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维贤语文课堂讲座材料
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的“生本”策略举隅
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的“生本”策略举隅陈维贤(北京市丰台区第二中学 100872)摘要:语文复习备考“生本”策略在于引导学生在听课、做题、阅读等基础上,自我归纳整理语文知识、方法,形成个性化“语文整理本”;自我积累写作素材,形成“素材本”;自编优秀“作文选”等,最终实现自主学习、自我提高语文素养的目标。
而教师要设计好丰富多样的语文活动,引导学生有效复习、练习、巩固、扩展。
立足学生素养复习备考,多探讨一些生本策略,语文教育才能更好地走向理想之路。
关键词:“生本”策略 语文活动 自我归纳整理毋庸讳言,我们在学习策略、学法指导、学习效益、学习心理等方面的研究远远落后于教学策略、命题规律趋势等方面的研究。
甚至有人忘记了高考备考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自我知识网络构建、能力提升、认知深化的过程,不清楚提升整体语文高考复习效益和语文成绩,取决于在把握课程内容、考试说明、学生学习基础上学习活动的系列设计以及落实策略。
这或许是当下语文备考效率低下、效果不理想的一个重要原因。
语文学习主要有三个层次,即懂(知)——会(识)——对(智),对应的学习环节是听、看(上课、看书)——想、说(思考、活动)——练、透(训练、总结、拓展)。
与之相对的教师活动是启发、示范,宏观指导和细节点拨——设计活动,实践体验——训练延伸,拓展提升(关注语文学习中的伪理解)。
备考的理想效益显然取决于教师科学艺术引导下学生的思考和活动。
高三语文复习尤其后期复习只有坚持生本策略,立足学生实际,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出发,才能有理想的收益。
一、引导学生反思整理、自我构建、自我提升的策略1.引导自我整理,形成个性化“语文整理本”在课堂听讲笔记、做题训练反思和个人拓展阅读基础上自我整理出的 “语文整理本”,作用远远胜于刷题和课堂笔记。
“语文整理本”可以分为“论说类文本”“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散文阅读”“小说阅读”“传记阅读”“语言文字运用”等几大板块。
2024年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2古文二则《四知》《私心》教案语文版
1. 通过查阅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帮助学生掌握古文中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及用法。
2. 通过分角色朗读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中人物形象和事件发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资源准备
1. 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2024年春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2 古文二则《四知》《私心》》教材或学习资料。
8. 作业布置:提前准备课后作业,包括古文翻译、思考题等,以便于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确保所有教学资源准备充分,以便于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四知》《私心》这两篇古文。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认为,一个人在行事时,应该以什么为重?”(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文中的智慧和道理。
(2)思考题:布置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思考题,如询问学生对文中人物形象、事件发展的看法,以及古文中所传达的道德观念对现实生活的启示等。
(3)写作练习:鼓励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四知》《私心》的读后感或评论文章,表达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4)小组讨论:要求学生结合课堂学习,与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古文中的智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撰写一篇讨论报告。
2024年春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2 古文二则《四知》《私心》教案 语文版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2课古文二则《四知》《私心》
2.教学年级和班级:九年级(1)班
3.授课时间:2024年春季学期
250语文-高考备考研讨提纲(重庆)陈维贤
把握命题导向提高备考效益——2017年高考语文试题简析暨2018届备考建议北京市特级教师陈维贤第一部分2017年高考全国卷分析和启示2017年全国卷,突出了语文学科的核心价值,重视思维和语言运用能力,引导语文基础教育发展方向——引导语文基础教育将“立德树人”牢牢放在核心地位;引导语文基础教育进一步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引导语文基础教育更加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引导语文基础教育更加强化对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培养。
2017年高考语言运用题新题型成语题、语病题、补写题没变,表达得体题替代了虚词选择填空,逻辑推断替代了流程图题。
1、语言运用部分增加逻辑推断题(第21题)。
逻辑推断题,考查了“误用条件”类逻辑错误,直接强化语言表达中的思维能力,这不仅是对当下逻辑教学缺失的拨正,更对思维训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信今后这类试题不仅保持,还会加强。
2、多年前单独设题、近年来一直融入其他考题中的语言表达“得体”,今年又单独考查,强势回归。
取消图文转换题。
第二部分高三复习备考的规划和策略一、规划和专题设计策略立足高考能力提升阶段性特点和学生实际学情,把握考点,研究透学情,精心进行百日备考的顶层设计。
每一步都有目标,有措施,有重点,有预案,有落实情况的检测,保证复习训练进程和节奏的科学、高效。
专题设计:知识专题——能力专题——问题专题——热点专题。
提升综合应试能力,强化重点,突破难点,规范答题技巧。
套题训练要精选,限时;精讲,归纳,拓展。
如何设计专题:全面、重点和有效学生问题:自我反馈表(不同阶段不同表格)↓原因策略:学情调查表↓理论实践:内容组织、例题选取、练习力度、复习整理方式↓反思调整:训练后的补充、调整、复练如何设计专题:以诗歌鉴赏为例一、诗歌鉴赏相关知识储备◇关于写景写景的角度:实写、虚写;视觉、听觉、嗅觉等……写景的层次:远近高低;由远及近、由上到下……写景的手法:点面结合;动静结合;运用修辞格……二、读懂诗歌的基本方法(一)复习回顾:必修五:《咬文嚼字》《说木叶》《谈中国诗》。
2024年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2古文二则《四知》说课稿语文版
1.教学重点
