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择题解题方法:反证法
反证法
反证法(麻城实验高中:阮晓锋)定义:反证法就是从命题结论的否定出发,先假设结论的否定成立, 然后从这个假设出发,经过正确的逻辑推理,得到与已知条件, 已知公理,定理,定义,法则,公式等相矛盾的结果。
这样就 证明了结论的否定不成立,从而得出原命题的结论成立。
证题步骤:一般地,反证法的证题步骤如下1.反设:即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从而命题结论的否定成立。
2.导出矛盾:即在上述“命题结论的否定”参与推理的前提下,得到矛盾。
3.肯定结论:即由矛盾判定假设不正确,从而肯定原命题的结论正确。
适证题型:主要是以下两类⑴含否定性词语或含“至多,至少,唯一,无限”等词语的命题。
⑵不易找到直接证明的思路,但若从反面入手问题变得容易解答的命题。
例一:试证明质数的个数有无穷多个证明:假设质数的个数仅有有限个,不妨设为n 个:p p p ,,,,321n p 取整数N=p p p p n 321+1,易知N 不能被上述质数整除且它不等于其中任意一个∴N 只有两种可能:①N 本身就是一个质数;②N 还含除这n 个质数以外的质因数p不管是上述那种情况都与质数的个数为n 个矛盾故假设不成立,从而原命题成立。
例二:求证:直径是圆中最长的弦证明:如图,假设直径AB 不是☉O 中最长的弦则一定存在弦CD>AB.连接OC,OD,则OC+OD=AB∵OC+OD>CD∴AB>CD 这与CD>AB 矛盾∴假设不成立,从而原命题成立。
例三:证明2是无理数 O A BC D证明:假设2是有理数,则可设2=qp (p,q 是互质的整数) ∴p=2q,于是得q 22=p 2 故p2是偶数,因而p 是偶数 ∴又可设p=2k(k 为正整数),从而得q 2=k 22 故q 2是偶数,从而得q 也是偶数∴p,q 都是偶数,从而2为其公约数,这与p,q 互质矛盾 ∴2必为有理数。
例四:当a a 21=2(b 21b +)时,试证方程b a x 112x ++=0和b a x 222x ++=0中至少有方程有实数根。
高中历史选择题解题方法与高中历史概念理解方法
高中历史选择题解题方法与高中历史概念理解方法高中历史选择题的命题方式多样化,主要体现在题干与选项的设计上,主要有以下特点:就单题而言,就是通过改编新高考选择题,了解、掌握并运用调控难度的基本方法与技术。
历史选择题怎么做?小编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您。
高中历史选择题命题方式和解题方法一、选择题命题特点我们要了解高中历史选择题的命题特点,选择题是高考历史的二大题型之一,具有灵活性高和区分度强等特点,以其材料新、情境新、史味浓而深受人们欢迎。
它所引用的材料都是原始史料,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将课本知识和课外知识相结合。
高中历史选择题的命题方式多样化,主要体现在题干与选项的设计上,主要有以下特点:就单题而言,就是通过改编新高考选择题,了解、掌握并运用调控难度的基本方法与技术。
就整卷而言,就是要参照新高考历史选择题的分布特点。
偷梁换柱:用偷换概念、移花接木等方式来造成考生推理、分析、判断的障碍。
因果倒置:将历史现象发生的原因和结果倒置,以混淆视听。
舍本求末:以表面现象、假象掩盖、否定历史现象的本质和客观规律,以细枝未节、无关紧要的叙述来代替根本的、主要的因素。
以偏概全:用局部代替全部,以部分代替整体,以一种情形代替所有情形,有意用片面性的说法制造全面的假象。
渔目混珠:并列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史实、观点,正误交错,渔龙混杂,以扰乱正常思路。
似是而非:表述含有科学的、合理的成分,但整体上有很大的缺陷;有的在一定的条件下能成立,但题干中缺少这种条件;有的整体上勉强可以如此表述,但内涵不透彻。
答非所问:即备选项与题干无关。
二、选择题基本类型及其解法1.因果关系型选择题(1)要正确理解有关概念的含义,如原因方面要区别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主要原因及次要原因、直接原因及间接原因、历史原因及根本原因等。
(2)采取时间顺序的方法判断因果关系,时间在前者一定是因。
(3)运用基本理论的推理得出答案,如客观存在决定主观意识,那么客观存在就是因,主观意识是果;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历史学家在评论1832年英国议会选举制度改革时说:“英国比欧洲任何国家也许更接近于革命。
高考历史选择题答题方法与技巧
高考历史选择题答题方法与技巧高考历史选择题是一种非常常见的题型,它要求考生根据所给材料和选项,选择最符合题意的答案。
下面是一些历史选择题的答题方法和技巧:一、审题方法1、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确定时间和空间范围。
2、认真分析选项,注意选项中的关键词和句子,确定选项的内容和含义。
3、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是否符合史实和逻辑。
4、对于一些不太确定的选项,可以暂时放下,先做其他题目。
二、答题技巧1、排除法:对于一些明显不符合史实的选项,可以排除掉。
2、重点法:对于一些需要重点记忆的史实,可以在选项中加以突出,以便更好地记忆。
3、对比法:对于一些需要比较的题目,可以通过对比不同选项中的内容,来确定最符合题意的答案。
4、推理法:对于一些需要进行推理的题目,可以通过推理来确定最符合逻辑的答案。
