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二章第1节《杠杆》教案设计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 第十二章第1节 杠杆 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二章第1节杠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杠杆的定义和原理。
2.掌握杠杆的计算方法。
3.运用杠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杠杆的定义和原理。
2.杠杆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1.运用杠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与引入问题(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来引发学生对杠杆的认识和思考,例如: - 你们平时在生活中见过什么杠杆? - 你们知道杠杆是如何工作的吗? - 杠杆的作用是什么?2. 概念解释与讲解(15分钟)教师通过讲解的方式,向学生介绍杠杆的定义和原理。
教师可以使用如下提示:- 杠杆是由一个支点和两个力臂组成的简单机械装置。
- 支点是杠杆的转动中心。
- 力臂是指力作用点到支点的垂直距离。
- 杠杆的原理是利用力臂与力的乘积相等。
3. 杠杆计算方法的讲解(15分钟)教师通过示例和计算公式的讲解,向学生介绍杠杆的计算方法。
教师可以使用如下示例: - 一个杠杆的支点到力臂的长度比是1:3,如果在力臂的一段施加50N 的力,则在力臂的另一段所需要施加的力是多少?4. 案例分析与讨论(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运用所学的杠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可以提供如下案例: - 一个人用杠杆将一块重物从地面抬起,杠杆的支点到力臂的长度比是1:4,如果他施加的力是100N,重物的重力是多少?5. 练习与巩固(15分钟)教师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
练习题可以包括计算杠杆的力臂比例和解决实际杠杆问题的计算题目。
6. 总结与评价(5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
五、教学延伸如果有更多时间,教师可以通过实例让学生自己设计杠杆并计算力的大小,进一步巩固学生对杠杆原理和计算方法的理解。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案例分析和练习的方式,全面介绍了杠杆的定义、原理和计算方法。
通过学生的参与和互动,提高了学生对杠杆的认识和理解。
人教版物理八下12.1《杠杆》教学设计
文档:人教版物理八下12.1《杠杆》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12章第1节《杠杆》。
本节课主要介绍杠杆的概念、类型及平衡条件。
具体内容包括:1. 杠杆的定义: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
2. 杠杆的类型:一类是省力杠杆,动力臂大于阻力臂;二类是费力杠杆,动力臂小于阻力臂;三类是等臂杠杆,动力臂等于阻力臂。
3. 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其中F1和F2分别为作用在杠杆上的两个力,L1和L2分别为两个力臂的长度。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杠杆的定义、类型及平衡条件。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杠杆的定义、类型及平衡条件。
难点:杠杆平衡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杠杆模型、剪刀、钳子等。
学具:笔记本、笔、剪刀、钳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杠杆现象,如剪刀、钳子等,引导学生思考杠杆的定义和特点。
2. 讲解杠杆的定义:杠杆是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
3. 讲解杠杆的类型:一类是省力杠杆,动力臂大于阻力臂;二类是费力杠杆,动力臂小于阻力臂;三类是等臂杠杆,动力臂等于阻力臂。
4. 讲解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
5. 示例讲解:以剪刀为例,讲解剪刀在使用过程中的杠杆原理。
6.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生活中其他杠杆现象,如钳子、天平等,判断其属于哪一类杠杆,并解释原因。
7. 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杠杆模型,观察和记录杠杆的平衡条件。
六、板书设计1. 杠杆的定义2. 杠杆的类型省力杠杆费力杠杆等臂杠杆3. 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七、作业设计a. 剪刀在使用过程中,动力臂大于阻力臂,是省力杠杆。
()b. 钳子在使用过程中,动力臂小于阻力臂,是费力杠杆。
()c. 天平在使用过程中,动力臂等于阻力臂,是等臂杠杆。
()d. 杠杆一定是硬棒。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二章12.1杠杆教案
教案: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二章 12.1杠杆一、教学内容1. 杠杆的定义和分类:介绍什么是杠杆,以及杠杆的分类,包括一、二、三类杠杆。
2. 力臂和杠杆平衡:讲解力臂的概念,以及杠杆平衡的条件。
3. 杠杆的原理应用:介绍杠杆原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剪刀、钳子等工具。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杠杆的定义和分类,掌握力臂的概念和杠杆平衡的条件。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杠杆平衡条件的理解和运用。
2. 教学重点:杠杆的分类和力臂的概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杠杆模型、剪刀、钳子等工具。
2. 学具:学生用手中的笔和一张纸。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剪刀、钳子等工具,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工具为什么能起到省力的作用。
2. 知识讲解:介绍杠杆的定义和分类,讲解力臂的概念和杠杆平衡的条件。
3. 例题讲解:出示一些有关杠杆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手中的笔和纸,画出生活中常见的杠杆,并标出力臂。
6.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有关杠杆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杠杆定义:能在力的作用下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
分类:1. 一类杠杆:动力臂大于阻力臂,省力费距离。
2. 二类杠杆:动力臂等于阻力臂,不省力不费力。
3. 三类杠杆:动力臂小于阻力臂,费力省距离。
力臂: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
杠杆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七、作业设计1. 请描述一下生活中你见过的杠杆,并画出其示意图。
答案:略A. 撬棍是一类杠杆,因为动力臂大于阻力臂。
B. 剪刀是二类杠杆,因为动力臂等于阻力臂。
C. 钳子是三类杠杆,因为动力臂小于阻力臂。
