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类院校“通用管理知识概论”课程的建设与实践探索
通用管理实务教案
五、实训项目:自我规划。
多媒体教学
作业和思考题:
1、做一做:测测你的职业兴趣类型?
2、SWOT应用:分析自己实现职业目标的优劣势;
3、实训题:自我规划。
课后小结:同学们能够积极进行课前准备,完成案例题,课堂气氛能够调动起来,热情较高。
进一步加强案例的搜集与讲解,提高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应用相关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实训项目:我经历过的团队冲突。
多媒体教学
作业和思考题:
1、做一做:回忆生活中最近发生的某一冲突事件,你觉得当时发生冲突的原因是什么?
2、案例题:贾厂长的难题;
课后小结:冲突是日常生活中经常遇见的问题,大家都很熟悉,甚至都经历过,讲起来大家都有心得,也能认真配合。
不过,毕竟都还年轻,人生经历还较浅,看问题也不深刻,模拟一下公司的情形能让大家做好工作的准备,大家都能积极参与。
2.熟悉主要的激励理论;
3.了解团队激励的方法。
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和难点是能够针对实际工作中的具体情况,运用激励技术,设计团队的激励政策。
教 学 基 本 内 容
方 法
手 段
一、团队激励概述——激励的要素、过程模式;
二、西方团队激励理论综述——马斯洛、麦克利兰、亚当斯、弗雷姆等;
三、团队激励技术——物质激励、感情激励、榜样激励、工作激励。
三、仪态礼仪,交谈礼仪;
四、行为礼仪——见面礼仪、电话礼仪、拜访和接待礼仪;
五、实训项目:模拟表演礼仪项目。
多媒体教学
作业和思考题:
1、做一做:个人形象测试;
2、实训题:个人形象设计
3、实训题:情景剧礼仪模拟活动
4、案例题:礼仪分析
高职高专《管理学基础》课程标准
在以实际操作过程为主的项目教学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专业技术交流的表达能力;制定工作计划的方法能力;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
三、课程内容的设计思路课程知识脉络:
管理基础模块管理概述管理思想计划职能管理职能模块组织职能领导职能控制职能选择模块企业管理者目综标合:
本课程为这两个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课程目标是培养基层管理者的综合管理技能与素质。
课程服务面向:
高职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相关专业的管理基础课
3、通过本课程的课堂学习、技能训练和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树立科学的管理理念,掌握现代管理的基本原理、方法,懂得运用管理学的原理、工具和方法进行管理实践,形成基层管理岗位的综合管理技能与素质。
技能点
1.培养提高自身权威与有效运用权力的能力;
2.培养有效指挥的能力;
3.培养激励员工的能力;
4.培养人际交往与沟通的能力;
5.培养协调与交涉的能力;
6.培养化解冲突,构建和谐的能力;
7.培养团队建设的能力。
七、项目6控制职能(约8学时)知识点:
1.了解控制职能的涵义,理解管理控制的基本类型;
2.掌握控制的要领、过程与方法;
3、在教学方法上,管理学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为核心,构建参与式、互动式和模拟教学的方法体系。
4、在教学基本建设上,以教育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为主教材,构建学校与企业共建、教师与企业家合讲、讲授与多媒体结合的立体化系统。
5、在教学特色上,《管理学》课程在设计思想上充分体现一体化,即:
理论与实践内容一体化、知识传授与动手训练场地一体化、理论与实践教师为一人的“一体化”。
(2)多媒体教学。
本课程全程使用多媒体教学,有的重点案例采取录像播放方式,以增强感染力,并要制作有利于学生学习与训练的助学课件,最终建立系统性、立体化的多媒体课件体系。
港理工酒管课程设计
港理工酒管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酒店管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行业发展趋势;2. 使学生掌握酒店各部门的职能、服务流程和标准化管理方法;3. 帮助学生了解酒店市场营销策略、客户关系管理及品牌建设。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能够处理酒店各类客户投诉和突发事件;2. 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使其能够在酒店团队中发挥积极作用;3. 让学生掌握酒店信息化管理工具,提高工作效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酒店行业,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和职业道德;2. 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使其具备为他人提供优质服务的心态;3. 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将绿色环保理念融入酒店管理实践中。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旨在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掌握酒店管理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便于学生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明确预期成果,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酒店管理概述:介绍酒店业的发展历程、现状与未来趋势,以及酒店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教材章节:第一章 酒店管理导论2. 酒店组织结构与职能:分析酒店各部门的职能、岗位职责及其相互关系。
教材章节:第二章 酒店组织结构与职能3. 酒店服务流程与标准化管理:讲解酒店服务流程的制定、实施与优化,以及标准化管理的方法与技巧。
教材章节:第三章 酒店服务流程与标准化管理4. 酒店市场营销与客户关系管理:探讨酒店市场营销策略、客户需求分析与满意度提升方法。
教材章节:第四章 酒店市场营销与客户关系管理5. 酒店品牌建设与企业文化:阐述酒店品牌塑造、企业文化培育及内部沟通协作的重要性。
教材章节:第五章 酒店品牌建设与企业文化6. 酒店信息化管理:介绍酒店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应用、优势及发展趋势。
教材章节:第六章 酒店信息化管理7. 酒店绿色环保与可持续发展:探讨酒店业在环境保护、节能减排方面的实践与探索。
知识管理与创新的实践与探索