三、常见题型及解题方法1、时间限制类题目:这类题目通常会给出一段历史时期或事件的时间范围,要求考生根据时间范围选择最符合题意的答案。
解答这类题目时,考生需要明确时间范围,并注意一些时间上的限制条件。
2、原因分析类题目:这类题目通常会要求考生分析某一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或影响,并选择最符合题意的答案。
解答这类题目时,考生需要明确事件发生的原因和影响,并注意一些因果关系和逻辑关系上的限制条件。
3、人物评价类题目:这类题目通常会要求考生评价某一历史人物或事件的价值或影响,并选择最符合题意的答案。
解答这类题目时,考生需要明确人物或事件的价值或影响,并注意一些评价标准和逻辑关系上的限制条件。
4、史实辨析类题目:这类题目通常会给出几个史实或观点,要求考生辨析它们的真伪或关系,并选择最符合题意的答案。
解答这类题目时,考生需要明确史实或观点的真伪或关系,并注意一些逻辑关系和证据上的限制条件。
5、特点概括类题目:这类题目通常会要求考生概括某一历史时期或事件的特点或趋势,并选择最符合题意的答案。
解答这类题目时,考生需要明确特点或趋势的内容和含义,并注意一些概括准确性和逻辑关系上的限制条件。
对付高中历史选择题难题的六种方法
⑴待选项本身的表述与历史史实不符或不完全相符,即它本身错误或有部分错误。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联合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宣告以维护世界和平为宗旨的国际组织B. 《联合国家宣言》提出了成立联合国的构想C. 联合国大会是唯一有权采取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行动的机构D. 除政治外,联合国的活动范围还涉及经济文化等领域A项本身错,符合其特征的应是一战后成立的国联;B项本身错,联合国构想的提出应在雅尔塔会议上;C项本身错,符合其特征的应是联合国安理会。
所以D为正确答案。
[例2]、(2002年高考广东卷)下列关于国际联盟及其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A. 美国是常任理事国之一B. 德国一度成为会员国C. 国联调查团公开支持日本侵占中国东北D. 没有对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进行制裁该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国联这个重要知识点的精确掌握,难度不大。
国联成立后,美国并未加入,即A项本身错;它对日本侵占中国东北表面上是反对的,即C项本身错;对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意大利也进行了一定的制裁,即D项本身错;而在英美的扶植下,德国一度成为会员国。
所以正确答案为B.⑵待选项本身表述正确,但与题干不符,可细分为时间不符、地点不符、性质不符。
这类题本身不难,但稍一马虎就会弄错。
[例3]、(2002年高考上海卷)列宁认为。
既然俄国无法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那么就“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为此而采取的政策是A. 新经济政策B.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 工业化政策D. 农业集体化政策该题属材料选择题。
先把材料读懂,然后综合分析。
既然要利用资本主义,则B明显不符(性质不符)。
而C和D是斯大林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重要政策,目的是建立社会主义的公有制(时间和性质都不符)。
所以只有A是正确答案。
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组合式选择题中,巧用排除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之奇效。
[例4]、(99年高考全国卷)瓦德西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主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高中历史选择题满分八大技巧
高中历史选择题满分八大技巧
高中历史选择题的满分八大技巧如下:
1.审清题意:仔细阅读题目,明确题目要求,避免因为理解错误而选错答案。
2.分析选项:对于每一个选项,都要认真分析,看其是否与题目相关,是否符合史实。
3.联系教材:尽量联系教材中的内容,尤其是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这有助于确定正确的答案。
4.排除法:如果能够排除一些明显错误的选项,那么剩下的选项就是正确答案的可能性就很大。
5.比较法:对于一些难以确定的选项,可以通过比较其与题目要求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来确定答案。
6.联系上下文:注意题目中的上下文语境,这有助于理解题意,从而确定正确答案。
7.反复练习:通过大量的练习,加强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解题的速度和准确性。
8.保持冷静:在考试中保持冷静,不要因为紧张而影响判断,相信自己的能力和知识储备。
以上技巧需要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高中历史高考选择题答题指导(共两种方法)
