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研究

合集下载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研究综述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研究综述

展, 以提 高个 体 的适应 能力 和发 展 能力 。 刘剑 虹等 ” 提出高 职院校专 业课 程 目标 应是 “ 今 日的学生 适应 使 明 日需要 的各种 理念 ” “ , 要关 注 到行 业或 职业 的各个 方 面 , 排除只 教 某 种 职 业 岗位 技 能 的课 程 ” 因研 应 。 究 者而异 , 对于高 职课程 目标 的表 述可 能会有所不 同 , 但对 于 “ 养 应 用 型 、 合 型 人 才 , 而 满 足 社 会 需 培 复 从
[ 作者 简பைடு நூலகம்] 方成智 ( 95一) 16 ,男 ,湖南长沙人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 院社会工作 系教授 。研究方 向:课程与教学论。
长 沙 民政 职 业 技术 学 院学 报
方成 智
( 长沙 民政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 长沙 [ 摘 4 00 ) 104
要]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当前高 等职业教 育改革 的核心。文 中从课 程 目标 、课程理念 、课程设 置 、课 程模 式 、
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 方面 ,对高 职教 育课 程现 实 问题 研究 的文 献进行 了梳理 ,以期为 进一 步展 开相关 研究 提供
体 系 的总体 目标 是 以就 业为导 向 , 瞄准人 才市场 需求 ,
使 课程 知识 内容与 职 业 资格 要 求零 差 异 , 生 专 业 技 学 能与 岗位规范 零差 距 , 而实 现 毕业 就 业 零 时 间 。这 从 样 既实 现 了高 职 目标 、 又满足学 生实 际需要 , 既解 决 当 代 企业对 高职 人才 的迫切 需要 又体 现和谐 社会 的理 想
结果 。 黄 克孝 认为 “ ” 高职 教育课 程 目标更 为 符 合生 产一 线 的实 际知 识 、 能 、 度 以及 能 力 培养 , 要求 技 态 还 能及 时反 映生产 第一 线 的变化 。 以满 足社 会和个 体发 展 的多种需 要 ” “ ,高职 教 育课 程 不能 仅 限 于培 养 与行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探讨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探讨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探讨摘要:课程改革不仅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更是切实提高高等职业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

为了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高职教育必须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课程改革制度,通过课程改革,建立一种全新的以就业为指导的高职课程体系,从而建立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本文探讨了相关课程改革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高等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更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

培养理论型以及学科型人才是普通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标,而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单纯的技能人才。

但是就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而言,则主要是培养面向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然而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兴起,主要是由普通本科院校建置二级职业技术学院、普通专科学校改制、重点中等专业学校合并升格形成,大部分没有摆脱“本科压缩型”和“中专放大型”的束缚。

近几十年以来,虽然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在引入能力本位观念的同时也借鉴了国外的一些经验,对教学的内容增加了实践环节,但是在课程模式和体系的整体上却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革,满足不了目前我国社会的实际需求。

课程作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必须采取一系列的课程改革,才能有效的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

高职的课程改革是指通过改革,建立一种全新的、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课程体系,除了包括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外,还包括素质教育体系。

通过改革,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知识、能力以及素质的综合性人才。

1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存在的弊端1.1 学科本位的思想在课程中的表现仍根深蒂固我国虽然在高等职业教育的模式中引入了能力本位的观念,但是在课程的教学中,学科本位的思想仍旧根深蒂固。

由于学校在设置专业方面还停留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以及专业课”等设置上,因此,能力本位的课程模式基本没有深入,仅仅流于形式而没有落实。

此外,在面对学生的科目课程中,无论是教学的内容还是教学手段或是方法都没有转换到能力本位上来。

五年制高职教育面向工程实践的课程改革实践研究

五年制高职教育面向工程实践的课程改革实践研究

2023年第06期总第313期五年制高职教育面向工程实践的课程改革实践研究白秉旭南京江宁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南京,211100摘要:高职毕业生在校内学习时理论强于实践,在走出校园可以进入不同领域发展,但进入企业的毕业生依然需要企业耗费大量人力与物力为其提供岗前培训后,方能胜任本职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企业的发展。

为此,以五年制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为例,通过对工程实践课程进行优化改革,剖析本专业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与困境,搭建学校教育培训与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桥梁,为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提供理论依据,为企业培训更多适合于岗位需求的人才,进一步促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关键词:工程实践;人才培养;企业需求中图分类号:G712收稿日期:2023-03-15DOI:10.19999/ki.1004-0226.2023.06.0351前言职业教育改革的目的是为企业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以满足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工程实践教育的研究是职业教育改革的一个方向,但大多数研究局限于普通本科院校和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五年制高职教育层面的工程实践课程改革研究则较少。

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不完善,导致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生产需求不协同,产生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系统性偏差和结构性矛盾。

基于增强工程性课程改革是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通过探索五年制高职教育项目课程工程化改革模式的理论体系,构建具有工程实践特色五年制高职教育课程理论框架,为南京江宁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或其他相关院校工科类专业提供可借鉴的成功经验,促进五年制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为企业培养大量可胜任本职工作的高技能人才。

