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尤炜:传承传统文化的几点创新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度解析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尤炜:传承传统文化的几点
创新设计
编者按2017年秋季,国家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在全国范围内的起始年级使用。为帮助广大教师全面、准确地理解统编语文教材设计的理念、意图和特点,教学更有效,本刊约请人民教育出版社中语室四位教材编辑从不同角度阐述统编教材要点,沟通教材编者和一线教师,明中探讨新教材的教学。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传承传统文化的几点创新设计人民教育出版社尤炜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母语课程天然地具有选择、诠释、传承本国传统文化的职能。从各国的母语课程标准和母语教材来看,几乎都将传承传统文化作为重要的目标。近三十年来,我国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中有关传统文化的表述“密度”“强度”和“程度”在不断提高,各版本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教学内容的数量、种类、范围总体上也呈增长、扩张的趋势。统编初中语文教材高度重视中华传统文化,将传承传统文化作为重要目标。
任何目标的达成都不可能是自动的,需要进行有效的设计。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确定了“选择哪些内容”(主要表现为文言诗文篇目)和“选择多少内容”(主要表现为文言篇
目数量和比例)之后,编者的主要精力就要放在相关内容的设计上,包括整体的安排和局部的构思。有效的设计是保证教材“传承传统文化”的目标落到实处的关键。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吸收了以往各版本语文教材在这方面的宝贵经验,又在“守正出新”的原则下有了一些设计上的创新。
一丰富传统文化知识类型,改变知识学习的方式与以往的语文教材一样,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学习传统文化教学内容所必需的知识。以语言方面的知识为主,也包括了历史、哲学、地理、古代科学、礼仪、官制、名物、民俗等各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主要存在于课文的注释中,是静态、点状、彼此分散的,构成了教材中传统文化知识的基础。学生在学习这些知识时,主要通过被动接受的方式,利用它们来疏通文意,理解课文。
除这些知识之外,统编初中语文教材还提供了大量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背景知识、文学(文化)史常识、名家论述等,大多属于陈述性知识。对这些知识,教材在“预习”和“阅读提示”部分,大多采用“给出提示,自主搜集”的处理方式;在课后练习部分,大多直接给出知识,引导学生利用知识解决问题,深入探究。也就是说,这些新增的知识更多地扮演着学习“助手”“支架”的角色,意在将相关内容的学习引向自主和深入。
例如《唐诗二首》的预习:
杜甫和白居易都是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诗人。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这两首诗歌,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怀。
给出“杜甫和白居易都是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诗人”的判断,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诗作来理解这一判断的深层含义。又如《梦回繁华》的阅读提示:
《清明上河图》还有很多值得探究之处。例如,有学者认为这幅画有揭示社会问题、劝谏宋徽宗之意,表现了画家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课外可以阅读《〈清明上河图〉的故事》《解读〈清明上河图〉》《谜一样的〈清明上河图〉》等书,进一步了解这幅名画。
概述学者的研究成果,指导学生从与课文不同的角度去探究《清明上河图》背后的故事,并给出可以拓展阅读的书,让具体的陈述性知识引导学生的课外阅读。
再如《周亚夫军细柳》课后练习二:
《史记》写人时常“用两种突出的性格或两种不同的情势, 抑或两种不同的结果, 作为对照”(李长之语)。细读课文,说说文中哪些地方使用了对比、衬托的写法,对刻画人物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直接引述权威学者的论断,提示阅读文本的重点,提供思考问题的线索,引导学生自主理解、欣赏课文,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
在语言知识方面,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基本不呈现固定、系统的文言语法知识,而是重视让学生从对语言现象的自主学习中,自然理解这些知识,形成属于自己的知识习得方式。
例如《木兰诗》课后练习四:
理解下列诗句,注意上下句的意思是相互交错、补充的。1.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2.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3.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4.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又如《〈礼记〉二则》课后练习四: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注意古今意义的异同。1. 故曰:教学相长也2. 不独子其子3. 男有分,女有归4. 货恶其弃于地也5. 盗窃乱贼而不作
前一道题涉及“互文”的知识,后一道题的要点则是文言文教学中经常出现的“古今异义”。教材的处理方式是:“点出现象—稍加提示—自主总结”,这样就把原本相对静态、固定的语言知识做了动态化的处理,使学生感受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从而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整理文言知识的能力。
与以往的语文教材相比,统编初中语文教材有关传统文化的知识容量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不过,由于在设计时更加细致地考虑了相关知识的类型与呈现方式,特别是考虑了学生传统文化学习的现状,区分了不同类型的知识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并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设计。这使得传统文化教学内
容并没有陷入叠床架屋、机械灌输的泥淖中。
二利用文白差异,增强学生语言表达中的“中国味”
当前的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着一种常见的偏误,即将文言文教学窄化为文言教学,又将文言教学窄化为文言知识、语法教学,并进一步将其固化为背注释、背译文、背语法知识。这一偏误既降低了文言文教学的效率,又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这一偏误的产生有众多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急于帮助学生跨越古今汉语的差异,使其能了解文本的基本意思。表现在教材上,就是文言诗文的课后练习比较重视词、句意思的理解和诗文大意的把握,较少让学生涵泳品味文言本身。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在这方面有一个比较大的思路转换,即不简单地将文白差异视为障碍,而是将其看作一种学习资源,通过背诵、比较、体会等多种方法,让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中,通过有限内容的学习,体会文言之美,使他们潜移默化地熟悉、接受文言的表达方式。
之所以这样设计,还考虑到现代白话文有着比较明显的欧化倾向,虽然有明白如话、易于传播的优势,但是想要典雅凝练、生动活泼,仍然要不断从文言和古白话中汲取营养。当前许多中国人口中和笔下的汉语越来越没有“中国味”,语文教材必须通过有效的设计,对此作出回应。
几乎所有的文言诗文单元的“单元导语”,都提出了“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