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保护及利用情况调查研究报告
关于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情况的报告
![关于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情况的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f31b291c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fc.png)
关于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情况的报告
尊敬的领导:
我单位针对文物保护利用工作进行了全面的调研和总结,现将情
况报告如下:
一、保护工作
近年来,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对文物的保护。
我们对重
点文物进行了立体式保护,先后采取了环境保护、物理保护、化学保
护等多种手段,确保文物不受污染和腐蚀。
同时,我们也加强了安全
保卫工作,制定了相关的规章制度,确保文物的安全。
二、利用工作
为更好地发挥文物的价值和作用,我们对文物进行了合理的利用。
我们根据不同文物的特点和价值,采用了不同的利用方式,包括展览、研究、文化活动等。
这些工作不仅促进了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弘扬,也
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文化享受。
三、推广工作
我们还通过多种形式推广文化遗产,提高了人们对文物价值的认
知和重视程度。
我们多次举办了文物展览、讲座和主题活动,吸引了
大量观众的参与。
同时,我们还通过相关媒体宣传文化遗产,让更多
的人了解和重视文物保护利用工作。
四、存在的问题
在文物保护利用工作中,我们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一些文
物仍然面临安全隐患和破坏。
其次,文物的利用方式和范围还有待进
一步拓展和提高。
最后,推广工作仍然面临着一定的困难和挑战。
总之,我们将继续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工作,为更好地传承文化遗产、弘扬中华文化而努力。
希望领导给予指导和支持。
文化遗产调查报告(3篇)
![文化遗产调查报告(3篇)](https://img.taocdn.com/s3/m/28882b68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66be14b.png)
文化遗产调查报告(3篇)文化遗产调查报告(精选3篇)文化遗产调查报告篇1一、前言为了深入了解人们对当前广东粤剧文化的发展和保护情况,特进行此次的调查。
调查方式为口头调查和网络收集资料调查相结合的方式。
各调查工作结束后,我将调查内容予以总结,其调查报告如下:二、粤剧的起源和特色佛山是粤剧的发源地。
明末清初,佛山粤剧活动相当兴盛,并建有“琼花会馆”。
古往今来,名人辈出,好戏连台。
粤剧戏曲剧种,流行于广东全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和香港、澳门等地。
东南亚以及大洋洲、美洲的广东华侨聚居地区,也有粤剧演出。
东南亚一带且有世代相承的艺人、固定的班社组织、同业行会和传统演出场地,如新加坡的“庆维新”、吉隆坡的“普长春”,都曾培养出不少粤剧著名演员。
粤剧的唱词通俗易懂,音乐上在“梆簧”唱腔中穿插民歌小调,唱法上改“假声”为“平喉”(真声),并经反复实践,全部改用广州方言演唱。
术风格近乎写意。
布景简单,剧中规定情境,主要靠虚拟的表演程式来显示,程式不能表明时,就用牌子写上“河边”、“高山”等文字说明。
在城市演出的“省港大班”吸收了话剧、歌剧和电影的部分艺术营养,在反映当代生活,使表演更富于生活气息等方面都颇有改进。
剧目以生旦戏为多,重唱轻做,文戏多于武戏,但也从生活中提炼、创造了一些新的表演程式,并从电影、话剧中借鉴和吸收表演技巧,形成自由灵活、通俗而细腻、偏重写实的表演风格。
粤剧早期服饰主要是模仿明代衣冠式样,并加以改良为戏服。
清朝时期,京剧越来越受欢迎,交流逐渐增多,服装制度亦渐受京剧影响,而且当时新剧目加入朝廷官员角色,部分戏服也有清朝官服的式样。
三、现在发展的状况改革开放以来,粤剧曾面临港澳台流行文化的巨大冲击,但在粤剧人士的不懈努力下,不但牢牢把握住这块文化阵地,而且积极推动了粤剧的改革和发展。
近10多年来,广东省各粤剧团在粤剧改革上有着不同程度的探索,且不少剧在全国造成一定影响,推出了一大批粤剧新人。
同时,粤剧演出市场也比较稳定。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报告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f841516a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d3.png)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报告随着人们对文化遗产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深入,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在这份研究报告中,我们将深入探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问题和解决方案,以期为未来的保护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现状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载体。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文化遗产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这些威胁包括自然灾害、人类活动、战争和城市化等。
为了应对这些威胁,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二、问题1.资金不足文化遗产保护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包括修复和维护费用、人力成本和物资采购等。
然而,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政府由于种种原因无法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
这导致了许多文化遗产无法得到及时的修复和维护,甚至面临着消失的危险。
2.缺乏专业人才文化遗产保护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和专家支持。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国家和地区缺乏这样的专业人才。
这导致了在保护和修复工作中出现了许多问题,甚至出现了误判和失误。
3.公众参与度低文化遗产保护需要公众的广泛参与和支持。
然而,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公众对于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不足,参与度较低。
这导致了在保护和传承工作中出现了许多困难和障碍。
三、解决方案1.增加资金投入各国政府应该增加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资金投入,以确保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得到及时的修复和维护。
同时,也可以通过吸引社会资本和国际援助等方式来增加资金来源。
2.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各国应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专业人才培养,包括设立专门的培训机构和教育课程,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这个行业。
同时,也可以通过国际合作和技术交流等方式来提高技术水平。
3.提高公众参与度各国应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参与度和认识度。
可以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展览和讲座等方式来增强公众对文化遗产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也可以通过建立志愿者组织和社区参与等方式来提高公众的参与度。
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报告
![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3b6b387f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77f8165.png)
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报告一、引言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宝贵的财富,对于维护和弘扬国家和民族的独特文化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是一项复杂且长期的任务,需要政府、学者、文化组织和社会大众的共同努力。
