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第1节 光度法基本原理
9吸光光度法全解PPT课件
透光度或透光率 T:
T It Io
吸光度 A:
A lg Io lg 1
It
T
2020年9月28日
9
A~作图
吸收曲线 (吸收光谱)
525
545
2020年9月28日
不同浓度KMnO4溶液 的吸收曲线
10
吸收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线的讨论
(1) 同一种物质对不同波长光的吸光度不同。吸光度最大 处对应的波长称为最大吸收波长λmax 。
e >105为高灵敏度。
❖ e 是吸光物质在特定波长下的特征常数,不同波长下e
不同。
2020年9月28日
14
桑德尔(Sandell)灵敏度: S
当仪器检测吸光度为0.001时,单位截面积光程内所能 检测到的吸光物质的最低含量。
单位:g/cm2
S=M/e
例:氯磺酚S测定钢中的铌 50ml容量瓶中有Nb 30 g,用2cm比色池,在650nm测定
灵敏。(吸收曲线是选择入射光波长的重要依据)
2020年9月28日
11
9.2 光吸收基本定律
朗伯定律(1760年) A = lg(I0/It) = k1b 当入射光的 、吸光物质的c 一定时,溶液的吸光度A与
液层厚度b成正比。
比尔定律(1852年) A=lg(I0/It)=k2c
当入射光的 ,液层厚度b 一定时,溶液的吸光度A与吸
光物质的c成正比
2020年9月28日
12
朗伯-比尔定律
一束平行单色光通过有色溶液时,溶液的吸光度A与液 层厚度b和溶液浓度c的乘积成正比。
A = lg(I0/It) = kbc k—比例常数,与溶液性质,T,有关
k值随c的单位不同而不同(液层厚度以cm为单位)。
9 吸光光度法(Ⅰ)
选择较纯单色光( 选择较纯单色光(∆ λ↓,单色性 ) ,单色性↑) 作为测定波长( κ , 且成线性 且成线性) 选λmax作为测定波长(∆κ↓,S↑且成线性)
第19 讲
第 9 章 吸光光度法
19-19
2. 化学因素引起的偏离 Beer定律适用的另一个 定律适用的另一个 前提: 前提:稀溶液 浓度 过 高会 使 c 与 A 关 系偏离定律 K2Cr2O7 和 K2CrO4 的 等吸点445nm、335nm 等吸点 、
E分子 = E电 + E振 + E转
能级差 ∆E = h⋅ν = h⋅ c
λ
第19 讲
第 9 章 吸光光度法
19-9
分子吸收光谱的分类: 分子吸收光谱的分类: 分子内运动涉及三种跃迁能级, 分子内运动涉及三种跃迁能级,所需能量大 小顺序
∆E电 > ∆9 振 见P242图E-2 > ∆E转
∆E电 =1~ 20ev ↔ λ = 0.06 ~1.25µm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E振 = 0.05 ~1ev ↔ λ = 25 ~1.25µm ⇒红外吸收光谱 ∆E转 = 0.005 ~ 0.05ev ↔ λ = 250 ~ 25µm ⇒远红外吸收光谱
I T= Io
Io A = lg = − lg T I
第19 讲
第 9 章 吸光光度法
19-15
9.1.4 偏离比尔定律的原因 ∵A = κ ⋅ b⋅ c
依据Beer定律, 依据Beer定律,A与c关系 Beer定律 应为经过原点的直线 偏离Beer Beer定律的主要因素 偏离Beer定律的主要因素 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物理因素 化学因素
第19 讲
第 9 章 吸光光度法
第09章吸光光度法ppt课件
2019/12/6
因实际上只能测总吸光度A总,故
A总 = lg(I0总/It总 ) = lg(I01 +I02)/(It1 +It2 ) = lg(I01 +Io2)/(I01 10 -κ1bc +I02 10 -κ2bc )
令: κ1 - κ2 = κ ; 设: I01 =I02
A总 = lg(2I01)/It1(1 +10 - κbc )
(动画)
光源
单色器
样品室
检测器
显示
2019/12/6
9.2.2 主要部件
1. 光源
在整个紫外光区或可见光谱可以发射连续光谱, 具有足够的辐射强度、较好的稳定性、较长的使用寿 命。
可见光区:钨灯作为 光源,其辐射波长范围在 320~2500 nm。
紫外区:氢、氘灯。 发射185~400 nm的连续 光谱。
其他
2019/12/6
特点:
(1) 具有较高的灵敏度,适用于微量组分的测定。 (2) 通常所测试液的浓度下限达10-5~10-6 mol·L-1。 (3) 吸光光度法测定的相对误差约为2%~5%。 (4) 测定迅速,仪器操作简单,价格便宜,应用广泛 (5) 几乎所有的无机物质和许多有机物质的微量成分都 能用此法进行测定。 (6) 还常用于化学平衡等的研究。
第九章 吸光光度法
2、溶液的酸度:
绘制A-表面活性剂用量曲线 Amax所对应的用量
第四节 吸光光度法分析条件的选择 二、测量条件的选择 1、波长λ的选择 绘制吸收曲线 Amax所对应的λmax 0.15~0.80
2、吸光度范围的控制
3、参比溶液的选择 ●参比溶液用来调节仪器的工作零点,以消除由于 吸收池和溶液中某些共存物质对光的吸收、反射 或散射所造成的误差。 如何选择参比溶液?
