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吴敬梓《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及写作特点
《儒林外史》点评

《儒林外史》点评《儒林外史》是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中国古典讽刺小说,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讽刺和批判,展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人性的扭曲。
以下是对该作品的点评:首先,作品的主题深刻而广泛。
作者吴敬梓以儒林为背景,通过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揭示了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
同时,作品还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
这种对社会现象的全面揭示和批判,使得作品具有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广阔的社会视野。
其次,作品的艺术手法独特而精湛。
作者采用了高超的讽刺手法,通过夸张、对比、讽刺等手法,将社会现象和人物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同时,作品的语言运用也极为出色,既有口语的生动活泼,又有文言文的精炼典雅,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此外,作品的人物形象鲜明而立体。
作者通过对人物性格的深入刻画,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范进中举后的疯癫、严监生临终前的伸指等,这些形象不仅具有时代特征,更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
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不仅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也使得作品的主题更加鲜明和深刻。
最后,作品的社会意义也非常重大。
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揭示和批判,作品呼吁人们要摆脱功利心态的束缚,追求真实的人性和自由的生活。
这种对社会现象的反思和批判,不仅具有历史意义,更具有现实意义,对于我们理解社会、认识人性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综上所述,《儒林外史》是一部具有深刻主题、独特艺术手法和重大社会意义的古典讽刺小说。
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揭示和批判,作品展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人性的扭曲,呼吁人们要追求真实的人性和自由的生活。
这部作品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对我们认识社会、理解人性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儒林外史》是我国明末清初讽刺小说的代表作。
作者吴敬梓以其对生活的深刻认识,把功名宦海中的沉浮变幻、富贵利禄的人生百态刻画得入木三分,并通过对德世济民,独善其身的清高名士和不受功名富贵污染的市井奇人等理想人物的着意描写,表现出作者对现实的讽刺和批评,以及寻找医治现世良方的社会改造理想。
整部作品,喜剧层面蕴涵了深刻的悲剧情思。
对封建社会中不知廉耻追逐功名的行为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作为一部讽刺杰作,鲁迅高度评价长篇小说《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认为它达到了我国古典小说讽刺艺术的高峰,使后来者难以为继。
《儒林外史》有自己的特色,即强烈的讽刺性,生动的人物形象和强烈的讽刺效果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描绘出了一幅封建社会末期的光怪陆离的长幅画卷。
在中国小说的长廊中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
《儒林外史》所描写和反映的内容是封建社会后期的知识分子的思想和生活,这和许多著名的长篇小说有很大的不同,同时也正是这部小说的独特之处。
闲斋老人在《儒林外史》序中写道:“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
有心艳富贵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有假托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终乃以辞却功名富贵,品第最上一层,为中流砥柱。
篇中所载之人,而其人之性情心术,一一活现纸上,读之者无论是何人品无不可取以自镜。
”这段文字,既是对《儒林外史》的评价,同时也点明了小说的主题,高度概括了作者在塑造人物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
一、从人物描写看《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主要表现在人物描写上。
在作者的笔下,这些人物个个描绘的性格鲜明。
像周进、范进、马二先生、严贡生、严监生、匡超人、牛浦郎、杨执中、张铁臂、胡屠户、王仁兄弟、杜少卿、沈琼枝等,个个都栩栩如生,各具其不同的性格和特点。
作者通过人物的嘲弄,讽刺的笔法,描写了封建社会儒林人物醉心科举功名,把读书中举看成是人生惟一追求目标的种种丑态。
以此来揭示对科举考试制度的不合理,对社会腐败黑暗现象和世态人情的揭露和批判。
举例论述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举例论述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儒士生活的描写,展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败。
该小说以讽刺为主题,通过对人物、事件、制度等的讽刺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荒谬和虚伪。
