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完整版)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在教育心理学看来,(C)不仅是课堂管理研究的主要范畴,也是学习过程研究和教学设计研究所不能忽视的重要内容。
A.教学内容B.教学媒体C.教学环境D.评价,反思过程2.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D)A.教学方法B.教师C.学生D.学习过程3.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B)A.华生B.桑代克C.布鲁纳D.加涅4.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A)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A.桑代克B.斯金纳C.华生D.布鲁纳5.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美国发起课程改革运动的著名心理学家是(D) A.桑代克B.斯金纳C.华生D.布鲁纳6.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足(C)A.学习的心理规律B.教学的心理规律C.学与教的心理规律D.学与教二者相互作用的心理规律7.教育心理学足(D)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A.理论心理学B.普通心理学C.自然学科D.应用心理学8.心理学是研究(A)的科学。
A.心理现象B.人的行为C.人的心理过程D.思维过程9.在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将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理论基础的人是(B) A.夸美纽斯B.赫尔巴特C.桑代克D.裴斯泰洛奇10.1924年,我国学者(C)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把西方的教育心理学引进到我国。
A.潘菽B.房东岳C.廖世承D.小原11.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成熟时期所对应的年代是(C)A.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B.20世纪80年代以后C.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束D.20世纪90年代起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ABC)A.学习与教学要素B.学习与教学过程C.学生心理过程D.教育与社会发展过程2.教育心理学的作用是(ABCD)A.帮助教师准确了解问题B.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理论指导C.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D.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3.教育心理学完善时期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为(ABCD)A.主动性研究B.反思性研究C.合作性研究D.社会文化研究4.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由下列哪些活动交织在一起?(ABC)A.学习过程B.教学过程C.评价与反思过程D.互动过程5.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的要素有(ABCD)A.学生和教师B.教学内容C.教学媒体D.教学环境6.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主要涉及(ABCD)A.敬业精神B.专业知识C.专业技能D.教学风格7.在学习与教学要素中,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哪些方面影响学与教的过程?(BD) A.年龄差异B.群体差异C.智力水平D.个体差异8.教学环境包括(BD)A.课堂自然条件B.物质环境C.教学设施D.社会环境9.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ABCD)的作用。
学前教育心理学1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教育心理学概述(一)教育心理学的定义与性质1. 教育心理学的定义: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教与学情境中人(教师与学生)的心理现象,二是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揭示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
2. 教育心理学既是一门理论性学科(具有基础性),又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具有实践指导性)强调他的综合性特点。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体系1.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指向(学习与教育过程中人的心理现象)2. 美国林格伦认为教育心理学应该关心三个要素:学习者,学习过程、学习情境。
学习过程指人们学习时所做的事情。
学习情境指学习者认识自己和学习过程得以实现的环境包括任何影响学习者或学习过程的因素或条件。
(三)教育心理学的创建与发展趋势1. 教育心理学诞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德国教育理论家梅伊曼提出实验教育心理学。
法国实验教育学派代表人物比纳和西蒙1905年制定了《比纳-西蒙智力测验表》用以测量儿童的智力年龄。
桑代克三卷本《教育心理学》标志着教育心理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 教育心理学发展历程1初创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俄教奠基人。
2发展期(20世纪20-50年代)主要研究学习理论。
50年代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兴起。
3成熟期(20世纪60-70年代)60年代出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后逐渐重视教育过程和学生心理,重视教材教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
赞可夫(教学与发展) 4完善期3.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关注教与学两方面的心理问题,教学心理学的兴起;关注影响教育的社会心理因素,教育社会心理学的兴起;关注实际教育学策略和元认知研究;关注年龄特点、个别差异与个性化教学研究。
第二节幼儿教育心理学概述(一)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创建与发展 20世纪80年代逐渐走向完善。
1. 幼儿教育心理学创建的动因:鉴于心理学体系的结构性分化一幼儿教育科学体系的结构性整合:幼儿教育、特别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客观需求2. 幼儿教育心理学经历了从一种教育思想(理念)到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领域在发展到一门独立的学科三个阶段。
卢强《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1903年,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该书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教育心理学由此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桑代克也因此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2、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3、教育性原则4、赫尔巴特五阶段教学法:准备、提示、联想、系统、方法。
赫尔巴特是第一个明确提出心理学作为教育理论基础并付诸实施的教育家。