本文将就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关建议。
二、文化遗产的定义与分类1. 文化遗产的定义文化遗产是指具有历史、艺术、科学、社会或技术价值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址、遗迹、遗物以及相关的传统知识和实践。
2. 文化遗产的分类文化遗产可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类。
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建筑、遗址、艺术品等有形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则囊括口述传统、表演艺术、习俗等无形遗产。
三、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与困境1. 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文化遗产保护有助于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促进国家和民族的整体发展。
文化遗产还是文化旅游的重要资源,可以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带动经济增长。
2. 文化遗产保护的困境文化遗产面临着环境破坏、自然灾害、人为破坏等威胁,其保护工作具有迫切性和复杂性。
此外,由于经济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也面临挑战。
四、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实践与经验1. 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经验各国政府和相关组织积极采取措施,包括法律保护、修复工程、科学研究等,来保护物质文化遗产。
例如,中国采取了保护性开发、修复工程和旅游开发相结合的方式,有效保护和传承了故宫、长城等众多文化遗产。
2. 文化遗产传承的实践经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需要更多的非物质性手段。
许多国家设立了相关机构,例如韩国的国立非物质文化遗产院,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五、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挑战与对策1. 挑战保护与传承工作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但往往受到资源不足、意识不够重视等问题的制约。
此外,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需要政府、学者、专家和社会大众的共同参与,但协同合作困难。
2. 对策(1)加强法制保护,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完善国家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情况调研报告
![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情况调研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6de9f21e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a7.png)
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情况调研报告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情况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们代代相传并通过各种载体传承的具有历史、文化、艺术、科学、生态和观念价值的各类非物质文化遗存的统称。
其保护与传承对于传统文化的维护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川省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但在快速的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为了解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情况,本次调研采取实地走访、专家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四川省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全面调研。
通过对调研结果的整理与分析,旨在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参考和建议。
二、调研概况1. 调研范围本次调研涵盖了四川省的主要地区,包括成都市、乐山市、雅安市、宜宾市等。
2. 调研方法(1)实地走访:调研团队深入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与相关从业者和传承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访谈,了解其保护与传承现状。
(2)专家访谈: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深入访谈,了解他们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看法和建议。
(3)问卷调查:向公众开展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和关注程度。
三、调研结果与分析1.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四川省拥有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包括川剧、川绣、川菜等。
其中,川剧作为四川省的传统剧种,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备受关注。
但在保护与传承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2. 保护与传承呈现两极化趋势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过程中,出现了明显的两极化趋势。
一方面,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等方面得到了有效的保护与传承,如川剧的相关展览和演出活动。
另一方面,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仍面临着严重的保护困境,如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和传承过程。
3. 保护与传承机构形式多样四川省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成立了多个相关机构,如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四川省传统文化研究院等。
古城遗址和历史文化保护开发情况的调查报告
![古城遗址和历史文化保护开发情况的调查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9e2a8843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565a473.png)
古城遗址和历史文化保护开发情况的调查报告古城遗址是我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古城遗址开始受到关注和保护。
本文将对古城遗址和历史文化保护开发情况进行调查,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古城遗址的保护现状1.古城遗址的分布据调查,我国各地分布着大量的古城遗址,每个古城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故事和文化遗产。
其中,北京的故宫、西安的城墙、山东的泰山古城等都是著名的古城遗址。
2.古城遗址的保存情况尽管我国对古城遗址的保护工作取得了积极的成绩,但是仍然面临一些问题。
部分古城遗址由于自然磨损以及人为破坏而导致古迹损毁,如故宫墙壁的剥落、城墙的倒塌等。
3.古城遗址的挖掘和研究对于部分古城遗址,还存在着未被发掘的历史遗迹。
需要通过考古挖掘和历史研究来探索其更深层的历史意义,以便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
二、历史文化保护开发情况1.古城遗址的开发利用随着旅游业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古城遗址开始被开发利用。
一些古城遗址通过修缮、保护和开发,成为重要的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
2.历史文化的传承和教育古城遗址不仅可以成为旅游景点,还可以成为历史文化的传承和教育基地。
通过举办展览、讲座等活动,可以向公众传播历史文化知识,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
3.历史文化的保护和管理对于古城遗址的保护和管理工作,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
