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论》在词学理论上的贡献
词论―李清照著(附译文)
词论―李清照著(附译文)《词论》为李清照所著~继承了苏门论词的菁华~并提出了她自己新的词学观点~对南宋中后期江湖词派的词学理论具有深刻的影响。
词论原文:乐府声诗并著~最盛于唐。
开元、天宝间~有李八郎者~能歌擅天下。
时新及第进士开宴曲江~榜中一名士~先召李~使易服隐姓名~衣冠故敝~精神惨沮~与同之宴所。
曰:“表弟愿与坐末。
”众皆不顾。
既酒行乐作~歌者进~时曹元谦、念奴为冠~歌罢~众皆咨嗟称赏。
名士忽指李曰:“请表弟歌。
”众皆哂~或有怒者。
及转喉发声~歌一曲~众皆泣下。
罗拜曰:此李八郎也。
”自后郑、卫之声日炽~流糜之变日烦。
已有《菩萨蛮》、《春光好》、《莎鸡子》、《更漏子》、《浣溪沙》、《梦江南》、《渔父》等词~不可遍举。
五代干戈~四海瓜分豆剖~斯文道息。
独江南李氏君臣尚文雅~故有“小楼吹彻玉笙寒”、“吹皱一池春水”之词。
语虽甚奇~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也。
逮至本朝~礼乐文武大备。
又涵养百余年~始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
又有张子野、宋子京兄弟~沈唐、元绛、晁次膺辈继出~虽时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茸之诗尔。
又往往不协音律~何耶,盖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
且如近世所谓《声声慢》、《雨中花》、《喜迁莺》~既押平声韵~又押入声韵,《玉楼春》本押平声韵~有押去声~又押入声。
本押仄声韵~如押上声则协,如押入声~则不可歌矣。
王介甫、曾子固~文章似西汉~若作一小歌词~则人必绝倒~不可读也。
乃知词别是一家~知之者少。
后晏叔原、贺方回、秦少游、黄鲁直出~始能知之。
又晏苦无铺叙。
贺苦少重典。
秦即专主情致~而少故实。
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
黄即尚故实而多疵病~譬如良玉有瑕~价自减矣。
译文:古乐府歌与诗并列发展的最高峰~是盛唐时期。
唐开元、天宝年间~有一位歌者叫李八宝~唱歌妙绝天下。
词论―李清照著(附译文)
词论―李清照著(附译文)《词论》为李清照所著~继承了苏门论词的菁华~并提出了她自己新的词学观点~对南宋中后期江湖词派的词学理论具有深刻的影响。
词论原文:乐府声诗并著~最盛于唐。
开元、天宝间~有李八郎者~能歌擅天下。
时新及第进士开宴曲江~榜中一名士~先召李~使易服隐姓名~衣冠故敝~精神惨沮~与同之宴所。
曰:“表弟愿与坐末。
”众皆不顾。
既酒行乐作~歌者进~时曹元谦、念奴为冠~歌罢~众皆咨嗟称赏。
名士忽指李曰:“请表弟歌。
”众皆哂~或有怒者。
及转喉发声~歌一曲~众皆泣下。
罗拜曰:此李八郎也。
”自后郑、卫之声日炽~流糜之变日烦。
已有《菩萨蛮》、《春光好》、《莎鸡子》、《更漏子》、《浣溪沙》、《梦江南》、《渔父》等词~不可遍举。
五代干戈~四海瓜分豆剖~斯文道息。
独江南李氏君臣尚文雅~故有“小楼吹彻玉笙寒”、“吹皱一池春水”之词。
语虽甚奇~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也。
逮至本朝~礼乐文武大备。
又涵养百余年~始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
又有张子野、宋子京兄弟~沈唐、元绛、晁次膺辈继出~虽时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茸之诗尔。
又往往不协音律~何耶,盖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
且如近世所谓《声声慢》、《雨中花》、《喜迁莺》~既押平声韵~又押入声韵,《玉楼春》本押平声韵~有押去声~又押入声。
本押仄声韵~如押上声则协,如押入声~则不可歌矣。
王介甫、曾子固~文章似西汉~若作一小歌词~则人必绝倒~不可读也。
乃知词别是一家~知之者少。
后晏叔原、贺方回、秦少游、黄鲁直出~始能知之。
又晏苦无铺叙。
贺苦少重典。
秦即专主情致~而少故实。
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
黄即尚故实而多疵病~譬如良玉有瑕~价自减矣。
译文:古乐府歌与诗并列发展的最高峰~是盛唐时期。
唐开元、天宝年间~有一位歌者叫李八宝~唱歌妙绝天下。
词别是一家
李清照的“别是一家”的观点出自其《词论》一文。
《词论》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篇关于论词的文章,其中追朔了词的发展,兴起直至对词坛宿将的批评,其中提出的“别是一家”说是李清照在考查了数百年词的创作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关于词之文体和题材及主题之规定性的一个鲜明判断,其中提出了词的见解和要求,包括词的高雅,浑成,协乐,典重,铺叙,故实等特征。
李清照词论维护了词的艺术体性,维护了词的传统风格。
“别是一家”说是李清照继承了苏门论词“自是一家”说的菁华,在其所著《词论》提出新的词学观点。
“乃知词别是一家,知之者少。
”(《词论》)据陈其美《李清照年谱》载,李清照的《词论》创作于公元1108年(北宋大观二年),是时,苏轼以诗为词引起了词坛的争论,人们开始对词的体性、功用、特性等问题进行认真思考,晁补之、张耒、李之仪、陈师道都对这些问题发表了看法,李清照把前人有关诗词之别的朦胧的经验感受和零星见解,上升为明确的理性认识和较为系统的本色理论,提出词“别是一家”的观点。
内涵第一,形式的严声律李清照先将词体溯源到乐府声诗,以李八郎的故事来说明词跟歌唱的密切关系,后又肯定柳永的协音律,批评晏欧苏等人之词“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进而提出词应分五音,分五声,分六律,分清浊轻重。
可见李清照将协律视为诗词首要区别,将协律视为词的最基本的特色之一,而且对词应协律的要求,有着一整套严格具体或是细致入微的衡量标准。
第二,内容的主情致李清照没有阐述情致的内涵,但他标举秦观为主情致的代表。
秦词是“情韵兼胜”(《四库提要·淮海词提要》),“多婉约”(张刻《淮海词》),他“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周济《宋四家词选》),“他的词的情致,不但表现在直抒胸臆的抒情形态上,如‘欲将幽恨寄青楼,争奈无情江水不西流’(《虞美人》),还表现在虽直抒胸膛而委婉曲折,刘熙载所谓‘寄直于曲’(《艺概·词概》)”,“少游纯以温婉和平之音,荡人心魄,与屯田,东坡之使气者又不同也。
