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防震缝的利与弊

合集下载

在什么情况设置防震缝、伸缩缝、沉降缝

在什么情况设置防震缝、伸缩缝、沉降缝

在总体布置中,为了消除结构不规则,收缩,和温度应力,不均匀沉降对结构的变形破坏有害影响,可设置变形缝,包括温度伸缩缝、沉降缝和防震缝三种,将房屋分成若干独立的部分.①伸缩缝设置部位:伸缩缝由基础以上设置.设置间距与屋顶和楼板类型有关,最大间距一般为50~75 m。

伸缩缝的宽度一般为20~30mm。

②沉降缝设置部位:平面形状复杂的建筑物的转角处;建筑物高度或荷载差异较大处;结构类型或基础类型不同处;地基土层有不均匀沉降处;不同时间内修建的房屋各连接部位。

设置要求:其宽度与地基情况及建筑高度有关,一般为20~30mm,在软弱地基上五层以上的建筑其缝宽应适当增加。

沉降缝处的上部结构和基础必须完全断开。

沉降缝由地基条件决定,其宽度应该符合防震缝的最小宽度的要求.③防震缝设置要求:防震缝的宽度与建筑的层数及结构类型有关.防震缝应有一定的宽度,否则在地震时相邻部分会互相碰撞而破坏.伸缩缝的间距要符合要求,宽度不小于防震缝的宽度.下面是一个关于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的详细介绍。

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建筑物在外界因素作用下常会产生变形,导致开裂甚至破坏。

变形缝是针对这种情况而预留的构造缝。

变形缝可分为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三种。

伸缩缝为防止建筑构件因温度变化,热胀冷缩使房屋出现裂缝或破坏,在沿建筑物长度方向相隔一定距离预留垂直缝隙,这种因温度变化而设置的缝叫做伸缩逢。

建筑构件因温度和湿度等因素的变化会产生胀缩变形。

为此,通常在建筑物适当的部位设置竖缝,自基础以上将房屋的墙体、楼板层、屋顶等构件断开,将建筑物分离成几个独立的部分,使各部分都有伸缩的余地。

变形主要是因温度变化引起的,所以伸缩缝又称温度缝。

建筑物上设置单个伸缩缝的最大间距,应根据建筑材料、结构形式、使用情况、施工条件以及当地气温和湿度变化等因素确定,砖石结构为100~150米,钢筋混凝土结构为35~75米,无筋混凝土为10~20米,宽度20mm ~30 mm。

伸缩缝、沉降缝和防震缝作用及构造要这样做

伸缩缝、沉降缝和防震缝作用及构造要这样做

伸缩缝、沉降缝和防震缝作用及构造要这样做由于温度、地基不均匀沉降以及地震的作用,建筑往往会产生较大的变形,同时在建筑的内部产生附加应力。

当这种附加应力大于建筑构件的抵抗能力时,就会在建筑结构薄弱的部位产生裂缝,轻者影响建筑的正常使用,严重时将会导致建筑破坏,为了使建筑能够具有抵抗以上不利因素的能力,通常采用设置变形缝的构造方法。

变形缝是一种人工构造缝,它包括伸缩缝(温度缝)、沉降缝和防震缝。

通过在建筑的结构薄弱部位和变形发生的敏感部位设置变形缝,用变形缝把建筑划分成几个在结构和构造上完全独立的单元,进而达到保证建筑正常使用和保护建筑的目的。

伸缩缝01伸缩缝的作用伸缩缝又叫温度缝,是为了防止因环境温度变化引起的变形对建筑的破坏作用而设置的。

由于建筑是建造在自然环境中的,温度的变化对建筑必然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即热胀冷缩现象。

一般来说,建筑的长度越大,环境温差越大,积累的变形就越多。

变形是产生内力的主要原因,一般在建筑的中段积累的较多。

当变形引起的内力超过建筑某些部位(如建筑的薄弱部位及设置门窗的部位)构件能够抵抗内力的能力时,将会在这些部位产生不规则的裂缝,这将影响建筑的正常使用。

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往往通过设置伸缩缝的办法来设防。

02伸缩缝的设置原则伸缩缝的设置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点:(1)为了使伸缩缝两侧建筑的变形相对均衡,伸缩缝一般应设置在建筑中段,当建筑设置几道伸缩缝时,应当使各温度区的长度尽量均衡。

(2)以伸缩缝为界,把建筑分成在结构和构造上完全独立的两个单元。

屋顶、楼板、墙体和梁柱要完全各自独立。

由于基础埋置在地下,基本不受气温变化的影响。

因此仍然可以连在一起。

(3)伸缩缝应尽量设置在横墙对位部位,并采用双横墙双轴线的布置方案,这样可以较好的解决伸缩缝的构造问题,并把伸缩缝对建筑内部空间影响削减到最小。

我国对伸缩缝的设置做有具体的规定,可以查找相关的规范。

03影响伸缩缝间距的因素(1)建筑的结构形式的影响由于整体性好的建筑在发生变形时容易在局部形成集中应力,因此伸缩缝的间距较小;整体性较差的建筑在发生变形时可以把变形及应力分散到各个构件之中,不易形成集中应力,因此伸缩缝的间距反而较大。

建筑抗震设计中防震缝宽度设置的探讨

建筑抗震设计中防震缝宽度设置的探讨

建筑抗震设计中防震缝宽度设置的探讨作者:闫晓彤来源:《西部论丛》2018年第12期摘要:在实际设计和施工中,防震缝宽度需依据实际地质情况和防震设计规范进行设计,其过大或过小都会影响到整体建筑结构的抗震性。

按照建筑结构类型不同,探讨建筑抗震设计中防震缝的设置要求。

关键词:防震缝宽度数量1 概述塔楼与裙房连接处是建筑结构的薄弱层,在设置防震缝前,层间剪力会在此处产生明显突变,设置防震缝便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

所以,防震缝常被用于地震设防烈度地区的建筑物,以减少地震引起的房屋破坏。

但是,设置防震缝的设置,在提高建筑结构受力性能的同时增加了施工难度,在改善建筑结构柔度的同时降低了结构刚度,在吸收地震能量的同时亦增加了结构在大震作用下的碰撞可能。