以下是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的十个例子:1. 讽刺科举制度小说中的主人公孙文台是一个怀才不遇的士子,他参加科举考试多次未中。
小说通过讽刺孙文台的遭遇,揭示了科举制度的不公和腐败,以及官员的不负责任。
2. 讽刺士人的功利心态小说中的士人们为了谋取官职,不择手段,甚至不惜与人合谋陷害他人。
他们的行为暴露了士人的功利心态和道德堕落。
3. 讽刺朝廷官员的贪污腐败小说中描写了许多朝廷官员贪污受贿、虐待百姓的情节。
通过对这些官员的描写,小说讽刺了朝廷官员的腐败和无能。
4. 讽刺封建礼教的虚伪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多被突出描写,其中有许多女性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不能自由发展,被迫嫁入豪门。
这种描写讽刺了封建礼教的虚伪和对女性的压制。
5. 讽刺士人的虚伪面孔小说中的士人们常常以仁义道德自居,但实际上他们却心机深重,为了自身利益可以不择手段。
这种描写讽刺了士人的虚伪面孔。
6. 讽刺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小说中描写了不少的官员、士人和底层百姓的生活,通过对他们的描写,小说讽刺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以及上层人物对下层人物的压迫和剥削。
7. 讽刺官员的官僚主义小说中描写了许多官员对百姓的任性和傲慢态度。
这种描写讽刺了官员的官僚主义,以及他们对百姓的不负责任。
8. 讽刺士人的虚荣心小说中的士人们都有很强的虚荣心,他们追求官职和名利,不顾道德和良心。
这种描写讽刺了士人的虚荣心和对名利的贪婪。
9. 讽刺封建社会的封闭性小说中的人物多生活在一个封闭的社会中,他们对外界的事物缺乏了解和认识。
这种描写讽刺了封建社会的封闭性,以及人们的愚昧和无知。
10. 讽刺封建社会的伦理底线小说中的人物往往追求个人利益,不择手段地违背了伦理底线。
这种描写讽刺了封建社会的伦理底线的低下和人们对伦理的漠视。
_儒林外史_的讽刺艺术及其意义

_儒林外史_的讽刺艺术及其意义《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之一、以描写乡试、会试、殿试三级科举考试为背景,讽刺儒家文化的荒谬与封建社会的腐败。
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讽刺儒家文化。
小说通过主要人物秀才父子的遭遇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儒家文化的虚伪、假大空和虚无缥缈。
小说中,秀才父子追求功名利禄,拜师讲究官运,这种人云亦云、追求虚荣的行为体现了儒家文化中功名利禄的过分强调,暗示了虚伪的儒家精神。
同时,小说通过描写科举考试中的陈述文的空洞与虚妄,批判了官僚文化中所主张的空洞、形式主义的虚无缥缈,讽刺了科举制度对于真才实学的无视与削弱。
其次,讽刺官僚体制。
小说中以主人公秀才父子的遭遇为线索,描述了乡试、会试和殿试的全过程,揭示了官僚体制中的腐败、拜爷吃爷、狼狗相咬等现象。
秀才父子为了取得功名,不择手段地向上投降,屈从于权贵势力,暗示了官僚体制中的腐败与丑陋。
同时,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特点,讽刺了官僚体制中相互攀附与利用的关系,通过让读者对这些人物的嘲讽与鄙视,间接地嘲讽了整个官僚体制。
再次,讽刺社会道德沦丧。
小说通过描述秀才父子追求功名利禄、追求虚荣和阿谀奉承等行为,表现了封建社会中道德沦丧的现象。
秀才父子不顾个人的道德底线和良知,为了自己的私利而不择手段,这种道德沦丧的行为在整个小说中得到了极大的讽刺。
通过对个人道德底线的突破,小说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道德观念的扭曲与腐化,也对当时社会的道德风气进行了深刻的揭露。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具有深远的意义。
首先,它揭示了儒家文化的假大空与虚伪,呼唤了新文化的崛起与发展。
其次,它对官僚体制和科举制度的讽刺,揭示了当时社会中权力寻租、腐败现象的丑恶,为后来的提供了借鉴。
再次,它对道德的讽刺与警示,提醒人们重视个人道德底线,促进社会的道德进步。
最后,它还对人生的无奈和社会运行机制进行了深刻思考,激发了人们对社会秩序的反思和探索。
儒林外史讽刺艺术具体表现

儒林外史讽刺艺术具体表现《儒林外史》是中国清代作家吴敬梓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
它以“儒林”为背景,讽刺了当时的士人庸俗贪婪,矫揉造作,形成了一定的讽刺艺术。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具体分析《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表现。
一、渗透毒瘤式的讽刺手法贯穿全书《儒林外史》以王良、胡世安等人的形象,将当时的士人生活方式及其上层机构剖析得淋漓尽致。
书中主要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和他们的行为表现,通过抡弄笔杆式的文字,将士人的庸俗与媚俗等滥觞之心展露无余。
读者很容易看穿士人的虚伪和丑陋。
二、透过讽刺来揭示了社会问题《儒林外史》讥讽了当时社会各阶层存在的种种问题。
船场骗局,应试制度中的“塞翁失马”式的变故,茶肆的风月场所……种种丑恶的现象使人不得不深思。
作者在揭示这些问题的同时,以笔为刀,在揭示问题的同时对他们进行批判,展现了儒林虚伪、庸俗的一面,使人们洞察到人性黑暗的一面。
三、巧妙地运用讽刺的手法《儒林外史》通过巧妙的讽刺手法,使人物故事更具魅力和生动性。
讽刺尤其体现在人物与道德的冲突上。
例如,“卖国奴”、”市井儒雅”等等等。
读者不仅可以看到作者对各种生活习惯、观念的讽刺,也可以看到实际的生活中,个人的真实面貌。
这既是对人物刻画的一种追求,也是对文化历史的反省、对现实的一种批判。
四、细节入微的写作风格更让讽刺生动而深刻嘲讽还有一种风格,那就是细节入微。
在《儒林外史》里,作者也是这样写的。
例如,小说中讲到了古时候的夜馆。
然而,这个夜馆却不是一个餐馆,而是一个进行嫖娼的场所。
小说描绘了夜馆的一切,从菜单到人们吃的方式,到场所的布置和服务等等。
通过将这些表现得细节化,让讽刺更加生动、突出。
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和人类对人性的深度思考,《儒林外史》中的讽刺是深入人心的,教人深深感受到了士人的生活、“诗经国风”中的古风雅俗,创作者通过娓娓叙说,展现了当时的风俗不对与真实人性的不同层次,由此呈现出的《儒林外史》以及众多同类作品都应被奉为经典,塑造了“讽刺小说”的典范形态。
论吴敬梓《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及写作特点

