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环境化学
大气环境化学
2、R和RO2等自由基的来源 R来源是乙醛和丙酮的光解: CH3- CHO + hγ→CH3 + HCO CH3- COCH3 + hγ→CH3 + CH3CO O和HO与烃类发生H摘除: R-H + O →R + HO R-H + HO →R + H2O RO2由烷基与空气中的O2结合而形成的: R + O2 → RO2
例如:大气中氯化氢的光化学反应过程: HCl + hγ → H + Cl ① H + HCl → H2 + Cl ② Cl + Cl → Cl2 (M) ③ ① 为初级过程 ②、③为次级过程
2、大气中重要光物质的光离解
大气中的光物质主要包括: O2、N2、O3、NO2、HNO2、HNO3、SO2、H2CO 和氯代烃。 (1)氧分子和氮分子的光离解:
⑤大气在以太阳为能源的庞大的蒸馏室中起冷凝器的作用, 形成降雨,从而把水从海洋输送到陆地,为陆地生物提 供了必要的生活条件。 ⑥大气还吸收来自外层空间的宇宙射线和来自太阳的大部 分电磁辐射,滤掉了被长小于290纳米的紫外辐射,使 地球上的生物兔受其伤害。
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是人们关注的主要环境问题。 一、大气层的结构 围绕地球的大气总质量约为5.5x105吨; 地球的总表面积约为5.1x1014平方米; 地球表面的压力,大致为1千克每平方厘米。 1、大气质量在铅直方向的分布: 大气质量在铅直方向的分布是极不均匀的。
环境化学把光化学反应分为: 初级过程和次级过程。 初级过程 : (相当于引发过程) 步骤为: A + hγ → A* 式中:A*—物种A的激发态; hγ—光量子。 次级过程:(传播和终止过程)
大气环境化学(1)
共四十二页
2.平流层 (同温层)
从对流层顶到约52km高度的范围为平流层.其下部有一 很明显的温度稳定区,然后随高度增加而温度上升,其原因是 地表辐射影响减少以及氧和臭氧对太阳辐射吸收加热,这种温
逸散层
大气圈的分层结构(jiégòu)
共四十二页
共四十二页
1.对流层
最靠近地面的大气层,厚度约12km,存在着强烈的垂直对流作 用.水汽、尘埃较多.雨、雪、云、雾、雷电等主要天气现象和过程 都发生在这一层里.对人类影响最大,大气污染通常指这一层靠地面 2km范围. (15 ℃~-56 ℃)
特点:
① 若层结大气使气块趋于回到原来的平衡位置,则称
层结是稳定的;
② 若层结大气使气块趋于继续离开原来的位置,则称
层结是不稳定的; ③ 介于二考之间则称层结为中性的。
共四十二页
Γ<Γ d,表明大气是稳 定的;
Γ>Γ d ,大气是不稳定 的
Γ=Γ d ,大气处于平衡 状态。
可见(kějiàn):大气的垂直 递减率Γ越大 ,气块的 干绝热递减率Γd越小, 气块越不稳定。
指污染物由于空气的运动使其传输和分散的过程。
结果:可使污染物浓度减低。
大气圈中的空气运动主要由于温度差异引起。
主要影响因素(yīn sù):大气温度层结及由此引起的空气 运动的规律
共四十二页
主要 内容 (zhǔyào)
一、大气温度层结和密度层结 二、辐射逆温层 三、气块的绝热过程和干绝热递减率 四、大气稳定度 五、影响大气污染物迁移(qiānyí)的因素
环境化学 第二章 大气环境化学
大气中重要吸光物质的光离解
4 3
(1) O2和N2的光离解
2
1 O2键能493.8KJ/mol。相 应波长为243nm。在紫外区 lgε 0 120-240nm有吸收。
O2 + hν
λ < 240 nm
-1 -2
O· + O·
N2键能:939.4KJ/mol。 对应的波长为127nm。
-3
-4
HNO
3
h ν HO NO
2
2
HO CO CO
H
2
H O 2 M HO 2HO
2
M
(有CO存在时)
H 2O 2 O 2
产生过氧自由基和过氧化氢
(5) SO2对光的吸收
SO2的键能为545.1kJ/mol, 吸收光谱 中呈现三条吸收带,键能大,240 - 400 nm 的光不能使其离解,只能生成激发态:
思考题:
太阳的发射光谱 和地面测得的太阳光 谱是否相同?为什么?
