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亚洲及欧洲 第3课时 教案(湘教版七年级下)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6.1《亚洲及欧洲》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6.1《亚洲及欧洲》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102a345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9e.png)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6.1《亚洲及欧洲》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6.1《亚洲及欧洲》是关于世界两大洲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基本知识。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自然资源、人口、国家、语言、宗教等方面的知识。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地图和数据,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这两大洲的特点。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对于世界地理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亚洲和欧洲的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拓展和加深他们的认识。
学生对于地图的阅读和分析能力较强,但对于一些地理概念和术语的理解还需加强。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特点。
2.让学生了解亚洲和欧洲的自然资源、人口、国家、语言、宗教等人文地理知识。
3.培养学生的地图阅读和分析能力,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亚洲和欧洲的自然地理特点。
2.亚洲和欧洲的人文地理知识。
3.地图的阅读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亚洲和欧洲的地理知识。
2.使用地图分析法,帮助学生理解亚洲和欧洲的地形、气候等特点。
3.运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了解亚洲和欧洲的国家、语言、宗教等方面的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亚洲和欧洲的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
2.准备相关的人文地理案例。
3.准备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亚洲和欧洲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两大洲的地理位置。
提问:“你们对亚洲和欧洲有多少了解?”让学生分享他们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亚洲和欧洲的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特点的图片和数据,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了解两大洲的自然环境。
同时,呈现亚洲和欧洲的自然资源、人口、国家、语言、宗教等人文地理知识,让学生对两大洲的人文特点有所了解。
3.操练(10分钟)设计一些关于亚洲和欧洲地理知识的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地图、查找资料等方式,寻找答案。
6.1 亚洲及欧洲(3) 教案(湘教版七年级下)
![6.1 亚洲及欧洲(3) 教案(湘教版七年级下)](https://img.taocdn.com/s3/m/d53d8836376baf1ffc4fadfa.png)
6.1亚洲及欧洲(3)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地形图引导学生分析亚洲河流特征,并找出亚洲境内著名的湖泊。
让学生从欧洲气候和地形入手解释欧洲河流特征,了解欧洲著名的河流。
2、读“亚欧人口分布图”说明亚洲人口分布,分析人口分布不均的原因,学会阅读亚欧政区图。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从地图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以及从课外书籍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咸海以及亚欧人口问题的学习,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理念教育。
重难点:1、亚洲、欧洲的主要河流和湖泊2、亚洲及欧洲河流特点的成因。
教学方法:综合法讲授法、自学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我们都知道李白的《将进酒》中的句子“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说说我国黄河注入到那个海洋中去?看图1-1,找找亚洲还有哪些大和分别注入到周围的太平洋、印度洋、和北冰洋中去?一、大河众多的亚洲1、大河众多2、河流多发源于中部;呈放射状四周奔流入海3、内流区面积广大。
(中部的锡尔河和阿姆河)学生在1-1图上找到这些湖泊的位置。
指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到这些湖泊的位置贝加尔湖——世界上最深的湖泊里海——世界最大的湖泊死海——世界上湖面海拔最低、含盐度很高的湖泊巴尔喀什湖——一半咸水一半淡水的湖简单了解亚洲的湖泊学生读图、讨论回答问题。
学生在地图上找到欧洲的河流,并根据亚洲河流的特点,总结欧洲河流的特点有哪些。
通过地形图,让学生自己进行讨论、总结。
二、欧洲的河流气候温暖湿润—水量丰富,大部分无结冰期地形平坦—流程长,航运价认识多瑙河和莱茵河欧洲河流的特征是:1、河网稠密、水流平缓2、河流短小,水量丰富3、航运价值高2、利用地图找出欧洲著名的伏尔加河、莱茵河、多瑙河等观察河流流经的国家。
列表总结亚洲、欧洲河流与湖泊的特点。
河流特点。
尤其是多瑙河干流流经:德国、奥地利、斯洛伐克、匈牙利、南斯拉夫、克罗地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乌克兰)乌克兰9个国家,是世界上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6.1《亚洲及欧洲》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6.1《亚洲及欧洲》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0ae9608910ef12d2bf9e726.png)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 6.1《亚洲及欧洲》教课方案《亚洲及欧洲》教课方案共五课时教课目的(一)知识与能力1.初步认识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运用地图说明亚洲和欧洲的经纬度地点和海陆地点。
2.经过标准时间和国际日期更改线的介绍,培育学生简单的时区和日期换算能力。
