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政治思想文档
专题二、秦汉至魏晋南北朝
【解析】 材料表明,汉朝时期对商人严格限制,如违反禁令,则没收其
田地和货物,这样做的目的是‚以便农‛。综合以上信息并结 合汉朝的‚重农抑商‛政策可以判断,D项符合题意,其他三项都从 属于D项。 【答案】 D
2.(2013· 福建文综,14)《春秋繁露》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 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
2、提出的大背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
• 世界格局或国际力量对比发生了显著的变 化; • 现代交通、资讯飞速发展; • 经济全球化正向纵深发展,区域合作方兴 未艾; • 中亚、西亚到南亚和东亚,战略地位重要、 自然资源丰富; • 应对其它国家对丝绸之路的发展的设想与 谋划的冲击;
)。
材料中的‚血缘性‛体现的是以血缘宗法为基础的分封
制,而‚地缘性‛体现的是地域分区统治的郡县制,所以材料中的观点
主要是依据地方行政制度的不同。
二、董仲舒的新儒学 思考:与先秦儒学的不同? (一)特点
1.新儒学增加了“大一统”思想,并融合了阴阳五行家
、黄老之学及法家的一些思想,这些都是先秦儒学所不
历史脉络。【答案】 A
变式训练
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写道:‚从秦国开
Hale Waihona Puke 始的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这次‚社会政治大
转型‛主要体现为( A.由人治到法治
C.由分封到郡县
)。 B.由官僚到世袭
D.由分裂到统一
【答案】 C
【解析】 当时最大的社会转型应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具
• 反思-----宋朝海上丝绸之路繁荣的原因?
4、影响
• 促进东西方经济(商品)、文化、思想的 交流; • 加紧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 影响人们的生活、习俗、思想观念等。
主题探究: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
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1.政治制度演变角度(1)秦朝君主集权的官僚制统治中央三公九卿制:皇帝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副丞相,监察百官)九卿九卿职掌: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卫尉掌宫廷宿卫,中尉掌京畿警卫,太仆掌车马,廷尉掌刑法,典客掌礼宾,典属国掌边疆藩篱,宗正掌宗室事物,治粟内史掌国家财政,少府掌皇室费用,将作少府掌工程营建。
此外,还有一批“掌古通今”、无具体行政事务的博士,以备皇帝顾问。
郡县制:秦代统一之后,在地方实行郡县制。
统一之初,分天下为36郡,大多为沿袭统一之前秦国和各诸侯国原来的建制,随着边境的开发和郡治的调整,总数达到四十余郡1000余县。
郡设丞、守、尉,负责郡内行政、司法、军事、治安等事务。
郡以下的行政机构是县,与县同级的还有国、邑、道。
县设令(长)、丞、尉等官。
县是秦代统治机构中关键的一级组织,有学者甚至认为,它是代表秦王朝执行统治人民全部职能的机构。
县以下的乡里基层组织也逐步完善。
乡设三老掌教化,有秩、啬夫掌民事、诉讼、税收等事务,游缴掌治安。
乡下有里,里为最基层的行政单位,设有里长。
此外,还有主司治安、禁盗贼的专门机构亭,与乡、里无隶属关系。
郡县管理者是中央君主派任的官员,遵行君主政令实施统治,不具备独立自主权力,属于非世袭流官,君主可随时调换。
他们通过自战国沿用下来的“上计“制度接受中央考核。
是中央对地方实行有效控制以实现直接统治的统治体制。
这样的地方管理组织延伸到社会最底层,层层有官吏,使中央政府自上而下统治到个人,自下而上逐级最好集中到皇帝。
郡县二级行政机构,同时也是司法机关,官吏使行政官、司法官,也是执法者。
这样的中央集权制度强化了国家上下的整体性,成为以后历代王朝的统治模式。
整齐制度:除官僚制统治机构的普遍设立外,秦王朝又以原来秦国之制为主要标准,对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制度进行整齐划一的工作,以消除长期分裂割据造成的地区差异。
(修订颁布秦律、普遍推行户籍制和二十等爵制、书同文、统一货币和度量衡)。
《中国政治思想史》第五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思想
诸葛亮的法治思想主要体现在治军方面。他吸纳了先秦法 家的赏罚思想,尤其强调奖惩务须公平。
诸葛亮重视德刑并用,与刘备集团面临的形势密切相关。
二、尚贤、任贤的人才思想
诸葛亮将人才选用提高到“治国之道”的高度。
诸葛亮选拔录用人才,以尚贤、任贤为标准,真正做到了 不拘一格,“尽时人之器用”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二)“强凌弱”、“弱服强” 的君主起源论
