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障碍教案

合集下载

大学生如何解决情感困扰与心理障碍:心理健康教案及反思

大学生如何解决情感困扰与心理障碍:心理健康教案及反思

大学生如何解决情感困扰与心理障碍:心理健康教案及反思标题:大学生如何解决情感困扰与心理障碍:心理健康教案及反思导言: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和生活压力的增大,大学生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情感困扰和心理障碍。

为了帮助大学生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将提出一套心理健康教案,并从辨识情感困扰、心理疏导、主动寻求支持和自我疏导四个方面详细探讨如何解决情感困扰与心理障碍。

一、辨识情感困扰1.了解自身情感变化:大学生应该认识到情感困扰对他们的影响,学会关注自己的情绪状态。

2.认识情感困扰的表现:了解情感困扰的常见表现,如焦虑、抑郁、孤独等。

3.辨别情感困扰源:针对不同的情感困扰,要进行源头分析,找出问题的根源。

二、心理疏导1.寻找释放情绪的途径:发泄情绪有助于缓解心理压力,大学生可以通过发泄体育运动、写作、艺术创作等方式来疏导情绪。

2.掌握放松技巧:借助呼吸调节、冥想等放松技巧,使自己能够更好地管理情绪并放松身心。

3.寻找适当的娱乐方式:大学生可以尝试参加社交活动、看电影、读书等方式来转移注意力,减轻情感困扰。

三、主动寻求支持1.寻找家庭支持:与家人进行沟通交流,寻求家庭的理解和支持,从而缓解情感困扰。

2.寻求朋友帮助:与朋友分享困难和问题,寻求他们的建议和支持。

3.寻求专业帮助:如情绪调节课程、咨询师等,可以提供专业的心理疏导和支持。

四、自我疏导1.培养积极心态:通过正面思考和培养乐观的心态,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

2.制定目标和计划:设定明确的目标和计划,为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提供指导,增强自信心。

3.保持身心健康: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均衡饮食和适度的运动,为身心提供良好的保障。

反思:本文提出了一套解决大学生情感困扰和心理障碍的心理健康教案,主要包括辨识情感困扰、心理疏导、主动寻求支持和自我疏导四个方面。

通过本教案的实施,将有助于大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情感问题,并学会正确处理和疏导情绪,同时也能够寻求外界的理解与支持。

此外,本教案还强调大学生自身的积极作用,需要他们主动寻求解决办法,并培养积极心态和健康的生活习惯。

残疾儿童心理辅导教案

残疾儿童心理辅导教案

残疾儿童心理辅导教案一、设计理念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残疾儿童更是祖国的花朵,但由于身体的原因,残疾儿童在身体和心理上存在着一些障碍,为了培养他们的自尊、自信、自强的精神,我设计了本次心理辅导活动。

二、活动目标1. 帮助残疾儿童正确认识自己,增强他们自强不息的信念。

2. 培养残疾儿童勇敢地面对困难,乐观对待生活的态度。

3. 营造出一种轻松、和谐的教育氛围。

三、活动准备1. 准备一些日常用品的实物(刷牙杯、牙刷、肥皂、毛巾、塑料碗、塑料盆等)。

2. 准备一些漂亮的图片。

3. 录制一首歌曲《我是一个快乐的小朋友》。

四、活动过程(一)出示准备的实物,引导谈话。

教师:小朋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物品,你们看!(教师出示实物的图片)哪些物品你们认识?学生:刷牙杯、牙刷、肥皂等等。

教师:这些东西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但是有些小朋友看不见,也摸不着,他们只能通过其他的方式了解这些物品的样子。

你们知道他们是通过什么方式了解的吗?学生:通过图片、视频等。

教师:对了,他们需要别人的帮助和关爱。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残疾儿童的世界是怎样的。

(二)了解残疾儿童的生活,激发情感。

1. 出示图片,观察盲童的生活。

教师:请小朋友看一看这个小朋友的生活是怎样的?(学生观察图片)教师:盲童的世界是怎样的?他们平时做什么?学生:他们看不见任何东西,不能看书、看电视……但他们也有很多爱好,比如听故事、玩乐器等。

盲童虽然看不见这个世界,但他们也有自己的理想和愿望,希望有一天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

教师:他们多么可怜啊!他们需要我们的帮助和关爱!那么你想怎样帮助他们呢?学生:送去微笑和温暖的话语;送去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送去自己的歌声和舞蹈等。

2. 播放歌曲《我是一个快乐的小朋友》,引导学生情感深化。

教师:盲童们虽然看不见这个世界,但是他们依然是那么乐观和自信地说“我是一个快乐的小朋友!”我们也应该向他们学习,用微笑面对生活!虽然我们是残疾的,但是我们有双手,还有智慧!只要努力去学习,努力去拼搏,相信自己一定会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在人生的道路上一定会一路顺风!(三)激发意志,培养乐观面对生活的态度。

小学五年级心理障碍疏导教案

小学五年级心理障碍疏导教案

小学五年级心理障碍疏导教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心理障碍的概念及其对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影响。

2. 掌握疏导心理障碍的有效方法,培养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团队合作精神,使其更好地帮助他人。

二、教学内容:1. 了解心理障碍的类型和症状。

2. 学习常见的心理疏导方法和技巧。

3. 进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帮助他人的意识。

三、教学过程:第一节:了解心理障碍1. 呈现问题:老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心理障碍吗?举个例子。

2. 学生回答:(学生可以回答自己的理解,老师可以帮助补充)学生甲:我觉得心理障碍就是人的思维和情绪有问题,可能会让我们感到很难过或者很焦虑。

学生乙:比如有些同学可能害怕和陌生人说话,或者害怕上台演讲。

3. 老师解释:老师:很好,你们的回答都很正确。

心理障碍指的是影响人们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心理问题,会对个人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不良影响。

那些害怕和陌生人交流、害怕上台演讲等都属于常见的心理障碍。

第二节:常见的心理疏导方法和技巧1. 呈现问题:老师:既然我们知道了心理障碍对我们的影响,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疏导它们呢?2. 学生回答:(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回答,老师可以帮助补充)学生丙:我觉得可以尝试深呼吸,让自己冷静下来。