3.经过剖析亚洲天气特点,使学生掌握天气特点的剖析方法,并在阅读地图和剖析资料的基础上总结出欧洲天气的特点。
4.经过地形图指引学生剖析亚洲河流特点,并找出亚洲境内有名的湖泊。
让学生从欧洲天气和地形下手解说欧洲河流特点,了解欧洲有名的河流。
(二)过程与方法1.经过学生对地图的阅读,使学生学会从地图上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2.指导学生剖析亚洲天气复杂多样的原由及表现,让学生联合已学的天气知识,剖析并解答出有关欧洲天气的思虑题,进而培育学生的读图、概括、对照剖析的能力。
(三)感情态度与价值观1.培育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优秀感情,激发学生的骄傲感。
2.经过对国家和人口的学习,能够培育学生的主体参加意识。
教课要点亚洲高原山地为主的地形和复杂多样的天气。
教课难点剖析亚洲、欧洲的天气特点。
教课方法复习指引法、读图剖析法、对照剖析法。
课时安排5课时教课准备教师有关地图、课件学生复习七大洲的有关知识教课过程第一课时教课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复习导入(活动一)各组学生按次序达成任务1/7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 6.1《亚洲及欧洲》教课方案分四组抽签达成任务复习七大洲相互评论打分①画七大洲简图②标出大洲大洋名称③标出重要纬线④标出分界线引入新课(讲)今日我们共同去巡游那些大学生在图中标出洲?在我们的图中找到亚欧大陆。
(5000多平方千米)课件展现资料:亚洲和欧洲名称的学生阅读认识来历。
亚洲的地理(活动二)(读图1-1)地点读图分四组学生竞赛描绘亚洲的各组学生疏别在黑板上写出,每地点,能够用不一样的方法。
种正确的描绘加十分。
(小结)地理地点的描绘①北半球、东半球①半球地点②西经170度,东经25度②经纬度地点南纬20度,北纬70度③海陆地点③海:东临太平洋,南临印度洋,北临北冰洋陆:西与欧洲相连,东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西南以苏伊士运河为界与非洲相接欧洲的地理(活动三)地点学生各自读图按上述方法达成欧小组为单位相互沟通,相互评洲地理地点的描绘。
湘教版七下地理6.1亚洲及欧洲教学设计
![湘教版七下地理6.1亚洲及欧洲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d2745de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d0.png)
湘教版七下地理6.1亚洲及欧洲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七下地理第六章第一节“亚洲及欧洲”是学生对世界地理学习中的一部分。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亚洲和欧洲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以及两大洲的重要国家和地区。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地图和文字材料,帮助学生建立起对亚洲和欧洲的基本认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学习了世界地理的基本知识,对世界各大洲有一定的了解。
但针对亚洲和欧洲的具体内容,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起对亚洲和欧洲的认识,并引导学生通过地图、文字材料等资源,自主探究亚洲和欧洲的特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亚洲和欧洲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以及重要国家和地区;能够阅读并理解亚洲和欧洲的地图;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文字材料等资源,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和解读能力;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形式的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全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亚洲和欧洲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以及重要国家和地区;2.难点:亚洲和欧洲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地图、文字材料等资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亚洲和欧洲的特点;2.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3.案例分析法:选取亚洲和欧洲的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六. 教学准备2.亚洲和欧洲的地图;3.亚洲和欧洲的相关文字材料;4.多媒体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亚洲和欧洲的美丽风景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内容。
2.呈现(10分钟)呈现亚洲和欧洲的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亚洲和欧洲的位置、范围以及主要国家和地区。
3.操练(15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亚洲和欧洲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
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亚洲和欧洲-第三课时》参考教学设计
![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亚洲和欧洲-第三课时》参考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1dc37d2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f8.png)
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亚洲和欧洲-第三课时》参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亚洲和欧洲》第三课时,主要介绍了亚洲和欧洲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以及两大洲的国家和地区。
本课时内容是对亚洲和欧洲的进一步深入探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两大洲的地理特点和差异。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图表和文字,生动地展示了亚洲和欧洲的地理风貌,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这两大洲的多样性。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已经掌握了亚洲和欧洲的基本地理知识,对两大洲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学生对亚洲和欧洲的国家和地区的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课时内容的学习来进一步拓展。