因此,在建筑抗震设计中,对于防震缝宽度的要求应当予以重视。

现按照建筑结构类型不同,作如下分述。

2 防震缝宽度的设置要求2.1钢筋混凝土房屋钢筋混凝土房屋需要设置防震缝时,应符合下列规定:当8、9度框架结构房屋防震缝两侧结构层高相差较大时,防震缝两侧框架柱的箍筋应沿房屋全高加密,并可根据需要在缝两侧沿房屋全高各设置不少于两道垂直于防震缝的抗撞墙。

2.2砌体房屋当砌体房屋立面高差在6m 以上,有错层且楼板高差大于层高的1/4,或者各部分结构刚度、质量截然不同时,房屋宜设置防震缝,缝两侧均应设置墙体,其宽度应根据烈度和房屋高度确定,可采用70mm~100mm:2.3钢结构房屋钢结构房屋设置防震缝时,其宽度应不大于等于相应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的1.5倍。

2.4 单层工业厂房根据厂房柱材料的不同,将其分为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厂房、单层钢结构厂房和单层砖柱厂房。

2.4.1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厂房厂房体型复杂或有贴建的房屋和构筑物时,宜设防震缝,但此二者不宜毗邻建造。

其中,在厂房纵横跨交接处、大柱网厂房或不设柱间支撑的厂房,防震缝宽度可采用100mm~150mm,其他情况可采用50mm~90mm。

抗震缝的设置要求及原则

抗震缝的设置要求及原则

抗震缝的设置要求及原则1. 抗震缝的重要性抗震缝,听起来就像是建筑界的小秘密,实际上它可是保护建筑安全的“隐形卫士”。

想象一下,当地震来袭,建筑物如同人一样,要有“呼吸”的空间,才能避免“憋屈”而倒下。

抗震缝的设置就像给建筑加了一条“保险带”,让它在地震中“摇摆自如”,不至于“心态崩了”。

大家都知道,地震可不是开玩笑的,它可能带来的损失简直让人心疼。

因此,设置抗震缝绝对是个“明智之举”。

1.1 抗震缝的基本原则首先,咱们得明白,抗震缝并不是随便找个地方就能开的。

根据国家的标准,抗震缝要根据建筑物的结构类型、地震烈度和材料性能来决定位置和宽度。

别小看这小小的缝,设定得当,它能有效分散地震力,避免建筑物的脆弱部分“吃亏”。

而且,抗震缝的宽度一般在10到20毫米之间,这个范围就像是“黄金比例”,既要保证有空间,又不至于让地震力过于集中。

1.2 抗震缝的设置位置那么,抗震缝该设置在哪里呢?通常,咱们会在建筑物的转角、结构变化的地方、以及不同材料的交接处设置抗震缝。

想象一下,一栋高楼大厦,外面看着气势磅礴,里边却像个“脆皮蛋”,一旦地震来了,没设置抗震缝,结果可想而知。

所以,科学设置抗震缝,让建筑“灵活应对”,这就是聪明人的做法。

2. 抗震缝的类型抗震缝可不止一种,它的类型多得让人眼花缭乱,但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伸缩缝和沉降缝。

伸缩缝就像你在运动时的“热身”,为了应对温度变化而设置;而沉降缝则是为了应对建筑物的沉降变化。

两者虽有不同,但都是为了让建筑“活”得更好。

2.1 伸缩缝的特点说到伸缩缝,这玩意儿就像是一条可以“伸缩”的橡皮筋。

它能适应温度的变化,随着热胀冷缩而调节,真是个“万金油”。

设置伸缩缝时,咱们还要注意它的宽度和间距,通常每隔10到15米设置一个,确保建筑物的稳定性。

这样一来,建筑就可以在温差的变化下轻松“转身”,绝对不会因为“小动作”而崩溃。

2.2 沉降缝的作用接下来,咱们聊聊沉降缝。

沉降缝就像是给建筑留的“备用胎”,防止由于地基沉降导致的裂缝。

建筑“三缝”: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

建筑“三缝”: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

建筑“三缝”: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统称为变形缝。

什么是变形缝?由于温度变化,地基不均匀趁降和地震因素的影响,易使建筑发生变形或破坏,故在设计时应事先将房屋划分成若干个独立部分,使各部分能自由独立的变化。

这种将建筑物垂直分开的预留缝称为变形缝,包括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

创优工程的变形缝:室内变形缝室外变形缝屋面变形缝一、伸缩缝1、名词解释伸缩缝:当建筑物较长时为避免建筑物因热胀冷缩较大而使结构构件产生裂缝所设置的变形缝。

2、需要设缝的情况①建筑物长度超过一定限度;②建筑平面复杂,变化较多;③建筑中结构类型变化较大。

3、设置原则设置伸缩缝时通常是沿建筑物长度方向每隔一定距离或结构变化较大处在垂直方向预留缝隙,将基础以上的建筑构件全部断开,分为各自独立的能在水平方向自由伸缩的部分。

基础部分因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一般不须断开。

4、缝的间距伸缩缝的最大间距应根据不同材料的结构而定,详见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2002)。

P112页表9.1.1分别列出了各种砌体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伸缩缝的最大间距。

5、缝的构造伸缩缝宽度一般为20-40mm,通常采用30mm。

6、其他要求在结构处理上,砖混结构可采用单墙方案,也可采用双墙方案;框架结构可采用双柱双梁方案,也可采用挑梁方案。

①墙体伸缩缝构造:墙体伸缩缝一般做成平缝形式,当墙体厚度在240mm以上时,也可以做成错口缝、企口缝等形式。

外墙变形缝常用麻丝沥青、泡沫塑料条、油膏等有弹性的防水材料填缝,缝口用镀锌铁皮、彩色薄钢板等材料进行盖缝处理;内墙变形缝一般结合室内装修用木板、各类金属板等盖缝处理。

②楼地板伸缩构造:楼地板伸缩缝的缝内常用麻丝沥青、泡沫塑料条、油膏等填缝进行密封处理,上铺金属、混凝土顶棚伸缩缝需结合室内装修进行,一般采用金属板、木板或橡塑板等盖缝,盖缝板只能固定于一侧,以保证缝的两侧构件能在水平方向自由伸缩变形。

③屋面伸缩缝构造:屋顶伸缩缝主要有伸缩缝两侧屋面标高相同处和两侧屋面高低错落处两种位置,当伸缩缝两侧屋面标高相同又为上人屋面时,通常做防水油膏嵌缝,进行泛水处理;为非上人屋面时,则在缝两侧加砌半砖矮墙,分别进行屋面防水和泛水处理,其要求同屋顶防水和泛水构造。

