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有效需求不足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市场有效需求不足分析

【摘要】本文通过对马克思、萨伊、西斯蒙第、李嘉图、凯恩斯等人的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理论进行分析和综合,从四个方面入手,论证现代市场经济有效需求不足的必然性。

【关键词】有效需求市场经济消费极限

目前经济危机严重,人们产生了对虚拟经济过度发展的质疑,而经济虚拟化已经成为目前经济重要的乃至最重要的现象。经济虚拟化的产生源于缓解有效需求不足对金融市场的依赖,进入工业社会以后,有效需求不足一直困扰经济发展,因而对于经济虚拟化以及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的讨论就不能不涉及有效需求不足产生的根源。

本文对于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的讨论主要由四个方面构成,首先回顾了对于市场能够实现供求均衡的最早的理论,这是对市场自动实现均衡最基础的论证;接着论证统一交换过程的分解,通过对前面论证缺陷的批判得到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的核心和最重要的理论前提;然后考虑总需求不足两方面的具体原因,即消费需求漏出和投资需求漏出;最后得到分析的结论。

一、萨伊定理与供需均衡

十九世纪经济学家萨伊最早提出了市场自动实现均衡的“萨伊定理”。他指出,抽象掉货币流通过程,整个市场活动可以认为是用商品购买商品,买就是卖,卖就是买,而“每件商品都有主人”,商品所有者在出售的过程中既是在创造供给,同时由于卖就是买的缘故,他也在创造着需求,因而得到供给自动创造需求的结论。对于当时普遍存在的市场供给过剩或需求不足的情况,萨伊认为这是因为商品结构的问题,买的人不一定符合卖的人的要求,一些人在市场上的生产不符合要求,从而阻碍了市场的出清。

针对这一问题李嘉图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他认为在市场竞争中,资本家不会总生产没有需求的产品,从而当商品结构出现问题时,由于资本家的逐利动机和市场竞争压力,商品结构会自动调整,从而达到动态的均衡。李嘉图在论证市场自动出清的脚步并没有停在这里,他又运用了储蓄等于投资的原理,认为没有用于购买的需求被贮藏起来形成了储蓄,尽管储蓄漏出了有效需求但储蓄等于投资,通过投资又形成了需求,从而进一步加强了供需均衡的论证。

二、统一交换过程的分解

在市场供需均衡最基础的论述中,市场是完美的,但这与我们看到的现实不符,现实中的市场没有那么简单,上述的理论进行了过度的抽象,从而出现了严重的错误。马克思指出,萨伊最致命的错误在于他把货币流通过程抽象掉了,有货币流通过程的社会远不像论证中鲁滨逊社会般的以商品购买商品,储蓄等于

投资。由于货币流通的存在,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即市场经济中商品—货币—商品这一统一的流通过程被分解为了商品—货币和货币—商品两个部分,人们不会因为买就必须要卖,也不会因为卖就必须要买,从而使得统一的交换过程被分解,马克思说“当内部不独立的过程的外部独立化达到一定程度时”买卖存在了脱节的可能。从而总供给与总需求出现了不相等的可能性,同时由于不会因为卖就必须要买,也为总需求漏出提供了可能。这两点将是我们分析的大前提。

三、消费需求的漏出

在以统一交换过程分解的前提下,本文首先讨论消费需求如何漏出,然后讨论投资需求如何漏出。消费需求的漏出的原因可归纳为两部分,即基于消费极限的高收入者消费需求漏出和基于心理原因的所有人的消费需求漏出,分别对应收入因素和心理因素对总需求的影响。

1、基于消费极限的高收入者消费需求漏出

西斯蒙第在研究中发现,既然萨伊定理是商品购买商品,而实际上用来购买商品的商品是自己的收入,那么也就是说是收入购买商品,从而得到了一个重要的结论“购买商品的前提是手中有商品”,这一点是收入影响需求的基础,也是这一部分分析的关键。

