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第1节 光度法基本原理

合集下载

9吸光光度法全解PPT课件

9吸光光度法全解PPT课件

透光度或透光率 T:
T It Io
吸光度 A:
A lg Io lg 1
It
T
2020年9月28日
9
A~作图
吸收曲线 (吸收光谱)
525
545
2020年9月28日
不同浓度KMnO4溶液 的吸收曲线
10
吸收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线的讨论
(1) 同一种物质对不同波长光的吸光度不同。吸光度最大 处对应的波长称为最大吸收波长λmax 。
e >105为高灵敏度。
❖ e 是吸光物质在特定波长下的特征常数,不同波长下e
不同。
2020年9月28日
14
桑德尔(Sandell)灵敏度: S
当仪器检测吸光度为0.001时,单位截面积光程内所能 检测到的吸光物质的最低含量。
单位:g/cm2
S=M/e
例:氯磺酚S测定钢中的铌 50ml容量瓶中有Nb 30 g,用2cm比色池,在650nm测定
灵敏。(吸收曲线是选择入射光波长的重要依据)
2020年9月28日
11
9.2 光吸收基本定律
朗伯定律(1760年) A = lg(I0/It) = k1b 当入射光的 、吸光物质的c 一定时,溶液的吸光度A与
液层厚度b成正比。
比尔定律(1852年) A=lg(I0/It)=k2c
当入射光的 ,液层厚度b 一定时,溶液的吸光度A与吸
光物质的c成正比
2020年9月28日
12
朗伯-比尔定律
一束平行单色光通过有色溶液时,溶液的吸光度A与液 层厚度b和溶液浓度c的乘积成正比。
A = lg(I0/It) = kbc k—比例常数,与溶液性质,T,有关
k值随c的单位不同而不同(液层厚度以cm为单位)。

9 吸光光度法(Ⅰ)

9 吸光光度法(Ⅰ)
• •
选择较纯单色光( 选择较纯单色光(∆ λ↓,单色性 ) ,单色性↑) 作为测定波长( κ , 且成线性 且成线性) 选λmax作为测定波长(∆κ↓,S↑且成线性)
第19 讲
第 9 章 吸光光度法
19-19
2. 化学因素引起的偏离 Beer定律适用的另一个 定律适用的另一个 前提: 前提:稀溶液 浓度 过 高会 使 c 与 A 关 系偏离定律 K2Cr2O7 和 K2CrO4 的 等吸点445nm、335nm 等吸点 、
E分子 = E电 + E振 + E转
能级差 ∆E = h⋅ν = h⋅ c
λ
第19 讲
第 9 章 吸光光度法
19-9
分子吸收光谱的分类: 分子吸收光谱的分类: 分子内运动涉及三种跃迁能级, 分子内运动涉及三种跃迁能级,所需能量大 小顺序
∆E电 > ∆9 振 见P242图E-2 > ∆E转
∆E电 =1~ 20ev ↔ λ = 0.06 ~1.25µm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E振 = 0.05 ~1ev ↔ λ = 25 ~1.25µm ⇒红外吸收光谱 ∆E转 = 0.005 ~ 0.05ev ↔ λ = 250 ~ 25µm ⇒远红外吸收光谱
I T= Io
Io A = lg = − lg T I
第19 讲
第 9 章 吸光光度法
19-15
9.1.4 偏离比尔定律的原因 ∵A = κ ⋅ b⋅ c
依据Beer定律, 依据Beer定律,A与c关系 Beer定律 应为经过原点的直线 偏离Beer Beer定律的主要因素 偏离Beer定律的主要因素 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物理因素 化学因素
第19 讲
第 9 章 吸光光度法

