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讲义 (二)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古代诗歌鉴赏分类讲解2(共四大类)
分析
写法
以景衬情,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李白的《石头城》
议论引发,如清人刘献庭的“六奇已出陈平计,王饵曾闻贾谊言。敢借妄自
④乐曲意象:《阳关曲》《骊歌》。
把握情感
①依依不舍的留念;
②情深意长的勉励;
③坦陈心志的告白;
④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⑤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感情色彩
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
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情于景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衬托、谐音、想象、联想塑造形象。
A.前代的都城:咸阳、长安、金陵、姑苏、洛阳、汴京
B.发生过重大事件的地点:骊lí山、赤壁、新亭、隋堤、马嵬、华清宫、汴河
C.历代帝王与名人的故居、陵墓、祠庙:湘妃祠、乌江亭、陈琳lín墓、李白坟;
D.特定的历史朝代:六朝、吴国、隋代、安史之乱、南唐后蜀等。
常见内容
国家-国运衰微
统治者-荒淫奢侈
古地-昔盛今衰
不畏恶劣环境的献身精神;描摹塞上绝域的奇异风光,歌颂祖国边塞的大好河山;
对戍边将士勇武之气的歌颂之情(诗人角度)。
表现手法
比兴、象征、衬托、渲染、对照、用典、联想、照应、正侧结合、虚实结合、寓情于景、托物言志。
语言特点
豪放旷达、清新飘逸、沉郁顿挫、委婉清丽。
诗歌意境
孤独凄凉、激情飞越、雄奇壮美、豪壮悲慨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分类讲解
(惜别送别诗)
内容
解说
特
点
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乡旅、归隐等。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或折柳送别,或摆酒饯行,或写诗相送,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其间充满了殷殷的叮嘱和深深的情谊。这类诗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
专题02古代诗歌鉴赏主观简答试题考点(课件)-2025年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课堂知识点拨】
考点一:对诗句的理解、分析。
内容: 理解诗句的关键在于掌握诗句的构成、背景、作者意图以及诗句所蕴含的意象和情感。 1.诗句,作为组成诗词的基本单位,其理解首先需要从字面上进行解析,包括每个字词的意思和 典故的含义。进一步,结合诗句的背景环境,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深意和寄托。如李绅的《却入泗口 》(却入:乍入。泗口,泗水入淮)“洪河一派清淮接,堤草芦花万里秋”,A.首句写诗人乍入泗口看 到的两水交汇的景象,一个“清”字奠定了作品萧瑟、冷清的基调。这里“清”字的作用是错误的,“ 清”修饰“淮”,淮水,指淮水的特点,清澈。 2.诗句中的意象和情感也是理解的关键。诗句中通常包含很多意象,这些意象是作者精心安排的 ,用来与作者的心情相应和。例如,《相见欢》中的月、梧桐、深院、清秋就能看出作者的哀叹与落寞 。 3.读懂一首古诗还需要结合作者的背景与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例如,杜甫的诗在唐朝繁盛时期多 豪放洒脱,而经历安史之乱后,他的诗则多与哀伤挂钩。了解这些背景信息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诗人的 情感和创作意图。
因爱庵前一脉泉,襥衾来此借房眠。 骤闻将谓溪当户,久听翻疑屋是船。 变作怒声犹壮伟,滴成细点更清圆。 君看昔日兰亭帖,亦把湍流替管弦。 (2024新课标Ⅰ卷16T)诗中以对比的方式,对泉声进行了生动的描写,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赏析 。(6分) 【官方答案】①乍听与久听的不同:乍听泉声时,感觉是一条溪水从门前流过;久听后感觉水声逐 渐弥漫于四周,使人有身处舟中之感。②激流声与涓滴声的不同:泉流时而汹涌,听来壮阔雄伟;时而 滴沥,听来清亮圆润。 【学生答案】①乍听与久听的不同:乍听泉声时,感觉是一条溪水从门前流过;久听后感觉水声逐 渐弥漫于四周,使人有身处舟中之感。表明诗人已经沉浸于溪声之中,景、人、情融为一体。②激流声 与涓滴声的不同:泉流时而汹涌,听来壮阔雄伟;时而滴沥,听来清亮圆润。表现了泉声的丰富多变和 独特魅力,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及喜爱之情。
2015届高考语文(新课标,山东专用)一轮复习课件:第二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共55张PPT)
字,切实具体地描绘出了绿水环抱人家的场景,生动形象,具有动态
美。
菜 单
隐 藏
高考总复习
透 析 考 点 提知能 补 足 短 板 求完善 巩 固 专 题 对点练 典 题 训 练 提素能
语文(SD)