(1)选择性要好 (2)灵敏度要高:即κ值大 (3)对比度要大:有色物质与显色剂的最大吸收波 长的差别一般要求60nm。 (4)有色物质要稳定,组成要恒定 (5)显色反应的条件要易于控制
(二)显色反应条件的选择 1、显色剂的用量: 绘制A—显色剂用量曲线
Amax所对应的用量
绘制A—酸度曲线 Amax所对应的酸度 3、时间:绘制A—时间曲线 Amax所对应的时间 4、温度:绘制A-温度(T)曲线 5、有机溶剂和表面活性剂 绘制A-有机溶剂用量曲线 Amax所对应的用量 Amax所对应的温度
第一节 吸光光度法基本原理 三、分类 紫外—可见吸光光度法、红外光谱法等
●本章主要讨论溶液的可见吸光光度法,又称分光
光度法,其测定对象以金属离子为主。
第一节 吸光光度法基本原理 四、光的基本性质 普朗克方程:
E h h
C
h: 普朗克常量=6.63×10-34J· S
电磁波谱(或光谱) —光按照波长的长短顺序排 列成谱就是电磁波谱。 可见光—人眼可以感觉到的电磁波谱就是可见光。 其波长范围是:360~750nm。
第四节
吸光光度法分析条件的选择
一、显色反应条件的选择 (一)显色反应和显色剂
1、显色反应 — 将被测组分转变成有色化合物的 反应。显色反应分为两类,一类是氧化还原反应; 另一类是络合反应。 2、显色剂 — 能与被测组分反应使之生成有色物质 的试剂称为显色剂。分为无机显色剂和有机显色剂
9章 吸光光度法
2) 酸度
HR H+ + R(显色剂) + Mn+ MRn(有色配合物) 固定待测组分及显色剂 的浓度,改变溶液pH值, 测定其吸光度,作出吸光 度—pH关系曲线,选择曲 线平坦部分对应的pH值作 为测定条件。
由于大多数显色剂是有机弱酸,在溶液种存在下列平衡:
3)显色温度:一般在室温下进行(实验确定) 4)显色时间:通过实验,作出吸光度—时间曲线,求 出适宜的显色时间。
第9章 吸光光度法
9-1 吸光光度法基本原理 9-2 光度计的基本部件
9-3 显色反应及显色条件的选择
9-4 吸光度测量条件的选择
9-5 吸光光度法的应用
吸光光度法:基于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的分 析方法。 比色法、 可见分光光度法、紫外分光光度法
特点: (1) 灵敏度高 — 检测下限达10-5-10-6 mol· -1。 L (2) 准确度好 — 相对误差为2%-5%,绝对误差小。 (3) 操作简便、测定快速 — 是仪器分析中最简单的。 (4) 应用广泛 — 可测物质多。
5)干扰的消除:
a)加入配位掩蔽剂或氧化还原剂,使干扰离子生成无 色配合物或离子; b)选择适当的显色条件以避免干扰; c)分离干扰离子; d)选择适当的光度测量条件,消除干扰离子的影响。
3. 显色剂
可分为两类:无机显色剂和有机显色剂。
1. 无机显色剂: 与金属离子生成的化合物不够稳定,灵敏度和选 择性不高,限制了其用途。目前,常用的有:硫氰酸 盐、钼酸铵、过氧化氢等。
(2) 溶液本身化学和物理因素引起的偏差
a. 介质不匀引起的偏离
被测试样是胶体、乳浊液、悬浮液时,入射光 透过时,除吸收外,还有一部分因散射而损失, 故透过率T变小,吸光度变大。 一般认为,比尔定律仅适用于稀溶液,c < 0.01mol· -1,保持吸光粒子是独立的。 L
分析化学(第四版_高职高专化学教材编写组) 第九章 吸光光度法
第二节 吸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一、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
(一)光的基本特性 1.电磁波谱:光是一种电磁波
10-2 nm 10 nm
射 线 x 射 线
102 nm 104 nm
紫 外 光 红 外 光
0.1 cm 10cm
微 波
103 cm
105 cm
无 线 电 波
可
见
光
2.可见光、单色光和互补色光
物质呈现不同的颜色其本质是对光的选择性吸收;
颜色深浅随浓度而变化是对光的吸收程度不同。
通过比较溶液颜色的深浅来测定物质的含量的方法,称为 目视比色法。