答案:A一根杠杆,动力为10N,动力臂为2m,阻力为15N,阻力臂为0.5m。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第十二章第1节杠杆教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2章第1节杠杆一、教学内容1. 杠杆的定义和分类2. 杠杆的五要素: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3. 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 = F2L24. 杠杆的分类:一等臂杠杆、二等臂杠杆、省力杠杆、费力杠杆二、教学目标1. 了解杠杆的定义和分类,掌握杠杆的五要素。
2. 能够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分析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点:杠杆的五要素,杠杆的平衡条件。
2. 难点:杠杆分类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杠杆模型、PPT2. 学具:笔记本、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杠杆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杠杆的定义和作用。
2. 理论讲解:介绍杠杆的五要素,讲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3. 实例分析:分析一等臂杠杆、二等臂杠杆、省力杠杆、费力杠杆的特点和应用。
4. 动手实践:让学生分组进行杠杆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六、板书设计1. 杠杆的五要素2. 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 = F2L23. 杠杆的分类:一等臂杠杆、二等臂杠杆、省力杠杆、费力杠杆七、作业设计1. 题目:判断下列杠杆属于哪种类型,并说明理由。
(1)撬棒(2)天平(3)剪刀(4)钳子答案:(1)省力杠杆(2)一等臂杠杆(3)费力杠杆(4)省力杠杆2. 题目: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计算下列杠杆的力臂。
(1)F1 = 10N,L1 = 2m,F2 = 15N,L2 = 1.2m(2)F1 = 8N,L1 = 0.5m,F2 = 12N,L2 = 1.5m答案:(1)L1 = 3m,L2 = 0.8m(2)L1 = 1m,L2 = 2.4m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重点和难点解析:杠杆的平衡条件及其应用在上述教案中,提到了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 = F2L2。
这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学生理解杠杆原理的关键。
在本部分内容中,学生需要掌握杠杆平衡条件的推导过程、理解其含义,并能运用该条件分析实际问题。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二章课题12.1《杠杆》教学设计
2.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等方式,加深对杠杆原理的理解。
3.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适当的指导与帮助,使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问,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杠杆实验,如探究平衡条件,测量力与力臂等,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知识拓展:介绍杠杆在科技、生活等方面的应用,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认识。
3.教学评价:
-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杠杆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采用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鼓励学生全面发展。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二章课题12.1《杠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杠杆的定义、分类和原理,能正确区分不同类型的杠杆,并描述其特点和应用。
2.学会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力的大小、力臂长度等。
3.能够运用杠杆原理,解释生活中常见的杠杆现象,如剪刀、钳子、撬棍等工具的工作原理。
4.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能够进行拓展和深入研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2.通过学习杠杆知识,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他们学以致用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让他们在合作中体验到成功与快乐,增强集体荣誉感。
-利用实验、模型、多媒体等教学资源,直观展示杠杆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二章第1节杠杆的教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二章第1节杠杆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杠杆。
杠杆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了解杠杆的原理对我们理解物体运动的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本节课将介绍杠杆的定义、分类、特点以及杠杆的平衡条件。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杠杆的定义、分类和特点,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
2. 能够运用杠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杠杆的定义、分类、特点和杠杆的平衡条件。
难点:杠杆的平衡条件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杠杆模型、剪刀、钳子等。
学具:笔记本、尺子、铅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展示一把剪刀,让学生观察剪刀的构造,引导学生发现剪刀的刀片和把手构成了一个杠杆。
让学生思考:剪刀在使用过程中,动力臂和阻力臂分别是哪些部分?它是属于哪种类型的杠杆?2. 概念讲解:教师介绍杠杆的定义、分类和特点。
杠杆是指能够在固定点旋转的硬棒,它分为三类:一类是支点在杠杆的一端,称为一端支点杠杆;一类是支点在杠杆的中间,称为中间支点杠杆;一类是支点在杠杆的外侧,称为外侧支点杠杆。
杠杆的特点是能够在力的作用下平衡,即动力臂与阻力臂的乘积相等。
3. 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师讲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即动力臂与阻力臂的乘积相等。
引导学生理解动力臂和阻力臂的概念,动力臂是指力的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阻力臂是指阻力的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
4. 例题讲解:教师出示例题,如:一根杠杆,动力臂为3cm,阻力臂为4cm,求动力与阻力的关系。
引导学生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解答。
5. 随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随堂练习题,如:一根杠杆,动力臂为5cm,阻力臂为6cm,判断动力与阻力的关系。