(1)理解“四知”的含义:课文的标题为《四知》,因此,理解“四知”的含义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所谓“四知”,即知恩图报、知错就改、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这四个方面是课文所要传达的主要思想,学生需要通过学习,理解并掌握这四个方面的含义。
(2)分析课文中的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本节课的文言文,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丰富,学生需要通过学习,能够分析并理解这些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的含义和作用。
-监控预习进度:利用平台功能或学生反馈,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确保预习效果。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按照预习要求,自主阅读预习资料,理解《四知》的基本内容。
-思考预习问题: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提交预习成果:将预习成果(如笔记、思维导图、问题等)提交至平台或老师处。
答案:知恩图报有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5.写作题型
题目:请以“知恩图报”为主题,写一篇短文。
答案:略。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是《四知》,这是一篇关于个人品德修养的古文。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希望学生能够理解并实践“四知”的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包括讲解、讨论、角色扮演等,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理解和审美情趣。通过学习《四知》,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文中的词语和句子,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在分析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通过学习“四知”的传统文化内涵,使学生能够理解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同时,通过欣赏和分析课文中的语言美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2024年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2《陈涉世家》教案新人教版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2024年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第22课《陈涉世家》,新人教版。本课主要讲述了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事件,通过这一事件展现了他们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精神。课文内容具体包括:陈胜、吴广起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以及他们对后世的影响。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了解我国古代农民起义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 陈胜、吴广起义的起因是什么?
- 起义的过程是怎样的?请简要描述。
- 陈胜、吴广起义的结果是什么?
- 你认为陈胜、吴广是英雄吗?为什么?
2. 写作练习:请学生以“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意义”为题,写一篇短文。要求字数在300字左右。
3. 小组合作: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起义中的重要事件或人物,进行研究和讨论,然后向全班汇报。
1. 陈胜、吴广起义的起因:
- 秦朝暴政,税赋繁重
- 秦朝严刑峻法,压迫百姓
- 天灾人祸,民不聊生
2. 陈胜、吴广起义的过程:
- 大泽乡起义爆发
- 陈胜、吴广的英雄气概
- 起义军的发展壮大
- 张楚政权的建立
3. 陈胜、吴广起义的结果:
- 起义失败,秦朝灭亡
- 对后世的影响和意义
4. 陈胜、吴广的革命精神: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 反思总结法: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
作用与目的:
- 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陈涉世家》知识点和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引入高考现代文阅读复习训练的尝试(北京 陈维贤)(
研究性学习引入高考现代文阅读复习训练的尝试(北京陈维贤)(高考现代文阅读尤其大阅读,分值大,复习训练效率低,各种备考策略往往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以致学生头痛,教师无奈。
新课改以来,现代文阅读又呈现出文体多样化,题型丰富化,阅读个性化,考核综合化,思维探究化的倾向,师生更觉得难以有效应对。
各种资料几乎都是按照考点编写,大部分教师都是按照考点进行肢解式复习,上一课时复习训练理解词语,下一课时训练理解句子,照本宣科,例行公事,复习效率低下,训练效果不尽如人意。
笔者在多届的备考中探索出让学生分文体整体性阅读、研究性复习的办法,效果较为显著。
其基本思路教师指导,学生研究,形成报告,展示交流,完善内化,自主训练。
本文试以现代文阅读的大阅读——文学类文本——为例,加以简略阐释。
一、指导学生分文体整体性阅读,研究读懂文本的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训练的实效性阅读理解最关键的是要真正读懂文本,把握文章的主旨和思路。
这需要掌握科学的解读方法,进行科学而高效的训练。
如何快速、真正科学地解读文本?我们应该认识到文体不同,解读的思维和方法不同;题型不同,做题思路和方法也不同。
小说和散文都属于文学类文本,但阅读方法不一样;不同散文(写景抒情、托物言志、写人记事等)的解读方法也不完全一样。
“思有路,遵路识斯真”,阅读一定要理清文章思路,理清思路是解决现代文阅读的第一步。
我们很多同学做阅读题时,往往丢三落四,效率不高;读完一篇文章往往不能说出个所以然来,不能概括文章的主要意思,因此就不能答对题目,原因就在于不能理清思路,没有掌握文本解读的方法。
我的具体做法有三步推荐典型作品(经典的阅读题料),学生研读;引导归纳总结解读方法,自我提升;指导拓展训练,科学迁移。
教师推荐典型的阅读题料,进行阅读示范是前提。
在此基础上,学生自主搜集题料,整理归纳阅读方法,最终达到把无数篇文章化为几种常见的基本类型进而掌握快速解读文本方法的目的。
《小虾》课件分析
【名校课堂说课稿】《小虾》课件分 析-最新 版本PP T导学 课件
性格特点
自由朗读第3、4自然段: 1.用“ ”画出第3自然段的中心句,多读几遍 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2.第3自然段中用到了哪些修辞方法并仿写一句。 3.用“□”标出第4自然段中的排比句并说一说这 样写的好处。 4.为什么说小虾很有趣,但脾气很不好呢?
