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发展史简介

合集下载

(完整版)中国书法发展历史及流派

(完整版)中国书法发展历史及流派

(完整版)中国书法发展历史及流派中国书法发展历史及流派中国书法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本文将从历史发展和不同流派两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书法艺术。

历史发展1.西周至秦汉时期书法的发展1.1 西周时期:金文的兴起1.2 春秋战国时期:秦简出现,隶书初成1.3 秦汉时期:小篆的流行,隶书成为主要书体2.魏晋南北朝时期及隋唐时期书法的发展2.1 魏晋南北朝时期:草书崛起,楷书运用广泛2.2 隋唐时期:楷书达到繁荣巅峰,行书开始出现3.宋元明清时期书法的发展3.1 宋代:真草、行草盛行,宋四家成为书法的重要流派3.2 元代:隶书的复兴,注重笔法的变化和创新3.3 明代:大字派、小字派崛起,楷书发展更加细腻3.4 清代:影响深远的“八体书”崛起,各种书体并存不同流派1.隶书派1.1 颜真卿:隶书宗师,笔画工整刚健,气势磅礴1.2 杨凝式:注重灵动和变化,墨色浓郁1.3 赵孟頫:后期隶书代表,擅长笔墨运用和结体布局2.楷书派2.1 欧阳询:楷书奠基人,构字工整,笔画圆润2.2 柳公权:楷书代表,以行草和楷书兼长闻名2.3 刘勰:《文心雕龙》开创性地对楷书进行了理论总结3.草书派3.1 王羲之:草书宗师,创造性地将行草发展为草书3.2 颜真卿:除了隶书,他的草书作品也备受称赞3.3 怀素:兼擅草书和楷书,气势雄浑,墨迹丰腴4.行书派4.1 王献之:行书代表,以流利的笔法和独特的结体著称4.2 文征明:行书宗师,追求宽厚大气,力图达到“无论如何变,始终如一”附件:本文档附带以下附件供参考:1.中国书法名家作品选集.pdf2.书法字帖集锦.doc3.书法发展历史时间线.ppt法律名词及注释:1.版权法:保护原创作品的法律,禁止未经授权的复制、传播等行为。

2.文化遗产保护法:保护重要的文化遗产,包括书法作品在内。

3.侵权:指他人未经授权使用他人的作品,侵犯了作者的知识产权。

我国书法的发展顺序

我国书法的发展顺序

我国书法的发展顺序我国书法的发展顺序历经了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以下是从秦篆、汉隶、魏碑、唐楷、宋行、草以及元、明、清等各个时期对我国书法发展的概述。

1.秦篆秦篆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的文字,也是中国书法史上最早的文字。

秦篆的特点是笔画横平竖直,结构匀称,字形美观大方,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同时,秦篆也是我国文字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标志着汉字由复杂的象形走向简化的符号。

2.汉隶汉隶是汉代主要书体之一,也是我国书法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汉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秦朝,但在汉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汉隶的特点是扁方,左右分展,横平竖直,笔画清晰,结构严谨,章法巧妙。

汉隶的代表作品有《礼器碑》、《乙瑛碑》、《史晨碑》等。

3.魏碑魏碑是指南北朝时期北魏的刻石文字,是我国书法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魏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北魏前期,但真正意义上的魏碑是在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后逐渐形成的。

魏碑的特点是字形方正,笔画饱满,结构紧凑,体势多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魏碑的代表作品有《龙门二十品》、《郑文公碑》等。

4.唐楷唐楷是指唐代时期的正楷书体,是我国书法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

唐楷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隋朝,但在唐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唐楷的特点是笔画规范,结构严谨,法度森严,用笔灵活,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唐风”。

唐楷的代表作品有《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颜勤礼碑》等。

5.宋行、草宋行和草是指宋代行书和草书的合称,是我国书法艺术史上的重要发展。

宋行、草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但在宋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创新。

宋行、草的特点是强调个性表现,注重情感表达,笔画多变,形态各异,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宋调”。