2国内外研究状况国内对于职业院校面向工程实践的课程改革研究主要聚焦于当前职业教育存在的各种问题及以后发展方向,并提出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思路,强化课程改革新模式,结合学情及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修订现有教材,突出项目教学模式,极大可能回归工程实践方面,培养高技能人才[1-2]。

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创新路径研究

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创新路径研究

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创新路径研究职业教育是指为适应社会对各行业就业需求而开设的教育课程,培养学生具备特定的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技术变革的不断推动,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成为现代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本文将探讨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创新路径。

一、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与效益要促进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首先需要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与效益。

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1. 更新课程设置:根据行业需求和市场变化及时更新课程设置,关注新兴行业和技术的发展趋势,培养学生具备面向未来职业需求的技能和知识。

2. 强化实践教学: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供学生与实际工作场景相结合的实习机会和实践项目,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3. 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加强教师培训和教育,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同时,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吸引优秀人才从事职业教育教学。

4. 加强与企业合作:与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实际工作经验和就业机会,同时使企业能更好地参与职业教育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质量监控。

二、培养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意识职业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意识,使其具备适应快速变化的职业环境的能力。

具体措施包括:1.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和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2. 增加创新教育元素:将创新教育纳入职业教育的课程设计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推动终身学习理念:鼓励学生持续学习,建立起终身学习的观念,通过职业教育为学生提供终身学习的平台和机会。

4. 提供跨学科教育:培养学生在跨学科领域中发展的能力,帮助他们适应复杂多变的职业需求。

三、建立完善的质量评估体系建立全面、科学的质量评估体系对于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至关重要。

有效的质量评估体系可以提供客观的评价标准,促进职业教育的持续改进和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探讨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探讨
( 上接第 2 27页 )
《 C A D 》 、 《 公差配合和技术测量》 三门课简单地按一定 比例 合并为一门新课程《 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 。 这样导致学
生在 基 础 课 的学 习 中没 有 掌握 好 为 专业 课 服 务 的基 础 知
4 结 语
面 的实际 问题 。 学 生成 绩 项 目的 完成 情 况 , 按 照评 价 体 系 指导 思 想 , 教 师评 理 实 一体 化 课 程评 价 体 系 是 一 个 动态 的持 续 发展 的 科 学合 理 的教 学评 价体 系能够 有 效促 进学 生学 习积 价、 小 组 评价 与 自我评 价 结合 , 多 方面 、 多 角度 对 学生 学 习 系统 , 效 果进 行 有 效评 价 , 以 电工 电子 基 本 技 能项 目为例 , 介 绍 极 性 , 提 高 学生 解 决 实 际 问题 的 能力 , 培养 学生 的 团 队协
高等职 业教 育课程改革探讨
钟 华林 ( 内 江 职 业 技 术学 院)
我 国虽 然在 高等 职 业 教 育 的模 式 中 引入 了 能力 本 位
摘要 : 课 程 改 革 不仅 是 高 等 职 业 教 育 改 革 的 方 向 , 更是 切 实提 高
蒂固。由于 学校在 设 置专 业 方面还停 留在 “ 基础 课 、 专业基 础课 以及专 业课 ” 等设 置上 , 因此 , 能力 本位 的课 程模 式基 全新的教学模式 , 以 全 面 提 高 学生 的综 合 素 质 。 本 文 探讨 了相 关 课 程 本没 有 深入 , 仅仅 流于 形式 而没 有落 实。此外 , 在 面 对学生 改 革 的 一 些 问题 。 的科 目课程 中 , 无论 是教 学 的 内容还 是教 学 手段 或是 方法 关键词 : 高 等职 业 教 育 课 程 改 革 高 等职 业教 育 不 同于 普通 高 等教 育 , 更 不 同于 中等职 都没 有 转换到 能力 本位 上来 。 1 。 2 各 专业 的课 程 设置缺 乏整体 协调 性 业 教 育。培养理 论 型 以及学科 型人 才是普 通 高等 教育 的 主