论吴敬梓《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及写作特点《儒林外史》是明代作家吴敬梓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以讽刺艺术闻名,被誉为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巅峰之作。
作品以儒生文士为主题,通过对儒学士人的揭示和讽刺,揭露了封建社会的虚伪和腐败现象。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作品通过讽刺手法揭示儒生的虚伪和虚荣心。
小说中的儒生形象虽然标榜儒学的道德规范和学识修养,然而却常常沉溺于权势和荣誉的追逐,为了个人利益而背离儒家的价值观。
例如,主人公黄金华在初入仕途后,不断追求名利,对周围的贤才和朋友也不择手段地竞争和打压,致使自己的生活陷入了无尽的纷争和苦闷。
作品通过揭示这些儒生的虚伪和虚荣心,表达了对封建社会伪善面目的批判。
其次,小说运用夸张手法塑造儒生的丑态。
小说中的一些儒生形象都被放大了其丑陋的一面,例如,黄金华的恶毒和阳谋、冯铸的假仁假义、张惟中的虚伪和迂腐等。
这种夸张表现手法不仅凸显了这些人物的虚伪和可笑之处,也对当时士人阶层的道德水准作了深刻的讽刺。
再次,小说以儒学为背景,讽刺了儒学的教条和空洞。
小说中儒生们热衷于传统的儒家经典和名目繁多的礼仪,而对于儒学的本质和实践远远不够重视。
他们对儒学的追求更多的是为了追求名利和社会地位,而不是真正理解和实践儒学所倡导的道德、仁爱和智慧。
因此,小说对于当时的儒学界提出了深刻的讽刺,称其为“儒学至无算,算来一本空”、“点缀文章名利路,不肯玉之同声”。
此外,小说还通过揭示儒生的苦闷和无奈,讽刺了封建社会的僵化与腐败。
小说中儒生们常常为了追求名利和地位而争斗不休,为了社会地位不惜毁灭自己的家庭和人生,最后却发现权势和地位并不能给予他们真正的幸福。
这种描述不仅表现了儒生的苦闷和无奈,也揭示了封建社会道德的扭曲和社会环境的腐败。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不仅通过对儒生的置让和讽刺,也贯穿于整个作品的写作风格中。
以下是作品的一些写作特点:其次,小说呈现了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探究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探究
《儒林外史》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代表作,以其独特的讽刺
艺术而闻名。
这部小说以儒学为背景,描写了当时社会上层儒士的
生活和人物形象,通过对儒学思想的讽刺和批判,展现了作者对社
会现实的深刻观察和批判精神。
在小说中,吴敬梓通过对儒学士大夫们的描绘,展现了他们的
虚伪、贪婪和自私。
他们为了升官发财,不择手段,甚至不惜牺牲
原则和道德。
作者以一种夸张和讽刺的笔调,揭露了儒学士大夫们
的丑恶嘴脸,让读者看到了他们真实的一面。
此外,吴敬梓也通过对儒学思想的讽刺,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
种弊端和荒诞现象。
他通过对儒家经典和传统价值观的批判,揭露
了当时社会上层的虚伪和道德败坏,以及对财富和权力的狂热追求。
这种讽刺不仅是对儒学的批判,更是对整个社会现实的揭露和反思。
总的来说,《儒林外史》以其独特的讽刺艺术,对当时社会上
层的儒学士大夫和儒学思想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展现了作者
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观察和批判精神。
这种讽刺艺术不仅让读者在笑
声中思考,更引发了对社会伦理和道德的深刻反思。
儒林外史中的幽默与讽刺手法

儒林外史中的幽默与讽刺手法标题:儒林外史中的幽默与讽刺手法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其以儒林为背景,描绘了一幅五彩斑斓的社会画卷。
在小说中,吴敬梓运用了一系列幽默与讽刺的手法,通过对人物形象、情节以及社会现象的描绘,以及对各种价值观、伦理道德的嘲讽,既展示了人性的善良和可笑,又着重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矛盾。
本文将对儒林外史中的幽默与讽刺手法进行探讨。
一、人物形象的幽默与讽刺儒林外史中的人物形象鲜活生动,各具特色,其中不乏幽默与讽刺的成分。
首先,书中的主要人物贾铭一直被塑造成一个愚蠢而自负的角色,他总是自以为是地指点江山,却不断陷入可笑的困境。
他脑袋大,但思维狭窄;他口若悬河,但言辞空洞。
通过对贾铭的描写,吴敬梓巧妙地向读者展示了封建社会中一些儒者自以为是的无知和愚昧,同时也揭示了儒学本身的矛盾和缺陷。
此外,书中的其他人物形象也有着各自独特的幽默与讽刺之处。
比如郭熙明就是一个标准的草包形象,他自命不凡、自以为是,却在行动中频繁出糗,引人发笑。
而另一位大儒郑板桥,则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形象,一方面宣扬儒学伦理,另一方面却追求私利,暗地里从事利益交换等行为。
这些人物形象的设计,不仅让读者在阅读中产生轻松的愉悦感,同时也引发了对于封建伦理道德体系的思考与反思。
二、情节的幽默与讽刺小说中的情节安排紧凑有趣,幽默与讽刺贯穿始终。
作者巧妙地安排了一系列令人捧腹大笑的情节,让读者展开心扉,感受到纯粹的娱乐与喜悦。
比如贾铭为了向小姐献言献策,却在离开的时候忘记了带走他的笔记本。
这样的描写既凸显了贾铭的囧境,又向读者呈现出了人生百态。
又如贾宝玉被鸳鸯用冷水泼醒,这种情节的设定既滑稽可笑,又带有隐晦的讽刺意味,暗指了封建社会中女性地位的低下和男尊女卑的观念。
三、社会现象的幽默与讽刺儒林外史不仅在人物形象和情节上融入幽默与讽刺,对于封建社会中种种荒谬现象和伦理道德观念也进行了剖析和讽刺。
作品通过对官场腐败、贪污盗窃、权力之争等现象的描绘,以及对封建礼教的讽刺,向读者展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虚伪。
儒林外史讽刺艺术手法例析

儒林外史讽刺艺术手法例析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以讽刺的手法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人性的丑陋。
本文将对儒林外史中的讽刺艺术手法进行例析。
一、夸张手法儒林外史巧妙地运用夸张手法,将人物形象塑造得极端荒诞可笑。
例如书中的主角方回,他是一个庸碌无能、无所作为的读书人,以功名为至高追求,却因自己的无能和无知而频临失败。
吴敬梓通过夸张方回的荒谬行为和口才不佳的表现,讽刺了当时的官僚主义和功利心态。