北师大版 语文 三年级 下册
小虾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咏虾
王广然
戴盔披甲舞长须, 刀剑随身一勇夫。 莫道弹腾方寸地, 自凭豪气走江湖。
【名校课堂说课稿】《小虾》课件分 析-最新 版本PP T导学 课件
北师大版
语文
三年级
下册
虾,不但活泼可爱, 而且具有很高的食疗营 养价值,可以有蒸、炸 等做法,并可以用做于 中药材。今天就让我们 跟随者作者的笔触去近 距离了解一下着可爱的 小生灵吧。
这里用到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通体透明的小 虾比作玻璃。
【名校课堂说课稿】《小虾》课件分 析-最新 版本PP T导学 课件
【名校课堂说课稿】《小虾》课件分 析-最新 版本PP T导学 课件
你从文中对小虾外形的描写中体会到了什么。
我和邻居阿成哥跑到村边小溪里,在竹荫下静水处,轻 轻把手伸到大石块下,捉到了一些小虾,带回家养在缸里。 这些小虾,有的通体透明,像玻璃似的,这是才长大的;有 的稍带点灰黑色,甚至背上、尾巴上还积着泥,长着青苔, 这是老的,大家叫它千年虾。
【名校课堂说课稿】《小虾》课件分 析-最新 版本PP T导学 课件
【名校课堂说课稿】《小虾》课件分 析-最新 版本PP T导学 课件
课堂演练 一、本文的叙事顺序是( B )。 ①我们捉了一些小虾养在水缸里。 ②我们悉心照顾小虾,小虾开始繁殖。 ③小虾很有趣,但是脾气不好。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③①②
语文学习中的“伪理解”及解决策略
作者: 陈维贤
作者机构: 北京市丰台区第二中学
出版物刊名: 北京教育:普教版
页码: 27-28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12期
主题词: 语文学习 引导学生 决策 日常教学 考试分数 阅读理解题 “理解” 语文试题
摘要: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尴尬:教师课堂上反复强调的知识,当时,学生似乎都“理解”、“掌握”了,可一考试学生却做错了;一道阅读理解题,学生写了很多,但不得要领,学生看了答案后觉得自己也想到了其中的内容,只是表述时不够到位罢了。
学生也常常反映,语文课一听就懂,语文试题似乎比数理化题容易,可考试分数总是没有较大的变化,语文素养似乎也没有真正提高。
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很多。
这些问题困扰着学生,严重影响他们语文学习的兴趣和效果,削弱了语文的魅力。
而有的教师没有思考此类问题产生的真正原因,也没有探求解决之道以改进自己的教学,更没有引导学生去反思存在的问题。
2024年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2课陈涉世家教案新人教版
3. 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理解课文“陈涉世家”时,学生可能会对文中的一些历史背景和专业术语感到困惑。同时,分析陈胜、吴广等人的斗争精神和价值观可能会对他们提出挑战。此外,如何将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也是学生需要克服的困难。
及时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反馈,指出存在的问题并给出改进建议,以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具体反馈如下:
a. 对于学生绘制的陈涉世家起义时间线,关注其对事件和人物的把握程度,以及时间线的逻辑性。对于表现出色、创意丰富的作业,给予表扬和鼓励;对于需要改进的作业,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如优化时间线的结构、增加人物的描述等。
2024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2课 陈涉世家教案 新人教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材分析
“陈涉世家”是人教版2024年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第22课。本课主要讲述了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事件。课文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示了陈胜、吴广等人反抗暴政、争取自由的英勇斗争精神。本课的内容与学生所学的的历史、文学知识紧密相连,旨在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以及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思考能力。通过对课文的深入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我国古代农民起义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影响,同时也能够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
3. 实验器材:本课不涉及实验部分,无需准备实验器材。
4. 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将教室布置为适合分组讨论和阅读的环境,为学生提供舒适的学习空间,以便于他们更好地进行学习和交流。
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 引起学生对《陈涉世家》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国培计划(2017)”——北京大学河南省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项目实施简报第二期
“国培计划(2017)”——北京大学河南省乡村教师网络研修项目实施简报2017年12月“国培计划(2017)”——北京大学河南省乡村教师网络研修项目工作实施简报(第二期)国培专家在线大讲堂专刊北京大学2017年12月25日为提高参训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激发学习氛围,进一步夯实远程培训效果,北京大学于2017年12月24日组织河南国培专家在线大讲堂。
本次有幸邀请到北京市特级教师,北京大学国培中学语文专家团队成员,首都师范大学特聘硕士生导师,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教研员陈维贤做《教师专业发展的文化自觉和实践》的直播讲座。
近年来,陈维贤老师在《中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学通讯》《北京教育》《班主任》等杂志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永伴人生的拔节》《名师导航》等。
曾荣获北京市优秀教师、全国“十佳教改新星”、省市级优秀班主任、市级拔尖人才等荣誉称号,所带班级被评为“北京市优秀班集体”。