鲍敬言通过对君主源起的“考察”,断定儒家所说的“天 生蒸民,而树之君” 纯属欺人之谈。所谓上天立君, 是 那些想做君主的人编造出来的, 君主的产生与“皇天” 无关。 鲍敬言明确指出,君主的产生,无非是强者压服弱者、智 者欺诈愚者的结果。
二、平等观与“无君”理想
一、倡导法治
汉末天下大乱,曹操急于“拨乱”,故而要“以刑为先”, 刑名法术也就成为曹操的基本统治方略。
曹操的刑名法术治国思想主要等强力手段整治和抑制地方豪强。
二是注重赏罚在统治军队和管理各级官员中的作用。 三是运用军法组织农业生产。
二、“唯才是举” 的人才观
(二)王弼“名教出于自然” 的政治思想
1.“名教出于自然”说
在王弼看来,“无”、“道”、“自然”是相通的。 “以无为本”说构成了王弼政治思想的本体论基础。
基于这一认识,王弼阐述了“名教出于自然”的思想。 “自然”为本,“名教”为末;“自然”为母,“名教” 为子;“名教”本于“自然”,出于“自然”。 王弼的“名教”本于“自然”说,为“名教”的政治合法 性与正当性提供了新的政治哲学论证。
(一) 裴頠的崇有论
裴頠认为,何晏、王弼将“无” 释为万物之本是说不通的。 所谓“无”就是“没有”,“没有”怎能生成万物?“ 有” 即万有,指万物。万有是相互依存而生的。 裴頠认为,在有无之间,“无” 应为“末” ,“有”才 是“本”,否则就是“怀末以忘本”,必将导致“天理之 真灭” 。 基于崇有论,裴頠肯定了设官建职、任官得人等政治举措, 表现出积极的政治态度。
《中国政治思想史(套装共3册):先秦卷+秦汉魏晋南北朝卷+隋唐》读书笔记PPT模板思维导图下载
02
第五章 儒家以伦 理为中心 的政治思 想
03
第六章 法家以法、 势、术为 中心的政 治思想
04
第七章 道家以法 自然为中 心的政治 思想
05
第八章 墨子的兼 爱论与尚 同的二元 政治论
06
第九章 名家正名 实的政治 思想
第十章 阴阳家以 天人配合为特征 的程式化政...
第十一章 《管子》 中各派政治思想 的融合
1
择和现实中的
冲突
2
第二节 道德 救世
3
第三节 惩治 贪官污吏
4 第四节 君子
小人辨
5 第五节 东林
党人的政治心 态
第一节 黄宗 羲对秦汉以来
1
政治体制的批
判
第二节 顾炎 2
武改革君主集 权政体的设想
3
第三节 王夫 之对儒家政治
哲学的反刍和
重构
4
第四节 吕留 良对“天下一
统于君”的抨
击
5 第五节 唐甄
第二节 东汉末 年党锢与清议思
潮
第一节 东汉名 教思潮
第三节 东汉末 年的政治批评与
反思思潮
第一节 早期 道教的政治 思想
第二节 《太 平经》的善 恶观和太平 理想
第二节 东汉末 期的名理思潮
第一节 汉魏之 际的名法思潮
第三节 玄学中 的名教与自然之
争与政治思想
第一节 两晋及南 朝儒家政治思想 的承传与发...
抨击暴君、调 整王权的思想
第一节 绝对君主 专制的政治理论
第二节 突出“臣 节”的政治价值 观
第三节 敬天法祖 的政治原则
第四节 “大一统” 论与“正统”论
第一节 19世 纪前期的社 会思潮
《中国政治思想史》第四章 秦汉时期的政治思想
秦始皇的大一统思想主要有以下内容。 其一,天下一统于皇帝,土地、臣民无不为皇帝所有。 其二,皇帝一统天下具有政治正当性。 其三,维系大一统政治秩序,构建长治久安的政治局面。 随着大一统思想的逐渐强化,加之李斯的推波助澜,秦始皇 最终“禁绝百家”,实施了思想文化专制政策。
秦始皇的大一统政治思想,顺应了中国从分裂走向统一的历 史趋势,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共同的政治目标和利益要求, 客观上则促进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推动了中国 历史的进一步发展。
根据上述理由,李斯提出了“别黑白而定一尊”,禁绝诸子 百家之学,以法家思想统一全国臣民的思想。具体规定有三 点: 一是收书烧书。 二是禁绝言论。 三是以法家思想作为惟一合法学术。 李斯的主张得到了秦始皇的赞许,下令“收去诗书百家之语 以愚百姓,使天下无以古非今”。
一、文化专制思想
李斯奉行先秦法家思想。韩非曾提出“无书简之文,以法为 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的思想文化专制主张。李斯继 承了这一思想,力主统一思想学术。其主要理由如下: 其一,统一思想学术有利于国家政策法令实施。 其二,统一思想学术有利于强化君主权威。 其三,统一思想学术符合天下一统的政治需要。
陆贾根据历史上正反两方面经验,为无为而治的政 策选择做论证。 一方面,上古圣人以“ 无为”治理国家,都实现了 大治。 另一方面,前朝开国之君秦始皇力求“ 有为”,结 果却“事愈烦,天下愈乱。”终致速亡。
陆贾提出了无为而治的理想图景:“君子之为治也,块然若 无事,寂然若无声,官府若无吏,亭落若无民”。 显然,这幅图景融贯了黄老道家“清静无为”和“与民休 息”的政治理念。还包含着儒家向往的治理景象。 陆贾的理想政治将儒家的德治、忠孝、仁义、教化及身份等 级思想融合到了道家的无为而治之中,这样的“无为”政治 有别于先秦老子道家的“为无为而无不为”,体现了汉初黄 老道家学派的理论特色。
第四章 秦汉时期的政治思想
• 董仲舒的灾变学说具有限制君主权力的用 意。但用天约束君主权力在根本上是不可 靠的。