二、颠倒乾坤儒林外史中,吴敬梓巧妙利用颠倒乾坤的手法,让读者通过对比来认识社会的真相。
他通过比较传统儒家的道德伦理和儒林中人的真实行为,揭示了士人们为了得到官职而不择手段、丧失了道德底线的现象。
通过颠倒乾坤,吴敬梓让人们反思传统的价值观念,并对现实社会进行深刻的批判。
三、讽刺揭露儒林外史通过讽刺揭露的手法,将当时社会弊端暴露无遗。
吴敬梓对朝廷官员的贪污腐败、士人的投机取巧和社会的虚伪现象进行了尖锐的讽刺。
例如书中的明鉴司,以审理案件为名,实际上是以贪污受贿为目的,完全背离了正义与公正的原则。
通过讽刺揭露,吴敬梓让读者看到了社会的黑暗面,引起了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四、对话讽刺儒林外史中的对话讽刺手法,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来讽刺他们的愚昧和虚伪。
例如书中的方姓兄弟,他们以品行高尚和清白自居,却事实上卖官鬻爵、搞权钱交易。
吴敬梓通过他们之间的对话,揭示了他们的虚伪和道德沦丧。
对话讽刺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物的内心思想和真实面貌,产生更强烈的讽刺效果。
五、情节讽刺儒林外史通过情节讽刺,将社会的荒谬和愚昧展现得淋漓尽致。
例如书中的恩泽府,以小说主角方回的父亲方澹为首的官员,他们高官显爵却心胸狭窄,残忍虐待百姓。
吴敬梓通过精心构建的情节,让读者看到了这些庙堂之上的虚伪人物的本质,讽刺了他们的无能和残忍。
综上所述,儒林外史是一部充满讽刺的作品,通过夸张手法、颠倒乾坤、讽刺揭露、对话讽刺和情节讽刺等多种手法,对当时社会的问题进行了尖锐的批判。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内容提要:《儒林外史》整部作品的成功之处及对后世之作的影响,集中体现在其卓越的讽刺艺术,在真实基础上的夸张,直观的对比性,强烈的针对性及其“婉而多讽、戚而能谐”的讽刺风格。
关键词:《儒林外史》讽刺真实对比细节《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性作品。
作者吴敬梓对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的成功塑造,以及对吃人的科举、礼教和腐败事态的生动描绘,使他成为我国文学史上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作家之一。
《儒林外史》不仅直接影响了近代谴责小说,而且对现代讽刺文学也有深刻的启发。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中国小说史略》)。
全书56章,由许多个生动的故事联起来,这些故事都是以真人真事为原型塑造的。
全书的中心内容,就是抨击僵化的考试制度和由此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
它不仅直接影响了近代谴责小说,而且对现代讽刺文学也有深刻的启发。
《儒林外史》的杰出的讽刺艺术也正是这部小说艺术上的突出成就,整部小说的成功,是与这一突出的成就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一、《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在我国古代的文学讽刺艺术史上可谓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这些讽刺大概体现这样几个方面:(一)在人物描写上所体现的讽刺艺术,特别是作品对否定人物的描写塑造。
首先,作者屡屡使用夸张的手法,突出描写否定人物的奇特外貌,从而鞭辟入里地表现他们灵魂的丑恶。
他们矫揉造作的外表,常常是内心空虚的流露。
具有“管乐的经伦,程朱的学问”的权勿用,一副怪模怪样,宦成奉主人之命前去邀请他,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顶“高白夏布孝帽”;他应邀来到湖州,刚进城门,这项表示他“热孝在身”的帽子却被卖柴的尖扁担挑走。
奇特的穿着,遇上奇特的动作,在作者的戏笔中寓有深意:权勿用守“孝”时,遇娄三、娄四宴请,他虚伪地说:“居丧不饮酒”,但“肴馔也还用些”;后来又因被人告发曾奸拐霸占尼僧心远而锒铛入狱。
儒林外史 讽刺艺术

儒林外史:讽刺艺术前言《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小说中一部重要的纪实小说。
小说通过对儒者的讽刺和揭示,剖析了当时社会上种种现象,揭示了封建社会中的众多弊端。
本文将从儒林外史中的讽刺艺术展开讨论,通过分析小说中的讽刺手法和寓言故事,探讨其对社会现象的深刻观察和批判。
一、儒林外史中的讽刺手法1. 善用夸张手法在《儒林外史》中,吴敬梓善于运用夸张手法来描绘人物特征和社会现象。
比如,在小说中,他将文化水平很低的人塑造得像个学问渊博的大儒,以此来讽刺当时学者的虚伪和假装。
这种夸张的手法使得讽刺更加生动有力,让人一眼就能看出其中的荒诞和荒谬。
2. 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对比不同人物的形象和行为,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展现了明显的讽刺意味。
他将那些拥有实际才华和思想的人塑造成不为世俗所容的形象,而那些空有虚名和伪装的人则被描述得光彩照人。
这种对比手法让人们看到了虚伪现象的本质和荒谬之处。
3. 采用讽刺的对话和行动小说中的讽刺不仅在描写上有着独特的手法,而且在对话和行动中也达到了一个高度。
通过对话和行动中的揶揄和戏谑,吴敬梓成功地展现了当时社会中人们的虚伪和谄媚。
这种对话和行动的讽刺手法,让人们在阅读中感受到了作者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和犀利批判。
二、小说中的寓言故事1. 《禽兽故事》《禽兽故事》是《儒林外史》中的一个寓言故事,通过故事中的动物形象,讽刺了社会上的强权和欺压。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只燕子被一只老鹰所欺负,最终在其他动物的帮助下,成功打败老鹰。
这个故事通过动物之间的斗争,折射出人们对抗欺凌和压迫的决心和智慧。
通过这个寓言故事,吴敬梓批判了封建社会中的不公正和压迫。
2. 《雀鼠之辈》《雀鼠之辈》是《儒林外史》中的另一个寓言故事,讲述了一只雀儿和一只老鼠的故事。
在故事中,雀儿相当于高官显贵,老鼠相当于平民百姓。
故事通过雀儿和老鼠之间的交往,揭示了封建社会中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鸿沟和不公平。