高考历史选择题答题指导一、材料中心意思选择法【方法指导】“把材料的中心意思读懂,选择与中心意思最接近的那个选项。
”中心意思法:把材料的中心意思读懂,选择与中心意思最接近的那个选项正负态度法:材料对某个人某件事是正态度还是负态度,哪个选项与之匹配核心意思法【真题讲解】1.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
这反映出()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读懂材料:前边说商朝产生了多少王,继承方式是兄终弟及,然后后面用一个分号隔开,说西周产生了多少王,这反映出?你有没有发现分号后面那一句话有没有少点什么?把材料结构简单变一下: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西周产生的王要比商朝产生的王要少,说明后面的东西发生了变化,这就是材料的核心意思,哪个跟继承方式有关你就选哪个就行。
所以闭眼选B。
2.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
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
朝廷这种做法()A.加强了货币管理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C.削弱了诸侯实力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读懂材料:朝廷制作了这种皮币,价格很高,诸侯王来献礼「必须」买这种币,但是诸侯王收入很少。
在材料中一旦出现了“必须”“一定”等这种表示情感态度的词,那么一定是解题的关键。
一句话总结材料的核心意思:朝廷让本不富裕的诸侯雪上加霜。
用这个中心意思去选一个和它最接近的选项,闭眼选C,至于ABD完全和中心意思无关。
3.福建各地族谱中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这说明乾隆年间()A.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B.大量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C.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D.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材料的核心意思就是:在乾隆年间,有很多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
反证法的十大方法
反证法的十大方法
反证法是一种证明方法,通过反驳假设的逆命题来证明原命题的正确性。
下面是十种常见的反证法:
1. 假设对立命题成立,通过推导证明原命题成立。
2. 假设原命题不成立,通过推导证明对立命题不成立。
3. 假设原命题不成立,找出原命题的推论或假设的矛盾点,推出矛盾。
4. 假设原命题不成立,与已知事实或已有结论相矛盾,证明原命题成立。
5. 假设原命题不成立,找出假设的前提条件不成立,推出矛盾。
6. 假设原命题不成立,从反面证明原命题成立。
7. 假设原命题不成立,找出假设的缺陷或矛盾,推出原命题成立。
8. 假设原命题不成立,通过演绎证明得到矛盾,进而证明原命题成立。
9. 假设原命题不成立,找出假设的结果与实际不符,推出矛盾。
10. 假设原命题不成立,通过对其与其他已知事实或已有结论之间的矛盾进行分析,证明原命题成立。
以上是反证法的十种常见方法,反证法在数学、哲学、逻辑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是一种重要的思维工具。
1。
反证法
反设——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
归谬——从假设出发,经过一系列正确的 推理,得出矛盾; 存真——由矛盾结果,断定反设不真,从 而肯定原结论成立。
归缪矛盾: (1)与已知条件矛盾;
(2)与已有公理、定理、定义矛盾;
(3)自相矛盾。
反证法: 反设——归谬——存真
¬
q p
pq
例1、已知:一个整数的平方能被2整除,
2.2.2
间接证明(反证法)
直接证明: 条件p 结论q
(1)综合法—— 由因导果 已知条件 … … (2)分析法—— 执果索因 结论
结论
… … 已知条件
引例1: A、B、C三个人,A说B撒谎,B说C 撒谎,C说A、B都撒谎。则C必定是 在撒谎,为什么?
分析:假设C没有撒谎, 则C真. - - 那么A假且B假; 由A假, 知B真. 这与B假矛盾. 那么假设C没有撒谎不成立, 则C必定是在撒谎.
若 a = b,则a = b, 与已知a > b矛盾,
若 a < b,则a < b, 与已知a > b矛盾,
故假设不成立,结论 a > b成立。
例3、已知a≠0,求证关于x的方程ax=b有且 只有一个根。 证:假设方程ax + b = 0(a ≠ 0)至少存在两个根,
不妨设其中的两根分别为x1,x2且x1 ≠ x2
求证:这个数是偶数。
证明:假设a不是偶数, 则a是奇数,不妨设a=2m+1(m是整数) ∴a2=(2m+1)2=4m2+4m+1=4m(m+1)+1 ∴a2是奇数,与已知矛盾。 ∴假设不成立,所以a是偶数。
例2、用反证法证明:
如果a>b>0,那么 a > b
历史反映类选择题解题技巧
历史反映类选择题解题技巧选择题是各类考试中常见的题型之一,而历史反映类选择题的解题技巧与其他选择题也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些解题技巧,帮助考生高效、准确地完成历史反映类选择题。
