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以宁简介厉以宁讲师个人简历
厉以宁

担任的主要职务厉以宁教授,祖籍江苏仪征,1930年11月出生于南京。
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系。
毕业后留校工作,曾任北京大学管理科学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
现任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贫困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学部主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
厉以宁教授目前还担任中国国际交流协会顾问、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执行副理事长、中国企业投资协会副会长等职。
厉以宁教授自2003年一直担任贵州省毕节试验区专家顾问组组长。
厉以宁教授于1988年至2002年任七届、八届、九届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法律委员会副主任,2003年至2007年任十届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2008年起任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主要贡献:厉以宁教授在经济学理论方面著书多部,并发表了大量文章,是我国最早提出股份制改革理论的学者之一。
厉以宁教授还主持了《证券法》和《证券投资基金法》的起草工作。
厉以宁教授因为在经济学以及其他学术领域中的杰出贡献而多次获奖。
其中包括“孙冶方经济学奖”、“国家中青年突出贡献专家证书”、“金三角”奖、国家教委科研成果一等奖、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奖(个人最高奖)、第十五届福冈亚洲文化奖——学术研究奖(日本)、第二届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等。
1998年荣获香港理工大学授予的荣誉社会科学博士学位。
厉以宁教授的主要著作包括:《体制·目标·人:经济学面临的挑战》《中国经济改革的思路》《非均衡的中国经济》《中国经济改革与股份制》《股份制与现代市场经济》《经济学的伦理问题》《转型发展理论》《超越市场与超越政府—论道德力量在经济中的作用》《资本主义的起源—比较经济史研究》《罗马—拜占庭经济史》《论民营经济》《工业化和制度调整》等。
个人专著1. 1979年《论加尔布雷思的制度经济学说》,北京,商务印书馆。
新时期对管理者的要求

《新时期对管理者的要求》厉以宁 2005年4月30日,郑州大学演讲新时期对管理者的要求厉以宁【厉以宁简介】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教授。
现任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民盟中央名誉副主席、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等职。
一、用最大受益的角度看问题1996年7月《读书》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讲的是孔子两个学生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春秋时代鲁国政府有一个规定,凡鲁国人到国外旅行,看到本国人在国外沦为奴役的,垫钱把他赎买出来,回国后可以到政府去报帐。
孔子有个学生到国外看有鲁国人在国外沦为奴隶了,就垫钱把他赎买出来,可是回国以后没有去报帐,于是有人夸他自己垫钱赎买奴隶而不报帐,人品高尚,人格伟大。
孔子知道了就责备这个学生,说他的行为妨碍了更多的沦为奴隶的鲁国人被解救出来。
你赎买奴隶垫钱没有去报帐,别人夸你人格伟大。
假定另外一个人到了国外,看见鲁国人沦为奴隶的,他会想,某某人赎买奴隶不报帐人格高尚,要是我赎买奴隶还去报帐,人品就不如他。
于是他就会假装没看见,绕道而行。
因此这种行为就妨碍了更多的沦为奴隶的鲁国人被人解救出来。
第二个故事,孔子有一个学生在河边走路,路上的行人不小心“扑通”掉到河里去了,在激流中就要被淹死,家属急得喊救命,孔子的学生奋不顾身跳下去,把快要淹死的人救了出来,家属十分感激,郑重地酬谢了他,送了他一条头牛,春秋时代牛是很贵的,这个人就兴高采烈地把牛牵回家了。
路上的行人就议论,说这个人下水救人固然不错,但是人家给他这么高的奖赏他居然心安理得地拿回家,可见心比较贪,人品不怎么样。
孔子知道了,就表扬这个学生。
别人就奇怪了,这怎么回事呢?孔子说,他的行为是在向社会宣告,只要冒险去救人,家属给多高的奖赏都可以心安理得地拿回家,于是就会有更多的人会去下水救人,有更多的快被淹死的人有人去救。
这两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一定要从谁是最大的受益者这个角度看问题。
第一个故事中最大的受益者是沦为奴隶的鲁国人有人去救,更多的奴隶会被解救出来;第二个中最大的受益者是将来掉到水里快被淹死的人有人去救,我们一定要从这个角度看问题。
厉以宁:满腹经纶一身情韵