5、行动研究法: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研究。
第二章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
(3)不平衡性。
关键期: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劳伦兹首先提出了关键期的概念)(4)差异性。
3、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1)图式。
(2)同化和顺应。
(3)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此阶段,儿童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分化,只能靠肌肉动作和感觉应付环境中的刺激;思维开始萌芽,并获得“客体永久性”的概念。
前运算阶段(2-7岁)此阶段,儿童思维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a.早期的符号功能;b.自我中心性;c.思维的片面性。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成人)也称命题运算,是儿童思维发展趋于成熟的标志。
4、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
(3)自主感对内疚感(4-5岁)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本阶段的任务是培养勤奋感。
(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本阶段的任务时培养自我同一性。
其他三个阶段分别为: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
教育心理学第一章概述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基本内涵研究对象&内容: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学与教相互作用形成系统。
该系统包括:五种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三种活动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学习过程。
(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学习心理。
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同时又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具体来说包括:a.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b.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c.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d.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第二节发展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裴斯泰洛齐第一次提出“教育心理学化”1968年乌申斯基出版《人事教育的对象》,被誉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世界上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是1877年出版的卡普捷列夫的《教育心理学》1903年,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该书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教育心理学由此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桑代克也因此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此时期的主要研究领域:学习心理。
行为主义占主要地位三、成熟时期:学科体系基本形成(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从行为主义转向认知范畴,布鲁纳的课程改革运动60年代掀起一股人本主义思潮,罗杰斯提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是一个“方便学习的人”。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1994年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了教育心理学80年代以来的成果:1、主动性研究,2、反思性研究,3、合作性研究,4、社会文化研究第三节研究方法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要遵循客观性、系统性、教育性、发展性、理论联系实际等原则,常用的研究方法有以下几种:实验法、(应用最广,成就最大)观察法、(最基本普遍)调查法、(问卷法,访谈法)个案法、教育经验总结法、产品分析法、测验法。
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3、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五种要素,由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五要素①学生—- 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②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③教学内容——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④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⑤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背景)三过程①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②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的过程③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1、中学教育心理学的作用(1)科学理论上的指导作用(2)研究方法上的指导作用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1。
桑代克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2。
俄国乌申斯基1867—1869年出版的《人是教育的对象》这本著作被认为“奠定了俄国教育科学的科学研究基础”,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3.俄国最早正式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是卡普杰列夫1877年的《教育心理学》,是世界上第一部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
4.我国廖世承出版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的概念(含义):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和阶段性、定向性和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二、我国心理学家把心理发展分为八个阶段: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11、12岁—14、15岁)、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研究对象和作用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正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学与教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