目前普遍采用分光光度计测量吸光度以代替比较颜色深浅, 应用分光光度计的分析方法称为分光光度法。 分光光度法根据物质对不同波长的单色光的吸收程度不同
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按照研究的波谱区域不同,可分为:
分光光度法
紫外分光光度法——200-400nm
可见分光光度法—— 400-780nm 红外分光光度法——780-3.0×104nm
吸光光度法是基于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而建立起来的 分析方法。
吸光光度法
比色分析法 分光光度法
二、吸光光度法特点
理解分光光度计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掌握定量分析方法和测量条件的选择。
能力目标 能绘制吸收曲线。 能正确选择显色条件和光度测量条件。 能应用吸光光度法对样品中的微量成分进行定量分析。
知识回顾
前面所学滴定分析和质量分析都属于化学分析法,适用于 含量高于1%常量组分的测定,测定结果的相对误差可控制在 0.2%以内。但不宜测定含量低于1%的微量成分。 实例:含Fe约0.05%的样品 称0.2 g试样, 则mFe≈0.1 mg
光度法基本原理
饱和单键碳氢化合物中,由于助色团中n电子较σ 电子易于激发, 使电子跃迁所需能量降低,产生n →σ*跃迁,吸收峰向长波方向 移动。
如: 甲烷 λ为125nm~135nm (σ →σ *跃迁) 碘甲烷 λ为150nm~210nm (σ →σ *跃迁) 及259nm (n→σ*跃迁)
远紫外区吸收波长:λ<200nm 如甲烷的λ为125nm,乙烷λmax为135nm。
特点:在紫外区吸收光谱分析中常用作溶剂。
(2) n→σ*跃迁
所需能量较大,吸收波长为150~250nm,大部分在远紫 外区。含非键电子的饱和烃衍生物(含N、O、S和卤素等杂 原子)均呈现n→σ*跃迁。如一氯甲烷、甲醇、三甲基胺n →σ*跃迁的λ分别为173nm、183nm和227nm。
的现象称为增色效应; 吸收强度即摩尔吸光系数κ减小
的现象称为减色效应。
原子光谱分析法 分子光谱分析法
原 子 吸 收 光 谱
原 子 发 射 光 谱
原 子 荧 光 光 谱
X 射 线 荧 光 光 谱
分分核 紫红子子磁 外外荧磷共 光光光光振 谱谱光光波 法法谱谱谱
法法法
一、有机化合物紫外吸收光谱的产生
1. 产生原因
(1)分子吸收光谱的产生——由能级间的跃迁引起
E分 E电 E振 E转
所需能量最低,吸收波长λ>200nm。分子中孤对电子和π 键同时存在时发生n →π* 跃迁。如:丙酮n →π*跃迁的λ为 275nm, κmax为22 L·mol-1 ·cm -1(溶剂环己烷)。
特点:摩尔吸光系数一般为10~100 L·mol-1 ·cm-1, 吸收谱带强度较弱。
分析化学第九章吸光光度法
3. 分光光度计及其基本部件:
光源-单色器-比色皿(吸收池)-检测器-显
(1)光源 : 钨丝灯:可见、红外 400-1000nm氢灯或 氘灯:紫外 160-350nm (2)单色器: a.滤光片:有机玻璃片或薄膜,利用颜色互补原理。 b.棱镜:根据物质的折射率与光的波长有关。玻璃 棱镜:可见,石英棱镜:紫 外、可见。 c.光栅:在玻璃片或金属片上刻划均匀的线,1200 条/mm, 衍射、干涉原理。
吸收光谱有原子吸收光谱和分子吸收光谱 单色 单一波长的光 光 光 复合光 由不同波长的光组合而成的光
两种不同颜色的单色光按一定的强度比 光的互补 例混合得到白光,那么就称这两种单色 光为互补色光
光的互补示意图
KMnO4溶液的 吸收曲线 (cKMnO4:a<b<c <d)
分子、原子、离子具有不连续的量子化能级,仅 能吸收当照射光子的能量hv与被照射粒子的 E激 - E基 =(hv)n因为不同物质微粒的结构不同, 共有不同的量子化能级,其能量差也不相同,因此 对光的吸收具有选择性。若固定某一溶液的浓度 C 和液层厚度 b ,测量不同 λ下的 A ,以吸光 度 A 对吸收波长λ 作图,就得到-吸收曲线, 即吸收光谱。 初步定性分析:不同物质吸收曲线的形状与最大 吸收波长不同。 定量分析:不同 C 的同一物质在吸收峰附近的 A 随 C ↑而增大,吸收曲线是吸光光度法中选择测 定波长的主要依据。