第一,理解选项与题目的关系。
选择题的错误答案通常会误导考生,而正确答案与题目密切相关,需要考生对选项进行深入的分析。
例如,如果选项为“地理原因导致了某事件的发生”,而题目本身并未涉及地理因素,则该选项很可能是错误答案。
第二,注意题目细节。
历史反映类选择题可能牵涉到不同时代的事件、人物和文化,因此考生需要仔细阅读问题,并确保完全理解题目要求。
此外,考生还应注意到小细节,如日期、人名和具体事件,这些都可能为正确答案提供重要的线索。
第三,应用历史知识。
历史反映类选择题要求考生拥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因此考生需要了解相关事件、人物和文化,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的问题中。
考生还应熟悉历史上的不同时期,如文艺复兴、工业革命等,以便更好地理解并解决历史反映类选择题。
第四,学会排除错误答案。
历史反映类选择题通常提供四个选项,其中仅有一个是正确答案。
考生可以通过排除错误答案来提高答案选择的准确性。
例如,如果其中一个选项未涉及题目要求的时间范围,则可以将其排除。
第五,应对长篇幅的文章。
某些历史反映类选择题可能需要考生阅读长篇幅的文章才能回答,对于这些题目,考生需要采用一些有效的阅读技巧,例如有意识地划分段落并将其翻译成自己的语言。
此外,还可以在读完整篇文章后回顾问题,并进行答案选择。
以上是一些历史反映类选择题解题技巧,通过这些技巧,考生可以更轻松、准确地完成选择题。
当然,这些技巧需要通过实践和实际考试中的经验来不断提高和完善。
第 12 讲 反证法(高中版)
第 15 讲 反证法(高中版)(第课时)适于使用反证法的题型⎪⎪⎪⎪⎪⎩⎪⎪⎪⎪⎪⎨⎧判断过程中产生的假设做出利用反证法对自己解题其他类型命题结论涉及唯一、无限的命题结论涉及至少、至多的结论为是否存在的命题结论为否定语气的命题征的命题结论否定之后有明显特重点:反证法的原理。
难点:导出矛盾。
还有些命题的结论的反面不成立是比较容易看出来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宜于使用反证法。
实际上,反证法适用于证明任何问题,只不过有时简捷,有时复杂就是了。
所谓反证法就是首先假定结论的反面成立,例如AB ∥CD 的反面就是AB CD ,那么就先假设AB 成立,然后把这一假设作为大前提,逐步推导,直至推出的结论与命题的条件、定理或是公理发生矛盾为止。
如果我们的推导过程是合理的,那么矛盾的产生只可能是大前提错了,也就是说,我们的假设错了。
既然结论的反面不成立,那么结论当然就是成立的了。
反证法属于“间接证明法”,是从反面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证明方法。
整个证明过程需要三步,第一步,假设结论的反面成立(反设);第二步,以反设为基础进行正确的逻辑推理,导出矛盾(归缪);第三步,因为矛盾的原因只能是假设不成立,从而证明结论成立(结论)。
导出的矛盾有如下几种类型:①与已知条件矛盾;②与已知的公理、定义、定理、公式矛盾;③与反设矛盾;④自相矛盾。
用反证法证题时,如果结论的反面情况只有一种,那么只要将这种情况驳倒了就可以,这种反证法又叫“归谬法”;如果结论的反面情况有多种,那么必须将所有的反面情况一一驳倒,才能推断原结论成立,这种证法又叫“穷举法”。
常用的相对立的表述有:有理/无理;是/不是;存在/不存在;平行/不平行;垂直/不垂直;等于/不等于;大(小)于/不大(小)于;都是/不都是;至少有一个/一个也没有;至少有n 个/至多有n 个;至多有一个/至少有两个;唯一/至少有两个。
1.利用反证法证题反证法适用的题型有:结论否定之后有明显特征的命题,结论否定之后有明显特征的命题,结论为否定语气的命题,结论为是否存在的命题,结论涉及至少、至多的命题,结论涉及唯一、无限的命题,其它类型,利用反证法对自己解题过程中产生的假设作出判断等等,下面我们分类加以阐述。
高考历史选择题的答题技巧
高考历史选择题的答题技巧高考历史选择题的答题方法一、排除法在答历史选择题的时候可能无法直接选择出正确的答案,但是能够一眼看出错误的答案,对于这样的习题我们就需要直接把错误的习题先排除出去,然后再在剩下的选项中选择正确的答案,缩小选择范围从而能够提高答题的正确率,在做选择题的时候都可以利用这样的方法,不仅能够提高正确率,还能够提高备考速度。
二、对比法在答历史选择题的时候适当地利用对比法,即使不会的选择题,有的时候也能够答对。
对比法顾名思义就是将选项之间相互对比,对于那些意思明显相反的选项,一般这两个选项中必有一个是正确选项。
然后对于那些三个选项的都是一个意思的选择,一般另一个必是正确答案。
三、筛选法筛选法是比较常用的普通的历史选择题的答题方法了,一般都是经过审题之后,根据历史选择题的要求逐一阅读历史选择题选项,然后直到找出正确选项为止,但是也一定要看完所有选项,因为有的试题让选择最佳答案,一定要选择描述的最准确的一个。
四、替换法有的时候在阅读历史选择题题干的时候可能会出现题读不懂的情况下,这样我们就要揣测出题人的出题意图,其实一般都是有规律的,像“功绩”可换成“积极作用”,“重大举措”可换成“重大措施”。
这样替换之后我们就清楚试题的考察范围了,这样答下来就更加简单了。
高考历史选择题蒙题技巧一.最近原则:与平常知道的相关原理最接近的选项为正确1.考根本目的:统治者所采取的某项政策,根本上都是为了巩固统治和维护统治基础。
2.以时间为突破口对应重要历史事件相关知识3.题干中给的时间不是我们所熟悉的,此时可以考虑所给时间最接近我们熟悉的时间及对应事件。
4.考查对外政策出发点:一个国家对外政策的出发点是国家利益。
二.相斥相性原则相斥相性原则:若四个原则如果有表述意思相近的选项,一般来说,若是单项选择题,这些选项都是排除的,如果多选题,要么几个选项都对,要么全错。