此次讲座内容陈老师以窦桂梅、华应龙等优秀教师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行为模范,从教师自身出发,架起了教师专业发展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桥梁,“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老师们只有在日常的教育教研中,在教学中不断反思自我,才能成就自己,走向成功。
两个多小时的讲座,学员发言踊跃,很多学员表示意犹未尽,希望北京大学多举办在线直播课堂。
刘水莲老师表示:专家的讲座真正运用到工作中的话,素质教育真正进行入到了农村中小学。
王爱琴老师表示:我们是奋力向前的耕牛!研究怎样把属于我们的那片芳草地耕好了,让地上的花草开的更艳丽,果树上的水果更加硕大!郭艳丽老师表示:研究人员和教学人员应该定期更换岗位,体验中出真理。
姜磊老师表示:很多人认为中国的教育改革是不成功的,或许的个人的教学改进了,挽救了一批学生,但国家的教育环境改善了,就是挽救了中国教育。
北京大学继续教育学院2017年12月25日。
育语文思维能力 促核心素养发展
育语文思维能力促核心素养发展作者:陈燕来源:《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2020年第06期[摘要]唤醒学生的语文直觉思维,建构学生的语文形象思维,深化学生的语文抽象思维,是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途径。
语文教学就是借助语言文字栽体,通过导学设疑、追问探疑、延伸究疑等方式训练学生语文思维的过程。
[关键词]《背影》课堂实录;教学启发;思维能力;核心素养[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 2020 )16-0006-02“语文核心素养”是新课标中比较引人注目的概念。
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分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
怎样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呢?笔者认为,必须要在课堂中关注学生思维力的培养,要借助语言文字,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笔者通过分析特级教师陈剑峰《背影》教学实录,获得了以下启发。
一、导学设疑,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很多优秀教师在教学《背影》时,设计了十分精彩的导人,例如王君老师从父亲的形象导入,黄厚江老师从最让学生感动的句子导人……陈老师的这节课是怎样导人的呢?请看以下实录。
师:同学们都知道,选人中学语文课本的文章大多是经典,《背影》也不例外。
《背影》,作者朱自清,写于1925年,发表在叶圣陶主编的《文学周报》上。
20世纪30年代,《背影》便人选了中学课本……这是有原因的,不仅仅是因为作者的身份不一般,朱自清曾经是中学语文老师,还曾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更是一位散文作家;更重要的是因为……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走近文本,研读课文,走进作者的内心,品读作者的内心情感波澜。
陈老师借助谈话交流,从《背影》人选中学课本的时间、范围切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朱自清写的这一篇文章能成为经典”这一问题,看似平淡,实则用心良苦。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
追求服务于学的“智慧语文”教育
追求服务于学的“智慧语文”教育
陈维贤
【期刊名称】《中学语文》
【年(卷),期】2022()30
【摘要】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不仅是为了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更是让学生获得学习知识的方法和人生发展的智慧,因此,笔者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总结出“智慧语文”的教育理念。
本文对智慧语文教育的核心内涵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剖析,并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概括了“智慧语文”教育的实践教学策略。
【总页数】3页(P3-5)
【作者】陈维贤
【作者单位】北京丰台二中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回归智慧:语文教育的价值追求
2.回归智慧:语文教育的价值追求
3.回归智慧:语文教育的价值追求
4.以学定教,追求适合的教育r——以小学语文教学为例
5.追求教育的艺术——记南宁市第十四中学语文教师苏家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茌平县四小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单元 24 古今贤文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
24古今贤文教学导航【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认读7个生字,读准字音.2.了解“修身篇"和“保健篇”中,贤文的出处,初步掌握它们的意思。
3.初步尝试合理的运用在写作和场景对话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人的智慧,体会语言的优美,学习古人修身养性,培养学生成为一个有修养,会自省,能自律的有用人.【教学重难点】1.掌握贤文中每句话的大意,并能灵活运用2.能体会每句话的深刻含义,并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对自己的启发。
【教学课时】一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达标检测一、谈话导入,创设情境(板书:古今贤文)大家看到这篇课题有什么疑问吗?(生说,老师记录在黑板上或ppt上)我们一起带着这样的疑问去默读课文吧!说说你喜欢哪几句贤文,与小伙伴交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读完这篇课文你喜欢那个篇章中哪些句子?(修身篇保健篇)①(出示图片)你能将修身篇,第一段中的句子与下面的图片对应的进行连线吗?(重点讲解一下两句,其余句子自学为主)“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靠着朱砂的变红,靠着墨的变黑。
比喻接近好人可以使人变好,接近坏人可以使人变坏。
指客观环境对人有很大影响。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把别人的成败得失作为自己的借鉴.②第二段中,哪几句话你最喜欢,与同伴交流,能试着说说他们的意思吗?1.预测质疑①什么是贤文?②对我们有什么帮助?2.选出正确的字(墨,黑)镜(戒,成)指(逆,速)袭(段,锻)炼豆(腐,府)3.根据情境,填一填所学过的贤文.“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一般人不是圣人和贤人谁能不犯错?错了能够改正,没有比这更好的了。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和批评。