既然收入因素影响了需求,那么先来研究一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收入因素。市场经济具有马太效应:市场经济是以起点公平为基础的,因而强调机会平等。在现实中,个体能力存在差异从而在机会平等的前提下引起了结果的不平等,这一结果又被作为下一轮起点,在机会平等中强化了差异,最终引起不仅是能力而且是机会和环境的差异。同时在市场经济中,经济能力影响资金的筹措能力,大企业和信誉优良的个人更容易得到资金,缺乏资金的企业和个人却很难得到急需的资金,从而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并且,经济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在不确定性和风险面前资金雄厚者更容易抗御风险,资金缺乏者和贫困者更容易在风险中受到损失。综合上述原因,我们可以得到在市场经济中存在着使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

市场经济中还有另外的原因使得贫富分化明显,基于马克思的分析,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剥削劳动者剩余价值,劳动者会越来越依附于资本家,相对贫穷程度越来越高。我们可以得到结论:市场经济尤其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和自由的市场经济中贫富差距现象普遍存在。

有了对收入因素的认识我们就可以讨论关于高收入的需求漏出了,首先讨论这个问题的基础,也就是消费是否存在极限。

为了研究这个问题我们提出几点前提:消费量是在给定社会生产力水平下的消费量,它受到当时生产力水平的约束,人们不能消费自己生产不出来的产品;消费量是在特定的社会道德约束下的消费,人们不能在消费过程中违背最起码的道德,同时我们假设人们对消费品存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在这种前提下我们可以认为消费量存在极限:生产技术给定,商品种类就给定;由于边际效用递减,所以效用最大化的人会在边际效用递减为零的时候停止消费,因而每种商品的消费量存在极值,商品种类给定,就必然有一个社会总商品需求量的极限。商品之间是存在相互替代关系的,因此总商品需求量的极限必然小于所有商品量极限值的简单加总。同时由于社会道德的约束,一个人不可能过于过分地浪费,从而保证了个人消费存在极限值。另一个原因也保证了消费极限的存在即消费能力的稀缺性,消费能力本身是一种稀缺资源,并不像主流经济学家假设的那样人们的消费是瞬时的和不饱和的。消费能力的稀缺由几个因素造成:第一,个人时间的有限性。消费是消耗时间的,许多消费对事件具有独占性。例如一个人吃一个苹果要一小时的话,那么他一天最多就吃24个苹果,即便他能买再多的苹果也无济于事,而且在吃苹果的时候就不能同时去蹦极或睡觉;第二,消费后残存效用衰减需要时间,残存效用直接影响了消费者的消费意愿。比如吃了一顿饭之后,可能需要一段时间来恢复对饭的兴趣,因为需要恢复饥饿感。因此效用最大化和消费能力限制共同造就了个体需求存在一个极限,而且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个极限值还不足够大。

由于人的消费量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是存在极限的,当一个人的收入达到很高的程度之后,消费量将近似等于常数,收入大于消费,使得消费需求漏出。高收入者收入所对应的大量的消费品并不能被他所消费完结,因而他不会选择将收入都用来购买消费品。正如马克思所说的:“社会消费力既不是取决于绝对的生产力,也不是取决于绝对的消费力,而是取决于以对抗性的分配关系为基础的消费力;这种分配关系,是社会上大多数人的消费缩小到只能在相当狭小的界限以内变动的最低限度。”也就是说,当一部分人分配到高收入另一部分人得到很低的收入时,这种对抗性的分配会使得高收入者漏出需求。

2、基于心理原因的所有人的消费需求漏出

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认为有三条规律导致总需求漏出:消费者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心理规律、资本边际效率递减的心理规律、货币流动性偏好。其中,消费者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心理规律和货币流动性偏好会导致所有消费者将自己手中的消费留存,从而使所有人的消费小于收入。

人们在消费中的一个心理现象是“花钱花到手软”,也就是说越花越手软,这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真实写照。随着收入的增加边际消费倾向MPC递减,那么即便这个人开始的MPC是1,在收入稍微上升一点,他的MPC就会下降到1以下,这样就会使得消费需求漏出,同时流动性偏好使得人们无论在什么条件下总要持有一定的货币作为准备,从而使得人们的货币没有都转化为商品,引起了消费需求漏出。这两点不仅存在于高收入者也存在于普通收入和低收入者身上,是现代市场经济下的心理规律使然。

3、非线性饱和消费函数对消费及边际消费倾向近似

我们用一些数学方法来表达一下刚才的两个原因下的消费需求漏出。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