第09章吸光光度法ppt课件

第09章吸光光度法ppt课件
分光光度计随着电能应用的不断拓展以电能为介质的各种电气设备广泛进入企业社会和家庭生活中与此同时使用电气所带来的不安全事故也不断发生2020105分光光度计随着电能应用的不断拓展以电能为介质的各种电气设备广泛进入企业社会和家庭生活中与此同时使用电气所带来的不安全事故也不断发生2020105921基本组成动画光源单色器样品室检测器显示随着电能应用的不断拓展以电能为介质的各种电气设备广泛进入企业社会和家庭生活中与此同时使用电气所带来的不安全事故也不断发生2020105922主要部件光源在整个紫外光区或可见光谱区可以发射连续光谱具有足够的辐射强度较好的稳定性较长的使用寿可见光区
2019/12/6
因实际上只能测总吸光度A总,故
A总 = lg(I0总/It总 ) = lg(I01 +I02)/(It1 +It2 ) = lg(I01 +Io2)/(I01 10 -κ1bc +I02 10 -κ2bc )
令: κ1 - κ2 = κ ; 设: I01 =I02
A总 = lg(2I01)/It1(1 +10 - κbc )
(动画)
光源
单色器
样品室
检测器
显示
2019/12/6
9.2.2 主要部件
1. 光源
在整个紫外光区或可见光谱可以发射连续光谱, 具有足够的辐射强度、较好的稳定性、较长的使用寿 命。
可见光区:钨灯作为 光源,其辐射波长范围在 320~2500 nm。
紫外区:氢、氘灯。 发射185~400 nm的连续 光谱。
其他
2019/12/6
特点:
(1) 具有较高的灵敏度,适用于微量组分的测定。 (2) 通常所测试液的浓度下限达10-5~10-6 mol·L-1。 (3) 吸光光度法测定的相对误差约为2%~5%。 (4) 测定迅速,仪器操作简单,价格便宜,应用广泛 (5) 几乎所有的无机物质和许多有机物质的微量成分都 能用此法进行测定。 (6) 还常用于化学平衡等的研究。

第九章 吸光光度法

第九章 吸光光度法

2、溶液的酸度:
绘制A-表面活性剂用量曲线 Amax所对应的用量
第四节 吸光光度法分析条件的选择 二、测量条件的选择 1、波长λ的选择 绘制吸收曲线 Amax所对应的λmax 0.15~0.80
2、吸光度范围的控制
3、参比溶液的选择 ●参比溶液用来调节仪器的工作零点,以消除由于 吸收池和溶液中某些共存物质对光的吸收、反射 或散射所造成的误差。 如何选择参比溶液?
(1)选择性要好 (2)灵敏度要高:即κ值大 (3)对比度要大:有色物质与显色剂的最大吸收波 长的差别一般要求60nm。 (4)有色物质要稳定,组成要恒定 (5)显色反应的条件要易于控制
(二)显色反应条件的选择 1、显色剂的用量: 绘制A—显色剂用量曲线
Amax所对应的用量
绘制A—酸度曲线 Amax所对应的酸度 3、时间:绘制A—时间曲线 Amax所对应的时间 4、温度:绘制A-温度(T)曲线 5、有机溶剂和表面活性剂 绘制A-有机溶剂用量曲线 Amax所对应的用量 Amax所对应的温度
第一节 吸光光度法基本原理 三、分类 紫外—可见吸光光度法、红外光谱法等
●本章主要讨论溶液的可见吸光光度法,又称分光
光度法,其测定对象以金属离子为主。
第一节 吸光光度法基本原理 四、光的基本性质 普朗克方程:
E h h
C

h: 普朗克常量=6.63×10-34J· S
电磁波谱(或光谱) —光按照波长的长短顺序排 列成谱就是电磁波谱。 可见光—人眼可以感觉到的电磁波谱就是可见光。 其波长范围是:360~750nm。
第四节
吸光光度法分析条件的选择
一、显色反应条件的选择 (一)显色反应和显色剂
1、显色反应 — 将被测组分转变成有色化合物的 反应。显色反应分为两类,一类是氧化还原反应; 另一类是络合反应。 2、显色剂 — 能与被测组分反应使之生成有色物质 的试剂称为显色剂。分为无机显色剂和有机显色剂

9章 吸光光度法

9章 吸光光度法

2) 酸度
HR H+ + R(显色剂) + Mn+ MRn(有色配合物) 固定待测组分及显色剂 的浓度,改变溶液pH值, 测定其吸光度,作出吸光 度—pH关系曲线,选择曲 线平坦部分对应的pH值作 为测定条件。
由于大多数显色剂是有机弱酸,在溶液种存在下列平衡:
3)显色温度:一般在室温下进行(实验确定) 4)显色时间:通过实验,作出吸光度—时间曲线,求 出适宜的显色时间。
第9章 吸光光度法
9-1 吸光光度法基本原理 9-2 光度计的基本部件
9-3 显色反应及显色条件的选择
9-4 吸光度测量条件的选择
9-5 吸光光度法的应用
吸光光度法:基于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的分 析方法。 比色法、 可见分光光度法、紫外分光光度法
特点: (1) 灵敏度高 — 检测下限达10-5-10-6 mol· -1。 L (2) 准确度好 — 相对误差为2%-5%,绝对误差小。 (3) 操作简便、测定快速 — 是仪器分析中最简单的。 (4) 应用广泛 — 可测物质多。
5)干扰的消除:
a)加入配位掩蔽剂或氧化还原剂,使干扰离子生成无 色配合物或离子; b)选择适当的显色条件以避免干扰; c)分离干扰离子; d)选择适当的光度测量条件,消除干扰离子的影响。
3. 显色剂
可分为两类:无机显色剂和有机显色剂。
1. 无机显色剂: 与金属离子生成的化合物不够稳定,灵敏度和选 择性不高,限制了其用途。目前,常用的有:硫氰酸 盐、钼酸铵、过氧化氢等。
(2) 溶液本身化学和物理因素引起的偏差
a. 介质不匀引起的偏离
被测试样是胶体、乳浊液、悬浮液时,入射光 透过时,除吸收外,还有一部分因散射而损失, 故透过率T变小,吸光度变大。 一般认为,比尔定律仅适用于稀溶液,c < 0.01mol· -1,保持吸光粒子是独立的。 L