6.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杠杆定义:能够在固定点旋转的硬棒分类:1. 一端支点杠杆2. 中间支点杠杆3. 外侧支点杠杆特点:能够在力的作用下平衡平衡条件:动力臂与阻力臂的乘积相等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一根杠杆,动力臂为2cm,阻力臂为3cm,求动力与阻力的关系。
2023-2024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12章第1节杠杆教案
教案:20232024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12章第1节杠杆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12章第1节杠杆。
具体内容包括:1. 了解杠杆的定义和分类,掌握杠杆的五要素: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和阻力臂。
2. 学习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3.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举例说明。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理解杠杆的定义和分类,掌握杠杆的五要素。
2. 能够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分析实际问题,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点:杠杆的定义、分类和五要素,杠杆的平衡条件。
2. 难点:杠杆的平衡条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杠杆模型、滑轮组、绳子、钩码等。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练习题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撬棍撬石头,引出杠杆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讲解杠杆的定义、分类和五要素,并通过示例让学生加深理解。
4. 练习:布置一些有关杠杆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平衡条件进行分析。
5. 应用:举例说明杠杆的平衡条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翘板、剪刀、钳子等。
7. 作业:布置一些有关杠杆的作业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杠杆的定义、分类和五要素。
2. 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3. 杠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1. 题目:请根据下列情况,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分析:(1)一个人用撬棍撬石头,撬棍的一端为支点,石头的重力为阻力,人的推力为动力。
(2)一个人用剪刀剪纸,剪刀的一端为支点,纸的张力为阻力,人的剪刀剪切力为动力。
2. 答案:(1)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即人的推力×推力臂=石头的重力×阻力臂。
(2)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即人的剪刀剪切力×剪切力臂=纸的张力×阻力臂。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二章第一节《杠杆》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二章第一节《杠杆》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二章第一节《杠杆》。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杠杆的概念、类型及力臂的概念。
具体内容包括:1. 杠杆的定义: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做杠杆。
2. 杠杆的类型:根据动力臂和阻力臂的长度关系,杠杆分为三类:省力杠杆、费力杠杆和等臂杠杆。
3. 力臂的概念: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叫做力臂。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杠杆的概念、类型及力臂的概念。
2. 能够判断各种生活中的杠杆类型,并运用杠杆原理解释一些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杠杆类型的判断,力臂的概念。
2. 教学重点:杠杆的概念、类型及力臂的概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杠杆模型、力臂模型。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杠杆现象,如撬棒、剪刀、钳子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工具为什么能起到省力或费力的作用。
2. 概念讲解:介绍杠杆的概念、类型及力臂的概念,通过模型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杠杆的转动原理。
3. 例题讲解:运用实例讲解杠杆类型的判断方法,如撬棒是省力杠杆,剪刀是费力杠杆等。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杠杆原理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天平秤、吊车等。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利用杠杆原理设计一个省力杠杆,并实际制作和测试。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杠杆的概念、类型及力臂的概念1. 杠杆: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2. 杠杆的类型:省力杠杆:动力臂 > 阻力臂费力杠杆:动力臂 < 阻力臂等臂杠杆:动力臂 = 阻力臂3. 力臂: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七、作业设计1. 判断题:杠杆一定是硬棒。
()动力臂越长,杠杆越省力。
()等臂杠杆既不省力也不费力。
()2. 选择题:下列工具中,属于省力杠杆的是()。
A. 撬棒B. 剪刀C. 钳子D. 天平3. 计算题:一根杠杆,动力臂为1m,阻力臂为0.5m,求动力与阻力的关系。
八年级物理人教版下册 《12.1 杠杆》教学设计 教案(1)
给学生提供一瓶汽水,让学生尝试徒手打开瓶盖。
学生发现打不开盖子,引导学生思考可以借助什么工具打开瓶盖,学生们提出可以用启瓶器。
提出问题:启瓶器的使用原理是什么呢?小小的一个工具为什么能有那么大的作用呢?二、新课教学播放视频,学习阿基米德的故事,阿基米德提出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动地球,这里利用的也是杠杆的知识,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杠杆的内容。
自主学习学生在五分钟内自学课本76页,77页内容,学习杠杆的定义和杠杆的五要素。
1.杠杆的定义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
演示:用长木板绕固定点转动撬一重物。
说明物体只要是硬的就行,跟形状无关。
2.杠杆的五要素: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叫支点,用字母O表示。
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用字母F1表示。
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用字母F2表示。
动力臂: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l1表示。
观看视频。
自主学习杠杆的五要素。
阻力臂: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l2表示。