3.3大气中重要自由基来源
自由基 由于在其电子壳层的外层有
一个不成对的电子,因而有很高的活 性,具有强氧化作用。如:
CH 3 C(O)H hv H 3 C HCO
由于高层大气十分稀薄,自由基的半 衰期可以是几分钟或更长时间。自由基参 加反应,每次反应的产物之一是自由基, 最后通过另一个自由基反应使链终止,如:
SO 2 h SO 2
*
240 400 nm
SO2*在污染大气中可参与许多光化学反应。
( P73,图2-32)
(6) 甲醛的光离解
HCHO中H-CHO的键能为 356.5 kJ/mol, 它对 240 – 360 nm 范围内的光有吸收, 吸光后的光解反应为:
大气环境化学概述
大气环境化学概述一、引言大气环境化学是研究大气环境中各种化学成分与过程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的一个重要学科,其研究对象包括大气中的气态和颗粒态污染物、大气化学反应过程、大气光化学和大气中的气溶胶等。
大气环境化学的研究对于理解和减少大气污染、改善空气质量、保护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二、大气环境化学的研究内容1.大气中的主要污染物:大气中的主要污染物包括臭氧(O3)、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等。
2.大气中的化学反应过程:大气中的化学反应过程是大气环境化学的核心内容,包括氧化反应、光解反应、光化学反应等。
3.大气中的气溶胶:气溶胶是大气中的微粒,对大气光学特性、云和降水形成、空气污染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
4.大气污染物来源与传输: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包括自然来源和人为来源,而传输过程则直接影响大气污染的空间分布和浓度水平。
三、大气环境化学的研究方法1.实地观测:通过建立大气污染源监测站和气象站,实时监测和记录大气中的污染物浓度、气象参数等数据。
2.模型模拟:利用数学模型对大气中的化学反应过程和污染物传输进行模拟和预测,为空气质量预报提供科学依据。
3.实验室研究:通过实验室模拟大气环境中的化学反应过程,探究不同污染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4.多学科交叉研究:大气环境化学是一个跨学科领域,需要与大气物理学、气象学、环境科学等学科相互交叉,并结合相关技术手段开展研究。
四、大气环境化学研究的应用与前景1.空气质量管理与控制:大气环境化学研究为改善空气质量提供科学依据,指导制定大气污染防治政策和措施。
2.气候变化研究:大气中的气溶胶和温室气体等化学成分对气候变化起着重要作用,大气环境化学研究对于气候变化机制的解析具有重要意义。
3.健康保护与风险评估:大气污染物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产生危害,大气环境化学研究可以帮助评估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系统的影响,保护人类健康。
五、结语大气环境化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已经成为应对大气污染和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的重要研究领域。
环境化学 第二章 大气环境化学
0 160 200 240 280 K
8
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
高度(km)3000
散逸层
(+ )
500
400 热成层 300
(+ )
200
100 越往上氧、氦等气体的原子态越多
90 中间层顶
80
电离层
紫外线的强烈照
射,N2和O2产生 不同程度的离解
度 高 k( m)
70 中间层
60
对流层
16
2.平流层(Stratosphere)
范围:高度12~50km 特征: ① 温度随高度增加而上升, 温度大约为220~260K, 在
12~20km处温度基本不变。 ②由于高能电磁辐射比对流层强烈,所以光化学反应很
重要。 ③O3层即存在于此层下部,高度为15~35km处,其中
25km处浓度最高。
擦层边界层低层大气(1-2km)污染物 80
集中;自由层:自然现象对流层顶层:
水变冰,阻止氢的损失
60
X(km)
B、平流stratosphere
O2→O· + O · O · +O2→O3
O3→O · + O2 O3+ O · →2O2
40
吸收紫外线
C、中间层mesosphere
20
D、热层(电离层)thermosphere
1、要在江南地区顺利育苗,可采取哪些有效的措施?