3.温度:通过实验确定温度范围,通常在室温下 进行。 4.溶剂:一般螯合物在有机溶剂中溶解度大,提高 显色反应的灵敏度。如Cu(SCN)42-在水中大 部分离 解,几乎无色;在丙酮中呈蓝色。
5.显色时间:通过实验找出适宜的显色时间。
6.干扰组分:共存组分与显色剂生成有色络合物, 正干扰;生成无色络合物,负干扰。 干扰的消除:
吸光光度法 ppt课件
常用的光源 :
可见光区: 钨灯 (辐射波长为320nm~2500nm)
紫外区: 氢灯、氘灯(辐射波长为185nm~400nm)
§9-2. 光度计及其基本部件
* 单色器 (棱镜或光栅)
作用 :
将光源发射的复合光分解成单色光的 光学系统
组成 :
棱镜或光栅等色散元件及狭缝和透镜等
§9-2. 光度计及其基本部件
b
Beer定律 : λ, b, T一定 A ∝ 物质的浓度c
dI k 1 db I I dI b I0 I k1 0 db
I0 A g k 2 c 吸光度 I
I0 A g k1b I
§9-1. 吸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Beer - Lanbert定律——光吸收定律
有差异,在λmax处吸光度随浓度变化的幅度最大,所 以测定最灵敏。吸收曲线是定量分析中选择入射光 波长的重要依据。
§9-1. 吸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3. 光吸收定律 Beer - Lanbert定律
Lanbert 定律 : λ, c, T一定 A∝ 光程距离 (b) - dI = k1 I db - dI ∝ I db
第九章吸光光度法
教学要求
掌握朗伯—比耳定律的定义 和数学表达式 , 掌握偏离朗伯 — 比耳定律的原因。
一
掌握摩尔吸收系数 ε 定义 和计算
二
教学要求
三 了解光度计及其基本部件。 四 掌握显色条件的选择方法
五 掌握吸光度测量条件的选 择方法
教学重点 及难点
教学重点: 朗伯—比耳定律 摩尔吸收系数κ定义 吸光度测量条件的选择方法 参比溶液的选择方法
§9-1. 吸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Io I o1 + I o2 I o1 + I o2 A总 = A1 + A2 = lg = lg = lg I I1 + I2 I o1 ×10-κ λ1cb + I o2 ×10-κ λ2cb
第九章_吸光光度法
C:影响配合物的组成 对于某些生成逐级络合物的显色反应,
酸度不同,配合物的配合比不同,颜色也不 同。
如:磺基水杨酸与Fe3+生成1︰1、 1︰2 和1︰3三种颜色不同的络合物,测定时需控 制酸度。
D:显色反应酸度的确定
固定被测组分、显色剂浓度,在不同pH值下测 定吸光度,绘制pH~A曲线,曲线平直部分对应的 pH值为测定条件。
玻璃棱镜-用于可见光范围
石英棱镜-用于紫外、可见光范围
(2)光栅
根据光的衍射和干涉原理将复合光色散为 不同波长的单色光,然后使所需波长的光通过 一个很窄的狭缝照射到吸收池上。它的分辨率 比棱镜大,可用的波长范围亦较宽。
3、比色皿 • 比色皿由无色透明耐腐蚀的玻璃制成, 用于盛放比色溶液,一般为长方形,有厚度 为0.5cm、1cm、2cm、3cm几种规格。同样厚 度比色皿之间的透光率相差应小于0.5%。 • 比色皿应保持十分干净,尤其要保护它 的透光面,不要用手直接触摸。 3/4体积
实验证明:如果保持入射光波长不变,溶液对光
的吸收程度与溶液浓度、液层厚度成正比。
I0
c
I A 1g I0 abc I
b
式中:A—吸光度;
I0—入射光强度;
I—透射光强度; a—吸光系数
b—液层厚度; c—有色溶液的浓度
(2)吸光系数 b:cm;c:g/L;a:L·g-1·cm-1 b:cm; c:mol/L;a(ε): L·mol-1·cm-1 ε:摩尔吸光系数