请同学们提出问题,在杠杆的五要素中,哪一个要素觉得不清楚,需要讨论研究的。
学生大多数都是提问,力臂为什么是支点到力作用线的距离,而不是支点到作用点的距离?合作探究一根据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我们一起探究要产生同样的效果,施加力的大小、方向是否一样呢?让学生按下图所示分别操作。
(1)分别按图甲三个位置沿图示方向向下施力使杠杆静止,三次施加的力的大小是否一样?力的大小跟什么有关?学生回答:不一样。
跟作用点和支点的远近有关,且距离越大,力越小。
(2)让学生按图乙所示施加力使杠杆保持静止,学生会发现虽然作用点相同,即作用点和支点的远近相等,但力的大小却不同,且F1>F2。
提问:想一想,力的大小跟什么有关呢?学生回答:部分学生就会想起力臂的概念,可能和力臂有关。
教师开始教授力臂的作图。
画力臂的步骤:(1)确定支点;(2)确定力的作用线;(3)过支点到力的作用线作垂线;(4)标垂足,定力臂。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二章第1节杠杆教学设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使其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2.通过杠杆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严谨求实的态度,养成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
五、作业布置
1.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观察并记录生活中至少三种不同类型的杠杆,分析它们的平衡条件和效率,并尝试提出如何优化这些杠杆的使用效果。
2.完成课本第十二章第1节后的练习题,重点巩固杠杆的分类、平衡条件及效率等知识点,通过练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设计一个实验,验证杠杆平衡条件,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以实验报告的形式提交。
3.教师总结:“这些工具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杠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关于杠杆的知识。”从而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简要介绍杠杆的定义、分类(一、二、三类杠杆)及其特点。
2.详细讲解杠杆的五个要素:力臂、力点、支点、作用力和阻力,并通过图示进行说明。
3.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得出平衡条件公式:力×力臂=阻力×阻力臂。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二章第1节杠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杠杆的定义、分类及特点,能够辨别生活中常见的杠杆,并运用杠杆原理分析其工作原理。
2.学习并掌握杠杆的五个要素:力臂、力点、支点、作用力和阻力,能正确绘制并标注杠杆的五要素。
3.掌握杠杆平衡条件,能够运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力的大小、确定力的作用点等。
4.讲解杠杆效率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提高杠杆效率的方法。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2章第1节《杠杆》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此题旨在让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
2.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计算以下问题:
(1)一根杠杆,左侧力臂为0.5米,右侧力臂为1米,左侧施加力为20牛,求右侧所需施加的力。
(2)一个天平,左侧放置物体质量为2千克,右侧力臂为0.3米,求右侧所需放置物体的质量。
-基本概念:介绍杠杆的定义、分类,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力臂的作用。
-杠杆原理:引导生活中的杠杆实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工作原理,并尝试设计简单的杠杆装置。
-总结提升:通过问题解答、学生反馈等方式,巩固所学知识,提升学生的物理思维。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会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定义杠杆:介绍杠杆的概念,强调杠杆是一种简单机械,可以放大力的作用效果。
2.分类杠杆:根据力臂的不同,将杠杆分为三类:一、动力臂大于阻力臂的省力杠杆;二、动力臂等于阻力臂的等臂杠杆;三、动力臂小于阻力臂的费力杠杆。
3.杠杆原理:通过实验演示和动态图示,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杠杆的平衡条件,即力与力臂的乘积相等。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重情感态度的培养,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学生对杠杆的思考。首先,我会向学生展示一些常见的杠杆物品,如剪刀、撬棍、天平等,并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类似的东西?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导他们认识到这些物品都是利用杠杆原理进行工作的。接着,我会进一步提出问题:“那么,什么是杠杆?它又是如何工作的呢?”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学习新课做好铺垫。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二章12.1杠杆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二章 12.1 杠杆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二章第一节《杠杆》。
具体内容包括:1. 杠杆的定义和分类:杠杆分为三类:一类是省力杠杆,一类是费力杠杆,还有一类是等臂杠杆。
2. 力臂和杠杆的平衡条件:力臂是指力的作用线到支点的距离。
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动力乘以动力臂等于阻力乘以阻力臂。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杠杆的概念,掌握杠杆的分类,以及力臂和杠杆的平衡条件。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和实验,学生能够发现杠杆的平衡条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杠杆的概念,杠杆的分类,力臂和杠杆的平衡条件。
难点:力臂的确定,杠杆的平衡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杠杆模型,力臂测量工具。
学具:笔记本,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杠杆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杠杆的原理。
2. 知识讲解:介绍杠杆的定义,分类,力臂的概念,以及杠杆的平衡条件。
3. 课堂练习: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力臂,并验证杠杆的平衡条件。
4. 例题讲解:讲解一些与杠杆相关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 布置作业:设计一些有关杠杆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杠杆的概念杠杆的分类力臂的概念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杠杆一定是直的。