知识管理与创新的实践与探索一、知识管理的概念和重要性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简称KM)是指对组织中的知识资源进行系统的获取、整理、存储、利用和共享的管理活动。
作为一种企业内部管理模式,知识管理的最终目的是推动企业知识的创新和升级。
知识作为一种重要的企业资源,其创新和转化是企业发展的源泉,也是企业自我提升的保证。
因此,对企业来说,如何进行知识的管理、掌握和利用,建立知识型组织已成为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
二、知识管理与创新的关系企业正常运营需要不断创新,而创新的重要源泉就是知识的积累和转化。
因此,企业需要管理自己的知识资源,促进知识的创新和应用,才能实现长期的发展。
1. 知识管理促进企业的发展通过对企业内部的知识进行统一管理,可以实现知识的共享和交流,避免知识的重复和浪费。
同时,可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团队合作和共同学习,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综合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因此,知识管理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2. 知识管理促进企业的创新知识管理的目标之一是促进知识的创新,推动企业不断发展。
通过积极的知识管理,可以实现企业内部的知识传承和创新,使得企业能够更快地把握市场变化和技术趋势,以此来推动企业的创新和发展。
三、知识管理与创新的实践和探索在知识管理与创新的实践和探索中,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特点和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知识管理方法和工具,以实现知识的积累和创新。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知识管理方法和工具。
1. 文档管理系统(DMS)文档管理系统是一种用于管理企业知识和信息的软件系统,可用于收集、组织、存储和检索各种形式的文档和信息。
通过文档管理系统,企业可以迅速访问各种文档和信息,并且可以实现知识的共享、交流和更新。
2. 社区论坛社区论坛是一种企业内部的知识共享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员工可以自由地交流和分享知识。
同时,社区论坛也可用于对外交流和宣传,对企业的公关工作有着积极的作用。
管理类课堂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实践探索
管理类课堂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实践探索一直以来,教育界都在探索如何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提高教学质量。
特别是在管理类课堂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更是关键。
管理类课堂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实践成为了教育领域一项重要的探索和实践。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探讨管理类课堂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实践。
一、管理类课堂以学生为中心的价值管理类课程的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实践对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
管理类课程中,学生的参与和主体地位非常重要,他们需要能够自主思考、分析问题、制定解决方案。
管理类课堂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实践具有以下几点重要价值:1.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管理类课堂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实践能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分析问题、制定解决方案,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地积累经验和提高能力。
2.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实践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他们不断地提出新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意识。
3.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生在实践中需要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管理类课堂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实践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为了实现管理类课堂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实践目标,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管理类课堂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实践方式:1.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管理类课堂中常用的教学方式,通过分析真实的案例,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项目实践。
管理类课堂可以通过项目实践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让学生在项目中积累经验和提高能力。
3.小组讨论。
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主动性,同时也可以让学生通过交流和讨论来提高自己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思政融入《城市轨道交通票务管理》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探索
AUTOMOBILE EDUCATION | 汽车教育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纲要》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