厉以宁:满腹经纶一身情韵作者:吴志菲来源:《财经界》2014年第03期2013年度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获奖名单揭晓,厉以宁获中国经济年度人物终身成就奖。
在中国当代经济学界,厉以宁较早地提出企业实行股份制的著名理论,并积极宣传、推行股份制,因而被社会和经济理论界誉为“厉股份”。
他是倡导中国股份制的第一个腕级人物。
一个名字能与伟大的改革实践联系在一起,这是一种幸运,但对厉以宁而言,这种幸运却意味着辛勤的劳作与思考,意味着一个知识分子的使命感。
爱好文学的学子兴趣却转向到科学厉以宁出生在古城南京一个职员家庭,4岁时随家庭迁居上海,先后在上海中西女中附小、渭风女子小学读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1941年,厉以宁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名牌中学——上海南洋模范中学。
抗日战争期间,他不得不再次随家迁移,辗转于江苏扬州、湖南沅陵等地。
扬州震旦中学、湖南雅礼中学及扶轮中学、南京金陵大学附中都留下了小以宁求学的足迹。
几所名牌中学各有所长,师资一流,打下了厉以宁全面发展的坚实基础,使他终身受益,为他日后“出山”蓄下精神营养。
从小学到中学,厉以宁一直偏爱文学,曾熟读中国古典文学《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聊斋志异》和诗词,爱读外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莫泊桑、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等人的作品,以及中国现代文人鲁迅、巴金、茅盾、沈从文等人的作品。
读书陶冶了他的性情,净化了他的心灵,滋润了他的精神,开阔了他的视野,扩大了他的胸怀,催使他的思想人格日趋成熟。
在湖南省沅陵县雅礼中学读书的这段日子,是他一生最留连忘返的时光。
他常常在暮色苍茫的黄昏独立在沉江之滨,眺望蒙蒙的青山、隐隐的小洲、远去的白帆及荡漾的碧波,倾听阵阵涛声起伏的号子、倦归的鸟语与爽爽的江风。
他对文学的兴趣一直延续到现在,特别在填词方面他尤为爱好,这给他的业余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
1946年,厉以宁重返南京,转到南京金陵大学附中读高二,这里拥有一流的数理化师资,可塑性极强的厉以宁的兴趣逐渐从文学转向自然科学。
厉以宁 中国现在需要培养大量的 新的民营企业

厉以宁:中国现在需要培养大量的、新的民营企业厉以宁2018-08-21近日,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厉以宁教授在演讲中指出:●中国的经济发展不能全靠国有企业,一定要有相当大的民营企业,中国现在的任务是培养大量的、新的民营企业。
●对企业来说,最重要的是产权界定、产权清晰。
●如何保护民营企业家们?主要是政府对所有企业在法律上一视同仁。
以下为厉以宁教授演讲节选。
作者简介厉以宁,男,汉族,江苏仪征人。
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经济学界泰斗。
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经济学系,1955年毕业后留校工作、任教至今。
现为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学部主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国民生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企业发展研究中心名誉主任。
今天的议题,我讲一讲当前中国的民营企业家们怎么样能发挥更大的效用。
首先,一个国家的经济能够发展,不能全靠国有企业,一定有相当大的私营企业,中国现在的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大量的、新的民营企业。
为什么说培养新的呢?因为他们能够跟上现代的潮流。
中国的民营企业发展速度快主要由三个原因造成,或者说中国的企业家主要是有三类:第一,中国第一批民营企业是硬拼出来的。
很多民营企业是从地方的小企业发展起来的,这些企业家原来对经济学、管理学不是太懂,但是他们通过硬拼一步步发展起来。
第二,一些人在国外留学,接触到新的经济学、管理学,随后在中国成立企业。
但是他们中的有一部分长期待在国外,对中国的国情不是太了解,所以在中国创立企业后又撤退到香港或国外了。
第三,最有希望的,而且是能够起作用的就是大学生、研究生,甚至是长期在科研机关工作的人。
那么民营企业的问题在哪里呢?民营企业要怎么才能起作用?问题在产权保护,这么多年以来产权保护没有得到重视,最近才反复提到,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最重要的是产权界定、产权清晰。
如何保护民营企业家们?包括新投的、国外投的、国内自己投的企业,主要是政府对所有企业在法律上一视同仁。
我们过去经常讲,民营企业自己靠自己,虽然靠自己也不错,但是靠自己并不是真正解决问题的关键。
京城四老

