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故事出处寓意故事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经典寓言故事(优秀9篇)

中国古代经典寓言故事(优秀9篇)

中国古代经典寓言故事(优秀9篇)寓言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情节高度凝练的故事中得到揭示。

山草香整理了9篇中国古代经典寓言故事,希望您在阅读之后,能够更好的写作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篇一射箭和倒油宋朝有个叫陈康肃的人,十分擅长射箭。

他能够在百步开外射中杨树的叶子,这样的射技举世无双,再没有第二个人能够比得上,陈康肃对自己的本领很是自负。

有一次,陈康肃在自家后花园的场地上练习射箭,引来很多人围观。

有一位卖油的老头儿挑着担子经过,也停下来,放下担子,斜着眼睛看陈康肃射箭,很久都没有离开。

陈康肃的箭术果然名不虚传,射出的箭都射中靶心。

旁边围观的。

人们大声喝彩,手心都拍红了,只有那位卖油的老头儿,仍用斜眼瞅着,只稍微点了下头。

陈康肃见老头儿似乎有点看不上他射箭的技艺,又生气又不服气,就放下弓箭走过去问老头儿说:“你也懂得射箭吗?难道你认为我射箭的技术还不够精吗?”老头儿平静地回答说:“我觉得这也没啥了不起的,只不过你练练的多了,手熟而已。

”陈康肃终于发怒了,质问道:“你怎么敢如此贬低我的绝技!”老头儿也不急,不慌不忙地说:“我是从我多年来倒油的技巧中懂得这个道理的。

我就演示给你看一看吧。

”说完以后,老头儿把一个葫芦放在地上,又取出一枚圆形方孔的铜钱盖在葫芦嘴上,然后他用一把油瓢从油桶里舀了一满瓢的油,再将瓢里的油向盖着铜钱的葫芦嘴里倒。

只见那油成细细的一线流向葫芦嘴,均匀不断。

等油倒完了,把铜钱拿下来细细验看,竟然连一点油星子都没有沾上。

在人们一片啧啧称奇声中,卖油翁笑了笑,说道:“我这点雕虫小技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不过是手熟而已。

”陈康肃看完了表演以后笑了起来,客客气气地把卖油翁送走了。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再难的事,只要我们反复地不间断地练习、实践,日久天长,必定会熟能生巧。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篇二一次,野火烧山,黑烟冲天。

凤凰带领百鸟前去救火,远远地看见一只白色羽毛的无名鸟,边飞边喊:“着火了,快快救火。

自相矛盾这个寓言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自相矛盾这个寓言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自相矛盾这个寓言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1、自相矛盾故事出处。

出自于《韩非子》,讲的是:有一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说他的盾坚固得很,随便用什么矛都戳不穿,说他的矛锐利得很,随便什么盾都戳的穿。

有个围观的人问道:“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时,此人无以对答。

后因以形容行事或言语前后不统一。

也指不连贯的性格或心情。

后因以喻人的语言行动前后抵触、不相应合。

2、自相矛盾告诉我们的道理和启示。

自相矛盾告诉我们做事说话皆应三思而后行。

世上不大可能共同存在牢不可破的盾和没有无坚不摧的矛,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了矛与盾的作用,结果出现无法自圆其说的局面。

比喻说话做事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

自相矛盾带来的启示是,不要夸过头,免得喧宾夺主。

一个人在同一判断中,对同一问题,是不能做出截然相反的判断来的。

若是这样做了,那就是犯了逻辑上的错误。

矛盾是事物存在的普遍形式,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不管是物质的客观世界,或是思维的主观世界,都有矛盾问题。

有矛盾不见得是坏事。

有矛盾才有事物的进步与发展。

关键是我们要认识矛盾,分析矛盾,研究矛盾,解决矛盾。

只有这样才能让事物得到发展。

寓言故事一叶障目

寓言故事一叶障目

寓言故事一叶障目一叶障目比喻被眼前细小、局部的事物蒙蔽,看不到事物的本质和整体。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准备的寓言故事一叶障目,希望大家喜欢!寓言故事一叶障目原文古时候,楚地有个穷苦的读书人,读《淮南子》这部书时,看到书上有这样的记载:螳螂用树叶遮住自己的身体,其他小昆虫就看不见它,要是有人能得到那片树叶,就能用它隐藏自己的身体。

看到这里,书生呆呆地想:要是我能得到那片树叶,该有多好。

我用树叶遮住自己,想要什么只管到集市上去拿,再也不会过这苦日子了。

想到这里,他扔下书就往树林跑去,想找那种螳螂藏身的树叶。

他抬着头,一棵树一棵树地找过去,脖子都酸了,也没找到那种叶子。

忽然,他看见一只螳螂躲在一片树叶的背后。

他高兴极了,赶紧爬上树,准备采那片叶子。

可巧,一阵风吹过来,树叶纷纷飘落,他要采的那片叶子也落到地上。

究竟哪片树叶是螳螂藏身的那片,他怎么也分不清。

好不容易找到的宝贝树叶总不能不要呀!它准在这堆树叶里。

书生脱下衣服,把地上的树叶都包了回去。

回去之后,他一片一片地拿起树叶遮住自己的眼睛,问他妻子:“你能看见我吗?”起初,他妻子老老实实告诉他:“看得见。

”后来,见他没完没了地问,不耐烦了,说:“别问了,看不见了。

”他高兴地跳起来,大声喊道:“宝贝可找到了!宝贝可找到了!”说完,拔腿就往市场跑。

市场可真热闹,什么东西都有。

书生满心欢喜,一只手拿树叶遮住自己的眼睛,另一只手去偷人家的东西,结果,给人当场抓获,被扭送到县衙门。

县官审问他的时候,他老老实实地说:“我找到了一片能隐身的树叶,用它遮住自己的眼睛,什么都看不到,这才去拿人家的东西。

不知怎么搞的,这片树叶失灵了,我给别人看见就被逮住了。

”县官听了,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知道他是个书呆子,训斥了一顿就把他释放了。

寓言故事一叶障目相关知识成语】: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拼音】:yī yè zhàng mù,bù jiàn tài shān【解释】:蔽:遮。