第二,炼字艺术也注重运用想象、联想,追求化无形为有形的可 感性。如王安石的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这“绿”字、最为精警, 把看不见的春风转换成鲜明的视觉形象,春风拂煦,百草始生,千里 江岸,一片新绿,写出了春风的精神。
家”中的“疑”字,可谓“神来之笔”,不仅把蜂蝶追逐春色的神态 写得活灵活现,更把春色写活,一“疑”字让小园、蜂蝶、春色焕发
异彩,新鲜生动。
菜 单
隐 藏
高考总复习
透 析 考 点 提知能 补 足 短 板 求完善 巩 固 专 题 对点练 典 题 训 练 提素能
语文(SD)
2.答题步骤
步骤一: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指出该词特殊的语法现象或
对象的静态;虚词主要表现描写对象的程度范围。
菜 单
隐 藏
高考总复习
透 析 考 点 提知能 补 足 短 板 求完善 巩 固 专 题 对点练 典 题 训 练 提素能
语文(SD)
从艺术效果的角度理解炼字艺术,需要关注如下几个主要方面:
第一,炼字艺术注重动静转换结合,追求画面的动态美。如苏轼 《蝶恋花》中“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中的“绕”
语文(SD)
解析:鉴赏“绿”字需要结合具体语境,可联想诗句“春风又绿
江南岸”。此处的“绿”可理解为使动,“使树绿”,展示的是一种
动态美,表现了春风的活力、春天的生机。
菜 单
隐 藏
高考总复习
透 析 考 点 提知能 补 足 短 板 求完善 巩 固 专 题 对点练 典 题 训 练 提素能
2024版新教材高考语文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学案二赏诗“入门课”入门第
〖即练即悟〗 2.指出下列诗句中的词类活用之处,并理解其含义。 (1)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答案:雨,名词活用作动词,下雨。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 上见赠》)
答案:春,名词活用作形容词,茂盛的。
(3)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李商隐《晚晴》)
〖即练即悟〗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文后题目。
秋兴 陆游
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 醉凭高阁乾坤迮【注】,病入中年日月遒。
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 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
【注】 迮:狭窄。
读诗应知:
通过学过的课文《示儿》《书愤》等诗歌我们可知,陆游生于北宋 危亡之际,始终主张抗金,但在仕途上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 一生报国无门、壮志难酬;屡遭打击,但矢志不渝。因此他的许多诗 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以及报国无门、 壮志难酬的愤懑。通过对陆游的“知人论世”,我们便可更好地把握 上面这首诗的思想内容,也利于准确地解答题目。
(二)知作者 要真正读懂一首诗,必须知人论世。“知人论世”就是说要了解诗 人的思想性格、生活经历、风格流派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目的等。 读诗时,必须注意诗人的遭遇、境况,注意诗人所处朝代的国势、朝 政等方面的问题。知道了人与世,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这 方面的信息有的诗歌考题会提供相关的注释,有的属于名家名篇的则 不再加注,需要从平时积累的知识中回忆提取。
〖即练即悟〗 6.下列诗句中存在互文现象,请准确理解诗句含义。 (1)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答案:明月升起,轻拂的夜风中传来了鹊和蝉的鸣叫。
(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
(步步高)高考语文总复习题库古代诗歌鉴赏 古代诗歌鉴赏(二) 含答案(1)
古代诗歌鉴赏(二)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观雨陈与义①山客龙钟不解耕,开轩危坐看阴晴。
前江后岭通云气,万壑千林送雨声。
海②压竹枝低复举,风吹山角晦还明。
不嫌屋漏无干处,正要群龙洗甲兵。
【注】①陈与义:北宋南宋之交的爱国诗人。
此诗写于汴京失陷后诗人流寓湖、湘时。
②海:暴雨。
(1) 第二、三联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结合诗句简要描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这首诗用了多种方法抒发感情,请任选两种进行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描写了雨前和雨中的景物变化。
屋前的江流和屋后的山岭云气无阻,连绵起伏的山脉与层层翠染的幽林送来隆隆雨声。
暴雨打得竹枝低伏了又顽强地挺起来,大风吹得乌云翻涌的山脊明明灭灭。
(2)(示例)①双关。
“晦”“明”“阴晴”等既是天气变化,也隐喻当时抗金的时局。
“雨”既指自然之雨,又指有助于抗金的政策、措施等。
②用典。