古代文论自测题
古代文论自测题并参考答案(3)(4)韩传达第三次作业(宋金元、明代)(已校)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梅圣俞诗集序》是宋代作家的一篇重要文论作品,在此文中,他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文论观点:“”。
2.教材认为:“注意文艺的,讲求创作的,是苏轼文艺思想十分突出的方面。
”3.《论词》是宋代女词人的一篇著名词论著的作,在文章中她提出了词“”的著名观点,并主张要严格区分词与诗的界线。
4.“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
”这一著名的诗论观点出自宋人所作的《》。
5.严羽认为:“诗之极致有一:曰。
”6.金代重要的诗论家元好问所写的《》绝句,上继杜甫的《》,下开清代王士禛、袁枚等人的同类续作。
7.明代诗论家谢榛的诗论著作《四溟诗话》,一名《》。
8.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馀师录》曰:‘文不可无者有四:曰体,曰志,曰气,曰韵。
’作诗亦然。
体贵正大,志贵高远,气贵,韵贵。
四者之本,非养无以发其真,非悟无以入其妙。
”9.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诗有不立意造句,以兴为主,漫然成篇,此诗之也。
”并把此作为创作的极境。
10.李贽主张文学要表现,亦即是真心。
这种观点与明七子派强调复古摹拟是对立的,成为公安派“”说的直接的理论源头。
11.李贽不仅是明代后期重要的思想家,而且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一位重要的家,他的思想对文学批评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2.公安三袁中,是公安派的中坚。
他提出了“,不拘格套”的主张,这与李贽所说的“童心”是一致的。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1.(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说2.(张炎的)“清空”说3.(谢榛的)“情景”说4.(公安派的)“性灵”说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苏轼在《与谢民师推官书》中说:诗文创作应该“如行如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这就是说()。
A.要求创作时对自然事物发挥充分相象B.要求行文自然,形象描写“随物赋形“C.要求行文详略相辅相成D.创作时主客观相互融合的一种境界2.李清照最著名的词论观点提出了所谓()。
略论李清照《词论》的词学史意义
略论李清照《词论》的词学史意义作者:黄艳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0年第07期[摘要]李清照的《词论》作为文学史上第一篇系统的词学专论,从词本位的角度,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观点,可以说是词学史词学史上第一座理论丰碑。
但是,《词论》从它产生的时代起,就颇遭非议。
本文拟对《词论》产生的背景进行简单梳理、溯源,以期能对其价值作更清晰的认识。
[关键词]别是一家;系统;继承;超越宋代词人李清照,以优秀的创作实践和理论贡献铸就了她在词史上永恒的璀璨。
她尽管只有四十多首词作传世,却以绝对优势登上了中国第一女词人的宝座;而在词学理论成就方面,其《词论》因锐气十足而屡遭批评、指责,批评者大多认为是“不自量力、狂妄过之”的言论,而忽视了独特的历史价值。
本文拟通过对《词论》的其理论形成背景作简单的溯源,便于更全面认识和评价其在词学批评史上的作用和地位。
一、《词论》产生的时代背景词从唐代由民间起源, 到李清照的时代,走过了几百年的历程。
这几百年间, 词由民间创作发展到文人创作, 经历了晚唐五代的繁荣期, 也经历了宋初几十年的低沉期。
李清照《词论》产生的时期,正是宋词发展史上出现新的变革的阶段。
这种变化表现在形式上,是慢词长调的兴起。
慢词较小令可以容纳更多的内容,为词题材范围的扩大和表现手法的多样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一个进步。
而表现在内容上,则是诗文革新运动的影响波及词坛。
人们早已不满足于花间词风,要求打破词专作香软之语的传统,作家们纷纷进行变革:柳永将市民生活中间的感受纳入词中;范仲淹、王安石用词写边塞、怀古题材;到了苏轼,又掀起了一个更大的变革,他对传统题材和表现手法都有所否定,提出“以诗为词”。
此时的词坛可谓争艳斗奇,各家尽显风采。
然而究竟什么是词,该怎么作词,这些词家的词作写得怎么样,对这些问题的探讨都只是摘句式的较涣散的个别批评。
如:晁补之《评本朝乐府》、李之仪《跋戚氏》、《书乐府长短句后》、《跋山谷二词》、黄庭坚《小山词序》、《跋东坡乐府》、张耒有《东山词序》、陈师道《书旧词后》[1]等均对词学批评理论有所涉足,但均未摆脱摘句品评的基本模式。
从李清照的《词论》看词别是一家
[转帖]从李清照的《词论》看词别是一家Post By:2010-3-31 17:05:00李清照的《词论》首先论述的是词的起源问题,乐府声诗并著,最盛于唐。
开元、天宝间,有李八郎者,能歌擅天下。
时新及第进士开宴曲江,榜中一名士,先召李,使易服隐姓名,衣冠故敝,精神惨沮,与同之宴所。
曰:"表弟愿与坐末。
"众皆不顾。
既酒行乐作,歌者进,时曹元谦、念奴为冠,歌罢,众皆咨嗟称赏。
名士忽指李曰:"请表弟歌。
"众皆哂,或有怒者。
及转喉发声,歌一曲,众皆泣下。
罗拜曰:此李八郎也。
"。
这里李清照要说明的就是词和音乐的紧密联系。
“从历史上看,诗在《诗经》的阶段也是可以歌唱的,就诗歌的性质来说,《雅》、《颂》基本上是为特定的目的而写作、在特定场合中使用的乐歌,《国风》大多是民歌。
”(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节),但是到后来诗里面就分成了两支,一是文人诗,二是在民间流传的乐府诗。
“‘乐府’一词,在古代具有多种涵义。
最初是指主管音乐的官府。
汉代人把乐府配乐演唱的诗称为‘歌诗’,这种“歌诗”在魏晋以后也称为‘乐府’。
同时,魏晋六朝文人用乐府旧题写作的诗,有合乐有不合乐的,也一概称为‘乐府’。
继而在唐代出现了不用乐府旧题而只是仿照乐府诗的某种特点写作的诗,被称为‘新乐府’或‘系乐府’。