学生丁:还可以找个朋友倾诉一下,分享自己的烦恼。

学生戊:我觉得听音乐或者运动也可以让自己放松一下。

3. 老师解释:老师:非常好的建议!你们给出的方法都很实用。

深呼吸可以帮助我们调整情绪,让自己冷静下来。

与朋友倾诉可以减轻内心的压力,分享烦恼。

听音乐和运动都是很好的放松方式,可以让我们忘记烦恼,调整心情。

第三节:实践活动1. 小组活动:(学生分组进行,每组5-6人)任务一:根据你们所学的心理疏导方法,设计一个小游戏帮助他人。

任务二:与小组成员一起完善游戏设计,并进行准备。

2. 游戏展示: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设计的游戏。

其他同学可以参与游戏并给出反馈。

心理创伤教案

心理创伤教案

心理创伤教案教案标题:帮助学生应对心理创伤教案目标:1. 了解心理创伤的定义、原因和常见症状。

2. 掌握有效的心理创伤干预方法,以帮助学生应对和克服心理创伤。

3. 培养学生的心理韧性和适应能力,以促进其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创设一个放松的氛围,让学生感到舒适和安全。

2. 引发学生对心理创伤的讨论,例如询问学生是否有过经历心理创伤的经历,以及他们对心理创伤的理解。

知识讲解:3. 介绍心理创伤的定义和常见症状,包括焦虑、抑郁、创伤后应激障碍等。

4. 解释导致心理创伤的原因,如自然灾害、家庭暴力、校园欺凌等。

5. 分析心理创伤对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影响,以及心理创伤未得到及时干预的危害。

干预方法:6. 介绍心理创伤的干预方法,包括:a. 提供安全和支持性的环境,鼓励学生表达情感。

b. 提供心理辅导和咨询服务,帮助学生理解和应对心理创伤。

c. 教授应对技巧,如放松训练、正念练习和情绪管理等。

d. 鼓励学生参与社交活动和支持团体,以增强社会支持系统。

e. 提供必要的专业帮助,如转介至心理专家或医生。

实践活动:7. 设计情景剧或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模拟心理创伤的情境并展示应对方法。

8.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心理创伤经历,并互相给予支持和建议。

9. 安排心理创伤案例分析,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提供解决方案。

总结与反思:10. 总结学生在本节课中所学到的关于心理创伤的知识和干预方法。

11. 强调学生的心理韧性和适应能力的重要性,并鼓励他们在面对心理创伤时寻求帮助和支持。

12. 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帮助自己和他人应对心理创伤。

教案评估:13. 设计一个简单的问卷或小测验,测试学生对心理创伤的理解和干预方法的掌握程度。

14. 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应对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案延伸:15. 鼓励学生参与心理健康促进活动,如心理辅导课程、心理健康讲座等。

16. 提供更多关于心理创伤的资源,如书籍、文章、视频等,供学生进一步学习和了解。

心理问题教案幼儿园小班

心理问题教案幼儿园小班

心理问题教案幼儿园小班一、背景介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幼儿园作为孩子们第一次接触教育的地方,尤其需要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

因此,本文将以幼儿园小班为例,介绍几种常见的心理问题及解决思路。

二、常见的心理问题1. 分离焦虑分离焦虑是幼儿时期的一种正常的生理和心理反应。

这种焦虑通常是由孩子长时间与父母分离所引发的,表现为哭闹、抱住父母不放等。

小班阶段的孩子在适应新环境时,很容易出现分离焦虑的情况。

2. 害怕黑暗害怕黑暗是小班阶段孩子的普遍心理问题之一。

孩子对黑暗的陌生和不确定感,容易引起想象中的某些怪物或者恐怖情境的产生,从而使孩子更加不敢面对黑暗。

3. 自我意识薄弱在小班阶段,孩子的自我意识还比较薄弱,容易受外界影响而失去自信。

这时,家长和老师在对待孩子的过程中,需要多给予肯定和鼓励。

4. 不安全感小班阶段的孩子在外界环境中感到不安全,也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问题。

这种不安全感既包括外界的物理环境,又包括孩子的心理环境。

因此,为了让孩子能够更快适应教育环境,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增加孩子的安全感。

三、解决思路1. 鼓励分离练习针对孩子的分离焦虑问题,家长和老师可以通过鼓励分离练习来解决。

可以先从小范围开始分离,例如让孩子和同伴玩耍,随着逐渐加大的范围,孩子的分离能力也会逐渐增强。

2. 增加安全感针对孩子的不安全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可以通过增加保护措施来增加孩子的安全感。

例如,在幼儿园里设置防护栏,让孩子在预定的区域范围内活动。

其次,可以通过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来增加孩子的安全感。

例如,多与孩子沟通交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关爱。

3. 培养自信心针对孩子自我意识薄弱的问题,家长和老师可以通过鼓励孩子进行各种不同的探索和尝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例如,在幼儿园的教育过程中,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教育手段,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抑郁症心理辅导课教案

抑郁症心理辅导课教案

抑郁症心理辅导课教案引言抑郁症是当今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之一,给个体的身心健康和社会功能带来了负面影响。

为有效应对抑郁症,心理辅导课程成为一种经济、可行且有益的干预方法。

本文旨在提供一个针对抑郁症患者的心理辅导课教案,通过探讨相关概念和技巧,增强学员的认知能力、自我调节和情绪管理能力。

第一部分:认识抑郁症1. 抑郁症的定义与特点1.1 抑郁症的定义1.2 抑郁症的主要特征和表现2. 抑郁症的原因与影响因素2.1生物学因素2.2心理因素2.3环境与社会因素第二部分:认知重建策略1. 认知失调与抑郁症1.1 认知失调的常见模式(过度概括、全局否定、以及情绪性推断)1.2 认知扭曲对情绪的影响2. 认知重建技巧2.1 辨认负面思维和情感2.2 挑战负向观念的证据2.3 培养积极自我对话2.4 实践正向心理暗示第三部分:情绪管理技巧1. 情绪调节之深呼吸法1.1 深呼吸法的基本原理与步骤说明1.2 深呼吸法在抑郁症心理辅导中的应用2. 心理放松训练技巧2.1 渐进式肌肉放松法的操作指导2.2 快速放松方法及实践要点第四部分:自我调节策略与资源建设1. 自我监控技巧与工具引导- 提供日记记录模板,协助学员识别负面情绪;- 督促学员每天进行积极活动,并详细记录下来3、社会支持系统建构- 引导学员寻找并倚靠正面支持系统;- 鼓励参加社交活动并提供必要指导;结语本心理辅导课教案旨在帮助抑郁症患者重新认识和应对自己的情绪障碍,并提供相关技巧来改善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