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由学习过程(是研究的核心内容)、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包括教学之前对教学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反思)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
学习与教学的要素: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任何教学手段必须通过学生而起作用。
这一要素主要通过两个方面影响学与教的过程。
第一是群体差异,第二是个别差异。
2、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地位。
3、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4。
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5、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物质环境包括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二、教育心理学的作用:(一)科学理论上的指导作用:1、为教育现象提供不同于传统常识的新观点。
2、为课堂教学提供理论性指导。
3、帮助教师分析、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二)研究方法上的指导作用:1、帮助教师应用研究的方法来了解问题,2、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创造性的、持续的研究。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
(一)学习与教学的要素1.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任何教学手段必须通过学生而起作用。
学生从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
第一是群体差异,第二是个体差异,学生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范畴。
2.教师指导地位,关键作用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教育心理学
1、早在教育心理学创建之初,许多研究者将教育心理学定义 为是心理学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这种观点的影响一直持续到 现在,目前仍有许多研究者把教育心理学当作一门纯应用学科, 强调教育心理学的应用性研究。教育心理学这门学科具有应用 性,是确切无疑的。但是注重应用会忽略对学科体系的探索, 教育心理学缺乏个性,或者附属于心理学,致使学科发展陷入 困境。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识到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理论体系、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
临沂大学
教育心理学
4、深化拓展时期(80年代以后) 这一时期,教育心理学越来越注重与教学实建构主义兴起,1994年Bruner总结了教育心理学四个方 面的成果:主动性、反思性、合作性、社会文化。
临沂大学
教育心理学
(三)教育心理学在中国 1、20世纪上半叶:教育心理学的引入与早期研究 20世纪初,我国出现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是 1908年由方东岳译、日本小原又一著的《教育实用 心理学》;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 心理学》教科书。 2、1949年至“文化大革命”:教育心理学的改造、 发展与曲折 3、80年代之后:教育心理学的恢复和迅速发展
临沂大学
教育心理学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1、学习与教学相互作用过程的模式
学生╳ 教师╳ 教学内容╳ 教学媒体╳ 教学环境
学习过程 评价/反思过程
教学过程
临沂大学
教育心理学
2、学习与教学因素 在这些影响因素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主要从两 个方面来影响学教过程:一是群体差异,二是个体差异。 学校教育需要按照特定的教学目标来最有效地组织教学, 教师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教学内容是学与教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教 学内容一般表现为课堂内容标准、课程、教学目标以及 教学材料等。 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和 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章教育⼼理学概述必须全部掌握熟记第⼀章教育⼼理学概述B、C 教育⼼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及其互动过程)中产⽣的⼼理现象及其⼼理规律的科学。
B 学⽣的差异包括(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
B 教学内容是指(教学⼤纲)、(教材)和(课程)等。
B 学习过程是主动构建⾃⼰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D1 教育⼼理学的意义1、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习过程的理解;2、教育⼼理学知识是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3、有助于科学的总结教育教学经验;4、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和研究的理论和⽅法基础。
★教育⼼理学研究的⽅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动研究法)。
D2展开教育⼼理学的研究原则1、客观性原则:对⼼理学现象的研究必须按他们的本来⾯貌加以考察,必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进⾏研究,必须实事求是。
2、发展性原则:教育⼼理学的研究中要把⼼理现象看做是⼀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因此发展性原则是⼀个强调在发展中研究教育⼼理现象的原则。
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指在⼼理学的研究中,要密切关注在教育教育实际活动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注意从实际出发,进⾏研究。
4、教育性原则:在研究实验过程中应该对被试产⽣积极性的影响,要避免对被试的⾝⼼发展产⽣伤害。
B 调查法的种类是(谈话法)和(问卷法)。
B ⾏动研究的基本环节(计划)、(⾏动)、(观察)、(反思)。
★教育⼼理学的研究内容1、学与教的要素:学⽣、教师、教育内容、教育媒体、教育现象。
2、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第⼆章中⼩学⽣⼼⾥发展与教育B ⼼理发展4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和差异性)。
C (成熟)与(学习)是影响学习准备的两个主要因素。
成熟是指在没有特别明显教育的影响下能⼒的增长;学习,即学校条件下的学习是另外⼀个重要因素。
★同化和顺应:同化就是:个体将环境因素纳⼊已有的图式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顺应就是:个体改变⾃⼰的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
《教育心理学》第一二三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学习与学习理论、学生的心理发展与个别差异+解析

教育心理学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一、单项选择题1.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任务可分为关于()两个方面的主要任务。
A.教学与科研B.“教”与“学”C.学生与教师D.课内与课外2.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要进行有意传递的信息是()。