宋元以后,‘乐府’又用作词、曲的别称。
因这两种诗歌的分支,最初也都配乐演唱的。
所以,我们需要把中国文学史上的不同意义的“乐府”区别清楚。
”(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这里可以看出一个问题就是词的产生是和乐府分不开的,“唐天宝十三载(公元754年),始诏法曲与胡部合奏。
自此乐奏全失古法,以先王之乐为雅乐,前世新声为清乐,合胡部者为宴乐(燕乐)。
古诗皆咏之,然后以声依咏以成曲,谓之协律。
”(沈括《梦溪笔谈》)。
沈括所讲的就是词产生的另外一个要素胡乐的进入所带来的影响。
而敦煌曲子词的发现从另外一个方面说明了词的产生和民间音乐的关系。
词论
古乐府歌与诗并列发展的最高峰,是盛唐时期。
唐开元、天宝年间,有一位歌者叫李八宝,唱歌妙绝天下。有一次,刚刚及第的进士们在曲江大开宴席,其中有一位及第的名士,吩咐李八宝故意穿一身旧衣,戴一顶旧帽子,隐瞒自己的真实姓名,并装成神情惨淡的样子,一同参加宴席。然后对众人说:这是我的表弟,让他坐末席吧。参加宴会的众人都对他毫不在意。众人边喝酒边听歌,许多歌者轮流唱歌,其中只有曹元谦、念奴二人歌唱得最好。唱完后,大家对二人的歌声称叹赞赏不绝。这时,那位名士忽然指着李八宝对大家说:请让我表弟为大家演唱一首歌吧。众人都晒笑起来,甚至还有人生气起来。等到李八宝一曲歌唱完后,却引得众人都哭了起来。团团拜伏在李八宝周围,都说:你肯定就是李八郎啊。
这样我们就知道了,词别是一家,但知道的人却不多。后来晏叔原(晏几道)、贺方回(贺铸)、秦少游(秦观)、黄鲁直(黄庭坚)一出,才得词中三味。但是晏几道的词短于铺叙,贺铸的词短于用典。秦观的词却致力于婉约、情深一片,词中却少了实际的东西,就象一个贫穷人家的美女,虽然长得很漂亮,打扮也很时尚,但骨子里却始终缺乏那种与生俱来的富贵气态。黄庭坚的词内容倒是充实,却有些小毛病,就象一块美玉,却有些斑点,所以价值自然要打些折扣了。
词是音乐文学,一旦离开了歌唱的氛围,艺术价值要大打折扣。这正是《词论》一开始就谈到李衮歌唱技艺的原因。从本色歌唱出发,李清照把词人分为“知之者”和“不知之者”。对于“知之者”,她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词不仅仅要配乐歌唱,还要唱出雅正的情感来。晚唐五代的郑卫之音、流靡之变太低俗,南唐君臣的亡国之音太哀伤,都不适合大一统王朝的时代气氛。真正的好词和时代精神是一致的。经过宋初百余年的涵养,产生了第一位大词人柳永。柳氏长期混迹于歌楼妓院,能移宫换羽,翻旧谱为新声,词作流传极广。但柳词意趣萎靡,多是一些闺门淫亵、羁旅狎妓之情。同时的其他词人,张先、宋祁、宋郊、沈唐、元绛、晁次膺等,格调有所提高,也不乏精彩之处,如人们耳熟能详的“三影郎中”、“红杏尚书”之类。但他们总体才情不高,还不能成为当世的名家。李清照所谓的“知之者”,包括了本色和雅正两点。符合这两点的仅有晏几道、贺铸、秦观和黄庭坚四人。就这些为数寥寥的“知之者”还各有一病,集中表现在运用才学上。晏几道多短章小令,纯任天籁,看不出其中的人力功夫;秦观长于写情,运用才学的功夫较差,用典多是照搬引用或简单的改头换面,很少像苏、黄那样给传统的故实赋予全新的意义,达到点铁成金、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黄庭坚不愧为江西诗派的宗师,化用故实水平很高,但他的某些言情词意趣不高,是“使酒玩世”和“笔墨劝淫”的产物。李清照对“知之者”,皆摘其短,无一人能够幸免。而对“不知之者”又比较宽容,在指出他们“以诗为词”、“以文为词”的缺点之后,还发掘出许多优点。这些优点也集中在运用才学上,如晏殊、欧阳修、苏轼等人,“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因为他们学识渊博,贯通了天然和人力,作词就像是从大海中舀取一勺水那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随心所欲而雍容典雅。散文家王安石、曾巩的小词令人绝倒,也能把才学演化到极致。张炎《词源》承李清照之观点,认为王安石词和苏轼、姜夔词一样,也具有“清空”的特点。李清照指出的宋词才学化途径就是坚守词的本色雅正,汲取“不知之者”的长处,把二者融会贯通、扬长避短,达到一个更高的艺术境界,这很接近张炎《词源》的清空骚雅。
李清照《词论》浅谈
李清照《词论》浅谈【摘要】李清照《词论》勾勒了词至北宋的发展简史。
历评前辈与同辈词人。
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重要观点,强调词与诗别,在词学批评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词论》意在为时人作词设立标准,故不可不要求严格。
“别是一家”不仅在于词要协音律,更在于词的内容要具特色,词专主情致、长于抒情。
《词论》是苏词和柳词流行于北宋词坛的必然产物。
【关键词】李清照;《词论》;“词别是一家”李清照,生于1084年,自号易安居士,是中国宋代杰出的女词人。
她诗、词、文兼善,“词尤婉丽,往往出人意表,近未见其比”。
她不仅词写得好,而且文学理论修养颇高。
其载于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三的《词论》,便可洞见她文学理论造诣的高深精微。
其《词论》总结唐五代至北宋词学的发展,评点当代词人,观点鲜明,语言犀利,是一篇“别是一家”的词论,在词学史上熠熠生辉。
一、当代对《词论》的一些主要看法千百年来人们对《词论》褒贬不一。
近代学者对《词论》的认识也是见仁见智、各抒己见。
否定者如夏承焘、邓魁英等先生。
他们认为:《词论》“这篇文字对宋词的发展是起阻碍作用的”,属于“词坛上保守一派”,“排斥新的风格和手法”,排斥豪放一派”,“对宋词风格、流派的丰富发展也是有消极作用的”。
他们认为,李词“重铺叙,尚典重,既有情致又重故实,有富贵态”“奉为典范,而肯定者如顾易生先生,他在编写的《宋金元文学史》中,高度评价了李清照的《词论》,认为《词论》“开宗明义揭示了词体发展的多元化渠道”,“眼界开阔”;“论词并非只重形式”,“反映了李清照既爱新声,又尚高雅,既赏妙语,更重整体美的艺术观点”,反映了“李清照审美兴趣非常宽广,既包括词坛传说的婉約优柔之美,也博取诗歌中充实闳壮之美”。
总的来说,对《词论》的评价,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否定其内容的片面与狭隘为主流。
80年代以后,人们逐渐认识到李清照“词别是一家”之说强调词独特的审美特征,强调词要协律的重要意义,对《词论》的正面评价日益升温,但似又誉之过高、求之过深。
从诗词关系看李清照《词论》的词学意义