• 二、大一统思想 • 董仲舒充分发挥春秋公羊学的大一统思想, 把一理解为宇宙的本原和根本法则。 • “《春秋》变一谓之元,元犹原也,其义 以随天地终始也”(《春秋繁露·重政》) • “一而不二者,天之行也”。(《春秋繁 露·天道无二》)
• 董仲舒天人合一论主要有以下一些要点: • 1.人副天数 • “人之形体,化天数而成,人之血气,化 天志而仁,人之德行,化天理而义。” (同上) • 他也把社会制度与天比附在一起,即所谓 “官制象天”。在《五行相生》中,董仲 舒把司农、司马、司营、司徒、司寇等五 官,与天上的五行对应起来。
• 董仲舒强调天人之间的统一性是对的,表 明他试图在更抽象的水平上理解天人关系 和人本身。但是,他却用简单比附的方式 来论证天人合一,表明其形而上学修养的 不足。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运用专制主义的政治 权力统一人们的思想、意志、言论。董仲舒在 《天人三策》中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 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 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 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 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 三、德治主张 • 董仲舒从天人合一的观点出了,主张以德 治国,认为以德治国才符合天的意志。 • “是故阳常居大夏,而以生育养长为事, 阴常居大冬,而积于空虚不用之处。以此 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汉书·董仲舒 传》)
• “圣人之道不能独以威势成政,必有教化。” (《春秋繁露·为人者天》) • 德治的基本特征是德主刑辅,首先以教化 为主,“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 礼”,善化社会习俗,提防民众犯法。 • 其次,也要辅以刑罚,“正法度之宜,别 上下之序,以防欲也。”(《汉书·董仲舒 传》)
第二讲 秦汉时期的政治思想
孤立而亡,重新采用分封制,先 分封了异姓诸王,后规定非刘姓 不王,是政治制度上的一次大倒 退。
汉代思想的特征是以儒为主、
诸家融合:诸家的道德理想、 法家的法令制度、道家的无 为而治、阴阳家的天人感应、 五行始终,都是汉代政治思 想的重要元素,没有一位学 者或者著作是纯粹的一家思 想,其中儒家吸收诸家成分, 逐渐上升为主导思想。
秦氏父子的极欲与重罚主义形
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这是秦帝 国迅速崩溃的重要原因之一, 也给后人留下了一个反复思考 的课题。
(三)、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1、以法为主,兼蓄其他的文化 政策 以法家为主、兼蓄并用其他学派 思想学说的作法,阴阳家、儒家、 道家、宗教神学都有一定的地位。
秦始皇在思想文化上,开始采用
秦 始 皇 像
• 秦始皇统一天下,创建帝国: 秦国自商鞅变法之后,成为 生产和战争效率最高的国家, 不断扩张疆土,最后终于在 公元前221年完全吞并六国, 统一天下。
• 中央集权思想——郡县制正式取代 分封制:
秦帝国初建时曾有分封子弟震慑地方 的建议,实际是主张恢复西周制度。李 斯认为分封破坏了中央集权,不但不能 安定地方,分封形成的独立王国反而是 动乱之源。秦始皇支持李斯,正式确立 了郡县制,并设立乡、里两级基层组织, 中央政令直达社会底层,成为以后中国 古代最基本最重要的政治制度(当然历 史不是直线发展的,西汉、西晋、明代 有不同程度的反复)。
汉武帝的政治措施: 政治上首要
的是加强中央集权,用主父偃建议, 以“推恩令”削藩,由皇帝侍从组 成的中朝掌握权力,以刺史检查郡 守,以察举制选拔人才,同时也任 用酷吏推行政策。
汉武帝的对外扩张: 武帝大力加
强中央军力,数次远征漠北,大举 进攻匈奴,形成“漠南无王庭”稳 定边疆,又出兵西域、平定南越, 大大扩张汉文化的影响范围。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思想
主讲人:张永
一,三国时期政治思想 二,西晋时期政治思想 三,东晋十六国时期政治思想 四,南北朝时期政治思想
一,三国时期政治思想
普通群众的政治思想:并非只有一流思想家名著中的思想 才是重要的,千千万万普通民众的思想也许并不高明,甚至 也许只是由无知产生的迷信,但是如果引发了大规模的民众 运动,带来的巨大的政治后果,也是重要的政治思想,中国 有史以来民间信仰对政治的影响是巨大的,而且几千年来无 论内容还是形式都具有相当的稳定性,从黄巾军到义和团, 贯穿着一条连续不断的线索.
阮籍:阮籍经历了魏晋之际的变故,思想前后发展的痕迹很 明显,前期《通老论》,《通易论》与何晏,王弼相似,带有 儒道结合的色彩,认为君臣之制合于自然之道,后期所依据的 思想来源已经从《老子》,《易经》转向《庄子》,《达庄论》 和《大人先生传》虚无主义倾向更浓,不仅反对礼法,甚至发 展到无君思想,其行为也更加酣酒放旷,不拘礼法.