对于溶液浓度( C )一定,液层厚度( b ) 一定的有色溶液,在不同波长下,测定该有色溶液 对光的吸收程度,即可绘制吸收曲线。
A
最大吸 收波长
吸收高峰 吸收曲线
λmax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4.应用范围广 几乎所有的无机离子和有机化合物均可直接或间 接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进行测定。
化学工业出版社
1
2
3
4
5
第一节 概述
一、光的本质与物质的颜色 物质的颜色与光的组成和物质本身的结构有关。 人的视觉所能感觉到的光称为可见光,波长范围在400~ 760nm。人的眼睛感觉不到的还有红外光(波长>760nm)、 紫外光(波长<400nm)、X射线等。
9
10
化学工业出版社
第二节 分光光度法
2.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根据光学系统不同分为单波长分 光光度计和双波长分光光度计两大类。单波长又分为单光束 分光光度计和双光束分光光度计。国产UV755B型分光光度 计的外形如下图。
1.波长读数窗 2.试样架推拉杆 3.试样室盖 4.数字显示屏 确认 键5.功能键
8.测定完毕,关闭仪器开关,切断电源,将各旋钮恢复至原 位,将比色皿清洗干净,置于滤纸上晾干后装入比色皿盒,罩好 仪器。做好仪器使用记录。
化学工业出版社
第二节 分光光度法
二、定性、定量分析方法 (一)定性分析方法 1.比较吸收光谱的一致性 在相同条件下,分别测定未知物和标准品的吸收光谱,比较二者的 一致性。当没有标准物时,可以将未知药物的吸收光谱与《中华人民共 和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中收录的该药物的标准图谱进行严格的 对照比较。如果这两个吸收光谱特征,如形状、肩峰、吸收峰的数目、 峰位和强度(吸光系数)等完全一致,则可以初步认为是同一化合物。但 只有在用其他光谱方法进一步证实后,才能得出较为肯定的结论。因为 官能团相同的物质,可能会产生非常相似、甚至相同的光谱曲线,所以, 吸收光谱曲线相同不一定是同一种化合物。但如果这两个吸收光谱曲线 的光谱特征有差异,则可以肯定不是同一种化合物。
第9章光度法73页PPT
蓝绿
绿 黄绿 黄
绿蓝
橙
蓝 紫 紫红
红
完全透过 吸收黄色光
复合光 复合光
当白光照射到某溶液时,若某种颜色的光被溶 液所吸收,则溶液呈现被吸收光的互补光的颜色
3.吸收曲线
A
最大吸收波长max 定性分析基础
A
定量分析基础
B A
max(A) max(B)
增 大 c
9-2. 朗伯-比耳定律(光吸收定律)
邻二氮菲-Fe(II),510 = 1.1 104 L/(molcm) KMnO4,525 = 2.2 103 L/(molcm)
3.桑德尔灵敏度S(灵敏度指数) 当光度计的检测极限为A = 0.001时,在某波长下单
位截面积光程内所能检出吸光物质的最低含量,单位 为g/cm2
吸光光度法(分光光度法):建立在物质分子 对光的选择,可分为可见、紫外、 红外光谱法等
测量的是物理性质——物质分子对光的吸收 测量的仪器是光学电子学仪器 不属于化学分析法,而属于仪器分析法 按照我国教学传统与习惯,将可见光的吸光光 度法作为化学分析教学的一部分
物质分子吸收紫外和可见光,主要引起电子 能级的跃迁
在电子能级变化时,也伴随着分子振动能级 和转动能级的变化。因此分子的紫外-可见吸收光 谱不是线状光谱,而是带状光谱
S3
h
S2
S1
E3 A E2
E1
S0
E0
纯电子能态间跃迁
S2
h
A
S1
锐线光谱
S0
分子内电子跃迁
带状光谱
2.溶液有颜色的原因 单色光:单一波长的光 复合光:不同波长的光复合而成 白光(日光)为复合光(七色光) 互补光:按照一定强度比例混合后可以得到白
吸光光度法 原理及应用
第9章 吸光光度法【知识要点】1、光吸收的基本定律(1) 理论上将具有同一波长的光称为单色光,由不同波长组成的光称为复合光。
