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下册 认识一元以上的人民币 1教学反思 苏教版

合集下载

苏教一下《认识人民币》教案及反思

苏教一下《认识人民币》教案及反思

苏教一下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教案及反思教材依据:《认识人民币》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

设计思路:人民币是我国法定的货币,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让一年级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掌握的对100以内数的认知,认识人民币。

一方面使学生初步知道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和懂得如何使用人民币,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加深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理解,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生在生活中经常看到人民币,有时还使用人民币。

数学知识要加强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本设计适当调整教材的呈现方式,力争体现《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这一概念的学习设计成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初步认识商品的价格,学会简单的购物,并了解元与角、分之间的进率关系。

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他人合作的态度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并进行爱护人民币、勤俭节约的教育。

教学目标:1.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2.培养实际生活中的购物能力,提高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能力。

3.通过购物活动,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爱护人民币。

教学重、难点:认识人民币和人民币单位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而让学生学会实际应用则是本节主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铅笔、削笔器、尺子、真币全套。

教学过程:一、猜价引入,尝试付钱。

得出:1角=10分 1元=10角1、猜一猜:师:老师这有几样学习用品,想请小朋友猜猜看,它是花多少钱买来的?师依次出示:铅笔:7角削笔器:19元尺子:1元生猜价,师作必要提示。

(用学生熟悉的学习用品猜价,既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又直入本节课主题。

)2、摆一摆①尝试1元付法,得出:1角=10分1元=10角师:是的,这把尺是花了1元钱买来的。

如果你买的话,这一元钱你会怎么付呢?(猜中尺子价格1元后,打破常规,不认先付,使学生兴趣不减,同时也富有挑战性。

一年级数学下册 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 苏教版 教案

一年级数学下册 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 苏教版 教案

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认识人民币是苏教版第二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根据以往的经历,孩子对这局部内容十分感兴趣,前两轮实验教师也形成和积累了较为成熟和理想的教学模式。

能否在此根底上再次创新,对我来说充满了挑战。

人民币对一年级孩子来说并不陌生,但孩子们对人民币的认知水平差距是很大的,有的孩子可能生活经历丰富一些,不仅认识人民币而且能进展简单的使用和换算,有的学生因为平时不接触人民币,很少实际运用,所以认识人民币这方面能力比拟弱,甚至没有能力,这就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这种难度我把它理解为进展探索创新的原动力。

孩子眼中的人民币到底是什么样的。

是课本上的知识?是能带来快乐的花纸,是一种象征国家的骄傲还是一种诱惑,这使我陷入了思考,书本知识是抽象的,人民币却是真实的存在着。

通过教学研讨我们提出了4个值得探讨和反思的问题。

1.提供什么样的背景情境。

2.孩子有什么样的知识根底。

3.采用什么样的合作形式。

4.如何进展知识的巩固和内化。

下面就我的教学体会具体谈一谈。

1.提供什么样的背景情境。

使用人民币是孩子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对于孩子来说人民币也充满了诱惑,教孩子使用人民币不光是简单的认识币值,进率,还要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这决不是一节课可以做到的。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备课组的教师展开了讨论,本节教材书上给出了一个在小商店购物的情景,这是最平常朴实的场景了,孩子即熟悉又感兴趣,但我们通过思考提出了一种想法,人为什么到商店去,是因为有购物的需要,需要什么,买什么,这才是理性的消费者,那这节课我们为什么要带孩子到商店买东西呢?是因为我们要教孩子认人民币,要孩子学习使用人民币的方法。

如果情景使用不得当,难免让孩子产生“假〞的感觉,失去学习的兴趣,但这节课又不能没有了情景,情景可以让孩子产生购置的欲望,孩子强烈的购置欲望是本节课学习的动力。

经过两节课的教学尝试,我们丰富了本节课的情境,把本课的背景情境定为“爱心活动〞,取名叫“爱心义买〞,教学时我先出示了一些贫困地区孩子在艰辛条件下认真学习的图片,让孩子的心灵受到了震动,然后提出今天的学习任务,通过今天的学习,购置一件你最喜欢的文具,并自愿把它捐献给需要帮助的同学们。