宋行、草的代表作品有《黄州寒食诗帖》、《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

6.元、明、清元、明、清是我国书法艺术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中国书法发展史上最具时代特色的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我国书法艺术形成了多个地域性和民族性的特点,同时也出现了很多具有代表性的书法家和作品。

中国书法史课件

中国书法史课件

元明清书法
明代书法早期以“台阁体”为主流, 中期主导书坛的是“吴门三家”(祝允 明、文征明、王宠),晚期代表是 “晚明四家”(董其昌、张瑞图、刑侗、 米万钟)。纵观明代书法,虽然也 出现了一些有造诣的大家,但没有 重大的突破和创新。
❖ 王羲之出生于仕宦世家。七岁开始学书, 拜师于卫夫人(卫铄,晋女书法家,擅 长隶、正、行三体。)也曾从叔父王廙 学书法。学书于李斯、蔡邕。其楷书学 钟繇,草书学张芝。王羲之博采众长, 推陈出新,一变汉魏以来质朴书风,创 妍美流便之体,遂臻神妙,自成一家。 其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其成
就主要在楷书、行草,传世作品很多, 由于社会动乱,真迹无存,现在能见到 的均为摹本、临本。
中国书法史
书法字体发展历程
萌芽阶段 商
甲骨文
成长阶段

金文 大篆

小篆
大发展阶段 汉
隶书 章草
成熟阶段 魏晋南北朝 楷书 行书 草书
不断繁荣阶段 隋唐及以后
❖1.甲骨文 ❖甲骨文又叫卜辞或殷墟文字,是指
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用来记录占卜、祭祀等活动。1899 年王懿荣在一种称为“龙骨”的中 药材上面,偶然发现一些刻画符号。 “龙骨”,就是龟壳,而上面的刻 画符号,后来经考古学家和古文字 学家证明,就是“甲骨文”。
赵佶《穠芳诗贴》“瘦金书”代表作
元明清书法
元朝书法首推赵孟頫,他以全面 向古典尤其是晋唐学习的方式,在 楷、行、草、隶、篆等各个领域重 新建立严谨的法度,树立古典风格 的权威价值。他的书法思想、风格, 不仅主宰了整个元代的书法,甚至 直接影响了明代前中期书法的发展。
赵孟頫
《胆巴碑》
该帖通篇一气呵成,点画 精纯,无一笔有懈怠之气。 通篇基本为楷法,偶间行 书写法,且上下血脉相连, 自然流便,全是“二王” 正脉。其字形开张舒展, 点画精到沉着、神完气足、 萧散率真。字体秀美,法 度谨严,神采焕发。

书法的发展史演变过程

书法的发展史演变过程
宋朝的书法
宋朝书法尚意,此乃朱大倡理学所致,意之内涵,包含有四点:一重哲理性, 二重书卷气,三重风格化,四重意境表现,同时倡导书法经济文化发展不大,书法总的情况是崇尚复古,宗法晋、唐而少创新。
明中至清——抒情扬理
明末与清,美学主潮以抒情扬理为旗帜,追求个性与发扬理性互相结合,正统 的古典美学与求异的的新型美学并盛。清代书法的总体倾向是尚质,同时分为 帖学与碑学两大发展时期
欣赏
王羲之《兰亭序》,冯承素摹
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
感谢欣赏
一、隶书始创于秦朝,由篆书发展而来。有秦隶、汉隶。汉隶在 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上承篆书传统,下开魏晋、南北朝。
二、草书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
三、楷书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
四、行书是一种统称,分为行楷和行草两种。它在楷书的基础上 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
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
书法艺术最重真迹,但秦汉以前的书法中的真迹,一般只有在简、 帛、盟书中才能见到。
二、东汉
汉代书法分为两大表现形 式,一为主流系统的汉石 刻;一为次流系统的瓦当 玺印文和简帛盟书墨迹。 “后汉以来,碑碣云起,” 是汉隶成熟的标记。
隋唐五代——求规隆法隋朝书法
隋结束南北朝的混乱局面,统一中国,和之后的唐都是较为安定的时期,南帖 北碑之发展至隋而混合同流,正式完成楷书之形式,居书史承先启后之地位。
书法
书法演变过程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从甲骨文、金文演变 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定型于东汉、魏、 晋的草书、楷书、行书诸体。中国书法一直散 发着东方艺术之美,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
放异采。
一、商至西汉