政府应加大对古城遗址的保护力度,加强监管和执法,保护好这一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三、建议1.加强对古城遗址的保护和修缮工作,保护好每一个角落的文化遗产。
2.开展更多的考古挖掘和历史研究,探索古城遗址更深层的历史意义。
3.加强对古城遗址的教育宣传,增强公众对历史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4.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加强对古城遗址的管理和监管工作。
总之,古城遗址是我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应当得到妥善保护和传承。
只有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才能让古城遗址焕发出更加绚丽的文化光彩,为后人留下宝贵的历史遗产。
人大历史文化保护调研报告
![人大历史文化保护调研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08771673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36.png)
人大历史文化保护调研报告人大历史文化保护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背景中国作为一个悠久的历史文化大国,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然而,在现代化的背景下,许多历史文化遗产正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破坏和威胁。
为了保护和传承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加强对历史文化的研究和保护工作,人大决定进行历史文化保护调研。
二、调研方法和范围本次调研采用文献研究、实地调查和专家访谈相结合的方法。
调研范围主要包括重要历史文化遗产地、博物馆和文化保护机构等。
三、调研结果1.历史文化遗产的破坏与保护状况在实地考察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重要历史文化遗产地正面临严重的破坏和损失。
这些破坏主要来自于人为因素,如城市拆迁、建设工程和环境污染等。
此外,一些历史文化遗产地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和管理机制,导致遗产保护不善和滥建等问题的出现。
2.博物馆的功能与展览情况博物馆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播者,在调研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我们发现目前许多博物馆存在展览陈列方式单一、信息传达不及时等问题。
此外,一些博物馆缺乏专业人员和先进设备,限制了博物馆的功能发挥和文化遗产的展示。
3.文化保护机构的工作与挑战在专家访谈中,我们了解到一些文化保护机构在历史文化保护方面做出了一定的努力,推动了研究和保护的进展。
然而,文化保护机构面临着人员不足、资金不足、政策法规不健全等挑战。
这些问题制约了历史文化保护工作的开展和成效。
四、调研建议鉴于以上调研结果,我们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加强立法和政策的制定,完善相关法规,明确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责任和义务。
2.加大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发展文物保护技术和设备,提高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水平。
3.加强博物馆的建设和管理,改善陈列方式,提升展览质量和信息传达的效率。
4.增加对文化保护机构的支持力度,加大人才培养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引进,提供更多的资金和资源支持。
五、总结通过本次历史文化保护调研,我们认识到历史文化保护工作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非遗文化调研报告(5篇)
![非遗文化调研报告(5篇)](https://img.taocdn.com/s3/m/0dd7c357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31.png)
非遗文化调研报告(5篇)篇一:非遗文化调研报告有关非遗文化的调研报告非遗文化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技艺、传统节庆、传统习俗、传统知识等。
这些非遗文化代表着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传承,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本次调研报告将围绕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展开,以了解非遗文化的现状和问题,进一步推动非遗保护工作的发展。
一、非遗文化的概念和价值非遗文化是指通过代代传承的方式传播的传统技艺、节庆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具有多样性、综合性和连续性三个特点。
非遗文化代表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不仅保留了古代文化的传统风貌,还是当代人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二、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1.非遗保护的现状目前,中国政府高度重视非遗保护工作,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法律法规。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的颁布是非遗保护的重要里程碑。
各级政府和相关机构也投入了大量资源进行非遗保护工作。
2.非遗保护存在的问题尽管有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支持,但非遗保护工作仍面临一些问题。
首先,非遗资源面临严重流失的威胁。
传统技艺的传承人逐渐减少,年轻一代对非遗文化的兴趣较低。
其次,非遗传承人的生活条件较差,缺乏传承的动力。
再者,非遗传承存在传统与现代产业的冲突。
传统技艺往往难以适应现代市场需求,导致其价值无法得到充分体现。
三、非遗文化保护的对策与建议1.提高非遗保护的意识政府和社会应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非遗文化保护的认识和重视,引导更多人参与到非遗保护中来。
2.加强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加大对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力度,提供相应的奖励和保障措施,激励更多年轻人参与到非遗传承中。
3.发掘非遗文化的商业价值非遗文化的商业开发可以为非遗传承人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也能使非遗技艺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4.推广非遗文化的传统教育在基础教育中加大对非遗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力度,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和热爱非遗文化,从小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心和传承意识。
北京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调研报告
![北京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调研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844de857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f1.png)
北京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调研报告一、引言近年来,北京市加大了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通过调研和分析,我们对北京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情况进行了深入研究。
本报告旨在总结目前的工作进展,提出问题、分析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以促进北京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二、背景作为中国的首都,北京市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
然而,由于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这些宝贵的遗产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保护与利用问题。