2.保健篇中,第一段中哪几句话让你印象最深刻?联合实际说一说 “食不语,寝不言”(出示意思相反,结果不好的图片) “坐如钟,卧如弓,站如松,走如风”(出示意思相反、相近的图片进行对比) 师:通过图片我们知道了,这些是我们常常会在生活中犯的小错误,引起不了我们的重视,长期这样不好的习惯的养成会给我们健康造成危害。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5单元第22课五柳先生传奇课稿新版新人教版
《五柳先生传》说课稿今天我为大伙儿说课的内容是: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2课——《五柳先生传》选这一篇课文作为说课内容,出于两点考虑:一是因为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大伙儿,他的作品在初中时期占有必然的比重;二是因为文言文课堂改革步伐相对滞后,没有完全从传统的“解题——背景介绍——串讲翻译——字句深析——背诵经历”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因此教学重点仍是字、词的诠释,字句的通解,一篇血肉饱满的文章,就如此被咱们弄得支离破碎,而文章的思想、谴词造句、篇章结构等那么轻描淡写,一带而过在学生眼中,文言文越发变得“面目可憎”,遥不可及文言文教学要完全摈弃传统灌输式教学,解放自己、解下学生,真正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诚然,咱们也要避免走向另外一个极端——独树人文性,把咱们语文课上成思想道德课一、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特点《五柳先生传》是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那个单元所选的古诗文,题材多样,内容丰硕,无不渗透着作者对自然、社会、人一辈子的深刻感悟和深切试探,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理想人格的追求《五柳先生传》全文173字,在如此简短的篇幅里,却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表现了他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高贵情操《五柳先生传》虽说是作者自况,却不等于全面纪实,而是创作它着重刻画的是一种人物精神,一种“陶渊明精神”,是陶渊明千百年来给人印象最深、阻碍最大的精神全文语言简约凝练,多用否定句,值得体味二、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新课程标准》对中学时期提出了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明白得大体内容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式能初步明白得、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贵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知识目标:一、积存文言词语二、通过朗诵,了解人物形象,把握其性格志趣及精神风貌能力目标:一、培育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文言文的能力;二、体味作品自然平淡而又形象鲜明的语言风格德育目标:体会作者那种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精神“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大体特点”因此我把本课重点定为一、疏通文意,积存文言词语二、了解人物形象,把握其性格志趣及精神风貌语文学习是以认知基础上的体验、感悟、熏陶为主的《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会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一辈子的有利启发”为了引导学生整合伙料、与文本对话,我假想通过探讨《五柳先生传》是不是陶渊明的自传这一问题,让学生用自己的阅读体验来把握人物性格及精神这也是这节课的难点另外,体会课文中“不”字的妙处也是一难点为了突出重点,冲破难点,采取朗诵探讨法和讨论点拨法“读”是文言文学习不变的主题,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的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朗诵尤其重要在略读、精读、品读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探讨问题课堂上解决问题的方式主若是讨论,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那么,先给每一个学生提供一个斗胆交流方式的平台,教师依照学生的熟悉规律和教学内容的特点加以点拨另外还利用多媒体展现辅助教学三、教学进程及教学安排一、导入新课学生课前预习课文,搜集有关陶渊明的生平及作品资料导入新课时,先回忆学过的课文《桃花源记》和《归园田居》(其三),学生再交流搜集到的资料,教师用多媒体出示“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在此基础上,学生斗胆对陶渊明进行评判【说明】课前放手让学生通过图书馆、网络等多种途径充分占有相关资料,课堂再给学生一个交流体会的反思进程,一个整合伙料的合作进程,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对陶渊明的评判是一种个性化的解读进程,学生依据自己的体验,对人物产生认同、共鸣,或进行质疑、批判,教师应尊重学生的观点二、感知文意教师先朗诵课文,学生认真听读,注意生僻的字的读音,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然后学生自主阅读,分小组对照注释,逐句逐段地说明全文,并用不同的符号记下课文中的难词、难句、重要字词,提出疑问,师生一起解答教师指出重点文句学生再略读全文,试探:文章哪些方面写五柳先生的?又是如何写的?并找出有关的句子引导归纳出四个方面:名字的由来、性格、爱好、生活【说明】这一环节改变以往“串讲翻译”的教法,采取分小组对照注释自行翻译因为八年级的学生通过近两年的文言文接触,除一些深僻文言词语存在明白得障碍外,应该说已经具有了阅读明白得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加上课前预习及课下注释,文意疏通已再也不是教学难点了另外,这一环节,还训练了学生提取归纳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归纳出课文从四个方面来写五柳先生,从而感知文章内容3、研讨交流教师创设问题:通过大伙儿的一起尽力,咱们已弄懂了这篇文言文的字词,了解了大意此刻咱们来研讨如此一个问题:有人说,《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先生的自传,五柳先生确实是陶渊明自己,你是怎么以为的?