试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试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提要:讽刺是对假、丑、恶的否定,是一种特殊感情的表现形式,运用讽刺的目的在于揭露,揭露被讽刺者的矛盾所在,以及他的可笑可恶。
讽刺的生命在于真实。
《儒林外史》讽刺特色就是喜剧氛围下强烈的悲剧意识。
关键词:讽刺;真实;儒林外史《儒林外史》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出现的一部杰出的文学作品,它全面的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处于封建统治下的人们的生活及精神面貌,尤其是作者吴敬梓用犀利的笔锋对准了当时的儒林阶层,写出了种种世相,严厉地指出了他们精神空虚和道德坠落的醒目现实。
虽然小说中也写了借以代表作者正面理想的人和事,但《儒林外史》的价值并不在于此,而恰恰是作者对封建社会不合理事物的批判,这种批判很大程度上是以讽刺的形式表现的,因此,虽说“讽刺小说”这个名称还不能完全包括这部作品的全部内容,但正如对丑恶事物的批判是作品的内容上的主要成就一样,杰出的讽刺艺术也正是这部小说艺术上的突出成就,整部小说作品的成功,是与这一突出成就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所谓讽刺是对假、丑、恶的否定,是一种特殊感情的表现形式,运用讽刺的目的在于揭露,揭露被讽刺者的矛盾所在,以及他的可笑可恶。
讽刺的生命在于真实,中国古典小说从萌芽到发展,在向写真人生靠拢的过程中,却经历了漫长的里程。
真实,是一切文学作品的生命。
真实地描写现实生活,就为讽刺这一武器找到了广阔的用武之地和坚实的根基。
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唐人传奇、元明戏曲中都有讽刺作品或带有讽刺意味的描写。
但总的来看,在中国古代一脉相传的儒家“温柔敦厚”的文学思想传统里,讽刺文学的发展是很薄弱、很艰难的,即使偶然流露点讽刺的光辉,但那光辉也是比较淡薄,直到吴敬梓的出现,才以洞察社会的锐利透彻的眼光,嬉笑怒骂,酣畅淋漓的文章,向旧时代的制度、道德及各种醉心利禄、虚伪无耻的人群做了普遍的嘲弄和鞭挞,在中国文学史上初次竖起古典讽刺小说文学的丰碑。
鲁迅先生盛赞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中国第一部真正足以当得起讽刺小说之名的伟大文学作品。
《儒林外史》讽刺艺术手法例析

《儒林外史》讽刺艺术手法例析《儒林外史》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讽刺艺术的高峰,其讽刺艺术手法主要表现为,善于选择富有特征性的细节,编织戏剧性的情节,运用人物语言描写和夸张、对比的手法来刻画人物性格,揭示科举制度的罪恶本质,以达到讽刺效果。
标签:细节描写戏剧性情节人物语言夸张与对比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一字文木,安徽全椒人。
他生活在清代所谓的“康乾盛世”,当时的社会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禁锢着人们的思想,统治阶级利用科举考试选拔官员,许多知识分子都把八股取士作为步入仕途、进入统治阶层的唯一途径,科举制度像瘟疫一样毒害着无数读书人的心灵,使他们大多都成为“拿不得轻、负不得重”的社会“废人”。
同时社会风气也被毒化,庸俗、污浊的丑事劣行充斥于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吴敬梓就出生在这样社会中的一个官宦家庭,早年也热衷功名,曾考中过秀才,后遭遇家变,又不会营生,家产很快挥霍俱尽,遂移家金陵,主要靠卖文维持贫困的生活。
这样的生活经历,使他逐渐对科举制度丧失了信心,厌弃了功名富贵,体察了世态炎凉,尤其对官僚、贵族、名流、绅士的庸鄙堕落以及读书人的虚伪迂腐有了深刻的了解。
在此基础上,吴敬梓洞察世事人情,经过艺术加工写成了“托明代之名,而道清代之事”的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小说根据切身体验,以犀利的笔触,从多方面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丑恶嘴脸,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进行了无情的鞭挞和深刻的批判。
在艺术手法上,小说突破了以往讽刺文学借助讽刺妖魔鬼怪来讽刺世人世事的传统手法,而直接以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作为讽刺对象,表现了高度的现实主义精神,讽刺更加直接而强烈,严肃而冷峻,形成了“蹙而能谐,婉而多讽”[1]的讽刺艺术特色,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讽刺艺术的高峰。
下面,从四个方面对《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手法进行分析论述。
(一)善于选择富有特征性的细节,揭示人物的本质特征封建末世的精神道德和文化教育的严重危机,是造成封建文人卮运的主要因素,它像腐臭的泥沼和污浊的空气侵蚀着善良人们的灵魂,导致了他们畸形性格的形成和发展。
《儒林外史》讽刺艺术分析

《儒林外史》讽刺艺术分析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赏析是如下:
1、运用对比手法进行讽刺。
作者往往让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况下对待同一对象采取不同的甚至完全矛盾的态度,造成强烈对照,从而产生喜剧效果。
如,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后态度的对比描写就尤为鲜明。
2、运用艺术夸张,产生强烈的讽刺效果。
比如,范进中举发疯,胡屠户打了范进一巴掌,再也回不过手指来,都是寓讽刺于夸张之中。
3、吴敬梓用幽默而又带着冷嘲热讽的笔调,写出了当时人们的趋炎附势。
同时也抨击了当时的科举制度,反映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之深。
作品主旨
《儒林外史》是一部以辛辣的笔触对社会现状和儒士命运进行批判揭露的讽刺小说。
小说形象地刻画了在科举制度下,知识阶层精神道德和文化教育腐朽糜烂的现状。
它透过人生百态揭示了士人功名利禄的观念、官僚制度、人伦关系和整个社会风气。
作者从揭露科举制度以及在这个制度奴役下的士人丑恶的灵魂入手,进而讽刺了封建官吏的昏聩无能、地主豪绅的贪吝刻薄、附庸风雅的名士的虚伪卑劣,以及整个封建礼教制度的腐朽和人民灵魂的扭曲。
吴敬梓的讽刺显然给了封建社会有力的一击,宣泄了大多数心有同感的读书人对人性卑劣、社会黑暗的控诉。
论述清代讽刺小说的艺术成就和特色