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要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专业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工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1]。
《纲要》让“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授课教师在专业建设、教育教学等各项工作中,找到了思想和行动的指南,明确了任务目标,增强了信心和动力[2]。
《城市轨道交通票务管理》作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3],是在学习《城市轨道交通概论》课程、《城市轨道交通车站设备运行与维护》课程,具备了普适性轨道交通知识基础上,开设的一门“理论+实践”的课程,其功能是对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面向车站各岗位工作,其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在满足从事各类票务岗位对该类知识的能力要求,使学生掌握票务管理的基本知识,具备票务设备的规范操作及使用能力,具备票务台账的规范填写及管理能力,具备车站正常情况下的票务作业处理能力,具备车站异常情况下的票务作业处理能力等基本技能,为学生顶岗实习夯实基础,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为后续学习专业核心课程作前期准备。
课程思政融入《城市轨道交通票务管理》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探索程娣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交通工程学院 甘肃省天水市 741020摘 要: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
管理学实践教学课程(3篇)
第1篇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对管理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传统的理论教学已无法满足企业对实际应用能力的要求。
管理学实践教学课程应运而生,旨在通过模拟真实企业环境,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本文将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实践环节三个方面对管理学实践教学课程进行探讨。
一、课程设置1. 课程目标管理学实践教学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 课程内容(1)企业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案例,使学生了解企业运营的基本规律和策略,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项目管理:学习项目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使学生能够运用项目管理知识进行项目策划、执行和评估。
(3)市场营销:学习市场营销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使学生能够运用市场营销知识进行市场调研、产品定位和推广。
(4)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学习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和实践,使学生能够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知识进行招聘、培训、绩效评估和员工关系管理等。
(5)财务管理:学习财务管理的理论和实践,使学生能够运用财务管理知识进行企业财务分析、预算编制和成本控制等。
(6)企业战略管理:学习企业战略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使学生能够运用战略管理知识进行企业战略规划、执行和评估。
3. 课程结构管理学实践教学课程采用模块化教学,将课程内容划分为若干模块,每个模块包含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
理论教学部分通过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实践环节包括企业实习、模拟经营、项目实战等。
二、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使学生了解企业运营的基本规律和策略,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分析法可以采用以下步骤:(1)选择典型案例:根据课程内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企业案例。
(2)案例分析: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3)成果展示:每组选出代表进行成果展示,教师点评。
新工科视域下地方高校传统工科专业课程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新工科视域下地方高校传统工科专业课程建设的思考与探索目录一、内容描述 (2)二、地方高校传统工科专业课程现状分析 (3)1. 课程设置概况 (4)1.1 课程内容设置 (5)1.2 教学方法与手段 (6)1.3 师资队伍建设 (7)1.4 课程评估与反馈 (8)2. 存在的主要问题 (9)2.1 课程内容与时代需求脱节 (10)2.2 教学方法缺乏创新 (12)2.3 师资队伍建设不足 (13)2.4 课程评估机制不完善 (14)三、新工科视域下的地方高校传统工科专业课程建设 (16)1. 新工科与传统工科的融合 (18)1.1 引入新技术、新工艺 (19)1.2 加强跨学科交叉融合 (20)1.3 传统工科专业课程的创新与改造 (21)2. 课程建设目标 (22)2.1 培养创新型工程人才 (23)2.2 提升课程质量与效益 (24)2.3 构建具有国际视野的课程体系 (25)四、地方高校传统工科专业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26)1. 课程内容更新与优化 (27)1.1 融入新技术标准与规范 (29)1.2 加强实践环节教学 (29)1.3 优化课程结构,提升综合素质教育 (31)2.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与创新 (32)2.1 引入线上教学资源与平台 (34)2.2 开展混合式教学模式 (35)2.3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 (37)五、师资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策略 (38)一、内容描述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新兴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跨学科的特点,传统工科专业的局限性逐渐显现。