白光是可见光,它的波长范围为400~750nm ,它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各种色光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
其中各种色光的波长范围不同(称为波段)。
实际上只要将两种颜色适当的色光按一定的强度比例混合,就可形成白光,这两种色光就称为互补色光。
(2)光吸收的基本定律——郎伯-比尔定律实验证明,当一束平行单色光垂直照射某一均匀的非散射吸光物质溶液时,溶液的吸光度A 与溶液浓度C 和液层厚度b 成正比,这就是郎伯-比尔定律,其数学表达式:Kbc I I T A t==-=0lg lg 式中:I 0为入射光强度;I t 为透射光强度;T(=I t /I 0)为透射比或透光度;A 为吸光度,反应吸光物质对光的吸收程度;K 为比例常数。
注:一般来说,郎伯-比尔定律只适用于稀溶液。
(3)摩尔吸光系数和桑德尔灵敏度a 摩尔吸光系数若溶液浓度以1-⋅L mol 为单位、液层厚度以cm 为单位,则郎伯-比尔定律中的比例常数K 称为摩尔吸光系数,用符号ε表示。
郎伯-比尔定律可写成:bc A ε=式中:ε的单位为11--⋅⋅cm mol L 。
摩尔吸光系数ε是吸光物质在给定波长和溶剂下的特征常数,ε越大,表示该物质对某波长光的吸收能力越强,测定方法的灵敏度也就越高b 桑德尔灵敏度(用S 表示)它是指在一定的波长下,测得的吸光度A=0.001时,1cm 2截面积内所含的吸光物质的质量,其单位为.2-⋅cm g μ经推导可得εMS =(.2-⋅cm g μ) 2、分光光度计及吸收光谱(1)分光光度计的基本结构由五部分组成:光源、单色器、吸收池、检测器及数据处理装置各部分的作用及性能如下:光源的作用是提供所需波长范围内的连续光,光源要有足够的光强度和稳定性。
可见分光光度计的光源多属热光源,如钨灯。
单色器的作用是将光源发出的连续光谱分解为单色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⑴
σ→σ*跃迁
所需能量最大,σ电子只有吸收远紫外光的能量才能发 生跃迁。饱和烷烃的分子吸收光谱出现在远紫外区(吸收波长
λ<200nm,只能被真空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到)。如甲烷的 λ为125nm,乙烷λmax为135nm。
⑵
n→σ*跃迁
所需能量较大。吸收波长为150~250nm,大部分在远 紫外区,近紫外区仍不易观察到。含非键电子的饱和烃衍生 物(含N、O、S和卤素等杂原子)均呈现n →σ*跃迁。如一氯 甲烷、甲醇、三甲基胺 n →σ* 跃迁的λ分别为173nm、 183nm和227nm。
第九章 紫外-可见分 光光度分析法
一、概述 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三、分子吸收光谱与电子跃迁 四、光的吸收定律 五、定量分析方法 六、准确度、灵敏度及检测限
第一节 基本原理
一、概述
基于物质光化学性质而建立起来的分析方法称之为光化 学分析法。 分为:光谱分析法和非光谱分析法。 光谱分析法是指在光(或其它能量)的作用下,通过测 量物质产生的发射光、吸收光或散射光的波长和强度来进行 分析的方法。 吸收光谱分析 发射光谱分析 分子光谱分析 原子光谱分析
♥
紫外吸收光谱
2. 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及吸收曲线
M + hν 基态 E1 M* M + 热 M + 荧光或磷光 激发态 (△E) E2
ΔE = E2 - E1 = h ν 量子化 ;选择性吸收; 分子结构的复杂性使其对不同波 长光的吸收程度不同; 用不同波长的单色光照射,测吸光 度— 吸收曲线与最大吸收波长λ max; 光的互补:蓝 黄
♥ (4)不同浓度的同一种物质,在某一定波长下吸光度 A 有差异,在