A.教学媒体B.教学过程C.教学手段D.教学内容3.()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A.教学工具B.教学媒体C.教学环境D.教学设施4.在教育心理学看来,()既是课堂管理研究的范畴,也是学习过程研究和教学设计研究不容忽视的内容。
A.教学内容B.教学环境C.教学媒体D.教学过程5.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
A.学习过程B.教学过程C.评价过程D.反思过程6.1877 年,()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A.乌申斯基B.夸美纽斯C.桑代克D.卡普捷列夫7.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教育心理学》的作者是()。
A.康德B.桑代克C.皮亚杰D.夸美纽斯8.()认为教育心理学应该有自己的研究范式,而不是把普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直接进行运用。
与此同时,他重视文化对于人的塑造作用,以及教育教学的主导性作用。
A.桑代克B.杜威C.维果斯基D.加涅9.1924 年,()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A.廖世承B.房东岳C.杨贤江D.潘菽10.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为()。
A.初创时期B.发展时期C.成熟时期D.深化拓展时期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个别差异一、单项选择题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
A.身心变化B.机体变化C.心理增长D.心理变化2.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当某些代表新特征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取代旧特征,从而处于优势的主导地位。
这是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
A.定向性B.差异性C.不平衡性D.阶段性3.在正常条件下尽管个体心理发展的速度可以有个别差异,会加速或减缓,但心理发展是不可逆的,阶段与阶段之间也是不可逾越的。
教育心理学概述

桑代克(Thorndike)(美):
第一章:绪论
1903年著成《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 1913~~1914年该书扩充成《教育心理学大
纲》,包括《人的本性》、《学习心理》 、《个性差异及其测量》→科学教育心理 学的创立的标志。 “教育心理学之父”
A. 实验法 B. 调查法 C. 观察法 D. 教育经验总结 法
(12)有目的地严格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人为 地引起或改变某种心理现象并加以记录的心理学 研究方法,叫做
A.观察法 B. 调查法 C. 实验法 D. 教育经验总 结法
结语
谢谢大家!
第一章:绪论
练习题
(1)教学系统五要素: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和________。
(2)教学过程三侧面:__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
(3)教学环境包括________环境和________环 境两个方面,其中前者涉及课堂自然条件、教学 设施以及空间布置等。
他提出的学习三大定律(准备律、练习律 、效果律)及个别差异理论对教育心理学 研究有重要影响。
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第一章:绪论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s——50s末)
20s和30s: 吸取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 维果斯基(前苏联):文化发展论、内化说
40s: 弗洛伊德(奥地利)→重视情感在教育和教学过程 中的作用
第二节 第一章:绪论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三、成熟时期(60s—70s末)
布鲁纳(J.S.Bruner):课程改革运动。重视探讨 教育过程和学生心理,重视教材、教法和教学手 段的改进。 重视研究教学中的社会心理因素 罗杰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方便学习的人”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加涅对人类的学习进行了系统分类
小学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教育心理学旨在探讨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
教一学过程的五要素是: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三种过程是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
2.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学生是主体因素,有群体差异、个体差异;教师主要涉及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学风格等基本心理特性;教学内容是学与教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
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
3.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20世纪20年代以前为,从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为发展时期,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为成熟时期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为完善时期。
4.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桑代克。
教育心理学的诞生之年是1903年。
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的作者是廖世承在1924年编写的。
1868年,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对象》,对当时的心理学发展成果进行了总结,乌申斯基因此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5.宏观上,教学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教学内容、学生特点、教师特点和教学环境等四种主要的变量。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的作用可表述为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6.20世纪80年代以后,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哪些方面? 20世纪80年代以后,教育心理学的体系越来越完善,内容越来越丰富。
1994年,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精辟地总结了教育心理学80年代以来的成果:①主动性研究,即研究如何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并对自身的心理活动做出控制;②反思性研究,即研究如何促使学生从内部理解所学内容的意义,并对学习进行自我调节;③合作性研究,即研究如何使学生共享教与学中所涉及的人力资源,如何在一定背景下将学生组织起来一起学习;④社会文化研究,即研究社会文化背景如何影响学习过程和结果。
此外,20世纪80年代后期,人们开始探讨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学生学习过程的特点,以及如何为学生创造有利的学习环境来促进其获得知识并培养其学习能力等。
教育心理学概述和意义

怎么办?归因训练
(四)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有效吗?如何更有效?