从诗词关系看李清照《词论》的词学意义李清照本人的词学观念,一言以蔽之:贵族少女的词本位,即在雅化的前提下,保持词的本色,以求区别于诗。
她在《词论》中总结说“乃知词别是一家,知之者少”,这是非常典型的“词本位”观点,即突出词之为体,区别于诗的特征。
结合李清照对北宋各名家吐槽点可见,她认为的词的必备特征包括“典雅、协律、浑成、有铺叙、有故实”等。
李清照可能是最早的成系統地提出词体特征的人。
后人对词体特征亦多有论述,如“诗庄词媚”、“词之为体,要眇宜修。
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
诗之境阔,词之言长”、“或问:诗词何似?曰:诗若苍颜老者,孤灯独坐,虽葛巾布服,眉宇间使人想见沧桑,谈吐挥洒,不矜自重,不怒自威。
词犹美艳少妇,微步花间,风姿绰约,虽钗钿绮服,使人想见玉骨冰肌,顾盼间隐然怨诉,徒有怜惜,可远慕而不可近接焉。
”相较而言,李清照所持的词本位,更加突出“典雅”特征,这可能跟她自己是出身优渥的贵族少女,父亲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与诗人,家中藏书甚富,学养丰厚有关。
(其父李格非还是“苏门后四学士”之一,没错就是被李清照diss的那个苏轼。
)李清照目前存词50多首,就文本而言,在五代北宋词坛,如果把李煜、苏轼、周邦彦作为第一流,欧阳修、晏殊、晏几道、秦观作为第二流的话,李清照应该排在二流偏弱。
但是我要说的是,李清照写得怎么样跟她能不能吐槽苏轼是没有关系的,基于李清照的词学观念,苏轼确实不符合她的审美。
至于如何评价词本位,我觉得词本位对于辨体是很有好处的,但是如果以此为标准,是比较局限的。
简单地说,较为契合词体特征是可以加分的,但也并不是所有特征都是必备项。
判断词好不好的还要更重要的维度,比如“感情”、“寄托”等。
回到李清照身上,她自己在南渡之后,也突破了她《词论》中的标准,正因为如此,才能取得现在的地位。
如果没有南渡后的作品,她可能只是个闺秀词人、才女词人。
李清照在《论词》中提出的词学理论
李清照在《论词》中提出的词学理论
李清照是两宋之际著名的女词人,不仅在词的创作实践中自成一家,而且在词的创作理论上也有独特的见解,写作了专门性的词论著作《论词》,对后代训学理论和词的创作有一定的影响。
李清照在《论词》中提出的一个著名观点是词“别是一家”说,力主严格区分词与诗的界线。
李清照从本体论的角度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理论。
所谓“别是一家”,意指词是与诗不同的一种独立的抒情文体,词对音乐性和节奏感有更独特的要求,它不仅像诗那样要分平仄,而且还要“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义分清浊轻重”,以便协律可歌。
否则,词就成了“句读不葺之诗”,而失却了词作自身的文体特性。
词作只有保持自身独立的文体特性,才能不被诗所替代,在文学之林中占有独立的地位。
李清照对词还提出了其他的审美要求:
(1)勿“破碎”。
这是在《论词》中通过对张先、宋祁等人词的批评中表现出来的,即要求词作品要有完整浑然的意象结构,给人以整体的完美审美感受。
(2)词要铺叙。
她主张词要展开些,要写得曲折、细腻,有渲染。
讲层次,起伏跌宕,要前后呼应。
(3)讲故实。
她说秦观词专讲情志,而少有典故,主张词中要运用前代前人的文化掌故。
(4)词的格调要高雅、典重。
她追求词的典雅之美,批评柳永词“词语尘下”,贺铸词“苦少典重”。
评李清照《词论》
安徽 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 院学报
N0.3 2009
第 8卷 (总第 42期) JOURNALOF ANHUI VOCATIONAL COLLEGE OF ELECTRONICS&INFORMATION TECHNOLOGY General No.42 Vo1.8
【文章 编号]1671—802X(2009)03—0074—01
提出词要分五音、五声、五律等等,以此来区分词与诗,维护了词的传统 风格,旨在说明词的界限。的确,词作为一种文艺形式,有着特殊性能和 独特形式,自有其合理的一面。然而从词的起源,我们不难发现,词与诗 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某种意义上说,诗与词是同源。我们知道,任何形 式的文学作品都必须追求内容与形式的完美和统一,但是如果形式和内
2009年第3期第8卷总第42期1l一i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ofanhui1ocgionalcollegeofelectronicslnforxgiontechnologyflno32009generalno42v018文章编号1671802x200903007401评李清照词论刘倩淮北煤炭师范学院文学院安徽淮北235000摘要李清照的词论在中国词学理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词别是一家的主张对后来词创作理论产生深远影响也引起了历代文学评论家的褒贬不一
[参考文献] [1]褚斌杰,等编辛 清照资料汇编【M】.中书局,1984. [2]刘忆莹.李清照诗词选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3]济南市社会科学研究所编.李清照研究论文集【M】.中华书局,
决这个问题,必须知词“别是一家”,将词独立出来。李清照不但将苏词, 而且连欧、晏词都视为“句读不葺之诗”。她主张写词要把握好词的基本 要素。即协音律、重典雅、尚故实、主情致、有铺叙。这就不难看出,她对词 的要求非常讲究,与诗的区别更为严格。
《唐宋诗词史》练习题库及答案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唐宋诗词史》练习测试题库及答案本科一、填空1、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是王维、孟浩然。
2、“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是李白的诗句。
3.“张王乐府”是指张籍、王建两位诗人的乐府诗。
4.“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是李商隐的名句。
5、宋代第一位专业词人是柳永。
6、“易安体”的创始者是李清照。
7、“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出自杜甫的《登高》一诗。
8、大历诗坛上以边塞诗著称的诗人是李益。
9、“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是李煜的词句。