成语寓言故事精选15篇

成语寓言故事精选15篇

成语寓言故事精选15篇成语寓言故事1鹬蚌相争的故事赵国将要讨伐燕国,苏代(战国时策士,纵横家苏秦的弟弟)替燕国游说赵惠文王,讲了如下的寓言故事:“我来的时候经过易水,恰好看到蚌出来晒太阳。

鹬趁机啄蚌的肉,蚌把两扇介壳一闭就夹住了鹬的喙。

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有死蚌。

’蚌也针锋相对地说:‘今天不出,明天不出(夹住不放),就有死鹬。

’两者谁也不肯罢休,这时过来一个渔父把两者一起拎走了。

”燕赵相对抗,都搞得很疲劳,我恐怕强大的秦国正在扮演渔父的角色,所以希望大王深思熟虑。

惠文王赞同苏代的意见,停止对燕国用兵。

量体裁衣的故事南朝齐国官员张融深受齐太祖萧道成的器重和宠爱,说他是“不可无一,不可有二。

”一次派人给张融送一件旧衣服,说是自己以前穿的,现叫裁缝根据他的身材改做好了,一定会合身的。

张融收到后非常感激齐太祖的知遇之恩。

掩耳盗铃的故事春秋时侯,晋国贵族智伯灭掉了范氏。

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

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

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已家去。

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

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大锤,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

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种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

他越听越害怕,不同自由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已的耳朵。

“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住就听不进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

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

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买椟还珠的故事传说楚国有个珠宝商到郑国去卖珍珠,为了吸引顾客,他做一个很漂亮的用名贵木料做成的盒子,匣子还镶嵌着宝石和翡翠,看起来十分华贵。

《望洋兴叹》寓言故事及寓意道理

《望洋兴叹》寓言故事及寓意道理

《望洋兴叹》寓言故事及寓意道理连绵的秋雨不停地下着,河里的水都流进了黄河。

水势之大,溢过黄河两岸的沙洲和高地。

河水也被水拓宽了,看不清对岸的牛马。

河神见了心花怒放,陶醉其中,以为人间美景已收藏在自己的盆中。

河神幸灾乐祸地顺流而下,到达了北海。

向东望去,一片汪洋,毫无锋芒,让他顿时大吃一惊,一扫洋洋自得的表情。

望着无边无际的海神波塞冬,他不禁感慨:俗话说,真好。

只有见识短的人才会觉得自己很高明。

这只是我这样的人!河神经过一番反思,想到曾经有人说过,连孔子的学识和见识都是有限的;博艺的高尚品格也没能达到巅峰。

当时我不相信这样的评价。

今天,我看到了无边无际的海神波塞冬是如此的辽阔无边。

直到我面对事实,我才意识到这是对的。

否则我的所作所为会被深明大义的圣贤嘲笑。

听完波塞冬的自省,波塞冬开口了。

他说,井里的青蛙因为自身的生活环境,不能和它谈海;夏天的昆虫受季节限制,不能和它们谈冬天。

知识浅薄的人无知,受的教育有限,无法理解其中的道理。

如今的你,河神,走出河岸,看看大海,开阔眼界,知道自己渺小浅薄,才能和你谈得上道理。

望洋兴叹的寓意道理望洋兴叹的启示:世界是无限的,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也是无止境的。

知道少的人,往往以为自己不知道的也少;知道多的人,才会懂得自己不知道的也多。

自我满足是知识浅薄、眼光短浅造成的。

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

这个故事意在告诉我们,做人不要狂妄自大,更不能好高骛远,那种坐井观天、夜郎自大的想法和做法实在要不得。

要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河伯看到海洋而兴叹,是他走出了自我生活的狭隘空间。

同样,人应从世俗狭隘的人间生活小天地的局限中走向无垠的宇宙自然,才能拓宽知识视野,使个人从封闭狭隘的传统观念中解放出来,去认识宇宙自然的无穷奥妙。

做人不要狂妄自大,更不能好高骛远。

要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学无止境,一往无前。

望洋兴叹的出处成语“望洋兴叹”出自《庄子·秋水》:“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杞人忧天的寓言故事及寓意

杞人忧天的寓言故事及寓意

杞人忧天的寓言故事及寓意杞人忧天的寓言故事从前在杞国,有一个胆子很小,而且有点神经质的人,他常会想到一些奇怪的问题,而让人觉得莫名其妙。

有一天,他吃过晚饭以后,拿了一把大蒲扇,坐在门前乘凉,并且自言自语地说:“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来,那该怎么办呢?我们岂不是无路可逃,而将活活地被压死,这不就太冤枉了吗?”从此以后,他几乎每天为这个问题发愁、烦恼,朋友见他终日精神恍惚,脸色憔悴,都很替他担心,但是,当大家知道原因后,都跑来劝他说:“老兄啊!你何必为这件事自寻烦恼呢?天空怎么会塌下来呢?再说即使真的塌下来,那也不是你一个人忧虑发愁就能够解决的啊,想开点吧!”不过,无论人家怎么说,他都不相信,仍然时常为这个不必要的问题担忧。