5
教育心理学概述和意义
第二节 发展概况
一、初创(20世纪20年代以前)
1903-桑代克-《教育心理学 》标志:教育心理学这一学 科的出现
二、发展(20年代~50年代末) 三、成熟(60年代~70年代末)
14
教育心理学概述和意义
判断题
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教学对象。( )
2.教育心理学只研究学生的群体差异,不研究个体差异。
3.教学媒体只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所以它不属于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畴。
4.教育心理学只是一门理论性的基础学科。
5.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下,对心理现象和行为进行有目的、 有计划的考察、记录和分析的方法。
7
教育心理学概述和意义
(三)调查法
就是以被调查者所了解或关系的问题为范围,预先拟 定问题,让被调查者自由表达其态度或意见的方法
(四)个案法
个案法要求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 收集相关资料,分析其心理特征,以便发现影响其某 种行为和心理的原因
(五)测验法
测验法是指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 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B.《教育心理学大纲》 斯金纳
C.《教育心理学》 华生
D.《教育心理学》 桑代克
2.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在 ()年
A.1905 B.1903
C.1879
D.1914
11
教育心理学概述和意义
3.在教育研究中通过改变某些条件引起被试的某种变化是() A.观察法 B.实验法 C.调查法 D.个案研究法
教育心理学概念

教育心理学概念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旨在理解学生学习心理,以及根据这些理解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2、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
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3、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4、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5、少年期:是指11、12岁到14、15岁的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春期过渡的时期,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整个少年期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的矛盾。
6、青年初期:是指14、15岁至17、18岁时期,相当于高中时期.青年初期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仍面临分裂的危机,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常发生冲突。
7、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8、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9、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0、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11、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12、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13、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教育心理学》教案

《教育心理学》教案一、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 教学目标: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
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发展。
2. 教学内容:教育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研究、观察研究、调查研究等。
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等。
3. 教学活动:引入教育心理学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教育中的心理现象。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
小组讨论,探讨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展望。
二、第二章:学习理论1. 教学目标:了解学习的基本概念和过程。
理解不同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应用。
掌握学习的分类和教学策略。
2. 教学内容:学习的基本概念和过程:行为学习、认知学习、情感学习等。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桑代克的试误说等。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理论等。
3. 教学活动:通过实验或案例,让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和效果。
小组讨论,比较不同学习理论的优缺点和适用情境。
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运用学习理论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
三、第三章:发展心理学1. 教学目标:了解发展的基本概念和心理发展过程。
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和心理需求。
掌握发展的心理理论和教育策略。
2. 教学内容:发展的基本概念和心理发展过程:生理发展、认知发展、社会情感发展等。
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和心理需求: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等。
心理理论的发展和教育的关联:认知发展理论、情感发展理论等。
3. 教学活动:通过观察婴儿或幼儿的行为,让学生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
小组讨论,分析不同发展阶段的心理需求和教育策略。
设计教学活动,考虑学生的不同发展水平,提供适当的教育支持。
四、第四章:个体差异与特殊教育1. 教学目标:了解个体差异的基本概念和原因。
理解特殊教育的定义和目标。
掌握个体差异的教育策略和特殊教育的教学方法。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转)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在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属于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小学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它的研究对象是小学教育中教与学及其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心理活动和规律,主要研究小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以及教育创设有效教学情境,对小学生进行有效教育的各种心理规律。