尾联上句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床头屋漏无干处”的诗句,下句用《洗兵马》中“净洗甲兵不常用”的诗句(或武王与姜子牙的典故),表达了诗人不顾个人利害,渴望取得抗金胜利的愿望。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别舍弟宗一①柳宗元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注】①柳宗元的堂弟宗一从柳州到江陵(今湖北江陵)去,柳宗元写此诗送别。
柳宗元此时已被贬为柳州刺史。
(1)赏析本诗第二联中数词运用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诗中是怎样抒发离情别绪的?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一身”与“万死”对比,概括了诗人孤苦零落的凄惨现实和屡遭不幸的残酷人生;“六千里”与“十二年”从空间、时间上高度概括了诗人屡遭贬谪的距离遥远和时间之长;读来令人震撼,极富感染力。
高考语文高中语文诗歌鉴赏(讲义及答案)含答案
一、高中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自金陵如丹阳道中有感①王安石数百年来王气消,难将前事问渔樵。
苑方秦地皆芜没②,山借扬州③更寂寥。
荒埭暗鸡催月晓④,空场⑤老雉挟春骄。
豪华只有诸陵⑥在,往往黄金出市朝。
【注】①此诗作于1066年(治平三年)春,闲居江宁已三年的王安石聊发游兴,骑马东行游丹阳,沿途访友寻古。
②化用古人诗句。
李白《金陵》诗:“苑方秦地少,山似洛阳多。
古殿吴花草,深官晋绮罗。
”刘长卿的诗:“金陵已芜没,函谷复烟尘。
”③东汉末刘繇曾将扬州治所设在曲阿(丹阳)。
④《建康图经》言:“鸡鸣埭在青溪西南潮沟上,过沟有埭,名鸡鸣。
齐武帝早游钟山射雉,至此,鸡始鸣。
”⑤场:射雉场。
《南齐书·东昏侯纪》:“置射雉场二百九十六处,翳中帷帐及步障,皆袷以绿红锦。
”⑥《元和郡县图志》载:丹阳有齐高帝的泰安陵,武帝的景安陵,明帝的兴安陵,梁武帝的修陵,文帝的建陵,简文帝的庄陵等多座。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对历史悠久的古帝王之都金陵的总体感受,“王气消”三字为全诗定下了伤感的基调。
B.颔联,当年的苑方秦地般的美景已消失了,一度为扬州治所的丹阳繁华也已寂寥不见了。
C.尾联,写盛极一时的王朝黄金散尽,如今只剩下帝王的陵寝,充满了人财两空的哀伤。
D.这首七言律诗,词句警策,典故丰富,内容深邃,充满历史的纵深感和兴替的沧桑感。
(2)请简要赏析颈联“荒埭暗鸡催月晓,空场老雉挟春骄”。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兔丝元稹人生莫依倚,依倚事不成。
君看兔丝蔓,依倚榛与荆。
荆榛易蒙密,百鸟撩乱鸣。
下有狐兔穴,奔走亦纵横。
樵童斫将去,柔蔓与之并。
翳荟①生可耻,束缚死无名。
桂树月中出,珊瑚石上生。
俊鹘度海食,应龙升天行。
灵物本特达,不复相缠萦。
缠萦竟何者,荆棘与飞茎。
【注】①翳荟:草木茂盛可供障蔽之处。
(1)这首诗围绕“兔丝”主要设置了两方面的对比,请简要分析。
(2)这首诗寄托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语言鉴赏+课件79张
早上五盘岭① 岑参
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②。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 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
栈道溪雨滑,畬shē田原草干。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 注释:①五盘岭蜀交界处峻岭、其山道曲折盘旋,故名。②出五盘:攀越五 盘山道登上山峰。 (1)“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 景物特征鲜明,请作简要分析。(4分)
3.具有概括性、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或情趣性
这一般指动词,如大家非常熟悉的王安石《泊船瓜洲》中名句 “春风又绿江南岸”,其“绿”字诗思深沉,情思浩荡:既生动形 象地写出了江南春风和煦、百草逐生、千里江岸一片新绿之景,又 在这盎然生机中展示出作者当时奉诏回京的喜悦,其高度的概括性, 丰富的表现力,的确让人称道,难怪王安石不厌其烦,易“十许字, 始定为绿”。
诗眼
刘铁冷在《作诗百法》中说:“诗之有眼, 犹人之有目也。” 人之目,乃心灵之窗 口;诗之眼,则是洞察诗词旨趣的窗口。
所谓“诗眼”,是指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 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
具体阐释如下:
1.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这类词一般具有浓厚的感情色 彩。
如“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其中的“空”流露 出作者自许塞上长城、满腔报国热忱却一直到老仍报国无门的深重 的怅惘与悲愤,准确深刻地点明本诗主旨
【注】①此诗为作者受小人毁谤,被贬 为商州团练副使时所作。②量(liàng) 移:唐宋时期公文用语,指官员被贬谪 远方后,遇恩赦迁距京城较近的地区移: 原指从贬所移至稍近的地方,此处是反 语,意为被贬到更偏僻的地方。
问:颈联中哪两个字用的生动传神? 请作简要赏析。
• ①释义: “拂”和“侵”。拂,吹拂。侵,侵占。 • ②手法/翻译:都用了拟人化的写法。竹声萧萧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第二讲课件