XX高等职业技术学院202X年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立项指南

XX高等职业技术学院202X年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立项指南

XX高等职业技术学院202X年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立项指南一、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1、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2、“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设的研究与实践3、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4、高职服务地方经济的人才培养模式和途径研究与实践5、高职院校特色发展战略研究——以XX专业为例6、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的研究与实践7、产学研结合与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研究与实践8、以专业群为基础的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研究9、“工学结合”模式下的课程体系建设与课程开发10、高职院校改革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11、高职院校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12、高职院校课程项目化教学的研究与实践13、高职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14、校企文化融合与职业素养培养的研究15、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二、高职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研究16、高职院校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17、高职院校特色专业的建设与专业评估研究18、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19、高职院校教改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20、高职院校网络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21、高职院校精品教材建设的研究与实践22、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23、高职院校实训体系建设与实训项目开发的研究与实践24、高职院校实验实训管理与考核体系的研究与实践25、高职院校优秀多媒体课件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三、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26、高职院校教师评价与管理机制创新的研究与实践27、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结构优化的实践与研究28、高职院校高水平教学团队建设的研究与实践29、教学基层组织(项目团队、教研室、课程组)设置及其运行模式的实证研究30、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与实践31、高职院校“导师制”的研究与实践32、高职加强青年教师培养的研究与实践33、高职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与管理研究四、高职教育教学管理与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研究34、教学质量管理及保障机制的应用研究35、以提高服务水平、质量、效益为中心的教学管理研究36、高职院校推进学分制的创新与实践37、职业技能训练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证管理的实证研究38、关于加强“工学结合”课程质量管理的研究39、高职“工学结合”课程考试改革的研究与实践40、关于项目课程评价体系构建的研究与实践41、关于定岗实习管理模式的研究与实践42、关于提高高职学生毕业论文、毕业设计质量的研究43、关于x x专业学生学习成效评价体系的研究。

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和探索

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和探索

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1年第9卷第2期[收稿日期]35[作者简介]张利君(6),女,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副教授,硕士,从事分析化学研究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和探索张利君(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1)[摘要]本文以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为基础,借鉴已有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成果,对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方面进行研究。

[关键词]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344(2011)02-0031-04一、研究的背景高职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需要,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最重要的力量,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的重要保证。

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反映了该国经济科技的发达程度。

而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又进一步反映出该国的教育事业的现代化进程。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大,人才竞争更是日趋激烈。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要办得有特色,唯一出路就是提高毕业生就业率。

要提高就业率,在教学中就必须对教学方法予以改革,实施教学创新,提高教学质量,以适应社会对高职学生的要求。

无论是理论界还是教育部门和高职院校,对高职教育的定位和根本任务已基本形成一定的共识,那就是:高职教育要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技能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较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但目前高等职业教育依然存在两种值得关注的倾向:一是在办学理念上倾向于本科院校的学科建设,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上沿袭本科院校的做法,办成了本科教育的压缩饼干;二是过分追求专升本的升学率,把教学要求和考核偏重于少数学生的专升本,忽视了高等职业教育对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目标要求。

显然,以上两种倾向有着明显的偏颇。

不同的定位将导致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定位偏颇也势必导致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偏颇。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一般研究项目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一般研究项目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一般研究项目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一般研究项目旨在探索和研究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相关问题,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学模式创新:通过引入先进的教育技术和教学方法,探索适合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2. 课程建设改革:针对不同专业和行业的需求,设计和优化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使其更加符合实际需求,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竞争力。

3. 教师培训提高:为高等职业教育教师提供更多的培训和教育资源,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推动整个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

4. 实践教学强化: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实际操作技能,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和实际能力。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和探索,本项目旨在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整体水平和质量。

- 1 -。

高等职业院校课程设置改革的研究与探讨

高等职业院校课程设置改革的研究与探讨

科技资讯科技资讯S I N &T NOLOGY I NFO RM TI ON 2008NO .15SC I EN CE &TECH NO LOG Y I N FOR M A TI O N 科技教育课程是教学系统的软件,是联系教与学的中介,是教育过程的基本手段。

学校教育目标培养和实现主要依靠课程的实施来实现。

教育机构进行的一切教学环节的设置和安排都以课程为主要依据。

课程体系的设置和课程的内容决定了教学目标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特点,可以说,课程是整个教育过程的核心要素。

职业教育是各类教育中与企业贴的最近,与经济建设发展结合的最紧的一类教育。

职业教育承担着将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开发改变人力资源结构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要使命。

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职业岗位要求这类人才应具备扎实宽厚的专业基础知识,很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技术实践能力。

专业技能的培养是职业教育服务于社会的切入点,是沟通社会经济与受教育者的桥梁,也是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生存的前提。

合理规划课程设置对于开办出职业院校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确保职业教育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职业院校必须经常了解掌握社会经济发展动态和变革,科学技术进步和发展,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变化,并随之及时改变教育方针和教育理念,适时进行课程的改革,以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

1目前职业院校课程设置存在问题分析目前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从整体上看,基本上还是沿用专科教育的课程模式,以学科性课程体系为主,缺乏灵活多样的选课机制,注重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忽视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和训练,理论课时比重过大,有些甚至是本科压缩型的课程结构体系。

岗位技能针对性很弱,由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组成的传统三段式课程结构设置,使学生只在最后几学期才接触到专业课,才能学习到该专业岗位技能所要求的部分专业知识。

入学第一年所学的知识绝大部分是数学、政治、外语等文化课。

基于产教融合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研究

基于产教融合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研究

基于产教融合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研究一、概述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产业的不断升级,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传统的教育模式已难以满足当前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基于产教融合的专业课程改革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产教融合是指产业界与教育界深度融合,共同推动人才培养的一种模式。

它通过搭建校企合作的桥梁,实现教育资源与产业资源的优势互补,从而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高等职业教育中,专业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

传统的专业课程往往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实践技能的培养,导致学生毕业后难以适应企业的实际需求。