吴敬琏简介
1930年生。1954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经济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理论经济学. 比较制度分析.中国经济改革的理论和政策。
董辅礽简介
1927年生于浙江镇海。1950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法学院。1953年至1957年在苏联国立经济学院留学,获副博士 学位,1957年回国。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第七.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常务委员.财 经委员会副主任。
当代中国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在理论上实践上为推动中国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开拓性贡献, 在学术上取得了多方面丰硕的成果。他最早提出并一直坚持所有制改革是中国经济改革的关键,他在这方面的研 究取得了重大突破,享誉海内外。
京城四老
刘国光、董辅礽、吴敬琏和厉以宁
目录Biblioteka 01 刘国光简介03 吴敬琏简介
02 董辅礽简介 04 厉以宁简介
刘国光、董辅礽、吴敬琏和厉以宁共称京城四老。
刘国光简介
1923年11月23日生于江苏南京市; 1946年毕业于云南昆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经济系; 1946~1948年天津南开大学经济系任助教; 1948年9月~1951年南京中央研究院社会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 1951~1955年苏联莫斯科经济学院国民经济计划教研室研究生; 1955年起在中国科学院(后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工作,历任助理研究员.研究员.研究室主任.所 长和《经济研究》杂志主编等职务; 1975~1980年借调到国家计划委员会经济研究所工作; 1981~1982年兼任国家统计局副局长; 1982~1993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1982~1992年任中国中央委员会第十二届.第十三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
厉以宁80岁的创新者

厉以宁:80岁的创新者作者:杨春来源:《人民文摘》2010年第03期一位80岁老人,在他生日那天,获得到了一个以“创新”命名的大奖……2009年11月22日,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
2009中国经济学家年度论坛暨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颁奖典礼在这里举行,厉以宁接受了2009年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
获奖者这一天的颁奖,是经济学家们的盛事,也是中国经济界的大事,参加者甚众。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组部部长李源潮以私人身份出席了颁奖礼,他的位置被安排在首排,厉以宁的左手边。
坐上位置上的时候,李源潮发现,他的面前放着一张写有“首长”的名牌。
他叮嘱工作人员将这个名牌撤去,换上了“李源潮”三字。
“在厉老师面前,我永远是学生,不是首长。
”说完,李源潮向坐在身旁的老师深深一鞠躬。
从1988年至1991年,李源潮曾在北京大学经济管理科学中心(现光华管理学院)就读硕士在职专班,师从厉以宁。
在颁奖会场,李源潮说,今天是厉老师八十华诞,我作为一个学生,对我亲爱的老师,在他的八十华诞获得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感到高兴。
“我要在这个场合,给我的老师敬个礼!”厉以宁获奖的理由是“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理论”(以下简称“股份制”)。
颁奖那天,厉伟也坐在参会者之中。
看着自己已是耄耋之年的父亲上台致词,没有人比他还清楚,为了“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理论”,父亲厉以宁付出的有多少。
自1986年开始,中国经济学界对中国未来经济体制改革一直存在两种不同的思路。
后来人们把两种不同主张分别称为“价格改革主线论”和“企业改革主线论”,厉以宁一直是后一主张的代表。
1984年以来,价格改革先行、放开物价曾经成为影响国策的指导思想,但两种主张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
“80年代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期间,很多人对父亲的观点持有不同看法,他也逐渐被边缘化。
但父亲坚持‘可以不说话,但不改变自己的观点’。
”谈起这段历史的时候,厉伟只用了“乐观”二字对父亲的人生观做了总结。
1980年,厉以宁第一次提出“股份制”,到1997年十五大上“股份制”才得到承认。
厉以宁:难忘的大学生时期