作为地方高校,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传统工科专业进行改革与创新,以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成为了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新工科视域下地方高校传统工科专业课程建设的思考与探索”,旨在探讨在新工科理念指导下,地方高校如何对传统工科专业课程体系进行重构,以培养出具备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新时代工科人才。
管理学概论教学大纲32学时
《管理学概论》教学大纲执笔人:陈克巧审核人: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管理学概论(Management Theory)教学对象:工程类各专业课程编码:课程类别:必修(选修)课。
总学时:32学时;授课30时(其中案例讨论6课时),考查2学时。
总学分:2个学分选用教材:管理学概论郭朝阳等编著科学出版社出版先行课程:二、教学目的和任务《管理学概论》工程类专业一门必修课,目的是使工科专业的学生掌握一定的管理理论知识,以培养既懂工程技术,又懂经济知识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掌握一定的管理基本理论,了解一定的管理方法,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三、基本内容及教学要求第一部分绪论第一章概论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管理的概念、性质、职能、熟悉管理的基本问题,了解管理环境,旨在对管理有个概括认识,为今后各章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
第一节管理管理的必要性、管理的定义、管理的职能、管理活动与业务活动的区别、管理的二重性理论第二节管理者“经理革命”——职业管理者的出现、管理者的类型、管理者的能力要求、.管理者的角色、成功的管理者与有效的管理者第三节管理学学科体系、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本章重点:管理的概念、特征,管理的性质和职能,管理者的类型、职能、角色、技能,个体的假设第二章西方管理思想发展史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管理理论的发展过程,熟悉各个阶段的主要管理思想,进而加深对管理学的理解,为掌握管理的一般规律奠定理论基础。
第一节古典管理理论阶段泰勒的科学管理、法约尔的一般管理、韦伯的官僚集权组织、古典管理时代小结第二节人际关系学说时代霍桑试验、人际关系学说的要点、行为科学的进一步发展、人际关系时的小结第三节现代管理理论时代管理理论丛林的出现、管理过程研究方法、系统研究方法、管理科学权变法本章重点: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韦伯的组织理论,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霍桑试验的结论,麦格雷戈的人性假设理论,巴纳德的系统组织理论,权变管理理论的基本观点。
管理学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方案
管理学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方案管理学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方案第一部分:大纲一、实践教学的定位与目标1、定位:符合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要求,管理学基础课程的辅助教学内容,并用以补充专业实践环节的不足。
2、总目标:培养掌握基本管理理论知识和方法的应用型人才。
具体目标:在业务知识和能力方面:掌握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并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知识。
具备中小企业的综合管理或大中型企业的管理者的基本素养和技能,能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和自我提高能力。
二、实践教学方法与方式(一)实践模式与体系设计基于电大学员多数为成人在职学习,构建“基础理论+管理技能实践”的实践教学模式;在具体的实践环节设计中,以体验式学习方式为主,为学员创设“管理情景”,引导学员去在仿真情境中模拟实际管理;结合管理学基础教材,通过知识分解,构建一个完整的实践学习体系,由若干个实践环节练习,每个实践环节包括管理游戏、情景模拟、管理沙龙等内容,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设置,分阶段进行。
(二)实践教学的主要方法指导思想:完全“以学生为主,以自我学习为主,以提升能力为主”的教学理念;体现“体验式学习”和“互动式课堂”;以“学习团队”为载体;充分调动学员参与的积极性,提升学员的管理能力。
1、角色扮演法:在模拟的公司中,或面临要解决的管理问题,由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也可轮流扮演),设身处地地分析与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学生从所扮演角色的角度出发,运用所学知识,自主分析与决策,以提高学生实际决策的技能。
2、调查与访问:根据教学与实践需要,特别是要带着特定的管理问题,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深入企业,访问企业家与管理者,再由学生写出调研报告。
3、模拟情景:模拟展示要解决的管理关系与矛盾,由角色扮演者现场处理所要解决的问题;提供更有价值的仿真环境,并且使学生对不断变化与发展的管理问题进行动态的分析与决策,对于实践学生的管理意识与实际管理技能具有重要的作用。
概论课程设置方案模板
一、课程概述1. 课程名称:概论课程2. 课程性质:公共基础课程3.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背景、发展历程、基本理论和实践应用,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