基于产教融合的专业课程改革旨在打破这种局面,通过引入产业界的最新技术和标准,优化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使专业课程更加贴近产业实际,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基于产教融合的专业课程改革还有助于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学校可以更加准确地把握产业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变化,进而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

企业也可以借助学校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开展员工培训和技术研发等活动,实现互利共赢。

基于产教融合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它不仅有助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式发展,还有助于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应积极探索和实践基于产教融合的专业课程改革路径和方法,为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做出贡献。

1.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背景与意义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全球化的深入推进,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其地位和作用愈发凸显。

在当前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不仅承担着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的重任,还肩负着提升国民素质和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使命。

从国际视野来看,许多国家都将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力量。

2023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

2023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

2023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引言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一直以来都是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高等教育教学需适应多样化的社会需求和知识要求,加强教育教学改革是当前和未来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基于2023年,探讨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涵盖课程设计、教师培训、教学方法等方面。

课程设计在2023年,江苏省高等教育课程设计需要更加贴近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需求。

首先,应该加强跨学科课程的设置,鼓励学生多角度地思考和解决问题。

其次,课程设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通过项目制学习和实践实习等方式,提供学生实际应用所需的技能和知识,以适应未来职业发展的需求。

教师培训教师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因素。

在2023年,江苏省应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

培训内容包括教学方法的更新、教育技术的应用和评估方法的改进等。

同时,要推动教师专业发展,鼓励教师参与科研项目和学术交流,提高教师的学术能力和教学水平。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一环。

在2023年,江苏省应鼓励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例如问题导向式教学、合作学习和项目制学习等。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还应加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利用互联网资源和在线教育平台,提供更加灵活和个性化的学习环境。

教育评估教育评估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2023年,江苏省应加强对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估和监控。

评估方法应该多样化,包括课堂教学观察、学生表现评价和教师自评等。

通过评估结果的反馈,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为教育教学改进提供参考。

同时,要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提高教学质量的可持续发展。

结论2023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围绕课程设计、教师培训、教学方法和教育评估展开。

通过多学科课程设计、教师培训、多样化教学方法和完善教育评估体系,可以提升江苏省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积弊研究及整体改革路径探索

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积弊研究及整体改革路径探索

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积弊研究及整体改革路径探索摘要:近年我国职业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大,职教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但其中存在着很多问题。

由于教育课程体系的积弊种种,课程理论研究的不足,因此导致课程改革实践创新无从谈起;具体表现为基于独立研究的选修课不仅数量严重不足,而且发展受到制约;人文精神等先进理念的渗透严重不足,实践课的水平亟待提高,教学内容重要载体的教材严重滞后。

着眼于课程体系标本兼治的整体改革迫在眉睫,对人才培养规格定位广泛生成与遴选课程,实施多元课程管理体制和综合化的优化机制。

关键词:课程体系;弊端;改革;综合化中图分类号:g71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研究》课题批准号dia110277课程作为实现职业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不进入课程改革的层面,任何教育改革都是难以取得实质性成效的。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一个核心问题,也是教育改革中最为复杂的系统工程;而我国职教课程体系基本上是以学习专业课为主的课程体系,理论学的多,但综合能力不足,动手能力差,创新观念缺失,不能适应当今企业对人才能力结构的需要,必须从课程体系层面切入改变这种状况。

一、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积弊1、课程理论研究严重缺失,教科研质量堪忧职业教育课程虽然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但却忽视了课程理论的研究。

我国高校对课程理论研究不够,主要表现在:(1)过去教育领域以贯彻、解释政策和文件为主的积习依然。

对高校课程问题重视不够,参与教学改革意识不强,研究成果理论脱离实际,直接影响了课程理论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引进国外教育思想和理论比较积极,但结合国情利用这些成果,创造出符合我国特色的理论、思想、观点甚少;要么照搬国外理论,要么只顾总结自己的经验。

(2)在多年实践中创造的新路子、新思想、新方法,有些很有理论特色。

但由于职业院校恶劣的教科研生态与教师理论素养不高,影响了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新理论的形成。

基于产业需求的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与改革研究

基于产业需求的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与改革研究

基于产业需求的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与改革研究基于产业需求的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与改革研究引言职业教育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它直接关系到产业升级、人力资源培养和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

为了适应产业发展的需求和变化,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如何在职业教育领域中基于产业需求进行课程设置和改革。

一、了解产业需求1.1 联系企业与行业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了雇主提供合格的劳动力,所以与企业和行业进行积极的合作非常重要。

通过与企业和行业的联系,我们可以了解他们对于人才的需求、技能要求和行业趋势。

1.2 调研和分析为了更好地了解产业的需求,我们需要进行调研和分析。

可以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和行业报告等方式,收集和整理相关的数据和信息,并进行分析。

这样可以准确地了解产业的技能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设置和改革。

二、课程设置与改革的原则2.1 应用导向基于产业需求的课程设置和改革应该以应用为导向。

要根据工作岗位的技能要求和职业能力,设置与岗位相关的课程,培养学生实际操作和应用技能的能力。

2.2 跨学科整合产业发展通常需要跨领域的综合能力,所以课程设置和改革应该注重跨学科的整合。

例如,在制造业中,学生需要掌握物理、化学、材料科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才能适应行业的要求。