杞人忧天成语解释杞: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杞县一带。

成语本意指杞国有个人怕天塌下来,以至于吃不下饭睡不好觉。

常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

杞人忧天成语出处战国·列子《列子·天瑞》:“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杞人忧天的故事寓意这则寓言,通过杞人忧天的故事,告诉我们不要毫无根据地忧虑和担心。

这是一则益智寓言,写了忧天者与忧人者两种人。

作者不以这两种人为然。

文章重要刻画了一个“杞国人”的形象,他头顶蓝天,却整天担心蓝天会崩塌下来,脚踏大地,却成天害怕大地会陷落下去,以致睡不着觉,吃不下饭。

他还担心天上的太阳、月亮、星星会掉下来,惶惶不可终日。

在别人耐心的开导下,他又放下心,高兴极了。

一个栩栩如生的形象就浮现在我们的眼前了。

另外一个人物,开导杞人的热心人,他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仅仅代表了当时的理解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开导的方法,还是值得肯定的。

这则寓言故事使用对话刻画人物,人物形象分明。

故事短小,但寓意深刻,耐人寻味。

一根筷子易折断寓言故事 出处

一根筷子易折断寓言故事 出处

知识创造未来
一根筷子易折断寓言故事出处“一根筷子易折断”的寓言故事最早出自于中国古代的《淮南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虽然一根筷子看起来非常脆弱,但如果它
能够与另一根筷子相互支撑,就能变得非常坚固。

据传说,有一年春天,一位农夫来到田地里,发现田里长满了很
多小草。

他认为这些小草会危害到庄稼的生长,于是准备将它们全部
拔掉。

他拽了一根小草,却发现它非常容易断裂。

于是他又拽了一些,每一根小草都很容易断裂。

这让他感到非常沮丧。

就在他准备放弃的时候,他看到了一个惊人的景象:两根麦秆交
缠在一起,奇迹般地保持着它们的坚固。

农夫恍然大悟:一根筷子易
折断,但两根筷子在一起就非常坚固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如果与他人相互
支持,就能变得更加坚强。