登黄鹤楼有感 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 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 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 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 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 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 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诗歌 18
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 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4 分)
诗歌内容鉴赏口诀 1. 从题目认识对象 2. 从字面读出感觉 3. 从注释破解难点 4. 从作者了解背景 5. 从原作找到根据 6. 从题干得到启示 7. 从首联找到特点 8. 从尾句参透主旨 9. 从景物把握情感 10. 从意境洞察心胸
诗歌
21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 题。 齐州送祖三①王 维 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 祖② 帐已伤悲,荒城复愁入。天寒远山净, 日暮长河急。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 立。 【注释】 祖:出行之前祭祀路神。
诗歌 26
“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这两句写到环境, 采用白描手法。仿佛一路絮谈,周围环境都未顾 及,此时友人解缆离去,才注意到伫望中的这些 景象。 这两句使人产生时间感 ,“祖帐”进行了多长 时间啊。这景象引起作者特别注意,自是迎合了 他此时的情绪。 表现出友人离去造成自己的空虚感、落寞感,而 “日暮长河急”更加重了心绪的撩乱。
诗歌
2
刘勰《文心雕龙》中的名句: 1、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意溢于海 2、操千曲而后晓声 观千剑而后识器 3、句有可削,足见其疏; 字不得减,乃知其密。 4 、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 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
诗歌 3
1.元曲四大家是哪四位? 关汉卿、白朴、马致远、 郑光祖
2024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诗歌l鉴赏读懂诗歌(二)
(二)古诗语言的“变形”: 在用词:改变词性; 造句方面:改变词序(语序)、空白省略等; 修辞方面,常常是互文见义。
由此取得“新、巧、奇、警”的艺术效果;增加语言容量,以取得 多义的效果;强化语言的启发性,以取得写意传神的效果。但语言的 “变形”都是服从表情达意的目的,而非文字游戏。
1、词类活用的普遍性 代诗歌中一些词的词性发生改变,有时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 名词、形容词、数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动词活用为名词,名词作 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在古代诗歌中很常见。
(2)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答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李商隐《登乐游原》) 答 (4)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黄庭坚《寄黄几复》) 答: 参考答案:(1)省略主语。下句应为“落花狼藉(天色)近黄昏”。 (2)省略谓语。上句应为“五陵年少争(送)缠头”。 (3)省略主语。诗句应为“(余)向晚意不适,(余)驱车登古原”。 (4)上下句分别省略谓语和主语。诗句应为“我居北海君(居)南 海,寄雁传书(雁)谢不能”。
续表
示例:“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陌上桑》) 名词
分析:“府”即“在府郡”,“朝”即“在朝廷”,这是名词作状语。 活用 作状 示例:“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语 分析:“灰”,意为“像灰一样”;“烟”,意为“像烟一样”。曹操的水 军像灰一样飞散,像烟一样消亡。
续表 示例:“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李商隐《晚晴》) 分析:“重”,意为“以……为重”。苍天有意怜爱生长在幽暗之地的小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阅读专题第二节鉴赏诗歌的语言(安徽专用)
古代诗歌鉴赏
第二节 鉴赏诗歌的语言
第四章
古代诗歌鉴赏
思维热身
【原文】 用晦而明 寓清于浊 以屈为伸 真涉世之一壶
藏巧于拙
藏身之三窟也 .
栏目 导引
第四章
古代诗歌鉴赏
【译文】
做人宁可装得笨拙一点也不
可显得太聪明,宁可收敛一点也不可锋 芒毕露,宁可随和一点也不可太自命清 高,宁可退缩一点也不可太积极冒进,这
才是立身处世最有用的救命法宝,这才
是明哲保身最有用的狡兔三窟.