厉以宁:难忘的大学生时期我于1951年暑假在湖南长沙参加高考,被北京大学录取后于1951年8月底由长沙来北京,成为北京大学经济系的学生。
从1951年到2012年,已经61年,我一直在这里学习、工作。
即使1958年一年在北京门头沟区西斋堂村下放劳动,1964—66年,在湖北荆州江陵和北京朝阳区高碑店两度参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以及1969—71年将近两年的时间内在江西南昌鄱阳湖边的鲤鱼洲农场劳动,但我始终没有离开过北京大学。
到2012年,我82岁了。
在北京大学学习和工作占据了我四分之三的岁月,我忘不了北京大学,忘不了培养我、教育我的北京大学经济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前身)。
61年来,北京大学处处使我留恋,事事使我难以忘怀。
而至今给我印象最深的,则是1951—1955年的四年大学生时期。
作为对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一百周年院庆的纪念,我写下了这篇带有回忆录性质的文章“难忘的大学生时期”。
文章共分五段:一、回忆总是美好的二、引路人:我的老师们三、重在启迪和相互切磋四、北京大学图书馆——知识的宝库五、把美好的日子留在诗词中一、回忆总是美好的我1951年进入北京大学时,北京大学还在城里沙滩校园。
红楼是我们上课的地方,北楼是法学院所在地,经济系办公室也设在那里。
除了有北京大学图书馆外,法学院有一个图书室,收藏的是法律、政治、经济方面的图书,主要是教师阅览图书的地方,也对大学生开放。
不过,我们这一年级(1951年入校的)是当时仅有的留在学校学习的年级,因为二、三、四年级的学生都去广西参加土地改革工作队,要到1952年才回校,法学院的教师大多数也到广西去了,所以法学院图书室是空荡荡的,没有多少读者。
经济系一年级的课不多。
除了外语(任选一门外语)以外,有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经济地理、中国通史、会计学和作为政治课的新民主主义论,还有体育课,这些都是必修课。
另外可以选一门选修课,有选文学的,也有选第二外语的。
功课虽然选得很满,会计学还有习题,但星期日比较空闲。
厉以宁的个人资料介绍

厉以宁的个人资料介绍厉以宁,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经济学界泰斗,下面就随店铺一起来了解下厉以宁的个人简介吧!厉以宁的个人简介人物年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职务:北京大学国家高新战略研究院院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执行副理事长。
研究领域:西方经济学、中国宏观经济问题、宏观经济的微观基础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经济系。
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系,后留校任教。
1985-1992年任北京大学经济管理系系主任。
厉以宁1988~2002年,任全国人大第七届、八届、九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03~2007年,任全国政协第十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1993-1994年任北京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
1994年至2005年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
1998年获香港理工大学荣誉社会科学博士学位。
曾获得孙冶方经济学奖、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贡献奖(个人最高奖)、国家教委科研一等奖等。
曾主持《证券法》起草、《证券投资基金法》起草。
2005年至今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
2008年至今任全国政协第十一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还担任: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学部主任、北京大学管理科学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贫困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民生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国际交流协会顾问、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执行副理事长、中国企业投资协会副会长、中国企业发展研究中心名誉主任、贵州毕节试验区专家顾问组组长。
2013年起,任中国民生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2013年3月当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2013年第十四届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终身成就奖。
人物绰号在中国30年改革开放的征程中,厉以宁是一个不可忽略的人物,这位北京大学的教授,以他具有建设性的经济学著述奠定了他在中国学术界的地位。
厉以宁活力解码

厉以宁活力解码傅旭刘泉《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年04月12日第 10 版)他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内最早提出股份制的学者之一,人称“厉股份”;他从教几十年,桃李满天下;他寄情诗词创作,书写诗意人生;他虽已八十有三,但仍活跃在教学、研究第一线,还担负了大量的社会工作,其“旺盛精力和工作热情,很多年轻人都望尘莫及”。
他就是全国政协常委、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
让我们追随他的人生轨迹,从他所创作的诗词歌赋中探寻其“活力密码”。
“笑游桃李林”1955年,经过4年艰苦的大学学习,厉以宁以优异的成绩留校工作。
毕业前夕,他写下《鹧鸪天》一首,鞭策自己:溪水清清下石沟,千弯百折不回头。
兼容并蓄终宽阔,若谷虚情鱼自由。
心寂寂,念休休,沉沙无意却成洲。
一生治学当如此,只计耕耘莫问收。
这一50多年前的自勉,也为他一生治学所遵循。
厉以宁留校后不久即被贬到经济学资料室当资料员,除了1962年-1964年有机会被排上讲课之外,他在资料室的时间前后竟长达20年。
期间厉以宁经历了“文革”、下放等磨难,但他始终乐观、豁达,即便奉命在北大红湖畔扫地,他还“偷赏小鱼自在游”。
正是这种“花开转瞬间”的坚定信念,使厉以宁在身陷囹圄时仍不忘报国之志,改革开放后更是如鱼得水,为国家发展尽一生之所学。
已在燕园度过半个多世纪的厉以宁,始终秉持“莫问收”的辛勤耕耘,收获的首先是桃李满天下。
他培养的数百名学生遍及世界各地,有的担任政府重要领导职务,有的是跨国公司总裁,有的在教育领域辛勤耕耘。
纸上应留墨迹,书山总有知音。
处世长存宽厚意,行事惟求无愧心,笑游桃李林。
那是2000年的一个周末,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多功能厅人声鼎沸,厉以宁的历届弟子三四百人从世界各地、祖国各地赶来齐集这里,为厉老师的70寿辰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诗歌朗诵会。
厉以宁登台即兴朗诵了自己的这首新作《破阵子·七十感怀》,那份为人师表的自豪与自信跃然纸上。
始终与青年学生相伴,他能不充满活力?“钟声何必似当年”作为改革开放以来国内最早提出股份制的学者之一,厉以宁“厉股份”的名号久传中国大地。
厉以宁的主要著作