()(2)所有的杠杆都是省力杠杆。
()(3)力臂越长,杠杆就越省力。
()2. 选择题:选择正确的答案。
3. 计算题:一个动力为10N,动力臂为0.5m,一个阻力为15N,阻力臂为1m 的杠杆,是否平衡?请计算并说明理由。
答案:1. (1)× (2)× (3)×2. D3. 该杠杆不平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二章第1节杠杆的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二章第1节杠杆的教案我的教案:杠杆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杠杆的原理,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杠杆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杠杆的基本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场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杠杆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
2. 学会使用杠杆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杠杆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平衡条件,杠杆计算公式的应用。
难点:杠杆的计算方法和实际应用场景的解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杠杆模型、平衡尺、测力计、钩码等。
学具:笔记本、笔、计算器等。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实践情景,让学生观察和体验杠杆的原理,引导学生思考杠杆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讲解:介绍杠杆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平衡条件,讲解杠杆计算公式的应用。
3. 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使用测力计、钩码等教具,探究杠杆的平衡状态,并记录数据。
4. 应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杠杆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平衡条件,杠杆计算公式的应用。
难点:杠杆的计算方法和实际应用场景的解决。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杠杆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但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有些学生还是无法很好地将所学知识和计算公式应用到实际问题中,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引导和训练。
拓展延伸:让学生进一步探究杠杆的变形和平衡条件,了解杠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科学素养。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下册12.1杠杆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12.1杠杠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12章第1节《杠杠》。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1. 了解杠杠的定义、分类和特点。
2. 掌握杠杠的平衡条件及其应用。
3. 学会用杠杠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知道杠杠的定义、分类和特点,能识别生活中的杠杠。
2. 掌握杠杠的平衡条件,能运用杠杠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杠杠的平衡条件及其应用。
难点:杠杠平衡条件的推导和实际问题的解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实物杠杠、尺子、钩码等。
学具:笔记本、笔、课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展示一个撬棍撬起重物的场景,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撬棍能撬起重物?这里涉及到了什么物理原理?2. 知识讲解(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课本上关于杠杠的定义、分类和特点,让学生明确杠杠的基本概念。
(2)教师讲解杠杠的平衡条件,并通过示例进行解释。
(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杠杠平衡条件的应用,如何用杠杠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3. 例题讲解教师选取一道典型的杠杠问题,引导学生一起分析、解答,让学生学会运用杠杠原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教师给出几道有关杠杠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生对杠杠知识的掌握程度。
5. 动手实践教师布置一个简单的杠杠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加深对杠杠知识的理解。
6.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如下:12.1 杠杠一、杠杠的定义: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
二、杠杠的分类:1. 费力杠杠:动力臂小于阻力臂。
2. 省力杠杠:动力臂大于阻力臂。
3. 等臂杠杠:动力臂等于阻力臂。
三、杠杠的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 = 阻力×阻力臂四、杠杠的应用:1. 撬棍:省力杠杆。
2. 剪刀、钳子:费力杠杆。
3. 天平:等臂杠杆。
七、作业设计2. 运用杠杠原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024年春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二章第1节杠杆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不仅能够掌握杠杆的基本知识和原理,还能够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他们将能够应用杠杆原理来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物理问题,提高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自信心。此外,通过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学生将能够提高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总之,本节课将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杠杆概念的深入理解,并提高他们在物理学科方面的综合能力。
课堂
1.课堂评价
2.作业评价