中国书法简史介绍

中国书法简史介绍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甲骨文和金文。

以下是中国书法的简史概述:1.古代书法:-甲骨文和金文时期(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256年):甲骨文是最早的中国书法,出现在商代晚期,主要刻在龟甲和兽骨上。

金文则出现在西周时期,是商代文字的延续和发展。

-篆书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随着战国时期的变革,篆书逐渐兴盛。

篆书以方正的形体和刚劲的笔画为特征,同时产生了小篆、大篆等不同风格。

2.秦汉书法:-小篆(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由秦始皇统一文字而成,被广泛使用。

小篆的形体规整,笔画丰富,成为后来书法演变的基础。

-隶书(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隶书是在小篆基础上演变而来,形成了一种笔画简练、结构紧密的书写风格。

隶书后来分为大隶和小隶两种流派。

3.魏晋南北朝时期:-草书兴起(公元220年-589年):随着社会变革,草书逐渐兴起。

草书形体自由,笔画激荡,强调书写的意境和个性。

4.唐宋时期:-楷书的发展(618年-1279年):唐代是中国书法的鼎盛时期,楷书逐渐成为主导性书体。

王羲之、颜真卿等书法家为楷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草书的独立:草书在唐代进一步发展,并在宋代形成独立的书体。

苏轼、黄庭坚等文学家兼书法家在宋代是著名的草书代表。

5.元明清时期:-元代(1271年-1368年):元代书法以怪诞奇特的风格为主,同时保留了前代书法的传统。

-明代(1368年-1644年):明代的书法注重笔墨工致,王宠、沈周等书法家在此时期崭露头角。

-清代(1644年-1912年):清代书法注重古体,强调传统的刚劲和秀美。

郑板桥、黄庭坚的书法在此时期影响深远。

以上仅为书法发展的大致轮廓,每个历史时期都有众多的杰出书法家和不同的书法流派。

中国书法作为文化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中国书法的发展史的简介

中国书法的发展史的简介

中国书法的发展史的简介中国书法的演变过程可简单归纳为:甲骨文(商)→金文(周)→小篆(秦)→隶书、草书、行书(汉)→楷书(魏晋)中国书法发展史详细介绍如下:1、先秦书法为学术界公认的中国最早的古汉字资料,是商代中后期(约前14至前11世纪)的甲骨文和金文。

2、秦代书法秦统一后的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

3、汉代书法汉代分为西汉和东汉,两汉三百余年间,书法由籀篆变隶分,由隶分变为章草、棍牢调真书、行书,至汉末,中国汉字书体已基本齐备。

隶书是汉代普遍使用的书体。

4、魏晋书法魏晋是完成书体演变的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阶段。

是篆隶真行草诸体咸备俱臻完善的一代。

汉隶定型化了迄今为止的方块汉字的基本形态。

隶书产生、发展、成熟的过程就孕育着真书(楷书),而行草书几乎是在隶书产生的同时就已经萌芽了。

真书、行书、草书的定型是在魏晋二百年间。

5、南北朝书法南北朝时期的书法进入北碑南帖时代。

此时书法以魏碑最胜。

魏碑,是北魏以及与北魏书风相近的南北朝碑志石刻书法的泛称,是汉代隶书向唐代楷书发展的过渡时期书法。

6、唐代书法整个唐代书法,对前代既有继承又有革新。

楷书、行书、草书发展到唐代都跨入了一个新的境地,时代特点十分突出,对后代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以前任何一个时代。