这一课程对小学儿童的心理特点在其教育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第一,小学阶段是个体发展的重要时期。
第二,小学儿童身心发展的特殊性。
第三,小学儿童身心发展与教育的辩证关系。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学与教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丶教师丶教学内容丶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5种要素,由学习过程丶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而成。
学习与教学的要(因)素:1学生2教师3教学内容4教学媒体5教学环境。
1.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任何教学手段都必须通过学生起作用)。
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俩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
第一是群体差异,包括年龄丶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其中年龄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思维水平的差异。
第二是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的知识基础丶学习方式丶智力水平丶兴趣和需要等差异。
2.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起指导作用学校教育需要按照特定的教学目标来最有效组织教学,教师在其中起着关键作用。
)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但这并不否定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作用。
教师这一要素主要涉及敬业精神丶专业知识丶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基本的心理特性,也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之一。
3. 教学内容是在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丶教材和课程。
4. 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5.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前者涉及课堂的自然条件丶教学设施,以及空间布置等,后者涉及课堂纪律丶课堂气氛丶师生关系丶同学关系丶校风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
第一章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概述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第一章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概述一、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1.孔子的教育心理学思想中,体现其学习方法的观点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随着中国的心理学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实现了心理学的国际化与中国化的结合,其标志性事件是2004 年中国心理学会在北京成功举办了第28届国际心理学大会。
3.陈鹤琴写成第一本发展心理学著作。
1925 年写出了《儿童心理之研究》这部名著。
4.1985 年我国第一份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学术刊物《心理发展与教育》创刊,由朱智贤教授任主编。
5.在中国古代有着丰富的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思想。
比如孔子认为:“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主要体现的是孔子关于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
二、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在国外的发展1.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独立的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为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奠定了心理学思想基础。
2.1882年普莱尔出版了《儿童心理》。
3.普莱尔被称为科学儿童心理学奠基人。
三、实验法1.根据实验场所的不同,可分为自然实验法、教育心理实验法和实验室实验法;根据实验研究的创新程度,可分为探索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根据实验研究中自变量的多少,可分为单因素实验和多因素实验。
2.实验法实施的要求:(1)理论准备,实验的全过程都需要有一定的理论作为指导。
(2)制订实验方案和实验设计,包括说明实验目的、被试的选择、变量的操作(即要给出自变量的操作性定义,要使研究的自变量可以进行操作)、变量的测定方式以及实验的步骤等。
要注意实验设计是否合理和保证实验条件控制水平一致。
(3)实验器材的准备和调试,检查实验仪器是否可靠,性能是否正常。
(4)对被试进行训练,让被试熟悉实验环境,理解实验的指导语以及进入实验状态。
(5)对实验所得到的数据进行整理,然后进行统计分析,并对结果加以解释与评价。
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教育心理学概述 二.学生心理 三.教师心理 四.学习与学习理论 五.学习心理 六.教学心理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01
02
教育心理学 的基本内涵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教育心理 学的发展
01 教育心理学的基 本内涵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四.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拥有独 特的研究课题,即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
一、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Q&A
学科范畴:是心 理学的一个分支; 是交叉学科。
学科性质:自然 科学和社会科学 的中间科学。
学科作用:以应 用为主。
02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一、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二、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巩固练习
1、在宏观上,教与学的过程是一个子系统过程。下列不属于该系统过程要
素的是( )。
A.学生
B.教师
C.教育机构
D.教学媒体
2、教育心理学是一门( ) A.理论性学科 C.具有理论性与应用性学科
B.应用性学科 D.边缘性学科
3、【判断】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 相互作用过程展开 的,由学习过程和教学过程这两个过程交织在一起( )
巩固练习