浅析设置防震缝的利与弊

浅析设置防震缝的利与弊

浅析设置防震缝的利与弊一般人们都认为对于不规则结构、平面长度和高度超过一定限值、主体结构与裙房高度与重量相差悬殊时,均应设置沉降缝。

但是,大量的建筑震害表明,防震缝的设置有利有弊。

本文将是否设置应该防震缝,结合现行规范,对设还是不设抗震缝提出个人的一点观点。

标签抗震缝;侧移刚度引言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土地的供给的紧张,高层建筑在我国有了迅速的发展,加上人们审美观的改变和对建筑物功能的需求的增强,建筑物的平面布置和立面体型也日趋个性化和复杂化,越来越多的建筑已无法满足平立面规则的要求。

而一般人们都认为对于不规则结构、平面长度和高度超过一定限值、主体结构与裙房高度与重量相差悬殊时,均应设置沉降缝。

但是,大量的建筑震害表明,防震缝的设置有利有弊。

本文将是否设置应该防震缝,设还是不设哪种更加有优点提出个人的一点观点。

1、设置防震缝的弊端从建筑的美观及施工角度来考虑,由于防震缝宽度较大,最少100mm,如果设置防震缝将破坏建筑的美观性,在节点处理上增加难度,例如平面防水、节点连接等等细部构造。

从结构的整体性来考虑,如果防震的设置不合理。

将影响结构的整体性和稳定,例如一个L型建筑,如一个没有设置抗震缝,另一个在转角处设置了抗震缝,若地震方向如图所示,则明显可以看出没有设置抗震缝一个纵向侧移最多可以一榀有6根柱子抗侧移,由于连接在一起。

可以制约侧移,但若在转角处设置了抗震缝,则将建筑分成了两个单独的部分,左边的部分纵向就只有三根柱子抗侧移,对抗震非常不利。

设置了防震缝反而削弱了整个结构的抗震能力,所以类似这种情况,不设更加有利,但此处的刚度变化较大,必须要采用更强的措施加强连接,紧密结合,共同工作。

从地震发生后相互干扰的角度来说,在较大的地震作用下,防震缝的宽度是远远不够的,结构还会发生强烈的相互碰撞,造成结构的损坏。

2、设置防震缝的利端而从结构角度看,设置防震缝后,将不规则结构划分为单体结构,使受力明确,计算简单,只要有足够的缝宽,保证地震时相邻建筑不碰撞,一般主张设缝。

关于多高层建筑抗震缝、伸缩缝的总结与理解

关于多高层建筑抗震缝、伸缩缝的总结与理解

关于多高层建筑防震缝、伸缩缝的总结与理解结构组--殷岳超高层建筑结构中设置“三缝(抗震缝、伸缩缝、沉降缝)”,可以解决产生过大变形和内力的问题,但却又会产生许多新的问题。

例如:由于缝两侧均需布置剪力墙或框架而使结构复杂和建筑使用不便;建筑立面处理困难;地下部分容易渗漏,防水困难等。

所以,这就要促使建筑、结构设计人员对“三缝”有充分的认识与理解,并在实际工程中能够很好的应用。

在设计多高层建筑过程中,处理“三缝”时尽量做到以下基本原则:应当调整平面尺寸和结构布置,采取构造措施和施工措施,能不设缝就不设缝,能少设缝就少设缝;如果没有必须设缝时,则必须保证有必要的缝宽以防止震害。

一、防震缝建筑物各部分层数、质量、刚度差异过大,或有错层时应设置防震缝。

防震缝是“三缝”中的老大,伸缩缝、沉降缝在设置时必须要满足防震缝规定和要求。

防震缝也是在相关现行规范中出现章节最多的。

1、规范从概念性的角度多处规定需要设置防震缝的要求。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2、多高层建筑除了以上规范规定外,对于平面和外伸长度超出以下规范限值要求且不采取加强措施时的建筑也应设置防震缝。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二、伸缩缝因温度变化和混凝土收缩而产生的裂缝叫温度-收缩缝,也成为伸缩缝。

有些多高层建筑平面尺度和竖向高度都很大,水平和竖向都会因温度变化和混凝土收缩而产生变形和内力。

但是在结构计算中一般不计算由于温度、收缩产生的内力,因为这方面的参数很难确定。

因此,多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温度-收缩问题,由构造措施来解决。

也就是说,伸缩缝是否需要设置更多的取决于构造措施和施工措施,只要采取相关措施能够解决了因温度、收缩产生的内力问题,这栋建筑就不需要设置伸缩缝。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从以上规范规定可以看出,砌体结构房屋伸缩缝最的最大间距必须严格按照规范执行。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疑问解答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疑问解答

6s,并提供不同阻尼比的调整方法;4) 保留楼层最小剪 力系数强制性要求;5) 保留建筑规则性定性和定量化 的定义;6) 保留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等级划分和相应 的计算与构造要求;7) 保留砌体结构设置圈梁和构造 柱以提高结构延性和整体性的要求;8) 保留隔震和消 能减震设计内容;9) 保留非结构抗震设计内容。 4 新规范对抗震设计采用的地震动参数有哪些重大 变更?
其中,设计地震分组上升的省会城市和直辖市有: 天津、石家庄、福 州、郑 州、银 川、乌 鲁 木 齐 由 设 计 一 组 升为设计二组;济南、昆明、兰州、西宁、拉萨、台北由设 计二组升为设计三组;成都由设计一组升为设计三组。 设计地震分组的上升表明对应的场地特征周期 Tg 有 所加大,地震作用相应增大。
图 6 由于碰撞导致建筑连续倒塌的震害
倾斜的建筑,使右侧成排建筑不倒,而左侧建筑由于失
去支撑而发生连续倒塌。图 7 为 L 形平面的东方汽轮
机厂框架结构办公楼,在拐角处不设防震缝,地震时没
有发生碰撞破坏。新规范对防震缝的设置作了修改,
第 3. 4. 5 条规定,体形复杂、平立面不规则的建筑,应
按原建设部建标[2006]77 号文件通知,2001 规范 修订的指导原则是:依据我国国情,适当调整提高抗震 设防标准。 3 新规范在哪些方面延续了 89 规范和 2001 规范的 基本原则?
新规范在以下几方面延续了 89 规范和 2001 规范 的基本原则:1) 继续遵守“三水准设防和两阶段抗震 验算”的抗震设计基本原则,以“小震不坏,中震可修, 大震不倒”的 三 水 准 设 防 目 标,进 行“小 震 作 用 ”下 的 结构强度和 弹 性 变 形 验 算 和“大 震 作 用 ”下 的 弹 塑 性 变形验算;2) 保留 7 度 0. 15g 和 8 度 0. 30g 的设计地 震分区及相应的抗震设计要求;3) 保留设计反应谱 ( 地震影 响 系 数 曲 线) 的 骨 架 曲 线 形 状,周 期 延 长 到