通过培养积极的认知方式、实践情绪管理技巧以及建设良好的自我调节与社会支持系统,学员将逐渐恢复积极正向的生活态度,增强其面对抑郁症挑战时的应变能力。

最后,相信该心理辅导课程可以为广大抑郁症患者带来实质性帮助,促进他们重拾生活乐趣并提高生活质量。

心理障碍的治疗方法教案大学生

心理障碍的治疗方法教案大学生

课时:2课时教学对象:大学生教学目标:1. 了解心理障碍的概念和常见类型。

2. 掌握心理障碍的治疗方法,包括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等。

3. 培养学生应对心理障碍的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教学重点:1. 心理障碍的治疗方法。

2. 心理治疗的基本原则和技巧。

教学难点:1. 心理治疗的应用和实施。

2. 学生对心理障碍的识别和应对。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介绍心理障碍的概念和常见类型。

2. 引导学生思考心理障碍对大学生的影响。

二、讲解心理障碍的治疗方法1. 心理治疗:包括认知疗法、行为疗法、心理分析疗法等。

a. 认知疗法:通过改变患者的认知模式,纠正错误的思维观念。

b. 行为疗法:通过改变患者的行为模式,培养健康的心理状态。

c. 心理分析疗法:挖掘患者的潜意识,解决心理问题。

2. 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合理使用抗抑郁药、抗焦虑药等。

三、案例分析1. 选取一个典型的心理障碍案例,分析其病因、症状和治疗方法。

2. 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应对此类心理障碍。

四、总结1. 强调心理障碍的危害,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的重视。

2. 总结心理障碍的治疗方法,强调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相结合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一、复习上节课内容1. 回顾心理障碍的概念、常见类型和治疗方法。

2. 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二、心理治疗技巧讲解1. 认知疗法技巧:如提问、反馈、引导等。

2. 行为疗法技巧:如角色扮演、模仿、强化等。

3. 心理分析疗法技巧:如自由联想、梦的解析等。

三、小组讨论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a. 如何识别和应对心理障碍?b. 如何运用心理治疗技巧帮助他人?2. 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四、总结1. 强调心理治疗技巧在应对心理障碍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关注自身心理健康,学会关爱他人。

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撰写一篇关于心理障碍的论文,探讨其成因、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

2. 学生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积极性等。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教案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教案

教学目标:1. 了解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类型及其表现。

2. 掌握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

3. 学会应对心理障碍的方法和策略。

4. 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增强心理调适能力。

教学对象:大学生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重点:1. 大学生常见心理障碍的类型。

2. 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

3. 应对心理障碍的方法和策略。

教学难点:1. 如何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心理障碍。

2. 如何引导学生掌握心理调适技巧。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资料,包括心理障碍的类型、原因、应对方法等。

2. 学生准备心理障碍相关案例,以便课堂讨论。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2. 提问:什么是心理障碍?为什么大学生容易产生心理障碍?二、教学内容1. 大学生常见心理障碍的类型:- 焦虑症- 抑郁症- 睡眠障碍- 人格障碍- 学习障碍- 恋爱障碍- 网络综合征等。

2. 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 生理因素:遗传、大脑生化失衡等。

- 心理因素:性格、认知偏差、心理承受能力等。

- 社会因素:人际关系、学业压力、就业压力等。

三、课堂讨论1. 学生分享心理障碍相关案例,分析案例中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

2.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应对心理障碍。

四、总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强调心理障碍的预防和应对方法。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一节课所学内容。

2. 提问:如何应对心理障碍?二、教学内容1. 应对心理障碍的方法和策略:- 改变认知:调整对事物的看法,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 调整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锻炼身体,培养兴趣爱好。

- 寻求专业帮助:心理咨询、药物治疗等。

-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他人沟通交流,分享自己的感受。

三、课堂讨论1. 学生分享自己应对心理障碍的经验和心得。

2.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应对心理障碍的技巧。

四、总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强调心理调适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关注自身心理健康。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其对心理障碍的认知和应对能力。

心理障碍患者送教上门教案(共八节)

心理障碍患者送教上门教案(共八节)

心理障碍患者送教上门教案(共八节)心理障碍患者送教上门教案(共八节)目标此教案旨在提供心理障碍患者定期送教上门的教学计划,帮助他们获得适当的教育和支持。

背景心理障碍患者通常面临研究困难和社会融入的挑战。

为了帮助他们克服这些困难,我们计划通过送教上门的方式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支持。

教案此教案共分为八节课,每次课程将重点关注以下内容:1. 第一节课:了解学生情况和需求- 目的: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基础,了解他们的个人情况、研究兴趣和教育需求。

- 方法:采用问答和观察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利用绘画、游戏等互动方式了解他们的情况。

2. 第二节课:制定研究计划- 目的:根据学生需求和能力,共同制定适合其研究的计划。

- 方法:与学生及其家人一起讨论研究目标和时间安排,确保计划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

3. 第三节课:基础知识教学- 目的:提供心理障碍患者所需的基础知识,包括语言、数学和科学等。

- 方法:通过简化和实际操作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

4. 第四节课:社会技能培养- 目的:教授学生在社交和日常生活中所需的基本社会技能。

- 方法:通过角色扮演和仿真活动,帮助学生提高与他人沟通和相处的能力。

5. 第五节课:情绪管理和心理健康- 目的:教导学生如何管理情绪和保持心理健康。

- 方法:结合案例和实例,讨论情绪管理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提供相关的心理健康技巧和策略。