因此,北京市政府高度重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解决这些挑战。
三、北京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现状1. 遗产保护工作的政策制定北京市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法规和政策文件,明确规定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原则和措施。
政策制定的目的是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以及与其相关的环境和历史价值。
2. 遗产保护与管理机构北京市设立了专门的遗产保护与管理机构,负责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维护。
这些机构负责制定具体的保护计划,组织研究和调查工作,以及监督和管理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
3. 遗产保护成果展示北京市通过举办文化遗产展览和演出活动,向公众展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成果。
这不仅可以增加公众对历史文化遗产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可以提高公众的文化素质。
4. 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挑战尽管北京市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城市化进程导致了土地和环境的破坏,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形成了威胁。
其次,公众对历史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保护意识还有待提高。
再次,历史文化遗产的利用与经济发展之间需要取得平衡,以确保保护和利用的可持续性。
四、建议与措施1. 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北京市政府应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的制定,建立健全相应的保护机制,以确保遗产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得到有效的保护。
2. 加强公众教育北京市应加大对公众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教育力度,提高公众对历史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报告范文
![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报告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5ad6ccfb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d1ed410.png)
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报告范文乡村文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传统乡村生活方式的集合,包括语言、民间艺术、宗教信仰、传统节日等。
乡村文化是一个国家的宝贵财富,与国家的历史和文化发展息息相关。
然而,在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浪潮下,乡村文化正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为了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我们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乡村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问题。
一、乡村文化遗产的概念和价值乡村文化遗产指的是在乡村地区形成并传承下来的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物质和非物质遗产。
乡村文化遗产承载着乡村历史、文化和传统,是乡村发展和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乡村文化遗产不仅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还代表着乡村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
它们记录了传统的农业文化、建筑风格、村庄布局以及人们的信仰和价值观念。
通过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遗产,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体验乡村的历史和文化,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二、乡村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挑战乡村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着多重挑战。
首先,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使得乡村文化遗产面临被破坏和消亡的风险。
传统的村庄布局、民间建筑和农业文化正在逐渐消失,被现代化的建筑、城市规划和商业化所替代。
其次,年轻一代对乡村文化缺乏兴趣和了解,导致传统知识和技艺的逐渐丧失。
再次,缺乏有效的保护机制和资金投入,乡村文化遗产无法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
三、乡村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乡村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首先,乡村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独特标志,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遗产有助于维护民族和地区的文化身份和认同感。
其次,乡村文化遗产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资源。
通过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遗产,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
此外,乡村文化遗产还具有教育和研究的价值,对于了解历史和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
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遗产是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报告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66a8be4c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8b.png)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报告一、引言世界文化遗产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它代表了人类智慧和文明的结晶,是人类历史与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世界文化遗产面临着诸多保护问题及挑战。
本报告旨在探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问题及解决方案,以期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提供参考与建议。
二、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现状1. 资金短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投入和民间捐助,但往往难以满足保护工作的实际需求。
2. 法律法规不完善:尽管多数国家已经出台了有关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存在诸多漏洞和执行难度。
3. 公众意识有待提高: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仍有待提高,往往在追求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忽视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
三、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问题1. 自然因素:自然灾害、气候变化等因素对世界文化遗产的破坏日益严重,如海平面上升、地震等。
2. 人为因素:战争、城市化进程中不合理的开发等人为因素也对世界文化遗产造成了严重破坏。