此外,学生可能对某些地理概念和地理现象的理解还存在困难,需要在教学中进行针对性的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描述亚洲和欧洲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了解两大洲的国家和地区分布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阅读、图表分析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地理素养,使学生能够从地理的角度看待和理解世界。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亚洲和欧洲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两大洲的国家和地区分布情况。
2.难点:对亚洲和欧洲地理特征的理解和分析,以及对国家和地区分布情况的深入了解。
五. 教学方法1.地图阅读法:通过阅读地图,使学生直观地了解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等特征。
2.图表分析法:通过分析图表,帮助学生理解亚洲和欧洲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
3.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亚洲和欧洲的国家和地区分布情况,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亚洲和欧洲》第三课时教材。
2.地图:亚洲和欧洲地图若干份。
3.图表:亚洲和欧洲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的图表若干份。
4.课件:制作亚洲和欧洲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以及国家和地区分布情况的课件。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6.1亚洲及欧洲 教案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6.1亚洲及欧洲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75cc884ccbff121dc36839f.png)
第六章认识大洲第一节亚洲及欧洲【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掌握亚洲气候的特点;教学难点:学会分析各大洲的气候特点。
2.教学过程导入:复习回忆世界气候的分布特点。
(出示“世界气候类型”图)自学提纲:一、看“亚欧气候类型图”分析亚洲的气候有什么特点?是怎样形成的?活动:复习回忆:(1)地球上的五带是怎样划分的?(2)亚洲的纬度范围如何?(3)亚洲地跨哪几个温度带?(4)影响气候的因素主要有哪些?(5)亚洲的海陆位置如何?对气温、降水有什么影响?(6)亚洲的地形特征如何?对气温、降水有什么影响?归纳总结:亚洲的气候特点:1.复杂多样性2.大陆性特征显著3.季风气候显著析疑点拨:请证明亚洲气候的复杂多样性并分析原因。
出示“世界气候类型图”,找出亚洲缺少什么气候类型?(温带海洋性气候)原因:面积广大,地跨寒、温、热三带,地形复杂,海陆兼备的地理位置。
为什么亚洲大陆性气候显著?跨经度广,东西跨度大,面积广阔,大陆内部距海远,海洋影响不显著。
为什么亚洲东部季风气候显著?(重点)(1)成因。
出示Flash动画,解说。
(2)为什么显著?(3)风向如何改变?读图6-9讨论分析欧洲气候特点。
(1)欧洲有热带气候吗?为什么?(2)哪种气候面积最广?(3)欧洲气候为什么有显著的海洋性?(4)完成课本P8活动归纳总结:欧洲气候特点:(1)以温带气候类型为主(2)海洋性特征显著(3)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分布典型析疑点拨:对比大陆性气候和海洋性气候的特征。
讨论:欧洲内部和亚洲内陆均为温带大陆性气候,但两者在同纬度的亚洲和欧洲的内陆气候是否一样?(见课本P8图6-10“亚欧大陆同纬度气温和降水量比较”)自学提纲:亚洲河网分布有什么特点?亚洲河流特点与地形、气候有什么关系?在地图上找出长江和湄公河,看它们发源于什么地方,注入哪个海洋。
归纳:亚洲的河流受地形、气候、海陆位置和轮廓等因素的影响具有两大特点:(1)呈放射状向四周注入海洋(2)内流区面积大。
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一节亚洲及欧洲教案(新版)湘教版
![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一节亚洲及欧洲教案(新版)湘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5a551b5e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9d.png)
5.教学工具:准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教学工具,以便进行多媒体教学和播放相关资源。同时,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清晰地看到投影屏幕上的内容。
2.对于难点内容,可以通过图表、思维导图等方式,帮助学生系统地整理和记忆亚洲和欧洲的国家、首都、人口等信息。同时,可以通过练习、游戏等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和提高这些信息。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一节亚洲及欧洲》的教材或学习资料。教材中包含了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人口、国家、首都等详细内容,是学生学习本节课的主要资源。
-鼓励学生撰写关于亚洲和欧洲的地理研究报告或论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研究能力。
课堂
1.课堂评价:
-通过提问: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针对教学内容,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以考察学生对亚洲和欧洲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回答问题,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解决。
-观察: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观察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和参与度。注意观察学生是否能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是否能够正确使用地图和图表等。
-组织学生进行亚洲和欧洲的地理考察活动,如参观博物馆、实地考察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亚洲和欧洲的地理特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引导学生关注亚洲和欧洲的一些current events,如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等问题,让学生从地理角度去分析和理解这些事件,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组织学生进行亚洲和欧洲的地理知识竞赛或辩论赛,激发学生学习亚洲和欧洲地理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的地理知识运用能力。