分析化学(第四版_高职高专化学教材编写组) 第九章 吸光光度法

分析化学(第四版_高职高专化学教材编写组) 第九章 吸光光度法

第二节 吸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一、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
(一)光的基本特性 1.电磁波谱:光是一种电磁波

10-2 nm 10 nm
射 线 x 射 线
102 nm 104 nm
紫 外 光 红 外 光
0.1 cm 10cm
微 波
103 cm
105 cm
无 线 电 波



2.可见光、单色光和互补色光

物质呈现不同的颜色其本质是对光的选择性吸收;

颜色深浅随浓度而变化是对光的吸收程度不同。

通过比较溶液颜色的深浅来测定物质的含量的方法,称为 目视比色法。

目前普遍采用分光光度计测量吸光度以代替比较颜色深浅, 应用分光光度计的分析方法称为分光光度法。 分光光度法根据物质对不同波长的单色光的吸收程度不同
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按照研究的波谱区域不同,可分为:
分光光度法

紫外分光光度法——200-400nm
可见分光光度法—— 400-780nm 红外分光光度法——780-3.0×104nm
吸光光度法是基于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而建立起来的 分析方法。
吸光光度法

比色分析法 分光光度法
二、吸光光度法特点
理解分光光度计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掌握定量分析方法和测量条件的选择。
能力目标 能绘制吸收曲线。 能正确选择显色条件和光度测量条件。 能应用吸光光度法对样品中的微量成分进行定量分析。
知识回顾
前面所学滴定分析和质量分析都属于化学分析法,适用于 含量高于1%常量组分的测定,测定结果的相对误差可控制在 0.2%以内。但不宜测定含量低于1%的微量成分。 实例:含Fe约0.05%的样品 称0.2 g试样, 则mFe≈0.1 mg

光度法基本原理

光度法基本原理
由于n电子与π电子的P-π共轭效应导致π→π*跃迁能量降低,吸收 波长向长波方向移动,吸收强度增加。
饱和单键碳氢化合物中,由于助色团中n电子较σ 电子易于激发, 使电子跃迁所需能量降低,产生n →σ*跃迁,吸收峰向长波方向 移动。
如: 甲烷 λ为125nm~135nm (σ →σ *跃迁) 碘甲烷 λ为150nm~210nm (σ →σ *跃迁) 及259nm (n→σ*跃迁)
远紫外区吸收波长:λ<200nm 如甲烷的λ为125nm,乙烷λmax为135nm。
特点:在紫外区吸收光谱分析中常用作溶剂。
(2) n→σ*跃迁
所需能量较大,吸收波长为150~250nm,大部分在远紫 外区。含非键电子的饱和烃衍生物(含N、O、S和卤素等杂 原子)均呈现n→σ*跃迁。如一氯甲烷、甲醇、三甲基胺n →σ*跃迁的λ分别为173nm、183nm和227nm。
的现象称为增色效应; 吸收强度即摩尔吸光系数κ减小
的现象称为减色效应。
原子光谱分析法 分子光谱分析法
原 子 吸 收 光 谱
原 子 发 射 光 谱
原 子 荧 光 光 谱
X 射 线 荧 光 光 谱
分分核 紫红子子磁 外外荧磷共 光光光光振 谱谱光光波 法法谱谱谱
法法法
一、有机化合物紫外吸收光谱的产生
1. 产生原因
(1)分子吸收光谱的产生——由能级间的跃迁引起
E分 E电 E振 E转
所需能量最低,吸收波长λ>200nm。分子中孤对电子和π 键同时存在时发生n →π* 跃迁。如:丙酮n →π*跃迁的λ为 275nm, κmax为22 L·mol-1 ·cm -1(溶剂环己烷)。
特点:摩尔吸光系数一般为10~100 L·mol-1 ·cm-1, 吸收谱带强度较弱。