学生试探片刻教师提示:咱们已经读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归园田居》等作品,课前大伙儿依照资料已对他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只要咱们找出五柳先生性格与他是不是有一起点,就能够明白答案然后引导学生从文章内容和语言入手分析五柳先生的性格学生自由地精读课文,分小组讨论交流,自由发言,与文本对话学生结合具体语句分析五柳先生的性格时,教师予以适时点拨,随机板书学生发言的要点:淡泊名利、率真放达、安贫乐道(我这节课的板书除课题及作者外,就这12个字板书是用精炼的书面语言对课堂教学内容所作的归纳我这12个字已将教学重点清楚、明确、直观地展此刻学生眼前我看到如此一例板书设计,竟然有65个字,试想咱们工整地板书一个字平均需3秒多钟时刻,光板书就要用去4分钟多钟的时刻)学生谈到“赞”文时,有必要对“赞”这种体式进行说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从“不”字入手分析人物性格,让学生找出九处“不”字的句子读一读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学过的《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和《爱莲说》中的“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的“惟”和“独”字,体会这“不”字是为了显示出与世俗格格不入,洁身自好的品质同时还可让学生体味这些否定句的特点,读起来生动活泼,虽是不是定句,但让人感到一种自许之意分析了五柳先生的性格后,学生就针对“五柳先生究竟是不是陶渊明”这一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估量大部份学生会认同,也会有学生不认同,或以为五柳先生是陶渊明塑造的一个隐士人物的代表,融入了个人的思想情感;或以为五柳先生代表陶渊明的一种理想境遇,倾注了作者的追求和妄图……教师尊重学生的观点,没必要对两个人物关系作出最终的判定最后教师小结,是也好,不是也好,这并非重要,重要的是咱们已从中国古代文人那种淡泊名利、率真放达、安贫乐道的形象背后领会到了个性张扬、傲骨独立的精神【说明】这一环节是重点,也是难点,内容繁多其实,确实是一个“阅读反思”的进程,它是由学生个体的试探体验、学生间的合作交流、教师的引导点拨组成的通过引导学生围绕“五柳先生是不是陶渊明自己”这一问题,与文本进行对话,从内容和语言方面分析人物性格,从而取得自己的阅读体验“尊重学生在学习进程中的独特体验,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因此对学生的独特体验,咱们应予以尊重4、体味语言教师引导:本文没有表达一件具体的事,但人物形象十分鲜明,可见陶渊明文字功力,请来品析这篇文章的语言学生再次品读全文,品析语言特色:本文对人物的描述,大半是用总结性语言,仿佛是给五柳先生写评判,但每一方面都包括大量的生活意境因此语言简约,但含有大量丰硕的内容,高度凝练最后学生齐读全文,能背诵的同窗就背诵教师指导:读的时候,心情恬淡,放松,达到忘我的境遇,就像鲁迅笔下的寿镜吾老先生,读到快乐时,乃至能够摇头晃脑,忘乎因此【说明】对文学作品的欣赏,除从形象感染、情感熏陶入手之外,还可从语言体味入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体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陶渊明作品的语言平淡自然,决不选声设色,讲究词藻色彩的华丽,是文艺百花园中独具风韵的一朵奇葩因此,对文章语言的体味是这节课不可缺少的一部份体味了语言特色后,情感地朗诵全文,再次感受作品的语言乃至思想内容五、总结全文我是如此设计这节课的终止语的:陶渊明身世贫寒,一生穷困潦倒,有志不得伸展,但他安贫乐道、志趣高洁,“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为世人所景仰咱们的确应该从他身上学到一点做人的道理让咱们永久的记住他,作为古代文人心灵中的一片净土,作为时期尘嚣顶用尊严扛起的一面旗帜【说明】用精炼的语句总结全文,再次赞颂陶渊明精神,呼唤学生从中学到做人的道理,丰硕学生的人文底蕴《课标》也指出要“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教师必需充分注意教学内容的思想性和人文性,注意语文课程对学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六、课外拓展课外要求学生阅读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进一步了解陶渊明;仿照本文个性鲜明的写人方式,写一篇“自题小像”短文,介绍自己的性格特点【说明】欧阳修曾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一篇罢了”足以见证这篇文章的成绩通过阅读,不仅能进一步了解陶渊明,还能增强学生阅读课外文言文的爱好仿照本文写人方式介绍自己,是学生对课内学习进程中把握的方式的巩固和运用。
2024年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2课陈涉世家教案新人教版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2024年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2课陈涉世家教案新人教版
教材分析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2课《陈涉世家》教案设计,主要讲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领袖陈胜、吴广的故事,以及他们的革命精神对后世的深远影响。本文通过陈胜、吴广的英雄形象,展示了古代农民起义的艰辛历程,彰显了劳动人民反抗压迫、争取自由的伟大精神。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陈涉世家》的学习中,学生可能对古代的农业生产方式、社会制度和文化背景等方面不太了解,这会影响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对于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背景和意义,部分学生可能缺乏足够的认识,这会导致他们对课文的重要性理解不足。此外,如何从课文中提炼出陈胜、吴广的英雄形象和革命精神,以及如何将这些精神应用到现实生活中,也是学生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品质和审美创造。通过学习《陈涉世家》,使学生能够感受古代农民起义的艰辛历程,理解陈胜、吴广的革命精神,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同时,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培养他们的思维品质和审美创造能力。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历史事件,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提供拓展资源:提供与《陈涉世家》课题相关的拓展资源,如书籍、网站、视频等,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学生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24古今贤文教案苏教版
24.古今贤文教学目标:1、能熟读成诵,从而正确认读汉字。