竹林七贤的自由主义:玄学崇尚自由放任,自然而然,相对 于注重礼教束缚的儒学,具有思想和行为解放的作用,到竹林 七贤时期,无论思想和行为都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追求无 限制的个性自由,自由主义的风气在整个中国历史时期十分突 出,甚至对追求个性解放,抨击礼教的五四新文化运动都有相 当的影响,比如鲁迅,周作人都很推崇魏庄之学,政治上反对司 马氏政权,也反对司马氏提倡的儒学名教,"轻贱唐虞而笑 大禹","非周武而薄周孔",甚至认为名教是罪恶之源.
向秀:《庄子注》当时影响很大,但大部分失传,其思想倾 向于调和名教与自然,没有阮籍,嵇康那么激烈,与嵇康, 吕安共同隐居,二人被杀后出仕,可以说与山涛同样背叛了 竹林风格.
郭象:《庄子注》对当时和后世影响都很大,哲学上提出 "独化论",政治思想上主张政治制度"应时而变","先 王典礼,所以适时用也,时过而不弃,即为民妖",又认为 "君臣上下"本身就是"天理自然","臣妾之才"安于 "臣妾之任",各人认识到自己的自然位置,安于自己的本 分,就天下太平,无为而治了.
高考历史总复习课件-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
命题角度 西汉郡级政区变化 魏晋以后官修史书
汉承秦制 汉代外戚干政 汉代地方吏治 “君权神授” 从地方行政示意图看汉、唐 历史变迁 秦至唐官员选拔依据的变化 和原因
选择题考查趋向研究
皇帝纪年 汉高帝十二年 汉文帝十六年 汉景帝中六年 汉武帝元封五年
公元纪年 前195年 前164年 前144年 前106年
两汉时期,州逐渐成为一级固定的地方行政机构。
为了加强对地方官吏的考核和监督,汉武帝制定刺
三级 体制
史制度,将全国划分为十三个州,每州派刺史一人, 负责监视州内之郡县 东汉时期,刺史有了固定治所及正式的官属,凌驾
于郡守之上,迅速向行政机构过渡,由单纯的监察
官吏发展为总揽地方大权的行政长官
汉武帝时,察举作为仕进的重要途径被确立下来, 成为定制,诸列侯、郡守、二千石长吏每年必须向 朝廷举荐一次。察举的科目包括孝廉、茂才、贤良 方正、明经、明法等,其中孝廉为岁科,其他一些 概况 科目为特科,视需要而临时举行。征辟制也在汉武 帝时成为选拔官吏的制度,有皇帝征聘和官府州郡 征聘两种。所征之人不拘一格,凡有专长或被皇帝 看中者,皆可随时征召
1ITEM
高考怎么考——
从“学以致用”的角度着 眼,考历史的“核心素养”
NO. 3ITEM
NO. 2ITEM
高考考什么——
考“对客观历史主观描
述”的分析能力
NO.
4ITEM
仿真达标检测
NO.1
ITEM
备考学什么——
记牢“客观存在的历史”
知识点一制秦度朝的中形央成集权
①创立: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
选拔 产生
制等办法产生
知识点二
汉代和魏晋政治制 度的承袭与创新
秦汉魏晋
118
119
钟 繇
120
钟 繇
121
王 羲 之
122
王 羲 之
123
王 羲 之
124
王 羲 之
125
王 羲 之
126
王 献 之
127
王 献 之
128
汉代画家地位不高,无论宫廷画家和民间画家,姓 名都少有流传。魏晋以下,出身于士大夫集团的专业画家 登上画坛,代表人物为“六朝三杰”顾恺之、陆探微、张 僧繇。“三杰”当中,仅顾恺之有作品摹本传世。
——《汉书·董仲舒传》
64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至少并非仅 仅采用了董仲舒的建议;董仲舒要“罢黜”的不过 是那些新来对策得专治杂学的人,并非禁绝儒家以 外的各家;其用意只在于确立儒家在官学与朝廷政 治中的地位,不许其他学派分沾,而不是禁止诸子 百家在社会上流传;读书人若要研究,尽可自便, 只是不能用来猎取功名富贵。如此而已。
掌山泽租税主要是供应皇家度用11秦朝的郡后置郡12分封制郡县制依据血缘地域权力权力世袭很大独立性无封地只给俸禄权利不可世袭皇帝任命听命中央后果演变成割据中央集权下对地方的有效管辖分封制和郡县制之比较13中央中央亭长三老亭长三老秦朝的地方行政区体系秦朝的地方行政区体系14秦的统一151617181920212223242526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
92
邻长 里长 党长
北方“民多隐冒,五十、
5户 三十家方为一户”,甚至“百
室合户,千丁共籍”。豪强聚
族而居。
25户
孝文帝太和十年李冲议行
三长制:五家设一邻长,五邻
125户 一里长,五里一党长,负责清
秦汉魏晋南北朝
(确立皇帝制度) 1.创立:
核心
2.特点: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 袭。 3.影响: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但君主专制政体下,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的 理念,深深影响着政治决策,影响着立法、 行政和司法,造成了极端腐败的封建专制。
郡
行政 兵事 监察
县 乡 里
道(少数民族聚居地)
亭(地方治安
与公文传递)
儒学的正统地位
从“无为”到“有为” 1.汉初的“无为” 经济残破 ①背景: ②目的: 恢复生产,安定人心 ③治国原则: “无为而治” 休养生息政策 ④应用: 2.“有为”成为时代需要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董仲舒生平
汉代儒学代表、大学问家
三次应对策问《天人三策》
受赏识、为官
晚年著《春秋繁露》
教科书:儒家经典—五经
教官:五经博士 ——儒学垄断教育
官办最高学府:太学,考试合格做官 ——凭儒学入仕
地方教育系统:郡县立学校
——儒学在民间独尊
西汉的儒学教育状况