λmax处吸光度A 的差异最大。此特性可作为物质定量分析的依据。 ♥ (5)在λmax处吸光度随浓度变化的幅度最大,所以测定最灵敏。
吸收曲线是定量分析中选择入射光波长的重要依据。
3.紫外—可见分子吸收光谱与电子跃迁
♣ 物质分子内部三种运动形式: (1)电子相对于原子核的运动 (2)原子核在其平衡位置附近的相对振动 (3)分子本身绕其重心的转动 ♣ 分子具有三种不同能级:电子能级、振动能级和转动能级 ♣ 三种能级都是量子化的,且各自具有相应的能量 ♣ 分子的内能:电子能量Ee 、振动能量Ev 、转动能量Er 即 E=Ee+Ev+Er ΔΕe>ΔΕv>ΔΕr
⑶ π→π*跃迁
所需能量较小,吸收波长处于远紫外区的近紫外端或近 紫外区,摩尔吸光系数εmax一般在104L·mol-1·cm-1以上,属 于强吸收。不饱和烃、共轭烯烃和芳香烃类均可发生该类跃 迁。如:乙烯π→π*跃迁的λ为162 nm, εmax为: 1×104 L· mol-1·cm-1。 ⑷ n →π*跃迁 需能量最低,吸收波长λ>200nm。这类跃迁在跃迁选律 上属于禁阻跃迁,摩尔吸光系数一般为10~100 L·mol-1 ·cm-1,吸收谱带强度较弱。分子中孤对电子和π键同时存在 时发生n →π* 跃迁。丙酮n →π*跃迁的λ为275nm εmax 为22 L·mol-1 ·cm -1(溶剂环己烷)。
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1.光的基本性质
光是一种电磁波,具有波粒二象性。光的波动性可用 波长λ、频率ν、光速c、波数(cm-1)等参数来描述: λ ν = c ; 波数 = 1/ λ = ν /c 光是由光子流组成,光子的能量: E=hν=hc/λ (Planck常数:h=6.626 × 10 -34 J × S ) ♥ 光的波长越短(频率越高),其能量越大。 ♥ 白光(太阳光):由各种单色光组成的复合光 ♥ 单色光:单波长的光(由具有相同能量的光子组成) ♥ 可见光区:400-750 nm ♥ 紫外光区:近紫外区200 - 400 nm 远紫外区10 - 200 nm (真空紫外区)
2.多组分的同时测定
⑴ 若各组分的吸收曲线互不重叠,则可 在各自最大吸收波长处分别进行测定。这 本质上与单组分测定没有区别。 ⑵ 若各组分的吸收曲线互有重叠,则可 根据吸光度的加合性求解联立方程组得出 各组分的含量。 Aλ1= εaλ1bca + εbλ1bcb Aλ2= εaλ2bca + εbλ2bcb
最佳读数范围与最佳值
设:ΔT =1%,则可绘出溶液浓 度相对误差Δc/c与其透光度T 的关系 曲线。如图所示: 当:ΔT =1%,T 在10%~70%之 间时,浓度相对误差较小,最佳读数 范围。 用仪器测定时应尽量使溶液透光度值在T %=10~70% (吸光度 A =1.00~0.15)。 Tmin=36.8%,
吸收曲线的讨论:
♥ (1)同一种物质对不同波长光的吸光度不 同。吸光度最大处对应的波长称为最大吸收波长 λmax ♥ (2)不同浓度的同一种物质,其吸收曲线 形状相似λmax不变。而对于不同物质,它们的 吸收曲线形状和λmax则不同。
(动画)
♥ (3)③吸收曲线可以提供物质的结构信息,并作为物质定性分析的依 据之一。
⇒ Ca =
Cb =
b a A1a +b ⋅ E 2 − A2 +b ⋅ E1b b a E1a ⋅ E 2 − E 2 ⋅ E1b
a a A E1a ⋅ E 2 − E 2 ⋅ E1b
五、定量分析方法
1.单组分的测定
通常采用 A-C 标准曲线法定量测定。
最佳的吸光度范围:A=0.2~0.8
可求出浓度相对误差最小时的透光度Tmin为: Amin=0.434
有机合物紫外光谱解析
了解共轭程度、空间效应、氢键等;可对饱和与不饱和 化合物、异构体及构象进行判别。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中有机物发色体系信息分析的一般 规律是: ⑴若在200~750nm波长范围内无吸收峰,则可能是直链烷 烃、环烷烃、饱和脂肪族化合物或仅含一个双键的烯烃等。 ⑵若在270~350nm波长范围内有低强度吸收峰(ε=10~ 100L·mol-1·cm-1),(n→π跃迁),则可能含有一个简单非共 轭且含有n电子的生色团,如羰基。