6、五代书法分裂混乱的局面持续五十四年,其间兵戈迭起。

书法艺术虽承唐末之余续,但因兵火战乱的影响,形成了凋落衰败的总趋向。

7、宋代书法从公元960年至1279年,三百多年间,书法发展比较缓慢。

8、元代书法纵观元代书法,其成就大者还在真行草书方面。

至于篆隶,虽有几位名家,但并不怎么出色。

这种以真、行、草书为主流的书法,发展到了清代才得到改变。

9、明代书法明代象宋代一样也是帖学大盛的一代。

法帖传刻十分活跃。

整个明代书体以行楷居多,未能上溯秦汉北朝,篆、隶、八分及魏体作品几乎绝迹,而楷书皆以纤巧秀丽为美。

10、清代书法是书法发展史上的又一个中兴期,上与大唐时代遥相呼应。

中国书法发展史介绍

中国书法发展史介绍

中国书法发展史介绍中国书法发展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甲骨文字。

在甲骨文时代,人们使用骨头和龟甲进行文字记录,书写方式主要为刻划。

同时,也出现了铜器文字,这些文字刻在青铜器上。

汉字的出现为中国书法奠定了基础。

汉字经历了演变和发展,逐渐形成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不同的书写形式。

隶书是秦汉时期的主要书写体系,以规范、工整为特点。

楷书是汉朝初年隶书的演变,它更加规范、流畅,成为后来书法的基础。

行书是隶书和楷书的中间形式,行草则是楷书的草书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书法的发展逐渐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家王羲之提出了“天人合一”的理念,并以个人特色和自由舒展的笔势展示了书法的艺术美。

东晋时期的王献之则以其飘逸洒脱的行书风格闻名。

唐朝时期,颜真卿的真草行书博采众长,形成独特的风格,被誉为“颜体”。

宋朝是中国书法史上重要的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书法家和不同的书写风格。

苏轼以其奔放洒脱的行草书法而闻名,黄庭坚则以临摹古人文章并逐渐形成自己的书法风格。

赵孟礼、米芾、文徵明等书法家也各自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

明清时期的书法受到当时社会和文化背景的影响,形成了工整规范的明代楷书和独特飘逸的清代行书风格。

现代的中国书法在传承和创新中继续发展。

近年来,一些书法家尝试将传统的书法与现代艺术手法相结合,形成了新的书法创作风格。

这些包括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大写意”书法、1960年代的“行间字”书法以及其他一系列个性化的书法风格。

总之,中国书法发展历经漫长岁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体系。

它不仅是一种文字的书写方式,更是一门艺术,被广泛地发扬和传承。

中国古代书法发展史

中国古代书法发展史

中国古代书法发展史中国古代书法是中华民族独创的艺术形式之一,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本文将从古代书法的起源、演变、流派发展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探究中国古代书法的发展史。

1. 起源与初步发展古代书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时期。

在商代晚期至西周初期,人们开始使用甲骨、玉石等材料记录文字,形成了一种最早的书写方式。

这种书写方式经过长期的实践积累,逐渐发展成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被称为古代书法的起点。

2. 隶、楷、行、草四大字体的形成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代书法逐渐发展出了四种主要的字体:隶书、楷书、行书和草书。

隶书是中国最早的一种规范字体,其笔画严谨、结构稳定,适合于刻石铭文等正式场合的书写。

楷书则是书法中的经典字体,它整齐划一、端庄大方,成为后来所有字体的基础。

行书则是楷书与草书的过渡体,行云流水、潇洒灵动,有一种运动感。

草书则是最具艺术性的一种字体,奔放自由、随心所欲,被誉为“书法之祖”。

3. 唐代的繁荣与精益求精在唐朝时期,古代书法达到了一个高峰。

当时的书法家们以王羲之、颜真卿等为代表,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独树一帜。

他们注重笔墨的运用、结构的完整以及章法的布局,使得书法更具艺术性与观赏性。

同时,唐代的碑刻艺术也达到了巅峰,成为中国古代书法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4. 宋代的创新与独特性宋代时期,书法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一种以“气韵生动”为特点的“宋代风格”。

苏轼、米芾等书法家在书法创作中注重个人的风格与表达,追求表现自我情感与思想的独特性。

同时,宋代书法强调创新,吸收了前代书法的长处,注重笔墨的灵动和章法的布局,使书法更加自由、飘逸。

5. 元明清时期的发展与传承元代的书法以虞世南、黄庭坚等为代表,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明代则是书法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蒋承山、文徵明等书法家以其大气磅礴的作品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