厉以宁经济史论文选是厉以宁所著的一本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本 书是作者自20世纪60年代初以来历年撰写的经济史论文和经济史学讲义的 自选集。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美国经济史的论文。
《欧洲经济史教程》是2015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厉以宁编 著的书籍。
本书研究了希腊城邦制度的形成和解体,论述了从罗马共和国盛期到 拜占庭帝国灭亡期间的社会经济变迁,分析了西欧资本主义的起源,考察 了西欧国家的工业化和制度调整,叙述了俄国农奴制改革和资本主义在俄 国的缓慢发展。全书内容简要,条理清楚,深入浅出,既适合作为本科生 和研究生的经济史教材,也可以满足对西欧经济史有兴趣的读者阅读。
《厉以宁经济评论集》是 2005年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 是厉以宁
内容简介
收集在这本书里的,是作者近几年写的文章(包括为别人的著作撰写 的序言)和经过录音或研究生笔记整理而成的讲话稿。可以认为,这些文 章和讲话稿是作者近几年学术活动的真实记录。
作者曾多次对研究生们说过,现实经济问题和经济政策的研究不同于 一般的理论经济学研究。这主要因为涉及面较广和对实践检验的要求较高, 在研究现实经济问题时,如果想抓住核心问题,就必须深入实际并有深厚 的理论修养、宽广的知识面和广泛的信息渠道,而且还要借鉴国内外的历 史经验,这样才能得出符合实际的结论,才能找到有效地解决问题的途径。 这些当然是相当困难的,但作者一直在朝这个方向努力。
厉以宁:双重转型之下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

厉以宁:双重转型之下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作者:来源:《世纪人物》2015年第12期厉以宁有很多头衔,在专业领域他是著名经济学家、权威、泰斗;在学校,他是院长、博导、教授;在政治领域,他是全国政协常委。
不过,当我们走进北大,会发现这里的老师学生不论年龄资力,面对厉以宁都只有一个称呼,那就是“厉老师”。
厉以宁,1930年11月出生于南京。
1951年7月考入北京大学经济学系,师从著名经济学家陈岱孙、周炳琳、赵遁抟等人,1955年毕业后留校工作至今,历任资料员、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院长等职务,现任北大社会科学学部主任、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
他是我国最早提出股份制改革理论的学者,对中国经济的改革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追求GDP带来的恶果围绕厉以宁,总也逃不开中国的经济话题。
针对当下热点的经济社会话题,厉以宁表示,中国今天遇到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造成的,是最近十来年之内发展方式未变,一味追求GDP 增长而取得的恶果。
现在想让病好,病去如抽丝,要慢慢改,不能性急。
结构调整是慢的,人才的培养更是长期的过程,技术创新也不能性急,因此,2016年经济可能还是在困难中前进,但势头比今年要好一点。
厉以宁回忆称,“2008年发生国际金融危机的时候,全世界的发达国家都在致力于结构调整和基础创新的时候,我们在干什么?追,GDP要追上去。
靠大量的投资果然也上去了,但是后来不也就下来了吗?所以,结构不调整,上去也是短时的,最后造成的是生态破坏、资源枯竭,并且技术落后了,效率低、产能过剩,还耽误了结构调整和继续创新的机会”。
“经济结构比经济总量更重要”。
厉以宁说,过去我们只注重经济增长而不注重经济结构,在成就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弊病。
当前中国处于“新常态”,要适应中高速增长。
什么是新常态?厉以宁表示,简单来说,新常态就是按照经济规律办事。
“新常态”最主要的特征就是经济的中高速增长,告别过去的超高速增长。
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的超高速增长是“非常态”,这是不能持久的,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
经济学家