如: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最主要的贡献表现在()a.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的方针b.正确指出了国内的主要矛盾c.坚持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d.提出了正确处理“十大关系”解析:当看到此题时,与题干无关的就直接无视,所以d肯定是错的。
高考历史选择题技巧
高考历史选择题技巧高考历史选择题是高考中比较重要的一个部分,占据了45分之多的分值,历史知识不仅要掌握,还要熟练掌握选择题技巧,尤其是做选择题时,一定要认真分析题目,合理排除选项,下面是我总结的高考历史选择题技巧。
一、了解选项命制原则选择题的选项是非常重要的,正确选项不止是说明自己知识掌握的熟练度,更是说明了题目中的关键词汇、逻辑关系、答案方向,为了了解选项,可以研读历年的高考历史选择题,寻找出题命制模式,分析正确选项的常见规律,这样才能更好地避免被混淆,提高选项命中率。
二、抓住关键点理解历史选择题要点是考试中取得成功的关键一步。
历史选择题题干和选项中一些关键词汇或者数字可能是决定答题正确与否的关键处,必须加以解读和理解。
例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等,这些都是选择题的重要点,抓住关键点,能更好的找出答案,并且排除错误选项。
三、化繁为简历史学科具有高深的文化内涵和复杂的史实知识,但是要取得好成绩又要深入浅出,注重实效,实用,这就要体现在选择题上。
把复杂的史实问题化繁为简,提取核心内容,把握中心思想,化简为繁,列举相应的事例,这样我们能更有效地掌握并应用到每道选择题中去。
四、排除法排除法是高考考生的经典策略,经过逐个排除选项后,剩下的就是答案选项。
在选择题中也是如此,不要被繁冗的选项干扰,只需要用“排除法”找出错误的去除掉,就能剩下可取的答案选项,比如一些与主题不相关的逻辑关系选项,或者选项中有一些细节错误,不妨优先排除。
五、数据分析法历史是一门需要理解史实,处理史料和分析史料数据的学科,历史选择题也是如此,很多题目都涉及一些数据分析的内容,不同的年代和历史时期之间有着不同的数据表现,这就需要我们去学习和分析其中的变化、规律,然后用数据分析法来解答选择题。
六、正反对比学会用正反对比的方法来确定答案,即用对题意反面思考的方法,探究彼此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这样可以找出题目的答案,因为前提是很多选项都是现象的表现,寻找后面的“本质原因”和“历史规律”才是更为关键的。
2024年最新高考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及套路
2024 年最新高考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及套路最新高考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及套路(大全)随着新课改的进行,评价性选择题日益成为高考考查的重要题型之一。
那么高考历史选择题有哪些答题技巧呢?以下是我整理的一些最新高考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及套路,欢迎阅读参考。
高考历史选择题秒杀技巧1、我们在脑海中要有自己的各个历史年头发生事务的构架,在大多数历史选择题中都会涉及到历史事务发生年头,我们要注意题干中所给出的年头在记忆中搜寻与其相对应的事务进行解答。
假如你记不清什么时间发生什么事务,那对于你提升选择题成果是不利的。
2、在历史选择题中,往往会出现以下迷惑性的选项,你可以利用解除法把认为不正确的两项解除,再剩下的两项中进行选择,假如还是不确定的话,就去查看题干,依据题干中所给的历史现象联系最紧密的选项进行选择。
3、在历史选择题中出现的对历史现象发生的缘由或者此历史现象产生的哪些结果之类的问题,我们可以针对对这个历史事务发生的背景相关的角度去进行推断选择。
选择题的分类选择题试题组成一般由题干(主干语、中心词语、条件限定语)和备选项组成。
高考历史选择题的常考题型可以分为以下几类:文字材料型、图画型、表格数据型、概念型、因果型、结论型、比较型、探究型、逆向型、组合型、程度型。
不同类型的题目有相对独特的特征,同时,可以采纳相对不同的解题技法来作答。
但做题的第一步是审好题。
如何审题? (1)审题干:要做到“四审”,有的放矢。
第一,要明确题目结构,找出关键词语,确定答题方向;其次,要界定题目涉及的时空范围,以明晰答题范围;第三,要弄清题目的基本类型,结合相应的答题方法进行思索和把握;第四,要明确涉题概念、理论和观念的内涵和外延。
(2)审备选项:要“四推敲”备选项,对症下药。
第一,推敲备选项是否符合史实、基本常识;其次,推敲备选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第三,推敲备选项是否与题干有必定的逻辑联系;第四,推敲备选项之间是否存在并列、从属、对立、因果关系。
高中历史选择题类型与解题技巧
高中历史选择题类型与解题技巧一、选择题的类型1.文字材料型:这是历史试题中的传统题型。
设计者提供一段或几段文字(多为中国古代文献、名人名言、原始资料),学生根据这些材料提炼有效信息来组织答案。
2.图表材料型:这是近年来高考历史试题的创新题型。
设计者将文字材料和图表结合起来,学生既要通过文字提炼信息,又要对图表作以正确的分析。
3.图片型选择题:这种题型是通过图片来展示历史发展进程,让学生在图片所提供的信息中找寻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内容。