夜间在秧田里灌水;人造烟雾的办法
2、温室内气温高于室外的原因是什么? 温室内二氧化碳的浓度较高,水分充足,能更多的吸收红外线长波辐射, 保温效应好
3、农民在冬季采用塑料大棚发展农业,是对哪些自然条件进行改造? 热量条件和水分条件
《大气环境化学 》课件
PART 05
大气污染控制与治理
REPORTING
政策法规与标准制定
政策法规
制定和实施大气污染防治相关政策法规,包括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质量标准等,以规范企业和个人的行为,减 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
标准制定
根据不同地区和行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以及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为污染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
交通运
总结词
交通运输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尾气和颗粒物,如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碳氢化合 物等。
详细描述
交通运输是大气污染物的重要来源之一,主要来自汽车、摩托车和运输车辆等。 这些车辆在行驶过程中会排放大量的尾气,其中含有多种有害物质,如一氧化碳 、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等。
农业活动
总结词
农业活动如施肥、喷洒农药等会产生一定的大气污染物,如 氨气、氮氧化物等。
《大气环境化学》 PPT课件
REPORTING
• 大气环境化学概述 • 大气污染物的来源与形成 • 大气污染物的传输与转化 • 大气污染物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 • 大气污染控制与治理 • 大气环境化学的未来展望
目录
PART 01
大气环境化学概述
REPORTING
大气环境化学的定义与重要性
定义
大气环境化学是一门研究大气环境中 化学物质的形成、转化、传输和影响 等过程的学科。
要点一
与地球科学
要点二
与生物学
研究大气化学与地球大气的相互作用,如火山喷发对大气 化学的影响。
研究大气污物对生物体的影响,以及生物体对大气污染 物的适应和进化。
THANKS
感谢观看
REPORTING
其影响因素。
大气中化学物质的环境效应与健康影响
环境化学大气环境化学
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 如工业排放、交通尾气、农业活动和 城市生活垃圾等。
大气中污染物的扩散与传
大气湍流扩散
污染物在气流的作用下,通过扩散作用在大气中传播和稀释。
污染物传输
污染物在大气中随气流迁移,受到地形、气象条件和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大气中污染物的转化与归宿
化学反应
大气中的污染物可以与其他气体或颗粒 物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新的化合物或分 解为其他物质。
污染控制策略制定 基于大气环境化学研究,制定针 对不同污染物的控制措施和减排 目标,有效改善空气质量。
气候变化应对 将大气环境化学研究成果应用于 气候变化应对策略的制定,推动 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行动。
THANKS
感谢观看
大气环境质量的评估标准
国家标准
01
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制定的大气质量标准,如PM2.5、PM10、二
氧化硫等污染物的浓度限值。
世界卫生组织标准
02
与国际接轨的大气质量标准,为全球范围内的大气质量评估提
供参考。
区域或地方标准
03
根据特定区域或地方的环境条件和需求,制定更为严格或具有
针对性的大气质量标准。
动物迁徙和生态平衡等。研究大气环境化学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
03
促进可持续发展
通过研究大气环境化学,可以更好地了解大气中化学物质的变化规律,
为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可持续发展。
大气环境化学的历史与发展
历史回顾
大气环境化学作为一门学科,经历了从传统气象学和化学的分离到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发展过程。早期的学者主要 关注气象现象和化学物质在大气中的分布,而现代的大气环境化学则更加注重化学物质在大气中的转化和传输机 制。
第二章 大气环境化学详解
41
(1)CO 人为来源:
C+(1/2)O2→CO C+CO2→2CO 天然来源: 甲烷的转化、海水中CO的挥发、植物的 排放以及森林火灾和农业废弃物焚烧。
42
CO的去除 a、土壤吸收
43
b、与HO·自由基的反应
44
CO的停留时间及浓度分布(约0.4a) 环境本底值随纬度和高度有较明显的变化
第二章 大气环境化学
1
大气环境化学主要研究大气环境 中污染物质的化学组成、性质、存在 状态等物理化学特性及其来源、分布、 迁移、转化、累积、消除等过程中的 化学行为、反应机制和变化规律,探 讨大气污染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等。