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批改和点评,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鼓励学生继续努力。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提交的作业,评估学生对杠杆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例如,教师可以检查学生作业中的计算是否准确、解答是否清晰等。在批改作业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出具体的反馈意见,如指出学生的错误、提出改进建议等。同时,教师还可以给予学生鼓励和肯定,如表扬学生的努力、赞扬学生的创新思维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通过认真批改和点评作业,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的教学提供参考。
4.家长沟通
与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了解学生在家庭环境中的学习情况,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教师可以通过家访、电话沟通、电子邮件等方式,与家长交流学生的学习进展和存在的问题。例如,教师可以向家长介绍学生在课堂上对杠杆原理的掌握情况,并询问学生在家庭中是否有应用杠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同时,教师还可以向家长了解学生在家中的学习态度、学习环境等因素,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通过与家长的沟通,教师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支持。
-杠杆原理的应用:力臂、力矩的概念,以及如何利用杠杆原理分析物体平衡问题。
-杠杆的实际应用:通过实例分析,如撬棍、剪刀、钳子等日常工具,理解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二章第1节《杠杆》教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二章第1节《杠杆》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二章第1节《杠杆》。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杠杆的定义、杠杆的分类、杠杆的平衡条件、力臂和杠杆的力矩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杠杆的定义和分类,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了解力臂和杠杆的力矩。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杠杆的平衡条件、力臂和杠杆的力矩。
难点:杠杆的分类和实际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杠杆模型、力臂模型、演示仪等。
学具:笔记本、尺子、铅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杠杆,如撬棍、剪刀、钳子等,引导学生思考杠杆的原理。
2. 概念讲解:介绍杠杆的定义、杠杆的分类,引导学生理解杠杆的基本概念。
3. 平衡条件:讲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并通过演示仪进行实验验证。
4. 力臂和力矩:讲解力臂和杠杆的力矩的概念,引导学生掌握力臂和力矩的计算方法。
5. 例题讲解:分析实际例子,如剪刀的使用,讲解剪刀杠杆的原理和力臂的计算。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杠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撬棍的力臂等。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杠杆1. 定义:能在力的作用下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
2. 分类:(1)一端固定,另一端可动的杠杆。
(2)两端都可以固定的杠杆。
(3)两端都可以可动的杠杆。
3. 平衡条件:F1 L1 = F2 L24. 力臂:力的作用线到杠杆的转轴的垂直距离。
5. 力矩:力臂与力的乘积。
七、作业设计(1)一根长度为2米的撬棍,作用力为100牛。
(2)一把剪刀,手柄长度为0.2米,剪刀刀片长度为0.1米,作用力为5牛。
答案:(1)力臂 = 100牛 2米 = 200牛·米(2)力臂 = 5牛 0.1米 = 0.5牛·米2. 题目:一根长度为3米的撬棍,作用力为150牛,另一端作用力为60牛,求杠杆的力矩。
2024-2025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12章第1节杠杆教案
20242025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12章第1节杠杆教案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始终坚信,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有着自己的兴趣和特点。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力求设计出既有趣又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
一、设计意图本次活动的设计,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互动式教学法,以孩子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杠杆为切入点,引导他们认识和理解杠杆的原理和应用。
活动的目的是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杠杆的基本知识,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孩子们了解杠杆的定义、特点和分类,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2. 能力目标: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孩子们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探究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杠杆的定义、特点和分类,杠杆的平衡条件。
难点:杠杆的平衡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杠杆模型、图片、视频等。
学具:杠杆模板、小物品(如螺丝、弹簧等)、测量工具。
五、活动过程1. 情境引入:通过展示图片和视频,让孩子们观察和描述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杠杆现象,如撬棍、剪刀、钳子等。
2. 理论知识讲解:介绍杠杆的定义、特点和分类,讲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3. 实践操作:让孩子们分组进行杠杆实验,使用杠杆模板和小物品,亲身体验和验证杠杆的平衡条件。
4. 解决问题: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孩子们运用杠杆的知识进行解决。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杠杆的定义、特点和分类,杠杆的平衡条件。
难点:杠杆的平衡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对本次活动的效果进行反思,看看孩子们是否掌握了杠杆的基本知识,是否能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
同时,我还会引导孩子们进行拓展延伸,让他们尝试自己设计杠杆,解决实际问题。
总的来说,我相信,通过这次活动,孩子们不仅能够掌握杠杆的知识,还能够激发他们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探究的精神。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12.1 杠杆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12.1 杠杆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的第十二章第一节《杠杆》。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1. 了解杠杆的定义、分类和特点。