4. 课程学时:32学时(理论课24学时,实践课8学时)二、课程内容1. 课程模块一:专业背景与历史发展1.1 专业概述1.2 专业发展历程1.3 专业现状与趋势2. 课程模块二:专业基本理论2.1 基本概念与原理2.2 理论体系与框架2.3 理论应用与发展3. 课程模块三:专业实践应用3.1 实践案例分析与讨论3.2 实践技能培训与练习3.3 实践成果展示与评价4. 课程模块四:专业素养与综合能力培养4.1 专业素养教育4.2 创新能力培养4.3 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培养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讲授法:教师系统讲解专业背景、基本理论、实践应用等内容,帮助学生建立专业知识体系。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激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实践教学法:组织学生参与实践项目,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5.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四、考核方式1. 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60%,主要考核学生对专业背景、基本理论、实践应用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40%,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践项目成果等。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具有权威性和代表性的教材,确保教学内容与专业发展同步。
2. 教学课件:制作高质量的课件,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3. 教学案例:收集整理典型案例,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4. 实践基地:与相关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评价: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等方式,了解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和建议。
2.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课堂表现、实践成果等,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工程管理概论课程报告范文
工程管理概论课程报告范文一、引言工程管理概论课程是工程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旨在介绍工程管理的概念、原理和方法。
通过学习此课程,我们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工程管理领域的知识和技能,为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在这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我对工程管理的概念、内容和实践意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下面将从课程内容、个人收获和展望未来等方面进行详细总结。
二、课程内容本门课程主要包括工程管理概述、工程组织与管理、工程项目管理、工程质量管理、工程安全管理、工程合同管理等内容。
其中,我觉得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工程项目管理和工程质量管理。
工程项目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来实现工程项目目标的过程。
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我了解了项目生命周期管理、项目范围管理、项目进度管理、项目成本管理、项目沟通管理等重要概念和方法。
这些知识在我日后的工作中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同时,课程还介绍了项目管理工具和软件的应用,提高了我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工程质量管理是指在工程项目中,通过制定质量方针、目标和计划,实施质量控制和检测,保证工程质量符合要求的管理活动。
课程中,我学习了质量管理的基本原则、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和运作,以及常见的质量问题的解决方法。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质量是工程管理中最核心的因素之一,只有保证了质量,才能确保项目的成功。
三、个人收获通过学习工程管理概论课程,我收获了很多知识和技能。
首先,我了解了工程管理的基本概念和体系,对工程管理的全局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其次,通过实践操作,我提高了项目管理的能力,掌握了一些实用的项目管理工具和软件。
最后,我还加深了对团队合作和沟通的认识,意识到合作和沟通对项目成功的重要性。
四、展望未来工程管理概论课程为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了基础,但这只是个开始。
未来,我将进一步深化对工程管理理论的理解,并结合实践进行实际操作和应用。
我计划进一步学习工程项目管理和工程质量管理等相关专业课程,以提高自己在工程管理领域的专业能力。
管理学导论课程设计
管理学导论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掌握组织与管理的基本框架。
2. 帮助学生了解管理学的发展历程,把握不同管理理论和流派的核心观点。
3. 使学生掌握决策、领导、沟通、协调等管理技能,并能在实际情境中运用。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管理理论知识分析组织现象和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能力。
2. 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沟通表达、创新思维等关键能力,为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3. 培养学生运用管理学方法,进行自我管理和团队管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管理学的兴趣,激发其学习热情,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2.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管理观念,认识到管理的重要性和价值,提高职业素养。