我们应该学会团结协作,互相扶持。

在一
个团队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与优点,只有相互配合才能达到最
好的效果。

如果大家每个人都像那根易折断的筷子一样,困难时立刻
崩溃,那么这个团队就很难做到一件事情。

弱者联合成为强者,这是历史上很多事件的成功之道。

只有通过
相互支持才能攻克千难万险的难关,实现美好的未来。

1 / 1。

笨鸟先飞寓言故事及寓意

笨鸟先飞寓言故事及寓意

笨鸟先飞寓言故事及寓意东汉时期,乐羊子的妻子是一位贤德的女子。

一次,乐羊子拾到了一块金子,高兴地拿回来交给妻子。

妻子说:“有志气的人会严格要求自己,把捡来的东西拿回家是败坏自己的名声。

乐羊子深感惭愧,就把金子放回原处,然后说:“你很笨要笨鸟先飞,要出外求学去。

”所以乐羊子就出外求学去了。

但一年后,乐羊子因为思念妻子返回家中。

妻子把他领到织机旁说:“这布是一寸寸、一尺尺织出来的,日积月累才能成丈、成匹。

如果我把它剪断,就前功尽弃了。

求学也和织布一样,不能在学到一半的时候放弃。

”乐羊子深受感动,又回去求学了,七年没有回家。

行动笨拙的鸟要先飞。

比喻能力差的人怕落后,做事比别人先动手。

词目:笨鸟先飞发音:bèn niǎo xiān fēi释义:飞得慢的鸟先行动。

比喻做事慢、能力差的人,怕落后,就比别人先走一步,多用作谦辞。

出处:元·关汉卿《陈母教子》第一折:“二哥,你得了官也。

我和你有个比喻:我似那灵禽在后,你这等坌笨鸟先飞。

”示例:女儿刻苦、自觉、用功,全靠~保持了各门功课全班第一。

毕飞宇《九层电梯》用法:作谓语、定语;比喻能力差的人加倍努力近义:跛鳖千里反义:甘居人后乐羊,生卒年不详,魏国安邑今山西夏县人,乐毅先祖,战国时期魏国将领。

乐羊初为魏相翟璜门客,后因大败中山国而成名。

王守仁是我国明代中叶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

王守仁出生在一个封建贵族家庭。

他父亲官至兵部尚书,但是,王守仁似乎一点儿也没有遗传到父亲的聪明。

他5岁还不能说话,当时大家都以为他是个哑巴,有的人还以为他根本就是一个白痴。

但是他父亲不这样看,他觉得王守仁只是生病了,他四处寻访名医,只要听说哪里有名医,他就派人去请。

到王守仁6岁的时候终于把病医治好了。

王守仁病好之后,智力却显得一般。

因为小时候不会说话,也没有读过书,因此,比起别的小孩子,他显得更笨拙一些。

有人风言风语:“他这么迟才开始学说话,当然笨啦!也别指望他以后会有大出息。

中国经典寓言故事《掩耳盗铃》及寓意

中国经典寓言故事《掩耳盗铃》及寓意

中国经典寓言故事《掩耳盗铃》及寓意掩耳盗铃寓言小故事从前,有一个人很愚蠢又很自私,他还有一个爱占便宜的坏毛病。

凡是他喜欢的东西,总是想尽办法把它弄到手,甚至是去偷。

有一次,他看中了一家大门上挂的铃铛。

这只门的铃铛制作得十分精致,好看,声音也很响亮。

他想,怎么样才能弄到手呢?最后决定,把它偷走。

他知道,只要用手去碰这个铃铛,就会"叮零叮零"地响起来。

门铃一响,耳朵就会听到铃铛的响声,有了响声,就会被人发现了。

那可就得不到铃铛了。

那怎么办呢?他突然想出了一个办法。

他认为,门铃一响,耳朵就会听见了,如果把自己的耳朵掩住,不是就听不见了么?于是,他自作聪明地采用这个方法去偷门铃。

有一天晚上,他借着月光,蹑手蹑脚地来到这家大门前。

他伸手向上摘铃铛,但是,门铃挂得太高了,怎么也够不着,他只好扫兴地回来了。

回到家,他又想该怎么办呢?他想叫邻居聋子一起去偷铃铛,踩着他的肩膀就能够摘到铃铛了。

可是又怕别人不干,不和他一起偷东西,只好自己踩着凳子摘铃铛吧。

第二天晚上,他带着凳子,又蹑手蹑脚地来到这家大门口。

他踩着凳子,一手掩住自己的耳朵,一手摘这只铃铛。

谁知他刚碰到铃铛,铃铛响了,这家主人发觉后,就把他抓住了。

因为别人的耳朵并没有被掩住,仍然能够听到铃铛的响声。

故事寓意钟的响声是客观存在的,不管你是否捂住耳朵,它都是要响的。

凡是要客观存在的东西,它不会依人的主观意志而改变。

有的人对自己不利,或不喜欢的客观存在,采取不承认的态度,以为如此,它就不存在了,这和“掩耳盗钟”一样,都是极端的主观唯心主义——唯我论的表现。

如果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不正视、不研究,采取闭目塞听的态度的话,最终便会自食苦果。

掩耳盗铃的解释拼音:yǎn ěr dào líng典故出处: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自知》解释意思:掩耳:捂住耳朵。

捂住耳朵偷铃,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听不见了。

比喻不能欺骗别人,只能欺骗自己。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6篇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6篇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中国古代寓言故事6篇导语:寓言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

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

它的结构简短,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

寓言的故事情节设置的好坏关系到寓言的未来。

对牛弹琴原文: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

非牛不闻,不合其耳也。

转为蚊虻之声,孤犊之鸣,即掉尾奋耳,蹀躞而听。

(出自《牟子》)译文:公明仪给牛弹奏古雅的清角调琴曲,牛依然埋头吃草。

牛并非没有听见,而是这种曲调不适合它听。

公明仪于是用琴模仿蚊子、牛虻的叫声,以及小牛犊寻找母牛哞哞的声音。

牛立刻摇着尾巴,竖起耳朵,走来走去地听起来了。

高山流水《列子》原文: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

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

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初为霖林之操,更造崩山之音。

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像犹吾心也。

吾于何逃声哉?”译文: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

伯牙弹琴,心里想着高山。

钟子期说:“好啊!高峻的样子像泰山!”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好啊!水势浩荡的样子像江河!”伯牙所思念的,钟子期必然了解它的。

伯牙在泰山的北面游览,突然遇到暴雨,在岩石下;心里伤感,于是取过琴而弹了起来。

起先是连绵大雨的曲子,再作出崩山的声音。

每有曲子弹奏,钟子期总能寻根究源它的情趣。

伯牙放下琴感叹地说:“您听曲子好啊,好啊!心里想象就好像我的心意啊。

我从哪里让我的琴声逃过你的耳朵呢?”韩娥善歌《列子·汤问》原文: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丽,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

过逆旅,逆旅人辱之。

韩娥因曼声哀哭,一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对,三日不食。

遽而追之。

娥还,复为曼声长歌。

一里老幼喜跃抃舞,弗能自禁,忘向之悲也。

《庄子》中的寓言故事

《庄子》中的寓言故事

《庄子》中的寓言故事《庄子》中的寓言故事1相濡以沫:出处《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濡以沫,相掬以湿,不如相忘于江湖。

”原文意为泉水干涸后,两条鱼未及时离开,终受困于陆地的小洼,两条鱼朝夕相处,动弹不得,互相以口沫滋润对方,忍受着对方的吹气,忍受着一转身便擦到各自身体的痛楚。

此时,两条鱼便不禁缅怀昔日在江河湖水里各自独享自由自在快乐的生活。

螳臂当车:出自《庄子·人间世》: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

戒之,慎之,积伐而美者以犯之,几矣!意思是:螳螂鼓起双臂来阻挡前进的车轮子,它不知道自己是力不胜任的,而是确实认为自己的这种举动是好的,是有益的。

颜阖啊!您的心是好的,但您的作为像螳臂当车一样,您要戒备啊!慎重呀!屠龙之技:出自《庄子·列御寇》:“朱泙漫学屠龙于支离益,殚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

”意为:从前,有个人一心想学到一种出奇的本领。

他听说支离益会宰龙,心想:这可是世上罕见的本领。

于是他就去拜支离益做老师。

他学呀学,学了整整三年,把家产都折腾光了,才把宰龙的本领学到手。

可是本领学到手又有什么用呢?天下根本没有龙,他那绝妙的本领到哪儿去施展呢?尾生之约:出自《庄子·盗跖》: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

说的是:一个叫尾生的痴心汉子和心爱的姑娘约会在桥下,可心上人迟迟没来赴约,不幸的是大水却涨上来了,这个痴情汉为了信守诺言坚持不肯离去,最后竟然抱桥柱溺亡。

远斤成风:出自《庄子·徐无鬼》:“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

宋元君闻之,曰:“尝试为寡人为之。

’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

’”意为:有一位叫做郢人的人,刷墙时不小心在鼻子上沾了一个石灰点,象苍蝇翅膀一样薄。

他知道另一个叫匠石的人会耍斧子的绝活,便让他“运斤成风”,也就是把斧子舞得象刮风一样,咔嚓一下把石灰点削掉,鼻子不会受伤,郢人“立不失容”,一点也不害怕。

大材小用的寓言故事意思出处解析

大材小用的寓言故事意思出处解析

大材小用的寓言故事|意思|出处解析成语大材小用意思是把大的材料用于小的用处,比喻人才使用不当,它是出自晋·石崇《许巢论》里的一则寓言故事。

下面是儿童网小编给大家分享的大材小用的寓言故事,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大材小用的寓言故事辛弃疾曾拜当时著名的田园诗人刘瞻为师,并和党怀英两人是刘瞻最得意的学生。