2. 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及其应用。
3. 学习杠杆的原理,并能运用杠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能够说出杠杆的定义、分类和特点。
2. 能够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分析实际问题。
3. 通过对杠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杠杆的平衡条件及其应用。
难点:杠杆原理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杠杆模型、剪刀、钳子等。
学具:笔记本、笔、剪刀、钳子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杠杆物品,如剪刀、钳子等,引导学生思考杠杆的定义和特点。
2. 讲解:讲解杠杆的定义、分类和特点,引导学生理解杠杆的概念。
3. 演示:利用杠杆模型进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4. 练习:让学生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分析实际问题,如剪刀、钳子的使用等。
5. 讲解:讲解杠杆的原理,并引导学生运用杠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6. 练习:让学生运用杠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一个省力的杠杆等。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杠杆定义:分类:特点:平衡条件:原理: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杠杆的定义、分类和特点。
(1)使用剪刀剪东西时,如何才能更容易地剪断?(2)使用钳子时,如何才能更容易地夹住物体?答案:1. 杠杆的定义:2. 杠杆的分类:3. 杠杆的特点: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展示常见的杠杆物品,引导学生思考杠杆的定义和特点。
通过演示和练习,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够运用杠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但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理解杠杆的原理,并能够将其运用到生活中。
同时,可以进一步拓展杠杆的应用领域,如工程、科技等,让学生了解到杠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教学难点是“杠杆原理的理解和运用”。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12.1杠杆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12.1杠杆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实践操作和情景模拟相结合的方式,让孩子们在实际操作中体验杠杆原理,通过情景模拟引导孩子们发现杠杆的应用。
活动的目的是让孩子们了解杠杆原理,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了解杠杆的定义和特点。
2. 让孩子们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
3.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杠杆的定义和特点,杠杆的平衡条件。
难点:杠杆的应用,如何利用杠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杠杆模型、水果、剪刀、平衡尺等。
学具:每个孩子准备一把剪刀、一张纸、一个小棒。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水果切分游戏,让孩子们观察到杠杆的作用。
2. 讲解杠杆的定义和特点:展示杠杆模型,解释杠杆的定义,让孩子们动手尝试调整杠杆两边的力臂,观察平衡状态的变化。
3. 实践操作:让孩子们分组进行实践,利用杠杆模型进行力的转换,完成一些简单的任务,如用杠杆抬起重物、用杠杆拉伸物体等。
4. 情景模拟:设置一些实际场景,让孩子们利用杠杆解决问题,如用杠杆打开瓶盖、用杠杆拨动琴弦等。
6. 随堂练习:让孩子们运用杠杆原理,设计一个简单的杠杆装置,解决一个小问题。
六、活动重难点活动重点:杠杆的定义和特点,杠杆的平衡条件。
活动难点:杠杆的应用,如何利用杠杆解决实际问题。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操作和情景模拟,让孩子们掌握了杠杆原理,并在实际操作中发现了杠杆的应用。
但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孩子对杠杆的平衡条件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讲解。
拓展延伸:鼓励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思考杠杆的应用,如家庭生活中的杠杆现象,尝试发明一个实用的杠杆装置,解决一个小问题。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实践操作的重要性在活动过程中,实践操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通过实际动手操作,孩子们能够更直观地理解杠杆的定义和特点,感受到杠杆的平衡条件。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12.1杠杆教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12.1 杠杆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的第十二章第一节,主要内容包括:1. 了解杠杆的定义、分类和应用。
2. 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及其应用。
3. 学习力臂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杠杆的定义、分类和应用。
2. 能够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问题。
3. 能够准确计算力臂的长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点:杠杆的定义、分类和应用;杠杆的平衡条件及其应用;力臂的计算方法。
2. 难点:杠杆的平衡条件的理解和应用;力臂的计算方法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杠杆模型、力臂模型、演示器材。
2. 学具:笔记本、笔、剪刀、尺子。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一个日常生活中的杠杆例子(如撬棍),引导学生思考杠杆的定义和作用。
2. 讲解:讲解杠杆的定义、分类和应用。
示例讲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及其应用。
3. 演示:进行杠杆实验,展示杠杆的平衡条件。
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4. 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自己选择杠杆和力臂,验证杠杆的平衡条件。
5. 讲解:讲解力臂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示例讲解如何计算力臂的长度。
6. 练习:让学生自己选择杠杆和力臂,计算力臂的长度。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杠杆的定义:杠杆是一种能够绕固定点(支点)转动的硬棒。
杠杆的分类:根据力的大小和方向,杠杆可分为一、二、三类杠杆。
杠杆的平衡条件:力矩相等,即力与力臂的乘积相等。
力臂的概念:力臂是力的作用线与支点之间的垂直距离。