2、运用多种方法诵读,训练学生朗读古文的韵律感,从而达到熟读成诵。
3、读懂文意,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基本方法。
4、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意,从而熏陶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疏通文意,熟读成诵。
2、加深学生对勤俭、谦虚等中华传统美德的理解。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背诗导入:师:同学们,诗歌是人间最美的艺术花朵。
我们会背很多的诗。
这节课我们就先来个诵诗会,把这学期课本要求背诵的5首诗展示一下。
同学们背过几首了?我们一起按照顺序背诵一下这五首诗,由一个同学领诵,其他同学打好节奏背诵,注意每首诗的节奏。
生齐背。
古代的诗歌写得太好了!吟诵着如此美妙的古诗文,我们觉得这些古代的大诗人真是太有文采了。
他们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优秀的文化遗产,那么,你们想知道这些伟大的诗人小时候是读什么书入门的吗?接下来我们要学习的《古今贤文》就是其中一本。
二、简介《古今贤文》:《古今贤文》是中国古代儿童启蒙书目。
又名《昔时贤文》、《增广贤文》。
书名最早见于明代万历年间的戏曲《牡丹亭》,据此可推知此书最迟写成于明朝万历年间。
后来,经过明、清两代文人的不断增补,才改成现在这个模样,称《增广昔时贤文》,通称《增广贤文》。
作者一直未见任何书载,只知道清代同治年间儒生周希陶曾进行过重订,很可能是民间创作的结晶。
《古今贤文》的内容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谈人际关系,二是谈命运,三是谈如何处世,四是表达对读书的看法。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文章,当遇到难读的或者不会读的字,动动笔圈起来。
2、请学生代表试读文章,其他同学听读注意生字的读音。
3、教师强调重要字词的读音,然后学生齐读文章。
四、再读课文,探究其意1.读完勤俭篇,你喜欢哪些句子?(出示图片)你能将勤俭篇的句子与下面的图片对应的进行连线吗?重点讲解两句,其余句子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自主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届全国卷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策略讲座材料北京市特级教师陈老师一、知规律转变思维有实招快速提升1、题型突破有利于终身学习的语言、文学、文化的必备知识关乎语用水平、塑造思维品质的关键能力提升审美境界、涵育人文精神的学科素养加强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核心价值做题方法或思路典型例子注意事项2、化个为类:做一个题目,通一类题目3、思维转变:学生思维为考生思维学习:围绕提分研究方法审题:与命题人对话解题:用命题人思维答题:与阅卷人对话二、明考纲掌握方法抓根本提高能力(诗歌鉴赏讲义)□考纲解读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高考突破一、训练读懂(读懂诗句和主旨)读懂诗句:积累知识,掌握方法,训练能力(理解能力)。
读懂主旨:把握类别,知人论世,缘景明情,借助技巧……二、研究题型(做题方法或思路)常见题型做题方法以及必备知识、关键能力突破。
由一个题走向一类题的归纳、梳理和研究。
三、精准表达(格式和专业术语)□典型示例一、【2017年高考全国Ⅰ卷】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阅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6分)二、【2017年高考全国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14.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15.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6分)三、【2017年高考全国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唐]白居易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释]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
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
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
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
正声:雅正的诗篇。
伏:服气。
14.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
B.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
C.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
D.作者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因此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
E.在诗的最后两句中,白居易称,自己新编出的诗集可以成为自我炫耀的资本。
2.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四、【2017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列这首诗,完成19—20题。
(8分)采地黄者白居易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
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
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
凌晨荷插去,薄暮不盈筐。
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
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
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注】①地黄:玄参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药。
②插:通“锸”。
铁锹。
19.本诗前八句叙写,后六句叙写,反映了中唐时期悲惨的社会现实。
(2分)20.这首诗的叙述与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做赏析。
(6分)五、【2016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
西村陆游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忆叩门。