中国有名的经济学家姓名:厉以宁职称:教授个人简历:1930年11月22日出生于中国江苏省。
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系,后留校任教。
1985-1992年任北京大学经济管理系系主任,1993-1994年任北京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1994年至今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工作和学习经验:厉以宁教授曾担任八届全国人大常委,八届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民主同盟副主席,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中方委员等职。
研究方向:中国经济改革环境经济学获奖情况:中国经济学界的最高奖“孙冶方经济学奖”、“国家中青年突出贡献专家证书”、“金三角”奖,国家教委科研成果一等奖,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奖(最高奖)等。
作品发表:《非均衡的中国经济》、《走向繁荣的战略选择》、《中国经济改革与股份制》、《股份制与现代市场经济》、《经济学的伦理问题》、《环境经济学》等。
个人主页连接:/yuanzhang/ChineseIndex.htm詹姆斯·J·赫克曼(James Heckman):在得到诺贝尔奖之前被认为最有可能得,甚至有人认为他应该得到两次,可见其牛的程度。
从1995年起,他就在芝加哥大学获任亨利-舒尔茨杰出成就经济学教授。
他在经济学领域的研究内容涉及诸如社会项目评估、非连续选择和纵向数据的计量经济学模式、劳工市场经济学以及收入分配的模式选择等等张五常国际知名经济学家,新制度经济学和现代产权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现任香港大学教授、经济金融学院院长。
他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经济系,获博士学位。
曾当选美国西部经济学会会长,这是第一位获此职位的美国本土之外的学者。
1969年他以名为《佃农理论——引证于中国的农业及台湾的土地改革》的博士论文轰动西方经济学界。
他的《合约机构与非私产的理论》、《企业的合约性质》等论文继续发展了他在交易费用以及产权重要性方面的理论。
1991年他作为唯一一位未获诺贝尔奖的经济学者而被邀请参加了当年的诺贝尔颁奖典礼。
经济低碳发展符合新常态(光明讲坛)

经济低碳发展符合新常态演讲人:厉以宁地点:北京大学阿里巴巴报告厅时间:二○一四年十二月十九日作者:厉以宁《光明日报》( 2014年12月29日 16 版)厉以宁: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著名经济学家,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经济系,1955年毕业后留校工作任教至今。
通俗,深刻,优雅,这是我对优秀的科普读物的理解。
通俗,强调的是可接受性,这就要突出读者所关切的问题,从“读者逻辑”而不是“作者逻辑”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读者一起思考和探索问题。
深刻,强调的是思想启迪。
这就要突出作品的专业性,把概念、范畴作为人类认识的“阶梯”和“支撑点”,从“理论研究”而不是“现象描述”去分析问题,引导读者感受理论的魅力。
优雅,强调的是精神享受,这就要求作品生动活泼,从容淡定,循循善诱,转识成智,使读者在阅读中激发理论兴趣,拓宽理论视野,撞击理论思维,提升理论境界。
——孙正聿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高质量的人文社会科学的普及读物是很不容易写的,“深入浅出”要求撰写者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又有很好的逻辑和文学修养,还要有多年撰写普及读物的经验积累。
我是一个对写普及读物有浓厚兴趣的人,我自己以及和朋友们一起写了几本,其中的甘苦我心里有数。
有的已出版多年,至今还有读者。
每逢这些读物要出版,我心情舒畅,这表明我们写的普及读物有读者,而且有耐力去经受时间的考验。
今后,只要我还有精力,我会继续写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普及读物,而且用心去写,因为这是我的学术旨归,也是我的乐趣所在。
——张岂之西北大学名誉校长、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觉得我们应当提倡学术,大家参与写作社会民众喜读爱看的通俗小书。
道理很简单,阳春白雪,各有所值,科学知识只有为民众所掌握,才能成为发展社会经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国家民主法治的强大动力。
我正在写作《趣读刑事诉讼法》一书,尝试对有小宪法之称的刑事诉讼法进行简明、有趣的诠释,为普法尽绵薄之力。
——陈光中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编者按2012年起,教育部设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普及读物项目,一批名家大师,将深厚的理论积淀化为通俗的阐释语言,撰写了一系列兼具科学性和可读性的社科普及读物。
厉以宁家族暴富史和厉以宁简历资料