6. 第六节课:兴趣培养和特长发展- 目的: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技能。

- 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尝试各种兴趣爱好和活动,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特长,并提供相应的支持和鼓励。

7. 第七节课:视野拓展和职业规划- 目的:帮助学生了解不同的职业选择和发展机会,引导他们进行职业规划。

- 方法:介绍不同行业和职业的特点及要求,并与学生一起探讨他们的兴趣和潜力,提供相关的职业咨询和建议。

8. 第八节课:总结和反馈- 目的: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和评估,并提供反馈给学生和家长。

做最好的自己(心理辅导活动课教案)克服心理障碍,开展自我成长

做最好的自己(心理辅导活动课教案)克服心理障碍,开展自我成长

第一章:认识自我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自我认识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1.2 教学内容自我认识的意义正确认识自己的方法自我认识的实践案例1.3 教学活动讨论:什么是自我认识?为什么我们需要认识自己?分享:如何正确认识自己?练习:写一篇关于自己的介绍,包括自己的优点和不足1.4 作业完成一篇关于自己的介绍,包括自己的优点和不足第二章:积极心态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积极心态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保持积极心态的能力2.2 教学内容积极心态的意义保持积极心态的方法积极心态的实践案例2.3 教学活动讨论:为什么我们需要保持积极心态?分享:如何保持积极心态?练习:制定一个积极心态的计划,包括每天鼓励自己的话语和目标2.4 作业制定一个积极心态的计划,包括每天鼓励自己的话语和目标第三章:情绪管理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情绪管理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正确处理情绪的能力3.2 教学内容情绪管理的意义正确处理情绪的方法情绪管理的实践案例3.3 教学活动讨论:为什么我们需要学会情绪管理?分享:如何正确处理情绪?练习:模拟情绪管理的场景,如遇到挫折时的应对方法3.4 作业模拟情绪管理的场景,如遇到挫折时的应对方法第四章:设定目标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设定目标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设定并实现目标的能力4.2 教学内容设定目标的意义如何设定有效的目标实现目标的实践案例4.3 教学活动讨论:为什么我们需要设定目标?分享:如何设定有效的目标?练习:设定一个短期目标,并制定实现目标的计划4.4 作业设定一个短期目标,并制定实现目标的计划第五章:时间管理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时间管理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合理安排时间的能力5.2 教学内容时间管理的意义如何合理安排时间时间管理的实践案例5.3 教学活动讨论:为什么我们需要学会时间管理?分享:如何合理安排时间?练习:制定一个时间管理计划,包括每天的学习、工作和休息安排5.4 作业制定一个时间管理计划,包括每天的学习、工作和休息安排第六章:人际沟通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人际沟通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有效沟通的能力6.2 教学内容人际沟通的意义有效沟通的方法人际沟通的实践案例6.3 教学活动讨论:为什么我们需要学会有效沟通?分享:如何进行有效沟通?练习:模拟人际沟通的场景,如与同学发生矛盾时的沟通方法6.4 作业模拟人际沟通的场景,如与同学发生矛盾时的沟通方法第七章:自我激励7.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自我激励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自我激励的能力7.2 教学内容自我激励的意义如何进行自我激励?自我激励的实践案例7.3 教学活动讨论:为什么我们需要学会自我激励?分享:如何进行自我激励?练习:制定一个自我激励的计划,包括激励自己的方法和目标7.4 作业制定一个自我激励的计划,包括激励自己的方法和目标第八章:应对压力8.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应对压力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应对压力的能力8.2 教学内容应对压力的意义如何应对压力?应对压力的实践案例8.3 教学活动讨论:为什么我们需要学会应对压力?分享:如何应对压力?练习:模拟应对压力的场景,如考试前的应对方法8.4 作业模拟应对压力的场景,如考试前的应对方法第九章:团队合作9.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9.2 教学内容团队合作的意义如何进行团队合作?团队合作的实践案例9.3 教学活动讨论:为什么我们需要学会团队合作?分享:如何进行团队合作?练习:分组进行团队协作任务,如共同完成一个项目9.4 作业分组进行团队协作任务,如共同完成一个项目第十章:总结与展望10.1 教学目标让学生回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培养学生持续自我成长的意识10.2 教学内容回顾所学知识点总结自己的收获展望未来的自我成长方向10.3 教学活动讨论: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分享:如何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练习:制定一个自我成长的计划,包括未来的目标和行动计划10.4 作业制定一个自我成长的计划,包括未来的目标和行动计划第十一章:自我反思1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自我反思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进行自我反思的能力11.2 教学内容自我反思的意义如何进行自我反思?自我反思的实践案例11.3 教学活动讨论:为什么我们需要学会自我反思?分享:如何进行自我反思?练习:写一篇关于自己过去一段时间的反思,包括自己的成长和需要改进的地方11.4 作业写一篇关于自己过去一段时间的反思,包括自己的成长和需要改进的地方第十二章:建立良好习惯1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良好习惯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能力12.2 教学内容良好习惯的意义如何养成良好习惯?建立良好习惯的实践案例12.3 教学活动分享:如何养成良好习惯?练习:选择一个想要养成的良好习惯,并制定实现计划12.4 作业选择一个想要养成的良好习惯,并制定实现计划第十三章:面对失败与挫折1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如何面对失败与挫折培养学生面对失败与挫折的勇气和信心13.2 教学内容面对失败与挫折的意义如何面对失败与挫折?面对失败与挫折的实践案例13.3 教学活动讨论:为什么我们需要学会面对失败与挫折?分享:如何面对失败与挫折?练习:模拟一个失败与挫折的场景,如考试失利,并讨论如何应对13.4 作业模拟一个失败与挫折的场景,如考试失利,并讨论如何应对第十四章:规划未来1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如何规划自己的未来培养学生制定并实施未来规划的能力14.2 教学内容规划未来的意义如何制定未来规划?规划未来的实践案例14.3 教学活动讨论:为什么我们需要学会规划未来?分享:如何制定未来规划?练习:制定一个关于自己未来学业或职业的规划,并制定实施计划14.4 作业制定一个关于自己未来学业或职业的规划,并制定实施计划第十五章:总结与提升15.1 教学目标让学生回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培养学生持续自我成长的意识15.2 教学内容回顾所学知识点总结自己的收获提升自我成长的行动指南15.3 教学活动讨论: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分享:如何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练习:制定一个长期自我成长的计划,包括未来的目标和行动计划15.4 作业制定一个长期自我成长的计划,包括未来的目标和行动计划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1. 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心理疏导的教案优质6篇