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分析

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分析

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分析③建筑中结构类型变化较大。

3、设置原则设置伸缩缝时通常是沿建筑物长度方向每隔一定距离或结构变化较大处在垂直方向预留缝隙,将基础以上的建筑构件全部断开,分为各自独立的能在水平方向自由伸缩的部分。

基础部分因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一般不须断开。

4、缝的间距伸缩缝的最大间距应根据不同材料的结构而定,详见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2002)。

P112页表9.1.1分别列出了各种砌体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伸缩缝的最大间距。

5、缝的构造伸缩缝宽度一般为20-40mm,通常采用30mm。

6、其他要求在结构处理上,砖混结构可采用单墙方案,也可采用双墙方案;框架结构可采用双柱双梁方案,也可采用挑梁方案。

①墙体伸缩缝构造:墙体伸缩缝一般做成平缝形式,当墙体厚度在240mm以上时,也可以做成错口缝、企口缝等形式。

外墙变形缝常用麻丝沥青、泡沫塑料条、油膏等有弹性的防水材料填缝,缝口用镀锌铁皮、彩色薄钢板等材料进行盖缝处理;内墙变形缝一般结合室内装修用木板、各类金属板等盖缝处理。

②楼地板伸缩构造:楼地板伸缩缝的缝内常用麻丝沥青、泡沫塑料条、油膏等填缝进行密封处理,上铺金属、混凝土或橡塑等活动盖板。

其构造处理需满足地面平整、光洁、防水、卫生等使用要求。

顶棚伸缩缝需结合室内装修进行,一般采用金属板、木板或橡塑板等盖缝,盖缝板只能固定于一侧,以保证缝的两侧构件能在水平方向自由伸缩变形。

③屋面伸缩缝构造:屋顶伸缩缝主要有伸缩缝两侧屋面标高相同处和两侧屋面高低错落处两种位置,当伸缩缝两侧屋面标高相同又为上人屋面时,通常做防水油膏嵌缝,进行泛水处理;为非上人屋面时,则在缝两侧加砌半砖矮墙,分别进行屋面防水和泛水处理,其要求同屋顶防水和泛水构造。

在矮墙顶上,传统做法用镀锌铁皮盖缝,近年逐步流行用彩色薄钢板、铝板甚至不锈钢皮等盖缝。

二、沉降缝1、名词解释沉降缝:是为了预防建筑物各部分由于地基承载力不同或各部分荷载差异较大等原因引起建筑物不均匀沉降、导致建筑物破坏而设置的变形缝。

抗震缝的名词解释

抗震缝的名词解释

春天来了燕子飞来了的作文英文回答:The arrival of spring is a time of great joy and anticipation for many reasons. One of the most notable signs of spring's arrival is the return of the燕子(yànzi), or swallows. These graceful birds are known for their long, migratory journeys, and their arrival in the spring is a sure sign that warmer weather is on its way.Swallows are fascinating creatures. They are small, passerine birds with long, pointed wings and a forked tail. Their plumage is typically a glossy blue-black on the upperparts and white on the underparts. Swallows areskilled fliers, and they are often seen swooping and diving through the air in search of insects to eat.燕子 are also known for their remarkable nesting habits. They typically build their nests out of mud and grass, and they often place them in sheltered locationssuch as under bridges or in barns. Swallows are very social birds, and they often live in colonies.The return of the燕子(yànzi) in the spring is a welcome sight. These birds are a sign of new beginnings and warmer weather. They are also a reminder of the interconnectedness of the natural world.中文回答:春天来了,燕子飞来了。

建筑变形缝(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设置原则及构造要求

建筑变形缝(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设置原则及构造要求

建筑“三缝”(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设置原则及构造要求什么是变形缝?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统称为变形缝.由于温度变化,地基不均匀趁降和地震因素的影响,易使建筑发生变形或破坏,故在设计时应事先将房屋划分成若干个独立部分,使各部分能自由独立的变化。

这种将建筑物垂直分开的预留缝称为变形缝,包括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

一、伸缩缝1、名词解释伸缩缝:当建筑物较长时为避免建筑物因热胀冷缩较大而使结构构件产生裂缝所设置的变形缝。

2、需要设缝的情况①建筑物长度超过一定限度;②建筑平面复杂,变化较多;③建筑中结构类型变化较大。

3、设置原则设置伸缩缝时通常是沿建筑物长度方向每隔一定距离或结构变化较大处在垂直方向预留缝隙,将基础以上的建筑构件全部断开,分为各自独立的能在水平方向自由伸缩的部分。

基础部分因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一般不须断开.4、缝的间距伸缩缝的最大间距应根据不同材料的结构而定,详见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2002)。

P112页表9.1.1分别列出了各种砌体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伸缩缝的最大间距。

5、缝的构造伸缩缝宽度一般为20-40mm,通常采用30mm。

6、其他要求在结构处理上,砖混结构可采用单墙方案,也可采用双墙方案;框架结构可采用双柱双梁方案,也可采用挑梁方案。

①墙体伸缩缝构造:墙体伸缩缝一般做成平缝形式,当墙体厚度在240mm以上时,也可以做成错口缝、企口缝等形式。

外墙变形缝常用麻丝沥青、泡沫塑料条、油膏等有弹性的防水材料填缝,缝口用镀锌铁皮、彩色薄钢板等材料进行盖缝处理;内墙变形缝一般结合室内装修用木板、各类金属板等盖缝处理.②楼地板伸缩构造:楼地板伸缩缝的缝内常用麻丝沥青、泡沫塑料条、油膏等填缝进行密封处理,上铺金属、混凝土或橡塑等活动盖板。