2.3 灵活性和可持续性产业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所以课程设置和改革需要具备灵活性和可持续性。

学校应该及时调整和更新课程内容,以适应产业的发展和变化。

此外,课程设置和改革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使他们具备适应不同工作环境和需求的能力。

三、课程设置与改革的实施3.1 与行业专家合作为了确保职业教育课程与产业需求的匹配,学校应与行业专家进行深度合作。

行业专家可以提供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帮助学校更准确地了解行业需求,并参与课程设置和改革的过程。

3.2 注重实践和实训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技能。

所以,课程设置和改革应该注重实践和实训。

关于当前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探讨

关于当前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探讨
发 展 、信 息 时 代 的 来 临 。 我 国 的 高 等 职 业 教 育 正 在 步 人 一 个 新 纪 元 。 国 外 成 熟 的 职 业 教 育 理 念 与 实 践 给 我 们 以 借 鉴 . 种 各 样 的 各 职 业 教 育 理 念 给 我 们 以启 示 . 职 业 院 校 积 极 探 索 各 新 的 制 度 和 教 学 模 式 . 我 国 的 高 等 职 业 教 育 改 革 使 呈 现 出 一 派 欣 欣 向 荣 的 局 面 是 . 为 一 名 服 装 设 . 但 作 计 课 程 的 具 体 实 施 者 来 说 . 中 却 有 几 分 忧 虑 。 为 心 因 在 众 多 被 人 们 广 泛 宣 传 推 崇 的 改 革 主 张 和 正 在 实 施 的 措 施 中 。 为 掌 握 知 识 已 经 不 重 要 了 . 要 的是 认 重 要 掌 握 获 取 知 识 的 技 能 、 法 、 力 , 为 “ 人 以 方 能 认 授 鱼 。 如 授 人 以 渔 ” 以 至 于 一 提 知 识 就 反 感 等 等 不 , 然 而笔者经过 反复实践 、 考后 却发现 . 们在很大程 思 它 度 上 人 为 地 割 裂 了 知 识 与 方 法 、 识 与 能 力 之 间 的 知 关 系 . 经不起 理论推 敲的 . 是 经不起教学 实践检 是 更 验 的 “ 上 谈 兵 ”它 们 已 经 影 响 到 高 职 院 校 课 程 改 纸 . 革 的 初 衷 和 整 体 教 学 质 量 、 学 效 果 文 主 要 从 知 教 本 识 、 法 、 力 的关 系 人 手 论 证 了在 服 装 设 计 课 程 改 方 能 革进 程 中R ̄g 识 。 何 选择 知识 . 何 学 习知识 . n k 如 如 如 何 进 行 知 识 创 新 . 目前 被 人 们 广 泛 宣 传 推 崇 的 对 改 革 主 张 和 正 在 实施 的措 施 进 行 了反 思 和 总 结

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的不断增长,职业教育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

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职业教育存在许多问题,如传统教学模式单一、缺乏实践环节、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等。

因此,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成为了当前热门的话题。

为了探究如何更好地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许多研究项目应运而生。

这些项目旨在从多个角度出发,深入剖析职业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可行性建议。

以下是其中几个典型的研究项目。

一、《职业技能培训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该项目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旨在探究如何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职业技能培训课程体系。

该项目主要包括三个部分:调查分析、课程设计和实践应用。

通过调查分析现有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和需求,设计出符合市场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并在实践中加以应用和改进。

该项目的成果将为中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职业教育课程建设与实施研究》该项目由北京市教委主办,旨在研究如何优化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和实施方式。

该项目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调查分析、课程设计和实施效果评估。

通过调查分析现有课程存在的问题和市场需求,设计出更加符合实际需求的职业教育课程,并在实施过程中进行效果评估和改进。

该项目成果将有助于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为培养更多有用人才奠定基础。

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与培训》该项目由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校长协会主办,旨在研究如何提高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素质和能力水平。

该项目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调查分析和培训措施。

通过对现有师资队伍素质及培训需求进行调查分析,设计出更加符合实际需求的培训措施,并在实施过程中进行效果评估和改进。

该项目成果将为提高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素质和能力水平提供有益的参考。

综上所述,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通过开展多样化的研究项目,可以更好地探究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可行性解决方案。

这些研究成果将为推进中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供重要参考和支持。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