心理疏导的教案优质6篇

心理疏导的教案优质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心得体会、先进事迹、条据文书、合同协议、规章制度、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insights, advanced deeds, normative document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心理疏导的教案优质6篇教案是教师教学的重要工具和指南,帮助教师规划和组织教学内容和活动,编写教案可以促使我们更深入地思考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心理疏导的教案优质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心理健康辅导教案(精选9篇)

心理健康辅导教案(精选9篇)

心理健康辅导教案篇1班会时间:20_年11月8日午时班会课.班会目的:经过学生考试紧张心理自测,使学生懂得对待考试会有适度紧张心理,但要注意消除过度紧张心理。

班会时间:20—年11月8日午时班会课.班会目的:经过学生考试紧张心理自测,使学生懂得对待考试会有适度紧张心理,但要注意消除过度紧张心理。

活动过程:一、做游戏,初步体验⑴师述:同学们,我们先来做个“过平地独木桥”的游戏(学生过独木桥)⑵述:让独木桥升高些。

我们再过一次桥。

(学生过升高的独木桥)⑶让同学们谈体会,述:第一次过独木桥和第二次过桥心里有什么不一样感受⑷小结第一次过桥,大家很顺利地过了,第二次过桥,独木桥升高了,有的同学紧张得心乱跳,还有的同学的脚也在发抖,因为大家都害怕掉进河里,越紧张,越容易掉进河里。

由于大家过度紧张,所以影响了大家正常水平的发挥。

二、引导学生:师述:其实,生活中常常会出现紧张的情绪,教师第一次站在讲台上给同学们上课也十分紧张。

我的眼睛不敢朝大家看,心怦怦乱跳,就是此刻我也有些紧张,这是十分正常的。

⑴问:同学们,平时你在哪些情景下会出现紧张的情绪出示:考试。

⑵问:你们在考试前、考试时、考试后会有哪些紧张的表现⑶让同学们讨论:(4人一组)出示:考试前,考试时,考试后考试考试前考试时考试后⑷交流,你会有哪些紧张的表现(自由谈)三、我们怎样克服这些过度紧张的情绪呢两种途径:一是自我调节⑴教师介绍:有三种减轻紧张情绪的简便技术。

二是什么⑵那么,我们怎样在考试期间克服过度紧张的情绪呢A、A、注意学习生活节奏。

B、B、学会自我调节。

C、C、考试增加自信心。

四、小结:教师相信,只要同学们做到自我调节考前做好准备,考试时相信自我必须能行,必须能克服紧张情绪。

五、实践:“做个小记者”用学到的方法,采访身边教师,并谈谈体会。

六、总结:对考试漠不关心,抱“无所谓”的态度,也是目前某些小学生对待考试的不正常心理,同样应帮忙他们认识其危害性,引起足够重视。

中小学抑郁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中小学抑郁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中小学抑郁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教案的核心目标是提高学生对抑郁症的认识,培养他们的自我调节能力,并激发他们面对挑战时的积极应对策略。

以下是教案的具体内容:
一、认识抑郁症
首先,通过互动讲座的形式,向学生介绍什么是抑郁症,它的症状包括持续的悲伤、失去兴趣、睡眠障碍、食欲改变等。

强调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情绪障碍,并不是个人的弱点或缺陷。

二、打破沉默
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的方式,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经历,让他们了解每个人都可能经历困难时期,而开放和沟通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三、积极应对策略
教授学生一些基本的应对策略,如进行适量的体育锻炼、保持健康的饮食、维持良好的作息时间、学会放松和冥想等。

同时,引导学生认识到寻求帮助的重要性,无论是向家人、朋友还是专业人士。

四、增强自我效能感
通过成功案例的分享和目标设定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自信,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困难。

让学生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潜力,关键在于发现并利用它们。

五、家校合作
最后,教案强调家庭的作用,提供给家长关于如何观察孩子的行为变化、如何与孩子有效沟通以及何时寻求专业帮助的指导。

同时,建议学校定期组织家长会,共同关注和支持学生的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疏导教育教案设计

心理健康疏导教育教案设计

心理健康疏导教育教案设计教案名称:心理健康疏导教育一、教学目标:1. 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和影响因素;2. 掌握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的症状和处理方法;3. 提高应对心理压力和情绪管理能力;4. 营造积极的心态和生活方式,促进心理健康。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什么是心理健康1. 心理健康的定义与重要性;2. 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3. 心理健康问题的常见症状;4. 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第二课: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处理方法1. 压力与焦虑;2. 抑郁与情绪失控;3. 社交问题与孤独感;4. 如何寻求专业帮助。

第三课:心理压力管理1. 压力的来源与分类;2. 应对压力的有效方法;3. 放松技巧与调节心态;4. 培养积极的心态和生活态度。

第四课:情绪管理1. 情绪的来源与表达方式;2. 如何认识和控制自己的情绪;3. 提高情绪智商;4. 建立积极的情感关系。

第五课:生活方式与心理健康1. 良好的生活习惯与心理健康的关系;2. 运动与心理健康;3. 饮食与心理健康;4. 睡眠与心理健康。

三、教学方法:1. 授课结合案例分析,引导学生了解心理健康问题;2. 分组讨论,让学生共同探讨和分享心理健康的经验;3. 视频展示和角色扮演,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4. 情景模拟和游戏形式,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应对能力;5. 走进社区,实地体验心理健康服务和资源。