其构造处理需满足地面平整、光洁、防水、卫生等使用要求.顶棚伸缩缝需结合室内装修进行,一般采用金属板、木板或橡塑板等盖缝,盖缝板只能固定于一侧,以保证缝的两侧构件能在水平方向自由伸缩变形.③屋面伸缩缝构造:屋顶伸缩缝主要有伸缩缝两侧屋面标高相同处和两侧屋面高低错落处两种位置,当伸缩缝两侧屋面标高相同又为上人屋面时,通常做防水油膏嵌缝,进行泛水处理;为非上人屋面时,则在缝两侧加砌半砖矮墙,分别进行屋面防水和泛水处理,其要求同屋顶防水和泛水构造.在矮墙顶上,传统做法用镀锌铁皮盖缝,近年逐步流行用彩色薄钢板、铝板甚至不锈钢皮等盖缝。

抗震缝_精品文档

抗震缝_精品文档

抗震缝摘要:抗震缝是一种在建筑物中使用的结构性缝隙,旨在减轻地震时建筑物的振动和损坏。

本文将介绍抗震缝的定义、分类、设计原则和施工方法,并探讨其在提高建筑物抗震能力方面的重要性。

1. 引言随着全球范围内地震的频繁发生,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日益受到关注。

抗震缝作为一种重要的结构设计元素,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建筑物中,以提高其在地震中的安全性能。

本文将讨论抗震缝的概念及其在建筑结构中的作用。

2. 抗震缝的定义和分类2.1 定义抗震缝是指在建筑物结构中有意预留的、能够在地震时发生位移的缝隙。

通过减少结构的刚度差异,抗震缝可以减轻地震时建筑物所承受的力和振动,从而降低建筑物的破坏风险。

2.2 分类根据其位置和功能的不同,抗震缝可以分为水平抗震缝和垂直抗震缝。

水平抗震缝通常设置在建筑物各层之间,以减轻整个结构的刚度差异。

此外,水平抗震缝还可以减少地震产生的剪切力。

垂直抗震缝则用于分隔建筑物的不同部分,以减少插接结构的刚度差异。

3. 抗震缝的设计原则3.1 弹性原则抗震缝的设计应遵循弹性原则,即在设计和施工中考虑到材料和结构的弹性变形,以减少地震时的应力集中。

通过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合理的尺寸,抗震缝能够充分发挥其弹性能,并实现最佳的抗震效果。

3.2 适当的宽度抗震缝的宽度应根据建筑物的类型、结构和地震等级等因素进行合理设定。

宽度过小会导致应力集中和抗震缝失效,而过宽则会减弱结构的整体刚度,影响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因此,在设计抗震缝的宽度时,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以确保其良好的抗震效果。

3.3 适当的位置抗震缝的位置应考虑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和建筑物的功能需求。

一般情况下,水平抗震缝应设置在建筑物的合适高度,以分离建筑体,降低应力传递和振动传播。

垂直抗震缝则应合理分布在建筑物的各个部位,以实现整个结构的均衡性和稳定性。

4. 抗震缝的施工方法4.1 常见的抗震缝类型常用的抗震缝类型包括压缩抗震缝、拉伸抗震缝和剪切抗震缝等。

压缩抗震缝通常用于吸收建筑物在地震时的压缩位移,而拉伸抗震缝则用于吸收拉伸位移。

规范对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设置要求

规范对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设置要求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3.4.5 体型复杂、平立面不规则的建筑,应根据不规则程度、地基基础条件和技术经济等因素的比较分析,确定是否设置防震缝,并分别符合下列要求:。

3)当设置伸缩缝和沉降缝时,其宽度应符合防震缝的要求。

7.1.7 多层砌体房屋的建筑布置和结构体系,应符合下列要求:3 房屋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宜设置防震缝,缝两侧均应设置墙体,缝宽应根据烈度和房屋高度确定,可采用70mm~100m:1)房屋立面高差在6m以上;2)房屋有错层,且楼板高差大于层高的1/4;3)各部分结构刚度、质量截然不同。

4 楼梯间不宜设置在房屋的尽端或转角处。

5 不应在房屋转角处设置转角窗。

6 横墙较少、跨度较大的房屋,宜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楼、屋盖。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3—20116.5 防止或减轻墙体开裂的主要措施6.5.1 在正常使用条件下,应在墙体中设置伸缩缝。

伸缩缝应设在因温度和收缩变形引起应力集中、砌体产生裂缝可能性最大处。

伸缩缝的间距可按表6.5. 1采用.表6.5.1 砌体房屋伸缩缝的最大间距(m)注:1 对烧结普通砖、烧结多孔砖、配筋砌块砌体房屋,取表中数值;对石砌体、蒸压灰砂普通砖、蒸压粉煤灰普通砖、混凝土砌块、混凝土普通砖和混凝土多孔砖房屋,取表中数值乘以0.8的系数,当墙体有可靠外保温措施时,其间距可取表中数值;2在钢筋混凝土屋面上挂瓦的屋盖应按钢筋混凝土屋盖采用;3 层高大于5m的烧结普通砖、烧结多孔砖,配筋砌块砌体结构单层房屋,其伸缩缝间距可按表中数值乘以1.3;4 温差较大且变化频繁地区和严寒地区不采暖的房屋及构筑物墙体的伸缩缝的最大间距,应按表中数值予以适当减小;5 墙体的伸缩缝应与结构的其他变形缝相重合,缝宽度应满足各种变形缝的变形要求;在进行立面处理时,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3.4.5 体型复杂的建筑并不一概提倡设置防震缝。

由于是否设置防震缝各有利弊,历来有不同的观点,总体倾向是:1 可设缝、可不设缝时,不设缝。

伸缩缝、沉降缝和防震缝知识讲解

伸缩缝、沉降缝和防震缝知识讲解

变形缝由于温度、地基不均匀沉降以及地震的作用,建筑往往会产生较大的变形,同时在建筑的内部产生附加应力。

当这种附加应力大于建筑构件的抵抗能力时,就会在建筑结构薄弱的部位产生裂缝,轻者影响建筑的正常使用,严重时将会导致建筑破坏,为了使建筑能够具有抵抗以上不利因素的能力,通常采用设置变形缝的构造方法。

变形缝是一种人工构造缝,它包括伸缩缝(温度缝)、沉降缝和防震缝。

通过在建筑的结构薄弱部位和变形发生的敏感部位设置变形缝,用变形缝把建筑划分成几个在结构和构造上完全独立的单元,进而达到保证建筑正常使用和保护建筑的目的。

(一)伸缩缝1、伸缩缝的作用伸缩缝又叫温度缝,是为了防止因环境温度变化引起的变形对建筑的破坏作用而设置的。

由于建筑是建造在自然环境中的,温度的变化对建筑必然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即热胀冷缩现象。