湘教版七下地理第六章第一节亚洲及欧洲教学设计3
![湘教版七下地理第六章第一节亚洲及欧洲教学设计3](https://img.taocdn.com/s3/m/254db7f4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80d8e58.png)
湘教版七下地理第六章第一节亚洲及欧洲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七下地理第六章第一节主要介绍亚洲和欧洲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以及两大洲之间的联系。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亚洲和欧洲的地理特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清晰,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大洲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亚洲和欧洲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以及两大洲之间的联系,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掌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去理解和掌握本节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亚洲和欧洲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以及两大洲之间的联系;学会使用地图和图表来获取和处理地理信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地理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我国和世界各地地理环境的认识,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亚洲和欧洲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以及两大洲之间的联系。
2.难点:对于亚洲和欧洲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以及两大洲之间的联系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各种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学习和理解地理知识。
2.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
3.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进行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地理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PPT、地图、图表等教学资料。
2.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音响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亚洲和欧洲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两大洲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
提问:“你们对亚洲和欧洲有哪些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呈现亚洲和欧洲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以及两大洲之间的联系。
(新)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6.1《亚洲及欧洲》教案
![(新)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6.1《亚洲及欧洲》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1a26615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f9.png)
(新)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6.1《亚洲及欧洲》教案《亚洲及欧洲》教案教材分析本课时内容在教材第2-14页。
具体教学内容包括亚洲和欧洲的位置、地形、⽓候、河流、⼈⼝和国家,以及国际⽇期变更线的介绍、简单的时区和⽇期的换算。
学⽣分析初中⼀年级下学期的学⽣,想象⼒丰富,但注意⼒不够集中,所以本节的学习要从兴趣⼊⼿,利⽤地图、资料、辅助图⽚、投影、录像、电脑等各种⼿段和⽅法来引起学⽣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起他们的好奇⼼,产⽣了解这个问题的兴趣,注意⼒集中,思维活跃,产⽣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学⽣已经学习了半年的地理知识,已具备了⼀定的经验性逻辑思维能⼒和读图识图的能⼒推理能⼒和归纳总结能⼒较弱,故本节课教师在各个环节要尽⼒通过学⽣的亲⾝感受和体验来启发他们的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完成读图识图——析图、总结规律——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
教学⽬标:知识与能⼒1.通过阅读地图,说出亚洲和欧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2.运⽤亚洲地形图,能说出亚洲的地形特征及主要地形区,掌握地形特征的分析⽅法,并在阅读地图和分析资料的基础上总结欧洲地形的特点。
3.能正确阅读亚欧⽓候类型图,分析亚洲⽓候复杂多样的原因及表现。
结合已学的⽓候知识,分析并解答出有关欧洲⽓候的思考题,从⽽提⾼读图、综合归纳、对⽐分析等地理能⼒。
4.阅读亚欧地形图,归纳出亚洲的河流特点,了解亚洲著名的河流和湖泊。
从欧洲地形和河流⼊⼿,解释欧洲河流特征,了解欧洲著名的河流。
5.阅读亚欧⼈⼝分布图,说明亚洲⼈⼝分布特点,分析亚洲⼈⼝分布不均的原因,了解亚欧两洲的⼈种和民族的组成,学会阅读“亚欧政区图”6.初步学会分析地形、⽓候、河流及⼈⼝分布之间的相互关系。
7.通过亚欧⼈⼝问题的学习,培养正确的⼈⼝观念。
8.通过标准时间和国际⽇期变更线的介绍,培养简单的时区和⽇期换算能⼒。
过程与⽅法本节主要采⽤“读图分析法”、“⽐较法”、“讨论法”、“归纳法”等教学⽅法展开教学。
在采⽤读图分析法时,要充分利⽤⼤量的数据、景观图⽚等资料以及各种专题地图,尽可能增加教学过程的趣味性,提⾼学⽣在读图、分析图和资料等⽅⾯的能⼒。
03七下第六章亚洲及欧洲3 湘教版 先学后教 学讲 教案
![03七下第六章亚洲及欧洲3 湘教版 先学后教 学讲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f4e98ae0029bd64783e2cac.png)
(二)、分析亚洲气候特点及成因:
1气候特点:(1)气候类型复杂多样的原因有是什么?影响的因素有哪些?