①教育为儒家所垄断。汉武帝规定儒家经典为必读教科书, 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其中 《诗》就是《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书》 就是《尚书》,是我国古代商贾文献资料汇编;《礼》就 是《周礼》,周代的典章制度,道德规范;《易》就是 《易经》,是我国古代一部具有一定的哲学思想的著作; 《春秋》,是孔子以鲁国历史为主线所编写的一部编年体 史书。汉武帝还立专事研究、传播五经的教官“博士”。 挑选“明于古今,温故知新,通达国体”的人为博士,负 责传授学问,设置经学博士7人。这是西汉大力弘扬儒学最 切实际的举措。
尚 书 令
丞 相
御 史 大 夫 九
太 尉 卿
专题02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解析版)
专题二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思维导图】【知识梳理】一、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发展1.中央机构(1)秦朝①皇帝制度: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创立,皇位世袭、皇权至高无上是其突出特征。
②三公九卿制度: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掌政事、监察、军务,彼此既相互配合又相互牵制,便于皇帝专制集权。
(2)汉朝:汉承秦制;形成了“中外朝制度”,君主专制得以强化。
(3)魏晋南北朝时期:三省机构已经出现,但是职责尚未定型,也不是正式的国家权力机关。
2.地方制度(1)郡县制: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秦朝在全国推行,加强了中央集权,这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上一个划时代的改革。
(2)郡国并行制:西汉初期在地方推行,酿成“七国之乱”,直到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基本解决了王国问题。
3.选官制度(1)战国、秦朝和汉初:按照军功大小授予不同爵位,有利于国家选拔军事人才,满足了实现国家统一的社会需求。
(2)两汉:察举制。
按人口比例举“孝廉”,并加以考试选用,给中小地主阶级及其他社会阶层提供了参政机会。
(3)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
按照门第选拔官吏的制度,使世家大族长期垄断官僚职位。
4.监察制度(1)秦朝:中央设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监理国家监察事务。
(2)两汉:汉武帝设刺史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东汉末年刺史成为州的最高长官。
二、经济:农耕经济的发展1.秦朝时期:统一货币、度量衡、修筑驰道等措施,促进了经济的交流和发展。
2.两汉时期(1)农业:牛耕逐渐普及,出现了耧车,代田法和二牛一人犁耕法;兴修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
(2)手工业:西汉开始用煤做燃料冶铁;汉代中国丝绸远销欧洲并获“丝国”称号;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表明了手工业的进步。
(3)商业:专供贸易的“市”出现,但受重农抑商等政策影响,政府管理严格;西汉时开通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
3.魏晋南北朝时期(1)农业①土地制度: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
②经济重心的变化:北方农耕经济一度遭到破坏,人口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江南得到初步开发。
秦代政治思想
始皇闻亡,乃大怒曰:“吾前收天下书不 中用者尽去之。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 以兴太平,方士欲练以求奇药。今闻韩众 去不报,徐巿等费以巨万计,终不得药, 徒奸利相告日闻。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 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诸生在咸阳 者,吾使人廉问,或为訞言以乱黔首。” 於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 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馀人,皆阬之咸 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
侯生卢生相与谋曰:“始皇为人,天性刚 戾自用,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 为自古莫及己。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 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丞相诸大臣 皆受成事,倚辨於上。上乐以刑杀为威, 天下畏罪持禄,莫敢尽忠。上不闻过而日 骄,下慑伏谩欺以取容。秦法,不得兼方 不验,辄死。然候星气者至三百人,皆良 士,畏忌讳谀,不敢端言其过。天下之事 无小大皆决於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 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贪於权势至如此, 未可为求仙药。”於是乃亡去。
卢生说始皇曰:“臣等求芝奇药仙者常弗, 类物有害之者。方中,人主时为微行以辟 恶鬼,恶鬼辟,真人至。人主所居而人臣 知之,则害於神。真人者,入水不濡,入 火不爇,陵云气,与天地久长。今上治天 下,未能恬倓。愿上所居宫毋令人知,然 后不死之药殆可得也。”於是始皇曰: “吾慕真人,自谓‘真人’,不称 ‘朕’。”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起初采用以法家为主、兼蓄并用其他学派 思想学说 后来,别黑白而定一尊