清代则是书法艺术的传承与继承期,兼收并蓄,发展出了新的艺术理念和风格。

6. 当代书法的现代化与多元化进入当代,古代书法有了新的突破和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书法发展史简介
在现行人教版高中教材《中国古代史》中,叙述了东汉末年,书法逐渐成为一种艺术。

那么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艺术,是如何形成又是如何发展的呢?在这里我们就来认识和了解中国书法的发展历史。

(一)为中国书法奠定基础的先秦书法
虽然书法艺术的自觉化至东汉末才发生,但书法艺术当萌生于汉字形成同时。

汉字的形成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

目前发现的关于原始汉字有关的资料,主要是原始社会在陶器上遗留下来的刻画符号,但它们还不是文字,只是对原始文字的产生起了引发的作用。

为学术界公认的我国最早的古汉字资料,是商代中后期(约前14至前11世纪)的甲骨文和金文。

甲骨文发现于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

是殷商时期刻写在龟骨,兽骨,人骨上记载占卜,祭祀等活动的文字。

严格地讲,只有到了甲骨文,才称得上是书法。

因为甲骨文已具备了中国书法的三个基本要素:用笔,结字,章法。

而此
前的图画符号并不全有这三种要素。

金文指古代铜器上铸的或刻的文字(又称铭文),主要代表是西周《毛公鼎铭文》,其结构匀称准确,线条遒劲稳健,布局妥贴,充满了理性色彩,显示出金文已发展到极其成熟的境地。

从书法的角度审察,这些最早的汉字已经具有了书法形式美的众多因素,如线条美、单字造型的对称美、变化美以及章法美、风格美等。

从商代后期到秦统一中国(前221 年),汉字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

这种演变具体反映在字体和字形的嬗变之中。

西周晚期金文趋向线条化,战国时代民间草篆向古隶的发展,
都大大削弱了文字的象形性。

然而书法的艺术性却随着书体的嬗变而愈加丰富起来。

(二)开创先河的秦代书法
秦始皇兼并天下,丞相李斯主持统一全国文字,使之整齐划一,这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伟大功绩。

秦统一后的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

《说文解字序》说:“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书,八曰隶书。

”基本概括了此时字体的面貌。

隶书的出现是汉字书写的一大进步,是书法史上的一次革命,不但使汉字趋于方正楷模,而且在笔法上也突破了单一的中锋运笔,为以后各种书体流派奠定了基础。

秦代书法,在我国书法史上留下了辉煌灿烂的一页,与雄伟的万里长城和壮观的兵马俑一样,气魄宏大,堪称开创先河,是中华民族无穷智慧的结晶。

(三)隶书大盛的汉代书法
汉代是汉字书法发展史上关键性的一代。

两汉三百余年间,书法由籀篆变隶分,由隶分变为章草、真书、行书,至汉末,我国汉字书体已基本齐备。

笔法不但日臻纯熟,而且书体风格多样。

在隶书成熟的同时,又出现了破体的隶变,发展而成为章草,行书、真书也已萌芽。

书法艺术的不断变化发展,为以后晋代流畅的行草及笔势飞动的狂草开辟了道路。

另外,金文、小篆因为实用面越来越小而渐趋衰微,但在两汉玺印、瓦当和嘉量上还使用,并使篆书别开生面。

这一时期主要代表作品有《马王堆帛书》,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

它是研究西汉书法的第一手资料,使前人争论不休的西汉有无隶书的问题迎刃而解。

《马王堆帛书》用笔沉着、遒健,给人以含蕴、圆厚之感。

它的章法也独具特色,既不同于简书,也不同于石刻,纵有行、横无格,长度非常自由。

有强烈的跳跃节奏感。

总体反映了由篆至隶的隶变阶段的文字特征。

(四)完成书体演变的魏晋书法
从汉字书法的发展上看,魏晋是完成书体演变的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阶段,是篆隶真行草诸体咸备俱臻完善的一代。