四、教学评价:1. 课堂作业:每节课后布置相关阅读和反思作业;2. 期中考试:考察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和应用能力的掌握程度;3. 课程实践: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心理健康活动,提升实践能力;4. 课程总结:学生自评、教师评价,并给出建议和改进方向。

五、教学心得:通过本次心理健康疏导教育,学生对心理健康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能够更好地应对心理压力和情绪管理问题,同时也树立了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心态。

希望学生能够将所学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并不断提升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做一个快乐、自信、积极的人。

人格障碍教学教案模板

人格障碍教学教案模板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人格障碍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

2. 掌握常见的人格障碍类型及其临床表现。

3. 分析人格障碍对个体生活的影响,提高对人格障碍的认识。

4. 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关注心理健康的能力。

教学重点:1. 人格障碍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常见的人格障碍类型及其临床表现。

教学难点:1. 人格障碍对患者生活的影响。

2. 如何关爱和帮助人格障碍患者。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提问:什么是人格?人格障碍有哪些特点?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二、讲授新课1. 人格障碍的基本概念和分类(1)人格障碍的定义:个体内部经验和行为的持续模式,背离正常文化背景。

(2)人格障碍的分类:偏执型、分裂样、反社会型、依赖型、回避型、强迫型、表演型、边缘型等。

2. 常见的人格障碍类型及其临床表现(1)偏执型人格障碍:多疑、固执、敌意等。

(2)分裂样人格障碍:孤僻、冷漠、情感淡漠等。

(3)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缺乏责任感、冲动、欺骗等。

(4)依赖型人格障碍:缺乏自信、依赖他人、害怕独处等。

(5)回避型人格障碍:自卑、害怕社交、回避冲突等。

(6)强迫型人格障碍:完美主义、担忧、反复检查等。

(7)表演型人格障碍:夸张、寻求关注、情绪波动等。

(8)边缘型人格障碍:情绪不稳定、人际关系紧张、自我认同困难等。

三、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关爱和帮助人格障碍患者。

2. 各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提问:人格障碍有哪些特点?常见的人格障碍类型有哪些?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二、课堂活动1. 角色扮演:模拟人格障碍患者的生活场景,让学生体验患者的心理状态。

2. 分组讨论:如何帮助人格障碍患者改善生活。

三、总结与反思1. 教师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人格障碍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以及常见的人格障碍类型及其临床表现。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

教学评价:1. 学生对人格障碍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的掌握程度。

心理学教案了解常见的心理障碍与应对方法

心理学教案了解常见的心理障碍与应对方法

心理学教案了解常见的心理障碍与应对方法教案:了解常见的心理障碍与应对方法一、引言心理障碍是一种常见而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对个体的生活、工作和人际关系都可能造成不良影响。

了解常见的心理障碍及其应对方法,对于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至关重要。

本教案旨在介绍心理障碍的常见类型以及相应的应对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应对自己或他人可能面临的心理困扰。

二、心理障碍的常见类型1.抑郁障碍抑郁障碍是一种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干扰思维和行为的心理障碍。

学生可能在学业压力、人际关系问题或心理创伤等情况下出现抑郁。

应对方法包括积极寻求支持、与亲友倾诉、寻求专业帮助以及培养积极的生活习惯等。

2.焦虑障碍焦虑障碍是一种过度担忧、害怕和紧张的心理障碍。

考试焦虑、社交恐惧症等是学生常见的焦虑症状。

应对方法包括深呼吸、放松训练、运动锻炼、规律作息、寻求专业帮助等。

3.强迫症障碍强迫症障碍是一种反复出现且不合理的念头、冲动和行为的心理障碍。

某些学生可能存在反复洗手、检查等强迫行为。

应对方法包括面对恐惧、寻求专业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等。

4.恐慌障碍恐慌障碍是一种突发的强烈恐惧和不安的心理障碍。

学生可能在某些场合或特定情境下出现恐慌发作。

应对方法包括深呼吸、放松训练、认知行为疗法、寻求专业帮助等。

5.创伤后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是一种在遭受创伤性事件后出现的持久情感困扰和焦虑的心理障碍。

学生可能在目睹或经历严重事故、暴力或虐待等事件后出现症状。

应对方法包括安全感重建、情感宣泄、心理治疗等。

三、应对常见心理障碍的方法1.积极沟通与亲友倾诉和积极沟通有助于减轻心理困扰。

学生应勇于表达情感,尽量避免独自承担压力。

2.培养适应性思维积极的思维习惯对应对心理障碍至关重要。

学生应培养乐观、积极的心态,学会转变负面思维。

3.寻求专业帮助心理调适需要专业人士的指导和支持。

学生应主动寻求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医生的帮助,共同制定并实施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4.保持规律作息与健康生活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对维护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

解决高三学生心理疾病的心理辅导教案

解决高三学生心理疾病的心理辅导教案

解决高三学生心理疾病的心理辅导教案高三是每个学生都不想错过的一年,因为这一年做出的各种努力都会直接关系到他们未来的命运。

这也是一年里压力最大、焦虑最强的一段时间,因为高考和未来的变化造成的种种不安打破了很多学生的心理承受力极限,造成了心理疾病的出现。

为了帮助高三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心理辅导教案应运而生。

让我们一起了解解决高三学生心理疾病的心理辅导教案。

一、提高学生的心理意识,让他们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的心理状态。

高三学生面临的压力和焦虑是很明显的,但他们往往缺乏对自己心态的清晰的认识和掌握。

需要从心理意识上对学生进行辅导,引导他们更加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并且提高自己的调节能力。

具体做法:1.通过心理小测验,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

2.分析调查结果,提醒学生注意自己的问题,并制定个性化心理调节计划。

3.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特别的辅导,并帮助他们寻找问题背后的原因,进一步明确问题的关键原因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案。