2
大气污染主要是由于城市化、工 业化、交通现代化,尤其是煤炭、石 油等矿物能源的大量消耗,空气中一 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 化物、甲烷、颗粒物、铅、砷、汞、 镉、氟等有害物质大量增加而造成的。 因此,控制大气污染的任务也相当繁 重。正是全球大气污染的加剧,导致 了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 危害的频繁发生。
3
排入大 气中的 烟尘随 风扩散
4
枯树-有 害气体 污染的 恶果
5
6
钢铁厂排放的废气
7
火力发电厂排烟 污染大气
8
排入大 气中的 烟尘随 风扩散
9
工厂 烟囱- 旧式工 业带来 的危害
10
温室气体排放
11
第一节 大气的组成及主要污染物
一、大气的主要成分 N2:78.08% O2:20.95% Ar:0.934% CO2:0.0314%
含碳化合物、含卤素化合物
24
1、含硫化合物 (1)SO2
大气环境化学
Ⅱ 大气化学反应
2 1 0 -1
Absorption spectrum of O3
lgε
-2
300
400
500
600
700
图2-2. O3吸收光谱 (R. A. Bailey, 1978)
λ(nm)
Ⅱ 大气化学反应
80 60
ε
(mPa-1· cm-1)
40 20
350
λ(nm)
400
450
吸收光谱(R. A. Bailey, 1978) 图2-3. NO2吸收光谱
Ⅱ 大气化学反应
五、 卤代烃的光的解
CH3X + hv → CH3 + X
规律: 规律:
最弱的C-X键先断裂; 键先断裂; 最弱的 键先断裂 高能量的光照射,可能发生两个键断裂; 高能量的光照射,可能发生两个键断裂; 三个键同时断裂不常见; 三个键同时断裂不常见;
Ⅱ 大气化学反应
六、硝酸和亚硝酸的光解的
烟(烟气,Fume) 烟气,
颗粒直径: 颗粒直径:0.01 ~ 1 µm; ; 物态:固体; 物态:固体; 生成机制、现象:由升华、蒸馏、 生成机制、现象:由升华、蒸馏、熔融及化学反应等产 生的蒸气凝结而成的固体颗粒。如熔融金属、 生的蒸气凝结而成的固体颗粒。如熔融金属、凝结的 金属氧化物、汽车排气、烟草燃烟、硫酸盐等。 金属氧化物、汽车排气、烟草燃烟、硫酸盐等。
Ⅰ概 述 三、大气的基本性质
1、多组分气溶胶体系; 、多组分气溶胶体系; 2、大气处于氧化状态; 、大气处于氧化状态; 3、 随海拨高度 、 季节 、 纬度 、 时间等的 、 随海拨高度、 季节、 纬度、 变化,大气性质改变。 变化,大气性质改变。 4、大气成分参与生物介质循环 、 5、 大气经光化学反应电离成带电离子 , 、 大气经光化学反应电离成带电离子, 利于无线电波的传输。 利于无线电波的传输。
大气环境化学
大气环境化学绪论1.大气环境化学主要研究大气中对环境有影响的重要组分在大气中的来源、存在形式,迁移过程中的化学转化,归宿以及对大气质量的影响等。
2.大气环境化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现场试验研究,实验室研究和模式计算。
3.一个大气即所有的污染问题都发生在同一个大气下,各种问题通过自由基化学或关键物种的化学过程而彼此相关联,应采取综合性的方法对各种相关的污染问题进行整体考虑,以避免在解决一个问题的同时又产生了新的问题。
第一章1.大气由还原性气氛向氧化性气氛转化。
2.大气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层,热层和外层。
3.对流层厚度随纬度季节不同而变化。
对流层集中了大气质量的3/4,90%以上的水汽集中在对流层中,大气中主要的天气现象都形成在此层内。
4.自对流层顶向上到55km左右的气层成为平流层。
平流层特点:1.空气没有垂直对流运动,平流运动占据显著优势;2.空气比下层稀薄得多,水汽、尘埃的含量甚微,很少出现天气现象;3.在高约15~35km的范围内,有厚约20km的臭氧层,因为臭氧吸收太阳辐射的紫外线,使得平流层温度升高。
5.大气组分按其停留时间长短可分为准永久性气体,可变化组分和强可变组分。
6.大气组分的浓度表示方法:1)混合比浓度:这种浓度表示法主要用于气态污染物,对于大气中的低浓度物质是适用的。
公式:p29 2)这种浓度表示方法用于比ppt还要低的浓度水平,如自由基浓度等,表示每立方厘米空气中有多少个分子、原子或自由基。
公式p29 3)质量浓度表示法:p307.自由基在其电子壳层的外层有一股不成对电子,它们对于增加第二个电子有很强的亲和力,因此能起强氧化剂的作用。
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2月份公布的新标准)第二章1.污染物来源:人为源有燃料燃烧,工业排放,固体废弃物的焚烧,农业活动排放,生物质。
天然源有自然尘,森林、草原火灾,火山活动,森林排放,海浪飞沫,海洋浮游植物、海洋表层。
2.大污染物的汇机制。
1)干沉降:重力沉降,与植物、建筑物或地面相碰撞而被捕获的过程;2)湿沉降:大气中的物质通过降水而落到地面的过程;3)化学反应去除:污染物在大气中通过化学反应生成其他气体或粒子而使原污染物在大气中消失;4)向平流层输送。
02-1环境化学第二章__大气环境化学(1)
(三)中间层
从平流层顶到约85km的高度
特点:
1、空气更稀薄 2、无水分 3、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中间层顶,气温最低