论述清代讽刺小说的艺术成就和特色我国古代讽刺文学发展至清代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清代吴敬梓所著《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中最杰出的代表作,标志着我国古代讽刺小说艺术发展的新阶段。
鲁迅先生评价《儒林外史》时曾说“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又说“讽刺小说从《儒林外史》而后,就可以谓之绝响”。
鲁迅赞扬《儒林外史》高超的讽刺艺术说:“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诚微辞之妙选,亦狙击之辣手矣”。
下面将以《儒林外史》为例,论述我国清代讽刺小说的艺术成就和特色。
(1)清代讽刺小说的艺术成就清代讽刺小说代表了我国古代讽刺艺术的最高水平,其艺术成就具体表现在:①提升了中国讽刺小说的地位《儒林外史》将中国讽刺小说提升到与世界讽刺名著并列而无愧的地位,这可以说是吴敬梓对中国小说史的巨大贡献。
《儒林外史》所达到的高度的思想艺术成就,使它在当时就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惺园退士序说:“慎勿谈《儒林外史》,读之乃觉身世酬应之间,无往而非《儒林外史》。
”可见作品反映现实的巨大批判力量。
②奠定了古典讽刺小说的发展基础在小说史的发展中,《儒林外史》奠定了我国古典讽刺小说的基础,为以后讽刺小说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晚清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等显然是受了《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的影响,并在结构上也有所模仿。
我国新文学伟大作家鲁迅,极其推崇《儒林外史》,他的战斗的文学传统特别在讽刺手法的运用上,和《儒林外史》也有一定的关系。
(2)清代讽刺小说的艺术特色讽刺文学的发展,是随着其讽刺艺术手段的发展而发展的,清代讽刺艺术发展至《儒林外史》,其讽刺艺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小说当中讽刺手法的运用是对中国小说发展的一大杰出贡献,其讽刺艺术的特色主要有:①着眼于人物关系与外部环境《儒林外史》在人物描写上,从不孤立地写人物,写人物的行动和思想,总是着眼于人物关系,着眼于他周围的环境条件,因而不仅能写出人物有什么样的思想行为,还能揭示出他为什么有这样的思想行为。
《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

《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儒林外史》是一部杰出的长篇小说,它的艺术就是多方面的。
其最引人注目之处,是它在继承中国古代讽刺艺术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以作家的天才创造,把中国古代讽刺艺术推向了新的高峰,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一、《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1、《儒林外史》的讽刺特征:首先,《儒林外史》善于将讽刺对象的喜剧性与真实性结合起来。
作家秉承公心,指摘时弊(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以客观的态度去处理事物,不以主观偏见去阉割对象的丰富内容。
全书虽然以描写被否定人物、被否定事物为主要任务,但并不因为显露描写对象的戏剧性特征,付出它们可笑的一面,而忽然对象的客观整体内容,在吴敬梓的笔下,讽刺对象的性格中往往包含有某些正面的因素,并不写成无恶不作的坏人。
这些人物不少都有一个逐渐变坏的过程,因而是人物既可笑,又真实;使讽刺既辛辣,又深刻。
例如马二先生,头脑迂腐醉心举业,处处显示出可笑的喜剧性格。
但他同时又有善良、富干同情心、慷慨仗义、急人之难的品格,他拿出全部积贮为蘧公柚脱灾祸;他出资埋葬了假仙人洪憨仙;他送钱送衣资助流落他辅匡超人。
这些使人感到这位穷酸的马二先生,还有其可贵的品质但是作家在写他的义举时,又揭示了他可鄙、可笑的一面。
他题目叫匡超人做八股文,嘱咐匡超人以文章举业为重,以争取功名富贵来荣宗耀祖,显亲扬名,临别又从自己书架上检了几部八股文塞在匡超人的被包里。
作家就是通过这种真实、客观地描写十平常的事件、场景,来塑造喜剧性形象,做到了喜剧性与真实性的相结合的。
其次《儒林外史》还善于讽刺对象的喜剧性与悲剧性起来,使这部书一仅成为一部儒林丑史,而且成为一部儒林痛史。
吴敬梓善于从悲剧中发现喜剧,从喜剧,而且是从生活的绝对庸俗里发现悲剧(《别林斯基论文学》)。
他笔下的喜剧性人物都有某种悲剧性。
周进走进贡院,一头撞在号板上,直僵僵不省人事;范进多年不中举,一中举反而发疯;王玉辉鼓励女儿殉夫,女儿死了他大叫死得好,马二先生游西湖,除了吃六次茶,吃五次东西外,就是读墨卷,看请仙,拜御书,西湖的湖光山色,一点儿没有引起他的兴趣。
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特点

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特点
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特点:
现实主义写作手法。
作者吴敬梓通过描绘真实的人物和事件,展现了科举制度的丑恶和灵魂的扭曲,使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
善于运用夸张和对比。
吴敬梓通过夸张和对比的手法,揭示了人物言行的矛盾,使人物处于自我暴露和自我嘲讽的地位,从而产生强烈的讽刺效果。
针对不同人物进行不同方式的讽刺。
作者能够秉持公心,把握分寸,针对不同的人物作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讽刺,使作品具有深刻的批判性和教育意义。
喜剧性和悲剧性的结合。
在《儒林外史》中,作者不仅描绘了人物的喜剧性,也揭示了他们的悲剧性,使整个作品既有讽刺的喜剧色彩,又不乏悲剧的深刻内涵。
通过人物前后言语行动的相互矛盾来确认人物的真实面貌。
通过这种手法,作者能够更加真实、深刻地描绘人物,使故事富有讥刺色彩。
儒林外史中的幽默与讽刺手法解析

儒林外史中的幽默与讽刺手法解析《儒林外史》是中国明代作家吴敬梓所创作的一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长篇小说。
作为中国古代小说的经典之作,《儒林外史》通过幽默与讽刺手法的运用,既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丑恶与虚伪,又展现了作者独特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解析小说中的幽默与讽刺手法。