10、“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杜甫的诗句。
11.晚唐诗坛上“温李”是指温庭筠、李商隐两位诗人。
12、初唐上官仪提出的“六对八对”之说,为律诗的发展、成熟起到了促进作用。
13、张若虚、贺知章、张旭、包融在文学史上合称为“吴中四士”。
14、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诗人是高适和岑参。
15、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以“诗中有画”概评王维诗歌的基本特色。
16、“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提出的著名观点。
17、中唐以孟郊、贾岛为代表的诗人群体被后人称为“苦吟诗人”。
18、元好问以“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二句指出李商隐无题诗的主要艺术特征。
19、五代后蜀赵崇祚编成了我国第一部文人词的总集《花间集》。
20、严羽在《沧浪诗话》中称宋代诗歌的特点为:“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
”21、范仲淹的词《渔家傲》(塞下秋来)可称为古代第一首真正的边塞词。
22、黄庭坚为首的“江西诗派”因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而得名,后人又提出了“一祖三宗”之说,其“一祖”为杜甫。
23、周邦彦被称为北宋词的集大成者,其集大成主要表现在:①结构的细密曲折;②语言的典雅浑成;③音调的和谐优美。
24、张炎在《词源》中评姜夔词的主要风格为“清空骚雅”。
25、明代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指出:“调入初唐,时带六朝锦色”概述了初唐诗坛的倾向性特征。
李清照《词论》浅析
李清照《词论》浅析作者:杨颖来源:《山东青年》2014年第06期摘要:李清照的《词论》是我国第一篇女性词学理论专文。
《词论》的核心观点和理论纲领是词“别是一家”,李清照认为词必须要合于音律、且具有独特的审美特性,这样才能维护词的艺术特性及传统风格,在形式等方面分清诗词界域。
李清照提出的词“别是一家”说,对后人认识、掌握传统词风的艺术特征,进行填词的艺术创作实践,都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李清照;《词论》;“别是一家” 说宋代女词人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山东历城(今济南市)人。
她的词不论在当时和后代都赢得了极大的赞美。
这位才华横溢的女作家对于词不仅擅长创作,还有理论建树。
她的《词论》一篇,短小精悍,是我国第一篇由妇女作的词学理论专文,在文学批评史上有其特定地位,价值不容小觑。
一、词“别是一家”说词“别是一家”说是李清照《词论》的核心观点和理论纲领。
所谓“别”,即有别于诗。
李清照提出词“别是一家”的观点,把前人有关诗词之别的朦胧的经验感受和零星见解,发展成了明确的理论认识和较为系统的本色理论。
首先,李清照认为词必须要合于音律。
因为这是词区别于诗的首要特征。
她以此为绳墨来衡量前人词的长短得失。
所以,柳永词虽然“词语尘下”,但却能“变旧声作新声”“协音律”,因而“大得声称于世”;而欧阳修苏东坡等人虽为文坛泰斗,“学际天人”,但他们的词“往往不协音律”,故而流为“句读不萁之诗”,有其名而无其实,洵非当行本色。
李清照对词应合律的要求非常严格,并有着一整套具体的细致入微的衡量标准:歌词要“分五声”、“分六律”,同时,还须“分五音”,“分清浊轻重”。
李清照对词应合律的这些要求,是她区分诗词差别的主要标尺,也是她阐释词“别是一家”理论的重要基石。
如此严格的要求,反映出她对词之音乐属性的充分重视。
其次,李清照认为词应该有自己的审美特点。
这篇《词论》自五代至北宋后期,历历评述诸名家词,且多指摘其短,其实她是想通过批评各家词的长短得失,使人们认识词的审美特点,以明确词为何“别是一家”。
词论集中反映了北宋音律派的词学观点
词论集中反映了北宋音律派的词学观点勾勒了词至北宋的发展简史。
历评前辈与同辈词人。
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重要观点,强调词与诗别,在词学批评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词论》意在为时人作词设立标准,故不可不要求严格。
“别是一家”不仅在于词要协音律,更在于词的内容要具特色,词专主情致、长于抒情。
《词论》是苏词和柳词流行于北宋词坛的必然产物。
文以载道,诗以言志,词以言情。
词把文人们从重视思想内容、重视伦理道德的传统中解放出来,可以自由酣畅地抒发自己作为一个普通人都有的喜怒哀乐,歌唱内心深处的爱恨情仇,这就使得词不像诗那样只为社会中的极少数文人与统治阶级所拥有,而是吟唱着每一个人都有的情绪,引发人的共鸣,达到了极大的普及,甚至有的词人的作品“有井水处人皆吟之”。
词的这种独特的言情特质与精美的形式是词得以迅速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故强调词的“别是一家”,既是指内容的又是指风格的,但绝不是什么形式主义的。
李清照的《词论》既立场鲜明地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观点,捍卫词体自身的独立性,树立雅词的标准,推尚典雅、庄重的词风,欣赏有情致之作号召人们用典故、铺叙等手法来曲尽心意,在有限的词篇中寄托更丰富的内容与情感。
她犀利坚定的语言给十字路口的人们指明了传统词的发展方向,是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的。
浅谈李清照《词论》
北宋女词人李清照有一篇辞锋锐利的《词论》传世。
《词论》明确提出词“别是一家”,对北宋许多重要词人都提出了批评。
《词论》的诗词分野观,后世争论很多,而且以否定的意见为主。
事实上,如果能对《词论》区别诗词的用意作进一步廓清,并分析一下它何以在北宋时代由一位女词人明确标举,就很可以避免过分绝对化的论断。
论者一般认为,《词论》提出了关于词的五个标准:一、协律;二、铺叙;三、典重;四、情致;五、故实。
但《词论》文义的核心在“协律”。
所谓“铺叙”、“典重”等标准都以“协律”为前提。
《词论》所言“协律”是指协音律,而不是协以往近体诗所遵循的格律。
《词论》论词最重音乐特点。
文章开篇即举出唐代歌者李八郎“转喉发声”、“众皆泣下”的故事,说明音乐的感人效果。