有机合物结构紫外光谱辅析
⑶若在250~300nm波长范围内有中等强度的吸收峰则 可能含苯环。 ⑷若在210~250nm波长范围内有强吸收峰,则可能含有 2个共轭双键;若在260~300nm波长范围内有强吸收峰,则 说明该有机物含有3个或3个以上共轭双键。 ⑸若该有机物的吸收峰延伸至可见光区,则该有机物可 能是长链共轭或稠环化合物。
红移与蓝移
增色和减色
有机化合物的吸收谱带常常因 引入取代基或改变溶剂使最大吸收 波长λmax和吸收强度发生变化:
λmax向长波方向移动称为红移
,向短波方向移动称为蓝移 (或紫 移)。吸收强度即摩尔吸光系数ε 增大或减小的现象分别称为增色效 应或减色效应,如图所示。
溶剂极性的影响 对λmax影响:n-π*跃迁:溶剂极性↑,λmax↓蓝移; π-π*跃迁:溶剂极性↑ ,λmax↑红移
芦丁含量测定:取样品3mg稀释至25mL。
0.710mg/25mL
解线性方程组法
λ1 ⇒ 测定E1a 和E1b ;A1a +b • 步骤: a b a λ 2 ⇒ 测定E 2 和E 2 ;A2 +b
A1a +b = A1a + A1b = E1a ⋅ C a + E1b ⋅ C b
a a b a b A2 +b = A2 + A2 = E 2 ⋅ C a + E 2 ⋅ C b
浓度之间也具有类似的关系。A∝ c
朗伯—比耳定律数学表达式
A=lg(I0/It)= εb c 式中A:吸光度;描述溶液对光的吸收程度; b:液层厚度(光程长度),通常以cm为单位; c:溶液的摩尔浓度,单位mol·L-1;
ε:摩尔吸光系数,单位L·mol-1·cm-1;
或: A=lg(I0/It)= a b c c:溶液的浓度,单位g·L-1 a:吸光系数,单位L·g-1·cm-1 a与ε的关系为: a =ε/M (M为摩尔质量) 透过光的强度It; 与入射光的强度Io 比之比称为透光度 或透光率,用T表 示。 T= It/Io
共轭效应
π 电子共轭体系增大,λmax红移,εmax增大 由于共轭效应,电子离域到多个原子之间,导 致π→π*能量降低。
吸收带
180nm π→π* 204nm
π→π* π→π*
π→π*
n→π* 255nm
四、光的吸收定律
1.朗伯—比耳定律
• 布格(Bouguer)和朗伯(Lambert)先后于1729年和 1760年阐明了光的吸收程度和吸收层厚度的关系。A∝b (动画1) • 1852年比耳(Beer)又提出了光的吸收程度和吸收物 (动画2) • 二者的结合称为朗伯—比耳定律,其数学表达式为:
3.几个基本术语
生色团: 最有用的紫外—可见光谱是由π→π*和n→π*跃迁产 生的。这两种跃迁均要求有机物分子中含有不饱和基团。这 类含有π键的不饱和基团称为生色团。简单的生色团由双键 或叁键体系组成,如乙烯基、羰基、亚硝基、偶氮基—N= N—、乙炔基、腈基—C三N等。 助色团: 有一些含有n电子的基团(如—OH、—OR、—NH2、— NHR、—X等),它们本身没有生色功能(不能吸收λ>200nm 的光),但当它们与生色团相连时,就会发生n—π共轭作用 ,增强生色团的生色能力(吸收波长向长波方向移动,且吸收 强度增加),这样的基团称为助色团。
概述:
在光谱分析中,依据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而建立起来 的分析方法称为吸光光度法,主要有: 红外吸收光谱:分子振动光谱,吸收光波长范围 2.5∼1000 μm ,主要用于有机化合物结构鉴定。 紫外吸收光谱:电子跃迁光谱,吸收光波长范围 200∼400 nm(近紫外区) ,可用于结构鉴定和定量分析。 可见吸收光谱:电子跃迁光谱,吸收光波长范围 400∼750 nm ,主要用于有色物质的定量分析。 本章主要讲授紫外可见吸光光度法。
4、双波长分光光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