二、提高学生的心理防御能力,减少心理障碍的影响。

在高中的这段时间里,学生的心理防御能力很重要。

如果学生的心理防御能力不足,很容易被外界的压力影响,从而导致心理障碍的出现。

有必要针对高三学生的心理防御能力开展心理辅导教案,帮助他们更好地恢复自信,减少焦虑和自卑的情绪,并提高其心理防御能力。

具体做法:1.理性调整自己的情绪,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和情绪。

2.采用冥想、瑜伽等放松技巧,减少压力和紧张情绪。

3.帮助学生制定良好的生活和学习规划,提高其心理防御和自我管理能力。

三、加强学生的情感教育,改善学生的心理状态。

高三学生的心理因素包括情感因素和认知因素,其中情感因素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和个人成长的影响很大。

为了帮助学生更加积极向上地面对压力,需要从情感教育层面上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具体做法:1.培养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自豪感,增强他们对自身价值的信心。

2.通过正确的情感引导,让学生在面对压力时更具有冷静理智的情感处理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概念正常的心理活动,具有三大功能:1、能保障人作为生物体顺利地适应环境,健康地生存发展;2、能保障人作为社会实体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在家庭、社会团体、机构中正常地肩负责任,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组织正常运行;3、能使人类正常地、正确地反映、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性,以便创造地改造世界,创造出更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条件。

心理的反面,即异常心理活动,是丧失了正常功能的心理活动。

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区分一、常识性的区分:1、离奇怪异的方谈、思想和行为2、过度的情绪体验和表现3、自身社会功能不完整4、影响他人的正常生活二、非标准化的区分:依据人们看问题角度不同,粗略地将非标准化的区分,归纳为以下几种:1、统计学角度,将心理异常现象理解为某种心理现象偏离了统计常模。

如智商在70以下的是智力缺陷,属异常范围。

2、就文化人类学角度,将心理异常理解为对某一文化习俗的偏离。

3、就社会学角度,将心理异常理解为对社会准则的破坏。

任何对社会带来威胁的破坏性行为,无论是对人身的、或是对政治的、经济的破坏,如果有明确有犯罪动机,那就是犯罪;如果没有任何理由,找不出任何犯罪动机,那就被认为是行为异常。

4、就精神医学角度,将心理异常理解为古怪无效的观念或行为,如幻觉,病理性错觉,性欲倒错这些古怪的心理行为,以及妄想,强迫观念等无效的观念,都属于心理异常。

5、就认知心理学角度,将心理异常看作是个体主观上的不适体验。

人的心理活动非常复杂,为此,找到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之间的绝对分界线,是几乎不可能的。

三、标准化的区分李心天对区分正常与异常心理提出如下四类判别标准:1、医学标准:这种标准是将心理障碍当作躯体疾病一样看待。

如果一个人的某种心理或行为被疑为有病,就必须找到它的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变化的根据,在此基础上认定此人有精神疾病或心理障碍。

其心理或行为表现,则被视为疾病的症状,其产生原因则归结为脑功能失调。

这一标准为临床医师们广泛采用。

他们深信,有心理障碍的人,他们的脑部,应当有病理过程存在。

2、统计学标准:在普通人群中,人们的心理特征,在统计学上显示常态分布。

在常态曲线上,居中的大多数人属于心理正常范围,而远离中间的两端则被视为“异常”。

因此,一个人的心理正常或异常,就以其偏离平均值的程度来决定。

显然这里“心里异常”是相对的,它是一个连续的变量。

偏离平均值的程度越大,则越不正常。

统计学标准提供了心理特征的数量资料,比较客观,也便于比较,操作也简便易行,因此,受到很多人欢迎。

有些心理特征和行为也不一定成常态分布,而且心理测量的内容同样受社会文化制约。

所以,统计学标准的普通性也只是相对的。

3、内省经验标准:一是指病人的内省经验二是就观察者的内省经验4、社会适应标准在正常情况下,人能够维持生理和心理活动的稳定状态,能依照社会生活的需要,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

因此,正常人的行为符合社会的准则,能根据社会要求和道德规范行事。

四、心理学的区分原则郭念锋认为,既然目的是区分心理的正常与异常,就应该从心理学角度切入,以心理学对人类心理活动的一般性定义为依据。

1、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因为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所以任何正常的心理活动或行为,必须就形式和肉容上与客观环境保持一致性峭管是谁也不管是在怎样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中,如果一个人说他看到或听到了什么,而客观世界中,当时并不存在引起他这种知觉的刺激物,那么,我们必须肯定,这个人的精神活动不正常了,他产生了幻觉。

另外,一个的思维内容脱离现实,或思维逻辑背离客观事物的规定性,这时我们便说,他产生了妄想。

这些都是我们观察和评价人的精神与行为的关键,我们称它为统一性标准。

人的精神或行为只要与外界环境失去同一性,必然不能被人理解。

在精神科临床上,常把有无“自知力”作为判断精神病的指标,所谓无“自知力”或“自知力不完整”,是患者对自身状态的反映错误,或者说是“自我认知”与“自我现实”的统一性的丧失。

在精神科临床上,常把有无“现实检验能力”作为鉴别心理正常与异常的指标。

2、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各种心理过程之间有协调一致的关系3、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每个人在长期的生活道路上,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格心理特征。

这种人格特征一旦形成,便有相对的稳定性;人格特征具有倾向性和独特性。

心理健康的概念心理健康是指一种积极而持续的心理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生活的人,心情舒畅,感受到生命的价值,与他人、环境和社会协调一致,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身心潜能。

我国著名心理卫生学家陈学诗教授说:“心理健康的学生学习成绩必优于心理不健康者;心理健康的成人,其工作效率必胜于心理不健康者。

”据清华大学对1992年获得特等奖学金的学生的心理研究表明,他们具有如情绪稳定、自律性强、有较高的社会理想、兴趣广泛、性格偏外向、人际关系协调等心理健康水平高的共同特征。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80年代中期,我国大学生中有23.25%的人存在心理障碍;90年代上升到25%;近年来已达到30%。

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人数正以10%的速度递增。

(1)偶发与持续判断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不能简单地根据一时一事下结论。

心理健康是较长一段时间内持续的心理状态,一个人偶尔出现一些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并非意味着这个人就是心理不健康。