至于宋代,首称柳永“变旧声作新声,大得声称于世”,而于前辈词家仅举晏几道、贺铸、秦观、黄庭坚四家,以其能知音律。
《词论》特别区分了词之音律与诗之格律的不同,所谓“盖诗文分平侧,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
其中“平侧”即是“平仄”,而“五音”是指唇、齿、喉、舌、鼻五音,这是按照发音部位的不同对字音做出的区分。
“五声”是指音阶中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级。
六律指古代乐律的十二律吕,阳六为律,阴六为吕,称六律六吕。
“清浊轻重”则是指声调中的阴阳,清轻为阴,重浊为阳。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诗不须合乐,用字只讲平仄即可;词须合乐,用字要细辨“五音”、“阴阳”,以求与词调之“五声”、“六律”相和。
这也就是填词所要遵循的“审音用字”的原则。
《词论》依照这个原则还指出了词韵之不同于诗韵的特点“玉楼春本押平声韵,又押上去声,又押入声。
本押仄声韵,如押上声则协,如押入声则不可歌矣”。
这里,入声字所以不能作仄声韵脚,是因为词“随律押韵”(杨缵《作词五要》),一部分入声字一经吟唱,就容易变成平声字,这就违背了押仄声韵的要求。
《词论》对词律、词韵的讲求,虽然还比较简略,但它相当集中地反映了北宋晩期词体的成熟。
李清照在词论上认为词是与书不同的抒情文本
李清照在词论上认为词是与书不同的抒情文本李清照是两宋词坛上独树一帜的女词人。
她的《词论》一文是宋代第一篇系统的词学理论文章,充分体现了李清照的词学观,受到古今文人学者的普遍关注。
本文从词“协音律”和词“重典雅"两方面论证了词“别是一家”之说。
《词论》一文见于宋代胡仔的《苕溪渔隐丛话》和魏庆之的《诗人玉屑》。
全文不足600字,但立论鲜明,内涵丰富,文中李清照大胆地提出了对词的独特见解和主张,毫不隐讳地批评了词坛上不少的名家。
《词论》的中心论题是词“别是一家”,意指词是与诗、与文不同的一种独立的抒情文体。
下面本文从词应“协音律”和词应“重典雅”两方面来论证李清照词“别是一家”之说的合理性。
一、词“别是一家”之说,在音乐上提出了词要协音律词起源于民间,是配“里巷胡夷之乐”而产生的一种合乐歌唱的诗体,和音乐有着密切的联系。
词的产生是按曲歌唱的需要,它的兴起和发展都和音乐紧密相连。
诗和词都有音乐性。
近体诗虽然出于音声和谐的要求而讲究平仄格律,但它毕竟只诉诸于口诵。
而词是歌词,可歌性是词的特点,因而,对汉字声调上的要求自然会更细、更严。
只有把音乐高低与声情和字调的升降紧密结合起来,唱起来才会珠圆玉润,有一种抑扬顿挫的音乐美感。
由此可见,严于音律,乃是词本身发展而形成的特点.如果我们否认了音乐规律对词的要求,那实际上否认了词的特点,取消了词的相对独立性。
李清照在《词论》中强调“盖诗文分平仄,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
”就是为了协律、可歌。
与此同时,李清照的创作实践也体现了她这一理论主张,如她的《声声慢》就严格遵循了词“别是一家”之说,注重词与音律的特殊关系,并达到了一种声、情、境高度融合的超逸境界。
可见,李清照提出的词要协音律的要求并没有阻碍宋词的发展,反而创作出了许多名篇,丰富了我们的文学宝库。
词诞生以来发展至北宋,词确有有意突破音律限制的倾向,在这方面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苏轼。
浅谈李清照《词论》
浅谈李清照《词论》作者:赛军来源:《群文天地》2011年第12期李清照是两宋词坛上独树一帜的女词人。
她的《词论》一文是宋代第一篇系统的词学理论文章,充分体现了李清照的词学观,受到古今文人学者的普遍关注。
本文从词“协音律”和词“重典雅”两方面论证了词“别是一家”之说。
《词论》一文见于宋代胡仔的《苕溪渔隐丛话》和魏庆之的《诗人玉屑》。
全文不足600字,但立论鲜明,内涵丰富,文中李清照大胆地提出了对词的独特见解和主张,毫不隐讳地批评了词坛上不少的名家。
《词论》的中心论题是词“别是一家”,意指词是与诗、与文不同的一种独立的抒情文体。
下面本文从词应“协音律”和词应“重典雅”两方面来论证李清照词“别是一家”之说的合理性。
一、词“别是一家”之说,在音乐上提出了词要协音律词起源于民间,是配“里巷胡夷之乐”而产生的一种合乐歌唱的诗体,和音乐有着密切的联系。
词的产生是按曲歌唱的需要,它的兴起和发展都和音乐紧密相连。
诗和词都有音乐性。
近体诗虽然出于音声和谐的要求而讲究平仄格律,但它毕竟只诉诸于口诵。
而词是歌词,可歌性是词的特点,因而,对汉字声调上的要求自然会更细、更严。
只有把音乐高低与声情和字调的升降紧密结合起来,唱起来才会珠圆玉润,有一种抑扬顿挫的音乐美感。
由此可见,严于音律,乃是词本身发展而形成的特点。
如果我们否认了音乐规律对词的要求,那实际上否认了词的特点,取消了词的相对独立性。
李清照在《词论》中强调“盖诗文分平仄,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
”就是为了协律、可歌。
与此同时,李清照的创作实践也体现了她这一理论主张,如她的《声声慢》就严格遵循了词“别是一家”之说,注重词与音律的特殊关系,并达到了一种声、情、境高度融合的超逸境界。
可见,李清照提出的词要协音律的要求并没有阻碍宋词的发展,反而创作出了许多名篇,丰富了我们的文学宝库。
词诞生以来发展至北宋,词确有有意突破音律限制的倾向,在这方面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苏轼。
《词论》在词学理论上地贡献
《词论》在词学理论上的贡献《词论》在词学理论上的贡献容提要:清照《词论》在词学理论上的重大贡献至少有三点:1.《词论》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观点,使词第一次有可能自立门户,脱离诗而单独成为一大类别,这无异于词的独立宣言。
2.《词论》系统地回顾了词的产生、发展、繁荣的历史过程,分析了自晚唐、五代至北宋时期的作家作品,提出了“声诗并著”的创作原则。
3.《词论》还就词的创作方法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宝贵的具体意见。
清照是我国古代最为杰出的女作家,是公认的宋词婉约派的正宗。
她的词还反映了时代的动乱,人民的苦难,具有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清照不仅于填词下手不凡,蔚为一代高手,而且对词有深入系统的研究,写出了我国词史上第一篇完整而系统的理论批评文章——《词论》。