“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当家则力农 工,士则学习法令辟禁。今诸生不师今而 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丞相臣斯昧 死言: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 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 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 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 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 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 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 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
历史通史整理-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第二单元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秦汉时期的政治1、秦朝的政治制度——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规定:只有皇帝一人才能称;皇帝的命令称;①中央皇帝所用的玉称。
三公九卿制: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大权,都由总揽。
在中央,设置了三个最高官职。
丞相:;御史大夫:;太尉:②地方:郡县制。
A、秦统一六国后,丞相主张分封制,而李斯主张,秦始皇采纳李斯建议,在全国设立个郡。
他北击匈奴,南征南岭,设立闽中、、、四郡。
B、郡的最高行政长官是,县的长官称,他们由皇帝。
C、县以下是乡、里基层行政机构。
掌管教化,掌管司法,掌管赋税征收。
【总结】秦朝形成的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主张制度的基本格局。
2、秦巩固统一的措施①;②③;④秦灭亡的原因:3、汉朝的政治制度①中枢机构权力:汉武帝重用,让他们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君主专制)弱。
②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背景:A、;B、推恩令内容:作用:二、秦汉时期的经济和文化1、农业生产和水利的发展西汉推广,要用两头牛牵引,三个人驾驭。
生产工具改进出现,使铁犁可以朝着同一个方向翻土。
水利:开凿了、等水利工程。
2、商业的发展秦汉时期,统治者多推行政策,使商业发展比较艰难。
西汉初年,经济凋敝,富商大贾囤积居奇。
汉武帝、抑制了富商大贾的势力。
3、文化:儒学的正统地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①提出的背景:②③提出者:;当时的皇帝:内容:、、新儒学的特点:4、科学与技术①造纸术:时候,中国已经有了纸。
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用、等便宜易得的原料造出纸,人称“蔡侯纸”。
②数学体系的形成:大约成书于东汉的一书,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十进位值制计数法。
中国古代的计数工具,早期采用的是,后来有了③医学的发展:东汉张仲景写出的,奠定了5、文学:汉朝文学家以楚辞为基础,创造出文体——三、魏晋南北朝时期背景:①1、孝文帝改革影响:2、农业:生产工具方面:曹魏时期,用于灌溉。
3、思想:此时,、在民间广为传播。
4、科学技术:北魏所著的《》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主要记录了地区的农业生产经验,强调要进行农业生产。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 第三讲秦汉时期的政治思想
• 文字、版本的歧义
•
整个思想体系的对立
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
今文经学 古文经学
对孔子 哲学家、政治家、教 三代文化的收藏者 的态度 育家、素王、‚为汉 和保存者、先师。 制法‛的圣人。 对六经 六经皆孔子所作,有 六经是三代文化典 的态度 许多微言大义。 章制度以及政治格 言的忠实记录。 研究方 注重微言大义,发展 注重文字疏通和典 法 为章句义理之学。 章制度的阐释,发 展为名物训诂之学。
经书的演变
• 六经(六艺) • 《庄子·天下篇》:《诗》、《书 》、《礼》、《乐》、《易》、《 春秋》 • 《汉书·艺文志》:《易》、《书 》、《诗》、《礼》、《乐》、《 春秋》
经书的演变
• 汉:《易》、《诗》、《书》、《礼》、 《春秋》为五经。 • 唐:《春秋》分为《左传》、《公羊传》、 《谷梁传》;《礼经》分为《周礼》、 《仪礼》、《礼记》;和《易》、《书》、 《诗》,并称为“九经”。 • 南宋:《孟子》、《论语》、《尔雅》、 《孝经》,加上原来的“九经”,为“十 三经”。
• “今名号不更,无以 称成功,传後世。其 议帝号。”
• “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 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 ‘泰皇’。‛ • ‚王曰:‚去‘泰’,著‘皇’, 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 帝’‛。