(-100℃) 4、对流运动强烈。 5、中间层中上部,气体分子(O2、N2)开始电离。
(四)热层
从80km到约500km的高度
特点: 1、温度随高度增加迅速增高; 2、大气更为稀薄; 3、大部分空气分子被电离成为离子和自由
第一节 大气结构、组成和性质
一、大气垂直分层 二、大气的组成 三、大气中的主要污染物
一、大气垂直分层
通常把静态大气的温度和密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 称为大气温度层结和大气密度层结。
大气
依据
大气的 温度层结 密度层结 运动规律
划分为
对流层 平流层 中间层
热层 散逸层
(一)对流层
平均厚度12km,赤道19km,两 极8-9km,云雨主要发生层, 夏季厚,冬季薄。
以上快 (占N9O0%+以1上/)2,O其2 次才N为ON2O2(仅占10%左慢右)
(三)含碳化合物的来源和演变
CO、CO2、CHx、含氧烃等
1、CO
1)危害
阻碍体内氧气输送 参与光化学烟雾形成
·OH + CO CO2 + H· O2 + H· HO 2·+ M
NO + HO2· NO2+ ·OH
N2O +
N2+O·N2O +
hv N2O +
O2N·O
N2+O2
O·
(二)含氮化合物的来源和演变
2、NOx
1)危害
NO、NO2,通式NOx
与血红蛋白结合,肺炎
损伤叶组织、造成斑点 光化学烟雾
(二)含氮化合物的来源和演变
NO、NO2,通式NOx
大气环境化学
03
全球合作
面对全球性的大气环境问题,各国间的合作将更加紧密,共同开展跨国
的大气环境化学研究项目,推动全球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
大气环境化学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和价值
揭示污染源
通过研究大气环境化学过程,可以深入了解污染物的来源 和传输路径,为制定有效的污染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预测环境变化
大气环境化学研究有助于预测未来环境变化趋势,为应对 气候变化、保护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提供决策支持。
02 大气环境化学基础知识
大气组成与结构
描述大气的组成和结构
大气主要由氮气(约78%)、氧气(约21%)、氩气(约1%)等组成,还有少量其 他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臭氧等。
大气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层,各层温度和高度不同,对流层是 地球表面最主要的保护层,也是人类生活的主要环境。
大气环境化学
目录
• 引言 • 大气环境化学基础知识 • 大气环境化学过程 • 大气环境化学的影响 • 大气环境化学的防治措施 • 未来展望
01 引言
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人类生存的基础
01
大气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提供呼吸所需的氧气,调节气候,
保护生物多样性。
维持生态平衡
02
大气环境中的化学物质循环和转化维持着地球生态平衡,对生
02
大气中的化学反应主要受温度、湿度、光照和大气组成等因素影响。
03
化学反应可以是大气污染物之间的反应,也可以是大气污染物与大气 成分之间的反应,如光化学反应、氧化反应等。
04
这些反应可以导致大气污染物的转化、分解或合成,从而影响大气的 质量和人类健康。
03 大气环境化学过程
大气中污染物的转化
第二章大气环境化学
南极冰山解体
第二章 大气环境化学
本章内容
第一节 大气的组成及其主要污染物
第二节
第三节
大气中污染物的迁移
大气中污染物的转化
(光化学烟雾,硫酸型烟雾,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破 坏等。)
第一节
大气的组成及其旋转的空气层。
大气也称为大气圈或大气层。大气是地球上一切生命
第二节 大气中污染物的迁移
近地面层逆温:辐射逆温、平流逆温、融雪逆温、 地形逆温 自由大气逆温:乱流逆温、下沉逆温、锋面逆温
逆温
C 什么时候容 易产生辐射 逆温?
lnP B
E
D
F
T
A
图2-3 辐射逆温(陈世训,1991)
第二节 大气中污染物的迁移 二、气团及其干绝热减温率
气团: 污染气体由污染源排到大气中时,一般不会立即和周 围大气混合均匀,这样污染性气体的理化性质有别于周围大 气,可视作一个气团。 干过程:是指固定质量的气块所经历的不发生水相变化的过 程。 干绝热过程:固定质量的气块在干过程中其内部的总质量不 变,也是一个绝热过程。
第二节
大气中污染物的迁移 气温垂直 递减率和逆 温对污染物 迁移的影响?
一、气温垂直递减率和逆温 气温垂直递减率(Г ) :
dT Γ dz
T——绝对温度(K);z——高度。
对流层中,气温一般是随高度增加而降低。但在 一定条件下会出现反常现象。可由垂直递减率 (Г ) 的变化情况来判断。当 Г = 0 时,称为等温气层; 当Г <0时,称为逆温气层。
大气中污染物的迁移 三、 大气的稳定度
大气的稳定度是指气层的稳定程度,其层结大气使气块趋 于回到原来的位置,则层结是稳定的。
第2章 大气环境化学
大气中 H2S 的本底浓度一般在 0.2~20μL/m3 之间,停留时间<1~4 天。
2、含氮化合物