这篇文章虽短,仅561字,但它在词学领域和词曲发展史上的理论建树,却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至少有如下三个方面。
一清照词“别是一家”的提法,使词这种新兴文体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有可能自立门户,脱离诗而单独成为一大类别。
这对于进一步促进词曲创作的繁荣起了保证作用,使词在中国文学史上逐渐地得以占有一席它应有的重要地位。
当然,这个被社会认可的过程是比较漫长的。
词的创作在11世纪的北宋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实践上早已与诗严格划分蹊径,但人们的认识却落后于实践,迟迟不承认它,还只认为它是诗的变体,只叫做“诗客曲子词”、“诗余”、“乐府”、“琴趣”、“长短句”。
这一方面固然是由于一种新文体从产生到确立要经过长期、曲折的历史过程,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词”这种文体在选材和表现形式方面有其特殊性。
叶嘉莹先生说:“在中国的文学传统之中,词是一种特殊的东西,本来,不在中国过去的文以载道的教化的、伦理道德、政治的衡量之的。
在中国的文学里边,词是一个跟中国过去的载道的传统脱离,而并不被它限制的一种文学形式,这是非常值得注意的一点。
它突破了伦理道德、政治观点的限制,完全是唯美的艺术的歌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词论》在词学理论上的贡献《词论》在词学理论上的贡献内容提要:李清照《词论》在词学理论上的重大贡献至少有三点:1.《词论》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观点,使词第一次有可能自立门户,脱离诗而单独成为一大类别,这无异于词的独立宣言。
2.《词论》系统地回顾了词的产生、发展、繁荣的历史过程,分析了自晚唐、五代至北宋时期的作家作品,提出了“声诗并著”的创作原则。
3.《词论》还就词的创作方法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宝贵的具体意见。
李清照是我国古代最为杰出的女作家,是公认的宋词婉约派的正宗。
她的词还反映了时代的动乱,人民的苦难,具有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李清照不仅于填词下手不凡,蔚为一代高手,而且对词有深入系统的研究,写出了我国词史上第一篇完整而系统的理论批评文章——《词论》。
这篇文章虽短,仅561字,但它在词学领域和词曲发展史上的理论建树,却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至少有如下三个方面。
一李清照词“别是一家”的提法,使词这种新兴文体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有可能自立门户,脱离诗而单独成为一大类别。
这对于进一步促进词曲创作的繁荣起了保证作用,使词在中国文学史上逐渐地得以占有一席它应有的重要地位。
当然,这个被社会认可的过程是比较漫长的。
词的创作在11世纪的北宋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实践上早已与诗严格划分蹊径,但人们的认识却落后于实践,迟迟不承认它,还只认为它是诗的变体,只叫做“诗客曲子词”、“诗余”、“乐府”、“琴趣”、“长短句”。
这一方面固然是由于一种新文体从产生到确立要经过长期、曲折的历史过程,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词”这种文体在选材和表现形式方面有其特殊性。
叶嘉莹先生说:“在中国的文学传统之中,词是一种特殊的东西,本来,不在中国过去的文以载道的教化的、伦理道德、政治的衡量之内的。
在中国的文学里边,词是一个跟中国过去的载道的传统脱离,而并不被它限制的一种文学形式,这是非常值得注意的一点。
它突破了伦理道德、政治观点的限制,完全是唯美的艺术的歌词。
”⑴这就是说,词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被视作“小道”、“艳科”,不登诗、文等正统文学的大雅之堂。
基于这种观念,词虽然上自王公大臣,下至市井小民口口相传,无不喜爱,但这种新兴的文学形式在当时文坛的地位却很低微。
当时许多封建文人,虽心有所好,情不自禁,填了许多绮词艳曲,却又讳莫如深,不敢公开承认自己的作品。
据《北梦琐言》载:“晋相和凝,少年时好为曲子词,布于汴、洛。
洎入相,专托人收拾焚毁不暇。
然相国厚重有德,终为艳词玷之。
契丹入夷门,号为‘曲子相公’。
”和凝做高官后,让人焚毁自己年轻时的词曲旧稿,便是这种心态的典型反映。
而“相国厚重有德,终为艳词玷之”,这话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一般人对词这种文学形式的看法。
晚唐和北宋初期,一些以毕生主要精力填词的大作家亦即词坛的大功臣,如温庭筠、柳永,或因“能逐xuán@⑴吹之音,为侧艳之词”⑵,或因“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⑶,而招致非议,一生落寞。
另一些有政治地位和社会影响的大作家,虽然在各自的创作实践中已突破了花间派倚红偎翠的狭窄内容,大大开拓了词这一文学形式的题材范围和艺术境界,如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等,但在认识领域并没有同步进行。
士大夫们习惯地认为,填词是饮酒赏花、流连光景的小品之作。
早在公元940年(后蜀广政三年),欧阳炯为我国第一部文人词集《花间集》作序言时就指出,词是在这样一种环境中创作的:“则有绮筵公子,xiù@⑵幌佳人,递叶叶之花笺,文抽丽锦;举纤纤之玉指,拍按香檀。
不无清绝之词,用助娇娆之态。
自南朝之宫体,扇北里之娼风。
何止言之不文,所谓秀而不实。
”北宋嘉yuò@⑶三年(1058),陈士修辑南唐冯延巳词119首,名《阳春集》,序言说:“公以金陵盛时,内外无事,朋僚亲旧,或当燕集,多运藻思为乐府新词,俾歌者倚xuán@⑴竹而歌之所以娱宾而遣兴也。
”不光编者是如此看法,词人自己也持这种观点。
如,欧阳修晚年居颖州西湖,有《采桑子》10首写颖州西湖春、夏、秋、冬四时美景和晴、雨、晨、昏瞬间气象。
他捕捉自然景观是如此精细入微,用笔是如此细腻优美,写得活泼生动。
明明是不可多得的佳作,但作者却在词作前面加了一段短序,只以为:“况西湖之胜概,擅东颖之佳名。
……因翻旧阙之词,写以新声之调。
敢陈薄伎,聊佐清欢”。
北宋初年编选的唐、五代词人选集,名曰《尊前集》。
词人自己编订的词集则名之《山谷琴趣外篇》(黄庭坚)、《闲斋琴趣》(晁端礼)、《酒边词》(向子@⑷)等。