• 皇帝的威仪 •“命为‘制’,令为 ‘诏’,天子自称曰 ‘朕’。”
皇帝的印章:玉玺
既 寿 永 昌
• 热衷神仙方术
• 齐人徐市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 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 与童男女求之。於是遣徐市发童男女数千 人,入海求仙人。 • 始皇曰:“吾慕真人,自谓‘真人’,不 称‘朕’。”
• 2、文化专制主义
• 焚书坑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因此,礼仪要随时代而变迁,要“与化推移”。 ,不仅礼仪是历史的产物,法、是非也是历史的产物,《淮南子》还强调了
法的社会性。 认为形势胜于个人,主张政治要“趋时”
“独尊儒术”的影响 经过汉武帝的提升,儒学有了官方身份,走上与政权相结合的道路,以后
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主流。
(3)汉武帝的杂霸政治术 A、背景 为了巩固统治,汉武帝要利用一切有利于巩固其政权的政治理论;
西汉中期,各个学派之间的交融合流已逐渐成为时尚。
B、汉武帝政治思想的特点 求变: 变的地位:变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 “朕闻天地不变,不成施化,阴阳不变,物不畅茂”
A、法自然与无私 人是自然发展的产物,从根本上要受自然的制约,人不能将自己置于自然的
对立面; 顺应自然规律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无私; 无私落实到行动上,则要遵循顺自然,遵必然和贵因的原则; “所谓无为者,不易自然也。” “禹决江疏河,以为天下兴利,而不能使水西流;稷辟土垦草,以为百姓力
农,然不能使禾冬生。岂其人事不至哉,其势不可也”
(3)阴阳合分论与德治主张 A、认识前提: 阴阳之道作为天的运行规律,直接规范着人们的社会政治关系和统治者的政策原 则; B、内在秩序:阴兼于阳
C、内容 第一,“阴阳合分论”将整个社会一分为二,又合而为一,形成了相互区别又相 关联的两方:一方是君、父、夫,为天生的主宰;一方是臣、子、妻,是天生的 从属,这三对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政治关系
B、行礼法、定名号 礼不仅表现为秩序和事理,又是道德、风俗和日常行为的标准与规范; 礼的核心是“别贵贱、明尊卑”,尊卑要通过名号、等级等具体规定来体现和保 证,因此要定名号; 礼的另一种精神是天子爱民,上爱下; 在强调礼之外,贾谊也注重法,认为只有掌握了“权势法制”,才能谈仁义的问 题。
C、以加强皇权为中心的治安策 削藩(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崇本抑末 国家垄断铸币权 轻徭役 解除匈奴威胁
二、社会经济状况 1、经济重心从北方向南方发展,为南方取代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奠定了基 础; 2、赋役制度的调整:赋役负担由租、赋变为租、调 三、空前的民族大融合
第二节 秦始皇的政治思想
1、秦朝皇权专制思想——皇帝至上理论的极度发展 A、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把皇和帝的称谓连起来称皇帝的帝王,反映了其 帝王观念的实现。
C、“天人合一”理论的影响 董仲舒杜撰了天的体系,通过天人合一完成了天的神秘主义人格化; 董仲舒认为人是天的派生,使人远离禽兽世界,与天等同; “天人合一”论为调节天人关系规定了基本前提,一切有关人间社会政治问题的 解答都可以从中找到理论依据。
(2)君权至上和“天谴说” A、君权天予:董仲舒认为,人们不能直接与天联系,其间必须由帝王或圣人作 中介,王代表人类与天对话,代表天统治人民; “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君主的权力来源于天 君主的地位:“立于生杀之位,与天共持变化之势”
课堂讨论:
汉武帝利用了儒学的什么功能?
“虽好儒,好其名而不知其实,慕其华而废其质” ——司马光
C、对西汉中期政治指导思想转化的评价 儒学的尊君、礼制等级和忠孝思想有助于维护君主权威; 儒家的德治教化可以严密控制人的思想意志; 儒家的德治仁政学说可以为君主政治进行某种修饰和补充 总之,汉武帝的崇儒,主要是利用了儒学的“文饰”功能。
任贤 任贤的诀窍:知人善任 任贤的措施:扩大征选人才的数额
放宽选贤的标准
三、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政治论
董仲舒:西汉初期著名的公羊学大师。他对《春秋》经、传做了精心梳理,归纳 出《春秋》的理论主旨,使公羊学理论更完善和条理化。他对《公羊传》进 行
了神秘主义的改造,形成了系统的天人合一政治论。代表作有《举贤良对策》、 《春秋繁露》。
A、实行仁义,以民为本 想一想:贾谊是在什么背景下重新强调仁义的?
在讨论秦亡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仁义的; 认为秦亡的原因在于没有随形势的转变而改变政治指导思想; 由此得出结论“夫帝王者,莫不相时而立仪,度务而制事,以驯其时也。” 根据汉初的情况,认为统治思想应倡导仁义和德政。
实行仁义着重要注意的问题 经济上要重农贵粟,使民安心农业生产; 在用刑上,主张宁失之于轻,勿失之于严; 在文化礼仪上,倡四维,抑逐制,提倡新风尚; 思想上提出以六艺为大义,对人民进行教化
A、董仲舒政治学说的认识前提: 如何化亡秦之弊,以谋长治久安,是其政治思想的出发点; 通过对社会的总体认识,来寻找解决问题的出发点。
“何谓本?曰天、地、人,万物之本也。”
“天生之以孝悌,无孝悌则亡其所以生;地养之以衣食,无衣食则亡其所以养; 人成之以礼乐,无礼乐则亡其所以成。”