分析化学第九章吸光光度法

分析化学第九章吸光光度法

3. 分光光度计及其基本部件:
光源-单色器-比色皿(吸收池)-检测器-显
(1)光源 : 钨丝灯:可见、红外 400-1000nm氢灯或 氘灯:紫外 160-350nm (2)单色器: a.滤光片:有机玻璃片或薄膜,利用颜色互补原理。 b.棱镜:根据物质的折射率与光的波长有关。玻璃 棱镜:可见,石英棱镜:紫 外、可见。 c.光栅:在玻璃片或金属片上刻划均匀的线,1200 条/mm, 衍射、干涉原理。
吸收光谱有原子吸收光谱和分子吸收光谱 单色 单一波长的光 光 光 复合光 由不同波长的光组合而成的光
两种不同颜色的单色光按一定的强度比 光的互补 例混合得到白光,那么就称这两种单色 光为互补色光
光的互补示意图
KMnO4溶液的 吸收曲线 (cKMnO4:a<b<c <d)



分子、原子、离子具有不连续的量子化能级,仅 能吸收当照射光子的能量hv与被照射粒子的 E激 - E基 =(hv)n因为不同物质微粒的结构不同, 共有不同的量子化能级,其能量差也不相同,因此 对光的吸收具有选择性。若固定某一溶液的浓度 C 和液层厚度 b ,测量不同 λ下的 A ,以吸光 度 A 对吸收波长λ 作图,就得到-吸收曲线, 即吸收光谱。 初步定性分析:不同物质吸收曲线的形状与最大 吸收波长不同。 定量分析:不同 C 的同一物质在吸收峰附近的 A 随 C ↑而增大,吸收曲线是吸光光度法中选择测 定波长的主要依据。
3.温度:通过实验确定温度范围,通常在室温下 进行。 4.溶剂:一般螯合物在有机溶剂中溶解度大,提高 显色反应的灵敏度。如Cu(SCN)42-在水中大 部分离 解,几乎无色;在丙酮中呈蓝色。
5.显色时间:通过实验找出适宜的显色时间。
6.干扰组分:共存组分与显色剂生成有色络合物, 正干扰;生成无色络合物,负干扰。 干扰的消除:

吸光光度法 ppt课件

吸光光度法  ppt课件

常用的光源 :
可见光区: 钨灯 (辐射波长为320nm~2500nm)
紫外区: 氢灯、氘灯(辐射波长为185nm~400nm)
§9-2. 光度计及其基本部件
* 单色器 (棱镜或光栅)
作用 :
将光源发射的复合光分解成单色光的 光学系统
组成 :
棱镜或光栅等色散元件及狭缝和透镜等
§9-2. 光度计及其基本部件
b
Beer定律 : λ, b, T一定 A ∝ 物质的浓度c
dI k 1 db I I dI b I0 I k1 0 db
I0 A g k 2 c 吸光度 I
I0 A g k1b I
§9-1. 吸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Beer - Lanbert定律——光吸收定律
有差异,在λmax处吸光度随浓度变化的幅度最大,所 以测定最灵敏。吸收曲线是定量分析中选择入射光 波长的重要依据。
§9-1. 吸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3. 光吸收定律 Beer - Lanbert定律
Lanbert 定律 : λ, c, T一定 A∝ 光程距离 (b) - dI = k1 I db - dI ∝ I db
第九章吸光光度法
教学要求
掌握朗伯—比耳定律的定义 和数学表达式 , 掌握偏离朗伯 — 比耳定律的原因。

掌握摩尔吸收系数 ε 定义 和计算

教学要求
三 了解光度计及其基本部件。 四 掌握显色条件的选择方法
五 掌握吸光度测量条件的选 择方法
教学重点 及难点
教学重点: 朗伯—比耳定律 摩尔吸收系数κ定义 吸光度测量条件的选择方法 参比溶液的选择方法
§9-1. 吸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Io I o1 + I o2 I o1 + I o2 A总 = A1 + A2 = lg = lg = lg I I1 + I2 I o1 ×10-κ λ1cb + I o2 ×10-κ λ2cb