3.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培养其社会责任感,使他们在将来的工作中能够遵循道德规范,实现组织与个人的可持续发展。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学生,结合其知识背景和认知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课程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创新思维能力,使其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管理意识和管理素养,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基础。
通过对课程目标的分解和教学设计,确保学生能够达到预期学习成果,为评估提供明确依据。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以《管理学原理》教材为基础,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章节:1. 管理与管理学:介绍管理的定义、功能、层次,以及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方法和学科体系。
2. 管理理论的发展:梳理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现代管理理论等不同时期的管理理论。
3. 决策与决策过程:分析决策的类型、方法,以及影响决策的因素,探讨决策的有效性。
4. 领导与领导理论:阐述领导的作用、领导风格,分析不同领导理论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5. 沟通与协调:介绍沟通的类型、障碍和技巧,探讨组织内部协调与冲突的处理方法。
6. 团队管理:分析团队的定义、类型,探讨团队建设、激励和管理方法。
7. 创新管理:阐述创新的重要性,分析创新过程、创新策略,以及如何培养创新思维。
《建筑工程概论》课程标准
《建筑工程概论》课程标准课程代码:18051736建议课时数:30学分:2适用专业:工程造价课程类型:CzIA类(纯理论课);□B类(理论+实践);□C类(纯实践课)课程性质:Gi必修课;口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先修课程:建筑材料与检测后续课程:《房屋建筑学》、《建筑力学与结构》、《建筑施工技术》等一、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一)课程性质与作用课程性质:《建筑工程概论》课程是建设工程管理专业的专业学习领域课程,是校企合作开发的基于工作过程的主干课程之一。
本课程属于理实一体化课程,属必修课。
本课程主要讲授建筑施工图识读和房屋构造两大部分内容,是从事建设工程管理专业所必备的知识。
课程作用:通过学习《建筑工程概论》,使学生了解建设工程概述、建筑设计、民用建筑构造、单层工业厂房构造、建筑工程材料、建筑施工技术、现代建筑技术简介、高层建筑、建筑防火等基础知识。
(二)课程设计思路按照“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总体设计要求,以工作任务模块为中心构建的工程项目课程体系。
彻底打破学科课程的设计思路,紧紧围绕项目课程体系完成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在职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增强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相关性,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以建设工程管理行业需求引领课程项目工作任务,将工程法规,融于各项目之间及项目之下各模块之中。
依据各学习项目的内容总量以及在该门课程中的地位分配各学习项目的课时数。
学习程度用语主要使用了“了解”、“熟悉”、“掌握”、“能”等用语来表述。
“了解”、“熟悉”、“掌握”用于表述对于基本知识点的学习程度,“能”用于表述技能的学习程度。
(三)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前导课程、后续课程)前导课程有:《建筑工程材料》;后续课程有:《房屋建筑学》、《建筑结构》、《施工技术》等。
该课程应用灵活的教学组织手段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
管理学基础课程标准
《管理学基础》课程标准课程名称:管理学基础课时数:48学时学分:3学分适用专业:管理类(财经商贸等)各专业1.前言1.1课程的性质关键词:课程地位、主要功能、与其他课程关系本课程是管理类(财经商贸等)各专业的理论性与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程,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课程。
管理研究将更多地与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数学等紧密结合。
在多变的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国家前途和命运将越来越取决于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研究如何充分开发人的智力与体力,将成为管理学更为重要任务。
管理研究将更加突出以人为本的特色。
通过管理学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和了解管理理论和方法,为以后从事管理工作和决策工作打下基础,并在今后管理工作实践中,灵活应用这些理论和方法,必将有助于提高现代化管理的科学水平。
1.2设计思路关键词:课程设置依据、课程目标定位、课程内容选择标准、项目设计思路、学习程度用语说明、课程学时和学分本课程的设置依据是管理类(财经商贸等)各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中的相应职业能力要求,并根据行业技术发展趋势及其对人才要求的变化进行调整。
根据市场调研和企业人才需求分析,我院管理类(财经商贸等)各专业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岗位,学生胜任这些岗位所需要的最基础的职业能力。
《管理学基础》课程的主要功能正是培养学生管理应用能力,因此本课程对学生从事各行业管理工作和决策工作打下一定基础,作为管理类(财经商贸等)各专业基础课程。
本课程立足于实际能力的培养,以培养熟悉管理的基本思路和方法,熟悉管理学概论、管理理论,计划、决策、组织、人力资源、领导、沟通、控制、创新等内容,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一般的管理问题。
本课程采用讲述、多媒体、现场教学等教学方式,以改变学与教的行为,以项目为载体来组织课程内容。
本课程确定以计划、决策、组织、人力资源、领导、沟通、控制、创新管理为设计思路,实际项目设计既有在企业中应用的普遍性和典型性,又能最为有效的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发展,以达到本课程的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工类院校“通用管理知识概论”课程的建设与实践探索[摘要]文章分析了现代工程师所应具备的品质和素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通用管理知识概论”课程的教学目标、课程体系和课程定位,探讨了培养工程类本科生通用管理能力的实践途径。