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
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
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1】黄昏。
注释:【1】耿:微明的样子。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到西村“叩门求浆”,是在清风吹拂、新月初现的黄昏时分。
B.“初转马”与“小乔初嫁了”中的“初”都是“才”“刚刚”的意思。
C.“茂林风送幽禽语”意谓清风送来茂林深处的鸟鸣,衬出西村的幽静。
D.“坏壁苔侵醉墨痕”意谓残壁上青苔侵蚀了昔日醉后留下的字迹。
(2)“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两句,以“声”“色”调动人的听觉和视觉感受,下列诗句“声色兼备”的一项是(3分)A.梁台歌管三更罢,犹自风摇九子铃。
(李商隐《齐宫词》)B.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陈羽《从军行》)C.春来茗叶还争白,腊尽梅梢尽放红。
(韩元吉《送陆务观福建提仓》)D.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3)“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这是陆游的另一首纪游诗《游山西村》。
结合具体诗句,比较这首诗和《西村》在内容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6分)六、【2016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金陵望汉江李白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①派:河的支流。
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
②六帝:代指六朝。
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
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
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1)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答:(2)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答:七、2009课标表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鹧鸪天代人赋①辛弃疾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
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8.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
(5分)9.词的最后两句作者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词题为“代人赋”,作者为什么要以此为题?请简要说明。
(6分)八、2009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军城早秋严武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
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九、【2016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7分)北来人二首(宋)刘克庄试说东都①事,添人白发多。
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
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
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②。
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饥锄荒寺菜,贫着陷蕃衣。
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
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注】①东都:指北宋都成汴梁。
②宣和:宋徽宗年号。
(1)赏析第一首中的画线句。
(3分)(2)这两首诗在叙事上有何特色?试作简要分析。
(4分)参考答案一、【2017年高考全国Ⅰ卷】14.BE15.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二、【2017年高考全国Ⅱ卷】14.BD15.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
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三、【2017年高考全国Ⅲ卷】14.CD15.①诗人戏谑友人,夸耀自己,通过诙谐的态度表现出对文学成就的自得;②诗歌并非全是戏言,也透露出一丝对自己现实境况的无奈与自嘲。
四、【2016年高考浙江卷答案】19.(2分)采地黄卖地黄20.(6分)叙述:①从叙述角度看,本诗从采地黄者的角度,以采地黄者口吻讲述了采地黄和卖地黄的事。
②诗人在客观叙述中寄寓了对以采地黄谋生的贫苦农民的同情和对那些豪门贵族的痛恨之情。
③以时间顺序来叙述事情发展过程,层层深入,脉络分明,给人以清晰而深刻的印象。
对比:①朱门与农家、白面郎与采地黄者、肥马食地黄与采地黄者饥肠无食等对比,揭露了贫富差距。
②着重突出“人不如马”,加强了对比效果,使人在深深同情采地黄农民同时,激起对那些豪门贵族的切齿痛恨,揭露深刻,批判的锋芒更加犀利。
五、【2016年高考北京卷答案】(1)A(2)B(3)相同点:都写乡村风光和对乡村的热爱之情。
不同点:①《西村》侧重写自然风光,《游山西村》侧重写乡村人情和古民风俗。
②《游山西村》还体现出深刻的哲理。
六、(1)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
(3分)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盛唐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
(3分)(2)①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②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七、8.(5分)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9. (6分)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
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题为“代人赋”,实则为己赋,采用代人填词的形式,以荠菜花自况,效果独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