栏目 导引
第四章
古代诗歌鉴赏
【赏析】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懂得
了智与巧、愚与拙,也就真正理解了生 活.从而掌握了进和退、屈和伸、实现 自我和保全自我的关系.一个有才华的
人想保护好自己而不遭受别人的打击,
就要做到大智若愚,大巧若拙,以退为进,
力(比如清新自然、委婉含蓄、沉郁顿
挫等)。
栏目 导引
第四章
古代诗歌鉴赏
命题特点 纵观近几年安徽卷的诗歌语言的考查,
命题呈现以下特点:
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包括: 1.分析诗歌语言的形象性、情感性、 含蓄性、精确性,揭示语言所表达的具 体意义,即从情感、意境上品味语言,
挖掘词语的深层含义。
栏目 导引
第四章
以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意义.巧妙
地使用副词,常能使诗歌的内容变得深 刻.如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 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中的“尽”字, 写出了戍边将士无一例外的思乡之情.
杜荀鹤《山中寡妇》“桑柘废来犹纳税,
栏目 导引
第四章
古代诗歌鉴赏
田园荒后尚征苗”中的“犹”和“尚”字,深 刻地揭示了由于战争的破坏,桑林伐尽, 田园荒芜,而官府却不顾人民的死活,照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二)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二)14、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9分)雨过至城中苏家宋黄庭坚飘然一雨洒青春,九陌净无车马尘。
渐散紫烟笼帝阙,稍回晴日丽天津。
花飞衣袖红香湿,柳拂鞍鞯绿色匀。
管领风光唯痛饮,都城谁是得闲人。
注: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黄庭坚时任秘书省校书郎,是年,长期贬谪外放的苏轼被授予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要职。
(1)诗中描写了春雨后的哪些景象?(2分)(2)结合诗句说明颈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4分)(3)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参考答案:(1)尘土涤净紫烟渐散雨过日丽红花沾雨柳色葱翠(2)①对仗,如花飞对柳拂,红香湿对绿色匀。
②比拟,如柳拂。
③从视觉、嗅觉、触觉等多角度(运用通感)进行描写,如衣袖红香湿。
(3)雨后天晴访友喜悦之情;仕途上的踌躇满志或忙中偷闲的快乐。
白话翻译:小雨飘飘,轻洒在青青的草地上。
道路都干干净净的,车马经过也扬不起灰尘。
渐渐散去的紫烟笼罩了帝阙。
天气逐渐变得晴朗,天空也在消除阴霾后更加美丽。
飞花沾湿衣袖,红中带香。
绿柳轻拂马鞍,绿色匀称。
为了能够更好的赏景,唯有痛饮。
都城又有几个闲人呢?诗歌赏析:1、本诗描绘了春雨后尘土涤净紫烟渐散雨过日丽红花沾雨柳色葱翠的景象。
2、颈联运用的艺术手法:①对仗,如花飞对柳拂,红香湿对绿色匀。
②拟人,如柳拂。
③从视觉、嗅觉、触觉等多角度进行描写,如衣袖红香湿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3、全诗表达了诗人雨后天晴拜访苏家的喜悦,为老师再获朝廷重用而开心,暗讽昔日变法派皆是闲人,变法时期是一场雨,现在才是雨过天晴,有着沉冤得雪的痛快。
2019年高考语文总复习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 考点2 鉴赏诗歌的语言通
鉴赏诗歌的语言一、对点练1.(2016·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登裴秀才迪小台[唐]王维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
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选自《全唐诗》)“满目望云山”句中“望”字一作“空”,你认为这两个字用哪个更好?请说明理由。
答:【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重点考查炼字。
解答本题,要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深入理解句意,把握“望”“空”的基本义和语境义,联系语境分析比较其表达效果,明确用哪个更好。
作答时,要先明确用哪个更好,然后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望”:照应题目中的“登台”,引出后面描写的景物。
或“空”:①营造空旷的意境;②流露出超然心态。
2.(2015·广东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早过大通驿①查慎行夙雾才醒后,朝阳未吐间。
翠烟遥辨市,红树忽移湾。
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
画家浓淡意,斟酌在荆关②。
【注】①大通驿:在安徽铜陵,大通河由此入长江,作者乘船途经此地。
②荆关:五代后梁画家荆浩、关仝,二人擅长山水画。
(1)第三联的“软”字在艺术表现上很有特色,请作赏析。
答:(2)诗题的“过”字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解析】(1)鉴赏诗歌中的关键词,首先要明确词义,然后结合诗句分析它的表达效果。
本题中的“软”既可以看作形容词,形容风很软,也可以看作动词,微风吹拂,使江水变得绵软,这是一语双关的用法。
答题时,理解“软”字的意思,并指出手法,再指出其表达效果,然后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回答本题首先明确“过”的词义,“过”有经过,路过的意思。