B、处理“天人关系”的基本原则: 奉天法古 奉天的理由: “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 “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 “春,爱志也;夏,乐志也;秋,严志也;冬,哀志也” “天道之常,一阴一阳。阳者天之德也,阴者天之刑也”
贾谊政治思想的评价 贾谊是汉初一位杰出的政论家,宏论高妙,文辞锋利,是一位具有法家气息的儒 生; 贾谊提出的问题有些超前,相当一部分不能为人理解,但历史的发展证明了贾谊 的先见之明。
二、“独尊儒术”与汉武帝尊儒术”)的背景)
(1)西汉中期的政治状况和政治指导思想的争论 西汉中期,社会经济发展,新的社会矛盾逐渐成为帝国发展的障碍 A、地方分封势力与中央皇权的冲突已成为极其严重的政治问题; B、在意识形态领域,思想的多元发展与帝国集权之间的矛盾日趋突出
C、顺人情 人性论杂而不纯,但都把人性看成是政治的基本依据。 主张人性本善的,认为应以仁义治国; 主张人性属清静的,认为政治的首要任务就是把人们的欲望、知识抛到垃圾
堆; 主张人性混合的,认为政治的基本原则是“不忘于欲利人也”。
第四节 汉朝儒家的政治思想 一、以贾谊为代表的儒家政治思想的新发展 贾谊(前 200-前 168 年),洛阳人,西汉时期著名的政论家,留下了传颂千古 的《过秦论》、《治安策》等文章。
B、“功盖一切”是秦始皇皇帝至上理论的基础 “功盖五帝,泽及牛马,莫不受德,各安其宁” “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人迹所至,无不臣者” C、皇帝的权力还表现在“为民主极”上 “普施明法,经纬天地,永为仪则。大矣哉!宇县之中,承顺圣意。”
2、重罚主义
(1)权力欲:表现为他对天下土地的占有和所有事务的控制与独裁上; (2)穷奢极欲。至高无上的权力加上极欲,导致了秦朝的重罚主义,这也是秦 亡的重要原因。 “刑者相半于道,而死人日积成市。杀人众者为忠臣。”
(2)黄老思想与汉初政治 黄老政治:战国中期至汉初,道家中逐渐形成了黄老学派。此派假托黄帝的名义 而改造老子的“无为”、“虚静”等思想,又密切关注现实政治,积极主治。黄老 学派在治国方略上兼采诸家之长,杂用礼法,以无为为本,行有为之政,同时, 它发展了老子天道自然无为的思想,将它运用到社会治理当中,“清静无为”成 为汉初黄老学派的政治口号,为汉初统治者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奠定了政治 理论基础。黄老政治的推行符合了汉初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于稳定统治起到了一 定作用。
魏晋玄学及其政治意义 二、《淮南子》的无为政治思想 《淮南子》是西汉景帝、武帝时期淮南王刘安召集宾客集体写作而成。全书内容 驳杂宏富,占统治地位的是道家思想。刘安主持写这部书,目的是论述帝王之道, 为图举大业作理论准备。但汉武帝独尊儒术,结束了汉初崇尚黄老思想的政治局 面,加之刘安的垮台,所以这部书在实际政治生活中没有发生重大影响。但作为 汉初黄老政治思想的最后一响,这部书还是有其历史意义的。
——汉武帝 变的核心:从实际政治要求出发,根据不同情况作灵活调整; 在变的过程中,要注意历史联系,要让手段、方法服务于目标。
求治之本 求治之本的出发点: 政权得失兴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治平天下的根本方略是什么? 自然灾变与社会政治的治乱究竟是什么关系?
求治之本的立足点: 强化君权 德刑兼用
重视德治的功能:“扶世导民,莫善于德” 德治的主旨:“事天以礼,立身以义,事亲以孝,育民以仁” 德治的方法:通过宣化仁义道德 在政治实践中更重视刑罚:密织法网,亲信法术之士,强化暴力统治 总结:兼及德刑,内重刑暴,外饰德化
3、中央集权思想 皇帝下设三公九卿组成中央政府,地方设置郡县,每郡设郡守,直接受中央
政府管辖。
4、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秦始皇将韩非的思想文化专制主义的主张付诸实行,将全国的思想文化统一到法 家思想上,对先秦以来的百家之学实行全面禁绝;同时要求大家以吏为师,真正 实现思想文化的一体化。 “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 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
想一想?
两汉以来的社会秩序都依赖于儒家纲常名教的维系,为什么魏晋以后,思想领域 会兴起玄学思潮呢?
1、魏晋玄学产生的背景
(1)玄学的产生是东汉末期以来社会政治局面变化的必然结果。这是玄学产生 的现实根源。 “从初平之元(190 年)至建安之末(219 年),天下分崩,人怀苟且,纲纪既衰, 儒道尤甚”
A、汉初实行黄老政治的原因 鉴于秦亡的教训,要改革治国策略; 在农民战争的冲击下,汉初统治者面临着国弱民贫的统治困境,统治基础极其薄 弱,统治者必须寻求新的治国方略,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 秦的暴政为法家招致骂名,政治思想界需要一种新的政治学说。
B、黄老政治的主要内容 无为而治,与民休息 文武并用,德刑相济 罚不患薄,约法省刑 轻徭薄赋,以农为本
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主要体现为:
知识分子的社会道路呈多元倾向,他们通过多种途径参与政治:
在帝国政治指导思想上出现了激烈的争论:
典型事例:景帝时,儒学博士辕固生与黄老派的黄生激烈争论“汤武
受命”
(2)“独尊儒术” A、汉武帝崇儒的措施
B、政治指导思想转化的完成 思想的混乱必然导致政治动乱,百家之学并立不利于汉家一统天下的稳固; 禁绝百家之学的政治出路,唯有儒学讲求“大一统”,宜定为一尊; 公元前 136 年,汉武帝设“五经博士”,儒学代替“黄老之学”成为官方政治学 说,儒学典籍成为了官方教科书,汉武帝初步实现了政治指导思想的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