有一次,刘瞻问他们两人道:“孔子曾经要学生谈各人的志向,我也问问你们将来准备干什么?”党怀英回答说:“读书为了做官,为了取得功名,光宗耀祖。

我一定要到朝廷里去做大官;如果做不了官,就回家隐居,学老师的样子写田园诗。

”刘瞻听了很高兴,连连称好,认为他的志向很高洁。

辛弃疾却回答说:“我不想做官,我要用词写尽天下的贼,用剑杀尽天下的贼!”刘瞻听了大吃一惊,要辛弃疾今后不要再说这样荒唐的话。

此后,辛、党两人的生活道路截然不同:辛弃疾英勇地投身到抗金的民族战场上去,以爱国词人著称于世;而党怀英则混迹于金人统治集团,为金人作了一些帮闲乃至帮凶的工作。

金人南侵后,辛弃疾组织了两千多人的队伍在故乡起义。

后来,又率领队伍投奔济南府农民耿京组织的起义军。

不久,起义军接受朝廷任命,与朝廷的军队配合作战,打击南侵的金军。

但由于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辛弃疾后来曾长期闲居在江西上饶一带。

1203年春,才被任命为绍兴府知府兼浙江东路安抚使。

这一年,辛弃疾已经六十四岁了。

绍兴西郊有一处地方叫三山,当时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就在那里闲居。

陆游比辛弃疾大十五岁,当时快八十岁了,他的爱国诗句早已为辛弃疾所景仰,因此辛弃疾到任不久,就去拜访了这位前辈,两人一起议论国家大事,相见恨晚。

陆游听了辛弃疾对形势的分析和统一、全国的设想,觉得他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希望他在事业上取得成功。

次年春天,宋宁宗降下圣旨,要辛弃疾到京城临安去,征询他对北伐金国的意见。

”辛弃疾把这件事告诉陆游,陆游觉得这是辛弃疾施展自己才能的好机会,为他感到高兴。

为了鼓励辛弃疾发挥自己的才能,陆游特地写了一首长诗赠给他。

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的出处

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的出处

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的出处
摘要:
1.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简介
2.故事的起源及寓意
3.故事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传播和影响
4.结论
正文:
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是中国古代一则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流传至今已有千年的历史。

故事讲述了东郭先生在一次旅途中遇到一只陷入困境的狼,心生怜悯之下,东郭先生不顾自身安危,设法帮助狼解困。

然而狼却恩将仇报,意图伤害东郭先生。

故事以狼被猎人捕杀,正义得以伸张为结局,寓意着善良与邪恶的较量,以及人性中的善恶之分。

这则故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当时的社会风气败坏,道德沦丧,这则故事以寓言的形式讽刺了当时的社会现象。

古人通过讲述这个故事,告诫人们要明辨是非,不要被恶势力所蒙蔽,更要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则故事逐渐流传开来,成为了中国家喻户晓的故事之一。

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也有着不同的传播和影响。

在我国,这个故事被改编成各种艺术形式,如戏剧、电影、电视剧等,以此教育后人要善良、要有同情心。

而在国外,这个故事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让世界各地的读者了解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

总之,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不仅仅是一则寓言故事,更是一种道德观念的
传承。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认识到善良与邪恶的斗争永不停歇,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恶势力所诱惑,坚守自己的信念。

同时,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善良的行为往往会得到善报,而邪恶的行为终究会受到惩罚。

寓言故事文言文摘抄及感悟

寓言故事文言文摘抄及感悟

寓言故事文言文摘抄及感悟一、寓言故事文言文摘抄1. 掩耳盗铃原文: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

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恶人闻之,可也;恶己闻之,悖矣!出处:吕氏春秋·自知。

注释:范氏: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

亡:逃亡。

钟:古代的打击乐器。

负:用背驮东西。

椎:槌子或棒子。

况然:形容钟声。

遽:立刻。

翻译:范氏逃亡的时候,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想要背着它逃跑。

但是,这口钟太大了,背不动。

他就想用槌子把钟砸碎,刚一砸,钟就发出了很大的响声。

他害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就急忙把自己的耳朵捂住。

害怕别人听到钟声,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害怕自己听到钟声,这就太荒谬了!2. 刻舟求剑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出处:吕氏春秋·察今。

注释:涉:渡。

遽:立刻。

契:用刀刻。

是:这。

翻译: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水里,他立刻在船舷上刻了个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停了以后,他就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

船已经前进了,但是剑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二、感悟1. 从掩耳盗铃中感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自欺欺人。

那个偷钟的人以为捂住自己的耳朵别人就听不到钟声了,这是多么愚蠢的想法。

在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有类似的行为。

比如,有些学生在考试作弊的时候,以为自己的作弊手段很隐蔽,不会被老师发现,其实这只是在欺骗自己。

我们应该正视自己的行为和问题,不要试图去掩盖它们,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

2. 从刻舟求剑中感悟它让我们明白事物是不断变化的,我们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去看待事物。

那个楚国人在剑掉进水里后,只是在船上做了个记号,却没有考虑到船已经移动了,剑的位置也发生了变化。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犯这样的错误。