诗题中的“过”字在文中主要体现在时间、地点与景物的变化上。
答题时抓住“遥辨市”“忽移湾”“一江水”“九子山”等表示移步换景的词语来回答。
【答案】(1)“软”可形容风,即微风吹拂,给人以软绵绵的感受;又可形容江水,即微风吹拂,江面微波荡漾,江水像绸缎一样波动铺展开来。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重点讲练-专题02--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ppt课件)
【答题规范】
①概括画面要素 ( “xx图”式短语,常见要素为时间、地点、事件、主 要景物等,通常4~6字)
②点出画面氛围 (常用四字短语)
③分析蕴含情感
【参考答案】
①描绘了汉江奔流的景象,汉江萦纡万里,九条支流就如同九条巨龙盘 踞。江水四溢,泛滥于中国,波涛汹涌迅疾奔流, 营造了浩瀚磅礴、气 势宏大的氛围; ②渲染了汉江汹涌浩大的气势,为下文颂扬盛唐天下一 统、国运兴盛蓄势,突出了歌颂盛世伟迹的主题。
关注,提高自己的发现能力; ②“析”
掌握基本答题模式,在审清题干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 合理的解读。
24
【真题直击】
(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春日秦国怀古 【唐】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 ,泾水③ 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20
三、情景关系类
21
示例:
①哀景写乐
②乐景写哀
• 塞下曲
【唐】李白 五月天山雪, 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 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 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 直为斩楼兰。
•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 客舍青青柳色 新。 劝君更尽一 杯酒, 西出阳关 无故人。
22
【题型解析】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② 。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 。 注: ①作者一作秦观; 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 ③劫:围棋术语。 (8)词上半阙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 析。
32
【答题规范】
①指出作用; ②结合作用,紧扣文本进行分析; 如果有多种作用,则按题干要求,逐条归纳,分点作答。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复习(2)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复习(2)古典诗文2010-04-20 13025d56b7b40100hry1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复习(2)三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是指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表现手法。
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可以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艺术构思上的巧妙使用。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表达技巧的种类表达技巧是指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方式。
它的含义非常广泛,简单说包括各种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写作手法)的使用。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方式。
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抒情可分为直抒胸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手法常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
(二)表现手法联想、想象、类比、象征、渲染、烘托、悬念、对比、反衬、托物言志、赋比兴、虚实结合、动静相衬、景情理合一等。
(三)行文结构承上启下、起承转合、衔接、铺垫、照应等。
(四)材料取舍主次、详略、繁简等。
材料是构成文章的血肉,材料的详略取舍往往体现了的用意。
(五)修辞手法比喻、排比、对比、反复、拟人、夸张、反问、设问、对偶、用典、互文等。
在实际的运用中,多种修辞又往往是一起连用的。
下列几组概念的区分非常重要。
(一)借景抒情与情景交融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芭蕉残荷、梧桐细雨、飞蓬浮萍、鸿雁闲鹤、大漠古道、长亭短亭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这些景物也就不再是纯粹的自然之物了,而是承载传递了人们极为丰富复杂的思想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讲义(二)教学园地11-08 2216高考直析【考题精讲】1.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7分)木芙蓉窗前木芙蓉吕本中范成大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⑴ 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⑵ 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5分)【解析】吕本中的《木芙蓉》诗中,明确点出歌颂对象是小池南岸的木芙蓉。