[关键词]工程类本科生通用管理能力通用管理知识课程建设当前,工程教育一方面对我国经济增长转型、实施自主创新、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建设创新型国家等方面都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另一方面,社会发展对工程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思维模式也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工程教育的培养模式也将随之改变。
天津理工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是一所以工科为特色和优势的综合性大学,为改善学生的能力结构,提高学生的管理素质,增强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生涯发展后劲,将“通用管理知识概论”课程作为一门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纳入2005级工程类本科生的培养计划,即全校非经管类的40个工程类专业的本科生,都开设此课程。
该课程不同于以往的企业管理概论课程,它涵盖了管理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管理者应具备的基本管理素养三个方面的课程内容体系。
应该说,“通用管理知识概论”课程的建设与实践研究,在全国理工类院校中是一种开创性的有益尝试。
一、工程类本科生通用管理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一)重视通用管理能力的培养是世界工程教育的发展趋势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工程界和工程教育界发表了一系列研究报告,提出了“大工程观”,掀起了回归工程的浪潮。
在这种“大工程”环境中,工程问题已不是单纯的工程技术问题,还涉及社会、经济、环境,甚至影响到人类生存等相关问题。
为此,现代工程实践活动的系统性更需要高等工程教育培养出通识型人才,而不是专精学术的专业型人才。
事实上,加强管理能力培养不仅是为了适应现代工业对工程师能力素养提出的新要求,也是从扩大学生职业选择范围的角度来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传统的观念认为,工程教育是为了帮助学生就业于工业领域而设置的,但目前的情况正在发生变化。
佐治亚理工学院院长G.Wayne Cloughan在《改革工程教育》一文中提到,必须使工程师的教育宽泛化,以扩大他们的就业平台,同时,许多工程以外的工作,如政府政策领域,都极其需要那些懂得技术知识、思维清晰以及逻辑能力强的工程人才。
而传统的高等工程教育只注重学生在科学技术上的专业教育,缺乏对工程实践和能力上的培养,这远远不能满足21世纪对工程教育的需求。
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涂善东教授在2006年召开的“国际多学科和交叉学科工程教育研讨会”上提出了“全面工程教育”的理念,他认为一个产品从实验室走向市场,从项目的选择、研发到产品的转化、运行,在这整个过程里必须有工程人员的参与,工程人员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个真正合格的工科毕业生应做到“内外双修,既懂设计,又能搞管理,这才是当今社会需要的人才”,高等工程教育必须“工程、文、商兼攻,基础、实践为主,提高工科学生的附加价值”。
可见,工程类本科生通用管理能力的培养已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关注。
(二)重视通用管理能力的培养是我国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之后,正逐步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总体循环之中。
我国的产业结构必将随着世界产业结构和分布的调整发生变化,我国在世界工业布局中的作用将逐步扩大,大量的制造业正在向我国转移,推动我国工业化发展的步伐。
在这种环境下我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因此,我国只有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培养出大量的应用型高素质创新人才,才能有力地推动我国工业化的进程。
在实现工业化的进程中,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创新型的新型工业化给工程教育提出工程人才培养的新要求,要求工程人才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能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技术手段在“大工程”的环境中从事具体的实践活动。
这些工程实践活动不仅满足特定功能的工程需求,而且还体现政治、经济、社会以及环境、人文、艺术等方面的需求。
目前世界上对现代工程师的要求主要表现为六个方面:一是现代工程师应该是一个能正确判断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多面手;二是应具有良好的交流能力、合作精神以及一定的领导组织能力;三是懂得如何去设计和开发复杂的技术系统;四是懂得如何处理好工程与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五是具备终身学习的习惯与能力;六是既能胜任跨学科的合作,又能适应多变的职业领域。
在我国快速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今天,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也势必融入全球化的工程教育理念下,即将人文社会科学教育与工程教育进行交叉综合。
这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值得重视的教育理念,它对培养21世纪的现代工程师将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
二、我国工程类本科生的培养现状2004年8月,中国工程院工程教育研究课题组撰写的《21世纪初我国工程师培养的重要性及其培养途径研究》指出,“管理能力的教育将促进合作,在有效沟通、有效反馈、冲突管理、团队发展、伦理形成等方面得到训练”“管理科学的教育将影响工程师未来的发展,为工科学生在工业企业中和未来更大范围的发展提供一个坚实的起点。
”该报告还明确提出,“管理能力的培养应该成为工科学生的必修课。
”可见,目前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对加强工程类本科生通用管理能力的培养已有高度的重视。
然而,我国现行的高等工程教育,在工科类专业学生的管理能力培养方面尚缺乏系统、深入地研究,还没有形成一个科学、完善的培养体系。