一般来说,建筑的长度越大,环境温差越大,积累的变形就越多。

变形是产生内力的主要原因,一般在建筑的中段积累的较多。

当变形引起的内力超过建筑某些部位(如建筑的薄弱部位及设置门窗的部位)构件能够抵抗内力的能力时,将会在这些部位产生不规则的裂缝,这将影响建筑的正常使用。

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往往通过设置伸缩缝的办法来设防。

2、伸缩缝的设置原则伸缩缝的设置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点:(1)为了使伸缩缝两侧建筑的变形相对均衡,伸缩缝一般应设置在建筑中段,当建筑设置几道伸缩缝时,应当使各温度区的长度尽量均衡。

(2)以伸缩缝为界,把建筑分成在结构和构造上完全独立的两个单元。

屋顶、楼板、墙体和梁柱要完全各自独立。

由于基础埋置在地下,基本不受气温变化的影响。

因此仍然可以连在一起。

(3)伸缩缝应尽量设置在横墙对位部位,并采用双横墙双轴线的布置方案,这样可以较好的解决伸缩缝的构造问题,并把伸缩缝对建筑内部空间影响削减到最小。

我国对伸缩缝的设置做有具体的规定,可以查找相关的规范。

3、影响伸缩缝间距的因素(1)建筑的结构形式的影响由于整体性好的建筑在发生变形时容易在局部形成集中应力,因此伸缩缝的间距较小;整体性较差的建筑在发生变形时可以把变形及应力分散到各个构件之中,不易形成集中应力,因此伸缩缝的间距反而较大。

2024年浅析设置防震缝的利与弊

2024年浅析设置防震缝的利与弊

2024年浅析设置防震缝的利与弊一、防震缝的定义防震缝,也称为抗震缝,是建筑物设计中的一种构造措施。

它是指在建筑物结构中预先设置的、能够在地震时允许建筑物各部分之间产生相对位移的缝隙。

这些缝隙的设置旨在减少地震能量对建筑物的破坏,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防震缝的设置位置和宽度是根据建筑物的结构形式、地震烈度、地基条件等多种因素综合确定的。

二、设置防震缝的利处减少地震能量传递:防震缝能够将地震产生的能量分散到建筑物的不同部分,减少能量在结构中的传递和积累,从而降低结构破坏的风险。

降低结构应力:在地震发生时,建筑物各部分之间的相对位移可以减少结构内部的应力集中,避免结构因应力过大而破坏。

适应不同地基条件:当地基条件不均匀时,防震缝能够允许建筑物各部分适应不同的地基沉降,减少地基不均匀沉降对结构的影响。

提高建筑安全性:通过设置防震缝,建筑物在地震中的整体稳定性得到提高,能够有效地保护建筑内部的人员和财产安全。

三、设置防震缝的弊端建筑成本增加:防震缝的设置需要增加额外的结构构件和施工工序,这会增加建筑物的建造成本。

影响建筑外观和使用功能:防震缝的设置可能会导致建筑外观的破坏和不连贯,同时也可能影响建筑的使用功能,如防水、保温等。

维护难度增加:防震缝的设置可能增加建筑物的维护难度,需要定期检查和维修以确保其正常工作。

对建筑设计的要求提高:防震缝的设置对建筑物的结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更加精确的计算和设计。

四、设置防震缝的综合考虑在设置防震缝时,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首先,要根据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和重要性来确定是否需要设置防震缝。

其次,要根据地震烈度、地基条件等因素来确定防震缝的位置和宽度。

同时,还需要考虑建筑物的经济性、施工可行性以及维护管理等因素。

此外,防震缝的设置还需要与建筑物的整体设计相协调,以确保建筑外观的美观性和使用功能的完整性。

五、结论设置防震缝作为一种有效的抗震措施,在提高建筑物抗震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如何保证建筑结构薄弱部位安全学会防震缝的设置

如何保证建筑结构薄弱部位安全学会防震缝的设置

如何保证建筑结构薄弱部位安全学会防震缝的设置由于温度、积极作用地基不均匀沉降以及灾害的作用,建筑往往可产生较大的变形,同时在建筑的内部产生附加应力。

之时当这种附加应力大于建筑构件的抵抗能力时,就会在结构中高层建筑结构薄弱的部位产生裂缝,轻者影响建筑的一切正常使用,严重时将会导致宗教建筑破坏,为了使建筑能够具有抵抗以上不利因素总和的能力,通常采用设置变形缝的使用构造方法。

变形缝是一种人工构造缝,它包括伸缩缝(温度缝)、沉降缝和防震缝。

通过在建筑的结构薄弱部位和断裂发生的敏感部位建筑设置变形缝,用变形缝把建筑划分成几个在构造和构造上完全独立的单元,进而达到保证建筑正常使用和保护建筑的目的。

防震缝知识点地震与火灾一起,构成了对建筑产生破坏作用的自然规律主要自然因素之一。

从地质的角度看,我国有许多地域地震活动活跃的地质构造带,因此建筑的防震就显得十分必要。

地震对建筑产生直接影响的是地震的烈度,我国分为把地震的设防烈度分成1~12度,其中设防裂度为1~5度反之亦然地区的建筑不必需要考虑地震的影响,6~9度东部的建筑要有相应的中部防震措施,10度以上地区不适宜建造建筑或制定专门的抗震方案之后才能进行建筑的设计和施工。

01防震缝的作用防震缝是为了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避免或减少地震对的破坏作用而设置的一种构造措施,也是目前行之有效的建筑防震措施之一。

02防震缝的设置原则地震设防烈度为7~9度的地区,有下列这时情况之一时建筑要设置防震缝,防震缝的设置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点:(1)同一幢或毗邻建筑的立面一幢标高在6cm以上时;(2)建筑的内部有错层而且错层园林的楼板高差较大时;(3)建筑相邻各部分的结构刚度、质量差异较大时.设由于设置防震缝会给建筑的造价、剖面和使用带来相当的麻烦,因此应当通过对建筑物的布局和结构方案的建筑调整和选择,是建筑的各个部位构筑形成简单、质量纯度和刚度相对均匀的独立单元,进一步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尽可能不设置防震缝。