借“南畔”暗示为金兵南渡后的河山。
木芙蓉就成为广大爱国志士的象征了。
诗中第二句指出木芙蓉开放在严霜袭来的秋季,其鲜艳的色泽显示出它不畏强暴的精神。
诗中后句,诗人将“无言” 和“一生开落任东风”来比喻桃李怯懦软弱,听任春风摆布而自已无言,用宋高宗和秦桧以及对女真贵族俯首贴耳、没有骨气和勇气的主和派,来衬托木芙蓉霜后“着意红”的英勇气慨。
将两种花比喻成对立的两种不同品格的代表,寓意极为深刻。
《窗前木芙蓉》是诗人早期作品,写秋天盛开的木芙蓉花不怕寒霜,傲然怒放,没有一般的花那样纤弱,动不动就是“愁红怨绿”的可怜样子。
借木芙蓉表现了自己少年时的意气风发、昂扬不凡的气度。
两首诗并考,诗中所写事物往往相同或相近,而表达的感情、思想,所运用的表达手法则往往有别。
分析时注意区别异同。
这两首诗都写“木芙蓉”,这是同;情感一明一暗,这是异。
分析时,特别注意对“青女”的注释,否则不容易把握诗的旨趣。
答案:(1)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在秋天冒着霜雪开花的自然属性。
运用了拟人(对比)手法。
(2)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范诗写的木芙蓉孤苦、心酸,处境凄凉,但并没有把这花看作愁苦。
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
2.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溪亭林景熙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2分)(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
(4分)【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意境的理解能力。
中国有“诗画一家”的传统审美观和审美情趣。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强调的是的孤独和寂寥。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能很好地表达这一意境。
古诗鉴赏考查的重点是语言品味、形象把握、意象理解、意境分析、技巧鉴赏、思想情感的把握等几个方面,平时阅读诗歌,应注意积累典故与常见意象含义,掌握诗歌常见表达技巧,体会不同或同一的不同作品的风格特点。
解题时按照读一理一审一写四个步骤准确作答。
审读的时候要充分利用注释,整体感知,然后从内容和手法两方面理清主要知识点。
“审”就是题目要求,筛选有效信息,调动相关积累。
写的时候要结合要求,条分缕析,重点突出。
答案:(1)意象有:清秋、日暮、月初白、落叶、流萤、孤灯(2)诗人于清秋日暮在溪亭散心。
月上高树,酒已半醒,周围一片冷清幽寂。
诗人独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
“穿”字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孤独、徘徊的情绪。
诗人又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
“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
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以下问题(6分)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谭敬昭江上青山山外江,远帆片片点归艭①。
横空老鹤南飞去,带得钟声到海幢②。
注:①艭,小船。
②海幢,即海幢寺。
⑴诗中哪些意象体现了题目中的“晚望”?请分别从“晚”、“望”两个方面回答。
(3分)⑵简析诗中“带”字的妙处。
(3分)【解析】(1)本题是考查考生对意象的把握。
意象包含“意”和“象”两个方面,也就是主观情感与客观景象,而且要能够把两者自然地融合起来。
解答这一小题,一定要紧扣诗歌内容。
“归艭”“钟声”这些意象体现了题目中的“晚”。
“江”“青山”“远帆”“老鹤”等意象体现了题目中的“望”。
理由是,江上捕鱼的船只纷纷回来,自然是到了晚上;在古诗词里面,经常会看到写寺庙里的晚钟的句子,如“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人与友人在粤秀峰上,看江上的青山,就应该是眺望,而“山外”的“江”,距离应当更远,自然更是远望;“远帆”本身就已经有了一个“远”字,写的当然是“望”;“横空老鹤南飞去”,“横空”二字,写出一种阔大的境界,其本身固属远望所见,“南飞去”中的一个“去”字,说明老鹤已经飞走了,看飞走了的老鹤,自然也是“望”。
(2)是考查炼字。
这一题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思考:一是具有拟人的艺术效果。
带东西,往往是人的行为。
可见,把老鹤人性化了。
二是具有化虚为实的效果。
“钟声”怎么传播到远方的?诗人想到了“带”字。
用这个“带”字,声音就像书本、信函等实在的、有形的东西一样可以被携带了。
这样就把看不见摸不着的声音写出形来了,多么形象、生动,富有动感!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答案不要求一律,但必须自圆其说,言之成理。
答案:1.体现“晚”的意象有:归艭、钟声;体现“望”的意象有:江、青山、远帆、空、老鹤。
2.(2)“带”采用了拟人手法,赋予“老鹤”以人的动作,不说钟声远播,而说老鹤带钟声到海幢,使画面具有动感。
【考查趋势】纵观近几年高考,我们有下面一些推测:选材多为篇幅短小的古代诗歌,名家非名篇与非名家佳作将会并重。
从时代看,唐诗、宋词和元曲是首选;从内容看,山水田园诗和送别诗、边塞诗占主流;从数量看,一首诗、词仍然唱主角,但两首诗或两首词比较鉴赏和一首小令鉴赏也会扮演重要角色。