首先,作者通过对封建社会丑恶现象的幽默描绘,展现了对现实的讽刺。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生动活泼,言谈举止自然而又夸张,这使得故事情节更加有趣,读者容易产生共鸣。
例如,透过主人公底人的经历,作者揭示了官场的腐败与虚伪。
底人身居朝廷,却陷入了一系列笑料之中,如被奸臣陷害,被迫慷慨解囊等等。
这些情节的描写既呈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面,又通过幽默的手法让人在娱乐中思考现实问题。
其次,小说通过对人物性格的幽默塑造,实现了对虚伪面具的讽刺。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千姿百态,个性鲜明,塑造了一系列富有幽默感的角色。
例如,主人公底人天真而不失机智,时常以幽默的言辞嘲讽他人的虚伪行为。
另一位角色吉星则是一个善良且追求真实的人,他通过直接的方式与周围的假道德观念进行碰撞,展示了作者对虚伪的批判。
这些幽默形象在小说中频繁出现,让读者对封建社会的虚伪现象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此外,小说中的幽默与讽刺手法还体现在对宗教与儒家传统的反思上。
作者通过对佛教、道教和儒家传统的描写,融入了讽刺的成分。
他通过批判佛教寺庙的贫困与懒散、道教的迷信与荒谬以及儒家的虚伪与空洞,揭示了宗教与传统的滥用和虚假。
这些幽默的描写不仅使作品更具娱乐性,也通过言辞间的讽刺展示了作者对当时社会思潮的一种追求真实与清静的回应。
最后,小说中的幽默与讽刺手法还体现在对人性的揭示与反思上。
《儒林外史》中对人性的描绘平实而不乏善恶之间的较量。
作者通过塑造各色人物,并通过他们的言行折射出人性的本真。
底人的坚持、吉星的善良、连城的富有智慧等等,都是对人性美好一面的正面揭示。
与此同时,作者也通过一些角色的贪婪、狡猾、懒散等丑恶行为,以幽默与讽刺的方式展示了人性的复杂与阴暗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摘要】清代长篇小说《儒林外史》是我国一部著名的讽刺小说,它对封建社会揭露得深刻透彻,它的讽刺手法表现得淋漓尽致,使人“乃觉身世酬应之间,无往而非《儒林外史》”①它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和巨大的影响,它继承中国古代讽刺艺术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加上作者的天才创造,把中国古代的讽刺艺术推向新的高度,并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首先,《儒林外史》以生活的真实为基础,写出清代儒林群丑在人格意识方面的扭曲与堕落。
其次,《儒林外史》善于通过个性化的人物心理描写,讽刺与批判科举制度毒害人的心灵。
再次,《儒林外史》善于将讽刺对象的戏剧性与悲剧性结合。
第四,《儒林外史》善于运用对比与夸张的手法展示人物前后行为的矛盾。
第五,《儒林外史》语言准确、生动、洗练、含蓄婉曲而富于形象性。
【关键词】讽刺艺说儒林外史病态社会对照手法形象性论吴敬梓《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及写作特点清代长篇小说《儒林外史》堪称讽刺文学的杰作。
作者吴敬梓在继承中国古代讽刺艺术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对生活的深刻认识,把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儒士的那种趋炎附势,攀附权贵和附庸风雅的人生百态刻画得入木三分,并通过对德世济民、自食其力的市井四大奇人等理想人士的着意描写,表现作者对现实的讽刺与批判以及对自己理想未来的呼唤。
同时,《儒林外史》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它的讽刺手法把中国古代讽刺艺术推向了新的高度,并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一、《儒林外史》以生活的真实为基础,写出清代儒林群丑在人格意识方面的扭曲与堕落吴敬梓所选取的都是平常、真实的题材。
鲁迅在《什么是“讽刺”?》一文中说过:“它所写的事情是公然的,也是最常见的,平时谁都不以为奇的,而且自然是谁都毫不注意的。
不过这事情在那时却已经是不合理的,可笑、可鄙、甚而至于可恶。
但这么下来了,习惯了,虽在大庭广众之间,谁也不觉得奇怪;现在给它特别一提,就动人。
”吴敬梓笔下的人物大多数都是生活原型的写照,作者把那些常见的,谁也不觉得奇怪的生活场景捕捉下来,如实地加以描绘,一些可鄙可笑的现象自然流露出来,而达到讽刺的目的。
如中举之前的周进饱受了贫穷之苦,更连连遭逢年轻秀才、举人乃至乡人轻视和侮辱,最后还连糊口的塾师位子也丢掉了,当他走进贡院,一头撞在号板上,直僵僵不省人事,这在清代社会对于读书人不足为怪。
“周进见了贡院的号板,又是一头撞将过去。
这回不死了,放声大哭起来”。
“一号哭过,又哭到二号、三号、满地打滚,哭了又哭······直哭到口里吐出鲜血来”。
当众人们答应拿出银子让他纳监进场,“周进道:“‘若得如此,便是重生父母,我周进变驴变马也要报效!’”活画出士子因迷恋举业而完全被动的自我。
揭示了八股制摧残了士人的心灵,造成他们的人格扭曲与堕落。
范进中举后,家里的吃穿住用都有了,这让穷惯的母亲着实不敢相信,见了范进的娘子胡氏“家常戴着银丝,穿着天青缎套,官绿的缎裙,督率着家人、媳妇、丫鬟洗碗杯著”,说道:“你们嫂嫂,姑娘们要仔细些,这都是别人家的东西,不要弄坏了!”“家人、媳妇道:‘老太太那里是别人的,都是你老人家的!’”“连我们这些人和房,都是你老人家的!”“老太太听了,把细瓷碗和银镶的杯盘,逐渐看了一遍,哈哈大笑道:‘这些都是我的了!’大笑一声,往后便跌倒,忽然痰涌上来,不省人事。
”范进中举,笑疯了举人自己,笑死了举人的母亲,读者却笑不出来。
周进大哭,读者欲笑。
范进大笑,读者欲哭。
这一“哭”一“笑”使之收到了强烈的讽刺艺术效果。
二、《儒林外史》善于通过个性化人物的心理描写,揭露了科举制度腐化人的心灵《儒林外史》往往写的不是类型化人物,而是个性化人物。
随着人物的发展,人物的性格具有非固定性的特点。
如匡超人原先是个十足的孝子,他出身庄农,家境贫寒,靠自己辛苦勤劳养活父母,父亲病重,他睡在父亲太公的脚跟头,帮父亲端屎端尿,又照顾家里人,这些都可以看出他是孝子。
但因在马二的“热心”帮助下和“劝导”下,他日渐陷入迷途,经抛下重病的父亲去赶考,考取功名后做一系列坏事,营私舞弊,敲诈勒索,吹牛说谎,停妻再娶,攀高结贵等等,成为一个无耻之徒和忘恩负义的无赖!这样的道德败坏之辈,居然以“优贡”保荐入学。
可见,科举制度已把毒汁注入了人体,腐蚀了人的灵魂。