《认识1元及1元以内的人民币》教学反思

《认识1元及1元以内的人民币》教学反思

《认识1元及1元以内的人民币》教学反思合肥市方桥小学程彩霞“认识人民币”是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

有关人民币的知识,学生并不陌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有一定的直接经验,但这个经验都是零散的。

记得奥苏伯尔曾经说过:影响学生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

特别是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十分紧密时,教师更应该先对学生在生活中对这些知识了解到什么程度,有什么样的实际经验可以借用做一个细致的思考。

基于这样的理念,备课时我考虑到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家长一般不放心小孩独自出门,因此他们独立购物的机会较少。

虽然学生对认识人民币有一定的基础,但对如何合理使用缺乏经验。

针对以上分析,在教学前,我又利用家长接孩子的时机,先询问家长,孩子对人民币的认识情况,还找了不同程度的孩子进行调查。

结果不仅证明了我的分析是正确的,还发现多数学生在买东西时付几种不同面值的人民币比较难。

就这样,我确定了自己教学的重难点,多处创设了良好的购物环境,让学生在模拟购物活动中认识并使用人民币。

实践证明这样的安排是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是准确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

因此,学生在学习中始终处于亢奋状态,没有因为教师对学生的估计不足而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倦怠情绪。

只有在要跳起来摘果子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主性、创造性才能得到有效的激发,也只有在跳起来能摘到果子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才是真正有效果的、有意义的。

这节课上下来,感觉还不错。

把成功之处拿出来与大家分享一下:1、师生之间关系是平等的。

这节课我与学生进行了很好的互动,让他们来说来讲,让他们在课堂上多说,给了他们很大的自主空间。

2、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来学习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知识。

如本节课,把人民币以多媒体形式出现,使学生在较清晰地看到它们的面值与样式的同时,初步感知人民币的表象,为下面的具体探究与辩识作铺垫。

让学生自己看真实的人民币,架设了数学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桥梁。

一年级数学下册 认识人民币1教学反思 苏教版

一年级数学下册 认识人民币1教学反思 苏教版

认识人民币
教学反思:
对于本课,我有如下反思:
1.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解决问题。

我个人认为本课的重点就应该是让学生能够识别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并能够会在具体的情境中能够灵活应用已有的经验来解决付钱、找钱、换钱能实际问题。

而这些本领的获得更多的需要学生自己的主动参与,积极体验。

所以在上课时,我采取了通过让学生自主学习来认识人民币。

因为对于人民币的认识学生并非是一张白纸,因为这是日常生活中可以接触到的,所以在上课的时候我是先让学生自己来说一说对人民币有哪些认识。

通过交流了解到其实大多数学生已经能够识别不同面值的人民币,有的甚至已经知道1元就是10角。

在此基础上我就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来介绍自己认识的人民币。

学生表现另我很满意,基本上所有的一元以下人民币都认识了。

2.发挥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解决问题。

我把想想做做设置成几个考验,激发学生的挑战意识,尤其在第三个考验中,我将想想做做3、4、5三题合并为一个开放题,让学生通过不同的付钱方式,既买到东西,又能在买东西中掌握知识。

如:一支圆珠笔8角,问学生拿出8角,可以怎样拿?这道题的方法不止一种,而学生往往不容易找全,所以在这里我就先让学生自己想一想,然后再和同桌交流,让学生逐步找到方法。

但本课也有一些不足之处:
如在让学生换人民币时,一开始没有让学生讲出这样换钱的理由。

还有由于时间没有很好的把握,在讲最后一贯开放题时,学生一些不同的思维方式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

在最后一项买东西的活动中,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情绪也很高涨,由于时间的关系,就没有很好的拓展开,今后还应该在时间的把握上多下工夫。