防震缝名词解释

防震缝名词解释

防震缝名词解释一、防震缝名词解释1、防震缝指的是地震区设计房屋的时候,为了防止地震使房屋破坏,应用防震缝把房屋分成若干形体简单、结构刚度均匀的独立部分。

2、防震缝是为了减轻或防止相邻结构单元由地震作用引起的碰撞而预先设置的间隙,在地震设防地区的建筑必须充分考虑地震对建筑造成的影响,为此我国制定了相应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3、对于复杂体型的高层建筑,要不要设置防震缝,有两种非常不一样的处理方法,一个是按惯例用防震缝将其分开,使各单位独立工作,一个是采用更强的连接措施将其紧密结合,共同工作。

4、从建筑角度看,由于防震缝宽度比较大,设缝不但在立面上破坏了整体性和美观性,在平面上防水问题也较难处理,而且如果防震缝设置不恰当的话,还会影响整体结构的稳定,削弱整个结构的抗震能力,所以多数不主张设缝。

二、防震缝作用1、设置防震缝,可以把复杂的结构分割为略为规则的结构单元,对减少房屋的扭转是非常有利的,且还能改善结构的抗震性能。

2、但从以往的震害中来看,按规范要求确定的防震缝宽度,在强烈地震下仍有发生碰撞的可能,而宽度过大的防震缝又会给建筑立面设计带来困难,所以设置防震缝对结构设计而言是很难的选择。

3、从结构角度来看,设置了防震缝后,把不规则结构划分成单体结构,使受力明确,计算简单,只要有足够的缝宽,保证地震时相邻建筑不碰撞,就可以主张设缝,所以是不是要设置防震缝和合理的防震缝宽度取值,始终是土木工程界关注的很重要的热点。

三、防震缝设置要求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6.1.4条中有规定,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避免采用本规范第3.4节规定的不规则建筑结构方案,也就是不要设置防震缝。

2、当需要设置防震缝时,框架结构房屋的防震缝宽度,当高度不超过15m时不能小于100mm;超过15m时,6度、7度、8度、9度相应每增加高度5m、4m、3m和2m,*加宽20mm。

3、框架-剪力墙结构房屋的防震缝宽度不能小于规定数值的70%,剪力墙结构房屋的防震缝宽度不应小于规定数值的50%,而且*都不要小于100mm。

推荐:建筑防震缝的设置与构造

推荐:建筑防震缝的设置与构造

建筑防震缝的设置与构造
建筑防震缝的设置与构造:
对建筑防震来说,一般只考虑水平方向地震波的影响。

在地震区建造房屋,应力求体形简单,重量、刚度对称并均匀分布,建筑物的形心和重心尽可能接近,避免在平面和立面上的突然变化。

同时在地震区最好不设变形缝,以保证结构的整体性,加强整体刚度。

多层砌体房屋,在设计烈度为8度和9度的地震区,当建筑物立面高差大于6米,或建筑物有错层,且楼板错层高差较大;或建筑物各部分结构刚度、质量截然不同时,应设防震缝。

※防震缝宽度在多层砖房中按设计烈度的不同,取50~70毫米;在多层构件混凝土框架建筑中,建筑物高度在15米及15米以下时为70毫米;当建筑物高度超过15米时:设计烈度6度,建筑物每增高5米,缝宽的70毫米基础上增加20毫米;设计烈度7度,建筑物每增高4米,缝宽的70毫米基础上增加20毫米;设计烈度8度,建筑物每增高3米,缝宽的70毫米基础上增加20毫米。

设计烈度9度,建筑物每增高2米,缝宽的70毫米基础上增加20毫米。

一般基础可不设防震缝,但与震动有关的建筑各相连部分的刚度差别很大时,也须将基础分开。

以上内容均根据学员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整理而成,供参考,如有问题请及时沟通、指正。

结语:借用拿破仑的一句名言: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

事实表明,习惯左右了成败,习惯改变人的一生。

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的人,对学习很难做到学而不厌,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坚持。

希望大家坚持到底,现在需要沉淀下来,相信将来会有更多更大的发展前景。

浅谈构造设防在房屋抗震的重要性

浅谈构造设防在房屋抗震的重要性

浅谈构造设防在房屋抗震的重要性【摘要】近几年来,我国相继发生了“四川汶川地震”、“青海玉树地震”等7级及以上破坏性地震。

房屋在地震的威胁中表现如何,再次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从地震后房屋的破坏形式上看,多数房屋未进行抗震设计和设防烈度不足,特别是未进行构造设防。

本文正是立足地震对建筑的破坏性,分析地震破坏性与房屋抗震的关系,从低、多层房屋破坏的形式,阐述其低、多层房屋房屋抗震构造设防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针对灾后重建中依然存在的问题,提出在房屋建设中应加强城镇居民和农村自建房屋的科学指导和管理。

【关键词】房屋抗震;构造设防;科学指导和管理【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our country have happened “wenchuan earthquake”, “qinghai jade tree earthquake” level 7 and above and the devastating earthquake. Houses in the threat of earthquake performance in how to, once again, cause extensive attention of the whole society. After the destruction of the building from the earthquake form look, most houses not aseismatic design and fortification intensity is insufficient, especially not tectonic fortify.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architectural destructive earthquake, analyze the seismic destructive and building earthquake-proof relationship from low, the form of multilayer house destroyed in this paper, and its low, multilayer house seismic tectonic fortify the importance of houses and feasibility. According to the post-disaster reconstruction remains problems in housing construction should be strengthened in rural and urban residents from the science of house guidance and management.【Key words 】buidings anti-seismic; tectonic fortification; scientific guidance and management我国是多地震的国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设置防震缝的利与弊
【摘要】一般人们都认为对于不规则结构、平面长度和高度超过一定限值、主体结构与裙房高度与重量相差悬殊时,均应设置沉降缝。

但是,大量的建筑震害表明,防震缝的设置有利有弊。

本文将是否设置应该防震缝,结合现行规范,对设还是不设抗震缝提出个人的一点观点。

【关键词】抗震缝;侧移刚度
引言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土地的供给的紧张,高层建筑在我国有了迅速的发展,加上人们审美观的改变和对建筑物功能的需求的增强,建筑物的平面布置和立面体型也日趋个性化和复杂化,越来越多的建筑已无法满足平立面规则的要求。