但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持续多久才是心理不健康(或心理变态),只能视具体情况而定。

(2)程度的差异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可以分为不同的等级,是一个从健康到不健康的连续体,并且心理正常与异常并无确定的界限,更可能是程度的差异。

(3)状态的变化心理健康状态并非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着的。

既可能从不健康转变到健康,也可能从健康变为不健康。

因此,心理健康与否只能反映某一段时间内的固定状态,而非永远。

所以,判断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应有发展变化的眼光。

对心理健康状况的划分,一般用“常态”和“变态”或者“正常”与“异常”来表示。

那么正常与异常的界限是固定的、明确的?还是变动的、含糊的?主要是从统计上和道德上来看。

异常往往是统计上稀少的。

但是,仅仅根据这一点,有时不能理解为什么不把特别聪明的人或者特别幸福的人划入异常范围。

因此有必要考虑道德上的规范。

即某人的与众不同的行为是否给社会或他自己带来消极影响。

例如,抗战时期的狼牙山五壮士的舍生取义,革命英雄江姐的坚忍不拔的精神,不仅是正常的偏离,而且因为这样的正常的偏离而成为学习的榜样。

而神经症患者的自残行为却是病态的偏离,是从统计上和道德上来界定的真正的消极的偏离,是异常的典型。

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外在原因1、社会环境的影响:就业现代社会节奏的加快,竞争的日益激烈,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由于社会媒介及各种不正之风也导致了大学生的心理迷乱,如酗酒、斗殴、违纪等。

1972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班都拉博士和威斯康幸大学的伯克维兹博士共同研究指出:观看暴力演出的人比未观看的有近2倍的暴力倾向,尤其小孩受到了侵略性的暗示。

2、不良的家庭、学校环境及不当的教育方法也是重要原因:三点一线的枯燥,竞争压力的与日俱增。

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内在原因年龄特征:心理活动最复杂多变,心理矛盾和冲突最强烈的时期。

大学生正处于不成熟向成熟过度,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自尊与自卑的矛盾,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感情与理智的矛盾,闭锁性与开放性的矛盾,冲动与压抑的矛盾。

多事之秋:苦闷最多,烦闷最多。

一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许多大学生未上大学前,对大学的环境、条件、师生关系、人际氛围、未来前景,都怀有一种美好的憧憬,入学后,发现理想与现实差距较大,因而感到十分苦闷。

二是自豪与自卑的矛盾。

大学生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脱颖而出,往往在一片赞扬声中油然而生自豪感,但在强手如林的新环境中,原有优势不复存在,困难问题倒是不少,这使得一些人极易产生自卑感。

三是独立与依赖的矛盾。

告别了中学时代,离开了父母亲友,大学新生进入较为自由和开放的环境,大大增强了独立意识,处处显示出个人主张,但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和经济自主,长期形成的依赖性仍难以摆脱。

四是交往与孤独的矛盾。

进入大学校园新环境,大学新生迫切希望了解他人并被他人理解和接纳,因而渴望进行人际交往,但由于自我保护和锁闭心理等原因,同学之间不轻易吐露真情和交流思想,自然产生一种知音难觅的孤独感。

精神病的常见症状表现幻觉幻觉(hallucination)是指没有相应的客观刺激时所出现的知觉体验。

换言之,幻觉是一种主观体验,主体的感受与知觉相似。

这是一种比较严重的知觉障碍。

幻觉与错觉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没有客观刺激存在。

由于其感受常常逼真生动,可引起愤怒、忧伤、惊恐、逃避乃至产生攻击别人的情绪或行为反应。

企图说服出现幻觉体验的人不相信幻觉往往是徒劳的。

幻觉偶然也能见于正常人。

例如在似睡非睡的时候,出现幻听或幻视,称为入睡前幻觉;将醒而又倦睡时出现的幻觉,称为睡醒前幻觉。

幻觉也能通过暗示方式产生。

如过去文献中所的有些沉溺于宗教狂热的人,声称见到了“观音菩萨”或“耶稣基督”等,并不一定有病理意义。

但是,应当说,幻觉大多是病理性。

如果一个人多次出现幻觉,应当及时进行检查,以便对其心理障碍进行诊治,防止幻觉影响下发生伤人、出走或自杀等意外。

特点幻觉具有两个主要特点:第一、幻觉是一种感受,由于缺乏相应的现实刺激,所以客观检验结果证明这种感受是虚幻的,但就患者自身体验而言,却并不感到虚幻。

第二,虽然幻觉源于主观体验,没有客观现实根源,但某些患者坚信其感受来自客观现实。

妄想妄想是一种不理性、与现实不符且不可能实现但坚信的错误信念。

它包括错误的判断与逻辑推理。

即使把事实或已经被完全论证的理论摆在妄想者的面前,也很难动摇他的信念,妄想大都出现在精神病状态下,如精神分裂症。

自杀行为思维奔逸思维奔逸(flight of thought)又称观念飘忽,一种兴奋性的思维联想障碍,主要指思维活动量的增加和思维联想速度加快而言。

多见于躁狂状态或情感性精神障碍。

患者联想迅速、思潮澎湃、概念一个接一个不断涌现出来。

表现为语量多,语速快,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词汇丰富,诙谐幽默。

患者自诉脑子反应灵敏(“脑子转得快”),言语表达可能远跟不上思潮,导致言语衔接不连贯。

但又很易因偶然因素或无明显理由转移注意力,随境转移是很突出的伴随特征之一。

这一症状主观体验为思维迫促的一种思维形式障碍,严重时患者谈话的内容中夹杂着很多音韵的联想 (音联),或字意联想(意联)。

即患者按某些词汇的音韵相同或某句子在意义上相近的联想而转换主题。

思维迟缓一种抑制性的思维联想障碍。

即联想抑制,联想速度减慢、数量的减少和困难。

患者表现言语缓慢、语量减少,语声甚低,反应迟缓。

患者自觉脑子变笨,反应慢,思考问题困难。

患者感到“脑子不灵了”、“脑子迟钝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