比如,有些人在制定计划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实际情况可能会发生变化,仍然按照原来的计划去执行,结果往往会失败。

有名无实的寓言故事意思出处

有名无实的寓言故事意思出处

有名⽆实的寓⾔故事|意思|出处
有名⽆实是中国古代的⼀则寓⾔故事,最早记载于《国语·晋语⼋》,后演变成成语,表⽰光有空名,实际上并不是那样。

下⾯是⼉童⽹⼩编给⼤家分享的有名⽆实的寓⾔故事,让我们⼀起来看看吧!
有名⽆实的寓⾔故事
宣⼦⽈:“吾有卿之名,⽽⽆其实,⽆以从⼆三⼦。

吾是以忧,⼦了我何故。


故事⼀天,晋国的⼤夫叔向去拜访⽼朋友韩宣⼦。

韩宣⼦是当时晋国的六卿之⼀,职位很⾼。

但他见了叔向,不住地唉声叹⽓,说⾃⼰很穷。

不料叔向听他这样说,便站起⾝拱⼿向他祝贺。

韩宣⼦不解地问道:“我是有卿的名,⽽没有卿的实际,⽆法跟⼤夫们相⽐。

我正为此犯愁。

你为什么要祝贺我呢?” 叔向正⾊道:“我就是因为你贫穷才来道贺的呀!穷,不⼀定是坏事;你只要回忆⼀下栾武⼦三代的遭遇,就可以知道了!”叔向知道韩宣⼦很清楚栾武⼦三代的不同遭遇,所以特地提起了这件事。

最后他⼜说:“我看你像栾武⼦⼀样贫困,就想到您已经有了他那样的德⾏,所以才表⽰祝贺。

不然,我只会担⼼,哪会再向您表⽰祝贺呢?” 韩宣⼦听了叔向的话,顿时愁云消散,向叔向⾏礼说:“多谢您对我的指教,要不我连⾃⼰将⾛向灭亡也不知道呢。


——出⾃《国语·晋语⼋》
有名⽆实的意思
光有空名,实际上并不是那样。

有名⽆实的出处
《庄⼦·则阳》:“有名有实,是物之居;⽆名⽆实,在物之虚。

”《国语·晋语⼋》:“吾有卿之名⽽⽆其实。

⽆以从⼆三⼦,吾是以忧,⼦贺我何故?”。

庖丁解牛的寓言故事及寓意_庖丁解牛的故事出处

庖丁解牛的寓言故事及寓意_庖丁解牛的故事出处

庖丁解⽜的寓⾔故事及寓意_庖丁解⽜的故事出处庖丁解⽜是中国古代⼀个成语,是庄⼦所写的《南华经》中的⼀则寓⾔故事,讲的是庖丁为惠王杀⽜,⾮常熟练的故事,告诉我们熟能⽣巧。

这次⼩编给⼤家整理了庖丁解⽜的寓⾔故事及寓意,供⼤家阅读参考。

庖丁解⽜的寓⾔故事从前,有⼀个叫丁的厨师,特别善于宰⽜。

梁惠王知道后,便请他为⾃⼰宰⽜剔⾁。

庖丁宰⽜剔⾁时,凡是他⼿碰到的地⽅,肩靠到的地⽅,脚踩到的地⽅,膝盖顶着的地⽅,都发出淅沥沥、哗啦啦和谐的响声。

只见他挥⼑⼀刺,哗的⼀声,⾻⾁更分开了。

⼀切声响,都和⾳乐的节奏⼀样,姿势优美,犹如古代的《桑林》之舞;动听的声⾳,仿佛是古乐《咸池》的旋律。

看到这⾥,梁惠王拍⼿称赞说:“啊,太好了!太好了!技术怎么能达到如此神奇的境地呢?!”厨师丁放下⼑⼦回答说:“我知道宰⽜的规律,这⽐掌握⼀般的宰⽜技术更进⼀步。

我刚开始宰⽜的时候,眼中所见的是⼀头完整的⽜,不知从什么地⽅才可以进⼑。

三年以后,我对⽜体结构已完全了解,呈现在眼前的,已不再是⼀头完整的⽜了,我知道该怎样剖开⽜体。

到了现在,我宰⽜的时候,不⽤眼睛去看,⽽是凭精神去接触⽜体,感觉器官的功能都不⽤了,精神的作⽤活跃起来了。

”说到这⼉,厨师丁见梁惠王⼤惑不解的样⼦,⼜接着解释道:“在肢解⽜体时,要顺着⽜体的⾃然⽣理结构,把⼑⼦插进筋⾻间缝隙,通过⾻节间的孔道,⼀切动作都完全顺着⽜体结构本来的样⼦进⾏。

⼑⼦所经过的地⽅,连经络、筋腱都没有碰过,更何况那些⼤⾻头呢。

好的厨师,⼀年换⼀把⼑,这是因为他们要⽤⼑割⾁;那些⼀般的厨师,⼀个⽉换⼀把⼑,这是因为他们在肢解⽜体时,要⽤⼑⼦去砍⾻头。

”说到这⼉,厨师丁拿起⾃⼰的⼑,掂了掂说道:“我的这把⼑,已经⽤了⼗九年了,宰的⽜也有⼏千头了,然⽽⼑锋还像刚刚在磨⼑⽯上磨过⼀样锋利。

要知道,⽜的⾻节之间是有空隙的,⼑锋却薄得⼏乎没有厚度,把这样的⼑锋插⼊有空隙的⾻缝中去是宽宽绰绰的,舞动⼑⼦也有回旋的余地。

车水马龙的寓言故事、意思、出处

车水马龙的寓言故事、意思、出处

车⽔马龙的寓⾔故事、意思、出处 车⽔马龙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车像流⽔,马像游龙,形容热闹繁华的景象。