顾名思义,多是春秋佳日,对酒浩歌之作。
我们读宋人魏泰《东轩笔记》卷五所记载的王安石与弟王安国、吕惠卿在一起闲议晏殊词作的一段话,便知当时社会一般人的正统观念对词这种文体表现的内容存有偏见,基本上是持排斥和否定态度的:王荆公初为参知政事,闲日因阅读晏元献公小词而笑曰:“为宰相而作小词,可乎?”平甫曰:“彼亦偶然自喜为尔,顾其事业岂止如是耶!”时,吕惠卿为馆职,亦在坐,遽曰:“为政必先放郑声,况自为之乎!”这种态度就是以词为淫词艳语而加以鄙弃。
士大夫们把自己的词集称作“诗余”、“琴趣”、“长短句”、“乐府”、“渔笛谱”等,而不敢编入自己的文集,或单另结集附于文集之后,以表示词的地位与“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⑷的文章大相径庭,只是闲暇自适的消遣之作。
俗情毁誉,雷同一响,宋代社会这种偏见若不改变,显然大大不利于词的发展,至少不利于词的健康发展。
北宋朝词曲大盛。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当时情况,谓:“太平日久,人物繁阜……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
金翠耀目,罗绮飘香。
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
”这所谓“新声”、“按管调弦”就是指演奏新谱的词曲。
时至今日,唐圭璋先生辑《全宋词》犹录得词人1330余家,词曲19900余首,残篇530余首,气象恢宏,卷帙浩繁,足证宋代词曲之盛。
北宋朝领袖文苑的有那么多堂堂须眉,但是,首先敏感到对于文坛这一非比寻常的现象有进行理论研究的必要,而提出别树一帜的口号以拨正视听的,却是北宋末年一位年轻闺秀作家李清照。
李清照认为,不应再把词看作诗的王国的附属产品。
词与诗不一样,是诗以外的另一种文学体裁。
李清照提出“词别是一家”这一口号的影响是深远的。
它开拓了词这种文体继续壮大发展的渠道,并保证了词在中国文学史上逐渐取得它应有的独立地位。
词从此不再是诗国的附庸,而在文学史上擅一代胜场。
我认为,李清照严格划分诗与词、文章与词的畛域的巨大历史意义正在于此。
词的创作至北宋末期,已硕果累累,至善尽美。
但在理论上,大家却还没有重视,没有正式承认它并加以研究。
这种理论与实践大大脱节的矛盾太突出了,直接影响词的健康发展。
李清照呼吁大家给予重视,承认其别是一家并探讨其创作规律,这无异于词的“独立宣言”,使词首次从诗的大家庭中自我解脱出来而另立门庭。
如果我们对李清照的词论,对她这个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崭新的提法,只从狭义去理解,认为她只不过是站在保守的立场上,反对改革词风,抵制苏轼的“以诗入词”,那未免有点舍本逐末,是对李文的片面理解。
附带赘言,“诗词合流”这提法,苏轼当年并没有提出过,当然,李清照也不可能反对过。
事实上,每一种文体都有自己表现生活的独特形式或曰艺术境界,如果只有共性,手法都一样了,那么,这种文体也就无存在的意义了。
所以,“诗词合流”的提法,我以为还可以再商榷。
词的被确认,在我国文学史上是一个长期的逐渐完成的而且是颇为艰辛的历史过程。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65岁时,自为《长短句序》:“雅正之乐微,乃有郑、卫之音。
……千余年后乃有倚声制辞起于唐之季世,则其变愈薄,可胜叹哉!余少时汩于世俗,颇有所为,晚而悔之。
然渔歌菱唱,犹不能止。
今绝笔已数年,念旧作终不可掩,因书其首,以识吾过。
”宁宗嘉定十三年(1220),其子陆yù@⑸作《渭南文集·跋》,记载陆游曾嘱咐:“‘剑南’乃诗家事,不可施于文。
故别名‘渭南’。
如《入蜀记》、《牡丹谱》、乐府词,本当别行,而异时或至散失,宜用庐陵所刊欧阳公集例,附于集后。
”这两段记述,充分表现了陆游自相矛盾的心理:他既表示了不可抑止的对词这种流行文体的爱好和对自己词作舍不得废弃的感情,又违心地自贬说,我的这些“渔歌菱唱”(词)不过是些郑、卫之音的变体,不是正声雅乐,所以,不能和我的诗、文并列,只能附于集后。
再有,南宋宁宗庆元年间(1195—1200)所编定的词人合集名为《草堂诗余》,这证明到那个时候文坛仍以为词是诗余。
“诗余”这个别名,如果阐明词与诗有密切的关系,或者说诗词同源,那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
但在当时,更多地意味着以词为“小道”、“艳科”,不能算正统文学,所以集为小品。
近代,蒋兆兰在《词说》中曾予批判:“‘诗余’一名,以《草堂诗余》为最著,而误人为最深。
所以然者,诗家既已成名,而于是残鳞剩爪余之于词……。
今宜亟正其名曰‘词’,万不可以‘诗余’两字自文浅陋。
”清代词学勃兴,尊崇词体。
词学家沈祥龙《论词随笔》高度评价了某些含讽谏意义的渗透着爱国精神的词章,并且阐明了词这一文学形式的特点:词不显言直言,而隐然能感动人心……。
南唐李后主宴游,潘佑进词云:“楼上春寒山四面,桃李不须夸烂漫,已失了春风一半”。
盖谓外多敌国,地日侵削也。
后主为之罢宴。
词能如此,何减谏章。
……以词为小技,此非深知词者。
词至南宋,如稼轩、同甫之慷慨悲凉;碧山、玉田之微婉顿挫,皆伤时感事,上与《风》、《骚》同旨,可薄为小技乎?历史已映证,词终于成为宋代文学的光辉代表。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序》称: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由此可见,对于词这种新兴文体,李清照的提法和见解基本是正确的。
词起源于乐府,它在唐代(初期阶段)确实是歌诗的一种变体。
但到宋代,尤其是到李清照著文的北宋末年已经完全发展成熟了。
只有在人们的观念更新和词脱离诗歌母体而独立的情况下,词才能获得进一步的健康发展,而李清照为此喊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第一声。
她的先见之明,使她在词学理论方面作出了这一极其重要的值得纪念的建树。
她这篇《词论》,理所当然地应被视为是词的“独立宣言”。
二李清照以极其精练的笔墨,系统地回顾了词曲产生、发展、繁荣的历史过程,分析了自晚唐、五代至北宋时期的作家与作品,强调词的音乐性,提出了“声、诗并著”的创作原则。
她这篇文章,对北宋词坛情况的综述,不但掌握的材料丰富,理解得深刻,观点鲜明,而且含有总结性质,继往开来。
她叙述了词曲的由来:“乐府声诗并著,最盛于唐。
开元中,有李八郎者,能歌擅天下……”一般说法以为,词起源于隋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