新课标苏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一

新课标苏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一

新课标苏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一认识人民币是人教版第二册第六单元的教学内容。

关于“人民币”,学生都再熟悉只是了,关于它的用途,更不用我们去讲。

在上那个单元之前,本以为课会专门好上的,然而上了之后,我感到好难好难,而且完成的还不是专门顺利。

这让我摸索了许久,什么缘故呢?1、在教学《认识1元和1元以下的人民币》时,我就强调,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只有单位相同,相应的数才能直截了当相加。

半数以上的学生记性不错,专门注意观看插图,认清人民币上的面值,明确单位,但也有一部分学生糊里糊涂,看到数字就进行运算,显现了1-8=2(角)这类错误,后来我明确要求学生在运算时,尽量写上每个数的单位,如1元-8角=2角或10角-8角=2角。

“教书先生”可能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如何说也确实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

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显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

《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

事实上《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

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

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

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差不多一致。

2、在上第一堂课的时候,我让学生观看书上的插图,本以为那样能够更直观的让学生看到人民币。

但由于我的疏忽,书上的人民币有些是旧版的,,而学生现在用的几乎是新版的人民币,因此关于旧版的不是专门了解,因此我也预备了确实人民币。

可成效不是专门好,因为人民币太小,太少,不能让所有的学生都看的专门认真。

《认识1元及1元以内的人民币》教学反思

《认识1元及1元以内的人民币》教学反思

【认识1元及1元以内的人民币】教学反思常熟市莫城中心小学翁晓娜 2021年4月“认识人民币〞是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

有关人民币的知识,学生并不陌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有一定的直接经验,但这个经验都是零散的。

记得奥苏伯尔曾经说过:影响学生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

特别是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十分紧密时,教师更应该先对学生在生活中对这些知识了解到什么程度,有什么样的实际经验可以借用做一个细致的思考。

基于这样的理念,备课时我考虑到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家长一般不放心小孩单独出门,因此他们独立购物的时机较少。

虽然学生对认识人民币有一定的根底,但对如何合理使用缺乏经验。

针对以上分析,在教学前,我又利用家长接孩子的时机,先询问家长,孩子对人民币的认识情况,还找了不同程度的孩子进行调查。

结果不仅证明了我的分析是正确的,还发现多数学生在买东西时付几种不同面值的人民币比拟难。

就这样,我确定了自己教学的重难点,多处创设了良好的购物环境,让学生在模拟购物活动中认识并使用人民币。

实践证明这样的安排是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是准确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根底上的。

因此,学生在学习中始终处于亢奋状态,没有因为教师对学生的估计缺乏而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倦怠情绪。

只有在要跳起来摘果子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主性、创造性才能得到有效的激发,也只有在跳起来能摘到果子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才是真正有效果的、有意义的。

这节课上下来,感觉还不错。

把成功之处拿出来与大家分享一下:1、师生之间关系是平等的。

这节课我与学生进行了很好的互动,让他们来说来讲,让他们在课堂上当小老师,给了他们很大的自主空间。

2、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来学习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知识。

如本节课,把人民币以多媒体形式出现,使学生在较清晰地看到它们的面值与样式的同时,初步感知人民币的表象,为下面的具体探究与辩识作铺垫。

2023年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人民币》参赛教案(后附教学反思)

2023年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人民币》参赛教案(后附教学反思)

《认识人民币》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66~67页例1和例2,第67页“想想做做”。

教材简析:“认识人民币”这单元的教学内容与过去“元、角、分”的教学内容相比有较大的突破。

过去的教材以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和会进行简单的计算为主;现在的教材,要求学生在认识人民币的基础上学习使用人民币,要求学生在买东西的过程中进行简单的计算。

本课认识1元以内的人民币,教材从一幅三名孩子在商店里买玩具的画面引入,使学生联想到“买东西要使用人民币”,由此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再组织学生通过取币、换币、付币、找币等活动,使学生对人民币形成整体的认识。

“试一试”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元与角间的进率,为学生购物付币做准备。

“想想做做”的习题安排得层次分明:第1、2两题让学生辨认小面值的人民币;第3、4两题让学生认识取钱方案的多样;第5题创设购物情景,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判断和推理,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人民币,能识别1元内的人民币,知道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认识1元=10角,1角=10分。