力臂的计算方法:力的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即为力臂的长度。
七、作业设计1. 题目:判断下列实例中的杠杆属于哪一类杠杆,并说明原因。
实例1:撬棍实例2:剪刀答案:实例1:撬棍属于一类杠杆,因为力的方向和移动方向相同。
实例2:剪刀属于三类杠杆,因为力的方向和移动方向相反。
2. 题目:计算下列实例中的力臂长度。
实例1:一把剪刀,力的作用点距离支点20cm,力的方向与剪刀的刃口方向垂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杠杆》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的各种杠杆提取共同的特征,并能在杠杆上确认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的位置。
能准确地画出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能对杠杆平衡条件进行猜想和假设,并设计出验证方案,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处理,得出杠杆平衡的条件。
能应用杠杆平衡条件去分析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能根据杠杆的特点,以及作用效果等进行分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杠杆,培养观察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归纳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培养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在对实例的调研、分析和解释中进一步理解和应用杠杆平衡条件,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使学生感受到杠杆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提高探究的乐趣。
(2)运用学过的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杠杆,进一步感受到生活和科学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杠杆平衡条件
2、难点对力臂的引入和理解
【教学步骤】
1、引入新课
教师:1.出示图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杠杆,引导学生得出杠杆的定义。
观察日常生活用的工具钳子、筷子、指甲钳、跷跷板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学生:都是能够提供方便。
教师:这些能给我们提供方便的工具都称为机械。
日常生活中见到的那些复杂的机械也都是由简单机械组合而成的。
学习简单机械的知识是理解复杂机械的基础。
教师:现在,谁帮我一个忙,用这里几种不同的工具(羊角锤、硬棒、钳子)把木块中的钉子拔出来。
(探究)
活动一:比较用羊角锤拔钉子,用钳子拔钉子,这两种情况用力一样吗?哪一种工具更省力呢?(实验后得到羊角锤拔钉子最省力)
教师:我们首先用羊角锤(或起子)钳住钉帽,然后锤身抵住木块,用力扳手柄,钉子就被拔出来了。
那么,你知道羊角锤是根据什么原理制造的呢。
实际上它是根据杠杆原理制造的。
那杠杆是怎么一回事呢?今天大家就共同来探究杠杆(板书:探究杠杆)。
首先,我们来认识什么是杠杆?(板书:一、什么是杠杆)。
2、杠杆的五要素的学习
教师:最简单的杠杆就是撬石头时用的撬棒。
还有我们小时侯玩的跷跷板也是杠杆。
活塞式抽水机的手柄工作时也是杠杆。
生活中应用杠杆原理的机械有很多:那么,应用杠杆原理的机械都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分组讨论,请组员回答:
①都是硬棒。
(软的不行,直的弯的都可以)
②工作过程中都在转动,转动过程中有一点是不动的。
③除固定不动的点外,还要受到两个力的作用,一个能使它转动,另一个阻碍它转动。
出示动画场景,针对撬石头时用的撬棒得出杠杆关键概念:
教师: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得出:支点、动力、阻力的概念(板书出具体内容)。
(1)绕着固定点转动。
固定点——杠杆的支点
(2)受到力的作用。
动力和阻力
(3)支点O——杠杆绕着转动的点
(4)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
(5)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板书)
回头再分析刚开始提出的各机械的支点和力臂(学生分组讨论后选代表回答):
展示一组图片,思考这些工具在工作过程中,是否是杠杆?若为杠杆,确定支点的位置、动力、阻力作用点和方向。
3、关于力臂的教学:
教师:动力的作用效果不是由支点到动力作用点间的长度决定,而是由支点到动力作用线间的距离决定。
我们把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间的距离叫做动力臂。
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间
的距离叫做阻力臂。
出示动画实例:
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教师:因此,描述杠杆需要五个要素——支点O、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总称为杠杆的五要素。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画出图中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撬棒、抽水机(介绍杠杆示意图和力臂的画法)。
教师:什么是杠杆我们已经比较清楚了,利用杠杆为什么能用小的力产生大的力呢?我们知道人们通常是在杠杆平衡或非常接近平衡的情况下使用杠杆的。
下面我们请同学们通过做实验来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4、杠杆的平衡条件(板书)
教师:支点与力的作用点间距离的远近一定会给力的作用效果带来影响吗?那么动力和阻力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就来进行实验,分析他们之间的关系。
活动探究:
(边说边演示)这里有一杠杆,中间十字交会点就是杠杆的支点O,O点左、右边每隔10厘米有1条虚线将杠杆等分。
现在取5个等质量的钩码,将其中2个挂在杠杆左端第三格上,作为杠杆的阻力。
剩下的3个作为杠杆的动力,若使杠杆平衡,这三个钩码刚好挂在右端第2个格上。
改变阻力臂和阻力的大小,继续实验,分析杠杆的平衡条件,将实验结果填在表格内:
教师:通过表格内的数据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教师:用比例式表示,它的含义是:如果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倍,那么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分之一。
板书设计
四、杠杆
一、杠杆
1、杠杆: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称为杠杆。
2、杠杆的五个要素:
支点(o):杠杆绕着转动的点。
动力(F
1
):使杠杆转动的力。
阻力(F
2
):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动力臂(L
1
):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阻力臂(L
2
):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二、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F
1L
1
=F
2
L
2
教学反思:
1、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自己分析总结杠杆的共同点,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和自我展示的意识。
2、准备内容非富的“练习卡片”并用多媒体展示相应的详细过程,让学生在有限的一节课内充分练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