大气中存在的含量比较高的氮的氧化物主要包括氧化亚氮(N2O)、一氧化 氮(NO)和 二氧化氮(NO2)。其 中 氧 化 亚 氮( N2O)是低层大气中含量最高的含氮化合物,其主要来自 于天然源、即由土壤中硝酸盐(NO3-)经细菌的脱氮作用而产生:
②SO2 的来源与消除 就全球范围来说,由人为源和天然源排放到自然界的含硫化合物的数量是相当的,但 就大城市及其周围地区来说,大气中的 SO2 主要来源于含硫燃料的燃烧。其中约有 60%来 自煤的燃烧,30%左右来自石油燃烧和炼制过程。
大气中的 SO2 约有 50%会转化形成硫酸或硫酸根,另外 50%可以通过干、湿沉降从大 气中被消除。
当空燃比低时,燃料燃烧不完全,尾气中碳氢化合物(HC)和 CO 含量较高,而 NO 含量较低;随着空燃比逐渐增高,NO 含量也逐渐增加;当空燃比等于化学计量比时,NO 达到最大值;当空燃比超过化学计量时,由于过量的空气使火焰冷却,燃烧温度降低,NO 的含量也随之降低。
(4)NOx 的环境浓度
NOx 的环境本底值随地理位置不同具有明显的差别,其城市浓度具有很强的季节变化, 冬季浓度最高,夏季最低。
二、大气层的结构
由于地球旋转作用以及距地面不同高度的各层次大气对太阳辐射吸收程度的差异,使 得描述大气状态的温度、密度等气象要素在垂直方向上呈不均匀的分布。人们通常把静大气 的温度和密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称为大气温度层结和大气密度层结。
根据大气的温度层结、密度层结和运动规律,可将大气划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 层和热层,更远的地方称为逸散层,那里气体已极其稀薄。
(极 快)ຫໍສະໝຸດ O N 2 NO N (极快)
大气环境化学
大气环境化学1、大气的组成2、大气组分动态平衡的盒子模式源:大气组分产生的途径和过程→源强:进入大气的组分输入速率(Fi)汇:指大气组分从大气中去除的途径和过程→汇强:从大气输出组分的速率(Ri)(降水湿去除、化学反应转化、地表物质吸收或反应去除、向平流层输送)当Fi=Ri时,大气组分的质量Mi恒定;当Fi>Ri时,污染物相对积累3、停留时间停留时间(平均停留时间):某种组分在进入大气后到被清除之前在大气中停留的平均时间τ =大气中的总贮量Mi / Fi 或者RiQ:研究停留时间的意义?某组分的停留时间越长,表明该组分在离开大气或转化成其它物质以前,在环境中存留的时间也越长;表明该组分在大气中的储量相对于输入(出)来说是很大的,即使人类活动改变了该组分的的输入(出)速度,对其总量的影响也不明显;若组分停留时间越短,其输入(出)速率的改变就对总贮量很敏感。
[计算1] 已知CH4在对流层的平均浓度c=1.55×10-6(w/w),且不随时间变化;已知:大气的总质量5.14×1018 kg;F CH4=R CH4=1.5×1014(mol/a);对流层占总大气圈质量的比例:3/4;CH4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6;[计算2] 全球对流层清洁大气中总硫的平均浓度c=1×10-9 (w/w),Fs=Rs=200×1012 g/a;大气的总质量5.14×1018 kg;对流层占总大气圈质量的比例:3/4求大气中硫的停留时间?(结果用天表示)4、环境本底值环境本底值:指自然环境在未受污染的情况下,各种环境要素中的化学元素或化学物质的基线含量,又叫环境背景值。
大气组成的“本底值”——近海平面洁净的大气组分的含量来表示。
5、大气的化学组成主要组分:氮气(N2)、氧气(O2)次要组分:氩气(Ar)和二氧化碳(CO2)-占总大气的99.992%(体积分数)痕量组分:惰性气体和微量有毒气体-NO、NO2、CO、SO2、H2S干洁大气(干燥清洁的大气)组分:N2(78%)、O2(21%)、Ar、CO26、大气污染物组成分类气态污染物-常温下是气体或蒸汽,就是以气态方式输入并停留在大气中的污染物,包括SOx、NOx、COx、CH、CFCs-占90%;大气颗粒物-液体或固体微粒均匀地分散在气体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悬浮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陆地气溶胶粒子中的平均含量为15%~25%,而海洋性气溶胶粒子中的量可达 30%~60%。
气溶胶化学组分
(2)硝酸和硝酸盐气溶胶 大气中的NO和NO2被氧化形成 NO2和N2O5等,进而和水蒸气形成HNO2和HNO3, 由于它们 比硫酸容易挥发,所以在通常情况下,在相对湿度不太大时, HNO3多以气态形式存在,很难形成凝聚状。故硝酸一般以NH4NO3颗粒或NO2被 某些颗粒物吸附的形式存在。 硝酸盐气溶胶的形成机制尚不很清楚,大致有以下三类气相反应:(1) 生成重要的NOx(如NO2、NO3、N2O5等);(2) 形成挥发性硝酸和亚硝酸;(3) 形成气态硝酸盐。
与排放源颗粒物元素成分呈线性组合。设通过采样分析测得的空
气中元素 i 的浓度为 di (μg/m3) ,又知某排放源k所排放颗粒物中 元素i的含量为xik(μg /mg),则k源在该空气中的占有量 gk(mg/m3)
应满足式 (1 )
气溶胶粒子中微量元素的来源是多种的,
Pb、Br主要来自汽油的燃烧释放;
Na、Cl和K等主要来自海盐溅沫; Si、Al和Fe主要来自土壤飞尘; Fe、Mn和Cu主要来自钢铁工业; Zn、Sb和Cd等主要来自垃圾焚烧; Ni、V、As等则主要来自石油、煤和焦炭的燃烧。根据上述特征,可 以从这些元素在某地区大气气溶胶中的分布情况来判别污染源的类型和 分布。
大气环境化学
一、气溶胶
什么是气溶胶?