2、使学生经历人民币的识别过程,体会1元以内各种人民币的币值,通过简单的模拟活动,培养简单的换钱。

算钱、付钱的技能,多角度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

3、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参与小组的交流,严主动学习的作用,发展主动学习、合作交流的意识;了解人民币在日常生活里的作用,形成爱护人民币的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人民币的单位以及相邻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准备:1、人民币知识前测2、小小商店展示台3、真人民币(小额一套)4、每个人一个信封5、学习卡。

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绘本故事导入:小朋友们还记得上学期我们学过的一个绘本故事《第一次上街买东西》吗?故事的小主人小惠第一次上街买东西摔了一跤差点把钱弄丢了,买完东西还忘记拿找回的钱,小朋友们如果让你上街买东西,你能完成任务吗?板书:你会买东西吗?提问:恩,要想完成任务我们应该先做什么?各国家或地区的的钱有不同的名称,你知道哪些?美国的钱叫美元,英国的钱叫英镑,日本的钱叫日元,澳大利亚的钱叫澳元。

小学数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小学数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来宾市兴宾区良江镇中心小学---覃客《认识人民币》是小学数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教材的知识,这节课教学的重点是认识人民币及元、角、分之间的进率,难点是等值人民币之间的换算。

教后我觉得具有启发和收获的地方有以下方面: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遵循“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

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一数学思想,通过观察购物的画面,了解人民币的作用,进而引入新课,认识人民币.通过兑换游戏和模拟购物等活动加深对各种面值人民币的认识,进一步理解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关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激发学生参与的欲望和学习的兴趣.二、创设自主、合作学习空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让学生自主探究已成为数学教学改革发展的一个新的趋势与热点。

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估计学生的起点,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灵活处理教材。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把全班65人分成8组,各组围坐在一起。

在认识了人民币之后,我让学生自己分一分手中的人民币,有的同学分成纸币和硬币,也有的同学分成分币、角币和元币,我都给予了肯定。

整个过程为学生创造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下掌握了人民币的认识,并且培养了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

三、重视动手操作实践,是本节课的又一主题根据学习知识的性质特点,这节课我设计了大量的操作活动。

如给人民币分类,不同的付款方式等,让学生通过找、认、摸、比、摆,从感性到理性,放手让学生自己“做数学”,及时交流,让操作与思维相结合,让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

四、及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本节课我实现了预定的情感目标:在认识人民币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了爱护人民币的教育,引导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用过人民币后要洗手的好习惯,并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认识人民币》课后的教学反思

《认识人民币》课后的教学反思

《认识人民币》课后的教学反思•相关推荐的教学。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缺乏社会经验,见得多用得少,特别是大面额的币种,可以说他们对人民币只有最初步的认识,对于要用到钱才能买到东西这个交换的原则只有初步的意识,对人民币的单位以及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并不熟悉。

我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调整教材,因需设教。

一、课堂教学中,创造性地利用教材。

书上教学的是如今已过时的第四版人民币,而现在市场上流通使用的大多是最新版的第五套人民币只有极少量的第四套人民币。

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既然学是为了用,我果断地决定将第五套人民币作为重点主要教学。

当然考虑到目前市场上仍有少量第四版人民币流通,我也将它们在新课导入时做了简单介绍,促进学生自主迁移、灵活应用。

二、这节课以“知识竞答”为主线,把“学数学”变为“做数学”。

把认识人民币的全过程用看一看→认一认、说一说→分一分→换一换→填一填的活动串连在一起,使整个教学过程形成一个动态的教学活动整体。

在这一动态的教学活动中,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活动时间和空间。

如认识以元为单位的人民币,采用互相介绍的形式,这引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经验库中的储存被充分调动。

学生之间互相补充,互相完善,主体性与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既有学生的观察与思考,又有学生的操作与表述;既有学生的自主探索,又有教师恰当的引导和点拨,使整个教学活动形成一个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叉互动。