进 行认定 , 对 课程综 合规划 ,课程 目标等因素进行设计 。高等职业 教育 课 程改革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思想 ,首先要对课程 主体 思路清 晰,改 变 教 师的角色定位 和向学生传授 知识 的传统教学 。高等职业 教育课程 内容 与实际工 作结 合紧密 ,改进 在实肠 ; 教 学中却缺乏方法 ,没有固定的标 准 的弊端 , 要解决 这种 思想就必须转变 观念 ,逐渐弱化教师 传授知识 的角 色 ,与学生共 同探讨实 际问题 的解决方案 。 课程 改革 的 目 标就是要建立 以就业导 向的职业教育课 程体系 ,不仅 包括理论教学体 系,实践教学体系 ,也包括对素质教育系 统的能力和素 质 ,知识 的培养 。只有在这一思想 的指导下 ,高等职业教育课 程改革才 能培养适应经济 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 能型人 才。课程 改革要建构新 的课程体 系,课程应充分结合行业需求 ,岗位 能力 ,体现 职业教育 的特点 。需要 改革 所有 相关 的 方面 ,如 教 学 内容 ,方 法 ,手 段 ,作业和考试 ,甚至包括管理。课程 目标的实现需要科学 的选 择课程 内容 ,职业活动融人整个教学活动的工作过程 ,在教学 中体现从 学习到


前 言
分析当前形势 ,高等职业教育的课 程改革取得 了一定的成绩 ,但 现
阶段 高职院校课程改革仍存 在以下 问题 : 1 . 高 职 院校 课 程 体 系结 构 不合 理 高职院校课程 体系结 构不合理 , 不能反 映现代职业 教育的特点 。在 课程组织方 面强调其 完整性 , 过分强调学科体系 ,重 理论 ,轻实践 ,造 成 了相 当一部分学生学 到了很多知识 ,但是他们不知道该 怎么做 ,往往 忽视 了学生能力 的培养 。能力为基础的课程模式停 留在 概念层 次 ,以专 业发展为课程标准 的课程体 系和形式仍未落实 ;从实际效果 来看 ,学生 动手能力较差 ,而我们 的教学 内容和方法几乎没有达到高等职业 教育培 养 目标 的基本要求 ,这实际上就是简单的课程体系。 2 . 课 程 改 革 不能 与 时俱 进 课程改革不能与时俱进 ,程改革只停留在表面 ,内容陈 旧 , 学 生在 学校所学在职场上派不上 用场 ,缺 乏可持续发 展 ,学生不 受企业欢 迎 。

高职课程改革的研究与探索

高职课程改革的研究与探索


( ) 据 专 业 培 养 目标 和 企 业 的要 求 , 同 开发 、 设课 程 , 建课 程 体 系 二 根 共 建 构 ( ) 照 课 程 目标 , 计教 学 , 三 按 设 改革 教 学方 法
四 、 建 合 理 的 课 程体 系 构
( ) 程 改革 的 内涵 一 课
1高 职 课 程 改 革 是 建立 一种 全 新 的 、 . 以就 业 为 导 向的 教 学 过程 体 系 , 职 业 基 础 课 、 业 技 术 、 心 技 使 职 核
金 萱
( 津 海运职 业 学院 , 津 3 0 5 ) 天 天 0 3 0
摘 要 : 课 改 是教 学 改 革 的 重 点 , 究 高职 院校 课 程 改 革 的 动 力 、 径 、 研 途 内容 , 而提 出改 革 课 程 体 系的 内涵 、 进 构
架、 骤 , 步 以及 课 程 教 学设 计 改 革 。研 究课 改 就 是 对 贯 穿整 个 高职 教 育 培 养 过 程 的 核 心— — “ 程 ” 课 进行 研 究 和探 索 。
第1 4卷
第2 期
21 0 2年 2月
天 津 职 业 院 校 联 合 学 报 Jun l f ini V c t n lntue o ra o a j o ai a I i ts T n o st
No . o . 1 2V 1 4
Fe b. 2 2 01
高职课程 改革的研究与探索
与 行业 企业 合 作 开发 课 程 , 据 技 术 领 域 和 职 业 岗位 ( ) 任 职 要 求 , 照 相 关 的 职 业 资格 标 准 , 革 课 根 群 的 参 改 程 体 系 和教 学 内容 。 。 ” 高 等 职业 教 育 源 于市 场 需 求 , 于 生 产 一 线 , 于 校企 合 作 。把 现 代 企 业 生 产 经 营 活 动 和 企 业 文 化 作 源 源 为 高 职 教 育教 学 改 革 的源 泉 , 照 职 业 岗位 任 职 要 求 设 置 课 程 , 工 作 过 程 作 为 教 学 过 程 , 工 作 目标 作 参 把 把 为课 程 目标 , 任 务 标 准 作 为 考 核 标 准 。按 照 针 对 就业 , 专 业 ; 对 专 业 , 课 程 ; 对 课 程 , 教 学 方 法 把 改 针 改 针 改

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

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

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在中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逐渐受到重视。

为了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各界开始关注和讨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改革。

其中,课程改革作为关键领域之一,在为学生提供更优质教育的同时,也对培养出更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课程设置与实践相结合在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中,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的课程设置成为一大特点。

传统的教育模式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因此,需要通过调整课程设置,增加实践环节,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例如,在护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中,除了传授理论知识外,还应该增加临床实践环节,让学生能够亲身参与护理工作并进行实践操作。

通过真实场景的实践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工作任务的要求。

二、职业素养教育的加强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不仅包括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包括道德品质、团队合作、沟通能力等方面。