4.混合型材料选择题:这是近年高考历史试题中出现的新的题型,既有文字、图表,又有图片等材料的综合运用。
一道题中融合了多种历史信息,包含的知识点也更多,难度自然加大。
二、选择题的解题技巧1.直选法:即根据所学的历史知识,直接从题目所给的条件中作出判断,选择出能说明历史现象的选项。
这种方法适用的范围最大,主要在考查历史基础知识的情况下适用。
2.排除法:通过排除不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来达到正确解答的目的。
如有一道题目要求选择反映我国古代农业垦殖现象的资料,而给出的四个选项都是明朝的事例,我们只需要将这四个选项一一排除,正确答案自然就会浮现出来。
排除法主要在题干或选项中存在不符合史实、不符合历史逻辑的情况时使用。
3.比较分析法:通过比较分析各个选项,可以排除与史实不符的答案,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如通过比较分析,如果能够确定四个选项中三个选项表述的是同一个知识点内容,而另一个表述的是与其不相关的知识点,此时同学们就应选择后者。
4.因果分析法:根据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来分析选项,找出正确答案。
因为历史上的各种事件、现象是相互联系并受一定规律支配的。
有的时候因果关系比较明显,有的则不太明显。
如果能够通过分析抓住这种因果关系,就很容易找出正确答案。
如有的选项表述正确但并非最佳答案,而有的表述虽然只有细微差别但却为正确答案。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采用因果分析法,便能找出最佳答案。
高频题型专项讲解——评价、认识类选择题题型解读与训练+课件--2023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三、典题训练
7.成书于元朝的《宋史》认为:儒家思想的精髓“道”在孟子之 后就失传了。直到北宋,二程“表章《大学》《中庸》二篇, 与《语》《孟》并行,于是上至帝王传心之奥,下至初学入德 之门,融会贯通,无复余蕴。迄宋南渡,新安朱熹得程氏正传 ,其学加亲切焉”。至此,儒家的“道”方才“焕然而大明, 秩然而各得其所”。这一说法( ) A.真实反映了儒学的发展历程 B.高度评价了宋朝的儒学复兴 C.阐明了宋代儒学的基本内涵 D.推动了儒学在宋代的传播
三、典题训练
4.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历史上评价不一。统 编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对武则天的总 体评价是:“在她当权期间,社会经济持续发展”。该评价 主要是( ) A.掌握关键史料来评价 B.坚持平等观念来评价 C.坚持用历史唯物观评价 D.不断创新历史新评价
【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在她当权期间,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可知,统编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是从经济角度 对武则天进行评价,结合所学可知,这是从历史唯物观的角度评价武 则天,即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角度,C项正确;材料中的评价 是坚持用历史唯物观进行评价,不是“掌握关键史料来评价”、“坚 持平等观念来评价”、“不断创新历史新评价”,排除ABD三项。故 选:C。
【答案】D。【解析】马球运动属于体育娱乐活动,无法助推两种文 明的融合,排除A;B项吐蕃与唐朝交往不属于中外交流,排除;C项 马球运动属于体育娱乐活动,并无军事功能,排除;D项作为国球的 打马球运动在唐蕃和亲的过程中举办,增进了双方的交往;唐玄宗认 为打马键运动可以“震叠戎狄”,由此也可以看出马球运动成为交往 的重要形式。故选:D。
浅谈提高历史选择题准确率的策略
技法点拨浅谈提高历史选择题准确率的策略■吴启岚摘要:现阶段高中历史试卷中,选择题占有大量比分值,而且情景题的类型众多,不仅需要学生具有分析素材的能力,还应该增强对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
而且从近几年考生的反馈情况而言,选择题的正确与否会直接影响成绩,所以提高选择题准确率,不仅是学生要考虑的问题,历史教师也应该重点分析。
基于此,文章首先分析影响高中生选择题准确率的因素,接着从学生、教师层面提出一些有效的优化策略,以期为高中历史教师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历史;选择题;优化策略选择题的覆盖广,题型众多,要求学生应该踏实且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还要评价他们的分析与概括能力,这些都是提高选择题准确率的有效手段。
而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一定要以基础知识为主,完成对历史教材的预习、复习等工作,合理应用,并将其渗透到历史事件中,接着利用所学知识去做对应训练,通过做题的形式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一、影响高中生选择题准确率的因素部分学生之所以历史选择题错误率极高,主要是日常学习中并没有真正掌握到历史知识,所以对重点知识的印象比较模糊,虽然内容看似简单,可在考试的时候总会出错,最为主要的原因还是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够牢固,没有了解到历史事件、时间的潜在联系。