在这一互动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得到了均等的参与机会,每个人的才能都得到了充分展示。

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真正使学生动了起来,课堂活了起来,实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发展的目的。

三、不断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呈现出求知若渴的状态。

学生在学会辨认不同面值的人民币的基础上,自然地进入了对人民币单位的认识的学习。

一个颁奖活动巧妙地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着。

通过4个装有同样多人民币的特殊奖品的派送,得出“1元=10角”这一结论,同时也学会了元、角之间的兑换。

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通用24篇)

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通用24篇)

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通用24篇)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通用24篇)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篇1在教学环节上,我努力做到了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充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在教学方法上,我放手让学生看钱、认钱、、换钱、摆钱、购物等活动,让学生为主体人人参与、个个动手、积极思考、主动探索,鼓励学生自己寻求答案,从而体验成功的喜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在突破1元=10角时,我选择送红包的方式问学生“你想要哪个红包?”学生听到送红包,个个兴趣盎然,将我本节课的重点突破的同时,也将本节课的学习气氛推向了至高点。

在教学中,我增强了一名后进生自信心,碍于自己是后进,课堂上面想说,却不知怎样开口,我在耐心引导不见成效的情况下,让他感受到了我对他的重视和希望,最后,他在全班同学面前用响亮的声音证明了自己也是可以的。

不足之处:在认钱环节中,由于我的疏忽,忽略了同桌认钱这一重要环节,使学生未能体验到同桌互助的喜悦;指生利用展示台进行认钱时,只请了两名同学进行展示,未能给其他孩子们充分展现自我的机会,说认钱方法过多,显得哆嗦。

改进方向:通过《认识人民币》这节课的学习,使我收获很大。

首先,作为一位年轻教学经验不多的老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读懂教材,备教材、备学生,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主动学习、探索。

放手让学生去想去学。

多点关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篇2有关人民币的知识,孩子们并不陌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有一定的直接经验。

在这次活动时,我充分利用了这一点,以小朋友的生活经验为前提,充分调动幼儿的已有经验,促使幼儿主动探究、积极参与活动。

在第一个环节中,我让孩子们认识人民币,以及他们的面值,一开始就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从孩子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

《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

《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1国内外教育改革普遍认同的一个观点,那就是一名优秀教师的成长无一例外显示在课后反思中学会教学是他们获得发展的重要历程。

美国学者曾提出,教师的成长公式:教师成长二经验+反思,它体现了教师是一个总结经验、捕捉问题、反思实践的过程,正是基于此点考虑,我们才决定以教师的教学反思来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本学期,针对老师们没有写反思的经验、方法,不知如何下手,我们在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从六安路小学请来了张宁老师给我们指导,传授经验,谈体会。

而我们对老师的要求是:每课必写教学反思,可写长处,亦可写短处,可三言两语,亦可详写、细写,每月要有两篇反思在组内交流。

在本学期的教学反思书写活动中,我感触最深的有以下两点:一、通过张宁老师的指导,我们知道了如何去书写教学反思,在书写教学反思中我们知道了书写的整个过程是怎样的。

1、反思什么?是我们写反思的目标对象,可从以下几点入手:A、教学定位;B、课堂的动态生成;C、教学设计、教师的活动、教学效果;D、教学的预设;E、教学的资源。

我们只有明确了反思的对象,才能去写好反思。

2、怎样去写好反思。

我们在写反思时,可以抓住课堂中的一个闪光点来写,亦可对教学中的败笔之处来反思,反思时要注意对学生的分析,对自我的剖析,如果现在对上过的课再上一遍,能否做到将自己的败笔之处删去,在写教学反思时,我们要根据教学的四大环节去运用不同的策略,才能写好反思。

二、我们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运用以下几种反思策略,这也是我们本学期教学反思书写中收获较大的一部分。

1、教学环节反思策略。

我们通过对教学环节的分类,可以通过以下四个方面反思:A、教学目标:通常教学目标包含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B、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不等同于教材内容,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能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是否善于寻找新知识的生长点?C、教学过程:要根据设定的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根据模式选择最恰当的策略。