• 定义:液体或固体微粒均匀的分散在气体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悬浮体系 • 微粒(particles)的动力学直径约0.002~100μm,下限为目前可测出的最小尺 度,上限相应于在空气不能长时间悬浮而较快降落的尺度。 • 粒径 气溶胶的粒径一般用有效直径表示,即空气动力学直径。 Dg为几何直径 ρp为忽略了浮力效应的粒子密度 ρ0为参考密度=1 K为形状系数
1cm3空气中所有粒径大小的粒子总数N为:
13
气溶胶的粒径分布 气溶胶粒径分布函数的表示方法
与数密度相似,定义粒子的表面积分布函数ns(Dp)和体积 分布函数nv(Dp):
1cm3空气中总的粒子表面积和粒子体积为:
14
5.2 气溶胶的粒径分布 5.2.2、气溶胶粒子的三模态及其特性 气溶胶粒子的粒度分布能反应出气溶胶粒子的大小及其来 源或形成过程。 怀特比(Whitby)概括了气溶胶粒子的三模态模型: * 爱根核模(Aitken nuclei mode),又称成核模 主要来源于燃烧过程所产生的一次气溶胶粒子和气体分 子通过化学反应均相成核转换成的二次气溶胶粒子。 粒径≤0.05μm,粒径小,数量多,随时间推移,易由小 粒子碰撞合并成大粒子。
* PM10、PM5、PM2.5
气溶胶的分类
• 四、其它相关概念 • 一次气溶胶 • 二次气溶胶 • 均质气溶胶 • 单谱气溶胶 • 多谱气溶胶
5.3 溶胶粒子的成核作用
• 气溶胶粒子的成核是通过物理过程和化学过程形成的。
• 气体经过化学反应,向粒子转化的过程从动力学角度上可分为以下4个阶段: • 均相成核或非均相成核,形成细粒子分散在空气中; • 在细粒子表面,经过多相气体反应,使粒子长大 • 由布朗凝聚和湍流凝聚,粒子继续长大 • 通过干沉降(重力沉降或与地面碰撞后沉降)和湿沉降(雨除或冲刷)清 除。
(5-1)
以H2O为例,由气态分子凝结成稳定的多聚体是成为形成胚芽。此过程 的吉布斯自由能变化△G可通过下面设计的过程求出:
△G1 nkTln
es e
根据G的状态函数性质,有: △GT=△G1+△G2+△G3
(5-2)
设水蒸气是理想气体,且只做膨胀功,结合方程(5-1),有: es (5-3) △ G 1 nkTln e 式中:n——一个胚芽中的分子数; k——波尔兹曼常数。 △G3是液态H2O在等温条件下,蒸气压从es变到e时吉布斯自由能的变化。 由(5-1)式可以得到: △G3=Vdp-δW' (5-4)
总体积浓度 (um3/m3)
背景区海洋 大陆边远区 大陆(平均) 受影响城市 被污染城市
2~10 10~40 20~60 100~300
10
• 气溶胶粒子的汇 * 干沉降 气溶胶粒子在重力或与地面碰撞后,发生沉降而被 去除。 * 湿沉降
雨除和冲刷
11
气溶胶颗粒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5.2 气溶胶的粒径分布 5.2.1、气溶胶粒径分布函数的表示方法 * 数密度、表面积密度和体积密度 定义dN=n(Dr)dDr为1cm3空气中,粒径从Dr到Dr+dDr范围 内的粒子数,式中的n(Dr)为粒子的数密度分布函数:
5.3.3 新粒子生成
新粒子生成现象特征:3-10nm或20nm核膜态颗粒物数浓度急剧增高,生成的 新粒子是纳米级超细颗粒物。是由于低挥发性气态物质在大气中冷凝成核长 大的过程。
成核之后的分子簇经过初始增长和冷凝蒸汽冷凝增长,进而可以作为云的凝 结核。成核过程和初步增长过程可能是彼此分离的过程。
成核理论(四种): 二次成核:硫酸-水体系 三次成核:氨-硫酸-水体系 离子诱导成核:对于均相成核,分子簇优先在离子周围形成,离子加速了过 饱和蒸汽的成核速率。大气中离子连续生成,无处不在,可以由宇宙射线、 放射性元素衰变、发光、电晕放电等形成。
5.3.2 气溶胶粒子的非均相成核
当有外来粒子作为核心是,蒸汽分子凝结在该核心表面的过程称为非 均相成核。在有各种水溶性物质存在或有现成的亲水性粒子存在时,常比 纯水更容易成核、形成胚芽。
湿度小于100%时,亲水性粒子易发生潮解,形成半径较小的液滴;相 比纯水,亲水性粒子成核所需过饱和度要低得多。