2气候的显著。原因:地处世界最大的大陆大陆,濒临世界最大的海洋洋,差异特别显著。影响的主要因素为。
归纳气候特点有哪些?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
三、小组讨论,师生互动。
(3)亚洲的季风气候在世界上是最典型的,亚洲东部属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南部的印度半岛和东南部的中南半岛主要属于热带季风气候,亚洲大陆内部海拔较高的高山和高原地区,气候比较寒冷(如喜马拉雅山终年积雪)为高原山地气候
(4)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分布排列独特,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广,季风气候显著
拓展应用:
板书设计
第六章认识大洲
第一节亚洲及欧洲3
亚洲气候的特点
1、复杂多样性
2、大陆性特征显著
3、季风气候显著
教
后
记
在小组学科代表的带领下,小组内相互交流自己的认识,比较出不同之处,提出疑问,由科代表或另一成员记录,教师在过程中巡查并适当参与小组学生的讨论活动。
四、交流展示,分享成果
各组派代表对小组讨论探究的问题进行组间交流展示,提出本组在讨论中未能解决的问题供大家讨论,互相解答,并结合其他小组的意见作出汇总。
五、质疑拓展,教师引导
各组提出未能解决疑难问题,老师筛选共性重难点问题并通过提示启发的方式引导帮助同学解决。
魅力精讲:
(1)亚洲地跨热、温、寒三带,又因各地距海远近不同和地形差异,气候类型最多的大洲,亚洲中部和西部,地处内陆,受海洋影响小,属于干旱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一般不低于300mm,亚洲北部属于寒带气候。
(2)寒带气候,高原山地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雨林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
湘教版七下地理6.1亚洲及欧洲教学设计3
![湘教版七下地理6.1亚洲及欧洲教学设计3](https://img.taocdn.com/s3/m/e36fc5be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2c.png)
湘教版七下地理6.1亚洲及欧洲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七下地理6.1亚洲及欧洲教学设计3,主要介绍了亚洲和欧洲的自然环境、地理特点、人文景观以及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地图和文字材料,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对亚洲和欧洲地理特点的深入学习,旨在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和探究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对地理有一定的认识,他们善于观察和实践,但对于地理知识的系统性和深入理解还不够。
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方式了解学生对亚洲和欧洲的基本认识,从而更好地设计教学活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亚洲和欧洲的主要地理特点,理解两大洲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观察、小组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地理观察、分析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关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亚洲和欧洲的主要地理特点。
2.难点:理解亚洲和欧洲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地图、图片和文字材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和地理观察能力。
3.问答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湘教版七下地理6.1亚洲及欧洲教学设计3。
2.地图:亚洲和欧洲地图。
3.图片:亚洲和欧洲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等图片。
4.文字材料:关于亚洲和欧洲的经济发展、历史背景等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了解学生对亚洲和欧洲的基本认识,然后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内容,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亚洲和欧洲地图、图片和文字材料,呈现两大洲的自然环境、地理特点和人文景观,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分析亚洲和欧洲的地理特点,培养学生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
湘教版地理初中七年级下册教案-6.1 亚洲及欧洲3
![湘教版地理初中七年级下册教案-6.1 亚洲及欧洲3](https://img.taocdn.com/s3/m/df557f6dc77da26924c5b061.png)
亚洲及欧洲【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初步认识大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运用地图说明亚洲和欧洲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学会世界上不同时区之间,时间的相互换算。