同时,学生的学习、生活范围大多局限在课堂、校内,对社会上热点事件的认知不够清楚,所以在答题的时候,会忽视掉其中的小细节,降低了选择题的准确率。
二、提高学生历史选择题准确率的优化策略(一)教师层面1.教会学生主动审题审题是提高选择题准确率的有效途径,日常做题的时候,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审题方法,是否认真审题是正确解答试题的关键。
当命题范围在扩大的时候,选择题的立体感也会更为浓厚,经常会给学生带来一种“迷惑感”,但是答案又只有一个,不像阅读素材具有调整的空间,一旦审题出现错误,最终的选项也会出现问题。
所以学生要认真审题,可结合选择题的特点,采用立体式审题方法。
第一,明确题目结构,仔细分析题目中的四个答题项目,论述:对象是否完整,对回答内容的限制是什么?而且根据定语,分析题目中的隐藏信息,认识到历史在纵横两个方面的发展情况。
反证法
证明质数有无穷多个,欧几里得的证明就是反证法。
依据
反证法所依据的是逻辑思维规律中的“矛盾律”和“排中律”。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不 能同时都为真,至少有一个是假的,这就是逻辑思维中的“矛盾律”;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同时都假,简单 地说“A或者非A”,这就是逻辑思维中的“排中律”。
范例
证明:素数有无数个。 这个古老的命题最初是由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德(Euclid Alexandra,生活在亚历山大城,约前330~约前 275,是古希腊最享有盛名的数学家)在他的不朽著作《几何原本》里给出的一个反证法: 假设命题不真,则只有有限多个素数,设所有的素数是 此时,令,那么所有的显然都不是N的因子,那么有两个可能:或者N有另外的素数真因子,或者N本身就是一 个素数,但是显然有N>.无论是哪种情况,都将和假设矛盾。这个矛盾就完成了我们的证明,所以确实有无数个 素数! 证明:是无理数。 假设命题不真,则为有理数,设,即最简分数的形式。 则, 所以为偶数,则为偶数,可表示为 则
感谢观看
反证法中的重要环节是确定反论题的虚假,常常要使用归谬法。反证法是一种有效的解释方法,特别是在进 行正面的直接论证或反驳比较困难时,用反证法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定义
反证法常称作Reductio ad absurdum,是拉丁语中的“转化为不可能”,源自希腊语中的“ἡ εις το αδυνατον παγωγη”,阿基米德经常使用它。
(2)结论的反面常常不止一种情形,则需反设后,分别就各种情况归谬,做到无一遗漏。
反证法
即点P为
,
与
的交点,而
这与我们以前学过的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 知直线垂直”相矛盾。所以, 过同一直线上的三点不能作圆。
在证明一个命题时,人们有时
先假设命题不成立-------------------(1)
从这样的假设出发,经过推理得出和已知条件矛 盾,或者与定义,公理,定理等矛盾------(2) 从而得出假设不成立,是错误的------(3)
有人问王戎为什么,
从前有个聪明的孩 子叫王戎。他7岁时,与 小伙伴们外出游玩,看 到路边的李树上结满了 果子.小伙伴们纷纷去 摘取果子,只有王戎站 在原地不动.
王戎回答说:“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小伙伴摘取一个尝了一下果然是苦李.
王戎是怎样知道李子是苦的呢?
他运用了怎样的推理方法?
王戎推理方法是:
4、用反证法证明:两直线相交, 只有一个交点 5、已知AB,CD为⊙O的两条相 交弦,且不全为直径。 求证:AB,CD不能互相平分 思考题:
若p>0,q>0,p3+q3=2. 试用反证法证明:p+q≦2
l1 l2 l3
定理
求证: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 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l 不用反证法证明 A 2
已知:如图,l1∥l2 ,l 2 ∥l 3 求证: l1∥l3 证明:作直线l,分别与直线l1 ,l2 , l3交于于点A,B,C。
l1 l2 l3
B 1 C 3
∵l1∥l2 ,l 2∥l 3(已知) ∴∠2 =∠1 ,∠1 =∠3(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 =∠3(等式性质) ∴ l1∥l3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用反证法证明(填空):在三角形的内角中,至少有一个角 大于或等于6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选择题解题方法:反证法
此法引进数学思维,多用于常规方法不能判断的某一个或几个选项。
即在正面思考无法取得突破时,进行逆向思惟,“反其道而行之”,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此法尤其适合否定式历史选择题。
学霸说xuebashuo
在学方法之前,要先了解一下高中历史命题的特点。
在熟悉了这些高中历史特点之后,我们才能从这些点逐步入手,从而在高考历史中拿到高分,也为以后高考的过程中实现目标。
接下来,学霸菌给大家介绍一下常用的高中历史选择题命题方式及解题方法。
希望能给同学们带来一些帮助!