1.硫酸盐和硝酸盐气溶胶
(1)硫酸和硫酸盐气溶胶 硫酸主要是由污染源排放出来的SO2氧化后溶于水而生成的。硫酸再与大 气中的NH3化合而生成(NH4)2SO4颗粒物。硫酸也可以与大气中其他金属离子 化合生成各种硫酸盐颗粒物。 硫酸和硫酸盐气溶胶粒子粒径很小,形成的硫酸盐颗粒物是属于核模范围
而核模粒子迅速凝聚,进入积聚模粒径范围。95%以上集中在细粒子范围
气溶胶的分类
• 一、按颗粒物成因分 • 分散性气溶胶 定义 举例:海浪飞溅,液态农药喷洒 • 凝聚性气溶胶 定义 举例:冶炼过程中,高温蒸发出来的分子排入大气中遇冷空气形 成过饱和蒸汽,并凝聚成小颗粒,在空气中形成各种金属烟。也有 一些液体分子,如有机溶剂在高温蒸发过程中进入大气,与冷凝聚 形成雾。
气溶胶粒子的环境浓度 表5-3 气溶胶粒子的数浓度和体积浓度
地
区
数浓度(个/cm3) 体积浓度(um3/m3) (Dr<0.05um) (Dr<1um) 100~400 50~1000 2000~5000 5000~15000 1×105~4×106 1~4 0.5~2.5 2.5~8 8~30 30~150
气溶胶化学组分
3.微量元素
已发现大气气溶胶粒子中的微量元素种类达到70余种,其中Cl、Br和I 主要以气体形式存在于大气气溶胶粒子中,分别占总量的2%、3.5%和17%。
由于粗、细颗粒物的来源及成因不同,所含的元素种类相差很大,地 壳元素如Si、Fe、Al、Sc、Na、Ca、Mg和Ti等一般以氧化物的形式存在于粗 模中,而Zn、Cd、Ni、Cu、Pb和S等元素则大部分存在于细粒子中。
5.5 气溶胶粒子污染来源与贡献研究 在气溶胶粒子的化学组成中,有许多成分对人和环境有影射 和危害。
•
确定空气中颗粒物的来源构成,有利于找出重要污染源,有针
对地进行颗粒物的污染防治,为解决城市大气污染、对于改善城
镇的空气环境质量提供决策依据。
34
5.5.1 化学质量平衡法(CMB) • 化学质量平衡法 (CMB)的基础是质量守恒。大气中颗粒物的组分
(二)胚芽初期形成的可能性 1.未饱和状态:由于分子碰撞形成了胚芽,这种胚芽仍会由于蒸发(自发过程) 而难以存在。 2.过饱和状态:存在一个临界半径,S越大,临界胚芽的粒径越小,所产生的 临界胚芽数目越多,越容易自发成核。随着S增大,会使成核速率增大。 e s ( 1) 100 % es 气体分子向气溶胶粒子转化初期的一般规律:形成初期都要在大小超 过某一临界值之后才能形成稳定的胚芽并不断长大。(图 P295) 在大小液滴同时存在时,小液滴往往不易长大而易蒸发、消失,但大 液滴却不断长大。
15
积聚模(Accumulation mode) 主要来源于爱根核模的凝聚,燃烧过程所产生的蒸汽冷凝、 凝聚,以及由大气化学反应所产生的各种气体分子转化成的 二次气溶胶。 粒径0.05μm~0.2μm。 不易被 干、湿沉降去除,主要是扩散去除。
16
粗粒子模(Coarse particle mode)
气溶胶化学组分
2.有机气溶胶 气溶胶中颗粒有机物(POM)一般粒径都很小,大致为0.1—5μ m范围内,其 中55—70%的粒子集中于粒径Dp≤2μ m范围,属细粒子范围,对人类危害较
大。
颗粒有机物的种类很多,其中烃类(烷烃、烯烃、芳香烃和多环芳烃等)是 有机颗粒物的主要成分。此外,还有亚硝胺、氮杂环化合物、环酮、醌类、 酚类、酸类等,各地浓度也相差很大。
主要来源于机械过程所造成的扬尘、海盐溅沫、火山灰 和风砂等一次气溶胶粒子。
粒径≥0.2μm。
主要靠干沉降和雨水冲刷去除。
细粒子与粗粒子之间很少相互作用,可以认为是相互独 立的。由于气溶胶老化使积聚模增加,但对粗粒子的影响却 很小。
17
5.3.1气溶胶粒子的均相成核——由气体分子形成新核。
(一)均相成核过程的初期自由能的变化 由热力学第一、二定律和自由能的定义可以得到: dG=-SdT+Vdp-δW' 式中:G——吉布斯自由能; S——熵; T——绝对温度; V——体积; p——压力; W'——非膨胀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