厉以宁家族暴富史和厉以宁简历资料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相信各位在搜寻厉以宁简历的时候已经发现网络疯传的厉以宁家族暴富史资料,作为一个普通人对此不了解、也没有什么好的看法,在我看来厉以宁是经济界四大泰斗之一,无论是投资还是创业的人,稍有留心就会知道厉以宁家族故事。
不过,网友对厉以宁的认识却是:现在走红的就是这些人,媒体上经常露面.发表一些可以左右时局的讲话。
多年以前厉以宁就反对对富人收高税,说对富人收高税是“杀富济贫”,虽说对富人收高税是世界先进国家早已实行且历经济学家是心知肚明的。
【厉以宁简历】厉以宁作为国内著名经济学家,迸发了他自己的能量,提出了自己的理论,虽然家族暴富史被当作丑闻一样流传,但他在我心目中依然是中国经济学界泰斗之一。
厉以宁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经济学系,1955年毕业后留校工作、任教至今。
现为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学部主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国民生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企业发展研究中心名誉主任。
日在2016年第十四届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颁奖晚会上荣获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终身成就奖》。
【厉以宁的学生】中间的一些热血沸腾的我就直接省略了,因为高潮要到了,2016年度经济人物终身成就奖——厉以宁,厉老得奖确实实至名归啊,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在众多的称谓中,厉老最喜欢的是老师,厉老以身作则,诠释了什么叫做榜样,他最大的希望就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是现任总理李克强的博士生导师,他的弟子还有李源潮等,桃李满天下的厉老的名言很多,在此与众位共勉:“一生治学当如此,只计耕耘莫问收”“陈规当变终须变,留与儿孙评短长”“几度险情终不悔,一番求索志难移,此生甘愿做人梯。
”【厉以宁令人敬佩的精神】最让我佩服的是已经83岁的厉以宁,依然平均每月外出调研一次。
今年11月,过完83岁生日的第二天,他又远赴浙江,调研林权改革。
他说“不联系中国实际,经济学是没有出路的。
从三个和尚挑水吃说起

从三个和尚挑水吃说起主讲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厉以宁坛主小传厉以宁教授是江苏仪征人,1930年11月22日生。
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经济学系,1955年毕业后留校工作、任教至今。
现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因其较早提出并一直坚持将股份制作为所有制改革的目标模式而被称为“厉股份”。
他的理论与政策主张对中国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而又重要的影响。
核心提示作为一名新世纪的管理者,必须了解当前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了解经济政策的最新动向,懂得谁是管理活动的最大受益者,要有双赢的观念,要懂得制衡的道理,要知道市场是可以创造的,要技术创新更要制度创新,要明白次优决策的道理,要懂得宽容,要懂得道德也是效率的重要基础,要正确理解无序与有序,要正确处理好无为与有为的辩证关系。
要技术创新,更要制度创新【观点一】技术创新要学,制度创新更要学。
【故事】有三座庙,离河都较远。
第一座庙三个和尚一开始轮流挑水,很累,三人商量分三段挑,你挑第一段,我挑第二段,他挑第三段,轮流休息,三个和尚一协作把缸里的水就挑满了。
第二座庙,三个小和尚被老和尚叫去,说庙里立个新规定,从今天起谁挑得多,晚饭就给他加一道菜,谁挑得少,晚上菜就减半,或吃白饭,这样三个小和尚你追我赶一会就把缸里水挑满了。
第三座庙,三个小和尚商量,把后山上的竹子砍了,连在一起做一个输水管道,在河边装一个轱辘,第一个和尚舀水,水桶上去,第二个和尚往漏斗里灌水,流入庙内,第三个和尚在庙里把水装缸里。
三人轮流做。
【解读】第一座庙靠的是协作,第二座庙在体制上进行改革,引进新的机制,第三座庙靠的是技术创新。
当前谈得比较多的是新经济,究竟什么叫新经济?最简单的说法就是技术创新加资本市场,没有资本市场谈不到新经济,没有技术创新也谈不到新经济。
技术创新和资本市场结合在一起了,新经济就产生了。
发展得比较快的国家都是这样,可能一开始是小企业,几个大学教员、研究所的年轻人,就在一起创办小公司,然后创业投资基金或创业投资公司看中了,资金注入,推到创业板上市,一上市股票成倍上升,很快企业就发展了。
厉以宁_精品文档

