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基础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它的根本任务在于开发人的潜能,提高受教育者的全面素质。1983年,邓小平同志为北京市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题词充分体现了邓小平同志教育思想的精髓,也指明了社会主义教育战略方向,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方针。《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要》中明确规定了新时期的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并且强调指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因此,基础教育要适应“三个面向”的要求,必须实行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轨,必须把学生素质水平的高低看做是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成败,关系到中华民族能否自立于世界优秀民
族之林的重大问题。
一、推行素质教育,必须更新教育观念
1.建立新的人才观。基础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必须遵循基础性原
则,力求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
2.建立人的素质全面发展的质量观。要充分认识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重要性,把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能力素质、审美素质、劳动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发展水平,
作为衡量教育工作和学生质量的标准。
3.建立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的新的教学观。在教学过程中,要把传授知识和学生的个性发展结合起来,把课堂和课外活动结合起来,把已有知识和未来的创造发展结合起来,把学校工作同社会、家庭教育结合起来,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面向未来的开放
系统,全面地开发学生的潜能。
4.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尊重和鼓励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是学生的内化过程,要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要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精神,同时要加强实践活动,增强其实践意向和行动能力,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二、基础教育从“应试教育”转移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要重点做好以下具体工作:
1.理解转变的思想内涵。基础教育工作者要明确素质教育的内涵,彻底改变“应试教育”的局限性、片面性和表面性,认识到基础教育不是把学生培养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而是培养成具备现代社会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使学生养成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和劳动的能力。
2.打破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教育体系,构建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素质教育体系,即促进学生人格的发展、认知能力的发展和身心素质的发展。即不能只重视智育,忽视德育和体育;只重视知识积累,
忽视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3.改变教学内容,根据基础性和可接受性原则组织教学。凡是社会需要的、做人需要的内容,都要学习。要遵循人的认识规律,引导学生从客观事实和现象出发,掌握方法,并应用到实践中去,而
不仅仅是要求学生掌握某些科学的结论和成果。
4.改进教学方法,遵循主体性和实践性的教学原则,变“教学”为“导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通过学习实践,独立地获取知识,使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5.优化教学环境。人的发展除先天因素外,主要还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创设一种良好的教育环境,对促进学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影响学生发展的环境是多方面的,它既包括学校、课堂等校内环境,也包括社会、家庭等校外环境,这些环境都影响着学生的发展,而创造这样的教育环境,单靠学校是不行的,必须靠
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
6.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应试教育”的评价措施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书面考试,以“分数”定质量,“高分”即高质量,这是一种单一的、片的、静态的评价,这种质量是狭隘的质量,只能代表学生短期的行为。素质教育的评价应当是全面的、多样的、动态面的评价,要从学生灵活掌握和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出发,全面地进行考查。即不仅要看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而且要对学生人格品质、认知能力、身心发展水平等做出全面的评价。其评价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如:开卷考试与闭卷考试相结合,笔试、口试
与面试相结合,实验实习操作与作业答辩相结合等。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国际化和科技化的社会,是经济和科技竞争的时代,竞争的焦点在于人才,在于全体国民的素质。基础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奠基工程,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教育改革的紧迫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