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认识人民币》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认识人民币》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认识人民币》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推荐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认识人民币》教案及教学反思(精选6篇)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认识人民币》教案及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认识人民币》教案及教学反思篇1活动目标:1.认识10以内为计量的人民币,能说出它们的单位名称。

2.知道人民币有纸币和硬币,并有不同的面值。

3.通过游戏"买文具",初步学习"钱币"的换算。

活动准备:学具:人手一份买文具的作业单。

活动过程:一、认识人民币。

"小朋友这是什么,你们认识它吗?"(钱、钞票)"我们熟称的钱,也可以称为人民币,它分为纸钞和硬币。

""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一下,它们有什么不一样?""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通过观察人民币上的数字让幼儿认识它们不同的面值)幼儿依次认识l角、2角、5角、1元、2元、5元、10元。

二、游戏"买文具"。

"今天我们要去文具小超市逛一逛,请小朋友注意观察,文具超市里都有哪些文具?"(1)幼儿逛文具超市。

(2)幼儿用完整地语句讲述文具超市里文具用品。

"今天我们要来买文具,大家看一看这些文具需要多少钱?"先引导幼儿观察物品的价格.了解小数点前面数字和后面数字所表示的意思。

3)幼儿操作。

三、小组活动。

"今天老师为每个小朋友都准备了一张买文具的作业单,我们也来做一次小顾客,也来买文具。

买的时候请小朋友看清楚文具的价格和人民币的面值,然后用线把它们连起来。

"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四、活动评价。

活动反思:在组织认识人民币这一课前,我们还在犹豫着是让老师自己准备,还是请幼儿自己带?起初我们想自己带省得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怕有些家长认为幼儿园里要家长配合的地方太多,一会儿带这,一会儿带那,连钱也要带?又怕万一丢了,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和麻烦。

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一元以上的人民币教学反思苏教版

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一元以上的人民币教学反思苏教版

认识一元以上的人民币
教课反省:
正确认识一元以上边值的人民币,学会使用人民币和懂得节俭、爱惜人民币的道理是本节课所
要达到的教课目标。

因为学生关于人民币都有一些生活经验,大部分学生已经认识了一元以及以下的人民币,关于
教课有很大的帮助。

可是因为学生的实践不一样,在教课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

第一是分的认识教课不够理想。

学生对分币比较陌生,因为“分”在实质生活中已经极少使用,学生关于 1 角=10分的理解不是很透辟。

其次是兑换人民币。

学生的生活经验只是限制于认识,关于实质的操作有一点手足无措,学生关于同一单位的人民
币能够经过计算的方法或许数的构成知识能够很快的兑换出来,而不一样单位的人民币是一个比较抽
象的过程,学生在操作中有一些困难。

最后是学生自制力差,注意力不集中。

有的学生管不住自己,总想玩带来的钱,有的在购物环节中很高兴地说自己买了好多样文具,
可是却没有依据老师的要求去做,此后还要把小组活动要求解说地更清楚。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认识1元以内的人民币》苏教版(2023秋)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认识1元以内的人民币》苏教版(2023秋)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人民币的面值和换算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实物展示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人民币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使用1元钱买一件物品。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模拟购物活动。这个活动将演示人民币在实际购物中的应用。
3.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购物活动的过程。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人民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人民币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人民币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二、核心素养目标
《认识1元以内的人民币》课程的核心素养目标包括:1.培养学生的数感和货币意识,使其能够理解货币的基本概念,认识1元以内的人民币及其价值;2.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通过人民币的换算,提高其数学计算和问题解决能力;3.增强学生的实践应用意识,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购物场景中,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通过小组活动,学会与他人共同探讨和分享学习成果。以上目标旨在使学生形成对货币知识的深入理解,提高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

《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

《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精选10篇)《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篇1今天上了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的第一课时,这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是要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因为认识人民币的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而学生也都有购物的经历,对人民币也有了初步的认识。