3. 技术挑战: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型材料和技术的应用也对传统建筑和文物造成了威胁,如何在保护传统与利用新技术之间寻求平衡成为了一个重要问题。
四、解决方案与建议1. 资金筹措:通过多元化资金来源,吸引政府、企业、民间组织等各方参与,共同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2. 完善法律法规:制定更加科学、严谨的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
3. 提高公众意识: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文化遗产价值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4. 科技创新应用:积极引入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化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例如,通过数字化技术将文化遗产进行复制备份,既能够保护原文物不受破坏,又能满足人们观赏的需求。
5. 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研究解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中面临的共性问题,分享成功经验和最佳实践。
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调查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调查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be247f50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29.png)
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调查报告一、引言根据我对所在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的调查研究,本文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保护措施以及对社区的影响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
二、研究方法为了获取准确的数据和信息,我采取了以下几种研究方法:1. 问卷调查:针对社区居民和当地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我设计了一份问卷,通过随机抽样的方式发放,并收集和分析了获得的数据。
2. 深度访谈:通过与社区居民和非物质文化传承人进行面对面的访谈,我获得了他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保护和传承情况的详细信息。
3. 文献研究:我还对相关文献进行了综合梳理和分析,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国家政策和相关理论。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在我调查的社区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手艺、传统节日和传统技艺等。
在社区居民中,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度较高,多数人表示非常珍视和重视。
然而,由于社会变迁和现代化的冲击,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失传的风险。
四、保护措施为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社区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1. 传承人培训:社区成立了传承人培训班,对潜在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人进行培训,以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得到有效传承。
2. 重要活动的举办:社区组织传统节日和庆典活动,以加强社区居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和参与度。
3. 宣传和教育活动:社区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和教育活动,包括展览、讲座和书法绘画培训等,以提高社区居民的文化素养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
五、非物质文化遗产对社区的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对社区的影响是多维度的:1. 民族认同感: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民族精神与文化的象征,能够增强社区居民的民族认同感,凝聚社区的凝聚力。
2. 经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为社区带来经济效益,例如,传统手艺和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可以吸引游客、带动旅游业,并为社区居民提供就业机会。
3. 社会和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社区居民之间的互动和合作能够增进彼此的了解和友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调研报告
![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调研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2c141e2f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fd.png)
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调研报告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它不仅关乎一个国家的文化传承和历史记忆,也关乎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和经济发展。
针对这一主题,我们进行了一项调研,以了解当前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一、文物保护利用的现状文物保护利用是指将文物进行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的过程,目的是让更多人了解并享受文物所带来的历史文化价值。
在我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文物保护意识不足,很多人对文物的重要性和价值认识不够。
二是文物保护利用机构和人员不足,缺乏专业人才和有效机制。
三是文物保护利用体系不完善,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
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现状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是指将传统文化和历史遗产传承给后代,让后代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精髓。
在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面临一些挑战:一是传统文化日益被传统化,许多传统技艺和传统习俗濒临失传。
二是传统文化教育不足,很多年轻人对传统文化和历史遗产了解甚少。
三是文化遗产传承机构和项目缺乏有效支持,缺乏长期规划和可持续发展。
三、解决问题的建议为了促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传承工作的发展,我们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加强文物保护意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文物保护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二是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机构和人员的建设,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建立更加完善的保护利用体系。
三是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支持和投入,发展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技艺传承项目,推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成功。