厉以宁厉以宁是一位致力于推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重要作家和文学评论家。
他以深厚的文学造诣、独特的创作风格和独到的文学批评眼光享有盛誉。
本文将介绍厉以宁的生平事迹、主要作品和影响,以及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厉以宁生于1952年,出生于中国湖南岳阳。
他自幼便展现出对文学的浓厚兴趣,尤其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古代文学的热爱。
在读完初中后,厉以宁决定进入湖南省善化师范学校学习,并在此期间开始投身文学创作。
他的早期作品主要是诗歌和散文,充满了对生活的热情和对人性的思考。
1979年,厉以宁获得北京大学中文系硕士学位,并开始在该校任教。
在这段时间里,他与其他一些作家建立了深厚的交情,并积极参与文坛的交流与活动。
他的散文和小说作品慢慢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并逐渐在文学界崭露头角。
厉以宁的文学作品主题多样,既有抒情诗、散文和小说,也有文论和评论。
他的作品风格独特,语言简练,思想深邃。
他善于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叙述手法,表达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和对人性的独特洞察力。
他的作品情感真挚,文字质朴,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厉以宁的代表作品之一是《梦回岳阳楼》。
这部小说以现实生活为背景,通过主人公在日常生活中的遭遇和心灵历程,展现了对传统文化和人文思考的独特见解。
作品中渗透着诗意的表达和对人性的深入描绘,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共鸣。
该小说获得了许多文学奖项,并被广大读者誉为一部现代文学经典之作。
除了创作之外,厉以宁还积极参与文学评论和研究工作。
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并通过他的评论和批评,为很多作家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和启示。
他的文论和评论作品集成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性的思考,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理论体系。
厉以宁的影响力不仅体现在他的作品上,也反映在他的学生和后辈作家身上。
他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学生,他们中的很多人后来成为了杰出的文学家和学者,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作品和理论对中国文坛产生了延续的影响,激发了无数文学青年的创作热情和思考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擅长领域:
品牌战略| |
擅长行业:
教育培训
讲师简介:
讲师介绍:
中国着名经济学家,经济史学家。
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经济学系,1955年毕业后留校工作、任教至今。
主要研究领域是西方经济学、中国宏观经济问题、宏观经济的微观基础和资本主义的起源问题,其在对中国以及其他许多国家经济运行的实践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发展了非均衡经济理论,并运用这一理论解释了中国的经济运行。
厉以宁从中国经济改革之初就提出用股份制改造中国经济的构想,包括用股份制改造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乡镇企业以及其它所有权不明晰的企业,在中国经济改革与实践中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因此理论界与政策制定者广泛接受,对中国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而又重要的影响。
厉以宁因为在经济学以及其他学术领域中的杰出贡献而多次获奖,包括中国经济学界的最高奖“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国家中青年突出贡献专家证书”、“金三角”奖、国家教委科研成果一等奖、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奖(最高奖)等,并被多次邀请到国内外多所大学与科研机构演讲。
同时厉以宁还是经济史专家,在资本主义起源问题上有过相当深入的研究,厉以宁自1955年毕业后留在北京大学经济系资料室工作,直到1962年第一此登上讲坛,讲“外国经济史”,第一节课便是“西欧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过渡”,后一直在这方面研究多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被迫终止研究。
到改革开放后便把主要问题转到中国国民经济上,但一直仍然在从事经济史研究,在1999年《超越市场与超越政府》完成后便又重新着力于资本主义起源的研究,于2003年出版了《资本主义的起源——比较经济史研究》一书,该书将封建社会分为“刚性体质”和“弹性体制”,把封建社会的异己力量分为体制内异己力量和体制外异己力量,把资本主义分为原生型资本主义和非原生型资本主义,以此为前提对资本主义起源进行了深入探讨。
着作:
1.《论加尔布雷思的制度经济学说》,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2.《教育经济学》,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
3.《关于经济问题的通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4.《消费经济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5.《简明西方经济学》,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5。
6.《体制·目标·人:经济学面临的挑战》,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
7.《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8.《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北京,人民日报,1987。
9.《国民经济管理学》,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第一版);1998(修订版)。
10.《非均衡的中国经济》,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0(第一版);广东,广东经济出版社,1998。
11.《股份制与现代市场经济》,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
12.《经济学的伦理问题》,北京,三联书店,1995。
13.《转型发展理论》,北京,同心出版社,1996。
14.《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湖南,湖南出版社,1997。
15.《超越市场与超越政府——论道德力量在经济中的作用》,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16.《资本主义的起源——比较经济史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17.《罗马拜占庭经济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培训客户:
国民经济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中旭商学院经济学院党支部书记,北京大学管理科学中心主任,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经济学评议组成员、中日关系学史学会会长。
1998年被香港理工大学授予荣誉社会科学博士学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