所以这节课我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回顾这节课我觉得做得好的地方有:1、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我先让学生小组内分工合作做准备,分别从家里拿来1角、2角、5角、1元、2元、5元等面值较小的纸币和硬币。

而1分、2分、5分的面值的人民币在市面上已经没有了流通,所以我自己准备这几种面值的人民币和较大面值的人民币。

为学生在真实的认识人民币面前认识人民币的探索学习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2、《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在本节课中,我也是主要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为学生设计了看钱、摸钱、认钱、比钱、分类、购物等活动,让学生以小主人的身份人人参与、个个动手、积极思考、主动探索,鼓励学生自己寻求答案,从而体验成功的喜悦,而我始终是一个合作者和引导者。

学生在这个环节中热情高涨,人人抢着参与,都能说得出根据人民币的颜色、图案、大小、数字等来辨别,这为后面学习换币和简单的计算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索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这个理念在这节课中也得到了很好的落实,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让我疑惑:1、合作式学习,落实起来还是有一定的困难,一节课下来,总会有个别同学成了观战者,特别是个别后进生,虽然我强调组长要督促好成员,帮助后进生,一起合作参与,但真正动手操作之后就各顾各的,应该怎样落实更好呢?2、一年级的学生贪玩好动,组织纪律也是一件比较麻烦的事情,感觉活动一旦开始就有点不听指挥了,虽然也能完成教学目标,但学生没有顺着老师的教学设计一步步地去探索研究,是否只需顺着学生的生成材料去教学就可以了呢?总之有待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吸取经验,不断学习、提高。

一年级数学随笔 《认识1元以上的人民币》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随笔 《认识1元以上的人民币》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随笔《认识1元以上的人民币》教学反思教后记1元以上的人民币的识别比较简单,本课的重点是取币、换币、数人民币、解决有关购物的实际问题。

学生能够识别出各种币值的人民币,并且知道1元以上的人民币有哪些。

能够根据商品的价格进行简单的“取币”活动,能知道买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的物品时怎么取币。

对购买不是正好付一张人民币的物品时的取币会遇到一些困难,比如买62元的物品,全部付10元要付几张的问题。

“数币”要在识币后计算出一共有几元几角,在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要将单位相同的人民币合起来,当超过10角时要进行单位换算的意识还没有形成。

如果是拿学具钱或帮大人数钱时遇到这种情况也许有些学生很容易做到。

“换币”的活动中,如果换成一种币值的人民币比较容易,换成两种币值的人民币显得有些困难,如果实际操作起来会简单些。

有关“付币”的实际问题都是简单的常见问题,学生们都经历过。

需要弄清其中的数量关系,并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

总之,认识人民币需要建立在这些基本的操作活动上,如果缺少这些经验会让学生的学习会显得困难。

在保证活动经验之上,对单位的认识、清楚地分析数量关系和正确的计算、有序地思维是重要的练习方向。

小升初数学模拟试卷一、选择题1.在一张圆片上画出6条直线,将一张圆片可最多分成的块数是()A.19 B.20 C.21 D.222.用15克盐配制成含盐率为5%的盐水,需加水多少克?正确的列式是()A.(15﹣155%)5% B.15×5%﹣15 C.15÷5%+15D.15÷5%﹣153.要比较淘气和奇思两人小学6年身高变化趋势,使用( )比较合适。

A.扇形统计图B.条形统计图C.复式条形统计图D.复式折线统计图4.小明向东走了150米,然后又向西走了80米;如果小明向东走记作+150米,向西记作-80米,这时小明离原地多少米用正负数表示为( )。

A.+230米B.-70米C.+70米D.-230米5.长方形ABCD的长是8厘米,宽3厘米,将这个长方形(如下图)沿EF对折,阴影部分的周长是多少厘米?()A.6 B.11 C.16 D.226.“26+(56-18) ○76-(62-18)”,比较大小,在○里应填的符号是()A.>B.<C.=D.+7.4只鹅正好是鸭的只数的,()是单位“1”A.鸭的只数B.鹅的只数C.鹅鸭的总数8.按规律填空:1、3、7、13、21、()、43.A.25 B.31 C.369.5.19,5.13,5.15,5.15,5.16,5.17,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分别是( )。