它是出⾃《后汉书·明德马皇后纪》⾥的⼀则寓⾔。

下⾯就是⼉童⽹⼩编给⼤家分享的车⽔马龙的寓⾔故事,让我们⼀起来看看吧! 车⽔马龙的寓⾔故事 东汉名将伏波将军马援的⼩⼥⼉马⽒,由于⽗母早亡,年纪很⼩时就操办家中的事情,把家务料理得井然有序,亲朋们都称赞她是个能⼲的⼈。

⼗三岁那年,马⽒被选进宫内。

她先是侍候汉光武帝的皇后,很受宠爱。

光武帝去世后,太⼦刘庄即位,就是汉明帝,马⽒被封为贵⼈。

由于她⼀直没有⽣育,便收养了贾⽒的⼀个⼉⼦,取名为刘炟(dá)。

公元60年,由于皇太后对她⾮常宠爱,她被⽴为明帝的皇后。

马⽒当了皇后,⽣活还是⾮常俭朴。

她常穿粗布⾐服,裙⼦也不镶边。

⼀些嫔妃朝见她时,还以为她穿了特别好的料⼦制成的⾐服。

⾛到近前,才知道是极普通的⾐料,从此对她更尊敬了。

马皇后知书识理,时常认真地阅读《春秋》、《楚辞》等著作。

有⼀次,明帝故意把⼤⾂的奏章给她看,并问她应如何处理,她看后当场提出中肯的意见。

但她并不因此⽽⼲预朝政,此后再也不主动去谈论朝廷的事。

明帝死后,刘炟即位,这就是汉章帝。

马皇后被尊为皇太后。

不久,章帝根据⼀些⼤⾂的建议,打算对皇太后的弟兄封爵。

马太后遵照已去世的光武帝有关后妃家族不得封侯的规定,明确地反对这样做,因此这件事没有办。

第⼆年夏天,发⽣了⼤旱灾。

⼀些⼤⾂⼜上奏说,今年所以⼤旱,是因为去年不封外戚的缘故。

他们再次要求分封马⽒舅⽗。

马太后还是不同意,并且为此专门发了诏书,诏书上说:“凡是提出要对外戚封爵的⼈,都是想献媚于我,都是要从中取得好处。

天⼤旱跟封爵有什么关系?要记住前朝的教训,宠贵外戚会招来倾覆的⼤祸。

先帝不让外戚担任重要的职务,防备的就是这个。

今后,怎能再让马⽒⾛⽼路呢?” 诏书接着说:“马家的舅⽗,个个都很富贵。

我⾝为太后,还是⾷不求⽢,穿着简朴,左右宫妃也尽量俭朴。

分道扬镳的寓言故事意思出处

分道扬镳的寓言故事意思出处

分道扬镳的寓⾔故事|意思|出处 分道扬镳这个成语是⽐喻⼈们分别发展和施展各⾃的聪明才智,或者⽐喻因志趣、⽬标不同⽽各⾛各的路,它是出⾃《魏书·列传第⼆·神元平⽂诸帝⼦孙》的⼀则寓⾔故事。

下⾯是⼉童⽹⼩编给⼤家分享的分道扬镳的寓⾔故事,让我们⼀起来看看吧! 分道扬镳的寓⾔故事 南北朝时代的北魏,国都原在平城,魏孝⽂帝时迁都洛阳。

据《北史》载,“洛阳令”即“京兆尹”元志,曾同“御史中尉”李彪发⽣过⼀件有趣的争路纠纷。

据说元志仗着⾃⼰有些才能,相当骄傲,对于某些学问不⾼的⼤官贵族,往往表⽰轻视。

有⼀天,他坐着车⼦正在街上⾛着,恰巧遇见李彪的车⼦迎⾯过来。

那时,官员出门总是前呼后拥的,官职越⾼,随⾏⼈马就越多,威风⽓派也就越⼤。

⽼百姓在街上遇见他们,⽼远就得回避。

官职低的官,也得让官职⾼的官先⾛。

如遇官职相仿,客⽓些的也就让道。

元志论官职是应该让李彪的,可是他瞧不起李彪,偏不相让。

李彪很⽣⽓,当场训斥元志。

元志不服,两⼈就争吵起来。

元志和李彪到孝⽂帝⾯前去评理。

李彪说,他是“御史中尉”,洛阳⼀个地⽅官,怎敢同他对抗,居然不肯让道。

元志说,他是国都所在地的长官,住在洛阳的⼈,都编在他主管的户籍⾥,他怎可同普通的地⽅官⼀样向⼀个御史中尉让道。

孝⽂帝听了,不愿意评判他们谁是谁⾮,便笑道:“洛阳是寡⼈的京城,应该分路扬镳。

从今以后,你们可以分开⾛,各⾛各的不就得了吗!” 分道扬镳的意思 分路⽽⾏。

⽐喻⽬标不同,各⾛各的路或各⼲各的事。

分道扬镳的出处 《魏书·河间公齐传》:“洛阳我之丰沛,⾃应分路扬镳。

⾃今以后,可分路⽽⾏。

寓言故事及出处

寓言故事及出处

的寓言故事_寓言故事及出处中国寓言故事及出处一闻鸡起舞【典故】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

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

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

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

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

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

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

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

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

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

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释读】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

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中国寓言故事及出处二盲人摸象【典故】据古代印度佛经中讲,古时印度有一个小国,国王名叫镜面王。