第九章_吸光光度法

第九章_吸光光度法

C:影响配合物的组成 对于某些生成逐级络合物的显色反应,
酸度不同,配合物的配合比不同,颜色也不 同。
如:磺基水杨酸与Fe3+生成1︰1、 1︰2 和1︰3三种颜色不同的络合物,测定时需控 制酸度。
D:显色反应酸度的确定
固定被测组分、显色剂浓度,在不同pH值下测 定吸光度,绘制pH~A曲线,曲线平直部分对应的 pH值为测定条件。
玻璃棱镜-用于可见光范围
石英棱镜-用于紫外、可见光范围
(2)光栅
根据光的衍射和干涉原理将复合光色散为 不同波长的单色光,然后使所需波长的光通过 一个很窄的狭缝照射到吸收池上。它的分辨率 比棱镜大,可用的波长范围亦较宽。
3、比色皿 • 比色皿由无色透明耐腐蚀的玻璃制成, 用于盛放比色溶液,一般为长方形,有厚度 为0.5cm、1cm、2cm、3cm几种规格。同样厚 度比色皿之间的透光率相差应小于0.5%。 • 比色皿应保持十分干净,尤其要保护它 的透光面,不要用手直接触摸。 3/4体积
实验证明:如果保持入射光波长不变,溶液对光
的吸收程度与溶液浓度、液层厚度成正比。
I0
c
I A 1g I0 abc I
b
式中:A—吸光度;
I0—入射光强度;
I—透射光强度; a—吸光系数
b—液层厚度; c—有色溶液的浓度
(2)吸光系数 b:cm;c:g/L;a:L·g-1·cm-1 b:cm; c:mol/L;a(ε): L·mol-1·cm-1 ε:摩尔吸光系数
对于溶液浓度( C )一定,液层厚度( b ) 一定的有色溶液,在不同波长下,测定该有色溶液 对光的吸收程度,即可绘制吸收曲线。
A
最大吸 收波长
吸收高峰 吸收曲线
λmax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4.应用范围广 几乎所有的无机离子和有机化合物均可直接或间 接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进行测定。
化学工业出版社
1
2
3
4
5
第一节 概述
一、光的本质与物质的颜色 物质的颜色与光的组成和物质本身的结构有关。 人的视觉所能感觉到的光称为可见光,波长范围在400~ 760nm。人的眼睛感觉不到的还有红外光(波长>760nm)、 紫外光(波长<400nm)、X射线等。
9
10
化学工业出版社
第二节 分光光度法
2.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根据光学系统不同分为单波长分 光光度计和双波长分光光度计两大类。单波长又分为单光束 分光光度计和双光束分光光度计。国产UV755B型分光光度 计的外形如下图。
1.波长读数窗 2.试样架推拉杆 3.试样室盖 4.数字显示屏 确认 键5.功能键
8.测定完毕,关闭仪器开关,切断电源,将各旋钮恢复至原 位,将比色皿清洗干净,置于滤纸上晾干后装入比色皿盒,罩好 仪器。做好仪器使用记录。
化学工业出版社
第二节 分光光度法
二、定性、定量分析方法 (一)定性分析方法 1.比较吸收光谱的一致性 在相同条件下,分别测定未知物和标准品的吸收光谱,比较二者的 一致性。当没有标准物时,可以将未知药物的吸收光谱与《中华人民共 和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中收录的该药物的标准图谱进行严格的 对照比较。如果这两个吸收光谱特征,如形状、肩峰、吸收峰的数目、 峰位和强度(吸光系数)等完全一致,则可以初步认为是同一化合物。但 只有在用其他光谱方法进一步证实后,才能得出较为肯定的结论。因为 官能团相同的物质,可能会产生非常相似、甚至相同的光谱曲线,所以, 吸收光谱曲线相同不一定是同一种化合物。但如果这两个吸收光谱曲线 的光谱特征有差异,则可以肯定不是同一种化合物。

第9章光度法73页PPT

第9章光度法73页PPT
光的两种颜色的单色光
蓝绿
绿 黄绿 黄
绿蓝

蓝 紫 紫红

完全透过 吸收黄色光
复合光 复合光
当白光照射到某溶液时,若某种颜色的光被溶 液所吸收,则溶液呈现被吸收光的互补光的颜色
3.吸收曲线
A
最大吸收波长max 定性分析基础
A
定量分析基础
B A
max(A) max(B)
增 大 c
9-2. 朗伯-比耳定律(光吸收定律)
邻二氮菲-Fe(II),510 = 1.1 104 L/(molcm) KMnO4,525 = 2.2 103 L/(molcm)
3.桑德尔灵敏度S(灵敏度指数) 当光度计的检测极限为A = 0.001时,在某波长下单
位截面积光程内所能检出吸光物质的最低含量,单位 为g/cm2
吸光光度法(分光光度法):建立在物质分子 对光的选择,可分为可见、紫外、 红外光谱法等
测量的是物理性质——物质分子对光的吸收 测量的仪器是光学电子学仪器 不属于化学分析法,而属于仪器分析法 按照我国教学传统与习惯,将可见光的吸光光 度法作为化学分析教学的一部分
物质分子吸收紫外和可见光,主要引起电子 能级的跃迁
在电子能级变化时,也伴随着分子振动能级 和转动能级的变化。因此分子的紫外-可见吸收光 谱不是线状光谱,而是带状光谱
S3
h
S2
S1
E3 A E2
E1
S0
E0
纯电子能态间跃迁
S2
h
A
S1
锐线光谱
S0
分子内电子跃迁
带状光谱
2.溶液有颜色的原因 单色光:单一波长的光 复合光:不同波长的光复合而成 白光(日光)为复合光(七色光) 互补光:按照一定强度比例混合后可以得到白