汉隶定型化了迄今为止的方块汉字的基本形态。

隶书产生、发展、成熟的过程就孕育着真书(楷书),而行草书几乎是在隶书产生的同时就已经萌芽了。

真书、行书、草书的定型是在魏晋二百年间。

它们的定型、美化无疑是汉字书法史上的又一巨大变革。

这一书法史上了不起的时代,造就了两个承前启后,巍然绰立的大书法革新家—钟繇、王羲之。

(五)民间书家大显身手的南北朝书法
南北朝时书法,也继承东晋的风气,上至帝王,下至士庶都非常喜好。

他们继承了前代书法的优良传统,创造了无愧于前人的优秀作品,也为形成唐代书法百花竞妍群星争辉的鼎盛局面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南北朝书法以魏碑最胜。

魏碑,是北魏以及与北魏书风相近的南北朝碑志石刻书法的泛称,是汉代隶书向唐代楷书发展的过渡时期书法。

唐初几位楷书大家如欧阳询、褚遂良等,都是直接继承智永笔法取法六朝的。

智永(南朝-隋唐)是这一时期主要书法家,他是王羲之的七代孙子,其主要作品有:《千字文》。

(六)书学鼎盛的唐代
唐代文化博大精深、辉煌灿烂,达到了中国封建文化的最高峰,可谓“书至初唐而极盛。

”整个唐代书法,对前代既有继承又有革新。

初唐书家有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等,此后有创造性的还有李邕、张旭、颜真卿、柳公权、释怀素。

唐太宗李世民和诗人李白也是值得一提的大书家。

楷书、行书、草书发展到唐代都跨入了一个新的境地,时代特点十分突出,对后代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以前任何一个时代。

(七)存唐遗风的五代书法
五代十国期间兵戈叠起。

书法艺术虽承唐末之余续,但因兵火战乱的影响,形成了凋落衰败的总趋向。

五代之际,在书法上值得称道的,当推杨凝式。

他的书法在书道衰微的五代,可谓中流砥柱。

杨少师之外,还有李煜、彦修等有成就的书家。

至此,唐代平正严谨的书风已告消歇,渐变入欹侧纵肆,以后北宋“四家”继之而起,又掀起了新的时代波澜。

(八)帖学大行的宋代书法
两宋三百多年间,书法发展比较缓慢。

宋太宗赵光义留意翰墨,购募古先帝王名臣墨迹,命侍书王著摹刻禁中,厘为十卷,这就是《淳化阁帖》。

宋初的书法,多从《淳化阁帖》翻刻。

这种辗转传刻的帖,与原迹差别就会越后越大。


学大行和以帝王的好恶,权臣的书体为转移的情势,影响和限制了宋代书法的发展。

宋代为后世所推崇者有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四大家。

四家之外,宋徽宗赵佶独树一帜,亦堪称道。

(九)宗唐宗晋的元代书法
元初经济文化发展不大,书法总的情况是崇尚复古,宗法晋、唐而少创新。

文宗天历初建奎章阁,专掌秘玩古物。

元文宗常幸奎章阁欣赏法书名画,书法一度出现兴盛局面。

赵孟頫,鲜于枢等名家,是这一时期书法的代表。

他们主张书画同法,注重结字的体态。

但元代书坛纯是继承晋唐,没有自己的时代风格。

(十)由宋元上追晋唐的明代书法
明代近三个世纪中,朝廷诸皇帝都很喜欢书法。

明成祖定都北京以后,即着手文治,诏求四方善书之士,充实宫廷,缮写诏令文书等。

明代帝王如仁宗、宣宗、神宗也极爱书法,所以,朝野士大夫重视帖学,皆喜欢姿态雅丽的楷书、行书,几乎完全继承了赵孟頫的格调。

明代像宋代一样也是帖学大盛的一代。

法帖传刻十分活跃。

由于士大夫清玩风气和帖学的盛行,影响书法创作,所以,整个明代书体以行楷居多,未能上溯秦汉北朝,篆、隶、八分及魏体作品几乎绝迹,而楷书皆以纤巧秀丽为美。

明代近三百年间,虽然也出现了一些有造诣的大家,但纵观整朝没有重大的突破和创新。

其代表书法家有文征明、唐伯虎等。

以上是我国古代书法发展的简史,作为炎黄子孙,我们都应对我国这门独特的艺术门类有所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