希望我们的调研报告能够引起广泛的关注和重视,促进我国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第二篇示例: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是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任务。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我们的文化遗产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报告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5d06c9fc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3d.png)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报告报告: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一、引言世界文化遗产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它代表了人类智慧和文明的结晶,体现了人类对自然和历史的尊重。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世界文化遗产面临着诸多保护问题,如自然侵蚀、人为破坏等,这些问题严重威胁着文化遗产的生存和发展。
因此,加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
本报告旨在探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问题及解决方案,以期为全球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参考。
二、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现状1. 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完善。
目前,各国政府普遍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纷纷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法律保障。
2. 保护机构逐步健全。
各国政府普遍设立了文化遗产保护机构,负责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传承和研究工作。
3. 公众意识逐步提高。
随着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认知和意识不断提高,积极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三、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1. 保护资金不足。
文化遗产保护需要大量资金支持,然而目前各国政府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资金投入有限,难以满足实际需要。
2. 保护技术落后。
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保护技术已无法满足现代文化遗产保护的需要,因此需要引进先进的保护技术和设备。
3. 保护意识不强。
部分地区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较为淡薄,对文化遗产的价值认识不足,导致人为破坏等问题的发生。
四、解决方案与建议1. 增加资金投入。
政府应加大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资金投入,同时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扩大资金来源。
2. 引进先进技术。
政府应积极引进先进的文物保护技术和设备,提高保护工作的效率和水平。
3. 加强宣传教育。
政府应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和认知水平,增强公众对文化遗产价值的认识和理解。
4. 加强国际合作。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全球性的任务,需要各国共同合作完成。
政府应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进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关于对固始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调查报告
![关于对固始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调查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9c311052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34.png)
关于对固始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调查报告一、引言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加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作为我国的一个县级行政单位,固始县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这些传统技艺、习俗和传统知识的保护和传承对于保护本地文化的多样性和提升居民的文化自信心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固始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旨在为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固始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固始县位于中国河南省,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固始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传统工艺、传统音乐、传统戏剧、传统节日和民间舞蹈等。
1. 传统工艺固始县的传统工艺包括瓦窑、织造、剪纸和木雕等。
这些传统工艺代表了固始县的手工艺制作技术和工艺水平,具有历史的延续性和文化的独特性。
2. 传统音乐固始县的传统音乐以农耕文化为基础,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固始民间音乐团,他们以民间乐器演奏古老的曲调,传承着丰富的音乐文化遗产。
3. 传统戏剧固始县的传统戏剧主要有豫剧和皖剧。
这些地方戏剧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和剧目。
其中,固始县的豫剧表演艺术更是深受当地居民的喜爱。
4. 传统节日固始县的传统节日丰富多样,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元宵节、端午节和中秋节。
这些节日承载着丰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内涵,是当地居民重要的精神寄托。
5. 民间舞蹈固始县的民间舞蹈形式独特、多样,有华夏舞、农民舞等。
这些舞蹈通过独特的舞姿和动作,展现了固始县民众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现状固始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1. 意识不足部分当地居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较低,缺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和认知。
这导致一些传统技艺面临失传的风险。
2. 人才断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需要有专业技艺的传承人,但当前固始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较少。
文化遗产研究报告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的意义和方法
![文化遗产研究报告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的意义和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feb04bb9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a9.png)
文化遗产研究报告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的意义和方法文化遗产研究报告: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的意义和方法为了保护和传承我们的文化遗产,我们需要深入研究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探讨它们的意义和保护的方法。
本报告将重点探讨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以及一些有效的保护方法。
一、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对社会、历史和人文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文化遗产是我们历史和传统的体现,它们凝聚着我们的文化认同和独特的价值观。