吸光光度法 原理及应用

吸光光度法 原理及应用

第9章 吸光光度法【知识要点】1、光吸收的基本定律(1) 理论上将具有同一波长的光称为单色光,由不同波长组成的光称为复合光。

白光是可见光,它的波长范围为400~750nm ,它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各种色光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

其中各种色光的波长范围不同(称为波段)。

实际上只要将两种颜色适当的色光按一定的强度比例混合,就可形成白光,这两种色光就称为互补色光。

(2)光吸收的基本定律——郎伯-比尔定律实验证明,当一束平行单色光垂直照射某一均匀的非散射吸光物质溶液时,溶液的吸光度A 与溶液浓度C 和液层厚度b 成正比,这就是郎伯-比尔定律,其数学表达式:Kbc I I T A t==-=0lg lg 式中:I 0为入射光强度;I t 为透射光强度;T(=I t /I 0)为透射比或透光度;A 为吸光度,反应吸光物质对光的吸收程度;K 为比例常数。

注:一般来说,郎伯-比尔定律只适用于稀溶液。

(3)摩尔吸光系数和桑德尔灵敏度a 摩尔吸光系数若溶液浓度以1-⋅L mol 为单位、液层厚度以cm 为单位,则郎伯-比尔定律中的比例常数K 称为摩尔吸光系数,用符号ε表示。

郎伯-比尔定律可写成:bc A ε=式中:ε的单位为11--⋅⋅cm mol L 。

摩尔吸光系数ε是吸光物质在给定波长和溶剂下的特征常数,ε越大,表示该物质对某波长光的吸收能力越强,测定方法的灵敏度也就越高b 桑德尔灵敏度(用S 表示)它是指在一定的波长下,测得的吸光度A=0.001时,1cm 2截面积内所含的吸光物质的质量,其单位为.2-⋅cm g μ经推导可得εMS =(.2-⋅cm g μ) 2、分光光度计及吸收光谱(1)分光光度计的基本结构由五部分组成:光源、单色器、吸收池、检测器及数据处理装置各部分的作用及性能如下:光源的作用是提供所需波长范围内的连续光,光源要有足够的光强度和稳定性。

可见分光光度计的光源多属热光源,如钨灯。

单色器的作用是将光源发出的连续光谱分解为单色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σ→σ*跃迁
所需能量最大,σ电子只有吸收远紫外光的能量才能发 生跃迁。饱和烷烃的分子吸收光谱出现在远紫外区(吸收波长
λ<200nm,只能被真空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到)。如甲烷的 λ为125nm,乙烷λmax为135nm。

n→σ*跃迁
所需能量较大。吸收波长为150~250nm,大部分在远 紫外区,近紫外区仍不易观察到。含非键电子的饱和烃衍生 物(含N、O、S和卤素等杂原子)均呈现n →σ*跃迁。如一氯 甲烷、甲醇、三甲基胺 n →σ* 跃迁的λ分别为173nm、 183nm和227nm。
第九章 紫外-可见分 光光度分析法
一、概述 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三、分子吸收光谱与电子跃迁 四、光的吸收定律 五、定量分析方法 六、准确度、灵敏度及检测限
第一节 基本原理
一、概述
基于物质光化学性质而建立起来的分析方法称之为光化 学分析法。 分为:光谱分析法和非光谱分析法。 光谱分析法是指在光(或其它能量)的作用下,通过测 量物质产生的发射光、吸收光或散射光的波长和强度来进行 分析的方法。 吸收光谱分析 发射光谱分析 分子光谱分析 原子光谱分析