这些素养是职业成功的基础,也是学生在职场中能否融入并取得长远发展的关键。

因此,课程改革中应该增设职业素养教育课程,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例如,举行职业道德讲座、开展团队合作项目以及模拟职场实践等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职场规则、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并提高沟通与表达能力。

三、实践性课程的强化实践性课程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可以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

因此,课程改革需要进一步强化实践性课程的设置。

实践性课程可以采用包括实习、实训、实践项目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能够在真实工作环境中进行实际操作。

例如,在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中,可以设置电子商务实践课程,组织学生参与实际的电子商务项目,学生可以通过实践活动,了解电子商务的流程和操作,并培养相关的实际操作技能。

四、教师培训与专业化建设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还需要注重教师队伍的培养和专业化建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研究[摘要]通过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制约因素的分析,针对目前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依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从职业教育课程模式,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以及课程评价等方面,提出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思路。

[关键词]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制约因素思路[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2010年7月国务院下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文件以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为重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核心是课程。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课程改革与建设是专业改革和建设的基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一、制约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因素1.人才培养方案目标不明确职业教育是针对一定的工作岗位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教育,它应是以职业素质为基础,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职业技能训练为重点,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的终身教育。

而大多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不相吻合,人才的岗位定位及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的特色不明显,体现不出这一类型、层次人才的不可替代性,培养的毕业生与社会需求脱节。

高职教育“高”和“职”的两个基本属性结合不紧密,要么成为本科教育的“压缩饼干”。

要么过度削减甚至取消必要的理论课程,片面强化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办学层次向中职教育下移,导致学生实际应用能力降低。

而培养目标又是课程最重要的出发点,只有制定有效的人才培养方案,才能确定科学实用课程体系,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

2.专业设置不合理2.专业建设是课程改革最为重要的一个战略问题。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对专业发展缺乏整体规划,专业设置随意性;不考虑人才市场需求,针对性不强;专业变化频繁,缺乏骨干和特色专业;教育资源不足,热衷申办新专业等。

这主要是没有理清高职教育的基本办学思想,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要充分考虑地区经济结构、劳动力市场人才需求、学生需求及学校办学条件等诸多因素。

只有将专业设置和社会需求与实际教学工作紧密结合,才能确定科学实用的课程内容,提高职业教育的竞争能力,推动职业院校由做大做强向做特做优转变。

3.校企合作不紧密缺乏企业参与,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薄弱环节。

缺少行业协会、企业领导和专家参加的课程设置,使得课程内容不能紧密结合行业和企业岗位的需求,脱离企业现场真实工作任务,内容陈旧,滞后于企业技术的发展,就会重理论,轻实践,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适应。

只有全面推进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

要以区域经济为依托,充分调动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提升职业院校的技术含量。

4.“双师结构”队伍欠缺高职院校教育偏重于“能力本位”,以应用技能、合作态度、应用性和创新的培养为特色的特殊性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师资严重缺乏既具备教师资格又能开展以提高技能为核心的实践课教学的高技术素质和职务的“双师型”教师,无法在知识的应用和转化为技能上充分发展其作用,必然导致职业院校毕业生无法适应经济的需要而造成大量失业。

二、高职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1.课程结构不合理。

课程设置中,没有按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开设,有点新的需要的课程开设不出来,而有的不需要的旧的课程又删除不掉;此外课程结构比例方面不合理,有的开设过多,有的开设过少;专业课程之间缺乏联系性,选择性和灵活性,不符合现代生产和生活具有综合性、变通性、流动性的需要;课程门类繁琐过多,内容交叉,课程设置缺乏宏观、统筹及整体优化。

使得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乏味。

2.课程内容陈旧,缺乏实用性。

这里主要指各门专业课程所讲述的内容是滞后行业和企业技术的发展,不适合对技能型人才的知能结构的要求,与职业教育课程定向性的要求和职业实际相距甚远,侧重于高大全的专业课程,忽略了来自企业现场真实工作任务课程比例;重理论,轻实践;课程内容陈旧、选定的内容不能吸引学生,仍然停留在知识传授阶段,而知识、技术等也都是过时的,跟不上社会需求,与职业、就业联系不紧密,真正走上工作岗位,仍觉得用不上,因而缺乏实际的应用性。

3.课程模式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受传统观念、办学硬件与软件的影响,我国现行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仍以学科课程为主,以学科内容为中心设计,造成和加深了各门学科间的分离,割裂了学科内容上的一些固有的联系,与职业教育课程整体性的要求相距甚远,不利于学生把握职业活动的整体发展规律,不利于培养学生用全面的观点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没有基于产品、项目的工作过程的学习,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4.课程实践内容缺乏活力。

许多学校采取了在学科体系下加大实践教学的措施,由于学科课程很难完整地、逼真地进行实践性教学,故收效甚微。

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还要将所学知识在实践中进行再一次组合与链接,企业再次回炉培训,不能实现学业和就业的“零过度”。