通过保护文化遗产,我们能够了解和欣赏我们过去的传统,同时也让这些传统得以传递给未来的世代。
其次,文化遗产是历史记录的一部分。
通过研究和保护文化遗产,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过去的社会和文化。
这些遗产是历史的见证,记录着我们的过去,为我们解读历史提供了重要依据。
另外,保护文化遗产对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至关重要。
许多文化遗产与环境保护、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通过保护这些遗产,我们能够实现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推动旅游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的繁荣,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
二、保护文化遗产的方法1. 记录与文档化保护文化遗产的第一步是对其进行全面的记录与文档化。
这包括对遗产的历史、特征和价值进行详细的研究和描述,以确保我们对其有全面的了解。
同时,还需要进行遗产的摄影和绘图等工作,以便做好后续的保护和修复工作。
2. 环境保护与修复许多文化遗产与周围的环境环境紧密相连。
为保护这些遗产,我们需要采取措施保护和修复其周围的环境,防止环境污染和破坏对文化遗产的影响。
同时,还需要定期对文化遗产进行维护和修复,确保其长时间地保存下来。
3. 社会参与与传承保护文化遗产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我们可以通过组织文化遗产保护的志愿者活动、举办文化遗产展览和教育活动等方式,加强社会对文化遗产的关注和认同。
此外,要将文化遗产的知识和技能传承给后代,我们可以开设相关课程和培训,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
4. 制定政策与法规保护文化遗产需要政府的支持和管理。
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情况调研报告
![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情况调研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f837f132e2bd960590c677fe.png)
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情况调研报告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情况调研报告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智慧与文明的结晶,它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精神是我们的文化之根、民族之魂。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工作,是我县建设城乡统筹的生态经济示范县的重要软实力。
按照县人大常委会2017年工作安排,3月中旬至4月初,县人大常委会组织教科文卫工委、县文化委、文管所、文化馆等单位负责人和部分县人大代表,组成调研组,先后到文化委、县博物馆、非遗馆、三峡文博园等部门和展馆,凤鸣镇彭氏宗祠、耀灵鸣凤书院、盐大路、清水刘孟伉故居、云安古镇、老县城遗址、旧县坪遗址、谭佑铭故居、程德全故居等文化遗址考察调研,听取相关部门、人大代表、社会文化人士等就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建议。
与此同时,调研组到渝中区、巫山县、忠县进行了考察学习,广泛收集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基本情况我县是文物大县,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7处,其他文物点1196处。
**年完成可移动文物信息采集及审核工作,普查全县可移动文物数量23**8件套。
**年4月,顺利通过市级专家对**县“一普”数据的抽查审核工作,成为重庆市首家通过抽查的收藏单位。
(一)文化遗产保护措施逐渐规范。
为了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年,国务院和重庆市分别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发〔**〕17号、渝府发[**]26号),对进一步加强新时期的文物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我县在**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意见》(**府发〔**〕57号),编辑出版了《**文物概览》。
按照“抢救第一,保护为主,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快速推进和三峡移民迁建中,兼顾了文物保护的基本要求。
典型代表就是张飞庙和三峡文物园的异地搬迁保护工程,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二)重点文物修缮工作初见成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情况调研报告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情况调研报告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智慧与文明的结晶,它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精神是我们的文化之根、民族之魂。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工作,是我县建设城乡统筹的生态经济示县的重要软实力。
按照县人大常委会2017年工作安排,3月中旬至4月初,县人大常委会组织教科文卫工委、县文化委、文管所、文化馆等单位负责人和部分县人大代表,组成调研组,先后到文化委、县博物馆、非遗馆、三峡文博园等部门和展馆,凤鸣镇氏宗祠、耀灵鸣凤书院、盐大路、清水孟伉故居、云安古镇、老县城遗址、旧县坪遗址、谭佑铭故居、程德全故居等文化遗址考察调研,听取相关部门、人大代表、社会文化人士等就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建议。
与此同时,调研组到渝中区、巫山县、忠县进行了考察学习,广泛收集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基本情况我县是文物大县,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7处,其他文物点1196处。
**年完成可移动文物信息采集及审核工作,普查全县可移动文物数量23**8件套。
**年4月,顺利通过市级专家对**县“一普”数据的抽查审核工作,成为市首家通过抽查的收藏单位。
(一)文化遗产保护措施逐渐规。
为了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国文物保护法》,**年,国务院和市分别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发〔**〕17号、渝府发[**]26号),对进一步加强新时期的文物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我县在**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意见》(**府发〔**〕57号),编辑出版了《**文物概览》。
按照“抢救第一,保护为主,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快速推进和三峡移民迁建中,兼顾了文物保护的基本要求。
典型代表就是飞庙和三峡文物园的异地搬迁保护工程,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二)重点文物修缮工作初见成效。
目前,我县已纳入三峡后续自然文化遗产板块立项的三峡后续项目资金2亿元、国保单位专项到位资金3200万元。
博物馆收藏文物套件2万余件,标本10万余件。
氏宗祠抢险排危工程和消防工程,已于今年3月通过终验;完成下岩寺搬迁复制工程;温家祠堂、程家祠堂修缮和保护将在今年完成;云安盐业生态文化保护建设项目正在规划申报中,盘石城大遗址保护项目与三峡文物预防性保护研究基地目前已启动前期遗址考古,成为最先启动的库区自然文化遗产重大项目。
同时,针对文物行为加大了文物执法督察力度,坚决查处各类文物案件,使文物行为得到了有效遏制,文物管理秩序进一步好转。
(三)非遗保护和传承彰显特色。
我县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1个,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4个,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5人,县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52人,非遗传承教育基地一个(高阳小学),非遗生产性保护示基地一个(前进食品厂)。
还结合元宵、文化遗产宣传月、春节等重要节点组织开展了各种民俗文化展演、展览、比赛等。
非遗产业已初具雏形,前进食品厂传统手工技艺“瑞兰斋桃片糕”年产值2000万元;龙缸云雾茶叶年产值2000万元;伍大姐香肠年产值200万元;平安土手工技艺年产值30万元;鱼泉霉豆渣15万元,产业规模达到4245万元。