紫外吸收光谱
2. 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及吸收曲线
M + hν 基态 E1 M* M + 热 M + 荧光或磷光 激发态 (△E) E2
ΔE = E2 - E1 = h ν 量子化 ;选择性吸收; 分子结构的复杂性使其对不同波 长光的吸收程度不同; 用不同波长的单色光照射,测吸光 度— 吸收曲线与最大吸收波长λ max; 光的互补:蓝 黄
♥ (4)不同浓度的同一种物质,在某一定波长下吸光度 A 有差异,在
λmax处吸光度A 的差异最大。此特性可作为物质定量分析的依据。 ♥ (5)在λmax处吸光度随浓度变化的幅度最大,所以测定最灵敏。
吸收曲线是定量分析中选择入射光波长的重要依据。
3.紫外—可见分子吸收光谱与电子跃迁
♣ 物质分子内部三种运动形式: (1)电子相对于原子核的运动 (2)原子核在其平衡位置附近的相对振动 (3)分子本身绕其重心的转动 ♣ 分子具有三种不同能级:电子能级、振动能级和转动能级 ♣ 三种能级都是量子化的,且各自具有相应的能量 ♣ 分子的内能:电子能量Ee 、振动能量Ev 、转动能量Er 即 E=Ee+Ev+Er ΔΕe>ΔΕv>ΔΕr
⑶ π→π*跃迁
所需能量较小,吸收波长处于远紫外区的近紫外端或近 紫外区,摩尔吸光系数εmax一般在104L·mol-1·cm-1以上,属 于强吸收。不饱和烃、共轭烯烃和芳香烃类均可发生该类跃 迁。如:乙烯π→π*跃迁的λ为162 nm, εmax为: 1×104 L· mol-1·cm-1。 ⑷ n →π*跃迁 需能量最低,吸收波长λ>200nm。这类跃迁在跃迁选律 上属于禁阻跃迁,摩尔吸光系数一般为10~100 L·mol-1 ·cm-1,吸收谱带强度较弱。分子中孤对电子和π键同时存在 时发生n →π* 跃迁。丙酮n →π*跃迁的λ为275nm εmax 为22 L·mol-1 ·cm -1(溶剂环己烷)。
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1.光的基本性质
光是一种电磁波,具有波粒二象性。光的波动性可用 波长λ、频率ν、光速c、波数(cm-1)等参数来描述: λ ν = c ; 波数 = 1/ λ = ν /c 光是由光子流组成,光子的能量: E=hν=hc/λ (Planck常数:h=6.626 × 10 -34 J × S ) ♥ 光的波长越短(频率越高),其能量越大。 ♥ 白光(太阳光):由各种单色光组成的复合光 ♥ 单色光:单波长的光(由具有相同能量的光子组成) ♥ 可见光区:400-750 nm ♥ 紫外光区:近紫外区200 - 400 nm 远紫外区10 - 200 nm (真空紫外区)
2.多组分的同时测定
⑴ 若各组分的吸收曲线互不重叠,则可 在各自最大吸收波长处分别进行测定。这 本质上与单组分测定没有区别。 ⑵ 若各组分的吸收曲线互有重叠,则可 根据吸光度的加合性求解联立方程组得出 各组分的含量。 Aλ1= εaλ1bca + εbλ1bcb Aλ2= εaλ2bca + εbλ2bcb
最佳读数范围与最佳值
设:ΔT =1%,则可绘出溶液浓 度相对误差Δc/c与其透光度T 的关系 曲线。如图所示: 当:ΔT =1%,T 在10%~70%之 间时,浓度相对误差较小,最佳读数 范围。 用仪器测定时应尽量使溶液透光度值在T %=10~70% (吸光度 A =1.00~0.15)。 Tmin=36.8%,
吸收曲线的讨论:
♥ (1)同一种物质对不同波长光的吸光度不 同。吸光度最大处对应的波长称为最大吸收波长 λmax ♥ (2)不同浓度的同一种物质,其吸收曲线 形状相似λmax不变。而对于不同物质,它们的 吸收曲线形状和λmax则不同。
(动画)
♥ (3)③吸收曲线可以提供物质的结构信息,并作为物质定性分析的依 据之一。
⇒ Ca =
Cb =
b a A1a +b ⋅ E 2 − A2 +b ⋅ E1b b a E1a ⋅ E 2 − E 2 ⋅ E1b
a a A E1a ⋅ E 2 − E 2 ⋅ E1b
五、定量分析方法
1.单组分的测定
通常采用 A-C 标准曲线法定量测定。
最佳的吸光度范围:A=0.2~0.8
可求出浓度相对误差最小时的透光度Tmin为: Amin=0.434
有机合物紫外光谱解析