能力目标:通过学生对地图的阅读,使学生学会从地图上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通过标准时间和国际日期变更线的介绍,培养学生简单的时区和换算能力教育目标:通过对国家和人口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提问。
请大家看一段录像,猜一猜片中展现的景观在哪里?(播放一段关于亚洲的录像资料,如长城、泰国景观、蒙古人摔跤、日本富士山、沙漠中的阿拉伯人、喜马拉雅山脉等)学生发言:中国、亚洲、日本……二、讲授新课: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二页第一自然段。
指导学生找到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学生阅读。
教师进行总结。
“亚细亚”和“欧罗巴”1.大洲名称的由来2.亚欧大陆亚洲和欧洲的大陆部分连在一起,合称亚欧大陆。
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陆。
学生通过阅读图,进行讨论后总结。
3亚洲的地理位置(1)经纬度位置北部深入北极圈内,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
纬度范围:南纬10度~北纬80度之间经度范围:东经25度~西经170度之间主要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
(2)海陆位置亚洲东北南三面分别濒临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西与欧洲相连,西南与非洲为邻,东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
是世界第一大洲。
我们通过对亚洲的学习,直到认识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应该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来说明。
通过我们对亚洲的学习,请同学们都欧洲的地理位置,来描述一下。
学生通过读地图,对欧洲的地理位置进行描述。
先进性小组讨论,发表各自意见,然后进行总结。
欧洲:纬度范围:北纬36度~北纬71度之间经度范围:西经9度~东经66度之间三、学会换算不同地点的时间1.地方时把太阳位置最高的时候定为当地的12点,并依此推定一天的时间。
湘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亚洲及欧洲》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亚洲及欧洲》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a6e09e3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f6.png)
湘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亚洲及欧洲》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的第一节《亚洲及欧洲》,主要介绍亚洲及欧洲这两个大洲的地理位置、面积、人口、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学生通过学习本节课,能够了解亚洲及欧洲的地理特征,培养对不同大洲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 掌握亚洲及欧洲的地理位置、面积、人口等基本情况。
b. 了解亚洲及欧洲的自然环境特点,如地形、气候等。
c. 了解亚洲及欧洲的经济发展情况。
2. 能力目标:a. 能够运用地图等工具,准确标示亚洲及欧洲的地理位置。
b. 能够描述亚洲及欧洲的地理特征,如地形、气候等。
c. 能够比较亚洲及欧洲的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状况。
3. 情感目标:a. 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
b. 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和地理环境的尊重和包容心态。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1. 教学重点:a. 亚洲及欧洲的地理位置、面积、人口等基本情况。
b. 亚洲及欧洲的自然环境特点,如地形、气候等。
c. 亚洲及欧洲的经济发展情况。
2. 教学难点:a. 帮助学生理解亚洲及欧洲的地理位置,尤其是与其他大洲的相对位置。
b. 帮助学生理解亚洲及欧洲的自然环境特点与人口分布的关系。
四、学情分析:学生对地理的认知程度较低,对亚洲及欧洲的地理知识了解有限。
他们对地图的使用和解读能力相对较弱,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图表来帮助他们理解和记忆地理知识。
同时,学生对不同文化和地理环境的认识较为片面,需要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意识和地理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使用世界地图引导学生回忆并描述亚洲及欧洲的地理位置。
例如,指出亚洲位于欧洲的东方,与非洲相连,与北美洲通过白令海峡相望。
-引导学生思考亚洲和欧洲在世界地图上的位置,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
第二环节:呈现知识-使用地图或图片展示亚洲及欧洲的地理特征。
例如,指出亚洲是世界上最大的大洲,占地球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二,而欧洲则是世界上第二小的大洲。
七年级地理下册 6.1 亚洲和欧洲教案3 湘教版(2021学年)