数学一下苏教版《1元以上的人民币》教学反思

数学一下苏教版《1元以上的人民币》教学反思

数学一下《1元以上的人民币》教学反思数学一下苏教版《1元以上的人民币》教学反思数学一下苏教版《1元以上的人民币》教学反思本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课。

内容主要是认识1元以上的人民币及在取币、换币、付币、找币的活动中学会简单的购物。

本课重点是认识1元以上的人民币。

难点是正确、灵活的使用人民币。

一、情境激趣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数学学习方式,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生活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进行数学活动和数学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能获得广泛的数学经验。

一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同时也保留着直观动作思维的形式。

针对他们和这一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我在课前布置学生帮助家长购物,让学生对1元以上的人民币有所了解。

在学习之初让学生通过自己课前的亲身感受说说:“你认识哪些1元以上的'人民币?”这样的设计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取币时,我同样创设了小明妈妈给小明买礼物的合作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激发了他们探索欲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潜力。

二、比较两次上课第一次我的教案完全是按照课本内容顺序设计教学过程。

内容太多,层次不清晰,顺序显得混乱。

教学设计没有安排学生活动,没有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教学成了“满堂灌”。

本应作为课堂教学主体的学生完全成了帮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配角,与课堂教学的本来目的相去甚远。

课件的设计没有体现童趣。

两位指导老师给出了指导意见。

我们共同确定选择了三道有典型性的题目进行教学设计,涵盖了本课的重难点。

还将第三道题目设计成游戏,使学生在游戏中运用学到的知识,既检验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又使学生在游戏过程中体验了成功的喜悦,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的作用,使他们产生学好数学的愿望。

三、不足之处1.要关注全体学生,注重组织教学。

要注重培养学生倾听和积极举手、踊跃发言的习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一元以上的人民币
教学反思:
课的开始,以上节课的教学内容为切入点,通过依次出示、让学生说出一元以下面值人民币的方法勾起学生的记忆,顺利引出今天学习的内容:“认识一元以上人民币”。

由于平时生活的积累,大多数学生已经认识了一元以上面值的人民币,为了进一步的巩固、深化,教学中通过小组活动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组里拿出自己认识的人民币向同学介绍,再让学生当“小老师”上台介绍,以学生教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有所学有所长。

部分注意力不集中,不能认真听同学讲解的学生,给予了提示和教育。

虽然学生已经认识了人民币,但是每人的生活经验不一样,在完成练习和实际操作上出现了参差不齐的现象,与我预计的教学效果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想想做做”第一题以连线为载体,适当提高了要求,让学生将人民币的面值和实物联系在一起,通过引导学生知道了在完成练习时要有序的进行,可以根据人民币的面值找标有价格的实物,也可以根据实物找价格,经过讲解、帮助,学生很快就完成了练习。

在进行教学准备的时候,并没有将“想想做做”第二题作为一个难点来考虑,而在练习的时候却出现了意想不到的现象,学生的生活经验仅仅局限于认识,对于实际的操作显得有点不知所措,也使我流畅的教学嘎然而止,同一单位的人民币学生可以通过加法计算的方法或者数的组成知识很快的解决,而不同单位的人民币的相加,是一个抽象理解的过程,是一个将认识人民币的生活经验系统化、教学化的过程,在完成这项练习时,学生需要一个学习、强化的过程,通过反复举例的方法,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使知识逐步内化。

兑换人民币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吸取上一节课小组合作的教训,我没有让学生自主操作,兑换,而是通过让学生“猜一猜”——上台“数一数”——得出正确的结论。

然后再提问“如果没有人民币给我们数,怎么办?”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

这一过程非但没有减弱学生的积极性,而且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实际运用需要学生将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结合起来,先让学生独立观察情景图,充分发言,说说在图中看到了什么,再引导学生有条理的进行观察和分析,男孩买的是什么,付了多少元?女孩买的是什么,付了多少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