(四)文物场馆建设初具规模。
一是建成**博物馆群。
**综合博物馆建筑面积6021平方米,展厅面积3447平方米,库房面积1645平方米,建设及展投资1300余万元,馆藏品共计22685件,标本10万件,其中珍贵文物260件。
**博物馆、非遗博物馆、三峡库区地面文物博物馆、飞庙博物馆、咏梧纪念馆馆等5个通过市级评定的博物馆,是除主城以外拥有博物馆数量最多的区县。
二是非遗种类多,全县拥有民族民间造型艺术(包括民族民间绘画、雕塑、瓷、剪纸、编织等),民族民间表演艺术(包括民族民间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等),民族民间文学(包括民族民间谚语、歌谣、故事、山歌、民歌等),民族民间特色活动(包括民俗活动、民族民间节庆活动、传统游艺活动)等6大类别16大项310个小项。
拥有市第一家以非遗命名的博物馆,也是市唯一一家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命名的博物馆,展面积500余平方米,集保护收藏、展览展示、传承教育等功能为一体。
二、文物保护与利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我县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按照《中华人民国文物保护法》的规定,与我县丰富的文物资源、深厚的文化积淀相比,与我县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比还存在差距,工作中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合力不足,文物保护缺乏共识。
一是对我县作为文物大县、长江文明的重要支点缺乏自信,对我县文物保护和利用缺乏应有的认识高度。
白兔井吸卤制盐、磐石城抗蒙军寨遗址,第一幅春联的辛寅逊、祖籍**的伯承元帅、敢用血肉之躯堵俄军炮口的程德全将军、晚唐存诗最多的大诗人远、《红岩》中的革命夫妻咏梧(江姐),都是**值得骄傲的文化资源。
二是对文物是历史文明的载体,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认识不足,一些文物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当文化与经济建设产生矛盾时,往往是文化为经济让路。
客观上存在重经济发展,轻人文精神的思想。
三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缺乏保护意识,对文物的“建设性”破坏时有发生,许多重要文物被人为破坏,如旧县坪文物保护区建造船厂,因没有进行必要的考古发掘,一些重要文物流落民间,造成了无可挽回的损失。
(二)现状堪忧,损毁现象依然存在。
一是随着经济发展,民间兴起收藏热,流落民间的一些珍贵文物无资金收集,社会上一些不法分子乘机收购、非法倒卖,据估计,散落民间的文物可以媲美博物馆馆藏文物,造成博物馆藏品不“博”的现象,博物馆展出的文物缺乏更新,给文物展出造成了很大的局限性。
二是乡镇中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因地处偏远无专人看护,自然和人为损毁较为严重。
比如有的乡镇将文物保护场所改建成村办公室,甚至有人将一些老宅、古建筑构件拆零出售。
三是对龙脊岭等已复建的大量文物建筑涵挖掘不够、缺乏容支撑、宣传利用不够。
(三)机制不顺,统筹协调能力不强。
一是文化部门对文物保护统筹不够。
文物执法主体除了文物部门外,还涉及工商、公安、建设和规划等部门,由于各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协调机制,当文化遗产遭受破坏时,往往得不到有效遏制和及时处理,在部门联动协作等方面的统筹协调机制尚需建立和完善。
二是文管所缺乏权威性。
目前县文管所(博物馆),下辖磐石城管理处、三峡文物园管理处、氏宗祠管理处、博物馆等部门,同时履行对飞庙文物主体的监管责任,还要负责分布在全县的1000多个文物点的监管职责。
一个无机构级别的业务指导单位,面对5个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1000多个文物点就好比小马拉大车。
同时,文管所因单位性质决定,不是执法主体,文化执法大队力量薄弱、专业性不强,文物执法现状窘迫。
(四)利用不够,发展体系尚未形成。
由于资源基础和体制机制等方面原因,目前我县尚未形成有核心竞争力的发展体系,文物鉴赏、修复研究、县情教育等社会功能发挥不够。
与社会经济发展融合不够,无文物商店,旅游商品开发、工艺品制造等产业体系尚未形成,在利用上与周边区县还有较大差距。
博物馆展规模有限,且不是单体建筑,展容和适时更新受到制约,大量有价值的文物被“沉睡”在库房,得不到充分利用,市民难识“庐山真面目”。
三、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发展的几点建议(一)提高认识,重视宣传。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
习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的一次集中学习会上指出:“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列在广阔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近日,习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指出:“文物都是历史、是文化。
我们要进一步挖掘好、保护好、传承好,在保护好的前提下加强开发利用,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市委政才书记每到一地都要过问当地的文化建设情况。
文物是传统文化的根基,是最可珍贵的精神财富,是“记得住乡愁”的物化载体,需要引起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要学习宣传好《中华人民国文物保护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的指导意见》(国发〔**〕17号)、《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的实施意见》(渝府发〔**〕26号)等法规。
主管部门、有关单位要把学习宣传贯彻以上法规,提高干部群众的知晓度,作为文物保护利用的基础工作,以提高干部群众对于文物保护重要性的认识。
建议继续办好《文化记忆》电视栏目,对**的文化遗产进行宣传引导;通过创办季刊,交流展示文化遗产研究成果;要通制作宣传画册、印发宣传资料、开展文物保护讲座进社区、进学校等活动提高干部群众的知晓度。
建议将博物馆、非遗馆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发挥其教育、科普作用。
积极营造全社会对我县文化遗产的认知度和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良好氛围。
(二)健全机制,形成合力。
文物保护,基础在区县。
区县文物行政部门是文物保护的实施单位,也是当前的薄弱环节。
县人民政府应根据本地文物工作实际,加强文物机构建设,优化职能配置,形成结构优化、布局合理、适应文物事业发展的文物保护管理网络。
一要建立部门、乡镇联动工作机制。
文物保护利用涉及规划、文化、文物、旅游、交通、商贸等多个方面,需要多部门协同开展工作。
要依据法规要求,建立由文化委牵头,相关职能部门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县和乡镇分级负责的管理制度,形成职责明确,运行有效的工作机制。
二要优化文物管理体制。
忠县文物局、巫山文管所都是文化委管理的正科级事业单位,干部由县委配备,文化委、文物局(文管所)、文化执法大队分工负责,运行顺畅有序,值得借鉴学习。
三要加强文物队伍建设。
文管所科班出身的人才不多,要重视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加强对在岗人员的职业精神和业务培训。
四要充分发挥社会贤达的作用。
本土文化名人比不了解地域文化的专家更重要,要充分发挥他们挖掘涵、收集资料、创作研究、传承保护、参与文化建设规划的积极性,要通过定期组织采风活动,举办研究成果报告会,组织学术交流,出版系列书刊等形式,激发他们参与文化建设、传承保护的积极性。
五要保障必要的经费。
建议增加文物修缮、修复,博物馆、非遗馆运行、宣传教育、学术研究、文化传承等财政经费。
(三)保护为主,合理利用。
古人说:“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文物保护有没有用,不在文物本身,而在人心。
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要依据“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的原则,正确处理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制定科学的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明确保护围、类型、方式,提出长远目标和近期工作任务,并将其纳入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在编制和调整城乡建设规划时,要考虑古村落、古建筑、古墓葬等文化遗址的保护发展工作。
要重视重点文化遗产地的文化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
如新县城建设主要是在原旧县坪朐忍县城遗址上,最近考古发现磐石城有5000年前的人类活动遗迹,要科学划定保护围及建设控制地带,不让文物成为一座“孤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