![七年级地理下册 6.1 亚洲和欧洲教案3 湘教版(2021学年)](https://img.taocdn.com/s3/m/89f6ee3a80eb6294dc886ccb.png)
山东省潍坊市七年级地理下册6.1 亚洲和欧洲教案3 湘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山东省潍坊市七年级地理下册6.1亚洲和欧洲教案3 湘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山东省潍坊市七年级地理下册6.1亚洲和欧洲教案3湘教版的全部内容。
亚洲及欧洲课题第一节亚洲及欧洲课型新授课教材分析本章对应《课程标准》中的“运用地图等资料简述某大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和“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大洲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简要分析气相关关系”两条标准,通过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学会描述一个大洲的自然环境,逐步掌握学习和研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通过对七上的学习,对学习地理的方法,已经有所掌握,学习区域地理行对容易掌握,本节重在学生自我分析总结。
教学目标1.运用地图等资料简述亚洲及欧洲的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掌握描述大洲地理位置的方法。
2.通过归纳亚洲的地形、气候、水洗特征,掌握描述大洲地形、气候、水系特征的方法,能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出欧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特征3。
能简要分析大洲地形特征、气候特征、水系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
4。
学会描述一个大洲的自然环境,初步掌握学习和研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并形成相关技能。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亚洲及欧洲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的特点难点:学会分析各大洲的气候特点及成因教学准备多媒体投影、小黑板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亚洲复杂的地形,复杂的地导致了复杂的气候,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亚洲的气候任务一15min1.读图6—9找出亚洲的气候类型及其分布2.总结亚洲气候特征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亚洲及欧洲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地形图引导学生分析亚洲河流特征,并找出亚洲境内著名的湖泊。
让学生从欧洲气候和地形入手解释欧洲河流特征,了解欧洲著名的河流。
2.指导学生分析亚洲气候复杂多样的原因及表现,让学生结合已学的气候知识,分析并解答出有关欧洲气候的思考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读图、归纳、对比分析的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
1. 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
2. 亚洲的地形特征。
教学难点
亚洲的地形特征
教学方法
复习引导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展示青藏高原、珠穆朗玛峰等风光图,引入亚洲地形的学习。
复习提问:陆地地形可分为哪几种基本类型?——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
(亚洲全有——地形复杂)
(二)新授
板书三、高原山地为主的亚洲地形
提问亚洲地形有什么特征?
活动:
(1)读图1-1,亚洲地形图,1-5世界大洲陆地海拔高度比较图,找出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喜马拉雅山脉、珠穆朗玛峰、西西伯利亚平原、死海的位置。
(填图练习)
(2)依据地理方位说明亚洲的山地、高原主要分布在哪里?——中部
(3)亚洲以帕米尔高原为中心向四周延伸有哪些山脉?
(天山山脉、昆仑山脉、喜玛拉雅山脉、兴都库什山脉等)
(4)亚洲大陆四周有哪些大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印度河-恒河平原等)
归纳亚洲地势有什么特点?——中部高,四周低
(5)小组讨论:
找出亚欧大陆东侧、东南侧的一组弧形群岛,说明这组岛弧的形成原因以及典型的地质现象是什么?
讲解
从北向南分别是阿留申群岛、千岛群岛、日本群岛、硫球群岛、马来群岛。
利用板块构造学说来解释。
(6)请根据对亚洲地形特征的分析说出大洲地形的特点主要从哪几方面来总结?
地形类型及分布、地势特征、相对高差、平均海拔、特色地形等方面。
小结亚洲地形的特征:
(1)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较高;
(2)地面起伏大,高低悬殊;
(3)地势中部高,西部低。
活动根据以上步骤和方法,依据图1-1和资料总结归纳欧洲地形特征。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主要学习亚洲的地形特征,结合对亚洲地形的分析方法,来总结出欧洲的地形特征。
(四)作业布置
课后活动题和自测题
(五)板书设计
第一节亚洲及欧洲
三、高原山地为主的亚洲地形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