他信奉释迦牟尼的佛教,每天都拜佛诵经,十分虔诚。

可是,国内当时流行着很多神教巫道,多数臣民被它们的说教所迷惑,人心混乱,是非不明,很不利于国家的治理。

镜面王很想让其臣民们都归依佛教,于是就想出了一个主意:用盲人摸象的现身说法教育诱导他们。

镜面王吩咐侍臣说:“你找一些完全失明的盲人到王城来。

”使者很快就凑集了一群盲人,带领他们来到王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愚公移山
出处:《列子·汤问》
寓意: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事情,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惊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道理.
故事:愚公家门前有两大座山挡着路,他决心把山平掉,另一个老人智叟笑他太傻,认为不可能。

愚公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两座山终究会凿平。

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山。

2.《农夫与蛇》
出处:《伊索寓言》
寓意:即使对恶人仁至义尽,他们的邪恶本性也是不会改变的。

故事:冬天,农夫发现一条蛇冻僵了,他很可怜它,便把蛇放在自己怀里。

蛇温暖后,苏醒了过来,恢复了它的本性,咬了它的恩人一口,使他受到了致命的伤害。

农夫临死前说:“我该死,我怜悯恶人,应该受恶报。


3.买椟还珠
出处:《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寓意:买椟还珠原意是买来装珍珠的木匣退还了珍珠。

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次要的东西比主要的还要好。

买椟还珠是一个贬义词。

故事:楚国有个商人,在郑国卖珠宝。

他用名贵的木兰雕了一只装珠的匣子,将盒子用桂椒调制的香料熏制,用珠宝和宝玉点缀,用美玉装饰,用翡翠连缀。

有个郑国人把匣子买了去,却把匣子里面的珠子还给了他,这可以说,这个珠宝商人很善于卖盒子,而不善于卖珠宝吧。

4.守株待兔
出处:《韩非子·五蠹》
寓意:只有通过自己的劳动,才能有所收获,否则终将一无所获,留下终身遗憾。

故事: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树桩。

一天,一只跑得飞快的野兔撞到了树桩上,撞死了。

于是,农民便放下他的农具日日夜夜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能再轻松捡到一只兔子。

然而野兔是不可能再次得到了,田里的庄稼也都死掉了。

而他自己也被宋国人所耻笑!
5.杯弓蛇影
出处:应劭《风俗通义·怪神》
寓意:比喻疑神疑鬼,妄自惊扰。

故事:应郴请杜宣饮酒,挂在墙上的弓映在酒杯里,杜宣以为杯中有蛇,疑心喝下了蛇,心忧而病,应郴听说杜宣生病后来看望杜宣,杜宣看到墙上的弓后病就好了。

6.坐井观天
出处:唐·韩愈《原道》:“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寓意:坐在井底看天。

比喻眼界小,见识少。

故事:一只青蛙坐在井里,一只小鸟飞来,落在井沿上.青蛙问小鸟:“你从哪儿飞来呀?” 小鸟回答说:“我从远处飞来.我在天空中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水喝.” 青蛙说:“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小鸟说:“你弄错了,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青蛙笑了,说:“朋友,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我不会弄错的.” 小鸟也笑了,说:“朋友,你是弄错了.不相信,你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吧.”
7.刻舟求剑
出处:《吕氏春秋·察今》》
寓意: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故事:有一个楚国人出门远行.他在乘船过江的时候,一不小心,把随身带着的剑落到江中的急流里去了.船上的人都大叫:“剑掉进水里了!这个楚国人马上用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了个记号,然后回头对大家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众人疑惑不解地望着那个刀刻的印记.有人催促他说:“快下水去找剑呀!”楚国人说:“慌什么,我有记号呢.”船继续前行,又有人催他说:“再不下去找剑,这船越走越远,当心找不回来了.”楚国人依旧自信地说:“不用急,不用急,记号刻在那儿呢.”直至船行到岸边停下后,这个楚国人才顺着他刻
有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可是,他怎么能找得到呢.船上刻的那个记号是表示这个楚国人的剑落水瞬间在江水中所处的位置.掉进江里的剑是不会随着船行走的,而船和船舷上的记号却在不停地前进.等到船行至岸边,船舷上的记号与水中剑的位置早已风马牛不相及了.这个楚国人用上述办法去找他的剑,不是太糊涂了吗?他在岸边船下的水中,白费了好大一阵工夫,结果毫无所获,还招来了众人的讥笑.
8.《狐狸和葡萄》:
出处:《伊索寓言》
寓意:有些人无能为力,做不成事,就找借口说时机未成熟。

故事:饥饿的狐狸看见葡萄架上挂着一串串晶莹剔透的葡萄,口水直流,想要摘下来吃,但又摘不到。

看了一会儿,无可奈何地走了,他边走边自己安慰自己说:“这葡萄没有熟,肯定是酸的。


9.叶公好龙
出处:汉·刘向《新序·杂事》
寓意:比喻口头上说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

故事:叶公子高非常喜欢龙,器物上刻着龙,房屋上也画着龙。

真龙知道了,来到叶公家里,把头探进窗子。

叶公一见,吓得拔腿就跑。

10.画蛇添足
出处:《战国策·齐策二》:“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寓意:画蛇时给蛇添上脚。

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

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

故事:楚国有个祭祀的人,赏给门客一壶酒。

门客们互相商量说:“大家一起喝这壶酒不够,一个人喝它才差不多。

请大家在地上画蛇,先画好的人喝这壶酒。

”一个人最先把蛇画好了,拿起酒壶准备饮酒,却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画蛇,说:“我能够为它画脚。

”他还没有把脚画完,另一个人的蛇画好了,抢过他的酒壶,说:“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能为它画脚呢?”话刚说完,就把那壶酒喝完了。

那个给蛇画脚的人最终失去了那壶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