做了三十年老秀才的王玉辉中理学流毒已深入骨髓,他立志“要纂写三部嘉惠来学”、“劝醒愚民”,终日手下停笔,进做馆的功夫都没有。
女儿受了他的言传身教,丈夫死了要以身相殉,王玉辉没有劝女儿,反而表示“这是青史上留名的事,我难道反拦阻你?你竟是这样做罢。
”女儿得到鼓励,果真八日不食而死,妻子哭得死去活来,王玉辉竟说妻子“真正是个呆子”,“只怕我将来不能像她这个好题目死哩”并仰天大笑道:“死的好!死的好!”理学竟可以把人性异化到如此荒唐的程度。
但王玉辉在“明伦堂摆席”,祝贺他“生这样好女儿,为伦纪生色”。
这时王玉辉才“转觉心伤,辞了不肯来”。
有时想起女儿心里哽咽,那热泪直滚出来。
人性渐醒。
见老妻悲泣而不忍,决定到外面游几时。
一路上“看着水色山光,悲悼女儿,凄凄惶惶”,人性进一步觉醒。
王玉辉由人性泯灭到人性复苏的过程,有力鞭挞了封建礼教灭绝人性、毒害灵魂的罪恶和封建礼教的虚伪、野蛮和残酷。
“故愚以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效,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②三、《儒林外史》善于将讽刺对象的喜剧性与悲剧性结合吴敬梓善于“从喜剧中发现悲剧,而且是从生活的绝对庸俗里发现悲剧”③作者笔下人物身上都集中着悲与喜的交融,如范进中举,笑疯了自己,还笑死了自己的母亲。
周进走进贡院,一头撞在号板上,并号啕痛哭等,这些都是令人捧腹大笑的。
但是在大笑之余,我们却看到了罪恶的科举制度是怎样把人的灵魂腐蚀毒化的。
所以它又是人性被毁灭的社会大悲剧,它给我们的笑是流着眼泪的笑。
左绍光是作者肯定的正面人物。
他不愿做官,但又接受皇帝赐予的玄武湖;既厌烦与绅先生们“缠”,又写了十几封书子去“远托朝里老大”。
皇帝向他垂询“教养之事,何者为先”时,小说写他因帽子里钻入一只蝎子,而被蜇得答不出话来,虽然带有嘲讽意味、喜剧色彩浓重。
这也是《儒林外史》从讽刺艺术上区别于其他讽刺作品而独树一帜。
(一)“病态人物”映衬“病态社会”的基本面貌鲁迅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给人看,喜剧是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④而吴敬梓却从“病态人物”身上去揭示这个令人发笑的“病态社会”,在小说中的那些迁陋穷酸的腐儒自欺欺人的假名士和斗方诗人、无耻官绅和市井棍徒就是作者笔下的“病态人物”,而作者对这些人物的讽刺态度是不同的,对腐儒是带泪的讽刺,对假名士和斗方诗人是鄙视的讽刺,而对无耻官绅和市井棍徒则是愤怒的讽刺。
作品中最先上场的就是迁陋穷酸的腐儒,周进受尽辛苦,到了六十岁还只是个同生,后经人周济才得以纳监入场。
范进20岁开始应考,饱尝了世人的辱骂、奚落和白眼。
直到54岁,因同命相连的周进“可怜他苦志”,才得进学。
他们那副面黄肌瘦、破衣烂衫的样子,完全是被“举业”两个字压垮了身体和心灵的悲剧形象。
马二先生是一个迂儒的典型,“身子又长,戴一顶高方巾,一幅乌黑的脸,腆着大肚子,穿着一双厚底破靴,横着身子乱跑,只管在人窝子里撞,不看女人,不看风景,只对沿途的各种小吃馋延吞咽了。
”“举业”对他来说才是最重要的,他把全部虚掷在八股时文的选批上面,八股时文毒化了他的灵魂。
“西湖之幽秀,风俗繁华,与马二先生之迂陋穷酸互相映发”⑤,展示出一个被科举时文异化了的读书人腐味熏天的灵魂。
(二)讽刺并揭露科举制度“败坏人才,坏人心术;培养贪官骗子无赖”的罪恶进士王惠补援南昌知府,一到江西就打听“地方人性,可还有什么出产?调论里可也略有些甚么通融?”从此衙门里满是“色子声、算盘声、板子声”,“合成的人,无一个不知道太守的厉害,睡梦里也是怕的”。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王惠是科举选出来的贪官典型。
横行乡里的严贡生,巧取豪夺无所不为。
仗着自己儿子多,强圈穷人王小二家的猪,还霸占弟弟的产业,是个无恶不作的劣绅。
严贡生是一个劣绅典型,他利用自己的特权与官场的光系,无耻地欺诈乡愚。
在哪个社会里还活动着一些“巧取人间之富贵”的市井棍徒。
如差役潘三把持官府,包揽词论,为非作歹等,这种市井棍徒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以富贵诱饵的科举制度的腐朽。
四、《儒林外史》善于运用对比与夸张的手法展示人物前后行为的矛盾《儒林外史》讽刺手法多种多样。
其中对比手法用得尤为普遍,尤为灵活。
对比手法主要是运用在人物细节地刻画上来映衬出讽刺的效果。
比如作者在描写胡屠户这个人物形象时,作品主要是通过他两次“贺喜”:当范进考中秀才时他来了,“手里拿着一幅大肠和一瓶酒”,坐下便挖苦范进“现世宝”“穷鬼”,说范进中相公,是靠他“积了甚么德”,然后居高临下教训范进,吃、喝加教训到西时分才离去。
临走的神态是“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一副目中无人的样子。
第二次“贺喜”,是范进中举发疯时,听说女婿中举,立即带着烧汤的二汉“提着七八斤肉,四五千钱,正来贺喜。
”当众人说要他打醒范进以治其疯病时,这个平日百般辱骂、讽刺女婿的他今日却犯难恐慌了:女婿中了举人,“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否则阎王要让下“十八层地狱,永不得翻身”。
经过众人劝说,他连喝两碗酒壮胆,才颤着手打了范进一下,却不敢再打第二下。
范进醒来,胡屠户更怕了,“不觉那只手隐隐的疼将起来”,而且“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
他很懊悔打了“文曲星”。
回家途中,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头替他扯了几十回。
“到了家门”,又高叫:“老爷回府了”。
二次“贺喜“前后态度的鲜明对比就轻松地、灵活地勾画出了胡屠户庸俗势利的市侩小人嘴脸。
第四回写“遵制丁忧”的范进去汤知县处打秋风,范进因为为母亲守孝,席上的银镶杯著,范进不用,忙换了象牙的仍不用,最后换了一双白颜色的竹制的方才罢了。
“知县疑惑他居丧如此尽礼,倘或不用荤酒,确实不曾备办。
落后看见他在燕窝里拣一个大虾元子送在嘴里,方才放心······”。
这便是举人老爷的遵制尽礼。
作者通过他前后举止的矛盾,讥讽了虚构的居丧“尽礼”。
同时,吴敬梓借助这些典型细节,揭示出人物趋炎附势的丑态本质。
除此之外,还运用白描手法精心刻画人物行动,把人物细节进行夸张描写。
如第五回写严监生之死,作者把严监生“伸出两个指头”的细节,通过否定大侄子、二侄子、奶奶的解释加以放大,造成难解的谜,最后由他的妾赵氏把谜底揭出,从而加强了强烈的喜剧效果,这个守财奴的形象跃然纸上。
五、《儒林外史》语言准确、生动、洗炼、含蓄婉曲而富于形象性第六回严贡生坐船接新郎新娘时,把云片糕放在鹅板上,掌舵的害馋把它吃,严贡生上岸时找不到云片糕,并问掌舵,只因掌舵的说不是云片糕,“无过是些瓜仁核、没什么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