例如,现在大多数高等理工科院校仍将管理学科课程设置为公共选修课或者专业基础选修课,而设置为必修课的院校或专业非常少,甚至很多学校根本没有设置管理学科方面的课程,这显然与国家提倡重视工程师管理能力的培养不吻合,同时也与高等理工科院校培养“既精通专业技术,又懂得经济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的教学目标相违背。
高等理工科院校作为培养和造就现代工程师的关键环节,应高度重视工程类大学生管理方面的教育,重新确立管理知识课程的重要地位。
三、“通用管理知识概论”课程的建设(一)确定“通用管理知识概论”课程的教学目标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方法受观念的制约。
只有从思想上、观念上明确培养工程类本科生通用管理能力的重要性,确定教学目标,才能全面推动“通用管理知识概论”课程的开展。
确定课程的教学目标,首先需要了解现代工程活动对工程师管理能力的要求。
现代工程实践表明,工程师需要具备以下几方面的能力:从工程管理对象方面来看,工程的管理对象主要是人而不是工程本身,工程师必须具有识别人、任用人、团结人、组织人、调动人的积极性的人事管理能力;从工程本身来看,工程师必须具有对工程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判断、决策和创新的过程管理能力;从工程师的基本任务来看,工程师必须具备针对预定任务的要求,对已有资源进行高效率的组织、加工、集成和分配的组织管理能力。
我校开设的“通用管理知识概论”课程的教学目标就是为了达到上述的要求,将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为: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各种基本的管理知识、管理方法和经营技术,启发学生思维,以提升学生的管理意识和管理理念;训练学生人际沟通等管理技能,以提高学生团队管理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职业观,以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在完善学生的能力结构、知识结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场可雇用性。
(二)构建“通用管理知识概论”课程的内容体系为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我们将课程内容确定为三大部分,即管理的基本知识篇、管理的基本技能篇和管理的职业素养篇。
管理的基本知识篇包括八章内容:战略管理、组织管理、运营管理、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质量管理和安全管理。
通过这一部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企业经营活动中所涉及的基本管理环节,以掌握相应的基本管理知识和管理方法。
管理的基本技能篇包括五章内容:人际沟通、领导行为、团队管理、情绪管理和职业生涯管理。
通过这一部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沟通技巧、领导艺术、自我管理和管理他人的技巧,以掌握团队管理的技能。
管理的职业素养篇包括职业伦理和企业伦理两章内容。
通过这一部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职业道德与社会责任的重要性,从而树立符合时代要求和社会要求的职业道德与社会责任感。
(三)“通用管理知识概论”课程教学内容的定位“通用管理知识概论”课程内容全面,信息量大,而授课时间却因课时的普遍压缩而紧张,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精力也有限,如果再增加教学内容或者增加课程教学时数,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反而会增加学生的负担。
因此,我校参照国内外著名工科大学的工程师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将通用管理课程的学时设置成32学时,教学内容定位于以学生掌握基本概念为本,强化应用为主,达到“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的教学目的。
为使学生能够轻松地理解基本概念、掌握知识体系,我们将《通用管理知识概论》教材的每一章的第一节都统一设定为这一章内容的基本概述部分,其中主要包括两大块内容:首先是构建出这一章内容的基本知识框架体系,以框图示之,使学生一目了然这一章所要学的知识体系及其相互关系;其次是介绍这一章所涉及的基本管理概念,使学生能够清楚地了解这一章内容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此外,为使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掌握管理知识,我们在每一章的内容中都附有6个简单易懂的相应案例,且在每一章的结尾部分都附有详细的案例应用分析,以促进学生对这一章内容的掌握和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有助于学生课后复习。
四、“通用管理知识概论”课程的教学实践(一)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强化以案例为主的互动式教学方法“通用管理知识概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教授基本理论,忽视培养学生实践应用的能力,对于这门课程是不适用的。
美国MIT 航空航天系引用有关统计资料,对学生在不同的教学方法下掌握知识的效果做出了研究结果:“讲授”使学生掌握知识的效果为5%;“阅读”使学生掌握知识的效果为10%;“视听”使学生掌握知识的效果为20%;“演示”使学生掌握知识的效果为30%;“集体讨论”使学生掌握知识的效果为50%;“自己动手做”使学生掌握知识的效果为75%;“教别人或学了就用”使学生掌握知识的效果为90%。
可以看出,“自己动手做”和“教别人或学了就用”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最好。
为此,我们改变以往教师和学生仅局限于教学大纲规定的一本讲义教材为主的课堂讲授,尤其是“满堂灌”“当堂讲懂”的传统教学方法,而采用案例为主的互动式教学方法,即以案例导入相应的管理知识、针对具体问题由学生参与讨论提出解决方案的教学方法。
按照循序渐进原则,先进行简单的单项案例分析,等学生掌握了一定方法之后再进行综合分析。
我们还采取书面分析和课堂讨论相结合、课上课下相结合的方法,课上尽量减少教师的讲授时间,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积极参与到案例的分析与讨论中,课下要求学生结合每章所学内容进行模拟案例设计,并加以分析,表现出色的将拿到下一次课上进行演示,这种教学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作为一名管理者所必备的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的学习自主性。