而一般人们都认为对于不规则结构、平面长度和高度超过一定限值、主体结构与裙房高度与重量相差悬殊时,均应设置沉降缝。

但是,大量的建筑震害表明,防震缝的设置有利有弊。

本文将是否设置应该防震缝,设还是不设哪种更加有优点提出个人的一点观点。

1、设置防震缝的弊端
从建筑的美观及施工角度来考虑,由于防震缝宽度较大,最少100mm,如果设置防震缝将破坏建筑的美观性,在节点处理上增加难度,例如平面防水、节点连接等等细部构造。

从结构的整体性来考虑,如果防震的设置不合理。

将影响结构的整体性和稳定,例如
一个l型建筑,如一个没有设置抗震缝,另一个在转角处设置了抗震缝,若地震方向如图所示,则明显可以看出没有设置抗震缝一个纵向侧移最多可以一榀有6根柱子抗侧移,由于连接在一起。

可以制约侧移,但若在转角处设置了抗震缝,则将建筑分成了两个单独的部分,左边的部分纵向就只有三根柱子抗侧移,对抗震非常不利。

设置了防震缝反而削弱了整个结构的抗震能力,所以类似这种情况,不设更加有利,但此处的刚度变化较大,必须要采用更强的措施加强连接,紧密结合,共同工作。

从地震发生后相互干扰的角度来说,在较大的地震作用下,防震缝的宽度是远远不够的,结构还会发生强烈的相互碰撞,造成结构的损坏。

2、设置防震缝的利端
而从结构角度看,设置防震缝后,将不规则结构划分为单体结构,使受力明确,计算简单,只要有足够的缝宽,保证地震时相邻建筑不碰撞,一般主张设缝。

从结构受力角度考虑,对于不规则的房屋,若通过设置防震缝,可以将复杂结构分割为较为规则的几个单元结构,有利减少扭转,从而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另外几个单元结构的其中一个发生较大变形,由于相邻结构的抵挡,可以防止结构的连续倒塌,造成更大的伤害。

3、我国规范的处理方法
gb50011 - 2010 规范第3. 4. 5 条规定,体形复杂、平立面不
规则的建筑,应根据不规则程度、地基基础条件和技术经济等因素比较分析,确定是否设置防震缝,并分别符合下列要求:
(1)当不设置防震缝时,应采用符合实际的计算模型,分析判明其应力集中、变形集中或地震扭转效应等导致的易损部位,采取相应的加强措施。

(2)当在适当部位设置防震缝时,宜形成多个较规则的抗侧力结构单元。

防震缝应根据抗震设防烈度、结构材料种类、结构类型、结构单元的高度和高差以及可能的地震扭转效应的情况,留有足够的宽度,其两侧的上部结构应完全分开。

规范倾向于高层建筑宜选用合理的建筑结构方案,不设防震缝,同时采用合理的计算方法和有效的措施,以解决不设防震缝带来的不利影响,如差异沉降、偏心扭转、强度、变形等。

gb50011 - 2010 规范第6. 1. 4条规定:钢筋混凝土房屋需要设置防震缝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框架结构(包括设置少量抗震墙的框架结构)房屋的防震缝宽度,当高度不超过15 m 时不应小于100 mm;超过15 m 时,6 度、7度、8度和9 度相应每增加高度5,4,3,2 m,宜加宽20 mm。

(2)框架-抗震墙结构房屋的防震缝宽度不应小于本款1)中规定数值的70% ,抗震墙结构房屋的防震缝宽度不应小于本款1)中规定数值的50% ;且不宜小于100 mm。

(3)防震缝两侧结构类型不同时,宜按需要较宽防震缝的结构类型和较低的房屋高度确定缝宽。

防震缝宽度应分别符合下列要求:
(1)框架结构(包括设置少量抗震墙的框架结构)房屋的防震缝宽度,当高度不超过15 m 时不应小于100 mm;超过15 m 时,6 度、7 度、8 度和9 度相应每增加高度5,4,3,2 m,宜加宽20 mm。

(2)框架-抗震墙结构房屋的防震缝宽度不应小于本款1)中规定数值的70% ,抗震墙结构房屋的防震缝宽度不应小于本款1)中规定数值的50% ;且不宜小于100 mm。

(3)防震缝两侧结构类型不同时,宜按需要较宽防震缝的结构类型和较低的房屋高度确定缝宽。

4、国外规范的处理方法
根据大量的震害结果以及理论研究数据表示,在遇到强烈地震时,由于地面运动变化、结构扭转、地震变形等复杂因素,相邻结构仍可能局部碰撞而损坏。

大多数建筑是由于撞击破坏造成的,因此,就建筑物是否应该设置防震缝的说法,各国的看法都不太一致。

欧洲规范en1998-1:2004规定:建筑抗震设计应注意防止相邻结构或同一建筑不同结构单元在地震中碰撞破坏。

对于相邻建筑或相邻的结构单元之间的净距要求,规范规定:当结构两侧结构属性不同时,净距不应该小于可能碰撞处的最大水平位移,当结构两侧的结构属性相同时,净距不应该小于可能碰撞处的最大水平位移的srss组合值,特别注意的是,此处的位移均为设计地震(50年超越概率10%)下的弹塑性位移。

美国规范asce/sei 7—05规定,建筑分缝应留有足够的宽度,
以防止两侧结构侧向变形发生碰撞破坏,对此,fema p-750有进一步的阐释:分缝的最小宽度不应小于两侧结构单体预期的最大弹塑性位移(含扭转变形)的srss组合值;对于刚度较大的剪力墙结构,则明确规定,高度不超过6m时,缝宽不应该小于25mm,高度超过6m时,每超过3m,缝宽增13mm。

5、结论
(1)能不设抗震缝的尽量不要设置抗震缝,但应加强结构的构造措施。

(2)要加强侧移刚度,减少结构的侧移,例如对于高层可采用剪力墙结构,避免采用侧移较大的框架结构。

(3)尽量减少结构的不规则性,采用规则结构以减少结构扭转。

调整建筑的功能布局和结构布置,尽可能的使建筑物的刚度中心与质量中心较接近重合,尽可能的让结构均匀对称,减少扭转效应发生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罗开海,毋剑平平面复杂建筑不设防震缝设计方法研究[ j]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2010 :12:
[2]姚春桥,肖桂清,侯建国,陈文敏建筑物防震缝宽度确定方法的建议[ j] 长江科学院院报,2005,8
[3]王阶沿建筑高度不等宽防震缝设置分析[ j] 施工技术,2012,12
[4]凌和海王一功 l型平面不规则结构抗震设计分析[ j] 广东
土木与建筑,201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