三、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路由于社会对人才需求不再单一,呈现出多规格、多类型、多层次的需求态势,社会发展需要多种技能和不同层次的人才,职业技术教育应多元化办学,培养多层次的人才。

办学应面向市场,在师资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市场上缺什么人才,就可以办什么培训,结合各地区经济发展和劳动力的水平,瞄准就业,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以适应企业或者市场紧缺人才的需求。

怎么衡量课程改革成功与否?我认为只有当学生“乐学”,培养的毕业生受社会欢迎,课程改革就算成功了。

高职教育课程改革,要以工学结合为突破口,以任务引领型课程为基本取向,以工作本位学习为主要教学形式,努力做到“六个统一”。

1.课程模式与能力发展统一工作过程系统化是一种全新的课程模式,以能力、素质作为课程开发的中心,打破了以知识传授为目标的学科体系,与学科体系课程相比,学科内容并没有取消,而是按照工作过程把内容重新整合到各学习领域中,是一种行动体系课程的内容编排。

所传授的知识是为能力的培养与素质提高服务的,突破了以技能培养为目标的模块化课程模式,而以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为目标,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人才的职业成长规律,按照能力发展阶段来确认相应的典型工作任务,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处理课程内容,依据岗位流程实施教学,在课程结构排序上要呈现螺旋化、系统化的特征,体现由易到难,工作任务由简单到复杂,学生能力培养由单一到综合,要体现从新手到专家的培养思路。

只有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与企业真实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相统一,才能使学生“乐学”,培养出受社会欢迎的毕业生。

2.课程标准与行业需求统一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主要包括课程的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的设计思路、课程的目标、课程的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的建议等。

它是专业培养目标在该门课程的具体化,是教师组织教学内容,编写教案的依据,是教师安排教学进度,确定教学方式和场所的依据,是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的依据,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的依据和标准,只有将课程标准纳入行业需求和专业环境中进行系统思考,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才能科学、规范的进行操作。

同时要加强实践教学的比重,强调职业岗位群意识,在能力培养上强调综合素质、技术应用能力和岗位群适应能力三者的结合。

将能力标准和职业技术标准,教育标准和企业标准相融合,以行业需求的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据,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

只有将理论知识的应用和能力的培养,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的培养紧密结合,课程标准和行业需求统一,才能培养出满足行业需求的合格毕业生。

3.课程结构的知识性与实践性统一高职课程结构的知识性与实践性的统一,是高职教育“高”和“职”的两个基本属性的紧密结合。

知识性是凸显高职教育“高”的特性,关注的是学生接受职业教育之后的生涯发展,让学生有良好的职业发展前景,“升学有路”。

实践性是凸显高职教育“职”的特性,关注的是学生具备适应就业需要的专业技能,熟练应用岗位工作技能、技术,还要有能力驾驭策略层面的工作过程,具有某一岗位群所需要的生产操作和组织能力。

只有将两者统一,“高”“职”两不误,才能正确处理好培养学生高素质和高技能型的关系,才能正确处理好培养学生专项操作性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关系,才能正确处理好培养学生职业岗位的针对性和职业岗位的迁移能力的关系,才能正确处理好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关系,才能培养出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4.课程内容的职业性与人文性统一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是基于工作过程的,每门课程内容是以一个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根据产品、项目的工作过程,系统确定学习领域,每一个学习领域是通过调研由若干个来源与企业实践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转化而来,内容贴近企业岗位的实际需求,来自企业现场真实工作任务,企业需要什么,我们就学习什么。

企业所需要的技能改变了,我们的课程内容也会更新。

“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是职业教育课程职业性的本质。

然而在知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生新变革,由能力为本位向以素质为本位转变。

以素质为本位强调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在理念上要突破或超越技能、能力的局限,转变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这其中包括科学素质、人文素质、劳动素质和生活素质等等。

使学生逐步成为全面发展的人,这种人不仅会工作,而且会生活,不仅有科学素质,而且有理解人、关心人、爱护生命、保护环境、充满人性的人文素质,不仅善于适应职业变化,有能力做好工作,而且具有责任心、信任感和快乐感、幸福感,是一个文明快乐的人。

这些理念已经在当今世界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选择和使用中充分体现出来。

所以在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设置中,要做到在门类上使科学、技术课程与人文课程结合,文、理结合,在内容结构上使科学技术知识体系与人文价值体系相结合,充分体现二者的统一。

5.课程实施与学做统一职业院校作为基础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和输送的中心环节,必然要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有了这样的外在需求,职业院校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有所发展,输出的人才就必须是“手脑双挥型”。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强调“教学做合一”正是适应这个要求的改革方向。

课程实施要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过程,创设真实工作环境,始终坚持“以行动为导向”,注重对学生行动能力的培养,融“教、学、做”为一体。

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

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做,教而不做,不能算教,学而不做,不能算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明确了做才是教学的根本,也是唯一的出发点。

只有将教师的教、学生的学都统一到“做”上,才能培养一流的创造型人才;只有把理论的知识统一到实践中去,才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才能为学校和企业建立良好的输送渠道,保证学校和企业各自发展的良性循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