命题方式
⒈拟定:就是确定整卷考查的主要考点及其能级要求。
⒉选择:就是筛选包装试题所需要的新材料。
⒊改编到原创:
⑴就单题而言,就是通过改编新高考选择题,了解、掌握并运用调控难度的基本方法与技术。
⑵就整卷而言,就是要参照新高考历史选择题的分布特点。
偷梁换柱:用偷换概念、移花接木等方式来造成考生推理、分析、判断的障碍。
因果倒置:将历史现象发生的原因和结果倒置,以混淆视听。
舍本求末:以表面现象、假象掩盖、否定历史现象的本质和客
观规律,以细枝未节、无关紧要的叙述来代替根本的、主要的因素。
以偏概全:用局部代替全部,以部分代替整体,以一种情形代替所有情形,有意用片面性的说法制造全面的假象。
鱼目混珠:并列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史实、观点,正误交错,渔龙混杂,以扰乱正常思路。
排除法。
这是解题时最先用的方法,一般可以排除1-3个干扰选项。
排除的依据有以下三类:
⑴待选项本身的表述与历史史实不符或不完全相符,即它本身错误或有部分错误。
⑵待选项本身表述正确,但与题干不符,可细分为时间不符、地点不符、性质不符。
这类题本身不难,但稍一马虎就会弄错。
转化法或翻译法。
此法引进数学思维,意在化曲为直、化浊为清从而化难为易,尤其适于那些乍一看与所学知识关联太少甚至毫无关联的题目。
操作程序为:
首先抓住关键字词,认真分析题干及选项所给的的信息,了解它所要表达的大概意思。
然后在自己的知识库里迅速搜索与之相关的信息,化未知为已知。
最后锁定相关知识点再经综合判断得出正确答案。
本法的实质是知识的迁移,即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
因为高考题,无论客观题还是主观题,必然是教材上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具
体事件的显形反映或隐性折射。
包含法。
此法引进数学思维。
但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即所有待选项都符合题干之意,而且它们之间存在一个与多个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则那个包含其它的待选项必是最佳答案。
此法运用得当,可大大提高解题效率。
反证法。
此法引进数学思维,多用于常规方法不能判断的某一个或几个选项。
即在正面思考无法取得突破时,进行逆向思惟,“反其道而行之”,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此法尤其适合否定式历史选择题。
理论法。
特别适合思维含量高、理论性强的历史选择题,尤其是评价型、因果关系型、史论结合型和程度型选择题。
这时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来进行科学分析。
常用的理论有:原因和结果,本质与现象,必然性与偶然性,重点论,两点论等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阶级和阶级斗争,人民与英雄的关系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看看网友们都有什么想法
网友1
提高选择题准确性的有效途径
1.反复读熟教材,落实教材。
很多同学做完题后大发感慨,历史花时间很多,也看了不少书,
但就是做不出题目,一副很委屈的样子。
但我要提醒大家的是看了书不等于熟悉了教材,就像我们只吃了一碗饭一样,我吃了饭为什么还肚子饿呢?因为你只吃了一碗饭,你还没吃饱啊。
所以千万不要有看了书就会做好,我们一定要脚踏实地落实教材。
那么怎样才能落实教材呢?我认为有两种方法:一是结构法,即抓住课文的主题,然后系统、细化落实教材内容,比如必修3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主题是“百家争鸣”的形成,按照结构,本课讲了三个问题“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百家争鸣”的代表及主张和“百家争鸣”的影响,然后逐步细化知识即可。
二是比照法,即同类事物一般有相同的影响因素,比如在必修3中,我们学习了“百家争鸣”这是思想方面的内容,我们讲了它的背景,我们是从政治、经济、阶级阶层、思想四个方面讲述的,那么我们再学习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的背景时,我们就可以比照着从四个方面去学、去思考。
这样能够使我们知识掌握既系统又细化到位。
2.注意平时做题后的反思、总结。
我们做题经常做完就渴望对答案,对完答案就没事了。
其实我们应该去思考和总结,错误的问题,我们应该去反思错的原因,是思维、还是心态、还是基本的知识不到位。
对于做对了的我们应该好好研究好的习题,因为我们知道知识的考察点一般是不变,变的是考察的角度不同而已,这次对了这个问题,下次类似的问题会对吗?比如:网友2
因果关系型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此类题目旨在考查综合分析、运用知识的能力。
通常将历史现象中存在的不同因素列出,再根据题干的指向列出相应的原因、目的或结果等。
考查的角度有两方面:第一种形式,由结果推断出原因,其结构是题干为果,备选项为因。
第二种形式,是由原因推出结果或影响,其结构是题干为因,备选项为果。
常用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要原因等表示。
解题方法:此类题目主要着眼于历史现象的背景、条件、结果、影响等方面的考查。
要审清题意,明确因果关系,搞清命题意图。
同时注意区别根本原因、主要原因、具体原因、直接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内因、外因等要求。
切忌因果颠倒,互相混淆,不分主次等。
材料型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材料型选择题是材料解析题的客观答法。
多在题干中提供一则或数则材料,要求考生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透过材料发现其背后的历史事实,按照题干的指向和要求,找出正确选项。
解题方法:第一步,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他有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背景。
第二步,通读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
第三步,搞清备选项的内涵及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
此类题型一般又分为两种:一、与教材有一定联系的;二、与教材无任何联系的。
网友4
第一、课前严格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并且是要带着问题去
阅读,我们老师对学生的预习工作要进行必要的指导,可以要求学生尝试归纳出本课知识的主要框架,这也是很好的锻炼学生也读和归纳能力的机会;再者,老师也要在预习工作开始之前就结合本课课程标准的要求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边看书边思考问题,完成对书本内容的第一次理解,使学生在预习这个环节能够初步掌握一些能力范围内的知识,并且对一些难的知识产生疑问,以便在课堂上学习的时候有所侧和方向,提高课堂听课的效率。
第二、课堂上要积极主动地记笔记:以自己的需要为核心,笔记内容要实在。
历史科目的笔记有其特点,基本的知识书上全部有,学生也就没必要把具体详尽的知识做在笔记本上,这样会占据学生听课的时间和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