题量上一般以两个小题为主,分值一般设为6~8分:05年8分,06年6分,07年6分,08年7分。
从题型设置上分析,试卷均以简答题为主要的出题形式,突出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考察。
看来这样一种方式可能已成为我省命题人的共识,预计2010年将继续采用这样一种形式。
从考点设置来看,不仅侧重于单独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及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情感”,还会大大加强综合性的试题,进行整体鉴赏。
考点设置遵循了《考试大纲》的要求,即“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的观点态度。
”但在具体操作上却灵活多变。
如08年,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所谓“比较阅读”,就是将内容、体裁、表现手法相近或相反的两首诗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鉴赏的方法。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进行比较阅读,可以把年代、作家、题材、体裁、风格等相同(或不同)的作品组编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从作品的主旨立意、构思谋篇、意境格调、语言风格、社会意义以及美学价值等方面加以对照研究,得出自己的结论。
”从形式上看,可以分为“同时代作品比较”、“跨时代作品比较”、“同一作品中使用不同的词语、语句效果比较”三种情况。
从内容上看,可以分为对诗歌语言的品味、对诗歌表现手法的理解、对诗歌形象的解读、对思想感情的把握等方面的比较。
从考查点设置来看,可以分为综合比较和单一比较两种情况。
如05年辽宁卷就是综合考查了语言、形象和技巧三方面; 07年浙江卷第1小题为单一比较,第2小题同为综合比较。
值得注意的是,在考点设置上,我们广东卷连续几年考查“诗歌意象”,意象是鉴赏诗歌内容、思想、意境的切入点,应引起重视。
答案拟写一般无需学生引经据典,也不必有过多的背景内容介入,更不需要跳出诗词曲外进行过多的联系,只要立足文本,正确理解,就诗论诗,落实题干要求就行。
应考方法盘点一复习备考要注意下面几个问题(一)立足课文高中语文教材所选都是古代经典的诗词,这些诗词所体现出来的鉴赏技巧和思维方法很典型,具有很强的迁移性和借鉴性。
这些诗词绝大多数指定要背诵,如果在背诵的同时,能够对其鉴赏的技巧了如指掌。
那么枯燥的鉴赏概念就会变得有血有肉、生动具体了。
(二)把握常识1.了解诗词的基本体式类别。
(1)从体裁上分:有古体诗和近体诗(即格律诗。
注意时代,唐以前只有古体诗,唐以后古体诗,近体诗并存)和词。
(2)从表现方式分:有抒情诗,叙事诗。
(3)所选题材分:有山水田园诗、军旅边塞诗、送别诗、闺怨诗、咏物诗、怀古诗、哲理诗等。
2.掌握一定术语,鉴赏时能说较规范的“内行话”。
(1)反映诗歌风格方面:雄奇、刚健、悲壮、旷达、洒脱、苍凉、恢宏、奔放;沉郁顿挫、缠绵悱恻、婉约清丽、明丽清新、含蓄有致、生动活泼、幽默恢谐等。
(2)反映诗歌结构方面:开门见山、逐层拓展、环环相扣、前后呼应等。
(3)反映诗歌表现手法方面: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相生、托物言志、直抒胸臆、卒章显志、对比映村、以虚写实、虚实结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白描勾勒、浓墨重彩等。
(4)反映诗歌语言特色方面:质朴清新、句式整齐、音节和谐、对仗工整、有节奏感、声情并茂、凝练简洁、犀利老练等。
(5)反映诗人情感方面:愉悦、欢快、欣喜、郁闷、忧愁、孤独、凄清、悲观、失落、激昂、奔放、乐观、豁达、淡泊、闲适等。
(6)反映诗歌总体效果方面:真挚感人、耐人寻味、催人泪下、扣人心弦、发人深思、意境高远、即景生情、即景自况等。
3.了解诗人思想性格,把握不同诗人的风格特点。
鉴赏时善于对比揣摩,推此及彼。
(1)从诗歌表现的不同内容上把握。
如:陶渊明、谢灵运、王维、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高适、夸参、王昌龄的边塞诗;曹操、鲍照、杜甫、李商隐的咏史咏怀诗;陆游、辛弃疾、文天祥的爱国诗等。
(2)从诗歌体现的不同风格流派上把握。
如:苏轼、黄庭坚、辛弃疾、陈亮的豪放词;柳永、李清照、李煜、姜夔的婉约词等;李白、杜牧、李贺的浪漫诗,杜甫、白居易、陆游的写实诗等。
(三)总结规律1.反复体味,读懂原诗。
了解为什么而写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
2.主观试题规范作答。
诗歌鉴赏由客观选择题改为主观表述题后,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试题的难度,因此必须加强答题规范意识。
(1)要明确,忌含糊。
对试题中有“你是否同意XX说法”之类的问题,考生必须要明确表态“同意”或“不同意”。
(2)要具体,忌空泛。
试题中往往要求理解的是某一点,或者是形象,或者是情感,或者是手法等。
考生一定要列举诗词中的词语进行具体分析,切忌空话套话,泛泛而谈。
(3)正确揣摩,忌想当然。
有的考生不仔细品味诗句含意,不正确理解诗意,往往张冠李戴,指鹿为马,造成失分。
(4)顺势而为,忌唱反调。
命题意图往往会在题目中作提示引导。
如就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折柳”设置题目:“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这说明包含着对考生的提示引导,只要顺着试题作答,很容易得分。
可是有些考生故意唱反调,硬说“不是关键”,却又说不出理由,不能自圆其说,造成失分。
备考简料清点一中国古典诗歌的文体常识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
按形式分为:(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