4、1898年《动物的智慧》一文公开发表,该文推动了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其作者也因此被称为教育心理之父,他是心理学家( )。
A.桑代克
B.斯滕伯格
C.卡特尔
D.华生
5、世界上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是1877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编 有效学习的相关因素 第十一章 心理差异 第十二章 学习动机 第十三章 学生群体 第十四章 教师的领导行为
张景焕:教育心理学(2010.3)
第一章 成长为优秀教师 第二章 学生的认知发展 第三章 学生个性、社会性和道德的发展 第四章 学习者的差异及教学 第五章 学生的学习动机
第六章 学习的行为观 第七章 学习的认知观 第八章 复杂的认知过程 第九章 学习的社会认知观和社会建构观 第十章 有效的课堂教学 第十一章 创设有效的学习环境 第十二章 课堂教学评估
优秀教师的成长历程
工作适应期 目标定向期 自我探索期 成熟创造期
优秀教师的基本要素
知识 技能 人格
优秀教师的知识结构
本体性知识:特定学科的知识 条件性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 实践性知识: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关于课堂情境 及及之相关的知识) 文化知识: (辛涛 申继亮 林崇德,1999)
(三)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含义
1.研究对象是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 现象。
2.基本任务是揭示学校教及学的心理活动 规律。
3.研究途径是通过考察教及学过程中人的 行为 及教之间的相互作用为研究对象 的一门学科。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3. 邵瑞珍:研究(学校情境中)学及教的基本心理规律 的科学。
4. 《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卷》: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各种心 理活动,并把心理科学知识应用于教育领域的心理学 分支,是一门教育及心理学相结合的科学。
5. 台湾 《张氏心理学词典》:教育心理学采用其他心理 学门类的理论和方法,在教育情境中,以教师和学生 交感到的互动的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其目的除解决教 学上的实际问题外,旨在建立系统的教学理论。
(二)国外
1. 美国《教育百科全书》:研究教育过程的行为的科学 2. 美国 林格伦 《课堂教育心理学》:研究教及学的心理
学问题的科学。 3. 前苏联 加梅佐 《年龄及教育心理学》:研究教学和教
育的心理学规律的科学。 4. 美国 索里、特尔福德《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心
理学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是一门应用的学科,是一个知 识体系,而不是一门具有独特内容的学科。
教育心理学
杜秀芳 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引言:教师的成长
教师是一个神圣的称号,但更代表一种能力 及素养,要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教师需要 一个成长的过程。
“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但一辈子还在学做教师” ——于漪
教师的专业发展即是教师个体专业素质不 断发展的历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 获取新技能,培养新能力的过程。教师要 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人员,需要通过不断 学习及探究来拓展其专业内涵,提高专业 水平,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的性质作用历史和方法 第二章 教育及心理发展 第二部分: 学习心理 第三章 学习的一般概念 第四章 行为联想主义的学习理论 第五章 认知的-组织的学习理论 第六章 学习及迁移 第七章 学习动机
第三部分 几种不同类型的学习 第八章 概念和原理的学习 第九章 问题解决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 第十章 学习策略 第十一章 品德形成及培养
第四部分 教学心理 第十二章 教学设计 第十三章 有效的教学 第十四章 学生的个别差异及因材施教
第五部分 课堂管理心理 第十五章 课堂管理 第十六章 教师心理
第六部分 学习的测量及评定 第十七章 学习测量 第十八章 课堂评定
莫雷:教育心理学(2007)
第一篇 总论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学习及学习理论
第二篇 认知领域及行为领域的学习过程
第三章 知识的学习 第四章 学习策略的学习 第五章 智力及创造力的培养 第六章 动作技能的学习 第七章 学习的迁移 第八章 品德的形成
第三篇 影响学习的因素 第九章 影响学习的动机因素 第十章 影响学习的认知及人格因素
第四篇 教学心理 第十一章 教学设计 第十二章 课堂管理 第十三章 教师心理
张大钧 :教育心理学
1绪论
2 基本理论
3学习动机
4 知识掌握
5技能形成
6问题解决及创造力培养
7学习策略
8品德及其形成
9心理健康教育 10美育心理
11教师心理
12教学设计的心理学问题
13学生的心理差异及因材施教
14班级中的人际关系
15教学交往和课堂互动
陈琦 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 (2007.4) 第一部分 绪论
张承芬:《教育心理学》(2010.6)
第一编 总论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二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问题 第三章 传统的学习理论 第四章 当代学习理论的新发 展
第二编 知识的学及教
第五章 陈述性知识的学及教 第六章 程序性知识的学及教 第七章 策略性知识的学及教 第八章 问题解决及创造力
第三编 品德及心理健康教育 第九章 品德的形成及培养 第十章 心理健康教育
尚不一致,但也大同小异。
教育心理教科书内容的比较:
李伯黍 燕国材(1993):分四编
德育心理 学习心理 教学心理 差异心理
第1编 德育心理 第一章 德育心理概述 第二章 道德认识的发展 第三章 道德情感的发展 第四章 道德行为的发展 第五章 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 第六章 德育模式 第七章 道德发展的评定方法
第2编 学习心理 第八章 学习心理概述 第九章 学习的性质 第十章 学习过程 第十一章 学习迁移 第十二章 学习动机 第十三章 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
第3编 教学心理 第十四章 教学心理概述 第十五章 教学设计 第十六章 教学模式 第十七章 教学环境 第十八章 教师心理
第4编 差异心理 第十九章 差异心理概述 第二十章 智力差异 第二十一章 人格差异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论
➢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 ➢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及趋势
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的对象及内容
一、什么是教育心理学 (一)国内: 1. 燕国材:教育心理学是介于教育科学和心
理科学之间的一门边缘科学。它研究教 育实践领域中的各种心理学问题。
2. 潘菽: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变化的规律的科 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