人才成长的合适“土壤”,没有形成系统有效的创新人才培养的运行机制直接相关。传统教育在很多方面存在着直接或间接扼制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妨碍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观念、体制、行为以及环境等因素,如培养目标过于强调统一、划一与知识教学;重视学生考分和考试等定量评价,忽视对学生个性和能力的多样性作出发展性评价;教学中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灌输有余启发不足,复制有余创新不足;在个性发展方面,过多地强调教育规范的统一和要求的共性,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自由和个性生存空间。更为严重的是,由于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思想影响,在我们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还存在大量的对于创新性人才个性表征、个体优势潜能差异理解的“盲区”,“误区”,导致现实中大量存在着威胁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精神环境,使学生缺乏发挥创新潜能、利于个性成长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环境,长此以往,在有意无意间混灭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想象力、创造力。可见,传统教育是很难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和为培养创新人才服务的需要的。要实现素质教育的理想,培养出创新人才,必须对传统教育进行重大变革。
创新精神的培养主要包括有好奇心、探究兴趣、求知欲,对新异事物的敏感,对真知的执著追求,对发现、发明、革新、开拓、进取的百折不挠的精神,这是一个人创新的灵魂与动力。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学校重视对学生进行创新基础的普及教育,通过课堂教学渗透创新知识,在课外开设创新方法讲座,还可在创新活动中进行创新技能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掌握基本的、入门的创新知识,为他们将来走上社会创新奠定基础。同时,学校根据学生个性特长有针对性地培养,促进他们提高。例如,学校组织航模、机器人、手工制作、劳动实践、软件开发等兴趣班,让那些有一定特质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充分地开发,为未来社会培育精英人才服务。学校不仅重视教师对学生创造智慧的启迪,也关注学生之间思想碰撞形成的智慧火花的“互燃”——同学之间的互助教育,还把社会上有一技之长、擅长创新的人请到学校或在校外进行辅导,通过“他人启蒙”,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学校也关注学生的自我教育,引导他们进行自我阅读,自我实践,自我反思,尤其引导他们自我总结创新的经验,形成新的创新思想——“自我启蒙”。虽然他们此时可能处于“不成熟状态”,但是他们自己已经具有提升生命质量的发现和开拓的潜能。
创新不是急功近利的事,每一项活动只要坚持去做都能创新,例如,剪纸、折纸等手工活动虽然很简单,但是如果坚持去做,通过“做学创合一”,即“做中学,学中创”,逐渐熟练,形成技能,他们就能“自动变化”,“自觉创作”,并
由这项活动逐步认识创新,走近创新。同时,学校也要引导学生学会总结,尤其让他们在做的过程中总结、反思,在做的过程中收获,在收获过程中“启蒙”,真正做到不断地建构自我,不断地超越自我。
同时,学校注意创设自由、平等、博爱的环境让学生自己感悟。创新不是教出来,是学习者本身做和悟出来的,教师只是在“愤”时“启”,在“悱”时“发”,即学生在创新活动中遇到困难时“点拨”,点燃起他们创新的智慧。另外,学校也要用昔日的成功“照亮”明天的创造——让学生运用昨天的创新经验再去创新,通过创新学会创新,用创新引领他们一生去不懈追求,“让‘光明’照亮‘人类思想’的黑暗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