了解共轭程度、空间效应、氢键等;可对饱和与不饱和 化合物、异构体及构象进行判别。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中有机物发色体系信息分析的一般 规律是: ⑴若在200~750nm波长范围内无吸收峰,则可能是直链烷 烃、环烷烃、饱和脂肪族化合物或仅含一个双键的烯烃等。 ⑵若在270~350nm波长范围内有低强度吸收峰(ε=10~ 100L·mol-1·cm-1),(n→π跃迁),则可能含有一个简单非共 轭且含有n电子的生色团,如羰基。
有机合物结构紫外光谱辅析
⑶若在250~300nm波长范围内有中等强度的吸收峰则 可能含苯环。 ⑷若在210~250nm波长范围内有强吸收峰,则可能含有 2个共轭双键;若在260~300nm波长范围内有强吸收峰,则 说明该有机物含有3个或3个以上共轭双键。 ⑸若该有机物的吸收峰延伸至可见光区,则该有机物可 能是长链共轭或稠环化合物。
红移与蓝移
增色和减色
有机化合物的吸收谱带常常因 引入取代基或改变溶剂使最大吸收 波长λmax和吸收强度发生变化:
λmax向长波方向移动称为红移
,向短波方向移动称为蓝移 (或紫 移)。吸收强度即摩尔吸光系数ε 增大或减小的现象分别称为增色效 应或减色效应,如图所示。
溶剂极性的影响 对λmax影响:n-π*跃迁:溶剂极性↑,λmax↓蓝移; π-π*跃迁:溶剂极性↑ ,λmax↑红移
芦丁含量测定:取样品3mg稀释至25mL。
0.710mg/25mL
解线性方程组法
λ1 ⇒ 测定E1a 和E1b ;A1a +b • 步骤: a b a λ 2 ⇒ 测定E 2 和E 2 ;A2 +b
A1a +b = A1a + A1b = E1a ⋅ C a + E1b ⋅ C b
a a b a b A2 +b = A2 + A2 = E 2 ⋅ C a + E 2 ⋅ C b
浓度之间也具有类似的关系。A∝ c
朗伯—比耳定律数学表达式
A=lg(I0/It)= εb c 式中A:吸光度;描述溶液对光的吸收程度; b:液层厚度(光程长度),通常以cm为单位; c:溶液的摩尔浓度,单位mol·L-1;
ε:摩尔吸光系数,单位L·mol-1·cm-1;
或: A=lg(I0/It)= a b c c:溶液的浓度,单位g·L-1 a:吸光系数,单位L·g-1·cm-1 a与ε的关系为: a =ε/M (M为摩尔质量) 透过光的强度It; 与入射光的强度Io 比之比称为透光度 或透光率,用T表 示。 T= It/Io
共轭效应
π 电子共轭体系增大,λmax红移,εmax增大 由于共轭效应,电子离域到多个原子之间,导 致π→π*能量降低。
吸收带
180nm π→π* 204nm
π→π* π→π*
π→π*
n→π* 255nm
四、光的吸收定律
1.朗伯—比耳定律
• 布格(Bouguer)和朗伯(Lambert)先后于1729年和 1760年阐明了光的吸收程度和吸收层厚度的关系。A∝b (动画1) • 1852年比耳(Beer)又提出了光的吸收程度和吸收物 (动画2) • 二者的结合称为朗伯—比耳定律,其数学表达式为:
3.几个基本术语
生色团: 最有用的紫外—可见光谱是由π→π*和n→π*跃迁产 生的。这两种跃迁均要求有机物分子中含有不饱和基团。这 类含有π键的不饱和基团称为生色团。简单的生色团由双键 或叁键体系组成,如乙烯基、羰基、亚硝基、偶氮基—N= N—、乙炔基、腈基—C三N等。 助色团: 有一些含有n电子的基团(如—OH、—OR、—NH2、— NHR、—X等),它们本身没有生色功能(不能吸收λ>200nm 的光),但当它们与生色团相连时,就会发生n—π共轭作用 ,增强生色团的生色能力(吸收波长向长波方向移动,且吸收 强度增加),这样的基团称为助色团。
概述:
在光谱分析中,依据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而建立起来 的分析方法称为吸光光度法,主要有: 红外吸收光谱:分子振动光谱,吸收光波长范围 2.5∼1000 μm ,主要用于有机化合物结构鉴定。 紫外吸收光谱:电子跃迁光谱,吸收光波长范围 200∼400 nm(近紫外区) ,可用于结构鉴定和定量分析。 可见吸收光谱:电子跃迁光谱,吸收光波长范围 400∼750 nm ,主要用于有色物质的定量分析。 本章主要讲授紫外可见吸光光度法。
4、双波长分光光度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